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佛教界开展公益扶贫活动

山西佛教界开展公益扶贫活动

一、山西省佛教界开展帮贫济困献爱心活动(论文文献综述)

张晓芳[1](2020)在《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意识培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7年,国务院颁布的《志愿服务条例》中特别强调,学校、家庭和社会应当注重培养青少年的志愿服务意识。青年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也是中国志愿服务事业的倡导者和参与者。提高大学生的志愿服务意识不仅有助于其树立责任意识和奉献意识,更有助于推动我国志愿服务事业的长远发展和崇德向善社会氛围的营造。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的转型发展,各种社会思潮相继涌现,日益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对大学生的生活、学习、价值观等方面都产生了强烈的冲击。由于受认知水平与社会阅历的局限,以及家庭氛围、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当代大学生的志愿服务意识现状不容乐观。鉴于此,文章以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生动实践为研究对象,从梳理国内外关于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意识的研究现状和厘清相关概念入手,通过对山西省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意识现状的实证调查,总结其取得的成就,分析其仍存在着忽视志愿服务技能培训、培育过程的互动性不强、志愿服务氛围不够浓厚、缺乏服务效果的评估反馈等问题。在深入分析产生此问题原因的基础上,从大学生自身、家庭、高校及社会综合环境方面,提出大学生志愿服务意识培育较为可行的具体路径,以此来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进而推进我国志愿服务事业的健康永续发展。

陈静[2](2014)在《民间慈善组织参与孤贫儿童救助研究 ——以H省HD家园为例》文中指出我国政府从古至今都非常重视对孤贫儿童的救助工作。从西周时期开始,政府便将儿童救助纳入国家的政策来予以实施。孤贫儿童的社会救助作为一项国家层面的惠民政策,最初主要是为了保存人口和增强国力。从我国孤贫儿童的社会救助史可见,政府在孤贫儿童救助中发挥着基础性、关键性和主导性的重要作用。两宋到明清时期,为缓解民间因溺婴习俗问题、维护儒家价值观和稳定社会秩序,民间绅士积极投身于育婴事业,孤贫儿童救助和保护呈现出官民合作或官督民办的格局。在我国古代孤贫儿童救助史上,助孤事业被国家视为安民的政策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予以实施,民间慈善组织是作为辅助者的角色参与孤贫儿童的救助和保护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在建立社会主义福利制度的过程中,确立了政府在孤贫儿童救助领域的主导地位,民间慈善组织参与救助的空间被严重挤压。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希望工程”的实施再度唤起了全民参与孤贫儿童救助事业的热情。在社会慈善事业逐步受到党和政府肯定和重视的背景下,民间儿童慈善事业再度获得了发展的契机。本文以民间慈善组织及其助孤实践活动为研究对象,在“国家-社会”的理论框架下,围绕着民间慈善组织生存发展历程中的合法性建设问题,分析民间慈善组织在政府的双重管理体制下,在以政府为主导的儿童福利供给格局中的生存困境和生存策略。建国以后形成的国家统合社会格局下,政府在长时期内垄断了儿童福利的供给,孤贫儿童的生存保障一直是国家对困境儿童进行救助的重点领域。在由总体性社会向分化性社会过渡的过程中,单位(或企业)保障制和乡村集体保障制救助功能的渐趋衰退弱化了政府层面的孤贫儿童社会救助制度安排的功效。社会变迁过程中孤贫儿童群体生存困境的复杂化,孤贫儿童群体的基本生活需求、受教育需求以及医疗保障需求因国家儿童福利体系的不完善而成为日益严峻的社会问题。民间慈善组织基于互助共济的慈善精神整合社会资源对孤贫儿童群体实施了及时的救助。在民间组织现行管理体制中,政府通过掌控法律合法性资源对民间慈善组织施行监督和管理。诸如民间孤儿院等民间慈善组织在对孤贫儿童进行院舍式集中养护的过程中,由于场地设施和专业养护能力等难以达到政府对于民间儿童福利机构的规范标准要求,从成立之初就面临难以成功登记注册从而获得合法身份的问题。民间慈善组织由于贴近基层,深入民间社会,可以及时地对没有被政府纳入社会保障的孤贫儿童进行救助,基于其事业合法性而在一定时期内获得了政府的默许。民间慈善组织为了获取生存所需资源,在组织成长和发育的过程中,扎根于社会合法性的建设,通过培育独特的慈善文化和慈善诚信体系以获得民众的支持和认可。然而,法律合法性的缺失使得民间慈善组织在生存过程中无法享用政府系列优惠政策,不得不通过节约人力成本和弱化组织文化的方式以获取行政合法性,客观上对孤贫儿童的养护质量产生了负面影响。民间慈善组织的初创时期主要是在理想与激情的支撑下艰难维生,进入规范化发展时期后,员工专业能力缺失和人员流动性较大等问题渐趋成为制约其救助质量提升的因素。在边缘化的生存状态中,民间慈善组织为适应政府的管理体制,采取了合作、服从、模仿和主动接纳政府监管的策略在制度与信仰的边缘顽强维生。兰考孤儿火灾事故发生后,政府在对民间助孤类慈善组织进行排查和治理的过程中,对民间慈善活动及其社会功能有了新的认识,重塑了孤贫儿童救助中的“官民合作”框架,并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孤贫儿童的慈善救助。近年来,慈善事业在社会福利供给、社会贫困问题的缓解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受到国家重视,为促进民间慈善组织的成立和慈善活动的开展,中央政府不断推出优化民间慈善组织生存环境的政策,在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的原则下赋予地方政府对慈善组织的登记注册和监督管理权限,但与此同时,却没有细化地方政府与民间慈善组织合作的具体办法,致使宏观层面鼓励慈善事业发展的政策在具体执行过程中遇到困难和阻碍。地方政府在处理民间慈善组织的问题上依然持谨慎和犹豫的态度,客观上制约了慈善事业的发展。兰考孤儿火灾事故发生后,在地方政府建议解散的情况下,民间慈善组织采用了接受政府整改意见和致力于专业能力提升等方法规避政府的管制。民间慈善组织与政府的对抗并不是实质的挑战和反抗政府的权威,而是对基层政府管理方式的一种挑战,是民间慈善组织基于事业合法性和社会合法性而产生的增权意识的表现。民间慈善组织的生存模式主要是在法律合法性危机下的边缘化生存困境中,通过致力于事业合法性和社会合法性的建设,在处理与政府关系时采取合作、模仿、服从和接纳以获得政府的默许。民间慈善组织的生存困境主要是由法律合法性危机所导致的,究其根源主要是基层政府管理理念相对滞后,对民间慈善组织的支持与协作功能较弱,民间慈善组织在自力更生的过程中无法兼顾组织的规范化管理与儿童养护质量的提高,从而导致了其始终在法律合法性的边缘徘徊。在新型的“官民合作”框架下,化解民间慈善组织生存困境的途径是地方政府转变原有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从“行政管控”转向“行政协管”,在“儿童优先”、“儿童利益最大化”和“还原与维系慈善本质”原则下切实优化国家对社会慈善事业的管理制度,促使民间慈善组织重新探索自身的生存文化,致力于专业能力的提升,在地方政府的管理和协助下,重构孤贫儿童社会救助和社会保护领域内的“官”与“民”之间的信任与合作关系。具体而言,国家应从对社会慈善事业的直接的行政性控制到对民间慈善组织规范化发展的间接督促和协管,推进民间慈善组织参与孤贫儿童救助工作的专业化进程。民间慈善组织自身也应转变生存发展逻辑,主动加强与政府的沟通与合作,完成从传统的以伦理为本位的家庭化生存模式到具有规范的内部治理结构的现代慈善组织的转变,并在实施慈善救助行为过程中增强法治观念,依法参与孤贫儿童慈善救助事业。

史政坤[3](2013)在《现阶段山西佛教慈善状况及其基本特征》文中认为山西佛教慈善事业源远流长,笔者用两年时间收集了近年来山西各县市佛教慈善数据资料。结合山西佛教慈善历史传统,分析了现阶段山西佛教慈善事业出现的新特征,借此以卵击石,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王丽心[4](2012)在《公益慈善 爱洒人间——各地佛教界开展“宗教慈善周”活动综合报道》文中研究表明2012年9月17日至23日,以"慈爱人间,五教同行"为主题的"宗教慈善周"活动在全国各地开展,这是中国宗教界首次在全国范围内联合开展的公益慈善活动。此前,中国佛教协会已向各地佛教协会发出了《关于在全国佛教界深入开展"宗教慈善周"活动

王丽心[5](2011)在《各地佛教界举行新春送温暖系列活动》文中指出本刊讯春节前夕,各地佛教协会、寺院积极组织开展"送温暖、献爱心"春节慰问活动,弘扬"扶贫济困、慈悲济世"的优良传统,积极参与社会慈善公益事业。本刊综合佛教在线、凤凰佛教网、各地佛教网站及来稿中的相关资讯报道于下。

林亚茗,徐林,曹斯,郑海燕,谭红霞,徐帷决[6](2009)在《发扬佛教优良传统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文中提出做好佛教工作为广东发展贡献力量 ———访省委统战部副部长、省民族宗教委主任陈绿平 广东省佛教协会第七届代表会议即将召开,近日,记者针对佛教界五年来的发展情况专访了省委统战部副部长、省民族宗教委主任陈绿平。 记者:能否简单介绍下我省佛教工作

杜春林[7](2008)在《在改革中创新发展 在开放中强化管理——山西省忻州市民族宗教工作的探索和实践》文中认为2001年,山西省忻州市委、市政府成立了正处建制的忻州市民族宗教事务局,承担起了依法管理民族宗教事务的职责。7年来,我们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民族宗教方针政策,依法加强对民族宗教事务的管理,打击和制止涉及宗教的非法活动,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探索出了一条在改革中创新发展、在开放中强化管理的宗教工作思路。

王孺童[8](2008)在《佛佑中华慈护念 众志成城济群生——海内外佛教界积极投入赈灾救援活动、踊跃为灾区人民捐款、捐物祈福回向》文中研究表明2008年5月12日下午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波及全国十余省份,人民生命财产遭受重大损失。严重的灾情,无时无刻不在牵动广大佛教四众弟子的心。

根通[9](2006)在《中国佛教慈悲济世的理念与实践》文中提出佛教两千年的发展始终是与社会处于互动的关系之中,它作为一种社会意识与社会现象,与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教育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佛教的宗旨虽然是超越的、解脱的,但它的运作与发展却是现实的、应世的,这就是后来"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方针政策的现实基础。佛教在当代社会中的功能作用大多被

常正[10](2005)在《悲心无国界 梵音传十方——各地佛教界为印度洋海啸灾民隆重举行消灾祈福法会并踊跃捐款》文中研究说明

二、山西省佛教界开展帮贫济困献爱心活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山西省佛教界开展帮贫济困献爱心活动(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意识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1.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2.国内外研究综述
        2.1 国外研究综述
        2.2 国内研究综述
    3.研究思路和方法
        3.1 研究思路
        3.2 研究方法
    4.研究的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4.1 研究的创新点
        4.2 研究的不足之处
第一章 相关理论概述
    1.1 相关概念界定
        1.1.1 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
        1.1.2 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意识
    1.2 相关理论基础
        1.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思想
        1.2.2 中国共产党志愿服务理论
        1.2.3 中国传统志愿服务思想
        1.2.4 西方志愿服务相关理论
第二章 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意识培育现状
    2.1 调查基本情况
    2.2 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意识培育取得的成就
        2.2.1 对志愿服务认知认同度较强
        2.2.2 参与志愿服务意愿不断增强
        2.2.3 志愿服务活动的参与度提高
    2.3 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意识培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2.3.1 忽视志愿服务技能培训
        2.3.2 培育过程的互动性不强
        2.3.3 缺乏浓厚的志愿服务氛围
        2.3.4 缺乏服务效果的评估反馈
第三章 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意识培育问题的成因分析
    3.1 大学生对志愿服务认知的偏差
        3.1.1 参加志愿服务的动机多元混合
        3.1.2 参与志愿服务的综合能力薄弱
        3.1.3 存在志愿服务知行脱节的倾向
    3.2 家庭志愿服务氛围不够浓厚
        3.2.1 家长对志愿服务的关注度不高
        3.2.2 家长参与志愿服务主动性不强
        3.2.3 家长对志愿服务的支持度较低
    3.3 高校志愿服务意识培育重视不足
        3.3.1 传统的志愿意识培育模式
        3.3.2 志愿服务活动内容的单一性
        3.3.3 志愿服务活动开展的间断性
    3.4 社会综合环境制约志愿服务的长效性
        3.4.1 市场经济趋利性的负面影响
        3.4.2 多元化社会思潮的隐性渗透
        3.4.3 社会支持保障机制的不健全
第四章 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意识培育路径
    4.1 引导大学生自我教育,激发志愿服务意愿
        4.1.1 加强志愿服务理论学习,端正志愿服务动机
        4.1.2 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实践,锻造志愿服务技能
        4.1.3 坚持志愿服务知行合一,树立正确的志愿观
    4.2 优化家庭志愿服务教育,汇聚家庭服务力量
        4.2.1 重视家庭志愿服务教育,增强对志愿关注度
        4.2.2 家长主动参与志愿活动,做好服务榜样示范
        4.2.3 建设崇德向善的好家风,营造家庭服务氛围
    4.3 完善高校志愿服务教育,提升志愿服务效果
        4.3.1 创新志愿服务培育模式,强化志愿服务意识
        4.3.2 建设志愿服务实践基地,实现志愿活动的多样化
        4.3.3 建立高校志愿品牌项目,推进志愿活动的常态化
    4.4 推进多元化社会支持,实现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长远发展
        4.4.1 设立志愿服务专项资金,拓宽志愿服务资金来源
        4.4.2 运用新媒体的宣传引导,普及志愿服务精神理念
        4.4.3 构建网络志愿服务数据库,实现志愿服务信息的互联互通
        4.4.4 健全志愿服务保障机制,推进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长远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2)民间慈善组织参与孤贫儿童救助研究 ——以H省HD家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研究意义
    第二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 孤贫儿童
        二、 民间慈善组织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 民间慈善组织生存困境研究述评
        二、 孤贫儿童救助问题研究述评
    第四节 理论资源
        一、 “国家-社会”关系理论
        二、 组织合法性理论
        三、 慈善组织参与福利供给理论
    第五节 实证个案与具体方法
        一、 个案介绍
        二、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民间慈善组织参与孤贫儿童救助的社会历史背景
    第一节 孤贫儿童慈善救助的历史演变
        一、 儿童社会保护思想与实践的萌芽:先秦时期政府的慈幼举措
        二、 纳入政府政策的儿童生存保障措施: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救助实践
        三、 “官办民助”:两宋时期儿童救助理念的进展
        四、 “民办官助”:明清时期民间儿童慈善救助事业的兴盛
        五、 民间社会主体性作用的发挥:民国时期民间慈善组织的儿童 救助实践
        六、 政府主导儿童福利事业:建国后国家对困境儿童救助责任的 回归
    第二节 现阶段孤贫儿童的生存困境及权益保障需求
        一、 孤贫儿童问题的成因
        二、 孤贫儿童的生存困境和权益保障需求
    第三节 民间慈善组织参与孤贫儿童救助的制度背景
        一、 儿童福利理论、制度及核心价值理念
        二、 国家层面儿童福利制度的残缺
        三、 亲属制度保障功能的弱化与社区支持的乏力
        四、 社会福利社会化背景下民间慈善组织参与孤贫儿童救助的契机
第三章 HD 家园参与孤贫儿童救助的缘起
    第一节 慈善精英的济世理想:融入世间的慈悲喜舍
        一、 创办者的理念:“人间佛教”的社会关怀
        二、 参与贫困山区慈善救助的社会政策背景
        三、 参与贫困山区慈善救助的社会空间
    第二节 从慈善助学到院舍助养:扎根贫困山区的慈善步履
        一、 太行山区的助学实践:对“希望工程”的模仿
        二、 救助对象的确立:对事实孤儿生存险境的回应
        三、 “以宗缘为纽带的慈善组织”:HD 家园的成立
    第三节 艰辛的初创时期:在制度与信仰的边缘前行
        一、 资金来源的困难和专业工作人员的稀缺:精神与信仰的支撑
        二、 不稳定的社会支持:组织文化变迁过程中的机遇与困惑
        三、 事业合法性的获取:与政府的合作
        四、 社会合法性的萌芽:对施助者的尊重
第四章 HD 家园的成长:扎根于社会合法性的建设
    第一节 宽严相济的政府管理
        一、 国家宏观层面慈善环境的优化
        二、 “官退民进”:民间慈善组织生存空间的扩展
        三、 不稳定的行政合法性:地方政府的谨慎和犹豫
        四、 政府部际协调机制的缺位
    第二节 集体主义的养护模式
        一、 集中供养模式:对公立福利院养护模式的模仿
        二、 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内化
        三、 集体主义取向的“家”:HD 家园的“家文化”
    第三节 文化合法性的获取:慈善文化的建设
        一、 慈善文化、慈善资源与慈善组织的可持续性发展
        二、 组织内部慈善文化的培育:惜福、感恩与互助
        三、 慈善诚信的建设:财务上的透明、公开与专款专用
第五章 HD 家园生命历程中的危机与希望:与政府的博弈
    第一节 兰考孤儿火灾事故后中央的“官督民办”与地方的“官进民退”
        一、 民间组织管理体制形成的过程及政府的管控逻辑
        二、 中央层面的“官督民办”策略:应对突发事件的“运动型治理机制”
        三、 地方层面的“官进民退”策略:民间慈善组织法律合法性的重申
    第二节 兰考孤儿火灾事故后HD家园的生存逻辑:规范管理与渴望规则
        一、 流动的员工:“反哺”与“接力”
        二、 城市里的外来者:儿童就近入学难问题
        三、 HD 家园的生存策略:致力于专业能力的提升
    第三节 官民博弈的结果:新型“官民合作”框架的形成
        一、 高不可攀的法律合法性:边缘化的生存模式
        二、 社区支持和监督的缺位:基层儿童福利保障体系的漏洞
        三、 民间慈善组织增权意识的萌生:社会合法性的支撑
        四、 官民博弈的结果:新型“官民合作”框架形成
    第四节 “爱心”的成长历程:趋向理智的社会支持
        一、 爱心的成长历程:还原与维系慈善的本质
        二、 慈善行为的社会心理动力机制:“施-受”互动中形塑慈善意识
        三、 慈善生态系统的形成:民间的自助与互助意识
第六章 民间孤贫儿童慈善救助机制的构建
    第一节 民间慈善组织的增能与转型
        一、 扎根于专业能力的建设:孤贫儿童救助质量的提升
        二、 增能与转型:在院舍集中养护的基础上拓展家庭寄养、社区照顾等儿童福利服务
        三、 主动加强与政府的合作:夯实生存资本
    第二节 政府管理理念的转变
        一、 优化民间慈善组织的生存环境:避免民间慈善组织脱序运行
        二、 政府角色定位的调整:由“行政管控”到“行政协管”
        三、 重视民间慈善组织社会支持体系的建设
第七章 结论及建议
    一、 基本结论
    二、 进一步研究的建议:社会慈善文化的传承与重构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1:HD 家园慈善捐赠和志愿服务调查问卷
    附录 2:HD 家园儿童调查问卷
    附录 3:HD 家园工作人员访谈提纲
    附录 4:HD 家园管理者访谈提纲
    附录 5:政府职能部门和人民团体工作人员访谈提纲
    附录 6:访谈对象基本情况表
攻读博士学位论文期间的相关学术成果
致谢

(3)现阶段山西佛教慈善状况及其基本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一、灾害救助
二、捐资助学
三、扶贫济困
四、帮扶残疾
五、扶助老幼
六、医疗救助
七、环境保护
八、社会公共设施建设
九、举办法会

四、山西省佛教界开展帮贫济困献爱心活动(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意识培育研究[D]. 张晓芳. 山西大学, 2020(12)
  • [2]民间慈善组织参与孤贫儿童救助研究 ——以H省HD家园为例[D]. 陈静. 吉林大学, 2014(03)
  • [3]现阶段山西佛教慈善状况及其基本特征[J]. 史政坤. 五台山研究, 2013(03)
  • [4]公益慈善 爱洒人间——各地佛教界开展“宗教慈善周”活动综合报道[J]. 王丽心. 法音, 2012(10)
  • [5]各地佛教界举行新春送温暖系列活动[J]. 王丽心. 法音, 2011(02)
  • [6]发扬佛教优良传统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N]. 林亚茗,徐林,曹斯,郑海燕,谭红霞,徐帷决. 南方日报, 2009
  • [7]在改革中创新发展 在开放中强化管理——山西省忻州市民族宗教工作的探索和实践[J]. 杜春林. 中国宗教, 2008(11)
  • [8]佛佑中华慈护念 众志成城济群生——海内外佛教界积极投入赈灾救援活动、踊跃为灾区人民捐款、捐物祈福回向[J]. 王孺童. 法音, 2008(06)
  • [9]中国佛教慈悲济世的理念与实践[J]. 根通. 佛学研究, 2006(00)
  • [10]悲心无国界 梵音传十方——各地佛教界为印度洋海啸灾民隆重举行消灾祈福法会并踊跃捐款[J]. 常正. 法音, 2005(02)

标签:;  ;  ;  ;  

山西佛教界开展公益扶贫活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