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胶昆虫的人工繁育与加工

紫胶昆虫的人工繁育与加工

一、紫胶虫的人工养殖与加工(论文文献综述)

王与琳[1](2020)在《中国唐诗、宋词和元曲中的文化甲虫资源与赏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化昆虫学是研究昆虫在人类实践中给予其精神和灵魂滋养的科学,它包括文学昆虫学、民族昆虫学、神话昆虫学和民俗昆虫学4大类以及包括文化甲虫在内的10多个昆虫学分支组成。文化昆虫是中华文化的特色组成部分,在丰富中国文化发展中始终扮演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它的文化印迹遍布于各种文化题材之中,尤以唐诗宋词元曲最为典型。文化昆虫作为一种特色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伴随汉文化而成长,伴随中华文明而兴旺。在中华民族逐步走入世界政治经济中心舞台的今天,由其中挖掘宝贵的文化昆虫资源,对于我们传承文化、繁荣文化和增强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在广泛搜寻我国唐诗宋词元曲中蕴藏昆虫文化资源基础上,对其涉及的昆虫种类进行归类和意象探究,使之从“隐姓埋名”到“大放异彩”,展示文化魅力。研究取得如下主要成果:1.唐诗宋词元曲中蕴藏丰富的文化昆虫资源本文查阅诗词曲共计900卷唐诗5册宋词2册元曲,获得文化昆虫资源6615首,涉及昆虫种类28个,其数量分布情况是:(1)《全唐诗》中包含昆虫名的唐诗3253首,占诗数总量的6.6%,隶属于13目27类;《全宋词》中包含昆虫名的宋词共2813首,占词数总量的14.1%,隶属于13目25类;《全元散曲》中包含昆虫名的散曲549首,占曲数总量的12.7%,隶属于11目21类;(2)诗有魂,词有韵,曲有风。纵观中国唐诗、宋词和元曲中的昆虫资源,宋词占比最高14.1%,元曲其次12.7%,唐诗最少6.6%,对该结果基于作品总数、时代特征、题材变化、艺术形式等因素做了初步分析。在这些诗词曲中占比最高的前5个目分别是:(唐诗)鳞翅目>半翅目>鞘翅目>直翅目>膜翅目、(宋词)鳞翅目>膜翅目>半翅目>直翅目>鞘翅目、(散曲)鳞翅目>膜翅目>直翅目>半翅目>鞘翅目,其蛾蝶的作品数远大于甲虫的,这与种类繁多、数量庞大的甲虫在昆虫纲中所占比例大相径庭。本文分别从美学、历史、文艺方面对其进行了探讨。2.唐诗宋词元曲中文化甲虫的类型与特点甲虫文化是文化昆虫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人类在与甲虫的密切交往中产生的精神文化。《全唐诗》中涉及鞘翅目的377首诗共包含的甲虫名有9种,隶属于金龟总科、叩甲科、天牛科、萤科、蠹虫5类,分别从初、盛、中、晚唐4个时期看(除去时代不详的作者,即无法查阅其生平的),诗人们所创作的甲虫诗作分别为:初唐期18人创作了25首,盛唐期17人46首,中唐期46人156首,晚唐期51人143首,数量上略显上升态势。该数据显示,这一时期有关甲虫诗作的创作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以中晚期发展较为成熟和稳定。《全宋词》中涉及鞘翅目的135首词中包含的甲虫名有4种,隶属于粪金龟科、天牛科、萤科、蠹虫4类,分别从南北宋2个时期看,北宋期有17位词人创作了31首甲虫词,南宋期则为54人102首。由此看出,甲虫词由北宋发展向南宋,其数量和风格上都出现了较大变化。《全元散曲》中涉及甲虫的散曲16首,包含的甲虫名有5种,隶属于粪金龟科、天牛科、萤科、蠹虫4类,共有11位曲作者参与创作。以上诗词曲中涉及的文化甲虫作品共528件,源自223位作者之手。从昆虫学角度辨析,其分别涉及金龟总科、天牛科、叩甲科、萤科、蠹虫5类。3.唐诗宋词元曲中文化甲虫的“意象”丰富“意象”作为艺术语言符号一种,是诗歌生命的细胞,是诗人情感的载体,也是中国诗歌最具民族特色的美学品格之一。鉴于诗词曲中包含的甲虫作品实际存在情况,分别从萤意象、蠹意象及其他甲虫意象3方面入手阐释其在美学、害虫防治、饮食文化等方面所标志的独特文化内涵,从而丰富诗词曲的蕴含,充实文化甲虫学的韵味。从历代文人墨客和宫廷达人笔下提及的昆虫作品可以看出,他们观察自然惟妙惟肖,眼界高远之时不忘思考细腻,意境磅礴之时下笔细微,透过场景看意象,通过小虫露情感,心中有小虫,作中展大略。

胡向明,杨小明[2](2020)在《古代山西丝织业发展及其技术工艺特征研究》文中提出山西是中国最早植桑养蚕纺丝织造的地区之一。从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来看,山西古代丝织和印染技术已非常成熟,其生产工艺精湛、工艺流程和方法复杂,丝织品做工细致,丝织机具也丰富多样,可以说代表了当时中国北方丝织业的最高水平。

张星贤,阮洁,马占强[3](2019)在《我国药用昆虫资源研究的历史沿革与现状初探》文中认为对大量古代与现代医药学文献进行了查阅、整理与分析,回顾并总结了我国药用昆虫资源的研究历史与现状、药用价值、药效机理和研究进展等,探讨了当前研究中所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对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以期为进一步挖掘昆虫的药用价值和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借鉴与参考。

曾玉玲[4](2019)在《清代新疆织毯艺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新疆作为我国重要的织毯起源地之一,对我国织毯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从织造技术传播角度看,新疆织毯织造工艺经过历史洗礼不断地改进与传播,新疆织毯织造技术通过贸易交流、人口迁徙等各种途径传播,在结合不同地区的地域文化特点后形成了风格各异的地方织毯;从织造技术传承角度看,新疆织毯历史悠久,其精湛的织造工艺和华丽的装饰图案使它至今享誉世界,在清代,新疆织毯集合前代织毯发展的丰富经验,在宫廷文化和民间织毯业发展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让新疆织毯业在清代进入发展繁盛阶段,对我国近现代织毯业的发展以及海外市场的开拓都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从古代到清代,新疆织毯一直都是文化传承和传播的实物载体,织毯图案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增添了一抹绚丽的色彩,除了满足人们的生理需求与视觉享受之余,更多的是地域思想、文化的表达,织毯图案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而且也是新疆不同历史阶段文化发展的一种历史记忆,反映了新疆地区的生活习惯、审美情趣和民族性格。论文中分析了新疆织毯图案的造型、构图和色彩艺术特征;以清代新疆织毯发展的阶段性特点为主,对比分析清代不同时期织毯图案的创新性变化,探究清代新疆织毯图案背后蕴藏的文化内涵。新疆织毯在当下的发展应在保留传统织毯的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应对当今社会发展趋势,汲取经验,顺应时代潮流做出创新性转变,让这项传统手工艺在今天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得以焕发新的生机和光彩。论文以文献资料、考古资料、和实物图片资料为依据,对历史上新疆织毯的发展演变过程,织造技术的传承与传播,以及清代新疆织毯图案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审美情趣做了较为系统地分析和研究。希望通过清代新疆织毯艺术的研究能对以新疆织毯为代表的传统手工业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一定推动作用,让人们更多的关注到传统手工艺织造技术的传承发展问题及其背后所隐藏的文化现象上。

陈星澄[5](2018)在《林下经济示范园规划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林业生产方式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出现林业资源约束趋紧、生态系统退化等严峻形势。因此必须转变林木资源的传统生产方式,将林业从木材产业向外延伸,扩展到林下产业(徐超,2013)。林下经济属于典型的循环经济模式,有利于实现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国家林业局,2014)。林下经济示范园是林下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产物,是实现林下经济向可持续方向发展的必然要求。林下经济示范园是林下经济科技成果转化的载体和孵化器,也是林下经济种养技术和研发产品示范推广平台,除了具有生产加工功能,还兼有观光、度假、体验、科普等休闲功能,这为林业景观和林下空间的高效利用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因此在林下经济示范园内将林下种养业、林下产品加工业、与森林旅游业结合发展,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然而中国林下经济发展时间短,国内外学者对林下经济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发展模式、种养技术、效益分析等方面,对林下经济示范园规划设计的研究较少,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理论基础,提供给实践者的信息有限,这些都给林下经济示范园的研究带来了一定的制约性,但同时也为其研究带来了相对的空间。本论文通过对林下经济示范园的规划设计进行研究,主要从理论研究和项目实践两大部分展开。阐述了林下经济示范园的概念、特征和功能,再分析了景观生态学、可持续发展理论、循环经济学、景观美学、旅游心理学等与论文相关的理论,在此基础上总结了林下经济示范园规划设计的内容、规划原则、规划方法等,是整篇论文的核心部分。接着选取了3个国内案例进行调查分析,总结可借鉴之处和案例启示,并以广东省林下经济示范园为例,结合前面的理论分析,根据现状条件和建设需求进行总体布局规划,以此为林下经济示范园的规划与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李梅,黄世能,陈祖旭,马星宇,金文云[6](2018)在《药用乔木树种猴耳环研究现状及开发利用前景》文中认为介绍药用乔木树种学名及科属分类演变、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和天然分布,综述其药用、资源、栽培研究进展和现状,指明其当前研究和应用所面临的问题和解决办法,并对其开发利用前景进行展望。关于猴耳环的研究多集中在药材鉴别、化学成分、药理药效、临床疗效、药品制剂及质量监控等方面,其根、枝、叶、果实均可入药,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消肿、去湿敛疮等功效,主要含黄酮类、儿茶酚类和鞣质等化合物,已成功提纯并鉴别出的化学成分有40多种,经过验证的有效药用成分主要为没食子酸、槲皮素、槲皮甘等。已通过临床验证并推广使用的猴耳环复方制剂有正胃片,单一制剂药物有猴耳环消炎片、消炎胶囊、消炎颗粒等,这些药物既可单独又能辅佐用于治疗上呼吸道感染、急性咽喉炎、急性扁桃体炎和急性肠胃炎等症,且疗效显着。猴耳环药材需求量越来越多,而现有商品药材几乎都来源于野生资源,过度的采伐利用已使野生资源急剧减少,药材原料严重供不应求。目前对猴耳环种子贮藏、萌发及实生苗培育技术和扦插、组培繁殖技术等培育方面的相关研究和技术尚不成熟,还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猴耳环不仅在人类健康用药方面前景广阔,而且在研制生物源农药、用于园林绿化、木材加工和发展林业经济等方面也有较高的发展潜力,全方位开发和利用猴耳环树种资源意义重大。总之,保护现有猴耳环野生资源,改进和完善其栽培技术是当务之急;多领域交叉合作、共同研究和全方位开发利用猴耳环是未来发展趋势;培育符合未来发展方向的良种资源,提高全树综合利用技术水平,是未来研究重点;建立大型猴耳环生产基地,进行多目标定向经营和产业化利用,是猴耳环树种全方位造福人类社会的最终发展目标。

高正辉,逄利,罗巧,朱芬[7](2017)在《昆虫脂肪酸的研究与利用进展》文中认为昆虫具有物种丰富、种群数量大等特征,作为生物资源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巨大的开发潜力。然而,昆虫作为一种重要的生物资源,尚未被充分地开发利用。本文对昆虫脂肪酸的研究与利用进展进行了综述,以期为昆虫脂肪酸的开发奠定基础。

姜义仁,王志强,王楠,刘限,秦利[8](2017)在《中国资源昆虫产业发展趋势研究》文中指出资源昆虫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尤其蚕丝产业是传统的出口创汇产业。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资源昆虫产业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及挑战。资源昆虫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在现阶段发展过程中面临相关政策法规不配套;宣传普及工作不到位、种类普查不力及基础研究缓慢、资源昆虫产业上下游环节小弱散和产业人才队伍及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问题。因此,建议政府应出台资源昆虫产业相关的政策、法规及管理办法;保护和发扬现有资源昆虫产业、开拓新资源昆虫种类;加大资源昆虫产业基础研究及新产品研发投入力度;构建资源昆虫产业发展新模式;宣传和树立资源昆虫产业知识及产权意识;重视资源昆虫产业人才培养;促进互联网与资源昆虫产业深度融合。以期为资源昆虫产业实现产业升级改造,利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契机有效对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提供参考。

唐国华[9](2017)在《鄱阳湖湿地演变、保护及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鄱阳湖是一个吞吐型、季节性、大型浅水湖泊。认识鄱阳湖演变和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演化的科学规律,特别是深入认识湿地生态系统与湖泊水文、水环境的相互关系,进而提出保护鄱阳湖“一湖清水”、维持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的管理对策建议,对保障鄱阳湖区可持续发展就显得非常重要。论文首先分析河漫湖(洪泛湖)形成的必要条件,通过收集、分析了东汉至民国时期的鄱阳湖流域发生的435年水旱灾害历史记录和江西北部和中部138次地震记录,为鄱阳湖历史演变和湿地生态系统演化提供了背景资料。利用保存至今的史料和历代诗词考证了鄱阳湖的形成和演变的历史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松门山以南形成辽阔的大水面是在北宋前期形成并快速扩展,到南宋时期全面形成,自然因素是这一时期鄱阳湖扩大的主要原因。明清时代,鄱阳湖演变受到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双重影响,进一步扩展。新中国建立以后,鄱阳湖区开展了大规模的并堤加固、围湖造田等活动,阻止了鄱阳湖自然扩展的趋势。然后从现代鄱阳湖流域水文情势变化特征、近些年湖水位低枯现象及原因、入湖泥沙变化及湖盆冲淤情况、水环境质量等方面入手,分析了鄱阳湖水文及水环境演变过程。以生态水文关系为主线,从鄱阳湖浮游生物及其时空分布、湿地植被演变、大型底栖动物和鱼类资源分布与变化、越冬候鸟动态变化及其对鄱阳湖水位的响应等方面研究了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的动态演变过程及其机理。最后根据鄱阳湖历史演变的线索和水文、水环境现状,已揭示的湿地生态系统演变的内在联系和动态演变机制,采用类比法预测了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发展的可能前景;论证了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的管理目标和原则,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维护鄱阳湖湿地健康的有关措施。本文的创新之处包括:(1)根据鄱阳湖流域水旱灾害历史记录进行了科学分级并赋予了相应湿润指数,改进了P-Ⅲ型频率曲线适线法,将鄱阳湖历史干湿阶段统计参数序列化。(2)利用地理、水旱灾害、地震、气候变化等历史文献和历代诗词,论证了鄱阳湖南部湖域大水面北宋前期形成并快速扩展、北宋后期全面形成及其影响因素。明清以前自然因素是鄱阳湖扩大的主要原因,1949年以后人类活动主导了鄱阳湖演变。(3)利用2010年以来在湖区进行的7次网格式定点定位、流场—水质同步监测资料分析研究,揭示了鄱阳湖区氮磷污染物分布、转移、扩散和消减特征,对于鄱阳湖污染防治具有一定指导作用。(4)应用生态水文学知识,剖析了湿地生态系统与湖泊水文、水环境的内在关系和演变机理。这些研究结果对于保护鄱阳湖“一湖清水”、维护湿地生态系统健康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论文提出的鄱阳湖管理对策建议,也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

姬越[10](2017)在《亮癍扁角水虻的环境适应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1对亮癍扁角水虻(Hermetia illucens L.)幼虫的温度适应性进行研究,分别从幼虫孵化率、幼虫体重变化情况、幼虫期、预蛹持续时间、预蛹率、羽化持续时间等方面探讨了温度对亮癍扁角水虻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幼虫孵化阶段,随着温度升高孵化时间逐渐缩短,但温度过低(26℃)或过高(34℃)都会使孵化率降低,而孵化温度为32℃时,孵化率达到最大值,此时孵化时间为56h;环境温度为28℃时,亮癍扁角水虻幼虫成活率达到最高(98%),幼虫体重增长速度最快(14d),预蛹持续时间最短(11.3±0.58d),获得的蛹的质量最大(13.64±0.06g/100头),长度最长(19.50±0.20mm)。当环境温度高于28℃时,发育时间趋向于缩短、生物量积累趋向于减少;而当环境温度低于28℃时,幼虫生长发育的时间显着延长,而生物量积累并未显着增加。综上所述认为:幼虫孵化的最适温度为32℃,幼虫生长发育阶段的最适温度为28℃。2研究了饲料中盐、辣椒碱和饲料酸碱度对亮癍扁角水虻生长发育的影响。分别从幼虫持续时间、老熟幼虫体重、化蛹率和羽化率等方面进行测量和分析,结果表明:饲料中高含盐量能显着影响亮癍扁角水虻幼虫的生长发育,饲料中盐的质量浓度为2%、4%和6%时,亮癍扁角水虻幼虫的成活率、生物量积累、蛹长没有显着差异,但发育时间会随着浓度增加而延长,当饲料中盐的质量浓度达到8%时,亮癍扁角水虻不能完成发育周期,养至预蛹期全部死亡。实验中设置了5个辣度梯度(2mg/kg、4mg/kg、6mg/kg、8mg/kg和10mg/kg),结果显示:在不同的辣度下,亮癍扁角水虻的成活率、发育历期、生物量积累、蛹长都没有显着差异。在PH值梯度(3、5、7、9,11)的实验中发现,亮癍扁角水虻幼虫对强碱性环境耐受性较强,在PH为11时还能够正常发育成蛹,且获得最大的生物积累,而当饲料PH值为3时,只有有55%的幼虫能够化蛹,但所得的蛹不能成功羽化,显示亮癍扁角水虻的生长发育对饲料酸碱度的反应呈显着的不对称性。

二、紫胶虫的人工养殖与加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紫胶虫的人工养殖与加工(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唐诗、宋词和元曲中的文化甲虫资源与赏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相关概念
        1.2.1 文化昆虫学
        1.2.2 甲虫文化学
    1.3 研究进展
        1.3.1 研究现状概述
        1.3.2 文化甲虫的研究现状
    1.4 研究资料与方法
        1.4.1 研究资料
        1.4.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诗词曲中昆虫文化资源
    2.1 诗词曲中昆虫资源挖掘
        2.1.1 唐诗中昆虫资源
        2.1.2 宋词中昆虫资源
        2.1.3 元曲中的昆虫资源
    2.2 诗词曲中昆虫资源分析
        2.2.1 纵向分析唐宋元时间轴中昆虫资源概况
        2.2.2 横向分析诗词曲中昆虫资源的特征
第三章 全唐诗中甲虫文化统计与分析
    3.1 从昆虫学角度分析唐诗甲虫诗
        3.1.1 唐诗中所包含的甲虫种类
        3.1.2 唐诗中甲虫的辨析
    3.2 全唐诗中文化甲虫的数据分析
第四章 全宋词中甲虫文化统计与分析
    4.1 从昆虫学角度分析宋词甲虫诗
        4.1.1 宋词中所包含的甲虫种类
        4.1.2 宋词中甲虫的辨析
    4.2 全宋词中文化甲虫的数据分析
第五章 全元散曲中甲虫文化统计与分析
    5.1 从昆虫学角度分析元曲甲虫诗
        5.1.1 元曲中所包含的甲虫种类
        5.1.2 元曲中甲虫的辨析
    5.2 全元散曲中文化甲虫的数据分析
第六章 诗词曲中甲虫意象的分析
    6.1 萤意象
        6.1.1 实现自我价值的努力与追求
        6.1.2 寒夜中的唯美精灵
        6.1.3 秋天愁绪诗中的信使
        6.1.4 幽幽小虫,冷冷微光
    6.2 蠹意象
        6.2.1 书味虫生,与诗人惺惺相惜(含缨翅目衣鱼科)
        6.2.2 反映贪官的蠹吏,国贼的巨蠹
        6.2.3 以蠹喻埋头死啃书本的书生(含缨翅目衣鱼科)
        6.2.4 美味佳肴的蠹虫
    6.3 其他甲虫意象
        6.3.1 蝤蛴意象
        6.3.2 蜣螂意象
第七章 小结与展望
    7.1 小结
        7.1.1 诗词曲中昆虫文化资源
        7.1.2 诗词曲中甲虫文化统计与分析
        7.1.3 诗词曲中甲虫意象的分析
    7.2 展望
        7.2.1 研究工作存在的不足
        7.2.2 今后工作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全唐诗》中甲虫诗的创作统计
附录二 :《全宋词》中甲虫词的创作统计
附录三 :《全元散曲》中甲虫曲的创作统计
致谢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活动与取得的成果

(2)古代山西丝织业发展及其技术工艺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兴盛的古代山西丝织业
二、发达的丝织技术工艺
    1. 丝织技术工艺
    2. 传统丝织机具
    3. 刺绣技术工艺
三、高超的丝织染色技术工艺
四、结语

(3)我国药用昆虫资源研究的历史沿革与现状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药用昆虫的资源现状
2 我国药用昆虫的研究历史
3 药用昆虫的临床应用
4 药用昆虫的药效机制
5 我国药用昆虫研究存在的问题
    5.1 资源开发力度有待拓展
    5.2 活性成分的研究仍需要深入
    5.3 药理和临床研究缺乏
6 药用昆虫的研究发展建议
    6.1 加强基础研究和资源保护,重视药用昆虫资源的普查
    6.2 充分利用我国资源,挖掘昆虫的药用价值
    6.3 利用药用昆虫特有的药用活性分子,开发新药源
    6.4 拓宽领域,开发药用昆虫在食品等多方面的产品

(4)清代新疆织毯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缘起和选题意义
        1.1.1 清代新疆织毯艺术研究的缘起
        1.1.2 选题的意义
    1.2 研究方法
    1.3 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1.4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1.4.1 国内外直接相关的研究成果
        1.4.2 间接相关的研究成果
        1.4.3 文献综述总结
2 新疆织毯发展概述
    2.1 清以前新疆织毯发展概述
        2.1.1 先秦时期
        2.1.2 秦汉至魏晋南北朝
        2.1.3 隋唐至宋时期
        2.1.4 元明时期
    2.2 清代新疆织毯艺术发展背景
        2.2.1 政治制度:地方自治到区域治理
        2.2.2 不同时期独特的民族经济政策
        2.2.3 多元融合的民族和宗教文化
    2.3 清代新疆织毯发展概述
        2.3.1 民间织毯
        2.3.2 宫廷文化影响下的新疆织毯
        2.3.3 对外贸易中艰难发展的新疆织毯
    本章小结
3 新疆织毯的分类和工艺流程
    3.1 新疆织毯的分类
        3.1.1 根据编织方法分类
        3.1.2 根据材料分类
        3.1.3 使用范围分类
    3.2 新疆织毯织造工艺流程
        3.2.1 前期准备
        3.2.2 织造过程
        3.2.3 后期美化修饰
    本章小结
4 清代新疆织毯的图案艺术特色
    4.1 多元文化下的图案特色
        4.1.1 图案的文化渊源
        4.1.2 多元文化下的主要织毯样式
    4.2 织毯装饰图案分析
        4.2.1 图案分类
        4.2.2 图案构成
        4.2.3 色彩特征
    4.3 清代新疆织毯图案分析
        4.3.1 清前期——承袭传统
        4.3.2 清中期——繁盛发展
        4.3.3 清晚期——多元发展
    本章小结
5 清代新疆织毯的影响
    5.1 新疆织毯对以西部地区为主织毯技术的影响
        5.1.1 清以前新疆织毯技术的东传
        5.1.2 清代新疆织毯技术的传播
    5.2 西部地区织毯的艺术特色
    本章小结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附录 C
附录 D
附录 E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5)林下经济示范园规划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1.1 生态文明建设的趋势
        1.1.2 林业产业转型发展的要求
        1.1.3 国家相关政策的引导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
        1.3.1 国内外林下经济研究概况
        1.3.2 国内外林业科技示范园研究概况
    1.4 研究的内容
    1.5 研究的方法
        1.5.1 文献研究法
        1.5.2 案例分析法
        1.5.3 项目实证法
    1.6 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林下经济示范园相关概述
    2.1 基本概念
        2.1.1 林下经济的概念
        2.1.2 林下经济示范园的概念
    2.2 林下经济示范园的基本特征
    2.3 林下经济示范园的主要功能
第三章 林下经济示范园规划设计研究
    3.1 规划设计的理论基础
        3.1.1 景观生态学理论
        3.1.2 可持续发展理论
        3.1.3 循环经济理论
        3.1.4 景观美学理论
        3.1.5 旅游心理学理论
    3.2 规划设计的内容
        3.2.1 园区总体概况
        3.2.2 总体定位
        3.2.3 发展模式规划
        3.2.4 产业布局规划
        3.2.5 分区布局规划
        3.2.6 园区专项规划
第四章 国内相关案例分析
    4.1 岭南中草药文化博览园
        4.1.1 项目概况
        4.1.2 规划特色
        4.1.3 可借鉴之处
        4.1.4 案例启示
    4.2 林海循环经济示范区
        4.2.1 项目概况
        4.2.2 规划特色
        4.2.3 可借鉴之处
        4.2.4 案例启示
    4.3 广西“五彩田园”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
        4.3.1 项目概况
        4.3.2 规划特色
        4.3.3 可借鉴之处
        4.3.4 案例启示
第五章 广东省林下经济示范园总体规划
    5.1 项目建设背景
    5.2 广东省林下经济发展与研究存在的问题
    5.3 广东省林下经济示范园建设的必要性
    5.4 园区现状分析
        5.4.1 区位分析
        5.4.2 资源条件分析
    5.5 园区规划建设思路
        5.5.1 规划依据
        5.5.2 规划理念
        5.5.3 功能定位
        5.5.4 规划目标
        5.5.5 规划原则
    5.6 客源市场分析
    5.7 产业布局规划
        5.7.1 林下种植业
        5.7.2 林下产品加工业
        5.7.3 森林旅游业
    5.8 分区布局规划
        5.8.1 总体布局规划
        5.8.2 分区建设内容
    5.9 园区专项规划
        5.9.1 道路系统规划
        5.9.2 水景系统规划
        5.9.3 植物种植规划
        5.9.4 服务设施规划
    5.10 项目技术方案
        5.10.1 林下经济植物研究技术方案
        5.10.2 种质资源保存技术方案
        5.10.3 离体保存技术方案
    5.11 综合评价分析
        5.11.1 环境影响评价
        5.11.2 效益评价分析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6)药用乔木树种猴耳环研究现状及开发利用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1 猴耳环树种简介
    1.1 学名及科属分类演变
    1.2 形态特征
    1.3 生活习性
    1.4 天然分布
2 猴耳环药用研究进展
    2.1 药用起源及早期药用价值记载
    2.2 化学成分
    2.3 药理和药效学
    2.4 药物临床应用及质量监控现状
3 猴耳环资源现状
    3.1 依赖于野生资源的药材原料面临危机
    3.2 人工培育和合理利用是解决猴耳环资源危机的唯一选择
4 猴耳环栽培研究进展
    4.1 种子生物学特性
    4.2 种子贮藏与播种条件
    4.3 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
    4.4 无性繁殖
    4.5 苗木出圃及造林技术
5 猴耳环开发利用前景
    5.1 药用方面
        5.1.1 人类健康用药前景
        5.1.2 农林渔复合用药前景
    5.2 材用方面
    5.3 园林绿化应用
    5.4 林业经济应用
        5.4.1 培养食用菌
        5.4.2 开发人类健康食品和动物饲料
        5.4.3 培养紫胶虫
6 结论及展望
    6.1
    6.2
    6.3
    6.4
    6.5

(8)中国资源昆虫产业发展趋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我国资源昆虫产业发展现状
    (一) 泌丝昆虫
    (二) 食用、饲用昆虫
    (三) 植物传粉昆虫
    (四) 观赏娱乐昆虫
    (五) 中医药用昆虫
    (六) 工业原料昆虫
    (七) 害虫天敌昆虫
二、资源昆虫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 资源昆虫产业相关政策法规不配套
    (二) 资源昆虫产业的宣传普及工作不到位
    (三) 资源昆虫种类普查不力及基础研究缓慢
    (四) 资源昆虫产业上下游环节小弱散
    (五) 资源昆虫产业人才队伍及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三、资源昆虫产业发展方向
    (一) 完善资源昆虫产业法规及管理办法
    (二) 大力保护资源昆虫种质资源
    (三) 加大资源昆虫研发投入力度
    (四) 构建资源昆虫产业发展新模式
    (五) 提升资源昆虫产业知识及产权意识
    (六) 重视资源昆虫产业专业人才培养
    (七) 促进互联网与资源昆虫产业深度融合

(9)鄱阳湖湿地演变、保护及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鄱阳湖与鄱阳湖流域
        1.1.1 鄱阳湖简介
        1.1.2 鄱阳湖流域
        1.1.3 区域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
    1.2 鄱阳湖研究文献综述
        1.2.1 鄱阳湖历史演变
        1.2.2 鄱阳湖水文特性研究
        1.2.3 鄱阳湖水环境特征研究
        1.2.4 鄱阳湖水生态研究
        1.2.5 研究成果述评
    1.3 论文研究的目的、内容、意义和方法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3.4 论文研究意义和价值
第2章 湖泊演变主要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
    2.1 鄱阳湖的成因
        2.1.1 湖泊成因分类
        2.1.2 鄱阳湖成因分析
        2.1.3 河漫成湖的主要因素
    2.2 鄱阳湖地区地形地质结构
        2.2.1 鄱阳湖地区的地质状况
        2.2.2 鄱阳湖地区的地形地貌状况
        2.2.3 鄱阳湖地区的地貌成因分析
    2.3 形成鄱阳湖的河流及其演变
        2.3.1 汉代及其以前的长江中下游河段演变
        2.3.2 鄱阳湖水系的演变
    2.4 鄱阳湖入湖水量与湖盆蓄水面积、容积关系分析
        2.4.1 鄱阳湖水位和水面面积、蓄水量关系
        2.4.2 季节性水文节律
        2.4.3 鄱阳湖流域径流量与湖盆蓄水的关系
        2.4.4 小结
    2.5 长江水文条件与鄱阳湖蓄水关系——江湖水文关系
        2.5.1 长江对鄱阳湖的顶托作用及其条件
        2.5.2 湖口站流量倒灌分析
        2.5.3 长江低水位对鄱阳湖的拉空作用
        2.5.4 湖口梅家洲对鄱阳湖蓄水的影响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鄱阳湖流域历史水旱灾害序列参数化
    3.1 中国历史气候变化研究
        3.1.1 历史气候变化研究的国际背景
        3.1.2 历史气候的定义与内涵
        3.1.3 我国历史气候变化研究
    3.2 鄱阳湖流域历史水旱灾害记录分级及其代表性分析
        3.2.1 水旱灾害属性
        3.2.2 鄱阳湖流域历史水旱灾害纪录
        3.2.3 鄱阳湖流域历史旱涝灾害等级化
        3.2.4 历史水旱灾害系列的代表性分析
    3.3 准P-Ⅲ型频率曲线适线法推求历史阶段干湿统计参数
        3.3.1 湿润指数
        3.3.2 水文统计的P-Ⅲ型频率曲线适线法
        3.3.3 基于历史湿润指数推求统计参数的准P-Ⅲ型频率曲线适线法
    3.4 鄱阳湖流域湿润指数系列化
        3.4.1 鄱阳湖流域气候水文特征
        3.4.2 两宋时期湿润干旱情况分析
        3.4.3 元朝至明初湿润干旱情况分析
        3.4.4 明清时期湿润干旱情况分析
        3.4.5 两宋至民国各干湿时期湿润指数系列参数化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鄱阳湖的历史演变
    4.1 前言
    4.2 北宋时期鄱阳湖南部大水面形成
        4.2.1 彭蠡泽的变迁
        4.2.2 鄡阳平原的沉陷
        4.2.3 鄱阳湖南部大水面形成时间
        4.2.4 鄱阳湖南部湖区扩展的原因
        4.2.5 小结
    4.3 明清时期人与自然抗争中鄱阳湖继续扩展
        4.3.1 明清时期鄱阳湖继续扩展
        4.3.2 明清时期鄱阳湖流域堤防建设与维护造田
        4.3.3 碟形湖的形成与堑湖捕鱼
        4.3.4 结束语
    4.4 现代湖区围垦、开发过度和退田还湖
        4.4.1 新中国建立后鄱阳湖区大规模的圩堤建设
        4.4.2 围湖垦殖的效益与问题
        4.4.3 鄱阳湖退田还湖、移民建镇和干堤加固
        4.4.4 结束语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鄱阳湖水文与水环境现状
    5.1 鄱阳湖的生态服务功能
        5.1.1 鄱阳湖提供的生态服务功能
        5.1.2 有关鄱阳湖的几个地理概念
        5.1.3 近60年来气候变化的总趋势
    5.2 鄱阳湖流域水文情势变化特征
        5.2.1 流域降水
        5.2.2 鄱阳湖进出湖流量分析
        5.2.3 入湖出湖流量变化原因剖析
        5.2.4 森林植被改善增加河道湖泊基流
        5.2.5 小结
    5.3 近十多年鄱阳湖低枯水位现象
        5.3.1 鄱阳湖水位持续下降
        5.3.2 低枯水位发生的原因分析
    5.4 鄱阳湖入湖泥沙变化及湖盆冲淤情况
        5.4.1 第一次鄱阳湖科考关于泥沙与沉积情况
        5.4.2 入湖泥沙过程
        5.4.3 最近15年冲淤变化
        5.4.4 入江水道冲刷对湖口出流的影响
    5.5 鄱阳湖水环境质量
        5.5.1 鄱阳湖水环境质量例行监测结果
        5.5.2 入湖污染负荷
        5.5.3 湖区水流特征
        5.5.4 鄱阳湖区污染物运动、消减特征
        5.5.5 保护鄱阳湖“一湖清水”的建议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的动态演变
    6.1 生态水文学与系统生态学
        6.1.1 生态水文学研究进展
        6.1.2 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演变的研究思路
    6.2 浮游生物及其时空分布
        6.2.1 上世纪 80、90 年代鄱阳湖浮游生物状况
        6.2.2 鄱阳湖浮游生物的种类和密度的现状
        6.2.3 鄱阳湖浮游植物、浮游动物时空变化
        6.2.4 水文过程变化对鄱阳湖藻类动态变化的影响
        6.2.5 鄱阳湖蓝藻水华种类、生物量及其时空分布特征
    6.3 鄱阳湖湿地植被动态变化
        6.3.1 上世纪 80、90 年代的植被概况
        6.3.2 鄱阳湖湿地植被现状
        6.3.3 湿地植被鄱阳湖水文要素的响应
        6.3.4 人类活动对湿地植被的影响
        6.3.5 鄱阳湖湿地植被呈现退化趋势
    6.4 大型底栖动物动态演变
        6.4.1 三十年来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群、分布和数量的动态变化
        6.4.2 水文要素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大型底栖动物的影响
        6.4.3 鄱阳湖钉螺分布与特性
    6.5 鄱阳湖鱼类资源的动态演变
        6.5.1 三十年来鄱阳湖鱼类资源变化情况
        6.5.2 水文要素变化对鱼类的影响和鱼类响应
    6.6 越冬候鸟动态变化及其对鄱阳湖水位的响应
        6.6.1 鄱阳湖越冬候鸟的监测
        6.6.2 鄱阳湖主要越冬候鸟的食性功能群
        6.6.3 越冬候鸟空间分布特征
        6.6.4 越冬候鸟对鄱阳湖水位变化的响应
    6.7 碟形湖在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与地位
        6.7.1 碟形湖的形成、特征与分布
        6.7.2 碟形湖湿地生态的系统特征
        6.7.3 碟形湖在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中的生态意义
    6.8 本章小结
第7章 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管理及其对策建议
    7.1 国内外湖泊湿地管理的实践和经验
        7.1.1 北美五大湖治理和保护的实践与经验
        7.1.2 美国佛罗里达大沼泽的保护和治理
        7.1.3 云南洱海的保护和治理
        7.1.4 国内外湖泊保护和管理的主要经验
    7.2 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演变趋势
        7.2.1 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演变的动力机制
        7.2.2 鄱阳湖水体形态和水环境演变趋势预测
        7.2.3 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衰退
        7.2.4 湖泊萎缩和人类活动加剧叠加,使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逐步丧失
    7.3 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管理的目标与原则
        7.3.1 湖泊湿地生态系统管理的内涵
        7.3.2 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管理的目标
        7.3.3 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管理原则
        7.3.4 关于恢复和科学调整江湖关系问题
    7.4 削减入湖污染负荷,永保“一湖清水”
        7.4.1 完善城镇生活污水收集管网
        7.4.2 加强工业园区废水处理管理
        7.4.3 因地制宜处理湖区周边农业污染和面源污染
        7.4.4 鄱阳湖湖汊和碟形湖中的水产养殖禁止投放肥料饲料
    7.5 休养生息,把湖区人类活动控制在生态系统可承受的范围内
        7.5.1 坚决制止酷渔滥捕,保护天然水产资源
        7.5.2 有序采砂,协调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需求
        7.5.3 保护候鸟,人鸟和谐相处
        7.5.4 封洲轮牧,巩固防治血吸虫病的成果
    7.6 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管理的保障机制
        7.6.1 改革完善鄱阳湖湿地管理体制
        7.6.2 以“河长制”为抓手,把流域综合管理水平提升到新高度
    7.7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创新之处
    8.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10)亮癍扁角水虻的环境适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资源昆虫
    1.2 亮癍扁角水虻简介
    1.3 亮癍扁角水虻的研究现状
    1.4 亮癍扁角水虻在畜禽粪便处理中的应用
    1.5 亮癍扁角水虻在餐厨废弃物处理中的应用
    1.6 亮癍扁角水虻规模化养殖发展历程
    1.7 本课题的研究价值和意义
2 温度对亮癍扁角水虻生长发育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3 饲料酸碱度、辣度及盐度对亮癍扁角水虻生长发育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3 小结与讨论
4 结论与讨论
    4.1 温度对亮癍扁角水虻的影响试验结果和存在的问题
    4.2 饲料含盐量、辣度和PH试验的结果和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四、紫胶虫的人工养殖与加工(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唐诗、宋词和元曲中的文化甲虫资源与赏析[D]. 王与琳. 河北大学, 2020(08)
  • [2]古代山西丝织业发展及其技术工艺特征研究[J]. 胡向明,杨小明. 晋阳学刊, 2020(03)
  • [3]我国药用昆虫资源研究的历史沿革与现状初探[J]. 张星贤,阮洁,马占强. 生物加工过程, 2019(06)
  • [4]清代新疆织毯艺术研究[D]. 曾玉玲. 北京印刷学院, 2019(02)
  • [5]林下经济示范园规划设计研究[D]. 陈星澄.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2018(07)
  • [6]药用乔木树种猴耳环研究现状及开发利用前景[J]. 李梅,黄世能,陈祖旭,马星宇,金文云. 林业科学, 2018(04)
  • [7]昆虫脂肪酸的研究与利用进展[J]. 高正辉,逄利,罗巧,朱芬. 华中昆虫研究, 2017(00)
  • [8]中国资源昆虫产业发展趋势研究[J]. 姜义仁,王志强,王楠,刘限,秦利.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5)
  • [9]鄱阳湖湿地演变、保护及管理研究[D]. 唐国华. 南昌大学, 2017(12)
  • [10]亮癍扁角水虻的环境适应性研究[D]. 姬越. 贵州师范大学, 2017(02)

标签:;  ;  ;  ;  ;  

紫胶昆虫的人工繁育与加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