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毛泽东的人民主体观

论毛泽东的人民主体观

一、试论毛泽东的人民主体观(论文文献综述)

朱玉[1](2021)在《马克思人民主体观及其意义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增长,但我国经济社会快速推进中,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仍然十分突出,如何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大现实课题。这要求我们必须从源头出发,从根本上重新阐释马克思人民主体观及其意义,以期更好地指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以来,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其固有矛盾逐渐显现,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对立冲突不断,自然科学不断取得新突破。马克思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在古希腊人文思想的影响下,扬弃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中的人文思想,合理借鉴德国古典哲学中的人本思想,继承和超越英法空想社会主义中人道主义的基础上,经历了孕育萌芽、初步形成、走向成熟和深化发展的漫长发展历程,创立和发展了科学的人民主体观,包含着极为丰富而深刻的内容,在说明人民是历史主体、实践主体和价值主体的基础上,分析了马克思之前的人民主体片面发展的原因并充分论证了实现和确保人民主体地位的具体的经济、政治、文化条件以及实现路径。马克思人民主体观的确立在理论上实现了对西方传统人道主义的根本变革,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内容,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观提供根本遵循。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时代,马克思人民主体观对于巩固加强党的执政地位、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向军贤[2](2020)在《马克思人本思想中国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正处于加快建设社会主义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临着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日益多样化,对以人为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科技革命引起的现代化过程产生了种种束缚,消解着人的本质。只有遵循以人为本才能重新发现人的价值,提升人的主体地位。马克思人本思想作为科学理论,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根本性指导作用。进行马克思人本思想中国化研究,在梳理马克思人本思想中国化历程的基础上,明确马克思人本思想中国化的发展路径和发展逻辑,总结马克思人本思想中国化的当代价值,既能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又能为全面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价值遵循,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本文的正文共包含五部分内容:第一章是绪论,主要阐述论文的选题依据及选题意义,概述该选题的研究现状,并表明论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框架结构与创新之处,为后文的具体阐述作铺垫。第二章是马克思人本思想的相关概述,主要通过阐述马克思人本思想的生成条件、发展历程、核心内涵等内容,全方位解读马克思的人本思想。第三章主要通过阐述毛泽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的生成条件、基本内容及实践途径等内容,理清毛泽东对马克思人本思想的继承与发展。第四章是改革开放后马克思人本思想的发展历程,梳理了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思想、江泽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思想、胡锦涛以人为本思想、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本章与第三章共同展现了马克思人本思想中国化历程。第五章是马克思人本思想在中国的发展逻辑和当代价值,探讨了马克思人本思想中国化历程中所蕴含的继承性、发展性及当代价值。第五章内容是本文的探究性结论。毫无疑问,马克思人本思想中国化有其发展逻辑和当代价值。通过纵向梳理马克思人本思想中国化历程,发现马克思人本思想中国化的发展逻辑主要体现在马克思人本思想中国化的继承性和发展性两个方面:人民主体观、人民取向观以及人民动力观是对马克思人本思想的继承和实践;“人民”的内涵和范畴不断扩大、人民的主体地位不断提高、人民民主的实现途径不断丰富、对“人民需求”的理解不断拓展,是对马克思人本思想在理论与实践方面的拓展和深化。马克思人本思想中国化的当代价值,体现在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深化了中国共产党执政思想,利于实现人自由全面发展,指引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为世界他国提供了经验借鉴。

张雅妮[3](2020)在《习近平新时代人民观研究》文中提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群众史观的基本观点。实现和维护广大人民的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职责和使命,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是中国共产党夺取革命和建设一次又一次胜利的关键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工作出现许多新发展、面临众多新挑战。中国共产党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不仅在实践中切实维护了人民的利益,也从基本原理的高度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时代内涵。习近平新时代人民观是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新发展,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主要创立者,习近平本人对新时代人民观的形成做了突出贡献,彰显了他深厚的人民情怀和价值追求。研习习近平新时代人民观,可以让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深刻地理解和把握人民的地位和作用,进而在实践中更好地以人民为中心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人民观立足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国际国内背景,充分吸收和借鉴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人民观、中国共产党人民观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民本”思想,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鲜明的时代特色。习近平新时代人民观主要由人民主体观、人民利益观、人民检验观和人民幸福观构成,具有严密的内在逻辑,其中人民主体观是核心、人民利益观是前提、人民检验观是保障、人民幸福观是目标。习近平新时代人民观为当前群众工作的展开提供了方法论指导,具有鲜明的方法论特征,是坚持问题导向、注重全面分析、重视调查研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解决实际问题的典范。习近平新时代人民观在理论上丰富和完善了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充实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实践中则有利于凝聚人民团结的强大力量,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刘伟泽[4](2020)在《马克思人民主体观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马克思人民主体观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心轴线,将马克思主义的各个思想理论串联起来,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从理论上讲,研究马克思关于人民的主体的观点将有助于我们更准确,更深入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思想和价值取向,能够指导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正确发展方向;从实践意义上讲,研究马克思人民主体观可以为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寻找实现方式,可以用于指导进一步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也更加有利于重建与加强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通过阅读马克思着作及相关资料在研究中发现,马克思人民主体观在批判与继承前人思想中发展,也随着马克思本人思想的深入发展而完善。经过古希腊哲学家与近代西方哲学家思想的发展演进,“主体”概念终于定位在“人”身上。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关注贫困人民的物质利益,批判统治阶级,维护人民合法权益,确定国家与市民社会关系,阐述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在社会关系中寻找实现人民主体的可行途径。马克思人民主体观中主体有着个人、阶级与人民的存在形式,不同的存在形式决定了实现人民主体地位的不同方式。人民主体的实现方式可以分为正确认识劳动实践,进而消灭异化劳动,最终进行无产阶级革命三部分。对于个人而言,实现自由全面的发展以及实现人类解放是研究马克思人民主体观的宝贵价值。马克思人民主体观在继承与批判中实现了存在与方法论的根本变革。在马克思人民主体观的指导下,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获得了巨大成功。在日益全球化的今天,在人民的主体地位还未得到完全实现之前,马克思人民主体观对当代中国乃至全人类的发展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周心如[5](2020)在《习近平的人民观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人民群众观是马克思主义对待人民的基本看法和态度,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所研究的习近平的人民观是整理提炼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十八大以来所提出的一系列施政治国的方略中关于人民群众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论述,确保马克思主义的正本清源。习近平的人民观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一脉相承,主要包括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发展的根本立场、把依靠人民群众作为发展的根本动力、把保持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作为执政根基四个方面的内容。本文共由以下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本文通过对历史资料的整理,对习近平的人民观形成的基本条件进行研究。首先,本文从习近平的人民观形成的理论基础入手,解读了习近平的人民观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待人民群众的基本看法与态度的一脉相承。通过分析马克思、恩格斯对实现人民解放途径的探索以及列宁在领导俄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对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拓展与丰富,探索了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发展历程。并且总结了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探讨了毛泽东至胡锦涛以来历届领导人对人民群众的基本立场与情感是习近平的人民观形成所具备的重要基因。接着,依据对习近平的人民观形成的实践基础的分析,阐明了习近平的人民观了科学性、全面性。最后,探讨了习近平的成长环境与工作经历,肯定了习近平父亲的言传身教与习近平多年丰富的基层工作在习近平的人民观从萌芽到逐步走向成熟过程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第二部分:第二章是文章的核心章节,通过整理提炼党中央在十八大以来所提出的一系列施政治国的方略中所体现的对人民群众的立场和观点,对习近平的人民观进行分析解读。本章分别从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把以人民为中心的作为发展的根本立场、把依靠人民群众作为发展的根本动力、把保持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作为执政根基四个方面,阐述习近平的人民观的当代发展路径。第三部分:第三章探寻了习近平的人民观的理论意义及时代价值。在理论意义层面看,习近平的人民观不仅是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在当代中国的最新理论表达,同时还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从时代价值层面看,习近平的人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过程中与在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所发挥的作用多角度出发。习近平的人民观不是结论,而是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其人民观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与不同的历史条件相结合,与时俱进地增加新的内容,因此我将不断加深和延续对其的关注与研究。

韩秋媛[6](2019)在《习近平人民主体观的唯物史观解读》文中研究说明习近平人民主体观是习近平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尤其是其群众观点同中国当前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习近平人民主体观是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利益观、价值观的同时,吸收借鉴了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人的思想,结合自身知青岁月、从政实践、对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发展,从而形成的符合我国当前国情的人民主体观。唯物史观基本观点即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原则也是我们一直所秉承的。因为,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同时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习近平人民主体观内涵博大精深,具体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一是改善民生,增强人民获得感、顺从民意,以人民为中心、人民至上,保障人民基本权利、密切联系人民,坚定人民立场;二是“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三是“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因为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体同时更是社会历史发展成果的享用者,新时代的今天,研究和学习这一思想同时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它不仅是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进一步发展的突出成果,同时更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终极目标即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有力保障。

李永峰[7](2019)在《习近平人民主体观研究》文中提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中国共产党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这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成功的关键。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新时代,如何坚持并落实人民主体观,发挥人民的主体作用,是党和国家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立足于新的世情党情国情,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讲话中蕴含的人民主体观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人民主体观不仅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民观,更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习近平人民主体观是在继承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的观点、中国历届领导集体的人民观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为邦本、利民富民和修身治吏等民本思想基础上形成的;党的十八大之前中国共产党开展群众实践活动的经验、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开展群众实践活动的经验及习近平自身的成长工作经历,为习近平人民主体观的形成奠定了现实基础。习近平人民主体观包括人民是历史主体、人民是实践主体、人民是权力主体、人民是利益主体和人民是价值主体五个层面。具体来说,人民作为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既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使中国发展处于新的历史方位,人民又是实现伟大梦想的依靠力量,只有每个人不懈努力,才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人民作为实践主体,通过推动全面深化改革为我国发展提供前进动力,通过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推动建立法治国家和法治社会,通过建言献策和监督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人民作为权力主体,国家性质规定人民是国家权力的主人,监督国家机关权力的行使;人民作为利益主体,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人民向往的美好生活作为奋斗目标,以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作为价值主体,人民是治国理政实践活动的价值评判主体,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提升是价值评判的标准。由此可以看出,习近平人民主体观具有时代性、创新性和务实性的特征,也具有重要的价值。从理论上来说,坚持习近平人民主体观,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人民观,深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人民主体思想,进一步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导向: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从实践层面上说,坚持习近平人民主体观,有利于发挥人民的主体作用,构建以人民为主体的治国理政新模式,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在此基础上,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郭娇娇[8](2019)在《习近平人民主体观及其当代启示研究 ——从确立大学生主体视角阐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是立国之本,“民”是强国之要。习近平总书记恪守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基本原理,坚持人民是历史创造者观点,立足新时代中国国情确立了习近平人民主体观,彰显着新时代内涵,具有深刻意义。从当前大学生主体缺失现状思考习近平人民主体观的落实和启示,从确立大学生主体视角研究习近平人民主体观,对确立大学生主体具有重要启示,对习近平人民主体观的研究具有时代性意义。本文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跨学科研究法、理论联系实际方法,从确立大学生主体视角阐释习近平人民主体观及其当代启示,系统阐述习近平人民主体观的内涵、渊源和主要内容,探究这一思想对确立大学生主体的启示。全文由引言、正文、结语三部分组成。引言部分主要概述本文研究背景、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方法、创新之处与不足。正文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习近平人民主体观与大学生主体概述,从确立大学生主体视角阐述习近平人民主体观及大学生主体的内涵和特征,为后文以习近平人民主体观为指导,探究确立大学生主体的现实要求提供依据。第二部分阐述习近平人民主体观的理论来源和实践基础,即马克思关于人的思想、中国传统民本思想、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理念和习近平自身工作实践、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实践。第三部分论析习近平人民主体观的主要内容,包括:人民主体地位、人民主体利益、人民主体文化自信、人民主体美好生活需要等。第四部分从确立大学生主体视角阐明习近平人民主体观的当代启示,即以培育大学生主体意识、满足大学生主体诉求、实现大学生主体价值和提升大学生主体幸福指数为导向探寻确立大学生主体的新思路。结语部分概括全文主要内容及后续研究需要关注的问题。

常聪[9](2018)在《毛泽东与习近平新时代人民主体观的同一性和创新性》文中提出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实践证明,不管是在革命、建设还是改革时期,能否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关乎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毛泽东与习近平新时代人民主体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人民主体观的重要理论成果,文章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探讨了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观的科学内涵,从同一性和创新性两个维度对毛泽东和习近平新时代人民主体观进行分析,进而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观的发展规律,对于进一步指导人民主体观在社会主义实践中的创新与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刘欣欣[10](2018)在《马克思的人民主体观及其现代价值》文中认为马克思的人民主体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人民群众问题上的基本立场和态度的体现,也是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马克思和恩格斯并没有明确系统地提出过人民主体观,但是在他们的经典着作中都有对关于人民主体思想的深刻论述,通过整理和研究这些经典文本我们不难看出他们的思想脉络。从理论上看,研究马克思的人民主体观有利于使马克思主义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完善和成熟,并且能够对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得到更深层次的认识,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依据。从实践上看,研究马克思的人民主体观,能够从更深层次探析人民主体思想在我国的形成脉络与发展前景,从而发挥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支柱作用。论文通过运用文献研究法、理论联系实际研究法、比较法、历史分析与归纳演绎等方法,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和梳理,研究出马克思的人民主体观的形成与发展状况。第一部分主要是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阐述了马克思人民主体观的思想来源与基础。每个思想都不是凭空产生的,都有自己的思想渊源,通过对古希腊、近代哲学思想和德国古典哲学思想等进行研究和论述,挖掘出马克思人民主体观的理论来源,并对它们进行了分析,阐述出这些思想与马克思人民主体观之间的关系。第二部分主要阐述了马克思人民主体观从萌芽到基本形成时期的发展脉络与形成过程,按照时间顺序对这个过程进行系统的研究和梳理,主要包括四个时间段:萌芽时期、初步形成时期、基本形成时期和进一步发展时期,并分别对每一时期进行了详尽的探讨和概括。第三部分是对马克思的人民主体观所包含的基本内容进行了总结和概括,从多个层次分析总结了马克思人民主体观的内容,包括人民为什么是主体、人民主体表现在哪些方面以及如何实现人民主体等。第四部分分析了马克思人民主体观的历史贡献与现代价值,立足于中国的国情和实践,指出马克思人民主体观的历史贡献与对当今新时代国家建设的重要指导作用。

二、试论毛泽东的人民主体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论毛泽东的人民主体观(论文提纲范文)

(1)马克思人民主体观及其意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其分析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简要评述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重点、难点、创新点
        1.4.1 研究重点
        1.4.2 研究难点
        1.4.3 创新点
    1.5 相关概念界定
        1.5.1 人民
        1.5.2 人民群众
        1.5.3 主体
        1.5.4 人民主体
第2章 马克思人民主体观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理论渊源
    2.1 马克思人民主体观产生的时代背景
        2.1.1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的固有矛盾逐渐显现
        2.1.2 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阶级对立日益凸显
        2.1.3 科学的发展尤其自然科学不断取得新突破
    2.2 马克思人民主体观形成的理论渊源
        2.2.1 受古希腊时期人文主义的影响
        2.2.2 扬弃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中的人文思想
        2.2.3 合理借鉴德国古典哲学中的人本思想
        2.2.4 继承与超越英法空想社会主义中的人道主义
第3章 马克思人民主体观的历史演进
    3.1 马克思人民主体观的孕育
        3.1.1 将人的“自我意识”摆在最高位置
        3.1.2 开始关注贫苦大众的物质利益问题
    3.2 马克思人民主体观的初步形成
        3.2.1 提出“市民社会决定国家”
        3.2.2 政治解放:并非人的真正解放
        3.2.3 无产阶级:人获得解放的依靠力量
        3.2.4 消除私有制下的劳动异化:人解放的前提
        3.2.5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3.3 马克思人民主体观走向成熟
        3.3.1 在实践中复归人的本质
        3.3.2 以唯物史观为基础阐述人民的主体性
        3.3.3 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3.4 马克思人民主体观的发展深化
        3.4.1 提出无产阶级工农联盟思想
        3.4.2 找到人类解放的现实路径
        3.4.3 在实践中肯定人民的主体作用
        3.4.4 对共产主义的科学设想
第4章 马克思人民主体观的内容
    4.1 马克思对人民主体观内容的阐释
        4.1.1 人民群众是历史主体
        4.1.2 人民群众是实践主体
        4.1.3 人民群众是价值主体
    4.2 人民主体在历史中的片面发展
        4.2.1 人民主体片面发展的原因
        4.2.2 人民主体地位的实现有一个历史过程
    4.3 人民主体地位的实现条件
        4.3.1 经济基础:废除资产阶级所有制
        4.3.2 政治保障:实现无产阶级专政
        4.3.3 文化条件:增强人民主体意识
        4.3.4 实现路径:共产主义运动
第5章 马克思人民主体观的意义
    5.1 马克思人民主体观的理论意义
        5.1.1 实现了对西方传统人道主义的根本变革
        5.1.2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
        5.1.3 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观提供了根本遵循
    5.2 马克思人民主体观的现实意义
        5.2.1 为巩固加强党的执政地位指明方向
        5.2.2 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凝聚力量
        5.2.3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动力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2)马克思人本思想中国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写作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写作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与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马克思人本思想相关概述
    2.1 马克思人本思想的生成条件
        2.1.1 时代背景:资本主义迅猛发展
        2.1.2 思想渊源:批判继承古圣先贤思想
        2.1.3 主观条件:个人成长经历与使命担当
    2.2 马克思人本思想的发展历程
        2.2.1 萌芽:“意识的人”追求精神自由
        2.2.2 形成:“人的类”追求劳动自觉
        2.2.3 深化:“现实的人”追求自由全面发展
    2.3 马克思人本思想的核心内涵
        2.3.1 逻辑起点:人自由自觉的内在本质
        2.3.2 立论基点:现实的人
        2.3.3 价值诉求:全人类的解放
        2.3.4 终极目标: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
第3章 毛泽东对马克思人本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3.1 毛泽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的生成条件
        3.1.1 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
        3.1.2 国情基础:救亡图存
        3.1.3 文化基础:古代民本思想和近代三民主义
        3.1.4 主观因素:人本情怀
    3.2 毛泽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的基本内容
        3.2.1 坚信人民创造历史
        3.2.2 坚持走群众路线
        3.2.3 提倡人民当家作主
    3.3 毛泽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的实践途径
        3.3.1 通过革命手段实现国家独立
        3.3.2 建立民主制度赋予人民权利
        3.3.3 带领人民群众创造物质财富
第4章 改革开放后马克思人本思想中国化的发展历程
    4.1 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思想
        4.1.1 “三个有利于”标准
        4.1.2 保障人民民主,加强法制建设
        4.1.3 先富带后富,实现共同富裕
    4.2 江泽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思想
        4.2.1 尊重劳动、知识、人才和创造
        4.2.2 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4.2.3 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结合
    4.3 胡锦涛以人为本思想
        4.3.1 权为民所用,问政于民
        4.3.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4.3.3 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4.4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4.4.1 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4.4.2 人民是最终评判者
        4.4.3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第5章 马克思人本思想中国化的发展逻辑和当代价值
    5.1 马克思人本思想中国化的继承性
        5.1.1 人民主体观:人民群众创造社会历史
        5.1.2 人民取向观:人民利益至上
        5.1.3 人民动力观:依靠广大人民群众
    5.2 马克思人本思想中国化的发展性
        5.2.1 “人民”的内涵和范畴不断扩大
        5.2.2 人民的主体地位不断提高
        5.2.3 人民民主的实现途径不断丰富
        5.2.4 对“人民需求”的理解不断拓展
    5.3 马克思人本思想中国化的当代价值
        5.3.1 丰富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
        5.3.2 深化中国共产党执政思想
        5.3.3 利于实现人自由全面发展
        5.3.4 指引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5.3.5 为世界他国提供经验借鉴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科研成果
致谢

(3)习近平新时代人民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工作研究进展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3 本文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和研究思路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2 习近平新时代人民观的形成背景和理论基础
    2.1 形成背景
        2.1.1 时代背景
        2.1.2 个人背景
    2.2 理论基础
        2.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人民观
        2.2.2 中国共产党人民观
        2.2.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
3 习近平新时代人民观的主要内容
    3.1 人民主体观
        3.1.1 人民是国家和社会权力的主人
        3.1.2 向人民学习拜人民为师
        3.1.3 用科学理论武装教育人民
    3.2 人民利益观
        3.2.1 永远做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
        3.2.2 统筹做好各领域的民生工作
        3.2.3 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
    3.3 人民检验观
        3.3.1 人民是一切工作的检验者
        3.3.2 畅通人民检验的渠道
    3.4 人民幸福观
        3.4.1 人民是幸福生活的主体
        3.4.2 实现幸福的途径是奋斗
        3.4.3 幸福的最高境界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4 习近平新时代人民观的方法论特征
    4.1 注重全面分析的辩证思维方式
        4.1.1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4.1.2 坚持历史与现实相统一
        4.1.3 坚持民族与世界相统一
    4.2 重视调查研究的群众工作方法
        4.2.1 调查研究是制定政策的前提
        4.2.2 调查研究是科学决策的关键
        4.2.3 调查研究是密切联系群众的途径
    4.3 坚持问题导向的群众工作实践
        4.3.1 经济建设要以发展为己任,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4.3.2 政治建设要以制度为依托,保证人民当家做主
        4.3.3 文化建设要以实践为基础,扎根群众为民立言
        4.3.4 社会建设要以民生为重点,多措并举为民谋利
        4.3.5 生态建设要以和谐为目标,共建共享为民造福
5 习近平新时代人民观的当代价值
    5.1 习近平新时代人民观的理论价值
        5.1.1 丰富和完善了马克思主义人民观
        5.1.2 充实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5.2 习近平新时代人民观的实践价值
        5.2.1 破解威胁人民利益的难题,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5.2.2 充分发挥人民主体性,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6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4)马克思人民主体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状况
        (一)国外对马克思人民主体观的研究状况
        (二)国内对马克思人民主体观的研究状况
    三、研究方法与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三)创新之处
第一章 马克思人民主体观的理论来源与逻辑演进
    第一节 马克思人民主体观的理论来源
        一、“人是万物的尺度”使“人”第一次成为哲学的中心
        二、“我思故我在”提出“人”是认识的主体
        三、“人为自然立法”确定了“人”的主体地位
        四、费尔巴哈人本思想是马克思人民主体观确立的思想前提
    第二节 马克思人民主体观的逻辑演进
        一、关注社会现实,初步接触人民
        二、批判黑格尔法哲学,关注市民社会
        三、批判神圣家族,阐述群众创造历史
        四、阐释唯物史观,明确人民的主体地位
        五、关注资本,寻找人民主体的实现方式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马克思人民主体观的理论内蕴
    第一节 马克思人民主体观中的主体
        一、个体主体--现实的人
        二、群体主体--无产阶级
        三、社会主体--人民群众
    第二节 马克思人民主体地位的实现方式
        一、劳动实践是实现人民主体的基本前提
        二、消除异化劳动是实现人民主体的必然选择
        三、无产阶级革命是实现人民主体的必要手段
    第三节 马克思人民主体观的价值取向
        一、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二、人类解放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马克思人民主体观的时代价值
    第一节 马克思人民主体观的理论意义
        一、马克思人民主体观的存在论革命
        二、马克思人民主体观的方法论革命
    第二节 马克思人民主体观的当代价值
        一、党的十八大之前中国共产党的主要思想
        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5)习近平的人民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依据及意义
        0.1.1 选题依据
        0.1.2 选题意义
    0.2 研究现状
        0.2.1 国外研究现状
        0.2.2 国内研究现状
    0.3 本文研究方法与创新之法
        0.3.1 本文研究方法
        0.3.2 创新之法
1 习近平的人民观形成的基本条件
    1.1 习近平的人民观形成的理论基础
        1.1.1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
        1.1.2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人民观
        1.1.3 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集体的人民观
    1.2 习近平的人民观形成的实践基础
        1.2.1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
        1.2.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伟大实践
    1.3 习近平的人民观形成的主体因素
        1.3.1 家庭环境的影响
        1.3.2 习近平个人成长及工作经历
2 习近平的人民观的基本内容
    2.1 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
        2.1.1 为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2.1.2 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
        2.1.3 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
    2.2 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发展的根本立场
        2.2.1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
        2.2.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根本属性在于人民性
        2.2.3 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坚持人民群众利益至上
    2.3 把依靠人民群众作为发展的根本动力
        2.3.1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
        2.3.2 发挥人民首创精神,最大限度集中群众智慧
        2.3.3 坚持人民群众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主体
    2.4 把保持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作为执政根基
        2.4.1 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
        2.4.2 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
        2.4.3 我们讲宗旨说到底还是为人民服务这句话
3 习近平的人民观的理论意义及时代价值
    3.1 习近平的人民观的理论意义
        3.1.1 习近平的人民观是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在当代中国的最新理论表达
        3.1.2 习近平的人民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和价值指向
    3.2 习近平的人民观的时代价值
        3.2.1 习近平的人民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了人民力量
        3.2.2 习近平的人民观为新时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开辟了实践路径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6)习近平人民主体观的唯物史观解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之处
2 习近平人民主体观的渊源
    2.1 习近平人民主体观的理论渊源
        2.1.1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
        2.1.2 马克思主义利益观是实现人民利益的指导原则
        2.1.3 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是评判人民历史作用的重要依据
        2.1.4 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人的人民观是其直接理论来源
    2.2 习近平人民主体观的实践渊源
        2.2.1 知青岁月培养了习近平的为民情怀
        2.2.2 习近平人民主体观根植于他的从政实践
        2.2.3 习近平人民主体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实践性
3 习近平人民主体观的主要内容
    3.1 坚持群众观点、群众路线是实现人民主体地位的根本原则
        3.1.1 改善民生,增强人民获得感
        3.1.2 顺从民意,以人民为中心
        3.1.3 人民至上,保障人民基本权利
        3.1.4 密切联系人民,坚定人民立场
    3.2 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对人民主体观的进一步落实
        3.2.1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2.2 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满足人民对物质的基本需求
        3.2.3 在全面依法治国中,维护人民合法权益的使用
        3.2.4 在全面从严治党中,保障人民主体地位的确立
    3.3 坚持五大发展理念是实现人民主体地位的现实需要
        3.3.1 创新发展极大促进了生产力的进步
        3.3.2 协调发展丰富了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3.3.3 绿色发展明显改善了人居环境
        3.3.4 开放发展突出体现了推进人类共同发展
        3.3.5 共享发展推动了人们对资源的合理利用
4 习近平人民主体观的重大意义
    4.1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与时俱进的发展
        4.1.1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4.1.2 马克思主义历史辩证法的丰富
    4.2 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有力保障
        4.2.1 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提升人民生活质量的指导方针
        4.2.2 我们党践行群众路线改善党群关系的基本依据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研究成果

(7)习近平人民主体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四)研究的创新之处
一、习近平人民主体观的形成基础
    (一)习近平人民主体观形成的理论渊源
        1.唯物史观中关于人民群众的观点
        2.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集体的人民观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
    (二)习近平人民主体观的实践基础
        1.党的十八大之前中国共产党开展人民群众实践活动的经验总结
        2.习近平个人成长经历及党的十八大以来治国理政的经验总结
二、习近平人民主体观的主要内容
    (一)人民是历史主体
        1.人民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决定力量
        2.人民是实现伟大梦想的依靠力量
    (二)人民是实践主体
        1.人民是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主体
        2.人民是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的主体
        3.人民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主体
        4.人民是全面从严治党纵深发展的推动力量
    (三)人民是权力主体
        1.人民是社会公共权力的主人
        2.人民是监督国家机关权力行使的主体
    (四)人民是利益主体
        1.增进人民福祉是治国理政实践的出发点
        2.实现人民向往的美好生活是维护人民利益的目标追求
    (五)人民是价值主体
        1.人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活动的价值评判主体
        2.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提升是价值评判的标准
三、习近平人民主体观的特征及其当代价值
    (一)习近平人民主体观的特征
        1.时代性
        2.创新性
        3.务实性
    (二)习近平人民主体观的理论价值
        1.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民观
        2.进一步深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人民主体思想
        3.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导向
    (三)习近平人民主体观的实践价值
        1.有利于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提升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
        2.有利于践行群众路线,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3.有利于构建以人民为主体的治国理政新模式
        4.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结语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习近平人民主体观及其当代启示研究 ——从确立大学生主体视角阐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三) 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跨学科研究法
        3.理论联系实际方法
    (四) 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
        1.创新之处
        2.不足之处
一、习近平人民主体观与大学生主体概述
    (一) 习近平人民主体观的内涵和特征
        1.人民主体的内涵
        2.习近平人民主体观的内涵及特征
        3.大学生主体的内涵及特征
    (二) 确立大学生主体与习近平人民主体观的关系
        1.习近平人民主体观是确立大学生主体的理论指导
        2.确立大学生主体是习近平人民主体观的现实要求
二、习近平人民主体观理论来源和实践基础
    (一) 习近平人民主体观的理论来源
        1.马克思关于人的思想
        2.中国传统民本思想
        3.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理念
    (二) 习近平人民主体观的实践基础
        1.习近平自身工作实践
        2.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实践
三、习近平人民主体观的主要内容
    (一)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为基础
        1.坚持人民当家做主
        2.坚持发展依靠人民
    (二) 坚持人民主体利益至上为原则
        1.发展为了人民
        2.保障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 坚持人民主体文化自信为灵魂
        1.培育人民共同价值追求
        2.加强人民主体道德建设
    (四) 坚持人民主体美好生活需要为导向
        1.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2.提升人民幸福感和获得感
四、习近平人民主体观对确立大学生主体的当代启示
    (一) 坚持用人民主体观培育大学生主体意识
        1.强化大学生主体观念
        2.培养大学生主体实践观念
        3.提升大学生主体获得感
    (二) 遵循人民利益至上原则满足大学生主体诉求
        1.满足大学生主体精神发展的诉求
        2.满足大学生主体权利平等的诉求
        3.满足大学生主体成长发展的诉求
    (三) 紧扣文化自信实现大学生主体价值
        1.实现大学生主体自我价值
        2.实现大学生主体社会价值
    (四) 围绕美好生活导向提升大学生幸福指数
        1.培养大学生主体美好生活追求
        2.培养大学生主体幸福能力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毛泽东与习近平新时代人民主体观的同一性和创新性(论文提纲范文)

一、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观的科学内涵
二、毛泽东与习近平新时代人民主体观的同一性和创新性
    (一) 毛泽东与习近平新时代人民主体观的同一性
        1. 二者高度重视民主建设
        2. 二者坚持在实践中发挥人民的首创精神
        3. 二者不忘共产党人的初心:一切为了人民
    (二) 毛泽东与习近平新时代人民主体观的创新性
        1. 准确认识到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2. 风格特征的时代性
三、结语

(10)马克思的人民主体观及其现代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 文献综述
    (三)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四) 创新之处与不足
一、马克思人民主体观的理论来源与实践基础
    (一) 马克思人民主体观的理论来源
        1.对古希腊思想家“人是万物的尺度”思想批判性吸收
        2.对近代西方“假相说”和“我思故我在”的批判性吸收
        3.对德国古典哲学的“人为自然立法”和“绝对精神”的扬弃
    (二) 马克思人民主体观的实践基础
        1.19 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工人运动兴起是马克思人民主体观的阶级实践基础
        2.马克思亲自参加无产阶级革命的实践是马克思人民主体观的个体实践基础
二、马克思人民主体观的形成
    (一) 萌芽时期:《博士论文》到《莱茵报》时期
        1.《博士论文》里提出了“自我意识具有最高的神性”思想
        2.《莱茵报》时期就阐述了出版自由是人民意愿的人民性原则
    (二) 初步形成时期:《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到《德法年鉴》时期
        1.《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已提出“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人本主义理念
        2.《德法年鉴》阐述了“人的解放”这一人民主体地位终极实现状态的思想
    (三)基本形成时期:《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德意志意识形态》时期
        1.《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阐述了消除异化劳动,恢复人的劳动能动性创造力的自由自觉活动的思想
        2.《神圣家族》正式阐述人民群众在历史中起决定作用的典型的人民主体思想
        3.《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论述了人的社会实践是历史发展的动力思想
        4.《德意志意识形态》全面阐述包括人民主体观在内的唯物史观
    (四) 进一步发展时期:《共产党宣言》到《哥达纲领批判》时期
        1.《共产党宣言》进一步丰富人民主体观
        2.《法兰西内战》通过总结巴黎公社经验,阐述了无产阶级专政、人民至上的人民群众主体思想
        3.《哥达纲领批判》阐述了未来社会无产阶级作为主人的地位体现的特征
三、马克思人民主体观的基本内容
    (一) 人民主体的深邃内涵
        1.人民的内涵
        2.主体的内涵
        3.客体的内涵
    (二) 人民何以成为主体
        1.人民是经济主体
        2.人民是政治主体
        3.人民是文化主体
    (三) 人民主体地位的具体体现
        1.人民是历史和社会发展的主体
        2.人民是实践的主体
        3.人民是价值的主体
    (四) 怎样实现人民主体
        1.共产主义革命是实现人民主体地位的必要手段
        2.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实现人民主体地位的物质基础
        3.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工农联盟是实现人民主体地位的基本保障
        4.发挥哲学的作用,树立共产主义意识是实现人民主体地位的准备条件
四、马克思人民主体观的历史贡献与现代价值
    (一) 马克思人民主体观的历史贡献
        1.丰富和充实了唯物史观
        2.为工人运动和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巨大动力
    (二) 马克思人民主体观的现代价值
        1.尊重和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2.保障和改善民生,重视解决人民主体利益
        3.顺应人民主体意志,实现人民主体价值
        4.坚持和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治国发展理念
结语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四、试论毛泽东的人民主体观(论文参考文献)

  • [1]马克思人民主体观及其意义研究[D]. 朱玉. 兰州理工大学, 2021
  • [2]马克思人本思想中国化研究[D]. 向军贤. 吉林大学, 2020(08)
  • [3]习近平新时代人民观研究[D]. 张雅妮.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6)
  • [4]马克思人民主体观研究[D]. 刘伟泽. 黑龙江大学, 2020(05)
  • [5]习近平的人民观研究[D]. 周心如. 辽宁大学, 2020(01)
  • [6]习近平人民主体观的唯物史观解读[D]. 韩秋媛. 西安理工大学, 2019(08)
  • [7]习近平人民主体观研究[D]. 李永峰. 曲阜师范大学, 2019(12)
  • [8]习近平人民主体观及其当代启示研究 ——从确立大学生主体视角阐释[D]. 郭娇娇. 辽宁师范大学, 2019(10)
  • [9]毛泽东与习近平新时代人民主体观的同一性和创新性[J]. 常聪. 世纪桥, 2018(08)
  • [10]马克思的人民主体观及其现代价值[D]. 刘欣欣. 曲阜师范大学, 2018(12)

标签:;  ;  ;  ;  ;  

论毛泽东的人民主体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