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例重症肝炎预后因素分析

108例重症肝炎预后因素分析

一、重型肝炎108例预后因素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詹若愚[1](2021)在《慢性HBV感染自然病程与中医体质相关性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收集整理慢性HBV感染不同病程患者的中医体质资料并汇总分析,观察慢性乙肝病毒感染的病程进展对中医体质的影响,探讨慢性HBV感染自然病程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寻找不同体质可能代表的病情进展和预后,为临床辨证论治慢性HBV感染提供体质病理学依据。方法:以国家在2019年发布的最新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为标准,收集分析2017年10月~2019年10月在江西省南昌第九医院住院治疗并诊断为慢性HBV感染者的完整临床资料,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共筛选出301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根据慢性HBV感染的不同病程分为HBV携带组(96例)、慢乙肝组(106例)、乙肝肝硬化组(58例)、乙肝肝癌组(41例),比较首诊时四组的相关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乙型肝炎E抗原(HBeAg)、总胆红素(TBIL)、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白蛋白(ALB)、乙肝病毒载量(HBV-DNA)和中医体质类型,分析可能影响慢性HBV感染自然病程和中医体质相关性的因素。计量资料以`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c2检验,P≤0.05被认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纳入研究的男性患者234例,女性患者67例,男女比例为3.49:1。(2)纳入研究的患者年龄区间为15~75岁,平均年龄为(39.71±13.92)岁。≤40岁有159例,占52.82%;41~59岁有115例,占38.21%;≥60岁有27例,占8.97%。(3)HBV携带组的平均年龄为(31.06±10.83)岁,慢乙肝组的平均年龄为(35.58±10.11)岁,乙肝肝硬化组的平均年龄为(51.07±10.67)岁,乙肝肝癌组的平均年龄为(54.39±10.37)岁。慢性HBV感染患者的病程进展随着年龄增长而加深,中老年患者的病情较为严重。(4)HBV携带组的中医体质类型主要为平和质(73.96%)、气虚质(8.33%)、气郁质(6.25%),慢乙肝组的中医体质类型主要为湿热质(27.36%)、平和质(16.98%)、阳虚质(16.04%)、气郁质(13.21%),乙肝肝硬化组的中医体质类型主要为阳虚质(29.31%)、湿热质(15.52%)、平和质(15.52%),乙肝肝癌组的中医体质类型主要为阳虚质(34.15%)、气虚质(12.20%)、湿热质(12.20%)。不同病程的慢性HBV感染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存在明显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以湿热质、平和质、痰湿质多见,男性慢性HBV感染患者更容易发展为重型肝炎。(6)不同性别的乙肝肝硬化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存在明显差异,男性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以湿热质、阳虚质、平和质多见,女性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则以阳虚质、气郁质、气虚质多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乙肝肝癌组的男性患者明显多于女性,其中医体质类型在不同年龄段存在明显差异,青中年肝癌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以痰湿质、气虚质、气郁质多见,中老年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则以阳虚质、湿热质多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慢性HBV感染男性患者远多于女性,男性比女性更容易感染HBV。(2)慢性HBV感染自然病程进展与患者年龄密切相关,其病程进展随着年龄增长而加深,中老年患者的病情较为严重。(3)慢性HBV感染不同病程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存在明显差异,通过辨识体质的变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测病情的进展和预后。

刘会[2](2021)在《变异型和重型吉兰-巴雷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及需要机械通气相关因素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分析变异型和重型吉兰-巴雷综合征(Guillain-Barre syndrome,GBS)的临床特征,探讨重型GBS患者需要机械通气(Mechanical Ventilation,MV)的危险因素,绘制列线图模型预测重型GBS患者MV的风险,以期为变异型和重型GBS患者实现个体化诊疗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2012年1月-2020年8月在兰州大学第二医院住院的339例GBS患者的病例资料。1、根据2014年GBS新的诊断分类,将GBS患者分为变异型GBS组和非变异型GBS组,详细分析变异型GBS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脑脊液和肌电图特点、血清学指标等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特征的差异;2、根据患者病情最高峰时残疾功能评分(Hughes评分)将非变异型GBS患者分为重型GBS组和轻型GBS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特征的差异,并分析可能影响重型GBS患者短期预后的危险因素。3、将重型GBS患者根据是否进行机械通气分为需要MV组和无需MV组,首先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进行单因素分析,然后将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差异的指标在排除共线性后进行二元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重型GBS患者MV的独立危险因素,使用R软件绘制个体化预测重型GBS患者MV风险的列线图模型。结果1、共收集GBS患者339例,其中变异型GBS组病例66例,占总体的19.5%。66例变异型GBS患者中包括Miller Fisher综合征及其不完全型29例(43.9%),截瘫型17例(25.8%),双侧面瘫伴感觉异常型14例(21.2%),咽-颈-臂无力型4例(6.1%),Bicker Staff脑干脑炎2例(3.0%)。变异型GBS组与非变异型GBS组的临床特征比较,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在发病季节、老年患者比例、首发症状、肌电图类型、颅神经受累、腱反射表现以及血清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水平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2、重型GBS患者187例,占所有非变异型GBS的68.5%,重型GBS组与轻型GBS组临床特征比较,发现两组患者在不同年龄段发病率、首发症状、发病至住院时间、病情达高峰时间、并发症、颅神经受累、腱反射表现、肌电图类型、住院时间、短期预后以及NLR、MLR、PLR、CRP、ALB、CAR、NAR、CLR等血清学指标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重型GBS患者短期预后较差,入院时Hughes评分较高、首发症状出现呼吸困难、有并发症、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舌咽迷走神经受累、机械通气、腱反射消失以及血清中CRP、CAR、NAR、CLR水平升高、ALB水平降低可能与重型GBS患者短期预后不良有关。3、发病至住院时间较短,首发症状出现呼吸困难,MV前伴有肺部感染、电解质紊乱及低蛋白血症等并发症,自主神经功能障碍,颅神经受累以及血清MLR、PLR、CRP、CAR、CLR水平升高可能是重型GBS患者需要MV的危险因素。其中首发症状出现呼吸困难,MV前伴有肺部感染以及血清CRP升高是其独立危险因素,将其纳入R软件建立个体化预测重型GBS患者MV风险的列线图模型,并进行内部和外部验证,在R软件中显示出了良好的区分度和精准度。结论1、与非变异型GBS患者的临床特征比较,变异型GBS患者老年发病率较低,首发症状复杂多样,颅神经更易受累,腱反射改变相对不明显,肌电图检查正常型和轴索型比例较高,血清CK水平较低。2、重型GBS与轻型GBS临床特征存在显着差异,对于老年发病,首发症状出现呼吸困难,发病至住院时间较短,有并发症,颅神经受累,腱反射消失,轴索损伤以及血清中CRP、CAR、NLR、MLR、PLR、CLR、NAR等水平升高、ALB水平降低的GBS患者应当警惕有发展至重型的风险。3、本研究将临床特征和血清学指标结合建立的预测重型GBS患者需要MV风险的列线图模型在R软件中显示出良好的准确性。

孔宪均[3](2020)在《吉兰—巴雷综合征临床特点及影响预后相关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吉兰-巴雷综合征(Guillain-Barre syndromeGBS)是一种临床发病率较高的自身免疫性周围神经病,主要特点是急性起病的肢体无力,可伴感觉异常和自主神经受累,脑脊液检查示蛋白-细胞分离。GBS患者的预后存在很大差异,部分患者可遗留严重残疾甚至死亡。目前关于GBS预后影响因素的分析比较局限。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0-2019年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诊治的GBS患者,总结GBS患者的临床特征,对患者的预后进行评估,探讨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齐鲁医院2010—2019年诊治的GBS住院患者的病案资料,分析患者的临床特点,并随访评估预后,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可能的预后不良危险因素。结果本研究共收集394例患者的临床数据,男性多于女性,占56.1%;不同年龄组中性别组成无显着差异;夏冬二季起病者多见,合计占57.4%,不同季节中性别组成无显着差异;前驱事件以呼吸道感染和胃肠道感染为主,占全部患者的42.9%;首发症状以肢体无力、肢体无力伴麻木、肢体麻木为主,合计占76.1%;平均住院天数为12.25±0.420天;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和(或)冠心病等常见慢性病者占31.0%;合并脑神经受累者占39.6%;四肢远端和近端肌力皆受累者占90.4%;感觉异常者占49.5%;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者占93.9%;伴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者占42.9%;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现象占73.8%;神经电生理检查异常者占77.4%;肌酸激酶增高者占21.9%,t检验及方差分析示GBS患者不同性别及年龄间肌酸激酶存在差异;治疗方式以静滴人免疫球蛋白为主,占77.4%,另有4.6%的患者接受免疫球蛋白及激素治疗,血浆置换治疗占0.3%;需要氧疗及辅助通气者占26.9%;4.6%的患者转入ICU;入院时轻型患者占52.5%,重型患者占47.5%。GBS重型患者与轻型患者相比,在性别、发病时间、前驱事件、入院前病程、慢性病负担、脑神经受累、肌萎缩、病理征、肌酸激酶等方面无显着差异,在发病年龄(p=0.004)、首发症状(p=0.028)、住院天数(p=0.001)、肌无力模式(p=0.000)、肌无力最严重部位(p=0.000)、共济运动(p=0.000)、感觉异常(p=0.025)、腱反射(p=0.001)、自主神经功能障碍(p=0.000)、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现象(p=0.001)、腰椎穿刺初压(p=0.045)、脑脊液蛋白(p=0.000)、脑脊液IgG(p=0.000)、神经电生理检查(p=0.028)、出院时Hughes评分(p=0.000)、治疗效果(p=0.000)等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发病季节、患者年龄、受累脑神经分布、最差肌力分级可能为GBS患者短期预后不良(△Hughes≥0)的危险因素。结论1.GBS以男性多见,夏冬起病者多见。呼吸道及胃肠道感染是GBS最主要的前驱感染形式。肢体无力+麻木是GBS最主要的首发症状。面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受累及自主神经受累是GBS的常见表现,四肢远端+近端肌无力是肌无力最主要的模式。2.高龄、运动感觉受累严重、伴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脑脊液蛋白及IgG较高的病人进展成为重型患者的风险高。3.发病季节、患者年龄、受累脑神经分布、最差肌力分级可能为GBS患者短期预后不良(△Hughes≥0)的危险因素。秋冬季起病、年龄越大、伴面神经或副神经损害、最差肌力分级越小的GBS患者,其预后不良的可能性越大。

林扬[4](2020)在《DPMAS+部分PE对慢加急肝衰竭短期生存率影响及中医证型与患者预后关系》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部分血浆置换(PE)与单纯血浆置换两种人工肝治疗方案对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短期生存率的影响及中医证型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自2013年1月-2019年6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住院部诊断为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53例。按实际选择的治疗方案区分人群,选择DPMAS+部分血浆置换人工肝治疗方案的为治疗组,选择单纯血浆置换组人工肝治疗方案的为对照组。其中,治疗组30例,对照组23例。记录两组患者基本信息、中医证型及相关血清生化指标等。所有ACLF患者的临床数据均采用Excel及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相关血清生化学指标及临床症状、体征的变化。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对两种模式人工肝治疗后患者4周、12周累积生存率进行分析,并对ACLF患者部分临床预后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统计分析不同人工肝治疗次数对临床预后的影响。同时比较不同中医证型在ACLF不同分期、临床预后及MELD评分中的分布情况,探索不同中医证型与ACLF临床预后关系。结果:(1)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肝衰竭分期和病因及治疗前肝功能、血常规、电解质等均未见明显差异。(2)两组患者治疗后TBIL、DBIL、ALB、PT、PLT、ALT、AST、Ca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治疗后TBIL、DBIL、ALB、WBC、PT、Ca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的TBIL,ALB较对照组下降明显。(3)两组治疗4周后皮肤黄染、乏力、纳差、腹胀、腹水、尿少、瘀斑等临床症状和体征的比例较治疗前显着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患者治疗后累计至12周随访时,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患者4周累积生存率分别为86.96%及96.67%;12周随访累积生存率分别为86.67%及69.56%。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11例死亡组患者治疗后的TBIL、INR、Cr、MELD均明显高于42例生存组患者(P<0.05);而ALB及AFP低于生存组(P<0.05)。但两组的性别(男)、PLT、ALT、AST、T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53例患者入院时评估的MELD得分为分组标准,统计并分析发现,生存组与死亡组患者在死亡率方面:MELD评分30-39组(100%)高于20-29组(13%)高于10-19组(0%)。(7)接受1次、2次、3次及3次以上人工肝治疗的ACLF患者生存率分别为75%(6/8)、85.7%(18/21)、80%(8/10)及71.4%(10/14)。不同的人工肝治疗次数对临床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不同中医证型在ACLF临床预后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湿热蕴结证生存率高于肝肾阴虚证及脾肾阳虚证;脾肾阳虚证死亡率高于其他两证型。ACLF分期与不同中医证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中医证型间MELD评分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DPMAS+部分血浆置换以及单纯血浆置换两种模式的人工肝均对ACLF患者相关血液生化指标及临床症状、体征有明显的改善作用,且前者在清除胆红素能力方面效果优于后者,但两者对ACLF患者短期生存率影响并无明显差别。(2)TBIL、ALB、INR、Cr、MELD、AFP可能与ACLF患者的预后相关。(3)与其他中医证型相比,ACLF患者中辨为湿热蕴结证的生存率更高,而辨为脾肾阳虚证的则死亡率更高,提示中医证型或许与ACLF患者的预后存在着一定关系。

莫镜邻[5](2020)在《解毒化瘀颗粒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研究及预后危险因素的筛选》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解毒化瘀颗粒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的临床疗效,并筛选影响ACLF预后的危险因素,为ACLF的治疗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方法:1.临床研究部分:将48例ACLF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治疗组24例,对照组24例。对照组采用西医综合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西医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解毒化瘀颗粒口服治疗,观察终点为8周。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肝功能(TBIL、ALB、AST、ALB)、凝血功能(PTA)、死亡率、MELD评分、中医证候积分,评估解毒化瘀颗粒对ACLF的临床疗效。2.危险因素的筛选部分:将纳入的48例ACLF患者,按8周后预后转归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抗病毒史、TBIL、AST、Cr、MELD评分、肝性脑病、感染,筛选并分析影响ACLF预后的危险因素,以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及曲线下面积(AUC)来评价各指标对ACLF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1.临床研究部分:(1)在有效率和死亡率上: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70.8%)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37.5%)(P<0.05);治疗组累计死亡率(20.9%)低于对照组累计死亡率(54.2%)(P<0.05);研究生:莫镜邻(2)在肝功能水平上:与第0周相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第4周、第8周的TBIL、ALT、AST水平较前明显降低(P<0.05);治疗组及对照组在治疗后第4周、第8周的ALB水平较前升高(P<0.05);与对照组同期相比较,治疗组在治疗后第4周、第8周的TBIL、ALT、AST水平明显降低(P<0.05),在治疗后第4周的ALB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治疗后第8周的ALB水平升高不显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在凝血功能上:与第0周相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第4周、第8周的PTA水平较前明显升高(P<0.05);与对照组同期相比较,治疗组在治疗后第4周、第8周的PTA水平明显升高(P<0.05);(4)在MELD评分上:与第0周相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第4周、第8周的MELD评分水平较前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同期相比较,治疗组在治疗后第4周、第8周的MELD评分水平明显降低(P<0.05);(5)在中医证候积分上:与第0周相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第4周、第8周的中医证候积分水平较前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同期相比较,治疗组在治疗后第4周、第8周的中医症候积分水平明显降低(P<0.05)。2.危险因素的筛选部分: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病程、TBIL、AST、MELD评分、感染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ACLF患者预后与上述因素有关。再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最终筛选出MELD评分为影响ACLF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ROC分析,年龄、病程、TBIL、AST、MELD评分、感染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64、0.556、0.853、0.893、0.949、0.644,得出结论:MELD评分、TBIL、AST预测价值较高,年龄、病程、感染预测价值较低。结论:1.在西医综合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解毒化瘀颗粒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肝功能、凝血功能,提高临床疗效,改善预后,降低死亡率,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2.慢加急性肝衰竭的预后危险因素包括年龄、病程、TBIL、AST、MELD评分、感染;MELD评分为影响ACLF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雷佳[6](2020)在《108例儿童急性肝功能衰竭的病因及预后相关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儿童急性肝功能衰竭的病因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12年01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急性肝功能衰竭患儿的临床资料,依据预后分为显效组及无效组,采用EXCEL及SPSS19.0软件分析。结果:(1)共108例患儿,其中显效组28例,无效组80例。(2)病因不明确者占52.8%(57/108例),已知的前四位病因分别是毒物中毒32例(占29.6%),药物7例(占6.5%),噬血细胞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6例(占5.6%),肝豆状核变性3例(占2.8%)。≤3岁患儿病因不明确者占73.8%(31/42例),>3岁患儿病因以毒物中毒为主(42.4%,28/66例)。(3)两组患儿年龄、住院天数、血氨、血乳酸、PT、APTT、INR、肝性脑病、总胆红素对预后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12岁的100例患儿中,PELD评分对预后判断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总胆红素、住院时间为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OR值分别为1.01、0.827,P<0.05)。结论:儿童急性肝衰竭病死率高,病因不明确者占多数,总胆红素为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总胆红素水平>74.35umol/L是治疗无效的危险因素,敏感度81.3%和特异度53.6%;充足的治疗时间为预后良好的积极因素。

沈佳聪[7](2020)在《HBeAg阳性与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停用核苷(酸)类药物致慢加急性肝衰竭的病情转归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研究HBeAg阳性与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停用核苷(酸)类药物致慢加急性肝衰竭的病情转归差异。2、探索HBeAg状态引起停用核苷(酸)类药物致慢加急性肝衰竭的病情转归产生差异的可能原因。3、分析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停用核苷(酸)类药物致慢加急性肝衰竭预后的影响因素。研究方法:1、采用回顾性分析法,按照《2018年肝衰竭诊疗指南》的诊断标准,收集自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停用核苷(酸)类似物后复发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108例作为研究对象,记录患者临床资料。分析HBeAg阳性和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停用核苷(酸)类药物致慢加急性肝衰竭的病情转归差异。分析影响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停用核苷(酸)类药物致慢加急性肝衰竭不良预后的因素。2、收集来自我科2005-2019年门诊的长期核苷酸类似物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40例,诊断符合2015年中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的标准,按照HBeAg状态分组:(1)HBeAg阳性组:20例,(2)HBeAg阴性组:20例。分析比较HBeAg阳性和HBeAg阴性患者血清HBV pgRNA水平的变化。结果:1、在108例停药复发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中,HBeAg阳性组好转率49.1%,恶化率50.9%,HBeAg阴性组好转率74.5%,恶化率25.5%。通过单因素分析显示HBeAg阴性组预后好转率高于HBeAg阳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eAg阳性组入院时HBV DNA水平高于HBeAg阴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在40例长期核苷酸类似物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HBeAg阳性组HBV pgRNA检出率95%,HBeAg阴性组HBV pgRNA检出率75%,HBeAg阳性组HBV pgRNA检出率高于HBeAg阴性组,两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BeAg阳性组HBV pgRNA水平中位数值2995copies/mL,明显高于HBeAg阴性组HBV pgRNA水平中位数值114.45copies/mL,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单因素分析示:死亡/恶化组患者的平均年龄、停药时抗病毒治疗方案、HBeAg阳性率、入院时HBV DNA水平、血清总胆红素、血清直接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率等指标均高于生存/好转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在性别、是否合并肝硬化、是否有饮酒史、抗病毒治疗总疗程、停药至复发时间、HBeAg滴度、HBeAb滴度、HBcAb滴度、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是否行人工肝治疗等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年龄增大、APTT升高是影响停用核苷类药物致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短期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HBeAg阴性组入院时HBV DNA水平低于HBeAg阳性组,提示HBeAg与HBV DNA水平呈一定正相关;HBeAg阴性组临床病情好转率高于HBeAg阳性组。2、HBeAg阳性组HBV pgRNA水平高于HBeAg阴性组,提示HBeAg状态与HBV pgRNA水平存在一定相关性,HBV pgRNA可能与HBeAg状态引起停用核苷(酸)类药物致慢加急性肝衰竭的病情转归产生差异有关。3、年龄增大、APTT升高是影响停用核苷酸类似物致停药复发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短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岳娜[8](2020)在《戊型肝炎的生态流行病学研究及干预策略评价》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与目的:全球因戊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e Virus,HEV)感染导致44,000人死亡。我国戊型肝炎的报告发病率于2012年超过甲型肝炎,成为急性病毒性肝炎的第一大疾病。研究目的是了解中国部分地区人群、猪和环境中的HEV感染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同时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感染戊型肝炎的干预策略进行卫生经济学评价,从而为我国及其他发展中国家的HEV防控提供参考依据。研究内容与方法:(1)基于系统综述和Meta分析方法,了解人群与猪的HEV感染情况。(2)对江苏省某监测点采集上报的猪胆汁、人血清及水样进行实验室检测,分析血清抗-HEV Ig G、抗-HEV Ig M、HEV RNA,同时利用荧光定量与测序分析,从基因层面分析HEV在生态环境、猪及猪制品和患者间的同源性。(3)利用决策树-马尔科夫模型,从社会角度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戊肝疫苗接种进行卫生经济学效果评价,采用增量成本效果比(Incremental cost-effectiveness ratio,ICER)和增量成本效用比(Incremental cost-utility ratio,ICUR)来确定优势策略,用敏感性分析来确定模型参数的敏感性。研究结果:(1)中国大陆一般人群血清抗-HEV免疫球蛋白G(Immunoglobulin G,Ig G)阳性率为27.30%(95%CI:22.40%-32.20%),职业人群为47.40%(95%CI:40.10%-54.80%),猪群为66.40%(95 CI:61.70%-71.10%),人群抗-HEV免疫球蛋白M(Immunoglobulin M,Ig M)血清阳性率为1.80%(95%CI:0.70%-2.90%)。年龄大于40岁者血清感染率较高,农村人口比城市人口高,在职业人群中,猪肉零售商血清感染率最高。职业人群血清感染率与成年猪(>3个月)血清感染率相关系数为0.88。(2)江苏省某监测点猪胆汁HEV RNA阳性率为2.90%,猪职业接触人群血清感染率为36.50%。40岁以上人群血清感染率高于40岁以下,且养殖工血清感染率最高为74.12%。疑似急性病毒性肝炎确诊戊型肝炎患者中,d4h基因型占比为68.57%。戊型肝炎感染者中,乙型肝炎与戊型肝炎重叠感染率为22.22%。(3)在中年慢性乙型肝炎人群中,相对于不接种,全部接种、筛选后接种的ICER依次为5.35万元/病例、3.00万元/病例,ICUR依次为27,362.52/QALY、15,300.10/QALY。老年患者中相比于不接种,全部接种、筛选后接种ICER为4.43万元/病例、2.08万元/病例,ICUR为22380.11元/QALY、10413.61元/QALY。研究结论:(1)猪职业接触人群的HEV感染情况高于一般人群,且地域、年龄和不同工种是影响血清感染率的重要因素。职业人群血清感染率与成年猪(>3个月)血清感染率存在相关性。(2)江苏省某监测点猪和人感染HEV具有同源性,年龄与工种影响血清感染率。(3)从社会角度出发,筛选后疫苗接种是戊肝散发地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免疫优势策略。

杨隽[9](2020)在《低剂量ATG联合低剂量PTCy预防GvHD的研究》文中提出背景:目前常用的单倍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Haplo-PBSCT)GvHD预防方案包括以4天ATG为基础和以PTCy方案为基础的(移植后2天CTX)预防方案,移植后a GvHD的发生率仍在40%左右;HLA相合无关供体(URD)移植最常用的是以ATG为基础的预防方案,但移植后a GvHD发生率在24%-30%之间。因此有必要设计新的GvHD预防方案。目的:评价低剂量ATG(5 mg/kg)联合移植后低剂量PTCy(50mg/kg)(低剂量ATG/PTCy)预防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llo-PBSCT)GvHD疗效和安全性。方法:Haplo-和URD-(包括8-9/10相合血缘)PBSCT均采用低剂量ATG/PTCy方案联合钙调素抑制剂、霉酚酸预防GvHD。Haplo-和URD-PBSCT各入组32例患者,年龄大于55岁的患者采用减低强度预处理(RIC),余均采用清髓性预处理(MAC),观察移植后急慢性GvHD、免疫重建、复发及生存情况。同时比较分析Haplo-PBSCT中,31例使用低剂量ATG/PTCy预防与36例既往用ATG为基础方案预防患者移植后急慢性GvHD及生存情况。结果:单倍体移植前瞻性研究:100天内II-IV度a GvHD的发生率为19.4%(95%CI,5.5-33.3%),III-IV度a GvHD发生率为6.9%(95%CI 0-16.3%)。1年内c GvHD的发生率为18.8%(95%CI,3.9%-33.7%),NRM为9.4%,180天内CMV和EBV再激活率分别为37.5%(95%CI,19.8%-55.2%)和40.6%(95%CI,22.6%-58.6%)。1年累计RI为25.1%(95%CI,7.3%-42.9%),DFS和OS分别59%(95%CI,33.3%-84.7%)和78.4%(95%CI,63%-93.8%)。单倍体移植回顾性比较分析:低剂量ATG/PTCy组180天内II-IV度a GvHD和1年内中重度c GvHD发生率显着低于标准剂量ATG组(17.0%vs 40.2%P=0.042;11.2%vs 40.1%,P=0.029)。低剂量ATG/PTCy组1年NRM显着低于ATG组(12.9%vs 36.2%;P=0.038)。CMV和EBV病毒再激活率低剂量ATG/PTCy组与标准剂量ATG组相比有较强的下降趋势(41.9%vs 63.8%,P=0.072;45.2%vs 66.7%,P=0.076)。低剂量ATG/PTCy组移植后1年RI高于标准剂量ATG组(22.8%vs 8.7%,P=0.042)。1年LFS和OS两组无显着差异(67.0%vs 59.2%P=0.540;74.9%vs 59.4%P=0.255)。HLA相合移植前瞻性研究(URD):100天内II-IV度a GvHD发生率为3.1%(0-6.2%);中位随访6(0.5-16)月,2例轻度皮肤c GvHD。1年内NRM为12.5%,1年累计RI 21.1%(95%CI,11.1%-30.7%),1年DFS和OS分别78.8%(95%CI,71%-86.6%)和86.3%(95%CI,79.9%-92.7%)。结论:低剂量ATG/PTCy可以有效预防Haplo-和URD-(包括8-9/10相合血缘)PBSCT后急慢性GvHD,未见复发率增加,值得进一步研究。

刘良[10](2020)在《血清TSH和NLR在NAFLD中的临床价值》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在肝活检确诊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患者中,观察甲状腺相关激素、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的比值(neutrophil-to-lymphocyte ratio,NLR)在肝脏不同病理分组中的差异,并探讨促甲状腺激素(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TSH)、NLR与肝脏病理组织学特征之间的关联,同时分析TSH、NLR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steatohepatitis,NASH)及肝纤维化的诊断效能,并对包含TSH和NLR等检测指标的方程预测模型进行探索。【方法】把在天津市第二人民医院行肝脏病理活检确诊的NAFLD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基于NAFLD肝脏炎症活动性评分和肝纤维化分期,将所有研究对象分为NASH组和非NASH组、无/轻度纤维化组(F0-1)和显着性纤维化组(F2-4),分别比较甲状腺相关激素、NLR在NASH组和非NASH组,以及纤维化分期F0-1和F2-4组之间的差异,为排除性别对TSH水平差异的影响,我们基于性别分组进行了进一步的亚组分析,同时我们也进一步探讨了TSH、NLR与肝脏病理组织学特征各组分之间的相关性;此外,我们通过接受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 curve)分析了TSH、NLR对NASH及纤维化的预测效能,同时在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后构建了NASH及纤维化的方程预测模型,并使用ROC曲线对该模型的预测效能进行评估。统计分析采用SPSS 22和Graph Pad Prism 6统计软件,根据不同资料特征分别采用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非参数Mann-Whitney U检验以及χ2检验来进行组间差异的比较,采用Spearman进行相关性分析,采用Logistic进行多元回归分析,通过ROC曲线分析和计算Youden指数来评估TSH、NLR及建立的预测模型对NAFLD疾病进展的预测效能。【结果】1.在NAFLD中,NASH组的TSH、NLR明显高于非NASH组,两组之间有显着统计学差异(均P<0.05),而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素(free triiodothyronine,FT3)、游离甲状腺素(free thyroxine,FT4)在两组间无明显差异(均P>0.05)。此外,在基于不同性别的亚组分析中,TSH在两组之间的差异仍然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在NAFLD中,显着性纤维化组(F2-4)的TSH、NLR水平明显高于无/轻度肝纤维化组(F0-1)(均P<0.05),而FT3、FT4在两组之间无显着差异(均P>0.05)。此外,在基于不同性别的亚组分析中,TSH在两组之间仍然具有显着差异(均P<0.05)。3.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血清TSH水平和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肝细胞脂肪变、小叶炎症、气球样变、NAFLD活动积分(NAFLD activity score,NAS)及肝纤维化分期之间存在正相关性(均P<0.05);同时,NLR值分别和年龄、肝细胞脂肪变、小叶炎症、气球样变、NAS及肝纤维化分期之间也呈正相关(均P<0.05)。4.单个的TSH、NLR指标对NASH及纤维化程度的预测能力有限,在联合其他实验室指标建立方程模型后,该模型对NASH及显着性纤维化的预测效能显着提高,NASH方程模型的曲线下面积为0.84(0.77-0.90),当该方程取诊断界值0.49,其预测NASH发生的敏感度为82%,特异度为77%;纤维化方程模型的曲线下面积为0.79(0.71-0.87),当该方程取诊断界值0.56,其预测纤维化分期F2-F4的敏感度为71%,特异度为73%。【结论】1.在本研究中,我们发现血清TSH水平及NLR与NAFLD疾病严重性密切相关,提示这种简单且易获取的实验室指标可能会被纳入未来的无创诊断评分模型中用来对NASH发生及纤维化程度的预测。2.我们将TSH、NLR联合其他实验室指标构建方程预测模型后,其诊断NASH及显着性纤维化的效能明显提高,因其具有非侵入性、方便性及可重复性,故可用于NAFLD患者疾病严重性的筛查。

二、重型肝炎108例预后因素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重型肝炎108例预后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慢性HBV感染自然病程与中医体质相关性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古代中医学对肝脏病变的认识
    2 古代中医学对体质的论述和研究
    3 中医体质学的现代研究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材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研究对象分组
        1.5 临床资料收集方法
        1.6 研究内容
        1.7 统计学方法
    2 研究结果
        2.1 患者性别、年龄和中医体质类型的总体分布
        2.2 HBV携带组的体质相关因素统计分析
        2.3 慢乙肝组的体质相关因素统计分析
        2.4 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的体质相关因素统计分析
        2.5 乙肝肝硬化组的体质相关因素统计分析
        2.6 乙肝肝癌组的体质相关因素统计分析
        2.7 慢性HBV感染患者的体质相关因素分析
    3 讨论
    4 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1 中医体质量表
附图1 DS01-A舌面脉信息采集体质辨识系统报告单(正面)
附图2 DS01-A舌面脉信息采集体质辨识系统报告单(背面)
文献综述
    1 中医体质学的概念及研究概况
    2 慢性HBV感染自然病程的相关性研究
    3 慢性HBV感染人群与中医体质相关性研究进展
    4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2)变异型和重型吉兰-巴雷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及需要机械通气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变异型GBS
    1.3 重型GBS与机械通气
    1.4 GBS可能的生物标志物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资料与方法
        2.2.1 一般资料
        2.2.2 临床表现资料
        2.2.3 神经电生理资料
        2.2.4 实验室检查资料
        2.2.5 研究分组
    2.3 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变异型GBS的临床特征
        3.1.1 性别
        3.1.2 年龄
        3.1.3 发病季节
        3.1.4 前驱事件
        3.1.5 变异型GBS的变异类型
        3.1.6 首发症状
        3.1.7 发作病程及住院时间
        3.1.8 颅神经及自主神经损伤
        3.1.9 并发症
        3.1.10 体格检查
        3.1.11 神经电生理检查
        3.1.12 脑脊液检查
        3.1.14 变异型 GBS 组与非变异型 GBS 组血清学相关指标单因素分析
    3.2 重型GBS的临床特征
        3.2.1 一般资料
        3.2.2 前驱事件
        3.2.3 首发症状
        3.2.4 发病及住院时间
        3.2.5 颅神经及自主神经损伤
        3.2.6 并发症
        3.2.7 腱反射
        3.2.8 神经电生理检查
        3.2.9 脑脊液检查
        3.2.10 短期预后
        3.2.11 重型 GBS 组与轻型 GBS 组血清学指标差异性比较
        3.2.12 重型GBS患者短期预后不良危险因素分析
        3.2.13 重型GBS患者机械通气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3.2.14 重型GBS患者机械通气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3.2.15 列线图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第四章 讨论
    4.1 变异型GBS的临床特征
    4.2 重型GBS的临床特征
    4.3 重型GBS患者需要机械通气的危险因素
    4.4 炎性因子参与GBS发病过程
    4.5 氧化应激损伤机制参与GBS发病过程
    4.6 CK与GBS的关系
第五章 结论
    5.1 结论
    5.2 创新性
    5.3 局限性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中国吉兰-巴雷综合征诊断标准(2010 年版)
    概述
    诊断
英文缩略词索引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3)吉兰—巴雷综合征临床特点及影响预后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1 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诊断标准
        1.1.2 纳入标准
        1.1.3 排除标准
    1.2 研究方法
        1.2.1 试验设计
        1.2.2 观察指标
    1.3 统计方法
    1.4 质量控制及技术路线
        1.4.1 质量控制
        1.4.2 技术路线
2 结果
    2.1 GBS患者临床特征
        2.1.1 一般资料分析
        2.1.2 临床资料分析
        2.1.3 辅助检查分析
        2.1.4 治疗评价分析
    2.2 G BS重型患者的特点
        2.2.1 一般资料分析
        2.2.2 临床资料分析
        2.2.3 辅助检查分析
        2.2.4 治疗评价分析
    2.3 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
        2.3.1 单因素Logistic回归
        2.3.2 多因素Logistic回归
3 讨论
4 结论
附表
参考文献
综述 吉兰-巴雷综合征预后因素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DPMAS+部分PE对慢加急肝衰竭短期生存率影响及中医证型与患者预后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临床资料和研究方法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病例剔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
        2.2 人工肝主要耗材
        2.3 治疗方法
        2.4 观察指标
        2.5 临床疗效评估
        2.6 不良反应
        2.7 随访
        2.8 统计学方法
第二章 研究结果
    1 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2 两种方式人工肝治疗情况
        2.1 53例患者人工肝总体第一次治疗前后比较
        2.2 两组不同人工肝模式治疗前、后血清学指标比较
        2.3 两组人工肝第一次治疗前后血清学指标组间比较
        2.4 两组人工肝治疗前、4 周后临床症状、体征改善情况比较
        2.5 两组人工肝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2.6 两组不同模式人工肝对比 4 周、12 周生存率差异
        2.7 53例患者临床部分预后影响因素单因素分析
        2.8 不同人工肝次数对ACLF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
    3 中医证型与ACLF患者预后的关系
        3.1 不同中医证型的ACLF患者预后比较
        3.2 ACLF分期与中医证型
        3.3 各中医证型MELD评分的分布情况
    4 不良反应
第三章 讨论与分析
    1 当代医学对ACLF的认识
        1.1 ACLF概述
        1.2 临床流行病学
        1.3 ACLF的发病机制
        1.4 ACLF的预后评估
        1.5 ACLF的诊断
        1.6 ACLF的西医治疗
    2 中医对ACLF的认识
        2.1 中医病因病机
        2.2 中医辨证分型
    3 数据分析
        3.1 两种模式人工肝血清学水平及临床症状、体征的比较
        3.2 两种不同模式人工肝对 ACLF 患者短期生存率的影响
        3.3 53例患者治疗后部分预后影响因素单因素分析
        3.4 不同人工肝次数对ACLF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
        3.5 中医证型对ACLF患者预后影响
    4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综述 慢加急性肝衰竭中西医诊治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5)解毒化瘀颗粒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研究及预后危险因素的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ACLF的中医研究
        1.1 病因病机
        1.2 辨证分型
        1.3 治法方药
        1.3.1 中药治疗
        1.3.2 中医外治
    2 ACLF的西医研究
        2.1 病因
        2.2 发病机制
        2.3 西医治疗
        2.3.1 一般支持治疗
        2.3.2 抗病毒治疗
        2.3.3 抗炎保肝治疗
        2.3.4 免疫调节治疗
        2.3.5 并发症的预防及治疗
        2.3.6 人工肝治疗
        2.3.7 肝移植与肝细胞移植
第二部分 解毒化瘀颗粒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内容
        1.2 研究对象
        1.3 病例标准
        1.3.1 西医诊断标准
        1.3.2 中医诊断标准
        1.3.3 纳入标准
        1.3.4 排除标准
        1.3.5 中止和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案
        2.1 样本随机化分配
        2.2 对照研究
        2.3 治疗方案
        2.3.1 对照组
        2.3.2 治疗组
    3 观察指标
        3.1 死亡率
        3.2 血液生化指标
        3.3 MELD评分
        3.4 中医证候观察指标
        3.5 不良反应记录
    4 疗效评价
        4.1 西医疗效评价
        4.2 中医疗效评价
    5 统计学方法
    6 结果
        6.1 两组ACLF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6.2 两组ACLF患者死亡率比较
        6.3 两组ACLF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6.4 两组ACLF患者肝功能(TBIl、ALB、ALT、AST)比较
        6.5 两组ACLF患者凝血功能(PTA)比较
        6.6 两组ACLF患者MELD评分比较
    7 安全性评价
    8 讨论
        8.1 解毒化瘀颗粒对ACLF患者死亡率的影响
        8.2 解毒化瘀颗粒对ACLF患者TBIL的影响
        8.3 解毒化瘀颗粒对ACLF患者ALB的影响
        8.4 解毒化瘀颗粒对ACLF患者ALT、AST的影响
        8.5 解毒化瘀颗粒对ACLF患者PTA的影响
        8.6 解毒化瘀颗粒对ACLF患者中医证候积分的影响
        8.7 解毒化瘀颗粒对ACLF患者MELD评分的影响
    9 解毒化瘀颗粒的方药分析
    10 解毒化瘀颗粒的现代疗效机制研究
    11 问题与展望
第三部分 慢加急性肝衰竭预后危险因素的筛选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病例标准
        1.3 治疗方案
        1.4 观察指标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对收集的定性资料进行赋值
        2.2 影响ACLF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
        2.3 影响ACLF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2.4 危险因素对ACLF预后的预测价值
    3 讨论
        3.1 影响ACLF预后的危险因素分析
        3.2 MELD评分在解毒化瘀颗粒治疗ACLF预后中的预测价值分析
        3.3 筛选预后风险因素在ACLF治疗中的价值分析
    4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综述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6)108例儿童急性肝功能衰竭的病因及预后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观察指标
    1.3 预后评定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2.2 病因分布
    2.3 治疗
    2.4 转归及预后
    2.5 单因素分析
    2.6 多因素分析
    2.7 ROC曲线
3 讨论
    3.1 PALF的病因
    3.2 判断病情和预后的其它相关因素
    3.3 预后多因素分析
4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7)HBeAg阳性与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停用核苷(酸)类药物致慢加急性肝衰竭的病情转归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分析HBeAg阳性及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停用核苷(酸)类药物致慢加急性肝衰竭的病情转归差异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1.3 观察指标
        1.4 病情转归评估标准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HBeAg阳性组与HBeAg阴性组病毒学、生化学情况对比
        2.3 HBeAg阳性组与HBeAg阴性组病情转归对比
第二部分 阐明HBeAg状态引起停用核苷(酸)类药物致慢加急性肝衰竭的病情转归差异的可能原因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1.3 检测方法与试剂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第三部分 分析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停用核苷(酸)类药物致慢加急性肝衰竭预后的影响因素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1.3 观察指标
        1.4 病情转归评估标准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患者性别、年龄、是否合并肝硬化病史及饮酒史与病情转归的关系
        2.3 患者抗病毒治疗总疗程、停药至复发时间及服用NAs种类与病情转归的关系
        2.4 患者血清学检测与病情转归的关系
        2.5 患者入院时HBV-DNA水平与病情转归的关系
        2.6 患者入院时生化指标与转归的关系
        2.7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与转归的关系
        2.8 两组患者是否行人工肝治疗与转归的关系
        2.9 停用NAs所致ACLF预后的单因素分析
        2.10 停用NAs所致ACLF预后的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
讨论
结论与展望
    1 结论
    2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8)戊型肝炎的生态流行病学研究及干预策略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 中国大陆人群和猪戊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流行情况:系统综述和Meta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文献检索策略
        1.2 纳入排除标准
        1.3 数据提取和质量评估
        1.4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被纳入研究的检索结果及特征
        2.2 方法质量学
        2.3 异质性和发表偏倚
        2.4 不同群体间的感染率和关系
        2.5 人群和猪群亚组分析
        2.6 人群与猪血清感染率相关性
        2.7 敏感性分析
    3 讨论
第二章 江苏省戊肝监测点生态流行病学现况调查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 实验室检测原理
        1.4 实验操作步骤
        1.5 质量控制
        1.6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猪群
        2.2 猪职业接触人群
        2.3 急性戊型肝炎肝炎患者
        2.4 江苏省某监测点水样检测情况
    3 讨论
第三章 基于Markov模型对乙肝戊肝重叠感染人群免疫策略的卫生经济学评价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免疫策略
        1.3 决策树-Markov模型
        1.4 模型参数确定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决策树-Markov模型
        2.2 中年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戊肝免疫策略的卫生经济学评价
        2.3 慢性乙型肝炎老年人群戊肝免疫策略的卫生经济学评价
    3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戊型肝炎生态流行病学研究现况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低剂量ATG联合低剂量PTCy预防GvHD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低剂量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联合移植后低剂量环磷酰胺(PTCy)预防单倍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联合脐血移植后移植物抗宿主病
    绪论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低剂量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联合移植后低剂量环磷酰胺(PTCy)与标准剂量ATG预防单倍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联合脐血移植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回顾性研究
    绪论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三部分 低剂量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联合移植后低剂量环磷酰胺(PTCy)预防无关供体全相合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移植物抗宿主病
    绪论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全文小结
综述 移植后大剂量环磷酰胺(PTCy)预防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移植物抗宿主病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科研成果

(10)血清TSH和NLR在NAFLD中的临床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甲状腺相关激素、NLR与 NASH及肝纤维化
    1.1 对象和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一般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检查
        1.1.3 病理检查资料
        1.1.4 统计分析
    1.2 结果
        1.2.1 一般临床资料和病理组织学特征
        1.2.2 NASH与非NASH两组一般临床资料及病理特征的比较
        1.2.3 无/轻度纤维化组与显着性纤维化组之间一般临床资料的比较
        1.2.4 血清TSH水平及NLR值在NASH及纤维化分期上的差异
        1.2.5 TSH、NLR与临床常用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1.3 讨论
        1.3.1 甲状腺相关激素与NASH
        1.3.2 甲状腺相关激素与纤维化
        1.3.3 NLR与 NAFLD组织病理学特征之间的关系
    1.4 小结
二、TSH及 NLR对 NASH及显着性纤维化的诊断及预测价值
    2.1 对象和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一般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检查
        2.1.3 病理检查资料
        2.1.4 统计分析
    2.2 结果
        2.2.1 TSH及 NLR对 NASH及显着性纤维化的预测价值
        2.2.2 NASH及显着性纤维化的预测模型建立
    2.3 讨论
    2.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甲状腺相关激素及NLR在肝脏疾病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重型肝炎108例预后因素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慢性HBV感染自然病程与中医体质相关性的临床研究[D]. 詹若愚.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变异型和重型吉兰-巴雷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及需要机械通气相关因素分析[D]. 刘会. 兰州大学, 2021(12)
  • [3]吉兰—巴雷综合征临床特点及影响预后相关因素分析[D]. 孔宪均. 山东大学, 2020(04)
  • [4]DPMAS+部分PE对慢加急肝衰竭短期生存率影响及中医证型与患者预后关系[D]. 林扬.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5]解毒化瘀颗粒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研究及预后危险因素的筛选[D]. 莫镜邻.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6]108例儿童急性肝功能衰竭的病因及预后相关因素分析[D]. 雷佳. 重庆医科大学, 2020(12)
  • [7]HBeAg阳性与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停用核苷(酸)类药物致慢加急性肝衰竭的病情转归及影响因素分析[D]. 沈佳聪. 南昌大学, 2020(08)
  • [8]戊型肝炎的生态流行病学研究及干预策略评价[D]. 岳娜. 东南大学, 2020(01)
  • [9]低剂量ATG联合低剂量PTCy预防GvHD的研究[D]. 杨隽. 上海交通大学, 2020
  • [10]血清TSH和NLR在NAFLD中的临床价值[D]. 刘良.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标签:;  ;  ;  ;  ;  

108例重症肝炎预后因素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