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巴山区春玉米高产栽培模式研究

秦巴山区春玉米高产栽培模式研究

一、秦巴山区春玉米丰产栽培模式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李昕升[1](2015)在《南瓜在中国的引种和本土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南瓜起源于美洲,学名Cucurbitamoschata,Duch.,是葫芦科南瓜属一年生蔓生性草本植物。南瓜在中国的产地不同,叫法各异,南瓜无疑是该栽培作物最广泛的叫法。南瓜是中国重要的蔬菜作物,是中国菜粮兼用的传统作物,栽培历史悠久,经由欧洲人间接从美洲引种到中国,已有500余年的栽培历史。目前我国是世界南瓜的第一大生产国和消费国,南瓜的栽培面积很广,全国各地均有种植,产量颇丰,南瓜除了作为夏秋季节的重要蔬菜,还有诸多其他妙用。本研究属于农业史(农业科技史、农业经济史、农村社会史)的研究范畴,以历史地理学、历史文献学等相关理论为指导,结合定性与定量、动态与静态以及比较分析的方法,研究南瓜在中国的引种和本土化。重点分析南瓜的起源、世界范围的传播、品种资源、名称考释,中国引种的时间、引种的路线、推广的过程、生产技术的发展、加工利用技术的发展,引种和本土化的动因、引种和本土化的影响等,力求全方位、动态的展现南瓜在中国引种和本土化的全貌。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数据分析和地理信息科学(GIS)技术的运用,尽可能地将历史时期南瓜种植分布情况地图化,以便更清晰、直观的呈现南瓜种植的时空演变。顾名思义,“引种”是指美洲作物南瓜从域外引种到中国,包括引种的时间、路径、过程等相关问题。“本土化”则包含了三层含义:第一,推广本土化,南瓜从引种到中国以后,通过多种方式、路径在中国推广,从最初引种的东南沿海、西南边疆推广到各大地区,并逐步覆盖全国,南瓜的推广本土化过程不但使南瓜在全国迅速普及,而且也导致南瓜主要种植区发生了时空的变迁,推广本土化最为重要,南瓜很快成为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农作物,推广本土化在民国时期基本完成;第二,技术本土化,虽然南瓜的生产技术与加工、利用技术在美洲历史悠久,但是没有随着南瓜引种到中国而一同传入,完全是中国劳动人民在传统瓜类技术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的总结出了一整套的南瓜生产技术体系和加工、利用技术体系,技术本土化最为复杂,在明清时期达到高潮,民国以来继续发展,改革开放之前基本完成;第三,文化本土化,这里所说的文化是指精神层面狭义的文化,南瓜文化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漫长的、潜移默化的过程,从南瓜民俗的兴起,到南瓜文学的传播,再到南瓜精神的扩散,南瓜文化从属于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认同,文化本土化最为深入人心,是当今国人不知南瓜为域外作物的重要心理原因,文化本土化在民国时期发展最快,达到了高潮,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乃至到了今天都从未停止。推广本土化、技术本土化和文化本土化,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本研究也主要从这三个层面展开。美洲是人类最早栽培的古老作物之一——南瓜的起源中心,南瓜在美洲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在前哥伦布时代,南瓜已经是美洲印第安农业的主要农作物,对南瓜的生产和利用都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水平。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后,南瓜随着欧洲向美洲殖民、探险、宗教传播的高潮,先传入欧洲,并经由欧洲人之手传遍世界各地。中国可能是在16世纪初期由葡萄牙人首先引种到东南沿海,稍晚西南边疆也独立从印度、缅甸一带引种南瓜。由此,南瓜迅速在中国内地推广,南瓜与其他美洲作物相比,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除了个别省份基本上都是在明代引种的,17世纪之前,除了东三省、台湾、新疆、青海、西藏,其他省份南瓜栽培均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入清以来南瓜在各省范围内发展更加迅速,华北地区、西南地区逐渐成为南瓜主要产区。新中国成立之后,南瓜产业发展有序而规范,文革时期南瓜生产进入停滞期,直到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1990年代以来,南瓜产业才再次焕发生机,既面临机遇也面临挑战,南瓜的生产和发展在改革开放前后会有如此大的变化,说明科学技术才是推动南瓜产业发展的支撑力量。南瓜拥有丰富的基因库,品种、形态非常多样,生物多样性极其突出,堪称“多样性之最”,因此造成了不同地区南瓜称谓混乱、名实混杂,以及正名与别称长期共存的现象,对南瓜的名称进行考释,可以理清其命名原由等问题。同时,南瓜与同为南瓜属的美洲同源作物笋瓜、西葫芦的对比以及对南瓜的品种资源的梳理,都有助于更准确的认识南瓜本土化过程。南瓜传入中国不久,劳动人民便通过认真观察、总结,创新出了关于的南瓜的选种育种、播种育苗、定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和采收的一整套栽培技术体系,以及贮藏、食用、药用和饲用等多方面的南瓜加工、利用技术体系,体现了劳动人民伟大的智慧和我国传统农业的包容性,这些关于南瓜的技术经验和基本成就,对于现代南瓜生产仍具有一定现实意义,是我国重要的农业遗产。即使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南瓜技术成就,受现代自然科学影响越来越深,也还是能看出传统技术深深的烙印。南瓜是美洲作物中的“急先锋”,引种和本土化速度为美洲作物之最,有着深刻的动因:前提因素是自然生态因素(生态适应性、生理适应性),最重要因素是救荒因素,移民因素是加速因素,经济因素是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的因素且作用越来越大,对夏季蔬菜的强烈需求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因素。南瓜引种和本土化产生了诸多影响,意义深远:对救荒、备荒的影响是南瓜在历史时期最重要的影响,在全国任何地区均是如此,养活了无数的人口;对农业生产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改变了我国传统蔬菜作物结构,完善了传统农业种植制度;对经济的影响,是对当今社会最重要的影响,历史上就从来不乏依靠南瓜牟利的人群,如今,南瓜产前—生产—加工—市场,已经形成了完整产业链,构成了南瓜产业迅速发展的主要动力;对传统医学的影响同样不容忽视,晚明以降南瓜就一直是重要的中药材,不但充实了祖国传统医学的理论基础,更在救死扶伤方面建树颇多,对传统医学影响很大;最后便是对文化的影响,南瓜文化丰富多彩,创造了不同的文化内涵,造就了多样的文化符号,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王小英[2](2015)在《陕西省养分资源利用时空变化特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陕西省目前农业生产中化肥施用状况不清、肥料结构不明、施肥效果已经发生很大变化的实际情况,本研究采用陕西省测土配方施肥项目数据及文献资料,分析了陕西省施肥现状与近40年农户施肥和土壤肥力的历史演变,揭示了当前肥料施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技术措施,主要结论如下:(1)渭北旱塬、关中灌区和陕南秦巴山区小麦平均产量分别为4269、6437和3742kg/hm2,全省平均5334 kg/hm2。全省小麦化肥氮(N)、磷(P2O5)和钾(K2O)投入量分别为183、110和21 kg/hm2,偏生产力分别为35.02、51.17和134.60 kg/kg。化学氮肥投入过量农户平均68.4%,数量达5.37万吨。磷肥投入过量平均41.0%,数量达2.17万吨。全省化肥N、P2O5和K2O投入不足农户分别为5.6%、38.1%和77.5%,有机肥施用仅占23.7%。如果将施肥不足农户提高到合理水平,陕西省小麦产量可增加24.90万吨。小麦施肥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氮肥投入过量、磷肥过量和不足并存、钾肥和有机肥投入不足。(2)陕北高原、渭北旱塬、关中灌区和陕南秦巴山区玉米平均产量分别为7867、7077、6886和4872 kg/hm2,全省平均6779 kg/hm2。全省玉米化肥氮(N)、磷(P2O5)和钾(K2O)投入量分别为230、63和20 kg/hm2,偏生产力分别为32.87、113.17和228.90kg/kg。化学氮肥投入过量农户平均63.2%,数量达6.59万吨。磷肥投入过量平均30.8%,数量达1.20万吨;投入不足平均58.8%,数量为3.08万吨。全省钾肥投入不足农户达83.0%,有机肥施用仅占36.9%。如果将施肥不足农户提高到合理水平,陕西省玉米产量可增加102.46万吨。玉米施肥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氮肥投入过量、磷肥过量和不足并存、钾肥和有机肥投入不足。(3)陕北高原、渭北旱塬和关中灌区苹果园有机肥施用农户分别占99.96%、24.52%和20.37%,全省平均50.15%;化肥氮磷钾投入从陕北高原、渭北旱塬到关中灌区均是增加趋势,其中氮肥(N)由490 kg/hm2增加到619 kg/hm2,磷肥(P2O5)由318 kg/hm2增加到447 kg/hm2,钾肥(K2O)由73 kg/hm2增加到382 kg/hm2。陕北高原、渭北旱塬和关中灌区化学氮肥投入合理农户分别占18%、17%和12%,全省平均17%,过量分别占67%、74%和78%,全省平均72%;磷肥投入合理分别占12%、27%和15%,全省平均20%,过量分别占42%、52%和65%,全省平均50%;钾肥投入合理分别占11%、12%和14%,全省平均12%,不足分别占84%、48%和15%,全省平均56%。陕西省农户苹果施肥中存在的问题是:氮肥投入过量、磷肥投入过量和不足并存、钾肥和有机肥投入不足。(4)陕北高原和陕南秦巴山区马铃薯平均产量分别为23.0 t/hm2和15.4 t/hm2,全省平均22.3 t/hm2。全省马铃薯化肥氮(N)、磷(P2O5)和钾(K2O)投入量分别为155、78和13 kg/hm2,偏生产力分别为183.66、402.42和561.75 kg/kg。陕北高原和陕南秦巴山区化学氮肥投入合理农户分别占43.0%和4.0%,全省平均39.4%;过量分别占24.5%和50.3%,全省平均26.9%。磷肥投入合理分别占64.6%和16.0%,全省平均60.1%;过量分别占21.9%和56.0%,全省平均25.0%。钾肥投入不足分别占96.9%和93.1%,全省平均96.6%。陕西省农户马铃薯施肥存在问题主要包括氮肥和磷肥投入过量和不足并存,钾肥和有机肥投入不足。(5)陕南秦巴山区水稻平均产量为7822 kg/hm2,中等产量农户占50.9%。总氮(N)、磷(P2O5)和钾(K2O)投入量分别为169、68、54 kg/hm2,其中化肥氮(N)、磷(P2O5)和钾(K2O)投入量分别为159、62、45 kg/hm2,偏生产力分别为51.52、135.69和158.26kg/kg。农户化肥氮、磷和钾投入合理分别为48.0%、42.4%和7.2%,过量分别为22.6%、11.2%和0.6%,不足分别为29.4%、46.5%和92.2%。如果将施肥不足农户提高到合理水平,陕南秦巴山区水稻可增产7.70万吨。该区域水稻施肥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氮肥和磷肥投入过量和不足并存,钾肥和有机肥投入不足。(6)陕南秦巴山区油菜平均产量为2355 kg/hm2,中等产量农户占60.7%。总氮(N)、磷(P2O5)和钾(K2O)投入量分别为179、80、54 kg/hm2,其中化肥氮(N)、磷(P2O5)和钾(K2O)投入量分别为145、62、34 kg/hm2。化肥氮磷钾施用量整体与产量都有显着的相关性,且各养分投入均表现出报酬递减趋势。农户化肥氮、磷和钾肥投入合理分别为38.5%、27.6%和25.9%,过量分别为15.2%、26.2%和10.3%,不足分别为46.3%、46.2%和63.8%。如果将施肥不足农户提高到合理水平,陕南秦巴山区油菜可增产5.61万吨。有机肥和硼肥施用农户分别只有45.3%和41.7%,施用硼肥平均增产101 kg/hm2。该区域油菜施肥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氮肥和磷肥投入过量和不足并存,钾肥、硼肥和有机肥投入不足比较普遍。(7)近40年陕北高原、渭北旱塬和关中灌区农户小麦和玉米化肥氮磷钾投入量以及产量均大幅度增加。70年代小麦和玉米地块土壤氮素表现为亏缺,80年底之后表现为盈余,且盈余量逐渐增加;土壤磷素也从亏缺逐渐转为盈余;而土壤钾素亏缺量越来越严重。近40年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均呈增加趋势,小麦和玉米氮肥、氮磷肥和氮磷钾肥的偏生产力整体呈下降趋势。随氮肥施用量的增加,土壤全氮和碱解氮含量均呈增加趋势;磷肥和钾肥用量的增加同时提高了土壤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

李建平[3](2012)在《陕西省农业生产潜力与粮食安全实证研究》文中指出耕地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是粮食生产的基础,对粮食安全、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至关重要。近些年来各级政府为了发展农村经济和改善生态环境,实施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导致大量耕地被转型;同时随着西部大开发进程的加快,能源基地建设和道路建设永久性的占用耕地日益严重,导致耕地面积大幅缩减,粮食总产抬升艰难;而人口数量指数增加,粮食需求迅速增长,粮食供给与需求矛盾日益突出,区域粮食安全受到严重威胁。针对这一问题,本文从时间(1978-2008)和空间尺度(陕西省各县域为研究单元),对陕西省农业生产潜力和粮食安全状态进行了区域宏观层面和农户微观层面的深入研究。宏观层面研究基于陕西省农业生产的历史和现状,详细分析耕地生产潜力及其影响因素,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陕西省粮食需求量、未来耕地保有量和食物生产能力进行预测,提出粮食安全预警模型评估陕西省粮食安全态势;微观层面采用农户调研方法进行实证研究,从农户微观层面分析农户粮食安全状态及其影响因素,获得如下主要研究结果:(1)明确了陕西省过去30年耕地变化动态及其主要驱动力,以及人地矛盾中耕地压力程度和利用程度,认为陕西省耕地变化三大驱动因素为生态建设退耕、农业结构调整、能源基地与道路建设,其中生态退耕是耕地减少的主要驱动因素,其次是农业结构调整占用耕地,农业结构调整以果业基地建设为主要形式。(2)明确了陕西省粮食总产及其构成、单产与人口的变化规律及其主导因素,分析了1978-2010年陕西省粮食供需平衡的变化规律,总体表现为需求大于供给,粮食产量虽然逐年增加,但所增加粮食被新增人口消费所抵消,使陕西省粮食自给率维持在85%左右;陕西省粮食产量的空间分布规律表现出关中地区>陕南地区>陕北地区;关中地区是陕西省粮食供应区,陕北为粮食消费区,陕南为粮食供需平衡区。(3)核算了陕西省耕地、主要作物和主要生态类型区的生产潜力及其空间分布规律,认为陕西省耕地生产潜力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耕地光合生产潜力最大区域分布在渭北旱塬东南部和关中平原北部;光温生产潜力最高地区分布在渭北旱塬及关中平原东部地区;气候生产潜力最高区域主要集中在渭南地区、安康地区、汉中盆地和关中平原的西部等;土壤生产潜力空间分布图与气候生产潜力差异较大,土壤生产潜力中部最高,陕北和陕南地区相对较低,总体上呈现为关中>陕南>陕北趋势。关中地区的关中盆地东部,渭北高原,即土壤生产潜力较高,平均为35.47t/hm2,是陕西省自然条件下土地生产潜力较高的区域。(4)陕西省粮食可实现增产潜力分布从北到南依次为低—高—低—高—低的总体分布规律,可实现增产潜力最大区域分布于陕北中部和关中西部,而陕南大部分地区可实现增产潜力最小,陕北北部和关中北部可实现生产潜力居中。按照每个地区粮食单产均达到该地区目前粮食单产最高记录水平,那么陕西省未来粮食可实现增产潜力为1124.2×104t,和目前陕西省粮食总产量相当。(5)评价了陕西省与不同类型区的粮食安全现状,陕西省粮食自给率在80%左右,口粮自给率不足50%,粮食处于不安全状态。农户食物安全主要受制于食物购买能力,而不是粮食产量,因而提高农户收入水平以提高农户食物获取能力,是解决农户食物安全的根本途径。(6)提出了陕西省未来确保粮食安全的发展策略,宏观区域方面应该严格保护现有耕地数量和提高耕地质量并举、多途径做好粮食储备、粮食流通及进出口工作、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大力发展农田水利设施、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加强粮食政策的体统协调和综合分析,来确保区域粮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微观农户层面应该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发展农户经济来提高农民收入,提高农户在食物获取竞争中的能力,来保障农户粮食安全。

南文华[4](2010)在《玉米新品种陕单22选育及适应性分析》文中提出利用空间环境诱变技术和自然变异,结合常规育种手段选育优良玉米自交系并组配杂交种,一直被广大育种工作者所重视。长期以来,诱变育种的研究在粮食作物、蔬菜、花卉育种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本文在对玉米空间环境诱变育种关键技术进行研究的同时,于2003-2009年连续对经过空间环境诱变的材料进行选择、鉴定、组配,对玉米新品种陕单22的选育过程和品种适应性进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利用空间环境诱变技术与常规育种技术相结合,选育的m3021玉米自交系,具有株型紧凑、农艺性状优良、抗逆性强、配合力高、自身生产力高的特性。2.组配的玉米新品种陕单22,在陕西省春玉米区试中平均产量9943kg/hm2,比对照增产8.33%;生产试验平均产量9553kg/hm2,比对照增产9.7%。表现出高产、广适、优质、抗病性强的特点。3.以2008-2009年陕西省春玉米区试多点试验结果,采用产量、产量增产百分数、变异系数法、回归系数bi和高稳系数法Hsci进行综合分析,发现陕单22的产量水平高(9553kg/hm2)、增产幅度大(9.61%,5.24%)、产量变异系数小(11.74%,22.18%)、高稳系数大(87.95%,74.03%)。其产量水平连续两年居于所有参试品种的第4位,表现出较好的丰产性。高稳系数两年分别位于第4、第5位,表现出较好的高产稳产性,具有高产、稳产和适应性广的特点,与2009年的生产示范结果一致。研究结果对玉米新品种选育和陕单22大面积推广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张正新,李思训,武世信[5](2005)在《提高陕西粮食生产能力的科技对策刍议》文中研究表明确保粮食安全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农村经济工作中的重要任务之一。农业资源不足、生态环境恶化、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农业科技体系建设滞后等问题是制约粮食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加速科技创新、加快成果转化、建立稳定的生产基地和大力发展牧草产业是提高陕西粮食生产能力的主要科技对策。

洪晓强[6](2001)在《秦巴山区春玉米丰产栽培模式研究》文中认为采用密度、氮肥、磷肥三因子二次饱和D -最优设计 ,筛选出 9× 10 3 ~ 1 0 5× 10 4kg·hm-2 的农艺方案为 :密度 5 190 0~6 0 75 0株·hm-2 ,纯氮 16 9 5~ 2 14 5kg·hm-2 ,纯磷 4 8~ 87kg·hm-2 ;高于 1 0 5× 10 4kg·hm-2 的农艺方案 :密度 6 0 75 0~ 6 5 70 0株·hm-2 ,纯氮 2 35 5~ 2 6 4kg·hm-2 ,纯磷 5 8 5~ 90kg·hm-2 .

郭松玲[7](2001)在《陕西农业资源开发潜力与模式研究》文中认为本文针对国内外农业综合开发面临的严峻形势和我国农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结合陕西实际,研究分析了陕西农业区域开发的潜力、模式和理论问题。为陕西农业资源开发以及西部大开发提供理论依据,供农业区域开发的决策者和管理人员参考。 一、农业开发形势严峻,任重道远 当今世界,随着人口剧增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食物的数量需求和质量需求不断增加,致使大量的资源消耗和能源投入。导致资源与能源的贫乏,环境污染,生态破坏。食物数量不足,质量安全难以保证。 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食物供应实现了由长期短缺向供求平衡,丰年有余的转变,农业发展由受资源约束转变为资源与需求的双重约束。加入WTO后,农业面临国内市场变化和国际市场竞争的双重挑战,迫切要求对农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与此同时,中央提出西部大开发的伟大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加快西部农业开发刻不容缓。 陕西位于我国中西部的结合部位,南北狭长,具有西南、西北两种不同的地域特征,在西部大开发中具有承东启西、联南进北的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代表性。解放以来,国民经济持续增长,二、三、一产业格局初步形成;农业稳步发展,食物供求平衡丰年有余;历史悠久灿烂,人文资源丰富;科技教育发达,人才集中;矿产、生物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可观。但自然资源和人才资源开发程度低,仍然处于自给自足的经济状态;生态环境恶化,恢复重建任重道远;民营经济薄弱,国有工业包袱过重,自我开发能力不足。这些决定了陕西农业开发、发展的艰巨性和持久性。 二、陕西农业生产要素和市场资源开发潜力不大,区域间、品种间差异显着 根据生态系统中物质、能量在时间空间的循环转化规律,采用计算机模拟手段和量子效率概念、生态区域法、水分限制作用;线性规划函数、趋势外推和灰色预测等模型,预测、推算出陕西生产要素与市场资源的开发潜力。 陕西土地光温生产潜力较大,现实开发程度为28.8%,可开发潜力646kg/mu,,在70%以上。其中关中平原和陕南川坝地最高,在1024kg/mu以上;长城沿线风沙区和秦岭山区最低,亦在804kg/mu以上;气候(降水)开发潜力为604kg/mu,已开发程度43.4%,可开发潜力341kg/mu。最高的渭北旱原为478kg/mu,长城沿线风沙区最低仅135kg/mu;饲草载畜量开发程度78.1%,可开发总潜力698.68万羊单位。天然草地除陕南外,关中陕北已严重超载,开发潜力在关中、陕南作物秸杆,为862.42万羊单位,开发重点是农区秸秆畜牧业。 陕西耕地土壤作用对生产潜力的阻滞值远远大于水分,平均为772.12kg/mu,现生产潜力已开发程度达91.13%,可开发度不到10%;人口投入生产要素中,化肥投入量和有效灌溉面积贡献较大,且化肥投入量的贡献为0.3109,大于有效灌溉面积的0.2977;在现阶段生产力和社会条件下,陕西主要女的肉、丑、奶综合生产能力已这“十五”末的目标,温饱同题基本讶决。 从市场容量看,陕西主要仑物冲粮、肉、分奶在近期光内审场供大于束,市场需术洛力不大,但地区间,品种冈余侠不均。陕西大米有缺口,立米剩余,小麦区城问有差异;一类、奶类、俞凄基本上供大于束,地区间差异公大,肉奥缺口在西安、渭南、成阳、延安;奶奥侠口在汉中、安康、商浴;禽耍缺口在榆林、延安、们川;由于人口的大多数是 居民,收人水平妖且实物收入比重大,加之光内农民人均炖收人差距悬殊,购买力有限,审场开发洽力不大。陕西玉朱、禽蚤、竿果号在目内占有一定的审场,年奶量分别为 8亿公斤,240万吨和20万吨。特色在盲产品在东南亚、日本、妓歹汾有一定卞场。1999年出口小杂粮二万吨,秦川肉半4000吨,辣*干皿万吨,其它蜂蜜、药材、食用茵出p4上万吴元的有10多秆。固地创宜合理开发,可达到亨半功倍的效果。 三、巴立资目忧化配辽开发板式,实现农业可持 展 在方达开发潜力的基础上,依捂生态学的原理和原列,充分发挥陕西区域优势,比较优势和特色优势,实抒在业结构的战咯性训共,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在业模式。 在业发辰战略摸式:抓住西部开发的历丈机迅,解放思想,实才术是,勇于创杆。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和防束为依托,以在业经坏结构战略性们公为中心,以科技为动力,以衣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稳定发展为目标,优化资源配里,迟耕还 苹,稳粮、扩油、增莱、优果、兴牧。 在业区域开发板式:一是土地责源配王模式。有计划地遣年遣讲乃度以上的坡耕地和低产田,5林还牧,10年迂耕 2000千公顷,使耕地面积稳定在 32o千公顷,森林覆益率达到 45 %左右,4地覆益率达到 21.5%,治理水土流失9.79万平方公里,治理度达到 91%。H是园地优化&正模式。稳定优化苹呆、材桔等果类和茶叶,发展加工品种、质量安全品种和小杂果,使园地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这到3.8%。三是言牧业优化配!模式。以草食盲牧业为主,重点发展农区秸秆畜牧业;以秦川内牛为特色,发展肉半、奶半、奶山羊生产。 在作的?

曾广莹,张涛,张静,李丛斌,王文章,凡荣,周仕俊,殷越阅[8](2020)在《高产抗病中秆半紧凑玉米杂交种镇玉101的选育研究》文中提出镇玉101是陕西省镇坪县农科所于2012年冬在海南用自育系"206-1"做母本与自选系"D606-132"为父本组配而成的中秆半紧凑大穗型中熟玉米杂交种。经多年试验示范结果表明,该品种具有高产稳产、抗病性强、品质优良、适应性广等特点,适宜在陕西省海拔800 m以下及同类生态区春播种植。

赵强,杨霄,周子凡,赵芬,史丽娜[9](2019)在《秦巴丘陵区旱地高效栽培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退耕还林还牧政策的落实,旱地面积不断减少,如何在有限的旱地面积上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是摆在科技人员面前的课题。陕西省汉中市农技人员以间套为基础,从间套作物的选择、合理的间套带型以及品种搭配、肥料运筹、病虫防治等方面进行了试验研究,集成示范了目前在汉中市应用比较成功的"马铃薯间套春玉米"和"魔芋间套玉米"两种旱地高效栽培技术模式,旨在进一步提高汉中丘陵山区旱地种植效益。

周刚,吴承国,肖能武,李永学,唐余成,陈光勇[10](2016)在《十堰市玉米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文中研究说明基于十堰市玉米种植现状,结合入户调查的研究方式,针对玉米种植机械化发展、高效栽培技术、轻简化栽培技术、品种运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相关解决对策,旨在为十堰地区玉米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并为产业扶贫攻坚战打下坚实基础。

二、秦巴山区春玉米丰产栽培模式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秦巴山区春玉米丰产栽培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南瓜在中国的引种和本土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三、研究方法和资料来源
四、基本结构与研究重点
五、创新和存在的问题 第一章 南瓜的起源与传播
第一节 南瓜在美洲的起源与传播
    一、美洲是南瓜的起源中心
    二、南瓜在欧亚的传播
第二节 南瓜传入中国的时间和路径
    一、南瓜传入中国的时间
    二、南瓜传入中国的路径 第二章 南瓜的名实与品种资源
第一节 南瓜名称考释
    一、南瓜的主要名称
    二、南瓜的其他别称
第二节 南瓜属作物与南瓜品种资源
    一、南瓜与笋瓜、西葫芦
    二、南瓜的品种资源 第三章 南瓜在中国的引种和推广
第一节 南瓜在全国的引种路线
第二节 明清民国时期南瓜在各地区的引种和推广
    一、南瓜在东北地区的引种和推广
    二、南瓜在华北地区的引种和推广
    三、南瓜在西北地区的引种和推广
    四、南瓜在西南地区的引种和推广
    五、南瓜在东南沿海的引种和推广
    六、南瓜在长江中游地区的引种和推广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南瓜的生产和发展
    一、南瓜在全国的生产概况
    二、南瓜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第四章 南瓜生产技术本土化的发展
第一节 明清时期南瓜栽培技术的积累
    一、播种育苗
    二、定植
    三、田间管理
    四、病虫害防治
    五、采收
第二节 民国时期南瓜生产技术的改进
    一、选种育种
    二、播种育苗
    三、定植
    四、田间管理
    五、病虫害防治
    六、采收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南瓜生产技术的发展
    一、1949-1978年的发展
    二、1979-2014年的发展 第五章 南瓜加工、利用技术本土化的发展
第一节 明清时期南瓜加工、利用技术的奠基
    一、贮藏
    二、食用
    三、药用
    四、饲用及其他利用方式
第二节 民国时期南瓜加工、利用技术的改进
    一、贮藏
    二、食用
    三、药用
    四、饲用及其他利用方式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南瓜加工、利用技术的发展
    一、1949-1978年的发展
    二、1979-2014年的发展 第六章 南瓜引种和本土化的动因分析
第一节 自然生态因素
    一、生态适应性
    二、生理适应性
第二节 救荒因素
    一、南方地区
    二、北方地区
第三节 移民因素
    一、西南移民潮:“湖广填四川”与“改土归流”
    二、东南棚民潮:“客家棚民”与“江西填湖广”
    三、东北大移民:“招民开垦”与“闯关东”
第四节 对夏季蔬菜的强烈需求
    一、中国古代夏季蔬菜的品种增加
    二、中国古代夏季蔬菜的品种增加的原因
第五节 经济因素
    一、南瓜的相对经济优势
    二、南瓜加工、利用的经济优势
    三、南瓜其他利用方式的经济优势 第七章 南瓜引种和本土化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第一节 对救荒、备荒的影响
    一、全国性的救荒影响
    二、六大区的具体救荒影响
第二节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一、改变了蔬菜作物结构
    二、影响了农业种植制度
第三节 对经济的影响
    一、直接南瓜贸易对经济的影响
    二、南瓜子对经济的促进
    三、南瓜众多深加工产品成为经济增长的亮点
    四、南瓜与养殖业发展 第八章 南瓜引种和本土化对科技文化的影响
第一节 对传统医学的影响
    一、基本性状的描述
    二、同食相忌
    三、具体应用
第二节 南瓜与文化
    一、南瓜精神
    二、南瓜民俗
    三、南瓜观赏文化
    四、南瓜名称文化
    五、南瓜饮食文化
第三节 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一、明清时期的文学创作
    二、民国时期的文学创作
    三、新中国成立后的文学创作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2)陕西省养分资源利用时空变化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全国和陕西省肥料施用状况及存在问题
        1.2.1 我国肥料施用状况、化肥对中国粮食增长的历史贡献以及面临的挑战
        1.2.2 陕西省肥料施用状况、化肥对陕西省粮食增长的历史贡献以及面临的挑战
    1.3 养分资源综合管理国内外研究概况
        1.3.1 国际上养分资源宏观管理
        1.3.2 国内养分资源宏观管理
    1.4 我国作物施肥评价研究进展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区域及概况
    2.2 研究内容
    2.3 数据来源
    2.4 研究方法及数据处理
    2.5 技术路线
第三章 陕西省小麦施肥现状评价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数据来源
        3.1.2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陕西省小麦产量分布
        3.2.2 陕西省小麦肥料投入状况
        3.2.3 陕西省小麦施肥量与产量的关系
        3.2.4 陕西省小麦施肥状况评价
        3.2.5 陕西省小麦施用肥料品种概况
        3.2.6 灌溉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3.2.7 不同品种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陕西省玉米施肥现状评价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数据来源
        4.1.2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陕西省玉米产量分布
        4.2.2 陕西省玉米肥料投入状况
        4.2.3 陕西省玉米施肥量与产量的关系
        4.2.4 陕西省玉米施肥状况评价
        4.2.5 陕西省玉米施用肥料品种概况
        4.2.6 灌溉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4.2.7 不同品种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陕西省苹果施肥现状评价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数据来源
        5.1.2 数据处理
    5.2 结果与分析
        5.2.1 陕西省苹果产量分布
        5.2.2 陕西省苹果肥料投入状况
        5.2.3 陕西省苹果施肥量与产量的关系
        5.2.4 陕西省苹果施肥状况评价
        5.2.5 陕西省苹果施用肥料品种概况
    5.3 讨论
    5.4 小结
第六章 陕西省马铃薯施肥现状评价
    6.1 材料与方法
        6.1.1 数据来源
        6.1.2 数据处理
    6.2 结果与分析
        6.2.1 陕西省马铃薯产量分布
        6.2.2 陕西省马铃薯肥料投入状况
        6.2.3 陕西省马铃薯施肥量与产量的关系
        6.2.4 陕西省马铃薯施肥状况评价
        6.2.5 陕西省马铃薯施用肥料品种概况
    6.3 讨论
    6.4 小结
第七章 陕南秦巴山区水稻施肥现状评价
    7.1 材料与方法
        7.1.1 研究区域及数据来源
        7.1.2 数据处理
    7.2 结果与分析
        7.2.1 陕南秦巴山区水稻产量分布
        7.2.2 陕南秦巴山区水稻肥料投入状况
        7.2.3 陕南秦巴山区水稻施肥量与产量的关系
        7.2.4 陕南秦巴山区水稻施肥状况评价
        7.2.5 陕南秦巴山区水稻施用肥料品种概况
        7.2.6 不同品种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7.3 讨论
    7.4 小结
第八章 陕南秦巴山区油菜施肥现状评价
    8.1 材料与方法
        8.1.1 研究区域及数据来源
        8.1.2 数据处理
    8.2 结果与分析
        8.2.1 陕南秦巴山区油菜产量分布
        8.2.2 陕南秦巴山区油菜肥料投入状况
        8.2.3 陕南秦巴山区油菜施肥量与产量的关系
        8.2.4 陕南秦巴山区油菜施肥状况评价
        8.2.5 陕南秦巴山区油菜施用肥料品种概况
        8.2.6 不同品种对油菜产量的影响
    8.3 讨论
    8.4 小结
第九章 黄土高原近40年来农田施肥与土壤肥力变化特征研究
    9.1 材料与方法
        9.1.1 研究区域概况
        9.1.2 数据来源
        9.1.3 数据处理
    9.2 结果与分析
        9.2.1 不同区域农户小麦和玉米化肥施用量与产量时空变化
        9.2.2 不同区域小麦和玉米地块养分平衡时空变化
        9.2.3 不同区域土壤肥力时空变化
        9.2.4 施肥、作物产量和土壤肥力之间的关系
    9.3 讨论
    9.4 小结
第十章 结论与展望
    10.1 主要结论
    10.2 本研究的创新点
    10.3 主要进展
    10.4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3)陕西省农业生产潜力与粮食安全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粮食安全内涵
        1.2.2 世界粮食安全现状
        1.2.3 粮食安全评价体系及预警
        1.2.4 我国粮食安全研究现状及发展历程
        1.2.5 目前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1.3 研究主要内容
        1.3.1 陕西省耕地变化态势与主要驱动因素
        1.3.2 陕西省粮食供需平衡状况分析
        1.3.3 陕西省耕地生产潜力核算
        1.3.4 典型农户粮食供需状况调研实证分析
        1.3.5 陕西省粮食安全评价与发展策略
    1.4 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点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耕地面积与粮食生产的动态变化
    2.1 耕地面积变化态势
        2.1.1 耕地面积变化动态
        2.1.2 耕地构成变化
        2.1.3 耕地面积变化驱动力分析
    2.2 粮食单产现状分析
        2.2.1 粮食单产变化趋势
        2.2.2 主要粮食作物单产趋势
        2.2.3 提高粮食单产的途径
    2.3 粮食总产量变化动态
        2.3.1 粮食总产量历史变化情况
        2.3.2 夏粮和秋粮总产的变化趋势
        2.3.3 粮食播种面积和粮食产量变化
        2.3.4 粮食构成的变化趋势
第三章 耕地生产潜力核算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3.1 耕地生产潜力核算及其空间分布
        3.1.1 作物生产潜力计算方法及参数调整
        3.1.2 耕地生产潜力分析及空间分布
        3.1.3 主要作物生产潜力分析及空间分布
        3.1.4 各作物种植区粮食潜力评估
    3.2 耕地生产潜力的实现程度
        3.2.1 耕地实际生产能力核算
        3.2.2 耕地利用强度计算方法
        3.2.3 可实现粮食增产潜力
    3.3 耕地生产潜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3.3.1 气候要素对粮食生产的影响
        3.3.2 科技因素对粮食生产的影响
        3.3.3 农业各要素对粮食生产影响的因子分析
第四章 影响粮食安全关键问题的实证分析
    4.1 关中地区农户粮食生产、流通与消费现状调查
        4.1.1 调查区域概况及调查方法
        4.1.2 农地利用现状
        4.1.3 粮食生产现状和粮食构成
        4.1.4 粮食的储备和流通情况
        4.1.5 食物消费结构
        4.1.6 农民收入状况和从业者结构
        4.1.7 关中地区粮食生产与安全分析
    4.2 果业发展对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影响的调查研究
        4.2.1 调查区域概况及调研方法
        4.2.2 果园和粮食种植现状
        4.2.3 粮食单产和人均粮食占有量
        4.2.4 粮食流通和农户粮食储备
        4.2.5 农户生活水平和农户对粮食作物种植的态度
        4.2.6 果业发展对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影响的分析
    4.3 食物能量获取与农户食物安全的调查研究
        4.3.1 研究区域与方法
        4.3.2 农户食物能量平衡影响因素
        4.3.3 农户食物能量供应分析
        4.3.4 农户食物安全及其决定性因素
        4.3.5 农户食物安全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第五章 不同生态类型区粮食安全风险评估与对策
    5.1 关中地区粮食安全对策分析
        5.1.1 粮食生产概况
        5.1.2 耕地与粮食生产状况
        5.1.3 粮食播种面积与作物种植结构
        5.1.4 粮食安全风险评估
        5.1.5 影响粮食安全因素分析
        5.1.6 粮食安全对策与建议
    5.2 陕北地区粮食安全对策分析
        5.2.1 粮食生产概况
        5.2.2 耕地状况
        5.2.3 粮食生产状况
        5.2.4 粮食播种面积与作物种植结构
        5.2.5 生活消费状况
        5.2.6 粮食安全风险评估
        5.2.7 影响粮食安全因素分析
        5.2.8 粮食安全对策与建议
    5.3 陕南地区粮食安全对策分析
        5.3.1 粮食生产概况
        5.3.2 耕地状况
        5.3.3 粮食生产状况
        5.3.4 粮食播种面积与作物种植结构
        5.3.5 粮食安全风险评估
        5.3.6 影响粮食安全因素分析
        5.3.7 粮食安全对策与建议
    5.4 保障陕西省粮食安全的策略
        5.4.1 严格保护现有耕地数量,提高耕地质量
        5.4.2 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提高农民收入
        5.4.3 严格控制人口增长
        5.4.4 大力发展农田水利设施与节水农业技术
        5.4.5 多途径做好粮食储备工作
        5.4.6 提高家庭收入近而提高家庭食物获取能力
        5.4.7 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
        5.4.8 加强粮食政策的体统协调和综合分析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玉米新品种陕单22选育及适应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世界玉米生产现状
    1.3 陕西省玉米生产及发展
        1.3.1 陕西玉米发展概况
        1.3.2 陕西省玉米品种演变历程
    1.4 诱变育种
        1.4.1 诱变育种发展
        1.4.2 空间诱变育种
    1.5 品种适应性分析方法
    1.6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玉米自交系
        2.1.2 玉米杂交种
    2.2 田间试验设计
        2.2.1 试验地点
        2.2.2 试验设计
    2.3 调查项目及测定方法
    2.4 分析方法
第三章 玉米新品种陕单22 及其亲本自交系的选育
    3.1 优良亲本自交系m3021 选育
    3.2 优异自交系m340X 选育
    3.3 优良杂交种陕单22 选育
第四章 结果与分析
    4.1 试验结果
    4.2 品种丰产性分析
    4.3 品种稳定性分析
    4.4 品种高产稳产性分析
    4.5 陕单22 示范推广状况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提高陕西粮食生产能力的科技对策刍议(论文提纲范文)

1 制约粮食生产的主要障碍因素
    1.1 农业生产资源环境对粮食生产的制约[2]
        1.1.1 资源严重不足
        1.1.2 生态环境恶化
        1.1.3 自然灾害频繁
    1.2 农民粮食生产积极性的制约
        1.2.1 比较效益差,是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的直接原因
        1.2.2 非商品化目标是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的重要原因
    1.3 农业科技体系建设滞后
        1.3.1 农业科技投不足
        1.3.2 科技推广体系不健全
    1.4 农业高新技术在粮食生产上的应用力度不够
2 实现粮食增产的科技潜力
    2.1 提高资源利用率是实现粮食增产的根本途径
    2.2 发挥作物生产潜力是实现粮食增产的关键措施
    2.3 加速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是实现粮食增产的重要保证
3 促进陕西省粮食生产的科技对策
    3.1 组织联合攻关,加速科技创新
        3.1.1 加强优质、高产粮食作物新品种选育
        3.1.2 加强农作物配套栽培技术研究
        3.1.3 大力开展新型农药、化肥、农膜的研制和生产
    3.2 集成关键技术,发挥生产潜力
        3.2.1 小麦
        3.2.2 玉米
        3.2.3 水稻
        3.2.4 薯类
    3.3 健全推广体系,加速成果转化[6,7]
        3.3.1 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稳定推广队伍
        3.3.2 改革管理机制,增强推广活力
        3.3.3 创新工作方式,提高推广效率
        3.3.4 坚持抓好农民科技培训战略工程
    3.4 发挥区域优势,建立粮食产业化示范基地
    3.5 大力发展牧草产业,缓解粮食压力

(6)秦巴山区春玉米丰产栽培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设计
2 结果与分析
    2.1 密度、氮肥、磷肥3因子对春玉米产量的影响
    2.2 单因子效应分析
    2.3 交互作用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2.4 9×103~1.05×104 kg·hm-2农艺措施的选择
3 小结

(7)陕西农业资源开发潜力与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1 农业区域开发面临的形势
        1.1 农业发展的严峻形势
        1.1.1 国内外形势
        1.1.2 中国的国情
    2 研究背景
        2.1 食物生产的简单回顾
        2.2 加入WTO对我国农业的影响
        2.2.1 乌拉圭农业协议的主要内容
        2.2.2 对我国农业发展的挑战
        2.2.3 对我国农业带来的机遇
        2.2.4 中国国内市场的被动调节作用
        2.3 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需要
        2.3.1 调整的新特征
        2.3.2 调整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2.4 西部大开发的契机
        2.4.1 西部开发的优势
        2.4.2 西部开发的劣势
        2.4.3 西部及西北地区的开发研究
        2.5 研究的目的和范围
        2.6 研究的内容与思路
        2.7 研究的方法
    3 区域自然和社会经济资源分析与评价
        3.1 自然条件基本特征
        3.1.1 地貌
        3.1.2 气候
        3.1.3 土壤
        3.2 农业自然资源分析与评价
        3.2.1 农业气候资源
        3.2.2 土地资源
        3.2.3 水资源
        3.2.4 农作物种质资源
        3.2.5 畜牧业种质资源
        3.3 区域社会经济特征分析与评价
        3.3.1 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3.3.2 区域开发的社会评价
第二章 开发潜力研究
    4 土地开发潜力研究
        4.1 土地生产潜力理论基础
        4.2 光温生产潜力
        4.2.1 光合生产潜力研究
        4.2.2 光温生产潜力研究
        4.2.3 估算结果
        4.3 耕地生产潜力与开发潜力
        4.3.1 估算方法
        4.3.2 研究地域参数取值
        4.3.3 估算结果
        4.4 草地生产潜力与开发潜力
        4.4.1 有关参数估算
        4.4.2 估算结果
        4.4.3 饲草的理论载畜量和开发潜力
        4.5 自然降水的生产潜力和开发潜力
        4.5.1 水分的作用机制
        4.5.2 研究方法介绍
        4.5.3 研究方法
        4.5.4 计算结果
        4.6 小结
    5 土地生产力潜力研究
        5.1 土壤对区域开发潜力的影响
        5.1.1 作用机制
        5.1.2 研究方法
        5.1.3 土壤生产力系数
        5.1.4 土壤生产力和耕地开发潜力
        5.2 人工投入要素对土地生产力的增进
        5.2.1 投入产出理论分析
        5.2.2 各可变要素对土地生产力的贡献
        5.3 陕西主要食物综合生产力潜力
        5.3.1 研究的方法
        5.3.2 预测结果与分析
        5.4 小结
    6 市场区域开发潜力研究
        6.1 市场容量
        6.1.1 人口发展预测
        6.1.2 市场主要食物需求预测
        6.2 市场消费潜力
        6.2.1 主要食物的市场潜力
        6.2.2 主要食物和周边市场潜力
        6.2.3 农村居民对食物的购买潜力
        6.3 农产品市场占有潜力
        6.3.1 主要农畜产品市场
        6.3.2 特色农产品市场
        6.3.3 其它产品市场
        6.4 小结
第三章 开发模式研究
    7 农业开发战略模式研究
        7.1 农业发展模式
        7.1.1 问题的提出
        7.1.2 主要农业发展模式比较
        7.1.3 农业发展模式评价
        7.1.4 我国关于农业发展的模式
        7.2 陕西农业发展战略模式
        7.2.1 农业发展现阶段的特点
        7.2.2 区域开发的总体战略构思
        7.2.3 农业发展的战略模式
        7.2.4 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措施
        7.3 陕西农业区域开发发展模式
    8 农业区域开发的模式
        8.1 农业优化模式的基础
        8.1.1 思想基础
        8.1.2 理论基础
        8.1.3 实践经验
        8.2 区域开发土地资源配置模式
        8.2.1 土地资源的配置现状
        8.2.2 土地区域配置模式
        8.3 以果业为支柱的园地配置模式
        8.3.1 园地利用现状
        8.3.2 园地优化配置模式
        8.4 畜牧业开发模式
        8.4.1 开发的思路
        8.4.2 畜牧业区域配置模式
        8.4.3 畜牧业种群结构模式
    9 农作物种植结构配置模式
        9.1 耕作栽培模式
        9.1.1 耕作栽培模式的演进规律
        9.1.2 开发面临的实际
        9.1.3 耕作制度配置模式
        9.2 农作物种植结构模式
        9.2.1 农作物生产现状
        9.2.2 作物结构模式
        9.2.3 农作物种植模式
        9.3 人工生产要素配置模式
        9.3.1 投入产出的变化规律
        9.3.2 人工生产要素化肥的配置模式
第四章 理论探讨
    10 农业区域开发若干理论问题研究
        10.1 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意义及陕西的地位
        10.1.1 西部地区的社会经济人文特征
        10.1.2 陕西在西部大开发中的区位优势
        10.1.3 陕西农业区域开发的经验教训
        10.2 陕西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的判断
        10.2.1 陕西现阶段经济发展特征
        10.2.2 发展阶段判断
        10.3 农业区域开发中几个问题的认识
        10.3.1 开发与可持续发展
        10.3.2 结构调整与粮食安全
        10.3.3 食物质量与数量安全
    11 结论与讨论
        11.1 开发潜力
        11.2 开发模式
        11.3 理论探讨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8)高产抗病中秆半紧凑玉米杂交种镇玉101的选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品种来源及选育经过
2 历年产量表现
    2.1 鉴定及品比试验
    2.2 区域试验
    2.3 生产试验
3 主要特征特性
    3.1 生物学特征
    3.2 抗病性鉴定
    3.3 籽粒品质分析
4 栽培技术要点
    4.1 杂交种栽培技术要点
    4.2 亲本繁殖及制种技术要点
5 适宜地区及产量水平

(9)秦巴丘陵区旱地高效栽培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马铃薯间套春玉米”栽培模式
    1.1 选择适宜地块, 合理间套带型
    1.2 选用良种, 适时播种
    1.3 科学施肥
    1.4 加强田间管理
2“魔芋间套春玉米”高效栽培模式
    2.1 选择适宜区域, 采用合理带型
    2.2 选用良种, 做好种芋处理
    2.3 适期播 (栽) 种, 合理密植
    2.4 加强田间管理
    2.5 魔芋病害防治

(10)十堰市玉米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十堰市玉米区位特征
2 十堰市玉米生产现状
    2.1 玉米种植面积和产量情况
    2.2 品种应用情况
    2.3 人口及劳动力情况
    2.4 玉米栽培情况
        2.4.1 耕作制度及栽培模式。
        2.4.2 栽培管理。
        2.4.2. 1 种植密度。
        2.4.2. 2 肥水管理。
        2.4.2. 3 田间管理。
        2.4.3 农业机械化。
    2.5自然灾害
    2.6 生产效益
3 相关企业及科技支撑
    3.1 相关企业
        3.1.1 种子企业。
        3.1.2 加工企业。
        3.1.3播种、收获一体化合作社。
    3.2 玉米产业科技支撑
        3.2.1 农技推广体系完善。
        3.2.2 科研实力雄厚。
4 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4.1 农民种地成本高、自然灾害频发、种粮收入效益低
    4.2 玉米品种多、乱、杂,农民买不到真正适合当地气候条件、丰产、稳产的玉米品种
    4.3 玉米生产仍以家庭作坊为主,没有大的种植户和专业合作社,玉米深加工产业滞后
    4.4 科研和基础设施投入不足
    4.5 玉米生产机械化程度低,农机具缺乏
    4.6 高产高效、轻简化栽培技术尚待集成、完善

四、秦巴山区春玉米丰产栽培模式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南瓜在中国的引种和本土化研究[D]. 李昕升. 南京农业大学, 2015(06)
  • [2]陕西省养分资源利用时空变化特征研究[D]. 王小英.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5(09)
  • [3]陕西省农业生产潜力与粮食安全实证研究[D]. 李建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2(10)
  • [4]玉米新品种陕单22选育及适应性分析[D]. 南文华.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0(05)
  • [5]提高陕西粮食生产能力的科技对策刍议[J]. 张正新,李思训,武世信. 中国农学通报, 2005(04)
  • [6]秦巴山区春玉米丰产栽培模式研究[J]. 洪晓强.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1(S1)
  • [7]陕西农业资源开发潜力与模式研究[D]. 郭松玲.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1(01)
  • [8]高产抗病中秆半紧凑玉米杂交种镇玉101的选育研究[J]. 曾广莹,张涛,张静,李丛斌,王文章,凡荣,周仕俊,殷越阅. 农业科技通讯, 2020(05)
  • [9]秦巴丘陵区旱地高效栽培模式研究[J]. 赵强,杨霄,周子凡,赵芬,史丽娜. 基层农技推广, 2019(04)
  • [10]十堰市玉米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J]. 周刚,吴承国,肖能武,李永学,唐余成,陈光勇. 安徽农业科学, 2016(11)

标签:;  ;  ;  ;  ;  

秦巴山区春玉米高产栽培模式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