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杂交高粱制种生产花期不足的方法

解决杂交高粱制种生产花期不足的方法

一、解决杂交高粱制种花期不遇的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倪先林,丁国祥,赵甘霖,刘天朋,陈国民,胡炯凌,李元,汪小楷[1](2015)在《杂交糯高粱品种川糯粱1号高产制种技术》文中指出介绍了杂交糯高粱品种川糯粱1号亲本的特征特性,综述了川糯粱1号杂交制种过程中制种田选择、播种、田间管理、花期调节与观测、去杂去劣、辅助授粉、病虫害防治、适时收获等几个主要环节的技术要点。

王坚强,张晓娟,张一中,周福平,柳青山[2](2011)在《杂交高粱制种的花期预测及调节》文中指出分析了杂交高粱制种过程中导致父母本花期不遇的原因,提出花期预测的叶片观察法、幼雄穗观察法、叶龄预测法和生长锥解剖法等方法。针对父母本花期不遇,可以在播期、苗期、拔节孕穗期进行调节。以期对高粱杂交种生产起一定的指导作用。

李晏军[3](2010)在《中国杂交水稻技术发展研究(1964~2010)》文中提出杂交水稻作为一项现代农业高新技术成果,在中国的研究与应用一直领先世界已近50年,其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不仅对中国,同时对世界产生了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为解决中国和世界的粮食安全问题做出了巨大贡献。技术从诞生之日起就会深深打上时代的烙印。杂交水稻在中国的研究起步虽相对较晚,却在中国极端艰辛的环境中诞生,这与中国当时社会的技术需要的强大推动是密不可分的。纵观几千年的文明史,中国一直未能彻底摆脱饥饿的威胁。20世纪50年代末爆发的大饥荒,又一次夺走了中国成千上万人的生命。粮食安全直接威胁到中国的稳定与存亡,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之下,致力于选育水稻良种、提高粮食产量的杂交水稻技术也就应运而生。为理顺杂交水稻技术发展脉络,文章回顾了中国五十年代水稻杂交育种研究的概况,为杂交水稻研究的兴起做好了技术思想和方法的准备。以袁隆平为代表的科研工作者,经过十年的共同努力,终于实现了三系配套,在全国科研大协作之下,中国科技工作者实现了在科学上的重大突破,获得了技术上的一个又一个创新,不断攻克了三系配套关、良种选育关和制种关,使三系杂交籼稻在全国迅速大面积推广,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当三系法育种研究还在上升阶段时,以袁隆平为代表的科研人员又把目光投向了两系稻研究。水稻温光敏雄性不育现象的发现和温光敏不育系的育成,让两系法育种从科学设想成为现实。两系法育种从国家“863”科研立项到研究成功,历时也是近十年,同样是众多科研单位科研协作的结果。两系法育种从育种技术思路上由繁到简,成本大大降低,从高产目标向高产、优质、多抗综合目标转变。与三系法育种相比,两系法育种具有了明显的优越性,中国的稻作技术与文化得到进一步提升。中国超级稻育种计划的提出,不仅是杂交水稻技术内部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国社会的稻作发展需要。超级稻育种的方法也将常规选育、三系、两系选育方法和分子生物技术方法等现代高新技术统一了起来,育种理念也从“高产优质多抗”向“绿色环保”理念转变。计划运作已历时15年,每个阶段的育种目标都如期实现。预期在不久的将来,中国超级稻育种研究必然以其杰出的成就,为解决新世纪中国的粮食安全做出更大的贡献。从三系到两系再到超级稻,中国杂交水稻研究节节推进,一直保持着我国在杂交水稻育种研究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从水稻杂种优势理论的建立到优势利用技术的发展,杂交水稻学科逐步建立。杂交水稻技术范式是支起整个学科的灵魂,“袁隆平思路”成为杂交水稻技术范式公认的理论基础,众多的科研人员创新的科研方法是杂交水稻技术范式的基本内容,其范式的形成是在科研实践中由外在信息不断作用于科研系统,通过系统内科研人员的吸收、交流、创造与传播逐步形成的。在杂交水稻科研系统内部,有了共同的理论、方法、价值标准、科研目标以及自己的组织机构和学术权威等。与其他学科的形成一样,杂交水稻学科知识的演化同样也经历了朦胧意识期、自觉认识期、整体把握期和综合发展期四个阶段。杂交水稻学科在中国发展近半个世纪,从其理论构架、学术队伍、知识信息及学术资料等方面都已经进入综合发展。杂交水稻科研队伍的发展是杂交水稻学科发展的核心,其科研队伍已经形成一个多层次、多领域、上下承继、结构合理的学科团队,其科研机构从国家到地方、从专门到综合已经发展成熟并不断壮大,杂交水稻研究成为一个能出成果、多出成果和出好成果的研究领域,在科研激励方面,杂交水稻科研人取得的丰硕成果受到社会的充分肯定和赞誉,从社会地位、科研立项、科技奖励等方面都给予这个科研团队以最大的关注。中国杂交水稻技术研究与推广在世界一直处于领先地位,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杂交水稻技术成果的产业化程度并不很高,这与中国经济社会的大环境密切相关。从杂交水稻技术的推广历程来看,前期推广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形成规模主要依靠的是国家行政手段实现的,国家粮食政策的宏观调控直接影响到杂交水稻的种植面积;在80年代初期,成果推广与技术创新是同步的,技术推广体系在推广中得到不断完善和发展,这一时期的推广成绩显着,杂交水稻事业获得快速发展,农民种植杂交水稻增产增收;从90年代开始,杂交水稻的推广开始引进市场机制,产业化发展方向有了新的转变,杂交水稻的推广面积占水稻种植总面积的半数以上并趋于稳定;超级稻的推广模式已臻成熟,在市场机制与国家宏观调控的共同作用下必将杂交水稻产业化推上一个崭新阶段。从整体上来看,杂交水稻的推广阶段经历了指令性计划发展阶段、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发展阶段、完全市场化产业模式发展阶段,产业化过程中主要存在科研与企业体系分离、市场经营无序、种子区域封锁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除了利用市场机制良性推动科研与企业体系的融合、打通产业化环节、加强整治市场、把好种子市场准入标准、宏观调控全局、改善供求平衡外,还需要面向“WTO”背景下的国际大环境,充分发挥自身技术优势,将杂交水稻技术成果产业化融入国际化轨道,加速产业化发展。杂交水稻从1980年第一次与美国圆环种子公司签订技术转让协议开始走出国门,到现今已有8个国家已经大面积推广中国杂交水稻,有40多个国家引种、研究、推广中国杂交水稻,推广面积已经超300万公顷。中国作为杂交水稻的策源地,为国际培训了大量的杂交水稻技术人员,策划召开了5届国际杂交水稻学术会议。亚洲是世界水稻的主产区,也是中国杂交水稻主要推广的区域,目前在亚洲的推广已经达到了相当的规模,印度、越南、菲律宾、孟加拉、巴基斯坦等国都已经大面积种植中国杂交水稻。非洲有着水稻生产的良好自然条件,但其稻作水平却很低,大量的稻米需要进口。近几年,中国杂交水稻在几内亚、马里、赞比亚、塞拉利昂、马达加斯加、利比亚、尼日利亚等国试种增产效果显着,各国政府均表示出浓厚的兴趣,应该存在较大的推广潜力。杂交水稻技术在全球的推广受到世界粮农组织的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这不仅有利于全球的粮食安全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同时也将为改善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关系,为增进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的友谊作出重要贡献。中国现代科学技术相对落后,但杂交水稻技术却已领跑世界近半个世纪,并还将继续领先世界。杂交水稻技术发明是中国现代科技史上的重大事件,在中国诞生绝非偶然,从技术的发明到技术成果的推广都离不开中国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因素的共同作用。由此,我们发展中国技术,就必须立足于中国的技术国情,选择适应本国条件又能取得最大成效的技术,同时不断优化和完善技术发展的社会条件,用社会的发展来带动技术的发展,孕育出更多土生土长的像杂交水稻技术一样的原创技术,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立技术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技术体系,实现中国科技振兴。袁隆平作为杂交水稻科研团队的领军人物,他的成功享誉世界。他科学研究的风格带动了杂交水稻科研团队的一批人,成就了杂交水稻科学事业,成为了当今时代科学精神的主音。其科学风格的形成既有他对水稻特有的洞察力、自身个性等Taste"的直接作用,也是杂交水稻科研实践的直接塑造。其超强的创新意识、科学的研究方法、始终贯穿于其科学实践中的创新品质构成了袁隆平科学风格的主要内容。袁隆平的科研成果已经惠及全球,他的科学风格也将影响一代又一代科技人。他学术上的贡献主要包括水稻杂种优势理论的建立、三系法配套理论及技术规范的构建,建立了杂交水稻“从三系、两系到一系”育种理论的战略构想,提出培育两系法杂交水稻的一整套理论和技术路线并创新了核心种子生产等一系列技术,创立了超级杂交稻育种理论。研究袁隆平个人为国家创造的经济价值那是难以计算,获得的社会效益更是无法估量。文章采用有限的对照数据来论述基本问题。

杨玉文,李炳贤,甄鸿兵,兰斌[4](2008)在《杂交高粱覆膜制种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论述了杂交高粱制种的创新技术——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的试验研究及各地应用情况,对该技术的实施作了规范,对注意问题提出了建议,并对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朱凯,邹剑秋,杨晓光,段有厚,王艳秋,于雅君,高玉英[5](2005)在《杂交高粱制种花期不遇的原因及解决办法》文中研究表明

高增荣[6](2002)在《解决杂交高粱制种花期不遇法》文中指出

高增荣[7](2001)在《解决杂交高粱制种花期不遇的方法》文中研究说明 2000年花检期间,我们对山西、辽宁、张家口等地的杂交高粱制种基地进行了现场考察,发现各基地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花期不遇现象,尤以父本偏晚的情况普遍存在。究其原因,主要是春季干旱,亲本的抗旱性和适应性不同,对气候的反应敏感程度不同,造成父母本生长发育不协调所致。多年的制种实践告诉我们,制种田花期相遇是提高制种产量的关键,然而,高粱制种受气候、地力条件,亲本特性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制种过程中往往出现花期不遇现象,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采取综合措施,促进父母本的协调生长、才能达

高增荣[8](2000)在《解决杂交高粱制种花期不遇的方法》文中认为 1 制种田要选好地地块选择是提高制种产量的重要因素,制种田应具备中上等肥力、且排灌方便,旱能浇、涝能排,便于管理等基本条件。最好大面积连片种植,才能保证苗齐、苗全、苗壮,促进亲本的协调生长,保证花期正常相遇。2 根据气候、地力及亲本特性等调整父母本的播期过去在播期调整上,经验的做法是:一般春播时,错期天数是父母

李进,丁莉华[9](1995)在《杂交高粱制种技术及提高制种产量的方法》文中指出杂交高粱制种技术及提高制种产量的方法新疆农科院粮作所李进新疆农科院安宁渠试验场丁莉华高粱全疆每年的播种面积在2.0×104hm2(30万亩)以上。近年来,由于杂交种的推广及酿酒工业的高速发展,新疆高粱生产有缓慢回升的趋势。因此,怎样提高杂交高梁制种产...

刘显志[10](1993)在《内杂四号高梁制种保证花期相遇的措施》文中研究指明 内蒙四号(敖杂一号)杂交高粱制种田,花期能否相遇,是决定制种产量高低的关键。我旗历年制种面积在80100亩左右,据调查,每年约有8~10%面积,有不同程度的花期不遇,少收种子5~10万公斤,严重地影响了产购销合同的兑现和制种计划的完

二、解决杂交高粱制种花期不遇的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解决杂交高粱制种花期不遇的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杂交糯高粱品种川糯粱1号高产制种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亲本特征特性
2 高产制种技术
    2.1 制种地选择
    2.2 播种
    2.3 田间管理
    2.4 花期调节与观测
    2.5 去杂
    2.6 辅助授粉
    2.7 病虫鸟害防治
    2.8 适时收获

(2)杂交高粱制种的花期预测及调节(论文提纲范文)

1 花期不遇的原因
    1.1 气候因素
    1.2 错期不准
    1.3 亲本因素
    1.4 技术因素
2 花期预测
    2.1 理想的花期标准
    2.2 花期预测的一般方法
        2.2.1 叶片观察法
        2.2.2 幼雄穗观察法
        2.2.3 叶龄预测法
        2.2.4 生长锥解剖法
3 花期调节措施
    3.1 播期调节
        3.1.1 同期播种
        3.1.2 错期播种
    3.2 生育期间的花期调节
        3.2.1 苗期的花期调节
        3.2.1. 1 促慢控快法
        3.2.1. 2 剪叶切除法
        3.2.2 拔节孕穗期的花期调节
        3.2.2. 1 快速促进法
        3.2.2. 2 剪除旗叶法
        3.2.2. 3 去除主穗法

(3)中国杂交水稻技术发展研究(1964~2010)(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意义
    二、研究动态
        (一) 关于杂交水稻技术分时段的发展研究的着述
        (二) 关于杂交水稻育种理论与技术的专业着述
        (三) 关于杂交水稻制种技术的文献着述
        (四) 关于杂交水稻栽培技术及其技术推广的文献着述
        (五) 关于对袁隆平的研究
        (六) 关于各类媒体的科技新闻报道
    三、研究内容与框架
    四、研究的主要方法
        (一) 历史文献法
        (二) 历史逻辑法
        (三) 统计分析法
        (四) 实地调查访谈法
    五、创新与研究不足
        (一) 创新之处
        (二) 研究不足
第一章 中国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进程
    第一节 水稻杂种优势与雄性不育
        1.1 杂种优势理论研究概况
        1.2 水稻雄性不育性研究概况
    第二节 三系配套技术
        2.1 三系配套技术思路的确立
        2.2 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性的选育
        2.3 三系配套技术的完善与发展
    第三节 两系配套技术
        3.1 温光敏核不育研究概况
        3.2 两系法制种程序及其优越性
    第四节 超级杂交稻研究进展
        4.1 超级杂交稻育种计划
        4.2 超级稻育种技术路线
        4.3 超级稻选育概况
        4.4 绿色超级稻——水稻育种新概念
第二章 中国杂交水稻学科的发展概况
    第一节 学科队伍的发展与科研激励
        1.1 两院院十是学术团队的核心力量
        1.2 从科研协作中成长起来的学术中坚
        1.3 独立开展杂交水稻研究的育种专家
        1.4 快速成长的中青年学者
        1.5 科研激励
    第二节 学术研究机构的发展
        2.1 从课题组到协作组
        2.2 从省级研究机构到国家研究中心
        2.3 分中心机构的建立
        2.4 其他科研机构概况
    第三节 杂交水稻学科知识的演化
        3.1 第一阶段:朦胧意识期
        3.2 第二阶段:自觉认识期
        3.3 第三阶段:整体把握期
        3.4 第四阶段:综合发展期
第三章 中国杂交水稻技术推广及其产业化
    第一节 杂交水稻技术的推广历程
        1.1 在试验、示范中积累经验
        1.2 在徘徊调整中稳妥发展
        1.3 在体系完善中全面推广
        1.4 在模式转变中稳定发展
        1.5 超级稻推广
    第二节 杂交水稻技术产业化进程
        2.1 指令性计划发展时期
        2.2 科技体制改革发展时期
        2.3 市场化产业模式全面发展时期
        2.4 杂交种子繁制体系的发展
    第三节 杂交水稻技术产业化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3.1 解决科研与市场分离状况,推动科研与企业体系融合
        3.2 解决经营无序状态,保证杂交种子质量
        3.3 打破种子区域封锁,宏观调控供求失衡
        3.4 发挥技术领先优势,积极拓展国际市场
第四章 中国杂交水稻技术在国外的推广
    第一节 技术交流与技术培训
        1.1 与国际水稻所(IRRI)的合作研究与启示
        1.2 杂交水稻国际学术会议
        1.3 国际培训概况
    第二节 技术转让与技术开发
        2.1 对美国的技术转让与合作
        2.2 与印度的技术合作开发
        2.3 与印度尼西亚的技术合作开发
        2.4 与马来西亚等国的技术初步合作
    第三节 技术贸易与边境贸易
        3.1 对越南的技术贸易及其技术推广
        3.2 对菲律宾的技术贸易及其技术推广
    第四节 经济援助与技术支持
        4.1 对巴基斯坦的技术支持
        4.2 对缅甸的技术支持与援助
        4.3 对孟加拉的技术支持与援助
        4.4 对非洲大陆的技术援助
第五章 中国杂交水稻技术发明的动因分析
    第一节 政治与经济需要的动因分析
        1.1 政治需要的推动
        1.2 经济需要的推动
    第二节 文化动因与饥饿启迪
        2.1 悠久的稻作历史
        2.2 传统文化的动因
        2.3 饥饿的启迪
    第三节 制度创新的动因分析
        3.1 计划经济体制的优势
        3.2 各级领导的重视与激励
        3.3 科研大协作的制度创新
    第四节 技术发明的内在动因
        4.1 无性杂交的尝试
        4.2 “人工去雄”方法的瓶颈
        4.3 品种间杂交育种的困惑
        4.4 远缘杂交方面的探索
第六章 “杂交水稻之父”的主要贡献
    第一节 袁隆平的科学风格
        1.1 对自然的感悟力是袁隆平科学风格形成的基础
        1.2 个性心理是成就袁隆平科学风格的重要因素
        1.3 杂交水稻技术范式直接塑造了袁隆平的科学风格
        1.4 创新意识是袁隆平科研创新的逻辑起点
        1.5 科研实践是袁隆平科学风格的外在表现
    第二节 在学术上的主要贡献
        2.1 三系配套理论及其技术规范的构建
        2.2 完整地提出了“袁隆平思路”
        2.3 构建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路线
        2.4 创立了超级杂交稻育种理论
    第三节 在科研方法上的主要贡献
        3.1 在科研实践中强化了观察和实验作用
        3.2 在技术创新中对逐步逼近法的运用
        3.3 在技术思路上的突破与类比联想法的妙用
        3.4 在科研实践中重视对直觉和灵感的把握
    第四节 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1 巨大的经济效益
        4.2 显着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一) 专着类
    (二) 论文类
    (三) 学位论文类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立项
致谢

(4)杂交高粱覆膜制种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膜覆盖制种技术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2 覆膜栽培对种株发育及生理性状的影响
    2.1 对播种及出苗的影响
    2.2 对花期的影响
    2.3 对生育进程的影响
    2.4 对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3 杂交高粱地膜覆盖制种栽培技术规范
    3.1 播前灌溉
    3.2 田间规划
        3.2.1 覆膜:
        3.2.2 父本标记:
    3.3 适期播种
        3.3.1 温度:
        3.3.2 播期:
        3.3.3 播种技术:
    3.4 播差标准
    3.5 应注意的问题
        3.5.1 播种:
        3.5.2 管理:
        3.5.3 收获:
4 展望

(6)解决杂交高粱制种花期不遇法(论文提纲范文)

一、要选好地
二、要调整好父母本播期
三、要搞好间苗定苗标准
四、要搞好花期预测
五、搞好辅助授粉

四、解决杂交高粱制种花期不遇的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杂交糯高粱品种川糯粱1号高产制种技术[J]. 倪先林,丁国祥,赵甘霖,刘天朋,陈国民,胡炯凌,李元,汪小楷. 种子, 2015(11)
  • [2]杂交高粱制种的花期预测及调节[J]. 王坚强,张晓娟,张一中,周福平,柳青山. 山西农业科学, 2011(07)
  • [3]中国杂交水稻技术发展研究(1964~2010)[D]. 李晏军. 南京农业大学, 2010(06)
  • [4]杂交高粱覆膜制种技术的研究与应用[J]. 杨玉文,李炳贤,甄鸿兵,兰斌. 种子科技, 2008(04)
  • [5]杂交高粱制种花期不遇的原因及解决办法[J]. 朱凯,邹剑秋,杨晓光,段有厚,王艳秋,于雅君,高玉英. 杂粮作物, 2005(03)
  • [6]解决杂交高粱制种花期不遇法[J]. 高增荣. 河北农业, 2002(05)
  • [7]解决杂交高粱制种花期不遇的方法[J]. 高增荣. 河北农业科技, 2001(01)
  • [8]解决杂交高粱制种花期不遇的方法[J]. 高增荣. 种子世界, 2000(10)
  • [9]杂交高粱制种技术及提高制种产量的方法[J]. 李进,丁莉华. 新疆农业科技, 1995(06)
  • [10]内杂四号高梁制种保证花期相遇的措施[J]. 刘显志. 内蒙古农业科技, 1993(04)

标签:;  ;  ;  ;  ;  

解决杂交高粱制种生产花期不足的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