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双蒸水对人胃癌细胞株的细胞毒作用及胃癌根治术腹腔灌洗的疗效分析(英文)

温双蒸水对人胃癌细胞株的细胞毒作用及胃癌根治术腹腔灌洗的疗效分析(英文)

一、温热重蒸馏水对人胃癌细胞系杀伤效应与在胃癌根治切除术中腹腔灌洗疗效的分析(英文)(论文文献综述)

江涛[1](2021)在《FNDC1促进胃癌侵袭及腹膜转移的作用和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和目的胃癌的恶性度高,预后差,腹膜转移是其最常见、侵袭性最强的转移类型。胃癌腹膜转移的具体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由于缺乏有效预测指标,其诊断难度较大,且治疗手段有限,疗效欠理想。腹腔灌注化疗(IPC)是临床防治胃癌腹膜转移的有效手段,但IPC也存在治疗风险。因此,鉴别腹膜转移危险因素,寻找特异性分子标志物,对高危患者进行预防性IPC干预值得重视。在前期研究中,我们通过全外显子捕获测序(WES),筛选出多个与胃癌腹膜转移潜在相关的基因,其中FNDC1在腹膜转移患者中突变富集,提示其可能与胃癌腹膜转移有关。本课题在此基础上,应用生信分析、基因转染、RNA干扰、动物模型和蛋白组学等手段,旨在分析FNDC1与胃癌腹膜转移的相关性并阐明其具体作用机制。方法1.利用基因表达数据库进行生物信息分析,筛选胃癌腹膜转移相关基因,将结果比对WES数据,验证FNDC1与胃癌腹膜转移的相关性。2.使用免疫组化分析74例胃癌和癌旁组织中FNDC1表达水平,解析其与胃癌患者临床资料及预后的关系。3.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免疫印迹(WB)检测人胃癌细胞株(AGS、MGC803、BGC823、HGC27)和正常胃黏膜上皮细胞GES-1中FNDC1基因的m RNA转录水平及蛋白表达情况。4.构建慢病毒介导的FNDC1基因敲减载体并进行病毒包装,转染FNDC1高表达的胃癌细胞株AGS和MGC803,并进行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细胞周期检测、侵袭迁移能力、克隆形成、Edu细胞增殖检测等细胞功能学实验,验证FNDC1在胃癌侵袭转移过程中的作用。5.通过动物实验观察FNDC1敲减对MGC803胃癌细胞裸鼠皮下成瘤能力的影响。6.构建慢病毒载体,在AGS和MGC803细胞中敲减FNDC1,并在FNDC1表达相对较低的BGC823细胞中过表达FNDC1。再分别使用胃癌细胞及移植瘤组织,通过WB和免疫共沉淀检测上皮细胞间充质转化(EMT)及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关键蛋白变化,明确FNDC1调控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介导胃癌细胞EMT的作用。7.回复实验验证,通过慢病毒转染,在FNDC1敲减的MGC803细胞中过表达β-catenin,通过细胞克隆、划痕实验,观察其对胃癌细胞侵袭迁移的影响。结果1.通过公共数据库筛选获得FNDC1基因,生信分析显示FNDC1在胃癌及腹膜转移组织中表达上调,与胃癌患者预后不良显着相关。基因集富集分析显示FNDC1的高表达与EMT正相关。2.FNDC1表达水平与患者肿瘤大小、肿瘤分期、浸润程度、淋巴结转移及腹膜转移情况相关,并与无疾病进展生存期(DFS)和总生存期(OS)减少有关。FNDC1的表达水平和浸润程度是导致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3.胃癌细胞中FNDC1的m RNA转录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显着高于GES-1,其中AGS和MGC803的表达水平最高,BGC823表达水平相对较低。4.FNDC1敲减抑制了胃癌细胞AGS和MGC803的增殖、侵袭及迁移,并导致G2~M期阻滞。5.动物实验发现FNDC1敲减后MGC803的裸鼠皮下成瘤能力减弱。6.FNDC1敲减后,在胃癌细胞MGC803及移植瘤组织中均显示EMT关键蛋白E-cadherin和Krt12蛋白水平显着上调,vimentin,survivin,Snail和Slug显着下降。而过表达FNDC1,则使E-cadherin和Krt12蛋白水平显着下降,vimentin、survivin、Snail和Slug蛋白水平显着上升。7.FNDC1敲减后,胃癌细胞AGS、MGC803的总β-catenin和细胞核内β-catenin蛋白水平均显着下降,β-catenin泛素化水平显着升高。8.FNDC1敲减后,胃癌细胞的侵袭迁移能力减弱,而在FNDC1敲减的胃癌细胞株中过表达β-catenin,能够逆转这一趋势。结论FNDC1与胃癌侵袭及腹膜转移有关,其在胃癌组织和细胞中表达上调。FNDC1高表达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FNDC1敲减能显着抑制胃癌细胞的增殖、侵袭迁移活性、G2~M期阻滞。FNDC1可通过调控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诱导胃癌细胞发生EMT,促进胃癌的侵袭转移。FNDC1有可能作为胃癌腹膜转移的预测因子,也可作为胃癌腹膜转移的潜在治疗靶点进行深入研究,具一定的转化应用价值,值得进一步验证。

王玲[2](2021)在《双硫仑联合铜通过调控应激反应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抑制胃癌细胞生长》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胃癌对人类生命和经济造成严重负担。化学治疗是胃癌的主要治疗方式之一,然而胃癌患者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差及不耐受副作用等原因,导致其预后不佳。开发新的化疗药物成为胃癌研究的热点。双硫仑作为一种临床用戒酒药,在癌症中表现出广谱的抗肿瘤作用。双硫仑与铜联合可以增强其抗肿瘤能力。因此,为了给胃癌的治疗提供更多可选择的药物,我们研究双硫仑联合铜对胃癌细胞的作用,同时探讨其效应机制。方法:在体外细胞实验中,以胃癌细胞株MKN-45细胞和BGC-823细胞为细胞模型,采用CCK8法和细胞克隆形成实验分别检测双硫仑联合铜对MKN-45细胞和BGC-823细胞的毒性和增殖活力作用;使用Transwell和细胞划痕实验研究双硫仑联合铜对胃癌细胞的侵袭迁移效应;使用Annexin V-FITC/PI流式细胞凋亡染色和免疫印迹技术检测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的表达,研究双硫仑联合铜对MKN-45细胞和BGC-823细胞的凋亡作用;采用透射电镜、免疫印迹、瞬时转染和慢病毒稳定转染等多种方法从结构、分子和蛋白水平研究双硫仑联合铜对MKN-45细胞和BGC-823细胞的自噬作用;使用荧光探针检测活性氧的表达,免疫印迹法检测P21、P53、γ-H2AX、Fzd7、β-catenin、C-myc、Cyclin D1蛋白的表达,使用Seahorse XF24分析仪检测细胞中氧耗率和细胞外酸化率,研究双硫仑联合铜通过调节应激反应和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发挥对MKN-45细胞和BGC-823细胞的抗肿瘤作用。在体内研究中,以雄性Balb/C裸鼠为动物模型,使用MKN-45细胞建立胃癌的皮下移植瘤模型,通过研究肿瘤体积大小,对肿瘤组织进行苏木素-伊红染色,并利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Ki67的表达,研究双硫仑联合铜对胃癌细胞体内增殖的抑制作用;通过记录裸鼠的体重,研究双硫仑联合铜在体内的毒副作用;通过Tunel凋亡染色及免疫组化(Beclin1、LC3、P53、γ-H2AX、Fzd7、β-catenin、C-myc和Cyclin D1)研究双硫仑联合铜抑制胃癌细胞体内生长的作用机制。结果:双硫仑联合铜抑制MKN-45细胞和BGC-823胃癌细胞的体外增殖活力和侵袭迁移能力,存在时间-剂量依赖性;双硫仑联合铜也可以在体内抑制胃癌皮下移植瘤的生长(抑制率为48.24%)和增殖(Ki67的表达降低),且无明显毒副作用。在体外,双硫仑联合铜可以诱导MKN-45细胞和BGC-823细胞发生凋亡,调控线粒体凋亡途径中的BCL2和BAX蛋白;在体内,双硫仑联合铜可以诱导凋亡,Tunel染色结果显示实验组移植瘤组织中的凋亡细胞增加。双硫仑联合铜可以在体外诱导MKN-45细胞和BGC-823细胞发生自噬和自噬流,在电镜下可以观察到自噬体,在蛋白水平上调Beclin 1和LC3的表达;通过瞬时转染GFP-LC3和稳定转染m RFP-GFP-LC3分别构建表达GFP-LC3和m RFP-GFP-LC3的胃癌细胞,双硫仑联合铜可以上调MKN-45细胞和BGC-823细胞中GFP-LC3和m RFP-GFP-LC3的表达。双硫仑联合铜可以增加活性氧、抑制糖酵解和氧化磷酸化,在蛋白水平上调P53、P21和γ-H2AX的表达,下调β-catenin、Cyclin D1、C-myc、Fzd7的表达。结论:双硫仑联合铜具有抑制胃癌细胞生长、迁移及侵袭的能力,可以诱导胃癌细胞发生凋亡和自噬,通过调控应激反应和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发挥抗肿瘤作用,且在体内无明显毒性作用。双硫仑有潜力成为治疗胃癌的抗肿瘤药物。

闫康鹏[3](2021)在《PSCA基因在胃癌患者中的特征及IHPC对PSCA基因人群中胃癌腹膜转移患者的疗效》文中认为背景和目的:胃癌在中国的发生率及死亡率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中国癌症统计结果表明,每年有超过300,000人死于胃癌,胃癌的生存率低下主要归因于其早期检测率低下。许多患者在诊断时已失去手术机会,亦或在根治性切除后出现复发,一旦转移,患者预后较差,中位生存期约为1年。尽管可以对晚期胃癌进行一线化疗直至疾病进展,但联合化疗持续时间可能会因毒性反应而受限,因此,胃癌,尤其是晚期转移性胃癌的治疗仍然是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领域,并且所有治疗方案都需要新的有效治疗策略来完善。前列腺干细胞抗原基因(Prostate stem cell antigen,PSCA)位于人常染色体8q24,其编码的PSCA多肽属于Thy-1/LY-6家族,是由包含123个氨基酸残基的糖基磷脂酰肌醇锚定的细胞表面蛋白。研究表明PSCA可能参与细胞信号传递和增殖调节,但正常细胞和肿瘤细胞的生理功能和调节机制尚不清楚。另外本研究拟从细胞水平、分子水平初步研究胃癌常用化疗奥沙利铂和5-氟尿嘧啶相互作用及其机制,同时在这项研究中,对于PSCA基因人群中胃癌合并腹膜转移癌患者应用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腹腔内热灌注化疗(IHPC)进行了病例对照研究,并对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探讨,为胃癌合并腹膜转移患者的治疗措施提供有用的信息和数据支持。材料和方法:1.PSCA基因多态性对调节中国人群胃癌风险的影响通过问卷调查,对受试者一般资料进行统计,包括性别构成比、民族、年龄、饮酒时间和饮酒量、吸烟时间和吸烟量、生活习惯、家族史、胃癌患者基本疾病信息(诊断、分期、病理类型等)。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吸烟定义为每天吸烟支数≥1支,累计吸烟时间≥6个月;饮酒定义为每周≥3次,累计饮酒时间≥1年。标本采集:禁食12小时后,第二天早上安静的休息1小时后,病人使用一次性采血装置将5 m L静脉血液放置EDTA抗凝管中,采集实验基因组RNA后,在-80℃冷冻保存。2.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抑制胃癌细胞株MGC-803的生长及药物间相互作用(1)CCK-8检测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对胃癌细胞株MGC-803的增殖影响。(2)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对胃癌细胞株MGC-803的细胞克隆能力的影响。(3)DAPI检测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对胃癌细胞株MGC-803凋亡的影响。(4)流式细胞仪检测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对胃癌细胞株MGC-803凋亡的影响。(5)流式细胞仪检测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对胃癌细胞株MGC-803细胞周期的影响。(6)q RT-PCR检测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对胃癌细胞株MGC-803 Bcl-2,VEGF,NF-κB和PSCA m RNA的影响。(7)Western Blot检测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对胃癌细胞株MGC-803 Bcl-2,VEGF,NF-κB和PSCA蛋白的影响。3.腹腔热灌注化疗协同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治疗PSCA基因人群胃癌腹膜癌患者(1)在这项研究中,回顾性统计了从2013年3月至2016年3月,共有90名PSCA基因人群胃癌合并腹膜转移的患者住院,并进行了腹腔镜探查术明确。(2)所有病例都接受了胃癌的腹腔镜探查术明确合并腹膜转移。在对照组中,常规引流管放置,依次缝合关闭腹腔,手术后进行常规抗感染、止痛、静脉营养支持等治疗后,随后定期化疗随访。在IHPC组,将具有多个侧孔的硅胶导管于术后分别在肝脏的表面、脾窝和盆腔进行放置,并分别固定在右上腹部、左上腹部和左下腹壁上。此外,使用奥沙利铂(200mg)、5-氟尿嘧啶(1000mg)分两次剂量,依次行序贯腹腔灌注化疗,每隔一天重复一次,总共4次。将体外循环管与高热化疗机连接,并安装合适的测温装置后,向灌注袋中加入2000ml5%葡萄糖溶液+100 mg奥沙利铂或0.9%氯化钠溶液2000ml+500 mg 5-氟尿嘧啶加入循环泵和加热系统。待化疗液温度稳定到38°C后,将引流管连接到体外循环管,并将灌注速度调整到500 ml/min,温度逐渐升高,使患者适应环境,温度控制在43°C 60分钟。之后,腹腔中残留液的体积允许小于1500 m L,将循环管道及引流管与低负压引流袋相连。治疗后定期化疗随访。结果:1.PSCA基因多态性对调节中国人群胃癌风险的影响(1)PSCA表达于胃上皮细胞的分化过程中,具有抑制胃癌细胞增殖的作用,但在胃癌细胞中表达沉默。此外,胃癌的发生与PSCA基因rs2294008T/C多态性有关,T等位基因可增加低分化、肠型、非贲门胃癌的发病风险。(2)本研究共包括549名胃癌患者和592名健康对照组患者。受试者的年龄和性别都符合纳入标准。研究组与对照组在年龄因素(59.22±10.94 vs.58.45±11.74,P=0.421)和性别因素(P=0.485)没有显着差异。然而,研究组与对照组在吸烟和饮酒有显着差异。(3)我们发现携带rs2294008 CT/TT基因型的研究对象与患胃癌的风险增加有关,其中年轻群体(OR=1.40,95%CI=1.00-1.94,P=0.049),男性群体(OR=1.39,95%CI=1.06-1.84,P=0.019),从不吸烟者(OR=1.43,95%CI=1.03-1.97,P=0.031),长期饮酒者(OR=1.60,95%CI=1.01-2.55,P=0.048),以及非贲门肿瘤部位(OR=1.43,95%CI=1.11-1.85,P=0.006)。(4)发现rs2976392与m RNA表达相关,而这种相关性同样存在于rs2294008与m RNA表达之间。2.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抑制胃癌细胞株MGC-803的生长及药物间相互作用(1)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和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对MGC-803细胞的抑制作用比较敏感,而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联合用药对MGC-803细胞的抑制作用最敏感。(2)在MGC-803细胞中克隆形成率在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和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作用后呈现下降的趋势,且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联合用药作用抑制效果更显着。(3)Annexin V/PI双染法发现在MGC-803细胞中凋亡率随着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和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作用下呈现递增的趋势,而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联合用药促进凋亡效果更显着。(4)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和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显着抑制MGC-803细胞G1期和S期细胞,而G2/M期细胞显着增加,出现阻滞细胞周期G1期的现象;且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联合用药作用更显着。(5)通过DAPI染色法检测在MGC-803细胞中凋亡率随着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和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作用下出现递增的趋势;且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联合用药作用更显着。(6)MGC-803胃癌细胞对照组与HGSMC胃平滑肌细胞对照组相比,PSCA蛋白低表达,提示PSCA的表达可能与胃癌细胞增殖呈负相关。(7)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和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作用24 h后,细胞内的Bcl-2,VEGF,NF-κB和PSCA m RNA也显着降低,且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联合用药处理更明显。(8)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和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作用24 h后,明显抑制细胞内的Bcl-2,VEGF,NF-κB和PSCA蛋白的表达;且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联合用药效果更显着。3.腹腔热灌注化疗应用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治疗PSCA基因人群胃癌腹膜癌患者(1)在IHPC组的45例患者中,有19例CR病例(42.2%)、9例PR病例(20%),7例SD病例(15.6%),10例PD病例(22.2%),其中低分化腺癌的有效率(CR+PR)为52.1%(12/23),中分化腺癌为61.5%(8/13),印戒细胞癌为44.4%(4/9)。总有效率(CR+PR)为53.3%(24/45)。在对照组的45例中,有15例CR病例(33.3%),10例PR病例(22.2%),8例SD病例(17.8%)和12例PD病例(26.7%),其中低分化腺癌的有效率(CR+PR)为44.4%(12/27),中分化腺癌为60.0%(6/10),印戒细胞癌为12.5%(1/8)。总有效率(CR+PR)为42.2%(19/45)。(2)研究发现,在IHPC组中,有9例显着改善,16例改善,12例稳定和8例进展,KPS评分的有效(改善-稳定)率为82.2%(37/45)。在对照组,有7例显着改善,14例改善,13例稳定和11例进展,KPS评分的有效率(改善+稳定)为75.6%(34/45)。(3)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腹痛,两组患者腹痛的发病率分别为35.6%和28.9%,其中轻度疼痛为主,治疗后可自行缓解。在IHPC组,3例患者外周血白细胞显着减少(6.7%),在对照组中1名患者显着减少(2.2%),白细胞数在使用G-CSF下恢复正常。血红蛋白减少和血小板减少发生在IHPC组分别4例(8.9%)和7例(15.6%),在对照组分别为4例(8.9%)和2例(4.5%)。手术前两组肝肾功能无统计学显着差异。此外,手术后两组患者之间未发现ALT和TBIL水平的统计显着差异(p=0.135,p=0.097)。但是,IHPC组中的s Cr和BUN结果明显高于对照组中的s Cr和BUN水平(p=0.016,p=0.010)。在大多数病例可出现I级发热、恶心和呕吐,治疗后病情可减轻。腹腔热灌注患者未发现出血、血尿、腹泻、皮疹、过敏、灌注导管堵塞或脱落、手术切口或腹腔严重感染等并发症。在手术后的两组患者中,分别有1名患者(2.2%)和3名患者(6.7%)出现术后肺部感染并发症,无患者(0%)和1名患者(2.2%)出现反流食管炎并发症,2名患者(4.4%)和1名患者(2.1%)出现肠梗阻并发症,和1个病人(2.1%)和无病人(0%)出现深静脉血栓并发症,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没有统计学上显着差异。(4)IHPC组的中位生存时间为19个月,对照组为13个月。随访中,IHPC组总生存率17.8%(8/45),无进展生存率66.7%(30/45)。在对照组中,总生存率为13.3%(6/45),无进展生存率为42.2%(19/45)。结论:(1)我们调查了PSCA基因rs2976392 G>A和rs2294008 C>T多态性与中国人群胃癌风险的关系。验证了两个PSCA基因rs2294008 C>T和rs2976392G>A多态性与中国人群胃癌风险增加有显着关联。(2)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和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对MGC-803和HGSMC细胞的增殖、细胞克隆能力都有抑制作用,且呈现浓度依赖性。MGC-803细胞中凋亡率和细胞周期阻滞随着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和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作用下呈递增的趋势,其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联合用药下这种效果更显着。MGC-803胃癌细胞对照组与HGSMC胃平滑肌细胞对照组相比,PSCA蛋白表达明显降低,提示PSCA的表达可能与胃癌细胞增殖呈负相关。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和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处理24 h后,细胞内的Bcl-2,VEGF,NF-κB和PSCA m RNA和蛋白也显着降低,且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联合用药处理更明显。(3)PSCA基因人群合并腹腔转移胃癌患者应用IHPC与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相结合的治疗方法,对胃癌有一定的治疗作用。此外,患者表现出更好的耐受性,他们的OS和PFS优于对照组的患者。

刘佳佳[4](2020)在《热疗联合顺铂抑制人胃癌耐药细胞SGC-7901/DDP增殖及其分子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热疗(Hyperthermia,HT)联合顺铂(Cisplatin,DDP)对体外培养的人胃癌耐药细胞株SGC-7901/DDP增殖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分子机制。为热疗联合顺铂在胃癌耐药患者体内的研究和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在体外对人胃癌耐药细胞株SGC-7901/DDP进行常规培养,分为对照组、顺铂组、热疗组与热疗联合顺铂组。采用相差显微镜观察该细胞株分别在41℃、44℃、47℃及50℃下培养12 h、24 h、36 h后的细胞形态;MTT实验检测SGC-7901/DDP在不同时间和温度下的增殖情况,41℃、44℃、47℃与1μg/ml、2μg/ml、3μg/ml顺铂在最适热疗时间下联合作用后的增殖情况;Annexin V-FITC/PI双染法检测对照组、顺铂组(2μg/ml)、热疗组(47℃)及热疗联合顺铂组(47℃和2μg/ml)SGC-7901/DDP细胞在最适热疗时间下的早期凋亡情况。采用高通量芯片技术检测对照组、顺铂组及热疗联合顺铂组细胞中的mRNA表达谱、lncRNA表达谱变化;通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验证热疗联合顺铂组比对照组中TCONS00018082、TCONS00015171、ENST00000584911.1、ENST00000412526.1和ENST00000592460.1的表达。结果:(1)MTT实验结果显示,经47℃热疗联合2μg/ml顺铂作用后SGC-7901/DDP细胞增殖受抑制情况较单独干预组和对照组明显增强(P<0.05),二者联合具有协同作用效果;(2)在相同作用条件下,Annexin V-FITC/PI双染法检测结果显示,热疗联合顺铂与单独热疗组和顺铂组相比明显促进SGC-7901/DDP细胞的早期凋亡;(3)LncRNA高通量芯片表达谱显示,热疗联合顺铂组细胞中出现大量与对照组表达相反的lncRNA和mRNA;(4)RT-PCR检测发现,TCONS00018082和ENST00000412526.1表达较对照组和顺铂组显着上调(P<0.01),而TCONS00015171和ENST00000584911.1的相对表达量显着下降(P<0.01)。结论:(1)培养24 h后,47℃热疗协同2μg/ml顺铂能够有效抑制人胃癌耐药细胞SGC-7901/DDP的增殖,并增强细胞早期凋亡。(2)47℃热疗联合2μg/ml顺铂逆转了人胃癌耐药细胞SGC-7901/DDP中的大量mRNA和lncRNA的表达。(3)47℃热疗联合2μg/ml顺铂抑制人胃癌耐药细胞SGC-7901/DDP细胞增殖的分子机制可能与上调TCONS00018082和ENST00000412526.1,下调TCONS00015171和ENST00000584911.1密切相关。

周蒙[5](2019)在《胃宁颗粒联合化疗对胃癌术后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评估比较化疗基础上加用胃宁颗粒与单纯化疗对胃癌术后患者生存质量的作用。方法:对已行胃癌根治手术患者的生存质量进行研究。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6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3例。两组患者均在术后3~4周开始化疗疗程。给予对照组单纯化疗,第1天奥沙利铂130 mg/m2静脉滴注2h+第1~14天卡培他滨片1000 mg/m2bid口服,每21天为1疗程。治疗组在对照组化疗方案上加用胃宁颗粒,药物组成黄芪、茯苓、莪术、枸杞等,上方中药均一次性购买于广西中医药大学制药厂,每日1包(15g)口服,21天为1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主要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疗效评分、生存质量表、体重、血红蛋白、KPS评分、不良反应等指标。结果:(1)一般资料比较:经统计分析,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患者在中医证候积分方面,治疗组在腹痛、乏力、恶心呕吐、纳差方面的评分显着低于对照组治疗后的评分(P<0.05)。(3)在体重方面比较,两组治疗后体重均比治疗前增加,经统计分析,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改善体重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4)治疗前后血红蛋白的比较:治疗组升高血红蛋白的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患者KPS评分方面,治疗组较对照组无明显优势,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在患者生存质量方面,治疗组疗后大部分领域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两组不良反应比较:治疗中两组在血红蛋白降低、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恶心呕吐、腹泻方面,治疗组轻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在肝功能、肾功能、口腔粘膜炎症方面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纯化疗相比,胃宁颗粒联合化疗能明显改善胃癌手术后患者的中医症状、贫血、体重,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减轻化疗不良反应,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对于手术后的胃癌患者,我们建议中西医结合治疗,在术后化疗时加用胃宁颗粒治疗,期望能更显着地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潘祝彬[6](2018)在《TRAIL对胃癌细胞作用效应及其联合多西他赛对胃癌耐药的治疗效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TRAIL对胃癌细胞作用效应及其抗肿瘤机制的研究目的:评价TRAIL对胃癌细胞株SGC-7901的生物学行为影响并探索相关的作用机制。方法:常规培养胃癌SGC-7901细胞株,分别采用浓度为100μg/L、200μg/L、500μg/L的TRAIL干预12h、24h、48h作为实验组,对照组为未干预的胃癌细胞株SGC-7901,MTT法和TUNEL染色法分别检测细胞增殖和凋亡,Transwell法检测细胞侵袭、迁移,Western blot检测细胞细胞Survivin、NF-κB表达。结果:相较于对照组,TRAIL处理组细胞的增殖活性显着降低(p<0.05),并且细胞的增殖活性出现时间和浓度依赖的活性抑制。另外,在细胞凋亡、细胞侵袭及细胞迁移等指标上,也观察到TRAIL处理组细胞会随着时间和浓度的增加而出现凋亡增加、侵袭减少和迁移减少的现象(全部p<0.05)。在对机制的探索上,我们的结果显示,TRAIL干预组细胞Survivin和NF-κB的表达相较于对照组有显着的降低,而且这种降低会出现对时间和浓度的依赖性(P<0.05)。结论:TRAIL能够通过影响Survivin和NF-κB水平来影响胃癌细胞株SGC-7901的增殖、凋亡、侵袭及迁移等生物学行为。第二部分TRAIL对胃癌耐药细胞株SGC7901/VCR中耐药基因表达的影响目的:本部分研究的目的在于明确TRAIL对耐药胃癌细胞株SGC7901/VCR中相关耐药基因(包括MDR1、DAPK1和DAPK2)表达水平的影响,从而为胃癌化疗耐药的研究提供新的见解。方法:胃癌耐药细胞株SGC7901/VCR与系列浓度的TRAIL(50、100、200、400μg/m L)培养48 h,对照组为未干预的胃癌细胞株SGC7901/VCR,实时定量PCR检测不同处理组胃癌耐药细胞株耐药基因MDR1、DAPK1和DAPK2转录水平的表达,同时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不同处理组胃癌耐药细胞株耐药基因相关蛋白P-gp、DAPK1和DAPK2的表达含量。两组和多组间耐药基因m RNA及蛋白水平的比较分别采用Student t检验及方差检验进行。结果:在TRAIL浓度为200μg/m L时细胞的增殖活性为90%,我们将该浓度定位起效浓度。不同浓度的TRAIL(100-500μg/m L)干预后,胃癌耐药细胞株SGC7901/VCR中耐药基因MDR1、DAPK1和DAPK2 m RNA的水平会随着TRAIL的浓度升高而出现降低的现象;类似地,胃癌耐药细胞株SGC7901/VCR中耐药基因相关蛋白P-gp、DAPK1和DAPK2蛋白的水平也会随着TRAIL浓度的升高而降低,并且这种耐药基因和蛋白水平的降低具有TRAIL浓度依赖性的特点。结论:TRAIL能够以浓度依赖的特征抑制胃癌细胞株SGC7901/VCR中耐药基因MDR1、DAPK1和DAPK2基因及相应P-gp、DAPK1和DAPK2蛋白的表达。关键词:TRAIL;胃癌耐药;MDR1;DAPK1、DAPK2第三部分TRAIL联合多西他赛对胃癌细胞株SGC-7901/VCR作用效应及相关机制的研究目的:评价合适浓度的TRAIL及起效浓度的多西他赛化疗药对胃癌耐药细胞株SGC-7901/VCR的作用效应及相关机制的研究。方法:运用MTT法检测不同浓度的TRAIL(50、100、200、400μg/m L)和多西他赛(0、0.625、1、2.5、5、10μg/m L)情况下胃癌耐药SGC7901/VCR的增殖活性的变化规律,从而明确TRAIL及多西他赛的起效浓度。将细胞采用TRAIL和多西他赛处理后,通过Annexin V-PI染色检测联合处理对细胞凋亡的影响。在机制分析部分,通过将细胞采用TRAIL和多西他赛联合处理后,采用实时定量PCR及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检测耐药基因MDR1 m RNA及耐药蛋白P-gp的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在多西他赛浓度为0.6μg/m L时细胞的增殖活性为90%,我们将多西他赛的起效浓度定义到该浓度。当TRAIL和多西他赛浓度分别为200μg/m L TRAIL及0.6μg/m L的情况下,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的结果显示联合处理相较于单独处理细胞凋亡的水平显着下降。在机制分析的结果上,实时定量PCR及酶联免疫吸附法的结果显示当TRAIL和多西他赛浓度分别为200μg/m L TRAIL及0.6μg/m L的情况下,联合处理组相较于TRAIL和多西他赛单独处理组,细胞耐药基因MDR1的m RNA及蛋白P-gp的水平会显着下降(全部p<0.05)。结论:联合适量浓度的TRAIL及多西他赛可能通过影响耐药基因MRD1 m RNA及相应的蛋白形式P-gp来对胃癌耐药细胞株SGC7901/VCR实现化疗耐药的逆转效应的。

徐惠绵[7](2015)在《胃癌转移规律及亚临床转移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文中认为出现转移是影响胃癌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淋巴转移是胃癌转移的主要途经。血行转移一般发生于胃癌晚期。当癌肿侵透浆膜后,癌细胞可脱落,种植于腹膜、网膜或其他脏器表面,形成种植转移。胃癌转移的程度是判断病期、选择手术方式以及评估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一旦发生转移,往往意味着各种治疗方法均难以获得较好的效果,患者预后不良。为了在肿瘤细胞形成确切的转移灶之前,及时发现可能发生转移的征象,予以相应

刘永衡[8](2010)在《从线粒体介导的失巢凋亡途径探讨健脾益肾冲剂防治胃癌复发转移的分子机制》文中认为胃癌是严重威胁人民生命健康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胃癌的发生率在各类恶性肿瘤中居第2位,病死率居各类恶性肿瘤中第1位,在老年人群中病死率有增加的趋势。因此,寻找有效治疗胃癌的药物和方法是目前抗肿瘤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中医药疗法是胃癌综合治疗中的重要手段之一,中药对于降低术后复发率、减轻放化疗不良反应、延长患者生存期、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健脾益肾冲剂是导师在长期防治胃癌术后复发转移的临床经验和多年的实验研究的基础上研制而成的,在实际应用中显示了良好的疗效。本课题正是在导师前期工作的基础上,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NO.30600839)为依托开展的,研究工作从动物实验、细胞实验延伸至临床,采用流式细胞技术(FCM)、TUNEL、AV/PI、Realtime RT-PCR.免疫组化(IHC)等技术,从整体——细胞——分子水平,深入探讨了健脾益肾冲剂防治胃癌术后复发转移的作用机制。取得的主要研究结论和成果如下:1.健脾益肾冲剂是导师在长期防治胃癌术后复发转移的临床经验和多年的实验研究的基础上研制而成的,经过多年的临床应用显示出良好的疗效。通过动物实验进一步证实其可以抑制实验动物复发瘤的生长,推迟肺转移的发生,还可以减少肿瘤的侵袭和转移。其中最高复发瘤抑制率为术后10天时(63.87%),最高肺转移抑制率为术后5天时(40%)2.采用TUNEL法和AV/PI双染色两种方法,测定615小鼠复发灶、转移灶肿瘤组织细胞凋亡率,证实健脾益肾冲剂具有诱导615小鼠前胃癌肺转移灶和复发灶中肿瘤细胞凋亡的作用(转移灶和复发灶细胞凋亡指数(AI%)分别为4.88±2.56%和9.53±0.26%,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从而减少肿瘤的复发和转移,达到一定的治疗效果。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可能是其防治复发转移的重要作用机制之一。3.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探讨线粒体介导的细胞凋亡通路相关蛋白Caspase3、Caspase9、Cytc、Smac、Omi/HtrA2和XIAP的表达在其肿瘤细胞凋亡中的变化规律,证实健脾益肾冲剂可以促进术后复发转移小鼠模型肺转移灶中促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9、caspase 3、CytC、Smac和Omi/HtrA2的表达(与模型组相比P<0.05),而对于凋亡抑制蛋白XIAP则影响不大(与模型组相比P>0.05)。说明健脾益肾冲剂可能通过上调线粒体介导的凋亡途径中caspase9、caspase 3和CytC、Smac、Omi/HtrA2的表达,起到促肿瘤细胞凋亡作用,这可能是健脾益肾冲剂抑制肿瘤复发和转移的重要作用机制之一。这一结论也为中药复方防治肿瘤的研究提供了更多科学依据。4.采用RT-PCR技术,测定615小鼠复发灶、转移灶肿瘤组织中caspase9、3和Cytc、Smac、Omi/HtrA2、XIAP等凋亡相关蛋白的mRNA表达,进一步证明了健脾益肾冲剂具有促进术后复发转移小鼠模型肺转移灶中促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9、caspase 3、CytC、Smac和Omi/HtrA2表达的作用(与模型组相比P<0.05),与免疫组化方法得到的结果相一致。同时健脾益肾冲剂对凋亡途径中多个蛋白的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也为验证中药复方的多靶点效应增添了实验依据。5.采用poly-HEMA包被的六孔板建立了人胃低分化粘液腺癌MGC803细胞系和人胃低分化腺癌BGC823细胞系的失巢模型,通过改良的转瓶琼脂培养法建立了人胃低分化粘液腺癌MGC803细胞系和人胃低分化腺癌BGC823细胞系的肿瘤多细胞球体(MTS)模型。两种模型分别较好地模拟了肿瘤细胞的失巢状态和体内生长状态。6.采用MTT法证实了大鼠含药(健脾益肾冲剂)血清对人胃癌MGC-803细胞系及BGC-823细胞系的生长均具有抑制作用,而且与空白大鼠血清抑制率相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排除了大鼠血清成分对药效的干扰。并通过对不同浓度的血清抑制率的观测,确定了后续实验中将要采取的含药血清浓度和化疗药物浓度。含药血清干预浓度为15%血清浓度,DDP的干预浓度为1μg/ml。(实验中采用的大鼠血清药理学方法参照《中药含药血清体外实验操作参考规程(草案)》)7.通过AV/PI双染色法检测了大鼠含药(健脾益肾冲剂)血清对人胃癌细胞系MGC803和BGC823失巢及多细胞球体模型的促凋亡作用,证实大鼠含药(健脾益肾冲剂)血清对人胃癌MGC-803细胞系及BGC-823细胞系失巢模型及多细胞球体(MTS)模型生长均具有诱导凋亡作用(与空白大鼠血清组相比P<0.05),凋亡率与作用时间成正比,且中药的促凋亡作用对胃癌的这两种细胞株之间不具有差异(两者相比者P>0.05)。8.使用FCM检测大鼠含药(健脾益肾冲剂)血清对人胃癌细胞系MGC803和BGC823多细胞球体(MTS)模型肿瘤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的作用,证实健脾益肾冲剂含药血清可明显降低两种模型肿瘤细胞线粒体膜电位水平,其降低程度和作用时间呈正比。说明健脾益肾冲剂可以通过降低线粒体膜电位,诱导和促进肿瘤细胞凋亡,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转移。这可能是其防治恶性肿瘤复发转移的重要作用机制之一9.使用比色法检测大鼠含药(健脾益肾冲剂)血清对人胃癌细胞系MGC803和BGC823多细胞球体(MTS)模型caspase3、caspase9活性的影响,观察到在两种模型中均能活化和诱导caspase3、caspase9蛋白表达(其相对活性大鼠含药血清组均高于空白血清组,P<0.05)。进一步证明健脾益肾冲剂可以通过促进caspase9和caspase3的活化和表达,使其参与凋亡的启动和执行,从而启动caspase蛋白酶级联切割过程,进而启动线粒体介导的凋亡过程,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转移。本研究为中药防治肿瘤复发转移提供了科学依据。10.健脾益肾冲剂可以显着提高胃癌术后患者血清抑制人胃癌细胞系MGC803和BGC823增殖的能力。服用健脾益肾冲剂后患者血清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能力明显高于服用前(对肿瘤细胞抑制率由10%左右提高至40%-50%),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也有意义(P<0.05)。这可能是其抑制肿瘤的复发和转移的作用机制之一。研究患者病理状态下中药复方含药血清的作用,是血清药理学方法学上的有益尝试,其结果是否更加真实反映患者血清移行成分的作用,仍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本研究的创新之处:1.理论创新:本研究提出“保护失巢凋亡是防治胃癌转移的重要机制”这一工作假说,以荷瘤小鼠术后转移动物模型和人胃癌细胞系MGC803和BGC823失巢模型及多细胞球体培养模型为载体,通过线粒体介导的信号转导途径,探讨健脾益肾冲剂保护胃癌转移过程中失巢凋亡的分子机制,验证了该假说的客观性。从一个侧面揭示了中医扶正祛邪抗肿瘤复发转移理论的内涵,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2.方法创新:本研究引入人胃癌细胞系MGC803和BGC823多细胞球体(MTS)培养模型,进行失巢凋亡及中药复方研究,经检索查新,国内外尚未见相关报道。3.指标创新:将线粒体凋亡信号转导途径中相关调控因子Smac、Omi/HtrA2和XIAP与胃癌的复发与转移紧密联系,进行深入研究探讨,目前在胃癌防治研究领域还鲜有报道。

李华[9](2007)在《胃癌Runx3基因表达及甲基化、去甲基化对其影响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胃癌是消化道中最多见的恶性肿瘤,在恶性肿瘤致死的原因中占第二位。同其他肿瘤一样胃癌是由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共同引起的恶性肿瘤,近年来基因多态的研究显示,胃癌的遗传易感性与免疫相关基因、酶类基因多态、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多态关系密切。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功能变化在胃癌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癌基因是指细胞中发生变异的一类基因,这些基因在细胞中行使正常的生物学功能,是机体生长和发育不可缺少的,它们是细胞内对细胞的增殖和分化过程中起重要调控作用的基因。这些基因所编码的蛋白质都存在于细胞的各个组成部分中,包括细胞核、细胞质及细胞表面。抑癌基因也称作隐性癌基因,这类基因在控制细胞生长、增殖及分化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负性调节作用,并能潜在地抑制肿瘤生长。如果抑癌基因的功能失活或出现基因缺失、突变等异常,就可能导致细胞发生恶性转化进而导致肿瘤的发生。抑癌基因的生物学功能与癌基因相反,它们两者是有机体的细胞在增殖、分化、凋亡等生命过程中的正负两类调控信号。肿瘤的发生是一个多步骤,多基因参与的生物学过程。这其中癌基因的变异以点突变、扩增和过量表达为主,抑癌基因以缺失、点突变、低表达和甲基化为多见。基因过量表达多发生在细胞癌变的起始阶段,基因点突变可能是细胞癌变起动阶段的一个主要事件,这一阶段的可逆性较大;基因扩增、重排多发生在癌变的促进阶段,癌变细胞可能开始向不同的生物学行为分化,表现出异质性从而脱离机体对其的控制。基因缺失有可能使基因组发生更严重的破坏,不仅导致癌变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多样性进一步导致癌变细胞增殖分化失控的不可逆性,促使肿瘤迅速发展。人类Runt相关转录因子3(Human Runt-Rel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 3, Runx3)是Runt家族中新近受到广泛关注的基因,它是哺乳动物Runt家族进化的基础,其定位于人染色体1号短臂1p36上。Runt家族成员均具有含123个氨基酸RuntDomain (RD区域),Runx蛋白与Smad2、Smad3形成复合物传递TGF-β/activin信号,与人类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Runx3含有2个高度保守的CpG岛,其中一个大的CpG岛富含有GC启动子的特征,它位于Runx3基因启动子P2周围,能够控制Runx3基因的转录。转化生长因子(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 ,TGF-β)是许多细胞的有效抑制因子,其信号紊乱将导致许多肿瘤的发生。近年来研究发现,Runx蛋白可以指导TGF-β信号转导过程中激活的Smad复合物从细胞质内转入细胞核内特定的靶位点,加强Smad复合物与靶位点的结合强度并激活靶基因,从而对细胞的分化、细胞周期调控、凋亡和恶性转化起作用。目前研究发现消化道肿瘤如胃癌、胆管癌、胰腺癌和肝细胞癌中均有染色体1p36异常。因此作为一种新的候选肿瘤抑制基因,Runx3正在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有研究结果发现Runx3基因对胃癌细胞的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能阻止其在裸鼠体内的致瘤性。而敲除掉Runx3基因则会使鼠胃粘膜发生异常增生。用原位杂交技术发现在人正常胃粘膜上皮细胞存在Runx3基因的表达,而大约60%的胃癌组织中Runx3基因失活,而且与胃癌的分期有关。因此,有人认为Runx3基因是一种新发现的抑癌基因,在胃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据此,本研究以手术切除的胃癌及正常组织、胃癌细胞株SGC-7901以及荷瘤裸鼠为研究对象,应用细胞培养、动物实验、免疫组织化学、病理形态学观察、逆转录-多聚合酶链反应( 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T-PCR )、Western-Blot和甲基化特异性PCR ( Methylation-Specific PCR, MSP )等方法,对胃癌及正常组织、胃癌细胞株以及荷瘤裸鼠瘤组织中Runx3基因的mRNA表达和功能变化及甲基化状态,并用去甲基化药物5-Aza-CdR对Runx3基因启动子区域甲基化状态进行干预观察处理后该基因mRNA表达情况及裸鼠体内成瘤性进行研究,旨在探讨胃癌组织中Runx3基因的特异性表达改变及其启动子区域甲基化状态与胃癌发生、发展的关系以及Runx3基因作为候选的抑癌基因在胃癌基因治疗中的作用和机制,为胃癌患者早期特异性诊断和预后判断及去甲基化药物干预治疗提供客观的观察指标,并为开展胃癌的基因治疗提供理论和动物实验基础。第一部分胃癌组织中Runx3蛋白表达与其临床生物学行为关系的研究目的:研究人类Runt相关转录因子3(Runx3)在胃癌组织和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探讨Runx3在胃癌组织中的异常表达及其表达与胃癌临床生物学行为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过氧化物酶标记链霉卵白素法(SP)对50例胃癌组织及5cm以外的正常组织中Runx3的表达进行检测并结合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大小、部位、分化程度、组织学类型、淋巴结转移等临床病理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结果:Runx3蛋白免疫阳性产物为棕黄色,Runx3蛋白阳性着色定位于细胞核。Runx3蛋白在胃癌中低表达,其阳性率分别为42.00%(21/50),并与肿瘤的分化程度呈反比,高、中分化癌,其Runx3蛋白的阳性率为66.67%(12/18),低分化癌其Runx3蛋白的阳性率为28.13%(9/32)两者相比差异有显着性(P<0.01)。有淋巴结转移的胃癌,其Runx3蛋白的阳性率为20.69%(6/29),无淋巴结转移的胃癌阳性率为71.43%(15/21),两者相比差异有显着性(P<0.01)。Runx3蛋白在正常组织中高表达,正常组织内阳性率为93.33%(28/30),正常组织与癌组织的Runx3蛋白的阳性率差异有显着性(P<0.05)。Runx3蛋白的表达与患者的性别、肿瘤大小等因素均无关(P>0.05)。结论:Runx3蛋白在胃癌组织中呈阴性或弱阳性表达而在正常组织中呈现强阳性表达;经临床病理资料分析认为Runx3蛋白在胃癌组织中低表达状态和肿瘤的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而与性别、年龄、肿瘤部位、肿瘤大小、浸润深度、大体分型、TNM分期无统计学相关性。在低分化肿瘤和伴有淋巴结转移的胃癌组织中Runx3蛋白呈现明显低表达状态;Runx3基因可能作为抑癌基因对胃癌发生有负性调节作用,Runx3基因的表达异常及缺失会导致胃癌的侵袭性增高和淋巴结转移。第二部分胃癌中Runx3 mRNA和蛋白的表达及其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的研究目的:探讨Runx3基因mRNA及其蛋白在胃癌与正常胃粘膜组织中的表达差异以及Runx3基因启动子区域甲基化状态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状态,进一步研究甲基化状态与基因表达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RT-PCR、Western-Blot和MSP技术对临床60例胃癌新鲜标本及其周围正常粘膜组织中Runx3基因和蛋白的表达以及Runx3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情况进行检测,并对其表达与临床生物学行为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1 Runx3 mRNA在胃癌和正常粘膜组织中的表达:Runx3和GAPDH引物的扩增基因片段经电泳和EB染色后,结果显示在正常粘膜组织中78.33%(47/60)可见清晰的电泳条带,而在胃癌组织中只有25.00%(15/60)可见电泳条带并且条带较淡,扩增片段大小与所设计的大小完全一致,分别为353bp和208bp。Runx3表达量相对值在胃癌组织和正常粘膜组织中分别是(0.58±0.11)和(0.83±0.30),两者统计学差异显着(t=6.1435,P<0.01)。2 Runx3蛋白在胃癌和正常粘膜组织中的表达:Runx3蛋白在胃癌的表达与正常粘膜组织中比较蛋白表达量显着下降。Runx3蛋白积分光密度在胃癌组织和正常粘膜组织中分别为(6719.01±343.29)和(36752.51±1205.68)。这种表达差异有显着性统计学意义(t=23.9579,P<0.01)。3 Runx3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在胃癌和正常组织中的发生率:Runx3基因甲基化检测电泳染色后结果发现,正常组织内未发现Runx3基因启动子甲基化而胃癌组织标本中有53.33%(32/60)被检测到。并且Runx3基因启动子在胃癌组织中的高甲基化状态与Runx3 mRNA低表达有负相关(r=-0.4915,P<0.01 )。4 Runx3的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相关因素的关系:Runx3的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相关因素的关系结果显示, Runx3 mRNA的表达与胃癌的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而与性别、肿瘤大小无关(P>0.05)。结论:Runx3 mRNA及其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量明显低于正常组织。Runx3基因的表达异常在胃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Runx3基因启动子在胃癌组织中的高甲基化状态与Runx3 mRNA低表达有负相关。Runx3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是该基因的表达异常的主要原因。Runx3 mRNA的表达与胃癌的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有关,而与性别、年龄、肿瘤大小、部位、大体分型、TNM分期均无关。第三部分5-Aza-CdR对人胃癌SGC-7901细胞生长及其Runx3 mRNA表达影响的实验研究目的:采用RT-PCR、MTT、细胞增殖曲线和流式细胞术(FCM)等技术对人胃癌细胞株SGC-7901细胞经药物去甲基化前后Runx3 mRNA再表达情况以及去甲基化药物对人胃癌细胞株SGC-7901生长及凋亡的影响进行检测,并对Runx3 mRNA的再表达和其启动子区域甲基化状态变化进行分析,从而进一步阐明胃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Runx3基因失活机理及其分子生物学基础。方法:常规方法培养人胃癌细胞株SGC-7901传代、冻存。取对数生长期细胞作为研究对象,在细胞传代时随机分组,并在实验组细胞培养时加入5-Aza-CdR对细胞进行去甲基化处理。观察不同处理组细胞的生长状态,记录细胞生长曲线,采用RT-PCR和FCM检测实验组和对照组细胞中Runx3 mRNA的表达及其胃癌细胞凋亡率。结果:1去甲基化药物对人胃癌SGC-7901细胞株细胞生长的影响: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经去甲基化处理的实验组细胞,经HE染色后观察其细胞出现细胞核固缩,染色质凝集,呈新月型紧贴于核膜周边,核碎裂,染色质片断化,有凋亡小体形成等典型的细胞凋亡特征。由细胞增殖曲线可以看出去甲基化药物对胃癌细胞株生长有明显地抑制作用,并且随着时间和浓度的增加差别也越明显。2去甲基化药物对人胃癌SGC-7901细胞株细胞凋亡率的影响:经流式细胞仪检测分析结果显示,未经去甲基化处理的对照组细胞凋亡率为2.59%,经5-Aza-CdR药物处理后的实验组胃癌细胞在细胞周期G1峰前出现了明显的凋亡峰,细胞凋亡率分别为1μmol/L组(10.42±0.30)%、5μmol/L组(20.87±0.95)%与对照组(2.59±0.12)%相比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3去甲基化药物处理前后人胃癌细胞株SGC-7901细胞内Runx3 mRNA表达变化:RT-PCR检测未经去甲基化处理的胃癌细胞株细胞内未发现Runx3 mRNA的表达,而经过5-Aza-CdR药物行去甲基化处理后的实验组胃癌细胞内其Runx3基因得到重新表达,其表达量为(0.42±0.02),与对照组(0.19±0.01)相比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结论:去甲基化药物对胃癌细胞株生长有明显地抑制作用,并且随着时间和浓度的增加差别也越明显。经5-Aza-CdR药物处理后的实验组胃癌细胞与未经去甲基化处理的对照组细胞比较其细胞周期G1峰前出现了明显的凋亡峰,细胞凋亡率增高。人胃癌细胞株SGC-7901细胞经去甲基化药物5-Aza-CdR行去甲基化处理后,重新呈现Runx3 mRNA的表达,提示Runx3基因启动子区域甲基化是使该基因失活的重要原因,祛除甲基化状态后该基因得到重新表达并且去甲基化药物对人胃癌细胞株SGC-7901细胞生长有抑制作用,能够促进其发生凋亡。第四部分荷去甲基化SGC-7901胃癌细胞裸鼠成瘤性及其Runx3 mRNA表达变化的研究目的:本实验采用细胞培养技术对人胃癌细胞株SGC-7901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在培养同时进行胃癌细胞的去甲基化处理,将实验组和对照组细胞分别接种到BALB/c裸鼠皮下,观察经不同处理后的人胃癌细胞株SGC-7901细胞在裸鼠体内的成瘤性差异,同时采用RT-PCR技术对人胃癌细胞株SGC-7901细胞经药物去甲基化前后在裸鼠成瘤组织内Runx3 mRNA再表达情况进行检测,对人胃癌细胞株SGC-7901细胞经药物去甲基化前后在裸鼠体内生物学性状进行分析,从而进一步阐明启动子区域甲基化导致的Runx3基因失表达的分子生物学基础,提供临床应用去甲基化药物治疗胃癌的体内实验基础资料。方法:24只雌性BALB/c裸鼠随机分为实验组(n=12)和对照组(n=12)。培养人胃癌细胞株SGC-7901细胞,取生长对数期细胞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在接种裸鼠前实验组细胞经5-Aza-CdR药物行去甲基化处理,两组细胞分别接种裸鼠左侧腋窝中部外侧皮下,观察裸鼠一般生长情况至皮下成瘤;荷瘤小鼠成瘤后观察肿瘤发生率并测量肿瘤体积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瘤体积差异,采用RT-PCR检测瘤组织中Runx3 mRNA的再表达情况。结果:1荷瘤鼠肿瘤体积:两组荷瘤鼠一般反应良好,试验组和对照组裸鼠成瘤率分别为66.7%和100%;第5周末对照组和实验组荷瘤鼠的肿瘤体积分别为(1178.98±228.00)mm3和(560.65±173.92)mm3(t=4.8215,P﹤0.01)。2两组荷瘤鼠瘤组织标本中Runx3 mRNA表达:Runx3和GAPDH引物的扩增基因片段经电泳和EB染色后,结果显示在药物处理组和未经药物处理组中都可见电泳条带,扩增片段大小与所设计的大小完全一致,分别为353bp和208bp。Runx3表达量相对值在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是(0.39±0.04)和(0.22±0.02),试验组表达量显着高于对照组(t=4.4275,P﹤0.01)。结论:经动物体内试验验证Runx3基因启动子高甲基化是导致该基因mRNA缺失表达的主要原因之一,其高甲基化状态可以应用去甲基化药物5-Aza-CdR作用而发生改变,去甲基化药物5-Aza-CdR对动物体内胃癌细胞成瘤性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提示经去甲基化处理后的Runx3基因可出现重新表达从而对胃癌细胞的生长有明显抑制作用。

徐惠绵[10](2006)在《进展期胃癌转移规律及亚临床转移诊治的系列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胃癌仍是我国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占第一位的恶性肿瘤。每年约有17万人死于胃癌。目前住院病例中90%以上为进展期癌,即使施行根治术,5年生存率仍徘徊在30%-40%左右,转移是影响预后的主要问题。研究胃癌转移规律,确立亚临床转移的早诊或预测指标及治疗靶点,是提高疗效的关键。本学科经过多年来系统的基础与临床应用研究,取得了显着成绩。使胃癌根治术后5年生存率由60年代的19.6%提高到80年代的57.5%,90年代末达到63.7%,居国内领先,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二、温热重蒸馏水对人胃癌细胞系杀伤效应与在胃癌根治切除术中腹腔灌洗疗效的分析(英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温热重蒸馏水对人胃癌细胞系杀伤效应与在胃癌根治切除术中腹腔灌洗疗效的分析(英文)(论文提纲范文)

(1)FNDC1促进胃癌侵袭及腹膜转移的作用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生信分析筛选胃癌腹膜转移相关基因FNDC1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4.小结
第二部分 FNDC1 在胃癌中的表达水平及与预后的关系
    1.材料
    2.方法
    3.结果
    4.讨论
    5.小结
第三部分 FNDC1 对人胃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1.材料
    2.方法
    3.结果
    4.讨论
    5. 结论
第四部分 FNDC1 基因促进胃癌细胞 EMT 的机制研究
    1.材料
    2.方法
    3.结果
    4.讨论
    5.小结
全文总结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胃癌腹膜转移的诊治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2)双硫仑联合铜通过调控应激反应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抑制胃癌细胞生长(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胃癌的研究进展
        1.1.1 胃癌的治疗现状
        1.1.2 应激反应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在胃癌中的作用
    1.2 双硫仑的研究进展
        1.2.1 双硫仑的抗肿瘤作用
        1.2.2 双硫仑联合铜的抗肿瘤作用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目标
第二章 双硫仑联合铜对人胃癌细胞的体外作用
    2.1 实验材料
        2.1.1 细胞株
        2.1.2 实验药物
        2.1.3 质粒
        2.1.4 实验试剂
        2.1.5 实验仪器
        2.1.6 实验相关抗体
        2.1.7 相关液体的配置及保存方式
    2.2 实验方法
        2.2.1 细胞培养
        2.2.2 CCK-8细胞增殖(活力)检测
        2.2.3 细胞克隆形成检测
        2.2.4 细胞划痕实验
        2.2.5 细胞Transwell迁移实验
        2.2.6 细胞凋亡检测
        2.2.7 细胞自噬检测
        2.2.8 活性氧的检测
        2.2.9 免疫印迹法检测凋亡、自噬、DNA损伤修复及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中相关蛋白表达
        2.2.10 糖酵解和线粒体呼吸的检测
        2.2.11 统计学分析
    2.3 实验结果
        2.3.1 双硫仑联合铜对胃癌细胞增殖活性的作用
        2.3.2 双硫仑联合铜抑制胃癌细胞克隆形成
        2.3.3 双硫仑联合铜对胃癌细胞划痕愈合能力的作用
        2.3.4 双硫仑联合铜对胃癌细胞中的侵袭效应
        2.3.5 双硫仑联合铜对胃癌细胞凋亡效应的调控
        2.3.6 双硫仑联合铜对胃癌细胞自噬的影响
        2.3.7 双硫仑联合铜对胃癌细胞氧化应激和DNA损伤的影响
        2.3.8 双硫仑联合铜对胃癌细胞能量代谢的影响
        2.3.9 双硫仑联合铜对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影响
    2.4 实验小结
第三章 双硫仑联合铜对人胃癌细胞的体内作用
    3.1 实验材料
        3.1.1 实验动物
        3.1.2 实验试剂
        3.1.3 实验相关仪器
        3.1.4 实验相关抗体
    3.2 实验方法
        3.2.1 胃癌皮下移植瘤的建立及药物干预
        3.2.2 苏木精-伊红染色
        3.2.3 Tunel染色
        3.2.4 免疫组化染色
        3.2.5 统计学分析
    3.3 实验结果
        3.3.1 双硫仑联合铜对胃癌皮下移植瘤的生长抑制效应
        3.3.2 双硫仑联合铜对胃癌皮下移植瘤凋亡和自噬效应
        3.3.3 双硫仑联合铜对裸鼠胃癌皮下移植瘤中应激反应与Wnt/β-catenin通路的影响
    3.4 实验小结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5.1 主要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
附 缩略词简表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3)PSCA基因在胃癌患者中的特征及IHPC对PSCA基因人群中胃癌腹膜转移患者的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引言
    1.1 胃癌
    1.2 前列腺干细胞抗原基因
    1.3 前列腺干细胞抗原基因多态性
    1.4 胃癌的临床治疗方法研究进展
        1.4.1 研究对象
        1.4.2 放射化疗
        1.4.3 其他治疗方法
第2章 PSCA基因多态性对调节中国人群胃癌风险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资料和标本收集
        2.1.3 主要实验试剂和仪器
        2.1.4 主要实验方法
    2.2 实验结果
        2.2.1 PSCA基因rs2294008和m RNA表达
        2.2.2 PSCA基因型与胃癌的关联性
        2.2.3 PSCA多态性与胃癌风险关联分层分析
        2.2.4 PSCA基因rs2294008和rs2976392 的联动失衡分析
    2.3 讨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对胃癌细胞株MGC-803 的抑制作用及药物间相互作用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主要实验试剂和仪器
        3.1.2 实验方法
    3.2 实验结果
        3.2.1 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对MGC-803 细胞的生长曲线
        3.2.2 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抑制胃癌细胞克隆形成
        3.2.3 Annexin V/PI双染法检测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诱导胃癌细胞凋亡
        3.2.4 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阻滞胃癌细胞周期
        3.2.5 DAPI检测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诱导胃癌细胞凋亡
        3.2.6 不同浓度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抑制胃癌细胞Bcl-2,VEGF,NF-κB和 PSCA表达
        3.2.7 不同浓度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抑制胃癌细胞Bcl-2,VEGF,NF-κB和 PSCA蛋白表达
    3.3 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腹腔热灌注化疗对PSCA基因人群胃癌腹膜癌患者疗效
    4.1 资料与方法
        4.1.1 一般资料
        4.1.2 治疗方法
        4.1.3 评价指标
        4.1.4 统计学分析
    4.2 实验结果
        4.2.1 短期疗效评价
        4.2.2 KPS评价
        4.2.3 不良反应和并发症
        4.2.4 患者生存随访
    4.3 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胃癌:回顾当前和未来的治疗策略
    参考文献

(4)热疗联合顺铂抑制人胃癌耐药细胞SGC-7901/DDP增殖及其分子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实验研究
    1 材料
        1.1 细胞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实验仪器及设备
        1.4 常用试剂配制
    2 实验方法
        2.1 技术路线
        2.2 细胞培养
        2.3 耐药细胞分组与干预
        2.4 人胃癌耐药细胞SGC-7901/DDP形态观察
        2.5 细胞活力实验检测细胞增殖情况
        2.6 等效线图解法检测协同作用
        2.7 流式细胞技术检测SGC-7901/DDP细胞早期凋亡率
        2.8 高通量芯片技术检测lncRNA表达谱
        2.9 RT-PCR挑选验证lncRNA
        2.10 统计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不同热疗时间和温度下SGC-7901/DDP细胞形态改变
        3.2 不同热疗时间和温度下SGC-7901/DDP细胞增殖情况
        3.3 HT联合DDP对SGC-7901/DDP细胞增殖的协同作用
        3.4 HT联合DDP影响SGC-7901/DDP细胞早期凋亡
        3.5 HT联合DDP组比对照组SGC-7901/DDP细胞的RNA表达谱改变情况
        3.6 HT联合DDP组比对照组DE-mRNA功能富集情况
        3.7 HT联合DDP组比对照组DE-lncRNA的亚群分布
        3.8 lncRNA-RBP共表达网络分析
        3.9 HT联合DDP组比对照组DE-lncRNA验证结果
    4 讨论
        4.1 HT联合DDP对 SGC-7901/DDP增殖和早期凋亡的影响
        4.2 HT联合DDP对 SGC-7901/DDP中 DE-mRNA富集功能及信号通路的影响
        4.3 DE-lncRNA在 SGC-7901/DDP的亚群分布及热疗联合顺铂对其表达的影响
结语
    1 研究结论
    2 研究意义
    3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5)胃宁颗粒联合化疗对胃癌术后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文献研究
    1 西医对胃癌的认识
        1.1 西医对胃癌危险因素的认识
        1.2 胃癌的西医发病机制
        1.3 西医对胃癌的治疗
    2 中医对胃癌的认识
        2.1 中医对胃癌病因病机的认识
        2.2 中医治疗胃癌研究
    3 生存质量
        3.1 生存质量定义及功能
        3.2 影响癌症患者生存质量的因素
        3.3 生存质量在胃癌中的应用
        3.4 中医药与生存质量
        3.5 癌症患者生存质量的提高
临床研究
    1 研究设计
    2 研究对象
    3 病例选择
        3.1 诊断标准
        3.1.1 西医诊断标准
        3.1.2 胃癌的分期标准:
        3.1.3 中医辨证标准及症状评分标准
        3.2 入组标准
        3.3 排除标准
        3.4 中止、剔除标准
        3.5 病例脱落的处理
    4 研究方法
        4.1 分组方法
        4.2 治疗方法
        4.2.1 给药方案
        4.2.2 药物选择
        4.2.3 合并用药
        4.3 观测指标
        4.3.1 两组中医证候比较
        4.3.2 两组体重比较
        4.3.3 两组血红蛋白比较
        4.3.4 两组体能状态比较
        4.3.5 两组生存质量量表比较
        4.3.6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
        4.4 疗效评价标准
        4.4.1 中医疗效性评价标准
        4.4.2 体重评价标准
        4.4.3 生存质量表的评价标准
        4.4.4 体能状态评分标准
        4.5 统计方法
    5 研究结果
        5.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5.2 治疗效果
        5.2.1 中医证候疗效有效率比较
        5.2.2 两组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5.2.3 两组体重的比较
        5.2.4 两组血红蛋白比较
        5.2.5 两组KPS评分比较
        5.2.6 两组生存质量表评分比较
        5.2.7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讨论
    1 胃宁颗粒组方药物分析和现代药理研究
    2 研究结果评价
        2.1 一般资料的比较分析
        2.2 两组中医证候积分的比较
        2.3 体重的比较
        2.4 血红蛋白比较
        2.5 KPS评分的比较
        2.6 经生存质量表的评分比较
        2.7 两组不良反应的比较
    3 存在问题与不足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中英文对照表
综述 胃癌术后中医药联合化疗治疗的应用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成果

(6)TRAIL对胃癌细胞作用效应及其联合多西他赛对胃癌耐药的治疗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TRAIL对胃癌细胞作用效应及其抗肿瘤机制的研究
    材料与方法
        1.材料
        2.方法
        3.统计分析
    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 TRAIL对胃癌耐药细胞株SGC7901/VCR中耐药基因表达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1.材料
        2.方法
        3.统计分析
    结果
    讨论
第三部分 TRAIL联合多西他赛杀伤胃癌细胞株SGC-7901/VCR作用效应及机制的研究
    材料与方法
        1.材料
        2.方法
        3.统计分析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胃癌治疗及化疗耐药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英文缩略词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7)胃癌转移规律及亚临床转移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胃癌淋巴结转移规律的基础和临床研究
2胃癌亚临床转移的基础和临床研究
3胃癌腹膜转移的分子机制与调控的实验研究
4胃癌淋巴、血液亚临床转移的研究

(8)从线粒体介导的失巢凋亡途径探讨健脾益肾冲剂防治胃癌复发转移的分子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语
前言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一
    胃癌综合治疗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二
    中药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研究近况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三
    本课题相关研究背景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动物实验
    动物实验一 健脾益肾冲剂对前胃癌615小鼠术后复发转移的影响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结论及讨论
        参考文献
    动物实验二 TUNEL法和AV/PI法测定615小鼠复发灶和转移灶肿瘤组织细胞凋亡率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动物实验三 免疫组化法检测615小鼠肺转移灶凋亡相关蛋白表达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结论及讨论
        参考文献
    动物实验四 RT-PCR法检测615小鼠复发灶、转移灶肿瘤组织凋亡相关蛋白mRNA表达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结论及讨论
        参考文献
    动物实验研究小结
第二部分 细胞实验
    细胞实验一 建立人胃癌细胞系MGC803和BGC823失巢模型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细胞实验二 建立人胃癌细胞系MGC803和BGC823多细胞球体模型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结论及讨论
        参考文献
    细胞实验三 MTT法检测大鼠含药(健脾益肾冲剂)血清对人胃癌MGC803细胞系及BGC823细胞系的抑制作用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结论及讨论
        参考文献
    细胞实验四 AV/PI法检测大鼠含药(健脾益肾冲剂)血清对人胃癌细胞系MGC803和BGC823失巢及多细胞球体模型的促凋亡作用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细胞实验五 FCM检测大鼠含药(健脾益肾冲剂)血清对人胃癌细胞系MGC803和BGC823多细胞球体(MTS)模型线粒体膜电位的作用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结论及讨论
        参考文献
    细胞实验六 比色法检测大鼠含药(健脾益肾冲剂)血清对人胃癌细胞系MGC803和BGC823多细胞球体(MTS)模型caspase3、caspase9活性的影响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细胞实验小结
第三部分 临床实验
    关于胃癌患者含药血清对人胃癌细胞系MGC803和BGC823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的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临床实验小结
结语
思考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胃癌Runx3基因表达及甲基化、去甲基化对其影响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研究论文 胃癌Runx3 基因表达及甲基化、去甲基化对其影响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引言
    第一部分 胃癌组织中Runx3 蛋白表达与其临床生物学行为关系的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胃癌中Runx3 mRNA 和蛋白的表达及其启动子甲基化的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5-Aza-CdR 对人胃癌SGC-7901 细胞生长及其Runx3 mRNA 表达影响的实验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荷去甲基化SGC-7901 胃癌细胞裸鼠成瘤性及其Runx3 mRNA 表达变化的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一
综述二
致谢
个人简历

四、温热重蒸馏水对人胃癌细胞系杀伤效应与在胃癌根治切除术中腹腔灌洗疗效的分析(英文)(论文参考文献)

  • [1]FNDC1促进胃癌侵袭及腹膜转移的作用和机制研究[D]. 江涛.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2]双硫仑联合铜通过调控应激反应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抑制胃癌细胞生长[D]. 王玲. 兰州大学, 2021(09)
  • [3]PSCA基因在胃癌患者中的特征及IHPC对PSCA基因人群中胃癌腹膜转移患者的疗效[D]. 闫康鹏. 南昌大学, 2021(01)
  • [4]热疗联合顺铂抑制人胃癌耐药细胞SGC-7901/DDP增殖及其分子机制的研究[D]. 刘佳佳.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0(10)
  • [5]胃宁颗粒联合化疗对胃癌术后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研究[D]. 周蒙.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2)
  • [6]TRAIL对胃癌细胞作用效应及其联合多西他赛对胃癌耐药的治疗效应[D]. 潘祝彬. 苏州大学, 2018(12)
  • [7]胃癌转移规律及亚临床转移的基础和临床研究[J]. 徐惠绵. 消化肿瘤杂志(电子版), 2015(01)
  • [8]从线粒体介导的失巢凋亡途径探讨健脾益肾冲剂防治胃癌复发转移的分子机制[D]. 刘永衡.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0(10)
  • [9]胃癌Runx3基因表达及甲基化、去甲基化对其影响的基础与临床研究[D]. 李华. 河北医科大学, 2007(06)
  • [10]进展期胃癌转移规律及亚临床转移诊治的系列研究[A]. 徐惠绵. 第四届中国肿瘤学术大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肿瘤学术会议教育集, 2006

标签:;  ;  ;  ;  ;  

温双蒸水对人胃癌细胞株的细胞毒作用及胃癌根治术腹腔灌洗的疗效分析(英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