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地区乡镇卫生院处方质量分析

贫困地区乡镇卫生院处方质量分析

一、贫困地区乡镇卫生院处方质量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郎杰燕[1](2019)在《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研究 ——基于历史制度主义视角》文中提出制度作为政治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贯穿于政治学发展的始终。农村医疗保险制度作为农村社会保障的主体性制度,其改革、发展与完善不仅能够分散农民疾病风险、降低农民医疗负担、增进农民健康福祉,而且有利于缓解社会利益矛盾、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提升国家政权合法性。可见,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在体现其社会性的同时也显现出很强的政治性。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从建国之初的微型社区互助医疗保险到如今城乡一体化整合期的“过渡型”社会医疗保险,走过一条“跌宕起伏”的制度变迁之路。时至今日,仍存在管理经办体制不顺畅、筹资结构不合理、待遇支付制度不健全、监督控费机制不完善、医疗费用过快增长等诸多问题,给社会稳定和公平正义、国家能力和政府信任带来巨大挑战。诚然,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的复杂变迁一直以来备受学界关注,形成了经济、制度、社会、文化、政治等不同的研究路径。但是,对于由宏观管理、筹资、待遇支付三项核心要素制度构成,关系医疗保险和医疗服务“两个市场”,关涉国家、政府、社会团体及农民个人等多元利益,并与政治、经济、社会环境具有高度耦合性的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而言,单一角度的分析难免有失偏颇,难以揭示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的“真实过程”与内在逻辑。综合“结构”、“行动”与“历史”要素全面解释制度变迁的历史制度主义为理解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的复杂变迁提供了一个广阔视角,以期探寻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的深层逻辑,为未来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指明方向、提供路径。为此,本文运用历史制度主义关于依据历史发展关键节点划分制度变迁阶段的方法,将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历程划分为建国初期(1949-1957)、人民公社时期(1958-1977)、改革开放初期(1978-2001)、新世纪初期(2002-2008)、城乡一体化加速期(2009-今)五个阶段。通过全面、系统梳理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的演变历程,总结归纳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的总体特征,并着重探寻其变迁的内在逻辑。由此得出以下三个主要结论:其一,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具有复杂变迁历程与多元变迁特征。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经历了“微型社区互助医疗保险——集体福利型医疗保险——制度断裂——‘初级社会保险型’医疗保险——‘过渡型’社会医疗保险”五次重大变迁。并且,每次大的制度变迁阶段下均有制度创新、制度扩散、制度完善等连续的、有所差异的制度变迁过程。同时形成分层分序的变迁路径,诱致性与强制性并行、内源性与外源性交揉、渐进性与突变式共存、合意性与意外性同在的多样化变迁方式,以及利弊相随的制度变迁绩效。其二,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遵循“环境·主体·时间”三重复合式逻辑。制度环境通过粘嵌耦合机制对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产生结构性影响,即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结构中的宏观管理、筹资和待遇支付制度分别与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的高度粘嵌,推动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结构性变迁。行动主体通过价值偏好与利益博弈机制对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产生自主性影响,即建国初期农民的共同行动,人民公社时期国家的整体性动员,改革开放初期政府、医疗机构、农民等多元主体的非合作博弈,新世纪初多元主体的合作博弈以及城乡一体化加速期人社与卫生两个主管部门之间的管理权争夺,推动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自主性变迁。另外,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在近百年变迁历史中形成对“国家主导”、“自愿合作”以及“二元保障”路径的强劲依赖,并且还受到诸多偶然性事件以及关键节点等时间要素的深刻影响。其三,未来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应在优化制度环境、规范各行动主体行为、突破路径依赖、把握关键节点的基础上向着更加公平、健康、高效、可持续方向发展。

王文杰,李琛,张欲晓,毛宗福,崔丹[2](2018)在《崇左市贫困地区23家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使用情况调查》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为进一步促进基本药物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合理使用提供参考。方法: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的两个贫困县随机抽取23家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8家乡镇卫生院、15家村卫生室),通过导出医院信息系统数据和现场访谈,就基本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和统计分析。结果:样本乡镇卫生院基本药物使用率为72.4%,基本药物使用金额占比为78.3%,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品种利用率为36.9%,自治区增补目录品种利用率为47.2%(其中化学药品种利用率为53.9%,中成药品种利用率为39.7%);样本村卫生室基本药物使用率为64.4%,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品种利用率为18.3%,自治区增补目录品种利用率为10.5%;5大类常用药物使用金额合计在全部化学药使用金额中的占比为47.9%,其中占比最高的抗微生物药达到35.9%;使用金额排前10位的药品中有8种是国家基本药物,且有4种是抗微生物药;样本乡镇卫生院平均每张门诊处方的药品数为2.90种,抗菌药物处方占比平均为43.0%,平均单张处方的药品金额为33.12元。结论:该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使用率低于政策要求;乡镇卫生院对自治区增补目录化学药与中成药品种利用率相差较大;抗微生物药使用金额占比较高;处方用药合理性仍有待提高。建议应保障该地区基本药物供应,适时调整自治区增补目录品种,重点控制几类主要药物的价格并加强对抗微生物药的用药监管,进一步提升处方医师的合理用药水平。

王文杰,肖琳琪,李琛,方欣,张欲晓,崔丹,殷潇,毛宗福[3](2018)在《黄冈市贫困地区26家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使用情况调查》文中提出目的:为进一步促进基本药物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合理使用提供参考。方法:在湖北省黄冈市的两个贫困县(市)随机抽取26家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13家乡镇卫生院、13家村卫生室),通过导出医院信息系统数据和现场访谈,就基本药物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和统计、分析。结果:样本乡镇卫生院基本药物使用率为76.9%,使用金额占比为93.0%;样本村卫生室基本药物使用率为89.7%;样本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基本药物目录品种利用率分别为53.6%和25.0%,其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品种利用率均高于省增补基本药物目录品种利用率;样本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抗微生物药、心血管系统用药等五大类常见药物使用金额合计在全部化学药使用金额中的占比为64.7%;使用金额排前10位的药品均为基本药物,其中9种是国家基本药物;样本乡镇卫生院平均每张门诊处方药品数为2.8种,抗菌药物处方比例平均为44.2%。结论:该地区乡镇卫生院基本药物使用率低于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值,使用金额占比符合政策要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省增补基本药物目录品种利用率偏低,抗微生物药使用金额较高,处方用药合理性仍有待提高。建议针对本地实际情况,动态调整省增补目录品种,并严格控制几类主要药物的价格、用量以及处方合理性。

汪胜[4](2016)在《中国贫困地区基层卫生机构资源配置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背景:2014年数据显示我国农村仍有七千万贫困人口,而距离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只有5年时间,扶贫工作十分紧迫。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精准扶贫”概念。在这一形势下,卫生扶贫能否突出重点,精准发力,对贫困地区的卫生资源配置进行深入研究显得至关重要,这关系到未来对贫困地区的卫生资源投入数量、结构、效率以及卫生资源优化的方向和目标是否科学、合理,尤其对科学编制“十三五”卫生扶贫项目相关规划,对“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特开展本课题研究。目的:本研究拟通过对全国贫困县县级医院、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县级妇幼保健机构以及乡镇卫生院四类卫生机构卫生资源配置的调查与分析,应用卫生统计学的方法对我国贫困地区卫生机构资源配置进行评价和探索如何优化卫生机构资源配置,为未来的精准扶贫提供理论方法与政策建议。方法:1.采用文献研究法,检索卫生资源的配置方式、评价指标、公平性、配置标准等方面的相关文献,设计四类基层卫生机构的卫生资源配置调查表。2.采用现场调查,使用卫生机构调查表,深入贫困地区,实地了解卫生机构的基本情况、房屋建设、资金、设备、人员、服务能力和运行情况,访谈存在的问题。结合网络填报收集全国贫困地区四类卫生机构卫生资源配置的相关数据。3.采用多轮德尔菲专家咨询法,建立四类基层卫生机构卫生资源配置的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权重。4.应用描述性分析法,对贫困地区四类基层卫生机构的人员、资金、设备、房屋、经济运行、服务能力等进行描述性分析。5.采用TOPSIS法与RSR法相结合,分四类卫生机构,根据卫生机构资源配置评价指标体系对全国贫困地区所属22省进行综合评价,并排序分档。6.应用聚类分析,分四类卫生机构,根据卫生机构资源配置评价指标体系对全国贫困县所属22个省份进行聚类分析。7.应用数据包络分析,按卫生机构资源配置的投入与产出评价指标体系,分四类卫生机构对全国贫困县所属22个省份卫生资源配置效率的优劣及优化进行数据包络分析。结果:一、总体描述贫困地区基层卫生机构普遍存在着卫生人员数量及科室人员数量配备不平衡,医护比过低;重点设备拥有率不高;危房面积占比过高;垃圾处置、室内厕所、污水处理等配套设施严重缺乏等问题。二、中国贫困县县级医院资源配置分析结果1.根据Topsis综合评价结果,按资源配置水平把22个省份的贫困县县级医院分成三类。第一类:资源配置水平较差,有海南、江西2个省份;第二类:资源配置水平一般,有河南、贵州、广西、云南、安徽、四川、河北、湖南、陕西、新疆、内蒙古、甘肃、湖北、重庆、吉林、宁夏、黑龙江17个省份;第三类:资源配置水平较好,有青海、山西、西藏3个省份。2.根据聚类分析结果,可将22个省份的贫困县县级医院分为四类需按不同力度进行扶贫。第一类:需要扶贫力度很大的有河北、河南、湖南、江西、广西、海南、安徽7个省份;第二类:需要扶贫力度较大的有湖北、重庆、贵州、云南4个省份;第三类:需要扶贫力度一般的有甘肃、吉林、陕西、新疆4个省份;第四类:需要扶贫力度较小的有山西、西藏、黑龙江、内蒙古、青海、四川和宁夏7个省份。3.根据DEA分析的结果,甘肃、河北、黑龙江、湖南、内蒙古、宁夏、山西、四川、云南9个省份贫困县县级医院资源配置的技术效率不高。三、中国贫困县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资源配置分析结果1.根据Topsis综合评价结果,按资源配置水平把22个省份的贫困县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分成三类。第一类:资源配置水平较差,有江西、内蒙古、河北3个省份;第二类:资源配置水平一般,有甘肃、贵州、陕西、广西、安徽、黑龙江、新疆、吉林、湖南、宁夏、云南、四川、青海13个省份;第三类:资源配置水平较好,有河南、湖北、山西、海南、重庆、西藏6个省份。2.根据聚类分析结果,将22个省份的贫困县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分为四类需按不同力度进行扶贫。第一类:需要扶贫力度很大的有广西、海南、甘肃、山西、江西、内蒙古、青海、宁夏、西藏、河北10个省份;第二类:需要扶贫力度较大的有四川、云南、黑龙江、贵州、吉林、新疆6个省份;第三类:需要扶贫力度一般的有安徽、陕西2个省份;第四类:需要扶贫力度较小的有湖北、重庆、湖南、河南4个省份。3.根据DEA分析结果,甘肃、广西、海南、河北、黑龙江、湖北、湖南、江西、内蒙古、青海、山西、四川、西藏、云南14个省份的贫困县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资源配置技术效率不高。四、中国贫困县县级妇幼保健机构资源配置评价结果1.根据Topsis综合评价结果,按资源配置水平把22省的贫困县县级妇幼保健机构分成三类。第一类:资源配置水平较差,有新疆、甘肃2个省份;第二类:资源配置水平一般,有内蒙古、安徽、宁夏、云南、黑龙江、陕西、青海、河北、贵州、四川、江西、吉林、湖南、西藏、广西、山西、河南17个省份;第三类:资源配置水平较好,有海南、重庆、湖北3个省份。2.根据聚类分析结果,可将22个省份的贫困县县级妇幼保健机构分为四类需按不同力度进行扶贫。第一类:需要扶贫力度很大的有宁夏、山西、新疆3个省份;第二类:需要扶贫力度较大的有湖南、吉林、陕西、河北、甘肃、西藏6个省份;第三类:需要扶贫力度一般的有内蒙古、云南、青海、贵州、四川和海南6个省份;第四类:需要扶贫力度较小的有河南、湖北、江西、安徽、黑龙江、广西和重庆7个省份。3.根据DEA分析结果,甘肃、广西、贵州、河北、黑龙江、四川6个省份的县级妇幼保健机构资源配置技术效率不高。五、中国贫困县乡镇卫生院资源配置评价结果1.根据Topsis综合评价结果,按资源配置水平把22省的贫困县乡镇卫生院分成三类。第一类:资源配置水平较差,有黑龙江省;第二类:资源配置水平一般,有贵州、内蒙古、湖南、四川、新疆、甘肃、陕西、吉林、江西、河北、云南、安徽、广西、重庆、宁夏、河南、山西、青海18个省份;第三类:资源配置水平较好,有海南、湖北、西藏3个省份。2.根据聚类分析结果,可将22个省份的贫困县乡镇卫生院分为三类需按不同力度进行扶贫。第一类:需要扶贫力度较大的有吉林、陕西、甘肃、内蒙古、青海、新疆和宁夏、黑龙江8个省份;第二类:需要扶贫力度一般的有湖南、江西、山西、四川、安徽、云南、贵州和海南8个省份;第三类:需要扶贫力度较小的有广西、西藏、河南、湖北、河北、重庆6个省份。3.根据DEA分析结果,新疆、甘肃、内蒙古、安徽、云南、黑龙江、陕西、青海、河北、贵州、四川、江西、吉林、湖南、西藏、广西、山西、湖北18个省份的乡镇卫生院资源配置技术效率不高。结论:1.中国贫困县县级医院、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县级妇幼保健机构、乡镇卫生院资源配置水平各省相差很大。2.根据中国贫困县县级医院、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县级妇幼保健机构、乡镇卫生院的资源配置评价,宜将中国贫困县所属的22个省划分为3-4个不同类别。3.中国贫困县所属的22个省中,贫困县县级医院、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县级妇幼保健机构、乡镇卫生院资源配置技术效率不高的省份比例分别为41%、64%、27%、82%。4.Topsis法对数据分布类型、样本含量没有特殊要求,能够对贫困地区卫生机构的资源配置进行有效的综合评价,且结果直观。5.聚类分析能够有效地将贫困地区的基层卫生机构按资源配置优劣进行分类,便于制定不同的标准对不同类别的卫生机构进行扶持。6.数据包络分析能够有效地对贫困地区基层卫生机构资源配置投入和产出的技术效率进行分析,并能够确定不同机构不同指标的目标值,便于针对性改善不同地区不同机构的资源配置。7.Topsis法、聚类分析、数据包络分析等卫生统计分析方法对卫生资源配置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分析结果可以作为卫生行政部门制定相关卫生政策的重要参考依据,也是卫生系统落实“精准扶贫”的重要途径。

闫雪梅,黄蕾,马丽源,周艳阳[5](2015)在《四川省农村医疗卫生机构门诊处方浅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了解四川省农村地区医疗卫生机构处方情况及存在问题,促进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合理用药。方法:抽取四川省3个县医疗卫生机构2011年112月门诊处方,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对就诊人员、处方规范以及处方用药几方面进行描述和分析。结果:共获得7304份处方,部分存在处方信息缺失现象,单张处方平均药品数4.47种,抗菌药物的使用率为66.91%,激素的使用率为5.42%,针剂使用率为29.63%,单张处方平均总金额21.66元。不同行政级别医疗卫生机构处方用药情况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四川省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存在抗菌药物、针剂滥用等问题,建议提高医务人员业务素质,完善处方质量管理制度,促进医疗卫生机构合理用药。

陈钟鸣[6](2014)在《基本药物制度下山东省乡镇卫生院门诊用药情况研究 ——以某市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系统分析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前后山东省某市乡镇卫生院门诊用药情况的变化及不同经济水平县区间现状的差异。构建基层医疗机构门诊处方合理用药的评价指标体系,并确定指标权重。对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后该市卫生院医务人员门诊处方用药合理性的现状进行综合评价。从医疗服务供方、需方以及管理方的多维视角出发,识别该市乡镇卫生院门诊处方合理用药的障碍性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规范该市乡镇卫生院医生处方行为,促进乡镇卫生院合理用药的策略。方法采用文献法、个人深入访谈法对历史资料进行收集。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确定研究对象,并运用课题组自行编制的调查问卷进行横断面调查。组织相关专家学者、部门领导、工作人员以及居民通过专题小组讨论和专家咨询等进行定性资料的收集。运用课题组研制的现有资料收集目录对现有资料进行收集。采用均数、中位数、构成比等描述该市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前后乡镇卫生院门诊用药情况的变化及县区间现状的差异;采用德尔菲法构建评价基层医疗机构门诊用药合理性的指标体系;采用秩和比与聚类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基本药物制度背景下该市卫生院门诊处方用药合理性进行综合评价;采用线性回归识别影响卫生院医务人员门诊处方用药合理性的因素,并运用路径分析的方法探索各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及相互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改善该市卫生院门诊用药情况的建议。结果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后,该市卫生院门诊药占比下降到44.79%;卫生院门诊处方常用药品中基本药物、抗生素、注射剂等药品所占比例升高,中成药所占比例下降;门诊处方常用药品的MPR,由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前的2.334下降到0.809;门诊单张处方费用、单张处方药品数、使用抗生素处方的百分比、使用激素类药物处方的百分比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基本药物使用率、处方书写清晰率、处方书写完整度提高;且该市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县区,其卫生院门诊用药情况存在差异。根据德尔菲法,筛选确定了由7个指标构成的基本药物制度背景下评价基层医疗机构门诊用药合理性的指标体系。该市卫生院医务人员门诊处方用药合理性得分为“中”及以上的占68%,经帕累托图分析发现,得分主要集中在“中”、“较高”和“较低”,且前两者占到78.83%。通过单因素线性回归识别了影响卫生院门诊处方用药合理性的10个因素,并用因子分析提取了医生评价因素、医生工作满意度因素、管理因素和患者要求因素四个公因子。通过路径分析模型发现,医生评价因素和管理因素对卫生院门诊处方用药合理性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患者要求则存在阻碍作用。三者的直接效果值分别为0.566、0.384和-0.103。管理因素和患者要求又通过医生因素对门诊处方用药合理性产生了间接地影响,其间接效应的效果值分别为0.381和-0.015。结论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后,该市乡镇卫生院门诊药占比呈现下降趋势,但总体水平依然较高。卫生院门诊处方常用药品价格下降,且达到国际参考水平。卫生院医务人员门诊处方用药合理性有所改善,但是抗生素处方使用率、注射剂处方使用率以及激素类药物处方使用率与国际参考值相比仍然较高。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后,该市卫生院医务人员门诊处方用药合理性得分总体较好,但仍有提升空间。影响卫生院门诊处方用药合理性的因素主要包括医生因素、管理因素以及患者要求因素,其中医生因素对门诊处方用药合理性的直接影响最大。而管理因素和患者要求因素在对门诊处方用药合理性产生直接影响的同时,还通过医生因素产生了间接的影响。本研究在该市卫生院全面推行基本药物制度后,政策效应得到较为充分的展现时进行,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进行分析,根据研究结果,从卫生服务供方、需方和管理方三方视角出发,提出了改善卫生院医务人员门诊用药情况的对策和建议。

王俊兰[7](2008)在《乡镇中心卫生院内部卫生服务质量变化趋势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为了进一步推动山西省卫八项目地区中心卫生院(山西省十一项目县的49个中心卫生院)卫生服务质量评价和改进工作,更好地发挥这个项目作用,促进我省广大农民的健康;同时为我国的乡镇中心卫生院改善服务质量并提供优质服务来更好地发展自己,探索可行经验。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式,确定了山西省十一项目县的49个中心卫生院为调查对象,通过每个季度填写调查表及各个中心卫生院根据《农村乡镇卫生服务质量自我评价表》,详细填写表格并客观写出自评报告。调查过程中,调查员接受统一指挥并认真填写调查表,由调查组织人员在当天检查回收的资料,对有缺项,错误的调查表进行及时改正。调查的内容包括五苗接种率、0-7岁儿童体检率、法定传染病漏报率、诊疗合理率、门诊处方书写合格率、住院病历书写合格率等22项指标;调查到的数据运用Excel办公软件输录,SPSS12.0,SAS8.0统计软件分析输录数据;所用到的统计学方法有一般的统计描述(如均数与标准差),以及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聚类分析,多重线形回归等。结果:随着卫生服务质量评价工作的开展,由各卫生院服务质量内部评价变化趋势来看,49个乡镇中心卫生院第一季度的75.44均分提高到第四季度的82.06分,均分总提高6.62分,显示出各乡镇中心卫生院的服务质量综合得分有明显的提高。说明开展各乡镇中心卫生院服务质量自我评价制度是有效的,可以大大提高乡镇中心卫生院的服务质量,由于各乡镇中心卫生院采取了有力的措施,加大了内部考核力度,取得明显成效,所有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说明卫生服务质量评价的实施有助于各乡镇中心卫生院卫生服务质量的提高。同时根据具体指标考核情况分析出0-7岁儿童体检率、诊疗合理率、门诊静脉输液处方百分比等五方面还是目前各乡镇卫生服务工作相对薄弱的环节,也是以后的工作重点。另外根据调查我们也发现了很多问题,如乡镇中心卫生院经费极其短缺、人才流失严重、医护人员在卫生质量的认识上还有很大的差距等等。结论:通过乡镇中心卫生院卫生服务质量内部评价变化趋势的研究,我们发现进行卫生服务质量内部评价是非常有必要的,它极大地改善了乡镇中心卫生院的服务质量。但是我们国家的卫生服务质量评价制度还应不断健全,内控制度,管理方式和方法等软件建设还应加强,本次调查研究还发现乡镇中心卫生院人力分布不均,收入高的卫生院卫生人力资源数量相对多,质量相对高。结果表明,卫生人力资源的质量是影响乡镇中心卫生院发展的重要因素,提高卫生人力资源质量应该成为山西省农村卫生事业发展的政策选择,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加大对乡镇中心卫生院的投入力度和管理,加强卫生院财务监管,建立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只有这样,各乡镇中心卫生院才能着力提高其卫生服务质量,才能使广大的农民得到切实的医疗保障。

张治国[8](2008)在《农村贫困地区乡镇卫生院卫生服务质量改进策略和措施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医疗卫生领域向来以对质量的高要求作为其显着的特征之一,卫生服务质量问题已经列入各级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乡镇卫生院是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的枢纽,在农村卫生服务工作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在农村贫困地区,能否持续改进乡镇卫生院卫生服务质量更直接影响到农民卫生服务需求的满足程度,也直接影响着广大农民的健康水平。本研究试图在卫生Ⅷ项目/卫生Ⅷ支持性项目B1领域近十年来对农村贫困地区乡镇卫生院卫生服务质量改进干预的实践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分析,从理论和实践方面系统总结农村贫困地区乡镇卫生院卫生服务质量改进的策略和措施,分析其实施效果以及相应的影响因素,寻找适宜的策略和措施,为今后各级政府改进农村贫困地区乡镇卫生院卫生服务质量提供借鉴依据。研究方法(1)文献查阅和内容分析法。通过检索工具获取了国内外相关研究资料,同时还对120篇国内有关农村贫困地区乡镇卫生院卫生服务质量问题表现的相关文献资料运用内容分析的方法进行了文献计量统计。(2)专家咨询法。通过专家咨询确定了现场调查的问卷和访谈提纲,并对调查中发现的改进策略和措施实施效果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专家咨询。(3)选题小组讨论。使用选题小组讨论分别对农村贫困地区乡镇卫生院合理用药的影响因素、临床诊疗规范实施效果的影响因素和使质量改进工作真正落实的有效做法3个方面进行调查。(4)统计描述和统计推断分析方法。使用算术平均数、频数、率等进行了相关的描述性统计。使用卡方检验、Cochran-Armitage趋势检验、Kendall协同系数检验等统计推断方法进行了相应的假设检验。使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反馈的卫生服务质量评价数据拟合了相应的模型。(5)运筹学中的鱼刺图方法。借鉴运筹学中的鱼刺图分析方法,对相应卫生服务质量改进策略和措施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总结。研究结果通过对农村贫困地区乡镇卫生院卫生服务质量改进的策略和措施以及相应的影响因素总结分析,得出了如下结果:(1)至今尚无统一的卫生服务质量定义,要改进农村贫困地区乡镇卫生院卫生服务质量,今后需进一步明确卫生服务质量评价和改进的概念框架。(2)除硬件等结构质量问题外,目前农村贫困地区乡镇卫生院卫生服务质量存在的主要问题突出表现在过程质量方面,包括:医务人员素质较低导致诊疗水平低下,尤其是缺乏基本的诊断和治疗规范,医疗文书书写也缺乏规范;药物使用不合理,突出表现为抗菌药、激素和静脉输液的不合理使用上;公共卫生服务开展不足等。(3)基本药物和合理用药策略的具体措施可以从措施产生的方向分为机构内部和机构外部干预措施两个方面,也可从措施作用的方向分为能力、压力和动力三类。具体包括:①成立领导组织;②开发相关知识手册;③对医务人员保证持续性的培训和宣传教育;④将合理用药制度化;⑤建立有效的外部评价和督导机制,不断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评价和督导的重点;⑥与合作医疗和医疗救助等相关制度相结合,形成合力;⑦充分调动乡镇卫生院自身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推进基本药物与合理用药策略。相应的影响因素可以归纳为以下方面:地区经济因素、医务人员因素、患方因素、医疗机构因素、宏观环境因素、药品供应因素、“以药补医”的补偿机制因素、药物信息因素、医学教育因素和不可控因素等。(4)临床诊疗规范策略的具体措施包括:①成立领导组织;②制定和推行《临床诊疗规范》;③进行各类专业培训;④规范医疗文书书写;⑤实施临床诊疗督导;⑥严格乡镇卫生院考评制度;⑦开展技术交流;⑧开展多方监督,并建立信息反馈机制。影响医务人员临床诊疗规范行为的前5个因素分别是医务人员的知识水平、对临床诊疗规范相关知识的培训力度、医务人员的诊疗习惯、是否将医务人员的诊疗质量与绩效考核相挂钩、患者的健康意识。(5)农村贫困地区乡镇卫生院卫生服务质量改进的反馈评价结果表明:①普遍反映最好的质量方面包括平均住院费用、住院患者治愈好转率、居民满意度。②普遍反映较好的质量方面包括健康教育可及性、五苗及时接种率、孕产妇系统管理率、平均门诊处方药品费用、诊疗合理率、医疗安全性、护士交接班规范性、法定传染病漏报率、门诊处方基本药物使用百分比、门诊抗菌药2联及以上联用处方百分比、出入院诊断符合率、设施完好性、质量评价规范性、质量改进全面性、药品收入占业务收入百分比。③普遍反映一般的质量方面包括门诊激素处方百分比、人员合理性、相对市场份额。④普遍反映较差的质量方面包括选择本院住院分娩百分比、0-7岁儿童体检率、门诊静脉输液处方百分比、医疗文书书写(特别是留观登记书写)。⑤结构方程模型表明农村贫困地区乡镇卫生院卫生服务质量总体影响因素,从大到小依次是合理用药、质量改进规范性、诊疗质量、公共卫生服务质量、设施完好程度、医疗文书书写、人员合理程度。研究结论通过本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卫生服务质量评价和改进应该从满足特定医学标准的程度和满足居民需要的程度两个方面来进行,但目前仍以衡量满足特定医学标准的程度为主。(2)世界各国的卫生服务质量评价及相应的改进重点不尽相同,就是同一国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其卫生服务质量的内涵也不同。针对我国农村贫困地区乡镇卫生院的现实情况,目前在不断改进硬件等结构质量的基础上,主要应从促进乡镇卫生院基本药物应用和合理用药,推行基本的诊疗规范等方面入手。(3)所有干预策略和措施的最终成功均是PDCA循环的结果,必须根据实际情况不断改进干预措施和重点。(4)《农村中心乡镇卫生院卫生服务质量评价指南》目前可有效评价农村贫困地区乡镇卫生院卫生服务质量,并对其质量改进起到导向作用。政策建议(1)除了对患者加强用药知识的宣教之外,改进农村贫困地区乡镇卫生院的药物使用状况,目前更多应该从医务人员角度入手。有两类措施对推行基本药物和合理用药比较重要,一是通过制度设计来纠正乡镇卫生院和医务人员受经济利益的驱使而不合理使用药物,另一方面,因为用药行为的改变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因此必须持续不断地加强对医务人员基本药物和合理用药知识的培训,纠正其不合理的诊疗习惯,提高医务人员的知识水平。(2)目前非常有必要就农村贫困地区的临床诊疗规范进行干预,关键在于建立国家级的乡镇卫生院基本诊断和治疗规范,也包括医疗文书书写规范。大范围推广时首先需要针对各地实际制定相应的常见病、多发病临床诊疗规范,在推行过程中可采取由少到多,由浅到深的方式进行;同时采取适合农村贫困地区教学的方式,推行过程中尽量多采取案例、实践等更适合成人教学的形式,提高干预措施的干预效果。(3)设计的改进策略和措施均应该系统思考,发挥合力的作用。(4)在农村卫生系统的改革过程中,一定要充分发挥基层卫生部门的制度创新能力。(5)针对基层卫生服务提供者,所有改革干预措施均应围绕能力、动力和压力这“三力”角度加以综合设计。研究的创新与不足之处1.研究的创新性本研究立足于卫生Ⅷ项目/卫生Ⅷ支持性项目B1领域近十年来对农村贫困地区乡镇卫生院卫生服务质量改进的实践工作,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分析,从理论和实践方面较为系统地总结了农村贫困地区乡镇卫生院卫生服务质量特别是基本药物与合理用药和临床诊疗规范两个核心方面的改进策略和措施,分析策略和措施实施效果以及相应的影响因素,找出了适宜的策略和措施,为今后各级政府改进农村贫困地区乡镇卫生院卫生服务质量提供了借鉴依据。本研究还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构建了农村贫困地区乡镇卫生院卫生服务质量改进的理论模型,找出了农村贫困地区乡镇卫生院卫生服务质量改进的关键切入点,也为政府和学者研究农村贫困地区乡镇卫生院卫生服务质量的改进提供了相应参考。2.研究的不足农村贫困地区乡镇卫生院的卫生服务质量涵盖面非常广泛,在博士阶段不可能穷尽其所有内容和所有的核心改进策略和措施,同时卫生服务质量改进也是一个PDCA循环的过程,其核心干预点和相应的改进策略和措施也会随着我国农村贫困地区乡镇卫生院卫生服务质量的变化而变化。囿于时间、精力和经费的限制,本研究主要立足于《农村中心乡镇卫生院卫生服务质量评价指南》所评价的内容和两大核心干预策略所涉及的内容展开,虽然可以研究得相对较为详细和深入,但可能会漏掉了农村贫困地区乡镇卫生院卫生服务质量中的一些关键内容,如非技术服务中的服务态度等,虽然居民满意度中有所涉及,但仍然有可能关注不够全面。因此,最好先通过文献回顾和专家咨询建立一个卫生服务质量评价和改进的概念模型,建立农村贫困地区乡镇卫生院卫生服务质量核心概念的框架,明确其内涵,以使研究成果在今后更长时间内发挥作用。在后续研究中,这是应该努力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另外,本研究主要针对了我国中西部农村贫困地区的中心乡镇卫生院,对于普通乡镇卫生院和更大范围内的乡镇卫生院卫生服务质量特征和改进策略没有进行探讨,这也是需要今后不断改进和关注的一个研究不足之处。

刘滨,徐青,张超[9](2008)在《加强临床服务管理在卫生服务质量改进中的实施效果评价——以卫Ⅷ/卫Ⅷ支持性项目地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通过文献法和现场调查法对卫Ⅷ/卫Ⅷ支持性项目在改进农村贫困地区卫生服务质量中加强临床服务管理的效果进行评价,发现加强临床服务管理在项目地区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提高了卫生服务的可及性,改善了卫生服务的质量。同时也总结出了建立临床诊疗规范;规范医疗文书撰写;建立和完善基本药物目录,合理使用药物等干预措施。

姚佩[10](2007)在《黔江地区合理用药干预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在我国农村地区不合理用药现象引起全社会广泛关注的时代背景下,为遏制我国农村地区不合理用药现象,减少不合理用药所带来的健康损害和资源浪费,不少地区已经开展了干预研究,并已出现了一些有益的措施和经验,但多缺少对具体干预策略的理论和实践的全面研究,本研究就重庆黔江地区合理用药干预措施效果进行了评价,对其主体和特色干预措施之一的药品费用控制综合干预措施进行典型案例分析,对其措施实施的理论依据、实施条件和环境、实施情况和取得的效果进行深入分析和归纳,为促进合理用药策略的有效实施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并分析影响其实现的主要因素,提出策略建议和适宜条件。资料来源、研究内容与分析方法:本研究综合采用文献法、现场调查法、专家法等多种方法进行收集资料,收集的资料包括:(1)国内外合理用药研究文献资料;(2)重庆黔江地区调查资料,包括:县卫生局、医疗机构用药管理的办法、文件、汇报材料;地区、乡镇的99名人员访谈资料,包括卫生局行政管理人员、合管办管理人员、医院行政管理人员、医务人员;乡镇卫生院基本情况、药品管理基本情况;乡镇卫生院处方资料。研究内容包括:(1)合理用药与药品费用控制理论研究;(2)黔江地区合理用药干预措施研究;(3)黔江地区合理用药干预评价;(4)影响黔江地区合理用药干预效果的因素分析;(5)控制费用干预措施适用条件及政策建议。研究方法主要使用了文献分析法、描述性统计、推断统计等分析方法。结果与结论:1.文献研究结果第一,当前促进农村地区合理用药的策略主要包括:制度化管理、宣传教育、补偿机制、加强监管、控制费用、激励机制、法规等。第二,费用控制措施主要策略包括:总量控制,结构调整与调整医疗服务价格相结合;制定全院和各科室药品收入占医疗收入的比例(药品比例)目标管理制度;医疗机构人事制度、激励机制等改革;加强医疗机构的经济管理,强化成本核算。2.实证研究结果:第一,总结了黔江地区合理用药干预主要措施。实施药品费用控制主要干预模式。制定从规范进药、基本药物使用、规范处方行为、限制处方用药种数和费用等多环节措施控制药品费用,医疗机构通过制定一系列制度如人员准入制度、人事激励制度、机构补偿制度、处方自查等来保证费用控制措施的顺利实施,给予合理补偿。卫生行政部门、合管办等行政部门制定一系列如网上申报制度、合同化契约管理、定期督导等合作医疗管理规章和制度,从外部管理层面给予支持和督导。第二,构建了以行政和合管办为核心机构的外部管理策略与医疗机构内部制度策略为两翼的合理用药促进模型框架。第三,总结了黔江地区合理用药干预措施特色。实施契约制度;减少诱导服务,控制医疗费用成本;常规化、制度化的督导审核制度与全面的质量评价指标促使乡村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不断的改进医疗服务水平和合理用药水平;改善医院收入结构,人员分配制度改革,一定程度起理顺补偿制度作用。第四,在结构指标评价方面,首先研究发现在医疗机构药品使用及管理情况结构效果上,得到了明显改善的效果;其次在对管理人员、医务人员的用药知识掌握、观念转变、行为改善等过程指标评价方面也取得了较好的结果;最后在对处方资料进行结果指标评价中,七个核心处方指标评价结果较好,干预措施的实施后一年合理用药指标汇总得分也超过干预之前两年,同时期合理用药干预组得分超过非干预组。第五,影响黔江地区合理用药效果的实现的因素有,各级医务人员对合理用药理念的理解和支持、医疗机构领导对合理用药的重视和执行力、医疗机构自身人事改革、补偿制度、自查处方制度等设计的完善、合管办、卫生行政部门监管制度的完善和力度等。卫生行政部门、合管办、医疗机构、医师、患者在合理用药干预措施实施各个环节中各司其职,发挥不同的作用。讨论与建议:药品费用控制策略与合理用药政策两者在目标上和政策干预主体选择上是一致的,是互相促进的关系。黔江地区干预措施在结构指标、过程指标和结果指标方面都取得了促进合理用药的效果,影响其效果实现的因素分别为医务人员、医疗机构领导和医疗机构自身制度。黔江地区特色干预措施适宜在主要以基本药物诊疗、诊疗水平、经济水平不高的乡镇地区实行。建议:(1)建议当地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合管办等机构给与乡镇卫生机构充分的政策、资金支持,充分发挥乡镇卫生院的能动性;(2)推行以门诊控费、人员分配制度、补偿机制、内外监管、契约管理、人员准入多种综合干预措施的费用控制模式;(3)构建适合我国农村地区干预实践,完善的合理用药干预措施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构建了以行政和合管办为核心机构的外部管理策略与医疗机构内部制度策略为两翼的合理用药促进模型框架;首次使用了包含结构指标、处方指标、过程指标在内的合理用药干预措施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用于合理用药干预评价;对黔江地区出现的有效干预措施进行了总结,提出了影响该地区合理用药措施干预效果的影响因素和适用条件。不足之处在于本研究没有使用经济学指标综合考虑合理用药对控制费用方面的影响。

二、贫困地区乡镇卫生院处方质量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贫困地区乡镇卫生院处方质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研究 ——基于历史制度主义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提出与研究价值
        (一)问题提出
        (二)研究价值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关于制度变迁理论的研究
        (二)关于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的研究
        (三)已有研究评述
    三、核心概念界定与相关阐释
        (一)制度及制度变迁
        (二)医疗保险制度及农村医疗保险制度
        (三)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
    四、研究视角与分析框架
        (一)研究视角:历史制度主义
        (二)分析框架:环境·主体·时间与制度变迁
    五、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之处
    六、总体思路与结构安排
        (一)总体思路
        (二)结构安排
第1章 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的基本历程
    1.1 建国初期微型社区互助医疗保险
        1.1.1 制度生成:米山联合保健站建立
        1.1.2 制度扩散:微型社区互助医疗保险推广
    1.2 人民公社时期集体福利型医疗保险
        1.2.1 制度创新:稷山集体福利型医疗保险建立
        1.2.2 制度扩散:集体福利型医疗保险大力推广
        1.2.3 制度衰退:国民经济调整下暂时性式微
        1.2.4 制度高潮:“六·二六”指示下走向“顶峰”
    1.3 改革开放初期农村医疗保险制度断裂
        1.3.1 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的“雪崩式”解体
        1.3.2 农村医疗保险制度首次恢复重建失败
        1.3.3 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再度恢复重建无果
    1.4 新世纪初期“初级社会保险型”医疗保险
        1.4.1 制度创新:新农合政策出台
        1.4.2 制度试验:新农合试点启动
        1.4.3 制度扩散:试点扩大与“全覆盖”
    1.5 城乡一体化加速期“过渡型”社会医疗保险
        1.5.1 制度创新:地方自发探索城乡医保制度整合
        1.5.2 制度扩散:中央顶层政策倡导性整合
        1.5.3 制度完善:中央和地方上下联动式整合
    小结
第2章 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的总体特征
    2.1 分层分序: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路径
        2.1.1 分层变迁:三项核心要素制度的相对独立性
        2.1.2 分序变迁:三项核心要素制度的相互关联性
    2.2 多样并存: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方式
        2.2.1 诱致性制度变迁与强制性制度变迁并行
        2.2.2 内源性制度变迁与外源性制度变迁交揉
        2.2.3 渐进性制度变迁与突变式制度变迁共存
        2.2.4 合意性制度变迁与意外性制度变迁同在
    2.3 利弊相随: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绩效
        2.3.1 农村微型社区互助医疗保险制度绩效
        2.3.2 “集体福利型”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绩效
        2.3.3 农村医疗保险制度“断裂式”变迁绩效
        2.3.4 “初级社会保险型”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绩效
        2.3.5 农村“过渡型”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绩效
    小结
第3章 结构性变迁:制度环境与农村医疗保险
    3.1 制度环境与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
        3.1.1 粘嵌耦合:制度环境对制度变迁的影响机制
        3.1.2 农村医疗保险与制度环境的嵌入关系
    3.2 政治嵌入性:政治环境与中国农村医疗保险
        3.2.1 国家缺位与“俱乐部式”管理
        3.2.2 “全能主义”与官僚化管理
        3.2.3 行政分权与管理主体缺失
        3.2.4 民生政治与政府垄断性管理
        3.2.5 政府治理变革与社会化管理
    3.3 经济嵌入性:经济环境与中国农村医疗保险
        3.3.1 合作经济与农民自愿集资
        3.3.2 封闭性集体经济与强制性筹资
        3.3.3 经济性分权与医疗保险筹资不力
        3.3.4 经济发展奇迹与财政主导型筹资
        3.3.5 分配格局调整与社会化筹资
    3.4 社会嵌入性:社会环境与中国农村医疗保险
        3.4.1 社会弥散与低水平医疗保健
        3.4.2 “总体性社会”与集体医疗福利
        3.4.3 社会转型与医疗自费
        3.4.4 社会权利诉求与初级医疗保险待遇
        3.4.5 社会公正与统一医疗保险待遇
    小结
第4章 自主性变迁:行动主体与农村医疗保险
    4.1 偏好与博弈:行动主体对制度变迁的影响机制
        4.1.1 价值偏好:单一行动主体与制度变迁
        4.1.2 利益博弈:多元行动主体与制度变迁
    4.2 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中的行动主体及其利益诉求
        4.2.1 国家/政府的利益诉求
        4.2.2 医疗机构的利益诉求
        4.2.3 农民的利益诉求
    4.3 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中的利益博弈
        4.3.1 农民的共同行动与微型社区互助医疗保险
        4.3.2 国家的整体性动员与集体福利型医疗保险
        4.3.3 多元主体的非合作博弈与农村医疗保险制度断裂
        4.3.4 多元主体的合作博弈与“初级社会保险型”农村医保
        4.3.5 管理权之争与“过渡型”社会医疗保险
    小结
第5章 历史性变迁:时间中的农村医疗保险制度
    5.1 路径依赖、偶然事件、关键节点与制度变迁
        5.1.1 自我强化: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
        5.1.2 意外结果:偶然事件与制度变迁
        5.1.3 “遗产”的产生与再生产:关键节点与制度变迁
    5.2 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
        5.2.1 “国家主导”路径的依赖
        5.2.2 “自愿合作”路径的依赖
        5.2.3 “二元保障”路径的依赖
    5.3 偶然事件与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
    5.4 关键节点与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
    小结
第6章 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的三重逻辑与未来改革
    6.1 “环境·主体·时间”三重复合式制度变迁逻辑
    6.2 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目标及原则
        6.2.1 共享、健康与幸福:制度改革目标
        6.2.2 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原则
    6.3 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策略选择
        6.3.1 优化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环境
        6.3.2 规范各行动主体行为
        6.3.3 突破路径依赖
        6.3.4 注重关键节点
    小结
结论与讨论
    一、主要结论
    二、进一步讨论
        (一)研究不足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2)崇左市贫困地区23家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使用情况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1.2 调查方法
    1.3 数据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样本乡镇卫生院基本药物总体使用情况
    2.2 样本村卫生室基本药物总体使用情况
    2.3 样本基层医疗卫生机构5大类常用药物使用情况
    2.4 样本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使用金额排前10位的药品情况
    2.5 样本乡镇卫生院门诊处方中药品 (包括基本药物) 使用情况
3 讨论
    3.1 崇左市贫困地区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使用率和使用金额占比情况
    3.2 崇左市贫困地区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目录品种利用情况
    3.3 崇左市贫困地区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各类常用药物及高使用金额药品使用情况
    3.4 崇左市贫困地区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处方用药合理性情况

(3)黄冈市贫困地区26家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使用情况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1.2 调查方法
    1.3 数据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样本乡镇卫生院基本药物总体使用情况
    2.2 样本村卫生室基本药物总体使用情况
    2.3 样本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五大类常见药物使用情况
    2.4 样本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使用金额排前10位的药品情况
    2.5 样本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门诊处方中基本药物使用情况
3 讨论
    3.1 黄冈市贫困地区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使用率和使用金额占比情况
    3.2 黄冈市贫困地区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目录品种利用情况
    3.3 黄冈市贫困地区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各类常见药物使用情况
    3.4 黄冈市贫困地区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处方用药合理性情况

(4)中国贫困地区基层卫生机构资源配置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框架与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内容
    三、资料来源
    四、研究方法
    五、数据分析软件
第二部分 贫困地区基层卫生机构资源配置现状分析
    一、贫困地区整体情况
    二、贫困地区县级医院卫生资源配置
    三、贫困地区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资源配置
    四、贫困地区县妇幼保健机构卫生资源配置
    五、贫困地区乡镇卫生院卫生资源配置
第三部分 贫困地区基层卫生机构资源配置综合评价
    一、TOPSIS综合评价
    二、贫困地区基层卫生机构资源配置评价指标体系
    三、贫困地区基层卫生机构资源配置TOPSIS评价
第四部分 贫困地区基层卫生机构资源配置聚类分析
    一、贫困地区县级医院卫生资源配置的聚类分析
    二、贫困地区县级疾控中心卫生资源配置的聚类分析
    三、贫困地区县级妇幼保健机构卫生资源配置的聚类分析
    四、贫困地区乡镇卫生院卫生资源配置的聚类分析
第五部分 贫困地区基层卫生机构资源配置数据包络分析
    一、数据包络分析法
    二、数据包络分析指标与指标值
    三、贫困地区县级医院资源配置DEA分析
    四、贫困地区县级疾控中心资源配置DEA分析
    五、贫困地区县级妇幼保健机构资源配置DEA分析
    六、贫困地区乡镇卫生院卫生资源配置DEA分析
第六部分 讨论
    一、贫困地区县级医院卫生资源配置
    二、贫困地区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资源配置
    三、贫困地区县级妇幼保健机构卫生资源配置
    四、贫困地区乡镇卫生院卫生资源配置
总结
参考文献
卫生资源配置及评价方法研究现状(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学习期间的科研情况
致谢

(5)四川省农村医疗卫生机构门诊处方浅析(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来源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1.2研究方法
2结果
    2.1就诊患者基本情况
    2.2处方书写规范性情况
    2.3药物使用情况
        2.3.1单张处方药品数量与金额
        2.3.2处方用药情况
3讨论
    3.1处方中基本药物使用情况较好
    3.2处方书写规范性需要继续完善
    3.3存在大处方和药物滥用现象
    3.4单张处方超过5种药品
4建议
    4.1提高医务人员对处方质量重要性的认识
    4.2提高医务人员业务素质,实施药剂人员监督制度
    4.3建立督导机制

(6)基本药物制度下山东省乡镇卫生院门诊用药情况研究 ——以某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设计
结果
讨论与建议
结论
附图表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7)乡镇中心卫生院内部卫生服务质量变化趋势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2.1 资料来源
    2.2 研究方法
    2.3 研究内容 (农村乡镇中心卫生院卫生服务质量自我评价指标体系及界定)
    2.4 评价标准
    2.5 统计分析方法
结果
    3.1 49所乡镇中心卫生院服务质量总体描述
    3.2 乡镇中心卫生院卫生服务质量内评总分的变化情况
    3.3 各指标四季度得分变化情况
    3.4 农村乡镇中心卫生院卫生服务质量内部评价的影响因素
讨论
    4.1 卫生服务质量评价是促进服务质量改进的有效手段
    4.2 就各项目县得分情况而言,两极分化比较严重
    4.3 影响总得分项目指标的变化反映卫生服务质量的进展情况
    4.4 医疗文书的规范书写存在若干问题
    4.5 乡镇中心卫生院卫生人员素质现状令人担忧
建议
    5.1 内部卫生服务质量评价工作应长期坚持
    5.2 充分发挥乡镇中心卫生院职能,抓好预防保健,提高广大农民的防病意识
    5.3 制定各类优惠政策,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参考文献
综述
个人简介
致谢

(8)农村贫困地区乡镇卫生院卫生服务质量改进策略和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目的与意义
    3 研究内容
资料来源
    1 资料来源
    2 研究方法
    3 质量控制
结果与分析
    1. 卫生服务质量及质量改进理论分析
        1.1 卫生服务质量概念框架分析
        1.2 卫生服务质量评价和改进理论与实践
        1.3 本研究的假设和构想
    2. 基本药物与合理用药策略
        2.1 概述
        2.2 措施与效果
        2.3 改进措施干预效果的影响因素
    3. 临床诊疗规范策略
        3.1 概述
        3.2 措施与效果
        3.3 改进措施干预效果的影响因素
    4. 卫生服务质量改进模型分析
        4.1 卫生服务质量特征分析
        4.2 卫生服务质量改进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讨论与建议
    一、质量改进策略的经验与启示
    二、其它相关经验与启示
本研究的创新和不足之处
    1. 研究的创新性
    2. 研究的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附件1(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编着作目录)
附件2(调查表)

(10)黔江地区合理用药干预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1 资料来源与收集方法
        1.1 文献法
        1.2 现场调查法
        1.3 收集资料质量控制
    2 资料录入与分析方法
        2.1 资料录入方法及质量控制
        2.2 分析方法
结果与分析
    1. 药品费用控制与合理用药理论研究
        1.1 合理用药相关概念及不合理用药原因研究
        1.2 促进合理用药的干预措施研究
        1.3 药品费用控制理论研究
    2. 合理用药与费用控制实证研究
        2.1 黔江地区合理用药干预措施分析
        2.2 黔江地区合理用药干预措施效果评价
        2.3 黔江地区合理用药干预效果影响因素分析
讨论与建议
    1.1 药品费用控制策略与合理用药政策关系的讨论
        1.1.1 两者在目标上一致
        1.1.2 两者是在政策干预主体选择上是一致的
        1.1.3 两者是互相促进的关系
    1.2 黔江地区合理用药干预效果的讨论
    1.3 黔江地区合理用药干预效果影响因素的讨论
    1.4 黔江地区控制费用措施干预经验推广适用条件的讨论
    1.5 对费用控制措施干预政策的建议
        1.5.1 建议当地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合管办等机构给与乡镇卫生机构充分的政策、资金支持,充分发挥乡镇卫生院的能动性
        1.5.2 加强费用控制模式干预措施的宣传和向政策转化的力度
        1.5.3 建议构建并使用适合我国农村地区干预实践,完善的合理用药干预措施效果评价指标体系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一、合理用药的概念及其含义
    二、合理用药干预策略研究
    三、控制费用相关理论及其策略研究
    四、对完善我国合理用药干预模式之一------费用控制策略研究的建议
    参考文献
附件

四、贫困地区乡镇卫生院处方质量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研究 ——基于历史制度主义视角[D]. 郎杰燕. 山西大学, 2019(01)
  • [2]崇左市贫困地区23家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使用情况调查[J]. 王文杰,李琛,张欲晓,毛宗福,崔丹. 中国药房, 2018(10)
  • [3]黄冈市贫困地区26家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使用情况调查[J]. 王文杰,肖琳琪,李琛,方欣,张欲晓,崔丹,殷潇,毛宗福. 中国药房, 2018(02)
  • [4]中国贫困地区基层卫生机构资源配置分析[D]. 汪胜. 苏州大学, 2016(06)
  • [5]四川省农村医疗卫生机构门诊处方浅析[J]. 闫雪梅,黄蕾,马丽源,周艳阳.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15(07)
  • [6]基本药物制度下山东省乡镇卫生院门诊用药情况研究 ——以某市为例[D]. 陈钟鸣. 潍坊医学院, 2014(01)
  • [7]乡镇中心卫生院内部卫生服务质量变化趋势的研究[D]. 王俊兰. 山西医科大学, 2008(03)
  • [8]农村贫困地区乡镇卫生院卫生服务质量改进策略和措施研究[D]. 张治国. 华中科技大学, 2008(12)
  • [9]加强临床服务管理在卫生服务质量改进中的实施效果评价——以卫Ⅷ/卫Ⅷ支持性项目地区为例[J]. 刘滨,徐青,张超. 医学与社会, 2008(03)
  • [10]黔江地区合理用药干预评价研究[D]. 姚佩. 华中科技大学, 2007(05)

标签:;  ;  ;  ;  ;  

贫困地区乡镇卫生院处方质量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