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经营中的道德风险预防

银行经营中的道德风险预防

一、银行经营中的道德风险防范(论文文献综述)

冉孟超[1](2021)在《D银行IT风险识别与防控研究》文中提出随着金融科技手段的日益普及,银行传统业务的数字化转型以及运营流程的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健壮性及有效性愈加关系到了银行业务安全及金融体系稳定。与此同时,近年来层出不穷的银行信息安全事故和日趋严格的信息科技监管政策,使得IT风险识别与防控成为各大银行近年来信息系统工作的研究热点。为此本文将研究重点聚焦在对D银行所面临的IT风险的识别与评估,以及对不同危害等级IT风险拟定短期措施与长期防控机制上。为达成研究目标,笔者首先查阅了大量的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发现国外研究多集中于对IT项目风险的定义与识别,以及项目开发及外包领域风险管控的理论问题,国内研究更多关注银行IT项目的管理方面,但比较缺乏对中小型银行信息系统安全的微观层面思考和成体系的配套措施支撑,本文研究尝试弥补这方面的不足。本文作者借助于在金融机构信息技术部门从事信息系统开发及IT基础设施及应用系统运维管理工作的经验,首先从IT基础设施、信息系统架构、软件开发项目、日常运维管理、系统内部审计五个维度对D银行当前的核心信息系统和管理体系所面临的威胁、存在的弱点进行识别;其次借助潜在失效模式及后果分析方法与风险矩阵对识别出的IT风险的严重性、可能性以及提前侦测难易程度进行评估;最后根据评估结果,从IT技术与IT管理两个方面制定出D银行应对高等级IT风险的短期防控措施,进而构建起责任、机制、管理三位一体,制度、检查、应急处置相互配套的D银行IT风险长效防控机制。研究表明D银行的IT风险防控涉及项目开发、系统架构、外包管理、网络安全、人员管理、数据安全、制度设计以及软硬件安全等众多方面,除了强化技术层面的安全防控以外,还需要在信息管理层面对系统中的IT漏洞进行排查与封堵,形成权责明晰、分级管理、预防优先、多方联动、快速响应、覆盖全局的IT风险排查机制和安全事故应急响应机制,处理好治标与治本、现在与未来、创新与约束三大关系,从而为D银行的信息化建设筑立起一道立体式的安全防护墙。

王瑶[2](2020)在《邮储银行S分行内部控制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银行业业务领域不断扩张,商业银行金融案件频频发生,商业银行内部控制问题日益显着。邮储银行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由粗放经营逐步转为精细化管理,不断提高银行专业化水平,加强内控建设,但由于邮储银行与其他银行相比起步较晚,又由邮政局转制而来,内部控制建设仍存在一些问题,完善的内部控制管理体系尚未形成。而邮储银行作为第六大行,能否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直接影响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定,因此,本文选取邮储银行市级分行S分行作为研究对象,从基层实际工作出发,以完善邮储银行S分行内部控制体系为目标,深入分析邮储银行S分行内部控制现状,发现其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推进其内部控制有效实施。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对内部控制相关理论和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相关理论进行研究,运用案例分析和询问等方式了解其主要业务及流程,根据邮储银行S分行近年来财务数据以及经营数据与历年内控管理优化方案,从内部控制五要素出发,分析其控制环境、风险识别与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传递与沟通、内部监督现状,发现邮储银行S分行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产生的主要原因。针对邮储银行S分行目前在内控管理方面存在的不足,从整体出发,以完善组织架构和人力资源管理、营造合规文化为基础,以完善风险管理流程为导向,以强化控制活动和内部监督为保障,以加强信息沟通与交流为纽带,对邮储银行S分行内部控制进行优化设计,培养其正确、全面的内控合规理念,提升其风险管理能力,保障内部控制有效实施。

马秀云[3](2020)在《M银行中小企业信贷风险预警系统设计及其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金融改革开放不断发展,五花八门的金融产品层出不穷,金融风险防控工作的重要性也日益突出。中小企业作为我国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存在资金薄弱、规模小、竞争实力不够、抗风险能力不足以及管理机制不健全等问题,造成中小企业的信贷风险普遍比大型企业高,从而增加了银行信贷风险评估工作压力。如何提高银行信贷风险评估的工作效率,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风险预警系统对银行的风险控制、盈利以及经营安全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外在国内外相关风险理论及风险预警理论的基础上,以M银行为例,分析其在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基于层次分析法、功效系数法以及灰色预测法构建了M银行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的预警系统,最后制定出预警系统应用的保障措施。文章研究的最主要目的是如何进行有效的风险预警,从而帮助银行早发现,早预防,控制中小企业信贷风险。本文所得结论如下所示:(1)M银行中小企业信贷业务提高了银行盈利,不过风险管理依旧存在许多不足,其中包括经营管理不到位、风险管控系统不完善、信贷人员专业性不强等,这些问题制约着该行中小企业信贷风险业务的进一步发展。(2)本文研究过程通过灰色预测法、功效系数法、AHP层次分析法三种方法的使用,共同建立起了有效控制M银行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的预警系统,同时经过此系统的应用表明该系统不仅可以实现银行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的定量评估,还可以为今后M银行的中小企业信贷风险提供预警,进而减少了中小企业信贷风险出现的概率。(3)为了保障本文构建的中小企业信贷风险预警系统得以实现,本文重点从确保人才专业性,引进信贷风险创新管理技术、完善企业信用评价标准、优化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制度,以及提高企业风险管理意识等角度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

柴华[4](2019)在《XT银行会计操作风险管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全面风险管理理念的提出,操作风险作为三大风险之一,得到了越来越多的的重视,被正式纳入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框架中。操作风险管理不当会给商业银行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能否科学地有效管理将直接关系到银行的生死存亡。近些年来监管力度不断加强,众多的银行业违法违规案件得到披露,根据监管部门的统计,这些违规案件的发生与会计环节中的操作风险得不到有效管理有关。尤其是在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伴随而来的会计操作风险危害也日益加重,会计环节已经成为银行经营管理中难以轻视的高风险领域。因此研究会计操作风险的防范和控制对国内商业银行在新形势下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的目的是研究XT银行的会计操作风险管理情况以及评价它的会计操作风险管理水平,发现并剖析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而提出有效的改进措施,提高XT银行会计操作风险管理水平。本文在学习国内外研究现状和研究成果后,以风险相关理论研究为基础,界定了商业银行的风险、操作风险、会计操作风险的定义。然后结合商业银行会计业务范围和工作流程,对XT银行面临的会计操作风险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得出其面临着人员,业务流程,科技系统,外部环境四个方面的会计操作风险。结合XT银行风险管理能力,风险抵补能力,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结合层次分析法建立综合评价模型,根据评价结果得出XT银行会计操作风险综合评价得分为76.61,其会计操作风险管理水平一般,风险控制不足,需要进行监控和处理,应采取适当的风险控制措施进行改进。归纳总结出XT银行在人员、业务流程、科技系统、风险管理能力几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较为切实可行的风险防控改进措施:(1)优化人员岗位结构,提高干部员工素质;(2)规范业务操作流程,建立业务监测系统;(3)加快科技系统建设,提升运维保障能力;(4)强化风险防范意识,提升风险管理能力。本研究结果预计可提高XT银行会计操作风险管理水平,使可能发生的操作风险事故得到有效的管理和防范。

戴奇远[5](2019)在《政策性银行道德风险及其监管研究》文中指出政策性的金融机构遍布世界各国的金融体系,是国家金融体系的重要补充。它们与银行业的主体——商业金融机构处于平等地位,但在资金来源、业务特征和社会功能等方面与商业金融机构有很大的不同。二十多年的成长进步,中国进出口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三大政策性银行在填补市场缺口和弥补市场失灵方面稳健运营,对各地区作出了巨大贡献。因此,政策性银行的健康发展对稳定经济至关重要。然而,随着中国利率市场化的基本完成以及互联网金融等新兴产业的影响,银行业的存贷款利差普遍缩小,政策性银行无法摆脱日益增长的经营压力,逐渐显示出与经济发展阶段的不相容性。同时,由于违法成本低,缺乏信息披露及政策性银行自身的特殊定位等原因导致其面临着较多的特殊风险,尤其是严重的道德风险,风险敞口不断加大,解决政策性银行的道德风险问题迫在眉睫。2017年11月,我国出台的针对三家政策性银行“一对一”的监管办法正体现出国家对三家银行风控的重视以及更高的监管要求。因此,本文以政策性银行为研究对象,首先,从理论上阐述了政策性银行的基本概念,在此基础上,选取政府和借款企业两个角度来构建博弈模型,深刻分析政府和借款人与政策性银行信贷员相互作用产生的道德风险。其次,用所能获取到的借款案例佐证政策性银行形成道德风险的过程和不良影响,进而提出对策。由于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在我国的分支机构分布最多、最广,全系统共有省级分行31个、二级分行339个和1816个县营业网点,因此,整篇文章多以农发行为举例对象。最后,针对道德风险提出监管防范建议。对政府和借款企业来说,要加强法律约束,加大对道德风险事件的处罚程度;完善信息披露,建立信息库;规范并扩充“最后贷款人”制度。对政策性银行本身来说,要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建立激励相容相束机制并强化道德风险管理全过程。

夏江山[6](2018)在《我国问题投保机构预防与处置机制研究 ——基于存款保险制度的视角》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速换挡,金融领域风险持续上升。截至2017年末,投保机构不良贷款余额1.71万亿元,不良贷款率1.74%,潜在风险隐患较大,若不妥善处置,可能引发区域性甚至系统性金融风险。2015年5月1日,《存款保险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施行,从法律制度上补齐了金融机构市场化退出的关键一环。《条例》明确了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目的,赋予了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制定和调整费率、管理和运用基金以及采取早期纠正措施和风险处置措施等职责。我国存款保险制度建立后,在费率厘定、信息收集、保费归集等方面开展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与实践,确保了存款保险制度平稳起步,但早期纠正和风险处置工作却迟迟没有开展,投保机构风险越积越大。究其根源,主要是早期纠正机制和处置机制设计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为做好问题投保机构处置工作,打好防范与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必须在现有制度基础上尽快完善存款保险制度。基于此,论文以完善我国存款保险预防与处置问题投保机构机制构建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运用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归纳与演绎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比较分析国外存款保险预防与处置问题投保机构机制构建,重点解决我国存款保险制度在问题投保机构预防与处置中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发挥什么样的作用?以及构建什么样的机制?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我国存款保险制度市场化风险预防与处置平台的作用。论文从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第一章),以及文献综述与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二章)入手,围绕存款保险制度预防与处置问题投保机构的机制构建这一主线,依次展开。在对比和梳理国内外存款保险制度预防与处置问题投保机构制度安排框架的基础上,提出将存款保险制度预防与处置问题投保机构的过程分为事前、事中和事后三个环节,分别对应存款保险制度风险差别费率机制、早期纠正机制和风险处置机制,并从上述三个方面来深入开展研究(第三章)。通过分析存款保险制度风险差别费率机制理论,构建考虑系统性风险溢出和债务清偿结构的中国大型投保机构存款保险风险差别费率期权定价模型,解决我国存款保险制度事前风险预防机制设计不合理的问题(第四章)。通过分析问题投保机构识别理论及国际实践,构建预测中小问题投保机构风险变化的面板有序逻辑回归模型,解决问题投保机构早期识别不及时的问题;通过评析我国早期纠正机制构建与实践,提出应从法律法规、监管参数、触发标准和纠正措施等四个方面完善我国存款保险制度早期纠正机制,解决我国存款保险制度事中干预难操作的问题(第五章)。通过分析存款保险有效处置问题投保机构的基本原则,对比近年来国内外处置问题投保机构实践,指出我国处置机制构建方面存在的不足,提出应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完善我国存款保险处置机制的建议,解决相关处置制度规定不衔接、事后处置难开展的问题(第六章)。最后,对全文进行了简要总结(第七章)。论文创新之处在于:构建考虑投保机构系统性风险溢出、债务清偿结构和偿付限额的大型投保机构存款保险期权定价模型。发现投保机构费率水平与其系统性风险溢出大小正相关,且呈非线性特征,忽视系统性风险溢出可能会严重低估大型投保机构的适用费率;与对低风险投保机构的影响相比,债务清偿结构对高风险投保机构的适用费率影响更大。建议根据投保机构系统性风险溢出大小,建立分类定价的差别费率机制。利用面板平滑转换自回归模型确定投保机构无清偿能力阈值作为被解释变量,构建预测投保机构风险变化的面板有序逻辑回归模型。发现不良贷款率对投保机构未来一年风险变化有显着的负向影响,而GDP、资本充足率、资产利润率和杠杆率均有正向影响;同时,用该模型预测未来一年投保机构风险变化状况所得结果更客观,效果更好。因此,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可采用面板有序逻辑回归模型预测投保机构风险变化。研究发现对问题投保机构的准确识别,以及规范的法律授权、科学的监管参数、明确的触发标准和完善的纠正措施是存款保险制度早期纠正职能有效发挥的关键。因此,应从法律授权、监管参数和触发标准设置、纠正措施等方面完善我国存款保险早期纠正机制;而独立的机构,合法的处置主体、有约束力的处置性权力和工具、明确的触发机制、科学的处置流程、市场化的处置方式是构建存款保险处置平台的核心要素。因此,应尽快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完善我国存款保险处置机制,在宏观层面要进一步整合现有法律资源,并尽快设立独立的存款保险公司;在微观层面要进一步健全相关制度规定,明确处置主体、强化处置性权力和工具、完善触发机制、细化处置流程、健全处置方式。

鲁莹[7](2015)在《存款保险制度下道德风险的成因及防范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目前全世界已有11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显性存款保险制度,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受到普遍的认可。在存款保险制度的理论发展和实践探索中,道德风险问题作为存款保险制度最主要的弊端,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存款保险制度道德风险的产生是由于存款保险制度对存款人的保护,使存款人和存款金融机构降低风险意识,促使存款金融机构从事高风险行为而给存款人、存款保险基金及整个金融体系带来危害。在历经二十多年的曲折前行后,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终于“破茧而出”。2015年3月31日,国务院正式公布中国《存款保险条例》,并于5月1日起正式实施。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公众对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信任程度,维护储户的经济利益,降低银行业风险,保证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另一方面也会加大信息不对称程度,进而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特别是当大量道德风险问题出现后,反而会降低存款的安全性,损害储户和银行的双方利益,加大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我国目前的存款保险制度还很不完善,在很多重要的方面(如存款保险机构的地位和监督权限、风险差别费率的具体操作方案、问题银行的处理程序等)非常简单模糊甚至是空白。在此背景下,对存款保险制度下道德风险的成因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进而以此为基础,探讨存款保险道德风险防范对策,对于存款保险制度的顺利实施以及我国金融秩序的稳定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也是本文的研究重点和研究价值所在。本文从以下思路和视角对存款保险制度下道德风险的成因和防范机制进行研究:第一,存款保险制度道德风险的形成机制在这个部分,笔者通过建立存款保险中相关行为人(存款人、银行、金融监管者)的成本收益模型,对存款保险制度引入后相关行为人的行为做边际上的分析,从而对存款保险制度下道德风险的成因做出理论上的一般性解释,并提出从改变存款保险体系相关行为人边际成本的角度来防范道德风险的思路。第二,不同存款保险模式下道德风险的比较研究本部分进行不同存款保险模式下道德风险的比较研究,从而为研究存款保险制度下的道德风险防范机制提供理论上的支持。研究表明,由于其制度设计上的缺陷,隐性、自愿、单一费率以及“付款箱”存款保险制度下的道德风险问题比较突出,不利于存款保险制度充分发挥维护金融稳定、保护储户利益的功能;而显性、强制、差别费率以及“非付款箱”存款保险模式的监管成本相对较低,对降低和克服存款保险的道德风险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也有利于维护金融稳定、促进金融资源的合理调配和银行系统的公平竞争。第三,存款保险制度道德风险防范的国际经验与启示本部分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存款保险模式进行比较,总结存款保险道德风险防范的国际经验,从而为研究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道德风险防范机制提供实践上的参考。第四,中国存款保险制度的道德风险防范机制研究本部分是本研究的现实意义之所在,主要内容包括:基于道德风险防范的存款保险基本制度研究(包括存款保险机构的地位和监管职权、存款保险的赔付限额、问题银行的处理过程等);风险差别费率定价模型的研究及实证检验;基于道德风险防范对存款保险环境的优化等。这个部分的重点内容是风险差别费率定价模型的研究及实证检验。大量研究表明,合理的风险费率定价是解决存款保险道德风险问题最有效的途径和最关键的措施。我国现在实行万分之一点六的单一费率,在《存款保险准则》中虽然提出了实行风险差别费率,但还没有出台具体的操作方案。目前在理论上得到广泛认可的存款保险风险费率定价方法是期权定价方法以及期望损失定价法,而在实践中最为成熟的存款保险风险费率定价方法是美国的CAMELS定价方法。本文借鉴美国的CAMELS定价方法,同时根据中国银行业的现实特点,建立了适用于中国的风险费率定价模型。通过运用此模型计算中国上市银行的风险费率,并将计算出的风险费率与运用期权定价方法以及期望损失定价法计算出的风险费率进行比较,证明本文提出的风险费率定价模型具有较高的适用性和准确性。一个国家的存款保险制度是否能够成功地运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在制度设计和实施的过程中是否能够有效地防范道德风险。即使是最早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美国,直到现在也依然不断改革和完善着其存款保险制度的道德风险防范机制。我国存款保险制度刚刚建立,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本文在理论分析与实践经验总结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现实国情,对存款保险制度下道德风险的成因及防范机制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赵林[8](2014)在《我国民资控股的商业银行的发展及风险防控》文中研究指明随着试点民营银行名单的确定,设立民营银行再次成为我国经济界讨论的热门话题。因为民营银行是民间资本控股,经营市场化程度更高的银行,这对完善我国金融机构体系和促进我国金融市场均衡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结合我国金融市场的实际背景,分析了我国民营银行的特征,详细分析了民营银行在我国成立后经营活动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潜在风险,并对风险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探讨。提出风险的控制防范是民营银行不可忽视的内容,提出防范民营银行风险的对策。

佘松涛[9](2013)在《防范商业银行道德风险的思路和方法》文中研究表明在我国金融体系中,商业银行一直占据主要地位,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之一,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已经有近四十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尤其是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状况也有所好转,但是还应当看到,在良好发展的背后也隐藏着比较大的问题。这些问题表现在多个方面,如操作风险、信贷风险等,在过去的一段时期,我国商业银行出现了许多的违法违规的案件,极大地影响了银行的工作形象。比如王雪冰案、许超凡案等。通过对这些案件的分析和研究显示出出现问题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就是商业银行的工作人员的道德出现问题。我国经济在飞速发展之中,但我国社会主义的市场体制还没有完全形成,市场调节的功能没有完全发挥,这就一定程度上使道德风险成为应当特别重视和关注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商业银行道德风险的成因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防范道德风险的措施和方法。

郭玉冰[10](2013)在《基于绩效考核下的国有控股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世界各地商业银行操作风险频发,遭受操作风险损失严重的银行甚至遭遇倒闭,操作风险的研究因此而成为热点话题,很多金融界理论学者和实践者纷纷对其管理问题进行探索与实践。随着这一问题的日益关注和金融危机的发生,巴塞尔协议中针对操作风险的认识也在不断完善,从不关注操作风险问题到开始界定操作风险概念、提出操作风险计量方法,直至提出操作风险纳入资本充足率计算公式,操作风险管理已成为全世界瞩目的话题。中国金融界对操作风险的关注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从山西金融票号的发展研究中可以看到其对操作风险管理的有效方法与思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商业银行业务的不断深化,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更多得被金融学家与实践者关注,操作风险这一问题的研究与探索在一段时间被忽视,然而这一问题却始终存在于商业银行的经营当中。直到近几年中国商业银行案件频发,且大多涉及操作风险案件,为此中国银监会在2007年出台《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指引》。国内外大多数文献的研究是在对操作风险管理问题分析建议中提到应从绩效考核入手来管理操作风险,而将“从绩效考核视角研究操作风险管理”作为独立研究的文献甚少。2010年开始,中国各商业银行尤其是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开始关注“操作风险纳入绩效考核来推动操作风险管理”这一思路的推广与引用,2012年中国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开始针对自身操作风险管理水平和绩效考核现状对各自的绩效考核指标进行优化研究与修正。由此,操作风险管理如何与绩效考核的紧密结合的研究也逐步成为各大银行实践探索的热点。基于此,本文结合管理学研究思路,基于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绩效考核研究视角,对操作风险管理问题进行分析与探索。通过对中国国有控股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现状的剖析及相关理论性剖析中,本文认为绩效考核与操作风险管理之间存在紧密相关性,即绩效考核体系的优化将对操作风险管理水平提升起到关键作用。因此,本文就目前中国国有控股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并从晋商传统优秀文化入手,对晋商在人力资源尤其是绩效考核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与分析,对中国股份制商业银行在这方面发展的成功经验及国际活跃银行的先进思路有所借鉴,从而得出适合中国国有控股商业银行防范操作风险方面的方法与思路,提炼出适合其发展的非财务性指标体系,并对该指标权重进行修正。这次指标及权重的修正涉及银行人员面较为全面,从各分行领导班子到各行业务部门(主要涉及客户经理与柜员),再到操作风险相关监督部门人员。所有层面的指标及权重设计主旨在于如何引入诚信、道德约束等方面的非财务性指标,将此指标确立并落实在今后的绩效考核中,通过考核手段来规范各级员工的操作行为,从而在银行内部逐步形成合规、诚信、合作的企业文化,继而促使中国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管理真正从内控机制上达到最高水平。此外,为保证新建立的绩效考核指标及权重能够稳步实施,本文还提出了相应的保障措施。本文研究将对目前中国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乃至其他股份制银行在操作风险管理与绩效考核紧密结合这一研究和实践领域提供理论与实践指导,也为管理学与金融学研究领域交叉研究成果做出积极的贡献。

二、银行经营中的道德风险防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银行经营中的道德风险防范(论文提纲范文)

(1)D银行IT风险识别与防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银行IT风险的内涵
        1.2.2 银行IT项目管理风险管控
        1.2.3 银行IT外包风险管控
        1.2.4 银行IT风险管控体系
    1.3 论文研究方法及主要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1.4 可能的创新点
    1.5 研究思路与框架
第2章 D银行IT风险识别与防控的理论基础
    2.1 风险管理理论
    2.2 银行风险管理理论
    2.3 银行IT风险管理理论
        2.3.1 银行IT风险的定义
        2.3.2 银行IT风险的特点
        2.3.3 银行IT风险识别的层次
        2.3.4 银行IT风险识别与评估方法
第3章 D银行IT现状
    3.1 D银行基础情况介绍
    3.2 D银行信息系统介绍
    3.3 D银行IT发展历程
第4章 D银行IT风险的识别与评估
    4.1 D银行IT风险源的识别
        4.1.1 从基础设施维度识别IT风险
        4.1.2 从系统架构维度识别IT风险
        4.1.3 从开发项目维度识别IT风险
        4.1.4 从运维管理维度识别IT风险
        4.1.5 从内部审计维度识别IT风险
    4.2 D银行IT风险的评估
        4.2.1 基础设施风险评估
        4.2.2 系统架构风险评估
        4.2.3 开发项目风险评估
        4.2.4 运维管理风险评估
        4.2.5 内部审计风险评估
第5章 D银行IT风险漏洞的防控
    5.1 IT风险短期防控措施
        5.1.1 信息技术维度的防控
        5.1.2 信息管理维度的防控
    5.2 IT风险防控长效机制
        5.2.1 构建D银行IT风险日常监控机制
        5.2.2 完善D银行IT风险管理架构体系
        5.2.3 构建D银行IT风险联动应急机制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内容总结
    6.2 研究展望和未来的改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邮储银行S分行内部控制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论文框架及研究方法
        1.2.1 论文框架
        1.2.2 研究方法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1 国外文献综述
        1.3.2 国内文献综述
        1.3.3 文献述评
    1.4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内部控制理论综述
    2.1 内部控制基础理论
        2.1.1 内部控制定义
        2.1.2 内部控制体系
        2.1.3 内部控制相关理论
    2.2 邮储银行内部控制要素
        2.2.1 控制环境
        2.2.2 风险识别与评估
        2.2.3 控制活动
        2.2.4 信息传递与沟通
        2.2.5 内部监督
第三章 邮储银行S分行内部控制现状
    3.1 基本情况简介
    3.2 控制环境
    3.3 风险识别和评估
    3.4 控制活动
    3.5 信息传递与沟通
    3.6 内部监督
第四章 邮储银行S分行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4.1 控制环境层面
        4.1.1 组织结构设置不合理
        4.1.2 人力资源管理不完善
        4.1.3 收入结构不平衡
    4.2 风险识别与评估层面
        4.2.1 风险识别不全面
        4.2.2 风险评估模型不健全
    4.3 控制活动层面
        4.3.1 控制活动执行力不足
        4.3.2 控制活动考虑不完善
    4.4 信息与沟通层面
    4.5 内部监督层面
    4.6 成因分析
        4.6.1 缺乏全面风险管理框架下内部控制理念
        4.6.2 市场竞争不断加剧
        4.6.3 缺乏部门间协调联动机制
        4.6.4 缺乏完善的奖惩机制
第五章 邮储银行S分行内部控制体系优化
    5.1 加强控制环境建设
        5.1.1 完善组织体系与部门分工
        5.1.2 推进业务全面发展
        5.1.3 完善人力资源管理
        5.1.4 建设内部控制文化
    5.2 完善风险管理流程
        5.2.1 识别风险关键点
        5.2.2 健全风险评估体系
        5.2.3 构建风险监测机制
    5.3 提升控制活动效力
        5.3.1 完善控制活动流程
        5.3.2 弥补现有控制活动漏洞
    5.4 强化信息传递纽带作用
        5.4.1 完善信息系统建设
        5.4.2 搭建信息沟通平台
        5.4.3 培养沟通文化
    5.5 完善监督与检查机制
        5.5.1 充实内部监督检查内容
        5.5.2 加大监督检查力度
        5.5.3 完善监督评价机制
        5.5.4 拓展监督渠道
    5.6 完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
        5.6.1 综合选取内部控制评价指标
        5.6.2 合理评价内部控制现状
第六章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3)M银行中小企业信贷风险预警系统设计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相关研究
        1.3.2 国内相关研究
        1.3.3 研究评述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创新点
    1.6 本章小结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中小企业的界定与特征
        2.1.1 中小企业的界定
        2.1.2 中小企业的特征
    2.2 风险管理的内涵及其内容
        2.2.1 风险及风险管理的内涵
        2.2.2 风险及风险管理的内容
    2.3 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风险概念、特征及其诱因
        2.3.1 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的概念
        2.3.2 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的特征
        2.3.3 信贷风险来源
    2.4 银行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管理的理论基础
        2.4.1 委托代理理论
        2.4.2 信贷配给理论
        2.4.3 信息不对称理论
        2.4.4 不完全契约理论
    2.5 本章小结
3 M银行中小企业信贷现状及问题分析
    3.1 M银行简介
    3.2 M银行中小企业信贷现状
        3.2.1 信贷客户的发展状况
        3.2.2 信贷金额的发展状况
        3.2.3 信贷质量的发展状况
    3.3 M银行中小企业信贷管理状况
        3.3.1 信贷流程管理现状
        3.3.2 信贷人员组成现状
    3.4 M银行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3.4.1 信贷风险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3.4.2 信贷风险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3.5 本章小结
4 M银行中小企业信贷风险预警系统设计
    4.1 信贷风险预警总体框架构建
    4.2 中小企业信贷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权重计算
        4.2.1 信贷风险评价指标选取
        4.2.2 信贷风险评价指标权重计算
    4.3 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评估
        4.3.1 信贷风险评估方法
        4.3.2 信贷风险评估实施步骤
    4.4 中小企业信贷风险预警模型
        4.4.1 GM(1,1)灰色预测计算步骤
        4.4.2 GM(1,1)灰色预测模型检验
        4.4.3 GM(1,1)模型的应用
    4.5 中小企业信贷风险预警系统预警区间
    4.6 本章小节
5 M银行中小企业信贷风险预警系统应用及保障措施
    5.1 中小企业信贷风险预警系统的案例分析
        5.1.1 风险评价指标的权重计算
        5.1.2 风险评价指标得分值计算
        5.1.3 中小企业信贷风险预测
        5.1.4 中小企业信贷风险预警系统的应用
    5.2 M银行中小企业信贷风险预警系统应用的保障措施
        5.2.1 培养专业人才,引进信贷风险管理新技术
        5.2.2 建立健全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机制
        5.2.3 健全信用评价体制,强化信用风险管理意识
        5.2.4 完善信贷业务流程
        5.2.5 充分利用大数据信息平台优势
    5.3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4)XT银行会计操作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商业银行会计操作风险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商业银行的风险
        2.1.2 .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
        2.1.3 .商业银行的会计操作风险
    2.2 .风险理论与相关基础理论
        2.2.1 .风险理论
        2.2.2 .风险评价理论
        2.2.3 .风险控制理论
第三章 XT银行面临的会计操作风险
    3.1 .XT银行基本情况
    3.2 .XT银行面临的会计操作风险
        3.2.1 人员方面的风险
        3.2.2 业务流程方面的风险
        3.2.3 科技系统方面的风险
        3.2.4 外部环境方面的风险
        3.2.5 风险管理方面的风险
        3.2.6 风险抵补方面的风险
第四章 建立会计操作风险评价体系
    4.1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4.2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评分专家的选择
        4.2.1 调查问卷的设计
        4.2.2 评分专家的选择
    4.3 .评价指标的赋权
    4.4 .建立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4.5 .XT银行会计操作风险评价结果
第五章 XT银行会计操作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
    5.1 .XT银行会计操作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5.1.1 .人员方面
        5.1.2 .业务流程方面
        5.1.3 .科技系统方面
        5.1.4 .风险管理方面
    5.2 .XT银行会计操作风险管理问题的原因剖析
        5.2.1 .岗位设置与考核机制不匹配,员工缺乏专业的知识技能
        5.2.2 .缺少标准化的业务流程,业务事中监督不到位
        5.2.3 .科技系统运行不稳定,运维保障能力不足
        5.2.4 .风险管理文化氛围不够,风险管理能力不足
    5.3 .XT银行会计操作风险管理的改进措施
        5.3.1 .优化人员岗位结构,提高干部员工素质
        5.3.2 .规范业务操作流程,建立业务监测系统
        5.3.3 .加快科技系统建设,提升运维保障能力
        5.3.4 .强化风险防范意识,提升风险管理能力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5)政策性银行道德风险及其监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一)政策性金融机构理论
        (二)道德风险理论
        (三)政策性银行道德风险防范理论
    三、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四、研究方法和逻辑架构
        (一)研究方法
        (二)逻辑架构
    五、创新与不足
        (一)创新之处
        (二)不足之处
第二章 政策性银行相关理论
    一、政策性银行的界定
        (一)政策性银行的概念
        (二)政策性银行的分类
        (三)中国政策性金融与开发性金融
    二、政策性银行特征及与商业银行的差别
        (一)政策性银行的特征
        (二)政策性银行与商业银行的差别
    三、政策性银行的风险类别
        (一)政策性银行的一般风险
        (二)政策性银行的特殊风险
第三章 政策性银行道德风险及其产生原因
    一、政策性银行道德风险的界定
    二、政策性银行道德风险的产生原因
        (一)理论解释
        (二)实践解释
第四章 政策性银行产生道德风险的博弈分析
    一、博弈模型的构建
        (一)政府与政策性银行
        (二)借款企业与政策性银行
    二、案例分析
    三、政策性银行监管因素分析
第五章 政策性银行道德风险的防范和监管
    一、对政府和借款企业的监管建议
        (一)加强法律处罚力度
        (二)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三)规范并扩充“最后贷款人”制度
    二、对政策性银行的监管建议
        (一)实行差别协同的监管
        (二)强化道德风险管理全过程
        (三)加强政策性银行内部管理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6)我国问题投保机构预防与处置机制研究 ——基于存款保险制度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主要概念的界定
        1.2.1 问题投保机构的界定
        1.2.2 存款保险制度的内涵
        1.2.3 早期纠正机制的概念
    1.3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框架与内容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框架
        1.4.3 几个假定
    1.5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1.5.1 本文的创新之处
        1.5.2 本文的不足之处
第2章 相关文献综述与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2.1.1 国外研究现状评述
        2.1.2 国内研究现状评述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2.2.1 新凯恩斯的适度干预理论
        2.2.2 信息不对称与银行挤兑理论
        2.2.3 激励相容理论
        2.2.4 协同效应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存款保险制度预防与处置问题投保机构的基本框架
    3.1 中国问题投保机构预防与处置制度安排及缺陷
        3.1.1 中国问题投保机构预防与处置的制度安排
        3.1.2 中国问题投保机构预防与处置制度存在的缺陷
    3.2 国际上存款保险预防与处置问题投保机构框架
        3.2.1 存款保险风险差别费率机制框架的构建及实践
        3.2.2 存款保险早期纠正机制框架的构建及实践
        3.2.3 存款保险市场化处置机制框架的构建及实践
    3.3 中国存款保险制度预防与处置问题投保机构的基本框架
第4章 中国大型投保机构存款保险费率机制构建
    4.1 存款保险费率机制理论梳理与评价
        4.1.1 存款保险风险差别费率机制理论
        4.1.2 存款保险风险差别费率机制理论的不足
    4.2 中国存款保险费率机制的实践与反思
        4.2.1 中国存款保险费率机制框架概述
        4.2.2 中国存款保险费率机制的反思
    4.3 中国大型投保机构存款保险费率定价模型构建及实证分析
        4.3.1 Merton(1977)存款保险期权定价理论模型
        4.3.2 中国大型投保机构存款保险期权定价模型设计
        4.3.3 样本选取和数据处理
        4.3.4 实证结果分析
第5章 问题投保机构的识别与早期纠正机制构建
    5.1 问题投保机构识别理论梳理与评价
        5.1.1 问题投保机构识别理论梳理
        5.1.2 问题投保机构识别的实践
        5.1.3 问题投保机构识别系统缺陷
    5.2 中国中小型问题投保机构识别模型及实证分析
        5.2.1 研究的步骤与方法
        5.2.2 中小型问题投保机构识别模型构建
        5.2.3 实证结果分析
    5.3 中国存款保险早期纠正机制的完善
        5.3.1 中国存款保险早期纠正机制立法现状及问题
        5.3.2 中国存款保险早期纠正机制的完善
第6章 存款保险制度事后处置的国际比较与政策建议
    6.1 存款保险处置问题投保机构的基本原则
        6.1.1 及时介入原则
        6.1.2 成本最小原则
        6.1.3 快速有序原则
    6.2 中外问题投保机构处置实践及比较
        6.2.1 危机期间发达国家处置问题投保机构的主要方式
        6.2.2 近年来中国处置问题投保机构的有益实践
    6.3 中国存款保险事后处置机制的完善
        6.3.1 中国处置问题投保机构的主要方式
        6.3.2 中国问题投保机构处置机制的检讨与反思
        6.3.3 完善中国存款保险事后处置机制的建议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7)存款保险制度下道德风险的成因及防范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二、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目标、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第四节 可能的创新和不足之处
        一、可能的创新
        二、可能存在的不足之处
第二章 存款保险制度下道德风险的形成机制
    第一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道德风险
        二、存款保险
        三、存款保险制度下的道德风险
    第二节 基于不同行为主体的道德风险
        一、投保银行的道德风险问题
        二、存款人市场约束机制的弱化
        三、存款保险机构的道德风险
        四、金融监管当局的道德风险问题
    第三节 存款保险道德风险的形成机制
        一、对存款保险道德风险的考察:总体的研究框架
        二、存款保险道德风险的形成:基于边际成本的分析
        三、存款保险道德风险可以减轻与防范:基于边际成本的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不同存款保险模式道德风险的比较研究
    第一节 显性和隐性存款保险模式下道德风险的比较研究
        一、显性和隐性存款保险制度的含义
        二、显性存款保险和隐性存款保险的功能比较
        三、显性存款保险和隐性存款保险的道德风险比较
        四、显性和隐性存款保险比较分析的结论
    第二节 自愿和强制存款保险模式下道德风险的比较研究
        一、自愿和强制存款保险概况
        二、自愿和强制存款保险制度道德风险的比较
        三、自愿和强制存款保险道德风险比较分析的结论
    第三节 差别费率和固定费率存款保险道德风险的比较研究
        一、差别费率和固定费率存款保险概况
        二、差别费率和固定费率存款保险制度下道德风险的比较分析
        三、差别费率和固定费率存款保险道德风险比较分析的结论
    第四节 “付款箱”和“非付款箱”存款保险模式下道德风险的比较研究
        一、“付款箱”和“非付款箱”存款保险概况
        二、“付款箱”和“非付款箱”存款保险的道德风险比较
        三、“付款箱”和“非付款箱”存款保险制度下道德风险比较分析的结论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存款保险制度下道德风险防范的国际经验与启示
    第一节 美国存款保险制度对道德风险的防范
        一、美国存款保险制度概况
        二、美国存款保险制度对道德风险的防范
        三、美国存款保险制度在次贷危机中的发展创新
    第二节 德国存款保险制度对道德风险的防范
        一、德国的非官方自愿存款保险体系
        二、德国非官方存款保险制度的运作特点
        三、德国非官方存款保险制度成功防范道德风险的原因
        四、美德两国的存款保险模式比较
    第三节 日本存款保险制度对道德风险的防范
        一、日本存款保险制度概况
        二、日本存款保险制度对道德风险的防范
    第四节 台湾存款保险制度对道德风险的防范
        一、台湾存款保险制度产生背景与发展历程
        二、台湾存款保险制度概况
        三、台湾存款保险制度在道德风险防范方面的经验
    第五节 俄罗斯的存款保险制度及对中国的借鉴
        一、俄罗斯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和特点
        二、俄罗斯经验对中国的借鉴
    第六节 存款保险制度下道德风险防范的国际经验总结与启示
        一、存款保险制度下道德风险防范的国际经验总结
        二、国际经验对中国的启示
第五章 中国存款保险制度下的道德风险防范机制研究
    第一节 道德风险防范制度的基本内容
        一、实行以风险为基准的差别费率制
        二、存款保险的赔付限额
        三、存款保险机构的监管职权
        四、问题银行的处理程序
    第二节 存款保险的风险差别费率定价研究及实证检验
        一、美国存款保险的风险费率定价方法
        二、运用中国式的CAMELS模型测算中国上市银行的风险费率
        三、用期权定价模型测算中国上市银行的风险费率
        四、用预期损失模型测算中国上市银行的风险费率
        五、三种模型计算出的中国上市银行风险费率的比较分析
    第三节 基于道德风险防范对存款保险环境的优化
        一、深化银行业改革,完善监管机制
        二、健全风险评价体系,建立银行风险预警系统
        三、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增强透明度
        四、发展和完善金融体系,实现市场化运作
        五、完善相关法律体系,规范外部环境
        六、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提倡风险理念
第六章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

(8)我国民资控股的商业银行的发展及风险防控(论文提纲范文)

一、我国民营银行的发展现状
二、我国民营银行发展中存在的风险
    1. 民营银行面对的公众信任风险
    2. 与国有商业银行等同业间激烈的竞争风险
    3. 资产流动性的风险
    4. 民营银行经营的道德风险
    5. 退出风险问题
三、防范民营银行发展中风险的措施
    1. 建立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 提高民营银行的公众信任
    2. 错位发展规避激烈的行业竞争
    3. 加大民营银行监管力度同时加快推出存款保险制度
    4.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增加对民营银行的政策支持
    5. 建立市场退出机制, 实现信息的对称透明化
四、结束语

(9)防范商业银行道德风险的思路和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一、对商业银行道德风险的理解和认识
二、商业银行道德风险对于商业银行经营的影响
    (一)商业银行的道德风险容易造成其业务经营的风险发生
    (二)商业银行的道德风险对银行的社会形象将有重要影响
    (三)商业银行的道德风险严重影响了银行工作人员的凝聚力
三、商业银行出现道德风险的原因
    (一)在商业银行经营中忽视了对相关工作人员的思想教育
    (二)商业银行工作人员的职业素养出现比较大的问题
    (三)商业银行的考核制度不合理,缺乏实际操作性
    (四)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四、商业银行防范道德风险的措施
    (一)加强商业银行工作人员的学习教育
    (二)提高员工的法律意识,保证相关制度的执行
    (三)加强内部的监督,建立严格有效的考核及责任机制
结语

(10)基于绩效考核下的国有控股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导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3 基本范畴界定
        1.3.1 商业银行与国有控股商业银行
        1.3.2 绩效考核指标及其选取方法
        1.3.3 绩效考核指标权重及设计方法
    1.4 研究方法和采用的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与本文框架
    1.5 主要创新点
2.绩效考核与操作风险管理关系的理论剖析
    2.1 商业银行绩效考核与操作风险管理的一般理论
        2.1.1 商业银行绩效考核一般理论
        2.1.2 操作风险管理一般理论
    2.2 操作风险管理与绩效考核的必然联系
        2.2.1 基于操作风险管理理论框架分析的启示
        2.2.2 基于内部控制理论对二者关系的启示
        2.2.3 基于平衡计分卡体系下的二者关系启示
        2.2.4 公司治理理论对二者关系的启示
        2.2.5 基于其他相关理论的启示
3. 操作风险管理与绩效考核相关性实证剖析
    3.1 基于离散性分析下的操作风险管理与绩效考核相关实证分析
    3.2 绩效考核与操作风险管理的博弈分析
        3.2.1 模型的假设条件与研究界定
        3.2.2 博弈模型建立
        3.2.3 最佳模式选择
4.基于绩效考核下的操作风险管理现状比较与借鉴
    4.1 基于绩效考核下的国有控股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现状分析
        4.1.1 基于操作风险管理框架下的现状分析
        4.1.2 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内控管理比较分析
        4.1.3 基于绩效考核下的操作风险管理现状分析
        4.1.4 基于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山西省各分行的实证研究
    4.2 基于绩效考核下的操作风险管理国内经验借鉴
        4.2.1 某股份制银行发展经验借鉴
        4.2.2 明清票号发展中通过绩效考核防范操作风险的启示
5.操作风险管理的国际经验与启示
    5.1 巴塞尔协议发展中的启示
        5.1.1 《巴塞尔协议》中关于操作风险管理的描述
        5.1.2 巴塞尔协议对中国银行业的启示和影响
    5.2 国际活跃银行成功经验的启示
        5.2.1 从治理结构上重视操作风险管理
        5.2.2 国际活跃银行大多重视风险管理文化
        5.2.3 重视全面操作风险管理程序的建立
6.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绩效考核体系修正
    6.1 关键绩效考核指标的修正(运用主成分分析法)
        6.1.1 战略地图的描述
        6.1.2 引入风险收入后的领导班子绩效指标修正
        6.1.3 业务操作层面员工绩效考核指标优化
        6.1.4 风险监管部门绩效考核指标修正方向
    6.2 部分岗位指标权重的修正(运用 AHP 分析法)
        6.2.1 领导班子绩效指标权重修正
        6.2.2 业务操作层面绩效指标权重修正
    6.3 完善考核办法
        6.3.1 明确绩效目标
        6.3.2 确定考核周期
        6.3.3 明确考核组织机构及责任划分
        6.3.4 确定考核流程
7.建立和完善修正后的新绩效考核体系保障机制
    7.1 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机制
        7.1.1 促进操作风险知识与意识方面培训体系完善
        7.1.2 关注各部门岗位分析的重要性
        7.1.3 组织结构完善
    7.2 积极营造适合操作风险控制的合规文化氛围
    7.3 加快数据库建设
    7.4 加强操作风险缓释技术的多方面运用
        7.4.1 保险购买的有效实施
        7.4.2 开展并优化服务外包
    7.5 建立高层管理者连带责任制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四、银行经营中的道德风险防范(论文参考文献)

  • [1]D银行IT风险识别与防控研究[D]. 冉孟超. 重庆工商大学, 2021(09)
  • [2]邮储银行S分行内部控制优化研究[D]. 王瑶. 河北大学, 2020(08)
  • [3]M银行中小企业信贷风险预警系统设计及其应用研究[D]. 马秀云. 青岛科技大学, 2020(01)
  • [4]XT银行会计操作风险管理研究[D]. 柴华. 河北地质大学, 2019(12)
  • [5]政策性银行道德风险及其监管研究[D]. 戴奇远. 中南民族大学, 2019(08)
  • [6]我国问题投保机构预防与处置机制研究 ——基于存款保险制度的视角[D]. 夏江山. 天津财经大学, 2018(04)
  • [7]存款保险制度下道德风险的成因及防范机制研究[D]. 鲁莹. 苏州大学, 2015(10)
  • [8]我国民资控股的商业银行的发展及风险防控[J]. 赵林. 商场现代化, 2014(21)
  • [9]防范商业银行道德风险的思路和方法[J]. 佘松涛. 金融经济, 2013(16)
  • [10]基于绩效考核下的国有控股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研究[D]. 郭玉冰. 山西财经大学, 2013(08)

标签:;  ;  ;  ;  ;  

银行经营中的道德风险预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