睾丸肿瘤66例临床分析

睾丸肿瘤66例临床分析

一、睾丸肿瘤66例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张丹妮[1](2021)在《常规超声联合VTIQ技术在儿童正常睾丸及单侧可触及隐睾中应用价值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常规超声联合VTIQ技术在儿童正常睾丸中应用价值的初步研究目的:运用常规超声联合声触诊组织定量成像(Virtual Touch Tissues Imaging Quantification,VTIQ)技术评价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儿童正常睾丸体积及组织弹性变化特征,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为睾丸其他疾病的诊疗、随访监测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筛选2019年1月—2020年12月于邯郸市中心医院接受睾丸超声检查且检查为阴性的正常儿童326名(共计652个睾丸)。按照儿童年龄分期可将研究对象划分为六组,新生儿组(0~28天)51名、婴儿组(≥29天~<1岁)55名、幼儿组(≥1~<3岁)52名、学龄前期组(≥3~<6岁)57名、学龄期组(≥6~<10岁)56名、青春期组(≥10~<18岁)55名。对睾丸分别进行常规超声及VTIQ技术检查。应用二维超声测量睾丸上下径、前后径及左右径,计算睾丸体积;比较不同侧别、不同年龄睾丸体积的差异;在睾丸最大纵切面上测量睾丸上部、中部及下部区域弹性模量值;比较不同侧别、不同年龄、不同取样部位睾丸弹性模量值的差异。应用相应的统计学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各年龄组不同侧别间睾丸体积及对应区域弹性模量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不同年龄组间睾丸体积及对应区域弹性模量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睾丸不同取样部位间弹性模量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睾丸体积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尤其在10岁之后出现迅速增长;2.10岁之前儿童睾丸弹性模量值随年龄增长而减小,10岁之后睾丸弹性模量值随年龄增加而增加;3.睾丸呈现出中心区域硬度小于上下区域硬度的分布特点。4.建立了不同年龄段健康儿童睾丸体积和弹性模量的正常值参考范围。本研究正常值参考范围可初步作为国内常规超声及VTIQ技术测量儿童睾丸正常值参考标准。5.VTIQ技术能够对睾丸组织的硬度变化进行定量分析,是常规二维超声的重要补充检查,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第二部分 常规超声联合VTIQ技术在儿童单侧可触及隐睾中应用价值的初步研究目的:运用常规超声联合VTIQ技术定量评价单侧可触及隐睾患儿患侧和健侧睾丸体积及组织弹性变化特征,探索常规超声联合VTIQ技术在评估单侧可触及隐睾睾丸组织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9年1月—2020年12月就诊于邯郸市中心医院并经临床确诊为单侧可触及隐睾患儿46名(共计92个睾丸:患侧睾丸46个;健侧睾丸46个;)纳入研究,同时选取第一部分同年龄阶段的正常儿童154名(共计308个睾丸)作为对照。将纳入本研究的睾丸区分为三组:正常儿童睾丸组(A组);患儿健侧睾丸组(B组);患儿患侧睾丸组(C组);按照年龄分期将各组划分为婴儿期(1),幼儿期(2),学龄前期(3);应用二维超声测量睾丸长径、前后径及左右径,计算睾丸体积;运用VTIQ技术在睾丸最大纵切面上测量睾丸上部、中部及下部区域弹性模量值;分析比较各年龄段患儿健侧睾丸组、患儿患侧睾丸组、正常儿童睾丸组间睾丸体积及对应区域弹性模量值的差异;比较患侧睾丸组不同年龄组间睾丸体积及对应区域弹性模量差值比的差异;比较患侧睾丸所处不同部位时睾丸体积及对应区域弹性模量值的差异;应用相应的统计学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同年龄段正常儿童睾丸组、患儿健侧睾丸组、患儿患侧睾丸组间睾丸体积的比较:(1)A1组和B1组、A2组和B2组、A3组和B3组之间睾丸体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A1组和C1组之间睾丸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2组和C2组、A3组和C3组之间睾丸体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B1组和C1组之间睾丸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2组和C2组、B3组和C3组之间睾丸体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同年龄阶段正常儿童睾丸组、患儿健侧睾丸组、患儿患侧睾丸组间睾丸对应区域弹性模量值的比较:(1)A1组和B1组、A2组和B2组、A3组和B3组之间睾丸对应区域弹性模量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A1组和C1组、A2组和C2组、A3组和C3组之间睾丸对应区域弹性模量差异值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B1组和C1组、B2组和C2组、B3组和C3组之间睾丸对应区域弹性模量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不同年龄组间患儿患侧睾丸组睾丸体积及对应区域弹性模量的差值比的比较:(1)C1体积差值比<C2体积差值比<C3体积差值比,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C1弹性模量差值比<C2弹性模量差值比<C3弹性模量差值比,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患儿患侧睾丸所处不同部位时体积及对应区域弹性模量值的比较:(1)患侧睾丸位于腹股沟管近内环侧时睾丸体积明显小于位于腹股沟管近外环侧时睾丸体积,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患侧睾丸位于腹股沟管近内环侧时睾丸对应区域弹性模量值明显高于位于腹股沟管近外环侧时睾丸对应区域弹性模量值,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单侧可触及隐睾患儿患侧睾丸体积小于患儿健侧睾丸及正常儿童睾丸体积;患儿患侧睾丸对应区域弹性模量值大于患儿健侧睾丸及正常儿童睾丸对应区域弹性模量值;2.随着年龄增长,患儿患侧睾丸发育迟缓,弹性模量值增高;3.患儿患侧睾丸处于腹股沟管近内环侧时较近外环侧时睾丸体积减小、弹性模量增加;4.睾丸弹性模量值可在患侧睾丸体积发生变化之前监测到睾丸组织改变。5.利用VTIQ技术定量测量单侧可触及隐睾患儿睾丸的弹性模量值,可以对单侧可触及隐睾患儿睾丸组织的病理改变情况及其病变程度进行定量评估。

梁景辉[2](2021)在《桂药生精胶囊对不育症大鼠睾丸组织Bcl-2/Bax、Caspase-9/3表达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观察桂药生精胶囊对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CTX)诱导的不育症(Male Infertility,MI)大鼠睾丸组织Bcl-2、Bax、Caspase-9和Caspase-3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SPF级雄性SD大鼠50只,随机抽取10只为空白组、40只为模型组,空白组予腹腔注射生理盐水,模型组予腹腔注射CTX(40mg/kg),连续5天以建立MI大鼠模型。造模结束后随机抽取空白组大鼠3只、模型组大鼠5只进行模型验证,确定造模成功后将模型组大鼠均分为模型组、阳性对照组、桂药低剂量组、桂药中剂量组、桂药高剂量组,并开始进行干预。空白组与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1m L/d)灌胃,阳性对照组给予缬沙坦胶囊(1.44mg/m L/d)灌胃,桂药组给予桂药生精胶囊低、中、高剂量(28.5mg/ml/d、57mg/ml/d、114mg/ml/d)灌胃,连续4周。干预结束后测量大鼠体质量,在无菌条件下摘取大鼠睾丸、附睾称重,采用扩散法检测大鼠附睾精子参数、HE染色法观察大鼠睾丸组织结构的变化、IHC染色法检测各组大鼠睾丸组织Bcl-2、Bax、Caspase-9和Caspase-3的表达水平。结果:1.模型验证:模型组大鼠体质量、睾丸及附睾质量、精子密度、运动精子百分率、前向运动精子百分率均较空白组显着降低,模型组大鼠睾丸组织结构形态可见明显病理改变,此次大鼠模型制备符合MI模型标准。2.大鼠睾丸病理学观察:桂药低、中、高剂量组睾丸组织结构较模型组与阳性对照组有明显改善,生精小管形态趋向规则,基底膜增厚,纤维肌细胞与支持细胞数量分布均匀,精原细胞与精母细胞排列趋于整齐、层数增多,细胞外膜破损可见修复,精子细胞与精子数量增多,微血管供血改善,炎性细胞浸润减少。其中桂药高剂量组睾丸组织形态结构未见明显病理改变,改善最为明显,与空白组比较无明显差异。3.大鼠体质量:干预后桂药组、阳性对照组体质量与模型组比较显着增高(P<0.01),且桂药中、高剂量组优于阳性对照组(P<0.05),桂药高剂量组体质量与空白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4.大鼠睾丸及附睾质量:(1)睾丸质量:桂药组、阳性对照组睾丸质量与模型组比较显着增高(P<0.01),且桂药高剂量组优于阳性对照组(P<0.05),桂药高剂量组睾丸质量与空白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2)附睾质量:桂药组、阳性对照组附睾质量与模型组比较上升(P<0.05),且桂药高剂量组优于阳性对照组(P<0.05),桂药高剂量组附睾质量与空白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5.大鼠精子参数:(1)精子密度:桂药组、阳性对照组精子密度与模型组比较显着增高(P<0.01),且桂药组优于阳性对照组(P<0.01),桂药高剂量组精子密度与空白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2)运动精子百分率:桂药组、阳性对照组运动精子百分率与模型组比较显着增高(P<0.01),且桂药中、高剂量组优于阳性对照组(P<0.01),桂药高剂量组运动精子百分率与空白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3)前向运动精子百分率:桂药组、阳性对照组前向运动精子百分率与模型组比较显着增高(P<0.01),且桂药中、高剂量组优于阳性对照组(P<0.01),桂药中、高剂量组前向运动精子百分率与空白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6.大鼠睾丸组织Bcl-2的表达情况:桂药组、阳性对照组Bcl-2阳性表达率与模型组比较显着增高(P<0.01),且桂药组优于阳性对照组(P<0.05),桂药高剂量组Bcl-2阳性表达率与空白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7.大鼠睾丸组织Bax的表达情况:桂药组、阳性对照组Bax阳性表达率与模型组比较显着降低(P<0.01),且桂药中、高剂量组优于阳性对照组(P<0.01)。8.大鼠睾丸组织Caspase-9的表达情况:桂药组、阳性对照组Caspase-9阳性表达率与模型组比较显着降低(P<0.01),且桂药中、高剂量组优于阳性对照组(P<0.01)。9.大鼠睾丸组织Caspase-3的表达情况:桂药组、阳性对照组Caspase-3阳性表达率与模型组比较显着降低(P<0.01),且桂药高剂量组优于阳性对照组(P<0.05)。结论:桂药生精胶囊能改善MI大鼠睾丸病理损伤,提高MI大鼠体质量、睾丸及附睾质量、精子总数及活动力,并能上调睾丸组织Bcl-2的表达,下调Bax、Caspase-9、Caspase-3的表达,且呈明显的量效关系,这可能是桂药生精胶囊治疗MI的作用机理之一。

王艳芳[3](2021)在《基于问卷调查、回顾性病例分析及全外显子测序的性发育异常相关肿瘤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中国妇产科医师对性发育异常的诊治现状及肿瘤风险认识的全国性横断面调查目的:性发育异常(Disorders of sex development,DSD)是一组复杂的先天性疾病,需要多学科管理,妇产科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在预防肿瘤发生方面。然而,该领域目前的诊治现状未知。本次调研旨在了解妇产科医师在DSD的诊治现状以及对肿瘤风险的认识,为进一步规范DSD的管理、改善临床实践提供参考资料。方法:2020年6月到8月,在全国最大的妇产科培训教育平台发起网络问卷调查。问卷内容主要包括:人口统计学资料、诊疗行为,肿瘤风险认识等。统计方法:计数资料使用频数、百分比来表示,采用卡方检验进行差异分析,必要时使用对应分析直观展示两个变量的关系;连续变量表示为均数±标准差,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组间差异。影响因素分析采用二元或多分类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网络问卷被浏览5505次,共回收5244份问卷,响应率95.3%,剔除无效问卷249份,最终4995份纳入统计分析,有效率达90.7%,调研覆盖全国3 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中国妇产科医师基本情况:参与调研的妇产科医师以女性为主,占96.2%,年龄集中在36~55岁(73.3%);70.9%的医师从业时间超过10年;51.5%来自综合医院,42.9%来自妇幼/生殖专科医院;83.9%来自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专业覆盖了普通妇科(68.1%)、妇科/生殖内分泌(6.9%)、妇产科(非分科)(2.9%)、妇科肿瘤(1.5%)以及产科(20.5%)。(2)DSD的诊治情况:41.0%的医师表示在2019年接诊过1~20个DSD患者;接诊过21~40人和大于40人的分别占0.9%和0.4%。53.9%的医师认为DSD的发生率很少,但>1%,29.8%认为发生率<1%。接诊DSD的主要是妇科/生殖内分泌医师,集中在三级、二级医院和综合医院、妇幼/生殖专科医院。(3)最关注的临床问题:妇产科医师普遍关注的问题包括性器官的发育(83.2%)、心理健康(77.4%)、婚育问题(74.8%)、性别问题(71.9%)、第二性征(69.6%)、肿瘤风险增加(69.4%)、生长发育(61.5%)和家庭负担(45.1%);关注血压和电解质仅占16.7%和13.2%。其分布不受医师的从业时间以及所在医院性质影响(P>0.05);而与医院级别、专科类型密切相关(P<0.01),三级医院的妇产科医师和妇科/生殖内分泌医师关注的问题更全面。(4)手术指征及手术时机:盆腔包块(66.7%)、外阴畸形(65.8%)是最普遍认同的手术指征;仅29.4%的医师认为含Y染色体DSD需要手术。手术指征的把握受从业时间、医院级别、医院性质、专科类型影响(P<0.01),妇幼/生殖专科医院医师更倾向于选择含有Y染色体,妇科医生(未分专科)更可能选择盆腔包块,妇产科医生(未分科)则倾向于选择外阴畸形作为手术指征。关于手术时机,无论是何种DSD,选择不清楚的比例最高,占43.3%~44.6%。(5)DSD肿瘤风险的认识:腹腔内性腺(42.3%)、性腺发育不良(40.8%)、含有Y染色体(37.4%)以及腹股沟管内性腺(30.6%)是4个最普遍认同的危险因素。66.8%的医师认识到DSD与性腺肿瘤是部分相关,不受医师背景的影响。(6)自我评价:91.9%的医师表示对DSD相关知识了解不足;如开展相关继续教育培训,75.4%表示非常愿意,20.4%表示有时间就参加。结论:大部分的妇产科医师对DSD的诊治管理及肿瘤风险认识存在较大误区:对DSD患者血压、电解质关注不足;手术指征把握不全面,手术时机不清晰;对肿瘤发生的危险因素认识不足等。大部分医师对自身的该领域知识掌握情况不满意,并且非常希望参加相关培训。第二部分DSD诊治特点及性腺肿瘤相关影响因素回顾性分析目的:通过回顾近10年的DSD病例,总结不同分类DSD的临床及诊治特点,分析目前疾病谱,并探索性腺肿瘤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为进一步开展深入的机制研究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月~2020年12月在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病房进行手术治疗的DSD病例,按照分类总结其临床及诊治特点;并根据是否合并性腺肿瘤分为病例组及对照组探索肿瘤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共检索到423例DSD患者,根据入排标准筛选出412例最终纳入分析,平均年龄20.0±6.7岁,中位随访时间366天,不同类型DSD的纳入情况:250 例(60.7%)46,XY DSD,83 例性染色体 DSD(20.1%)和79例46,XX DSD(19.2%)。其中病例组77例和对照组335例。(1)人口统计学资料:46,XX DSD与46,XY DSD的年龄分布无显着差异,分别为21.8±7.5岁和20.2±6.4岁,高于性染色体DSD,17.8±6.2岁。不同类型DSD的身高、体重均有显着差异:46 XY DSD(165.7±10.5cm,60.1±15.0kg)>46 XX DSD(153.8±8.9cm,53.0±10.7kg)>性染色体 DSD(145.0±21.50cm,48.4±16.3kg),P<0.01。46,XXDSD与46,XY DSD的血压无显着差异,高于性染色DSD。(2)诊治特点:外阴畸形是46,XY DSD最常见的主诉及手术指征;46,XYDSD最常见的主诉是原发闭经;性染色体DSD则更可能由于生长发育迟缓、颈蹼等就诊。预防肿瘤发生是46,XYDSD与性染色DSD最常见的手术指征。DSD性腺肿瘤(良恶性)发生率是18.7%(77/412)。常见的病理类型是性腺母细胞瘤(35.1%)、无性细胞瘤(26.0%)和支持细胞瘤(23.4%)。(3)性腺肿瘤相关影响因素1)性激素水平:校正年龄、DSD分类后,促黄体生成素、孕激素水平与肿瘤发生相关,其中促黄体生成素产生正向影响关系(adjusted OR:1.022,95%CI:1.008~1.036),而孕激素产生负向影响关系(adjusted OR:0.923,95%CI:0.863~0.987)。2)Y染色体/序列:含Y组肿瘤的发生率为21.4%,不含Y组为8.2%。校正年龄及DSD分类后,含Y组的肿瘤风险是不含Y组的3.89倍(adjusted OR:3.89,95%CI:1.35~11.27)。3)DSD分类:不同类型DSD的肿瘤发生率分别是23.6%(46,XY DSD),15.7%(性染色体 DSD)和 6.3%(46,XXDSD)。校正年龄后,46,XYDSD 的肿瘤发生率是 46,XXDSD 的 4.55 倍(adjusted OR:4.55,95CI%:1.75~11.80);性染色体DSD与46,XXDSD之间肿瘤发生率差异不显着(adjusted OR:2.72,95%CI:0.91~8.09)。4)DSD病因诊断:与性腺发育不全(肿瘤发生率29.3%)相比,SRY阳性的特纳综合征、雄激素不敏感综合征(完全型)、17a羟化酶缺乏的肿瘤发生率无显着差异,分别为37.5%、21.2%和16.1%,P>0.05;雄激素不敏感综合征(部分型)(3.1%)和21羟化酶缺乏(1.6%)的肿瘤发生率明显较低,P<0.05。结论:不同类型DSD的临床特征、诊治特点及肿瘤风险不同。特纳综合征的Y片段检测可能有助于降低肿瘤风险。含有Y物质、较高的促黄体生成素、以及较低的孕激素水平与性腺肿瘤风险增加相关。第三部分基于全外显子测序的DSD性腺肿瘤发生机制研究目的:DSD性腺肿瘤的发生、发展机制尚不明确,二代测序技术开启了肿瘤研究新局面,本研究拟通过全外显子测序探索DSD性腺肿瘤的发生、发展的机制。方法:选取近3年确诊DSD并进行了性腺切除,病理证实合并性腺肿瘤的1 1例患者,对其石蜡标本进行全外显子测序,测序数据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得到肿瘤突变频谱,并筛选出肿瘤易感基因、肿瘤驱动基因、高频突变基因,对相关基因进行功能注释及富集分析。结果:共检测出231974个变异位点,C>T/G>A是肿瘤样本中最高频的突变类型;筛选出7个易感基因,均为错义突变,在9个生物过程存在富集,涉及胚胎发育调控、胚胎器官发育、组织发育等。8个已知驱动基因在骨髓细胞分化(GO:0030099)、宫内胚胎发育(GO:0001701)生物过程和癌症中的转录失调(hsa05202)通路存在富集,涉及精原细胞瘤(C003663)、发育不全(C0002793)等疾病通路。在3个高频突变基因中,ACVR1B同时也是肿瘤驱动基因,与精原细胞瘤发生密切相关。结论:DSD性腺肿瘤的发生受多基因、多途径影响,ACVR1B是重要候选基因;胚胎发育相关的基因突变可能会增加性腺肿瘤风险。

汪沅,聂欢,高强利,艾倩[4](2021)在《显微镜下睾丸肿瘤剜除术治疗儿童睾丸畸胎瘤2例并文献复习》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显微镜下睾丸肿瘤剜除术治疗儿童睾丸畸胎瘤的临床价值。方法分析2018至2019年武汉科技大学附属普仁医院收治的2例儿童睾丸畸胎瘤的临床病例,研究其临床资料,包括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治疗方式、病理结果及随访情况,结合文献复习,探索儿童睾丸畸胎瘤的诊疗途径及显微镜下睾丸肿瘤剜除术的临床价值。结果 2例患儿均行显微镜下睾丸肿瘤剜除术,患儿均治愈出院,术后随诊睾丸体积、睾酮水平未下降,肿瘤未复发。结论显微镜下睾丸肿瘤剜除术损伤小,可最大限度保留睾丸健康组织,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张应添,柯志聪,李守林[5](2020)在《保留睾丸手术治疗小儿原发性睾丸良性肿瘤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总结小儿原发性睾丸良性肿瘤的临床病历资料,探讨保留睾丸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对2012年1月至2019年1月深圳市儿童医院收治的83例小儿原发性睾丸良性肿瘤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儿年龄25 d至14岁,中位年龄32个月,<3岁49例,3~14岁34例。左侧43例,右侧37例,双侧3例。术后随访3~52个月(中位时间为26个月)。结果 79例行保留睾丸手术,4例行睾丸根治性切除术。其中单侧成熟性畸胎瘤64例,单侧表皮样囊肿16例,双侧者3例。76例患儿获得有效随访,所有受访患儿未见残留睾丸萎缩或者肿瘤复发、转移等并发症。结论与成人不同,小儿原发性睾丸良性肿瘤的发生率在睾丸肿瘤中占据较高的比例,需要引起重视。保留睾丸的手术是睾丸良性肿瘤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刘晓雯[6](2020)在《microRNA-196a-5p通过调控NR6A1/E-cadherin抑制睾丸生殖细胞肿瘤的进展》文中认为睾丸生殖细胞肿瘤(Testicular germ cell tumors,TGCTs)是一组由不同的病理组织类型和临床表现构成的多样性肿瘤,来源于功能失调的胚胎生殖细胞,可发生于生殖腺或生殖腺外。TGCTs在年轻男性中常见,其发病率在世界大部分地区处于上升趋势。TGCTs可分为两种主要的组织学类型,精原细胞瘤和非精原细胞瘤,后者包括胚胎癌、畸胎瘤、绒毛膜癌和卵黄囊肿瘤等。其中,胚胎癌细胞(Embryonal carcinoma,EC)属于TGCTs中恶性程度最高的一种类型,被认为是与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s,ES)对应的恶性细胞,因为两者都具有多能性。TGCTs对放疗和化疗敏感,大多数TGCTs患者预后良好,但仍有15-30%的转移患者预后不良甚至死亡,提示可能还存在一些未知的异常遗传因素导致TGCTs的恶性转化。然而,TGCTs恶性转化的遗传驱动因素至今尚未完全阐明。因此,寻找新的TGCTs诊断标志物及治疗靶点很有必要。到目前为止,通过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ies,GWAS)已发现了50多个TGCTs易感性位点,其中许多易感性位点位于基因组的非编码区域,提示包括micro RNA在内的非编码RNA可能影响TGCTs的发生发展。因此,miRNAs有望为TGCTs的诊断、预后和治疗带来突破。miR-196a-5p是一种保守的miRNA,由其前体miR-196a衍生而来。研究表明,miR-196a-5p与肿瘤发生相关,例如在胃肠道间质瘤中起癌基因的作用,或在恶性黑色素瘤中发挥抑癌基因的作用,但其在TGCTs中的作用及其机制尚不清楚。近年来,一系列的研究表明,神经细胞是肿瘤微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癌细胞通过分泌神经营养因子吸引神经纤维,刺激神经生长。反过来,各种神经营养生长因子/受体在癌症中上调以促进癌细胞的存活、增殖和侵袭。例如发现胃癌和结肠直肠癌干细胞具有产生神经元细胞的潜力。然而,关于肿瘤的神经发生或肿瘤神经依赖性中的关键驱动或调控因素还未完全被确定,有待深入研究。本论文以miR-196a-5p为研究对象,分析了miR-196a-5p在TGCTs中的表达特点以及对TGCTs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确定了核受体基因NR6A1是miR-196a-5p的作用靶点,并明确了NR6A1具有促进TGCTs增殖、迁移和侵袭的作用,同时证实细胞粘附分子E-cadherin是NR6A1在TGCTs中的一个新的靶基因,并从机制上探讨了NR6A1与E-cadherin的调控关系。此外,从肿瘤细胞神经发生的角度研究了NR6A1在参与调控EMT过程以及促进睾丸肿瘤细胞的神经样特征转变中的作用,阐释了miR-196a-5p/NR6A1/E-cadherin各分子间的相互调控关系,为TGCTs的诊治提供了潜在的分子靶点。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miR-196a-5p抑制睾丸胚胎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利用GEO数据库分析结合临床样本RT-q PCR检测,证实miR-196a-5p在睾丸生殖肿瘤组织中表达下调。随后,采用MTT实验、划痕实验、Transwell实验以及Western Blot检测,发现miR-196a-5p可明显抑制NT-2和NCCIT睾丸胚胎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表明miR-196a-5p在TGCTs中可能发挥肿瘤抑制作用。(2)miR-196a-5p靶基因的确定与功能验证:利用Targetscan下载miR-196a-5p所有靶基因并和GO数据库中所有增殖分化相关基因取交集后,筛选得到排名第一的靶基因为核受体基因NR6A1。通过生信分析和PCR实验证明了miR-196a-5p和NR6A1在TGCTs中的表达呈现负相关。通过Western blot,RT-q PCR以及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证明了miR-196a-5p靶向识别和降解NR6A1。进一步的功能拯救实验证实NR6A1可以部分回补miR-196a-5p对胚胎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抑制作用。(3)核受体NR6A1靶向抑制CDH1促进胚胎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利用RNA sequnce检测过表达NR6A1后对NT-2细胞的影响,GO分析发现过表达NR6A1可以显着负向调节NT-2细胞的细胞粘附行为。通过RT-q PCR、Western blot、免疫荧光等实验发现NR6A1显着抑制粘附分子E-cadherin的表达。进一步通过分析CDH1(E-cadherin编码基因)启动子区域的DR0位点,发现CDH1基因上面含有三个DR0位点。随后利用Western blot、染色质免疫共沉淀(CHIP)-PCR、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等方法确认了CDH1是NR6A1在TGCTs中的一个新的靶基因。功能拯救实验证实干扰CDH1可以部分回补干扰NR6A1对胚胎癌细胞增殖,迁移,侵袭的抑制。在机制上,通过CO-IP发现NR6A1可以和甲基化酶Dnmt1相互作用调节CDH1的甲基化水平,提示NR6A1可能通过募集Dnmt1至CDH1的启动子DR0位点处,甲基化CDH1的启动子,抑制其转录。此外,基于Starbase数据库的临床样本分析证明了miR-196a-5p/NR6A1/CDH1在TGCTs中存在相互调控关系。(4)NR6A1促进胚胎癌细胞的神经样特征转变:体外裸鼠成瘤实验表明过表达NR6A1的NT-2细胞异种移植肿瘤的增长率明显高于对照组,NR6A1过表达促进了NT-2细胞体外成瘤。免疫组化实验检测发现过表达NR6A1后瘤体中增殖标志分子PCNA和神经特异性标记分子MAP2的表达水平显着上升。体外构建了视磺酸(RA)诱导的胚胎癌NT-2细胞神经样转变模型,利用该模型检测了NR6A1干扰后MAP2的表达变化。结果证实干扰NR6A1后,MAP2的表达不再随RA的诱导而出现,提示了NR6A1可能在TGCTs细胞的神经样特征转变中发挥作用。(5)miR-196a-5p/NR6A1/E-cadherin轴调控TGCTs的发生发展:利用体外RA诱导NT-2神经样特征转变的细胞模型,探讨了miR-196a-5p/NR6A1/E-cadherin在胚胎癌细胞神经样转变过程中的相互调控关系。发现随RA浓度不断升高,NR6A1和N-cadherin的表达水平不断升高;OCT4和E-cadherin的表达水平逐渐下降。miR-196a-5p的表达与NR6A1的水平呈现互反,再次证明了miR-196a-5p与NR6A1在TGCTs中存在靶向关系。而且,发现RNA干扰NR6A1或者过表达miR-196a-5p抑制NR6A1后,均可以影响胚胎癌细胞神经样改变过程中E-cadherin/N-cadherin之间的表达转换,暗示NR6A1可能调控了EMT过程。为了在组织水平证明NR6A1、E-cadherin和MAP2在TGCTs中的相关性,收集了15例睾丸生殖细胞肿瘤组织及15例正常睾丸组织病理切片标本进行免疫组化分析。结果表明,与正常睾丸组织相比,NR6A1在TGCTs中高表达;E-cadherin在TGCTs中低表达;MAP2在TGCTs中高表达。相关性分析表明E-cadherin与MAP2在TGCTs中的表达相关性不显着;而NR6A1与E-cadherin表达呈负相关,NR6A1与MAP2则呈正相关,表明NR6A1在胚胎癌细胞发生神经样特性转变中发挥重要作用。

杨帆[7](2020)在《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治疗儿童难治/复发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观察疗效》文中认为目的:观察嵌合抗原受体(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CAR)T细胞治疗儿童难治/复发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refractory/recurrent B-acute lymphocytic leukemia,r/r B-ALL)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总结影响CART治疗效果的相关因素,为进一步优化和完善CART细胞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r/r B-ALL患儿行CART细胞治疗的临床资料,分别以复发、死亡为终点事件,评估CART细胞治疗r/r B-ALL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自2017年7月至2020年1月共32例r/r B-ALL患儿接受CART细胞治疗,男23例(71.9%),女9例(28.1%),中位年龄7.5岁(2.0岁-17.5岁)。27例为复发B-ALL,5例为难治性B-ALL;19例为单纯骨髓复发,其中5例为二次复发;2例骨髓+睾丸复发;6例为髓外复发(5例睾丸,1例淋巴结)。32例患儿共回输CART细胞40次;回输中位CART细胞总量0.9×107/kg(患儿体重)。疗效评估:CART回输后两周左右进行首次评估,30例骨髓缓解,2例因4级CRS反应合并感染于首次评估前死亡;截止至随访时间,共6例复发,其中1例为CART治疗桥接造血干细胞移植,5例为CART治疗后随访观察;共5例死亡,其中2例因4级CRS反应合并感染在CART治疗过程中死亡,3例再次复发后因病情进展死亡。30例患儿,3个月RFS(96.3±3.6)%,6个月RFS(81.4±8.6)%,9个月RFS(65.3±12.5)%;3、6、9个月OS均为100%,12个月OS(94.7±5.1)%,24个月OS(76±12.8)%。回输前骨髓肿瘤负荷≥36%、CART细胞回输两周内铁蛋白峰值≥2500ng/ml与复发相关。不良反应:主要为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ytokine release syndrome,CRS)和CART治疗相关脑病综合征(CART-cell-related encephalopathy syndrome,CRES),26例在CART细胞回输一周内出现CRS,按Lee[1]分级系统:1-2级16例,3-5级10例;CRES反应12例。细胞因子IL-2、IL-4、IL-6、IL-10、IFN-γ、LDH、铁蛋白等峰值与CRS严重程度相关。不良反应处理:18例予托珠单抗静滴,其中12例联合糖皮质激素,CRS反应及CRES反应经治疗后大多一周内缓解。激素使用剂量与患儿持续缓解时间相关,甲泼尼龙累积剂量≥8mg/kg预后不佳。CART治疗患儿首次平均住院时间为11.4天(4天-21天)。结论:1.CART细胞治疗r/r B-ALL有效且安全,缓解率达100%,CRS及CRES反应经治疗后可缓解;2.回输CART细胞48小时内细胞因子峰值越高,越易出现3-4级CRS反应;3.回输前骨髓肿瘤负荷≥36%、回输后甲泼尼龙累积剂量≥8mg/kg预后不佳;4.回输后两周内铁蛋白≥2500ng/ml与疾病复发相关,且为独立预后危险因素,可作为预后不佳标志物;5.CART细胞治疗患儿住院时间短。

林泽森[8](2020)在《桂药生精胶囊对肾阳虚型弱精症患者精子DFI及凋亡因子Fas、Fasl表达影响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观察桂药生精胶囊(曾用名:生精宝胶囊)治疗肾阳虚型弱精症的临床疗效,以及精子DFI(DNA fragmentation index,DFI)及凋亡相关因子Fas、Fasl表达影响,探讨桂药生精胶囊治疗弱精症可能作用机理,为临床中药治疗弱精症提供新思路及理论依据。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40例肾阳虚型弱精症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以每组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口服桂药生精胶囊,每次3粒,1天3次;对照组口服麒麟丸,每次6g,每天3次;两组均以12周为一疗程。在治疗前后分别对患者进行精液常规与精子DFI,凋亡因子Fas、Fasl表达检测和进行证候评分。结果:观察期间治疗组有1例因到外地出差因素服药依从性差脱落,最后完成观察19例;对照组有2例病例脱落,最后完成观察18例;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前的精子浓度,PR,PR+NP,DFI碎片率,Fas、Fasl表达水平,中医证候学评分的统计学分析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例经过12周治疗后,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前向精子P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治疗前观察组和对照组前向运动精子+非前向运动精(%)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精子DNA碎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DFI疗效总有效率78%;对照组DFI疗效总有效率66%。观察组与对照组精子DFI疗效比较经卡方检验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证候疗效:观察组总有效率73%;对照组总有效率61%。观察组和治疗组经秩和检验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Fas表达水平为396.20?36.88,对照组Fas表达水平为430.21?61.55,治疗组和对照组Fas蛋白均有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下降幅度优于对照组;治疗后观察组Fasl表达水平为163.01?16.99,对照组Fas表达水平为159.38?19.66;治疗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桂药生精胶囊能明显增加肾阳虚型弱精症患者的精子前向运动,改善精液质量,降低患者的精子碎片率,降低凋亡因子Fas的表达,且优于对照组,桂药生精胶囊能明显改善肾阳虚型弱精症患者的精子活力,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其作用可能通过降低精子DFI及凋亡因子Fas、Fasl表达来实现的。

王培旭[9](2020)在《睾丸肿瘤与肿瘤样病变的影像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对睾丸良、恶性肿瘤及肿瘤样病变常见组织学类型的影像学表现与特征进行分析,评估超声、CT及MRI对睾丸肿瘤及肿瘤样变良、恶性的诊断价值,同时结合临床资料提高睾丸肿瘤及肿瘤样变的无创性诊断水平。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睾丸肿瘤及肿瘤样病变患者共84例(85个肿块)的临床与影像学资料,其中单纯行CT检查33例、MRI检查9例;同时行CT和超声检查28例,同时行MRI和超声检查12例,同时行MRI和CT检查2例,同时行超声、CT和MRI检查1例。行肿瘤标志物检查47例。根据病理结果将85例睾丸肿瘤及肿瘤样病变分为良性与恶性组,并将睾丸肿瘤分为精原细胞瘤组与非精原细胞瘤组,对比观察其在不同影像学检查中的肿块形态学、密度/信号、强化表现等特征,同时探讨肿瘤标志物鉴别精原细胞瘤与非精原细胞瘤的能力。将各组间各征象发生率的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或Fisher进行差异性检验。分别对超声、CT和MR三种检查方法进行接收者操作特征曲线ROC(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分析得到对应的曲线下面积AUC(Area Under The Curve)、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结果:超声检查中,睾丸肿块的肿块肿块形态、与周围组织关系特征发生率在良、恶性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0.042);肿块肿块形态特征的发生率在精原与非精原细胞瘤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8)。CT检查中,睾丸肿块在肿块肿块形态、与周围组织关系、内部间隔、钙化、延迟强化、间隔强化及环形强化特征发生率在良、恶性组之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8、0.011、0.009、0.046、<0.001、0.041、0.034);肿块肿块形态、内部间隔、钙化、延迟强化、间隔强化及不均匀片状强化特征的发生率在精原与非精原细胞瘤之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5、<0.001、0.026、0.002、<0.001、<0.001);MRI检查中,睾丸肿块的内部分隔、延迟强化、间隔强化、环形强化特征的发生率在良、恶性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4、<0.001、0.037、0.003);内部间隔、间隔强化特征的发生率在精原与非精原细胞瘤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3、0.001)。AFP升高的发生率在精原与非精原细胞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超声对于睾丸肿瘤良、恶性判断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为、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1.3%、60.0%、86.7%、50%,ROC曲线下面积为0.706(P=0.02);CT对睾丸良、恶性肿块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为、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8.2%、42.9%、93.2%、75.0%,ROC曲线下面积为0.705(P=0.043);MRI对睾丸良、恶性肿块诊断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为、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4.4%、50.0%、85.0%、75.0%,ROC曲线下面积为0.722(P=0.054).结论:睾丸肿瘤为少见肿瘤,发病年龄高峰在20-31岁。超声、CT或MRI检查的影像学征象可应用于睾丸良、恶性肿块及精原细胞瘤与非精原细胞瘤的鉴别诊断。AFP对于鉴别睾丸精原与非精原细胞瘤具有可靠的指导作用。三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对于睾丸肿瘤良、恶性的判断有较高的价值,MRI对于睾丸良、恶性的判断略优于CT和超声检查。

黄子彦[10](2020)在《基于用《滇南本草》药物组方萆土公英汤治疗慢性前列腺炎湿热瘀滞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本课题旨在观察导师张春和教授运用《滇南本草》药物组方萆土公英汤治疗慢性前列腺炎湿热瘀滞证的临床疗效,并根据导师张春和教授的临床经验,结合中药学和药理学分析萆土公英汤的药物效用,为其治疗慢性前列腺炎湿热瘀滞证提供理论基础和临床依据,以期进一步地挖掘《滇南本草》,并将其所收载的药物和兰茂先生的学术思想运用于男科临床。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前来云南省中医医院男科门诊就诊的湿热瘀滞证慢性前列腺炎患者,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3例,总共66例。试验组服用萆土公英汤水煎剂,每日煎1剂,每日2次,每次200ml,于餐后半小时温服。对照组服用前列解毒胶囊(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20020140。生产厂家:石家庄科迪药业有限公司。规格:每粒装0.4g,12粒/版,2版/盒),每日2次,每次4粒,饭后温水送服。同时通过科普文章和医嘱宣教的方式,指导患者均衡饮食,忌醇酒、肥甘、辛辣等饮食;规律作息,勿过劳、过逸、久坐、久站、久骑、憋尿,定期排精;适当运动,调畅情志等。治疗8周为一个疗程。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慢性前列腺炎症状指数(NIH-CPSI)、中医证候评分、UPOINTS表型分类评分系统、前列腺液白细胞计数作为疗效评价指标,观察用《滇南本草》药物组方萆土公英汤治疗该病的临床疗效。结果共入组66例患者,最终完成临床观察病例64例,试验组与对照组因失访各脱落1例。试验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年龄、病程组间比较,均经独立样本的t检验,P>0.05,结果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1.试验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慢性前列腺炎症状指数(NIH-CPSI)、中医证候评分、UPOINTS表型分类系统评分治疗后的各项分值与总分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经秩和检验,与治疗前相比,P<0.05,组内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相比P<0.0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NIH-CPSI改善程度比较:试验组5例临床治愈(15.63%)、8例显效(25%)、17例有效(53.13%)、2例无效(6.25%)、总有效率93.75%,愈显率40.63%;对照组0例临床治愈(0%)、1例显效(3.13%)、29例有效(90.63%)、2例无效(6.25%)、总有效率93.75%,愈显率3.13%。3.中医证候积分改善程度比较:试验组6例临床治愈(18.75%)、19例显效(59.38%)、7例有效(21.88%)、0例无效(0%)、总有效率100%,愈显率78.13%;对照组0例临床治愈(0%)、6例显效(18.75%)、25例有效(78.13%)、1例无效(3.13%)、总有效率96.88%,愈显率18.75%。4.UPOINTS表型分类系统评分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对U下尿路症状、P社会心理异常、O前列腺特异症状、I感染症状、N神经系统及全身性症状、T疼痛及坠胀和胀满不适症状、S性功能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两组治疗前后比较相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P<0.0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试验组EPS中WBC计数为-/HP、+/HP、++/HP、+++/HP的人数由治疗前的3、5、18、6变为治疗后的24、8、0、0。经秩和检验,治疗前,试验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经治疗后,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基于《滇南本草》药物组方的萆土公英汤能有效改善湿热瘀滞型慢性前列腺炎患者的下尿路症状、疼痛不适症状,并提高其生活质量,使与之相对应的NIH-CPSI评分减少,且NIH-CPSI评分改善程度的愈显率优于对照组。2.萆土公英汤能有效地降低慢性前列腺炎患者的湿热瘀滞证中医证候积分,改善各种证候,且其中医证候积分改善程度的总有效率和愈显率优于对照组。3.萆土公英汤能有效地降低慢性前列腺炎患者的UPOINTS表型分类系统评分,对7个因子的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同时也说明UPOINTS表型分类评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慢性前列腺炎的治疗效果并可作为临床疗效评价观察的参考。4.萆土公英汤能降低慢性前列腺炎湿热瘀滞证患者前列腺液的白细胞计数。

二、睾丸肿瘤66例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睾丸肿瘤66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常规超声联合VTIQ技术在儿童正常睾丸及单侧可触及隐睾中应用价值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
第一部分 常规超声联合VTIQ技术在儿童正常睾丸中应用价值的初步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常规超声联合VTIQ技术在单侧可触及隐睾中应用价值的初步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在睾丸疾病中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桂药生精胶囊对不育症大鼠睾丸组织Bcl-2/Bax、Caspase-9/3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实验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药物与试剂
        1.3 实验材料与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模型制备与分组
        2.2 干预治疗
        2.3 标本采集
    3 检测指标
        3.1 精子参数检测
        3.2 睾丸组织处理
        3.3 苏木精-伊红染色法
        3.4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
    4 统计学处理
第二章 实验结果
    1 大鼠睾丸病理学观察
    2 大鼠体质量
    3 大鼠睾丸及附睾质量
    4 大鼠精子参数
    5 大鼠睾丸组织Bcl-2的表达情况
    6 大鼠睾丸组织Bax的表达情况
    7 大鼠睾丸组织Caspase-9的表达情况
    8 大鼠睾丸组织Caspase-3的表达情况
第三章 讨论
    1 现代医学对不育症的认识
        1.1 病因及发病机制
        1.2 治疗方法
    2 中医对不育症的认识
        2.1 病因病机
        2.2 辨证论治
        2.3 环磷酰胺对中医证候模型的影响
    3 不育症与Bcl-2/Bax、Caspase-9/3信号通路之间的关系探讨
    4 睾丸组织对精子发育的影响
    5 桂药生精胶囊的组成与功效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综述 中医药治疗男性不育症的研究近况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3)基于问卷调查、回顾性病例分析及全外显子测序的性发育异常相关肿瘤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流行病学调研
    中国妇产科医师对性发育异常的诊治现状及认知的横断面调查
        一 引言
        二 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内容
        3 调查方式
        4 数据收集
        5 统计分析方法
        6 质量控制
        三 结果
        1 数据核查
        2 中国妇产科医师基本情况
        3 中国妇产科医师对性发育异常的诊治现状
        3.1 DSD发生率的认识及接诊DSD现状
        3.2 DSD临床问题的管理现状
        3.3 中国妇产科医师对DSD与性腺肿瘤方面的认识
        4 DSD诊治情况的影响因素
        4.1 DSD接诊情况
        4.2 关注的临床问题
        4.3 DSD肿瘤风险认识
        4.4 手术时机及指征的把握
        4.5 DSD性腺肿瘤患者辅助治疗
        5 中国妇产科医师的自我评价及参加培训意愿
        6 参加相关培训意愿影响因素
        四 讨论
        1 调研对象的代表性
        2 中国妇产科医师对DSD的诊治现状
        2.1 DSD的接诊现状
        2.2 DSD患者需关注的临床问题
        2.3 DSD的手术指征及性腺切除时机
        3 中国妇产科医师对DSD与性腺肿瘤认识情况
        3.1 DSD与性腺肿瘤相关性及其危险因素
        3.2 DSD性腺肿瘤的长期预后
        3.3 性激素治疗及肿瘤风险认识
        五 结论及展望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DSD诊治特点及性腺肿瘤相关影响因素回顾性分析
        一 引言
        二 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3. 质量控制
        4. 病史数据采集
        5. 统计学分析
        三 结果
        1 DSD的分类情况
        2 DSD的临床及诊治特点
        2.1 人口统计学资料
        2.2 不同类型DSD临床特征
        2.3 手术指征及手术方式
        2.4 肿瘤发生情况
        3 DSD性腺肿瘤发生相关影响因素
        3.1 人口统计学资料
        3.2 实验室检查
        3.3 是否含有Y物质
        3.4 DSD分类
        3.5 DSD病因诊断
        四 讨论
        1. DSD疾病谱
        2. 不同DSD类型的临床及诊治特点
        3. DSD与性腺肿瘤
        五 结论与展望
第三部分 基础研究
    基于全外显子测序DSD性腺肿瘤发生机制研究
        一 引言
        二 试验材料与方法
        1 实验仪器和设备
        2 方法
        2.1 选取石蜡样本
        2.2 DNA的提取及质检
        2.3 DNA的片段化
        2.4 文库的构建及库检
        2.5 上机测序
        2.6 测序数据处理
        2.7 数据分析
        2.8 功能富集/通路分析
        三 结果
        1. 测序数据质量
        2. 变异情况
        3. 肿瘤易感基因及通路富集分析
        4. 肿瘤突变频谱
        5. 肿瘤驱动基因
        6. 肿瘤高频突变基因
        四 讨论
        1. GCT共同起源
        2. 测序技术在两性性腺GCT中的应用
        3. DSD性腺肿瘤发生机制
        五结论与展望
全文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问卷内容
附录二: 基因名称
综述:性发育异常与性腺肿瘤
    参考文献
附录1:中英文符号及缩略语说明
博士期间发表文章
致谢

(4)显微镜下睾丸肿瘤剜除术治疗儿童睾丸畸胎瘤2例并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2 讨论
    2.1 儿童睾丸畸胎瘤的病理及临床分类
    2.2 儿童睾丸畸胎瘤诊断的影像学依据
    2.3 显微镜下睾丸肿瘤剜除术手术要点
3 结语

(6)microRNA-196a-5p通过调控NR6A1/E-cadherin抑制睾丸生殖细胞肿瘤的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1章 绪论
    1.1 睾丸生殖细胞肿瘤(TGCTs)
        1.1.1 TGCTs的发生
        1.1.2 TGCTs的分类和诊断
        1.1.3 TGCTs的预后及治疗方法
    1.2 microRNA与TGCTs
        1.2.1 miRNAs简介
        1.2.2 miRNAs参与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
        1.2.3 miRNAs参与TGCTs的发生发展过程
    1.3 miR-196a研究进展
        1.3.1 miR-196a简介
        1.3.2 miR-196a参与肿瘤发生
        1.3.3 miR-196参与发育过程
    1.4 核受体NR6A1
        1.4.1 核受体简介
        1.4.2 NR6A1研究进展
    1.5 肿瘤微环境
        1.5.1 肿瘤微环境简介
        1.5.2 肿瘤微环境与神经发生
    1.6 肿瘤微环境与上皮-间质转化
    1.7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2章 miR-196a-5p抑制TGCTs
    2.1 材料与方法
        2.1.1 细胞系与临床标本
        2.1.2 相关试剂及配制
        2.1.3 仪器与设备
        2.1.4 细胞瞬时转染
        2.1.5 RNA提取,逆转录及RT-qPCR
        2.1.6 MTT实验
        2.1.7 Western blot检测
        2.1.8 划痕实验
        2.1.9 Transwell实验
        2.1.10 统计学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miR-196a-5p在TGCTs中低表达
        2.2.2 miR-196a-5p抑制睾丸胚胎癌细胞的增殖能力
        2.2.3 miR-196a-5p抑制睾丸胚胎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
    2.3 小结
第3章 MiR-196a-5p通过核受体NR6A1抑制TGCTs
    3.1 材料与方法
        3.1.1 生物信息学分析的主要软件与数据库
        3.1.2 仪器与设备
        3.1.3 细胞培养
        3.1.4 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
        3.1.5 Western blot实验
        3.1.6 慢病毒制备
        3.1.7 MTT实验
        3.1.8 细胞迁移和侵袭实验
    3.2 结果与分析
        3.2.1 miR-196a-5p靶基因的筛选与确定
        3.2.2 miR-196a-5p靶向抑制NR6A1
        3.2.3 miR-196a-5p通过NR6A1抑制胚胎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
    3.3 小结
第4章 NR6A1靶向抑制CDH1促进TGCTs
    4.1 材料与方法
        4.1.1 细胞处理
        4.1.2 Transwell实验
        4.1.3 仪器与设备
        4.1.4 RT-qPCR
        4.1.5 RNA-Seq
        4.1.6 Co-IP试验
        4.1.7 免疫荧光试验
        4.1.8 染色质免疫共沉淀试验(CHIP)
        4.1.9 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
        4.1.10 统计学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NR6A1作用于NT-2细胞的差异基因表达谱分析
        4.2.2 NR6A1通过招募甲基化酶Dnmt1抑制CDH1基因的转录
        4.2.3 miR-196a-5p/NR6A1/CDH1在TGCTs中的表达相关性分析
    4.3 小结
第5章 NR6A1促进胚胎癌细胞的神经样特征转变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材料
        5.1.2 相关试剂
        5.1.3 裸鼠成瘤实验
        5.1.4 免疫组化实验分析
        5.1.5 RA诱导细胞分化模型的构建
        5.1.6 悬浮成球实验
        5.1.7 免疫荧光
        5.1.8 Western blot检测
        5.1.9 MTT检测RA处理后细胞增殖
        5.1.10 RT-qPCR
        5.1.11 临床数据相关性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NR6A1过表达促进胚胎癌移植瘤生长
        5.2.2 RA诱导NT-2细胞神经样样特征转变模型的构建
        5.2.3 NR6A1在RA诱导NT-2细胞神经样特征转变模型中的表达特征
        5.2.4 miR-196a-5p/NR6A1/E-cadherin在RA诱导NT-2细胞神经样特征转变模型中的相互调控关系分析
        5.2.5 NR6A1/E-cadherin/MAP2在临床TGCTs组织标本中的相关性分析
    5.3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1.1 miR-196a-5p通过靶向核受体NR6A1抑制TGCTs
        6.1.2 NR6A1通过招募甲基化酶Dnmt1抑制E-cadherin的转录促进TGCTs
        6.1.3 NR6A1促进胚胎癌细胞的神经样特征转变
        6.1.4 miR-196a-5p/NR6A1/E-cadherin轴参与调控TGCTs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7)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治疗儿童难治/复发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观察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病例资料
    2.CART细胞治疗流程
    3.疗效、不良反应评判标准
    4.统计学处理
结果
    1.一般资料
    2.RFS及OS影响因素分析
        2.1 一般资料构成比
        2.2 RFS、OS生存曲线
        2.3 采用COX回归对上述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
        2.4 CART细胞治疗不良反应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致谢

(8)桂药生精胶囊对肾阳虚型弱精症患者精子DFI及凋亡因子Fas、Fasl表达影响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现代医学对精子DNA的认识
        1.1 DFI生理基础
        1.2 精子DFI的影响
        1.3 精子DFI的产生机制
        1.3.1 细胞凋亡异常学说
        1.3.2 氧化应激学说
        1.3.3 精子DNA染色质组装异常
        1.4 Fas/Fasl在不育症中的认识
    2.中医学对弱精子不育症的认识
        2.1 祖国古代对不育症的论述
        2.2 中医对不育症辩证认识
        2.3 弱精子不育症的中医治疗
第二部分 临床试验研究
    1.研究对象
        1.1 研究对象来源
        1.2 研究对象年龄
        1.3 研究对象纳入标准
    2.病例选择
        2.1 纳入标准
        2.2 排除标准
        2.3 剔除标准
    3.研究方法
        3.1 研究设计
        3.2 治疗方法
        3.2.1 桂药生精胶囊处方组成
        3.2.2 临床分组
        3.2.3 治疗周期
        3.2.4 注意事项
        3.2.5 知情告知
        3.3 观察指标
        3.4 疗效判定
    4.标本采集与检测
        4.1 精液标本采集
        4.2 精液常规检测
        4.3 精子DFI检测
        4.4 凋亡因子Fas、Fasl检测
    5.统计学方法
    6.研究结果
        6.1 入选病例
        6.2 基线水平比较
        6.2.1 年龄病程比较
        6.2.2 治疗前精液常规及DFI值比较
        6.3 治疗后各指标比较
        6.3.1 治疗后精液常规及DFI值比较
        6.3.2 前向运动精子(PR),前向运动精子+非前向运动精(PR+NP,%)疗效比较
        6.3.3 精子DFI疗效比较
        6.3.4 证候积分治疗前后比较
        6.3.5 证候积分疗效比较
        6.3.6 弱精组与正常组凋亡因子Fas、Fasl比较
        6.3.7 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Fas表达比较
        6.3.8 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Fasl表达比较
讨论
    1.基于温肾壮阳,补肾生精法的桂药生精胶囊理论基础
    2.桂药生精胶囊成分现代医学药理研究
    3.桂药生精胶囊与精子DFI之间的内在联系
    4.桂药生精胶囊与凋亡因子Fas、Fasl之间的关系探讨
结论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综述 精子 DNA 碎片在妊娠结局中相关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9)睾丸肿瘤与肿瘤样病变的影像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仪器与检查方法
    1.3 图像分析
    1.4 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发病年龄
    2.2 病理结果
    2.3 良、恶性睾丸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超声、CT及MRI的影像学特征
    2.4 睾丸精原细胞瘤及非精原细胞瘤的超声、CT及MRI的影像学特征
    2.5 精原细胞瘤与非精原细胞瘤的肿瘤标志物
    2.6 不同影像学对于良、恶性睾丸肿物的诊断效能
3.讨论
    3.1 睾丸肿瘤的临床特征
    3.2 良性与恶性睾丸肿瘤及肿瘤样变的影像特征鉴别
    3.3 精原细胞瘤与非精原细胞瘤的影像学鉴别
    3.4 三种影像学检查对睾丸肿瘤良、恶性的效能分析
    3.5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4.结论
病例图片
参考文献
综述 睾丸肿瘤与肿瘤样变的影像学诊断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10)基于用《滇南本草》药物组方萆土公英汤治疗慢性前列腺炎湿热瘀滞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慢性前列腺炎的诊断标准
        1.3 病例纳入标准
        1.4 病例排除标准
        1.5 脱落标准
        1.6 剔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
        2.2 治疗方法及疗程
        2.3 临床疗效评价及标准
        2.4 统计方法
    3 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疗效比较
        3.3 不良反应
    4 讨论
        4.1 慢性前列腺炎湿热瘀滞证的中医学认识
        4.2 慢性前列腺炎的西医学认识
        4.3 萆土公英汤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理论基础
        4.4 萆土公英汤组方特色
        4.5 萆土公英汤方义分析
    5 研究结果分析
    6 本研究的特色与优势
    7 结论
    8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1
第二部分 文献综述
    《滇南本草》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2
    中医药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3
附录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论文着作
参与科研项目
致谢

四、睾丸肿瘤66例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常规超声联合VTIQ技术在儿童正常睾丸及单侧可触及隐睾中应用价值的初步研究[D]. 张丹妮. 河北北方学院, 2021(01)
  • [2]桂药生精胶囊对不育症大鼠睾丸组织Bcl-2/Bax、Caspase-9/3表达的影响[D]. 梁景辉.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3]基于问卷调查、回顾性病例分析及全外显子测序的性发育异常相关肿瘤的研究[D]. 王艳芳.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02)
  • [4]显微镜下睾丸肿瘤剜除术治疗儿童睾丸畸胎瘤2例并文献复习[J]. 汪沅,聂欢,高强利,艾倩. 中国性科学, 2021(01)
  • [5]保留睾丸手术治疗小儿原发性睾丸良性肿瘤的临床研究[J]. 张应添,柯志聪,李守林. 中国医师杂志, 2020(11)
  • [6]microRNA-196a-5p通过调控NR6A1/E-cadherin抑制睾丸生殖细胞肿瘤的进展[D]. 刘晓雯. 湖南大学, 2020(02)
  • [7]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治疗儿童难治/复发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观察疗效[D]. 杨帆. 苏州大学, 2020(02)
  • [8]桂药生精胶囊对肾阳虚型弱精症患者精子DFI及凋亡因子Fas、Fasl表达影响临床研究[D]. 林泽森.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9]睾丸肿瘤与肿瘤样病变的影像学研究[D]. 王培旭. 海南医学院, 2020(01)
  • [10]基于用《滇南本草》药物组方萆土公英汤治疗慢性前列腺炎湿热瘀滞证的临床疗效观察[D]. 黄子彦.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睾丸肿瘤66例临床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