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精神科教育现状与实际需求

浅析精神科教育现状与实际需求

一、简析精神医学教育的现状与实际需求(论文文献综述)

曹梅[1](2021)在《体育游戏对智障儿童感知觉与运动能力的干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儿童时期是发展感知觉与运动能力的关键阶段,在这一阶段加强对智障儿童感知觉与运动能力的培养与训练,直接影响到其成长过程中运动技能的发展。本文以提高智障儿童的感知觉与运动能力为目的,采用文献资料法、实验法、对比分析法和数理统计法,探索体育游戏对智障儿童感知觉与运动能力的干预效果。选取“特奥幼儿运动员计划”项目实施地:江西省信丰县特殊教育学校中40名6~9岁智障儿童作为实验对象。采用“特奥幼儿运动员活动指南”中的体育游戏对实验对象进行8周的干预训练(每周5次,每次40分钟),并使用《双溪课程评量表》对实验对象感知觉与运动能力进行实验干预前后的2次评估测试。通过对数据的筛选整理,最终选取30个有效样本数据,使用SPSS22.0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研究结果表明:(1)智障儿童干预前后感知觉、运动能力两大领域有着不同程度的增长,前后干预效果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2)不同智障儿童类型感知觉领域中,自闭症儿童干预前后感知觉能力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值=0.00<0.01;脑瘫、唐氏综合症以及智力迟缓儿童干预前后感知觉能力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3)不同智障儿童类型运动能力领域中,自闭症儿童干预前后的运动能力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0<0.01;唐氏综合症儿童、智力迟缓儿童以及脑瘫儿童干预前后的运动能力具有显着性的差异,P<0.05。研究结论:(1)经过8周实验干预后,体育游戏对改善智障儿童感知觉与运动能力具有显着的效果。其中运动能力的增长率高于感知觉领域,粗大动作的增长率高于精细动作。(2)8周实验干预后,不同智障儿童类型感知觉能力有着显着的提升,其中自闭症儿童感知觉的增长率最高。(3)8周实验干预后,不同智障儿童类型运动能力有着显着的提升,其中脑瘫儿童运动能力的增长率最高。

陈书晴[2](2021)在《在线医患交互对患者参与行为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在线问诊,作为一种轻问诊模式,其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给医生和患者带来诸多便利,能够有效利用医疗资源,并为患者的诊前诊中诊后提供有效的全流程健康管理模式。然而,在线医患交互过程中仍然存在医患参与度低、医患矛盾严重等社会现象,对在线问诊的扩散产生不利影响。本文从在线医患交互过程中的细化视角和整体视角出发,探究医患交互过程中产生的患者满意度、患者选择行为及患者回报行为等问题,并从理论层面揭示医患交互过程的深层机理。为了实现研究目标,基于行为决策理论、信息整合理论、社会支持理论、社会网络理论、社会交换理论、人际吸引理论及医生和患者的个人属性特征,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证分析。首先,从认知态度层面,探索在线医患交互过程中,医生为患者提供的社会支持如何影响患者满意度。通过分析医生为患者提供的情感信息和专业信息,以及在线问诊过程中患者的积极参与程度,即患者所提供的个人健康信息的准确度和丰富度,来探究在线医患交互过程中,医患间传递信息的质量是否能够缓解医患信息不对称现象,从而提高医患交互效果,为接下来的研究奠定基础。其次,从选择行为层面,基于前期的研究基础和社会网络理论及社会交换理论,探索在线医患交互过程中,医患间潜在的社会关系和知识关系能否影响患者选择行为。并分析在医生和患者的特定属性下,这种关系是否会发生改变,从而为医生和患者如何进行有效的交互提供指导性意见,同时为构建高质量的医患关系网络提供理论依据。再次,从回报行为层面,基于人际吸引理论,探究医患交互过程中,医患间的人格相似性是否会对患者的回报行为产生影响,同时验证不同维度人格相似性对患者回报行为影响的差异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引入个体特征属性,剖析了医生特征和疾病特征在其中的调节作用。此外,从医生角度验证了医生人格特征对患者回报行为的影响。本部分将从社会心理学角度,为医患交互提供指导意见。最后,从整体视角出发,基于前序研究,对在线医患交互机制进行总结,并对在线医患交互研究价值进行深入剖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可持续在线医患交互体系,同时从实践应用角度提炼出对在线医患交互服务的整体意见和发展建议。本文通过对在线医疗社区中的医患交互数据(包括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文本数据)进行深入挖掘,采用文本挖掘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验证医患交互过程中的医生社会支持、医患社会关系、医患知识关系、医患人格特征对患者参与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1)在线问诊中,医生所提供的社会支持(包括信息支持和情感支持)积极正向的影响患者的满意度(包括患者对医生的诊疗质量满意度和服务态度满意度),同时患者疾病严重程度在医生为患者提供的社会支持与患者满意度之间起到正向调节作用,此外,患者积极参与作为前置因素,也正向影响着医生给与患者的社会支持情况;(2)在线医患交互过程中,医患间潜在的社会关系和知识关系显着地影响患者的选择行为,并且此影响受到患者自身的健康素养和医生的专业水平的调节作用;(3)在线医患交互过程中,医患间存在的潜在人格相似性显着地影响患者回报行为,并且不同维度的人格特征的影响存在差异性。这种影响同时受到医生的专业水平和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的调节作用。此外,医生的人格特征也显着的影响患者回报行为。从理论层面来看,本文通过探究在线医患交互过程中医生为患者提供的社会支持对患者满意度的促进策略、医患间潜在的社会关系和知识关系及医患人格相似性对患者参与过程(认知态度、直接选择行为、间接选择行为及回报行为)的影响。本文从细化视角和整体视角提出在线医患交互过程对患者参与行为影响模型,并通过引入患者、医生、疾病的特征,细化了影响患者参与行为的作用机理,从社会学和心理学的多维度全面揭示在线医患交互机制,为有效提高在线医疗服务质量、缓解医疗资源分配不均、构建高质量的医患关系网络提供理论依据。从实践层面来看,本文有助于深入理解在线医患交互过程中出现的患者满意度低、患者选择行为差、患者回报行为低等社会现实问题,为在线医疗服务的有效推广和广大患者及医务工作者等的个体行为提供有针对性的实践启示,同时,本文的研究成果有助于实现我国“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中“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战略部署。

吕玉环[3](2020)在《《东亚医疗及社会福利制度:探索其可持续性》翻译实践报告》文中指出本翻译实践报告所选文本《东亚医疗及社会福利制度:探索其可持续性》(以下简称《东亚医疗及社会福利制度》),是由山口大学大学院东亚研究科成员编着的国际经营管理类书籍,于2018年3月23日由日本中央经济社出版社出版。该书从国际视角出发,分三部分共14个章节阐述了以东亚国家为主的医疗福利制度的构建及医疗经营现状,主要介绍了东亚各国医疗制度基本情况、医疗经营及地区医疗福利状况。其中,第一部分“东亚各国医疗制度简介”主要从六个视角介绍了日本、韩国、中国的医疗保障制度,同时介绍了英国的医疗保障制度与之进行比较;第二部分“医疗经营”主要从三个视角分别介绍了不同规模的公立医院各因素之间的相关性、影响护士离职的因素、老后所需资金的推测分析;第三部分“地区医疗养老”则从五个视角分析了日本各地区预防医疗的动向、医疗地域变迁及其可持续性、地区全民医疗的公私协作及针对残疾人和老年人的必要医疗合作。本书属于企业管理专业类书籍,其分析的主要内容是医疗·福利系统的构建与相关设施的有效经营。以日本为首,从经营学和经济学的角度出发考虑东亚医疗与养老的可持续性方案。本翻译报告通过分析原文,将专业术语和长句分为经济、医疗、护理3类。文中专业词汇表述严谨、准确,需要准确充分的把握原文信息,避免漏译、错译。为此,有必要在翻译过程中考虑中文译文读者的思维习惯,选择适当的翻译策略,例如直译、变译、加注解释法等。此外,由于中日语言上的差异,且日语文章的逻辑性与汉语不同,因此翻译时语言的逻辑转换也是不可缺少的。原文的逻辑性如果直接套用在译文上,原文的本意可能会有所偏差。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翻译时需要通过逻辑补充、逻辑转换、逻辑重构等翻译方法来保障译文的逻辑性。此外,该文本由不同作者共同编着而成,所以各章节之间的语言表达存在差异,所以本翻译报告在保证译文内容准确的前提下,尽力还原作者的语境语气及写作风格?只有把握医疗、养老类书籍的文体特征,才能在翻译过程中体现其语言结构特色,并做到有的放矢,翻译出更为地道、专业的译文文本?本翻译实践报告参考了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严复所提出的翻译标准“信、达、雅”,对文本中所出现的专有名词、复杂长句等翻译重点及难点进行分析。对原文要遵守“信”,对译文要保证“达”,对译文表达要追求“雅”。原文主要是以医疗为研究目的的着作,在本次翻译中对“信、达、雅”的理解为:“信”是对原文的理解;“达”是译文与原文的契合度;“雅”是译文表述的可接受度。在实际进行翻译工作时,针对专业词汇采用了直译、变译及加注解释的翻译方法;针对文本翻译采用了逻辑增补、逻辑转换与逻辑重组的翻译策略。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保证行文流畅,处理好译文与原文的关系,结合上下文语境探究文中所蕴含的逻辑关系,进而翻译出译文读者所能接受的文本。本翻译实践报告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部分:第一章:对笔者所选文本的执笔机关、文本特点及在翻译过程中所参考的翻译理论进行简单介绍;第二章:主要从词语和句子两个方面结合严复的“信、达、雅”翻译理论进行分析,简析医疗经营类文本的翻译特点并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进行翻译;第三章:此次翻译实践的总结及感想。随着现代医疗、福利制度的快速发展,为促进相关知识和理论的完善以及国际交流与合作,医疗、福利制度相关书籍的翻译变得越来越重要。本翻译报告的目的是了解东亚各国的医疗及福利制度,分析原文语言的特征和表达的逻辑性。在此基础上,以编写专业且易懂的译文为目标。

王鲁男[4](2020)在《中学生心理门诊社会工作服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少子化的倾向使得青少年的成长越来越受到关注。作为缓解青少年成长问题的干预方式,心理门诊、社会工作两大元素开始出现交融。尽管青少年心理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但目前国内对于心理门诊社会工作服务的研究较为匮乏,缺乏社会工作介入青少年心理门诊的本土化路径,所以本研究从社会工作服务的视角讨论青少年精神心理问题,希望能够对我国青少年心理门诊社会工作服务提供理论依据,对完善我国青少年及精神健康社会工作理论起到积极的作用。笔者以学生的身份在哈尔滨市第一专科医院听诊近两年,期间发现了青少年群体心理门诊咨询中社会工作要素的多元渗透,萌生了想要探究这一问题的想法。本研究采用参与式观察法、案例研究法,以在哈尔滨市第一专科医院心理科出诊的Z老师和就诊的中学生及其家长为研究对象。第一章为绪论,介绍问题的提出。第二章为研究设计,介绍如何研究问题。第三部分分析社会工作介入心理门诊关键过程。第四章从专业关系、循证实践和思想伦理三个维度描绘中学生心理门诊的社会工作专业元素。

王朝妍[5](2020)在《短期独居老人生活适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已经进入严重老龄化社会,养老问题日渐突出。其中独居老人是一个庞大的无人依靠的群体。群体中的短期独居老人,面临的生活困难更大,在生活适应方面存在较多问题。目前独居老人的问题已在我国引起重视,但对于短期独居老人的问题研究匮乏,缺乏对于短期独居老人生活适应的社会工作介入。本文从一个新的视角对短期独居老人的生活适应进行社会工作的研究和介入,并针对研究中的具体实务提出短期独居老人社会工作介入的实务模式,丰富短期独居老人的生活适应理论和社会工作实践模式,以及调动社会力量帮助独居老人,改善短期独居老人的晚年生活质量。本研究以民政部门三社联动为老服务项目为基础,选取了六名近期丧偶的独居老人,采用深度访谈法和个案社会工作的方法,以生活适应作为介入重点,挖掘出短期独居老人目前生活的失衡状况,存在心理失衡、社会支持网络的塌陷、日常生活的生态系统紊乱、自我概念的否定的失衡状态。依据社会工作介入短期独居老人的实务模式,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为使短期独居老人的生活建立“新平衡”状态,应建立专业的制度体系,以国家的力量作为主导,以社工的专业作为辅助,最好是能依托于社区,多方协作协同帮助短期独居老人进行生活适应的重构。

杨子俊男[6](2020)在《同伴支持模式对精神障碍患者全人康复的影响》文中认为近年来,我国精神疾病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并且有着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自杀率的特征。目前我国精神疾病患者的看护主要是以居家看护为主,社区为主要的康复活动场所,但是精神障碍患者仍然面临着难以融入社会生活、患病压力过大、社交障碍等问题。本研究采用深度访谈法和参与观察法,以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精神疾病同伴支持组织的十位成员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深入访谈并整理访谈资料。通过对五一班同伴支持模式的研究得出结论:康复活动应该对患者以及家属进行认知、行动、关系三种维度的康复,通过专业关系、语言、康复理念以及组织者的社工角色四个方面为康复者以及家属构建出了一个接纳、宽容、平等的赋权环境,让精神疾病患者以及家属在康复的过程中更好的恢复自身社会功能。通过分析同伴支持模式对于精神疾病患者全人康复的影响,对我国同伴支持模式提供理论依据,提出同伴支持模式对我国精神疾病三级防治网的应用可能,为完善我国社区精神卫生服务提供参考。

葛丽文[7](2020)在《社会工作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居家康复的干预研究》文中指出精神疾病负担已排在我国疾病负担的首位,而精神分裂症治愈率较低,又排在精神疾病负担的首位。由于资源条件的限制,中国“家文化”影响等方面的因素,我国大多数精神分裂症患者选择居家康复。这不仅增加了患者生理、心理、康复等多重负担,也为患者家庭带来巨大的照顾压力。这些问题,均需要被重视与解决。目前,我国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治疗仍然限于服药治疗、入院治疗。对于居家康复的患者来说,医生是他们生活中的权威,服药是生活中的日常。药物的副作用以及居家生活的封闭性,造成很多患者出现社会适应的问题,其中包括自卑、情感淡漠,个人管理较差、不愿接触他人、社会交往缺失等。而医生关注的更多是患者的疾病治疗,并没有对患者进行全人的康复,也没有考虑如何让患者更好的居家康复,减轻家属的照顾负担。本研究主要采用的是深度访谈法与参与式观察法,以黑龙江省H市P区XJ社区的六名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其三名患者家属共九名案主作为本文主要研究对象。其中将服务对象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运用深度访谈法分别对患者、家属、社区精防医生等人进行多次访谈,并对访谈资料进行整理与深度分析。明确服务对象的问题、需求、所遇到的困难等,并为患者和家庭制定相应的服务计划。根据每一阶段的服务,分别从服务对象的需求、专业关系的发展、服务对象认知与行为的改变等三方面进行分析,为促进患者更好的居家康复,减轻患者家属照顾的负担提供实务性策略,进一步探讨社会工作者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其家属的干预背后蕴藏的含义。

赵媛[8](2020)在《“一人一故事剧场”广深地区发展研究》文中指出一人一故事剧场于1974由美国的Jonathan Fox创造,是一种致力于将个人故事转化成戏剧演出的即兴戏剧创作形式,它的核心理念和最终目的是:“用故事来服务彼此”。一人一故事剧场在中国的发展,有赖于香港出生的英藉剧场工作者李棫基,她于1995年从纽约一人一故事剧场学校毕业并取得导师认证,于1996年将一人一故事剧场引入香港。在李棫基、莫昭如等剧场先驱的推动下,一人一故事剧场在澳门和台湾迅速发展,并为该地区的社区服务工作带去一抹亮色。2005年中国内地诞生了首个一人一故事剧团——广州“木棉剧团”。据笔者调查,截止至2020年,中国内地的一人一故事剧团数量有50余个,主要分布在广州、深圳、北京、上海、杭州、武汉等地。其中广州、深圳借助粤港澳地缘优势、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等先发条件,使一人一故事剧场这一社区服务模式强势落地,并在国内呈现出领跑姿态。本文主要通过田野调查展开研究工作,在掌握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遵循现象——问题——分析——策略——结论的研究轨迹完成论文的内容架构。中国内地的首个一人一故事剧团诞生于广州,带动和影响了一人一故事剧场于深圳的发展。且广深地区的一人一故事剧团无论是数量还是活跃程度都在中国内地名列前茅,对中国内地其他城市的一人一故事剧场发展起着重要推动作用。故笔者以访谈剧团创始人及部分成员的方式,了解广深地区的一人一故事剧团发展历史、发展现状、发展瓶颈,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希望其他地区一人一故事剧团能够从中获取经验,使一人一故事剧场能够在中国更快、更好地发展,为构建和谐社区,创新社区服务方式发挥有效指导作用。本文绪论部分讲述了研究起源及意义、研究现状及现存问题、研究思路和方法。第一章,从创始人Jonathan Fox的人生轨迹分析了一人一故事剧场的起源、诞生和兴起。随后,从一人一故事剧场的基础演出形式、服务功能、疗愈性产生原因着手,分析了一人一故事剧场的核心理念及一人一故事剧场与戏剧治疗、心理剧治疗的异同。第二章主要概述了一人一故事剧场在香港、台湾、澳门、中国内地的发展概况和特点。第三章从剧团成员、剧团资金、推广手段三个方面论述了广深地区一人一故事剧场的发展瓶颈。第四章从利用广深地区自身发展优势、结合政策拓宽使用范围、采用多渠道推广方式三个方面,提出了对于广深地区一人一故事剧场的发展构想。

张煜[9](2020)在《下岗职工持续上访问题的个案工作介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深化改革进程的加快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促进市场经济向更加有活力的方向发展,这其中就包括事业单位的转制。在转制过程中出现了一批下岗职工,这些职工由于长期在事业单位中工作,或者缺乏专业技能或者缺乏再学习的能力,他们下岗后往往生活会陷入困境。由于一部分下岗职工在事业单位中形成了国家兜底思想,所以这一部分人企图通过上访形式来重新获得一份工作,而持续的无节制的上访会造成一系列问题,对社会的稳定和相关部门工作的开展造成一定的困扰。对于这类人群社会工作作为独立的第三方社会力量有必要介入,从而化解一批在传统信访工作中的难题,促使当事人回归到正常生活当中,从而实现社会环境的平稳有序运行。本研究以一名在事业单位转制中被迫下岗的员工为案例,通过访谈法和行动研究法深入了解案主真实的生活状况,在搜集相关信息,进行面对面的互动之后,发现其存在一系列问题共同导致了持续性上访行为的出现。本文在社会支持理论、心理社会模式和理性情绪治疗模式为依据的基础上,运用个案工作方法对案主进行分为四个阶段的介入,第一阶段寻找并改变案主的非理性信念,第二阶段帮助案主解决社会适应问题,助其与周围发生变化的环境相适应,第三阶段帮助案主恢复完整合适的社会支持网络,第四阶段为其构建了信息和资源获取的渠道。通过以上多层次的介入策略来逐步提升案主能力,帮助其解决面临的困境问题,恢复与周围社会环境的和谐互动,最终依靠其自身力量消除了持续上访行为。通过研究发现上访人员通过持续上访来找工作的诉求除了个体本身的缺陷外,更是其社会支持系统薄弱的一种体现,在面对上访者时不应只关注其诉求,而是要发掘隐藏在行为背后的深层次原因,通过专业社会工作方法介入可以有效解决上访者持续上访问题,同时也为社会工作介入此类群体提供了一些借鉴与思考。

马晓庆[10](2020)在《舞蹈啦啦操教学对中职女生社会性体格焦虑和身体自尊的影响研究 ——以湖北省邮电学校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中职学生正处于人生的转型期,需要面临学业和就业的双重压力,相当一部分中职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尤其是这一时期的中职女生,随着生理和心理上的变化增强了对自我的关注度,更容易出现自卑、焦虑等心理状况。社会性体格焦虑是针对体格而形成的一种社会焦虑的特定亚型,它与身体自尊有着密切关系。舞蹈啦啦操风格多样,对练习者的专业技术要求不高,易于在校园开展,在改善体格形态、促进心理健康等方面有积极效应。目前我国关于啦啦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大学生和普通中学生群体,缺乏对中职生这一特殊群体的实证研究。因此,本研究从舞蹈啦啦操的实践运用出发,以社会性体格焦虑量表(SPAS)和身体自尊量表(PSPP)作为测量工具,选取湖北省邮电学校的60名女生作为实验对象,进行16周的教学实验干预,实验结果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旨在探讨舞蹈啦啦操对中职女生社会性体格焦虑和身体自尊的影响,引导中职女生对自身体格形成正确认识,为促进中职女生身心健康和啦啦操运动在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研究结论如下:(1)经过16周的舞蹈啦啦操教学后,实验组社会性体格焦虑有非常显着性的降低(P<0.01),身体自尊水平有非常显着性的提高(P<0.05)。(2)对照组实验前后社会性体格焦虑及各维度差异不显着(P>0.05),在身体自尊的身体自我价值感、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维度上有显着性提高(P<0.05)。(3)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在社会性体格焦虑上差异极其显着(P<0.001),在身体自尊的身体自我价值感、身体状况和身体吸引力维度上差异显着(P<0.05)。(4)中职女生社会性体格焦虑和身体自尊部分维度存在不同强度的负相关(R=-.367~-.506,P<0.05),随着身体吸引力的增强,身体自尊水平的提高,中职女生的社会性体格焦虑也会得到改善。(5)实验结果表明舞蹈啦啦操可以有效降低中职女生社会性体格焦虑程度,提高身体自尊水平,对改善中职学生的身心健康有积极作用,因此,将舞蹈啦啦操推广到中职学校有重要意义。

二、简析精神医学教育的现状与实际需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简析精神医学教育的现状与实际需求(论文提纲范文)

(1)体育游戏对智障儿童感知觉与运动能力的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定义概述与界定
        2.1.1 智力障碍
        2.1.2 体育游戏
        2.1.3 感知觉
        2.1.4 运动能力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2.1 体育游戏对普通儿童干预相关研究现状
        2.2.2 体育游戏对特殊儿童干预相关研究现状
        2.2.3 普通儿童感知觉与运动能力相关研究现状
        2.2.4 特殊儿童感知觉与运动能力相关研究现状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对比分析法
        3.2.3 数理统计法
        3.2.4 实验法
4 实验研究方案
    4.1 技术路线
    4.2 实验研究假设
    4.3 实验设计
        4.3.1 实验目的
        4.3.2 实验设计原则
        4.3.3 实验对象基本情况
        4.3.4 实验地点与时间
        4.3.5 体育游戏的选取
        4.3.6 八周实验干预方案
        4.3.7 测试工具
        4.3.8 实验变量的控制
        4.3.9 实验操作流程
5 结果与分析
    5.1 干预前后智障儿童感知觉与运动能力水平分析
    5.2 干预前后智障儿童感知觉分析
        5.2.1 体育游戏干预对视觉运用能力的影响分析
        5.2.2 体育游戏干预对听觉运用能力的影响分析
        5.2.3 体育游戏干预对触觉运用能力的影响分析
        5.2.4 体育游戏干预对本体觉运用能力的影响分析
        5.2.5 体育游戏干预对前庭觉运用能力的影响分析
    5.3 干预前后智障儿童运动能力分析
        5.3.1 体育游戏干预对姿势控制能力的影响分析
        5.3.2 体育游戏干预对移动能力的影响分析
        5.3.3 体育游戏干预对运动与游戏技能的影响分析
        5.3.4 体育游戏干预对抓放能力的影响分析
        5.3.5 体育游戏干预对作业能力的影响分析
    5.4 不同智障儿童类型感知觉能力实验结果分析
    5.5 不同智障儿童类型运动能力实验结果分析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八周相关体育游戏操作方法
附录2

(2)在线医患交互对患者参与行为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3.1 在线医疗社区相关研究
        1.3.2 在线医患交互相关研究
        1.3.3 在线医患交互与患者参与行为相关研究
        1.3.4 在线医患交互文本内容分析相关研究
        1.3.5 国内外研究现状简析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思路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行为决策理论
        2.1.1 患者满意度
        2.1.2 患者选择行为
        2.1.3 患者回报行为
    2.2 信息整合理论
    2.3 社会支持理论
    2.4 社会网络理论
    2.5 社会交换理论
    2.6 人际吸引理论
    2.7 大五人格特征
    2.8 本文的研究框架
    2.9 本章小结
第3章 在线医患交互质量对患者满意度的影响研究
    3.1 本章研究问题描述
    3.2 研究假设提出
        3.2.1 患者积极参与对医生社会支持的影响
        3.2.2 医生为患者提供的社会支持对患者满意度的影响
        3.2.3 患者疾病严重程度的调节作用
    3.3 研究环境与研究变量
        3.3.1 研究环境
        3.3.2 数据收集
        3.3.3 变量的操作化
    3.4 研究过程与实证模型
        3.4.1 从文本中提取医生社会支持和患者满意度过程
        3.4.2 医生社会支持对患者满意度的实证模型
    3.5 模型估计与结果
        3.5.1 数据分析
        3.5.2 Heckman选择模型
        3.5.3 稳健性检验
    3.6 研究结果讨论
        3.6.1 主要实证发现
        3.6.2 理论启示
        3.6.3 实践启示
        3.6.4 研究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在线医患社会关系和知识关系对患者选择行为的影响研究
    4.1 本章研究问题描述
    4.2 研究假设提出
        4.2.1 社会关系对患者选择行为的影响
        4.2.2 知识关系对患者选择行为的影响
        4.2.3 患者健康素养的调节作用
        4.2.4 医生职称的调节作用
    4.3 研究环境与研究变量
        4.3.1 数据来源与数据收集
        4.3.2 研究变量
    4.4 研究过程与实证模型
        4.4.1 医患知识关系提取过程
        4.4.2 医患社会关系和知识关系对患者选择行为的实证模型
    4.5 模型估计和结果
        4.5.1 数据分析
        4.5.2 稳健性检验
    4.6 实证结果讨论
        4.6.1 主要实证发现
        4.6.2 理论启示
        4.6.3 实践启示
        4.6.4 研究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在线医患人格相似性对患者回报行为的影响研究
    5.1 本章研究问题描述
    5.2 研究假设提出
        5.2.1 人格相似性对患者回报行为的影响
        5.2.2 患者疾病严重程度和医生职称的调节作用
    5.3 研究环境与研究变量
        5.3.1 数据来源与数据收集
        5.3.2 变量的操作化
    5.4 研究过程与实证模型
        5.4.1 人格特征提取过程
        5.4.2 人格相似性对患者回报行为的实证模型
    5.5 模型估计和结果
        5.5.1 数据分析
        5.5.2 稳健性检验
    5.6 实证结果讨论
        5.6.1 主要实证发现
        5.6.2 理论启示
        5.6.3 实践启示
        5.6.4 研究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可持续在线医患交互机制提出及实践应用
    6.1 在线医患交互机制总结
    6.2 在线医患交互研究价值
    6.3 可持续在线医患交互体系
    6.4 可持续在线医患交互服务实践应用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从文本中抽取医患人格特征过程
附录2 LIWC介绍
附录3 文心(TEXTMIND)介绍
附录4 研究环境介绍
    附录 4.1 PC端医疗平台(PC端)介绍
    附录 4.2 移动医疗平台(APP)介绍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3)《东亚医疗及社会福利制度:探索其可持续性》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要旨
第一章 翻訳任务の绍介
    1.1 原书の绍介
    1.2 原书の特徴
    1.3 厳复の翻訳理论
第二章 翻訳事例の分析
    2.1 语汇の翻訳
        2.1.1 医疗?福祉専门用语
        2.1.2 组织名称
        2.1.3 その他の语汇
    2.2 文の翻訳
        2.2.1 论理补完
        2.2.2 论理変换
        2.2.3 论理再构成
第三章 翻訳実践报告のまとめ
    3.1 翻訳実践のまとめ
    3.2 翻訳についての心得
参考文献
付録Ⅰ:原文
付録Ⅱ:訳文
谢辞

(4)中学生心理门诊社会工作服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文献综述的简析
    1.4 研究内容
    1.5 概念界定
        1.5.1 青少年心理门诊
        1.5.2 心理治疗
        1.5.3 精神健康社会工作
        1.5.4 青少年社会工作
第2章 研究设计
    2.1 研究对象
        2.1.1 研究对象
        2.1.2 研究组织情况
    2.2 研究方法
        2.2.1 参与式观察法
        2.2.2 案例研究
    2.3 研究伦理
        2.3.1 自愿参与
        2.3.2 知情同意
        2.3.3 匿名与保密
        2.3.4 避免伤害
    2.4 研究过程
        2.4.1 研究准备阶段
        2.4.2 资料收集阶段
        2.4.3 资料整理与分析阶段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社会工作介入心理门诊关键过程
    3.1 专业关系的建立
        3.1.1 重塑困境内的叙事
        3.1.2 现身说法中的情绪引导
        3.1.3 专业关系下的权力结构
    3.2 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个案服务
        3.2.1 心理层面的联结性支持
        3.2.2 社会层面的策略性指导
        3.2.3 医学层面的专业性技术
    3.3 中学生家庭治疗
        3.3.1 与家庭建立专业关系
        3.3.2 非学习任务中心
        3.3.3 持续改善中的家庭关系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学生心理门诊中的社会工作专业要素
    4.1 特定场域内的专业关系
        4.1.1 权威身份的显示
        4.1.2 专业服务成本的控制
    4.2 循证视角下的专业实践
        4.2.1 罗森汉实验的警示
        4.2.2 认知行为疗法的灵活运用
    4.3 思想潮流中的专业伦理
        4.3.1 尊重青少年自己的想法
        4.3.2 减少病耻感
        4.3.3 案主中心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短期独居老人生活适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来源和背景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理论意义
        1.2.3 现实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文献综述的简析
    1.4 研究主要内容
第2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设计
    2.1 理论基础
        2.1.1 相关理论梳理
        2.1.2 概念界定
    2.2 研究设计
        2.2.1 研究方法
        2.2.2 研究对象
        2.2.3 研究框架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短期独居老人生活适应的失衡状态
    3.1 心理失衡
        3.1.1 巨大的心理压力
        3.1.2 恐惧占据内心
        3.1.3 生活失去重心
    3.2 社会支持网络的塌陷
        3.2.1 亲缘关系
        3.2.2 地缘关系
    3.3 日常生活的生态系统紊乱
        3.3.1 环境适应不良
        3.3.2 生活习惯改变
    3.4 自我概念的否定
        3.4.1 心理自我概念
        3.4.2 家庭自我概念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短期独居老人生活适应的社会工作实务模式设计
    4.1 短期独居老人社会工作服务模式设计的前提
        4.1.1 短期独居老人的特殊性
        4.1.2 现有模式和政策缺陷
    4.2 模式设计的原则与目标
        4.2.1 模式设计的原则
        4.2.2 模式设计的目标
    4.3 模式参与主体与各主体的责任
        4.3.1 社会工作者
        4.3.2 专业医师
        4.3.3 心理工作师
    4.4 具体实施步骤
        4.4.1 明确服务对象的要求和期待
        4.4.2 评估服务对象的生态系统
        4.4.3 制定服务计划
        4.4.4 进行服务介入工作
        4.4.5 社会工作介入短期独居老人的实务方法
        4.4.6 评估和总结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短期独居老人生活适应的重构
    5.1 国家层面的介入策略
        5.1.1 运用社会工作行政方法推动国家政策的改进和实施
        5.1.2 运用传统孝文化感染社会青年
        5.1.3 丰富传统文化内涵
    5.2 专业力量的介入策略
        5.2.1 建立专业的交叉型团队
        5.2.2 推动社区专业养老机构的建立和完善
        5.2.3 运用社会工作方法帮助短期独居老人缓解内心的问题
    5.3 家庭层面的介入策略
        5.3.1 全面关注短期独居老人
        5.3.2 促进家庭支持,给予家属力量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
致谢

(6)同伴支持模式对精神障碍患者全人康复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文献综述的简析
    1.4 概念界定
第2章 研究设计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3 研究过程
    2.4 研究伦理
第3章 五一班现状以及同伴支持模式的康复服务内容
    3.1 精神疾病康复者现状陈述
        3.1.1 大众污名
        3.1.2 社交隔离
        3.1.3 原生家庭压力
        3.1.4 无稳定工作
        3.1.5 缺少有效干预
        3.1.6 缺少支持环境
    3.2 家属现状分析
        3.2.1 “我们死了,孩子如何生活?”
        3.2.2 “精神疾病药物如此贵,我们如何承担?”
        3.2.3 “我们能为挣扎在疾病中的孩子做些什么?”
    3.3 五一班同伴支持模式主要服务内容
        3.3.1 生活技能类
        3.3.2 工作体验类
        3.3.3 健康教育类
        3.3.4 文娱活动类
    3.4 五一班同伴支持模式服务内涵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同伴支持模式本土化的可行性研究
    4.1 五一班同伴支持模式下的个体康复历程
    4.2 五一班同伴支持模式的优势与不足
        4.2.1 五一班同伴支持模式的优势
        4.2.2 五一班同伴支持模式的不足
    4.3 赋权视角下五一班同伴支持模式的有效性探究
        4.3.1 平等专业关系的建立
        4.3.2 语言的建构力量
        4.3.3 以人为本的康复理念
        4.3.4 非专业的社工角色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同伴支持模式在精神康复领域的实践路径
    5.1 同伴支持模式在我国精神三级预防下的嵌入
        5.1.1 精神卫生专科与综合医院精神科的嵌入困境
        5.1.2 社区精神卫生科中的同伴支持模式嵌入路径
    5.2 同伴支持在社区康复中的实践策略
        5.2.1 发挥社工作用共建社区式互助
        5.2.2 招募同辈志愿者 增加多元化服务支持
        5.2.3 发挥康复者榜样力量 促进成员参与
        5.2.4 链接政府公共服务加强社区协作配合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社会工作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居家康复的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的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文献综述的简析
    1.4 概念界定
第2章 研究设计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3 干预过程
    2.4 研究过程
    2.5 研究伦理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的康复需求及社会支持
    3.1 精神分裂症家庭的生活局限
        3.1.1 患者居家康复的生活局限
        3.1.2 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的照顾负担
    3.2 居家康复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现有支持
        3.2.1 宏观层面的政策的支持
        3.2.2 中观层面的社区的支持
        3.2.3 微观层面的亲缘支持
    3.3 精神分裂症家庭的需求评估
        3.3.1 患者的需求评估
        3.3.2 家属的需求评估
    3.4 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多元困境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社会工作者干预患者及家属的重要过程
    4.1 建立专业关系及相互了解阶段
        4.1.1 专业关系的建立
        4.1.2 了解服务对象认知与行为
    4.2 认知行为改变及强化阶段
        4.2.1 专业关系的发展
        4.2.2 干预组服务对象初步尝试改变
        4.2.3 对照组服务对象的改变
    4.3 认知行为巩固与提高阶段
        4.3.1 专业关系稳固成熟
        4.3.2 干预组服务对象改变内化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精神健康社会工作对患者与家庭赋权的实践探讨
    5.1 社会工作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多元需求的有效回应
        5.1.1 患者康复需求的回应
        5.1.2 家属多元需求的回应
    5.2 赋权视角下的精神健康社会工作者专业关系与角色定位
        5.2.1 赋权视角下的社会工作专业关系
        5.2.2 赋权视角下的社会工作者的专业角色
    5.3 家属全程参与的患者改变
        5.3.1 家属的鼓励与监督
        5.3.2 家属对患者的认可与理解
    5.4 赋权社会工作伦理的实践
        5.4.1 尊重案主自决,给予话语权
        5.4.2 平等对待,疾病正常化
        5.4.3 共同协商,消除“失权感”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一人一故事剧场”广深地区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起源及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一人一故事剧场形式及功能
    第一节 起源、兴起与戏剧样式
        (一)起源
        (二)兴起
        (三)基础演出形式及特性
    第二节 服务功能
        (一)作用于演出者的服务功能
        (二)作用于观众的服务功能
    第三节 一人一故事剧场的疗愈性及产生原因
        (一)述说产生疗愈性
        (二)被接纳产生疗愈性
        (三)演出的艺术效果产生疗愈性
        (四)一人一故事剧场与戏剧治疗及心理剧治疗异同
第二章 一人一故事剧场国内发展现状
    第一节 一人一故事剧场国内发展概况及特点
        (一)香港发展概况
        (二)台湾发展概况
        (三)澳门发展概况
        (四)中国内地发展概况
    第二节 一人一故事剧场国内传播的主要形式
        (一)培训课程
        (二)工作坊
        (三)正式演出
    第三节 一人一故事剧场广深地区发展现状及案例
        (一)“木棉剧团”——《母乳的故事》
        (二)“有弯有直剧团”——《陌生人|性骚扰》
第三章 广深地区一人一故事剧场发展瓶颈
    第一节 剧团成员不稳定
        (一)参与动机
        (二)家庭因素
        (三)职业因素
    第二节 剧团资金来源不稳定
        (一)工作坊
        (二)演出活动
        (三)培训课程
    第三节 推广手段单一
        (一)剧团微信公众号使用情况
        (二)剧团新浪微博使用情况
第四章 广深地区一人一故事剧场发展构想
    第一节 积极利用广深地区发展优势
        (一)将一人一故事剧场引入社会工作机构
        (二)召集志愿者及义工加入
        (三)结合相关政策整合资源、申请政府补贴
    第二节 结合相关政策拓宽一人一故事剧场使用范围
        (一)全面引入学校美育课程
        (二)服务本地养老服务机构
        (三)服务本地特殊群体
        (四)援助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广深地区受灾群众
    第三节 积极采用多渠道推广方式
        (一)以协会为载体扩大相关影响力
        (二)增设公开排练活动
        (三)充分利用新媒体宣传
        (四)增设线上课程和演出
结语
参考文献
指导教师对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学术评语
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致谢

(9)下岗职工持续上访问题的个案工作介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文献述评
    1.3 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
        1.3.1 概念界定
        1.3.2 理论依据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创新点
第二章 下岗职工持续上访问题的个案介入前期分析
    2.1 接案与服务对象信息的收集
        2.1.1 接案基本过程
        2.1.2 服务对象信息的收集
    2.2 案主需求分析
        2.2.1 心理层面需求
        2.2.2 健康需求
        2.2.3 经济需求
        2.2.4 社会交往需求
    2.3 案主存在的主要问题
        2.3.1 非理性情绪的存在
        2.3.2 与周围环境的不适应
        2.3.3 非正式社会支持系统的薄弱
        2.3.4 资源获取渠道的缺失
第三章 下岗职工持续上访问题的个案介入设计与实务过程
    3.1 服务目标
    3.2 服务计划
    3.3 介入
        3.3.1 第一阶段:认知的修正
        3.3.2 第二阶段:社会适应性提升
        3.3.3 第三阶段:非正式社会支持系统的恢复
        3.3.4 第四阶段:资源获取渠道的重构
    3.4 评估与结案
        3.4.1 过程评估
        3.4.2 结果评估
        3.4.3 结案
第四章 总结与反思
    4.1 总结
    4.2 反思
    4.3 建议
参考文献
附表
致谢

(10)舞蹈啦啦操教学对中职女生社会性体格焦虑和身体自尊的影响研究 ——以湖北省邮电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中职
        2.1.2 舞蹈啦啦操
        2.1.3 社会性体格焦虑
        2.1.4 身体自尊
    2.2 啦啦操的相关研究
        2.2.1 啦啦操国内研究现状
        2.2.2 啦啦操国外研究现状
    2.3 社会性体格焦虑的研究
        2.3.1 社会性体格焦虑的测量
        2.3.2 社会性体格焦虑与体育锻炼关系的研究
    2.4 身体自尊的研究
        2.4.1 身体自尊的测量
        2.4.2 身体自尊与体育锻炼关系的研究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教学实验法
        3.2.4 数理统计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中职女生社会性体格焦虑和身体自尊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4.1.1 中职女生社会性体格焦虑总体情况描述性统计分析
        4.1.2 中职女生身体自尊总体情况描述性统计分析
    4.2 实验前中职女生社会性体格焦虑和身体自尊的差异分析
        4.2.1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社会性体格焦虑的差异分析
        4.2.2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身体自尊的差异分析
    4.3 实验组和对照组社会性体格焦虑及各维度前后测分析
        4.3.1 实验组社会性体格焦虑各维度组内差异分析
        4.3.2 对照组社会性体格焦虑各维度组内差异分析
        4.3.3 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社会性体格焦虑及各维度组间差异分析
    4.4 实验组和对照组身体自尊及各维度前后测差异分析
        4.4.1 实验组身体自尊及各维度组内前后测差异分析
        4.4.2 对照组身体自尊及各维度组内前后测差异分析
        4.4.3 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身体自尊及各维度组间差异分析
    4.5 社会性体格焦虑与身体自尊各维度相关性分析
5 讨论
    5.1 中职女生社会性体格焦虑和身体自尊的基本特征
        5.1.1 中职女生社会性体格焦虑的基本特征
        5.1.2 中职女生身体自尊的基本特征
    5.2 舞蹈啦啦操对中职女生社会性体格焦虑的影响效果
    5.3 舞蹈啦啦操对中职女生身体自尊的影响效果
    5.4 舞蹈啦啦操对社会性体格焦虑和身体自尊之间影响的共性分析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6.3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社会性体格焦虑测量表
    附录二 身体自尊测量表
    附录三 教案(示例)
    附录四 对照组教学计划
致谢

四、简析精神医学教育的现状与实际需求(论文参考文献)

  • [1]体育游戏对智障儿童感知觉与运动能力的干预研究[D]. 曹梅. 南京体育学院, 2021(02)
  • [2]在线医患交互对患者参与行为的影响研究[D]. 陈书晴.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02)
  • [3]《东亚医疗及社会福利制度:探索其可持续性》翻译实践报告[D]. 吕玉环.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4]中学生心理门诊社会工作服务研究[D]. 王鲁男.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2)
  • [5]短期独居老人生活适应研究[D]. 王朝妍.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2)
  • [6]同伴支持模式对精神障碍患者全人康复的影响[D]. 杨子俊男.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2)
  • [7]社会工作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居家康复的干预研究[D]. 葛丽文.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2)
  • [8]“一人一故事剧场”广深地区发展研究[D]. 赵媛. 深圳大学, 2020(10)
  • [9]下岗职工持续上访问题的个案工作介入研究[D]. 张煜. 河北大学, 2020(08)
  • [10]舞蹈啦啦操教学对中职女生社会性体格焦虑和身体自尊的影响研究 ——以湖北省邮电学校为例[D]. 马晓庆.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浅析精神科教育现状与实际需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