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种效益农业

十七种效益农业

一、效益农业的十七种类型(论文文献综述)

韩艳莉[1](2021)在《气候与景观格局变化对青海湖流域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生态系统服务作为衡量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是联系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的桥梁和纽带,是生态保护、生态功能区划、自然资产核算和生态补偿的理论基础。气候与土地利用变化引起景观格局,干预生态系统服务的供给能力,深刻影响人类福祉。理解气候与景观格局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机制是应对气候变化,科学管理国土资源的基础。因此,本文以气象数据、土地利用数据、遥感数据、土壤数据和环境数据为基础,选取青藏高原东北部青海湖流域,利用ANUSPLIN插值法和景观指数法分析了2000-2018年青海湖流域的气温和降水及景观格局时空变化;利用In VEST模型和CASA模型分析了青海湖流域生态系统服务(水资源供给服务、土壤保持服务和净初级生产力服务)的物质量,利用双变量空间自相关分析法分析了生态系统服务间的权衡和协同关系;利用Person相关系数和双变量空间自相关分析法,分析了气温和降水及景观指数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识别生态系统服务的主要驱动因子,探讨青藏高原高寒环境下生态系统服务的驱动机制。最后,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地域差异性和关键驱动因子,提出青海湖流域县域尺度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管理对策。为青海湖流域土地资源优化配制、生态系统服务能力提升、自然资源管理和保护提供参考,丰富了我国青藏高原高寒气候区生态系统服务的案例研究。研究结果显示:(1)2000-2018年青海湖流域气温呈上升趋势,增速为0.3℃·10a-1,降水呈显着上升趋势,增速为73.2mm·10a-1,流域气候整体趋于暖湿。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青海湖流域气温变化显着,对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2)在研究期内,荒漠减少了31.43×108m2,草地增加了30.32×108m2,流域西北部荒漠大面积减少并转为草地,区域生态环境的改善,主要原因是大规模生态建设工程的实施,以及流域气候趋于暖湿,植被盖度增加等自然因素。不同年份的同种景观指数以2000-2010年为转折期,景观的结构和空间配置在流域西北部变化显着,其他区域景观格局比较稳定。(3)青海湖流域2000-2018年水资源供给量的多年平均值为3.72×109m2·a-1。2000-2012年,水资源供给量逐年缓慢增加,2012年以后则呈现波动递增趋势;2000-2018年土壤保持量的多年平均值为1.09×109t·a-1,单位面积土壤保持量为365.91 t·hm-2·a-1。2000-2018年青海湖流域土壤保持量总体呈波动增加趋势,增速较缓,波动剧烈;2000-2018年净初级生产力(NPP)总量的多年平均值为3.70×1012 gc·a-1,单位面积平均值为148.59 gc·m-2·a-1。青海湖流域NPP呈波动上升趋势,增速为1.69gc·m-2·a-1。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的权衡与协同关系存在明显的尺度效应,水资源供给与NPP表现为权衡关系,土壤保持与NPP、土壤保持与水资源供给表现为协同关系。(4)从气候因子看,青海湖流域气温与水资源供给、土壤保持呈显着负相关集聚特征,与净初级生产力呈较显着正相关集聚特征;降水与水资源供给呈显着正相关集聚特征,与土壤保持呈不显着正相关集聚特征,与净初级生产力呈不显着负相关集聚特征。从景观格局因子看,除草地外,其它景观类型的景观指数与生态系统服务(水资源供给服务、土壤保持服务、净初级生产力服务)的相关性均不显着。在流域的西北部,斑块密度(PD)、平均周长面积比(PARA_AM)和平均斑块分维数(FRAC_MN)与三项生态系统服务均呈负相关。最大斑块指数(LPI)与水资源供给服务呈负相关,与土壤保持和NPP呈正相关。(5)天峻县生态系统服务中水资源供给为优势,净初级生产力为劣势。应注重地表植被保护,防止土地荒漠化扩大,将水资源供给与NPP的权衡负相关通过植被的保护,植被覆盖度的增加转化为协同正相关;刚察县和共和县均以NPP供给功能为优势,水资源供给和土壤保持服务为劣势。应适度开发草场资源、开展旅游服务业活动,减少沿湖区水土流失,防止土地荒漠化扩大。将土壤保持服务与NPP的权衡负相关通过植被覆盖度提升,转化为协同正相关;海晏县水资源供给、土壤保持和NPP服务均较低。应十分重视植被的保护和植被的恢复,加强防风固沙,保持水土增强沿湖区土壤保持服务的提升。将土壤保持服务与NPP的权衡负相关通过植被覆盖度提升,转化为协同正相关。

过琰琳[2](2019)在《安徽省龙亢农场创建国家现代农业庄园规划策略研究》文中提出2016年11月,《国家旅游局农业部关于组织开展国家现代农业庄园创建工作的通知》中提出:在全国国有农场范围内组织开展国家现代农业庄园创建工作,并于2020年建成100个国家现代农业庄园。龙亢农场是安徽省农垦系统的排头兵,2011年成为“全国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2013年获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具有创建国家现代农业庄园的良好基础和条件,2017年7月启动创建工作。因此,研究探讨龙亢农场创建国家现代农业庄园的规划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研究在梳理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及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国家现代农业庄园的内涵、基本特征及发展特色进行分析,认为国家现代农业庄园与“特色田园乡村”等在发展理念、功能定位、规划布局、特色等方面有较大的区别;现代农业的科技化、组织化、规模化、标准化和现代农业装备大型化、农田管理智能化,以及农垦特色文化等是农垦的本色。在深入分析龙亢农场的区位条件、特色资源等基础上,认为龙亢农场创建国家现代农业庄园具有可行性;但也存在许多不足和发展困惑,需对照创建目标和未来发展需求,探究其规划的策略问题。因此,根据国家现代农业庄园的创建要求,立足龙亢农场现状,以现代农业为核心,创新农旅融合发展。研究在解读创建国家现代农业庄园的基本要求与发展类型基础上,提出了创建的定位、思路及目标;围绕产业、空间、环境、设施四个方面展开策略研究:在产业上,以提升现代农业为核心,创新多元农旅融合、体现农垦本色,打造休闲主题;在空间上,优化现代农业布局,保留乡土肌理,通过培育农旅复合空间,实现农业与旅游、农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环境上,凸显农垦风情,构筑大美田园,延续自然肌理,优化生态景观结构,营造具有农垦特色的休闲环境;在设施上,根据服务需求和农场设施现状,以共享共建为主要手段,实施旅游服务设施与小镇设施一体组织、农业服务设施与旅游服务设施统筹建设、设施农业与旅游服务节点有机结合。

吴学伟[3](2018)在《小三江平原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演变与生态安全评价》文中研究指明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and Use and Cover Change,LUCC)是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与国际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IHDP)合作进行纲领性交叉科学研究课题,然而随着人类对土地资源索取和改造力度不断加大,致使区域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盐碱化和植被退化等各种环境问题的加剧,不仅直接影响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演替,而且严重危害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小三江平原位于三江平原的核心区域,是我国沼泽的主要分布区。50余年来在人口速增、农业现代化技术的提升和人类活动的干扰下,已由昔日“北大荒”成为今日的“北大仓”,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并由此引发诸多的生态环境问题。基于此,本文以Landsat/MSS、TM遥感影像为主要信息源,在RS和GIS支持下,借助于土地利用变化、图谱信息和景观格局等模型,分析1976-2013年间土地利用时空演变特征和景观格局的空间变化和生态过程,基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等驱动因子深入探讨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演变的内在驱动机制,借助景观生态学“格局-过程-效应”的理论,从自然资源状态、环境生态压力和自然与环境响应出发,基于景观层面构建区域景观生态安全评价模型,揭示景观格局时空演变规律与区域生态过程响应的内在机理,以此探究景观生态安全区的生态恢复措施和途径,为区域湿地资源生态恢复、保护、生态重建和持续发展的规划决策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1976-2013年,小三江平原地区LUCC发生重大变化,土地利用格局由以湿地等自然景观为主的自然混合景观逐步转变为以农田等人为景观为主的区域格局现状,区域土地格局结构日趋不合理。其中,1976年土地利用结构以自然景观(未利用地、草地和林地)为主,面积比例为68.28%;2000年和2013年自然景观所占面积比例分别为38.20%和19.62%,人为景观(耕地和居民工矿用地)的面积比例分别达到了 51.99%和78.19%。研究区内耕地、林地和居民工矿用地增加,草地、未利用地和水域面积减少,草地接近极端的下降趋势。2)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从1976年的188.39增加到2013年的269.12,且在各个行政单元都呈现增加趋势,保护区在三个时期的指数值都是相对最小。前期变化型是研究区面积最大图谱单元,面积比例为36.92%,面积最大图谱类型为“未利用地耕地-耕地”;面积最小图谱单元是反复变化型,占总面积的6.55%,“耕地-林地-耕地”是该类型的最大面积图谱模式,后期变化型的是“未利用地-未利用地-耕地”;持续变化型的为“未利用地-林地-耕地”。3)耕地和林地景观斑块数目先增加而后减少,草地、水域和未利用地景观斑块数目呈现持续的减少趋势,居民工矿用地景观斑块数目呈现增加趋势;林地、草地、未利用地和耕地景观的最大斑块周长、面积和平均斑块面积、周长都具有很好的正相关关系,林地、草地、未利用地景观呈现减少趋势,耕地景观呈现增加趋势;斑块数量随着粒度增加而呈现复杂变化;景观斑块聚集度和分维数随粒度增加呈现有规律变化;聚集度随着颗粒递增呈现线性递减趋势,散布与并列指数呈现线性递增变化趋势;景观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没表现出现明显的粒度效应。4)多样性指数和均匀性指数由1976年1.3488和0.7528降分别降到2013年的0.7928和0.4436,景观优势度则由1976年的1.2362增加到2013年的1.7922,区域各景观组分分布趋向不均匀化,面积比例差异性增加,均匀程度减小,景观格局受到某一种或者几种优势景观类型支配地位增强,优势景观类型对景观整体的控制作用增强,景观完整化程度好,区域景观呈现出以耕地为基质,未利用地、林地、草地、水域和居民工矿用地等呈补丁状散布于之中的景观格局,与该区域的自然条件、经济发展程度和区域产业结构相关。5)耕地景观在1976-2000年和2000-2013年的转入贡献率分别为55.34%和80.50%,转入贡献率要高于转出贡献率;居民工矿用地景观转入贡献率要高于转出贡献率;水域、草地和未利用地景观转出贡献率要高于转入贡献率;林地→耕地、草地→耕地和未利用地→耕地在1976-2000年间贡献率分别为30.50%、1.86%和47.28%;耕地、林地和水域景观具有较高的保留率,而草地和未利用地景观具有较低的保留率,2000-2013年耕地景观的保留率最大,为94.85%,草地景观最小,仅为0.59%;林地→耕地、草地→耕地和未利用地→耕地等变换基本反映景观组分动态变化的主导驱动因素。6)研究区的生态服务价值由1976年的2.24×1010元减少到2013年的1.28×1010元,年减少率为1.15%;耕地和居民工矿用地景观生态服务价值呈现增加趋势,耕地景观生态服务价值由1976年2.29X109元增加到2013年6.16X109元,未利用地、草地和水域景观的生态服务价值则呈现出下降趋势,未利用地景观生态服务价值下降最大,为1.21×1010万元,草地景观次之,为1.74X 109元,1976年和2000年以未利用地(湿地)的生态价值为主体,在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的比例分别为72.07%和53.76%,2013年以耕地景观为主体,比例为48.075%,源于研究区景观格局由原来的湿地基质混合景观格局变为现在的农田基质的农业景观格局,呈现出以湿地为主要景观类型的自然生态系统环境转变为以农田为主要景观类型的半自然生态系统环境。7)3期景观生态安全的全局Moran’s Ⅰ指数均为正值,表明景观生态安全表现出较强的空间集聚性,存在高-高和低-低的正相关性,低-高或者高-低的空间负相关;1976年高-高自相关类型集中分布于生态安全Ⅴ级区域,2000和2013年的高-高聚集区分布于河流沿岸和保护区内,高-高集聚区和低-低集聚区呈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1976-2013年景观生态安全呈现高级别向中、低级别转换变化特征,1976年以生态安全Ⅳ和Ⅴ级为主,面积比例为62.36%,2000年的Ⅲ和Ⅳ级占据较大面积比例,占总面积的54.13%,2013年的Ⅰ和Ⅱ级占据优势地位,达到68.34%。8)景观生态环境安全评估一直是生态安全研究领域的前沿学术难题,基于野外调查和遥感定量反演的植被盖度数据,建立研究区植被盖度与区域景观生态安全之间回归关系,在此基础上,探究景观生态安全变化与植被盖度变化的关联性,揭示区域景观生态安全演变与生态系统响应的内在机理。景观生态安全和植被盖度呈现一个较高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2为0.90。景观生态安全变化与植被盖度变化的相关系数R2分别为0.96和0.93,具有很高的关联性。景观生态安全变化与植被盖度变化也具有很高的关联性,景观生态安全很好的反映区域生态环境变化信息和生态环境质量状况。9)基于Markov模型对研究区景观生态安全结果进行预测。自2013年一直到最终平衡状态,生态安全Ⅰ级面积比例一直呈现递增趋势,而其它生态等级面积比例呈现递减趋势,生态安全Ⅰ级面积比例在平衡状态为72.64%,占据绝对优势地位,生态安全Ⅱ级次之,为20.54%,生态安全V级最小,仅为1.10%。最终模拟结果与2013年结果相似,呈现生态安全Ⅰ和Ⅱ级占据绝对优势,其它生态等级处于次要支配地位的格局局面。

田谧[4](2017)在《中国近代高等商业教育发展史研究(1840-1937)》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数千年的中国传统社会中,商人、商业总体上一直处于被压制的地位,商业教育更是被排除在正统的学校教育之外,只能以家庭教育和学徒制形式得以延续并缓慢发展。鸦片战争尤其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小农经济遭到破坏,近代工商业出现并逐步受到重视,学校商业教育才在中国出现并发展起来,并最终纳入近代学校教育制度之内。中国近代高等商业教育从产生到发展一共经历了四个阶段:萌芽阶段、成型阶段、制度确立阶段以及进一步发展阶段,每一阶段的高等商业教育的发展都受多重因素的影响。从横向看,社会政治变革、近代工商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政府的商业政策,都深刻影响着中国近代高等商业教育的发展规模与速度;从纵向看,中国近代高等商业教育从萌生以后,每一阶段的发展都是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在办学层次、教学内容、管理体制等诸方面不断完善和优化。第二次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前,为对抗西方列强的侵略压迫,洋务派提出“自强求富”的口号,“发展商务”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在缺乏近代商业学科知识体系的情况下,商业知识教育杂糅于外语教学内容中,洋务学堂、教会学校中的商务英语教学成为中国近代高等商业教育的嚆矢。其中,张之洞在自强学堂中开展的商业教育活动是洋务派进行近代高等商业教育的典型案例。甲午战争结束,维新派登上历史舞台并提出“兵战不如商战”“商战不如学战”和“恤商惠工”的新型观念,催生了正规的高等商业教育机构的崛起。这一时期在南京建立的江南储才学堂所进行的商业教育活动,从教学层次与科目等方面来说,已具备诸多近代高等商业教育的特征,中国近代高等商业教育的逐步成型。维新运动失败以后,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迫使清政府再次启动全面改革,开始“新政”。“新政”期间清廷不仅通过建立近代商业行政管理体制,制定各种保护商业发展的法律规程,鼓励成立各种商会组织等手段促进“重商政策”的落实,还在壬寅癸卯学制中确立了商业教育体系,标志着中国近代高等商业教育制度的确立。民国成立以后,国体政体的变更为资本主义工商业经济及高等商业教育的发展扫清了制度障碍,近代性的工商业经济不断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促使高等商业教育不断改革和发展。经过民国初期在实业教育变革带动下的初步改革,到1922年壬戌学制的颁布实施,中国近代高等商业教育彻底实现了制度的现代化,从此步入了快速发展的道路。到南京国民政府时期,随着工商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政府教育政策的不断调整,到抗战前,高等商业教育无论是在数量规模还是在教学质量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通过梳理和研究可以发现,中国高等商业教育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具有制度化不断增强、借鉴性和本土性同时并存、受商业政策与商业发展状况影响明显等特点。其成就主要表现在逐步形成了完整教育体系、注重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与城市发展相互促进等方面,同时也存在办学经费的匮乏、区域发展不均衡等明显的局限。中国近代高等商业教育的发展历程启示我们,办好高等商业教育,必须坚持办学特色、鼓励民间投资办学、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特别是国家要制定政策鼓励商业发展,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证高等商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罗旭[5](2017)在《蒲松龄传说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蒲松龄以所着《聊斋志异》闻名于世,时至今日,在其家乡仍广泛流传着有关他的传说、轶事。蒲松龄传说的内容十分丰富,目前对其研究主要停留在搜集整理阶段,还未见专门研究的学术成果。本文以蒲松龄传说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文献法、田野调查法、类型归纳法、口头程式理论等方法进行研究,具有多方面的学术价值。搜集整理传说文本,并进行分类,是对传说深入研究的基础。笔者通过文献研究和田野调查,共搜集整理了蒲松龄传说85则,运用民间文学的类型归纳法,将其归纳为七大主题、七十六个类型;然后,运用民间文学的基本理论,分析蒲松龄传说所体现的民间立场,运用口头程式理论,分析蒲松龄传说对民间文学,尤其是对文人传说中常见主题、类型与情节以及固定套语和叙事结构的运用,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挖掘蒲松龄传说所蕴含的民间文学特色;最后,分析蒲松龄传说多方面价值,探讨蒲松龄传说的传承和传播情况。综上所述,蒲松龄传说基本涵盖了蒲松龄的一生,包括蒲松龄的出生与离世、才智与为人、教书与创作,以及蒲松龄与鬼狐等内容。因此,对蒲松龄传说进行研究,挖掘其所蕴含的民间文学特色,及其所具备的多方面价值,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包括文学史价值、传说学价值,而且对于蒲松龄传说的传承与传播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罗伟锋[6](2016)在《广东省紫金县农业生态园经济价值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逐步深入,我国出现了农业生态园经济投资的热潮。关于农业生态园的发展问题已经取得一定成效,但对农业生态园的经济价值的调查和研究还为之甚少,因此,本文选取了广东省紫金县农业生态园个案进行相应的研究与分析。本文以生态型农业和可持续性评价为准则,利用生物质能满足农业生产能源自给和农副产品的资源综合利用为原则,构建生态园概念模型,以能值为评价指标,构建农业生态园经济价值模型,通过该模型评价不同农业生态园模式的经济价值,建立农民与市场动态策略博弈结构,为农民主动应对市场竞争提供有效的理论与实践工具。为进一步验证所建构理论模型的科学性、合理性,选取广东省紫金县典型农业生态园普光宏祥农业生态园为案例,在对紫金县农业生态园的布局规划时,使用了紫金县农业生态园经济的相关数据,对农业生态园的农产品能值指标进行了分析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能值交换率(EER)高,对应的产品收益也比较大,反之,产品收益越小。据此可筛选出各类农业生态园模式对应的农产品,从而构建广东省紫金县农业生态园的农业经济价值模型,再对此进行优化,给出满足农民增收的农业生态园设计及策略,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本研究对发展广东省紫金县农业生态园经济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性和实际促进作用,同时对于积极防范和治理紫金县农业生态园风险、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提供借鉴。

边红[7](2016)在《医学诊断系统中专家知识发现与推理算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医学强调辨证论治,医生根据临床症状对疾病患者进行合理性诊疗,其诊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种,通常称为“四诊”。中医诊断系统则指模拟中医专家大脑活动对患者症状、体征等进行智能分析处理的计算机程序系统。此研究虽然已经进行了数十年,却因受到中医诊断中临床信息特有的模糊性、不确定性及其数据量巨大等特点的制约而进展缓慢。本文以名中医的实际临床诊治病案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软集关联规则算法进行知识发现研究,将结果应用于中医诊断系统知识库的构建。本文试图将软集包含度算法和形式概念理论用于中医知识发现,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基于互联网技术和置信规则库推理方法的中医诊断系统。本文的中医诊断系统采用在Visual Studio 2010环境中使用服务器端应用程序的热门开发工具ASP.net,运用JQuery、Css+Html、Ajax等技术,结合Matlab程序的知识发现结果和RIMER算法进行设计开发。该系统关键算法包括关联规则提取和推理诊断两大部分,关联规则研究采用新型大数据知识发现算法,给出了软集概念中属性集之间的包含度以及关联规则。为了验证知识发现成果的正确性,本文利用属性偏序结构图对相同数据进行可视化知识发现,将其结果与软集知识发现结果做了对比分析。推理诊断部分将知识发现结果用于RIMER算法中置信规则库的构建,最终用于根据输入的患者病症信息进行推理诊断并给出结论和处方推荐。本文所设计系统虽旨在用于科研和临床辅助诊治,经过进一步完善后也可用于大数据和互联网+背景下的原始数据采集分析。

黄政民[8](2014)在《欧洲当代城市住区形态与设计策略研究》文中指出住区是城市中最重要的构成部分,住区的形态直接关乎城市的整体形态、风貌与城市居民的生活空间感受。在总体上受西方居住建筑模式影响的当代中国住区规划设计中,我们大量看到的是不分地域的、雷同的住区建设,以单一类型化、固定菜单化的模式进行僵化的住区形态设计,这也是导致千城一面的主要原因之一。然而反观欧洲的当代住区形态,却呈现出多元变化的特点,形成了在不同处境下的形态设计策略。论文首先概述了工业革命以来欧洲住区理论与形态发展的过程,形成关于住区形态经历不同阶段走向当代的历史性认识。随后从住宅构成、区域功能、密度与高度、城市渗透性、生态可持续性等方面描述了当代欧洲住区的总体现状特征。进而从住宅类型与住区形态两方面对常规形态类型进行研究,探讨在基本类型下形态结果的多样性。最后,从住区与城市、住区与自然、住区与人这三个大的角度,研究在不同背景要素与条件下住区设计所采取的相应形态策略,剖析住区形态生成背后更本质的意义。

张晓惠[9](2013)在《天津滨海新区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研究》文中提出生态系统服务是维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自然资本,近年来,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估算已成为生态系统服务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热点。天津滨海新区近20年来无论是土地利用方式还是社会、经济发展结构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本文在分析不同年份的土地生态亚系统结构状况基础上,研究滨海新区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过程、影响因素及机制,最后提出促使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提高的建议,为推进滨海新区开发战略的实施提供科学依据。本文首先概述了生态系统服务的国内外研究进展,重点介绍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的理论和方法;然后,按照土地生态分类的方法将滨海新区分为建设用地、农田、林地园地、盐田湿地、滩涂湿地、沼泽湿地和河流湖泊湿地七种土地生态亚系统;同时,以遥感影像目视解译的方法统计出1992年、1998年、2005年和2011年四个年份各种土地生态系统的面积,并对其空间、面积、结构以及动态度加以分析;最后,以Costanza全球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方法为基础,计算滨海新区不同年份上地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并结合研究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分析滨海新区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滨海新区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相关建议。研究表明:(1)1992-2011年间,天津滨海新区经济连续多年保持高速增长,工业化和城市化步伐不断加快,各土地生态系统类型面积变化很大。河流湖泊、沼泽湿地、滩涂湿地、林地园地和农田面积总体上呈不断下降的趋势,减少的面积主要用作建设用地,建设用地面积迅速增加,说明滨海新区正处于高速城市化阶段。(2)1992-2011年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量呈不断下降的趋势。期间,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的变化与土地利用情况的变化并不是完全的一致,说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除受土地生态亚系统类型变化的影响外还受土地生态亚系统所提供生态服务能力的影响,即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主要受自然和人文两大类因索所影响,研究区自然背景条件是影响土地生态亚系统所提供生态服务能力的重要因素,人口增长、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建设以及政策的推动也是导致滨海新区土地生态亚系统类型变化不可忽视的因索。

刘华鹏[10](2012)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快递公司物流配送网络系统优化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中国社会经济及电子商务业的不断发展,快递业作为一个新型的产业也获得了飞速发展的机遇,各种类型的快递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大量出现。随着国际快递巨头企业纷纷进入中国市场,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国内快递企业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我国快递企业如何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求生及持续发展,是快递企业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本文在介绍电子商务及物流配送的理论、发展前景、趋势及其特点的基础上,阐明了电子商务与物流的关系,归纳总结出电子商务模式下物流配送的三种主要模式,并对电子商务模式下快递配送网络系统的类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借鉴发达国家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的经验,指出我国快递企业物流配送中存在的各种问题。针对我国快递企业配送网络系统问题,建立电子商务模式下快递企业最佳配送网络系统决策评价体系。最后针对烟台顺丰快递公司进行了实证分析,通过实证分析结果,对烟台顺丰快递公司的配送网络系统进行了重新的规划,为企业配送网络系统优化提出几方面建设性意见。本文的研究成果将对我国快递企业电子商务配送网络系统的构建有一定的理论和实际价值。

二、效益农业的十七种类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效益农业的十七种类型(论文提纲范文)

(1)气候与景观格局变化对青海湖流域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际背景
        1.1.2 国内背景
        1.1.3 区域环境背景
    1.2 生态系统服务综述
        1.2.1 生态系统服务概述
        1.2.2 生态系统服务研究现状
    1.3 气候变化与生态系统服务研究进展
    1.4 土地利用景观格局与生态系统服务研究进展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意义
    1.6 关键科学问题、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6.1 关键科学问题
        1.6.2 主要研究内容
        1.6.3 研究目标
        1.6.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自然概况
        2.2.1 地形
        2.2.2 气候
        2.2.3 水文
        2.2.4 植被
        2.2.5 土壤
    2.3 社会概况
        2.3.1 行政区划
        2.3.2 人口与民族
第三章 青海湖流域气候变化趋势分析
    3.1 数据及方法
        3.1.1 数据及预处理
        3.1.2 研究方法
    3.2 青海湖流域气候因素的时空变化
        3.2.1 ANUSPLIN空间插值精度验证
        3.2.2 青海湖流域气温变化趋势及空间格局
        3.2.3 青海湖流域降水变化趋势及空间格局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青海湖流域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
    4.1 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分析方法
        4.1.1 土地利用转移矩阵
        4.1.2 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分析方法
    4.2 青海湖流域景观类型结构变化
    4.3 青海湖流域景观格局时空变化
        4.3.1 确定最佳景观粒度
        4.3.2 景观格局时间变化
        4.3.3 景观格局空间变化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青海湖流域生态系统服务
    5.1 构建青海湖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分类及物质量核算体系
    5.2 供给服务(水资源供给)
        5.2.1 数据方法及模型验证
        5.2.2 水资源供给服务时空分布
    5.3 调节服务(土壤保持功能)
        5.3.1 数据、方法及模型验证
        5.3.2 土壤保持量时空分布
    5.4 支持服务(净初级生产力)
        5.4.1 数据来源及处理
        5.4.2 研究方法及模型验证
        5.4.3 净初级生产力时空分布
    5.5 青海湖流域生态系统服务权衡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气温、降水与景观指数对青海湖流域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
    6.1 研究方法
        6.1.1 相关性分析
    6.2 生态系统服务对气温和降水的响应
        6.2.1 水资源供给对气温和降水的响应
        6.2.2 土壤保持对气温和降水的响应
        6.2.3 净初级生产力对气温和降水的响应
    6.3 生态系统服务对景观格局的响应
        6.3.1 水资源供给服务对景观格局的响应
        6.3.2 土壤保持服务对景观格局的响应
        6.3.3 净初级生产力对景观格局的响应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青海湖流域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管理对策
    7.1 天峻县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对策
    7.2 刚察县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对策
    7.3 海晏县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对策
    7.4 共和县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对策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创新点
    8.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研究成果及获奖情况

(2)安徽省龙亢农场创建国家现代农业庄园规划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新型城镇化驱动农垦创新发展
        1.1.2 农旅产业融合促进农场发展
        1.1.3 创建现代农业庄园培育农场新功能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与内容
        1.3.1 研究对象与范围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相关理论及研究评述
    2.1 相关概念诠释
        2.1.1 国有(国营)农场
        2.1.2 现代农业庄园
        2.1.3 国家现代农业庄园基本特征
        2.1.4 现代农业庄园与乡村农庄比较
        2.1.5 农业旅游
    2.2 相关理论及评述
        2.2.1 农业产业化
        2.2.2 产业链理论
        2.2.3 城乡一体化理论
        2.2.4 休闲经济理论
    2.3 相关研究
        2.3.1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2.3.2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2.4 相关实践
        2.4.1 广西农垦荔乡现代农业庄园
        2.4.2 腰街桔荔现代农业庄园
    2.5 龙亢农场相关研究综述
        2.5.1 产业
        2.5.2 空间
    2.6 小结
第三章 龙亢农场发展现代农业庄园适宜性分析
    3.1 基本情况
        3.1.1 概述
        3.1.2 区域关系
        3.1.3 经济与社会发展
    3.2 特征与优势
        3.2.1 特征
        3.2.2 优势
    3.3 创建现代农业庄园的必要性与必然性
        3.3.1 必要性
        3.3.2 必然性
    3.4 现代农业庄园目标导向下的发展基础
        3.4.1 区域环境适宜
        3.4.2 农业园区初步建成
        3.4.3 农业生产先进
        3.4.4 旅游功能初现
    3.5 创建国家现代农业庄园存在的问题困惑
        3.5.1 发展的困惑
        3.5.2 存在的问题
    3.6 小结
第四章 龙亢农场创建国家现代农业庄园发展响应
    4.1 农场创建现代农业庄园的特殊性
        4.1.1 土地
        4.1.2 产业
        4.1.3 文化
    4.2 创建国家现代农业庄园的思路与基本原则
        4.2.1 发展思路
        4.2.2 基本原则
    4.3 龙亢农场创建国家现代农业庄园的战略研究
        4.3.1 发展定位
        4.3.2 发展目标
    4.4 小结
第五章 龙亢农场创建国家现代农业庄园规划策略研究
    5.1 现代农业提升策略
        5.1.1 立足蚌淮地区,创新农旅融合
        5.1.2 着力现代农业,体现农垦本色
        5.1.3 彰显农业特色,打造休闲主题
    5.2 庄园空间组织策略
        5.2.1 优化现代农业布局,统筹农业与庄园
        5.2.2 培育农旅复合空间,创新农业与休闲
        5.2.3 维育乡土空间肌理,协调农业与自然
    5.3 休闲环境营造策略
        5.3.1 氛围:凸显农垦风情,强化现代乡土
        5.3.2 格局:构筑大美田园,延续自然肌理
        5.3.3 环境:打造林果花廊,优化生态景观
    5.4 服务设施配套策略
        5.4.1 旅游服务设施与小镇设施一体组织
        5.4.2 农业服务设施与旅游服务统筹考虑
        5.4.3 设施农业与旅游服务节点有机结合
    5.5 小结
第六章 结语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存在的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致谢
作者简历

(3)小三江平原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演变与生态安全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研究进展
        1.2.2 景观生态学
        1.2.3 生态安全
    1.3 研究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的意义
        1.3.3 研究主要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域概况
    2.1 研究区域地理位置
    2.2 研究区自然地理条件
        2.2.1 地形地貌
        2.2.2 气候
        2.2.3 水文
        2.2.4 土壤
        2.2.5 动植物资源
    2.3 社会经济状况
3 数据处理及研究方法
    3.1 数据获取
        3.1.1 遥感数据
        3.1.2 其它数据源
    3.2 遥感数据处理
        3.2.1 遥感数据预处理
        3.2.2 影像光谱特征
    3.3 遥感影像分类与解译
        3.3.1 地物类型分类体系
        3.3.2 基于支持向量机(SVM)的提取
        3.3.3 分类后处理
    3.4 非遥感数据处理
        3.4.1 DEM获取
        3.4.2 土壤数据
        3.4.3 气候数据
        3.4.4 社会经济数据
    3.5 本章小结
4 小三江平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时空特征研究
    4.1 小三江平原平原土地利用/覆被演变分析
        4.1.1 土地利用/覆被结构演变分析
        4.1.2 土地利用速率时空演变分析
    4.2 土地利用空间模型演变分析
        4.2.1 空间结构变化的研究
        4.2.2 1976-2000年土地利用时空转化研究
        4.2.3 2000-2013年土地利用时空转化研究
        4.2.4 土地利用空间格局模型
    4.3 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模型分析
    4.4 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的图谱信息
        4.4.1 土地利用格局变化信息图谱的构建
        4.4.2 1976-2013年土地利用格局变化信息图谱分析
    4.5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问题
    4.6 小结
5 小三江平原土地景观格局时空演化分析
    5.1 景观格局指数
        5.1.1 斑块尺度景观结构指数
        5.1.2 景观尺度的区域景观格局动态分析
        5.1.3 区域景观格局空间特征结构分析
    5.2 景观组分动态变化
        5.2.1 景观组分指数计算方法
        5.2.2 景观组分转入/转出贡献率分析
        5.2.3 研究区景观组分保留率分析
    5.3 景观格局的粒度效应研究
        5.3.1 斑块类型水平上的粒度效应
        5.3.2 景观镶嵌体水平上的粒度效应
    5.4 土地利用的的景观生态过程响应
        5.4.1 景观结构变化的生态过程
        5.4.2 景观生态过程服务价值变化
    5.5 研究区域景观格局变化动态变化影响因素
        5.5.1 自然因素
        5.5.2 人为因素
    5.6 小结
6 区域景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与分析
    6.1 研究方法
        6.1.1 评价单元
        6.1.2 生态安全评价框架
        6.1.3 数据收集
    6.2 景观生态安全评价模型及指标
        6.2.1 景观生态安全评价模型
        6.2.2 景观生态安全评价指标建立
        6.2.3 评价指标值归一化处理
        6.2.4. 评价指标权重
        6.2.5 景观生态安全综合评价
        6.2.6 景观生态安全结果评价
    6.3 景观生态安全评价时空异质性分析
        6.3.1 景观生态安全时间变化
        6.3.2 景观生态安全空间变化
        6.3.3 景观生态安全空间自相关分析
        6.3.4 景观生态安全时空演变分析
    6.4 景观生态安全区的生态调控
        6.4.1 高度安全生态调控措施
        6.4.2 较高安全生态调控措施
        6.4.3 中等安全调控措施
        6.4.4 低和较低安全调控措施
    6.5 景观生态安全模拟预测
    6.6 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与不足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4)中国近代高等商业教育发展史研究(1840-193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缘由与意义
        (一)丰富中国教育史学科的研究内容与领域
        (二)促进当代中国高等商业教育的发展
    二、概念的界定与相关概念辨析
        (一)概念界定
        (二)概念辨析
    三、研究范围的界定
        (一)时间的界定
        (二)空间的界定
        (三)教育层次的界定
    四、研究的现状与文献综述
        (一)商业教育史着作
        (二)商业教育史论文
        (三)文献史料类
        (四)相关史料
    五、研究方法、思路与创新点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三)创新点
第1章 中国近代高等商业教育的萌芽(1840—1895)
    1.1 中国近代高等商业教育的本土渊源
        1.1.1 中国传统商业教育的形式
        1.1.2 中国传统商业教育的内容与教材
        1.1.3 中国传统商业教育的特点与影响
    1.2“大变局”下的商业转型与新商业观的出现——中国近代高等商业教育产生的时代背景
        1.2.1 商业的变化
        1.2.2 新商业观的萌生
    1.3 近代高等商业教育的嚆矢——商务英语教育
        1.3.1 官办商务英语教育
        1.3.2 教会办商务英语教育
        1.3.3 社会办商务英语教育
    1.4 自强学堂——张之洞高等商业教育思想的试验场
        1.4.1 张之洞的工商业教育思想
        1.4.2 张之洞的商业教育实践
        1.4.3 张之洞与自强学堂的商业教育经验
    1.5 萌芽时期中国近代高等商业教育的特点
        1.5.1 学校级别单一
        1.5.2 课程设置新旧并存
        1.5.3 商科尚未独立
第2章 中国近代高等商业教育的成型(1895—1898)
    2.1 商业教育的实践基础与舆论准备
        2.1.1 实践基础
        2.1.2 舆论准备
    2.2 早期实业教育思潮的兴起与高等商业教育初步发展
        2.2.1 早期改良派实业教育思想中的高等商业教育
        2.2.2 维新派的实业教育思想中的高等商业教育
        2.2.3 早期实业教育思潮对高等商业教育初步发展的影响
    2.3 商业教育中的新现象——近代商人参与办学
        2.3.1 近代商人参与办学的主要动因
        2.3.2 近代商人捐资办学的方式
        2.3.3 近代商人参与办学的特点
    2.4 高等商业教育的成型——以江南储才学堂为例
        2.4.1 江南储才学堂的创设原因
        2.4.2 江南储才学堂的开办
        2.4.3 江南储才学堂的历史地位与影响
    2.5 成型时期的中国近代高等商业教育特征
        2.5.1 近代性逐渐显现
        2.5.2“会通中西”的课程设置原则
        2.5.3 商业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第3章 近代高等商业教育制度的确立(1898—1911)
    3.1 中国近代高等商业教育制度确立的背景
        3.1.1 近代商业体制的确立
        3.1.2 近代商业思想的传播
    3.2“癸卯学制”建立的近代商业教育体系
        3.2.1 分级教学,体现“高等”特征
        3.2.2 分科教学,体现“商业”特征
        3.2.3 前后相继,体现衔接特征
        3.2.4 统一管理,体现规范特征
    3.3 清末高等商业教育多样化的办学主体和培养途径
        3.3.1 国立高等商业教育
        3.3.2 公立高等商业教育
        3.3.3 教会办高等商业教育
        3.3.4 商会办高等商业教育
        3.3.5 个人办高等商业教育
        3.3.6 高等商业留学教育
    3.4 高等商务学堂——盛怀宣的高等商业教育思想与实践
        3.4.1 盛怀宣的高等商业教育思想
        3.4.2 高等商务学堂——盛怀宣的高等商业教育实践
    3.5 清末高等商业教育的特征
        3.5.1 规范制度得以建立
        3.5.2 学科体系初步形成
        3.5.3 中文教材开始出现
        3.5.4 投资办学主体多样
第4章 民国时期高等商业教育的发展(1912—1937)
    4.1 民初高等商业教育发展的背景
        4.1.1 时政背景
        4.1.2 经济背景
        4.1.3 教育背景
    4.2 民初实业教育改革中的高等商业教育变化
        4.2.1 实业教育改革的原因
        4.2.2 民初高等商业教育改革的内容
        4.2.3 民初教育改革对高等商业教育的影响
    4.3“壬戌学制”与高等商业教育
        4.3.1“壬戌学制”制订的背景——以职业教育为中心
        4.3.2“壬戌学制”内容
        4.3.3“壬戌学制”对高等商业教育的影响
    4.4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高等商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4.4.1 南京国民政府教育政策的调整
        4.4.2 学校数量不断增加
        4.4.3 管理不断规范
        4.4.4 上海商学院——民国高等商业教育发展变革的样本
    4.5 民国高等商业教育的特点
        4.5.1 密切联系社会
        4.5.2 办学形成特色
        4.5.3 严控教学质量
第5章 历史经验与启示
    5.1 中国近代高等商业教育的发展特点
        5.1.1 制度化不断增强
        5.1.2 借鉴性和本土性同时并存
        5.1.3 受商业政策与商业发展状况影响明显
    5.2 中国近代高等商业教育的成就与局限
        5.2.1 成就
        5.2.2 局限
    5.3 反思与启示
        5.3.1 办学模式多元化,学校发展各具特色
        5.3.2 资金来源多渠道,学校发展自由灵活
        5.3.3 政策制度倾斜实践,课业设计联系实际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5)蒲松龄传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问题意识和研究价值
    第二节 相关学术研究现状
        一、我国文人传说研究现状
        二、蒲松龄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方法
        一、文献法
        二、田野调查法
        三、类型归纳法
        四、口头程式理论
第一章 蒲松龄的家世、生平及其传说流传背景
    第一节 蒲松龄的家世、生平
        一、蒲松龄的家世
        二、蒲松龄的生平
    第二节 蒲松龄传说的流传背景
        一、蒲松龄传说主要流传地的行政区划与自然地理环境
        二、蒲松龄传说主要流传地的人文环境
第二章 蒲松龄传说的主题与类型
    一、蒲松龄的出生与离世
        (一)蒲松龄的出生
        1.病僧转世
        2.文魁星下凡
        (二)蒲松龄的离世
        3.死后成仙
    二、蒲松龄的才智
        (一)才华横溢
        A.为学刻苦
        4.临摹崖
        5.墨池
        B.满腹才情
        6.请进来喝茶
        7.诗医
        (二)机智过人
        A.年少显智
        8.相墓
        9.东邻杀人,西邻失火
        B.智助百姓
        10.放生池
        11.代葬人
        12.智劝不孝儿
        13.劝和兄弟
        14.智改风俗
        C.智戏权贵
        15.粜粮
        16.五个驴使着一根轴棍
        17.早瞎狗眼
        18.狗让我拉的
        19.怒写祭文
        20.王八无耻
        21.妙改门联
        22.圈圈官
        23.粗毛野兽石先生
        24.拉金尿银
        25.森森堂
        26.赴宴戏权贵
        27.狗尾巴往上竖
        28.贪吃不顾命
        29.笨饽饽
        30.饮酒对诗
        31.只认衣裳不认人
        D.智惩奸恶
        32.掌中雷
        33.柳泉居士
        34.会跑的坟
        35.对句除奸
        36.般阳大盗
        37.断案
        38.一石二鸟
        39.河神显圣
        40.逐蠹吏
    三、蒲松龄的为人
        41.行善得报
        42.分家风波
        43.祭穷神
        44.搭救孤女
        45.霸王别姬
        46.下马碑前不下驴
        47.倒骑毛驴
        48.吃半鲁
        49.迎门墙题“午”
    四、蒲松龄科场蹉跎
        50.三冠童子试
        51.越幅被黜
        52.腹泻落榜
        53.乡试奇遇
        54.铜条铭志
        55.换汤不换药
    五、蒲松龄设帐教学
        56.晒肚皮
        57.一窍不通
        58.“砖”吃豆腐
        59.奇特的礼物
    六、蒲松龄写《聊斋志异》
        60.蒲松龄与驼背老大爷
        61.茅亭茶座
        62.跑煞狗
        63.蒲松龄与康熙皇帝
        64.逐假鬼
        65.三访青石关
        66.蒲松龄写《香玉》
        67.蒲松龄写《梦狼》
    七、蒲松龄与鬼狐及其他
        (一)蒲松龄与鬼狐
        68.劈妖
        69.除妖救女
        70.险遭狐精
        71.蒲松龄与狐狸女
        72.蒲松龄的狐狸情缘
        73.月夜斗鬼狐
        74.留仙画像
        (二)蒲松龄与其他
        75.死不瞑目
        76.蒲松龄祭王渔洋
第三章 蒲松龄传说与口头传统
    第一节 蒲松龄传说的民间立场
    第二节 蒲松龄传说对民间口头文学形式的运用
        一、蒲松龄传说对民间口头文学主题与类型的运用
        二、蒲松龄传说对拆字、谐音、联对等民间口头文学中常见情节的运用
        三、蒲松龄传说对民间口头文学固定套语及叙事结构的运用
第四章 蒲松龄传说的价值及其传承与传播
    第一节 蒲松龄传说的价值
        一、审美价值
        二、史料价值
        三、教育价值
        四、旅游价值
    第二节 蒲松龄传说的传承与传播
结论
附录1 蒲松龄传说情节梗概一览
附录2 寻访聊斋故里——山东省淄博市蒲家庄田野调查札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广东省紫金县农业生态园经济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创新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2.3 文献回顾
        1.2.4 技术路线
        1.2.5 创新之处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述
        2.1.1 生态农业模式概述
        2.1.2 农业生态园经济的概述
    2.2 相关理论
        2.2.1 经济增长理论
        2.2.2 循环经济学理论
        2.2.3 效用价值理论
第三章 紫金县农业生态园发展现状
    3.1 紫金县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3.2 紫金县农业生态园发展现状
    3.3 紫金县普光宏祥农业生态园经营模式的农产品选择
        3.3.1 紫金县农业生态园基本模式
        3.3.2 紫金县农业生态园经济效益分析
第四章 基于农业生态园的农业经济价值模型
    4.1 农业生态园能值指标评价体系
        4.1.1 基于三元相图法的农业生态园能值指标评价体系
        4.1.2 基于能值指标的农业生态园农产品分析比较
    4.2 农业生态园农业经济价值模型的确定
        4.2.1 决策变量的选择
        4.2.2 目标函数的建立
        4.2.3 约束条件的建立
    4.3 实证分析
        4.3.1 农业生态园劳动力资源约束参数
        4.3.2 数据来源
    4.4 紫金县农业生态园经济价值分析
        4.4.1 基于种植业模式的农业生态园农业经济价值测算结果
        4.4.2 基于种养综合利用模式的农业生态园农业经济价值测算结果
        4.4.3 基于猪沼果循环农业模式的农业生态园农业经济价值测算结果
        4.4.4 基于三种农业模式的农业生态园能值投入产出及能值指标评价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

(7)医学诊断系统中专家知识发现与推理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内容
第2章 系统需求分析及其方案设计
    2.1 医学专家系统
        2.1.1 医学专家系统
        2.1.2 医学专家系统基本结构模型
    2.2 系统需求分析
        2.2.1 知识库的建立
        2.2.2 服务器端推理机
        2.2.3 Web端人机接口
    2.3 整体方案设计
        2.3.1 方案设计
        2.3.2 开发工具与编程环境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知识发现方法研究
    3.1 基本概念及理论基础
        3.1.1 关联规则
        3.1.2 软集
        3.1.3 软集及关联规则
        3.1.4 包含度
        3.1.5 偏序集及属性偏序图
    3.2 软集包含度的关联规则提取算法
    3.3 算法实现流程举例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证据的推理算法研究
    4.1 置信规则库
    4.2 置信规则库的构建
    4.3 算法推理过程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知识发现验证及系统性能评价
    5.1 本系统两种知识发现方法一致性分析
        5.1.1 软集包含度关联规则提取
        5.1.2 属性偏序图知识发现
        5.1.3 包含度和属性偏序知识发现一致性分析
    5.2 系统实现及性能评价
        5.2.1 知识库
        5.2.2 推理诊断
        5.2.3 人机接口
        5.2.4 整体实现及性能评价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8)欧洲当代城市住区形态与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源起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对象和内容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意义与目的
    1.4 相关基本概念阐释
        1.4.1 城市住区
        1.4.2 社区
        1.4.3 城市肌理
    1.5 住区形态的基本论述
        1.5.1 形态学与城市形态
        1.5.2 住区形态
        1.5.3 形态规划设计的历史发展与价值
        1.5.4 形态规划设计的建筑学意义
    1.6 研究方法与框架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工业革命后欧洲住区理论与形态发展概述
    2.1 混乱的城市扩张与居住聚集
        2.1.1 突如其来的快速城市化
        2.1.2 从围合街坊到拥挤营房
    2.2 早期的城市理论探索
    2.3 街区的解体:物质功能理性主义下的住区建设
        2.3.1 物质功能理性主义下的城市与住区理论
        2.3.2 革命性的城市与住区形态
    2.4 街区的回归:人文理论指导下的住区修正
        2.4.1 对功能主义的批判与人文主义的兴起
        2.4.2 住区实践的革新与修正
        2.4.3 住区理论的多元化发展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影响形态的当代欧洲住区现状特征
    3.1 住宅构成多样性
        3.1.1 福利住宅、市场出租住宅和自有住宅多产权混合
        3.1.2 邻里内阶层混居
    3.2 区域功能混合性
        3.2.1 功能混合与紧凑城市
        3.2.2 功能混合与城市复兴
        3.2.3 大分区,小混合
    3.3 密度与高度
        3.3.1 当代关于密度与高度的理论研究
        3.3.2 低层高密度的住区建设
    3.4 城市渗透性
        3.4.1 路网模式
        3.4.2 街区尺度
        3.4.3 开放住区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当代欧洲住区形态类型分析
    4.1 当代欧洲住宅类型概述
        4.1.1 常规住宅类型
        4.1.2 多样化的住宅形态呈现
    4.2 住区形态类型与多样化分析
        4.2.1 周边式
        4.2.2 行列式
        4.2.3 散布式
        4.2.4 组群式
        4.2.5 混合式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当代欧洲住区形态设计概念策略分析
    第一部分 住区与城市
        5.1 借鉴传统肌理,强化城市意象
        5.1.1 欧洲传统城市住区形态特点概述
        5.1.2 强化城市意象的必要性
        5.1.3 规划肌理延续传统
        5.1.4 建筑肌理延续传统
        5.1.5 建筑形态借鉴传统
        5.2 织补城市片段,重塑连续空间
        5.2.1 整体性介入
        5.2.2 局部性修复
    第二部分 住区与自然
        5.3 对话自然要素,连接场所景观
        5.3.1 对自然景观的围合吸收
        5.3.2 对自然景观的渗透连接
        5.4 发掘自然特质,诠释人工地景
        5.4.1 融入自然肌理的人工地景
        5.4.2 契合自然特质的肌理再造
    第三部分 住区与人
        5.5 改善空间尺度,回归人性化住区
        5.5.1 巨构型住区的解体与再生
        5.5.2 从单一行列空间到多样性围合
        5.5.3 形态微处理,提高小尺度居住私密性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语
图表来源
参考文献
读研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与发表的文章
致谢

(9)天津滨海新区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2.3 研究区生态环境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数据源
        1.3.3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生态系统服务基本理论
    2.1 生态系统服务概念与内涵
        2.1.1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分类
        2.1.2 生态系统服务机制
        2.1.3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构成及其评价方法
        2.1.4 生态系统服务的研究角度
        2.1.5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范围
    2.2 生态系统服务理论基础
        2.2.1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经济学理论
        2.2.2 景观生态学理论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三章 研究区土地生态系统类型变化分析
    3.1 研究区概况
        3.1.1 自然地理概况
        3.1.2 社会经济概况
    3.2 研究区土地生态系统分类
    3.3 遥感影像解译
    3.4 土地生态系统变化分析
        3.4.1 土地生态系统空间变化
        3.4.2 土地生态系统面积变化
        3.4.3 土地生态系统结构变化
        3.4.4 土地生态系统动态度分析
第四章 研究区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分析
    4.1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估算
    4.2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分析
        4.2.1 土地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量变化
        4.2.2 单项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变化
    4.3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影响因素
        4.3.1 自然因素
        4.3.2 人文因素
    4.4 敏感性分析
第五章 结论和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5.3 创新点与不足
        5.3.1 创新点
        5.3.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
致谢

(10)电子商务环境下快递公司物流配送网络系统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综述
        1.2.1 国外的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2 电子商务与物流配送理论综述
    2.1 电子商务的基本理论
        2.1.1 电子商务的起源及其发展
        2.1.2 电子商务的理论模型
        2.1.3 电子商务的特点
    2.2 物流配送的基本理论
        2.2.1 物流配送的概念及其发展
        2.2.2 物流配送的种类
        2.2.3 物流配送的功能要素
    2.3 电子商务与物流配送的关系
        2.3.1 电子商务给物流配送带来的影响
        2.3.2 物流配送给电子商务带来的影响
    2.4 电子商务环境下配送网络系统类型分析
        2.4.1 集中型配送网络系统
        2.4.2 分散型配送网络系统
        2.4.3 混合型配送网络系统
3 电子商务环境下国际快递企业物流配送现状分析
    3.1 电子商务环境下美国快递企业物流配送的发展状况
        3.1.1 UPS(United Parcel Service)联合包裹服务公司物流配送现状
        3.1.2 FedEx(Federal Express)联邦快递物流配送现状
    3.2 电子商务环境下欧洲快递企业物流配送的发展状况
        3.2.1 DHL物流配送现状
        3.2.2 .TNT物流配送现状
    3.3 电子商务环境下国际快递企业物流配送的特点
4 电子商务环境下我国快递企业物流配送现状及问题分析
    4.1 电子商务环境下我国快递企业物流配送现状
    4.2 电子商务环境下我国快递企业物流配送问题
        4.2.1 我国快递企业物流配送成本高
        4.2.2 我国快递企业信息化水平低
        4.2.3 我国快递企业物流配送服务质量低
        4.2.4 我国快递企业资源严重浪费
        4.2.5 我国快递企业物流配送网络系统类型选择不合理
    4.3 电子商务环境下我国快递企业物流配送发展的方向
        4.3.1 发展完善的信息系统
        4.3.2 提高物流配送质量
        4.3.3 进行合理的资源配置
        4.3.4 选择适合的物流配送网络系统类型
5 电子商务环境下快递企业物流配送网络系统类型选择研究
    5.1 电子商务环境下快递企业选择物流配送网络系统类型的必要性
    5.2 电子商务下物流配送网络系统类型决策方法的选择
    5.3 层次分析法(AHP)的基本原理与步骤
    5.4 电子商务模式下快递企业物流配送网络系统类型决策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6 案例分析——烟台顺丰快递公司配送网络系统类型选择及优化
    6.1 烟台顺丰快递公司简介
    6.2 烟台顺丰快递公司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现状及问题分析
        6.2.1 烟台顺丰快递公司配送网络覆盖情况
        6.2.2 烟台顺丰快递公司电子商务物流配送问题
    6.3 烟台顺丰快递公司物流配送网络系统类型的选择
    6.4 烟台顺丰快递公司混合型配送网络系统的优化
        6.4.1 烟台顺丰快递公司网点设置
        6.4.2 烟台顺丰快递公司混合型配送网络模式的构建
        6.4.3 烟台顺丰快递公司配送网络优化结果分析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的不足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效益农业的十七种类型(论文参考文献)

  • [1]气候与景观格局变化对青海湖流域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D]. 韩艳莉. 青海师范大学, 2021
  • [2]安徽省龙亢农场创建国家现代农业庄园规划策略研究[D]. 过琰琳. 苏州科技大学, 2019(01)
  • [3]小三江平原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演变与生态安全评价[D]. 吴学伟. 武汉大学, 2018(06)
  • [4]中国近代高等商业教育发展史研究(1840-1937)[D]. 田谧. 河北大学, 2017(08)
  • [5]蒲松龄传说研究[D]. 罗旭. 广西民族大学, 2017(02)
  • [6]广东省紫金县农业生态园经济价值研究[D]. 罗伟锋.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2016(12)
  • [7]医学诊断系统中专家知识发现与推理算法研究[D]. 边红. 燕山大学, 2016(02)
  • [8]欧洲当代城市住区形态与设计策略研究[D]. 黄政民.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2014(10)
  • [9]天津滨海新区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研究[D]. 张晓惠. 天津师范大学, 2013(08)
  • [10]电子商务环境下快递公司物流配送网络系统优化研究[D]. 刘华鹏. 中国海洋大学, 2012(03)

标签:;  ;  ;  ;  ;  

十七种效益农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