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崖山:一面绿旗

凤崖山:一面绿旗

一、凤垭山:一面绿色旗帜(论文文献综述)

李建春[1](2017)在《凤垭山写意(组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凤:一只栖息在嘉陵江边的神鸟一只神鸟。一只栖息在嘉陵江边的神鸟。在云卷云舒的时空里打坐,祈祷,默念一页页神秘的经文。不尽的思绪,恋着远方。深邃的目光,望着远方。脚下滔滔的江水,奔向远方。远方很远,也很近。远方是一线帆影,是一盏不灭的

周雪娇[2](2013)在《巴蜀地域文化景观中乡土景观元素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乡土景观元素”是地域文化景观中一个重要的要素,对当代城市景观的塑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幅员辽阔,地理、气候、人文等诸多因素在不同地域都有显着的差异,而乡土景观元素更能体现出一个地域的本土文化和风土人情。巴蜀地域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景观,而如何应用巴蜀地域的乡土景观元素,使得地域文化景观得以传承和发展是当代景观设计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本论文以乡土景观元素作为切入点,引入并借鉴乡土景观设计的相关理论来建立自己的理论框架,在此框架上通过地域文化与乡土景观元素的结合来分析巴蜀地域乡土景观的构成要素和形成原因,总结出巴蜀地域乡土景观元素,以及巴蜀地域乡土景观元素的应用和发展问题。论文的难点就在于如何把巴蜀地域文化特色与乡土景观元素完美结合。巴蜀乡土景观元素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方法主要从几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从巴蜀地域的地理环境和地域特征出发进行场地分析;其次,分析和提炼与巴蜀地域文化相融合的特色乡土景观元素;最后,从历史文脉和地域特色出发,结合当代景观设计理念和历史传统进一步规划乡土景观元素的应用。此外,论文还以相关实践阐述了乡土景观元素与地域文化景观之间的现实意义。

冯维和[3](2012)在《推进欠发达地区农业产业化经营体制机制创新——以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大凤垭模式”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欠发达地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升农业发展效益,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是国家级贫困区(县),也是典型的西部欠发达地区,该区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勇于实践,大胆创新,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探索出集生态绿化、特色产业和休闲观光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

蒋小平,周静,王青山[4](2010)在《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缘何花落南充》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南充市自凤垭山高擎“具有四川特色农业产业化的一面旗帜”,拉开南充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大幕以后,“大林模式”、“先锋模式”等亮点频出。日前,全国首批50个、全省3个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之一的“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花落南充—— 招大扶强 推进农业产业化 在?

黄桂平[5](2009)在《县域产业联动路径研究 ——以南充市嘉陵区为例》文中认为长期以来,三次产业割裂的现状严重制约和阻碍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在城乡统筹的新形势下,产业的联动发展显得尤为必要。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就是探讨县域产业联动的实现路径,借以指导县域产业联动实践,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水平。从理论上来说,产业联动顺应了产业结构升级、区域协调发展的内在规律,加强了产业间的合理分工协作,实现了产业优势互补。从现实来看,产业联动就是在政府的指导下,用市场化的方法在三次产业之间科学地配置有限的资源,做到区域内既有主导产业,又兼顾了其它产业,使区域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南充市嘉陵区原来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区,近几年来,为配合南充市建设川东北区域中心城市的战略定位,嘉陵区提出了建设川东北新兴经济强区的目标,为此,嘉陵区大力实施工业强区战略,工业经济的发展速度较快。同时,随着餐饮服务、物流产业和凤垭山旅游及观光农业等的蓬勃发展,第三产业方兴未艾。由于这种产业转型特点在县域经济中比较典型,因此,研究分析出来的成果将对县域经济的产业联动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本论文运用调查研究、统计分析和案例分析的方法,对南充市嘉陵区的蚕桑产业、生猪产业和汽车及零部件产业联动路径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得出了如下结论:1.在嘉陵区总量水平逐年上升的GDP构成中,嘉陵区的三次产业都呈现出与GDP增长保持同步发展的态势,且三次产业产出与其投入之间呈现正相关效应;虽然嘉陵区三次产业的发展还存在着结构不合理、关联度不强、经营规模小、竞争能力弱、科技含量低等问题,以及三次产业之间的发展不均衡(第二产业的发展要快于第一和第三产业)情况客观存在,但从总体上来看,三次产业之间是相互联动推进的;2.南充市嘉陵区实现产业联动有两条路径,一是以产业价值链的延伸和渗透为主线来进行产业联动,使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都发挥其价值最大化,充分挖掘和利用嘉陵区的地域资源禀赋;二是通过产业集聚效应,使产业的上、中、下游产生联动,强化产业内的联系和互补性。把南充市嘉陵区产业联动的实现路径这一研究成果推广到县域经济的产业发展实践中,无疑将会推动其它县域经济中的产业联动实践工作,进而提高产业综合竞争力。本论文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对南充市嘉陵区产业联动路径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其中将定性研究和定量分析相结合是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刘瑛,严贤春,莫江婷,刘晓琴,杨居凤[6](2009)在《凤垭山发展生态农业旅游的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章以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凤垭山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凤垭山生态农业旅游发展的现状及问题,提出了转变观念,实施政府主导战略,做好旅游发展规划,深入开发旅游资源,多开展主题旅游,解决旅游淡季问题,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渠道,加大旅游配套设施的建设和旅游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加强宣传促销力度等对策。

龙步清[7](2007)在《南充市都市农业发展思路与对策》文中提出都市农业是把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在都市化地区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结合农林牧渔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

范怀超[8](2007)在《四川丘陵地区农地流转的问题与对策》文中指出农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农地是“三农”问题的关键环节,农地问题也是我国农村最基本的问题,更是与农村繁荣、农业稳定和农民利益息息相关的重要问题。文章主要阐述了四川丘陵地区农地流转的形式与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农地适度流转和推进农地业主开发经营的对策与措施。

杨建云[9](2005)在《河北省高阳县与四川省南充市农地流转比较》文中研究表明文章以河北省高阳县和四川省南充市为例分析南北方农地流转差异,最后得出结论:北方传统粮食产区农地经营效益相对较低,不容易流转,农户容易出现兼业化现象;南方地区农作物大多以园地作物为主,由于产品赢利空间较大,农地易实现流转,同时,农地流转本身又带动了当地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王晓东[10](2002)在《丘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一条新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二、凤垭山:一面绿色旗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凤垭山:一面绿色旗帜(论文提纲范文)

(2)巴蜀地域文化景观中乡土景观元素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提出的依据和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内研究现状
        1.4.2 国外研究现状
    1.5 预期目标和论文框架
        1.5.1 预期目标及创新点
        1.5.2 论文框架
第二章 乡土景观的相关概念
    2.1 相关概念阐释
        2.1.1 景观
        2.1.2 乡土
        2.1.3 乡土景观
    2.2 乡土景观元素的构成
        2.2.1 自然乡土景观元素
        2.2.1.1 乡土地貌
        2.2.1.2 乡土气候
        2.2.1.3 乡土水体
        2.2.1.4 乡土植被
        2.2.1.5 乡土材料
        2.2.1.6 乡土色彩
        2.2.1.7 乡土符号
        2.2.2 人工乡土景观元素
        2.2.3 非物质乡土景观元素
        2.2.3.1 传统习俗
        2.2.3.2 乡土文化
        2.2.3.3 信仰崇拜
    2.3 乡土景观元素应用的影响意义
        2.3.1 创造生态景观
        2.3.2 传承地域文脉
        2.3.3 营造乡土特色
        2.3.4 重归人性场所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巴蜀乡土景观元素分析
    3.1 巴蜀乡土景观的类型
    3.2 巴蜀地形地貌分析
    3.3 巴蜀气候特征分析
    3.4 巴蜀植被特色分析
        3.4.1 植被特点
        3.4.2 植被种类
        3.4.3 植被景观
    3.5 巴蜀传统民居特色分析
        3.5.1 布局形式
        3.5.2 民居材料
        3.5.3 民居装饰
    3.6 巴蜀民间艺术分析
        3.6.1 剪纸
        3.6.2 糖画
        3.6.3 傩面具
        3.6.4 蜀绣
        3.6.5 川剧
    3.7 巴蜀风土人情
        3.7.1 茶馆文化摆龙门阵
        3.7.2 四川麻将
        3.7.3 四川方言
    3.8 巴蜀环境特色分析
        3.8.1 环境成因
        3.8.2 环境特点
    3.9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巴蜀乡土景观元素应用的实地调研
    4.1 巴蜀典型乡土景观元素应用的实地调研
        4.1.1 以都江堰广场为例
        4.1.1.1 场地概况
        4.1.1.2 乡土景观元素分析
        4.1.1.3 设计分析
        4.1.2 以重庆城口县滨河片区为例
        4.1.2.1 场地背景
        4.1.2.2 气候资源
        4.1.2.3 人文历史
        4.1.2.4 板块分析
    4.2 巴蜀乡土景观资源评价
        4.2.1 乡土自然资源评价
        4.2.2 乡土人文资源评价
    4.3 巴蜀乡土景观元素的应用现状
        4.3.1 乡土文化的衰弱与消失
        4.3.2 乡土景观元素的破坏
        4.3.3 自然环境的污染与破坏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巴蜀乡土景观元素在当代景观中的应用
    5.1 巴蜀乡土景观元素的应用原则
        5.1.1 尊重生态平衡
        5.1.2 强调地域特色
        5.1.3 传承历史文化
        5.1.4 符合周边环境
    5.2 巴蜀乡土景观元素的应用步骤
        5.2.1 全方位调研巴蜀自然环境
        5.2.2 深入了解巴蜀当地历史文化
        5.2.3 全面挖掘巴蜀特色乡土景观元素
        5.2.4 表达巴蜀乡土景观元素的空间形态
    5.3 巴蜀乡土景观元素的实践模式
        5.3.1 前提保护乡土景观元素
        5.3.2 基础模仿乡土景观元素
        5.3.3 目的创造乡土景观元素
    5.4 巴蜀乡土景观元素在当代景观中的具体应用
        5.4.1 自然乡土景观元素的应用
        5.4.1.1 乡土植物的运用
        5.4.1.2 乡土材料的运用
        5.4.1.3 乡土色彩的运用
        5.4.1.4 乡土肌理的运用
        5.4.1.5 乡土符号的运用
        5.4.2 人工乡土景观元素的应用
        5.4.3 非物质乡土景观元素的应用
    5.5 巴蜀乡土景观元素在当代景观中的应用形式
        5.5.1 景观雕塑
        5.5.2 景观小品
        5.5.3 植物造景
        5.5.4 建筑装饰
        5.5.5 地面铺装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案例实践—大凤垭旅游示范区规划
    6.1 项目概况
        6.1.1 区位优势分析
        6.1.2 规划区域
        6.1.3 乡土资源分析
        6.1.3.1 自然条件
        6.1.3.2 人文条件
        6.1.3.3 基础条件
        6.1.3.4 乡土资源特色
    6.2 乡土景观规划
        6.2.1 设计理念
        6.2.2 设计原则
        6.2.3 设计目标
        6.2.4 规划构思和产业布局
        6.2.5 具体的乡土景观规划
        6.2.5.1 乡土旅游规划布局
        6.2.5.2 建筑风貌景观规划
        6.2.5.3 景观节点规划
        6.2.5.4 绿化风貌景观规划
    6.3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1. 中文专着
    2. 中文期刊
    3. 学位论文
    4. 外文期刊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教育背景
    发表论文
    研究生期间相关实践
    研究生期间相关获奖
致谢

(3)推进欠发达地区农业产业化经营体制机制创新——以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大凤垭模式”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发展模式
    (一) “业主+农户”模式
    (二) “政府+业主+农户”模式
    (三) “承租返包”模式
    (四) “自主自建”模式
    (五) “循环经济”模式
二、实践成效
    (一) 发展基础显着增强
    (二) 知名品牌独具特色
    (三) 城乡差距不断缩小
    (四) 生态环境明显改观
三、体制机制创新
    (一) 创新规划建设机制
    (二) 创新土地流转机制
    (三) 创新产业经营机制
    (四) 创新资金投入机制
    (五) 创新劳务开发机制
    (六) 创新农民增收机制
    (七) 创新基层组织运行机制

(5)县域产业联动路径研究 ——以南充市嘉陵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结论
    1.3 本论文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第二章 产业联动的内涵及相关理论
    2.1 产业联动的内涵
        2.1.1 产业概念及其分类
        2.1.2 文献综述
        2.1.3 产业联动的内涵、必要性及目标
    2.2 产业联动的理论基础
        2.2.1 产业关联理论
        2.2.2 产业链理论
        2.2.3 交易费用理论
        2.2.4 战略联盟理论
        2.2.5 工业区位理论
        2.2.6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2.2.7 产业集群理论
第三章 南充市嘉陵区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3.1 南充市嘉陵区基本概况
    3.2 南充市嘉陵区三次产业发展现状
    3.3 南充市嘉陵区三次产业的投入产出分析
        3.3.1 南充市嘉陵区三次产业发展水平与增长速度
        3.3.2 南充市嘉陵区三次产业的投入状况
    3.4 南充市嘉陵区产业发展问题分析
        3.4.1 三次产业的产业结构不合理,关联度不强
        3.4.2 三次产业的经营规模小,经济效益低,竞争能力弱
        3.4.3 三次产业的科技含量低,缺乏联动发展的强大技术推动力
第四章 南充市嘉陵区产业联动的实现路径
    4.1 南充市嘉陵区产业联动分析框架
    4.2 南充市嘉陵区蚕桑产业联动分析
        4.2.1 蚕桑产业竞争力要素分析
        4.2.2 蚕桑产业龙头企业分析
        4.2.3 三产联动培育蚕桑产业
        4.2.4 蚕桑产业联动对产业竞争力各要素的影响
    4.3 南充市嘉陵区生猪产业联动分析
        4.3.1 生猪产业竞争力要素分析
        4.3.2 生猪产业龙头企业分析
        4.3.3 三产联动培育生猪产业
        4.3.4 生猪产业联动对产业竞争力各要素的影响
    4.4 南充市嘉陵区汽车及零部件产业联动分析
        4.4.1 汽车及零部件产业竞争力要素分析
        4.4.2 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发展概况
        4.4.3 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的联动
        4.4.4 汽车及零部件产业联动对产业竞争力各要素的影响
    4.5 南充市嘉陵区产业联动实现路径提炼
        4.5.1 路径一:产业价值链的延伸和渗透
        4.5.2 路径二:产业集聚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
    5.1 本论文研究总结
    5.2 前景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6)凤垭山发展生态农业旅游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一) 凤垭山自然状况
(二) 凤垭山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现状
(三) 凤垭山生态农业旅游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1. 缺乏整体规划, 配套设施不全。
    2. 生态农业旅游项目少, 综合性不强。
    3. 淡旺季反差明显。
    4. 旅游专业人才缺乏, 农户素质不高。
    5. 宣传薄弱。
(四) 凤垭山生态农业旅游发展对策
    1. 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完善配套设施。
    2. 做好旅游发展规划, 深入开发旅游资源。
    3. 多开展主题旅游, 解决旅游淡季问题。
    4. 加大旅游人才的培养与引进, 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素质。
    5. 加大宣传力度。

(8)四川丘陵地区农地流转的问题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四川丘陵地区的基本现状
2 四川丘陵区农地流转的形式
    2.1 出租
    2.2 拍卖
    2.3 承租返包
    2.4 转包和转让
    2.5 农地股份合作和抵押
    2.6 互换和托管
3 四川丘陵区农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
    3.1 农地流转的障碍因素多, 制约流转
    3.2 农地流转行为欠规范, 法律效力差
        3.2.1 普遍未签订书面流转合同。
        3.2.2 合同主体错位, 且未经管理部门备案、鉴证。
        3.2.3 合同内容欠完善, 法律效力差。
    3.3 流转出现严重的异化现象, 农户权益遭侵犯
    3.4 “领头羊"文化素质偏低, 辐射带动力弱
    3.5 业主经营的盲目性影响了农地流转
    3.6 农地流转和经营环境有待优化
4 四川丘陵区农地适度流转的对策思考
    4.1 加大政府对农地流转的宣传、引导和服务力度
    4.2 加强农地流转的制度化建设, 确保农地适度流转
    4.3 加速农业富余劳动力的转移, 推动农地流转
    4.4 落实和完善农地流转的政策措施, 促进其健康发展

(9)河北省高阳县与四川省南充市农地流转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一、河北省高阳县农地流转分析
    1.高阳县区情
    2.高阳县农地流转现状
    3.高阳县农地流转的总结
二、四川省南充市农地流转分析
    1.南充市区情
    2.南充市农地流转现状
    3.南充市农地流转的经验总结
        第一, 农地流转需求大是南充市农地流转成功的主要原因[3]。
        第二, 成功者的示范带动效应。
        第三, 农地流转后, 实现了多元化的经营模式, 全新的经营理念。
三、南、北方农地流转比较的结论

(10)丘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一条新路(论文提纲范文)

一、凤垭山的成功实践
二、凤垭山的基本经验
    1.面向市场, 统一规划, 是凤垭山成功开发的前提。
    2.土地流转, 业主开发, 是凤垭山成功开发的关键。
    3.政府扶持, 项目支撑, 是凤垭山成功开发的保障。
    4.精选业主, 艰苦创业, 是凤垭山成功开发的基础。
三、凤垭山的重要启示
    1.解放思想, 丘区要树立效益农业新观念。
    2.因地制宜, 丘区要面向市场搞规划。
    3.创新机制, 丘区要引进业主搞开发。
    4.抢抓机遇, 丘区要敞开山门搞招商。
    5.加强领导, 丘区要政府扶持多推动。
    6.艰苦奋斗, 丘区要实干兴业奔富裕。

四、凤垭山:一面绿色旗帜(论文参考文献)

  • [1]凤垭山写意(组章)[J]. 李建春. 星星, 2017(06)
  • [2]巴蜀地域文化景观中乡土景观元素的应用研究[D]. 周雪娇. 南京工业大学, 2013(05)
  • [3]推进欠发达地区农业产业化经营体制机制创新——以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大凤垭模式”为例[J]. 冯维和. 北方经济, 2012(09)
  • [4]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缘何花落南充[N]. 蒋小平,周静,王青山. 四川日报, 2010
  • [5]县域产业联动路径研究 ——以南充市嘉陵区为例[D]. 黄桂平. 电子科技大学, 2009(03)
  • [6]凤垭山发展生态农业旅游的探讨[J]. 刘瑛,严贤春,莫江婷,刘晓琴,杨居凤. 大众科技, 2009(09)
  • [7]南充市都市农业发展思路与对策[J]. 龙步清. 四川农业科技, 2007(12)
  • [8]四川丘陵地区农地流转的问题与对策[J]. 范怀超. 经济地理, 2007(02)
  • [9]河北省高阳县与四川省南充市农地流转比较[J]. 杨建云. 华东经济管理, 2005(07)
  • [10]丘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一条新路[J]. 王晓东. 农村经济, 2002(10)

标签:;  ;  ;  ;  

凤崖山:一面绿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