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例火车外伤临床分析

71例火车外伤临床分析

一、火车创伤71例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张冬妮[1](2020)在《自我管理微信小程序磁珠版对乳腺癌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干预效果评估》文中指出目的:乳腺癌为世界范围内女性最高发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在中国呈逐年升高的趋势。手术的创伤、治疗引起的各种身体不适副作用、对死亡的恐惧、肿瘤的复发转移等等,都易使患者对生活产生悲观情绪,引发精神疾病,也被称之为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影响患者的生存和生活质量。但是大多数患者的PTSD都未被及时治疗。目前西医针对PTSD的治疗主要是一些精神类药物。而我们传统的中医有很多疗法,如中药、针灸推拿、耳穴、五音疗法、食疗、八段锦、太极拳等。其中很多疗法具有疗效确切、操作简单、无痛无创、可以自行操作的特点,对于中国人来说更易接受。我们希望将中医的治疗方法综合归纳,制作一个能让乳腺癌患者自我调理PTSD的微信小程序,使足不出户自我治疗成为现实。本研究旨在:①探究自我管理微信小程序的疗效是否优于传统门诊综合治疗;②探究增加了磁珠耳穴治疗的磁珠版小程序疗效是否优于无磁珠耳穴治疗的旧版小程序。方法:本研究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将176例符合纳入标准的乳腺癌PTSD患者按照随机原则以1:1:1:1的比例,分为小程序有磁珠组、小程序无磁珠组、门诊有磁珠组、门诊无磁珠组,每组44例,每组患者均接受西医规范治疗及中药辨证治疗。小程序有磁珠组按照微信小程序的指引,进行为期12周的症状中医综合自我管理,并按照小程序中的教程,自行磁珠耳穴治疗;小程序无磁珠组进行为期12周的症状中医综合自我管理,不进行磁珠耳穴治疗。使用小程序进行干预的患者微信群中,每2周会有专家团队进行线上沟通交流。门诊有磁珠组,进行为期12周的中医综合治疗(治疗内容与微信小程序相同,但是由门诊医生引导进行),并由医生进行磁珠耳穴治疗;门诊无磁珠组于门诊医生引导下,进行为期12周的中医综合治疗,且不进行磁珠耳穴治疗。门诊组每2周前往门诊一次接受治疗。观察分析干预前后四组患者的PTSD自评量表(PCL-C)、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抑郁量表(HAMD)、症状自评量表(SCL-90)、失眠严重指数(ISI)评分的变化。并进行卫生经济学评估。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出结论。本研究微信小程序设计部分借助现代信息化技术,基于微信平台,有专业软件技术人员设计。小程序包括五个模块:①PTSD相关知识介绍②PTSD相关自评量表③症状管理路线④PTSD相关知识链接⑤磁珠耳穴贴压教程。结果:1.基线比较:四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和干预前PTSD自评量表(PCL-C)、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抑郁量表(HAMD)、症状自评量表(SCL-90)、失眠严重指数(ISI)评分无显着性差异(P>0.05)。2.同组干预前后疗效比较:干预后,四组患者的PTSD自评量表(PCL-C)、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抑郁量表(HAMD)、症状自评量表(SCL-90)、失眠严重指数(ISI)评分均有改善。与干预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干预前后疗效比较:①小程序有磁珠组各个量表干预前后的差值均数皆大于小程序无磁珠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小程序有磁珠组各个量表干预前后的差值均数皆大于门诊有磁珠组,其中PCL-C、SAS、SDS、HAMD、SCL-90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ISI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小程序无磁珠组各个量表干预前后的差值均数皆大于门诊无磁珠组,其中SDS、HAMD、SCL-90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CL-C、SAS、ISI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门诊有磁珠组各个量表干预前后的差值均数皆大于门诊无磁珠组,其中SDS、HAMD、SCL-90、ISI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CL-C、SAS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四组患者在干预过程中均未出现不良反应。5.相较于门诊中医综合治疗干预,使用自我管理微信小程序干预节约了治疗的额外支出(包括挂号费、路费等),并减免了患者前往医院就诊挂号、路途、候诊等精力体力的消耗。结论:1.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中医心理治疗、中医康复锻炼、传统音乐疗法、中医食疗、磁珠耳穴贴压治疗相结合的中医综合治疗可以明显改善乳腺癌患者PTSD和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并能明显改善乳腺癌PTSD患者的睡眠状况。2.乳腺癌PTSD患者使用自我管理微信小程序进行干预的效果优于在门诊医生引导下进行干预。应该在临床工作中推广使用。3.采用磁珠耳穴贴压对改善乳腺癌PTSD患者的不良情绪有协同增效的作用。4.使用自我管理微信小程干预的卫生经济学效益优于门诊中医综合治疗。

张喜[2](2019)在《慢性失眼患者四诊信息与PSG及热图特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失眠是指在有足够的时间和适合的环境下,持续出现入睡困难、睡眠维持障碍或睡眠质量欠佳,并影响白天工作及生活的最常见的睡眠障碍。失眠可以作为独立疾病存在,也可以与其他疾病共同存在,或是其他疾病的症状之一。失眠根据病程可分为:短期失眠障碍(病程<3个月)、慢性失眠障碍(病程≥3个月)及其他失眠障碍。根据不同的失眠诊断标准和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失眠障碍的患病率在6%到48%之间。目前慢性失眠诊断和评估主要根据患者自述的入睡或睡眠维持困难、日间疲劳等症状及相关量表评估,客观且敏感的诊断工具应用较少,这会影响科研及临床工作者对失眠的全面客观化认识。因此,从多角度认识慢性失眠特征及其规律是非常必要的工作。中医四诊信息是通过望、闻、问、切四种手段对患者进行全面的检查和了解,对疾病进行整体考察而得到的病情资料。其中,脉诊是最能体现中医特色的、具有纲领性的诊断方法,是病证辨别的重要诊察方法。通过脉诊仪获得脉图参数是中医四诊信息客观化的指标,是中医客观化研究中应用最广、最正确的诊断试验方法,也是中医诊断客观化及现代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导睡眠监测(PSG)是评估睡眠情况的客观方法,也是目前公认的睡眠研究的适用技术方法。依据PSG进行睡眠结构分期是睡眠医学研究的基础,通过睡眠结构能够客观地反映睡眠的完整性,区分睡眠感知错误与失眠,是判断清醒或睡眠的客观指标,也是客观评估失眠严重程度的关键参数。红外热成像技术通过测知人体体表温度,反映人体能量代谢情况,辨别疾病的寒热、阴阳属性,使人体寒热状态客观化、数据化,给中医证候学的可视化和量化研究提供了基本工具。目的:以正常人群为对照,从主观症状体征、脉图参数、睡眠结构、体表区域温度四个维度认识并获取慢性失眠特征及其规律,并初步分析特征参数之间的相关关系。以期为将来更加客观化、规范化诊断及评估慢性失眠提供数据支撑。方法:通过中医四诊信息采集表获取慢性失眠患者的主观症状体征,通过中医脉诊信息采集分析系统、PSG、红外成像技术,客观认识慢性失眠患者的脉图参数、PSG睡眠结构、热图参数特征及其规律。结果:本研究通过不同检测方法认识慢性失眠特征及其规律,结果显示:1.失眠患者与正常人群的人口学特征60例正常人群年龄37.53±13.05岁。其中,男性占46.67%(28/60),女性占53.33%(32/60),未婚者占 45%(27/60),已婚者占 55%(33/60),汉族占 91.67%(55/60),脑力劳动为主者占83.33%(50/60),体力劳动为主者占16.67%(10/60),大学及以上学历占76.67%(46/60),高中及以下学历占23.33%(14/60)。60例失眠患者年龄41.85±11.27岁。其中,男性占43.33%(26/60),女性占56.67%(34/60),未婚者占 28.33%(17/60),已婚者占 71.67%(43/60),汉族占96.67%(58/60),脑力劳动为主者占73.33%(44/60),体力劳动为主者占26.66%(16/60),大学及以上学历占76.67%(46/60),高中及以下学历占23.33%(14/60)。失眠患者性别不同,年龄分布有各自的特点,女性失眠患者以中老年居多,男性失眠患者以青年居多。2.两组人群的中医症状体征分析(1)卡方检验:两组人群的71个症状经χ2检验,最小期望计数均大于5,P值<0.05,说明失眠患者与正常人群症状体征有统计学差异。(2)频数统计:两组人群中出现30次以上的失眠相关及全身症状体征有28个。它们包括:入睡困难、易醒、醒后难以再次入睡、早醒、梦多、醒后疲乏、注意力不集中、健忘、打鼾、夜间起床上厕所、思虑多、思维迟钝/反应迟钝、喜悲泣、善太息、少气懒言、心烦、急躁易怒、心悸、平素怕热、头晕、脱发、目涩、口干、口渴、口中有异味、身重、排便不爽、腰痛。(3)因子分析:采用因子分析法得到因子载荷矩阵,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最大方差正交旋转,经过迭代,得到解释的总方差。按照特征根大于1的标准从71个症状体征中提取出了 21个公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75%,即21个公因子共提取了 75%的原始信息。选取各公因子内载荷系数绝对值>0.3的症状体征信息进行分析得出证候要素及病位,其中,证候要素包括:气虚、血虚、食滞、阴虚、气滞、血瘀、火热、阳虚、痰湿;病位包括:心、脾、肾、肝、胆、胃。(4)辨证分型与病性:根据失眠症中医临床实践指南(WHO/WPO)将失眠辨证分为9种证型,失眠患者以心脾两虚证居多。失眠的中医病性以虚实夹杂证多见。3.两组人群脉图参数的判决分析通过对失眠患者与正常人群脉图参数的判决分析,得出两组人群的正确区分率约为78%,说明失眠障碍组和正常对照组的脉图可以通过其参数进行分类,且区分的特异性及准确度较高。双手寸、关、尺6部脉共有27个参数参与了分类,占比约14%(27/193)。其中,左寸贡献最大,占比约25%,右关占比约24%,左寸、右关脉入选参数占比共计约49%。4.两组人群PSG睡眠结构分析失眠患者与正常人群PSG睡眠结构参数经t检验,结果表明两组间总睡眠时间(TST)、快速眼球运动期(R期)有统计学差异。正常组TST、R期均值大于失眠组,即失眠患者总睡眠时间、快速眼球运动期时间较正常人群减少。5.两组人群热图参数分析失眠患者与正常人群的头部平均温度、胸膺温度均比其他部位温度高。失眠患者虚里温度、胃脘温度、督脉温度、左手温度、右手温度均比正常人群温度高,均数差(正常组温度平均值与失眠组温度平均值的差值)均>0.2℃。两组间热图参数无显着差异。随着温差的增大,P值减小。6.特征参数的相关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对睡眠结构参数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WASO与TST、SE呈显着负相关。TST与N2、R期、SE呈显着正相关。N2、R期与SE呈显着正相关。N1与清醒次数呈显着正相关。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对热图参数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头部平均温度、躯干温度、上焦温度、中焦温度、下焦温度、任脉温度、胸膺温度、大腹温度、左肋温度、右肋温度之间均存在显着正相关。虚里温度、胃脘温度与躯干温度、小腹温度无显着相关。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对失眠相关症状体征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入睡困难与易醒、早醒呈高度正相关,易醒与醒后难以再次入睡、早醒呈高度正相关。采用Spearman相关对失眠相关症状体征与TST、R期以及热图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两者之间无统计学差异的相关性。采用典型相关分析对热图参数与PSG睡眠结构参数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两者之间无统计学差异的相关性。结论:1.脉图参数为失眠的中医病机理论提供了数据支撑。通过脉图参数可以对失眠患者与正常人群进行区分,且左寸、右关脉对失眠脉图的分类贡献较大,说明了失眠的中医病机理论“心神失舍令人不寐”、“胃不和则卧不安”的合理性,以及临床从心、脾胃辨证论治失眠的有效性,为从中医脉学角度认识及评估失眠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2.四诊量表症状体征数理统计结果与传统中医对失眠的病机病位的认知及中医证型分布结果具有一致性。运用无监督数据挖掘方法,降维提取失眠症状体征的公因子,根据公因子内载荷系数绝对值分析病位大多在心、脾,与传统失眠病机理论以及中医辨证九大证型以心脾两虚证居多具有一致性。3.脉图参数、四诊量表分析结果、传统中医病机理论具有一致性。通过现代脉诊仪获得的客观脉图参数、中医四诊信息调查表获得的失眠症状体征、传统文献记载的失眠中医病机理论三种不同方法获得的结果均指向心、脾,说明客观的脉图参数与主观的四诊量表结果及传统病机理论存在一致性,更说明了中医现代化的可能性。4.红外热成像是失眠研究的一种有效技术手段。失眠患者与正常人群红外热图分布存在不同,为失眠的中医证候学可视化和量化研究提供了一定的技术参考。综上所述,本研究为中医四诊信息、多导睡眠监测、红外热成像技术评估失眠提供了一定依据,丰富了失眠研究的相关技术方法,为中医脉诊、红外热成像技术客观化、可视化研究与应用等方面提供了新思路,也为中医诊法与辨证客观化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谢鑫[3](2019)在《假面-费里尼“三部曲”电影中的人格分析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导演生涯的前半程(1950年到1965年),费德里科·费里尼主要采用故事片形式展现当代人物。在角色的刻画中,费里尼通常会将角色的假面(persona)揭开,以展现其内心的真容(face)。这一手法加深了人物的心理维度,也构成了影片的一个母题。本文试图以假面为核心,分析费里尼三个“三部曲”——“人物三部曲”:《杂技之光》、《白酋长》和《浪荡儿》;“恩典三部曲”:《大路》、《骗子》和《卡比利亚之夜》;“背叛三部曲”:《甜蜜的生活》、《八部半》和《朱丽叶的梦》以及期间两部短片《婚姻介绍所》与《安东尼博士的诱惑》——探讨电影中人物假面的发展历程:假面的呈现(各种社会假面)、假面的深化(孤独的假面)以及假面的困境与出路(恩典时刻、接受与创造、自我意识与独立)。其次,结合镜头语言揭示费里尼展现人物假面的风格手法:主要体现在推拉镜头与面部特写、对白与表演、服饰与化妆中。在《甜蜜的生活》拍摄期间,费里尼接触到荣格心理学。荣格学说对费里尼的自我确认和艺术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本文尝试结合经典精神分析、荣格分析心理学以及人格理论,对三个“三部曲”的人格假面进行深入阐释:人生的发展阶段、假面原型、阴影、阿尼玛与阿尼姆斯、自性化过程等。再次,结合存在主义哲学和罗洛·梅存在心理学,对电影中现代角色面临的困境作出哲学分析;并尝试探索基于存在的自我救赎道路:人的自我寻求、爱与意志,自由与命运、创造的勇气等。

崔国辉[4](2019)在《论舍伍德·安德森《小城畸人》的创伤书写》文中提出《小城畸人》是美国作家舍伍德·安德森的代表作之一,这部小说奠定了他在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小说由25篇相互关联的小故事构成,讲述了温士堡小城里一群畸人的故事。畸人们抓住种种自以为是的“真理”而表现出不同的病状,证实了小说作为创伤文学的可靠性。本论文以《小城畸人》为主要研究对象,从创伤书写的角度切入,以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朱迪思·赫尔曼的创伤与复原理论等作为主要的理论方法,结合安德森生活的个体经验和时代背景,来梳理小说中人物的创伤症候,探讨呈现创伤的书写方法,最后试图分析创伤书写的意义以及疗愈创伤的可能途径。通过研究,进一步丰富小说的思想内涵,发掘小说的现实价值。本论文分为五个部分:绪论部分首先对安德森和他的作品进行介绍,其次梳理出国内外对安德森小说的研究概况,重点列出《小城畸人》的研究成果。最后通过对创伤、创伤理论和创伤书写等概念进行阐释,指出由此角度研究《小城畸人》的可行性、价值和意义。第一章分析人物的创伤症候及其成因。结合文本,论文撷取几种主要的创伤症候,包括恐惧、自闭、疯魔和失语,并对此种症候的突出表现者进行分析。其次,从个人和家庭、社会和时代两个层面探究人物受创的具体原因。第二章探析创伤书写的特征。论文主要从潜意识、记忆再现和反讽三个方面来呈现,进一步指出强迫性动作、梦境、呓语以及创伤回忆是创伤外显的表征,而语言反讽和情境反讽则在修辞上揭示了创伤情境,增加了小说的艺术魅力。第三章探讨创伤书写的意义。首先是展示了时代转型期人物的彷徨状态,其次是试图寻求疗愈创伤的途径,包括重建安全感、建立情感联结,倾诉与言说,逃离和出走。这一部分指出了温士堡小城人们的问题所在,旨在求得突围的办法。结语部分说明了创伤存在的普遍性。安德森笔下的人物有他们的时代和精神困境,处于二十世纪的人们同样面临着成为畸人的危险。本质上,创伤是一个未完成的话题。

王昕[5](2017)在《突发事件下公众心理应激障碍因素影响机制及态势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进入新世纪,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在世界各地频有发生。突发事件留给人们的不仅是生命财产的安全问题,更严重的是长期的精神和心理上的创伤,继而引发衍生的疾病和其它事件,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更多的不利影响。因此,随着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理论体系的逐步完善,对公众灾后心理健康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关注。如何更深入地认识突发事件后公众的心理应激障碍的发生和发展机制,提高对公众心理应激状况态势的评估、预警以及干预能力,已经成为应急管理中心理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本文以突发事件中的自然灾害事件下公众的应激心理为背景,以灾害事件应急管理、社会心理、演化与评估等相关理论为基础,引入灰色复杂系统科学、心理学和统计学等多领域的理论与方法,运用文献检索、问卷设计、灰色关联分析、结构方程、马尔科夫预测和贝叶斯态势评估等工具,将理论与实证相结合,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视角,深入分析了我国近年来突发自然灾害事件后公众心理应激障碍在各个因素影响下的发生发展机制和态势发展的分析及预警问题,继而进行相应的心理救援策略建议。首先,量化突发事件后公众心理应激体系各个因素的灰色影响度。从突发事件后公众心理的主要特点及影响因素出发,选取了多个典型案例,从公众社会心理的多样性、层次性、动态性及社会环境等多角度分析了公众心理应激的灰色特征,论证了采用灰色系统理论的合理性,并站在微观和宏观两个角度,建立公众心理应激体系的灰色影响度模型,初步确定不同影响因素在心理应激体系中与公众心理应激障碍的灰色关联程度,从而为后文的交互影响和演化机理分析提供影响因素的支持。其次,本文对公众心理应激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灰色交互影响分析。采用结构方程分析方法来研究各个影响因素对公众心理应激的灰色交互影响。从微观角度研究事件、社会环境及个体因素等对个体心理应激的直接和间接影响;从宏观角度研究事件、社会环境、应急响应和人员、经济损失对群体心理应激的直接和间接影响,进而构建个体和群体心理应激之间通过重要因素的交互影响模型,并验证模型的有效性。从而实现了对公众心理应激障碍因素影响机制的全面研究。再次,本文从动态的角度进行了突发事件后公众心理应激状态的演化研究。针对各影响因素、不同角色及早期干预等变量,对突发事件后公众心理应激的动态演化做进一步具体化表述。运用灰色系统、马尔科夫理论阐述公众心理应激变化的马尔科夫性,并建立演化影响模型。从微观个体角度揭示个体心理应激在因素影响下的动态演化过程;从宏观群体角度揭示群体心理应激的演化过程,以及救援军人和群众不同角色的心理应激动态演化差异、是否早期干预对公众心理应激演化的不同影响,之后对多因素共同作用下的公众应激心理系统进行了动力学演化仿真。这一研究为突发事件下公众的心理应激发展提供了演化发展影响数据的支持,实现了动态和静态研究的统一。然后,本文对公众心理应激体系结构进行了抽象化处理,运用D-S证据理论及专家意见,提出公众心理应激障碍态势影响网络结构的指标体系,构建了公众心理应激障碍贝叶斯网络模型,利用联合树推理方法对公众心理应激障碍状况进行态势评估,进而对可能发生的心理危机进行预警,并进行了模型的验证和实例分析,实例分析证实了模型的可实施性和实用性。最后,以前文对公众心理应激的影响因素及演化、评估理论的分析为基础,结合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现实情况,将明确政府职责、救助工作的特点及原则、救助方案的合理实施以及建立公众心理应激预警及管理体系为救助工作重点内容,并强调社会环境作用合理发挥的重要性,根据突发事件后公众心理应激发展的特征,提出了应急心理救助的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的策略。

成亮[6](2014)在《湖南省骨盆创伤数据库研制与多中心流行病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建立湖南省骨盆创伤数据库,开展前瞻性的骨盆创伤登记工作。研究骨盆创伤患者院前和院内救治现状,分析骨盆环骨折救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掌握湖南省骨盆创伤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为湖南省骨盆创伤规范化和综合救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通过阅读大量有关骨盆创伤的文献,参考国内外大型综合性数据库的结构特点和研发经验,结合湖南省骨盆创伤救治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数据库字段内容。以PostgreSQL为平台建立骨盆创伤数据库,以Java1.6开发数据库应用程序。2.成立湖南省骨盆创伤调查协作组,设计《湖南省骨盆环骨折流行病学调查表》。确定调查单位后签署相关科研合作书。进行调查员培训后开展前瞻性、多中心的(16家三级医院参与)持续一年的骨盆创伤患者流行病学调查,将数据录入湖南省骨盆创伤数据库,应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结果:第一章:湖南省骨盆创伤数据库的研制1.研制出了能够全面反映整个骨盆创伤患者救治过程的全生命周期数据库内容与结构层次。包括了患者一般情况、受伤情况、院前急救、入院情况、院内救治、出院情况、诊断与分型、并发症、伤前分级、创伤评分及疗效评价等11个部分。2.在数据库字段内容确定后,研制了以浏览器/服务器的数据库登录形式,具备病例管理、数据导出、历史痕迹查询、进度报告、影像管理、个人资料管理等几个部分的骨盆创伤全生命周期数据库。第二章基本流行病学特征:共收到307份有效调查表。1.一般情况:男女性别比为1.40:1。年龄44.16±17.41岁,男女间各年龄段的骨盆创伤并不具备显着性差异(x2=11.74,p=0.110),农民是主要的受伤群体,占总人数的37.13%,其次为工人,占总人数的12.9%。中学及中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合计占76.88%。一年的趋势为1月、2月、11月、12月两头例数多,而中间相对较少。一天中骨盆创伤发生的时间主要集中于9点-13点段和15点-21点段。2.外伤机制:骨盆创伤发生的地点主要集中于普通公路(48.86%)、家中(20.85%)及工地(14.98%)等三个场所,合计占总人数的84.69%。交通事故、高处坠落及平地跌倒是受伤排前三的原因,分别占总人数的51.47%,28.66%以及7.82%。各外伤原因在两性中的分布具有显着性差异(x2=36.50,P<0.001)。平地跌倒的患者占7.82%,年龄为62.17±15.93岁,年龄与其它外伤原因组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伤者中行人最多(48.1%),骑摩托车的排第二(20.89%),机动车和简易机动车合计占19.62%。车祸原因与机动车相关的占71.2%,与摩托车相关的占13.6%。第三章院前急救:共收到307份有效调查表。1.现场呼救:本人占32.14%,目击者占26.53%,同伴占23.21%。通过手机进行呼救的占81.5%。选择120为首要呼救对象的占49.2%,亲属或朋友为33.1%,110为7.4%。得到第一目击者非专业急救的时间为26.86±38.38min。而得到第二层次急救(如救护车)所需的时间为59.48±65.43min。2.现场急救:76.3%的患者采取了肢体固定,55.3%的患者采取了保持呼吸道畅通的措施,加压包扎止血的占38.4%。65.4%的患者有救护车急救人员参与急救,44.2%的有亲朋参与,21.6%的有肇事者参与,16.9%有目击者及路人参与。3.搬运及转运方式:以担架搬运的为65.54%,平抬的占25%。伤后转运:救护车占79.21%,出租车和过往车辆分别占4.95%,私家车或简易车辆占9.57%。4.首送医院:45.9%的患者为地市级医院,30.16%的患者为县级医院,其次为12.13%的乡镇或社区地段医院。5.转院原因:因医院无能力处理的占60.6%,病人或家属要求转院的占38.8%。6.受伤到调查医院经历的时间:总体为32.92±104.56h(0.17-1296h),中位数为4h,其中60%的患者在6h内,70%的患者在10h内而80%的患者在24h内。第四章院内救治情况和预后:共收到307份有效调查表。1.生命体征:急诊室SBP为115.68±23.71mmHg(49-199mmHg),病房SBP为119.23±22.43mmHg(60-190mmHg)。急诊心率为93.61±20.61次/min(40-180次/min)。病房心率为87.78±17.95次/min(56-155次/min)。RR为20.46±2.427次/min(12-30次/min)。曾发生过休克为20.1%。2.急救措施:前三位的分别是输血(25.41%),清创缝合止血(22.48%)以及使用脱水剂(16.61%);行气管插管或切开的患者占总人数的7.17%。3.输血相关问题:输血率达43.6%,男女比例为1.9:1,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者的年龄为43.61±16.76岁(1-78岁);输血量均值为1809.64ml(1200-14320ml);因术前失血性贫血输血的占51.5%,因术中输血的占78.2%;PRBC输注的占输血人数的97.74%,FFP输注的占输血人数的48.87%;合并泌尿系统损伤、大面积皮肤撕脱伤、直肠损伤的输血患者在该组合并损伤中分别占85%、75%和75%,在救治过程中如果合并以上单个或多个合并伤时,其输血的概率也越大(χ2=26.86,P<0.001)。A型骨折的输血率为24%,B型骨折输血率为44%,C型骨折输血率为55%。随着骨折分型严重程度的增加,输血率也逐渐增加(x2=44.33,P<0.001)。闭合性骨盆骨折中输血的占41%,而开放性骨盆骨折中输血的占75%,开放性骨盆骨折的患者输血率高于闭合性骨盆骨折(x2=8.55,P<0.05)4.ISS评分:ISS评分≥16的在A型骨折中占10%,B型骨折中占27.4%,C型中占95.2%。不同骨折类型之间的ISS评分具有显着性差异(x2=173.34,P<0.001),随着骨折类型的加重,ISS>16的构成比也越高(线性和线性组合x2=136.58,P<0.001)。ISS的值为16.09±9.1,曾发生过休克的患者ISS均值为21.95±9.05,无休克患者的ISS值为12.77±7.97,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t=-7.694,P<0.001)。开放性骨盆骨折ISS为23.95±9.74,闭合性骨盆骨折患者的ISS值为14.01±8.71,两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895,P<0.001)。5.骨折部位:骨盆环中以耻骨(80.72%)、髂骨(43.79%)、骶骨(31.70%)为最常见的骨折发生部位。6.合并伤:排前三位的为四肢骨折或韧带损伤(56.49%)、皮下血肿(35.56%)、肋骨骨折(29.71%)。33.77%的患者首诊腹腔内有积血。尿道损伤发生率为10.1%,83.87%的通过导尿发现;膀胱损伤发生率为6.19%,36.84%的通过导尿发现,36.84%的通过膀胱逆行造影发现。直肠损伤发生率为0.97%,均通过直肠指检发现。骶丛神经损伤发生率为7.49%。女性伴有会阴损伤的占3.91%、伴有阴道损伤的占1.95%,会阴和阴道均有损伤的占1.95%。骨盆骨折合并周围大面积皮肤撕脱伤的患者占总人数的7.5%。浮髋伤占患者总数的9.44%。7.治疗情况:非手术治疗的患者占66.12%,手术治疗的占33.88%。手术患者中,74.04%患者选择了切开复位内固定术,18.27%的患者选择了闭合复位外固定架固定术,7.69%的患者选择了骨牵引术。A型、B型和C型骨盆骨折患者选择手术治疗的分别为14.55%、36.28%和55.95%,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x2=36.9,P<0.001)。31.71%闭合性骨盆骨折选择了手术治疗而65.00%的开放性骨盆骨折患者选择了手术治疗。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x2=6.71,P=0.01<0.05)。受伤到针对骨盆骨折的首次手术的时间为204.78h(2-940h)即8.5天。87.4%的骨盆骨折手术由主任或副主任医师完成,12.6%的手术由主治医师完成。49.5%的患者进行了除骨盆以外的手术。8.监测环境:21.82%的骨盆骨折患者曾进过重症监护室(含ICU和NICU)。进过ICU的患者中77%的ISS≥16,与普通病房的患者相比具有显着性差异(x2=41.68,P<0.001)。9.并发症:排在前两位的并发症是感染(14.98%)和休克(9.12%)。10.出院:预计有后遗症的占总数的32.6%,排在前三位的是跛行、下肢明显缩短及尿道狭窄等。自动出院的占22.14%。住院天数为34.11天。73.33%的患者出院后选择回家门诊随访,23.16%的患者则转其他医院进行康复治疗。11.费用情况:46.43%的患者治疗费用为肇事方支付,45.63%的患者为自费,公费医疗的占7.14%。治疗总费用为49123.94元。结论:1.首次在国内建立了包含院前急救的骨盆创伤全生命周期数据库。1)通过将数据录入数据库分析,证明数据库运行良好。具有内容详实科学、功能实用、界面友好、结构清晰、操作简单等特点。2)数据库极大方便了骨盆创伤数据的收集与管理,有利于骨盆创伤的流行病学分析,也为以后的临床数据库建立积累了经验。2.通过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发现:1)湖南省骨盆创伤主要致病原因为普通公路的交通伤害,发病群体以青年男性的农民和农民工为主。2)湖南省骨盆创伤院前急救、院内救治和出院康复水平参差不齐且与国外有较大差距。尤其体现在第一目击者的培训不足、院前急救时间过长、几乎无商用骨盆带的使用;输血不合理,骨盆骨折合并伤比例高于国外报道;部分骨科医师对骨盆骨折分型及创伤评分不熟悉;骨盆骨折治疗方式和手术方式的选择不规范;住院费用高,住院日长;出院后患者康复锻炼大部分为回家自己完成,康复锻炼不够且不规范。

刘国栋[7](2011)在《地震伤情数据库研究及汶川地震转运伤员伤情特点分析》文中认为地震是地壳板块间挤压碰撞的结果,是世界上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中国是一个震灾严重的国家。2008年5月12日14:28分在中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8.0级地震,是自唐山大地震以来破坏性最强的一次地震,共造成69,227人遇难,374,643人受伤,17,923人失踪。此次地震对震区医疗卫生系统造成毁灭性破坏,导致其救治能力极度降低,难以满足短时期内积聚的大量伤员的救治需求。为了能让伤员接受更系统、合理的治疗,在国家卫生部的统一部署下,将灾区医疗卫生系统收治的10,015例伤员紧急转运至四川省外的医疗卫生机构进行救治,这是我国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地震伤员转运救援行动。为了了解这些转运地震伤员的伤情、救治特点和救治效果,总结此次地震伤员医学救援的经验与教训,积累灾害救援的数据资料,并为以后可能的重大灾害医学救援提供借鉴和准备,本研究依托于国家“863”项目—“5.12地震伤情数据采集及信息整理分析研究”,研制了地震伤情数据库系统软件,全面采集了转运到重庆市和全国部队医院救治的汶川地震伤员的伤情和救治资料,建立了地震伤情数据库,并对数据库中地震伤员的伤情特点和救治情况进行了初步分析。一.材料与方法1.以“创伤数据库系统V3.0”为基础,结合地震损伤特点、转运救治的实际情况,以及地震损伤研究者和临床科研工作者的需求,遵循循证医学原则,采用德尔菲法设计地震伤情调查表。2.在调查表基础上研制“地震伤情数据库系统V1.0”数据管理软件。数据库系统采用B/S模式,分为数据库服务器、逻辑层、客户端(浏览器)三层。开发工具以微软公司的.Net 2.0版本为核心,采用C#作为开发语言,客户端采用微软的IE浏览器,数据库采用MSSQL2000。3.本研究根据国家卫生部和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提供的转运地震伤员信息,采集转运至重庆市医院和全国部队医院的地震伤员的病历资料。采集方法以现场阅读病历、填写调查表为主,辅以数据库系统现场数据录入。数据采集前制定了细致的采集计划并对采集人员进行培训。采集过程中质控员要对调查表进行形式和内容检查,对存在的问题及时修改。质控完成后签名确认。最后,将采集的数据集中录入到地震伤情数据库管理软件中,建立地震伤情数据库,录入过程同样也要对数据录入项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进行质量控制。4.从地震伤员伤情和救治概况和地震多发伤伤员的损伤和救治特点进行分析:一方面,对总体转运地震伤员的损伤和救治特点进行初步分析,了解本次转运地震伤员的伤情和救治情况概况;其次,对三甲医院多发伤伤员的损伤和救治情况进行深入分析,探讨转运距离等因素对多发伤伤员救治结局的影响。二、主要研究结果1.设计完成了5.12地震伤情调查表,调查表内容包括伤员基本信息、受伤情况、现场救治、转运及后送、急诊救治、院内救治、诊断、并发症、专科治疗及出院等10个部分。2.根据5.12地震伤情调查表研发了网络版“地震伤情数据库系统V1.0”数据管理软件,并获得了国家版权局着作权保护(No.2010SR035530).本软件共有728个字段(含内部字段),其中外部业务字段(界面显示)348个,内部系统字段380个。地震伤情数据库系统共有48个业务模块,含44张业务数据表和软件系统数据表。地震伤情数据库软件主要包括伤员基本信息、受伤情况、现场救治、转运及后送、急诊救治、院内救治、诊断、并发症、专科治疗及出院等板块。能完整记录地震伤员从受伤、院前与院内救治到出院的基本信息,整合了地震伤数据与创伤评分、AIS伤情评定信息,在此基础上,软件还实现了简单和自定义查询、定制报表和自定义报表分析功能,能较好地满足地震伤情数据支撑平台要求和地震伤情临床研究需求。3.经过近一年的时间,完整采集到转运至四川省外1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共92所医院收治的3,145例转运地震伤员的病历资料,与计划相比总体回收率为95.83%,可以满足转运地震伤员伤情及救治分析的需求。将所有采集到的转运地震伤员数据完整录入到“地震伤情数据库系统V1.0”,建立了地震伤情数据库。4.转运伤员总体伤情和救治特点以及三甲医院多发伤伤员伤情和救治特点。(1)所有转运伤员的一般情况:转运伤员主要来自重灾区(67.37%)。伤员年龄0-103岁,其中7-17岁占17.50%,≥61岁占24.80%。从伤员职业分布来看,农民和学生占55.71%。致伤原因中压砸伤最多,占73.85%。对不同年龄段伤员受伤时活动和受伤场所的分析结果显示,0-6年龄段人群受伤时活动主要为休息/睡眠/进餐等或在学校学习;而≥61岁年龄段人群受伤时主要在家里休息/睡眠/进餐等。受伤至入院时间为0~136 d(中位数为8),时间跨度大。(2)转运伤员总体伤情特点和救治概况:①AIS评分主要集中在1-3分,占96.83%。受伤部位主要为四肢(上肢和下肢)和体表,占64.27%。AIS>4分主要集中在四肢、胸部和头部,分别占11.62%、10.38%和7.52%,与总体致伤部位分布一致。ISS>15分597例,占18.98%。涉及的损伤部位主要为下肢(172处,24.75%)、胸部(137处,19.71%)、头部(117处,16.83%)和上肢(91处,13.09%),与总体损伤部位的分布特点一致。②首次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1,839例(58.47%)血常规检查异常,1,047例(52.91%)凝血功能检查结果异常,810例(37.36%)肝肾功+血清电解质检查结果异常,但这些伤员经过治疗后均好转,提示地震伤员经过前期救治,在转运时身体状况尚可,只需确定性治疗。511例(65.60%)伤员首次心肌酶谱检查结果异常,提示可能存在心肌损伤;1,810例伤员(57.55%)心电图异常,主要表现为快速性心律失常,可能与地震创伤导致强烈的应激反应有关。③转运伤员的治疗以手术为主,包括肌肉骨骼系统手术、体被系统手术及其他诊断性和治疗性操作。肌肉骨骼系统手术中主要包括复位固定术990例次(93.57%),其次为骨折清创术13例次(1.23%)。体被系统手术共实施744例次,其中清创术有413例次(55.51%)。I型伤口中有12例为丙级愈合(0.98%),这些手术主要为下肢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和清除坏死组织。④转运伤员住院时间为1-422 d,伤员住院时间主要集中在100 d以内(97.93%)。住院时间≥100 d共65例,其中残疾21例(32.31%)。伤员总体治愈率为90.56%,残疾率为7.06%,死亡率为0.16%。(3)重庆三甲医院与其他地区三甲医院多发伤伤员特点比较:A组为转运到重庆三甲医院的多发伤伤员,B组为转运其他地区三甲医院的多发伤伤员。两组伤员损伤严重程度评分IS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两组受伤至转运时间A组为(11.54+11.04)d,B组为(12.51±3.94)d(P>0.05)。从伤员总体年龄分布来看,年龄≥61岁和≤17岁的占了总数的65.63%。从两组年龄分层来看,A组和B组中年龄≥61岁和≤17岁的伤员比例高于其他年龄段伤员。主要职业为农民(A组占30.53%,B组占39.34%)和学生(A组占27.48%,B组占22.95%),与职业分布的总体特点一致。A、B两组伤员入院时感染率分布为22.90%和9.84%(P<0.05),出院时均治愈。两组伤员都没有发生死亡。两组治愈率和残疾率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是两组FI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主要结论(1)本研究研发了结构科学合理、具有分类和汇总功能的网络版地震伤情数据库管理软件,并获得了着作权保护(No.2010SR035530)。该软件是目前国内第一个专门记录汶川地震转运伤员伤情的数据管理软件,为研究地震伤员的伤情信息管理提供了良好的工具。(2)本数据库收集了所有重庆市和全国部队医院收治的3,145例转运地震伤员病历资料,是目前国内数据记录完整性和可靠性高的大宗数据。采集数据过程工作量大,数据回收率高(95.83%)。建立了结构科学、合理的地震伤情数据库,为开展地震伤情研究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撑。(3)地震后转运伤员主要为重灾区农村人口和学生,地震发生时间刚好是学生上课和人们午休时间,致伤原因主要为建筑物倒塌所致的四肢压砸伤,提示伤亡人群分布和受伤部位分布与地震发生的时间、人群职业及建筑物性质密切相关。转运时间跨度大,但高峰期集中在发现唐家山堰塞湖后(73.93%),与国家统一调度有关。(4)伤员损伤部位主要为四肢(50.89%),胸部(11.62%)、头部(10.38%)和脊柱(7.52%)所占比例高,提示转运伤员时科室安排以骨科和外科为主。(5)伤员入院时部分检查结果异常,出院时均得到好转,提示入院时伤员生理情况稳定,只需要后续确定性治疗,可能与转运前当时的医疗条件和恶劣环境有关,尽早转运则治疗结果更好。但特别要关注心肌损伤伤员。手术治疗中骨折固定和清创手术多,这可能与前期对骨折的固定不满意有关,也与伤员转运时间延迟有关。提示应建立综合灾害应急预案、伤员转运机制和统筹管理机制,确保灾害发生时能快速反应,这对伤员救治结局有直接影响。(6)部分转运伤员住院时间长,与伤员是否残疾并需要继续康复治疗密切相关。(7)部分转运伤员出现再转院的情况,提示转运前对伤员目标救治科别选择不当,应在转运早期做好合理安排,应有针对性地及早转运特殊伤员。(8)多发伤伤员中老年人(≥61岁)和儿童(≤17岁)所占比例高,提示这部分人群地震灾害中受伤更严重。对多发伤伤员比较研究结果显示,转运距离并没有影响多发伤伤员的救治结局,提示我国急救医疗转运是成功的。(9)本研究中发现部分医院的病历资料记录欠规范和完整,缺乏现场救治的相关信息,不利于对地震伤情的深入研究,提示应在我国卫生管理部门的统一领导下,加强医院伤员信息的规范化录入和管理,为灾害医学的研究和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邓立[8](2010)在《湖南地区口腔颌面部创伤5887例回顾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调查湖南地区1990-2009年口腔颌面部创伤患者的发病情况,分析湖南部分地区口腔颌面部创伤病例的致伤原因、构成比、损伤部位类型,全身伴发损伤等临床流行病学特点。方法:对湖南地区9家大型三甲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在1990-2009年,20年间收治的5887例口腔颌面部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了解年龄、性别、职业、时间、致伤原因、软组织伤特点,骨折类型、好发部位、神经损伤以及全身合并损伤等情况。结果:1990-2009年共调查病例5887份,其中1990-1999年2731例,2000-2009年3156例,增幅15.56%。颌面部创伤患者男女比例为3.78:1,平均年龄为31.79岁,20~29岁为发病高峰年龄,职业分布上以其他类型\无业最多,占44.30%。交通事故在致伤原因中占55.82%,居于首位。颌面部创伤以多发性骨折为主,占所有病例的42.8%,人均骨折部位数为2.42处。软组织伤部位以上唇最多见,占14.51%,类型以挫裂伤最多见,占79.42%。牙槽突骨折以左上颌牙槽突为最多,占30.50%。颌面部骨折中,下颌骨骨折最常见,占到总骨折数40.32%,其次是颧骨颧弓(37.81%)和上颌骨(17.89%)。下颌骨骨折以髁突骨折最多见,占25.58%,顺序依次为髁突、下颌骨体部、颏部和下颌角。上颌骨骨折以Le FortⅠ型最多,占46.96%。颧骨颧弓骨折中以颧弓骨折最多,占39.73%。骨折类型以闭合性为主,占81.71%,骨折断端形态以明显移位型为主,占72.44%。在骨折治疗上以钛板内固定为主,占总数的74.16%。颌面部神经损伤中,面神经损伤最常见,占65.67%。面神经损伤多为下颌缘支,占30.43%。颌面部腮腺损伤中,以腮腺导管断裂最常见,占69.09%。颌面部创伤最常见的全身合并伤是颅脑损伤(30.02%)、四肢损伤(27.53%)和眼部损伤(14.23%)。结论:1.湖南地区口腔颌面部创伤以20~29岁为高发年龄,男性高于女性,交通伤为主要的致伤原因,近年发病有上升趋势,近10年增幅达15.56%。2.湖南地区口腔颌面部创伤以多发性骨折为主,骨折好发部位依次为下颌骨(40.32%),颧骨颧弓(37.81%)和上颌骨(17.89%)。钛板坚强内固定是最常用的治疗方法。3.湖南地区口腔颌面部神经损伤以面神经为主,腮腺损伤主要表现为腮腺导管断裂。4.湖南地区口腔颌面部创伤合并伤以颅脑外伤最多。

汪勤俭[9](2009)在《《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9年第31卷总目次》文中提出

张大伟[10](2008)在《静脉血栓栓塞症易栓因素的研究及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患者遗传性和获得性易栓因素的发病特点,探讨二者之间的相关性,及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方法:检测142例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患者的抗凝血酶-Ⅲ活性及含量、蛋白C活性及含量、蛋白S含量、纤溶酶原活性、同型半胱氨酸浓度;并建立患者临床调查表,了解患者的获得性易栓因素;通过统计学分析,确定各种遗传性易栓症的发病比例,了解与之密切相关的获得性易栓因素的特点。随机选取湿热证和血瘀证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各50例,分析两种证型之间各种抗凝和促凝因子的差异,筛选出可以作为中医证型判定的优化指标。结果:在142例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中有48例遗传性易栓症,其中遗传性蛋白S缺陷症和遗传性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占有重要比例。创伤、长期制动及卧床、手术是诱发遗传性易栓症患者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的最重要影响因素。年龄是影响发生遗传性易栓症的独立因素,通过不同证型之间的比较和分析,抗凝血酶-Ⅲ活性及含量、蛋白C活性及含量、同型半胱氨酸浓度可以作为中医证型判定的筛选指标。结论:在山东省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中,遗传性蛋白S缺陷症和遗传性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可能是主要的遗传性易栓症。要重视获得性易栓因素在诱发遗传性易栓症患者发生VTE中的作用。各种抗凝和促凝因子可以作为中医证型微观辨证的客观依据,丰富了其内容。

二、火车创伤71例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火车创伤71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自我管理微信小程序磁珠版对乳腺癌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干预效果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第一节 乳腺癌PTSD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1. 乳腺癌概况
        2. 乳腺癌PTSD现代研究进展
        3. 乳腺癌的危险因素
        4. 乳腺癌的治疗进展
    第二节 乳腺癌PTSD中医研究进展
        1. 乳腺癌发病的病因病机
        2. 乳腺癌的中医治疗
        3. 乳腺癌中医情志治疗
        4. 乳腺癌PTSD耳穴疗法概况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前言
    临床资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内容
        1.2 病例来源
        1.3 乳腺癌诊断标准
        1.4 PTSD诊断标准
        1.5 纳入标准
        1.6 排除标准
        1.7 剔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观察指标
        2.2 治疗方法
        2.3 统计学方法
    研究结果
        1. 一般资料分析
        2. 四组患者六个量表干预前后组间评分比较
        3. 四组患者六个量表干预前后评分组内比较
        4. 四组患者六个量表干预前后评分差值比较
        5. 自我管理微信小程序干预与门诊中医综合治疗干预的卫生经济学评估
    研究结论
    讨论
        1. 研究结果分析
        2. 中医理论分析
第三部分 微信小程序的改进与强化
    1. 自我管理微信小程序的前期基础
    2. 自我管理微信小程序的新增模块
    3. 自我管理微信小程序的优点
创新
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2)慢性失眼患者四诊信息与PSG及热图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失眠证候的研究方法学概况及进展
        1 数理统计方法
        2 文献整理法
        3 德尔菲法
        4 其他分析法
        5 思考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红外热成像技术在中医证候研究中的应用现状
        1 阐释中医证候理论
        2 辅助中医临床辨证
        3 不同证候的红外热图表现
        4 指导中医临床辨证治疗
        5 思考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宄
    前言
    1 研究目的
    2 研究资料
        2.1 研究对象
        2.2 主要技术方法
        2.2.1 中医四诊信息调查表
        2.2.2 脉诊仪
        2.2.3 多导睡眠监测仪
        2.2.4 红外热像仪
        2.2.5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
        2.2.6 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
        2.2.7 失眠严重程度指数量表(ISI)
    3 研究方法
        3.1 诊断标准
        3.2 入组标准
        3.3 医学伦理
        3.4 研究过程
        3.5 技术路线
        3.6 观察指标
        3.6.1 中医四诊信息
        3.6.2 PSG睡眠结构参数
        3.6.3 热图参数
        3.6.4 量表评估结果
        3.7 质量控制
        3.8 数据管理
        3.9 统计分析
        3.9.1 中医四诊信息
        3.9.2 PSG睡眠结构参数
        3.9.3 热图参数
        3.9.4 相关分析
    4 研究结果
        4.1 失眠患者与正常人群的人口学特征
        4.2 失眠患者与正常人群中医症状体征分析
        4.2.1 两组人群症状体征差异比较
        4.2.2 两组人群症状体征频数统计
        4.2.3 失眠患者症状体征降维分析
        4.2.4 失眠患者中医证型和病性分布情况
        4.3 两组人群脉图参数分析
        4.4 两组人群PSG睡眠结构分析
        4.5 两组人群热图参数分析
        4.5.1 两组人群热图参数比较
        4.5.2 两组人群区域温度分布特征
        4.6 相关分析
        4.6.1 PSG睡眠结构参数相关分析
        4.6.2 热图参数相关分析
        4.6.3 失眠相关症状体征相关分析
        4.5.4 特征参数之间相关分析
    5 研究结论
    6 讨论
        6.1 失眠患者人口学特征分析
        6.2 失眠证候要素及脉图探析
        6.3 睡眠分期及PSG睡眠参数分析
        6.4 热图分析
        6.5 本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录
    附录一: 研究记录表
    附录二: M.I.N.I国际神经精神简式访谈问卷

(3)假面-费里尼“三部曲”电影中的人格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性及意义
第1章 费里尼的电影生涯及“三部曲”创作
    1.1 早年岁月与编导时光
    1.2 费里尼的三个“三部曲”及其后创作
    1.3 费里尼电影的美学特征
    1.4 小结
第2章 假面自我:“三部曲”电影中假面主题的发展流变与叙事呈现
    2.1 “人物三部曲”(Trilogy of Character):角色的面具
        2.1.1 《杂技之光》(Luci del varieta,1950):面具揭开的时刻
        2.1.2 《白酋长》(Lo sceicco bianco,1952):社会面具和幻想面具
        2.1.3 《浪荡儿》(I vitelloni,1953):揭下面具,告别童年
    2.2 “恩典三部曲”(Trilogy of Grace):面具的深化
        2.2.1 《大路》(La strada,1954):孤独的面具
        2.2.2 《骗子》(Il bidone, 1955):表演的面具
        2.2.3 《卡比利亚之夜》(Le notti di Cabiria,1957):面具下的天真
    2.3 “背叛三部曲”:危机与出路
        2.3.1 《甜蜜的生活》(La dolce vita,1960):面具中的绝境
        2.3.2 《八部半》(8 1/2,1963):面具的破除——接受与创造
        2.3.3 《朱丽叶的梦》(Giulietta degli spiriti,1965):面具的破除——女性的觉醒与独立
第3章 假面的舞蹈:“三部曲”电影中假面主题的影像表达
    3.1 聚焦人物的流动镜头:摄影与场面调度(Cinematography andMise-en-scene)
    3.2 线性、交叉与意识流蒙太奇:电影剪辑(Editing)
    3.3 人声、音乐与音效的烘托:电影声音(Sound)
第4章 假面的隐喻:“三部曲”电影中的人格面具与存在困境
    4.1 电影主人公的成长危机
        4.1.1 无法走出的童年
        4.1.2 社会面具中的停滞
    4.2 “集体潜意识”下的主人公人格解析
        4.2.1 社会与他者的建构——人格面具(Persona)与阴影(Shadow)
        4.2.2 性别神话的人格呈现——阿尼玛(Anima)和阿尼姆斯(Animus)
    4.3 假面的探源——现代人的焦虑
        4.3.1 电影中的“神经性焦虑”
        4.3.2 人物的童年创伤
        4.3.3 焦虑的文化镜像
        4.3.4 电影中焦虑的解决
    4.4 假面与爱之困境
        4.4.1 依赖的爱
        4.4.2 电影人物的心理脐带
第5章 共同体的神话:“三部曲”电影中人格危机的哲学出路
    5.1 自由与假面的超越
        5.1.1 重新发现自我
        5.1.2 自由与命运
    5.2 假面的克服——自性化(Individuation)过程
    5.3 人格的重建共同体神话
结语——创造的勇气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4)论舍伍德·安德森《小城畸人》的创伤书写(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舍伍德·安德森及其创作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概况
        二、国内研究概况
    第三节 创伤理论视角的引入
        一、创伤理论的发展
        二、创伤书写与《小城畸人》
第一章 创伤之痛:《小城畸人》中创伤症候及成因
    第一节 《小城畸人》中的创伤症候
        一、恐惧
        二、自闭
        三、疯魔
        四、失语
    第二节 《小城畸人》中的创伤成因探析
        一、个人和家庭原因
        二、社会和时代原因
第二章 创伤再现:《小城畸人》中创伤书写的特征
    第一节 潜意识
        一、强迫性动作
        二、梦境、呓语和口误
    第二节 记忆再现
        一、凝固的记忆片段
        二、童年的创伤记忆
    第三节 反讽
        一、言语反讽
        二、情境反讽
第三章 走出创伤:《小城畸人》中创伤书写的意义
    第一节 展示时代转型期的彷徨
        一、留在过去的殉葬者
        二、走向未来的迷惘者
    第二节 寻找疗愈创伤的途径
        一、重建安全感,寻求情感联结
        二、倾诉与言说
        三、逃离与寻找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突发事件下公众心理应激障碍因素影响机制及态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选题意义
        1.1.1 课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评述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基本理论
    2.1 突发事件
        2.1.1 突发事件特点
        2.1.2 突发事件社会影响
        2.1.3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
    2.2 突发事件下公众心理应激问题
        2.2.1 公众心理应激涵义
        2.2.2 心理应激障碍影响因素
        2.2.3 突发事件致心理应激障碍案例
        2.2.4 心理应激障碍干预与救助
    2.3 突发事件下公众心理应激障碍灰分析
        2.3.1 灰色系统
        2.3.2 突发事件下公众心理应激系统灰色特性
        2.3.3 公众心理应激系统灰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突发事件下公众心理应激灰色影响度
    3.1 突发事件下公众心理应激影响体系构建
        3.1.1 影响因素指标选择
        3.1.2 个体心理应激障碍影响因素指标体系
        3.1.3 群体心理应激障碍影响因素指标体系
    3.2 数据收集和样本结果分析
        3.2.1 数据收集
        3.2.2 数据调查样本概况
        3.2.3 初步数据分析
    3.3 个体心理应激系统的灰色关联分析
        3.3.1 个体心理应激障碍因素数据采集
        3.3.2 个体心理应激障碍因素灰色关联分析
    3.4 群体心理应激障碍灰色关联分析
        3.4.1 群体心理应激障碍影响因素数据采集
        3.4.2 群体心理应激障碍灰色关联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突发事件下公众心理应激因素的灰色交互影响
    4.1 个体PTSD因素交互影响分析
        4.1.1 理论模型的构建
        4.1.2 数据处理及分析
        4.1.3 测量模型及结构方程模型的构建
        4.1.4 模型评估
        4.1.5 个体应激障碍因素灰色交互影响分析
    4.2 群体应激障碍因素交互影响分析
        4.2.1 理论模型的构建
        4.2.2 数据处理及模型构建
        4.2.3 模型评估
        4.2.4 群体应激障碍影响因素的灰色交互影响
    4.3 突发事件下个体和群体间应激心理的交互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突发事件下公众心理应激障碍的灰色演化
    5.1 公众心理应激障碍的灰色预测和马尔科夫性
        5.1.1 灰色无偏预测模型
        5.1.2 滑动无偏GM(1,1)模型
        5.1.3 心理应激障碍演化的马尔科夫性
    5.2 公众心理应激的灰色马尔科夫演化
        5.2.1 公众心理应激状况数据处理
        5.2.2 公众心理应激灰色生灭GM(1,1)模型
        5.2.3 状态划分和状态转移概率计算
        5.2.4 编制预测表
    5.3 突发事件下公众应激障碍动态演化
        5.3.1 因素影响下个体应激障碍动态演化
        5.3.2 因素影响下群体应激障碍动态演化
        5.3.3 角色和早期干预下群体应激障碍演化
    5.4 突发事件下公众心理应激障碍演化动力学仿真
        5.4.1 个体心理应激障碍动力学仿真建模
        5.4.2 群体心理应激障碍动力学仿真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突发事件下公众心理应激态势评估及预警
    6.1 公众心理应激评估贝叶斯网络构建
        6.1.1 贝叶斯网络模型构建步骤
        6.1.2 公众心理应激贝叶斯模型构建
    6.2 公众心理应激障碍态势评估
        6.2.1 公众心理应激贝叶斯网络推理
        6.2.2 心理应激障碍态势评估实例
    6.3 突发事件下公众心理危机预警
        6.3.1 突发事件下的公众心理危机
        6.3.2 公众心理危机预警输出确定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突发灾害事件下公众的心理救助
    7.1 重要因素影响下的公众心理救助建议
        7.1.1 关注高危应激人群
        7.1.2 注重心理救助工作的有效方法
        7.1.3 重视政府及权威媒体的积极引导
        7.1.4 保持救助方式的综合应用
    7.2 心理救助工作动态阶段性建议
        7.2.1 公众心理救助工作动态特征
        7.2.2 公众心理救助工作分阶段建议
    7.3 建立心理救助应急管理体系
    7.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6)湖南省骨盆创伤数据库研制与多中心流行病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缩略词简表
第一章 湖南省骨盆创伤数据库的研制
    前言
    1.1 材料和方法
    1.2 结果
    1.3 讨论
    1.4 结论
第二章 湖南省16家三级医院骨盆创伤患者基本流行病学特征
    前言
    2.1 材料和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4 结论
第三章 湖南省16家三级医院骨盆创伤患者院前救治过程
    前言
    3.1 材料和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3.4 结论
第四章 湖南省16家三级医院骨盆创伤患者院内救治情况和预后
    前言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
    4.3 讨论
    4.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目录
致谢

(7)地震伤情数据库研究及汶川地震转运伤员伤情特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Abstract
摘要
第一部分 汶川地震背景资料
    一、我国地震情况介绍
    二、汶川地震情况介绍
第二部分 地震伤情数据库研究及资料采集
    一、地震伤情调查表的设计
    二、5.12地震伤情数据库录入管理软件的研制
    三、地震伤情数据库建立
    讨论
第三部分 汶川地震转运伤员伤情特点和救治分析
    第一节 转运伤员的总体伤情特点与救治分析
        一、转运伤员的一般情况
        二、转运伤员的总体伤情和救治特点
        讨论
    第二节 三甲医院多发伤伤员伤情特点及救治比较
        一、一般资料
        二、结果
        讨论
全文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汶川地震伤员远程转运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附录Ⅰ

(8)湖南地区口腔颌面部创伤5887例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病历资料筛选标准
    2.3 研究方法和内容
    2.4 数据处理分析
第三章 结果
    3.1 口腔颌面部创伤一般情况分析
    3.2 致伤原因分析
    3.3 创伤部位类型分布
    3.4 颌面创伤合并颌面部特殊结构损伤情况
    3.5 颌面创伤合并全身其他器官损伤分布
    3.6 颌骨骨折的治疗情况
第四章 讨论
    4.1 本资料的代表性
    4.2 口腔颌面部创伤的性别比和好发年龄
    4.3 口腔颌面部创伤的职业分布
    4.4 口腔颌面部创伤的病因分析
    4.5 创伤部位类型分布
    4.6 颌面创伤合并颌面部特殊结构损伤的情况
    4.7 颌面创伤合并全身其他器官损伤情况
    4.8 颌骨骨折的治疗方法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1.颌面部创伤的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2.颌面部创伤的流行病学特点
    参考文献
致谢

(10)静脉血栓栓塞症易栓因素的研究及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遗传性易栓因素的研究
    一、病例来源
    二、临床诊断标准
        (一)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诊断标准
        (二) 肺血栓栓塞症诊断标准
    三、病例纳入及排除标准
        (一) 纳入标准
        (二) 排除标准
    四、实验器材、试剂
        (一) 实验器材
        (二) 实验试剂
    五、研究方法
        (一) 血标本的处理
        (二) 遗传性易栓因素的检测
        (三) 统计分析
    六、结果
        (一) 一般资料的比较
        (二) 抗凝血酶-Ⅲ的比较
        (三) 蛋白C的比较
        (四) 蛋白S的比较
        (五) 纤溶酶原活性的比较
        (六) 同型半胱氨酸浓度的比较
        (七) VTE组中各种缺陷症的比较
        (八) 不同类型DVT抗凝血酶-Ⅲ的比较
        (九) 不同类型DVT蛋白C的比较
        (十) 不同类型DVT蛋白S的比较
        (十一) 不同类型DVT纤溶酶原的比较
        (十二) 不同类型DVT同型半胱氨酸的比较
        (十三) 急性期与慢性期DVT抗凝血酶-Ⅲ的比较
        (十四) 急性期与慢性期DVT蛋白C的比较
        (十五) 急性期与慢性期DVT的蛋白S抗原、纤溶酶原活性、同型半胱氨酸浓度的比较
        (十六) 抗凝血酶-Ⅲ、蛋白C、蛋白S、纤溶酶原、同型半胱氨酸与VTE发病的关系
    七、讨论
        (一) 遗传性抗凝血酶-Ⅲ缺陷症
        (二) 遗传性蛋白C缺陷症
        (三) 遗传性蛋白S缺陷症
        (四) 先天性异常纤溶酶原血症
        (五) 遗传性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六) 各种遗传性易栓因素在VTE发病中的作用
        (七) 不同类型DVT中各种易栓因素的变化规律
        (八) 急性期与慢性期DVT中各种易栓因素的变化规律
第二部分 获得性易栓因素的研究
    一、病例来源、临床诊断标准、病例纳入及排除标准
    二、研究方法
        (一) 临床调查问卷
        (二) 统计方法
    三、研究结果
        (一) 获得性易栓因素在VTE患者中的分布情况
        (二) 各种获得性易栓因素在混合型DVT发病中的作用
        (三) 获得性易栓因素与抗凝血酶-Ⅲ的相关性分析
        (四) 各种获得性易栓因素在遗传性抗凝血酶-Ⅲ缺陷症发病中的作用
        (五) 获得性易栓因素与蛋白C的相关性分析
        (六) 各种获得性易栓因素在遗传性蛋白C缺陷症发病中的作用
        (七) 获得性易栓因素与蛋白S的相关性分析
        (八) 各种获得性易栓因素在遗传性蛋白S缺陷症发病中的作用
        (九) 获得性易栓因素与纤溶酶原的相关性分析
        (十) 各种获得性易栓因素在先天性异常纤溶酶原血症发病中的作用
        (十一) 获得性易栓因素与同型半胱氨酸的相关性分析
        (十二) 各种获得性易栓因素在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发病中的作用
        (十三) 各种获得性易栓因素在遗传性易栓症中的作用
    四、讨论
        (一) 年龄因素在VTE发病中的作用
        (二) 手术因素在VTE发病中的作用
        (三) 创伤因素在VTE发病中的作用
        (四) 长期制动及卧床因素在VTE发病中的作用
        (五) 妊娠及产褥期因素在VTE发病中的作用
        (六) 恶性肿瘤因素在VTE发病中的作用
        (七) 口服避孕药及激素替代疗法在VTE发病中的作用
        (八) 各种获得性易栓因素在混合型DVT发病中的作用
        (九) 各种获得性易栓因素对抗凝血酶-Ⅲ的影响
        (十) 各种获得性易栓因素对蛋白C的影响
        (十一) 各种获得性易栓因素对蛋白S含量的影响
        (十二) 各种获得性易栓因素对纤溶酶原的影响
        (十三) 各种获得性易栓因素对同型半胱氨酸的影响
        (十四) 各种获得性易栓因素对遗传性抗凝血酶-Ⅲ缺陷症的影响
        (十五) 各种获得性易栓因素对遗传性蛋白C缺陷症的影响
        (十六) 各种获得性易栓因素对遗传性蛋白S缺陷症的影响
        (十七) 各种获得性易栓因素对先天性异常纤溶酶原血症的影响
        (十八) 各种获得性易栓因素对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影响
        (十九) 各种获得性易栓因素对遗传性易栓症的影响
第三部分 易栓因素与中医证型的关系
    一、病例选择
    二、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结果
        (一) 不同证型DVT中抗凝血酶-Ⅲ的比较
        (二) 不同证型DVT中蛋白C的比较
        (三) 不同证型DVT中蛋白S的比较
        (四) 不同证型DVT中纤溶酶原的比较
        (五) 不同证型DVT中同型半胱氨酸的比较
        (六) 各项指标与证型的相关性分析
    五、讨论
        (一) 不同证型DVT中抗凝血酶-Ⅲ的变化规律
        (二) 不同证型DVT中蛋白C的变化规律
        (三) 不同证型DVT中蛋白S的变化规律
        (四) 不同证型DVT中纤溶酶原活性的变化规律
        (五) 不同证型DVT中同型半胱氨酸浓度的变化规律
        (六) 与证型相关的指标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附录
致谢
查新报告
论文着作

四、火车创伤71例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自我管理微信小程序磁珠版对乳腺癌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干预效果评估[D]. 张冬妮.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2]慢性失眼患者四诊信息与PSG及热图特征研究[D]. 张喜.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9(01)
  • [3]假面-费里尼“三部曲”电影中的人格分析研究[D]. 谢鑫.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6)
  • [4]论舍伍德·安德森《小城畸人》的创伤书写[D]. 崔国辉. 天津师范大学, 2019(01)
  • [5]突发事件下公众心理应激障碍因素影响机制及态势研究[D]. 王昕. 燕山大学, 2017(05)
  • [6]湖南省骨盆创伤数据库研制与多中心流行病学研究[D]. 成亮. 中南大学, 2014(02)
  • [7]地震伤情数据库研究及汶川地震转运伤员伤情特点分析[D]. 刘国栋. 第三军医大学, 2011(01)
  • [8]湖南地区口腔颌面部创伤5887例回顾性研究[D]. 邓立. 中南大学, 2010(02)
  • [9]《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9年第31卷总目次[J]. 汪勤俭.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09(24)
  • [10]静脉血栓栓塞症易栓因素的研究及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分析[D]. 张大伟.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8(11)

标签:;  ;  ;  ;  ;  

71例火车外伤临床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