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光明剧院及其建筑师胡达克

大光明剧院及其建筑师胡达克

一、大光明大戏院与其建筑师邬达克(论文文献综述)

龚滢[1](2020)在《基于社会心理的江南近代建筑谱系研究 ——以苏州地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江南地区近代社会的现代化转型中,苏州城市发展偏向性较弱,综合性较强,受异邦文化刺激和本土民族文化意识的双重影响全面,较其它城市更清晰体现现代化转型的发展历程变迁,城市政治、经济和文化地位的全面下降与周边城市的对应转型发展存在较为密切的关联。本文以江南地区近代建筑谱系结构研究为核心,结合谱系学历史研究观点,强调社会心理对建筑形式选择机制的影响,深入挖掘该地区近代建筑外在物质形态发展演化的缘由,并总结得出其谱系结构关系。首先明确江南近代建筑的物质形态与社会心理之间存在作用与反作用的双重关系,解析苏州城市近代建设的导向性主流群体主要是由士绅阶层转型后的新生阶层个体们组成。基于阶层个体和群体知情意心理阶段曲线,对现存近代建筑按相关人物其时所属群体心理分为五类建筑类型:“激发”型、“盲从”型、“批判”型、“选择”型和“交融”型,类型之间穿插、交叠的关系充分印证了谱系学强调历史非连续的特性。而后,通过人物谱系对照相关近代建筑类型,印证了社会心理与建筑物质形态间的高对应度,切实说明对城市导向性主流群体及心理进行总结归纳有利于挖掘近代营建的深层文化源由。从而依据个体心理影响形成群体,再由群体中先驱个体产生新心理活动形成新群体或分化次级群体的原理,指出了苏州近代建筑呈现为“单向套环”和“层层套环”循环的建筑形式选择特征,表明建筑类型之间除承前启后的关系外,当社会新群体形成,其心理活动发生转折时,前后类型即存在彼此交叉的谱系结构,而当原社会群体分化产生次级群体时,前后类型呈现层层包含的谱系结构。进而以城市近代建设导向性主流群体及心理为线索,探讨江南各城市近代导向性主流群体和心理的联系与差别,将历时性群体背景和心理转变对应同时期建设营建活动。据此比较各城市与苏州近代建筑物质形态,得出苏州近代建筑形式选择亦受制于来源上海的商业本位思想和南京的政治权威意识,辨明了苏州与地区其它三城间的建筑形式选择关系。探明了表现为“先引辐射”到“后续串联”特征明显的“带状共同体”江南近代建筑的谱系结构。上海向外辐射影响早、持续时间长,无绝对政权专制,与地区城市间形成自愿自由的多样性近似和差异谱系关系。南京自1927年后进行统一政治文化辐射影响,城市军政群体政治威权意识的干预,对江南地区形成被动约束的统一性近似谱系关系。苏州、无锡、常州遵循城市地缘性文化底色彼此串联,镇江则多与向外辐射影响城市关联紧密,形成上海、南京辐射影响范围内彼此串联的“带状共同体”谱系结构。所以,本文主要对苏州近代建筑的谱系结构进行了系统研究,对比分析了苏州与江南地区其它各城市导向性主流群体身份背景和心理,以及对应相关近代建筑的物质形态的源流和差异,初步架构了江南地区近代建筑的谱系结构,为进一步深入探讨江南近代建筑谱系关系奠定了一定基础。

赖世贤[2](2020)在《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营建过程关键性技术问题研究(1840-1949)》文中研究说明工业建筑作为中国近代新兴建筑类型及西方先进技术引进中国的最初载体之一,承载着当时中国较为先进的建筑理念,充当中国近代建筑追赶世界建筑潮流的不自觉历史工具。本文研究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营建过程中关键性技术问题,含括规划选址、大跨技术、标准化、结构发展等内容,分类探讨木材、砖、水泥等材料技术,同时关注工业建筑设计师。研究以调研过程中大量实物例证结合图纸资料、近现代建筑期刊文献及厂史资料进行,比对同时期西方先进技术,重视技术来源与技术真实性问题。研究对中国近代城市工业发展分期进行讨论,并提出相应分期方案。第二章以工厂的选址与布局入手,关注中国近代城市工业萌芽阶段工业建筑营建前期技术性问题,选址和布局贯穿工业建筑建设全过程,涉及宏观地区选择、中观地点选择、微观厂址选择及具体厂区布置等层面。第三章关注中国近代城市工业发展起步阶段,由于生产方式和动力技术改变引起对于大空间厂房即大跨度技术的迫切需求,重点关注西式木屋架。西式木屋架技术在材料和施工技术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展现出对于力学等结构概念的理解,意味着中国建筑近代转型开始。第四章则关注中国近代城市工业加速增长阶段,工业建筑由于大量快速建设带来对于高质量、标准化建材需求等问题。以砖的工业化生产及工业建筑用砖变化,探讨工业化时代下中国传统建筑材料在引进西方建筑材料后的各方面技术发展。第五章则聚焦中国近代工业稳速增长阶段如何解决工业建筑营建所要求的安全舒适、结构持久等问题,关注钢筋混凝土结构技术及与之紧密相关的水泥生产技术引入与发展。第六章将专业人才视为技术实施保障予以讨论,关注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放缓期对工业建筑营建规范化、经验化起关键作用的设计师及代表作品、设计师群体组成等问题。研究发现在中国近代城市工业发展各时期不同阶段,基于建设目标需求及技术水平不同,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营建过程中关键性技术问题亦不相同。对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而言,部分营建关键技术与当时世界先进技术相比并不逊色,但技术推广和实现受社会环境及观念意识影响甚大;技术要与当地资源、经济及社会体制相适应,社会需求会强有力改变技术的运用及传播;由于材料观念缺失,其在营建过程中重外观轻建造,重模仿轻创造;技术属于文明范畴,由初级走向高级是趋势,中西方建筑技术融合也是趋势。

费麟[3](2020)在《匠人浮生,建筑六记(上) 温故知新话建筑师负责制》文中研究表明想起宋代陆游的一首教子诗《冬夜读书示子事》:"纸上得来总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中外古今的建筑都是一部石头史诗,既有建筑技艺,又有营造实践,两者是一块银币的两面,互相依存。下面结合家庭、个人以及单位的经历,按时代发展阶段分成六卷,回顾中国建筑营建轶事,以史为鉴。一卷中山陵:仰望紫金我第一次参观南京中山陵是在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那年暑假妈妈(张玉泉——中国第一代

何洲华[4](2019)在《上海邬达克建筑艺术的美学解读》文中提出邬达克是近代上海最知名和多产的外籍建筑设计师之一。近些年来,邬达克在上海的文化影响力不断增强,这与其作品的美学特性不无关联。他的建筑作品涵盖了新古典主义风格、德国表现主义风格和艺术装饰风格。这些建筑艺术风格与近代上海的城市文化特性高度吻合,是上海城市美学流变的缩影。邬达克因此成为同时代设计师的佼佼者,他的建筑作品则成为今日上海重要的物质文化遗产和城市地标。

刘磊[5](2018)在《中国早期电影院空间文化研究(1896-1949)》文中研究说明电影院曾是城市在不同时代的地理标志和重要的城市公共空间,承载着城市记忆和文化传统,其凝结着大众对城市的感知、体验与认同。本文以电影院为研究对象,以1896-1949年为限,采取新文化史研究自下而上的微观研究视角,试图从小人物的日常生活和衣食住行这些世俗层面来观察发生在电影院中的历史现象,以期在历史的细枝末节、电影院的犄角旮旯里梳理出中国早期电影院的发展脉络、文化逻辑和市场规律,并呈现出一幅以电影院空间为表征的社会文化图景。20世纪70年代起,西方社会学家纷纷将时间上的青睐转移到空间上来。西方空间理论鼻祖式人物列斐伏尔的“三元组合概念”——空间实践、空间的再现、再现的空间,给本文行文结构带来启示,在此基础上,将全文研究结构分为三大部分:电影院的感知空间、电影院的社会空间、电影院的再现空间。电影院的感知空间,即电影院物质和物质化的空间,其可在两个层面上被阅读和分析:一是对其表象(分布、位置、环境、建筑、银幕画面、声音)进行实物性的描绘,二是从外在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和心理等过程中寻求物质空间的社会文化解释。电影院首先是地理学意义上的空间,是地图上所呈现出的空间分布,它在宏观上涉及中国早期电影院在全国的分布情况,在微观上关系到电影院在城市空间中的分布特征。电影院的建筑,它不仅是一种工程技术,更是社会文化的一种物化形式,其背后所隐含的文化意义和象征,往往比建筑本身更为重要。“听觉”是继“视觉”之后,电影院里又一重要感知方式,“有声电影”的到来,不仅给电影带来了“声音”技术,更是对电影美学的一场颠覆性革命,它影响到了电影的拍摄方法,改变了观众的感知方式和观影体验,还关涉到了现代性、民族、国家和地方等议题。电影院的社会空间,由物质空间之外的各种复杂的现实世界和社会关系网络组成。其根植于生产关系、意识形态、权力争夺、话语模式、行为习惯等中,包括电影院商人的经营理念和市场行为,社会改良家推行的观影行为规范,国家颁布的电影院管理条例、规章和电影检查制度,等等。与此同时,电影院还展现了一个错综复杂的社会缩影,有整个社会道德失范、秩序混乱下的军警之患,也有因爱国情感或者职业歧视引发的暴力抗击电影院事件,有殖民者对被殖民国家的书写,也有被殖民者对国家主权的争夺和民族形象的建构,有知识精英和大众媒体对公共话语的塑造,也有市民观众对高压政治的反抗,它是种种社会现象、政治现象、文化现象的化身。可以说,电影院本身上演着比其放映的影片更精彩的演出,其蕴含的消费、权力、阶级、种族、性别、现代性、身份等问题,使其成为研究社会空间性的最佳文本之一。电影院的再现空间,它是围绕“影片”“媒介”和“人”展开的有关符号、经验、记忆与想象的生产、重构过程,它涉及城市中广大小市民阶层对电影的接受心理和审美趣味,关系到电影院空间的延伸和对电影的传播,它也与电影院中活动的“人”密切相关。小市民是中国早期电影最庞大的观众群体,小市民观众对武侠神怪片、鸳鸯蝴蝶片的推崇,内地观众对好莱坞电影的冷落,左翼电影迎合小市民的商业策略,都说明在市场表象之下中国传统文化和思维方式起了重要作用。电影广告、海报、说明书等媒介的生产与消费,使观众的观影活动无形间从电影院进入了更广大的日常生活空间,与影片一起成为个体与集体对特定时代影院记忆的一部分。电影院中一切的活动实践,都最终需指向行为主体,即“人”,电影院中除了观众、明星以外,电影院的工作人员也是重要的群体,他们作为影院中“第三只眼睛”,所形成对影院的体验、记忆完全不同于观众,从而成为早期电影院一个丰富的注脚。最后,本文在呈现与“还原”——中国早期电影院是什么样的?早期观众是如何看电影的——这一丰富多彩的社会图景的同时,着重思考以下几个关于早期电影院史研究中不可回避的问题:观众为何去电影院?作为“公共空间”的电影院,其空间本体特征是什么?国家权力对公共生活的渗入与控制是如何体现在电影院的日常经营与观众看电影行为中?在回答这些问题基础上,认为中国早期电影院参与了近代以来现代性、民族、国家等宏大议题的建构,这是中国早期电影院发展的一条主线。

陈曦[6](2017)在《工商文化影响下的近代建筑式样研究 ——以苏锡常地区为例》文中认为近代中国,风云变幻。随着外国资本与文化的大规模入侵及洋务运动的兴起,中国产生了一批具有近代商品经济特征的民族工商企业。十九世纪末,苏锡常地区在全国率先走上民族工商业的发展之路。1937年沦陷前,苏锡常地区的民族工商业发展至顶峰,成为全国闻名的工商殷埠。涌现出众多既具有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又具备西方近代商业文化;既善于经营管理,又怀揣报国理想的近代工商实业家。逐渐成为一种具有主导性、群体性、时代性,且对苏锡常地区近代建筑式样的形成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工商文化。全文以此切入,主要论述了四方面内容:首先,在工商文化对建筑式样影响机制的理论建构方面。明确了苏锡常地区近代工商文化的理论内涵与本质属性,证实了苏锡常地区近代工商文化对建筑式样的决定关系与决定过程,构建了工商文化与近代建筑式样间的影响逻辑,提出了式样符号与式样主体两个由微观到宏观的研究线索。其次,在工商文化对建筑式样微观层面的影响机制方面。发现了微观层面的影响机制为符号拼贴,具体包含符号的引用式拼贴、变形式拼贴和重组式拼贴。证实了工商文化影响下苏锡常地区的近代建筑在装饰符号系统、结构符号系统、功能符号系统及各符号系统间的组织关系上皆采用了引用、变形、重组的拼贴模式。再次,在工商文化对建筑式样宏观层面的影响机制方面。定义了式样主体的概念,指出它是由主要体量部位、主要装饰部位和主要特征部位所决定,以趋于一致的形态呈现、文化认同的结果显现、式样演变的过程体现为表现特点,以文化、时代、经济为形成条件。在此基础上,归纳了工商文化影响下苏锡常地区近代建筑的三大类共七种式样,包括仿古典主义类、早期现代主义类及传统乡土改良式样。其中,仿古典主义类包括北美殖民式样、东南亚殖民式样、折衷主义式样,早期现代主义类包括新艺术式样、装饰主义式样和表现主义式样。最后,在工商文化影响机制的个性特征和后续影响方面。得出文化差异下工商文化与其它文化对建筑式样影响的共性特征表现在文化碰撞的宏观原因、来自西方的式样原点两方面。特征区别表现为形成原因上主动与被动的区别、形成过程上嫁接与移植的区别、体现范围上选择与全面的区别、意志倾向上主观与客观的区别、导致结果上散落与批量的区别、呈现形态上杂糅与纯粹的区别。证实了工商文化对建筑式样的后续影响表现为装饰主义式样的在抗战后的再现及解放后的延续,该式样也由此成为工商文化影响下苏锡常地区现代建筑的发展先端和传承线索。

左琰,刘春瑶,刘涟[7](2017)在《从国际饭店到吴同文住宅——邬达克现代派建筑中的装饰风格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对上海20世纪30年代匈牙利建筑师邬达克(L.E.Hudec)的现代派建筑装饰风格进行了研究,从他的三个代表作——国际饭店、大光明电影院和吴同文住宅入手,深入剖析建筑师设计风格的形成因素以及风格转型的趋势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以上作品中神秘装饰符号背后的象征意义,以期更好地理解邬达克现代派作品中装饰风格的复杂性与矛盾性。

张晓春[8](2016)在《市政、娱乐与文化 上海人民广场地区城市空间变迁研究》文中提出文章在简述上海人民广场地区从跑马场到市民广场的历史变迁的基础上,着重对这一地区在不同时期的建筑形态、空间场景的变迁进行分析,认为不同时期的建筑与空间反映了相应历史时期的社会形态和城市文化。这一地段城市空间场景的转换伴随着该地段的主要功能、城市中的角色定位以及市民活动方式的变异:从租界时期的跑马娱乐,到相当长时间强调政治意识形态的市民集会游行,再到改革开放以来的多元文化休闲,该地区的空间形态和空间性质被彻底改变,被认为是上海在不同时期城市空间变迁及文化竞夺的又一例证。

朱松伟[9](2016)在《“西风东渐”背景下近代上海室内设计研究》文中提出室内设计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它体现了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总体水平。室内设计的发展演变也客观记录了城市文明的演进历程。上海是一个极为独特的城市,国内外许多学者都把上海看作是研究近代中国的一把“钥匙”,而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室内设计正是起步于上海。对近代上海室内设计地研究将有助于我们更加清晰地把握我国现代室内设计发展起步阶段的主要特征。本文从研究上海近代室内设计出发,以翔实的历史资料并结合实地调研中的真实体会,通过对室内设计的本体研究,从当代视角去解读上海近代室内设计所呈现的文化现象,论述近代上海室内设计发展所体现出的时代特征以及对我国室内设计学科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本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论文的绪论,主要是针对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研究对象、时间线索、相关研究成果的说明,是论文立论的基础。第二部分是论文的第一章和第二章。其中第一章“‘西风东渐’下的时代背景”,是从城市、文化、观念、技术四个方面来分析影响近代上海室内设计发展的历史因素。第二章“上海近代室内设计”是分阶段对室内设计本体进行深入研究。本章将近代上海室内设计分为三个阶段:酝酿阶段(开埠至20世纪初)、起步阶段(20世纪初至20世纪20年代)、快速发展至衰落阶段(20世纪20年代后)。每个阶段以典型性案例为出发点,通过案例的全面考察来直观反映近代上海室内设计的真实面貌,阐述个案所体现出的时代特点,并总结出不同阶段表现出的规律特征。第三部分为论文的第三章和第四章,是论文研究的主体部分。其中第三章“近代上海建筑内部空间的特征”是对近代上海室内设计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主要室内空间类型展开深入研究,从文化、价值观念等角度来论述室内空间所表现出的特点和反映出的时代特征。第四章“近代上海室内设计的风格流变”是在隐含的时间线索中对近代上海室内设计文化发展的深入研究。本章将近代上海室内设计风格流变分为中式传统风格、西式复古风格、现代风格、海派风格这四大类展开研究。针对每一种具体的风格式样除了对其渊源与特点进行研究外,还对这些风格在上海本土化过程中所体现出的时代特征进行总结。第四部分是论文的第五章、第六章和结论,是论文的“总结”部分。其中第五章“近代上海室内设计的时代特征”在前文研究的基础上提炼出“文化多样、理念创新、发展敏锐、内涵复杂”是上海近代室内设计的主要特征。同时还指出这些特征不仅体现了近代上海室内设计发展的时代性,也预示着近代上海室内设计朝着现代化方向发展的必然性。第六章“近代上海室内设计的现代化进程”,从科学管理和专业化两方面展开,并指出近代上海室内设计逐渐发展成为一项专业的设计门类,这对中国室内设计发展史来说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代表着近代上海室内设计发展所取得的突出成就。最后的“结论”部分对全文进行总结论述。

卢永毅[10](2016)在《实践与想象 西方现代建筑在近代上海的早期引介与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文章聚焦20世纪2030年代上海的相关建筑活动,考察早期西方现代建筑在中国的传播和产生的影响。文章追溯了现代建筑作为新美术思潮的率先引入,作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无名"建筑师、工程师的设计实践,作为西方建筑师为租界生活创造新空间和新风尚的建筑探索,以及作为中国职业建筑师追求科学精神和时代进步的思想和实践成果。作者试图超越现代建筑作为某种统一文化模式的认知局限,通过多条历史线索的回顾,呈现西方现代建筑在近代中国被接受和转化的过程特征,及其可能被忽视的现代性经验。

二、大光明大戏院与其建筑师邬达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光明大戏院与其建筑师邬达克(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社会心理的江南近代建筑谱系研究 ——以苏州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背景及其缘起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缘起
    1.2 研究对象与研究问题
        1.2.1 研究时间界定
        1.2.2 研究空间界定
        1.2.3 研究对象界定
        1.2.4 研究具体问题、目标及意义
    1.3 相关研究现状
        1.3.1 相关领域谱系学历史观点研究
        1.3.2 相关领域社会心理学视角研究
        1.3.3 国内外近代建筑相关史论与谱系研究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1 研究技术路线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思路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近代江南地区城市现代化进程和社会心理变迁
    2.1 江南传统城市向现代化城市转型的社会背景
        2.1.1 政治体制的冲击与变革
        2.1.2 经济形态的演变与交替
        2.1.3 社会文化的吐故与纳新
    2.2 近代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及基本特点
        2.2.1 以代表性士绅学习“西学”为发端
        2.2.2 以担当社会责任的士绅阶层为主体
        2.2.3 以民族主义精神的空前高涨为基础
    2.3 近代城市建筑的物质形态与社会心理的双重关系
        2.3.1 作用与反作用关系为底色
        2.3.2 传统“束缚”与近代“自由”为焦点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社会心理的苏州近代建筑五种类型
    3.1 苏州近代建筑产生的社会背景
        3.1.1 近代前苏州城市社会经济概貌
        3.1.2 清末民国时期苏州城市社会经济
    3.2 社会心理影响苏州近代建筑营造的决策方式
        3.2.1 个体呈现为“自下而上”的影响力
        3.2.2 社会群体呈现为“自上而下”的干预力
    3.3 苏州近代建筑社会心理角度的分类
        3.3.1 “激发”型建筑
        3.3.2 “盲从”型建筑
        3.3.3 “批判”型建筑
        3.3.4 “选择”型建筑
        3.3.5 “交融”型建筑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苏州近代建筑的溯源和谱系特征
    4.1 苏州近代建筑的溯源
        4.1.1 苏州传统式样建筑仍为其底色
        4.1.2 苏州近代建筑与西式建筑的演变关系
    4.2 苏州近代建筑五种类型的物质形态特征
        4.2.1 “激发”型建筑的刻意折“中”
        4.2.2 “盲从”型建筑的统一学“西”
        4.2.3 “批判”型建筑的视觉新“中”
        4.2.4 “选择”型建筑的“中”“西”斟酌
        4.2.5 “交融”型建筑的“中”“西”共融
    4.3 社会群体心理影响下的苏州近代建筑谱系
        4.3.1 “单向套环”和“层层套环”的循环选择特征
        4.3.2 人物谱系与近代建筑类型间的高对应度
        4.3.3 五种类型近代建筑“源”和“流”的关系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苏州近代建筑的形成受制于上海和南京社会群体
    5.1 上海洋商群体商业本位思想直接影响苏州近代建筑的形成
        5.1.1 近代上海商业群体的形成和发展特点
        5.1.2 商业群体逐利心理对上海与苏州近代建筑形成的影响方式
        5.1.3 近代上海与苏州不同的导向性主流群体及其营造作为比较
    5.2 南京军政群体政治威权意识间接影响苏州近代建筑的形成
        5.2.1 近代南京军政群体的形成和发展特点
        5.2.2 军政群体威权意识对南京与苏州近代建筑形成的影响方式
        5.2.3 近代南京与苏州不同的导向性主流群体及其营造作为比较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苏州与江南区域内相邻城市间的近代建筑关系辨析
    6.1 近代无锡主流群体对营造的影响方式和无锡与苏州两地比较
        6.1.1 近代无锡民族工商业群体的形成和发展特点
        6.1.2 民族工商业群体逐利心理对无锡与苏州近代建筑形成的影响方式
        6.1.3 近代无锡与苏州不同的导向性主流群体及其营造作为的比较
    6.2 近代常州主流群体对营造的影响方式和常州与苏州两地比较
        6.2.1 近代常州官商绅群体的形成和发展特点
        6.2.2 官商绅群体私利心理对常州与苏州近代建筑形成的影响方式
        6.2.3 近代常州与苏州不同的导向性主流群体及其营造作为的比较
    6.3 近代镇江主流群体对营造的影响方式和镇江与苏州两地比较
        6.3.1 近代镇江的政治群体的更迭及其作为
        6.3.2 政治群体目标导向对镇江和苏州近代建筑形成的影响方式
        6.3.3 近代镇江与苏州不同的导向性主流群体及其营造作为的比较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江南地区近代建筑谱系的脉络和基本特征
    7.1 “先引辐射”到“后续串联”特征明显的“带状共同体”
        7.1.1 差异性辐射和亲疏性串联的结构
        7.1.2 经济和文化带状共同体的形成
    7.2 城市导向性主流群体决定区域内建筑谱系脉络
        7.2.1 群体心理间的异和同定义近似和差异并存的建筑谱系关系
        7.2.2 区域内各市导向性主流群体和建筑谱系结构图
    7.3 江南地区中影响其它城市和接受影响城市的路径
        7.3.1 影响其它城市的营造在于营建群体背景和业内动向
        7.3.2 接受影响城市的营造在于导向性主流群体心理和经历
    本章小结
结语与展望
    主要结论
    后续研究和展望
论文创新点
致谢
附录1: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成果
附录2:苏州近代建筑及原归属人背景概览
参考文献

(2)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营建过程关键性技术问题研究(1840-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与概念界定
        1.2.1 研究对象界定
        1.2.2 时间概念界定
        1.2.3 空间范围说明
    1.3 文献综述及前期分析
        1.3.1 中国近代建筑的相关研究
        1.3.2 中国近代工业建筑的相关研究
        1.3.3 中国近代建筑技术的相关研究
        1.3.4 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营建技术相关研究小结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目标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目标
    1.5 研究方法与研究难点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难点
    1.6 论文研究整体框架
第2章 近代工业萌芽起步期工厂选址规划与厂区布局的探索
    2.1 技术载体:萌芽起步期军事工厂的典型性
    2.2 宏观布局:地区选择——初期规划缺位与后期调整乏力
    2.3 中观布局:地点选择——初期运输依赖与后期全面平衡
    2.4 微观布局:厂址选择——初期因地制宜与后期逐步合理
        2.4.1 江南制造局——两次选址失误
        2.4.2 金陵制造局——邻护城河建厂
        2.4.3 福州船政局——风水择地典型
        2.4.4 天津机器局
        2.4.5 广东机器局——近海到近铁路
        2.4.6 北洋水师大沽船坞——结合祭祀文化
        2.4.7 吉林机器局——资源优于运输
        2.4.8 湖北枪炮厂(汉阳铁厂)——多个方案比较
    2.5 厂区布局:总平面设计——“幼稚时代”的想象与探索
        2.5.1 江南制造局——功能重叠引起流线混乱
        2.5.2 金陵制造局——自由布局适应生产流程
        2.5.3 福州船政局——分区明确兼顾礼制秩序
        2.5.4 天津机器局
        2.5.5 广东机器局——传统合院影响厂区布局
        2.5.6 北洋水师大沽船坞——缺乏规划下一事一建设
        2.5.7 吉林机器局——完全独立自主设计
        2.5.8 汉阳铁厂(汉阳兵工厂)——比邻建设带来资源共享
    2.6 近代工业萌芽起步期军事工厂选址布局及建设特点
        2.6.1 结合传统风俗观念择地因地制宜利用旧有建筑
        2.6.2 有目的规划设计偏少与有控制的建设过程缺乏
        2.6.3 自由生产流线与传统等级秩序制约的平面布局
        2.6.4 功能复合下空间布局及建筑形式的本土化改良
    2.7 国内外工业发展早期工厂规划设计及理论的发展
        2.7.1 国外早期工厂建筑规划选址及设计
        2.7.2 国内近代工厂选址设计理论的发展
    2.8 本章小结
第3章 近代工业萌芽起步期西式木屋架技术发展与中西互鉴
    3.1 中西木屋架技术之别及西式木屋架体系传入
        3.1.1 中西技术差异——基于力学原理的形式差异
        3.1.2 知识引介普及——《建筑新法》及书中所载木屋架类型
        3.1.3 名称反应认知——西式木屋架及各构件名称演变
        3.1.4 需求引发变革——工厂建筑西式木屋架应用概况
    3.2 近代工业萌芽起步期工业建筑木屋架技术应用
        3.2.1 洋务运动中的机器局兵工厂
        3.2.2 民族工业发展下的工业建筑
    3.3 构造技术发展与木材使用
        3.3.1 整体性补强与抗震技术构件增加
        3.3.2 木构架之间结合方式与位置选择
        3.3.3 木屋架与墙体及柱子间结合方式
        3.3.4 进口木料与国产木材的使用偏好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近代工业快速发展期制砖工业化与工业建筑用砖技术
    4.1 建材生产方式的改变——近代制砖工业技术发展
        4.1.1 传统制砖技术延续
        4.1.2 制砖技术的机械化
        4.1.3 制砖工厂规划建设
    4.2 建材生产变革的深入——产品类型变化与质量标准推行
        4.2.1 产品及原料的多样化
        4.2.2 规格与质量的标准化
    4.3 建材生产变革的影响——制砖技术传播与砖瓦产业勃兴
        4.3.1 制砖技术传播
        4.3.2 制砖工业分布
    4.4 工业建筑用砖技术的改变
        4.4.1 “青”“红”之变——观念改变与技术改变之辩
        4.4.2 砌筑方式——规格统一带来的改变
        4.4.3 粘合材料——对应砌体改变的变化
        4.4.4 特殊构造——回应工业生产的处理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近代工业快速发展期水泥引进与工业建筑混凝土应用
    5.1 从落后到超越——中国近代水泥工业发展
        5.1.1 大量建设保障——中国近代水泥产量提升
        5.1.2 窑体技术变革——国际水泥生产技术提升
        5.1.3 后发外生优势——中国近代水泥技术提升
        5.1.4 多样企业类型——中国近代着名水泥企业
        5.1.5 曲折前进及多样技术来源
    5.2 营建技术提升——近代混凝土工业建筑技术应用
        5.2.1 西方近代钢筋混凝土技术发展及其在工业建筑的应用
        5.2.2 “过渡型”的结构——钢骨混凝土结构的引入与应用
        5.2.3 中国近代钢筋混凝土结构工业建筑的技术应用
        5.2.4 近代工业快速发展期钢筋混凝土工业建筑营建技术特征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近代工业发展放缓期工业建筑设计专业化
    6.1 西方近代工业建筑设计发展与专业化
    6.2 从“工匠”到“建筑师”——身份认同与地位转变
        6.2.1 主业之外兼营副业——洋行发展与设计类洋行(机构)产生
        6.2.2 华洋混合来源复杂——中国近代建筑设计师产生
        6.2.3 工业建筑审批制度——《建筑工厂审核法》颁布
    6.3 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设计机构与设计师
        6.3.1 经验建设与跨界参与——非建筑专业人员的设计
        6.3.2 以施工带入建筑设计——营造厂(施工方)的设计
        6.3.3 执业特点与专业设计——专业建筑设计师设计
    6.4 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设计发展与专业化过程特征
        6.4.1 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设计特点
        6.4.2 近代工业发展放缓期建筑设计专业化加速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
    7.1 研究主要成果及结论
        7.1.1 中国近代城市工业发展分期方案
        7.1.2 中国近代工业发展中工业建筑营建过程关键性技术问题探讨
        7.1.3 技术的适应性及技术选择
        7.1.4 营建技术观念及文化抗争
        7.1.5 技术真实性及其重要意义
    7.2 研究创新
        7.2.1 系统梳理中国近代工业建筑建造技术史
        7.2.2 分类研究建筑材料及其生产流程和技术应用
        7.2.3 尝试对技术实现保障的制度和建筑师的研究
    7.3 未竟之处
        7.3.1 和海外的技术关联性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索
        7.3.2 和遗产物证的相关性需要进一步延伸拓展
        7.3.3 研究营建技术发展尚未深入结构力学分析
参考文献
附录A:随文附表
附录B:随文附图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3)匠人浮生,建筑六记(上) 温故知新话建筑师负责制(论文提纲范文)

一卷中山陵:仰望紫金
    1吕黄邂逅,献身中山
    2一举夺冠,身兼六职
    3全程服务,魂归紫金
二卷建筑缘:群雄争艳
    1邬达克氏,国际饭店
    2东南彦记,创业先锋
    3建筑教育,中大结缘
三卷沦陷区:孤岛求生
    1城破家亡,潜心国防工程
    2孤岛求生,借古讽今
    3大地回春,葡园金谷

(4)上海邬达克建筑艺术的美学解读(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西艺术融合的起点:新古典主义风格
二、现代美学的探索:德国表现主义风格
三、现代文化的载体:艺术装饰风格
四、结语

(5)中国早期电影院空间文化研究(1896-1949)(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概念:电影院
    二、电影院史前史:电影的传入与放映
    三、研究综述
    四、理论依据
        (一) 背景:中国电影史研究的转向
        (二) 灵魂:文化研究
        (三) 骨架:空间理论
        (四) 理论适用与反思
    五、研究框架
        (一) 电影院的感知空间
        (二) 电影院的社会空间
        (三) 电影院的再现空间
    六、创新与不足
第一编电影院的感知空间第一章 分布
    第一节 中国早期电影院在全国的分布情况
        一、分布概览
        二、分布特征
    第二节 电影院在城市空间的分布:以青岛为例
        一、电影院在青岛的城市空间分布
        二、电影院在青岛城市空间分布的特征
        三、电影院在青岛的“地方感”
第二章 建筑
    第一节 地理位置
        一、位于广场中心
        二、位于马路交叉口
        三、与街道成排布置
        四、置于其它建筑体内
    第二节 外观风貌
        一、西方梦幻:殖民语境下中国影院建筑的西洋化
        二、民族特色:中国元素与地方性特征的渐现
    第三节 内部空间
        一、兼具多重功能的大厅
        二、从传统戏院到现代观众厅
        三、附属空间的完善
    第四节 设备配置
        一、通风设备与公共健康
        二、冷暖气设备与影院营收
        三、灯的装置:从观赏到照明的需求变化
    第五节 建筑安全
        一、“少奶奶”扇倒大逸乐影戏院始末
        二、建筑规则中的安全标准
        三、工务局、警察局的安全检查
第三章 声音
    第一节 从默片到有声电影的过渡
        一、有声电影的传入
        二、有声电影本土化过程中的特点
        三、观众对有声电影的接受与排斥
    第二节 声音焦虑下的技术、民族与国家
    第三节 国语与方言之争:以粤语片为例
        一、粤语片兴起的契机
        二、粤语片的本土化接受现状
        三、粤语片“禁”与“反禁”的四个阶段
        四、“禁”与“反禁”的两条线索
第二编 电影院的社会空间第四章 经营
    第一节 资本形式
        一、10年代:外资垄断下的雷玛斯时代
        二、20年代:国人自营电影院的突围与起步
        三、30—40年代:多元化的资本组成
    第二节 供片关系
        一、电影院获取影片的的途径
        二、电影院与制片商的利润分成
        三、供片纠纷与合同的不平等性
    第三节 放映机制
        一、影院等级下的轮次放映
        二、从循环放映到分场放映
        三、放映机制主导下的票价制定
    第四节 营销策略
        一、费尽心力的新片炒作
        二、五花八门的促销活动
        三、博人眼球的明星登场
    第五节 抗税斗争
第五章 规训
    第一节 电影院里的形形色色
        一、吃相百态
        二、秩序混乱
        三、人声鼎沸
        四、色情泛滥
    第二节 空间规训:卫生与文明
        一、中国式卫生
        二、从空间的“卫生化”到卫生的“空间化”
    第三节 行为规训:如何看电影
        一、来自精英阶层的改良指导
        二、商业路径中的观影规范
        三、国家权力下的行为控制
    第四节 电影检查:看什么电影
    第五节 规训的效果:抵抗与错位
        一、精英改良的失败
        二、“对号入座”风波
        三、“禁烟运动”的夭折
        四、反思
第六章 冲突
    第一节 日常纠纷
    第二节 军警之患
        一、军人看白戏及军民矛盾
        二、都市内战——金都血案
        三、军人为何看白戏
    第三节 民族矛盾
        一、电影院中的情感政治
        二、焚烧“汉奸”影片《木兰从军》
    第四节 公会暴力
        一、《假凤虚凰》事件
        二、电影事件中的职业身份认同
        三、公会暴力在电影事件中的复杂性
第七章 殖民
    第一节 伪满洲国的电影院
        一、疯狂建设与严密控制
        二、商业失败与殖民流产
    第二节 沦陷时期的京津电影院
        一、影院业的“恢复”
        二、日伪对电影院的建设、控制与检查
        三、日伪对电影院的殖民利用
        四、商业、爱国与殖民的博弈
    第三节 “孤岛”和沦陷时期的上海电影院
        一、“繁荣”的“孤岛”影院业
        二、“繁荣”背后:谴责与辩护
        三、“高调”的商业:日本对上海电影业的殖民策略
第三编 电影院的再现空间第八章 影片
    第一节 小市民市场下的“武侠神怪”与“鸳鸯蝴蝶”
        一、谁是小市民
        二、火烧银幕:武侠神怪片的流行与“销迹”
        三、另一个维度:鸳鸯蝴蝶派电影
    第二节 在政治与商业之间徘徊的左翼电影
        一、国民党对左翼电影的“推波助澜”
        二、小市民喜欢看左翼电影吗?
    第三节 映像之别——好莱坞电影在中国市场的分野
        一、地位: “重要”而非“垄断”
        二、问题:诲盗、色情与辱华
        三、阻力:文化、节奏与语言
第九章 媒介
    第一节 笔墨硝烟——报纸广告
        一、电影广告的噱头
        二、电影广告市场的失序
    第二节 视觉代言——电影海报
        一、电影海报的来源、特性与历史
        二、电影海报的三种功能
    第三节 纸上舞台——电影说明书
        一、电影说明书的一般形制
        二、电影说明书之于观众的意义
        三、电影说明书存在的问题
    第四节 话语空间——电影批评
        一、影评与公共空间
        二、影评的话语模式
    第五节 以声夺人——唱片与无线电广播
        一、电影歌曲的流行
        二、留声机、无线电对电影的传播
第十章 群体
    第一节 众生群像——观众
        一、观众结构:谁去电影院
        二、观众心理:为什么去电影院
        三、观众反应:文化的再生产
    第二节 职业困境——影院员工
        一、售(收)票员:为生计奔波
        二、引导员:学“坏”了的女子
        三、译意风小姐:昙花一现的宠儿
        四、解说员:幻影时代的说书人
        五、纠纷与罢工
余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6)工商文化影响下的近代建筑式样研究 ——以苏锡常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的对象与范围
        1.2.1 研究对象
        1.2.2 关键词界定
        1.2.3 研究的时间范围
        1.2.4 研究的空间范围
    1.3 研究的思路、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研究综述
        1.4.1 中国近代建筑研究
        1.4.2 式样分析方法研究
        1.4.3 式样影响因素研究
        1.4.4 地方建筑文化研究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工商文化影响机制的理论基础
    2.1 近代、文化与文化现象
        2.1.1 近代
        2.1.2 文化
        2.1.3 文化现象
    2.2 工商文化与近代建筑式样
        2.2.1 工商文化的理论内涵
        2.2.2 近代建筑与近代建筑式样
        2.2.3 近代建筑式样的发展概况
    2.3 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
        2.3.1 社会心理
        2.3.2 社会行为
        2.3.3 社会行为的决定因素
        2.3.4 工商文化对建筑式样的分层次决定
    2.4 工商文化与社会心理
        2.4.1 工商文化对社会心理的正向决定
        2.4.2 社会心理对工商文化的反向促进
    2.5 营造行为与式样选择
        2.5.1 营造行为的表现方式
        2.5.2 式样选择的中西结合
    2.6 近代建筑式样的分类依据
        2.6.1 以乡土式样的改变为前提
        2.6.2 以中西式样的混合为基础
        2.6.3 以式样原点的回归为手段
    2.7 苏锡常地区近代建筑式样的产生原点
        2.7.1 古希腊式样
        2.7.2 古罗马式样
        2.7.3 文艺复兴式样
        2.7.4 巴洛克式样
        2.7.5 帕拉第奥式样
        2.7.6 殖民式样
        2.7.7 浪漫主义式样
        2.7.8 折衷主义式样
        2.7.9 新艺术式样
        2.7.10 装饰主义式样
        2.7.11 表现主义式样
    2.8 苏锡常地区近代建筑式样的表现载体
        2.8.1 柱式
        2.8.2 拱券与拱廊
        2.8.3 门洞与窗洞
        2.8.4 山花与山墙
    2.9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工商文化影响机制的建构逻辑
    3.1 社会心理的影响
        3.1.1 从众心理下建筑式样的规律性
        3.1.2 怀旧心理下建筑式样的回归性
        3.1.3 新奇心理下建筑式样的时尚性
        3.1.4 偏好心理下建筑式样的复杂性
    3.2 社会行为的影响
        3.2.1 建筑式样的多元呈现
        3.2.2 建筑式样的同步体现
        3.2.3 建筑式样的本土表现
    3.3 工商文化本质属性的影响
        3.3.1 工商文化的逐利性与建筑式样的符号性
        3.3.2 工商文化的传播性与建筑式样的识别性
        3.3.3 工商文化的融合性与建筑式样的继承性
    3.4 西方近代工业革命的影响
        3.4.1 倾向与设计思想的解放
        3.4.2 材料与建造技术的革新
        3.4.3 建造与设计体系的变革
        3.4.4 连锁影响的对应结果
    3.5 近代建筑行业发展的影响
        3.5.1 近代建筑师的影响
        3.5.2 近代营造厂的影响
        3.5.3 近代建筑工业的影响
    3.6 影响机制的构建逻辑
        3.6.1 以式样影响的社会文化为基础
        3.6.2 以社会文化的影响结果为过程
        3.6.3 以影响结果的呈现关系为线索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工商文化微观层面的影响机制
    4.1 式样符号与符号拼贴
        4.1.1 符号
        4.1.2 式样符号
        4.1.3 符号拼贴
    4.2 式样符号的拼贴模式
        4.2.1 引用式拼贴
        4.2.2 变形式拼贴
        4.2.3 重组式拼贴
    4.3 苏锡常地区近代建筑装饰符号的拼贴模式
        4.3.1 装饰符号的构造特征
        4.3.2 装饰符号的表现载体
        4.3.3 山头符号系统
        4.3.4 窗洞符号系统
        4.3.5 墙体符号系统
    4.4 苏锡常地区近代建筑结构符号的拼贴模式
        4.4.1 结构符号的构造特征
        4.4.2 结构符号的表现载体
        4.4.3 柱式符号系统
        4.4.4 拱券符号系统
    4.5 苏锡常地区近代建筑功能符号的拼贴模式
        4.5.1 功能符号的构造特征
        4.5.2 功能符号的表现载体
        4.5.3 阳台符号系统
        4.5.4 门斗符号系统
        4.5.5 其它功能符号
    4.6 苏锡常地区近代建筑式样符号的重组式拼贴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工商文化宏观层面的影响机制
    5.1 式样主体与主体决定
        5.1.1 式样主体
        5.1.2 主体决定
    5.2 式样主体的特点及成因
        5.2.1 式样主体的表现特点
        5.2.2 式样主体的形成条件
        5.2.3 式样主体的形成原因
    5.3 苏锡常地区的仿古典主义建筑式样
        5.3.1 北美殖民式样的一般特征
        5.3.2 北美殖民式样的实例举证
        5.3.3 东南亚殖民式样的一般特征
        5.3.4 东南亚殖民式样的实例举证
        5.3.5 折衷主义式样的一般特征
        5.3.6 折衷主义式样的实例举证
    5.4 苏锡常地区的早期现代主义建筑式样
        5.4.1 新艺术式样的一般特征
        5.4.2 新艺术式样的实例举证
        5.4.3 装饰主义式样的一般特征
        5.4.4 装饰主义式样的实例举证
        5.4.5 表现主义式样的一般特征
        5.4.6 表现主义式样的实例举证
    5.5 苏锡常地区的乡土改良建筑式样
        5.5.1 乡土改良式样的一般特征
        5.5.2 乡土改良式样的实例举证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影响机制的个性特征及后续影响
    6.1 工商文化影响机制的个性特征
        6.1.1 引入主动化
        6.1.2 形成嫁接化
        6.1.3 体现选择化
        6.1.4 主观倾向化
        6.1.5 呈现散落化
        6.1.6 形态杂糅化
    6.2 其它文化影响机制的个性特征
        6.2.1 租界管辖全面导入的租界建筑
        6.2.2 政府强化民族精神的官式建筑
        6.2.3 西方文化移植复制的宗教建筑
        6.2.4 主体式样双向渗透的文化建筑
    6.3 不同文化影响机制的共性特征
        6.3.1 文化碰撞的宏观原因
        6.3.2 来自西方的式样原点
    6.4 不同文化影响机制的特征区别
        6.4.1 具体原因的主动与被动
        6.4.2 形成过程的嫁接与移植
        6.4.3 体现范围的选择与全面
        6.4.4 意志倾向的主观与客观
        6.4.5 导致结果的散落与批量
        6.4.6 呈现形态的杂糅与纯粹
    6.5 历史剧变与后续影响
        6.5.1 装饰主义式样在恢复重建时期的再现
        6.5.2 装饰主义式样在政权更迭时期的延续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后续研究展望
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成果
附录2: 苏锡常地区近代建筑图录(部分)

(7)从国际饭店到吴同文住宅——邬达克现代派建筑中的装饰风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邬达克:一个勤奋好学而有宗教情结的人
二、现代风格:从折中主义到表现主义的转化
三、面向中国业主:邬达克三个现代派建筑装饰解读
    1. 国际饭店:上海摩登的代言人
    2. 大光明电影院:时尚和现代的交锋
    3. 吴同文住宅:流线型设计中的精神诉求
四、“邬达克密码”:建筑师的个性装饰语汇
五、结语

(8)市政、娱乐与文化 上海人民广场地区城市空间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人民广场地区的历史变迁简述:从跑马场到市政文化中心
    1.1 水网农田地带(开埠前)
    1.2 跑马场+公共运动场+旧上海的娱乐中心(1863—1949年)
    1.3 市政集会广场(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
    1.4 市政文化中心(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
2 城市空间变迁与文化竞夺:人民广场历史场景的转换
    2.1 带有殖民色彩的体育娱乐与公共空间
    2.2 对市民活动的不同理解
    2.3 人民广场空间形态分析
3 建筑作为社会形态的容器(不同时期的主导建筑)
    3.1 第一次建设高峰,体育娱乐建筑新类型
    3.2 第二次建设高峰,文化与地域身份的认同
4 结语

(9)“西风东渐”背景下近代上海室内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意义与方法
        1、研究意义
        2、研究方法
    二、研究对象的界定
        1、相关概念
        2、研究主体
        3、地域范围及时间范围
    三、分期说明
    四、相关研究成果
    五、论文框架
第一章“西风东渐”下的时代背景
    第一节 都市崛起与近代上海室内设计
        一、城市发展的积极作用
        二、租界的影响
        三、人口增长与房地产业发展带来的影响
    第二节 文化发展与近代上海室内设计
        一、“西风东渐”的大背景
        二、文化发展对室内设计的影响
        三、近代上海室内设计的文化意识
    第三节 观念转变带来与近代上海室内设计
        一、商业社会价值观念对室内设计的影响
        二、“大上海计划”引领的近代上海传统复兴思潮
    第四节 技术革新对近代上海室内设计的影响
        一、金属构件广泛应用于建筑领域
        二、玻璃改善室内环境
        三、结构技术改进带来的机遇
        四、工业发展做出的积极保障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上海近代室内设计
    第一节 酝酿阶段(开埠至20世纪初)
        一、酝酿阶段特征
        二、酝酿阶段的室内设计
    第二节 起步阶段(20 世纪初至20世纪20年代)
        一、起步阶段特征
        二、起步阶段的室内设计
    第三节 快速发展至衰落阶段(20 世纪20年代后)
        一、快速发展至衰落阶段特征
        二、快速发展阶段的室内设计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近代上海建筑内部空间特征
    第一节 中式传统建筑空间
    第二节 西式复古建筑空间
    第三节 功能为主的建筑内部空间
    第四节 地域特色建筑空间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近代上海室内设计的风格流变
    第一节 延续的中式风格
        一、近代上海中式传统风格
        二、中式风格的新发展
    第二节“拿来”的西式复古风格
        一、早期的殖民地式风格
        二、维多利亚风格
        三、古典复兴风格
        四、外国的地域传统风格
    第三节“摩登”风潮中的现代风格
        一、新艺术运动风格
        二、现代主义风格
        三、装饰艺术派风格
    第四节“中西合璧”的海派风格
        一、从“器物共存”到“中西合璧”
        二、海派风格的代表——海派家具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近代上海室内设计的时代特征
    第一节 文化认同下的多样性
    第二节 设计理念与风格式样的创新
    第三节 敏锐的文化发展与技术发展
    第四节 复杂的设计内涵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近代上海室内设计的现代化进程
    第一节 科学管理的促进作用
    第二节 室内设计的专业化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案例实地调研地理分布
附录二 主要调研案例列表
附录三 论文研究主要案例图录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文章和项目

(10)实践与想象 西方现代建筑在近代上海的早期引介与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美术界:引介现代建筑新思潮的先行者
2工部局的建筑-工程师:“无名”的现代建筑先驱
3新风格的引领者:邬达克与赉安洋行
4新思潮在建筑界的引入与争议
5中国职业建筑师的实践探索
6结语

四、大光明大戏院与其建筑师邬达克(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社会心理的江南近代建筑谱系研究 ——以苏州地区为例[D]. 龚滢. 江南大学, 2020(04)
  • [2]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营建过程关键性技术问题研究(1840-1949)[D]. 赖世贤. 天津大学, 2020
  • [3]匠人浮生,建筑六记(上) 温故知新话建筑师负责制[J]. 费麟. 建筑技艺, 2020(01)
  • [4]上海邬达克建筑艺术的美学解读[J]. 何洲华. 中国民族博览, 2019(04)
  • [5]中国早期电影院空间文化研究(1896-1949)[D]. 刘磊. 山东大学, 2018(12)
  • [6]工商文化影响下的近代建筑式样研究 ——以苏锡常地区为例[D]. 陈曦. 江南大学, 2017(04)
  • [7]从国际饭店到吴同文住宅——邬达克现代派建筑中的装饰风格研究[J]. 左琰,刘春瑶,刘涟. 建筑师, 2017(03)
  • [8]市政、娱乐与文化 上海人民广场地区城市空间变迁研究[J]. 张晓春. 时代建筑, 2016(06)
  • [9]“西风东渐”背景下近代上海室内设计研究[D]. 朱松伟. 上海大学, 2016(02)
  • [10]实践与想象 西方现代建筑在近代上海的早期引介与影响[J]. 卢永毅. 时代建筑, 2016(03)

标签:;  ;  ;  ;  ;  

大光明剧院及其建筑师胡达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