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行服务器信息流切换的模糊控制

并行服务器信息流切换的模糊控制

一、并行服务器信息流切换的模糊控制(论文文献综述)

邓超[1](2019)在《人机共驾车辆驾驶人接管过程的认知体系结构模型》文中研究指明在实现完全自动驾驶之前,驾驶人和车载智能系统共同控制车辆的局面(人机共驾)将长期存在,由此产生的人机匹配失调、驾驶人分心和认知局限性成为影响交通安全的重要因素。目前国内交通安全领域,驾驶人接管自动驾驶车辆的认知研究主要集中在局部认知行为(如操作特性、情景意识、注意力分配等方面),研究方法局限于行为实验,缺少可计算的建模研究。由于认知系统的复杂性,认知体系结构建模发展较为缓慢。本文对人机共驾车辆驾驶人接管过程进行认知体系结构建模,具体工作如下:首先,在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对人机共驾车辆驾驶人接管方式进行了分类,对接管条件和典型场景进行了界定。根据驾驶行为层次模型将换道控制任务划分为基本车辆控制、观察周边交通环境,以及换道决策任务。通过引入安全裕度建立车辆横向控制认知体系结构,通过引入最大视距完善了驾驶人纵向控制认知体系结构,将驾驶人视区分为正前方、左车道前方、右车道前方、左后视镜、右后视镜5个区域,根据驾驶人的注视特性建立了行车环境的观察过程模型,基于横纵向控制和观察策略,分析了车道变换及超车认知体系结构,建立了车辆控制模型。基于QN-ACTR建立了车辆换道控制模型,包括车辆横纵向控制、行车环境的观察、车道变换及超车等模型。通过实际道路实验进行参数标定,包括驾驶人眼动特性、车辆状态等参数,然后搭建基于TORCS车辆仿真系统和QN-ACTR Java的驾驶人认知一体化仿真平台,基于该平台对典型的手动驾驶任务进行模拟仿真,通过模拟驾驶实验验证了单任务和双任务情况下驾驶人的反应时间、驾驶负荷和横纵向驾驶绩效等。另一方面,在分析了人机共驾接管过程的影响因素和车内非驾驶任务后,对人机共驾非驾驶任务进行认知体系结构建模,包括标准视觉Su RT(Surrogate reference task)任务、标准听觉2-back任务、DRT(Detection response task)驾驶人检测反应任务。根据QN-ACTR的不中断处理机制,将单任务模型组件组合在一起,建立了人机共驾车辆驾驶人接管过程认知体系结构模型,并对模型产生式规则需要排队处理的情况进行了分析。通过开展模拟驾驶实验,从非驾驶任务、接管预警时间和交通风险程度等方面对人机共驾车辆接管过程认知体系结构模型进行了验证,建立的模型没有调整任何认知神经心理学参数,较好的适应了驾驶人数据。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利用人机共驾认知评估系统对人机共驾任务中驾驶人的接管眼动特性、驾驶负荷和车辆横纵向稳定性进行了评价。通过驾驶人模型眼动行为记录评价了水平视线分散程度。通过资源需求分解分析方法研究了驾驶负荷下的认知资源瓶颈和绩效受损机理。通过查看驾驶人模型的产生式匹配情况,分析了驾驶绩效产生的人因机理。该认知评估系统对人机共驾交通安全问题的改善提供了理论依据,为后期开发应用人机共驾车辆驾驶人接管过程的认知体系结构模型提供了新的思路。

李国栋[2](2017)在《基于GIS的抚宁县规划选址综合决策系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项目选址是政府进行规划工作的关键环节,基于GIS规划选址是在大量空间地理信息为基础的多数据的综合分析,是“智慧城市”发展的示范应用之一。文中研究分析了项目选址综合决策系统整体架构与选址算法,以抚宁的项目GIS选址为研究对象,研究了选址模型、选址数据处理及GIS综合分析。文中介绍了选址的基本原则和常用选址模型,对比遗传算法、蚁群算法、人工神经网络算法和GIS空间叠加算法特点及适用性。并根据抚宁项目GIS选址特点,设计了项目选址GIS空间叠加模型整体流程。以抚宁项目选址规划数据的特点,确定了数据库的建库内容和建库原则,架构了对抚宁项目选址系统的数据库,设计了Web GIS数据库表和其它数据库表,并介绍了数据库入库流程和需要注意的关键问题。根据抚宁项目选址过程对软件功能的要求,说明了系统需要的软硬件环境和系统开发流程,介绍了系统实现后的界面、功能菜单和各类辅助工具。详细展示了系统实现的部分GIS功能。以抚宁正大国际商场选址和镇发展核心区为例,应用了抚宁规划选址综合决策系统进行GIS项目选址。正大国际商场是采用加权叠加空间分析算法计算出最佳的商场选址地点。镇发展核心区是根据选址量化指标和模糊叠加空间分析算法,计算其最佳选址位置。实例验证了抚宁项目GIS选址系统的可行性和适用性。

涂利祥[3](2014)在《S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优化设计》文中认为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社会正在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迈进,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推动经济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大力推进信息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措施,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和必然选择。信息化使企业发展方式发生根本转变。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我国企业的发展方式正在由主要依靠资本和资源投入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转变,企业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就是把信息技术运用到管理领域,其在促进企业管理和决策的科学化方面所起的作用有目共睹。因为管理信息系统软件中往往蕴含着比较先进的管理思想,所以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可以促进企业提高管理决策水平。通过管理信息系统,管理者可以迅速准确地把握企业的进销存、财务、资金、人力资源等管理状况,从而更加高效合理地配置企业的人、财、物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对内通过企业内联网进行流程重组,对外通过企业外联网和国际互联网进行供应链管理和电子商务。总之,管理信息系统将提高企业的效益和效率,从而使企业获得竞争优势。本文在描述S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现状及其应用过程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S企业对管理信息系统的需求和S企业优化管理信息系统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然后提出优化S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总体目标、思路、原则,并针对S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提出了优化设计的方案及实施步骤。最后对S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运行维护、保障措施与评价进行了阐述。本文通过对S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践,期望达到如下目标:(1)实现S企业软件信息化与管理自动化;(2)实现S企业管理过程中数据的实时获取、呈现和分析,从而有力的支持企业管理者的管理和决策;(3)实现S企业在生产流程中的标准化,规范和统一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4)对S企业架构的过程能力转变提供科学的视图,使管理知识和过程改进工作迈上一个新的台阶;(5)实现S企业项目管理的无纸化办公。

丁金虎[4](2013)在《高速公路联网监控综合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高速公路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使得人们对高速畅通出行提出更高的要求。为此全国各省高速公路管理部门和交通部都在建设完善联网系统,组建应急指挥机构,收集高速公路路况信息,为广大出行人员提供出行信息,快速处置交通事故,恢复道路畅通,本论文的研究内容是针对该需求进行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是以依托参加的河南省高速公路的联网监控软件项目实际进行研究,省级联网监控系统包括省级监控中心的软硬件建设和路段监控分中心的联网改造两项工作,其中软件是整个项目的灵魂,是提高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的重要手段。联网监控综合信息系统软件以路网管理、指挥调度、出行服务为总目标,建立基础静态信息和实时动态信息两类数据库,实时处理动态数据,异常交通联动报警,借助GIS平台展示路网信息,结合路网视频,实时掌握全省路网运行状态,为工作出行服务。论文在总体方案中阐述了视频和数据联网两个方案,在业务设计中研究了四个关键业务出流程,在软件实现中介绍了开发中采用的四种关键软件技术。结合系统的总体目标和功能要求,在系统规划设计阶段制订了监控联网数据技术规范、视频级联控制协议、网络数据传输接口规范、信息分类编码等联网基本要求和软件功能架构。

刘少青[5](2013)在《中小型城市数字城管系统规划与实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城市化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中小型城市在城市规模和城市功能上的快速扩大,城市的综合实力快速增强,城市管理的复杂度也在不断增大,传统的城市管理模式和工作效率日益受到挑战。中小型城市十分渴望引入新兴的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使城市管理的区域达到精细化、管理部件的内容数字化,管理事件的处置精确化,实现城市“科学、严格、精细、长效”的管理,确保城市可持续、健康的发展。本论文以一个实际运作的数字城市管理系统设计、开发项目为基础,通过对中小型城市现有问题的分析,针对性的运用现代项目管理工具,从系统分析、项目规划设计、项目组织管理、项目风险管理等几个方面展开探讨,论述了中小型城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规划与实施需涵盖的相关内容,以及在项目执行过程中项目管理和项目风险管理的内容和要求。

屈志坚[6](2012)在《铁道电网信息流柔性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摘要:铁道电网是现代铁路,特别是高速铁路的重要组成部分,铁道电网的安全运行很大程度取决于调度监控信息流的通畅和高效处理。随着我国高速铁路大规模建设,自动化设备改造,以及IEC61970国际标准的推广和应用,铁道供电调度监控需要研究和解决的主要问题是:(1)公共信息流的传输和处理量越来越大,造成信息拥堵延迟,需要研究信息延时问题。(2)由于铁道供电信息要供多个专业应用,量测值存取次数频繁、要求精度高,运行中存取操作反应慢,有时甚至死机,需要解决大数据集信息压缩处理问题。(3)铁道电网总体呈链式、局部含环形结构,运行方式灵活,需要研究适应性好的快速拓扑算法,解决运行方式的在线监测问题。(4)针对自动化系统改造工程中应用信息集成难的现状,需要研究交互接口信息流,提高交互效率和设备兼容性,解决接口集成问题。为了深入研究,将铁道电网信息归类整理为:公共信息流、量测值存取信息流、运行方式监测信息流和交互接口信息流,提出了柔性技术及相关定义。采用Monte Carlo和LHS-MC新方法,对公共信息流进行统计试验研究,找到了信息延迟时间的概率分布和置信区间。采用集群变断面压缩方法,对量测值存取信息流进行研究。通过变断面压缩存取方法进行大比例压缩存取;应用Hadoop集群和Map/Reduce引擎进行分布式集群压缩,并通过实验和工程应用对压缩量和压缩率进行了验证。采用源流链算法、元胞自动机算法和图矩阵寻迹算法,对铁道电网运行方式监测信息流进行研究。源流链算法空间复杂度降为O(17n),计算时间降为ms级;元胞自动机算法空间复杂度降为O((2c+4)n),克服了传统算法解环困难和维数灾问题;图矩阵寻迹算法的效率提高约50%,解决了多态拓扑问题。采用P/S-R回调方法和智能联盟方法,对交互接口信息流进行研究。P/S-R回调方法融合了发布/订阅与远程方法调用,通过消息的发布、订阅和回调,使状态变位的处理时间减少了2个数量级;智能联盟方法利用消息事件进行松散耦合交互传递,使批量信息的处理时间减少了70%,解决了铁道供电调度自动化系统中传统交互接口效率低、紧密耦合、集成困难的问题。本文技术已投入到陇海线调度监控系统、郭家窑变电所监测与管理系统中,成功解决了应用信息集成、大数据集压缩存取及运行方式监测等问题,效果良好。

陈艳平[7](2012)在《基于网络演算的QoS分析方法与保障技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相比传统的排队论而言,网络演算具有系统的模型结构,能采用灵活的方式表示当前日益复杂的网络形态和业务流特征,进而获得业务流和服务单元的精确模型,并且能够进行最坏情况下的性能分析,因此非常适合网络的QoS建模。基于以上背景,本课题采用网络演算研究动态变化的异构网络的QoS分析方法和保障技术。内容主要包括:1)一般拓扑的网络建模;2)面向数据变换的网络服务模型;3)面向业务流自相似、多分形等特性的接纳控制算法;4)基于业务流和网络服务动态变化的路由算法。四个研究内容循序渐进,构成一个有机整体。首先,分析影响网络稳定性的三个主要因素:网络拓扑、输入网络业务量及网络服务节点的调度协议,得到了影响网络稳定性的具体细节,使后续网络稳定条件的研究更具有针对性。在网络稳定性条件研究中引入超链的概念,但由于超链定义采用向量的数学结构,基本的网络演算理论已经不能对超链表示的数据结构进行建模。因此,借鉴超链概念,推导了基于高级网络演算的统计延迟界和统计积压界,并用二者表示网元的稳定度量,研究一般拓扑网络稳定条件。通过分析数据包之间或业务流之间的偏序关系及这种偏序关系对延迟的影响,研究业务流的偏序关系构成的偏序集上的闭包算子,将网络稳定问题转换为偏序集上该闭包算子的超可加闭包问题。在网络处于稳定状态下,通过融合最小加代数和最大加代数卷积实现对一般拓扑网络的建模,解决目前网络演算仅能对串联拓扑网络建模的问题。其次,针对传统的业务流聚集不适用于数据变换下的业务流聚集的不足,本部分给出适合数据变换下的业务流聚集定义。把数据变换看作是一种数据压缩过程,从泛函分析的角度对数据变换过程进行定义,给出了基于此定义的业务流到达过程模型和服务模型。并根据这两种模型构建具有数据变换能力的QoS性能参数表达式,将QoS性能分析方法应用于网络编码的数据变换模式,证明了本部分提出的面向数据变换的网络服务模型的准确性。再次,针对网络数据流突发更加随机化导致业务流建模困难的问题,提出新的接纳控制算法。该算法采用统计网络演算对流进行性能分析,基于分析结果进行接纳控制。由于流在不同时间尺度上表现出不同特性,因而有不同的流模型,本部分考虑自相似和多分形两类主要流模型。接纳控制算法首先通过在线测量,选取适当的时间尺度,判断流的突发水平,据此选定流模型;另外,由于多分形流模型还不能直接用于统计网络演算分析,提出的算法通过有效带宽和有效包络转换定理,获得多分形流模型的有效包络,使得多分形流模型能够用于统计网络演算分析。由于接纳控制算法本身会对流的性能产生影响,因此接纳决策时机的选择对满足流的性能也至关重要,算法通过推导估计流的突发期,在此期间对流进行接纳控制,以此保障业务流的统计QoS。最后,针对网络资源和网络业务流动态变化情形,在动态的网络下实现路由优化。主要考虑背景流独立和非独立两种情况。对于背景流独立的情况,可以将卷积运算转换为勒让德域的加法运算,能降低服务曲线的计算复杂度。对到达曲线和服务曲线进行勒让德变换,采用勒让德域到达曲线和服务曲线表示业务流的统计时延和统计积压,得到它们之间关系的闭合表达式。将该理论应用于QoS路由优化算法,证明提出方法的正确性。对于背景流非独立的情况,由于同一条路径存在多个业务流,而不同的业务流还具有交叉重复路径,因此在计算网络剩余服务曲线就涉及PMOO (PayMultiplexing Only Once)现象。本部分将结合剩余服务曲线,通过对勒让德域服务曲线的分析,获得在相同路径上不同业务流之间的交叉关系,得到PMOO现象作用下的不同业务流之间关系的表达式。为实现考虑PMOO现象的动态路由打下基础。

袁琰星[8](2011)在《排课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目前,随着高职院校在校人数的持续增长和越来越多学校的进行多校区教学,使得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变得越来越繁重,其中每个学期的排课在教务管理中就是一项非常重要和复杂的系统工作。为了提高排课的效率,设计一个科学高效的排课管理系统对于每个学校的教务部门来说都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也是高校提升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标准之一,更是国家在高等教育中推行教育信息化、现代化的重要体现。排课问题是一直以来困扰着各个高校的教学资源多目标组合优化问题。它的解决不仅有助于我们对运筹学中多目标优化类问题的研究,而且对解决我国高等教育中教学资源相对紧缺而学生又相对较多的现状尤其具有现实意义。排课问题从数学上讲,是一个在课程、时间、教师、学生和教室五位一体的问题,以教学计划和各种特殊要求为约束条件的组合规划问题,其实质就是解决各因素之间的冲突。排课管理系统的主要任务是把各系或各授课部门的课程申请进行汇总,然后根据教学计划或教学环节制订全校各班级的课表。为了使课表的编排更准确、合理、快速,高校教务部门己用计算机来进行排课管理,并先后开发出一些适用的排课软件系统。本文结合本人的工作岗位,以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排课管理系统为应用对象,具体分析设计了用户管理、基本信息管理管理、智能排课、课表查询和输出等功能模块。文中首先对排课系统的国内外的研发动态和本文的主要研发内容进行分析,明确系统设计的目标与原则、系统需求、网络架构和软件系统结构等总体设计。此系统是基于web的排课系统,是结合了网络结构中的B/S结构而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和教师可以很方便的通过网络查询排课的情况。在排课系统设计中,采用面向对象的设计方法UML对系统模型进行了建模和设计,并在课表安排中的时间采用遗传算法。通过分析比较选出了适合该排课系统的算法,分析了遗传算法的的基本理论,并着重结合学院排课系统分析了系统中使用的遗传排课算法,给出了该算法解决冲突的方法。最后通过实验测试分析,该遗传算法基本上满足了学院排课的需求。排课算法的实现很好满足了学院复杂捧课情况的管理需求,同时对其他高校排课系统开发具有参考价值。

曲良东[9](2010)在《基于IPv6的车载信息系统若干问题研究》文中认为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车载技术的不断进步,两者间的融合使车载信息系统成为未来智能交通系统(ITS)的重要支撑。而为解决日益突出的IP地址匮乏危机,IPv6成为解决该问题的首要选择,IPv6与车载信息系统的结合为未来的智能交通系统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案。本文在分析现有的技术基础上,根据应用环境的不同,设计并实现了两种不同结构的车载信息系统模型,并针对先行的网络结构中IPv6孤岛穿越IPv4网络访问纯IPv6主机的情况,设计了两种不同实现方式的隧道模型,最后根据车载信息系统的应用中异构无线网络连接的需要,采用了隧道VPN的形式来实现垂直切换功能,并在数据传输的安全方面进行了加强。本文的主要创新研究成果有:(1)提出并实现了一种集成式的车载信息系统,在车载信息系统的承载硬件上集成了基于ARM920T的移动计算平台,其组成为S3C2410ACPU、64MB的SDRAM内存和16MB的FLASH静态存储器,外围接口包括了CAN/LIN车身控制网络、CDMA无线网络模块、USB无线网卡接口以及GPS定位系统等。软件上采用ARM-Linux作为系统软件平台,并通过后台应用程序整合车载的CAN/LIN网络数据和GPS系统数据,再通过CDMA无线广域网将这些数据传输到处于IPv6网络中的远程主机。针对不同业务的收发队列,采用基于轮询的时间概率权重方法进行队列访问调度,加强了系统在数据处理上的性能。(2)提出并实现了基于虚拟网络设备的模块化车载信息系统模型。该模型的核心部件为车载网关,车载网关有效地利用Linux系统的网络设备加载特点,对与之互联的各种不同的电子设备和异构网络节点通信数据进行重新封装,从逻辑上讲,在其各自的驱动程序之上创建了一个虚拟网络接口层,为不同的应用程序搭建了一个统一的接口平台。以CAN虚拟网络设备为例进行了性能分析,系统模型采用M/M/1排队模型,并根据CAN虚拟网络设备的使用情况设置相关系统成员参数。最后通过实验测试验证了系统的性能。通过对GPS设备、CAN集成节点和无线网卡等典型设备的虚拟化实现,可以使应用程序的设计、开发与维护更为简单,可以为将来的车载应用提供更广泛的开发环境。同时,虚拟网络设备接口层处于系统的驱动层,从系统的角度看与普通的网络设备无异,可以同时支持IPv4和IPv6双协议栈和完整的路由体系,这样在Linux系统中,大多数的基于Internet网络的安全策略等都可以得到有效的支持,为今后的功能扩展提供了更为广泛的应用前景。(3)根据两种不同的车载信息系统模型,提出并实现了两种不同类型的IPv6隧道连接封装方式。在集成式的车载信息系统中实现的是基于CIPE的IPv6全隧道模型,该隧道模型以CIPE为基本模块,通过修改相应的封装函数使其支持IPv6协议,将隧道入口和车载信息系统整合于一体,在隧道配置完成之后即可实现IPv6数据报文穿越IPv4网络的功能,并且在数据通信全程使用内核态的IP数据报文加密,为该隧道传输提供了有效的安全防护措施。虚拟网络隧道模型(VNTM)主要应用在模块化车载信息系统中的车载网关中,因为该车载网关相当于一台移动路由器,虚拟网络隧道为车载信息系统的IPv6应用平台提供了一个穿越IPv4网络访问外部IPv6网络的隧道,其实现通过使用Linux系统中特有的packettype类型注册自定义协议的方式进行IP报文的捕获和分析,然后再使用IPv6-in-IPv4的形式进行报文的封装,从而实现穿越功能,此外还通过预留的USB接口提供安全访问控制。该隧道对于连接车载网关的其他网络设备来说是透明的,并不需要这些设备再进行隧道的配置,仅需要配置能够与车载网关通信即可。(4)在集成式车载信息系统中,提出了一种基于隧道VPN的异构无线网络切换系统模型,实现了车载信息系统中各种异构网络之间的融合,从而形成完整的系统。在切换判决时,考虑无约束最优化问题中的一维搜索策略,提出一种使用黄金分割法搜索AP覆盖区间内的最佳切换阀值的策略。整个切换系统使用基于ARM920T的硬件平台和ARM-Linux的软件平台组成车载信息系统作为基本运行平台,再通过虚拟网络设备接口进行IP层的地址绑定和端口映射,从而实现了CDMA和WLAN的切换支持系统,并通过虚拟网络设备接口实现了隧道VPN。在通讯过程中通过异构无线网络的自动切换使得车载信息系统可以获得更好的网络利用效率,获得更多的网络资源服务。

韩啸虎[10](2010)在《BPR与合同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当今社会,信息化已成为当今全球经济发展的主导方向,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中国企业为了能够在竞争激烈的国际环境下求得生存和发展的机遇与空间,必须进行企业管理的信息化改造。随着现代企业管理的发展,信息管理系统已经成为我国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充分认识建设信息管理系统的重要性,积极推行信息管理系统的实施,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市场竞争力以及使企业管理科学化的一个重要方面。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用信息管理系统的相关先进理念,提高了企业的整体效率和市场竞争能力。对大多数企业而言,决定购买一款信息管理系统产品是一件相对容易的事情,但信息管理系统的实施却是充满了挑战与风险的。许多公司投入巨额资金建设的信息管理系统项目却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然而,我们也可以看到有很多企业成功实施并且充分利用了它们的信息管理系统。经过分析可以得知,大部分企业的成功正是由于遵循了一个实施原理:即首先理解它们的业务流程,然后进行优化与重组,最后才进入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实现操作自动化。在这种实施方式中,蕴含了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业务流程重组(BPR)。即以业务流程为中心,利用信息技术,对现有企业业务流程进行根本的思考与设计,建立新工作流程,以满足客户需求,实现企业在经营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方面的改善。BPR是一种管理思想也是一种技术,是为了在合理的业务流程基础上实现对企业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管理而出现的。因此,BPR与信息管理系统只有紧密结合才能充分发挥作用。本论文从BPR和信息管理系统的基本概论和原理出发,分析了企业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重组的特点与规律。通过比较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和BPR的关系,认为: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必须从业务流程的重组入手。提出了适合通信服务型企业的BPR实施方案。同时,企业又必须能够随着自身的发展状况和外部的环境等因素,适时调整自己的管理模式、组织架构、业务流程等。根据这一特点,本文探索了企业实施信息管理系统的原则、方法、步骤和成功与否的标准。最后本文以实例,具体论述了江苏省电信实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合同信息管理系统的总体功能设计与实现、硬件设计和典型业务流程的详细设计。为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建设做出了有价值的探索。

二、并行服务器信息流切换的模糊控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并行服务器信息流切换的模糊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1)人机共驾车辆驾驶人接管过程的认知体系结构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2.1 人机共驾车辆的接管
        1.2.2 认知过程建模理论与方法
        1.2.3 认知过程建模工具
        1.2.4 驾驶人在环测试技术
        1.2.5 研究现状总结
    1.3 课题支撑
    1.4 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第2章 研究基础理论与方法
    2.1 引言
    2.2 认知体系结构建模理论及方法
        2.2.1 脑功能磁共振成像
        2.2.2 推理思维自适应模型
        2.2.3 排队网络系统
        2.2.4 QN-ACTR认知过程建模方法
    2.3 驾驶人接管过程的认知问题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车辆换道控制模型
    3.1 引言
    3.2 驾驶中的认知策略
        3.2.1 基于SRK层次模型的换道行为
        3.2.2 基于技能的基本车辆控制策略
        3.2.3 基于规则的行车环境的观察策略
        3.2.4 基于知识的车道变换策略
    3.3 模型的参数估计
        3.3.1 驾驶行为关键参数分析
        3.3.2 数据采集实验仪器和设备
        3.3.3 实验方案设计与过程
        3.3.4 实验数据处理
    3.4 基于联合仿真的并行任务认知评估系统
        3.4.1 基于TORCS平台的车辆仿真系统
        3.4.2 基于QN-ACTR Java平台的驾驶人仿真系统
        3.4.3 联合仿真平台搭建
    3.5 验证与讨论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人机共驾认知体系结构模型
    4.1 引言
    4.2 接管过程的影响因素
    4.3 人机共驾车内非驾驶任务
        4.3.1 人机共驾任务描述
        4.3.2 SuRT视觉任务模型
        4.3.3 2-back听觉任务模型
        4.3.4 DRT驾驶人检测反应任务模型
    4.4 人机共驾认知体系的构建
        4.4.1 人机共驾车辆接管策略
        4.4.2 人机共驾车辆接管评估系统
    4.5 人机共驾模拟实验验证
        4.5.1 人机共驾实验设计
        4.5.2 实验被试与过程
        4.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人机共驾车辆接管过程的认知评估
    5.1 引言
    5.2 眼动行为评价
    5.3 驾驶负荷评价
    5.4 行驶状态横纵向稳定性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工作总结
    6.2 主要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致谢
附录 A 换道控制任务的程序和产生式规则
附录 B 产生式规则代码举例
附录 C 不中断处理的产生式规则
附录 D 人机共驾车辆驾驶人接管过程产生式规则库

(2)基于GIS的抚宁县规划选址综合决策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传统的选址问题研究现状
        1.2.2 GIS以及算法选址问题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技术路线和实验方案
第2章 基础理论研究
    2.1 选址原则分析
        2.1.1 目的性原则
        2.1.2 经济性原则
        2.1.3 协调性原则
        2.1.4 科学严谨性原则
    2.2 选址模型分析
        2.2.1 遗传算法
        2.2.2 蚁群算法
        2.2.3 人工神经网络法
        2.2.4 GIS空间叠加模型
    2.3 抚宁项目选址分析
        2.3.1 项目选址流程
        2.3.2 数据入库分析
        2.3.3 项目选址GIS叠加模型
        2.3.4 项目选址表现形式选取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数据处理及建库
    3.1 数据处理
        3.1.1 规划成果数据监理规整
        3.1.2 规划数据动态更新入库
    3.2 系统数据库设计
        3.2.1 数据库总体设计
        3.2.2 建库内容
        3.2.3 建库原则
        3.2.4 空间数据库设计
        3.2.5 WebGIS数据库表的设计
        3.2.6 其他数据库表的设计
        3.2.7 地形图建库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系统设计及实现
    4.1 系统整体架构设计
        4.1.1 页面架构设计
    4.2 系统功能结构设计
        4.2.1 地图操作
        4.2.2 查询工具
        4.2.3 统计分析
        4.2.4 系统管理
    4.3 软硬件环境
        4.3.1 软件环境
        4.3.2 硬件环境
        4.3.3 系统开发流程
    4.4 系统实现
        4.4.1 系统界面介绍
        4.4.2 系统功能菜单及介绍
        4.4.3 系统辅助工具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抚宁项目选址应用案例
    5.1 商场选址
        5.1.1 项目概述
        5.1.2 数据准备
        5.1.3 加权叠加空间分析
        5.1.4 商场选址结果
    5.2 镇核心区规划选址
        5.2.1 项目概述
        5.2.2 数据准备
        5.2.3 模糊叠加空间分析
        5.2.4 核心区选址结果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导师简介
企业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3)S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优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
        1.2.1 国外研究情况
        1.2.2 国内研究情况
    1.3 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内容
第2章 S 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现状
    2.1 S 企业简介
        2.1.1 企业概状
        2.1.2 企业组织结构
        2.1.3 企业经营状况
    2.2 S 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现状
        2.2.1 S 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总体情况
        2.2.2 S 企业现有管理信息系统模块及主要功能
    2.3 S 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存在的问题
        2.3.1 系统流程制作欠缺合理
        2.3.2 信息挖掘不够未发挥信息管理职能
        2.3.3 操作繁琐,影响产品销售业务办理速度
        2.3.4 系统权限设置不合理致使风险加大
    2.4 S 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第3章 S 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优化设计
    3.1 S 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优化设计的原则
        3.1.1 以客户为中心原则
        3.1.2 企业战略性建设原则
        3.1.3 企业产品创新系统先行的原则
        3.1.4 与企业业务流程再造相结合的原则
        3.1.5 企业组织上下要统一目标认识原则
        3.1.6 管理和技术有机结合的原则
        3.1.7 企业突破性改造与连续性改进相结合的原则
    3.2 S 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优化设计的总体目标和思路
        3.2.1 S 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优化设计的总体目标
        3.2.2 S 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优化设计的思路
    3.3 S 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优化设计的方案
        3.3.1 S 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总体构成
        3.3.2 各子系统功能介绍
    3.4 S 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优化设计的实施步骤
        3.4.1 购置和安装设备,建立网络环境
        3.4.2 计算机程序设计
        3.4.3 系统调试与测试
        3.4.4 整理基础数据,培训操作人员
        3.4.5 系统的切换
第4章 S 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运行维护、组织保障与评价
    4.1 S 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运行维护
        4.1.1 硬件系统的维护
        4.1.2 软件系统的维护
        4.1.3 系统的日常使用维护
    4.2 S 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组织保障措施
        4.2.1 建立健全管理信息系统支持团队
        4.2.2 成立专门的项目管理领导小组
        4.2.3 引入管理信息系统绩效评价机制,监测优化的实现过程
        4.2.4 聘请专家参与,提升系统规划及开发能力,保障项目顺利实施
    4.3 S 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预期评价
        4.3.1 系统目标的完成情况评价
        4.3.2 系统运行的性能和实用性评价
        4.3.3 系统的直接经济效益评价
        4.3.4 系统的间接效益评价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高速公路联网监控综合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相关研究
        1.2.2 国内相关研究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组织结构
        1.3.1 论文的研究内容
        1.3.2 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联网监控系统总体方案
    2.1 系统总体目标
        2.1.1 监控中心的管理功能定位
        2.1.2 监控系统的总体功能目标
    2.2 系统架构
    2.3 系统总体方案
        2.3.1 省域通信网络连接
        2.3.2 监控系统网络构成
        2.3.3 视频联网方案
        2.3.4 数据联网方案
        2.3.5 分中心监控联网改造
第三章 联网监控系统硬件设计与实现
    3.1 监控系统网络架构方案
        3.1.1 监控系统网络架构
        3.1.2 联网监控系统 IP 地址规划
    3.2 省高速公路联网监控计算机系统构成
        3.2.1 大屏幕显示系统
        3.2.2 监控计算机网络系统
        3.2.3 综合信息查询系统
        3.2.4 数字视频系统
        3.2.5 交通地理信息系统
        3.2.6 公众信息服务系统
        3.2.7 监控网管系统
        3.2.8 呼叫中心系统
    3.3 视频联网方案设计
        3.3.1 联网视频范围
        3.3.2 省中心与分中心视频联网
        3.3.3 分中心与其管辖单位的视频联网
        3.3.4 视频联网控制方案
    3.4 数据联网方案
        3.4.1 数据联网的内容
        3.4.2 数据交换方式
    3.5 分中心监控联网改造要求
        3.5.1 通信网络要求
        3.5.2 监控硬件要求
        3.5.3 监控软件要求
        3.5.4 分中心三层交换机规划
第四章 联网监控系统软件研究与业务设计
    4.1 软件总体设计
        4.1.1 软件设计总体步骤
        4.1.2 省中心软件结构
        4.1.3 分中心软件结构
        4.1.4 数据流程
    4.2 联网监控软件架构研究与关键技术
        4.2.1 软件架构研究
        4.2.2 监控软件关键技术
        4.2.3 关键业务处理流程
    4.3 数据库选型与设计
        4.3.1 数据库选型
        4.3.2 数据库表分类命名
        4.3.3 动态信息数据表
        4.3.4 数据库表设计
    4.4 数据编码规范
        4.4.1 路段编码
        4.4.2 基本路段单元编码
        4.4.3 分中心编码
        4.4.4 收费站编码
        4.4.5 沿线管理与救援单位编码
        4.4.6 设备编码
        4.4.7 桥梁隧道的编码
        4.4.8 设备类型编码
        4.4.9 道路阻断原因分类
        4.4.10 设备状态类型
        4.4.11 能见度级别分类
        4.4.12 道路服务水平分类
第五章 软件模块设计与实现
    5.1 基础信息管理
        5.1.1 功能需求
        5.1.2 系统开发使用的数据库表
        5.1.3 基础信息管理界面设计
        5.1.4 系统功能设计
    5.2 数据传输系统
        5.2.1 功能需求
        5.2.2 使用的数据库表
        5.2.3 系统界面设计
        5.2.4 系统功能设计
        5.2.5 实施步骤
    5.3 交通地理信息平台
        5.3.1 功能需求
        5.3.2 使用的数据库表
        5.3.3 地图平台搭建
        5.3.4 系统界面设计
        5.3.5 系统功能设计
    5.4 GIS 路网管理系统
        5.4.1 功能需求
        5.4.2 使用的数据库表
        5.4.3 系统界面设计
        5.4.4 系统功能设计
    5.5 报警联动系统
        5.5.1 功能需求
        5.5.2 使用的数据库表
        5.5.3 系统界面设计
        5.5.4 系统功能设计
    5.6 视频管理系统
        5.6.1 功能需求
        5.6.2 使用的数据库表
        5.6.3 系统界面设计
        5.6.4 系统功能设计
    5.7 综合信息查询系统
        5.7.1 功能需求
        5.7.2 使用的数据库表
        5.7.3 系统界面设计
        5.7.4 系统功能设计
    5.8 应急指挥系统
        5.8.1 功能需求
        5.8.2 使用的数据库表和地图数据
        5.8.3 系统界面设计
        5.8.4 系统功能设计
    5.9 公众信息网
        5.9.1 功能需求
        5.9.2 使用的数据库表和地图数据
        5.9.3 系统界面设计
        5.9.4 系统功能设计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结论
    6.2 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5)中小型城市数字城管系统规划与实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专用术语注释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论文研究的背景
        1.1.2 论文来源及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数字城市发展历程
        1.2.1 数字城市的概念
        1.2.2 数字城市发展的历程
        1.2.3 我国数字城市发展的现状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文章结构
第二章 相关背景知识介绍
    2.1 项目管理概述
        2.1.1 项目及项目管理的定义
        2.1.2 项目进度管理
        2.1.3 项目风险管理及特点
    2.2 系统规划概述
        2.2.1 系统规划的定义
        2.2.2 系统规划法说明
    2.3 数字城管系统设计要求
        2.3.1 系统总体设计原则
        2.3.2 应用系统设计原则
        2.3.3 项目实施要达到的目标
第三章 中小城市数字城管系统需求分析
    3.1 数字城管系统建设必要性分析
    3.2 目前中小城市城市管理现状介绍
    3.3 中小城市建设数字城管系统收益预期
第四章 数字城管系统设计方案
    4.1 数字城管系统建设构架
        4.1.1 项目总体架构
        4.1.2 系统技术架构
        4.1.3 应用系统架构
        4.1.4 系统安全设计
        4.1.5 系统外部接口设计
        4.1.6 系统内部接口设计
    4.2 数字城管应用系统设计
        4.2.1 数字城管基础子系统
        4.2.2 数字城管扩展子系统
        4.2.3 数字城管个性化应用子系统
    4.3 数字城管基础数据设计
        4.3.1 基础数据总体要求
        4.3.2 基础地形数据
        4.3.3 地理编码数据
        4.3.4 单元网格数据
        4.3.5 部件、事件数据
        4.3.6 实景三维数据
    4.4 数字城管硬件部分设计
        4.4.1 主机及存储平台设计要求
        4.4.2 网络平台设计要求
        4.4.3 备份系统设计方案
        4.4.4 安全系统设计方案
        4.4.5 DLP大屏幕系统设计方案
        4.4.6 呼叫中心设计方案
        4.4.7 视频监控系统设计方案
    4.5 数字城管软件系统设计
        4.5.1 操作系统软件设计方案
        4.5.2 数据库设计要求
        4.5.3 工作流设计要求
        4.5.4 GIS平台设计要求
        4.5.5 防病毒软件设计要求
        4.5.6 内网管理软件设计要求
第五章 项目实施与控制研究
    5.1 项目组织实施方案
    5.2 施工计划安排
        5.2.1 合同签订
        5.2.2 勘测与设计
        5.2.3 设备采购
        5.2.4 到货验收
        5.2.5 安装调测
        5.2.6 系统联调
        5.2.7 试运行
        5.2.8 系统培训
        5.2.9 系统总体验收
    5.3 项目风险管理措施
        5.3.1 项目风险来源
        5.3.2 项目风险管理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项目建设效果评估
    6.1 政府方效益评估
        6.1.1 社会效益
        6.1.2 经济效益
    6.2 企业方效益评估
        6.2.1 直接收益
        6.2.2 间接收益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铁道电网信息流柔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铁道电网结构特征与任务
        1.1.2 铁道电网运行方式和特点
        1.1.3 铁道电网信息流
        1.1.4 本文研究的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铁道电网信息流统计模拟研究现状
        1.2.2 大数据集量测信息压缩处理现状
        1.2.3 基于拓扑算法的铁道电网运行方式研究现状
        1.2.4 柔性监控的交互技术研究现状与问题
    1.3 铁道电网信息处理的现代要求和发展方向
        1.3.1 应用信息集成问题
        1.3.2 IEC标准与铁道电网信息处理的标准化技术
    1.4 论文的主要内容
2 铁道电网信息流柔性技术定义与数学基础
    2.1 信息流柔性技术定义与应用环境
        2.1.1 信息流柔性技术定义
        2.1.2 铁道电网信息流柔性技术应用条件与环境
    2.2 排队模型
        2.2.1 主备模式下的预处理队列模型
        2.2.2 并列服务器下的实时队列模型
        2.2.3 并列服务器下的轮询队列模型
    2.3 蒙特卡洛统计试验法
        2.3.1 蒙特卡洛方法
        2.3.2 蒙特卡洛模拟信息流的步骤
    2.4 拉丁超立方抽样理论
        2.4.1 分层抽样与多维抽样空间
        2.4.2 拉丁超立方抽样
    2.5 拓扑图理论基础
        2.5.1 链式拓扑的源流追踪原理
        2.5.2 环形拓扑的拟桥分量追踪原理
        2.5.3 嵌套复杂环形拓扑的元胞演化原理
        2.5.4 多态拓扑的图矩阵模型
    2.6 分布式智能联盟理论
        2.6.1 智能体的BDI五元组增强模型
        2.6.2 智能体通信模式
        2.6.3 智能联盟的信息交互分析
3 公共信息流的统计模拟技术
    3.1 引言
    3.2 通信预处理服务模型的模拟
        3.2.1 通信预处理排队参数的确定
        3.2.2 通信预处理服务的Monte Carlo模拟
        3.2.3 通信预处理服务的LHS-MC模拟
    3.3 并列集群信息服务的Monte Carlo模拟
        3.3.1 控制中心集成的标准信息模型
        3.3.2 并列集群信息服务的模拟
        3.3.3 主备模式信息服务的模拟
    3.4 模拟信息流的柔性分析
        3.4.1 LHS-MC模拟技术的柔性分析
        3.4.2 并行集群信息服务的柔性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量测值存取信息流的压缩柔性技术
    4.1 引言
    4.2 变断面压缩存取法
        4.2.1 变断面压缩存储模式
        4.2.2 变断面压缩的量测值存入
        4.2.3 变断面量测值的取出
        4.2.4 变断面量测值压缩效果
    4.3 基于分布式网格的集群压缩柔性技术
        4.3.1 网格集群规模对量测值存取性能的柔性分析
        4.3.2 集群压缩技术
        4.3.3 量测值集群压缩柔性研究
    4.4 本章小结
5 运行方式监测信息流的拓扑算法柔性技术
    5.1 引言
    5.2 铁路电力网拓扑源流链算法
        5.2.1 源流链模型
        5.2.2 算法实现技巧
        5.2.3 算例分析
    5.3 环网拓扑元胞自动机演化算法
        5.3.1 元胞链式存储模型
        5.3.2 元胞自动演化算法
        5.3.3 元胞演化实验的过程分析
    5.4 多态拓扑图矩阵寻迹算法
        5.4.1 寻迹算法的引出和原理
        5.4.2 寻迹算法的步骤
    5.5 拓扑算法的柔性分析
        5.5.1 链式拓扑源流追踪算法空间复杂度柔性分析
        5.5.2 环形拓扑元胞自动机演化算法空间复杂度柔性分析
        5.5.3 多态拓扑图矩阵寻优算法的柔性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铁道电网交互接口信息流的柔性技术
    6.1 引言
    6.2 铁道电网模型交互与应用接口信息流
    6.3 P/S-R回调交互的接口技术
        6.3.1 铁道电网轮询交互信息的问题
        6.3.2 P/S消息传递机制和回调策略
        6.3.3 消息交互接口的P/S-R回调框架
        6.3.4 P/S-R回调交互接口的实现
    6.4 基于Agent的信息智能联盟交互接口技术
        6.4.1 铁道电网的信息智能体联盟
        6.4.2 消息事件及其触发器
        6.4.3 铁道电网智能交互接口信息流
    6.5 交互接口信息流的柔性分析
        6.5.1 P/S-R回调交互信息流的柔性分析
        6.5.2 智能体交互信息流的柔性分析
    6.6 本章小结
7 铁道电网信息流柔性技术应用
    7.1 在陇海线自动化系统改造升级中的应用
        7.1.1 工程背景
        7.1.2 华山牵引变电所自动化改造应用集成关键技术
        7.1.3 交互接口信息流的P/S-R柔性技术应用
        7.1.4 大数据集量测值存取信息流的压缩效果
        7.1.5 运行方式监测信息流的寻迹算法柔性分析
        7.1.6 分布式模拟屏控制系统信息流与远动接入应用集成
    7.2 在干武线电气化铁路中的应用
        7.2.1 工程背景
        7.2.2 元胞演化算法在运行方式监测系统中的应用
8 结论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7)基于网络演算的QoS分析方法与保障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
    1.2 网络演算的提出与发展
    1.3 QoS 分析研究现状
        1.3.1 衡量 QoS 的参数
        1.3.2 基于服务模型的 QoS 分析
        1.3.3 基于业务量数学模型的 QoS 分析
    1.4 基于网络演算理论的 QoS 分析研究现状
        1.4.1 面向 QoS 的服务曲线模型研究现状
        1.4.2 面向 QoS 的到达曲线模型研究现状
    1.5 QoS 保障技术研究现状
        1.5.1 接纳控制算法研究现状
        1.5.2 调度算法研究现状
        1.5.3 缓冲区管理研究现状
    1.6 论文研究内容及组织结构
        1.6.1 一般拓扑网络建模
        1.6.2 面向数据变换的网络服务建模
        1.6.3 面向 QoS 保障的接纳控制算法
        1.6.4 面向 QoS 保障的动态路由算法
第2章 面向一般拓扑网络的服务模型
    2.1 引言
    2.2 一般拓扑网络建模
        2.2.1 队列波动分析
        2.2.2 影响网络稳定的因素
        2.2.3 网络服务模型的扩展性研究
    2.3 通用拓扑网络服务建模
    2.4 基于改进模型的统计端到端延迟界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面向数据变换的网络服务及性能分析方法
    3.1 引言
    3.2 面向数据变换的网络服务模型
        3.2.1 网络中的数据变换
        3.2.2 数据变换分析
        3.2.3 业务流的数据变换模型
        3.2.4 单节点数据变换服务模型
        3.2.5 端到端网络服务模型
    3.3 业务流 QoS 性能界分析
        3.3.1 网络模型
        3.3.2 编码网络的业务流变换模型
        3.3.3 编码业务聚集下的剩余服务曲线模型
        3.3.4 面向数据变换的延迟界性能分析
    3.4 实验与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面向统计 QoS 保障的接纳控制算法
    4.1 引言
    4.2 业务流复杂性的原因分析和接纳控制算法研究现状
        4.2.1 业务流复杂性的原因分析
        4.2.2 多时间尺度接纳控制算法研究现状
    4.3 端到端可用带宽估计
        4.3.1 带宽估计基本理论
        4.3.2 传统可用带宽探测技术-IGI 算法
        4.3.3 IGI 算法的改进
        4.3.4 改进算法仿真结果
    4.4 多时间尺度接纳控制算法
        4.4.1 系统模型
        4.4.2 流模型估计
        4.4.3 有效带宽和包络估计
        4.4.4 突发时间估计
        4.4.5 接纳控制算法
    4.5 数值计算与仿真试验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面向业务流和网络服务动态变化的 QoS 路由优化
    5.1 引言
    5.2 网络动态性分析
    5.3 QoS 路由优化算法
        5.3.1 勒让德域的 QoS 分析
        5.3.2 基于勒让德变换的 QoS 路由优化
        5.3.3 数值分析与仿真试验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8)排课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排课问题的研究现状
    1.4 排课问题的解决方法分析
    1.5 论文的主要研发内容
        1.5.1 论文的主要内容
        1.5.2 论文的结构
第二章 排课管理系统的总体设计
    2.1 设计目标与原则
        2.1.1 排课管理系统的设计目标
        2.1.2 高校排课工作的基本原则
    2.2 系统需求
        2.2.1 系统的开发需求分析
        2.2.2 系统的功能需求分析
        2.2.3 系统的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2.3 网络架构
        2.3.1 构架的目标和约束
        2.3.2 C/S 体系结构与B/S 体系结构
        2.3.3 安全性设计
        2.3.4 ASP. NET
        2.3.5 XML 技术
        2.3.6 ADO. NET
    2.4 软件体系结构
        2.4.1 开发环境的选择
        2.4.2 软件配置
        2.4.3 硬件配置
        2.4.4 系统的总体架构
    2.5 系统安全构架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排课管理系统的数据库设计
    3.1 设计目标与原则
    3.2 数据库的实体关系
    3.3 数据结构
        3.3.1 课程安排信息表(CS-Arrange 表)
        3.3.2 排课任务表(CS-chore 表)
        3.3.3 教学工作任务表(TK-Workload 表)
        3.3.4 开课计划表(TK-Task 表)
        3.3.5 行政班级表(TK-Class 表)
        3.3.6 场地分配表(CS-Allot 表)
        3.3.7 学院信息表(HS-Dept 表)
        3.3.8 时间资源表(CS-Period 表)
        3.3.9 教室资源表(BR-Room 表)
        3.3.10 教学楼信息表(BR-Building 表)
    3.4 数据库的安全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排课管理系统的详细设计
    4.1 排课系统的时序图
    4.2 重要子系统的设计
        4.2.1 系统管理模块
        4.2.2 信息管理模块
        4.2.3 排课管理模块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排课管理系统的实现
    5.1 排课遗传算法
        5.1.1 算法的总体设计思想
        5.1.2 构造基因编码和染色体
        5.1.3 产生初始种群
        5.1.4 解决冲突问题
        5.1.5 构造课表适应度函数
        5.1.6 设计遗传算子
        5.1.7 排课遗传算法流程图
    5.2 排课管理系统类图设计
    5.3 排课数据准备
        5.3.1 教师信息维护
        5.3.2 教学场地维护
        5.3.3 专业课程学时分配表
        5.3.4 执行教学任务
    5.4 排课数据设定
        5.4.1 课表打印格式设置
        5.4.2 全校可排课时间
        5.4.3 排课时间限制
        5.4.4 课程教师教室班级优先级设定
        5.4.5 板块排课管理
    5.5 开始排课
        5.5.1 生成排课总任务
        5.5.2 排课初始化
        5.5.3 人机交互排课及调整
        5.5.4 自动排课
        5.5.5 排课时换教师
        5.5.6 调、停(补)课及处理
        5.5.7 课表打印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排课管理系统的测试及运行
    6.1 测试环境及参数设置
        6.1.1 系统测试环境
        6.1.2 参数设置
    6.2 测试结果
        6.2.1 第一次测试
        6.2.2 第二次测试
        6.2.3 第三次测试
    6.3 测试结果分析
        6.3.1 合理性分析
        6.3.2 收敛性分析
    6.4 测试结论
    6.5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1 总结
    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基于IPv6的车载信息系统若干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IPv6 概述
    1.2 车载信息系统概述
    1.3 车载信息系统的意义
    1.4 车载信息系统的产生及发展现状
    1.5 本文工作与组织形式
第2章 基于ARM的集成式车载信息系统模型
    2.1 模型的设计
    2.2 模型的实现
        2.2.1 互联参考模型
        2.2.2 硬件平台的选择
        2.2.3 软件平台的选择
        2.2.4 IPv4/IPv6 双协议栈支持
        2.2.5 软件体系结构
        2.2.6 应用主程序体系结构
    2.3 队列调度
        2.3.1 队列调度的一般原理
        2.3.2 队列调度的性能指标
        2.3.3 基于轮询的时间权重队列调度算法
    2.4 实验测试
        2.4.1 实验环境
        2.4.2 底层网络稳定性测试
        2.4.3 通信稳定性测试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 Linux 虚拟网络设备的系统模型
    3.1 车载网关模型的设计
        3.1.1 系统模型概述
        3.1.2 模型组件分析
        3.1.3 数学模型及性能分析
    3.2 模型的实现
        3.2.1 CAN虚拟网络设备的实现
        3.2.2 GPS虚拟网络模块的实现
        3.2.3 无线网卡虚拟网络模块的实现
    3.3 实验测试
        3.3.1 测试环境
        3.3.2 测试及评价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IPv6 无线网络隧道技术
    4.1 IPv4 向 IPv6 的过渡技术
        4.1.1 IPv6-in-IPv4 隧道
        4.1.2 Teredo协议
    4.2 基于 Linux 虚拟网络设备的隧道技术
        4.2.1 基于CIPE的IPv6 全隧道模型
        4.2.2 改进的IPv4 封装IPv6 方法
        4.2.3 地址注册和绑定过程
    4.3 性能测试
        4.3.1 传输稳定性测试
        4.3.2 数据安全性测试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异构网络切换问题
    5.1 可行的技术分析
    5.2 基于VPN的切换实现模型
        5.2.1 车载网关硬件平台的组成
        5.2.2 车载网关软件系统相关模块
        5.2.3 快速切换方法
        5.2.4 切换代理的实现
    5.3 实验测试
        5.3.1 垂直切换性能测试
        5.3.2 安全性测试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成果
    6.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10)BPR与合同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该研究工作的实用价值与理论意义
    1.2 本研究主题范围内国内外研究动态
    1.3 本文研究的技术基础
    1.4 本文的研究思路及主要工作
第二章 BPR 与信息管理系统相关理论概述
    2.1 BPR 的概念
    2.2 BPR 的产生的背景
    2.3 BPR 的主要程序
    2.4 信息管理系统的定义与意义
    2.5 BPR 与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步骤
第三章 合同管理系统的流程分析
    3.1 合同管理总体概述
    3.2 合同管理系统总体业务流程的分析
        3.2.1 现状分析
        3.2.2 原合同流程
        3.2.3 原流程风险
    3.3 业务流程再造
        3.3.1 再造后流程
        3.3.2 小结
第四章 系统软件设计与实现
    4.1 系统总体设计
        4.1.1 总体建设思路
        4.1.2 系统应用架构
    4.2 系统功能设计
        4.2.1 合同管理
        4.2.2 合同执行
        4.2.3 综合查询
        4.2.4 统计报表
        4.2.5 商机管理
        4.2.6 客商信息资料管理
        4.2.7 安全设置
        4.2.8 系统设置
        4.2.9 外部接口
    4.3 系统平台概述
        4.3.1 系统的访问结构
        4.3.2 系统的逻辑结构
        4.3.3 平台的建设目标
    4.4 数据规范
        4.4.1 主数据关系图
        4.4.2 主数据清单
        4.4.3 合同主数据
        4.4.4 项目主数据
        4.4.5 客户主数据
    4.5 系统安全要求
        4.5.1 物理安全
        4.5.2 逻辑安全
    4.6 系统实现
        4.6.1 系统登录
        4.6.2 合同申请
        4.6.3 合同多维查询
第五章 系统硬件设计
    5.1 设计原则概述
        5.1.1 主机系统设计原则
        5.1.2 RAS 需求
    5.2 主机系统设计方案
        5.2.1 系统性能需求
        5.2.2 web 应用服务器
        5.2.3 数据存储
        5.2.4 备份系统
        5.2.5 系统配置方案
    5.3 数据库及中间件系统设计方案
        5.3.1 数据库系统设计方案
        5.3.2 中间件系统设计方案
        5.3.3 工作流软件
        5.3.4 网络系统设计方案
    5.4 系统解决方案
第六章 应用结果及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四、并行服务器信息流切换的模糊控制(论文参考文献)

  • [1]人机共驾车辆驾驶人接管过程的认知体系结构模型[D]. 邓超. 武汉理工大学, 2019(07)
  • [2]基于GIS的抚宁县规划选址综合决策系统研究[D]. 李国栋. 华北理工大学, 2017(03)
  • [3]S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优化设计[D]. 涂利祥. 湘潭大学, 2014(03)
  • [4]高速公路联网监控综合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丁金虎. 长安大学, 2013(06)
  • [5]中小型城市数字城管系统规划与实施研究[D]. 刘少青. 南京邮电大学, 2013(05)
  • [6]铁道电网信息流柔性技术研究[D]. 屈志坚. 北京交通大学, 2012(10)
  • [7]基于网络演算的QoS分析方法与保障技术[D]. 陈艳平.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2(02)
  • [8]排课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袁琰星. 华南理工大学, 2011(06)
  • [9]基于IPv6的车载信息系统若干问题研究[D]. 曲良东. 吉林大学, 2010(05)
  • [10]BPR与合同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韩啸虎. 电子科技大学, 2010(05)

标签:;  ;  ;  ;  ;  

并行服务器信息流切换的模糊控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