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大学生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一、大学生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李磊[1](2021)在《探究大学生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文中研究指明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生命健康素养已经成为了人才培养效果的一种衡量标准,而生命健康教育又是提升大学生自我保护的重要途径。为了实现对大学生的有效培养,文章以大学生健康教育切入点,简单阐述了大学生健康教育的意义,并基于大学生的生活现状对大学生健康教育产生的原因和大学生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从健康生活方式、疾病预防、心理健康,性与生殖健康以及安全应急与避险等五个方面进行分析,有针对性的提出实现大学生健康教育的策略,以帮助各大高校实现大学生生命健康素养的提升,为我国人才培养质量的整体提升打下基础,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建设和发展。

肖文清,谭清立[2](2021)在《我国大学生健康教育现状及对策》文中提出我国正面临着大学生健康素养水平普遍偏低、健康状况堪忧、健康知识缺乏、不良生活方式突出等问题。本文以现有研究为基础,以大学生健康素养现状分析入手,解析大学生健康教育的迫切性,进而对高校健康教育现状及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剖析与探讨,寻求合理有效的解决措施,从而为促进我国大学生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改善大学生健康现状,推动高校健康教育的发展提供参考。

徐诗涵,杨巧英,廖铭敏,何红,温亚峰[3](2021)在《“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下的大学生健康教育之路——基于UTAUT理论模型的实证研究》文中提出面对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完善的公共卫生管理体系至关重要。大学生是家庭与社会之间的纽带,如何提高其自觉、正确的防疫主体意识和科学防疫能力,公共卫生管理体系中大学生的健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是当下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需要,更是未来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需要。本文在阐述大学生健康教育中的心理健康、生理健康和健康素养等对公共卫生管理体系建设的作用及分析大学生健康教育存在不足的基础上,通过文献研究、问卷调查与UTAUT模型量化研究,进一步分析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发展的重要因素对提高大学生健康知识的掌握度与健康素养的培养度的影响,同时就完善大学生健康教育的若干关键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了对策建议。

熊龙[4](2021)在《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研究》文中认为价值观作为个人的一种自我意识,是个人态度、观点和看法等多方面的集合,具有相对稳定性,但也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逐渐发生改变,体现了个人对社会生活的不断思考与追求。价值观在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调节着个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具有规范、导向、激励和凝聚等多方面的功能,对个人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重要目标是促进他们精神层面的发展,把握住人生道路的方向,不断培养他们的人格品质和道德素养,强化他们的社会责任意识,提升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从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时期来看,他们在不同时期的价值观会有着不同的状态,根据价值观形成的状态可以将其分为三个重要阶段,这三个阶段依次呈现出从低到高的发展变化,形成的价值观也逐渐趋向成熟和稳定。引导当代大学生形成良好价值观能够帮助他们辩证地看待社会事物和社会现象,了解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真谛,学会积极乐观地面对学习和生活中所遭遇到的难题。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在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维护社会安全稳步发展和培养国家建设者和接班人等多个方面都有着非常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当代大学生正处在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有着一个长期的、复杂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是大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的,是大学生在适应外部环境和满足自我需求之间所做出思考、评判和选择的结果。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形成需要具备个人需要、自我意识与实践活动三个方面的前提,这些是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必要前提条件,在大学生价值观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是他们内在的一种思想观念体系,个人的认知水平、情感体验和意志调节等内在条件在价值观形成中占据着主导地位,这使得价值观形成带有主体的一系列特征。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形成除了考虑内在条件,还应该着重考虑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等多方面外部条件,这些也都在大学生价值观形成过程中起到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形成会经历一系列的心理活动变化,先是通过对社会事物的初步理解,从而对社会事物产生认同并做出进一步的选择,然后将社会事物的全部信息进行重新整合,这些整合的信息就会逐渐转化为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是他们在后天的学习和生活中逐渐形成的,会受到外界环境因素和内在个人因素的综合影响,并在两者的共同参与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完成,在完成的过程中呈现一定的发展规律。改革开放以来,当代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他们价值观形成也随之表现出不同的情况,在价值取向方面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在价值主体方面更加的突出自我个性,在价值选择方面呈现出内外不统一的矛盾现象,在价值追求方面更加考虑社会现实性。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是社会环境和个体自身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在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下逐渐形成的。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影响因素比较复杂多样,其中社会、学校、家庭、自身等因素是大学生价值观形成发展的关键因素:在社会因素方面主要有西方意识形态的冲击、网络信息化的覆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学校因素方面主要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教学方式、高校教学内容和高校教师队伍;在家庭因素方面主要有父母的教育方式、沟通方式和生活方式;在个人因素方面主要有个人的思想认识、生活阅历和心理承受能力,这些外在和内在因素都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形成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引导当代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念,提升他们的思想道德品质,是深化高校人才培养的重大改革内容,也是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形成是一个多方位的复杂体系,需要将各个环节紧密地联系起来,充分发挥各个因素的联合作用,以促进大学生价值观形成取得良好的效果。为了有效促进当代大学生良好价值观的形成,必须要加强大学生的价值观培育,遵循一定的教育原则,采用传统和现代相结合的教育方法,不断健全教育长效机制,制定相应的教育举措,打造一个全方位的教育格局,发挥整体合力作用,促进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使大学生能够实现自我的健康全面发展。

赵本燕[5](2020)在《消费主义思潮影响下大学生精神生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西方社会思潮加速了在我国的传播步伐。其中,消费主义思潮是众多思潮中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思潮之一。消费主义思潮所崇尚的物欲享受和消费至上等价值观念对大学生的精神生活造成了一定影响,部分大学生的精神生活陷入了危机。笔者通过在武汉地区各大高校中随机抽取四所大学,对其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及半结构型访谈,以问卷数据和访谈信息为支撑,分析了消费主义思潮影响下大学生精神生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了建构大学生健康的精神生活的具体对策。全文主要从四个部分展开论述。首先,论述了消费主义思潮与大学生精神生活的基本涵义。该部分从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意识形态等角度对消费主义思潮的内涵进行了总结,阐明了消费主义思潮的基本主张。同时从内涵与外延两个方面阐述了大学生精神生活的概念,将大学生的精神生活视为由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伦理生活、心理生活、休闲生活各部分内容共同构成的精神生活综合体。其次,结合调查问卷和访谈材料分析了消费主义思潮影响下大学生精神生活存在的问题。第一,消费主义崇尚物质享受缺少人生追求,造成大学生理想信念漂移不定;第二,消费主义倡导符号消费物化价值取向,造成大学生拜金主义意识浓厚;第三,消费主义追逐物欲满足忽视精神发展,造成大学生主体人格受到压抑;第四,消费主义主张金钱至上淡漠情感交流,造成大学生人际关系趋于异化。再次,从思潮的传播特点、社会环境、高校教育及大学生自身等四个层面入手探寻了消费主义思潮影响下大学生精神生活存在问题的原因。一是,消费主义思潮娱乐性、网络化和生活化的传播特点易吸引大学生;二是,社会环境的功利化趋势强化了消费主义思潮的渗透力度;三是,高校教育在培育大学生健康的精神生活方面存在缺失;四是,大学生自身缺陷加剧了精神危机。最后,提出了在消费主义思潮的影响下,需要通过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净化网络媒体环境,营造大学生健康精神生活的生成场域、学校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发挥育人功能、大学生自身提高辨别能力和免疫功力,注重精神追求等四个方面建构大学生健康的精神生活。

邱海燕[6](2020)在《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大学生消费观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大学生消费观教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问题。大学生的消费生活受市场经济、消费主义思潮、大众传媒乃至网络的影响,目前高校的大学生消费观教育明显落后于消费技术的发展步伐,加强对大学生消费观教育的研究,探究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消费观的教育路径刻不容缓。论文分析了当前大学生消费观教育面临着消费主义话语、多元价值观和市场经济的挑战,阐述了消费主义话语以一套完整的、全新的欲望生产机制改造着大学生的消费观,消费主义、享乐主义和虚无主义冲击着大学生的消费观,市场经济下商品意识的泛化影响着大学生的消费观。论文论证了大学生消费观教育的重要性,指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当正视挑战,从培养时代新人的高度重视大学生的消费观教育工作。基于此,论文对消费和消费观进行了一个溯源性的梳理和总结,总结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消费观、西方消费观、马克思主义消费观的主要内容及价值取向,论证马克思主义“为人的”消费观指向人的实现和人的发展,强调消费与生产的辩证关系。厘清消费、消费观等基本概念,对消费观的透彻分析本身就包含着对消费的分析,阐明消费的实质是促进人的发展。论文阐述了大学生消费观教育的目标和原则,分析了大学生消费观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在目标、内容和方法上存在着内在同一性,指出大学生消费观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论证了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大学生消费观教育的可行性。论文实证分析了大学生消费观教育现状:调查发现大学生消费行为方面生存消费比重最大,人际消费网络化和消费支付无现金化;大学生的消费观表现出传统勤俭节约观仍为主流、理性消费观为主导、非理性消费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的特点;当前大学生消费观教育存在消费观教育内容空泛、消费观教育活动开发不够、校内健康消费环境管理不严、消费观教育职责不明、大学生自我教育意识淡薄等问题,指出高校在大学生消费观教育方面要主动作为,将工作做细、做实、做深。论文着重探讨了大学生消费观教育的对策,大学生消费观教育一个可行的途径是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依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和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依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来开展消费观教育工作。此外,抓实管理载体、活动载体和网络载体,选好大学生消费观教育的时机,加强舆论引导,发挥合力效应,构建家校社会协同消费观教育氛围。

侯宇琪[7](2019)在《基于教育生态学原理的大学生人格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提出蔡元培先生曾经说过:“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使仅仅灌注知识、练习技能之作用,而不贯之以理想,则是机械之教育,非所以施于人类也。”拥有健全完善的人格,才是个体的立身之基、发展之本。当前大学生正处于人格发展和成型的关键时期,其人格发展状况不仅影响着自身的发展,更关乎着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大背景之下,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发展时期,受到外界复杂因素的影响,大学生人格发展频频出现各种问题,同时这也透视出我国大学生人格教育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提出科学对策,对解决当前大学生人格教育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教育生态学原理,以教育生态学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对大学生人格教育进行了全面的生态化审视。立足于现实,通过对部分高校教师和大学生的访谈,并结合对典型案例的分析,透视出当前大学生人格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高校人格教育问题多元,收效甚微,总体定位模糊缺乏精确性、实施零散缺乏系统性、课程资源泛化缺乏针对性、师资不足缺乏专业性;而家庭人格教育的优势也成为弊端,影响深远却喜忧掺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人格教育的影响错综复杂,良莠不齐,负面影响难以分辨,潜移默化中侵蚀着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最后,针对以上问题,基于教育生态学原理提出解决对策,主要从五个大方面入手。第一,优化教育生态环境,推进大学生人格教育可持续发展。第二,积极遵循耐度定律,推动人格教育教学改革。第三,努力消除限制因子,实现人格主体与生态环境的良性互动。第四,重视生态位的分化,积极构建政府-社会-高校-家庭的人格教育共同体。第五,保持人格主体的内稳态,鼓励大学生积极进行自我人格教育。对大学生的人格关爱是回归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实践,大学生人格教育更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高校是实施人格教育的主要阵地,但大学生人格教育不是仅仅依靠高校就可以完成的,更需要社会、政府、家庭等多方力量的援助。基于教育生态学原理,建立人格教育生态系统网络,提出科学对策,共同推动人格教育实践,促进大学生人格健康发展。

李刚刚[8](2019)在《当代大学生健康政治心理培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深、国外政治思潮在我国的传播,尤其是自媒体的迭代更新对大学生影响的日益加深以及大学生自身心理发展的新变化等使得当代大学生的政治心理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而大学生的健康政治心理关系着自身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正确政治行为、政治思想和政治信仰的形成以及政治体系的稳定和秩序。因此,对当代大学生健康政治心理如何有效培育研究就具有重要意义。在对大学生健康政治心理的研究现状、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等问题研究基础上,着重论述了当代大学生健康政治心理的内涵,分析了当代大学生政治心理的四个维度及其内部的逻辑关系。当代大学生政治心理的培育总体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培育体系基本成熟,指导思想、培育制度与措施已全面建立;绝大多数大学生的政治心理较为健康,政治认知能力较强;政治情感热情、理性;政治动机健康、积极及政治态度稳定、成熟。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有少数大学生的政治认知能力较差;政治情感冷漠、感性;政治动机低下、消极及政治态度激进、消沉。当代大学生健康政治心理培育中的问题主要在于大学生自身对健康政治心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自媒体时代对大学生健康政治心理培育的负面影响,高校在大学生健康政治心理培育过程中存在的不足。面对这些问题,首先大学生必须在思想上认识到健康政治心理的重要意义,加强政治知识和政治心理相关知识的学习,提升个人构成政治心理的四方面能力;其次,应该加强对网络媒体以及自媒体等信息主体、信息内容和等有效监管,在政治舆论的源头和过程中对其进行有效控制;最后,高校应该优化大学生健康政治心理的培育体系,改革传统思政教学模式;丰富思政课的内容,增强大学生的综合政治素养;净化校园政治文化的环境,营造健康积极的政治心理发展环境。通过以上三方面的主要培育措施,协同合力才能有效培育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政治心理。

李锋[9](2019)在《山东省高校体育社团对大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校大学生体育社团,是根据学校社团规定进行组织的,成员由志趣相投的大学生组成,是一个具有自发性,同时又具有民间性、互益性和非营利性的体育活动组织。体育社团通过所属学校行政部门审批登记后,作为学校体育中的重要一环,是学校体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弥补体育课教学不足的同时,是落实国家政策的最好诠释,是大学生自我管理、教育与服务的重要途径,还是丰富校园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阵地。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能力的发展,不仅对良好体育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具有积极意义,而且对大学生的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体育实践能力及综合素质的提升具有显着作用,同时还使大学生在走出校园后,能更好的应对社会生活中遇到的种种问题。目前大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能力的研究多偏向于理论研究和框架构建,对于其影响因素的研究非常薄弱,关于体育社团对大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影响的研究更是凤毛麟角。本研究通过文献搜集、问卷调查和spss20.0软件的统计,在山东省范围内,以是否参与体育社团和参与体育社团的数量、活动的深度、不同的规模及交流方式对大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能力的影响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大学生参与体育社团的情况、大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现状及参与体育社团对大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影响情况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一些具有针对性的建议。研究结果表明:(1)山东省高校大学生参与体育社团多以大一、大二年级为主,在参与数量上1个或2个占多数,在参与次数上主要以每月4—6次为主,在参与时长上集中在61—90分钟。(2)相同性别的大学生参与比较集中,男生以球类和击技类社团为主,女生则以球类、健身健美类和休闲娱乐类为主。(3)男生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得分高于女生,男生得分为117.16,女生为114.80;不同年级间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得分有较大差异,大一学生得分为118.09,大四为110.51;不同来源学生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得分相差不大,来源城市的学生得分为116.50,农村为115.73。(4)参与体育社团的大学生样本在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能力的总得分及八个分维度的得分上,均高于未参加的大学生样本,并且存在显着性差异(p<0.01)。(5)大学生在参与社团个数、每月参与社团活动的次数、每次平均活动的时长、体育社团规模、体育社团活动不同分组方式、不同社团联合活动频率及指导老师指导情况等因素对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能力有显着性差异(p<0.05),在不同社团类型和不同组织形式因素上对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能力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本研究中当前山东省大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能力总体表现良好,在运动技能、体能、运动认知、锻炼行为、健康意识与技能、体育品德、体育精神、体育道德八个分维度及总体得分都在及格线以上。(2)参与社团个数3个、社团人数51—100人及社团内多人分小组活动对大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能力有较高的效应量。(3)每月参与社团活动频率及每次参与活动的平均时长与大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效应量成正比关系。(4)指导老师数量及指导频率越多对大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能力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李璐璐[10](2019)在《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自我养成研究》文中指出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将维护人民健康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长远发展和时代前沿出发,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重要战略安排,充分说明了党和国家对健康问题的重视。当然,健康中国的建设需要每一个人生活理念的改变和良好生活方式的养成。简单说,生活方式是人们生存以及生活的活动方式,体现了一个人的生存价值观,也体现了一个人的生活态度。当前大学生出现熬夜猝死、体测不过关、自闭、抑郁、焦虑等状况。毫无疑问,部分大学生身心处于不健康或亚健康状态,需要引起我们广泛的关注。本文通过文献研究、问卷调查等方法,从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自我养成的九大大维度展开,对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养成进行分析,揭示大学生生活方式的现状。通过调查发现,当前大学生生活方式养成状况整体发展良好,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部分大学生缺乏体育锻炼、作息不规律、过分节食以及心态失衡等不健康生活方式。针对以上大学生生活方式养成存在的问题,本研究从大学生自身角度出发,提出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自我养成的对策。首先,大学生要进行积极的健康生活方式的认知调适,明确什么是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健康生活方式养成的价值;其次,大学生要树立健康的生活理念,养成科学、文明、极简的生活方式;最后,大学生要建立合理的生活规律,努力增强自身体质以及保持良好的心态,走向健康生活方式的轨道。本文通过对我国大学生的生活方式进行深入研究,引导大学生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一方面,不仅有利于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和生活,也为大学生生活方式的培养提供有价值的理论研究。另一方面,也为社会其他群体生活方式的自我养成提供借鉴,对整个社会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构建也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大学生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学生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探究大学生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大学生健康教育的意义
    1.1 满足人才有效培养的需求
    1.2 满足人才正确培养的需求
2 导致大学生健康教育产生的原因
    2.1 健康生活方式
    2.2 疾病预防
    2.3 心理健康
    2.4 性与生殖健康
    2.5 安全应急与避险
3 大学生健康教育的现状
    3.1 部分相关人员参与度不够
    3.2 学生健康教育监管不足
    3.3 相关教育教学工作不强
4 大学生健康教育的策略
    4.1 灵活大学生健康教育模式
    4.2 建立健全大学生健康教育机制
    4.3 重视大学生健康教育档案
    4.4 建设大学生健康教育平台
    4.5 创建大学生健康教育机构
5 总结

(2)我国大学生健康教育现状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大学生健康素养现状
    1.1 大学生健康素养水平普遍偏低
    1.2 大学生健康状况堪忧
    1.3 大学生健康知识缺乏
    1.4 大学生不良生活方式突出
2 高校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2.1 高校健康教育课程不普及
    2.2 学校对大学生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2.3 高校健康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2.4 教学内容与方式单一
    2.5 高校体育锻炼氛围不浓厚
3 加强大学生健康教育的对策
    3.1 加强重视程度针对性地开展健康教育工作
    3.2 引进健康教育专业人员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3.3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主动性
    3.4 重视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加强家长对孩子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
    3.5创建更好的体育锻炼平台营造良好的体育锻炼氛围
    3.6 定期开展健康知识教育相关活动加强培养大学生健康意识

(3)“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下的大学生健康教育之路——基于UTAUT理论模型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对象
    (四)研究方法
        1. 文献研究法:
        2. 问卷调查法:
        3. 描述性研究与相关性研究:
二、现状分析与问题
    (一)健康教育现状分析
    (二)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三、模型构建与假设提出
    (一)UTAUT模型
        1. 绩效期望和努力期望
        2. 社会影响
        3. 便利条件
    (二)假设提出
四、实证研究与分析
    (一)对象与方法
        1. 对象。
        2. 方法。
        3. 统计分析。
    (二)数据分析结果
五、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二)对策建议
        1. 开设公共卫生健康教育通识课程
        2. 增强预防意识
        3. 加强公共卫生服务
        4. 加强健康教育工作者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

(4)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
第二章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形成概述
    2.1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相关概念释义
        2.1.1 价值观
        2.1.2 价值观形成
        2.1.3 大学生价值观形成
    2.2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目标导向
        2.2.1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核心目标
        2.2.2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高远目标
    2.3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不同阶段
        2.3.1 价值观形成的发生培育阶段
        2.3.2 价值观形成的扩展探索阶段
        2.3.3 价值观形成的适应稳定阶段
    2.4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意义
        2.4.1 有助于培养国家建设者和接班人
        2.4.2 有助于维护社会安全稳步发展
        2.4.3 有助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
        2.4.4 有助于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
第三章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理论基础
    3.1 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理论
        3.1.1 人的本质理论
        3.1.2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3.1.3 意识形态理论
        3.1.4 实践理论
    3.2 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
        3.2.1 接受理论
        3.2.2 灌输理论
        3.2.3 传播理论
    3.3 其他相关理论的借鉴
        3.3.1 认知发展理论
        3.3.2 价值澄清理论
        3.3.3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第四章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机理
    4.1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前提
        4.1.1 个人需要是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客观前提
        4.1.2 自我意识是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主观前提
        4.1.3 实践活动是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现实前提
    4.2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内在条件
        4.2.1 认知水平是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起源
        4.2.2 情感体验是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依据
        4.2.3 意志调节是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保障
    4.3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外在条件
        4.3.1 政治经济对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制约
        4.3.2 社会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熏陶
        4.3.3 教育力量对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引导
        4.3.4 大众传媒对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传播
    4.4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心理活动
        4.4.1 对于事物信息的初步理解
        4.4.2 对于事物信息的自觉认同
        4.4.3 对于事物信息的理性选择
        4.4.4 对于事物信息的有机整合
    4.5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发展规律
        4.5.1 外在环境的相互作用
        4.5.2 内在思想的相互转化
        4.5.3 内外要素的相互统一
第五章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主要特征及影响因素
    5.1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主要特征
        5.1.1 在价值取向上呈现出多元化
        5.1.2 在价值主体上突显出自我化
        5.1.3 在价值选择上充满矛盾化
        5.1.4 在价值追求上转向现实化
    5.2 影响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因素分析
        5.2.1 社会因素的影响
        5.2.2 学校因素的影响
        5.2.3 家庭因素的影响
        5.2.4 个人因素的影响
第六章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教育路径
    6.1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教育原则
        6.1.1 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结合的原则
        6.1.2 主导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
        6.1.3 民族性与开放性相结合的原则
        6.1.4 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原则
    6.2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教育方法
        6.2.1 传统方法的继承
        6.2.2 现代方法的运用
    6.3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教育机制
        6.3.1 建立科学激励机制
        6.3.2 建立舆论引导机制
        6.3.3 建立环境育人机制
        6.3.4 建立制度保障机制
    6.4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教育举措
        6.4.1 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6.4.2 加强高校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
        6.4.3 注重打造大学生社会实践平台
        6.4.4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6.4.5 占领高校网络媒体的前沿阵地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5)消费主义思潮影响下大学生精神生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1. 选题缘由
        2. 研究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1. 国内研究现状
        2. 国外研究现状
    (三)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1. 研究思路
        2. 研究方法
        3. 论文的创新之处
一、消费主义思潮与大学生精神生活的涵义
    (一) 消费主义思潮的内涵及基本主张
        1. 消费主义思潮的内涵
        2. 消费主义思潮的基本主张
    (二) 大学生精神生活的内涵和外延
        1. 大学生精神生活的内涵
        2. 大学生精神生活的外延
二、消费主义思潮影响下大学生精神生活存在的问题
    (一) 崇尚物质享受缺少人生追求,造成大学生理想信念漂移不定
        1. 人生虚无,活在当下的人生态度居于主导
        2. 理想动摇,物欲至上的生活方式颇受欢迎
    (二) 倡导符号消费物化价值取向,造成大学生拜金主义意识浓厚
        1. 符号消费忽视商品的使用价值,扭曲了大学生的价值观
        2. 符号消费歪曲了社会的价值导向,强化了大学生的拜金意识
    (三) 追逐物欲满足忽视精神发展,造成大学生主体人格受到压抑
        1. 消费主客体的关系被颠倒,造成了人为物役的状态
        2. 人对休闲的依赖关系被破坏,使人远离了美丽的精神家园
    (四) 主张金钱至上淡漠情感交流,造成大学生人际关系趋于异化
        1. 人际关系趋于功利化、世俗化
        2. 人际交往陷入部落化、隔间化
三、消费主义思潮影响下大学生精神生活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 消费主义思潮的传播特点易吸引大学生
        1. 娱乐性的传播特点提升了消费主义思潮的魅力值
        2. 网络化的传播特点加速了消费主义思潮的传送度
        3. 生活化的传播特点增强了消费主义思潮的接受度
    (二) 社会环境的功利化趋势强化了消费主义思潮的渗透力度
        1. 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大激发了青年群体的利益观念和物质欲望
        2. 大众传媒对消费主义文化的推波助澜强化了消费主义思潮的渗透力
        3. 信贷工具的推出为消费主义思潮的传播提供了技术支撑
    (三) 高校教育在培育大学生健康的精神生活方面存在缺失
        1. 高校社会思潮教育、消费观教育和金钱观教育未得到充分落实
        2. 高校教育方式方法比较单一
        3. 高校在健康校园氛围的营造方面存在不足
    (四) 大学生自身缺陷加剧精神危机
        1. 理想信念摇摆不定,价值取向多元物化
        2. 辨别能力和抗诱惑能力不足,容易陷入消费主义思潮的精神迷魂阵
        3. 攀比心理严重,抗压能力较弱
四、消费主义思潮影响下建构大学生健康的精神生活的对策
    (一)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1. 巩固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坚定大学生群体的理想信念
        2. 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警惕消费主义思潮的渗透
    (二) 净化网络媒体环境,营造大学生健康精神生活的生成场域
        1. 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充分发挥网络育人功能
        2. 加强媒体行业监管,提高媒体从业人员素质
    (三) 学校要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发挥育人功能
        1.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大学生对勤俭节约传统美德的认同感
        2. 完善教育内容,加强对大学生的社会思潮教育、消费观教育和金钱观教育
        3. 改进教育方式方法,充分发挥理论课塑造大学生健康精神生活的作用
    (四) 大学生自身要提高辨别能力和免疫功力,注重精神追求
        1. 提高辨别能力和免疫功力,自觉规避消费主义思潮的负面影响
        2. 丰富休闲生活,发挥休闲在精神生活建构方面的建设性作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消费主义思潮影响下大学生精神生活存在的问题的调查问卷
    附录2 消费主义思潮影响下大学生精神生活存在的问题的访谈提纲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致谢

(6)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大学生消费观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的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的方法、思路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创新之处
第二章 消费与消费观的实质
    第一节 消费的实质
        一、消费的内涵
        二、消费的实质
    第二节 中西消费观概观
        一、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消费观
        二、西方消费观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消费观
        一、“为人的消费”消费观
        二、生产与消费的辩证观
        三、消费与闲暇的辩证观
    第四节 消费观的实质
        一、消费观的内涵
        二、消费观的实质
第三章 大学生消费观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关联
    第一节 大学生消费观教育的内涵
        一、消费观教育
        二、大学生消费观教育
    第二节 大学生消费观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同一性
        一、目标存在内在契合性
        二、内容上具有相辅相成性
        三、方法上具有内在一致性
    第三节 大学生消费观教育的目标和原则
        一、大学生消费观教育的目标
        二、大学生消费观教育的原则
第四章 大学生消费观教育的重要性
    第一节 应对现实挑战的需要
        一、消费主义话语的挑战
        二、多元价值观的挑战
        三、市场经济的挑战
    第二节 培养时代新人的需要
        一、大学生是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强大力量
        二、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人生的“拔节孕穗期”
第五章 大学生消费观教育的现状
    第一节 大学生消费行为的现实表现
        一、生存消费比重最大
        二、人际消费网络化
        三、消费支付无现金化
    第二节 大学生消费观的特点
        一、传统勤俭节约观仍为主流
        二、理性消费观为主导
        三、非理性消费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存在
    第三节 大学生消费观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消费观教育内容空泛
        二、消费观教育活动开发不够
        三、校内健康消费环境管理不严
        四、消费观教育职责不明
        五、大学生自我教育意识淡薄
第六章 大学生消费观教育的对策
    第一节 丰富大学生消费观教育内容
        一、克勤克俭教育
        二、理性消费观教育
        三、适度消费观教育
        四、绿色消费观教育
        五、发展型消费观教育
    第二节 拓展大学生消费观教育渠道
        一、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
        二、借助活动载体融入校园文化
        三、发挥劳动教育的育人作用
        四、借力网络载体构建网络消费观教育阵地
    第三节 凝聚消费观教育力量
        一、依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
        二、发挥管理人员的管理育人作用
        三、激发大学生参与消费观教育的积极性
    第四节 选好大学生消费观教育的时机
        一、新生入学教育阶段抓实预警教育
        二、奖助学金评选前后做好扶贫教育
        三、职业价值观教育阶段抓好生涯教育
    第五节 构建家校社会协同的消费观教育氛围
        一、家庭成员内部要加强思想沟通
        二、提高高校消费观教育话语的引领实效
        三、社会舆论要唱响主旋律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
附录
致谢

(7)基于教育生态学原理的大学生人格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大学生人格教育是践行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
        1.1.2 大学生人格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迫切要求
        1.1.3 培育大学生养成新型健康人格是顺应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
        1.1.4 大学生人格教育是解决大学生人格问题的现实呼唤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关于国内大学生人格教育研究现状的综述
        1.3.2 关于国外大学生人格教育研究现状的综述
        1.3.3 研究评述
    1.4 研究思路和论文框架
        1.4.1 研究思路
        1.4.2 论文框架
    1.5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1.5.1 研究方法
        1.5.2 创新点
第2章 教育生态学理论与大学生人格教育的内涵分析
    2.1 大学生人格教育的内涵
        2.1.1 大学生人格教育的概念
        2.1.2 大学生人格教育的内容
        2.1.3 大学生人格教育的意义
    2.2 教育生态学理论解析
        2.2.1 教育生态学理论概述
        2.2.2 教育的生态环境
        2.2.3 教育的生态功能
    2.3 以教育生态学理论为基础践行大学生人格教育的可行性
        2.3.1 传统人格教育的弊端日益暴露,推动大学生人格教育的变革
        2.3.2 探寻有效的教育对策需要教育生态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撑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大学生人格教育的生态化审视
    3.1 大学生人格教育的生态原理分析
        3.1.1 基本定律法则
        3.1.2 基本效应
    3.2 大学生人格教育的生态环境分析
        3.2.1 大学生人格教育的外部生态环境
        3.2.2 大学生人格教育的内部生态环境
        3.2.3 生态环境的多维镶嵌性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大学生人格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当前大学生主要人格问题
        4.1.1 心理发展滞后
        4.1.2 道德信念弱化
        4.1.3 自我中心价值倾向
        4.1.4 社会适应能力不足
    4.2 当前大学生人格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4.2.1 高校:问题多元,收效甚微
        4.2.2 家庭:影响深刻,喜忧参半
        4.2.3 社会:错综复杂,良莠不齐
    4.3 大学生人格教育问题的原因分析
        4.3.1 外部生态环境:产生限制因子
        4.3.2 内部生态环境:人格主体内部失衡
        4.3.3 生态因子作用法则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教育生态学原理探寻大学生人格教育对策
    5.1 优化教育环境:推进人格教育可持续发展
        5.1.1 完善理论制度环境,规范大学生人格教育的地位
        5.1.2 净化校园文化环境,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
    5.2 遵循耐度定律:推动人格教育教学改革
        5.2.1 转变教学思维,大学生人格教育思维转向主体间性
        5.2.2 坚持以师为范,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的人格素质
    5.3 消除限制因子:实现人格主体与生态环境的良性互动
        5.3.1 丰富和创新人格教育的载体,在活动实践中避免“花盆效应”
        5.3.2 创建多层次课程体系,以人格教育为核心专业课程为主体
    5.4 重视生态位分化:构建政府—社会—高校—家庭人格教育共同体
    5.5 保持人格主体内稳态,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人格教育
        5.5.1 加强身体素质训练,为人格主体内部生态稳定奠定基础
        5.5.2 积极调试心理耐度,寻找人格主体内外平衡的有效结合点
    5.6 本章小结
结论
附录
    附录 A
    附录 B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致谢

(8)当代大学生健康政治心理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和不足之处
2 当代大学生健康政治心理概述
    2.1 政治心理的内涵
    2.2 政治心理分析的四个维度及内部的逻辑关系
    2.3 大学生健康政治心理的内涵与标准
3 当代大学生健康政治心理培育的成效与存在的问题
    3.1 当代大学生健康政治心理培育的成效
        3.1.1 培育体系基本成熟,指导思想、培育措施与目标全面建立
        3.1.2 培育成效总体显着,绝大多数大学生政治心理较为健康
    3.2 当代大学生健康政治心理培育中存在的问题
        3.2.1 部分大学生政治认知能力较差
        3.2.2 部分大学生政治情感冷漠感性
        3.2.3 部分大学生政治动机低下消极
        3.2.4 部分大学生政治态度激进消沉
4 当代大学生健康政治心理培育的问题分析
    4.1 大学生自身对健康政治心理培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4.1.1 对自我健康政治心理培育的重要性有所忽略
        4.1.2 对健康政治心理培育的相关知识学习动力不足
        4.1.3 对健康政治心理与全面身心健康的紧密关系认识不足
    4.2 自媒体时代对大学生健康政治心理培育的负面影响
        4.2.1 信息发布主体自主性的负面影响
        4.2.2 信息发布内容不确定性的负面影响
        4.2.3 信息传播方式多元性的负面影响
    4.3 高校在大学生健康政治心理培育方面存在的不足
        4.3.1 大学生健康政治心理培育的师资力量不足
        4.3.2 大学生健康政治心理培育的理念较为陈旧
        4.3.3 大学生健康政治心理培育的形式较为单一
5 当代大学生健康政治心理培育的有效对策
    5.1 提高大学生自身对健康政治心理培育的重视
        5.1.1 思想上高度重视健康政治心理培育对自身的重要意义
        5.1.2 主动加强政治心理相关知识的学习,提升政治综合素质
        5.1.3 正确对待社会中的政治谣言和谎言,培育成熟政治人格
    5.2 加强对信息发布的监管,营造健康的政治心理舆论环境
        5.2.1 加强对信息发布主体的监管,从源头上控制舆论信息
        5.2.2 加强对信息发布内容的监管,从内容中净化舆论信息
        5.2.3 加强对信息传播过程的监管,从过程中过滤舆论信息
    5.3 优化高校对大学生健康政治心理的培育体系
        5.3.1 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增强师生互动,充分利用多媒体
        5.3.2 丰富政治理论课内容,拓展政治知识,增强政治心理素养
        5.3.3 净化校园政治文化,营造健康积极的政治心理发展环境
        5.3.4 教师和学生工作者以身作则,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政治价值观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9)山东省高校体育社团对大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高校体育社团的研究
        2.1.1 高校体育社团概念研究
        2.1.2 高校学生体育社团现状的研究
        2.1.3 高校学生体育社团研究视角的研究
        2.1.4 高校学生体育社团的特征、功能与作用研究
    2.2 核心素养研究文献综述
    2.3 学科核心素养研究综述
        2.3.1 学科核心素养概念、内涵的研究
        2.3.2 学科核心素养构成的研究
    2.4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研究
        2.4.1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界定、构成的研究
        2.4.2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对策的研究
    2.5 述评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实地调研法
        3.2.3 问卷调查法
        3.2.4 数理统计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山东省高校大学生参与体育社团现状分析
        4.1.1 大学生参加过体育社团情况分析
        4.1.2 大学生参与体育社团数量的分析
        4.1.3 大学生参与体育社团次数的分析
        4.1.4 大学生参与体育社团平均时长的分析
        4.1.5 大学生参与体育社团规模的分析
        4.1.6 大学生参与体育社团活动项目的分析
    4.2 山东省高校大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现状分析
        4.2.1 大学生运动能力素养分析
        4.2.2 大学生健康行为素养分析
        4.2.3 大学生体育品德素养分析
    4.3 山东省高校体育社团对大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影响分析
        4.3.1 大学生是否参加体育社团对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影响分析
        4.3.2 大学生参与体育社团的数量对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影响分析
        4.3.3 大学生参与体育社团活动的深度对其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影响分析
        4.3.4 不同规模的体育社团对大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影响分析
        4.3.5 不同交流方式的体育社团对大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影响分析
        4.3.6 不同组织管理方式的体育社团对大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影响分析..
5 讨论
    5.1 山东省高校大学生参与体育社团现状讨论
    5.2 山东省高校大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现状讨论
    5.3 关于山东省高校体育社团对大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影响讨论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10)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自我养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家战略角度
        1.1.2 学术研究视角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国外大学生生活方式研究现状及趋势
        1.3.2 国内大学生生活方式研究现状及趋势
        1.3.3 现有研究的分析和评价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难点和创新之处
        1.5.1 研究重点
        1.5.2 研究难点
        1.5.3 研究创新之处
第二章 生活方式及其自我养成概述
    2.1 生活方式概述
        2.1.1 生活方式的概念
        2.1.2 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的内容
    2.2 自我养成概述
        2.2.1 自我养成的定义
        2.2.2 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自我养成的特征
第三章 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自我养成的理论渊源及现实意义
    3.1 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自我养成的理论渊源
        3.1.1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3.1.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供了教育学依据
    3.2 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养成的现实意义
        3.2.1 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自我养成紧扣时代发展新要求
        3.2.2 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自我养成符合大学生自身发展要求
第四章 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自我养成的现状调查
    4.1 大学生生活方式养成的整体现状
        4.1.1 当前大学生表现良好的健康维度
        4.1.2 当前大学生表现中等的健康维度
        4.1.3 当前大学生表现较差的健康维度
    4.2 大学生在重点维度上的自我养成研究分析
        4.2.1 当前大学生在规律生活维度自我养成的不足
        4.2.2 当前大学生在运动锻炼维度自我养成的不足
        4.2.3 当前大学生在饮食营养维度自我养成的不足
        4.2.4 当前大学生在健康危害维度自我养成的不足
        4.2.5 当前大学生在性健康维度自我养成的不足
    4.3 大学生不良生活方式养成的影响因素
        4.3.1 社会多元价值观的冲击
        4.3.2 现代信息网络环境的影响
        4.3.3 大学生自我养成过程存在偏差
第五章 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自我养成的对策研究
    5.1 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养成的认知调适
        5.1.1 提高健康意识
        5.1.2 培养社会责任感
        5.1.3 夯实健康基本知识和技能
        5.1.4 培养自我养成的意志品质
    5.2 大学生要树立健康的生活方式理念
        5.2.1 科学的生活方式
        5.2.2 文明的生活方式
        5.2.3 极简的生活方式
    5.3 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养成的有效途径
        5.3.1 融入健康生活群体氛围
        5.3.2 建立合理的生活规律
        5.3.3 努力增强自身体质
        5.3.4 保持良好的心态
第六章 本研究的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四、大学生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探究大学生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李磊.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21(34)
  • [2]我国大学生健康教育现状及对策[J]. 肖文清,谭清立. 中国校医, 2021(07)
  • [3]“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下的大学生健康教育之路——基于UTAUT理论模型的实证研究[J]. 徐诗涵,杨巧英,廖铭敏,何红,温亚峰.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06)
  • [4]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研究[D]. 熊龙. 河北大学, 2021(09)
  • [5]消费主义思潮影响下大学生精神生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 赵本燕.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6]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大学生消费观教育研究[D]. 邱海燕. 湖北大学, 2020(01)
  • [7]基于教育生态学原理的大学生人格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D]. 侯宇琪. 河北科技大学, 2019(07)
  • [8]当代大学生健康政治心理培育研究[D]. 李刚刚. 山西师范大学, 2019(06)
  • [9]山东省高校体育社团对大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影响研究[D]. 李锋. 曲阜师范大学, 2019(01)
  • [10]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自我养成研究[D]. 李璐璐. 江西理工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大学生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