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尿路感染患者临床诊断分析

老年尿路感染患者临床诊断分析

一、老年尿路感染患者临床诊断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罗贤海,肖菊艳,陈寿林,邱聪龙,田海华[1](2021)在《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尿路感染的病原学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阿尔茨海默病合并尿路感染的病原学特点及危险因素,为尿路感染预防、控制和治疗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分析宁波市康宁医院2015年6月至2020年6月住院的670例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发生尿路感染的感染率,观察发生尿路感染患者的尿路临床特征,分析尿路感染患者病原菌分布特点,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生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156例患者发生尿路感染,感染率为23.28%;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共分离出132株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共89株占67.42%;患者年龄、住院天数、联合应用抗菌药物、生活自理能力、合并基础疾病、留置导尿管是发生阿尔茨海默病合并尿路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尿路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与患者高龄、病程长、合并严重基础疾病、生活自理能力、留置导尿管等因素密切相关,临床应对相关危险因素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提高阿尔茨海默病尿路感染的防治效率。

曹娟,谷晨星,王士杰[2](2021)在《老年尿源性脓毒症的早期预测及病情评估方法》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血清C-反应蛋白(CRP)、血清白蛋白(ALB)、降钙素原(PCT)、肝素结合蛋白(HBP)对老年尿源性脓毒症的早期预测评估价值及与脓毒症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选取于2016年5月-2019年7月于北京大学国际医院进行治疗的老年尿路感染患者96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其是否合并尿源性脓毒症分为发生组(n=45)和未发生组(n=51),归纳老年尿路感染患者发生脓毒症的影响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CRP、ALB、PCT、HBP水平在评估老年尿路感染患者发生尿源性脓毒症的价值;对比轻症和重症患者的血清CRP、ALB、PCT、HBP水平。结果老年尿路感染患者的血清CRP、ALB、PCT、HBP是影响其发生脓毒症的影响因素(P<0.05);血清CRP、ALB、PCT、HBP水平对患者行TCRM后发生脓毒症的预测评估均有一定的价值,联合应用价值较高,曲线下面积(AUC)(0.95CI)为:0.828(0.718~0.947);重症患者的血清CRP、ALB、PCT、HBP均高于轻症患者(P<0.05)。结论血清CRP、ALB、PCT、HBP水平可作为预测老年尿路感染患者发生脓毒症的生物学指标,还可用于其病情与预后效果的评估。

王璠[3](2021)在《柴芩通淋片治疗肝郁气滞、下焦湿热型反复发作性尿路感染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中药或联合西药治疗反复发作性尿路感染的meta分析,第二部分为柴芩通淋片治疗肝郁气滞、下焦湿热型反复发作性尿路感染的临床研究。研究一:中药或联合西药治疗反复发作性尿路感染的meta分析研究目的:通过循证医学的工具,科学的评价中药或联合西药治疗反复发作性尿路感染的临床疗效,为临床研究提供依据。研究方法:文献检索CNKI、万方、维普、Pub Med、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共6个中英文数据库数据库,检索中药或联合西药治疗反复发作性尿路感染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间均为各库建库时间至2021年1月。本研究采用Rev Man 5.3软件对纳入研究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差(MD)为效应尺度指标,计数资料采用相对危险度(RR)为效应指标。二者的可信区间(CI)均为95%,P≤0.05表示两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经过文献的筛选,共纳入17篇文献,总案例1121例,其中16项研究报告了复发率,对其进行meta分析,结果提示中药或联合西药治疗与对照组相比,能显着降低复发率(RR=0.41,95%CI[0.32,0.5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4篇文献报告了有效率,结果提示中药或联合西药治疗与对照组相比,能提高总有效率(RR=1.15,95%CI[1.06,1.2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7篇文献报告了中医证候积分,结果显示中药或联合西药治疗与对照组比较能改善中医证候积分(MD=-6.18,95%CI[-6.81,-5.5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篇文献报告了尿Ig A,结果提示中药或联合西药治疗与对照组相比,能提高尿Ig A水平(MD=0.31,95%CI[0.07,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篇文献中报告了血清雌二醇,结果提示中药或联合西药治疗与对照组相比,能提高血清雌二醇水平(MD=1.10,95%CI[0.31,1.0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中药或联合西药治疗反复发作性尿路感染能显着降低患者复发率,提高临床有效率,改善中医证候积分,提高尿Ig A和血清雌二醇的水平。研究二:柴芩通淋片治疗肝郁气滞、下焦湿热型反复发作性尿路感染的临床研究研究目的:初步探讨柴芩通淋片治疗肝郁气滞、下焦湿热型反复发作性尿路感染的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多中心临床试验设计方法,在3家中心开展该项研究,采用区组随机化方法对3家中心纳入病例数据进行分析。试验组给予柴芩通淋片(4片/次,3次/日,温开水送服),对照组为柴芩通淋片安慰剂(4片/次,3次/日,温开水送服),观察疗程为12周,治疗结束后至少随访12周,未复发患者尽量随访至患者再次尿路感染复发。分别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变化及疾病疗效变化。分类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或确切概率法或Wilcoxon秩和检验,考虑中心效应时采用CMH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考虑中心和协变量时,采用协方差分析,若考虑混杂因素的影响,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对影响复发的相关因素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分析,将终点事件定义为复发,将出现终点事件的生存时间定义为自服药开始到再次复发所用的时间,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方法进行描述,采用Log-Rank、Breslow检验比较两组间生存率(相当于未复发率)。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采用SPSS25.0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相关数据的统计学分析。研究结果:1.中医单项症状疗效:试验组和对照组比较尿频、尿急、尿痛、小腹拘急胀痛、烦躁易怒、口苦、尿色黄赤、尿道灼热、腰痛、大便秘结、胸闷或胸胁胀痛、精神抑郁症状时两组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善太息症状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COX回归分析中显示年龄、病程、中医证候积分和抗生素使用强度(DDD)是影响患者复发的危险因素(P值均<0.05)。3.不同亚组进行COX分析:根据不同职业分为体力组和非体力组,结果显示非体力组β<0、HR值<1,说明服用柴芩通淋片的试验组相对于对照组而言,患者复发风险下降,服用药物为保护性因素,能相对延缓复发事件的发生,使复发事件发生的风险能够降低54.2%;根据不同的年龄组别进行COX分析,可见年龄组≤45岁、45岁<年龄≤55岁、55岁<年龄≤60岁、60岁<年龄≤65岁之间的β值均<0、HR值均<1,说明试验组相比对照组而言,服用柴芩通淋片为保护性因素,可适当的减少复发的风险,延缓复发的时间,其中60岁<年龄≤65岁的患者表现最为显着(β<0,HR<0.0001)。3.不同的亚组进行单因素Kaplan-Meier分析:病程≤5年,试验组和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证候积分≤20分时试验组和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试验期间共发生不良事件8例,其中对照组发生不良事件5例,发生率为25%,试验组发生不良事件3例,发生率为16.67%,与本次药物无关,与患者基础疾病相关。在本试验中全部患者治疗前后均行相关安全性指标的检查,结果未发现明显异常。研究结论:柴芩通淋片治疗肝郁气滞、下焦湿热型反复发作性尿路感染具有一定的疗效,对于中医症状相对来说较轻,病程较短的患者能够带来远期获益,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育龄、绝经期和绝经过渡期患者本病的复发风险,该药疗效确切,且在应用过程中,尚未发现明显的毒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蒋明凤[4](2021)在《血流感染中感染指标诊断价值探讨及其危险因素分析》文中指出[目的]了解我院就诊的老年人和中青年血流感染发生情况,以及患者的临床特征、病原分布情况和感染危险因素。同时通过绘制受试者工作曲线评价PCT、IL-6、N、M、NLR、MLR、PLR在血流感染中的诊断价值及对革兰阳性与革兰阴性病原菌感染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就诊,符合纳入标准的血流感染(bloodstream infection,BS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即血流感染组,包括血培养阳性血流感染组、临床诊断血流感染组;将血培养结果为阴性,其痰液、咽拭子、尿、大便、脓液分泌物等培养结果阳性患者作为局部感染组;无感染患者作为对照组,其中局部感染组和对照组统称为非血流感染组。从医院电子系统收集患者相关的基本临床信息,合并疾病,侵袭性操作情况,实验室检测项目,包括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 count,WBC)、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N)、淋巴细胞(Lymphocyte,L)、单核细胞(Monocyte,M)、血小板(Platelet,PLT)、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血流感染危险因素。计算血常规结果中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和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比值(Monocyte to lymphocyte ratio,M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ateletto lymphocyte ratio,PLR)。通过绘制受试者工作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评价 PCT、IL-6、WBC、N、L、M、NLR、MLR和PLR各指标分别在血培养阳性血流感染组、临床诊断血流感染组中的诊断效能及鉴别革兰阴性菌(Gram-negative bacteria,G-)与革兰阳性菌(Gram-positive bacteria,G+)的诊断效能。[结果]1.PCT、IL6、WBC、N、NLR等感染指标水平在血培养阳性血流感染组中与临床诊断血流感染组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ROC曲线分析结果过显示PCT、IL-6、WBC、N、NLR、PCT+IL-6+NLR在血培养阳性血流感染组中与临床诊断血流感染组的诊断效能均较好。在血培养阳性血流感染组中,PCT最大约登指数对应下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为 0.87(95%CI:0.84-0.90),临界值为0.17ng/ml;IL-6最大约登指数对应的AUC为0.87(95%CI:0.84-0.90),最佳截断值为45.33pg/ml;NLR最大约登指数对应的曲线下面积为0.79(95%CI:0.75-0.83)时,其截断值为7.31×109/L,联合PCT+IL-6+NLR指标时最大约登指数下AUC为0.90(95%CI:0.87-0.93)时,其敏感性为0.85,特异性为0.79。在临床诊断血流感染组患者中,PCT最大约登指数对应的AUC为0.90(95%CI:0-0.88)时,其临界值为0.22ng/ml;IL-6最大约登指数对应的AUC为0.89(95%CI:0-0.65)时,其截断值为27.62pg/ml;NLR最大约登指数对应的曲线下面积为0.80(95%CI:0-0.76)时,最佳截断值为6.87×109/L,联合PCT+IL6+NLR指标诊断价值提高,AUC为0.93(95%CI:0-0.90)时,其敏感性为0.87,特异性为0.83。2.IL-6在鉴别G-与G+时最大约登指数对应的AUC为0.70(95%CI:0.63-0.78)时,敏感性0.78,特异性为0.54,;联合PCT+IL-6鉴别G+与G-的AUC为0.71(95%CI:0.63-0.78)时,其敏感性为0.63,特异度为0.73。3.中青年组G-中排名前三的病原菌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鲍曼不动杆菌;老年组G-居前三病原菌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铜绿假单胞菌。青年组和老年组G+排名前三的病原菌均为金黄色葡萄球菌,人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4.在老年组中,血流感染组患者主要分布的临床科室为呼吸科、消化科、神经内科、泌尿外科、肝胆外科,肾内科、心血管内科,其构成比分别为38.04%、11.96%、10.33%、8.70%、8.15%、7.07%、6.52%;中青年组中血流感染患者主要分布的临床科室为产科、泌尿外科、呼吸科、肝胆外科、康复科、肾脏内科,其构成比分别 20.63%、15.00%、14.38%、11.25%、7.50%、6.88%。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手术史、心功能不全、肝损伤、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低蛋白血症、胸腔积液、高血压、糖尿病是老年组BSI的危险因素。肝损伤、肾功能不全、尿路感染、低蛋白血症、胸腔积液是中青年组BSI的危险因素。[结论]1.在血培养阳性血流感染组患者中,联合PCT+IL6+NLR指标最大约登指数对应的AUC为0.90时,其敏感度为0.85,特异性为0.79,比其单个指标的诊断效能均有提高;在临床诊断血流感染患者中,联合PCT+IL6+NLR指标最大约登指数对应的AUC为0.93时,其敏感性为0.87,特异性为0.83。2.联合PCT+IL-6鉴别血流感染组中G+与G-的诊断效能比其单个指标的诊断效能均有提高,最大约登指数对应的AUC为0.71时,其敏感性为0.63,特异度为 0.73。3.呼吸科、泌尿科、肝胆外科、肾内科均为老年和中青年血流感染发生的主要科室,此外,老年组BSI患者主要分布的临床科室还有消化科、神经内科、心血管内科,中青年BSI患者主要分布的临床科室为产科、康复科。因此有针对性的加强科室管理,可大大减少BSI的患病率。4.老年人BSI危险因素中相关的危险因素为呼吸道感染、低蛋白血症;青年人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主要为尿路感染、肾功能不全。由此可见,不同年龄段的BSI危险因素各有侧重,我们应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关措施去降低BSI的发病率。

沈玉萍,尹健[5](2021)在《尿液有形成分分析与尿培养对尿路感染的诊断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尿液有形成分分析与尿培养对尿路感染的诊断作用。方法选择该院2019年1—12月收治的2 000例尿路感染患者,对患者同时进行尿液有形成分分析与尿培养,分析检查结果。结果尿培养分离病菌750株,阳性率37.50%;尿液有形成分分析阳性970例,阳性率48.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尿培养750株病原菌中,革兰阳性菌190株(25.33%),革兰阴性菌400株(53.33%),真菌160株(21.33%)。大肠埃希菌是尿路感染病原菌中最常见的一种。尿培养方法的真阳性率、真阴性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度均高于尿液有形成分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尿液有形成分分析与尿培养对尿路感染的诊断具有明显的作用,二者在诊断上具有各自的优势,互为补充,可以为临床尿路感染疾病的诊断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

王瑞[6](2021)在《泌尿系感染病原学特点及耐药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收集我院泌尿系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了解患者临床特点、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情况,为临床经验性选择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研究纳入2018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入住我院的641例泌尿系感染的患者临床资料,对尿液一般菌培养、真菌培养及药敏试验进行统计,分析泌尿系感染病原体构成及耐药特点。结果:泌尿系感染患者共641例,其中男性213例(33.2%),女性428例(66.8%),女性患者明显多于男性,男女比为1:2.01,平均年龄(66.1±16.1)岁。641例患者中,糖尿病患者294例,占45.9%;慢性肾脏病128例,占20.0%;前列腺疾病117例,占18.3%;肾、膀胱结石96例,占15.0%;导尿及输尿管膀胱造瘘191例,占29.8%。妊娠患者4例,0.6%。641例患者中,362例尿培养阳性,占56.5%。362例患者共分离培养得到476株菌株,革兰阴性杆菌、革兰阳性菌及真菌分别为301株、98株、77株,各占63.2%、20.6%、16.2%。革兰阴性杆菌中最多见者依次为大肠埃希菌184株(38.7%)、肺炎克雷伯菌50株(10.5%)、奇异变形杆菌15株(3.2%)、铜绿假单胞菌13株(2.7%)、鲍曼不动杆菌7株(1.5%)。革兰阳性球菌中最多见者依次为屎肠球菌52株(10.9%)、粪肠球菌16株(3.4%)、无乳链球菌B群7株(1.5%)。真菌中最多见者依次为光滑假丝酵母菌21株(4.4%)、白色假丝酵母菌15株(3.2%)、热带假丝酵母菌12株(2.5%)。男性泌尿系感染常见的病原菌依次为大肠埃希菌、屎肠球菌、肺炎克雷伯菌、粪肠球菌、白色假丝酵母菌,女性常见的病原菌依次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屎肠球菌、光滑假丝酵母菌、奇异变形菌。≥60岁常见病原菌依次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屎肠球菌、光滑假丝酵母菌、粪肠球菌。糖尿病患者依次为大肠埃希菌、屎肠球菌、肺炎克雷伯菌、光滑假丝酵母菌、白色假丝酵母菌。慢性肾脏病患者依次为大肠埃希菌、屎肠球菌、肺炎克雷伯菌、粪肠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对头孢他啶、头孢噻肟、左旋氧氟沙星耐药率分别为40.8%、50.0%、67.9%,ESBLs阳性大肠埃希菌对头孢他啶、头孢噻肟、左旋氧氟沙星、头孢西丁、阿米卡星、厄他培南、美罗培南、亚胺培南、替加环素耐药率分别为100.0%、100.0%、84.3%、11.2%、2.2%、1.1%、1.1%、1.1%、0.0%。屎肠球菌对氨苄西林、青霉素、红霉素、环丙沙星、左旋氧氟沙星耐药率>90%,均高于粪肠球菌。屎肠球菌、粪肠球菌对呋喃妥因耐药率分别为16.7%、0.0%,屎肠球菌、粪肠球菌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达托霉素耐药率为0.0%。泌尿系真菌感染以光滑假丝酵母菌、白色假丝酵母菌、热带假丝酵母菌为主,光滑假丝酵母菌对氟康唑、伏立康唑、伊曲康唑耐药率分别为47.6%、33.3%、47.6%,白色假丝酵母菌对氟康唑、伏立康唑、伊曲康唑耐药率分别为0.0%、0.0%、6.7%,热带假丝酵母菌对氟康唑、伏立康唑、伊曲康唑耐药率分别为58.3%、50.0%、58.3%,光滑假丝酵母菌、白色假丝酵母菌、热带假丝酵母菌对5-氟胞嘧啶、两性霉素B耐药率均为0.0%。结论:我院2018年住院泌尿系感染患者女性明显多于男性,尿培养检出率在性别方面无差异,糖尿病、慢性肾脏病、导尿患者尿培养检出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非慢性肾脏病、未导尿患者。随着年龄增长尿培养检出率增加,中老年患者易患泌尿系感染。不同性别、年龄、基础病的患者病原菌分布存在差异,大肠埃希菌在各种人群中均是最主要的致病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中产ESBLs菌株约占50%,ESBLs阳性的革兰阴性杆菌耐药率明显高ESBLs阴性的革兰阴性杆菌。治疗ESBLs阳性大肠埃希菌可选用阿米卡星、头孢西丁、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碳青霉烯类、替加环素。肺炎克雷伯菌对β内酰胺酶类抗生素(青霉素、头孢菌素、头霉素、碳青霉烯)的耐药率高于大肠埃希菌和奇异变形杆菌。呋喃妥因、万古霉素、利奈唑胺、达托霉素对屎肠球菌、粪肠球菌的耐药率低。在大肠埃希菌中,男性对大部分抗菌药物的耐药性高于女性。在肺炎克雷伯菌中,男性对大部分抗菌药的耐药性高于女性,老年患者对大部分抗菌药的耐药性高于非老年。泌尿系真菌感染以光滑假丝酵母菌、白色假丝酵母菌、热带假丝酵母菌为主,对氟康唑、伏立康唑、伊曲康唑有不同程度耐药。

陈聪霞,王海涛,陈敏,姚稚明,郭悦,李旭[7](2020)在《99Tcm-DMSA肾SPECT/CT显像诊断成人上尿路感染的价值》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99Tcm-二巯基丁二酸(DMSA)肾SPECT/CT显像对成人上尿路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至2019年12月间北京医院109例临床疑诊上尿路感染患者[男14例,女95例,年龄23~85(60.0±14.1)岁]的99Tcm-DMSA肾SPECT/CT显像及临床资料,以临床最终诊断作为诊断标准,分析99Tcm-DMSA肾SPECT/CT显像的诊断效能,并与SPECT显像结果比较;另分析上尿路感染的SPECT/CT影像表现。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不同诊断方法间的差异。结果 109例患者中99Tcm-DMSA肾SPECT/CT显像诊断上尿路感染91例,其诊断上尿路感染的灵敏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性分别为100%(86/86)、78.26%(18/23)、94.51%(86/91)、18/18、95.41%(104/109);同机低剂量CT的应用使SPECT/CT显像的诊断特异性明显高于SPECT显像[52.17% (12/23),P=0.014],并有5.81%(5/86)的患者借助于同机CT发现了上尿路感染的病因。29.41%(10/34)的慢性肾盂肾炎患者SPECT/CT显像可见典型肾瘢痕征象;剔除典型肾瘢痕患者后,急性、慢性肾盂肾炎患者肾放射性减低或缺损区≤2个者分别为11.54%(6/52)和37.50%(9/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987,P=0.008)。结论 99Tcm-DMSA肾SPECT/CT显像对成人上尿路感染的诊断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与99Tcm-DMSA肾SPECT显像相比,SPECT/CT显像能有效提高特异性,探查尿路梗阻、结石等上尿路感染病因。

牛晓东[8](2020)在《肝素结合蛋白在诊断尿路感染中的临床价值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尿肝素结合蛋白(U-HBP)、尿白细胞计数(U-WBC)、尿细菌(U-BAC)计数、尿亚硝酸盐含量(NIT)和血清降钙素原(PCT)在诊断尿路感染(UTI)、无症状菌尿(ASB)中的价值,为尿路感染的诊断以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8年10月-2019年12月间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疑似尿路感染的住院患者147例,根据《尿路感染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5年)》中诊断标准、尿培养结果、有无导尿管将患者分为尿路感染组、无症状菌尿组、导管尿组、尿培养阴性组,分别收集患者尿液及血清进行U-HBP、U-WBC、U-BAC、NIT和血清PCT的检测,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建立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计算ROC曲线下面积,寻找最佳截断值,比较U-HBP、U-WBC、U-BAC、PCT、NIT五种指标诊断尿路感染的特异度、灵敏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比较分析尿路感染和无症状菌尿抗生素使用率。结果:1.四组间U-HBP、U-WBC、U-BAC、NIT、PCT浓度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尿路感染组和无症状菌尿组U-HBP、U-WB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尿路感染组和培养阴性组U-HBP、U-WBC、U-BAC、NIT、PCT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症状菌尿组和培养阴性组U-HBP、U-BAC、NIT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导管尿组和培养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U-HBP、U-WBC、U-BAC、NIT、PCT诊断尿路感染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68、0.768、0.730、0.690、0.620,当U-HBP取59.5ng/ml时,U-HBP诊断尿路感染的敏感度为79.5%,特异度为80%,阳性预测值为71.4%,阴性预测值为86.2%,准确度为79.8%;4.尿路感染病原菌革兰阴性菌占72.7%,革兰阳性菌占22.2%,真菌占5.1%,均以大肠杆菌为主,其次是肺炎克雷伯杆菌,革兰阳性菌以屎肠球菌、粪肠球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5.尿路感染组抗生素使用率高于无症状菌尿组(95.5%vs71.4%,χ2=0.012,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U-HBP、U-WBC、U-BAC、NIT、PCT对尿路感染的诊断都有一定的价值,U-HBP是诊断尿路感染较好的生物标志物。2.尿路感染组U-HBP、U-WBC高于无症状菌尿组,U-HBP和U-WBC可以作为区别尿路感染和无症状菌尿的指标。3.尿路感染的病原菌主要是革兰阴性菌,以大肠杆菌和肺炎克雷伯杆菌为主。4.无症状菌尿患者存在一定的抗生素过度使用。

刘延华[9](2019)在《尿路感染预防和诊断治疗中采用微生物检验的应用价值》文中提出目的研究在尿路感染患者中采用微生物检验对于疾病预防以及诊断治疗的影响。方法此次数据分析的样本资料选取时间为2017年4月~2018年4月,计算对比分析目标选为70例尿路感染患者,参考随机数字表法对样本数据进行平均分组统计,参照组即为行常规检验和抗生素治疗的35例患者,实验组即为行微生物检验和对症抗生素治疗的35例患者,分析以及比较实验组与参照组尿路感染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统计值、临床诊断准确率。结果实验组尿路感染患者临床诊断准确率94.28%对比参照组临床诊断准确率77.14%,前者效果更具优势,P <0.05,统计学检测后的数据计算意义存在;实验组尿路感染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统计值97.14%对比参照组临床治疗有效率统计值80.00%,前者效果更具优势,P <0.05,统计学检测后的数据计算意义存在。结论将微生物检验应用于尿路感染患者预防以及诊断中具有显着作用,可提升诊断准确率。

雷佳[10](2019)在《尿路感染患者IBCs的检测及中医证候特征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由尿路病原菌入侵尿道引起的尿路感染(UTI)影响了全球过亿人口[1],我国尿路感染患者占院内感染患者总数的20.8%~31.7%,其发病率仅仅次于呼吸道感染,而位居感染类疾病的第二位[2]。与此同时,大量调查显示由于尿路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UPEC)在宿主膀胱上皮细胞的持留,并形成耐药及免疫逃逸机制导致尿路感染反复发作,为广大女性健康及医疗花费造成了沉重的负担。目前,诊断尿路感染的主要手段仍依赖于尿培养的结果,此方法存在耗时长、阳性率低等问题,因此,筛选快速、灵敏、准确的诊断标识成为尿路感染临床诊疗的趋势所在。研究目的建立尿液上皮细胞内菌落群(IBCs)和丝状细菌的快速检测方法,并与现有检测方法尿常规、尿培养进行对比,评价该法的灵敏性和特异性,探讨IBCs、丝状细菌作为UTI临床诊断或预后标识的可行性,最终建立UPEC快速诊断、预后判定的临床诊断标识。在此基础上分析中医证候、临床症状与尿液IBCs形成、UTI复发的相关性,为中医药延缓尿路感染复发提供中医治疗原则。研究方法本研究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初发和再发性尿路感染患者各32例为研究对象,选取健康志愿者16例做对照,采集新鲜清洁中段尿液标本,分别于0天(急性感染期)和21天(治疗结束后1周)光镜下鉴定尿液IBCs、丝状细菌,并与传统检测手段尿常规、尿培养进行比较,判定IBCs、丝状细菌鉴定方法的特异性和灵敏性,评价其作为判定UTI诊断或预后标识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进行中医证候特征分析,并追访两组患者6个月复发情况,分析中医证型及临床症状与IBCs形成、UTI复发的相关性。本研究运用统计软件SPSS 10.0进行数据处理及相关统计分析。研究结果1一般资料比较RUTI患者多集中于55-70岁绝经后女性,UTI组、健康志愿组受试者年龄散在分布于各个年龄段,三组年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UTI组和RUTI组患者病程、6个月复发情况组间比较,经检验RUTI组患者病程明显久于UTI组,复发率、复发次数明显高于UTI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IBCs、丝状细菌的鉴定对UTI组、RUTI组、健康志愿对照组治疗前后新鲜中段尿液标本经离心、Giemsa染色处理后,光镜下在大部分RUTI患者、极个例UTI患者尿液标本中发现了 IBCs,其形态为不规则团块状深蓝色物体的聚集,边有毛刺和突出。高倍镜下,部分IBCs周围可见丝状细菌的聚集。健康志愿者尿液中光镜下未见团块状深蓝色染色物体的聚集。3 IBCs特异性评价治疗前后RUTI组丝状细菌、IBCs的阳性率均明显高于UTI组,且P<0.01,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经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进一步筛选,以IBCs、丝状细菌为自变量,复发为因变量,结果提示IBCs是UTI复发的危险因素(P=0.023,OR=16.50),而丝状细菌与复发不存在相关性(P>0.05)。同时,治疗后丝状细菌阳性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转阴的情况,而IBCs阳性患者在治疗前后无变化,这与临床中RUTI患者病情迁延未愈、反复发作的情况是吻合的,提示IBCs是RUTI患者特异性诊断标识,可作为UTI预后情况判定标识。4 IBCs灵敏性评价本项研究结果提示急性感染期IBCs 阳性25例(39.1%),尿常规、尿培养均达100%阳性率,IBCsp阳性率明显低于尿常规、尿培养,且P<0.0001,差异具有极显着统计学意义。但21天后尿常规、尿培养均存在大幅度转阴的情况,但IBCs阳性患者其结果均未能转阴,其阳性率在治疗前后无变化。IBCs阳性率(39.1%)明显高于尿常规阳性率(12.5%),差异具有极显着统计学差异(P<0.0001);IBCs阳性率(39.1%)明显高于尿培养阳性率(4.7%),差异具有极显着统计学差异(P<0.0001)。治疗后尿路感染患者IBCs持续高阳性率提示尿路感染患者膀胱尿路上皮存在细菌定植的情况,因此其作为尿路感染患者预后情况判定标识灵敏性优于尿常规及尿培养,提示UTI反复发作的可能。5丝状细菌特异性探讨急性感染期丝状细菌阳性23例(35.9%),虽未达尿培养、尿常规100%阳性率,但丝状细菌阳性患者其尿常规、尿培养结果同样阳性。23例丝状细菌及尿常规均阳性的患者21天后16例尿常规转阴,其中15例丝状细菌和尿常规均转阴,1例尿常规转阴、丝状细菌未转阴,可见丝状细菌转阴的患者其尿常规结果亦转阴。23例丝状细菌和尿培养均阳性患者21天后20例尿培养转阴,其中15例丝状细菌和尿培养结果均转阴,5例尿培养转阴、丝状细菌未转阴,可见丝状细菌转阴的患者其尿培养结果亦转阴。因此,提示丝状细菌可作为尿路感染急性发作期的判定标识,具有一定的特异性,但同尿常规和尿培养相比其敏感性远远不足。6中医证候特征及相关性研究尿路感染患者证型分布中湿热证频数最高共35例(54.69%);中医症状方面,排在前三位的分别为尿色黄赤或浑浊(82.81%)、尿道灼热刺痛(71.88%)、尿频急短数(68.75%);舌色方面红舌出现频率最高,达65.63%;舌质方面舌淡胖、边有齿痕出现率相对较高,均超过25%;舌苔方面薄黄苔出现频率最高,达35.94%;脉象方面出现频率较高的脉象为数脉、滑脉、滑数脉、细脉均超过40%。中医证型与IBCs相关性分析提示湿热证与IBCs的形成存在相关(P=0.008,OR≈4.55)。因此可推测湿热证UTI患者膀胱尿路上皮形成IBCs的风险是非湿热证UTI患者的4.55倍。中医证型与尿路感染复发相关性分析提示湿热证与UTI复发存在相关(P=0.039,OR≈2.96),提示湿热证患者尿路感染复发风险是非湿热证患者的2.96倍。中医症状与IBCs相关性分析提示尿频急短数(P<0.05,OR≈1.50)、遇劳则发(P<0.05,OR≈2.53)、口苦口黏(P<0.05,OR≈1.49)与膀胱尿路上皮IBCs的形成存在相关。其中尿频急短数、口苦口黏属于湿热证范畴;遇劳则发属于阳虚证范畴。中医症状与UTI复发相关性分析提示尿道灼热刺痛(P<0.05,OR≈2.38)、口苦口黏(P<0.05,OR≈5.72)、遇劳则发(P<0.05,OR≈2.77)与尿路感染的复发存在相关。其中,尿道灼热刺痛和口苦口黏均属于湿热证范畴;遇劳则发属于阳虚证范畴。研究结论本研究提示IBCs是RUTI患者尿液标本特异性的诊断标识物,作为尿路感染患者预后情况判定标识其灵敏性优于传统检测手段尿常规和尿培养。同时,IBCs与尿路感染反复发作存在相关,是尿路感染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丝状细菌可作为尿路感染急性发作期的判定标识,具有一定的特异性,但敏感性不足。中医证候特征相关性研究提示湿热证与膀胱尿路上皮IBCs形成以及尿路感染的复发存在相关。临床症状中尿频急短数、口苦口黏、遇劳则发三种临床症状与IBCs的形成存在相关;尿道灼热刺痛、口苦口黏、遇劳则发三种临床症状与尿路感染的复发存在相关。尿频急短数、尿道灼热刺痛、口苦口黏属于湿热证范畴,遇劳则发属于阳虚证范畴。因此,临证中应重视“清热利湿”、“补虚”等治疗原则在防治尿路感染复发中的重要作用。

二、老年尿路感染患者临床诊断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老年尿路感染患者临床诊断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尿路感染的病原学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1.2 排除标准
    1.2 方法
        1.2.1 尿路感染判断标准
        1.2.2 调查工具
        1.2.3 细菌培养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尿路感染的主要临床特征
    2.2 病原菌分布
    2.3 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发生尿路感染的单因素分析
    2.4 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发生尿路感染的多因素分析
3 讨论

(2)老年尿源性脓毒症的早期预测及病情评估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2 病例定义
    1.3 方法
        1.3.1 资料收集
        1.3.2 血清指标检测
    1.4 统计分析
2 结 果
    2.1 老年尿路感染患者发生脓毒症的单因素分析
    2.2 老年尿路感染患者发生脓毒症的多因素分析
    2.3 血清CRP、ALB、PCT、HBP水平在评估老年尿路感染患者发生脓毒症的ROC曲线分析
    2.4 轻症以及重症患者的血清CRP、ALB、PCT、HBP水平
3 讨 论

(3)柴芩通淋片治疗肝郁气滞、下焦湿热型反复发作性尿路感染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研究一:中药或联合西药治疗反复发作性尿路感染的meta分析
    1 研究背景及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研究二:柴芩通淋片治疗肝郁气滞、下焦湿热型反复发作性尿路感染的临床研究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及诊断标准
    2 研究内容及方法
    3 临床研究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反复发作性尿路感染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1 RUTI的西医研究进展
    2 中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血流感染中感染指标诊断价值探讨及其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老年人血流感染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5)尿液有形成分分析与尿培养对尿路感染的诊断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3 方法
    1.4 观察指标
    1.5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两种方法阳性率比较
    2.2 尿培养病原菌种类及比例
    2.3 两种方法结果与临床诊断结果比较
    2.4 两种方法诊断指标比较
3 讨论

(6)泌尿系感染病原学特点及耐药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一)前言
(二)临床资料与方法
    1.病例选择
    2.研究方法
(三)结果
    1.基本资料
    2.尿培养检出率比较
    3.病原菌谱
    4.病原菌谱分布情况
    5.耐药性分析
(四)讨论
(五)结论
(六)参考文献
综述 泌尿系感染诊治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8)肝素结合蛋白在诊断尿路感染中的临床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肝素结合蛋白的临床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尿路感染预防和诊断治疗中采用微生物检验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础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比对研究参照组和实验组尿路感染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统计值
    2.2 比对研究参照组和实验组尿路感染患者临床诊断准确率
3 讨论

(10)尿路感染患者IBCs的检测及中医证候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尿路感染西医研究进展
        1 尿路感染发病机制
        2 UPEC耐药性现状
        3 新型治疗手段的研究进展
    综述二 尿路感染中医研究概况
        1 病名及分类
        2 病因病机
        3 淋证的中医治疗
    参考文献
前言
1 临床资料
2 研究内容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6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
致谢
个人简历

四、老年尿路感染患者临床诊断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尿路感染的病原学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J]. 罗贤海,肖菊艳,陈寿林,邱聪龙,田海华. 中国现代医生, 2021(29)
  • [2]老年尿源性脓毒症的早期预测及病情评估方法[J]. 曹娟,谷晨星,王士杰.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21(20)
  • [3]柴芩通淋片治疗肝郁气滞、下焦湿热型反复发作性尿路感染的临床研究[D]. 王璠.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血流感染中感染指标诊断价值探讨及其危险因素分析[D]. 蒋明凤.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1)
  • [5]尿液有形成分分析与尿培养对尿路感染的诊断作用研究[J]. 沈玉萍,尹健. 系统医学, 2021(04)
  • [6]泌尿系感染病原学特点及耐药性分析[D]. 王瑞.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1)
  • [7]99Tcm-DMSA肾SPECT/CT显像诊断成人上尿路感染的价值[J]. 陈聪霞,王海涛,陈敏,姚稚明,郭悦,李旭. 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 2020(07)
  • [8]肝素结合蛋白在诊断尿路感染中的临床价值研究[D]. 牛晓东.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2)
  • [9]尿路感染预防和诊断治疗中采用微生物检验的应用价值[J]. 刘延华.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19(12)
  • [10]尿路感染患者IBCs的检测及中医证候特征研究[D]. 雷佳.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9(01)

标签:;  ;  ;  ;  ;  

老年尿路感染患者临床诊断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