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不见经传的太阳山”与思想政治工作

“名不见经传的太阳山”与思想政治工作

一、“名落孙山”与思想政治工作(论文文献综述)

丛喜权[1](2021)在《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研究》文中认为高校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的建设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的建设在高校这一特定领域中的具体体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党对高校的领导,多次对高校党的建设工作做出重要指示,“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全面加强高校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对于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而深远历史和现实意义!本文主要围绕新时代高校党建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成就和存在的问题及新时代高校党建内容的理论逻辑和现实关系来论述新时代高校党的建设。通过对新时代高校党的建设概念分析,厘清高校党的建设涵义。探究新时代高校党的建设是以马克思、恩格斯及列宁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为起点,以我国几代领导人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论述为理论基础,特别是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党的建设理论为新时代高校党的建设的遵循。阐述新时代高校党的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新任务。回顾和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党的建设历史和经验,我们既要看到高校党的建设取得的成绩,更要清醒地认识到通过巡视发现高校党的建设在政治思想、意识形态、组织制度、作风纪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出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为新时代高校党的建设问诊把脉。用以推动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的发展,从而保证党对高校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推动高校“双一流”建设,实现高校内涵式发展宗旨。本文以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为指导思想,以《中国共产党高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高校党建工作重点任务》及高校巡视通报等法规文件及会议精神为依据,既从学理的角度分析高校党的建设理论,又从高校党的建设政策法规的法理角度和高校党的建设实际情况的现实角度来研究,全面系统梳理了高校党的建设,探究全面加强新时代高校党的政治、思想、组织、作风、纪律建设内容。通过加强高校党的政治思想建设,保障高校办学坚定的政治方向,使高校领导班子成员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通过加强高校党的组织建设,增强高校党组织的领导力、组织力、创新力,提升高校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战斗力,保持高校党组织的先进性、纯洁性、人民性。通过加强高校作风纪律建设,把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进一步推进高校党风廉政建设。全面加强新时代高校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把高校党的制度建设贯穿各项建设始终,推进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实现“四个服务”目标。

马超[2](2020)在《意识形态网络渗透对大学生士兵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网络空间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核心领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反华势力依然将意识形态渗透的重点目标指向军队的青年官兵。我国不断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士兵会跻身军队行列,逐渐成为军队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士兵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时期,深受地方院校多元文化思潮的影响,且高度依赖网络,步入军营后,生活环境发生巨大变化,思想状态时而会波动起伏,针对敌对势力在网络上实施的“政治误导”防范意识不强,容易受其影响。因此,新阶段提高大学生士兵抵御意识形态网络渗透的能力,对于军队意识形态安全,保证大学生士兵忠实履行使命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以大学生士兵为研究对象,结合自身经历以及到相关单位的走访,探讨新时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反华势力实施的意识形态网络渗透对大学生士兵的影响,由此梳理和归纳出一些有效应对措施,提升和补充了大学生士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本论文共有五章内容:第一章为绪论,从整体上阐述了论文研究的时代背景和研究意义,分析和总结国内外学者对于意识形态渗透及大学生士兵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现状。第二章阐述了意识形态网络渗透和大学生士兵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理论,并对论文中涉及到的概念进行了解析。第三章分析了意识形态网络渗透的主要策略,内容及特点。第四章指出大学生士兵思想政治教育受意识形态网络渗透影响的现状,并分析了产生问题的原因。第五章在意识形态网络渗透背景下,结合大学士兵自身特征提出有效对策措施:一是坚持基本原则;二是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三是丰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四是拓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五是完善网络政工人才培养机制。

刘欣[3](2019)在《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就业的积极影响》文中认为在就业形势如此严峻的今天,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毕业生们在就业时呈现出的自己独特的特点,使得出现了"有业不就"和"无业可就"的两难局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的就业有着深刻的积极影响,使得毕业生们在就业时更能找准自己的定位实现顺利就业。

刘晓川[4](2019)在《中国共产党“赶考”的精神品格及基本经验研究》文中提出“进京赶考”是毛泽东在1949年3月23日从西柏坡前往北京时,在与其他中央领导同志的对话中提出的、用以比喻我们党的执政实践的一个比喻性的重要思想论断。这一思想的提出,赋予了“赶考”的本意以政治的寓意,创造性地实现了传统文化中的“赶考”术语由文化语境向政党政治语境的转化。政党政治视域下的“赶考”,既表现为一种鲜明的实践形态和内涵,也表现为一种鲜明的精神形态和内涵,即既表现为我们党执政的一种实践进程,也表现为我们执政所彰显出了的一种精神风貌。因此,论文主张坚持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突出史论结合、阐释与建构并举,围绕中国共产党“赶考”的基础理论、“进京赶考”思想所蕴含的精神品格、党“赶考”七十年的基本历程及取得的优异成绩、中国共产党“赶考”七十年所积累的宝贵经验四个基本问题对中国共产党“赶考”的精神品格及基本经验这一课题展开系统研究。从整体结构上看,论文主要分为六章五个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所呈现的是党“赶考”的精神品格及基本经验这一选题的绪论和中国共产党“赶考”的基础理论。论文首先阐明了研究这一选题的背景、意义和创新点等基本问题,对为什么要选择这一研究方向和研究主题进行了系统阐释。在此基础上,通过全面分析不同视角下“赶考”的基本内涵与系统阐释政党及政党政治的相关理论相结合,从内在契合的层面论述了我们党将“赶考”的文化本意转化为执政寓意的可行性,进而对中国共产党“赶考”的基本内涵做出了基本界定。第二部分,所呈现的是中国共产党“进京赶考”思想的提出背景以及我们党在“赶考”实践中所面临的“考纲”。论文从陈嘉庚之问、郭沫若发表《甲申三百年祭》、毛泽东与黄炎培的“窑洞对”、“两个务必”的思想动员和“进京赶考”的正式提出几个方面论述了“进京赶考”思想的提出背景;同时又从如何避免陷入历史周期率、如何巩固执政合法性、如何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等三个方面对我们党“赶考”的“考纲”进行了论述。第三部分,所呈现的是在“进京赶考”思想中所蕴含的我们党丰富的精神品格。在文化视域下,“进京赶考”中“赶考”,体现的是一种“追赶”、“接续推进”、“引领”、直面问题、迎接考验的精神风貌和坚强意志。我们党将这一词汇比作自己的执政实践,深刻彰显了其面对即将到来的长期执政实践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的进取精神、敢于直面问题、迎接考验的坚强意志、永葆执政地位的高度自觉、执政为民的价值情怀、发展人类进步事业的崇高追求。第四部分,所呈现的是我们党“赶考”的七十年历史进程以及我们党向人民交出的优异答卷。在“历史进程”方面,以毛泽东在建国前夕提出“两个务必”、“决不当李自成”为第一个标志,我们党在建国之前就表明了永葆执政地位、巩固人民政权的坚定决心;以我们党在“文革”之后提出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为第二个标志,赋予了执政实践以全新内涵,开创了治国理政新实践;以我们党在苏东剧变之后世界社会主义陷入低潮的背景下重提“两个务必”为第三个标志,科学回答了在世界社会主义陷入低潮的时代背景下,应该保持什么样的执政心态的问题;以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党发出“‘赶考’远未结束”的动员令为标志,昭示了我们党在新时代背景下“永远在路上”的执政态度。在优异答卷方面,我们党在长期执政过程中取得的成绩主要体现在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四个维度,具体表现为开辟了一条独特的路、创立了一套先进的理论、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备的制度、引领和发展了一种先进文化。第五部分,所呈现的是我们党七十年“赶考”的基本经验。纵观中国共产党进京“赶考”七十年,我们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执政成就。透过七十年“赶考”成就,是我们党巩固执政地位、推动自身执政实践不断向前发展的宝贵经验。概括而言,主要体现在不忘执政初心、弘扬“赶考”精神、把握“赶考”方法、始终注重加强自身建设四个宏观维度。

杨泽渊[5](2018)在《贵州少数民族地区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以三都县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学生是建设祖国的后背力量,是国家未来的主人,对中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党和国家历来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尤其注重少数民族地区的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因为少数民族地区中学生的健康成长事关少数民族地区未来的发展和民族命运。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少数民族地区在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方面远远落后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各项发展指标非常滞后。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环境比较恶劣、教育偏功利化、社会不良风气严重、留守儿童现象严重、中学生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没有得到社会的足够重视,少数民族地区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严峻的形势,要改变这种局面,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势在必行。本文以三都水族自治县五所中学为例,通过实地调研、数据分析,探讨少数民族地区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本文主要分为三章,第一章主要论述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概念,论述我国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历程,指出当前少数民族地区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并说明少数民族地区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特殊性。第二章内容主要分析少数民族地区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状况,并进行问卷调查,对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找出少数民族地区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存在的问题,探寻问题的根源,总结出影响少数民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的因素。第三章主要找出解决少数民族地区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并提出相关建议。

李冬青[6](2017)在《美国民主输出对中国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研究》文中提出对外输出民主是美国外交政策的重要内容,被上升到美国国家战略的高度。冷战结束,美国对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取得了全面胜利,使得美国的对外民主输出和霸权的野心进一步膨胀。冷战后,中国成为美国民主输出的主要对象。对世界上现存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输出其民主人权观念,改变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实现美国霸权,这是美国对华战略的最终目标。美国把对华民主输出的目标放在中国青年一代,特别是青年大学生。研究美国对华民主输出,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在理论方面,研究美国对华民主输出,有利于破解应对美国对华民主输出的理论难题,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研究领域,并掌握意识形态斗争的主动权。在实践方面,则有利于当代中国大学生认清美国民主输出的真面目,有利于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应对美国民主输出,并确保中国能够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中立于不败之地。本文由绪论,正文五章和结论组成。第一章是绪论。本章探讨了选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并对一些文中用到的基本概念,如民主、美国民主、民主输出等进行了界定。本章对目前国内外学界已有的关于本选题的研究进行了梳理,指出了已有研究的不足之处以及本论文的创新点。第二章主要论述了美国民主输出的理论与实践。《五月花号公约》签订,标志着美国民主思想的萌芽;独立战争胜利,使得美国民主思想进一步形成;美国联邦宪法的制定则意味着美国民主制度基本确立。美国对外民主输出有其独特的思想根源,如“天定命运”、“民主和平论”等,但是最根本的动机还是因为国家利益。美国对外输出民主的主要方式有示范式、强制式和渗透式。本章还梳理了美国自清教徒到达北美建立殖民地直至冷战后不同历史时期美国对外民主输出的情况。第三章回顾了美国自建国伊始到冷战后对中国的民主输出情况。美国对华民主输出,有着明显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意图。作者分析了美国对华民主输出的阶段以及民主输出的途径,指出美国在新的历史时期对华民主输出战略新变化。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互联网时代,美国政府利用在“颜色革命”和“阿拉伯之春”的“成功”经验,将民主输出的重点放在输出对象的青年一代,把以手机、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作为民主输出的重要工具。美国对华民主输出给中国带来了巨大危害。但是目前,美国民主输出遭遇困境,主要是因为美国民主自身问题重重,又遭遇输出对象国强烈抵制,并且民主输出效果不佳。第四章利用调查问卷了解中国大学生的民主观。美国一直注重对中国青年的争夺,因此,了解中国青年,特别是中国青年大学生的民主观,对于我们掌握美国民主输出的手段、效果及应对策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者对所在城市的七所大学45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获得了当代大学生民主观念的第一手资料。将问卷输入SPSS后,从两个角度对问卷结果进行分析:第一,学生对每道题目的回答人数及百分比,从中窥见中国大学生民主观的总体情况;第二,对中国大学生民主观调查问卷中用定序尺度测量的35个变量做因子分析,得到大学生民主观6个维度的结果,构成当代中国大学生民主观结构方程模型。问卷调查所得到的数据反映出目前大学生民主观教育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第五章论述了应对美国对华民主输出的理念、原则和内容。首先,作者论述了马克思主义民主观的主要内容。其次,作者分析了应对美国民主输出的一些基本理念。在美国加大对华民主输出力度的背景下,我们应该重视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四个自信”,用历史教育青年。这样的历史,既包括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浴血奋斗最后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也包括美国对中国一直以来采取封锁、孤立政策,对华进行民主渗透,企图“分化”、“西化”中国的历史。再次,本章论述了我们在面对美国民主输出时应该采取的原则,如“理论联系实际”、“一元主导与包容多样”、“教育和自我教育”以及“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等。最后,本章还论述了应对民主教育的内容,包括“进行马克思主义民主观教育”、“关于民主的基本理论教育”、“中国民主运行教育”以及“中美民主制度比较教育”等。第六章着重论述了“应对美国民主输出的方法、途径、载体”。应对美国民主输出的方法,既包括“日常思想政治工作方法”,也包括积极投身社会实践的方法,还有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方法。此外,本章还论述了应对美国民主输出的途径和载体,指出在对外文化交流中要秉持中国的优秀文化传统,加强对国人特别是青年大学生的民主观教育,从而更加有效地应对美国对华民主输出。最后是结论。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美国民主输出策略遭遇严重挫折,美国民主自身也是弊病丛生,美国对华民主输出的图谋注定会失败。但是美国不会轻易改变其对华民主输出的一贯政策。中美两国应该抛弃冷战思维,互相尊重,建立新型大国关系,才能让中美关系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开辟中美关系新篇章。

贾效明[7](2016)在《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融合论》文中提出文化,对于民族而言是内在血脉,对于人民而言是精神家园。中华文化的浮沉更迭,始终牵动着中华民族的荣辱兴衰。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从其形成来看,是“文化自觉”的成果;从其本质来看,是“自觉文化”的体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思想政治工作任重道远:一方面,要继续巩固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另一方面,要不断夯实和筑牢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根基。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结下了不解之缘。以中国传统文化的“德性”特质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文化属性为纽带,二者形成了一种“融合”关系,其实质体现在思想政治工作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运用上,其内涵表现为主体层面的理性阐释、对象层面的人性构建、方向层面的良性互动、方式层面的隐性渗透以及环境层面的适性创新。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融合的根基在于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工作资源。从思想政治工作目标视角来看,传统文化资源体现在人格境界、社会理想、和合氛围、义利追求等方面。从思想政治工作内容视角来看,传统文化资源体现在天人观、知行观、刑礼观、伦常观等方面。从思想政治工作原则视角来看,传统文化资源体现在顺势而为、因材施教、禁于未发、循序渐进等方面。从思想政治工作方法视角来看,传统文化资源体现在经典灌输、环境熏染、典型示范、自省修养等方面。这些传统文化资源是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丰厚滋养,已经并正在融入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和实践之中,润物无声,化人无形。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融合的历程是与党的事业兴衰成败密切相关的。自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以来的百年当中,大致20年为一期,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自1917年起处于革命道路探索期,是融合的萌芽阶段,以认识国情为融合的主题;第二阶段自1937年起处于革命理论成熟期,是融合的奠基阶段,以实现民主为主题;第三阶段自1957年起处于建设道路探索期,是融合的逆反阶段,以探寻理想为主题;第四阶段自1977年起处于改革道路探索期,是融合的重构阶段,以追求义利为主题;第五阶段自1997年起处于改革道路深化期,是融合的深入阶段,以构建和谐为主题。每一个阶段党的指导思想的确立和传播都植入了传统文化基因,受到了传统文化影响;以此为主线,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不断进行着双向互动。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融合要坚持正确的方向和原则。这个原理既是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又是对现实问题的回应,还是对未来走向的预期。首先,要坚持理性态度和科学方法,坚持“马学”为体、国学为根,坚持一分为二、批判继承,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其次,要弘扬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弘扬包括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厚德载物的包容精神、道法自然的唯物精神、上善若水的奉献精神、以和为贵的团结精神、经世致用的务实精神等在内的民族精神,弘扬包括孝悌之德、忠恕之德、诚信之德、谦和之德、忧勤之德、廉俭之德等在内的传统美德;再次,要破除封建因素的消极影响,这些封建因素主要包括特权崇拜、宗法观念、迷信思想、小农意识;第四,要构建多元互动的融合机制,坚持党政主导、学界倡导、文艺引导、媒体传导、大众促导,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正向合力;最后,要认清深化融合的内外形势,其中,我党推行的关于构建和谐社会、推动和平统一、倡导和合外交等方面政策是机遇因素,而当下面临的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开放环境的外来冲击、信息时代的社会困惑等方面问题则是挑战因素。新世纪新阶段,要多措并举,深入推进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融合的进程。一要运用传统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阐释,挖掘传统资源,厚植价值基础;二要发挥传统文化在党的建设中的资鉴作用,利用修齐治平经验,提高治国理政效能;三要确立传统文化在国民教育中的基础地位,加强国学经典教育,提升传统文化素养;四要发掘传统节庆习俗的社会教化功能,宣传文化常识,倡导移风易俗;五要加强社会组织文化建设,通过弘扬家训传统促进家风传承,通过宣传行规传统推动行风转变,通过借鉴民约传统促进民风改进。

汪小进[8](2016)在《地方名人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有效利用 ——以安徽省地方资源为例》文中提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作为德育的一种,是每个时代国家和社会都会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群众进行思想教育的一种活动。这种由国家、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行为,具有亘古不变的意义,尤其在社会高呼“信仰缺失,道德滑坡”的今天对影响人们思想、塑造正确观念更具有实际的价值。但是,由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对象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人,人的思想的复杂性、善变性、与行为不一致性等特点以及思想政治教育一直采用单向灌输的方式,使得思想政治课在高校课堂上一直是一门难以取得实际成效的课程,所以,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探寻一直是高校教育教学建设研究和实践领域探索的重点,思想的教化必须尊重规律,讲究方法。在经济基础多元化、价值取向多元化的现代社会,固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已经难以适应当今快速发展的高校教学形势,高校教育工作者需结合现有资源挖掘新的教学实践方法。宝贵的历史名人及其遗产等文化资源具有超越时空而熠熠生辉的魅力,无疑是一笔难得的财富。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地方名人资源作为可供开发和利用的高校独特的资源,具有亲和力强、资源丰富、知名度高以及示范性、楷模性等特点,在高校教学改革以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有着重大的启示作用。首先,地方名人资源在理论上丰富和发展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使大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和感恩教育、艰苦奋斗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教育等,使大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发展,使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名人之所以成为名人广为流传,而非淹没在历史和发展的洪流中,皆因其独特的精神气质,无疑是我们在当代需要学习的地方。各行各类的名人资源蕴含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历史长河淘下来的精神精髓所在。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民族精神的积淀,是当今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宝贵资源。其次,地方名人资源在实践上创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途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求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教育实践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大学生在接受实践教育过程中能更直观更深刻的体会教育意义,产生思想上的感悟,把教育内容内化为自身的道德品质与日常行为。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是有效的教育方法,应用名人资源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创新了实践教育方法,能让大学生从名人的教育实践中受到最直观、最深刻的思想政治教育。文章从安徽省名人资源丰富的优势出发,深入结合分析安徽省的名人资源类型及特点等方面,分别从地方名人资源引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依据,地方名人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有效利用限度及其路径选择三个方面层层推进,论述安徽丰富的地方名人资源在安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以促进在信息发达的当代社会背景下安徽乃至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设,从而培养出德才兼备的21世纪人才

李瑞琴[9](2015)在《试论大学新生心理健康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文中研究指明针对大学新生所面临的心理问题,很有必要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充实思想政治教育内涵,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结合的具体措施:一是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二是实现教育内容与教育策略的有机结合;三是充实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心理学知识体系。

王子轩[10](2015)在《新时期军队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以某军队院校为实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代社会健康是一个综合的概念,人的健康涵盖了多方面的内容,心理健康是要素之一。我国军队的建设离不开全面发展的新型军事人才,而军队院校正是培养一批又一批全面发展的新型军事人才的地方,而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新型军事人才的基础。因此,加强军队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工作是刻不容缓的任务。军队院校大学生生活在有着严格的管理制度和紧张的训练以及不断的学习竞争的特殊环境中,使他们经常感到压力,身体机能超负荷,心理负担很重。对军队院校来说,由于受社会环境和军事学院的学生管理和教育的影响,思想和心理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从而表现出各种心理问题。进而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与对策,对提升军队整体战斗力和提高军人自身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的调查对象是抽取某军队院校的1000名本科学员(包括女生50名),采用的调查工具是SCL-90量表,即症状自评量表。同时配以深入的访谈法,通过对比分析不同性别、年级、院校所处地域不同和是不是独生子女等方面的因子对心理健康水平产生的影响,对心理健康水平的因素进行了分析。文章首先阐述了大学生心理健康和军队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概念、标准和必要性。其次分析了军队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军队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阐述了将军队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军队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能性和军队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对军队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再次分析了军队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即:军队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内涵;既往对军队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以某军队院校为实例,采用scl-90量表调查得出结果;根据调查结果进行原因分析。文章最后对加强军队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分析,通过以下六种途径:强化军人适应性训练;培养军校大学生的创造能力;塑造军校大学生的自信心;指导军队院校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加强军校大学生的耐挫力;提高军队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总的来说,军队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是发展现代化军队的需要,它对促进军队院校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发展,实现军事人才的培养目标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名落孙山”与思想政治工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名落孙山”与思想政治工作(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的目的
        (二)研究的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现状的评述
    三、研究的方法及创新之处
        (一)研究的思路
        (二)研究的方法
        (三)研究的创新之处
    注释
第二章 新时代高校党建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
    一、新时代高校党建的概念解析
        (一)党建的涵义
        (二)高校党建的涵义
    二、新时代高校党建的形势和任务
        (一)新时代高校党建的新形势
        (二)新时代高校党建的新任务
        (三)新时代高校党建的新要求
    三、新时代高校党建的理论基础
        (一)马列经典作家关于党建思想
        (二)十八大前党的领导人关于高校党建论述
        (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党建理论
    注释
第三章 新时代高校党建的成就及问题
    一、新中国高校党建的发展历程和基本经验
        (一)十八大以前高校党建的发展历程
        (二)新中国高校党建的基本经验
    二、新时代高校党建的新成就
        (一)高校领导班子建设切实加强
        (二)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
        (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进一步提升
        (四)高校党风廉政建设深入开展
    三、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一些高校思想政治建设站位不高
        (二)一些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执行不到位
        (三)一些高校基层党组织的效能发挥不充分
        (四)一些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落实不利
        (五)一些高校作风纪律建设有待加强
    四、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问题成因分析
        (一)思想认识上重视不够
        (二)体制机制建设滞后
        (三)“两个责任”落实不到位
    注释
第四章 全面加强新时代高校党的政治和思想建设
    一、把高校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
        (一)高校党的政治建设是根本性建设
        (二)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是加强高校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
        (三)严格开展党内政治生活是加强高校党的政治建设的根本途径
    二、高校党的思想建设是基础性建设
        (一)思想建设是高校党建的宝贵经验
        (二)坚定理想信念是高校党的思想建设根基
        (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党员干部
    三、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引领
        (一)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三)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
        (四)挖掘大数据网络化思想政治教育效能
    注释
第五章 全面加强新时代高校党的组织建设
    一、坚持和完善高校党的领导体制
        (一)发挥高校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
        (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三)全面加强高校领导班子建设
    二、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
        (一)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体制机制建设
        (二)提升院(系)党的组织力建设
        (三)加强师生支部和党员队伍建设
    三、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专业化高校干部队伍
        (一)党的干部是教育事业的中坚力量
        (二)培养忠诚干净担当的高校干部
        (三)健全高校干部建设与管理体系
    注释
第六章 全面加强新时代高校党的作风和纪律建设
    一、坚持高校正风肃纪建设
        (一)作风建设是高校党建的长期任务
        (二)加强纪律建设是高校从严治党的治本之策
        (三)加强高校党员干部纪律建设
    二、加强高校纪检监察队伍建设和监管
        (一)加强高校纪检监察干部建设
        (二)加强高校纪检监察干部监管
        (三)加强高校纪(监)委组织和监督体系建设
    三、建立健全高校监督长效机制
        (一)建立健全党内监督机制
        (二)建立健全内控机制
        (三)建立健全巡视全覆盖新机制
    注释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2)意识形态网络渗透对大学生士兵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状况
        1.2.2 国内研究状况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2章 意识形态网络渗透与大学生士兵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概述
    2.1 意识形态网络渗透
        2.1.1 意识形态的理解
        2.1.2 意识形态网络渗透的内涵
        2.1.3 意识形态网络渗透的理论渊源
    2.2 大学生士兵思想政治教育
        2.2.1 大学生士兵的界定
        2.2.2 大学生士兵思想特征
        2.2.3 大学生士兵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依据
第3章 意识形态网络渗透的主要策略、内容及特点
    3.1 意识形态网络渗透的主要策略
        3.1.1 实施网络“政治转基因”战略
        3.1.2 提倡所谓的“网络自由”理念
        3.1.3 实行网络策反,培养“西方代理人”
    3.2 意识形态网络渗透的主要内容
        3.2.1 鼓吹“军队非党化、非政治化”和“军队国家化”
        3.2.2 兜售历史虚无主义
        3.2.3 推销西式“民主”
        3.2.4 宣扬共产主义失败论
        3.2.5 鼓吹新自由主义
    3.3 意识形态网络渗透的特点
        3.3.1 时间的持续性
        3.3.2 形式的欺骗性
        3.3.3 内容的隐蔽性
        3.3.4 组织的系统性
第4章 意识形态网络渗透对大学生士兵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原因分析
    4.1 意识形态网络渗透对大学生士兵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4.1.1 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产生冲突
        4.1.2 弱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应有的作用
        4.1.3 降低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4.2 大学生士兵思想政治教育受意识形态网络渗透影响的原因
        4.2.1 部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不足
        4.2.2 军营特殊环境的局限性使渗透机会增加
        4.2.3 大学生士兵的自身特点使渗透更易生效
第5章 抵御意识形态网络渗透的对策
    5.1 抵御意识形态网络渗透坚持的原则
        5.1.1 坚持言论自由和遵守纪律相统一
        5.1.2 坚持多元文化和一元立场相统一
        5.1.3 坚持正确价值导向和思想调节相统一
    5.2 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5.2.1 铸牢强军目标思想根基
        5.2.2 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
        5.2.3 厚植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怀
    5.3 丰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5.3.1 积极开展主题教育活动
        5.3.2 塑造先进典型宣传榜样
        5.3.3 巩固文化阵地主方向
    5.4 拓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
        5.4.1 打造“两微一端”线上教育载体
        5.4.2 建立融媒体网络教育平台
        5.4.3 创新内部局域网教育专栏
    5.5 完善网络政工人才培养路径
        5.5.1 提升网络政工人才能力素质
        5.5.2 丰富网络政工人才激励机制
        5.5.3 扩展网络政工人才培养渠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3)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就业的积极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一、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特点
    (一) 毕业生对自己的定位通常不太准确
    (二) 毕业生的社会实践和工作经验不足, 不利于就业
    (三) 部分毕业生个性独特, 频繁更换工作
二、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就业的指导作用
    (一) 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就业观
    (二) 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养成过硬的心理素质
    (三) 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
    (四) 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提高毕业生的就业创业能力

(4)中国共产党“赶考”的精神品格及基本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2.3 研究述评
    1.3 论文框架与研究重点及难点
        1.3.1 论文架构
        1.3.2 研究重点
        1.3.3 研究难点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1.4.1 研究方法
        1.4.2 尝试性创新
第2章 中国共产党“赶考”的基础理论分析
    2.1 “赶考”内涵的一般性解读
        2.1.1 文化词源学视角下的“赶考”
        2.1.2 中国传统文化视角下的“赶考”
        2.1.3 “赶考”要素视角下的“赶考”
        2.1.4 表现形态视角下的“赶考”
    2.2 政党政治视域下“赶考”的基础理论阐释
        2.2.1 “政党”的基础理论分析
        2.2.2 “政党政治”的基础理论分析
        2.2.3 “赶考”与政党政治的契合之处
        2.2.4 政党政治视域下“赶考”的内涵分析
    2.3 中国共产党“赶考”的理论源头及概念界定
        2.3.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赶考”的理论阐释
        2.3.2 中国共产党“赶考”的概念解析
第3章 “进京赶考”的提出背景及其“考纲”
    3.1 “进京赶考”的提出背景
        3.1.1 陈嘉庚之问
        3.1.2 郭沫若发表《甲申三百年祭》
        3.1.3 毛泽东与黄炎培的“窑洞对”
        3.1.4 “两个务必”的思想动员和“进京赶考”的正式提出
    3.2 中国共产党“赶考”的基本“考纲”
        3.2.1 避免陷入历史周期率
        3.2.2 巩固执政合法性、坚持马克思主义政党价值观
        3.2.3 永葆先进性与纯洁性
第4章 “进京赶考”:蕴含了党丰富的精神品格
    4.1 “赶考”:彰显党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的进取精神
        4.1.1 彰显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的使命担当
        4.1.2 彰显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
        4.1.3 彰显党执政的接续性和继承性
    4.2 “赶考”:体现党直面问题、迎接考验的坚强意志
        4.2.1 体现于我们党破解“考题”的艰巨性上
        4.2.2 体现于执政过程对于我们党的深刻历练之中
        4.2.3 体现于人民群众对党执政要求的严格程度上
    4.3 “赶考”:彰显党永葆执政地位的高度自觉
        4.3.1 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特有品质
        4.3.2 彰显于党的执政实践全过程
    4.4 “赶考”:彰显党执政为民的价值追求
        4.4.1 强调根本宗旨不能变:明确执政为民的初心
        4.4.2 提出“三个有利于”:回答是否继续坚持为人民执政的问题
        4.4.3 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赋予执政为民更加深刻的内涵
        4.4.4 提出“以人为本”:“赶考”理念进一步向人民群众聚焦
        4.4.5 提出新时代奋斗目标:吹响继续为人民执政的时代号角
    4.5 “赶考”:蕴含党发展人类进步事业的高尚境界
        4.5.1 代表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最高理想
        4.5.2 代表了关于人类解放的思想学说
        4.5.3 代表了人类文明史上最伟大的实践
        4.5.4 代表了人类社会发展的高级阶段
第5章 中国共产党“赶考”的历史进程及优异答卷
    5.1 中国共产党接续推进治国理政伟大实践
        5.1.1 提出“决不当李自成”:表明巩固人民政权的坚定决心
        5.1.2 提出改革开放新决策:开创“赶考”新阶段
        5.1.3 重提“两个务必”:强调苏东剧变之后保持良好执政心态
        5.1.4 “‘赶考’远未结束”:昭示“永远在路上”的执政态度
    5.2 中国共产党“赶考”七十年交出优异答卷
        5.2.1 道路维度:走出了一条独特的路
        5.2.2 理论维度:创立和发展了一套科学的理论体系
        5.2.3 制度维度:确立了一套完备的制度体系
        5.2.4 文化维度:引领和发展了一种先进文化
第6章 中国共产党历史性“赶考”积淀宝贵经验
    6.1 坚守执政初心:始终把人民当作“主考官”
        6.1.1 始终牢记“我是谁”
        6.1.2 始终牢记“为谁执政”
        6.1.3 始终牢记“靠谁执政”
    6.2 永葆“赶考”精神: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奋斗姿态
        6.2.1 坚持在自我革命中推进执政实践
        6.2.2 坚持在强化“四个意识”中推进执政实践
        6.2.3 坚持在推进伟大斗争推进执政实践
    6.3 把握“赶考”之方:聚焦“三个统一”
        6.3.1 坚持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
        6.3.2 坚持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辩证统一
        6.3.3 坚持历史、现实、未来的辩证统一
    6.4 注重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6.4.1 始终遵循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目标要求
        6.4.2 始终把握党的建设科学路径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 B 攻读学位期间主持的科研项目
致谢

(5)贵州少数民族地区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以三都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点和不足
第一章 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概述
    第一节 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概念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含义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的发展
        四、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
        五、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第二节 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发展概述
        一、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阶段
        二、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挫折阶段
        三、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恢复阶段
        四、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熟阶段
        五、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完善阶段
    第三节 少数民族地区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概述
        一、少数民族地区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
        二、少数民族地区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
        三、当前社会对少数民族地区中学生的要求
        四、加强少数民族地区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第二章 少数民族地区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第一节 少数民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及问题
        一、少数民族地区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状况
        二、少数民族地区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卷调查
        三、少数民族地区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二节 影响少数民族地区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因素
        一、国家政策执行力对少数民族地区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二、社会环境对少数民族地区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三、多元民族文化对少数民族地区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四、网络文化对少数民族地区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五、学校教育对少数民族地区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六、家庭教育对少数民族地区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七、学生自身水平对少数民族地区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第三章 创新少数民族地区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第一节 少数民族地区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保障措施
        一、完善和落实国家政策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实施
        二、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经费的投入和教育改革力度
        三、从少数民族地区实际出发,理论教育和实践相结合起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第二节 少数民族地区中学生思想政治的具体路径
        一、加强少数民族地区中学校园文化建设
        二、加强少数民族地区中学教师队伍建设
        三、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环境的建设
        四、加强网络文化建设
        五、学校改变教学方式和转变教育理念
        六、家长提升教育观念
        七、学生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关于三都县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的调查问卷
致谢

(6)美国民主输出对中国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1.1 中国成为美国民主输出的主要对象
        1.1.2 美国非常重视对华观念和制度输出
        1.1.3 部分大学生民主观念存在偏差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研究的实践意义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民主的定义
        1.3.2 美国民主制度
        1.3.3 民主输出
        1.3.4 美国对华民主输出
    1.4 当前国内外研究状况及不足之处
        1.4.1 当前国内外研究状况
        1.4.2 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
    1.5 论文结构及主要研究方法
        1.5.1 论文结构
        1.5.2 论文主要研究方法
    1.6 论文主要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1.6.1 论文主要创新点
        1.6.2 论文不足之处
第二章 美国民主输出的理论与实践
    2.1 美国民主的产生
        2.1.1 五月花号公约:民主思想萌芽
        2.1.2 独立宣言:民主思想形成
        2.1.3 美国联邦宪法:民主制度基本确立
    2.2 美国民主输出的思想物质根源
        2.2.1 天定命运
        2.2.2 民主和平论
        2.2.3 美国民主输出的现实利益考虑
    2.3 美国民主输出的方式
        2.3.1 民主输出方式概述
        2.3.2 示范性模式
        2.3.3 强制性模式
        2.3.4 渗透性模式
    2.4 美国民主输出实践
        2.4.1 建国伊始:孤立主义
        2.4.2 海外扩张,输出美式民主
        2.4.3 冷战时期的民主输出
        2.4.4 冷战后美国民主输出
第三章 美国对华民主输出目的、历程、做法及影响
    3.1 美国对中国民主输出目的
        3.1.1 美国对中国民主输出的政治意图
        3.1.2 美国对中国民主输出的经济意图
        3.1.3 美国对中国民主输出的文化意图
    3.2 美国对华民主输出阶段
        3.2.1 1736-1949:从贸易、宗教政治和文化下手
        3.2.2 1949-1978:从军事对抗、和平演变、人权关注发力
        3.2.3 1979——至今:以温和冷战、遏制中国为升级版
    3.3 美国对华民主输出途径
        3.3.1 文化外交
        3.3.2 宗教活动
        3.3.3 秘密颠覆活动
        3.3.4 通过非政府组织输出民主
        3.3.5 经济和技术援助
    3.4 新时期美国对中国的民主输出的变化
        3.4.1 扩大 “民主同盟”,围堵中国
        3.4.2 注重国际合作,加强民主输出
        3.4.3 实施新军事战略,强化军事威胁
        3.4.4 利用新媒体,加大宣传力度
    3.5 美国输出民主对中国的巨大危害
        3.5.1 遏制中国,打乱中国和平崛起进程
        3.5.2 孤立中国,消耗中国外交和战略资源
        3.5.3 制造混乱,延缓中国发展速度
    3.6 美国民主输出遭遇困境
        3.6.1 美式民主自身问题重重
        3.6.2 民主输出遭遇对象国抵制
        3.6.3 民主输出采用双重标准
        3.6.4 民主输出难达预期目的
第四章 美国民主输出对中国大学生的影响
    4.1 美国对中国青年的重点争夺
        4.1.1 庚款兴学:造就青年领袖
        4.1.2 和平演变:寄希望于青年一代
        4.1.3 互联网时代:加大对青年的渗透
    4.2 “大学生民主观”问卷调查:研究目的和研究设计
        4.2.1 研究目的
        4.2.2 研究设计
    4.3 “大学生民主观”问卷调查频率及比例分析
        4.3.1 认同民主政治重要性
        4.3.2 民主观念基本正确
        4.3.3 对中国民主比较认同
        4.3.4 对美国民主制度的理解
        4.3.5 反对美国民主输出
        4.3.6 如何应对美国民主输出
    4.4 中国大学生民主观结构方程具体分析
        4.4.1 中国大学生民主观的维度
        4.4.2 中国大学生民主观6个维度间的相互关系
    4.5 中国在应对美国民主输出方面存在的问题
        4.5.1 青年大学生民主观存在偏差
        4.5.2 青年大学生民主观受到美国民主输出影响
        4.5.3 网络宣传成为大学生民主观形成的重要渠道
        4.5.4 高校在大学生民主观教育方面还存在不足
第五章 高校有效应对美国对华民主输出的理念、原则、内容
    5.1 应对民主输出需要以马克思主义民主观为指导
        5.1.1 民主政治是一切国家形式的最终归宿
        5.1.2 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5.1.3 民主具有阶级性
        5.1.4 民主归根结底服务于经济基础
        5.1.5 资产阶级民主的虚伪性
    5.2 高校应对美国民主输出的理念
        5.2.1 重视意识形态安全
        5.2.2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 “四个自信”
        5.2.3 用历史教育青年
        5.2.4 正确认识美国民主制度
    5.3 高校应对民主输出的原则
        5.3.1 党管意识形态的原则
        5.3.2 一元主导与包容多样原则
        5.3.3 教育与自我教育原则
        5.3.4 科学性与思想性原则
    5.4 高校应对民主输出的内容
        5.4.1 马克思主义民主观教育
        5.4.2 关于民主的基本理论教育
        5.4.3 中国民主运行教育
        5.4.4 中美民主制度比较教育
第六章 高校强化应对美国对华民主输出的方法、途径、载体
    6.1 高校应对美国民主输出的方法
        6.1.1 日常思想政治工作方法
        6.1.2 社会实践方法
        6.1.3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6.2 高校应对美国民主输出的途径
        6.2.1 在国际交往中警惕宗教的隐性传播
        6.2.2 在文化交流中秉持中国的优秀文化传统
        6.2.3 加强非政府组织的管理和引导
    6.3 高校应对美国民主输出的载体
        6.3.1 让网络成为大学生民主观形成的重要载体
        6.3.2 让中国的民主实践成为形成大学生民主认识的重要渠道
        6.3.3 在未来的国际交往中践行自己的民主观
第七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附录 中国大学生民主观调查问卷

(7)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融合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一、选题由来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中国传统文化及其“德性”特质
        一、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德性”特质
    第三节 思想政治工作及其文化属性
        一、什么是思想政治工作
        二、思想政治工作的文化属性
    第四节 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关系研究现状
        一、借鉴论
        二、创新论
        三、融合论
        四、研究述评
    第五节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
        一、融合界定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
第一章 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融合的根据
    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融合的依据
        一、逻辑上割不断的根脉
        二、历史上反传统的教训
        三、生活上不能丢的支柱
        四、工作上用不尽的资源
    第二节 思想政治工作目标视角下的传统文化资源
        一、人格境界
        二、社会理想
        三、和合氛围
        四、义利追求
    第三节 思想政治工作内容视角下的传统文化资源
        一、天人观
        二、知行观
        三、刑礼观
        四、伦常观
    第四节 思想政治工作原则视角下的传统文化资源
        一、顺势而为
        二、因材施教
        三、禁于未发
        四、循序渐进
    第五节 思想政治工作方法视角下的传统文化资源
        一、经典灌输
        二、环境熏染
        三、典型示范
        四、自省修养
第二章 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融合的历程
    第一节 认识国情:革命道路探索时期融合的萌芽
        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二、传统文化在革命道路探索期的遭遇
    第二节 追求民主:革命理论成熟期融合的奠基
        一、传统文化与毛泽东思想的确立
        二、传统文化在革命理论成熟期的转折
    第三节 探寻理想:建设道路探索期融合的逆反
        一、传统文化与党的指导思想的纠结
        二、传统文化在建设道路探索期的危机
    第四节 实现义利:改革道路形成期融合的重构
        一、传统文化与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二、传统文化在改革道路形成期的机缘
    第五节 构建和谐:新世纪新阶段融合的深化
        一、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
        二、传统文化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兴盛
第三章 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融合的原则
    第一节 坚持理性态度和科学方法
        一、“马学”为体,国学为根
        二、一分为二,批判继承
        三、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第二节 弘扬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
        一、中华民族精神
        二、中华传统美德
    第三节 破除封建因素的消极影响
        一、特权崇拜
        二、宗法观念
        三、迷信思想
        四、小农意识
    第四节 构建多元互动的融合机制
        一、党政主导
        二、学界倡导
        三、文艺引导
        四、媒体传导
        五、大众促导
    第五节 认清深化融合的内外形势
        一、融合的机遇
        二、融合的挑战
第四章 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融合的途径
    第一节 运用传统文化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国家层面
        二、社会层面
        三、个人层面
    第二节 发挥传统文化在党的建设中的资鉴作用
        一、思想建设方面
        二、组织建设方面
        三、作风建设方面
        四、制度建设方面
    第三节 确立传统文化在国民教育中的基础地位
        一、基础教育方面
        二、高等教育方面
    第四节 发掘传统节庆习俗的社会教化功能
        一、传统节庆习俗的文化内涵
        二、传统节庆习俗的教化功能
    第五节 弘扬训诫传统促进社会组织文化建设
        一、家训传统与家庭文化
        二、行规传统与企业文化
        三、民约传统与社区文化
参考文献
后记

(8)地方名人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有效利用 ——以安徽省地方资源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 研究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三) 研究的主要框架和内容
    (四) 论文的创新点
二、地方名人资源的本体分析
    (一) 地方名人资源的概念与内涵
    (二) 地方名人资源的分类
        1、根据名人资源的存在形态划分
        2、从所属领域上划分
        3、从时间上划分
    (三) 地方名人资源的主要特点
        1、亲和力强
        2、资源丰富
        3、知名度高
        4、稀缺性、独特性
        5、示范性、楷模性
三、地方名人资源引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依据
    (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为地方名人资源的引入提供了合理性
        1、地方名人资源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2、地方名人资源是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好教材
        3、地方名人资源是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4、地方名人资源是对大学生进行励志教育的好教材
        5、地方名人资源是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好教材
        6、地方名人资源是对大学生进行三观教育的好教材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为地方名人资源的引入提供了可能性
        1、地方名人传记资料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教学法提供丰富内容
        2、地方名人的物质衍生资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社会实践基地
        3、地方名人的精神衍生资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榜样示范
    (三)、地方名人资源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促进作用为地方名人资源的引入提供了可能性
        1、信仰塑造
        2、精神激励
        3、道德完善
        4、心理调适
        5、创业引导
四、地方名人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有效利用的限度
    (一)、定位为“自选动作”
    (二)、教学内容的丰富与补充
五、地方名人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有效利用的路径选择
    (一)、课堂教学的选择路径
        1、将地方名人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
        2、引导学生阅读地方名人传记并在课堂上讨论研究
        3、利用各种形式请名人现身说法
    (二) 社会实践教育的选择路径
        1、带领学生参观地方名人故居
        2、开展寻访地方名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3、让学生到地方名人创办的企业中实习
    (三) 网络教育的选择路径
        1、建立地方名人“在线交流”课程
        2、搭建地方名人与大学生的网上交流平台
        3、运用信息技术加强交流互动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9)试论大学新生心理健康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论文提纲范文)

一、大学新生面临的心理问题
    1、迷茫和松懈心理
    2、孤独和自卑焦虑心理
    3、失落和不稳定心理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1、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较弱
    2、缺乏专业的教育队伍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四、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必要性
    1、充实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2、改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五、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具体措施

(10)新时期军队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以某军队院校为实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现状
        1.2.2 国内外军人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现状
        1.2.3 总结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1.4 研究对象和方法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方法
2 军队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概述
    2.1 心理健康的研究
        2.1.1 心理健康的概念
        2.1.2 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2.2 军队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
        2.2.1 军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
        2.2.2 军队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2.3 军队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必要性
        2.3.1 心理健康教育是军校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
        2.3.2 心理健康是军校大学生成才的基础
        2.3.3 军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适应当前社会和军队发展的要求
3 军队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军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3.1 军队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利于完善和扩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内容
        3.1.1 军队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一致
        3.1.2 军队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内容上的相关性
    3.2 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延伸和优化军队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3.3 军队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3.3.1 军队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提升了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3.3.2 军队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符合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的新理念
4 军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原因分析
    4.1 军队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内涵
    4.2 既往对军队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4.3 调查对象、方法及结果
        4.3.1 调查对象
        4.3.2 调查方法
        4.3.3 调查结果
    4.4 调查原因分析
        4.4.1 军校大学生自身心理意识薄弱
        4.4.2 军校对军队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欠缺
        4.4.3 军校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缺乏创新,有效性差
        4.4.4 军队院校的特殊环境对军校大学生心理的影响
5 加强军队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分析
    5.1 强化军人适应性训练
        5.1.1 加强适应军队生活环境和恶劣条件的心理适应训练
        5.1.2 探索战场环境的心理适应训练
    5.2 培养军校大学生的创造能力
        5.2.1 求异思维的培养
        5.2.2 直觉思维的培养
        5.2.3 组合思维的培养
    5.3 塑造军校大学生的自信心
        5.3.1 军人自信心的特征
        5.3.2 自信心的培养
    5.4 指导军校大学生的人际交往
        5.4.1 帮助大学生了解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
        5.4.2 帮助大学生消除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
    5.5 增强军校大学生的耐挫力
        5.5.1 形成对挫折的正确态度
        5.5.2 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5.5.3 进行耐受挫折的教育
    5.6 提高军校心理健康教育能力
        5.6.1 更新管理教育思想观念
        5.6.2 健全相关心理健康机构及制度
        5.6.3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研究能力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四、“名落孙山”与思想政治工作(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研究[D]. 丛喜权.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2]意识形态网络渗透对大学生士兵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 马超. 兰州理工大学, 2020(12)
  • [3]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就业的积极影响[J]. 刘欣. 劳动保障世界, 2019(15)
  • [4]中国共产党“赶考”的精神品格及基本经验研究[D]. 刘晓川. 湖南大学, 2019(07)
  • [5]贵州少数民族地区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以三都县为例[D]. 杨泽渊. 西北民族大学, 2018(04)
  • [6]美国民主输出对中国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 李冬青. 电子科技大学, 2017(01)
  • [7]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融合论[D]. 贾效明. 中共中央党校, 2016(08)
  • [8]地方名人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有效利用 ——以安徽省地方资源为例[D]. 汪小进. 安徽大学, 2016(09)
  • [9]试论大学新生心理健康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J]. 李瑞琴. 新西部(理论版), 2015(24)
  • [10]新时期军队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以某军队院校为实例[D]. 王子轩. 西安科技大学, 2015(02)

标签:;  ;  ;  ;  ;  

“名不见经传的太阳山”与思想政治工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