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结构常见裂缝分析及对策

工程结构常见裂缝分析及对策

一、工程结构常见裂缝的分析与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王立新[1](2021)在《精密空调机组在数据中心机房的应用》文中认为本文系统地介绍了精密空调机组运行的概况和其在数据中心机房内的应用情况,对精密空调机组进行系统维护与精细化调节,以保障其运行稳定。

王冰[2](2021)在《中小跨径桥梁智能安全风险等级评价及养护措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些年,随着我国公路桥梁工程建设蓬勃发展,桥梁数量也随之逐年增长,越来越多的在役桥梁结构安全性引起了大家的广泛关注。当前,我国许多服务器内的桥梁中有很多存在安全隐患,它们的承载能力已不能满足要求,一旦其结构稳定性遭到破坏,将会造成巨大的损失亡。这也体现出如何高效开展桥梁安全风险评价的重要性。由于目前在服务期内的桥梁病害数量较多,且公路桥梁大多以中小跨径桥梁为主,本文把部分中小跨径桥梁作为本文研究样本,对该类型桥梁进行主要病害判断、构建样本集、构建智能评价模型、开发系统等一系列工作,对在役桥梁的风险等级识别和评价,为养护管理人员提供技术支持。本文研究内容主要由以下四个部分组成:(1)通过对在役桥梁进行风险分析研究,明确了在役桥梁安全风险评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首先总结中小跨径桥梁病害,并对常见病害进行原因及机理分析,为后文对在役桥梁评价后的原因分析及养护建议做基础。(2)风险识别及样本构建阶段,选用模糊层次分析法,构建安全风险评价模糊评价指标体系计算推理病害数据构造样本数据集。参照概率论的方法,对桥梁病害数据进行数理统计,并检验所构造取样本的合理性。(3)构建评价模型阶段,首先分析卷积神经网路及专家系统对模型构建的启发,基于神经网络专家系统全融合模式构建桥梁评价模型及养护措施分析模型,通过对模型超参数的设定和训练,提高模型的精度。安全风险评价系统的开发,针对研究对象的特点提出对系统框架设计的原则,搭建桥梁安全风险评价智能系统框架。运用MATLAB2020a对安全风险评价系统进行开发,构造系统界面,方便进行人机交互并快速准确的得到桥梁安全风险评价等级与养护措施。(4)项目实例应用,本文一座高速公路通道桥作为案例,通过桥梁进行检测,收集检测数据、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将检测数据、桥梁基本概况等信息录入到所开发的智能安全风险评价系统界面,对该中小跨径桥梁的风险等级及养护建议措施进行评价,参照系统输出的评价等级,给出相应的病害形成原因和养护维修措施。本文研究目的是为了能借助智能系统,对桥梁的的安全风险等级进行更准确高效的判断并提供合理的养护建议,保障桥梁在运营期内的正常使用,并为养护人员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高鑫鑫[3](2021)在《A油区长6油藏低产低效成因及治理对策》文中研究说明长庆油田A油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天环坳陷的东侧,主产层位为长6油层组,目前研究区处于油田开发中后期,日产量小于1.0t的低产低效井数增多,油井产量持续降低,油田开发效果变差。论文主要以储层地质学、沉积学、油藏工程理论等为指导,以野外露头、钻井取心、测井资料为基础,在油藏描述的基础上,以井组为单元开展了生产动态分析,梳理了低产低效的成因,制定了相应的治理对策。在地层划分对比的基础上,对长6油层组开展了构造特征、沉积相特征、储层特征等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长6地层厚度变化较大,发育的鼻状隆起对油水的分布和流动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不同微相中的井具有不同的生产能力和开发效果,砂体的连通性对低产低效起到重要的控制作用。高渗条带和裂缝的存在使油水两相流动时易水窜,导致油井高含水;长6储层物性较差,降低了注采能力;孔渗值和含油饱和度值较低的井都在砂体发育差的研究区边部,易形成低产低效井。在进一步认识研究区储层地质特征的基础上,运用油藏生产动态分析的方法,对油水井之间的连通性、水驱方向以及来水方向等进行了研究分析,明确了研究区开发效果变差的开发因素有能量不足和地层堵塞。在探讨不同地质、开发等因素导致低产低效机理的基础上,提出了油井堵水、水井调剖、酸化增注、转注、重复压裂等治理对策。

张芯[4](2021)在《富水地层公路隧道衬砌结构运营期健康评价研究》文中认为在公路隧道全生命期内,隧道衬砌结构在水文地质、气候条件等外部因素和设计缺陷、施工缺陷等内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会产生一系列病害。这一系列病害不仅影响隧道施工安全,也会损害隧道衬砌结构运营期的健康状态。其中,赋存于富水地层中的公路隧道,因为洞身地质条件的特殊性,其衬砌结构在运营期阶段受病害影响的程度尤为严重。因此为了保证富水地层公路隧道衬砌结构在运营期内能够正常服役,有必要了解其在运营期内的健康状态并进行合理评价。基于此,本文采用文献调研、问卷调查实证分析法、理论分析等手段对富水地层公路隧道衬砌结构运营期结构健康评价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主要成果如下:(1)在对富水地层公路隧道衬砌结构运营期健康状态的主要影响因素做了详细阐述的前提下,明确了以衬砌结构病害作为富水地层公路隧道衬砌结构运营期健康的评价指标。并根据文献研究初步筛选出对衬砌结构运营期健康影响较大的主要病害及其特征,然后通过问卷调查实证分析法对所选病害进行了信度分析与效度分析,最终建立了富水地层公路隧道衬砌结构运营期健康综合评价指标体系。(2)基于文献归纳分析,将富水地层公路隧道衬砌结构运营期健康状态分为四个等级。在此基础上,为了使综合评价指标与衬砌结构运营期健康等级产生关联,文章通过文献研究法给出了各二级指标的四级划分标准。(3)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分为三个层次,并根据各层次指标的定性定量特征,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对各评价指标进行了权重分配。并在权重计算过程中,对层次分析法中的标度方法进行了简化,使其更适用于隧道衬砌结构运营期健康评价。(4)建立了基于灰色关联分析和模糊综合评价的富水地层公路隧道衬砌结构运营期健康灰色-模糊评价模型,并对构造灰色-模糊综合评价矩阵的方式进行了修正。最后选取合适的工程案例验证了该评价模型,结果表明该模型具有一定的实用性与准确性。

李照祥[5](2021)在《考虑地裂缝影响的西安地铁隧道衬砌结构受力分析及评价研究》文中提出地裂缝是西安一种特殊的地质灾害,共展布有14条构造地裂缝,严重影响着城市的建设进程和人们的生产生活。随着城市化进程以及地铁网络发展脚步的加快,地铁隧道将无法规避地裂缝场活动的影响范围,开展考虑地裂缝影响的西安地铁隧道衬砌结构受力分析及评价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西安某地铁隧道为研究载体,对受地裂缝影响下西安地铁隧道衬砌结构受力及评价进行研究,主要工作和结论有:(1)利用FLAC3D有限元软件对地裂缝活动下的地铁隧道结构变形情况进行模拟。以无地裂缝和地裂缝相距50m两者为研究对象,地裂缝的存在对隧道开挖引起隧道围岩塑性区的变化影响较小,对于隧道围岩变形没有影响,地裂缝的存在使得衬砌结构应力集中现象更加明显,衬砌结构水平位移及拱顶位移较无地裂缝时增大明显;以无地裂缝、地裂缝活动与平行隧道相距10m、30m和50m四种工况为研究对象,地裂缝活动对下盘隧道结构影响更大,地裂缝与地铁隧道平行距离越小,竖向最大变形量越大;以无地裂缝、地裂缝与隧道交叉角度为60°、75°和90°四种工况为研究对象,地裂缝错动造成隧道侧壁拱腰和拱底的塑性区逐渐增多,随着相交角度的变小,最大变形量也逐渐增大,且隧道衬砌结构相交工况所受的影响大于平行工况所受的影响。(2)对地裂缝活动作用下的地铁隧道围岩压力计算、荷载组合方式及隧道衬砌结构受力特征等内容研究可知,对于浅埋暗挖类型的地铁隧道围岩压力,采用坑道开挖法得到的地铁隧道围岩竖向均布荷载和侧向水平均布荷载值均大于采用埋管土压力法;对于存在地裂缝的地铁线路段,在计算围岩压力过程中,应考虑隧道两侧围岩土体向下沉降对隧道顶部围岩和隧道衬砌结构作用的摩擦力,且跨地裂缝的隧道衬砌围岩压力远大于一般情况下的地铁隧道围岩压力;采用弹性支承法计算得到隧道衬砌结构各节点内力值,由于地裂缝处隧道两侧围岩有向下运动的趋势,对隧道衬砌结构和顶部围岩作用向下的力,使得衬砌结构弯矩最大值发生在拱顶位置,拱腰位置处于受拉状态。(3)对地裂缝活动下地铁隧道工程灾害进行安全性评价,总结地裂缝活动下地铁工程灾害特点和灾害类型,提出地铁隧道穿越地裂缝场地时需同时采取“预防”与“治理”相结合的原则,从结构预防措施、安全预警措施、其他预防措施三个方面提出地裂缝活动下地铁隧道衬砌结构预防对策,同时提出了灾害发生后的治理措施,以降低或消除由于地裂缝活动可能导致的灾害。

杨龙伟[6](2021)在《高位滑坡远程动力成灾机理及减灾措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位滑坡灾害主要分布在我国西部高山峡谷地区,具有急剧突发、破坏性强和致灾范围广等特点,危害巨大。加强对高位滑坡远程动力成灾机理研究,可以揭示滑坡动力冲击及远程堆积等运动演化过程,指导开展高位滑坡减灾措施制定。本文选取2017年6月24日发生的四川省茂县新磨滑坡为例,基于野外地质调查、遥感影像分析、理论推导、物理模型试验和数值仿真等方法,对新磨高位滑坡的易滑地质结构、孕灾演化、冲击加载、远程堆积、早期识别和减灾措施等方面进行研究,主要取得以下成果:(1)通过对国内外典型的高位滑坡地质灾害进行分析,总结了高位滑坡灾害的定义、分类和特征,阐释了软弱结构带、锁固段和冻融黄土等西部地区的高位滑坡易滑地质结构的控灾特征,分析了地震、降雨和人类工程活动等因素作用下的高位滑坡诱发机制,最后总结了高位滑坡链式成灾模式。(2)基于野外地质调查、遥感影像分析和室内试验,分析了研究区内工程地质条件和古滑坡分布情况,查明了新磨滑坡地层主要为变质砂岩夹杂板岩的复理石建造,其崩滑体形态呈现“U”字形,且裂缝发育。岩体结构在地震和优势节理切割作用下成网状,形成震裂山体,最后在长期自重和降雨等因素下出现溃曲破坏。微观试验结果显示线性擦痕、矿物定向聚集排列和微裂隙发育,表明滑体运动剧烈、碰撞解体效应明显。(3)基于溃曲结构破坏方程和Hoek-Brown强度准则,分析了新磨滑坡溃曲段临界长度变化趋势。利用峰值残余降原理计算了新磨滑坡启动速度和运动速度。基于势能转化原理和块体模型建立了有无初速度的两种新磨高位滑坡动力冲击力计算模型,分析了坡度和堆载体积对动力冲击力的影响。计算了动力冲击荷载下新磨古滑坡的稳定性,当加载滑体体积约100×104m3~150×104m3时,古滑坡体失稳滑动。(4)基于无人机航拍图和数字图像识别技术方法,对新磨滑坡各区域的块体粒径和分形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滑程越远,滑体的破碎化程度越高,并在滑坡前缘堆积区域发现有大型堆积平台、运动脊和块石定向排列等远程堆积地貌特征。利用集合经验模态分解和时频分析等方法,研究表明新磨滑坡地震信号以低频为主。基于滑坡破碎地质特征和动力分析等,提出新磨高位远程滑坡动力灾害分区方法:高位滑坡急剧启动区、冲击加载区、破碎运移区和散落堆积区。(5)利用经验法、连续体法和离散元法等数值技术方法,重构了新磨滑坡运动演化全过程,计算了滑体的运动速度、堆积体厚度和典型特征点的运动规律,其中离散单元法更适用于模拟动力冲击、铲刮和裹挟等动力学特征。基于物理模型试验方法,分析了块石粒径、质量和坡度等因素对滑坡碎屑流的堆积范围和运动速度等影响,提出了远程滑坡碎屑流的运动模式。(6)通过野外详细地质调查和多期多源遥感调查方法,建立基于坡体结构、岩体类型和地形地貌等方面的新磨高位滑坡灾害的早期识别地质指标,提出了基于易滑地质结构和“空-天-地”一体化空间遥感监测,耦合易滑溃曲地质强度指标分析的早期识别方法,有效指导分析高位滑坡从孕灾到临灾的演化过程,总结了高位滑坡风险防控技术思路,为高位滑坡防灾减灾提供重要支撑。

齐军[7](2021)在《既有铁路隧道二衬开裂对结构性能影响及防治措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20中国隧道与地下工程大会(CTUC)特别提出运营隧道寿命周期成本问题、既有隧道养护便利化、维修加固技术手段标准化施工等几点理念。种种迹象表明我国隧道发展技术转型至“建管养”齐头并进阶段,绝大多数运营隧道进入维修周期。然而关于运营铁路隧道健康状态的评价体系中,对于某些病害因素的判定标准及多种病害作用下隧道综合健康值变化尚缺乏定量化研究。为此,本文首先建立既有铁路隧道病害诊断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定量化分析隧道整体健康状态;其次依托松树湾隧道二衬开裂病害背景,借助ANSYS软件建立带裂缝二衬结构有限元模型,分析不同开裂模式下对既有铁路隧道二衬结构性能的影响机制,整理各工况下开裂二衬结构的安全性评价结果;最后依据加固补强原则对不同程度隧道二衬开裂病害提出防治措施。主要研究内容具体如下:(1)列举影响铁路隧道病害的5种评价指标:二衬裂缝、渗漏水、材质劣化、背后空洞、衬砌起层剥落,归纳其病害特征、成因机制及病害评定依据标准,为病害因素参数定量化提供依据。(2)引入模糊数学隶属函数根据判定标准对各指标因素判定结果量化,针对既有铁路隧道病害诊断综合评价体系建立基于层次分析法(AHP)的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并代入算例数据试算结果二者相对误差<20%,验证该综合评价体系可行性。(3)鉴于二衬开裂病害判定标准中对裂缝稳定性判据尚不完善,引入裂纹尖端稳定性安全系数K1和截面承载力安全系数K2,建立带裂缝工作的二衬结构,研究不同开裂部位、裂缝深度组合工况下对二衬结构的力学响应规律,分析不同开裂模式下对既有铁路隧道二衬结构性能的影响机制,探究基于裂缝稳定性及承载力安全系数的带裂缝二衬结构综合安全性评估结果。(4)在以往隧道开裂病害整治基础上,防治结合。根据各工况下开裂二衬结构的安全性评价结果,依据加固补强原则对不同类型二衬开裂病害提出优化建议整治措施。

陆丽丽[8](2021)在《寒区引水隧洞衬砌病害分析及安全状态评价》文中研究表明我国幅员辽阔,水资源丰富,但是水资源分布极不均衡,南北差异较大,因此我国修建了一系列引调水工程,比如:南水北调工程、引大济湟工程、引黄济青工程等。引水隧洞是引调水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引调水工程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修建于我国寒区的引水隧洞在长期运营中由于受到寒冷气候和不良地质的影响,隧洞衬砌结构产生了一系列病害问题,危及衬砌结构安全。因此本文通过文献分析、实地勘察、专家咨询等方法,系统分析了隧洞衬砌病害的类型及造成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寒区引水隧洞衬砌结构安全的评价指标体系,划分衬砌结构安全状态评价等级,构建衬砌结构安全状态评价模型。以位于祁连山的引大入秦工程总干渠1#那威隧洞为例进行评价研究,通过整理除险加固的数据,确定评价因素的重要程度,分析计算理论模型,以计算结果为依据完成寒区引水隧洞衬砌结构安全状态研究,以研究结果为参考判断是否对寒区引水隧洞衬砌结构进行维修加固,以保障引水隧洞安全运行。本文重点分析寒区引水隧洞衬砌病害原因及研究衬砌结构安全状态,主要包括引水隧洞衬砌病害的类型及造成原因、建立寒区引水隧洞衬砌结构安全状态研究的评价指标体系、划分寒区引水隧洞衬砌结构安全状态等级、构建寒区引水隧洞衬砌结构安全评价模型。完成了寒区引水隧洞衬砌结构安全状态研究初步探索,以期为寒区引水隧洞衬砌结构安全管理工作提供少许借鉴。本文主要内容和研究成果如下:(1)通过文献分析法总结出引水隧洞衬砌病害的常见类型及原因分析。修建在寒区的引水隧洞受到寒冷气候和不良地质的共同影响,在长时间的运营过程中会出现如衬砌裂缝、衬砌冲刷磨损、衬砌冻胀破坏等病害问题,本文系统分析了造成衬砌结构病害的原因机理。(2)建立寒区引水隧洞衬砌结构安全状态研究的评价指标体系。在分析寒区引水隧洞衬砌病害机理的基础上,确定引水隧洞衬砌安全状态研究的评价指标,通过层次分析法得到7个一级指标和16个二级指标,查阅相关规范和现有的研究文献列出二级指标定性或者定量的判别标准。(3)建立寒区引水隧洞衬砌结构安全状态研究的评价等级。参考现有的其他交通隧道、水工建筑物的安全状态等级划分,通过比较分析,本文选择四级划分法构建寒区引水隧洞衬砌结构安全状态研究的评价等级,即A级安全(衬砌轻微破坏)、B级基本安全(衬砌一般破坏)、C级不安全(衬砌较严重破坏)、D级极不安全(衬砌严重破坏)四个等级的评价集。(4)建立寒区引水隧洞衬砌结构安全状态研究的评价模型。根据获取信息的模糊性和未确知性等特点,通过分析几种常见的评价模型,采用计算相对准确、操作相对简单的未确知测度理论模型,以指标的实际测量值为基础,通过指标的等级量化值建立单指标未确知测度,并引入改进G2-反熵权-最小信息熵理论相结合的权重计算方法计算多指标综合测度评价向量。最后,结合置信度识别准则判断某一洞段的衬砌结构安全等级。(5)寒区引水隧洞衬砌结构安全的案例评价研究。以引大入秦总干渠中1#那威隧洞为例,整理统计检测得到的数据,将实际数据代入未确知测度理论模型进行评估,通过计算得出:4+362~4+402段结构安全等级为安全,4+757.5~4+797段与4+757.5~4+797段结构安全等级为基本安全,4+247.01~4+281.6段与6+240~6+346.26段结构安全等级为不安全。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China Journal of Highway and Transport;[9](2021)在《中国桥梁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21》文中指出为了促进中国桥梁工程学科的发展,系统梳理了近年来国内外桥梁工程领域(包括结构设计、建造技术、运维保障、防灾减灾等)的学术研究现状、热点前沿、存在问题、具体对策及发展前景。首先总结了桥梁工程学科在新材料与结构体系、工业化与智能建造、抗灾变能力、智能化与信息化等方面取得的最新进展;然后分别对上述桥梁工程领域各方面的内容进行了系统梳理:桥梁结构设计方面重点探讨了钢桥及组合结构桥梁、高性能材料与结构、深水桥梁基础的研究现状;桥梁建造新技术方面综述了钢结构桥梁施工新技术、预制装配技术以及桥梁快速建造技术;桥梁运维方面总结了桥梁检测、监测与评估加固的最新研究;桥梁防灾减灾方面突出了抗震减震、抗风、抗火、抗撞和抗水的研究新进展;同时对桥梁工程领域各方向面临的关键问题、主要挑战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以期对桥梁工程学科的学术研究和工程实践提供新的视角和基础资料。(北京工业大学韩强老师提供初稿)

杨露[10](2020)在《伊犁地区省道219线特殊土路基及沥青路面病害处治措施应用研究》文中提出新疆伊犁地处我国西北部,自治区居民居住地分散且彼此之间距离较长。公路作为新疆交通出行的主要方式,为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保障公路的使用功能极为重要。伊犁地区省道219线是一条重要的省级干线公路,由于路线经过的地区特殊土较多,路基路面病害较多,严重影响该段公路的正常使用功能。本文在分析省道219线自然地理、气候等条件的基础上,对省道219线特殊土路基和路面病害及处理措施进行了研究,提出的处治措施对保障省道219线的使用功能具有实际意义,有利于促进伊犁地区交通和经济发展。在分析了省道219线沿线的自然地理情况、区域地质构造、工程地质分区、不良地质和特殊性岩土的基础上,发现该路段不良特殊性土较多,对公路路基稳定和路面结构的影响较大,为分析该路段特殊土路基和路面病害原因提供了基础。通过调查省道219线原有路基基本情况和路基损坏状况,分析了省道219线常见盐渍土、湿陷性黄土、软弱土、杂填土等特殊土路基病害特征。结合勘察结果,系统提出了省道219线不同类型的特殊土路基处置措施和方法,为省道219公路特殊土路基病害的处置提供了技术支持。在详细调查了省道S219线路面结构和路面病害情况的基础上,结合路面病害路段的特殊土分布情况和路基病害状况,分析了省道219线路面病害产生的原因,并进行了路面状况技术评价和路面结构强度评价,分析结果表明省道219的路面损坏情况比较严重,主要病害是裂缝和车辙。最后,在对沥青路面各类病害处置措施进行分类总结的基础上,结合省道219线的路基和路面病害调查资料,分析发现省道219线沥青路面病害主要是由特殊土路基病害引发。提出了在处理路面病害前必须先行处理路基病害,再根据交通资料,重新设计道路结构层的处理方法。对于基层压实度尚可,稳定性较好的路段,总结提出了沥青路面裂缝类、松散类、变形类和其他类型的路面病害的处理措施。

二、工程结构常见裂缝的分析与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工程结构常见裂缝的分析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精密空调机组在数据中心机房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精密空调机组的运行概述
2. 数据中心机房内的机组应用情况
    2.1 中心机房需求
    2.2 温度调节优化
    2.3 除湿系统调节
    2.4 系统节能处理
    2.5 气候环境调节
3. 精密空调机组的系统维护与调节分析
    3.1 控制系统维护
    3.2 压缩机的保护
    3.3 冷凝系统调节
    3.4 其他零件调节
4. 结束语

(2)中小跨径桥梁智能安全风险等级评价及养护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桥梁安全风险评价目前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2 中小跨径桥梁病害及其特征分析
    2.1 中小跨径桥梁病害分类
    2.2 中小跨径桥梁常见病害分析
        2.2.1 混凝土裂缝
        2.2.2 钢筋锈蚀
        2.2.3 桥梁单板受力病害
        2.2.4 铰缝病害
        2.2.5 支座损坏
    2.3 中小跨径桥梁病害统计
    2.4 本章小结
3 桥梁安全风险评价体系样本研究
    3.1 在役桥梁安全风险评价基本体系要求
    3.2 FAHP在桥梁安全风险评价问题应用
        3.2.1 模糊层次分析权重建立
        3.2.2 基于模糊层次分析的评价体系构建
    3.3 样本来源及样本集构建
        3.3.1 检测报告样本数据提取
        3.3.2 基于FAHP样本数据推理
        3.3.3 样本集构建
    3.4 桥梁安全风险评价体系样本合理性研究
        3.4.1 桥梁病害概率分布
        3.4.2 样本数据合理性研究
    3.5 本章小结
4 中小跨径桥梁安全风险评价系统构建
    4.1 智能算法思想借鉴与应用
        4.1.1 神经网络对安全评价模型构建启发
        4.1.2 专家系统对养护模型构建的启发
        4.1.3 神经网络专家系统融合模式
    4.2 卷积神经网络的基本结构
    4.3 全信息知识库建立
        4.3.1 知识来源
        4.3.2 知识分类
        4.3.3 知识的表达方式
        4.3.4 知识库组成
        4.3.5 养护规则集的构建
    4.4 风险评价系统的模型构建
        4.4.1 模型基本框架设计
        4.4.2 风险评价模型构建
        4.4.3 卷积神经网络超参数训练
        4.4.4 养护模型构建
        4.4.5 智能评价系统的解释机制
        4.4.6 网络训练结果分析
    4.5 基于MATLAB平台的桥梁安全风险评价系统开发
        4.5.1 系统开发环境级
        4.5.2 系统开发工具
        4.5.3 系统设计原则
        4.5.4 系统框架设计
    4.6 系统的模块构建
        4.6.1 系统的登录界面
        4.6.2 桥梁概况模块
        4.6.3 风险评价模块
        4.6.4 养护分析模块
    4.7 本章小结
5 实例应用
    5.1 桥梁概况
    5.2 桥梁检测及数据处理
        5.2.1 桥面系检测结果
        5.2.2 上部结构检测结果
        5.2.3 下部结构检测结果
        5.2.4 桥梁检测数据处理
    5.3 中小跨径桥梁安全风险评价系统应用
    5.4 病害原因分析及养护建议
        5.4.1 病害原因分析
        5.4.2 养护措施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成果

(3)A油区长6油藏低产低效成因及治理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低产低效成因
        1.2.2 低产低效增产措施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 创新点
第二章 地层划分与对比
    2.1 地质概况
    2.2 地层划分
        2.2.1 标志层
        2.2.2 地层划分结果
    2.3 骨架剖面建立
    2.4 地层对比
        2.4.1 地层对比分析
        2.4.2 地层对比结果
    2.5 构造特征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沉积相及砂体展布特征
    3.1 区域沉积背景
    3.2 沉积微相标志
        3.2.1 颜色标志
        3.2.2 岩性标志
        3.2.3 测井相标志
    3.3 沉积微相及其展布
        3.3.1 沉积微相类型划分
        3.3.2 单井相分析
        3.3.3 沉积微相平面特征
    3.4 砂体展布特征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储层特征及流体性质
    4.1 储层岩石学特征
        4.1.1 碎屑组分特征
        4.1.2 填隙物特征
    4.2 储层孔隙结构
        4.2.1 孔喉类型及大小
        4.2.2 孔喉微观特征
    4.3 储层物性
    4.4 流体性质
        4.4.1 原油性质
        4.4.2 地层水性质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低产低效井原因分析
    5.1 开发概况
    5.2 油井低产低效原因
        5.2.1 物性差
        5.2.1.1 孔渗差
        5.2.1.2 含油性差
        5.2.2 高含水
        5.2.2.1 裂缝性高含水
        5.2.2.2 孔隙性高含水
        5.2.2.3 底水锥进
        5.2.3 能量不足
        5.2.3.1 水井停注、注不够
        5.2.3.2 注采层位不对应
        5.2.3.3 井网不完善
        5.2.3.4 注水不见效
        5.2.3.5 压力保持水平低
        5.2.4 地层堵塞
        5.2.5 工程因素
    5.3 注水井低效原因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低产低效井治理对策
    6.1 治理思路
    6.2 治理对策
        6.2.1 物性差型
        6.2.2 高含水型
        6.2.3 能量不足型
        6.2.4 油层堵塞型
        6.2.5 工程因素型
        6.2.6 多因素型
    6.3 低效注水井治理对策
    6.4 措施治理小结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4)富水地层公路隧道衬砌结构运营期健康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隧道衬砌结构监测系统研究现状
        1.2.2 隧道衬砌结构病害成因及分类研究现状
        1.2.3 隧道衬砌结构病害机理及影响研究现状
        1.2.4 隧道衬砌结构运营期健康状态评价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富水地层公路隧道衬砌结构运营期健康评价方法选取
    2.1 典型评价方法介绍
        2.1.1 问卷调查法
        2.1.2 专家调查法
        2.1.3 层次分析法
        2.1.4 灰色-模糊综合评价法
        2.1.5 典型评价方法优缺点对比
    2.2 灰色-模糊综合评价模型介绍
    2.3 本章小结
3 富水地层公路隧道衬砌结构运营期健康影响因素与评价指标研究
    3.1 富水地层公路隧道衬砌结构运营期健康影响因素分析
        3.1.1 水文与地质条件
        3.1.2 施工缺陷
        3.1.3 运营环境
    3.2 富水地层公路隧道衬砌结构运营期健康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初选
        3.2.1 综合评价指标遴选原则
        3.2.2 评价指标体系初选
    3.3 富水地层公路隧道衬砌结构运营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3.3.1 问卷设计
        3.3.2 样本分布描述性统计分析
        3.3.3 样本数据信度分析
        3.3.4 样本数据效度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富水地层公路隧道衬砌结构运营期健康灰色-模糊评价模型构建
    4.1 富水地层公路隧道衬砌结构运营期健康等级划分
        4.1.1 三级划分法
        4.1.2 四级划分法
        4.1.3 五级划分法
        4.1.4 十级划分法
    4.2 富水地层公路隧道衬砌结构运营期健康评价指标分级标准
        4.2.1 衬砌裂缝分级标准
        4.2.2 衬砌渗漏水分级标准
        4.2.3 衬砌背后空洞分级标准
        4.2.4 衬砌材质劣化分级标准
    4.3 富水地层公路隧道运营期结构健康评价指标权重分配
        4.3.1 层次分析法概述
        4.3.2 一级指标权重分配
        4.3.3 熵权法概述
        4.3.4 二级指标权重分配
    4.4 富水地层公路隧道衬砌结构运营期健康评价指标隶属函数构造
        4.4.1 衬砌裂缝二级指标隶属度函数构造
        4.4.2 衬砌渗漏水二级指标隶属度函数构造
        4.4.3 衬砌背后空洞二级指标隶属度函数构造
        4.4.4 衬砌材质劣化二级指标隶属度函数构造
    4.5 本章小结
5 富水地层公路隧道衬砌结构运营期健康灰色-模糊评价模型验证
    5.1 案例概况
        5.1.1 地层岩性
        5.1.2 地质构造
        5.1.3 地下水条件
        5.1.4 衬砌检查数据
    5.2 衬砌结构运营期健康状态评价
        5.2.1 一级灰色-模糊综合评价
        5.2.2 二级灰色-模糊综合评价
    5.3 病害治理措施
        5.3.1 衬砌裂缝治理措施
        5.3.2 衬砌渗漏水治理措施
        5.3.3 衬砌背后空洞治理措施
        5.3.4 衬砌材质劣化治理措施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调查问卷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5)考虑地裂缝影响的西安地铁隧道衬砌结构受力分析及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地裂缝活动地铁隧道结构受力变形规律
        1.2.2 地裂缝活动下地铁隧道安全评价及灾害防治
        1.2.3 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技术路线
2 地裂缝影响下西安地铁隧道结构变形规律研究
    2.1 受地裂缝影响下隧道结构的受力与变形分析
        2.1.1 地裂缝对隧道结构的影响分析
        2.1.2 受地裂缝影响下的地铁隧道破坏模式
        2.1.3 隧道衬砌裂缝类型
    2.2 基于数值模拟的地裂缝活动下地铁隧道受力变形规律
        2.2.1 分析方法
        2.2.2 模型建立
        2.2.3 参数选取与边界条件
        2.2.4 施工工况
    2.3 地裂缝环境下施工及运营期地铁隧道结构变形规律
        2.3.1 围岩塑性区规律分析
        2.3.2 衬砌应力规律分析
        2.3.3 衬砌变形规律分析
        2.3.4 地面沉降规律分析
    2.4 平行地裂缝的地铁隧道衬砌结构变形规律
        2.4.1 模拟过程
        2.4.2 围岩塑性区分析
        2.4.3 围岩变形分析
    2.5 穿越地裂缝的地铁隧道衬砌结构变形规律
        2.5.1 围岩塑性区分析
        2.5.2 围岩变形分析
    2.6 本章小结
3 受地裂缝影响的西安地铁隧道衬砌结构受力分析
    3.1 地铁隧道结构的设计理论
    3.2 地铁隧道荷载作用分类与组合
        3.2.1 地铁隧道荷载作用分类
        3.2.2 地铁隧道荷载作用组合
    3.3 地裂缝作用下地铁隧道荷载计算
        3.3.1 地铁隧道围岩压力计算
        3.3.2 跨地裂缝地铁隧道围岩压力计算
        3.3.3 隧道衬砌结构自重计算
        3.3.4 其他荷载计算
        3.3.5 跨地裂缝地铁隧道荷载组合
    3.4 地裂缝作用下地铁隧道结构受力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受地裂缝影响的西安地铁隧道衬砌结构灾害对策研究
    4.1 地裂缝活动下地铁隧道工程灾害评价
        4.1.1 灾害作用特点
        4.1.2 灾害作用类型
        4.1.3 背景工程灾害评价
    4.2 灾害预防措施
        4.2.1 结构预防措施
        4.2.2 安全预警措施
        4.2.3 其他预防措施
    4.3 灾害处理措施
        4.3.1 处理原则
        4.3.2 灾害治理措施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6)高位滑坡远程动力成灾机理及减灾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高位远程滑坡典型实例列举及机理分析
        1.2.2 国内高位远程滑坡典型实例列举及机理分析
        1.2.3 高位远程滑坡动力学研究
        1.2.4 灾害冲击力研究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3.1 研究目标及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1.3.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 本文创新点
第二章 高位远程滑坡成灾地质环境综述
    2.1 引言
    2.2 高位远程滑坡典型案例
        2.2.1 瑞士Elm滑坡
        2.2.2 加拿大Frank滑坡
        2.2.3 菲律宾Guinsaugon滑坡
        2.2.4 西藏波密易贡滑坡
        2.2.5 四川大光包滑坡
        2.2.6 西藏白格滑坡
    2.3 高位远程滑坡定义、分类和特征
        2.3.1 高位远程滑坡定义
        2.3.2 高位远程滑坡分类
        2.3.3 高位远程滑坡特征
    2.4 高位远程滑坡易滑地质结构分析
        2.4.1 软弱结构带控制型
        2.4.2 锁固段破裂触发型
        2.4.3 冻融黄土型
    2.5 高位远程滑坡诱发因素
        2.5.1 地震因素
        2.5.2 降雨因素
        2.5.3 人类工程活动
    2.6 高位远程滑坡链式成灾模式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新磨高位远程滑坡地质环境研究
    3.1 新磨滑坡基本概况
    3.2 研究区自然地理概况
        3.2.1 地理位置
        3.2.2 区域地质背景
        3.2.3 区域构造背景
        3.2.4 降雨气候
        3.2.5 流域内地质灾害发育概况
    3.3 新磨滑坡地质环境研究
        3.3.1 构造型式
        3.3.2 地层岩性
        3.3.3 地形地貌
        3.3.4 水文地质特征
        3.3.5 地震活动及古滑坡
    3.4 新磨滑坡基本特征分析
        3.4.1 滑坡类型
        3.4.2 崩滑体边界及平面形态
        3.4.3 岩体特性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新磨高位远程滑坡滑源区多期多源遥感信息研究
    4.1 引言
    4.2 滑坡灾害遥感调查方法研究
        4.2.1 无人机航拍技术
        4.2.2 光学卫星遥感技术
        4.2.3 干涉合成孔径雷达
    4.3 新磨滑坡灾害演化过程
        4.3.1 滑前地质调查分析
        4.3.2 多源遥感调查分析
        4.3.3 地质强度指标GSI演化
    4.4 滑源区遥感灾害调查探讨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新磨高位远程滑坡碎屑流动力启动-冲击机理分析
    5.1 引言
    5.2 高位滑坡溃曲破坏机制
        5.2.1 溃曲破坏地质模型
        5.2.2 溃曲力学机制分析
    5.3 新磨高位滑体运动速度计算
        5.3.1 启动速度
        5.3.2 运动速度
    5.4 块体堆载冲击力计算模型
        5.4.1 模型建立
        5.4.2 控制方程建立及求解
        5.4.3 冲击力影响因素
        5.4.4 古滑坡复活稳定性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新磨高位远程滑坡成灾过程动力学特征及分区研究
    6.1 引言
    6.2 新磨高位滑坡动力堆积地貌特征研究
        6.2.1 颗粒识别方法
        6.2.2 粒径曲线分析
        6.2.3 破碎分形程度
        6.2.4 地貌堆积特征
    6.3 震动信号反演分析
        6.3.1 地震信号获取
        6.3.2 地震信号处理方法
        6.3.3 信号结果分析
    6.4 高位滑坡动力灾害分区探讨
        6.4.1 急剧启动区
        6.4.2 冲击加载区
        6.4.3 破碎运移区
        6.4.4 散落堆积区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新磨高位远程滑坡碎屑流动力过程数值模拟分析
    7.1 计算方法
        7.1.1 经验法
        7.1.2 连续体法
        7.1.3 离散元法
    7.2 结果分析
        7.2.1 运动状态分析
        7.2.2 运动速度分析
        7.2.3 堆积体状态分析
        7.2.4 典型点动力学特征分析
        7.2.5 动力学效应分析
    7.3 数值计算总结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高位远程滑坡碎屑流运动堆积物理模型试验研究
    8.1 滑槽物理模型试验概况
        8.1.1 试验装置
        8.1.2 试验样品
        8.1.3 试验工况
        8.1.4 试验步骤
    8.2 试验结果分析
        8.2.1 碎屑流运动过程分析
        8.2.2 堆积体形态特征分析
        8.2.3 运动速度分析
    8.3 远程运动模式探讨
        8.3.1 碎屑层流运动模型
        8.3.2 块石撞击流运动模型
    8.4 本章小结
第九章 高位远程滑坡风险防控对策研究
    9.1 高位滑坡风险防控思路
    9.2 高位滑坡早期监测预警
        9.2.1 高位滑坡早期识别地质指标
        9.2.2 “空-天-地”一体化监测
    9.3 高位滑坡灾害治理技术
    9.4 本章小结
第十章 结论与展望
    10.1 结论
    10.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7)既有铁路隧道二衬开裂对结构性能影响及防治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及现状
        1.2.1 既有运营铁路隧道现状
        1.2.2 运营隧道安全状态评价研究现状
        1.2.3 既有隧道衬砌开裂病害产生机理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3.2 研究技术路线
2 既有铁路隧道二衬病害诊断方法
    2.1 建立铁路隧道常见二衬病害诊断指标体系
        2.1.1 铁路隧道二衬开裂病害
        2.1.2 既有隧道渗漏水病害
        2.1.3 既有隧道二衬材质劣化病害
        2.1.4 既有隧道衬砌背后空洞病害
        2.1.5 既有隧道二衬起层、剥落病害
        2.1.6 既有铁路隧道整体健康等级划分
        2.1.7 既有铁路隧道健康状态评价体系
    2.2 计算参数选取与评价模型确定
        2.2.1 单因素评价矩阵(相对隶属度)
        2.2.2 确定病害中各因素的权重
        2.2.3 一级准则层间权重向量
        2.2.4 单因素下属二级指标层间权重向量
        2.2.5 建立既有铁路隧道病害诊断的模糊综合评价体系
    2.3 算例分析
        2.3.1 准则层单因素下属二级指标评价矩阵
        2.3.2 一级准则层模糊综合评价
        2.3.3 目标层模糊综合评价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断裂力学理论的二衬开裂结构有限元模型研究
    3.1 断裂力学经典理论及有限元计算方法
        3.1.1 结构断裂模式及应力强度因子(SIF)数解计算理论
        3.1.2 应力强度因子在有限元分析中的应用
    3.2 既有隧道带裂缝二衬结构安全性评价方法
        3.2.1 裂纹尖端稳定性系数K_1
        3.2.2 截面承载力安全系数K_2
    3.3 建立有限元计算模型
        3.3.1 工程概况
        3.3.2 计算模型
        3.3.3 计算参数
    3.4 本章小结
4 既有铁路隧道衬砌开裂对结构性能影响机制的研究
    4.1 二衬结构单一部位开裂对结构性能影响机制
        4.1.1 拱顶开裂对结构应力及K_1、K_2的影响机制
        4.1.2 拱腰开裂对结构应力及K_1、K_2的影响机制
        4.1.3 墙腰开裂对结构应力及K_1、K_2的影响机制
        4.1.4 墙脚开裂对结构应力及 K_1、K_2的影响机制
    4.2 二衬结构两个部位出现裂缝对结构性能影响机制
        4.2.1 拱顶、墙腰部位开裂对结构应力及K_1、K_2的影响机制
        4.2.2 拱顶、墙腰部位开裂对结构应力及 K_1、K_2的影响机制
        4.2.3 拱顶、墙脚部位开裂对结构应力及K_1、K_2的影响机制
        4.2.4 拱腰、墙腰部位开裂对结构应力及 K_1、K_2的影响机制
        4.2.5 拱腰、墙脚部位开裂对结构应力及K_1、K_2的影响机制
        4.2.6 墙腰、墙脚部位开裂对结构应力及 K_1、K_2的影响机制
    4.3 二衬结构三个部位出现裂缝对结构性能影响机制
        4.3.1 拱顶、拱腰、墙腰部位开裂对结构应力及K_1、K_2的影响机制
        4.3.2 拱顶、拱腰、墙脚部位开裂对结构应力及K_1、K_2的影响机制
        4.3.3 拱顶、墙腰、墙脚部位开裂对结构应力及 K_1、K_2的影响机制
        4.3.4 拱腰、墙腰、墙脚部位开裂对结构应力及 K_1、K_2的影响机制
    4.4 本章小结
5 既有铁路隧道衬砌开裂对结构性能影响机制的研究
    5.1 既有隧道二衬开裂病害预防措施
    5.2 既有隧道二衬开裂病害一般治理措施介绍
    5.3 松树湾隧道二衬开裂病害的整治措施建议
        5.3.1 局部拆换
        5.3.2 结构补强
        5.3.3 局部修补
    5.4 小结
结论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A:拱顶、拱腰、墙脚部位裂缝(工况1)命令流

(8)寒区引水隧洞衬砌病害分析及安全状态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隧道及隧洞病害成因的现状
        1.2.2 国内外安全评价理论及方法的发展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不足
    1.3 研究内容和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2 寒区隧洞工程衬砌病害分类及原因分析
    2.1 寒区隧洞工程特点
        2.1.1 我国寒区的划分
        2.1.2 寒区隧洞工程分区
        2.1.3 寒区隧洞工程分类
        2.1.4 寒区隧洞工程特点
    2.2 隧洞衬砌的类型
        2.2.1 平整衬砌
        2.2.2 受力衬砌
    2.3 引水隧洞衬砌病害分类
        2.3.1 衬砌裂缝类病害
        2.3.2 隧洞衬砌厚度不足及背后空洞类病害
        2.3.3 隧洞衬砌剥落类病害
        2.3.4 衬砌变形病害
        2.3.5 材料劣化类病害
        2.3.6 隧洞渗漏及溶蚀病害
        2.3.7 衬砌冻融破坏
        2.3.8 淤积病害
3 寒区引水隧洞衬砌结构安全状态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3.1 寒区评价指标体系
        3.1.1 寒区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原则
        3.1.2 建立寒区评价指标体系
    3.2 引水隧洞衬砌结构安全评价等级划分
        3.2.1 不同类型建筑物状态等级划分法
        3.2.2 寒区引水隧洞衬砌结构安全状态评价等级确定的依据
        3.2.3 寒区引水隧洞衬砌结构安全状态等级划分
    3.3 引水隧洞衬砌结构安全状态的判断标准
4 寒区引水隧洞指标权重及评价模型的确定
    4.1 指标权重确定方法的分析选择
        4.1.1 主观权重
        4.1.2 客观赋权法
        4.1.3 组合权重的确定方法
    4.2 常用的评价模型
        4.2.1 模糊综合评价法
        4.2.2 BP神经网络法
        4.2.3 TOPSIS法
        4.2.4 未确知测度理论
    4.3 基于改进G2-反熵权-最小信息熵的权重确定
        4.3.1 改进G2 法确定主观权重
        4.3.2 反熵权法确定客观权重
        4.3.3 组合权重
    4.4 未确知测度评价模型
        4.4.1 未确知测度的定义
        4.4.2 单指标的未确知测度
        4.4.3 多指标综合测度评价矩阵
        4.4.4 置信度识别准则
5 寒区引水隧洞安全状态评价模型的应用
    5.1 引大入秦工程概况
        5.1.1 工程设计概况
        5.1.2 工程气候条件
        5.1.3 工程水文地质条件
    5.2 引大入秦工程引水隧洞现状
        5.2.1 那威隧洞运行状况
        5.2.2 那威隧洞各洞段衬砌病害检测结果
        5.2.3 检测数据统计与整理
    5.3 引水隧洞安全状态评价
        5.3.1 基于改进G2-反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
        5.3.2 基于未确知测度理论的评价过程
    5.4 引水隧洞病害结果分析与处理
        5.4.1 评价结果分析
        5.4.2 对策措施建议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寒区引水隧洞衬砌病害分析及安全状态评价影响因主观赋权的调查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9)中国桥梁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21(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东南大学王景全老师提供初稿)
1 桥梁工程研究新进展(东南大学王景全老师提供初稿)
    1.1新材料促进桥梁工程技术革新
    1.2桥梁工业化进程与智能建造技术取得长足发展
    1.3桥梁抗灾变能力显着提高
    1.4桥梁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
    1.5跨海桥梁深水基础不断创新
2桥梁结构设计
    2.1桥梁作用及分析(同济大学陈艾荣老师、长安大学韩万水老师、河北工程大学刘焕举老师提供初稿)
        2.1.1汽车作用
        2.1.2温度作用
        2.1.3浪流作用
        2.1.4分析方法
        2.1.5展望
    2.2钢桥及组合结构桥梁(西南交通大学卫星老师提供初稿)
        2.2.1新型桥梁用钢的研发
        2.2.2焊接节点疲劳性能
        2.2.3钢结构桥梁动力行为
        2.2.4复杂环境钢桥服役性能
        2.2.5组合结构桥梁空间力学行为
        2.2.6组合结构桥梁关键构造力学行为
        2.2.7展望
    2.3高性能材料
        2.3.1超高性能混凝土(湖南大学邵旭东老师提供初稿)
        2.3.2工程水泥基复合材料(西南交通大学张锐老师提供初稿)
        2.3.3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北京工业大学刘越老师提供初稿)
        2.3.4智能材料(西南交通大学勾红叶老师提供初稿)
        2.3.5展望
    2.4桥梁基础工程(同济大学梁发云老师提供初稿)
        2.4.1深水桥梁基础形式
        2.4.2桥梁基础承载性能分析
        2.4.3桥梁基础动力特性分析
        2.4.4深水桥梁基础工程面临的挑战
3桥梁建造新技术
    3.1钢结构桥梁施工新技术(西南交通大学卫星老师提供初稿)
        3.1.1钢结构桥梁工程建设成就
        3.1.2焊接制造新技术
        3.1.3施工新技术
    3.2桥梁快速建造技术(北京工业大学贾俊峰老师提供初稿)
        3.2.1预制装配桥梁上部结构关键技术
        3.2.2预制装配桥墩及其抗震性能研究进展
        3.2.2.1灌浆/灌缝固定连接预制桥墩及其抗震性能
        3.2.2.2无黏结预应力连接预制桥墩及其抗震性能
    3.3桥梁建造技术发展态势分析
4桥梁运维
    4.1监测与评估(浙江大学叶肖伟老师、湖南大学孔烜老师、西南交通大学崔闯老师提供初稿)
        4.1.1监测技术
        4.1.2模态识别
        4.1.3模型修正
        4.1.4损伤识别
        4.1.5状态评估
        4.1.6展望
    4.2智能检测(西南交通大学勾红叶老师提供初稿)
        4.2.1智能检测技术
        4.2.2智能识别与算法
        4.2.3展望
    4.3桥上行车安全性(中南大学国巍老师提供初稿)
        4.3.1风荷载作用下桥上行车安全性
        4.3.1.1车-桥气动参数识别
        4.3.1.2风载作用下桥上行车安全性评估
        4.3.1.3风浪作用下桥上行车安全性
        4.3.1.4风屏障对行车安全性的影响
        4.3.2地震作用下行车安全性
        4.3.2.1地震-车-桥耦合振动模型
        4.3.2.2地震动激励特性的影响
        4.3.2.3地震下桥上行车安全性评估
        4.3.2.4车-桥耦合系统地震预警阈值研究
        4.3.3长期服役条件下桥上行车安全性
        4.3.4冲击系数与振动控制研究
        4.3.4.1车辆冲击系数
        4.3.4.2车-桥耦合振动控制方法
        4.3.5研究展望
    4.4加固与性能提升(西南交通大学勾红叶老师提供初稿)
        4.4.1增大截面加固法
        4.4.2粘贴钢板加固法
        4.4.3体外预应力筋加固法
        4.4.4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加固法
        4.4.5组合加固法
        4.4.6新型混凝土材料的应用
        4.4.7其他加固方法
        4.4.8发展展望
5桥梁防灾减灾
    5.1抗震减震(北京工业大学贾俊峰老师、中南大学国巍老师提供初稿)
        5.1.1公路桥梁抗震研究新进展
        5.1.2铁路桥梁抗震性能研究新进展
        5.1.3桥梁抗震发展态势分析
    5.2抗风(东南大学张文明老师、哈尔滨工业大学陈文礼老师提供初稿)
        5.2.1桥梁风环境
        5.2.2静风稳定性
        5.2.3桥梁颤振
        5.2.4桥梁驰振
        5.2.5桥梁抖振
        5.2.6主梁涡振
        5.2.7拉索风致振动
        5.2.8展望
    5.3抗火(长安大学张岗老师、贺拴海老师、宋超杰等提供初稿)
        5.3.1材料高温性能
        5.3.2仿真与测试
        5.3.3截面升温
        5.3.4结构响应
        5.3.5工程应用
        5.3.6展望
    5.4抗撞击及防护(湖南大学樊伟老师、谢瑞洪、王泓翔提供初稿)
        5.4.1车撞桥梁结构研究现状
        5.4.2船撞桥梁结构研究进展
        5.4.3落石冲击桥梁结构研究现状
        5.4.4研究展望
    5.5抗水(东南大学熊文老师提供初稿)
        5.5.1桥梁冲刷
        5.5.2桥梁水毁
        5.5.2.1失效模式
        5.5.2.2分析方法
        5.5.3监测与识别
        5.5.4结论与展望
    5.6智能防灾减灾(西南交通大学勾红叶老师、哈尔滨工业大学鲍跃全老师提供初稿)
6结语(西南交通大学张清华老师提供初稿)
策划与实施

(10)伊犁地区省道219线特殊土路基及沥青路面病害处治措施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1.3.1 公路病害系统的集合性
        1.3.2 公路病害系统的层次性
        1.3.3 公路病害系统的相互性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伊犁地区省道219线的沿线自然地理概况分析
    2.1 伊犁地区省道219线自然环境情况
        2.1.1 伊犁地区省道219线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候
        2.1.4 水文条件
    2.2 区域地质构造、地震
        2.2.1 区域地质构造
        2.2.2 地层岩性
        2.2.3 新构造运动
    2.3 工程地质分区
        2.3.1 Ⅰ类区
        2.3.2 Ⅱ类区
    2.4 特殊性岩土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伊犁地区省道219线原路基情况、病害分析及处置措施
    3.1 伊犁地区省道219线原有路基状况调查
    3.2 伊犁地区省道219线路基损坏状况分析总结
        3.2.1 路肩边沟不洁
        3.2.2 水毁冲沟(路基边坡)
        3.2.3 土路肩损坏
        3.2.4 路缘石缺损
    3.3 伊犁地区省道219线特殊土路基情况分析
        3.3.1 盐渍土
        3.3.2 湿陷性黄土
        3.3.3 软弱土
        3.3.4 杂填土
    3.4 不同类型特殊土路基病害防治方法和要点
        3.4.1 盐渍土路基病害防治要点
        3.4.2 黄土路基病害防治要点
        3.4.3 软弱土路基病害防治要点
        3.4.4 杂填土路基病害防治要点
    3.5 伊犁地区省道219线特殊土路基处理方法的选择研究
        3.5.1 盐渍土段路基处理
        3.5.2 湿陷性黄土段路基处理
        3.5.3 软弱土段路基处理
        3.5.4 杂填土段路基处理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伊犁地区省道219线沥青路面病害调查分析
    4.1 沥青路面病害分类及主要病害原因分析
        4.1.1 沥青路面病害分类
        4.1.2 沥青裂缝类病害
        4.1.3 沥青路面松散类病害
        4.1.4 沥青变形类路面病害
        4.1.5 沥青路面其他病害
    4.2 伊犁省道219线路面结构调查
        4.2.1 原路段具体情况
        4.2.2 病害调查结果
    4.3 伊犁地区省道219线路面病害原因分析
        4.3.1 横向裂缝
        4.3.2 纵向裂缝
        4.3.3 块状裂缝
        4.3.4 路面车辙
    4.4 伊犁地区省道219线路面状况技术评价
    4.5 伊犁地区省道219线路面结构强度评价结果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伊犁地区省道219线沥青路面病害处治措施研究
    5.1 沥青路面裂缝类病害处置
        5.1.1 沥青路面裂缝类病害修复材料
        5.1.2 沥青裂缝维修措施
        5.1.3 裂缝修补办法
    5.2 沥青路面松散类病害处置措施
        5.2.1 沥青路面坑槽处治措施
        5.2.2 沥青路面麻面、松散处治措施
    5.3 沥青路面变形类病害处治方法
        5.3.1 沥青路面车辙处治方法
        5.3.2 沥青路面雍包处治方法
        5.3.3 沥青路面沉陷处治方法
    5.4 沥青路面其他病害处置措施
        5.4.1 沥青路面冻胀翻浆处治措施
        5.4.2 沥青路面泛油处治措施
    5.5 伊犁地区省道219线沥青路面病害处置方案研究
        5.5.1 沥青路面裂缝病害处置
        5.5.2 沥青路面松散类病害处置
        5.5.3 沥青路面变形类病害处置和其他病害处置
    5.6 伊犁地区省道219线沥青路面结构(补强+新建)
    5.7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主要研究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完成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工程结构常见裂缝的分析与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精密空调机组在数据中心机房的应用[J]. 王立新. 中国建筑金属结构, 2021(12)
  • [2]中小跨径桥梁智能安全风险等级评价及养护措施研究[D]. 王冰.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3]A油区长6油藏低产低效成因及治理对策[D]. 高鑫鑫. 西安石油大学, 2021(09)
  • [4]富水地层公路隧道衬砌结构运营期健康评价研究[D]. 张芯. 西华大学, 2021(02)
  • [5]考虑地裂缝影响的西安地铁隧道衬砌结构受力分析及评价研究[D]. 李照祥. 西安科技大学, 2021(02)
  • [6]高位滑坡远程动力成灾机理及减灾措施研究[D]. 杨龙伟. 长安大学, 2021(02)
  • [7]既有铁路隧道二衬开裂对结构性能影响及防治措施研究[D]. 齐军. 兰州交通大学, 2021(02)
  • [8]寒区引水隧洞衬砌病害分析及安全状态评价[D]. 陆丽丽. 兰州交通大学, 2021(02)
  • [9]中国桥梁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21[J].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China Journal of Highway and Transport;. 中国公路学报, 2021(02)
  • [10]伊犁地区省道219线特殊土路基及沥青路面病害处治措施应用研究[D]. 杨露. 长安大学, 2020(06)

标签:;  ;  ;  ;  ;  

工程结构常见裂缝分析及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