实现“共采共产”计算机管理,全面提升煤炭营销管理质量

实现“共采共产”计算机管理,全面提升煤炭营销管理质量

一、实现“共同采制化”计算机管理 全面提高煤炭营销管理质量(论文文献综述)

张莞[1](2019)在《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的国民经济也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旅游业作为影响民生的五大幸福产业之首,正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优质发展阶段,品质化和个性化成为发展重点,必然要求创新旅游发展动力,优化旅游产业结构,促进旅游产业的转型发展和提档升级。实施全域旅游正是转变旅游发展方式、推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而产业融合则是推进全域旅游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和重要途径。如今文旅融合大势所趋,已经从国家和地方层面得到体现。5·12汶川地震对于羌族来说是一场巨大灾难,影响深远。灾后重建后的羌族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迈入了全力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关键时期,也迎来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作为支柱产业的旅游业的规模虽有所扩大,但却显现出增长缓慢、产业层次较低、发展后劲不足、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旅游产业融合现象虽出现较早,但存在融合形态较为单一、融合深度不够、产品特色不鲜明、融合效应不显着等问题,迫切需要旅游业进一步寻求资源整合、转型升级与创新发展。因此加强旅游内涵和服务品质建设,加快推进和深化提升跨领域的产业融合和联动发展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本文从阐述产业融合的理论基础出发,探讨了旅游产业融合的内涵、机制及形态,并且分析了民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特点和典型案例。在此基础之上,分析了羌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现状、旅游产业融合基础、融合形态、内在机理和动力机制,以及利用系统理论和层次分析法构建了羌族地区的农文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文商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和文体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由此搭建了一套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理论分析框架。本文采取文献研究法、田野调查法、对比分析法等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别从县域、村镇和景区层面对羌族地区的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现状进行了个案分析和实证研究。在县域层面,采取灰色关联分析法计算了羌区四县——汶川县、理县、茂县和北川县的旅游业与三次产业的关联程度,结合文献研究和田野调查,对四县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程度和水平进行了整体评价;在村镇和景区层面,对应五个田野调查点不同的融合形态,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对茂县坪头羌寨、理县桃坪羌寨和北川县石椅羌寨进行了农文旅融合程度的评价,对汶川县水磨古镇进行了文商旅融合程度的评价,对茂县中国古羌城分别进行了文商旅融合程度和文体旅融合程度的评价。同时,本文构建了羌族地区农文旅融合和文商旅融合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并对羌区四县分别进行了2013年至2023年的农文旅融合系统和文商旅融合系统的动态仿真模拟分析,以预测未来的总体发展趋势。本文的得出的结论如下:第一,羌族地区推进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具有必然性和紧迫性;第二;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体现出了一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文化效益和生态效益,综合效益初步显现;第三,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三种主要形态为农文旅、文商旅和文体旅,其中农文旅和文商旅最为广泛,文商旅融合发展态势和融合效应优于农文旅融合;第四,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进程缓慢,融合形态较为单一,融合程度不够深入,旅游业与三次产业的融合还处于起步阶段和低浅表层次,融合规模较小,融合效应较为有限,综合效益尚不显着;第五,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尚未建设成熟;第六,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区域水平不协调、不均衡,融合的广度、深度、速度和程度存在较大的空间差异。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制约因素包括产业基础较为薄弱、市场机制发育欠成熟、融合主体的组织障碍、融合客体的创新障碍、政府部门的体制障碍、区位交通不便的先天劣势和自然灾害的突发障碍等等。针对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本文从县域、村镇和景区两个层面提出了优化路径,从政府、企业、村委会和居民四个方面提出了对策和建议。希望通过探索羌族地区旅游产业的业态创新和融合发展,以及产业融合的融合路径和发展方向,能够对羌族地区旅游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全域旅游发展、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形成有益的参考。

祁磊[2](2019)在《TY公司再制造产品营销策略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我国制造业蓬勃发展,在产品保有量增长的同时,产品废旧量也快速增长,带来了环保、安全、资源等各方面问题;同时,传统制造业也面临着人工、材料成本激增等挑战。如何循环利用废旧产品、保护生态环境、降低成本能耗,引起了国家、企业、客户的高度关注,再制造产业得到的重视与日俱增。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再制造产业快速发展,这在带来机遇的同时,也令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从而使再制造企业面临更为挑剔的客户。在由导入期过渡至成长期的关键阶段,再制造企业应该顺应发展形势,逐步扩大市场占有率,并稳定至成熟期来临。由于成长期是企业提升价格形象和质量形象的好时机,因此,制定正确的产品营销策略,并采取措施保障其实施,对再制造企业至关重要。本文以TY再制造公司为研究对象,进行产品营销策略研究,以发掘并解决TY公司再制造产品营销策略存在的问题。首先,本文阐述了研究TY再制造公司产品营销策略的背景与意义,并运用文献分析法分析综述再制造产品营销的国内外研究情况,确立了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其次,论文对有关营销理论予以简单介绍,为后文再制造产品营销策略研究奠定了较坚实的理论基础。再次,运用调查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在分析TY公司概况和再制造的产品策略、定价策略、渠道策略和促销策略的基础上,面向公司员工与公司客户两个群体开展问卷调查并分析研究,归纳出了TY公司再制造产品的营销中存在的核心问题。而后,进行了宏观环境分析、产业环境分析以及SWOT分析,结合TY再制造公司的营销管理状况,运用STP理论与4Ps理论,为TY公司制定了再制造产品营销策略。最后,采用综合归纳法,提出了有利于TY公司实施再制造产品营销策略的保障措施。本文针对TY公司再制造产品营销策略进行综合分析、制定再制造产品营销策略、提出实施产品营销策略的保障措施,弥补了再制造领域产品营销策略制定、保障与实施研究的缺失,具有一定创新性,能够指导TY再制造公司的产品营销,也对再制造产业相关单位制定与实施产品营销策略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刘冠华[3](2019)在《Y公司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营销渠道优化策略》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国内经济也得到了高速发展,我国城市建筑规模不断扩大,而建筑也越来越高,建筑火灾也是屡有发生,因此,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被广泛用于建筑物中的预防火灾体系当中。在我国政策的不断深入下,国民对于消防安全的意识越来越强烈,火灾报警行业的发展趋势也是一片大好。要想成为一个合格的消防公司就必须满足严苛的条件,且同行业中产品同质化较为严重,在竞争激励的市场环境中,消防企业不仅要做好产品还要做好产品营销工作,才能确保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本论文以Y公司的实际经营状况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全面的分析,然后对该公司旗下的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营销渠道进行优化。首先,本文阐述了营销渠道的定义以及结构。在此基础上,介绍营销渠道的作用及设计原则,包括对营销渠道的优化与扩展,为本文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其次,研究分析Y公司的消防产品的营销措施,从宏观环境以及微观环境两大层次入手,通过SWOT对Y公司的发展加以总结。并由此引出Y公司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营销渠道的基本现状,从Y公司管理结构、成员选择以及管理措施三个角度探究Y公司在营销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在对Y公司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营销渠道的问题分析的基础上,阐述了营销渠道的优化原则,从激励管理的优化、成员管理的优化、冲突管理的优化以及其他问题的优化四个方面更有针对性地提出营销渠道的改善措施,并提出了实施的保障措施。研究发现,任何一家公司的管理制度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根据公司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变化,做出及时的改进。

古璇[4](2018)在《生产性消费的伦理研究》文中指出生态危机已经成为21世纪人类文明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人们也早已意识到并致力于解决此问题,但并未得到十分有效的改善。究其原因,不合理的消费是造成生态危机的主要症结所在。人类的一切生产和生活在本质上都可以归结为消费活动,消费包括生产性消费和生活性消费。生产性消费主要是进行物质资料再生产,通过对生产资料和活劳动的使用和消耗生产出新的产品;生活性消费主要是通过对物质文化生活资料及劳务的使用消耗进行人类自身的再生产。传统的消费伦理研究主要是以生活性消费为切入口的研究范式。然而生态危机的根源主要是生产性消费环节的道德失范,直接生产过程中的道德问题层出不穷,异化了的现代生产方式无论从广度还是深度层面都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更具破坏性和毁灭性。因此,生态环境问题的研究应从生产性消费角度入手。关于生产性消费的伦理研究主要围绕两个维度展开。理论维度,对存在于生产性消费中“资本逻辑”的反生态性进行理性反思,分析出工业文明生产之线性非循环的片面思维方式导致了生产发展的不可持续。因此,生产性消费伦理应体现敬畏自然、保护生态的特质,即适度性、整体性和可持续性的原则;具有全局意识、长远规划的构架,即循环经济、再生资源产业和绿色消费的实践模式。生产性消费伦理的价值维度是追求综合效益的经济价值、遵循和谐之理的人本价值、维持公正稳定的社会价值、顺应万物和谐的生态价值之综合统一。实践维度,从道德主体的塑造与生产性消费伦理的构建两方面展开。一方面,对企业、政府和个人这三个层面的生产性消费道德主体深入分析:与生产消费环节联系最紧密的企业,在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生产和追求自然环境的生态效益之间如何进行正确的价值认定、利益取舍并塑造企业伦理文化很重要;在整个社会生产消费活动中承担思想引领和道德规范的政府,如何自我定位,如何有效协调各经济活动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并在全社会倡导发展绿色生态消费伦理是关键;作为微观层面直接行为个体的人,在实践中形成对自身与自然关系的正确道德认识,使之行为顺应人与自然的和谐之道,是生产性消费活动符合伦理、契合道德规范的最直接因素。另一方面,通过道德教化规范生产性消费行为,实现道德主体从经济理性向生态理性的转换,在全社会形成生态文化认同,并依靠伦理制度和法律制度的有效规范,使得生产性消费活动呈现正确的价值引领和伦理向度,以此构建既促进生产发展、又符合生态效益的生产性消费道德规范与伦理秩序。把着力点置于生产性消费环节,实质是将解决生态的问题前置,从环境恶化的源头剖析和解读。以伦理的角度引导生产性消费活动,用道德的规范约束生产性消费行为,形成走向生态文明之路的生产性消费伦理,这也是伦理学在人类社会生产活动过程中发挥作用的现实依托。

王向南[5](2014)在《中国非营利组织发展的制度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目标以来,我国非营利组织在社会建设中发挥着日益突出的独特作用。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交叉渗透,社会结构转型、发展方式转变的新形势下,面对一系列新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需求,如何充分发挥非营利组织的作用,在制度安排和体制机制创新上为其健康发展创造条件,是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第一,归纳梳理国外非营利组织的概念界定、发展起源、组织结构、运行机理、覆盖领域、与其他社会部门的关系、运行现状等,从中探索在制度安排上具有普遍性、规律性和借鉴意义的经验和做法,作为研究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制度设计的参照系;第二,研究分析我国非营利组织的概念界定、发展轨迹、组织结构、运行机理、覆盖领域、与政府和企业的关系、制度安排、运行现状等,通过与国外同类组织的对比分析,找出在体制机制方面的异同、优势和不足。针对存在问题,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非营利组织发展的制度创新,推进非营利组织健康发展;第三,立足我国非营利组织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巩固、发展和丰富这些作用的制度设计方面,研究新举措,探索新路径,形成新机制。本文以公共管理理论为主线、融合多学科理论进行研究,采用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哲学、历史学、法学、情报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对非营利组织发育成长、运营管理、功能作用、社会地位进行深入研究,力求在制度建设层面对非营利组织的内涵外延、本质属性和行为特征、历史沿革和发展走势作出判断、得出结论。本文研究的创新性成果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从国际视野对非营利组织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垄断时期、冷战时期以及世界多极化新形势下的不同表现形态、行为特征、社会影响进行了提纲挈领式的梳理和概括,大纵深、全方位的对非营利组织在不同历史阶段产生发展的社会环境、制度环境以及在社会结构中的功能作出研究分析。二是归纳我国非营利组织在社会建设中的地位作用,即对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的补充作用,对弥补社会结构失衡、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促进作用,对弘扬传统文化、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承引领作用,对扩大社会就业和社会财富分配的调节作用,围绕这些功能发挥,提出更好发挥其作用的制度安排。三是提出把知识管理方法引入非营利组织内部治理结构制度设计,在加强非营利组织信息管理、强化社会监督、非营利组织与社会良性互动等方面进行制度创新,论述了知识管理作用于非营利组织信息管理的机制。通过中外非营利组织制度对比,在比较中鉴别,在借鉴学习中创新,本文研究得出如下结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非营利组织在制度创新方面,应更好运用市场机制和竞争手段,为激活组织自身活力创造制度需求,形成有利其发展的竞争压力和市场拉力。在宏观层面,有效推动公共服务社会化进程,激发各类非营利组织提高服务质量吸纳社会资源,放宽市场准入门槛,创新激励成长的外部制度环境;在微观层面,明确非营利组织市场主体地位,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第三方评估机制和公示制度等,促进其整体绩效提升,从而在社会管理领域形成政府主导下的非营利组织和企业双主体运行模式,构建适应中国国情的非营利组织发展制度框架。

王文良[6](2013)在《煤炭企业生态竞争力评价及实证研究》文中提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生态建设是以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并以科技为先导,把生态环境建设和经济发展结合起来,促进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必须与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相协调。煤炭开采是一个高耗能、高污染、高风险的行业,在煤炭开采中,如何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如何正确引入“绿色开采、生态和谐”的发展理念,构建绿色矿山、和谐矿区,是煤炭行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之一。煤炭是我国的主要能源,煤炭行业属于我国重要的能源基础行业,也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一个关键行业。这主要是由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趋势和资源禀赋条件决定的,并且还使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在较长的时期不会发生根本变化。然而人们将煤作为能源,在其被利用的过程中,势必释放出大量的SOx、烟尘、NOx等污染物,造成环境不断污染、生态日益恶化等问题。由于煤含碳量较高,为产生同样热量,其与石油、天然气相比,所排放的C02是最高的,因此,C02作为温室气体,其大量排放造成全球变暖、气候反常。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煤炭作为主要能源资源,其利用、排放都需要控制,也需要对煤炭企业的生态竞争力进行客观的考量,从而保证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义马煤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提出总体发展战略思想,即一个友好和谐的科学发展,两大跨越;产业聚集的大型集团,相关的多元扩张;煤的基础设施升级,企业员工的高效运行;“本质安全,安全义煤”。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出“三步走”的发展战略,2007-2010年强势起步,2011-2015年科学跨越,2016-2020年强势腾飞。2010年初,义煤集团及时调整了“三步走”发展战略,给第二阶段赋予了新的位置和要求,即科学的飞跃:注重安全生产的部署和同一时间的快速发展的追求,明确提出要坚持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质量,重视制度文化建设,义马煤炭特色文化的形成;注重职工和提升幸福指数,逐步改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注意对环境和资源的保护,大力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积极倡导绿色经济,低碳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努力使义煤集团成为国内领先的,可持续发展的品牌企业。义煤集团是国有特大型煤炭企业,主要生产贫瘦煤、焦煤、无烟煤和洗精煤,它们广泛应用于炼焦、造气、发电、工业锅炉和建材等行业,产品广销国内20多个省区,同时还涉足制造、发电、水泥、氧化铝、煤化工等领域。煤炭企业生态竞争力评价研究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内容涉及生态经济理论、企业竞争力理论及企业生态竞争力理论等。煤炭企业注重生态、发展清洁生产技术、走循环经济发展道路,实现绿色发展,是中国走新兴工业化道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选择。为了实现煤炭企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生态经济,创新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最终改变竞争格局,丰富基于现有研究理论和企业生态竞争力评价的理论和方法,以促进煤炭企业的生态竞争力的提升。煤炭企业生态竞争力评价即运用循环经济、生态经济等相关理论,分析煤炭企业运行中导致高耗能、污染大、超排放等影响因素,构建指标体系和模型以评价煤炭企业生态竞争力,分析影响煤炭企业生态竞争力之因素,培育与提升煤炭企业生态竞争力,最终实现煤炭企业的绿色发展。论文在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针对煤炭企业的特点,首先,明确基于生态经济的煤炭企业生态竞争力的内涵,界定了煤炭企业生态竞争力的相关概念;其次,通过影响煤炭企业生态竞争力的要素的分析,从生态环境、经济、管理水平、企业核心能力等维度构建煤炭企业生态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分类树法、灰色系统理论和模糊综合评价模型评价煤炭企业生态竞争力;开展义煤集团生态竞争力评价实证研究;最后提出了培育与提升煤炭企业生态竞争力的对策与措施。本论文的整体结构分为七章,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一章是绪论,主要指出了论文选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首先综述了国内外学者对企业竞争力概念、企业竞争力理论、企业竞争力评价、企业生态竞争力理论及煤炭企业竞争力的研究现状;其次阐述了本文的研究思路、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最后概括了本文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和创新点。第二章是企业生态竞争力相关理论概述。该章阐述了企业生态竞争力的相关理论内容,从企业竞争力的角度分析,并切入到企业生态竞争力的相关内容。叙述了企业竞争力的基本内容,提出了企业生态竞争力的重要性及现实意义,探讨了构建煤炭企业生态竞争力评价模刑的理论基础:可持续发展理论、绿色发展理论、循环经济理论、低碳经济理论等,这些理论为煤炭企业生态竞争力评价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第三章对煤炭企业生态竞争力有关内容进行了分析研究。首先指出煤炭企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引出煤炭企业生态竞争力研究的迫切性;然后论述了煤炭企业生态竞争力的基本概念、内涵以及评价指标的确立、评价方法等。煤炭企业生态竞争力的核心就是可持续发展理论,因此,要实现煤炭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要使企业更长久的生存,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应该不断减少生产带来的污染,为经济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第四章构建了煤炭企业生态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本章首先分析煤炭企业生态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其次结合煤炭企业生态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原则及设计方法,构建煤炭企业生态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第五章构建了煤炭企业生态竞争力评价模型。首先研究了企业竞争力评价方法,并对各种评价方法进行对比分析,其次分别运用分类树、灰色系统理论及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煤炭企业生态竞争力进行了研究,并分别构建了相应的评价模型。第六章是义煤集团生态竞争力评价实证分析。首先分析了义煤集团生态竞争力现状,然后分别运用分类树理论、灰色系统、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义煤集团生态竞争力进行了实证研究,最后提出义煤集团生态竞争力培育与提升对策。第七章是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总结本文研究内容,并对研究中发现的问题及研究缺陷提出展望。本文在生态经济理论、企业竞争力理论、企业生态竞争力理论的指导下,紧紧围绕煤炭企业生态竞争力这一主题,以理论知识为指导,采用系统分析、因素分析、定性和定量、实证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对煤炭企业生态竞争力分析方法的选择、影响因素的确定、评价指标的建立、评价模型的构建进行了深入研究。同时,根据煤炭企业的特点,构建了煤炭企业生态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根据企业生态竞争力评价理论,构建了煤炭企业生态竞争力评价模型,同时进行了实证分析,力争在指标体系的构建和评价方法等方面有所创新。(1)提出了煤炭企业生态竞争力的概念论文基于原有的企业生态竞争力的内涵,针对煤炭企业的特点,提出了煤炭企业生态竞争力的概念,明确了煤炭企业生态竞争力基本特征、基本意义、应用范围、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以及评价方法等内容。(2)构建了煤炭企业生态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针对煤炭企业实际,以生态经济理论为指导,构建了由5个一级指标和29个二级指标组成的煤炭企业生态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在分析比较各种评价方法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选择分类树、灰色系统和模糊综合评价作为煤炭企业生态竞争力评价模型。(3)运用煤炭企业生态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开展了义煤集团企业生态竞争力评价实证研究。评价结果显示,义煤集团生态竞争力处于良好状态,符合企业实际。从义煤集团生态竞争力的现状及问题出发,通过对义煤集团的企业生态竞争力的实证研究,提出了增强义煤集团生态竞争力途径与方法,期望对义煤集团生态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起到实质性的推动。

周伟[7](2012)在《进一步完善我国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研究》文中提出上世纪八十年代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三多一少”(即经济成份多元、流通渠道多种、经营方式多样、流通环节减少)的工业品流通格局初步形成。我国的工业品流通在不断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主要是工业品批发体系的各种职能被分散化,工商矛盾愈演愈烈、日益突出,内外贸不能实现有效对接等。在我国流通体制改革逐步深入进行的过程中,研究、借鉴发达国家流通业的经验,构建我国工商联动、和谐的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适应现代商品流通规律和现代流通方式的要求,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论文以“日用工业品批发流通体系”为研究对象,从批发的功能、地位与作用出发,研究五个方面的问题:一、富有效率的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的基本内涵与特征是什么?其指标体系包括哪些方面?二、工商矛盾的表现与本质是什么?应如何理顺生产商、批发商、零售商三者之间的关系并实现工商联动?三、应如何评判我国日用工业品批发流通体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为此,本文进行了理论与实证分析。四、发达国家流通方式的实践对我国工业品流通体系的完善有哪些借鉴意义?五、如何实现内外贸一体化?论文对发达国家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的状况进行了剖析,对中外日用工业品流通的经营管理机构、流通渠道、流通政策和流通现代化进行了比较分析。最后提出了进一步完善我国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的对策建议。论文按照“理论分析-现状问题分析-实证分析-对策建议”的思维逻辑,运用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历史研究与趋势研究相结合、统计分析与结构分析相结合、文献研究与调查研究相结合以及中外横向比较研究与综合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从宏观到微观,以国际化的视角,对工业品批发流通体系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完善我国工业品流通体系的对策建议。

武文静[8](2012)在《R煤炭运销集团公司关系营销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完善,煤炭销售市场化进程的加快,为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针对煤炭这种特殊商品的营销,企业需要重新定位与供应商、客户、竞争者、政府部门及其他公众之间的关系,并与其建立兼顾双方利益的长期关系,面对这些问题,企业要想发展壮大,关系营销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R煤炭运销集团公司作为计划经济的产物,长期行使政府赋予的煤炭专项基金收缴管理职能,2007年经过改制转型而转为一个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经营者,搞好关系营销对于公司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关系营销本质上代表了一种典型的营销转变——由以获取/交易为中心到保留/关系为中心的转变。关系营销是一种经营理念,也是一种策略指南。本文就是在把握关系营销理论的基础上,首先综述了关系营销的概念、特征、六市场模型、义务—信任理论、关系网络互动理论、价值交互和对话过程理论、全面营销理论、数据库理论及4R理论,作为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其次回顾了R煤炭运销集团公司由收费管理机构到现代企业的改制转制历程。第三分析公司营销现状,发现营销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尤其是关系营销的薄弱,分析公司加强关系营销的必要性。第四运用关系营销理论,结合公司营销实际,提出了公司开展关系营销构想。第五提出了公司搞好关系营销的保障措施。本文在结构上遵循理论指导、回顾历程、发现问题、提出对策和保障措施的研究思路。着重对R煤炭运销集团公司煤炭企业的核心问题,如营销环境分析、营销组合策略等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讨。通过分析R煤炭运销集团公司所在的行业特点及公司营销现状,发现营销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关系营销的薄弱之处,运用关系营销理论,结合公司营销实际,提出了公司开展关系营销构想及保障措施,并从理论和实例上对R煤炭运销集团公司开展关系营销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和探讨,并为企业制定了合理的营销策略。本研究对于公司重视并搞好关系营销具有实践意义,对于同类企业的关系营销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并对关系营销理论的研究具有资料意义和参考价值。

吕滨[9](2011)在《论煤炭营销的发展和策略》文中提出同煤集团科企业效益大幅度提高的经验是大力在煤炭营销的发展和策略上下功夫,主要措施是:科学合理组织煤炭洗选加工,提高产品竞争力;"巩固"与"开发"并举,拓展市场空间;建立与市场规律相适应的价格管理体系;强化内涵管理,向管理要效益。

杨丽珏[10](2011)在《Z公司海工设备项目性营销研究》文中提出面对诱人的海工设备装配市场,以传统装配制造业为主流业务的z公司若想占据海工市场一壁江山,势必考虑站在营销角度使用项目管理的方法重新制定从投标到产品交付这一完整的海工设备制造的生产销售过程。摒弃其传统制造设备的生产销售模式,更改其职能式组织结构,结合项目管理与营销管理,探索出适用于Z公司海工设备项目性营销管理模式。本论文在此背景与目的下,在分析项目管理方法优势的基础上,针对目前企业营销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了项目管理与企业营销管理的切合点,并在分析Z公司海上设备营销项目的现状后,提出了把现代项目管理理论与方法应用到企业营销管理当中,建立了z公司海工设备项目性营销管理模式,并就如何实施项目性营销管理从企业经营逻辑、组织结构、实施流程这三个管理层面进行了研究,同时将项目性营销管理模式应用于实例加以研究。

二、实现“共同采制化”计算机管理 全面提高煤炭营销管理质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实现“共同采制化”计算机管理 全面提高煤炭营销管理质量(论文提纲范文)

(1)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 选题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进展述评
        (一) 国外研究进展
        (二) 国内研究进展
        (三) 国内外研究进展评价
    三、研究视角、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一) 研究视角
        (二) 研究方法
        (三) 技术路线
    四、田野调查选点说明
        (一) 羌区四县
        (二) 羌族村寨
        (三) 旅游景区
    五、研究内容和重点难点
        (一) 研究内容
        (二) 研究重点
        (三) 研究难点
    六、创新点与不足
        (一) 创新点
        (二) 不足之处
第一章 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内涵、机制及形态
    第一节 理论基础
        一、产业融合理论
        二、产业链理论
        三、系统动力学理论
        四、全域旅游发展观
    第二节 旅游产业融合的内涵
        一、旅游产业的内涵与外延
        二、旅游产业融合的内涵
    第三节 旅游产业融合的动力机制
        一、机制及动力机制
        二、旅游产业融合的系统结构
        三、旅游产业融合的动力机制
    第四节 旅游产业融合的形态
        一、旅游业与第一产业的融合
        二、旅游业与第二产业的融合
        三、旅游业与其他第三产业的融合
    第五节 民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形态
        一、民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基础
        二、民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主要形态
        三、民族地区的旅游产业综合性融合
        四、民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典型案例
        五、民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普遍问题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基础、形态及机制
    第一节 羌族地区基本情况
        一、羌族与羌族地区
        二、自然地理状况
        三、历史文化状况
        四、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第二节 羌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现状
        一、旅游资源
        二、旅游业发展现状
        三、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基础
        一、产业发展水平
        二、市场发育程度
        三、灾后重建
        四、资源条件
    第四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形态
        一、羌族地区的农文旅融合
        二、羌族地区的文商旅融合
        三、羌族地区的文体旅融合
    第五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内在机理
        一、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主体
        二、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客体
        三、政府部门在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中的作用
        四、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过程
    第六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动力机制
        一、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系统的结构分析
        二、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系统的动力机制
        三、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系统的制约因素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评价体系
    第一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评价方法
        一、产业融合评价方法
        二、旅游产业融合评价方法
        三、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评价方法的选择
    第二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评价指标体系
        一、评价指标选取依据
        二、农文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
        三、文商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
        四、文体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
    第三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赋值
        一、农文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赋值
        二、文商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赋值
        三、文体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赋值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羌族地区县域旅游产业融合评价与预测分析
    第一节 汶川县旅游产业融合整体评价
        一、汶川县旅游业发展情况
        二、汶川县旅游产业融合现状
        三、汶川县旅游产业融合评价
    第二节 理县旅游产业融合整体评价
        一、理县旅游业发展情况
        二、理县旅游产业融合现状
        三、理县旅游产业融合评价
    第三节 茂县旅游产业融合整体评价
        一、茂县旅游业发展情况
        二、茂县旅游产业融合现状
    第四节 北川县旅游产业融合整体评价
        一、北川县旅游业发展情况
        二、北川县旅游产业融合现状
        三、北川县旅游产业融合评价
    第五节 羌区四县旅游产业融合的预测分析
        一、农文旅融合的系统动力学模型
        二、文商旅融合的系统动力学模型
        三、动态仿真模拟分析
    第六节 羌区四县旅游产业融合的整体评价与对比分析
        一、整体评价
        二、对比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羌族地区村镇与景区旅游产业融合评价与个案研究
    第一节 茂县坪头羌寨农文旅融合现状评价与个案分析
        一、坪头羌寨基本情况
        二、农文旅融合现状
        三、农文旅融合评价
        四、坪头羌寨农文旅融合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第二节 理县桃坪羌寨农文旅融合现状评价与个案分析
        一、桃坪羌寨基本情况
        二、农文旅融合现状
        三、农文旅融合评价
        四、桃坪羌寨农文旅融合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第三节 北川县石椅羌寨农文旅融合现状评价与个案分析
        一、石椅羌寨基本情况
        二、农文旅融合现状
        三、农文旅融合评价
        四、石椅羌寨农文旅融合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第四节 汶川县水磨古镇文商旅融合现状评价与个案分析
        一、水磨古镇基本情况
        二、文商旅融合现状
        三、文商旅融合评价
        四、水磨古镇文商旅融合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第五节 茂县中国古羌城文商旅和文体旅融合现状评价与个案分析
        一、中国古羌城基本情况
        二、文商旅和文体旅融合现状
        三、文商旅和文体旅融合评价
        四、中国古羌城文商旅和文体旅融合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第六节 五个田野调查点的对比分析
        一、旅游产业融合基础的对比分析
        二、旅游产业融合形态的对比分析
        三、旅游产业融合路径的对比分析
        四、旅游产业融合水平和效应的对比分析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问题探析、制约因素与对策建议
    第一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问题探析
        一、旅游产业融合形态单一
        二、旅游产业融合深度不够
        三、旅游产业融合水平不高
        四、旅游产业融合效应不足
        五、旅游产业融合的配套支撑和公共服务不成熟
        六、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区域水平不协调
    第二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原生动力不足—产业基础较为薄弱
        二、拉力不足—市场机制发育欠成熟
        三、推力不足—区域经济发展整体滞后
        四、阻力重重—融合主体、融合客体和政府部门的障碍因素
        五、斥力较大—区位交通不便的先天劣势和自然灾害的突发障碍
    第三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优化思考
        一、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优化目标
        二、羌族地区县域旅游产业融合的优化路径
        三、羌族地区村镇和景区旅游产业融合的优化路径
    第四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政府方面
        二、企业方面
        三、村委会方面
        四、居民方面
    本章小结
结论及展望
    主要结论
        一、羌族地区推进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具有必然性和紧迫性
        二、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取得的成效
        三、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特点
        四、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
        五、进一步优化和推进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思考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附录五
附录六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及科研项目

(2)TY公司再制造产品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1.2.1 国外研究状况
        1.2.2 国内研究状况
    1.3 研究目的及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2 相关理论概述
    2.1 环境分析理论
        2.1.1 PEST分析法
        2.1.2 产业环境分析理论
        2.1.3 SWOT分析
    2.2 营销策略制定理论
        2.2.1 STP理论
        2.2.2 市场营销组合
        2.2.3 精准营销理论
        2.2.4 需求价格弹性理论
3 TY公司产品营销现状及问题分析
    3.1 TY公司概述
    3.2 TY公司再制造产品市场营销现状
        3.2.1 TY公司产品策略与定价策略
        3.2.2 TY公司渠道策略与促销策略
        3.2.3 TY公司市场营销问卷调查与分析
    3.3 TY公司再制造产品市场营销存在问题
        3.3.1 整机再制造产品缺乏服务保障
        3.3.2 零部件再制造产品定位不准
        3.3.3 产品市场细分不足,不能做到差异化营销
        3.3.4 现有的产品定价机制缺乏弹性
        3.3.5 以传统营销渠道为主,对“互联网+”重视程度不够
        3.3.6 整机再制造渠道库存大,资金利用率低
        3.3.7 营销人员不够专业,缺乏精英营销人才
        3.3.8 对营销管理人员与销售人员激励不足
4 TY公司再制造产品营销环境分析
    4.1 宏观环境分析
        4.1.1 政治环境分析
        4.1.2 经济环境分析
        4.1.3 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4.1.4 技术环境分析
    4.2 中微观环境分析
        4.2.1 TY公司产业环境分析
        4.2.2 TY公司资源条件分析
        4.2.3 竞争者分析
    4.3 SWOT分析
        4.3.1 TY公司的优势
        4.3.2 TY公司的劣势
        4.3.3 TY公司面临的机遇
        4.3.4 TY公司面临的威胁
        4.3.5 TY公司SWOT分析矩阵
5 TY公司再制造产品营销策略制定
    5.1 TY公司再制造产品STP分析
        5.1.1 目标客户市场细分
        5.1.2 目标客户市场选择
        5.1.3 目标客户市场定位
    5.2 TY公司再制造产品营销策略制定
        5.2.1 产品策略
        5.2.2 价格策略
        5.2.3 渠道策略
        5.2.4 促销策略
6 TY公司再制造产品营销策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6.1 建立适应新市场形势的营销组织机构
    6.2 建立有效的营销激励制度
    6.3 深刻分析市场,实行精准营销
    6.4 强化营销团队建设
        6.4.1 建立完善的营销培训制度
        6.4.2 培养学习型营销团队
        6.4.3 挖掘公司内部营销人才
        6.4.4 积极引进高端人才
    6.5 完善价格决策机制
    6.6 注重大客户关系管理
        6.6.1 建立客户关系管理制度
        6.6.2 开展服务营销策略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1
    附录2

(3)Y公司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营销渠道优化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本论文的结构框架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营销渠道相关概述
        2.1.1 营销渠道的定义
        2.1.2 营销渠道的结构
    2.2 营销渠道的作用及设计原则
        2.2.1 营销渠道的作用
        2.2.2 营销渠道的设计原则
    2.3 营销渠道的优化与扩展
        2.3.1 强化渠道终端的个性
        2.3.2 调整企业营销渠道的结构
        2.3.3 网络渠道的互动化发展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Y公司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营销环境分析
    3.1 宏观环境分析
    3.2 渠道成员素质分析
    3.3 内部管理制度分析
    3.4 内部激励方法分析
    3.5 竞争环境分析
第4章 Y公司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营销渠道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4.1 Y公司简要概述
        4.1.1 Y公司基本概况
        4.1.2 Y公司产品介绍
        4.1.3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简要概述
    4.2 渠道管理现状
        4.2.1 渠道管理组织架构
        4.2.2 渠道成员的筛选
        4.2.3 渠道成员激励机制
    4.3 营销渠道存在的主要问题
        4.3.1 渠道激励管理问题
        4.3.2 渠道成员管理问题
        4.3.3 渠道冲突管理问题
        4.3.4 渠道控制问题
        4.3.5 细分渠道问题
        4.3.6 缺乏预警机制问题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Y公司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渠道的SWOT分析
    5.1 优势
    5.2 劣势
    5.3 机会
    5.4 挑战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Y公司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渠道的优化对策建议
    6.1 优化原则
        6.1.1 共同发展原则
        6.1.2 控制性原则
        6.1.3 适应性原则
        6.1.4 效益性原则
    6.2 优化对策
        6.2.1 优化激励管理
        6.2.2 优化成员管理
        6.2.3 优化冲突管理
        6.2.4 优化渠道管理
        6.2.5 优化细分管理
        6.2.6 优化预警机制管理
    6.3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渠道优化保障措施
        6.3.1 组建专业化服务支持团队
        6.3.2 适应市场需求研发新产品
        6.3.3 满足市场需要保障产品库存
        6.3.4 增强客户关系管理稳固市场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生产性消费的伦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学者的研究源流
        二、国内研究状况
    第三节 研究构架与方法
        一、结构体系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可能的创新与存在的不足
        一、创新点
        二、存在的不足
第一章 生产性消费的伦理失范问题
    第一节 消费与生产性消费伦理的阐释
        一、消费的界定与分类
        二、生产性消费伦理的释义
    第二节 生产性消费异化导致伦理失范
        一、生产性消费模式的历史演变
        二、生产性消费的异化
        三、生产性消费的内在矛盾与伦理约束
    第三节 生产性消费伦理失范造成的生态困境
        一、世界范围内自然界的破怀
        二、中国面临的生态危机
第二章 生产性消费伦理失范的理性反思
    第一节 人类中心主义“反自然”观主导下的生态伦理失范
        一、人类中心主义及其评价
        二、人类中心主义“反自然”性伦理失范的表现
    第二节 “资本逻辑”主导下的经济伦理失范
        一、“资本逻辑”阐释及其影响
        二、“资本逻辑”主导下经济伦理失范的表现
    第三节 工业文明“线性非循环”思维下的实践伦理失范
        一、“线性非循环”思维的伦理缺失
        二、“线性非循环”思维主导的工业文明生产方式不可持续
第三章 生产性消费伦理的基本原则与实践模式
    第一节 生产性消费伦理的基本原则
        一、可持续发展原则
        二、适度消费原则
        三、整体性原则
    第二节 生产性消费伦理的实践模式
        一、循环经济模式
        二、再生资源产业模式
        三、绿色消费模式
第四章 生产性消费伦理的价值维度
    第一节 经济伦理维度
        一、经济行为的德性体现
        二、生产性消费领域的生态体现
        三、效益统一与环境协调
    第二节 生态伦理维度
        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理想论
        二、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社会稳定的基础
        三、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是生产性消费的本质
    第三节 社会价值维度
        一、社会稳定
        二、社会和谐
        三、社会与自然和谐
    第四节 人本价值维度
        一、人与社会的和谐
        二、人自身的和谐
        三、人的自然解放
第五章 生产性消费伦理的道德主体
    第一节 企业的道德主体地位
        一、企业是生产性消费的道德主体
        二、企业是“经济实体”和“伦理实体”的统一
        三、塑造人格化的企业伦理
        四、企业伦理与企业发展辩证统一
    第二节 政府的道德主体地位
        一、政府职能与伦理责任
        二、政府生产性消费伦理责任适用范围与表现形式
        三、生态型政府的建立
    第三节 个体的道德主体地位
        一、个体之道德主体地位的确立
        二、道德主体对自然界的认知
        三、道德主体身份的转换
第六章 生产性消费伦理的构建
    第一节 道德教化
        一、道德教化的内涵
        二、道德教化的功能
        三、道德教化的路径
    第二节 理性转换
        一、理性的释义
        二、经济理性批判
        三、经济理性向生态理性的转换
    第三节 文化认同
        一、文化认同的含义解读
        二、文化认同的内在要求
        三、文化认同的实践路径
    第四节 制度保障
        一、伦理制度
        二、法律制度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的主要论文及着作
致谢

(5)中国非营利组织发展的制度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一、选题的依据
    二、研究方法及主要内容
    三、研究意义
第一章 非营利组织理论综述
    第一节 非营利组织的概念界定
        一、当代西方学者关于非营利组织的概念
        (一) 五特征说
        (二) “第三部门”说
        (三) “志愿部门”和“辅助性活动”说
        (四) “非政府组织”说
        (五) “慈善组织”或“免税组织”说
        二、黑格尔、马克思等关于非营利组织的社会学表述
        三、中国古典民本思想—非营利组织的文化渊源
        四、中国当代学术界对非营利组织的定义
        (一) 正面定义法的定义
        (二) 剩余定义法的定义
    第二节 非营利组织起源理论
        一、政府失灵理论
        二、合约失灵理论
        三、志愿失灵理论
        四、文化因素影响与作用理论
        五、中国学者关于非营利组织产生的论述
        (一) 条件供给论的主要观点
        (二) 功能结构论的解释
        (三) 组织制度论的基本表述
    第三节 非营利组织与政府和市场间的关系理论
        一、国外学者关于政府-非营利组织关系的类型学理论
        (一) 四模式论
        (二) 八模式论
        (三) “3C关系”说
        (四) “SCA关系”说
        二、中国学者关于政府-非营利组织关系的代表性观点
        三、企业—非营利组织的关系学理论
        (一) 竞争关系论
        (二) 共生关系论
        (三) 利益相关者论
        四、政府、企业、非营利组织相互依赖理论
第二章 国外非营利组织发展概况
    第一节 国外非营利组织发展的社会体制环境
        一、自由资本主义时期非营利组织发展
        (一) 资产阶级革命为宗教慈善组织营造了社会环境
        (二) 宗教慈善组织在英国发展的深层原因
        (三) 非营利组织发展在自由资本主义阶段的表现形式
        二、垄断资本主义时期非营利组织发展
        (一) 垄断资本主义阶段非营利组织发展的社会环境
        (二) 垄断资本主义阶段非营利组织发展的新趋势新特点
        (三) 垄断资本主义时期非营利组织的组织形态变化
        三、“冷战”时期非营利组织发展
        (一) 冷战是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全球争霸的产物
        (二) 冷战期间非营利组织发展的三个阶段
        (三) 冷战时期非营利组织发展的新趋势新特点
        四、世界多极化背景下非营利组织发展
        (一) 多极化格局的形成
        (二) 后危机时代非营利组织发展的功能特点
    第二节 国外非营利组织的制度安排
        一、国外非营利组织的登记管理制度
        (一) 登记管理对非营利组织的意义
        (二) 登记部门及程序
        (三) 对非营利组织运行的管理
        二、国外非营利组织参与社会公共服务情况
        (一) 非营利组织参与公共服务的机制和特点
        (二) 非营利组织参与公共服务的方式和领域
        (三) 非营利组织在公共服务中的功能作用
        三、国外非营利组织经费来源
        (一) 社会慈善捐赠
        (二) 政府资助
        (三) 组织会费
        (四) 服务收费
        四、国外非营利组织的文化和宗教表现形态
        (一) 国外非营利组织的文化表现形态
        (二) 西方非营利组织的宗教表现形态
    第三节 当代发达国家非营利组织制度的特点和借鉴
        一、英国非营利组织制度安排的主要特征
        (一) 慈善组织的登记监管体制
        (二) 非营利组织运营模式
        二、美国非营利组织管理制度及与政府关系
        (一) 政府对非营利组织的管理制度
        (二) 非营利组织的自我管理
        (三) 民间非营利组织与政府的关系
        三、澳大利亚非营利组织的法律制度及国际合作
        (一) 澳大利亚非营利组织的法律制度
        (二) 澳大利亚非营利组织的国际合作情况
        四、日本非营利组织制度设计特色及沿革
        (一) 日本非营利组织的法律制度及其沿革
        (二) 日本非营利组织的税收制度及其改革
        五、发达国家非营利组织制度安排的借鉴
第三章 中国非营利组织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 中国非营利组织的产生与类型划分
        一、中国非营利组织发展历程概要
        二、中国非营利组织产生的经济社会背景
        (一) 国际层面的宏观背景
        (二) 国内经济和社会背景
        三、中国非营利组织的分类
        (一) 准非营利组织
        (二) 公益型非营利组织
        (三) 互益型非营利组织
        (四) 官民双重属性的非营利组织
    第二节、中国非营利组织发展的时代特征
        一、改革开放后非营利组织的发展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非营利组织的发展
        (一) 市场经济条件下非营利组织发展的特点
        三、新世纪以来非营利组织发展的新挑战新机遇
        (一) 挑战来自多个层面
        (二) 机遇源于改革发展
    第三节 中国非营利组织与政府和企业的相互关系
        一、非营利组织与政府的关系
        二、非营利组织与企业的关系
        (一) 相互监督关系
        (二) 对话竞争关系
        (三) 互利合作关系
        三、政府、企业与非营利组织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分工与合作
    第四节 中国非营利组织的现行制度
        一、登记管理制度
        (一) 登记程序
        (二) 登记管理的特点
        二、经费筹措制度
        三、运行监督制度
        四、激励约束制度
    第五节 中国非营利组织的对外开放与国际合作
        一、我国对外援助制度
        二、中国非营利组织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一) 中国非营利组织对外交流合作的主要领域
        (二) 中国非营利组织参与国际合作的主要形式
第四章 中外非营利组织制度与功能的比较分析
    第一节 中外非营利组织制度差异及成因分析
        一、中外非营利组织兴起的文化基础比较
        (一) 西方国家非营利组织兴起的文化渊源
        (二) 中国非营利组织兴起的文化渊源
        (三) 中外非营利组织文化基础比较
        二、中外非营利组织成长的社会背景比较
        (一) 西方发达国家非营利组织兴起的社会背景
        (二) 中国非营利组织孕育的社会背景
        三、中外非营利组织发展的制度条件比较
        (一) 外部管理制度方面
        (二) 组织自身制度方面
    第二节 优势与不足:中外非营利组织的功能比较
        一、国外非营利组织功能的优势
        (一) 公众管理社会和参政议政民主平台的搭建
        (二) 较强的社会参与性使公民自治机制快速建立
        (三) 协调利益相关者关系的中介功能充分发挥
        (四) 市场竞争机制中组织功能的不可替代性
        (五) 提供公共产品与服务方面的独特优势
        二、中国非营利组织的功能及其缺欠
        (一) 整体性功能
        (二) 功能的缺欠
第五章 中国非营利组织发展的制度设计
    第一节 中国非营利组织发展的制度环境
        一、中国非营利组织发展的制约性制度
        (一) 资源配置政府权重过大导致的组织空间狭窄
        (二) 双重管理体制对组织取得合法地位增加了程序难度
        (三) 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不完善造成的社会公信力内伤
        二、中国非营利组织运行中的功能扭曲与矫正
        (一) 价值目标偏离
        (二) 行政化低效率
        (三) 志愿者失信
        (四) 内部控制倾向
        (五) 草根社团法制缺失
    第二节 中国非营利组织发展的制度目标建议
        一、积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一) 在资源配置方面对非营利组织的让渡和支持
        (二) 通过购买和委托授权发挥非营利组织公共服务作用
        (三) 通过政策和法规双向调节引导规范非营利组织行为
        二、充分发挥非营利组织主体作用
        (一) 社会治理三边结构中的稳固一极
        (二) 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力量
        (三) 社会应急管理的优势基因
        三、建立非营利组织与企业合作的有序机制
        (一) 建立与企业合作的比较优势机制
        (二) 非营利组织与企业合作的现实风险
        (三) 建立与企业合作的策略选择机制
    第三节 中国非营利组织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建构
        一、建立政府主导下的非营利组织外部治理结构
        (一) 完善政府监管职能
        (二) 健全相关法律规制
        (三) 构建第三方监督评价治理结构
        二、通过公益文化建设优化非营利组织发展的社会环境
        (一) 行为文化的培育
        (二) 消费文化的培育
        (三) 法治文化的培育
        (四) 创新文化的培育
        (五) 生态文化的培育
        三、突出自我修复和自主发展能力的组织内部治理结构
        (一) 采取企业管理模式形成权力制衡营销高效的组织架构
        (二) 引入知识管理方法完善组织信息管理制度
        (三) 运用市场机制规范组织竞争和自律
        四、基于社会管理创新环境的非营利组织前景展望
        (一) 功能作用展望
        (二) 制度创新展望
        (三) 内生增长动力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6)煤炭企业生态竞争力评价及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1.1.1 问题提出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2.1 企业竞争力研究现状
        1.2.2 企业生态竞争力研究现状
        1.2.3 煤炭企业竞争力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主要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主要成果与创新点
第二章 企业生态竞争力相关理论概述
    §2.1 生态经济理论概述
        2.1.1 生态环境问题
        2.1.2 生态价值观
        2.1.3 生态经济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2.1.4 生态经济的涵义
        2.1.5 生态经济的环保价值
    §2.2 企业竞争力
        2.2.1 竞争及竞争力的概念
        2.2.2 企业竞争力的涵义
    §2.3 企业生态竞争力
        2.3.1 企业生态竞争力的涵义
        2.3.2 企业生态竞争力的现实意义
    §2.4 企业生态竞争力的相关理论
        2.4.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4.2 绿色发展理论
        2.4.3 循环经济理论
        2.4.4 低碳经济理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煤炭企业生态竞争力分析
    §3.1 煤炭资源与开发利用概况
        3.1.1 煤炭资源概况
        3.1.2 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3.1.3 我国煤炭企业发展概况
        3.1.4 煤炭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3.2 煤炭企业生态竞争力概念与内涵
        3.2.1 煤炭企业生态竞争力概念
        3.2.2 煤炭企业生态竞争力内涵
    §3.3 煤炭企业生态竞争力测度与作用
        3.3.1 煤炭企业生态竞争力测度
        3.3.2 煤炭企业生态竞争力作用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煤炭企业生态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4.1 煤炭企业生态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4.2 煤炭企业生态竞争力评价指标设计原则与方法
    §4.3 煤炭企业生态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煤炭企业生态竞争力评价模刑
    §5.1 企业竞争力评价方法概述
        5.1.1 定性评价方法
        5.1.2 分类评价方法
        5.1.3 排序评价方法
        5.1.4 操作型评价-标杆测定法
        5.1.5 各种评价方法的比较分析
    §5.2 煤炭企业生态竞争力分类树评价模型
        5.2.1 分类树评价方法
        5.2.2 分类树方法应用
    §5.3 煤炭企业生态竞争力灰色系统评价模型
        5.3.1 多层次灰色系统评价模型
        5.3.2 灰色系统评价方法应用
    §5.4 煤炭企业生态竞争力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5.4.1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5.4.2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应用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义煤集团生态竞争力评价实证分析
    §6.1 义煤集团基本情况
        6.1.1 义煤集团概况
        6.1.2 义煤集团资源条件
        6.1.3 义煤集团经营现状
    §6.2 义煤集团生态竞争力定量分析
        6.2.1 基于分类树方法的生态竞争力评价
        6.2.2 基于灰色系统方法的生态竞争力评价
        6.2.3 基于模糊综合方法的生态竞争力评价
    §6.3 义煤集团生态竞争力模式与提升对策
        6.3.1 培育义煤集团优势资源
        6.3.2 构建义煤集团生态竞争力模式
        6.3.3 提升义煤集团生态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7)进一步完善我国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论文选题的缘由与目的
    1.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2 研究目的
1.2 论文研究的框架、思路及方法
1.3 研究目标、内容与创新点
    1.3.1 研究目标与内容
    1.3.2 创新之处 2 有关流通研究文献综述
2.1 流通理论的研究现状
    2.1.1 马克思的流通思想与科斯的交易费用观点
    2.1.2 以新的视角对马克思的流通理论提出新认识
    2.1.3 构建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大贸易、大流通、大市场理论
    2.1.4 在流通服务业影响力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方面的研究
    2.1.5 对流通企业的本质与边界进行了开创性研究
    2.1.6 在流通渠道结构与流通渠道行为方面进行了理论探讨
    2.1.7 对供应链与流通渠道整合进行了系统研究
2.2 对流通产业地位、作用与竞争力等问题的研究
    2.2.1 流通产业作为经济发展中的先导产业和基础产业的研究
    2.2.2 流通产业竞争力问题研究
    2.2.3 对流通产业集群与产业集聚问题的研究
    2.2.4 对流通产业政策与规制问题的研究
2.3 流通与城市经济发展的关系以及流通国际化问题研究
    2.3.1 以实证分析方法论述流通产业对城市发展的促进作用
    2.3.2 关于综合性城市流通系统框架研究
    2.3.3 城市商圈时空动态论、商圈与城市发展的互动研究
    2.3.4 流通国际化问题研究
2.4 流通现代化问题研究
    2.4.1 国外学者对流通现代化的认识
    2.4.2 国内学者对流通现代化的研究
2.5 关于我国工业品批发体系重构与完善的研究
    2.5.1 日用工业品批发市场体系萎缩原因与存在问题的研究
    2.5.2 解决工业品批发体系存在问题的政策措施研究
    2.5.3 完善日用工业品批发体系的路径选择研究
    2.5.4 工业品批发渠道的实证研究 3 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及批零流通理论概述
3.1 日用工业品的概念及特点
    3.1.1 日用工业品的内涵
    3.1.2 日用工业品的特点
    3.1.3 日用工业品市场的特点
    3.1.4 日用工业品流通的特性
3.2 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的内涵与特征
    3.2.1 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的内涵
    3.2.2 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的特征
    3.2.3 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的发展趋势
    3.2.4 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的目标、任务与原则
3.3 我国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的演变过程
    3.3.1 我国“三多一少”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的形成
    3.3.2 改革开放前我国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的构建与发展
    3.3.3 改革开放后我国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的构建与发展
3.4 批发流通与零售的相关理论
    3.4.1 流通产业内涵的界定
    3.4.2 批发的功能与作用
    3.4.3 零售相关理论
    3.4.4 发达国家零售业态演进规律
    3.4.5 流通渠道理论
    3.4.6 日用工业品流通渠道的发展趋势 4 我国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的现状与问题
4.1 我国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的现状
    4.1.1 我国日用工业品批发流通体系的现状
    4.1.2 零售业呈现持续高速增长的发展态势
    4.1.3 电子商务发展突飞猛进
    4.1.4 物流业与供应链管理取得长足进步
    4.1.5 现代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的各项基础条件不断改善
    4.1.6 一系列优化流通体系的政策措施相继出台
4.2 我国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4.2.1 批发业集中度过低,影响批发业的集约增长
    4.2.2 流通业内部产业结构失衡,批发行业萎缩,物流成本偏高
    4.2.3 流通渠道效率低,秩序混乱
    4.2.4 流通企业规模小、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不足,竞争力薄弱
    4.2.5 流通产业体制不健全
    4.2.6 缺乏对中小流通企业的保护政策
    4.2.7 工商企业矛盾突出、关系不和谐
4.3 对我国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存在问题的进一步剖析
    4.3.1 小生产与大流通模式
    4.3.2 大生产与小流通模式
    4.3.3 解决问题的思路 5 日用工业品流通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实证分析
5.1 日用工业品流通的指标体系的构建
    5.1.1 构建日用工业品流通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5.1.2 日用工业品流通指标体系的构成
5.2 流通产业结构度量指标
    5.2.1 流通产业集中度
    5.2.2 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
    5.2.3 熵指数
    5.2.4 罗森布鲁斯指数
    5.2.5 C.C.I指数
    5.2.6 洛伦兹曲线与基尼系数
5.3 生产企业与流通企业之间的纵向关系
    5.3.1 纵向关系涵义
    5.3.2 企业纵向约束行为的动因
5.4 厂商、批发商及零售企业关系的实证分析
    5.4.1 模型依据
    5.4.2 实证分析
    5.4.3 研究结论 6 中外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比较分析
6.1 中外日用工业品流通管理机构的比较分析
    6.1.1 美国的流通行政组织体系
    6.1.2 日本的流通行政组织体系
    6.1.3 我国日用工业品流通组织机构特点
6.2 中外日用工业品流通渠道的比较分析
    6.2.1 美国日用工业品流通渠道演变过程与特点
    6.2.2 日本商品流通渠道的特点
    6.2.3 中外流通渠道控制模式对比研究
    6.2.4 我国流通产业渠道结构现状分析
6.3 中外日用工业品流通政策的比较分析
    6.3.1 美国的流通政策
    6.3.2 日本的流通政策
    6.3.3 对我国流通政策的分析
    6.3.4 发达国家流通产业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7 发达国家工业品流通体系的国际借鉴
7.1 美国工业品流通体系的现状、形式与特点
    7.1.1 美国日用工业品流通体制的主要特点
    7.1.2 美国工业品流通的趋势与特征
    7.1.3 美国零售业态的形式和特点
    7.1.4 美国批发业的形式和特点
    7.1.5 美国物流业的形式和特点
7.2 日本工业品流通体系的形式与特征
    7.2.1 日本批发业的地位与作用
    7.2.2 日本批发业的组织形态及其特点
    7.2.3 日本零售业的作用、业态形式与特点
7.3 德国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的形式与特征
    7.3.1 德国的日用工业品流通体制模式
    7.3.2 德国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特点
    7.3.3 德国日用工业品流通的发展趋势
7.4 发达国家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对我国的借鉴作用
    7.4.1 美国日用工业品流通体制对我国的启示
    7.4.2 日本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对我国的启示
    7.4.3 德国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对我国的启示 8 工商联动与内外贸一体化问题研究
8.1 工商联动的实现路径
    8.1.1 工商联动的重要意义与原则
    8.1.2 工商联动的实现形式
    8.1.3 工商联动的模式与实施过程
8.2 内外贸一体化的措施手段
    8.2.1 内外贸一体化的内涵与特征
    8.2.2 内外贸一体化的必然性
    8.2.3 有关学者对解决内外贸分割问题的研究观点
    8.2.4 实现内外贸一体化的路径选择 9 完善我国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的政策措施
9.1 完善我国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的立足点
    9.1.1 福利经济学原则:最大多数人的最大福利
    9.1.2 综合效益标准
    9.1.3 国际竞争力标准
9.2 完善我国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的对策建议
    9.2.1 深化日用工业品批发体系的改革
    9.2.2 重新审视流通领域的理论与现实问题正确认识流通产业的性质与地位
    9.2.3 培育具有整合供应链能力的大企业,鼓励新型业态和业种的发展,建立税收平衡机制,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
    9.2.4 理顺批发与零售的职能关系、加强批发体系建设
    9.2.5 工业品批发体系的构建需要依据不同渠道模式的特点和不同产品对渠道的要求进行合理的选择
    9.2.6 积极推进流通体制改革,全面完善我国日用工业品流通的各项政策 10 研究结论和未来展望
10.1 本文的一般结论
10.2 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8)R煤炭运销集团公司关系营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
    1.4 研究方法
第二章 论文涉及的相关理论
    2.1 关系营销概念
    2.2 关系营销特征
    2.3 关系营销相关理论
第三章 R煤炭运销集团公司营销现状分析
    3.1 R煤炭运销集团公司的改制转型
    3.2 R煤炭运销集团公司的关系营销现状
    3.3 R煤炭运销集团公司关系营销存在的问题
    3.4 R煤炭运销集团公司加强关系营销的必要性
第四章 R煤炭运销集团公司关系营销构建
    4.1 供应商关系
        4.1.1 供应商关系管理内容
        4.1.2 供应商关系维护
    4.2 客户关系
        4.2.1 建立和实施客户数据库营销
        4.2.2 完善和实施服务营销系统
        4.2.3 建立和实施情感营销联系渠道
    4.3 竞争者关系
    4.4 员工关系
    4.5 铁路和公路等运力部门关系
    4.6 政府关系
        4.6.1 建立良好政企关系的重要性
        4.6.2 建立良好政企关系的方法
        4.6.3 建立良好政企关系需要注意的问题
    4.7 新闻媒体关系
第五章 R煤炭运销集团公司实施关系营销的保障措施
    5.1 转变经营观念,树立关系营销意识
    5.2 完善企业营销组织
    5.3 健全营销队伍,合理设置人员结构
    5.4 建立健全激励机制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10)Z公司海工设备项目性营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 研究目标和内容
    1.5 研究方法和研究路线
2 项目管理与市场营销管理的概述
    2.1 项目管理概述
    2.2 项目管理的关键技术与方法概述
    2.3 项目管理的优势
    2.4 市场营销管理概述
    2.5 企业市场营销活动的项目性特征
3 Z公司海工设备营销项目现状分析
    3.1 Z公司海工设备产品特点
    3.2 Z公司海工设备营销业务特点和流程
    3.3 Z公司传统营销管理所存在的问题
4 研究Z公司海工设备项目性营销管理的目的
    4.1 提高企业快速反应能力
    4.2 创新企业文化
    4.3 创新企业的管理模式
    4.4 提高快速响应客户要求的能力
5 Z公司海工设备项目性营销管理模式探索
    5.1 Z公司海工设备项目性营销管理逻辑
    5.2 Z公司海工设备项目性营销管理组织模式
    5.3 Z公司海工设备项目性营销管理流程
6 Z公司海工设备项目性营销管理实例研究
    6.1 项目启动
    6.2 项目计划
    6.3 项目执行
    6.4 项目收尾
7 Z公司海工设备项目性营销管理模式的应用评价
    7.1 项目后评价
    7.2 项目性营销管理能够给企业带来的绩效
    7.3 Z公司海工设备项目性营销管理模式的应用评价
8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实现“共同采制化”计算机管理 全面提高煤炭营销管理质量(论文参考文献)

  • [1]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D]. 张莞. 西南民族大学, 2019(03)
  • [2]TY公司再制造产品营销策略研究[D]. 祁磊.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 [3]Y公司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营销渠道优化策略[D]. 刘冠华.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9(02)
  • [4]生产性消费的伦理研究[D]. 古璇. 东南大学, 2018(01)
  • [5]中国非营利组织发展的制度设计研究[D]. 王向南. 东北师范大学, 2014(01)
  • [6]煤炭企业生态竞争力评价及实证研究[D]. 王文良. 中国地质大学, 2013(07)
  • [7]进一步完善我国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研究[D]. 周伟.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2(10)
  • [8]R煤炭运销集团公司关系营销研究[D]. 武文静. 山西大学, 2012(10)
  • [9]论煤炭营销的发展和策略[J]. 吕滨. 企业家天地, 2011(10)
  • [10]Z公司海工设备项目性营销研究[D]. 杨丽珏. 复旦大学, 2011(08)

标签:;  ;  ;  ;  ;  

实现“共采共产”计算机管理,全面提升煤炭营销管理质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