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藏族服饰文化中的银饰艺术

浅谈藏族服饰文化中的银饰艺术

一、浅谈藏苗服饰文化中的银饰艺术(论文文献综述)

王庆玮[1](2021)在《走出村庄的巧妇-云南小凉山彝族服装女店主研究》文中指出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彝族自治县是我国彝族人口比较集中的地区,在彝族社会的发展中,女性的社会作用是值得我们关注的话题。彝族女性的研究被社会学、人类学、民俗学等学科广泛的关注。彝族女性对于彝族传统服装店的经营展现出彝族女性在社会中独有的生活思维方式。国内的学者研究彝族女性多是从婚姻、家庭的角度去诠释角色。关注历史与现在的差别以及产生差别的原因折射出彝族女性的家庭关系。从彝族传统服装店的角度去研究彝族女性的文章鲜为少见。本文以宁蒗彝族服装店的女性店主为研究对象,关注她们的人生历史与现在,并借助家庭从而诠释她们一生的经历。本文不仅研究女性个体还将女性个体放入社会中去研究,将个体与社会交合,这样可以更加全面的呈现出彝族服装店女店主的个人生活史。本文通过五个部分对彝族服装店女店主进行研究,导论部分主要阐释研究原因、研究方法以及国内外研究成果的简评。第一章展现了宁蒗传统村落的女性是如何成为做服装的巧妇,着重分析女性做服装所经历的历史背景与当时社会现状。第二章至第三章着重从与店主息息相关的服装经营视角,来叙述彝族女性是如何在宁蒗县城里扎稳脚跟开店至今。其次,借助服饰的社会变迁再现宁蒗社会的历史变迁和宁蒗人民的思想观念变化。第四章从店主人际关系的角度出发,从家庭、社会方面来体现现代彝族女性社会地位的提升,从之前家庭附属地位中脱离出来,自身具有独立性。最后一章从店主如何适应当下潮流经营自己生意的分析,描述彝族女店主在生意上的聪明才智。全文叙述了这一群体的人生经历,这些女性由一个没有上过学的娃娃变为现在家里经济的来源者。

欧阳吴婷[2](2021)在《苗族服饰纹样中的宗教意蕴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李若慧[3](2021)在《20世纪以来我国苗族银饰研究学术史回顾》文中研究说明自20世纪以来,国内学界对苗族银饰的讨论已积累了大量研究成果,不同历史时期的学者因其宥于所在的时代背景,在研究目的上各有不同,导致各时期的银饰研究有其时代特点。民国时期的学者怀着中华民族统一的现实目的,在我国各民族交融的历史视阈下,以中国传统治史的方式研究苗族服饰文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民族研究为贯彻马克思列宁主义民族平等的理念,将历史唯物主义与阶级分析方法运用于苗族银饰调查研究中。改革开放后,对苗族银饰的研究角度变得多样化的同时,也不知不觉忽略了中国民族学和人类学学科最初的研究关怀。鉴于此,回到最初的学科关怀,在苗族银饰与民族文化之间交往交流交融的基础上,才能更加深入地理解苗族银饰研究的意义,并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最终目的。

宋哲琦[4](2020)在《《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文中研究表明《装饰》作为国内重要的艺术设计类核心期刊,从1958年创刊起,与中国设计共同成长,记录了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的发展历程,汇集了国内外着名专家学者。以《装饰》作为展现学术思想、指导学科实践的平台。本文以《装饰》发展历程为线索,通过期刊分析、文献分析、表格梳理、人物访谈等的研究方法,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的内容侧重点将杂志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来进行分析,论述《装饰》与中国设计文化发展之间的关联,并对20年来的杂志内容进行系统的整理,更全面的阐述该杂志的发展历程与时代背景下相互影响的关系,以及对《装饰》、对中国设计文化、教育的作用与影响进行总结。

韩荟荟[5](2020)在《施洞苗服饰中的鸟纹造型在女装中的研究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曹英才[6](2020)在《舟曲藏族服饰文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从文化整体视角对舟曲藏族传统服饰文化进行了个案研究,从服饰发生的生态环境、历史发展、社会背景、生产方式等方面作了综合研究,其目的在于探析对特定地域环境的服饰风格与地域环境、历史文化、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等因素之间的密切关联,它们之间具有紧密相连的层次关系。由于舟曲藏族生活在特定地域空间内,在长期社会历史、生产方式、生活习俗中,创造出与舟曲地域相适应的服饰着装。在特定地域空间内,受众多文化因素和影响是服饰产生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服饰文化形成发展的重要环境和传承场域。而这些基础为服饰文化的发展和传承,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和生产环境。由此特定地域空间和人群及环境共同构成了一套本土地域特色的服饰文化生态系统。在这种文化空间视阈下,舟曲藏族服饰文化作为藏族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少数民族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重要遗产。其类型丰富,风格独特,总体构成了自成体系的艺术格局。由于居住环境和生产方式相对封闭落后,居于这种环境氛围下,总体服饰文化保留相对完整。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各种文化不断被涌入,潜移默化地对服饰生产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过去传统服饰逐渐都已失传,而现代大众化服饰占领主导趋势,基于这种社会语境下,研究本地域服饰文化具有迫切而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一个民族的传统服饰兼具物质和精神双重属性,即体现该民族物质文明的发展水平和精神文化的外显展示。同样它在特定的地域环境中,经过社会历史的不同发展中,形成了舟曲藏族特有的文化形态。而这种文化形态不仅包涵了舟曲藏族的语言形态和居住形式及民俗习俗,保留了传统的服饰文化基因。服饰文化内涵在装束质料、工艺、构造、色泽、审美、纹样等方面得到了体现,从而使舟曲藏族历史渊源、着装习俗、装束风格、制作工艺、色彩配置及审美理念均方面得以表达,使服饰文化在各自的生产生活和地域空间里,形成为地域性传承延续的活态文化。它在发展过程中,过去在封闭的生活环境、落后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下,将舟曲藏族传统服饰原汁原味地生存和保留下来。舟曲藏族文化的形成、发展、传承等各方面受到所在地域历史社会和自然环境及生产生活等的影响。而特定地域历史、社会文化、自然条件、宗教习俗等多种因素,是舟曲藏族着装产生的基本条件,也是服饰文化形成的重要环境和传承场域。这些基础因素为舟曲藏族服饰文化的发展和传承,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和生产环境。在服饰穿戴习俗上体现其深刻的地域特性,舟曲着装生根于传统的自然村落和民间生产生活,同样在舟曲藏族同一地域文化圈内,不同的服饰风格和艺术审美自成体系,从中透视出不同的艺术内涵和色彩审美及文化象征。这些文化内涵完整地表达其所蕴涵的文化内核和艺术理念。服饰在重要的人生礼仪中扮演其至关重要的角色。基于这种文化语境,服饰不仅仅是满足物质生产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需求,更是人类文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在舟曲藏族社会生产和民间生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社会功能和文化象征。本文选择舟曲藏族传统自然村落为田野点,通过舟曲藏族民间考察和实地调研及访谈相结合基础上,对舟曲藏族服饰发生的社会历史、生态环境、传统技艺、民间习俗、装束惯习、文化变迁等方面做了全面深入的总结阐述。其一,从舟曲藏族源流和地域分布格局方面进行了详细总结;其二,从舟曲藏族服饰的传统纺织(纺织、制作、染色)、制作技艺方面进行了全面分析;其三,对舟曲藏族服饰依存的生态环境和文化变迁方面做了分析论述;其四,对舟曲藏族传统服饰风格类型、形制要素、构造特质方面做了详细总结;其五,从舟曲藏族传统服饰蕴涵的民俗特性、禁忌事项、文化载体方面进行了全面论述;其六,从舟曲藏族传统服饰的形态美学、艺术特质、审美意蕴方面做了详细分析;其七,对舟曲藏族传统服饰符号、文化寓意、语义特性方面做了详细阐述;其八,对舟曲藏族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社会角色、文化认同方面进行了探讨;其九,对舟曲传统服饰的生存现状、社会语境、保护空间等方面做了全面论述。从文化人类学角度而言,舟曲藏族服饰文化所蕴含的深刻内涵,均与舟曲藏族所生存的环境、生活、宗教、思维方式及价值等密切相关。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服饰生产的社会环境、文化环境、时代环境均不断在发生变迁,促使传统服饰的生存空间逐渐缩小,传统服饰文化面临消失或失传的尴尬境地。当下如何传承和保护服饰成为目前面临的严峻问题。随时代不断发生变迁,与此服饰文化同样发生了变化,基于这种社会文化语境下,探讨传统藏族服饰文化适应现代社会生存空间的解决路径。在传统服饰文化在现代发展中求生存,营造让服饰文化永续生存的文化空间。而本文研究能够对舟曲藏族文化保护有所借鉴或启发意义,让舟曲藏族民众意识到传统藏族服饰所承载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更让本土民众意识到传统藏族服饰在当下社会语境中的生存境遇,更多地为传统藏族服饰生存、发展及延续。本文研究和探讨,为整个藏族传统服饰文化及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保护、传承等方面提供相应的参考思路。

于菁竹[7](2020)在《丹寨、榕江苗族蜡染的风格变迁与审美转型》文中研究表明苗族是诞生于中国大地上的古老民族,苗族先民是中华早期文明的重要建构者,在长途迁徙、地理隔绝的分散发展中,形成了肇始悠远、同源殊貌的支系文化,也育成了枝脉宏繁、造诣精湛的染织服饰体系。丹寨、榕江苗族蜡染在集体创作、综合功能、稳定传承的传统村落生态中,沉淀着中国造型艺术滥觞时期的吉光片羽,也凝缩着苗族人民的历史记忆、世界认知、情感希冀,其传统纹样符号既是管窥苗族精神世界的窗口,也是蠡测中国早期文化的活态样本。同时,两地蜡染艺术以蓝白画缋的灵活性、物质工艺的可塑性、文化反馈的快捷性,不仅成为苗族人生活情境、艺术思维、审美心理变迁的显像板;在民族村落旅游化、文化遗产资源化、东方文化自信心提升的时代场景下,也成为各界话语、观念纠缠发酵的折射镜。而就其艺术本体而言,丹寨、榕江苗族蜡染拥有丰富的纹样、独特的风格与强烈的感染力,在艺术品收藏、商品化转型、产业化开发方面是黔东南乃至贵州蜡染界的典型,就其艺术、审美特征进行深描对中国民族民间艺术研究的完善、优秀传统文化的可持续性发展都具有现实意义。本文以风格类型归纳为前提、以图像学分析为主线,结合田野、文献资料,借助美术学、人类学、考古学的理论及成果,对两地苗族蜡染风格形成的历史文化契机与创作思维进行推溯;在此基础上使用美学、审美人类学方法,对丹寨、榕江苗族蜡染的传统风格进行审美分析。以现存蜡染资料中不同风格出现的时间顺序为线索,将两地苗族蜡染的风格嬗变置于原始符号、巫术艺术、古典艺术、现代设计的演化场域中,展现出蜡染纹样从记事性、象征性、装饰性到再现性、表现性、叙事性的发展进程,也展示出其创作方法从集体传承到个体创新、审美意识从朦胧混一到清晰独立、造物理念从权宜谋生到追求品质、民族特征表达从模糊懵懂到积极强化的发展轨迹。首先,丹寨、榕江苗族蜡染的抽象几何纹样共同拥有单元拼合、相似互渗的造型方式,以及记事符号与装饰艺术、表意功能与审美功能混沌合一的特征,体现出人类艺术幼年时期的创作思维。二者拥有的一系列固定符号、纹样,如榕江蜡染中的太阳纹、卍字纹、正交布局、四鸟朝日,以及丹寨蜡染中的“窝妥纹”、“归宗纹样”,都与中国新石器时代至秦汉时期的太阳崇拜符号、时空概念、历法图式具有造型上的连续性。而在苗族文化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这些图式的原意逐渐被替换成与苗族祖先情感、迁徙记忆、宗教信仰、现世民俗相关的内容,古人在观察自然中形成的记录时空规律、生存智慧的几何图式也沉淀为装饰纹样的基本构图规律和风格定式,使由太阳形象带来的光华烨烨的线条成为榕江蜡染的基本装饰,而精密严谨的螺旋纹也是丹寨蜡染中的永恒主题。就两地蜡染的具象部分来看,榕江蜡染以古拙的动物纹见长,其中摆贝型苗族的蜡染纹样中保存着大量我国先秦时期动物纹的造型方式,不仅龙、鸟纹的造型与商周时期的青铜纹饰惊人地吻合,蛙虫纹的造型思维也与古黾字的概念高度相似。作为中国初民艺术大传统的遗存或后裔,这种时空遥远的风格给人以荒远、古怪、陌生的审美印象。同时,苗族原始巫术思维中敬畏合一的心理,使之对神圣动物抱有崇高和恐惧一体两面的情感,使动物纹的塑造呈现狰狞、诡谲的“原始丑”特征,流露出狞厉的丑美。此外,作为鼓藏节祭祖仪仗的蜡染幡旗是摆贝型苗族蜡染中最为精彩的类型,而祭祀仪式神圣、雄壮、肃穆的氛围也造就了摆贝型蜡染独特的审美场域和文化价值。然而,厚重的文化背景、狞厉的视觉体验也使摆贝型蜡染的审美特征趋于深邃、艰奥,与现代人的日常审美习惯相去甚远,以至于难以在现代的苗族村落生活中继续存续,在民间创作喜好日趋纤柔、世俗化的当下,摆贝型蜡染的传统风格正面临消散的危险。与正在淡出民间的摆贝型传统风格相比,丹寨蜡染中丰富的花鸟纹饰是生命力旺盛的后起之秀,其出现得益于白领苗对汉族古典花鸟艺术以及近现代染织品纹样的学习与本土化改造,呈现出鲜明的早、中、后三期阶段性风格。丹寨蜡染中最古老的鸟纹和植物纹带有与榕江蜡染相似的原始风格,清代黔东南生苗区开辟之后,以汉族服饰及蓝印花布为载体的汉族花鸟纹样传入苗疆,使白领苗习得了花鸟纹样并作为日用传统;而至近现代染织设计中的花草纹样被白领苗接受之时,丹寨花鸟蜡染已基本完成了从图案性到绘画性转型。与此相伴,白领苗的审美思维跳出了巫术性、功能性的局限,而转向对日常生活、优美事物的欣赏;丹寨蜡染的艺术语言中也出现了写实性的再现方式、模仿软笔绘画的自律线条,以及景、境的物象组织意识。这种效仿专业艺术、跟随流行趋势、接近大众审美的风格在当前拥有巨大的民间创作热情,也奠定了丹寨蜡染在产业化转型过程中较高的艺术起点。改革开放以来,丹寨、榕江的苗族蜡染走上了商品化、产业化的道路,两地蜡染纹样的先天禀赋及两县产业环境的后天资源也使两地蜡染风格的发展、存续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路径。丹寨蜡染产业起步早、影响大,借助邻近行政中心的地理优势,吸引了高水平的外来资本、设计人才及合作机会,颇具规模的地区产业集群不仅使丹寨本土的传统蜡染纹样良好地传承、衍生,也使丹寨成为各地蜡染风格的熔炉,并大量吸纳了榕江蜡染风格为己用。而榕江县的本地蜡染产业薄弱,因此对传统蜡染风格进行了简易化、情景化的改造,并随着蜡娘外出打工、产品异地销售形成了在黔东南地区广泛传播并被大量模仿的“普世风格”。在黔东南区域经济文化一体化的发展进程中,丹寨、榕江的苗族蜡染形成了水乳交融的连理整体,共同以苗族文化、传统工艺的身份面对着外部世界的价值赋义。当前,蜡染产品涵盖了艺术品、服装、软装、文创产品等多种形态,民族旅游和休闲体验则形成了苗族蜡染文化叙事的两条基本脉络:一方面,在民族旅游的凝视下,苗族传统文化中乡村性、原始性、异质性的部分被提炼成一系列特定的视觉符号,如盛装人物、民俗场景、铜鼓、牛角、蝴蝶妈妈、锦鸡舞之类,成为丹寨、榕江蜡染绘画的新题材,也催生了蜡染创作中叙事化、奇观化、浪漫化的手法。另一方面,作为拥有丰富内在结构的物质文化门类,丹寨、榕江的蜡染艺术不再仅仅作为苗族文化的子集,而是以独立的姿态,在后现代生活美学、自然美学以及东方休闲美学、造物伦理、社会效应的视角下,令物质材料、工艺流程、生活方式、创作主体等每一个侧面都获得审美意义,使蜡染艺术的审美范围从对纹样的欣赏扩展到了对整个文化生态的理解与崇尚。

韩雪[8](2019)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靖州花苗服饰文化的活态传承研究与设计策划》文中指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及多民族的文化交融,民族服饰作为民族记忆和历史的重要见证必须得到合理的保护和传承。但是近年来靖州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断层”的风险。因此,本文通过实地调研,力图从靖州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之一的苗族服饰文化入手,通过梳理靖州苗族服饰文化的内容、特点,特别是探讨苗族服饰在现代化背景下的活态传承与创新,并通过针对其活态传承现状及问题的分析,尝试提出其对策建议,即应该在立足本土文化的基础上,积极接轨国际,改良创新,通过产研结合,打造品牌化理念,融入现代科技,创新品牌工艺,并依据现状及建议进行了“仰阿莎”自创品牌的设计策划。

任宜海[9](2018)在《贵州黔东南苗族女性服饰的文化生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全球化的发展速度太快,快到连我们都还没有去仔细加以研究,很多原生态文化就已经流失殆尽了。我国各个民族的原生态文化如今发生着巨大的改变,无论是物质文化还是非物质文化都已经被遗忘了。面对这样的困境,需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去思考苗族服饰文化的生存问题。需要去思考怎样才能更好地推动苗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黔东南苗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生态伦理和审美观等都深深地根植在他们丰富的文化土壤之中。其服饰文化的特殊性和其发展的延续性也是独树一帜的。究其原因,也是源自于服饰在其演化过程中与黔东南特殊的自然生态、精神生态和社会生态的和谐共处的关系,这也是一种良性共生的文化生态关系。要去做黔东南苗族女性服饰的研究,如果不了解服饰文化生态系统的运行机制,是没有办法研究下去的。也就谈不上传承和发展,更不用说是保护了。如果说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共生,那么黔东南苗族女性服饰文化生态的平衡则是维持苗族文化自觉的重要手段。本文的研究内容基于民族生态与审美的范畴,运用文化生态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并依据民族学、民俗学、文化人类学、生态美学、生命哲学的相关理论来对黔东南苗族女性服饰进行分析和研究。将服饰文化纳入到一种以个体生命为基点的三重生命理论(人具有生物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视野中去关照,将非常有利于充分认识和协调人与自然、社会以及自身的关系。文化生态中的黔东南苗族女性服饰首先体现出的是他们与自然生态的和谐共处,服饰这种与人体如影随形的装饰表达的实质就是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其次,服饰所表达的各种文化符号与他们的日常生活、精神寄托以及情感诉求有着良好的生态关系,与其他民族和族群内的文化也是一种互为关系的生态关系;最后,苗族内外的各种关系的划分也在一定程度上是通过服饰来完成的,并通过鼓社等苗族生态制度加以完善,这也就是服饰在社会生态上的重要意义。如果说黔东南的自然生态是苗族人生存的前提条件,那么构筑在文化生态上的民族精神则是维系着他们整个民族发展的血脉。要解决人与自然的对立,就需要保持民族精神的自觉发展,当然就需要合理的文化生态观加以引导。无论我们是从黔东南的“衣食住”中去发现他们文化中完整的生态群落,比如服饰文化中的图腾崇拜、生态工艺、图案中的生态表达、民居建筑的材料和布局等亦有着生态因子;还是在黔东南苗族的人生礼仪中,去发现他们的生命意识和观念的外化共筑成的文化生态空间。无不都是他们文化发展和交流的不竭源泉。人类不仅是具有生物生命的个体,同时也是文化积淀的产物。黔东南的民俗文化产生和发展离不开生态环境的互动,文化的差异和变迁也是他们适应环境而作出的调整和选择。因此,文化生态的多样性是人类文明的基础,所以去正确认识黔东南苗族女性服饰文化生态就是一种最好的保护。黔东南苗族,千百年来沿袭着祖先遗留下来的服饰装扮的习俗,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服饰文化。黔东南苗族服饰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在群山之巅闪耀。独特的服饰文化生态,呈现了多姿多彩的文化多元格局。为此,借助于文化生态学的动态平衡的原理,为黔东南苗族服饰在新时代下得以保护、传承和发展提供了可以参考的理论依据。诚然,因为研究能力和时间所限,论文也存在很多不足之处,这也将是今后努力之目标。

孙惠茹[10](2017)在《吐蕃王朝时期藏族艺术研究》文中提出吐蕃王朝是我国西藏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政权。吐蕃王朝的建立标志着藏族历史上延续了几千年的部落小邦时代宣告结束,完成了从奴隶制部落邦国向奴隶制王国社会的转变。吐蕃王朝不仅是藏族历史上最为强盛的时期,同时也是藏族文化大发展,对外交流最活跃,藏族艺术突飞猛进的时代。这种发展不仅造就了藏族艺术的基本内涵、艺术风格和艺术特征,而且为后来藏族艺术的繁荣确立了方向、奠定了基础。藏族艺术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成型于吐蕃时期,无论是其内隐性,还是其外显性,均与吐蕃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密切相关。基于这种认识,选择藏族艺术发展史上的第一次艺术高潮——吐蕃艺术作为研究视角,通过对吐蕃时期部分艺术形式的探究,对吐蕃王朝付诸于藏族艺术的影响进行阐释。以能确定年代的吐蕃艺术形式为研究基础,探究吐蕃王朝与藏族艺术的内在联系,全面客观地把握吐蕃艺术的风格特征,在此基础上剖析藏族艺术对吐蕃艺术的传承性问题。纵观吐蕃王朝从建立到瓦解的历史发展脉络,追溯吐蕃王朝对藏族艺术形成的影响因素,发现其主要受到社会内部变革与外部影响两方面的驱动。结合美学原理和艺术意蕴,对服饰、建筑、金银器具、绘画四方面进行剖析,以阐释吐蕃艺术表现形式的多样性,进而揭示其综合性的艺术特征。从图案纹样、制作工艺、装饰色彩三方考量,来挖掘隐藏于藏民族文化中最原始的审美冲动和宗教内涵。立足于具体的实物去探究藏族艺术中蕴涵的宗教情感和民族精神。通过对藏族艺术文化的研究,来分析藏族人民的民族心理和价值取向。

二、浅谈藏苗服饰文化中的银饰艺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藏苗服饰文化中的银饰艺术(论文提纲范文)

(1)走出村庄的巧妇-云南小凉山彝族服装女店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起
    二、国内外研究述评
        (一)国内外学者关于凉山彝族的研究
        (二)国内学者关于彝族服饰的研究
        (三)国内外学者关于彝族女性的研究
    三、研究方法
        (一)参与观察法
        (二)文献分析法
        (三)深描
    四、创新之处
    五、田野过程
    六、田野点概况
第一章 村庄里的巧妇
    一、彝族传统村庄里的互惠
        (一)出生礼仪中的互惠
        (二)婚丧嫁娶中的互惠
        (三)日常生活中的互惠
    二、作为互惠的服装
    三、如何成为巧妇
        (一)家庭的影响
        (二)民主改革的影响
第二章 走出村庄
    一、如何走出村庄
        (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二)教育资源的吸引
        (三)从夫居的人口流动
    二、集市
        (一)建国前的集市
        (二)建国后的集市
    三、服装特色与远销
        (一)宁蒗彝族传统服饰
        (二)走出去的彝族服饰
第三章 成为店主
    一、需求与供应
        (一)结婚礼仪的需求
        (二)节日中的需求
        (三)日常生活中的需求
    二、服饰的制作与售卖
        (一)彝族传统服饰的制作
        (二)彝族传统服饰的售卖
    三、民族服饰一条街
        (一)城镇化的影响
        (二)服饰店的管理
        (三)服装店的盈利
第四章 店主的日常生活
    一、婚姻与家庭
        (一)家庭中的夫妻
        (二)娘家与姐妹
    二、女店主的事业
        (一)服装店的经营
        (二)店主的日常活动
    三、女店主的人际关系
        (一)店主之间的交往
        (二)店主与客人的交往
第五章 潮头上的适应
    一、变迁的彝族传统服饰
        (一)顺应潮流的彝族服饰
        (二)影响服装改变的因素
    二、服装与盛装
    三、时代潮流下的女店主
        (一)灵活的经商头脑
        (二)适应潮流的改变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3)20世纪以来我国苗族银饰研究学术史回顾(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一、1900-1949年之间的苗族银饰研究
二、1950-1960年之间的苗族银饰研究
三、1978年至今的苗族银饰研究
    (一)苗族文化研究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三)旅游化与市场化研究
四、结语

(4)《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1.2.1 期刊论文类
        1.2.2 专着类
    1.3 研究的方法、思路
        1.3.1 研究的方法
        1.3.2 研究的思路
2 百花盛开的工艺美术发展(1958-1961)
    2.1 《装饰》创刊溯源
    2.2 《装饰》杂志风格主要视觉特点
        2.2.1 封面文字
        2.2.2 封面视觉图案
        2.2.3 内页版面设计
    2.3 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
        2.3.1 重新重视民间美术
        2.3.2 指导工艺美术创作
    2.4 为美化人民生活服务
        2.4.1 面向大众生活创作
        2.4.2 向西方世界开展学习
3 求索争鸣的设计萌芽(1980-1996)
    3.1 复刊时代背景
    3.2 《装饰》视觉元素的变化
        3.2.1 封面设计形式的探索
        3.2.2 封面主体立意的变迁
        3.2.3 内页版式的有序与变化
    3.3 工艺美术的变革
        3.3.1 “工艺美术“名词的局限
        3.3.2 “装饰热”的兴起
    3.4 现代化的新浪潮
        3.4.1 科技与艺术的大讨论
        3.4.2 现代设计的浪潮
    3.5 《装饰》步伐的“守”与“进”
4 对话世界文化自信的设计现代化(1997-2018)
    4.1 走入“全球化”
    4.2 《装饰》设计的多元化
        4.2.1 和谐的整体性
        4.2.2 现代感的民族美
        4.2.3 敢于尝试的创意美
        4.2.4 版式装饰的简洁美
    4.3 开放视野立足传统
        4.3.1 工艺美术的新发展
        4.3.2 设计批评的引入
        4.3.3 中国创造带来的思考
    4.4 面向时代关注当下
        4.4.1 设计的伦理学问题
        4.4.2 技术与设计的关系
        4.4.3 从设计艺术到设计科学
    4.5 《装饰》内容的“质”与“量”
5 总结
    5.1 从工艺美术到现代设计
    5.2 从教育理论到学科实践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采访文字稿
附录二 《装饰》1958-2018杂志封面
附录三 《装饰》1958-2018文章整理
作者简介

(6)舟曲藏族服饰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摘要
绪论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二、学术史梳理及研究现状回顾
    三、整体研究设计
    四、相关概念及界定
    五、研究视角
    六、研究的重难点
    七、研究尝试点
    八、相关运用材料
第一章 舟曲藏族源流及区域分布格局
    第一节 舟曲藏族县域情况及相关概述
        一、区域概况
        二、行政区划
        三、人口分布
        四、气候类型
        五、自然资源
    第二节 舟曲藏族社会历史及部落分布情况
        一、建制沿革
        二、地方部落
    第三节 舟曲藏族地域民俗及文化形态
        一、人文景观
        二、民俗风情
        三、宗教文化
    小结
第二章 舟曲藏族服饰制作要素及传统技艺
    第一节 舟曲藏族传统服饰纺织技艺
        一、传统纺织原料
        二、传统纺织工具
    第二节 舟曲藏族传统服饰织作技艺
        一、纺线
        二、缠线
        三、煮线
        四、洗捶
        五、理线
        六、织作
        七、银饰加工
        八、传统手工制鞋
    第三节 舟曲藏族传统服饰染色技艺
        一、传统服饰的基本颜料
        二、传统服饰的染色工艺
    小结
第三章 舟曲藏族服饰生态及文化变迁
    第一节 舟曲藏族服饰文化生态
        一、服饰艺术生态
        二、服饰艺术阐释
        三、服饰文化生态
    第二节 舟曲藏族传统服饰文化特征
        一、地域性
        二、历史性
        三、变异性
    第三节 舟曲藏族服饰生态及文化变迁
        一、服饰生态环境
        二、服饰文化变迁
    小结
第四章 舟曲藏族服饰形制要素及造型风格
    第一节 舟曲藏族服饰形制要素
        一、坪定型服饰着装要素
        二、江盘型服饰着装要素
        三、插岗型服饰着装要素
        四、八楞型服饰着装要素
        五、大年型服饰着装要素
        六、博峪型服饰着装要素
        七、共同佩戴的着装衣(饰)物
    第二节 舟曲藏族传统服饰风格类型
        一、坪定型传统服饰形制
        二、江盘型传统服饰形制
        三、插岗型传统服饰形制
        四、八楞型传统服饰形制
        五、大年型传统服饰形制
        六、博峪型传统服饰形制
    第三节 舟曲藏族传统服饰构造特质
        一、上衣下裤式构造类型
        二、上袍下裤式构造类型
        三、衣裙下裤式构造类型
    小结
第五章 舟曲藏族服饰民俗惯制及礼仪蕴涵
    第一节 舟曲藏族传统服饰文化的民俗特性
        一、服饰民俗历史性
        二、服饰民俗地域性
        三、服饰民俗自觉性
        四、服饰民俗变异性
        五、服饰民俗传承性
    第二节 舟曲藏族传统服饰文化的禁忌事项
        一、服饰日常禁忌
        二、服饰节日禁忌
        三、服饰礼仪禁忌
        四、服饰色彩禁忌
        五、服饰身份禁忌
    第三节 舟曲藏族传统服饰文化的仪礼蕴涵
        一、诞生礼时期的服饰
        二、成年礼时期的服饰
        三、嫁娶礼时期的服饰
        四、丧葬礼时期的服饰
    小结
第六章 舟曲藏族服饰审美形态及美学探析
    第一节 舟曲藏族服饰造型呈现的形态美学
        一、服饰形式美特质
        二、服饰自然美特质
        三、服饰艺术美特质
    第二节 舟曲藏族服饰文化的艺术蕴含
        一、服饰形态蕴含的特色美
        二、服饰构图折射的和谐美
        三、服饰生态显现的自然美
    第三节 舟曲藏族服饰文化折射的审美意蕴
        一、式样独具的实用美感与造型美感
        二、多彩丰富的意境情趣与图纹美蕴
        三、视觉多样的审美意境与色彩情趣
    小结
第七章 舟曲藏族服饰着装符号表现及象征意义
    第一节 舟曲藏族传统服饰的符号表现
        一、服饰图像性符号表现
        二、服饰指示性符号表现
        三、服饰象征性符号表现
    第二节 舟曲藏族服饰文化符号寓意
        一、服饰符号语义形成的基本要素
        二、服饰符号的象征表达
        三、服饰符号的文化意义
    第三节 舟曲藏族传统服饰审美符号及语义特性
        一、传统服饰的审美符号表达
        二、传统服饰的形态符号表达
        三、传统服饰的情感符号表达
    小结
第八章 舟曲藏族服饰文化意蕴及深层透视
    第一节 舟曲藏族传统服饰文化蕴涵透视
        一、传统服饰的族徽文化特质
        二、传统服饰的身份文化特质
        三、传统服饰的礼俗文化特质
        四、传统服饰的祈福文化特质
    第二节 舟曲藏族传统服饰社会功能阐释
        一、传统服饰的社会角色涵义
        二、传统服饰的社会角色功能及表现意义
        三、传统服饰的社会角色特质
    第三节 舟曲藏族服饰认同及文化表达
        一、传统服饰与地域内部认同
        二、不同服饰与地域之间的互动认同
        三、人类学视阈下服饰符号及地域文化表达
    小结
第九章 舟曲藏族服饰承接空间及延续路径
    第一节 舟曲藏族服饰生存现状及社会境遇
        一、传统服饰当下面临的窘境
        二、服饰文化受外界环境的影响
        三、服饰文化受地域环境的因素
    第二节 舟曲藏族服饰保护路径及传承措施
        一、服饰保护与传承现状
        二、服饰保护与传承路径
    第三节 舟曲藏族传统服饰传承及保护空间
        一、传统服饰文化空间及生存现状
        二、传统服饰文化空间的保护形式
        三、传统服饰文化的空间再生
    小结
结论与探讨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研究生期间所取得的学术成果

(7)丹寨、榕江苗族蜡染的风格变迁与审美转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
    第二节 研究对象界定
        一、丹寨、榕江苗族蜡染的概念界定
        二、以丹寨、榕江两地苗族蜡染艺术并列为研究对象的原因
    第三节 研究现状综述
        一、苗族蜡染的研究历史与成果分布
        二、苗族服饰及传统纹样的辑录与研究
        三、与本文相关苗族历史、文化研究
        四、当前苗族蜡染研究的发展趋势与现有成果的不足
    第四节 本文的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和创新点、难点
        一、本文使用的理论方法
        二、丹寨、榕江苗族蜡染纹样的历时性归纳研究
        三、丹寨、榕江地区蜡染风格的空间比较及蜡染产业的发展研究
        四、田野调查与访谈经历
第一章 丹寨、榕江苗族传统文化与蜡染的乡村生态
    第一节 丹寨、榕江苗族文化形成发展的历史阶段
        一、中华文明的孕育阶段:苗族艺术中原始特征的积累时期
        二、迁居西南的持守阶段:黔东南苗族地域文化特色的形成时期
        三、黔东南生苗区的开放阶段:苗族文化、艺术的快速变化时期
    第二节 丹寨、榕江苗族的村落生活环境与传统文化习俗
        一、自然地理环境与村寨的物质生活
        二、苗族传统村寨的社会组织、宗教文化
    第三节 丹寨、榕江苗族村落中的传统蜡染生态
        一、村落中的蜡染劳动环境
        二、蜡染材料与工具
        三、蜡染制作工艺
    第四节 丹寨苗族蜡染的创作族群与传统样式
        一、丹寨苗族蜡染的创作人群:白领苗
        二、白领苗的传统服饰及蜡染应用
    第五节 榕江苗族蜡染的创作族群与传统样式
        一、榕江苗族蜡染的创作族群:摆贝型苗族与滚仲型苗族
        二、摆贝型苗族的传统服饰及蜡染应用
        三、滚仲型苗族的传统服饰及蜡染应用
    小结
第二章 法天怀故:丹寨、榕江苗族蜡染中的抽象纹样与几何规律
    第一节 榕江苗族蜡染中的太阳图式及其衍生的造型风格
        一、榕江苗族蜡染中太阳纹的基本样式及流变
        二、卍字纹的变形与四叶旋转图形的具象化
        三、榕江苗族蜡染中太阳鸟图式
        四、光体纹造型混融于动、植物纹样
    第二节 “窝妥纹”及四方八螺旋图式的分析
        一、当前关于“窝妥纹”的研究状况
        二、“窝妥纹”骨格结构蕴含的时空体系
        三、八螺旋象征四方八位之风气
    第三节 丹寨苗族蜡染中的“归宗纹样”
        一、保家纹
        二、马蹄纹
        三、锅圈纹
        四、归宗纹样的构图方式分析
        五、归宗纹样的“归宗”含义辨析
    小结
第三章 原始神圣:摆贝型苗族蜡染中的动物纹样
    第一节 古老的造型程式:摆贝型苗族蜡染中动物纹样的原始性
        一、摆贝型苗族蜡染中龙纹动物性特征的原始性
        二、摆贝型苗族蜡染中龙纹的古老姿态造型
        三、摆贝型苗族蜡染中的鸟纹、鸟龙及黾纹
        四、古怪、荒远:摆贝型苗族蜡染动物纹的直观审美印象
    第二节 恐惧与崇拜同在:摆贝型苗族蜡染动物纹的神秘属性与丑怪造型
        一、善厉一体:苗族原始观念中龙的复杂角色
        二、狰狞诡谲:摆贝型苗族蜡染中动物纹的夸张造型手法
        三、摆贝型苗族蜡染的丑怪风格与崇高审美特征
    第三节 摆贝型苗族鼓藏幡承载的神圣世界
        一、摆贝型苗族鼓藏幡的使用场合与功能
        二、苗族鼓藏节、鼓藏幡背后的综合性审美场域
    第四节 摆贝型苗族蜡染的风格变化与传统造型程式的消解
        一、摆贝型苗族传统蜡染审美特征之艰奥性
        二、传统仪礼的松散与传统图像的松动
        三、当前的经济、生活条件使蜡染创作逐渐退出摆贝型苗族的生活习惯
        四、摆贝型苗族自发的风格探索逐渐远离传统样式
    小结
第四章 优美包容:丹寨苗族蜡染中的花鸟纹样
    第一节 沿承与吸纳:丹寨苗族蜡染花鸟纹样的早期风格
        一、归宗纹样中蕴含的原始植物造型
        二、丹寨花鸟纹蜡染的早期风格
        三、丹寨蜡染中写实花鸟纹样的形成契机
    第二节 本土性的显现:丹寨苗族蜡染花鸟纹样的中期风格
        一、总体风格特征:蜡染作品的绘画性与个性趣味彰显
        二、植物纹样的变迁体现出苗族植物审美观念的改变
        三、现实性鸟类意象体现出日常、生动的本土气息
    第三节 绘画性提升:丹寨苗族蜡染花鸟纹样的后期风格
        一、被面大花:乡村生活与近现代专业图案设计的碰撞
        二、写意小景:丹寨蜡染模仿中国软笔绘画的过程
    小结
第五章 丹寨县、榕江县的蜡染商业化状态及传统纹样的生存状况
    第一节 丹寨县蜡染产业的发展状况:地区品牌、产业集群带动的良性循环
        一、丹寨县蜡染产业总体情况
        二、丹寨蜡染艺术在本地企业中的整合与提升
        三、丹寨蜡染的商业风格:在坚守传统的基础上优化升级
    第二节 榕江县蜡染产业的发展状况:宝贵资源亟待地区凝聚力的形成
        一、榕江县蜡染产业的总体状况
        二、滚仲型苗族蜡染的商业风格:革新与危机共存的适应过程
        三、摆贝型苗族蜡染的商业前景:作为地区象征的潜质与当前仍面对的不足
    小结
第六章 旅游休闲文化赋予丹寨、榕江苗族蜡染的新传统与新价值
    第一节 丹寨、榕江苗族蜡染产业的一体多元局面
    第二节 民族旅游促成的苗族蜡染纹样新题材
        一、旅游凝视下的民族特色与异文化需求成为苗族蜡染新题材的创作动力
        二、民族身份的表达:人物、风俗与叙事场景
        三、象征苗族文化的新传统:铜鼓、牛角、百鸟、蝶母及幻想造型
    第三节 休闲文化与多元文创观念下苗族蜡染的价值诠释与审美扩展
        一、多元文创观念下苗族蜡染的产品结构扩展和审美要素转换
        二、蓝染概念以工艺为纽带对苗族蜡染设计思路的开拓
        三、中国古典文人造物对苗族蜡染产品设计理念的启发
        四、休闲语境下蜡染文化生态中的自然之美与自由之意
        五、寓于蜡染手工制作、朴素产品形态中的造物伦理之美
        六、蜡染产业体现的社会关怀之美
    小结
结论
    一、丹寨、榕江苗族蜡染承袭自中华初民文化的深厚底蕴与原始性艺术特征
    二、丹寨、榕江苗族蜡染在与汉族古典艺术、现代生活方式的交流、互哺中体现出的风格变化、审美转型和时代价值
    三、现代社会转型带给丹寨、榕江苗族蜡染的全局性变革与存续方式反思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8)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靖州花苗服饰文化的活态传承研究与设计策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创新点
第二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活态传承的概述
    2.1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活态传承的概念念
    2.2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中的问题
        2.2.1 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冲击
        2.2.2 传统技艺本身的复杂性
    2.3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必要性
第三章 花苗服饰的特点
    3.1 花苗服饰的历史文化状况
    3.2 花苗服饰的款式特点
        3.2.1 上装、下装与裙装特点
        3.2.2 头饰、挂件与银饰特点
    3.3 花苗服饰的工艺特色
        3.3.1 刺绣工艺特色
        3.3.2 编织工艺特色
第四章 花苗服饰传承的困惑
    4.1 传统工艺后继乏人
    4.2 民族服饰穿着率低
    4.3 特色文化渐行渐远
第五章 花苗服饰活态传承的策略
    5.1 立足本土,讲好民族故事
    5.2 接轨国际,注重改良创新
    5.3 活化经典元素,契合现代审美
    5.4 产研结合,打造品牌化概念
    5.5 融入现代科技,创新品牌工艺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9)贵州黔东南苗族女性服饰的文化生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现状
        1.1.1 国内苗族服饰的论文研究
        1.1.2 国内苗族服饰的专着研究
        1.1.3 国外的苗族服饰研究的现状
    1.2 选题背景及意义
    1.3 论文的创新
        1.3.1 研究方向的探索
        1.3.2 研究领域的延展
    1.4 文化生态的思考
    1.5 论文的结构关系图
2 贵州黔东南苗族文化生态系统
    2.1 苗族的本源探究
        2.1.1 苗族的族源
        2.1.2 苗族的族称
        2.1.3 苗族的语言与文字
        2.1.4 苗族的人口
    2.2 苗族服饰文化的演变历程
    2.3 黔东南的文化生态系统
        2.3.1 黔东南苗族历史简介
        2.3.2 黔东南的自然生态
        2.3.3 黔东南的社会生态
        2.3.4 黔东南的精神生态
3 贵州黔东南苗族女性服饰文化研究
    3.1 黔东南苗族女性服饰历史溯源
    3.2 黔东南苗族女性主体服装的类型与特征
        3.2.1 上衣
        3.2.2 下裳
    3.3 黔东南苗族女性辅助服装的类型与特征
        3.3.1 首服
        3.3.2 胸兜
        3.3.3 围裙
        3.3.4 飘带裙
        3.3.5 背儿带
        3.3.6 花带
        3.3.7 裹腿(腿套)
        3.3.8 鞋
4 贵州黔东南苗族女性首饰与配饰的文化研究
    4.1 黔东南苗族女性首饰与配饰概述
    4.2 黔东南苗族女性头部饰品
        4.2.1 头花、银簪、银插针、银围帕、银凤雀、银飘头排等
        4.2.2 银梳、木梳、塑料梳
        4.2.3 银帽、银角
        4.2.4 银耳环、银耳柱
    4.3 黔东南苗族女性颈胸背部饰品
    4.4 黔东南苗族女性手部饰品
    4.5 黔东南苗族女性佩挂缝缀饰品
5 贵州黔东南苗族女性服饰技艺的文化生态
    5.1 服饰材料中的生态取向——成形技艺:以黔东南凯里舟溪青曼苗寨的织布与织锦为例
    5.2 蜡染的生态工艺——着色技艺:以黔东南丹寨县的蜡染为例
        5.2.1 面料
        5.2.2 防染剂
        5.2.3 点蜡工具
        5.2.4 准备工作
        5.2.5 点蜡
        5.2.6 蓝靛染色
        5.2.7 退蜡
        5.2.8 传统蜡染中蓝靛的生态价值
    5.3 刺绣的文化生态——装饰技艺:以黔东南苗族的刺绣为例
        5.3.1 黔东南苗绣的渊源和生境
        5.3.2 苗族刺绣的类别和技艺
    5.4 银饰的生态工艺——塑形技艺:以黔东南台江县九摆苗寨的银饰加工为例
6 贵州黔东南苗族女性服饰中图案纹样的生态表达
    6.1 龙:苗族的原始兴象——黔东南苗族女性服饰中刺绣蜡染的龙纹的文化生态意义
    6.2 鸟:苗族的祖先崇拜——黔东南丹寨苗族蜡染中鸟图案纹样的文化生态意义
    6.3 牛:苗族的生命象征——黔东南苗族女性服饰中的牛图案纹样的文化生态意义
    6.4 蝴蝶和鱼:苗族的生命礼赞——黔东南苗族女性服饰中的蝴蝶和鱼的图案纹样的文化生态内涵
        6.4.1 蝴蝶的生命意象
        6.4.2 鱼的生命意象
7 贵州黔东南苗族女性服饰的生态审美文化
    7.1 黔东南苗族审美意识的生态内涵
    7.2 黔东南苗族女性服饰的美学张力
    7.3 黔东南苗族女性服饰的生态审美理想
        7.3.1 自然的造化——苗族女性服饰的生态审美根性
        7.3.2 诗意的栖居——苗族女性服饰的生态审美的基石
        7.3.3 生命的坚韧——苗族女性服饰的生态文化信念
        7.3.4 生命的欢愉——苗族女性服饰的生态文化风尚
        7.3.5 精神的自由——苗族女性服饰的生态文化追求
8 贵州黔东南苗族女性服饰的精神生态内涵
    8.1 黔东南女性服饰中的宗教精神特性
    8.2 黔东南女性服饰中的原始精神展现
9 贵州黔东南苗族礼俗中女性服饰的社会生态内涵
    9.1 诞生礼中服饰的社会生态特质
        9.1.1 诞生礼结构及其服饰文化内涵
        9.1.2 诞生礼中服饰的媒介作用
        9.1.3 诞生礼中服饰体现的三重生命内涵
        9.1.4 诞生礼中服饰文化的传承
    9.2 结婚礼中服饰的社会生态特质
        9.2.1 结婚礼的礼仪结构和文化内涵
        9.2.2 结婚礼中服饰的媒介作用
        9.2.3 结婚礼中服饰起到的族群认同和角色认同功能
    9.3 丧葬礼中服饰的社会生态特质
10 贵州黔东南苗族女性服饰文化生态的失衡和留存现状
    10.1 黔东南苗族女性服饰文化生态的失衡
        10.1.1 文化生态系统的失衡
        10.1.2 黔东南苗族女性服饰文化生态失衡的具体原因
    10.2 黔东南苗族女性服饰留存现状
        10.2.1 三个黔东南苗族村寨的田野考察
        10.2.2 黔东南苗族女性服饰留存概况和留存方式
11 贵州黔东南苗族女性服饰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开发利用
    11.1 黔东南苗族女性服饰文化的传承方式和传承环境
        11.1.1 黔东南苗族女性服饰传统的传承方式
        11.1.2 黔东南苗族女性服饰在新时代下的传承方式
        11.1.3 黔东南苗族女性服饰的传承环境
        11.1.4 黔东南苗族女性服饰传承的展望
    11.2 黔东南苗族女性服饰文化的保护
        11.2.1 黔东南苗族女性服饰文化保护的必要性
        11.2.2 黔东南苗族女性服饰文化保护的有利条件
        11.2.3 黔东南苗族女性服饰文化保护的原则
        11.2.4 黔东南苗族女性服饰文化保护的思路
    11.3 黔东南苗族女性服饰文化的开发利用
        11.3.1 苗族传统文化保护传承与开发利用
        11.3.2 黔东南苗族女性服饰文化的产业开发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图表说明
附录

(10)吐蕃王朝时期藏族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1.1.1 研究背景
        1.1.2 国内研究现状
        1.1.3 国外研究现状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及主要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1.4.1 研究重点
        1.4.2 研究难点
        1.4.3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吐蕃王朝政权与吐蕃艺术
    2.1 吐蕃王朝的建立与发展
        2.1.1 吐蕃王朝的建立与扩张
        2.1.2 吐蕃王朝的分裂与衰亡
    2.2 吐蕃王朝的历史地位
    2.3 吐蕃王朝与吐蕃艺术
第三章 吐蕃时期藏族艺术形成与发展的文化渊源
    3.1 吐蕃艺术形成与发展的内在因素
        3.1.1 吐蕃艺术根植的自然环境
        3.1.2 吐蕃政治体制对吐蕃艺术的影响
        3.1.3 农牧业经济体制对吐蕃艺术的影响
        3.1.4 宗教融合对吐蕃艺术的影响
        3.1.5 文化的发展对吐蕃艺术的影响
    3.2 吐蕃王朝的扩展与周边民族的艺术交流
        3.2.1“和亲”引发的汉地艺术的输入
        3.2.2 周边其他民族艺术向吐蕃的渗透
第四章 吐蕃王朝时期艺术的形式
    4.1 吐蕃艺术的形式和风格特征
        4.1.1 吐蕃服饰
        4.1.2 吐蕃建筑
        4.1.3 吐蕃金银器
        4.1.4 吐蕃绘画
    4.2 吐蕃王朝对后来藏族艺术的影响
        4.2.1 服饰的传承性
        4.2.2 建筑的多元化
        4.2.3 绘画的功能化
        4.2.4 工艺美术的发展
第五章 吐蕃王朝时期藏族艺术的审美意蕴
    5.1 基于图案纹样的审美文化
    5.2 基于吐蕃艺术的工艺运用
    5.3 基于色彩心理学的审美价值取向
第六章 藏族艺术的文化内涵
    6.1 物化于藏族艺术上的宗教情感
    6.2 物化于藏族艺术上的民族精神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浅谈藏苗服饰文化中的银饰艺术(论文参考文献)

  • [1]走出村庄的巧妇-云南小凉山彝族服装女店主研究[D]. 王庆玮.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9)
  • [2]苗族服饰纹样中的宗教意蕴研究[D]. 欧阳吴婷. 吉首大学, 2021
  • [3]20世纪以来我国苗族银饰研究学术史回顾[J]. 李若慧.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21(01)
  • [4]《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D]. 宋哲琦. 浙江大学, 2020(12)
  • [5]施洞苗服饰中的鸟纹造型在女装中的研究与应用[D]. 韩荟荟. 北京服装学院, 2020
  • [6]舟曲藏族服饰文化研究[D]. 曹英才. 西南民族大学, 2020(03)
  • [7]丹寨、榕江苗族蜡染的风格变迁与审美转型[D]. 于菁竹. 中央民族大学, 2020(01)
  • [8]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靖州花苗服饰文化的活态传承研究与设计策划[D]. 韩雪. 湖南工业大学, 2019(01)
  • [9]贵州黔东南苗族女性服饰的文化生态研究[D]. 任宜海. 贵州大学, 2018
  • [10]吐蕃王朝时期藏族艺术研究[D]. 孙惠茹. 湖南工业大学, 2017(01)

标签:;  ;  ;  ;  ;  

浅谈藏族服饰文化中的银饰艺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