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我国工程项目管理发展趋势分析

新世纪我国工程项目管理发展趋势分析

一、新世纪我国工程项目管理的发展趋势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陈阳[1](2020)在《可持续更新视角下旧城中心区土地混合利用路径演变》文中提出土地混合利用理念自复苏以来一直是旧城中心区规划建设的重要原则与目标。当前我国正面临向新型城镇化转型的重要时刻,在国家严控新增用地指标、强调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既有建成区的功能提升与结构调整成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同时,土地混合利用因具备多维度可持续效应潜力,也就成为当前我国旧城中心区更新的重要目标。然而,我国既往的土地混合利用研究与实践长期固化于“功能混合”理念框架,缺乏“通过城市更新促使土地混合利用发挥多维度可持续效应”的切实经验,与西方国家建设发展存在明显差距,急需变革。因此,本文意在以土地混合利用理念复苏发源地“旧城中心区”为研究对象,归纳西方英美国家土地混合利用路径为实现可持续效应经历的演变历程规律,据此审视我国典型案例南京的既有路径成效,以期为我国改革提供依据。针对过往研究的不足,在确定研究目标与整体研究思路的基础上,文章研究主体分为“审视框架构建”、“历程脉络剖析”、“演变规律归纳”、“典型案例审视”四个部分。首先,通过剖析土地混合利用实现可持续效应的本质,以及过往研究认知的差异与共识,明晰过往研究框架对土地混合利用演变规律解析的不足,确定新的审视框架的构建准则,进而依据准则确立包括审视内容、审视历程、审视规律应用等三层次的审视思路,确定英美国家及南京为具体审视对象,明确审视时间范围和历史阶段分期,确定审视分析数据资料类型,从而完成可持续更新审视框架的构建。其次,依托可持续更新审视框架,厘清英美国家1900年代至今的土地混合利用实践瓦解、复苏、衍化各历史阶段所面临的社会、经济、环境等现实问题,剖析各阶段时期中现代规划理论、后现代规划理论、可持续更新理论对土地混合利用的土地功能要素、土地利用方式和土地利用权力等三方面内容的应对性变革要求,以及相应时期现实实践中这三方面内容的切实转变,从而明确各阶段实践的价值目标、解决重点及模式特征。再次,在历史脉络梳理的基础上,归纳土地混合利用的土地功能要素、土地利用形式和土地利用权力三维度的演变特征规律,以及它们之间的“功能-时空-权力”协同演变关系,剖析促成路径演变的“社会—市场—政策”三角动力机制的实施逻辑,并辩证性探讨路径演变的本质、路径演变的重点难点和实践者应当秉持的正确认知态度。最后,根据西方规律模型中“功能-时空-权力”协同演变规律特征,建立“空间模式”、“时间模式”、“权力模式”3个维度16个分项的评价要素体系,运用GIS、Depthmap、Flo EFD、Excel等软件平台,通过香农维纳指数分析、空间句法分析、风热环境模拟分析、空间演变一致性分析、政策制度分析等多元技术方法,定量定性地全面审视了1978年以来南京旧城中心区土地混合利用路径演变趋势,客观总结其成效、问题及背后机制,并尝试提出相应改革建议。

蔺陆洲[2](2020)在《从太空竞赛到空间合作航天外交的理论建构与现实转型》文中研究表明太空竞争与空间合作的关系变化和政策调整是航天外交的基本问题。本文围绕竞争与合作的主轴,建构了一种航天外交的理论框架并以商业航天为基点分析了航天外交的现实转型。在回顾航天外交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明确了研究的核心问题、主要方法和创新点,进而界定了航天外交概念的内涵、外延和特征。通过梳理自1957年以来航天外交的发展历史和当前航天外交的发展趋势,结合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在相互依存、霸权稳定、世界体系、国家主义和依附理论的发展路径与分析范式,总结了航天外交在战略、资金和科技各方面的理论要素。基于这三个航天外交的理论要素,将航天产业的计划经济属性、国家为核心的行为体和大国竞争的本质特征确立为航天外交理论的范式,以航天相对实力的变化和航天外交政策的调整为主要逻辑,建立航天外交的理论模型,在太空竞赛和空间合作方面形成理论推论。综合运用相关性分析的定量研究方法和比较分析的定性研究方法,对理论和推论进行检验。通过理论限制性条件分析,将商业航天识别为改变航天外交理论外部环境和条件的颠覆性变量,并对航天外交理论的发展进行预测。随后,以文章建构的航天外交理论框架,针对世界航天外交总体态势、主要航天国家和国际航天组织的结构与政策,利用案例研究和博弈论进行分析,解释当前航天外交关系的状态和变化趋势。特别是基于中国的航天外交实践的总结,在大国博弈、多边主导和应用推广方面进行中国航天外交的设计并提出政策建议。最终回顾和总结航天外交的本质与启示,并对未来的航天外交进行展望。

吴燕[3](2020)在《“飞泉数码”礼仪产品设计管理研究》文中指出“飞泉数码”是一家经营数十年的中小型印刷厂,在我国印刷业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随着行业、科技等方面的不断发展,印刷业也未能逃脱同质化现象的影响,面对利润的逐渐下滑、国家政策的变化、人力资本的不断提高等问题,使中小型印刷公司难以生存,甚至消失。由此,“飞泉数码”印刷提出向设计驱动转型的战略发展需求,对服务模式进行迭代升级,通过产品创新和设计赋能,扭转当前经营的困境,形成竞争优势,实现产品专利化、企业品牌化、经济效益最大化。但产品创新设计开发的是否能够成功落实与实施却是“飞泉数码”印刷所困扰的问题,如何在有限的成本、资源、知识体系范围内,完成这样的业务升级,对“飞泉数码”印刷这类的中小型企业来说存在着极大风险与实施困难。本文将以“飞泉数码”印刷的实际案例为基础,首先通过设计管理体系与方法、印刷行业服务升级、设计驱动的发展趋势、“飞泉数码”印刷的现状及其产品创新设计开发的战略决策进行分析与研究,总结出适用于“飞泉数码”产品创新的设计管理模式,使其实现服务模式成功升级并具备产品创新设计开发的业务能力与实施办法。而后,总结出的“飞泉数码”产品创新设计管理方法完成“飞泉数码”东方礼仪产品设计管理实践,最终,通过“飞泉数码”东方礼仪产品设计案例的实践结果,论证“飞泉数码”产品创新设计管理模型的成立。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飞泉数码”产品创新的设计管理模式。通过对“飞泉数码”印刷无设计管理的现状、经营状况及其业务发展需求与决策进行分析,获得该发展阶段所适用的设计管理为项目层的设计管理,对其设计组织中的流程及资源、设计项目中的设计意识、设计流程及设计人员进行设计管理方案的研究。最终总结出能够帮助“飞泉数码”印刷产品创新设计开发的设计管理模式。(2)“飞泉数码”东方礼仪产品设计管理应用实践。根据总结出的“飞泉数码”产品创新的设计管理模式进行“飞泉数码”东方礼仪产品设计实践,整个过程从东方礼仪产品设计项目的提出、项目评估、项目立项、用户研究、东方礼仪产品的相关研究、项目设计过程到最终的生产销售及评估,完整论述了“飞泉数码”产品创新的设计管理模式的具体应用的实践。(3)“飞泉数码”东方礼仪产品设计。运用现代设计管理微创新的方法,围绕用户需求对其进行技术、服务、定位等多方面的微小创新分析,通过全息技术与礼仪产品相结合的方式,解决“飞泉数码”印刷的用户需求、传统文化如何在融入当代设计、礼仪产品包装可持续等问题。“飞泉数码”礼仪产品设计管理研究,基于“飞泉数码”印刷的企业战略决策,对其产品创新设计管理进行研究并总结出其设计管理方案,运用“飞泉数码”东方礼仪产品设计管理的应用实践,证明该设计管理方案的可行性。该研究内容扩展了国内设计管理实践研究的内容,丰富了国内中小型企业设计管理研究的缺乏,为更多国内中小型印刷企业提供可行的参考案例,使设计管理研究结果获得更广泛的社会应用。

吴碾子[4](2019)在《基于五方责任主体视角的建设工程质量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建筑业不断发展壮大,但困扰其发展的建设工程质量问题却长期存在。建设工程质量形成的过程牵扯到诸多不同的主体,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是其中最主要的五方质量责任主体。因此,基于五方责任主体视角对建设工程质量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显然对治理建设工程质量问题而言,是一项极具必要性的基础工作。通过文献研究法,归纳出了基于五方责任主体单位的影响建设工程质量的24项因素;然后制定调查问卷,利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对重要影响因素进行识别筛选,最终提取出其中19项重要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对19项因素影响建设工程质量的原因、具体表现及路径等逐一展开分析,从而深化了对建设工程质量影响因素的认识。其次,基于系统论的思想,利用改进解释结构模型法及专家调研,对影响建设工程质量的19项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揭示了五方责任主体影响建设工程质量的表层因素、中层因素和深层因素的分层内容和相互逻辑,提高了对19项质量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的系统性认识。最后,通过实际案例并应用交叉影响矩阵相乘法对前文研究成果进行了进一步的验证分析。研究发现基于交叉矩阵相乘法得出的影响建设工程质量的自治因素、依赖因素和独立因素等,与通过解释结构模型法得出的表层因素、中层因素和深层因素等,在影响性质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从而进一步证明了得出的五方责任主体影响建设工程质量的表层因素、中层因素和深层因素的分类及关系结论的科学性。这一研究成果为相关主体制定提升建设工程质量的对策措施提供了有价值的理论依据。

刘威[5](2019)在《核电站土建施工质量管理研究 ——以台山核电站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节能减排、核电出口的大环境下,我国的核电事业正处于蓬勃发展时期,核电站的安全运行和质量保障越来越被人们重视,在核电站土建环节其施工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着电厂的安全、高质量运行。优质的工程质量给企业带来丰厚的利润,给公众带来积极的社会效益,加大对其质量管理研究越来越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本文从核电站土建工程出发,介绍了核电站土建施工质量管理的内容、特点,调查分析出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产生问题的原因,通过构建SEM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出质量管理优化的影响机理,然后根据分析结论结合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和精细化管理理论的方法提出对核电站土建施工质量管理现状的优化对策,最后通过列举台山核电站钢筋机械连接质量改进的案例分析论证了优化对策的可行性。论文的研究优化建议对后续核电站土建施工质量管理具有借鉴意义,能够更好地提高后续工程实体质量及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对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积极的意义,同时也丰富了核电站土建施工质量管理的方法,促进了我国核电站质量管理理论体系的完善。

吴凡[6](2019)在《基于LCA理论的风电项目碳减排效果分析》文中提出能源行业作为支撑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行业,是推动国家实现现代化发展的动力来源及支柱产业。全球经济规模的快速发展大大增加了全社会对能源资源的消耗,资源紧张、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正成为能源行业面临的共同的挑战。因此,开发利用清洁能源,尤其是提高清洁电能的开发利用水平,是减少化石燃料燃烧、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双向优化能源结构、实现能源行业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积极开展以风电为代表的清洁电力工程建设,在争取风电发电侧平价上网的基础上实现风电规模的快速增长,将成为我国清洁能源领域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的一大重要课题。在这一行业背景下,本文基于全生命周期评价理论(LCA),以风电工程项目为研究对象,将风电场站项目及配套的联网工程项目两部分纳入课题的研究范畴,从一个更为系统、全面的视角出发对风电项目全生命周期内各个阶段的二氧化碳排放展开分析研究,并进行风电项目LCA数据清单的编制,实现对风电项目生命周期内碳排放来源及路径的识别与量化测算,并据此对风电项目的碳排放强度及碳减排潜力展开分析研究。本文通过利用LCA理论及中国生命周期基础数据库(CLCD)对风电项目的碳排放情况及碳减排效果展开分析研究,旨在为我国能源部门、电力企业等主体在开展清洁能源政策制定、碳减排指标设置、风电项目可行性论证等相关活动时从碳减排角度出发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决策支撑。最后,本文以新疆十三间房地区49.5MW风电项目为研究对象,利用构建的风电项目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测算模型及LCA综合数据清单对该风电项目的碳排放情况及碳减排潜力展开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风电场项目全生命周期内的碳排放强度理论值为4.429g/kwh,该装机容量为49.5MW的风电项目全生命周期内的碳减排潜力理论上可以达到204.16万吨,相较于火力发电方式,风电项目的碳减排潜力巨大。进一步,本文在对该风电项目不同生命阶段内碳排放来源及路径进行识别分析的基础上,利用情景分析技术对不同发展情景下该风电项目碳排放强度及碳减排潜力进行比较分析,并从LCA框架出发提出了风电项目的碳减排建议及措施,旨在进一步提高风电项目的碳减排潜力与效果。

王佼[7](2018)在《输电工程造价指标构建及指标值预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国民经济飞速发展,加快、加强电网建设的需求越发强烈。为了更好将我国建设成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对电网建设项目,尤其是作为电网建设中的主要项目——输电工程,提出了精益化管理要求。近年来,我国输电工程造价总额呈现不断上升趋势,而国家投入电网建设的资金数量有限,就需要进一步加强对输电工程造价的管理,尤其是急需解决我国输电工程前期估算造价的合理确定问题,避免“概算超估算、预算超概算、决算超预算”的三超现象,减少工程投资浪费,达到有效管控输电工程造价,提高资金有效利用率的目的。面对新的复杂环境,过去传统的造价管理不能适应新的要求。对输电工程造价管理方法和项目管控手段进行提高,系统建立科学的造价指标及指标值预测模型,实现输电工程造价全过程的精益化管理目标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和较强的实际意义。本文重点研究了输电工程造价影响因素、静态造价新指标、动态造价新指标,以及构建静态造价指标值预测模型GRA-PSO-SVR和动态造价指标值预测模型GM(1,1)-BP,在此基础上构建出基于造价精益化管理目标的输电工程造价管控体系,并进行了多个实证研究。本文主要研究成果和创新如下:第一,构建出输电工程静态造价新指标——单位长度容量静态造价、单位综合可比静态造价,有效解地决了静态造价传统指标由于考虑因素单一,不能准确反映出输电工程静态造价水平的问题。传统用于衡量输电工程个体间静态造价水平的单位长度造价指标(万元/km),由于在设计时仅考虑了输电线路长度因素,而没有考虑其他造价关键影响因素,在当前电网建设环境多样化,技术复杂化的条件下,该指标已不能够准确反应工程个体间静态造价实际水平。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回归分析技术及敏感性分析法等定量方法对比分析实际输电工程概算与决算的造价费用构成,从而识别并筛选出输电工程造价关键影响因素。基于造价关键影响因素构建出单位长度容量静态造价指标和单位综合可比静态造价指标。此两类静态造价新指标分别考虑进输电工程项目建设重要产品——输送容量,以及建设环境因素——地形、风速,从而使得输电工程静态造价新指标用于当前复杂的工程建设环境中个体间静态造价比较时所获得的对比分析结果更具客观、精确、全面,使得电网公司实现对输电工程静态造价的合理确定与有效管控。通过采用的一系列定量方法构建的静态造价新指标,弥补了以往研究文献中多采取定性分析方法造成其所构建的静态造价指标具有局限性不易于推广,以及实际应用中所获结果精度不高的缺陷。通过新指标的应用使得电网公司能够准确衡量相同年度中输电工程个体间静态造价水平,从而对目标输电工程个体静态造价进行合理确定与有效管控。第二,构建出输电工程动态造价新指标——指数调整的单位长度动态造价。为电网公司提供了开展输电工程总体平均动态造价及其变化趋势分析与控制的有效工具。对于输电工程动态造价传统指标——单位长度动态造价,设计时虽然考虑了时间价值因素,但是由于工程动态造价(即:动态投资)除了包括静态造价(即:静态投资)外,还包括价差预备费和建设期贷款利息等,其中价差预备费的编制需要兼顾施工建设企业合理利益诉求,然而由于施工单位自身技术与管理水平等差异,导致相关造价人员对于价差预备费的编制没有一致标准,使得电网公司采用输电工程单位长度动态造价指标(万元/km)仅能对工程个体间动态造价进行粗略管控。而且该动态造价传统指标不适合电网公司在连续年度间对输电工程总体平均造价及其变化趋势的分析与管控。同时,由于现存的定额计价方法主要用于工程概预算编制阶段,而工程量清单计价更适合招投标合同价格形成阶段,导致该两种造价计价模式无法对输电工程概预算之前的估算造价起到合理确定与有效管控的作用。结合输电工程动态造价时间序列数据特征,通过采用造价动态管理的有效工具——指数,构建出符合输电工程动态造价经济内涵的造价指数,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并测算出输电工程动态造价新指标,弥补了输电工程动态造价传统指标——单位长度动态造价指标仅能对工程个体动态造价进行粗略管控,且不能对连续年度间输电工程总体平均动态造价及其趋势变化进行分析与预判的缺陷。使得电网公司准确衡量连续年度间输电工程动态造价水平,从而对目标输电工程个体动态造价进行合理确定与有效管控。第三,建立静态造价指标值预测模型——GRA-PSO-SVR组合模型和动态造价指标值预测模型——GM(1,1)-BP组合模型。通过研究发现组合预测模型可以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模型得到系统各不相同的信息,通过优化方法或预测模型间相互取长补短,能够改善单一模型预测的精确度和稳定性。从而弥补以往文献关于输电工程造价指标值估算方面多采用单一预测模型开展造价估算,一旦单一预测模型的仿真条件发生变化,最终导致预测结果精确度低、稳定性差。然而,不恰当的预测方法优化组合或预测模型组合,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GA-SVR组合模型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SVR模型的参数进行优化,但却存在遗传算法自身的交叉率、变异率等复杂参数设置问题。同时发现对时间序列工程造价预测时,基于数理统计的智能算法不太适合,而采用灰色系统模型进行中、短期预测,其预测仿真结果较为理想,但利用该模型开展长期预测仿真分析,其预测效果较不稳定。因此,本文分别针对输电工程静态造价数据的非时间序列特征和动态造价数据的时间序列特征,构建较为适合的组合预测模型,并以待建设输电工程造价指标值为预测对象,对输电工程造价开展前期估算研究。从而使得国家电网公司能够合理确定待建设输电工程前期造价并有效控制其建设后期造价及最终造价,实现电网公司输电工程造价精益化管理目标。

侯勇[8](2018)在《BH油田工程建设公司经营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BH油田集团工程建设有限责任公司,始建于1964年,主营业务为陆地及海上油气管道工程、油气田地面产能工程等。2014年以来,在全球石油行业出现危机的大背景影响下,又恰逢国家实施去产能,供给侧改革,公司作为一个长期为中石油集团以及BH油田市场服务的老国企工程企业,市场开发存在局限性,能力有所欠缺,再加上企业固定成本高,目前所面临的经营困境前所未有。公司经营效益呈现直线下滑,资产负债远超正常范围,员工收入大幅缩减,核心人才大量流失,发展陷入低谷。本论文尝试通过科学的战略管理基本方法,对BH油田工程建设公司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进行彻底的评估,分析企业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进而对企业的经营发展战略进行重新审视和调整,目的是能够为公司决策层提供有价值的决策依据和具有前瞻性的意见和建议,从而制定出新的经营战略,为公司在不利的竞争环境中找到适合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本论文应用的主要战略管理理论有竞争战略理论、核心能力理论。在理论知识应用的基础上,通过对公司近几年经营状况进行分析,对企业内部能力以及所处的外部环境进行系统的评估,剖析导致目前经营状况惨淡的根本原因和问题矛盾所在,最终找出企业能够在将来立足石油工程建设行业市场的核心能力和竞争优势。本论文应用的主要战略分析工具有PEST、波特五力模型、SWOT分析工具、外部因素评价矩阵EFE和内部因素评价矩阵。PEST主要针对公司所处的宏观环境进行了分析,明确了石油工程建设行业技术发展趋势以及工程服务的目标市场供需情况;波特五力模型主要针对公司具体竞争环境进行了分析,得出了公司当前面临的主要威胁,然后用外部因素评价矩阵EFE从机会和威胁两个方面找出影响企业未来发展的关键因素,根据各个因素影响程度的大小确定权数,再按企业对各关键因素的有效反应程度对各关键因素进行评分,最后算出企业的总加权分数,分析出了当前企业在利用机会,抵销外部威胁不良影响方面,并不是做得最好;通过企业的资源基础观分析了公司的内部资源和能力进行了综合分析,从而明确了公司的整体实力以及自身的竞争优势和劣势,然后用IFE从优势和劣势两个方面找出影响企业未来发展的关键因素,根据各个因素影响程度的大小确定权数,再按企业对各关键因素的有效反应程度对各关键因素进行评分,分析出了当前企业内部资源和能力是略低于行业平均水平;SWOT分析将上述内外部条件各方面内容进行综合和概括,进而分析公司的优劣势、面临的机会和威胁,对公司将来的经营发展战略进行了合理的定位。论文通过上述综合分析,提出了公司新的战略目标,重新审视公司经营发展战略并作出新的调整建议,提出适合公司发展的新的战略以及实施路径。最后,对于公司新战略路径实施从市场开发、生产管理、技术革新、人力资源、企业文化发展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战略实施保证措施。低成本战略对于目前公司的发展是最好的选择。

路顺[9](2018)在《面向移动信息化的营销型企业项目管理平台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为解决现有的大部分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在项目前期跟踪、立项等层面功能的明显不足,加强对项目商机、项目跟踪乃至项目落地等方面的管理能力,体现项目管理过程中的协同作用,满足一些企业对于项目全生命周期的管理需求,帮助营销型企业在发现市场中潜在商机时,及时进行项目立项与跟踪,东软集团结合移动信息化的时代发展趋势,开发面向移动信息化的营销型企业项目管理平台,来实现对于营销项目的前期商机、专人负责跟踪、最终项目落地等方面管理工作。论文以当前项目管理系统的发展为基础,分析了现有同类系统对项目管理过程提供支持的现状与不足,并以此入手结合营销型企业项目的实际业务流程展开需求分析,从系统的功能需求、性能需求两方面提出具体的开发目标,将系统划分为工作日报、客户商机、营销资源、权限管理和数据分析五大模块。面向移动信息化的营销型企业项目管理平台以微信为载体,微信企业号为媒介,进行了移动信息化系统架构设计;依托Spring MVC框架、JAVAEE等开发语言和相关技术,编写了系统的各个功能模块;采用过滤算法思想设计并开发了一种能够为用户精确推荐优秀商机的算法;采用ETL数据仓库思想,通过对资源管理、运行队列及调度策略的设计与开发,构建了多系统间数据层面的联合分析;基于CAS单点登录思想搭建了本系统与企业其他现有系统的单点登录;在数据库层面通过主从复制和读写分离的方式提高了数据存储及访问效率;在服务器层面采用HTTP随机重定向策略搭建了服务器负载均衡,提高了系统的并发能力。面向移动信息化的营销型企业项目管理平台现已上线,运行良好,为企业人员提供了对项目商机、项目跟踪乃至项目落地等方面的管理能力,满足了企业对于项目各个生命周期的管理需求。

唐旻[10](2018)在《基于项目群管理的军队建设规划路线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军队建设规划路线图的内容框架和理论方法,是当前我军战略规划工作亟需探索研究的关键性落脚点。该路线图核心目标是贯彻落实规划纲要的行动路线和具体安排,提高规划纲要执行推进的整体质量效益。如何编制紧紧围绕规划纲要战略目标、稳步落实部署规划纲要内容的路线图,需要先进科学理论方法作为创新驱动和技术牵引。本文针对军队建设规划路线图的目标和任务,尝试以项目群管理为研究视角,运用系统学、运筹学等综合性理论方法来解决路线图的环境目标评估、资源保障优先级评价、进度计划优化等重难点问题,并对今后应用路线图编制方法提出策略建议。论文主要工作如下:第一,系统梳理总结当前国内外研究与实践路线图取得的相关经验成果。对路线图国内外研究发展历程进行简要回顾,总结相关经验成果,提出外军实践经验对编制军队建设规划路线图的借鉴启示。第二,基于项目群管理论述路线图理论基础和设计研究框架。项目群管理理论能够满足体系庞大、结构复杂、目标要求高、管理难度大的多项目规划管理需求,本文基于项目群管理开展对路线图的理论基础论述和研究框架设计。第三,开展路线图编制各阶段重难点问题的方法研究。主要针对路线图编制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以项目群管理理论作为指导核心,尝试运用综合性方法工具来实现路线图的环境目标评估、资源保障优先级评价和进度计划优化。第四,分析探讨应用军队建设规划路线图编制方法的策略建议。基于上述主要研究内容,结合我军各类建设项目管理规律和工作特点,提出应用路线图编制方法的五点策略建议。通过以上研究,对军队建设规划路线图的框架结构和构成要素探索综合性规划管理理论方法,为路线图编制发布提供理论指引和技术支撑,同时也论证了路线图方法的科学性,以及项目群管理能够成为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决策依据和技术平台。

二、新世纪我国工程项目管理的发展趋势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世纪我国工程项目管理的发展趋势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可持续更新视角下旧城中心区土地混合利用路径演变(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际背景:西方旧城中心区土地混合利用理念与实践持续强化演变
        1.1.2 国内背景:本土旧城中心区土地混合利用现实与转型需求存在落差
    1.2 研究问题
        1.2.1 理论问题:归纳西方旧城中心区土地混合利用路径演变规律
        1.2.2 应用问题:审视我国典型案例城市旧城中心区土地混合利用既有路径成效
    1.3 研究意义
        1.3.1 拓展完善旧城中心区土地混合利用理论认知
        1.3.2 实现由静态格局到动态演进的规律总结转变
        1.3.3 应对转型期本土旧城中心区的优化升级需求
    1.4 相关概念
        1.4.1 旧城中心区
        1.4.1.1 概念定义
        1.4.1.2 范围界定
        1.4.2 土地混合利用
        1.4.3 可持续更新
    1.5 研究综述
        1.5.1 土地混合利用路径演变相关研究
        1.5.1.1 发展历程研究
        1.5.1.2 理论概念演变研究
        1.5.1.3 政策与实践演变研究
        1.5.1.4 形成机制、测度方法与实施成效相关研究
        1.5.2 旧城中心区更新路径演变
        1.5.2.1 更新政策实践发展历程研究
        1.5.2.2 演变规律研究
        1.5.3 研究评述
    1.6 研究目标
    1.7 研究框架
        1.7.1 研究方法
        1.7.1.1 跨学科综合
        1.7.1.2 历史研究
        1.7.1.3 比较归纳
        1.7.1.4 定量定性相结合
        1.7.2 研究框架
第2章 可持续更新审视框架构建
    2.1 可持续更新审视框架构建必要性
        2.1.1 实现可持续更新是土地混合利用的本质内涵
        2.1.1.1 土地利用方式内涵与准则的理论要求
        2.1.1.2 实践复苏及广泛兴盛的现实要求
        2.1.2 过往研究对土地混合利用认知的异同
        2.1.2.1 概念理解差异中蕴含的模糊化
        2.1.2.2 概念理解共识中的确定与非确定
        2.1.3 可持续更新审视框架构建的必要性
        2.1.3.1 过往研究对演变规律的解析不足
        2.1.3.2 新的审视框架建立的准则
    2.2 可持续更新审视框架
        2.2.1 审视思路的确立
        2.2.1.1 基于土地利用方式的审视内容维度
        2.2.1.2 基于实践方式演变的审视历程维度
        2.2.1.3 基于研究目标的审视规律应用维度
        2.2.2 审视对象及范围
        2.2.2.1 研究对象的确定
        2.2.2.2 时间范围的确定
        2.2.3 审视分析数据基础
        2.2.3.1 西方路径演变规律审视数据资料
        2.2.3.2 南京路径演变趋势审视数据资料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追求“秩序与疏解”的瓦解阶段(1900s-1950s)
    3.1 “混杂”成为急需解决的不可持续根源
        3.1.1 环境维度:拥挤混杂布局引发环境恶化
        3.1.2 社会维度:持续社会隔离加重交通拥堵
        3.1.3 经济维度:混杂权属阻碍商业开发需求
    3.2 基于可持续更新视角的现代规划理论的应对方式评述
        3.2.1 寻求结构秩序性
        3.2.1.1 理性功能主义
        3.2.1.2 交通分区的协同
        3.2.2 疏散人口与功能
        3.2.2.1 霍华德田园城市对旧城中心区的疏散思想
        3.2.2.2 格迪斯的区域规划对旧城中心区的疏散思想
        3.2.3 现代规划理论的利弊影响与“片面应用”机制
        3.2.3.1 现代规划理论对中心区土地混合利用理念的利弊影响
        3.2.3.2 现代规划理论的“片面应用”:经济维度至上的中央商务区
    3.3 基于片面应用的中心区土地混合利用瓦解实践
        3.3.1 关注经济维度的功能要素分离
        3.3.1.1 政策引导下低价值功能外迁
        3.3.1.2 市场机制下经济性职能集聚
        3.3.1.3 政府掌控下公共空间提升
        3.3.2 追求秩序隔离的时空利用模式
        3.3.2.1 “功能—交通”空间隔离模式
        3.3.2.2 “宏观—微观”时间断裂模式
        3.3.3 强调集权控制的实施管理体系
        3.3.3.1 集权式区划工具的运用
        3.3.3.2 公共征地权下的更新政策
    3.4 本章小结:演变动因、演变重点、实践模式
第4章 促进“活力与消费”的复苏阶段(1960s-1980s)
    4.1 秩序疏解造成的不可持续恶果
        4.1.1 社会维度:人口隔离与社会结构断裂
        4.1.1.1 “宏观-微观”双层面的人口隔离
        4.1.1.2 社会生态结构遭到破坏
        4.1.2 环境维度:物质空间破坏与环境恶化
        4.1.2.1 物质空间破坏
        4.1.2.2 生活环境恶化
        4.1.3 经济维度:经济衰退与去工业化灾难
        4.1.3.1 经济持续衰退
        4.1.3.2 去工业化的灾难影响
        4.1.4 综合结果:安全丧失与不公平的动乱
        4.1.4.1 秩序与疏解导致安全隐患
        4.1.4.2 社会不公平引发大规模动乱
    4.2 基于可持续更新视角的后现代规划理论复苏框架评述
        4.2.1 人本主义的城市多样性
        4.2.1.1 雅各布斯对中心区土地混合利用复苏的主张
        4.2.1.2 其他多样性拥护者对中心区土地混合利用复苏的主张
        4.2.2 延续历史的城市文脉主义
        4.2.2.1 英国城镇景观运动对中心区土地混合利用复苏的主张
        4.2.2.2 美国文脉主义对中心区土地混合利用复苏的主张
        4.2.3 批判无序蔓延的中心区回归
        4.2.3.1 对无序蔓延的批判
        4.2.3.2 重归中心区思想对土地混合利用复苏的主张
        4.2.4 追求社会公正的公众参与
        4.2.4.1 土地利用方式非公正的背后机制
        4.2.4.2 公众参与成为解决途径
        4.2.5 后现代规划理论下的复苏框架与“非全面应用”机制
        4.2.5.1 可持续更新视角下土地混合利用理念复苏框架
        4.2.5.2 后现代规划理论的“非全面应用”:侧重经济维度的中央游憩区
    4.3 基于非全面应用的中心区土地混合利用复苏实践
        4.3.1 侧重经济维度的功能要素混合复苏
        4.3.1.1 居住功能的局部恢复及其混合复苏
        4.3.1.2 办公引领的功能混合及社会维度关注尝试
        4.3.1.3 商业模式转变及大规模建设
        4.3.1.4 文化休闲的功能与规模多维度复苏
        4.3.1.5 公共空间的经济维度转向及空间环境营造
        4.3.2 基于涓滴模式的时空混合复苏模式
        4.3.2.1 涓滴网络的空间模式
        4.3.2.2 涓滴渗透的时间模式
        4.3.3 应对弹性合作的实施管理体系
        4.3.3.1 规划体系改革:弹性与约束并存
        4.3.3.2 更新政策转变:由集权转向合作
    4.4 本章小结:演变动因、演变重点、实践模式
第5章 “可持续全面提升”的衍化阶段(1990s至今)
    5.1 活力营造表面下的不可持续隐忧
        5.1.1 社会维度:绅士化、私有化及社区关注不足
        5.1.1.1 多维绅士化与空间同质化
        5.1.1.2 空间私有化与阴影效应
        5.1.1.3 缺乏对社区与弱势群体关注
        5.1.2 环境维度:忽视公共环境与公交一体化建设
        5.1.2.1 公共环境影响
        5.1.2.2 公共交通一体化发展不足
        5.1.3 经济维度:“人口-商业-办公”裹挟式外迁现象加剧
        5.1.3.1 人口持续郊区化
        5.1.3.2 零售购物郊区化
        5.1.3.3 办公就业郊区化
    5.2 可持续更新思想对土地混合利用理念的拓展衍化
        5.2.1 可持续发展对土地利用体系的创新需求
        5.2.2 可持续更新三种分支理论对土地混合利用理念的衍化
        5.2.2.1 物质空间设计
        5.2.2.2 城市发展行为改良
        5.2.2.3 复杂系统提升
        5.2.3 可持续更新理论下的衍化趋势与“耦合应用”机制
        5.2.3.1 可持续更新理论影响下土地混合利用理念衍化趋势
        5.2.3.2 可持续更新理论的“耦合应用”:多维度并重的中央活力区
    5.3 基于耦合应用的中心区土地混合利用衍化实践
        5.3.1 迈向可持续的功能要素混合衍化
        5.3.1.1 居住功能提升及其混合维度衍化
        5.3.1.2 办公功能的产业结构升级及社会包容效应
        5.3.1.3 商业功能的中心区地位强调及模式的再度转变
        5.3.1.4 文化休闲功能的社会效应显现
        5.3.1.5 公共空间社会属性的回归
        5.3.1.6 生态环境维度提升及其混合衍化
        5.3.2 基于全面提升的时空混合衍化模式
        5.3.2.1 整体可持续的空间模式
        5.3.2.2 连续可持续的时间模式
        5.3.3 协调多元需求的实施管理体系
        5.3.3.1 规划体系改革:优化土地混合利用效果
        5.3.3.2 更新政策优化:社会民主制度
    5.4 本章小结:演变动因、演变重点、实践模式
第6章 西方土地混合利用路径演变规律剖析
    6.1 协同性:混合利用路径演变特征
        6.1.1 土地功能要素的双重化演变
        6.1.1.1 功能混合逻辑的演变
        6.1.1.2 可持续维度的提升
        6.1.2 土地利用形式的应对性演变
        6.1.2.1 空间模式双层级演变
        6.1.2.2 时间模式三层面演进
        6.1.3 土地利用权力的保障性演变
        6.1.3.1 管理维度的两极拓展
        6.1.3.2 政策权力的多元民主化演变
        6.1.4 “功能—时空—权力”协同演变关系
    6.2 三角制:混合利用路径演变机制
        6.2.1 动力机制的演变历程
        6.2.1.1 1990年代前市场的主动应对
        6.2.1.2 1990年代后政策的全面促进
        6.2.1.3 动力机制演变逻辑
        6.2.2 动力机制实施逻辑
        6.2.2.1 社会机制——应对“生产消费方式”是根本需求
        6.2.2.2 市场机制——把握“市场经济规律”是直接动力
        6.2.2.3 政策机制——制定“立体全面政策”是切实保障
        6.2.2.4 三者的相互制约关系
    6.3 多面化:混合利用路径演变本质
        6.3.1 路径演变的内在逻辑
        6.3.1.1 体现了实践中概念理解的演变:从物质空间技术到可持续场所氛围营造
        6.3.1.2 体现了中心区本质属性的回归:“社会活力”集聚区的恢复与超越
        6.3.1.3 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内涵提升:个体需求与共存需求的双重提升
        6.3.2 路径演变的辩证性思考
        6.3.2.1 重点即难点:协调的内容与过程
        6.3.2.2 不是万能药:实践与理论缝隙的不断弥合,并不意味着理论效应实现的必然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南京旧城中心区土地混合利用既有路径演变审视
    7.1 可持续更新视角下的分析框架
        7.1.1 分析要素确立
        7.1.2 分析对象界定
    7.2 空间模式演变趋势分析
        7.2.1 空间模式功能混合逻辑演变趋势
        7.2.1.1 分析方法确立
        7.2.1.2 功能混合逻辑演变趋势分析
        7.2.1.3 小结
        7.2.2 空间模式可持续维度演变趋势
        7.2.2.1 多维度内容混合演变趋势分析
        7.2.2.2 整体空间体系协同演变趋势
        7.2.2.3 小结
    7.3 时间模式演变趋势分析
        7.3.1 时间模式纵向延伸趋势
        7.3.2 时间模式横向延展趋势
        7.3.2.1 历史氛围特色延续
        7.3.2.2 绿色可持续环境提升
    7.4 权力模式演变趋势分析
        7.4.1 功能混合逻辑控制灵活度演变趋势
        7.4.1.1 用地分类标准弹性演变趋势
        7.4.1.2 建筑物用途调整弹性演变趋势
        7.4.1.3 小结
        7.4.2 可持续维度管控内容与形式演变趋势
        7.4.2.1 可持续维度管控内容演变趋势
        7.4.2.2 可持续效应管治形式演变趋势
        7.4.3 开发控制权力演变趋势
        7.4.3.1 规划制定实施过程演变趋势
        7.4.3.2 城市更新运作过程演变趋势
        7.4.3.3 小结
    7.5 既有路径演变成效、问题、机制与改革建议
        7.5.1 既有路径演变成效与问题总结
        7.5.1.1 成效与问题的全面总结
        7.5.1.2 成效与问题的分类总结
        7.5.2 既有路径演变问题的内在机制
        7.5.2.1 理念固化于“功能混合”
        7.5.2.2 实践固化于“局部地块”
        7.5.2.3 制度固化于“事前设计”
        7.5.3 既有路径优化改革建议
        7.5.3.1 统一明确新时期土地混合利用理念内涵,扭转“偏重经济维度”思维
        7.5.3.2 结合城市双修政策,突破局部地块实践桎梏
        7.5.3.3 建立保障良性演变的全历程调控制度体系
    7.6 本章小结
第8章 回顾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1.1 可持续更新视角下西方土地混合利用路径演变历程
        8.1.1.1 可持续更新理论提出前路径演变特征与机制
        8.1.1.2 可持续更新理论提出后路径演变特征与机制
        8.1.2 可持续更新视角下西方土地混合利用路径演变规律
        8.1.2.1 英美国家路径演变特征
        8.1.2.2 英美国家路径演变机制
        8.1.2.3 英美国家路径演变本质
        8.1.3 可持续更新视角下南京路径演变审视
        8.1.3.1 南京既有路径成效
        8.1.3.2 南京既有路径问题
        8.1.3.3 南京既有路径内在机制
    8.2 主要创新点
        8.2.1 创建了可持续更新综合审视框架
        8.2.2 深化了旧城中心区土地混合利用规律认知
        8.2.3 审视了我国典型案例城市既有路径成效与问题
    8.3 不足与展望
        8.3.1 进一步深化演变规律认知
        8.3.2 进一步全面审视我国路径
        8.3.3 进一步提出改革政策措施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后记

(2)从太空竞赛到空间合作航天外交的理论建构与现实转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由来与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军事安全
        二、法律政策
        三、经济产业
        四、科学技术
        五、文化认知
        六、研究概况
    第三节 研究概述
        一、主要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点
    第四节 论证框架与章节结构
第二章 概念界定
    第一节 航天的基础概念
        一、作为技术概念的航天
        二、航天科技
        三、航天系统和系统工程
    第二节 航天外交的概念和定义
        一、历史沿革
        二、定义范畴
        三、构成要素
        四、本质特性
    第三节 航天与国际关系理论
        一、航天与地缘政治理论
        二、航天与国际政治理论
        三、航天与外交理论
第三章 历史与现实
    第一节 航天外交的历史阶段
        一、第一个时段:1957 年-1975年
        二、第二个阶段:1975 年-1985年
        三、第三个阶段:1985 年-2000年
        四、第四个阶段:2000 年-至今
    第二节 太空竞赛与现实主义
        一、冷战早期50年代的航天外交
        二、冷战早期60年代的航天外交
        三、现实主义的航天外交
    第三节 空间合作与相互依赖
        一、冷战中期的航天外交情况
        二、自由主义的航天外交
    第四节 冲突对抗与霸权稳定
        一、冷战后期的航天外交情况
        二、新现实主义的航天外交
    第五节 世界航天体系与依附
        一、发展中国家的航天计划
        二、世界体系中的航天外交
    第六节 商业航天与国家主义
        一、全球化与商业航天
        二、国家主义的航天外交
    第七节 航天外交的核心要素
        一、科技是核心基础
        二、战略是根本动力
        三、资金是重要条件
第四章 理论框架
    第一节 理论范式
        一、航天经济的计划属性
        二、国家为核心的行为体
        三、大国竞争的本质特征
    第二节 理论模型
        一、关键要素
        二、理论内核
        三、主要逻辑
    第三节 理论推论
        一、太空竞赛
        二、空间合作
    第四节 理论验证
        一、定量检验
        二、定性检测
    第五节 理论颠覆
        一、理论界限
        二、商业航天
        三、理论发展
第五章 理论分析
    第一节 总体态势分析
        一、综合分析
        二、分项分析
    第二节 主要国家分析
        一、美国的航天外交
        二、俄罗斯的航天外交
        三、欧洲的航天外交
        四、日本的航天外交
        五、印度的航天外交
    第三节 国际组织分析
        一、国际组织类型分析
        二、多边平台博弈策略
        三、非政府间国际组织
第六章 中国的航天外交
    第一节 中国航天外交的实践
        一、中国航天外交的基础
        二、中国航天外交的历史
    第二节 中国航天外交的设计
        一、大国博弈
        二、多边主导
        三、应用推广
    第三节 中国航天外交的政策建议
        一、坚持高举高打的战略定位
        二、改革管理体制和创新模式
第七章 结论
    第一节 航天外交的本质与启示
        一、航天外交的本质
        二、航天外交的启示
    第二节 航天外交的未来
        一、持续的竞争
        二、潜在的合作
    第三节 存在的不足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3)“飞泉数码”礼仪产品设计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项目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设计管理研究现状及困境
        1.3.1 设计管理研究现状
        1.3.2 设计管理理论研究的应用困境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框架
第二章 “飞泉数码”产品设计管理研究
    2.1 设计管理方法系统研究
        2.1.1 设计管理方法概述
        2.1.2 设计决策管理及其方法
        2.1.3 设计组织管理及其方法
        2.1.4 设计项目管理及其方法
        2.1.5 设计创新要素
    2.2 “飞泉数码”及同业设计管理需求的调研分析
        2.2.1 “飞泉数码”现状概述
        2.2.2 同业现状与产品服务模式发展趋势
        2.2.3 小结
    2.3 “飞泉数码”产品创新设计管理模式
        2.3.1 “飞泉数码”产品创新设计决策
        2.3.2 “飞泉数码”产品创新设计组织
        2.3.3 “飞泉数码”产品创新设计项目
第三章 “飞泉数码”东方礼仪产品设计管理模型的分析应用
    3.1 “飞泉数码”用户研究
        3.1.1 “飞泉数码”客户分析
        3.1.2 目标客户需求的调研与评估
        3.1.3 小结
    3.2 东方礼仪产品设计研究
        3.2.1 传统节日文化研究
        3.2.2 东方礼仪产品调研及设计趋势
        3.2.3 小结
    3.3 新技术与包装结合的趋势分析
        3.3.1 可口可乐自拍瓶
        3.3.2 麦当劳VR盒
        3.3.3 格力高与午后红茶的AR联合营销
        3.3.4 小结
    3.4 数字化技术的调研与分析
        3.4.1 虚拟现实技术
        3.4.2 增强现实技术
        3.4.3 全息影像技术
        3.4.4 小结
第四章 “飞泉数码”东方礼仪产品设计管理模型的设计实践
    4.1 “飞泉数码”东方礼仪产品设计定位与关键技术
        4.1.1 东方礼仪产品设计策略与定位
        4.1.2 东方礼仪产品与全息技术结合的初步设想
        4.1.3 全息技术的成像要求及其解决方法
        4.1.4 小结
    4.2 “飞泉数码”中秋月饼礼盒设计
        4.2.1 结构设计及其全息装置操作方式
        4.2.2 视觉设计
        4.2.3 材质与制作工艺
        4.2.4 中秋全息影像模板设计
    4.3 “飞泉数码”春节零嘴礼盒设计
        4.3.1 结构设计及其全息装置操作方式
        4.3.2 视觉设计
        4.3.3 材质与制作工艺
        4.3.4 春节全息影像模板设计
    4.4 “飞泉数码”端午龙粽礼盒设计
        4.4.1 结构设计及其全息装置操作方式
        4.4.2 视觉设计
        4.4.3 材质与制作工艺
        4.4.4 端午节全息影像模板设计
    4.5 全息个性化视频制作及获取的小程序界面设计
    4.6 “飞泉数码”东方礼仪产品设计管理模型研发后期的应用
        4.6.1 打样及前期准备
        4.6.2 营销策略、量产及售后评估跟踪
    4.7 “飞泉数码”东方礼仪产品设计管理模型实践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飞泉数码”东方礼仪产品设计管理体系
    5.2 研究价值的体现
    5.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附件

(4)基于五方责任主体视角的建设工程质量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文献评述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
        2.1.1 五方责任主体
        2.1.2 建设工程质量
    2.2 理论基础
        2.2.1 协同质量管理理论
        2.2.2 质量链管理理论
        2.2.3 因素倍效理论
        2.2.4 系统论
3 基于五方责任主体的建设工程质量影响因素识别
    3.1 五方责任主体视角选择分析
        3.1.1 工程质量责任系统
        3.1.2 工程质量目标管理系统
    3.2 工程质量影响因素的收集与整理
        3.2.1 影响因素收集和整理
        3.2.2 调查问卷的设计、实施和结果分析
        3.2.3 基于五方主体的影响工程质量的重要因素
    3.3 小结
4 建设工程质量五方责任主体影响因素的作用分析
    4.1 建设单位影响因素的作用分析
        4.1.1 质量、成本及进度等的管理决策能力
        4.1.2 招投标及合同管理能力
        4.1.3 资金供应能力
        4.1.4 对质量工作的重视程度
    4.2 勘察设计单位影响因素的作用分析
        4.2.1 勘察设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现场经验
        4.2.2 设计施工图的内外部审查力度
        4.2.3 勘察设计文件的质量
        4.2.4 对施工单位的图纸答疑及交底
    4.3 施工单位影响因素的作用分析
        4.3.1 现场管理和技术人员的管理能力和专业素质
        4.3.2 现场材料设备保障能力
        4.3.3 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质量
        4.3.4 分包单位选择水平
        4.3.5 企业的综合实力
        4.3.6 农民工的综合素质
        4.3.7 施工技术水平
    4.4 监理单位影响因素的作用分析
        4.4.1 现场监理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水平
        4.4.2 监理规划和监理实施细则的编制质量
        4.4.3 监理合同执行水平
        4.4.4 监理企业对现场监理人员的考核管理
    4.5 小结
5 建设工程质量影响因素的关联性和实证分析
    5.1 基于改进ISM的质量影响因素关联性分析
        5.1.1 ISM理论概述
        5.1.2 建立质量影响因素关系的邻接矩阵
        5.1.3 建设工程质量影响因素层级划分
        5.1.4 建设工程质量影响因素解释结构模型的建立
    5.2 基于MICMAC的质量影响因素关系实证分析
        5.2.1 MICMAC理论概述
        5.2.2 案例介绍
        5.2.3 质量影响因素驱动力-依赖度图
        5.2.4 建设工程质量影响因素关系的验证分析
        5.2.5 基于五方责任主体影响因素关系实施系统化的质量管理
    5.3 小结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活动及成果
附录二 :调查问卷一
附录三 :调查问卷二
附录四 :Java算法
附录五 :调查问卷三

(5)核电站土建施工质量管理研究 ——以台山核电站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3 研究的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主要内容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方法
    2.1 相关概念
        2.1.1 质量管理的概念
        2.1.2 核电土建工程质量管理的概念
    2.2 相关理论与方法
        2.2.1 全面质量管理
        2.2.1.1 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
        2.2.1.2 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
        2.2.1.3 全面质量管理的特点
        2.2.2 常用的质量管理工具
        2.2.2.1 关联图法
        2.2.2.2 排列图法
        2.2.2.3 调查表法
        2.2.3 精细化管理
        2.2.3.1 精细化管理概念
        2.2.3.2 精细化管理特征
        2.2.3.3 工程施工质量的精细化管理
        2.2.4 结构方程模型
        2.2.4.1 结构方程模型简介
        2.2.4.2 结构方程模型建模及分析步骤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核电站土建施工现状分析
    3.1 核电站土建施工质量管理的内容
        3.1.1 质量管理的目标
        3.1.2 质量管理体系的构成
        3.1.2.1 组织体系
        3.1.2.2 文件体系
        3.1.2.3 质量管理良好实践
        3.1.3 质保体系的构成
        3.1.3.1 质保大纲
        3.1.3.2 质保监查管理
        3.1.3.3 质保监督管理
        3.1.3.4 质量信息数据统计与趋势分析
        3.1.4 对不符合项的质量控制
        3.1.4.1 不符合项的定义及产生的原因
        3.1.4.2 不符合项的分类
        3.1.4.3 不符合项报告的发布和处理
        3.1.4.4 不符合项报告的审查和关闭
        3.1.4.5 对不符合项的处理
        3.1.4.6 纠正与预防措施管理
    3.2 核电站土建施工质量管理的特点
    3.3 核电站土建施工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3.3.1 核电站土建施工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3.3.2 核电站土建施工质量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SEM分析的质量管理优化影响机理分析
    4.1 模型的研究假设
    4.2 数据的收集与缺失值处理
    4.3 信度与效度检验
        4.3.1 信度检验
        4.3.2 效度检验
    4.4 SEM构建分析
        4.4.1 变量正态性检验
        4.4.2 初始模型构建
        4.4.3 初始结构模型评价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核电站土建施工质量管理的优化对策
    5.1 基于全面质量管理和精细化质量管理的核电站土建施工质量的优化
        5.1.1 对施工前的质量控制(P阶段)
        5.1.1.1 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
        5.1.1.2 施工部署
        5.1.1.3 施工准备阶段的质量控制
        5.1.2 对施工中的质量控制(D阶段)
        5.1.2.1 工序质量控制
        5.1.2.2 质量控制点设置及控制
        5.1.2.3 施工过程中质量检查
        5.1.3 对施工后的质量控制(C、A阶段)
        5.1.3.1 工程质量的完工验收检查
        5.1.3.2 质量检验报告与技术性文件
        5.1.3.3 工程质量问题的纠正与预防
        5.1.3.4 经验反馈
    5.2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案例分析
    6.1 核电站土建施工质量管理优化案例分析---以台山核电站钢筋机械连接质量改进为例
        6.1.1 台山核电站钢筋工程概况
        6.1.2 优化对策
        6.1.2.1 计划(P)
        6.1.2.2 实施(D)
        6.1.2.3 检查(C)
        6.1.2.4 处理(A)
    6.2 实施优化的效果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调查问卷
附录2 访谈提纲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6)基于LCA理论的风电项目碳减排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课题创新点
    1.4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风电建设现状及LCA基本理论
    2.1 风电特性分析
    2.2 我国风电建设概述
        2.2.1 风电项目类型划分
        2.2.2 我国风电建设现状分析
        2.2.3 我国风电发展趋势分析
    2.3 LCA相关理论与方法
        2.3.1 LCA与风电项目
        2.3.2 LCA与碳排放相关理论
        2.3.3 LCA模型及数据库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风电项目LCA模型构建
    3.1 风电项目LCA范围定义
        3.1.1 风电项目LCA边界定义
        3.1.2 风电项目生命周期阶段划分
    3.2 风电项目LCA碳排放因子测算
        3.2.1 生产阶段碳排放因子
        3.2.2 运输阶段碳排放因子
        3.2.3 建设阶段碳排放因子
        3.2.4 运营阶段碳排放因子
        3.2.5 回收阶段碳排放因子
    3.3 风电项目LCA碳排放测算模型
    3.4 风电项目LCA综合数据清单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风电项目碳减排LCA实证
    4.1 工程项目简介
        4.1.1 风电项目概况
        4.1.2 风电项目基础参数
    4.2 风电项目LCA边界及功能单位
    4.3 风电项目LCA基础数据测算
        4.3.1 生产阶段基础数据
        4.3.2 运输阶段基础数据
        4.3.3 建设阶段基础数据
        4.3.4 运营阶段基础数据
        4.3.5 回收处理阶段基础数据
    4.4 风电项目LCA数据清单编制
    4.5 风电项目LCA碳排放结果分析
    4.6 风电项目LCA碳减排效果分析
        4.6.1 多情景下风电碳减排潜力分析
        4.6.2 LCA框架下风电项目碳减排措施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研究成果和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7)输电工程造价指标构建及指标值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提出
        1.2.1 输电工程静态造价指标失真
        1.2.2 输电工程动态造价指标失效
        1.2.3 输电工程造价指标值预测模型效果欠佳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意义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难点与创新点
        1.5.1 研究难点
        1.5.2 研究创新点
    1.6 技术路线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输电工程
        2.1.2 工程造价
        2.1.3 静态造价与动态造价
        2.1.4 造价指标与造价指数
    2.2 理论基础
        2.2.1 工程造价管理理论
        2.2.2 全过程工程造价管理理论
        2.2.3 组合预测理论
    2.3 文献综述
        2.3.1 工程造价管理研究
        2.3.2 输电工程造价指标研究
        2.3.3 输电工程造价指标值预测研究
        2.3.4 文献评述
第3章 输电工程静态造价新指标构建研究
    3.1 输电工程静态造价传统指标失真描述
    3.2 输电工程静态造价新指标的构建原则及流程
        3.2.1 输电工程静态造价新指标构建原则
        3.2.2 输电工程静态造价新指标构建流程
    3.3 输电工程静态造价关键影响因素分析
        3.3.1 输电工程静态造价构成费用主成分分析
        3.3.2 输电工程静态造价影响因素识别与筛选
        3.3.3 输电工程静态造价关键影响因素回归及敏感性分析
    3.4 基于关键影响因素的静态造价新指标构建
        3.4.1 基于线性关键影响因素的静态造价指标构建
        3.4.2 基于非线性关键影响因素的静态造价指标构建
    3.5 输电工程静态造价新指标检验与合理性分析
        3.5.1 静态造价指标对比检验
        3.5.2 输电工程静态造价新指标合理性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输电工程动态造价新指标构建研究
    4.1 输电工程动态造价指标失效描述
    4.2 动态造价相关数据信息的采集
        4.2.1 动态造价信息采集标准及对象分析
        4.2.2 输电动态造价数据鉴别与筛选
    4.3 基于造价指数的输电工程动态造价新指标构建研究
        4.3.1 拉氏造价指数与派许造价指数比较分析
        4.3.2 输电工程造价指数的生成研究
        4.3.3 输电工程动态造价指标构建
    4.4 输电工程动态造价新指标合理性分析
        4.4.1 以220KV输电工程为例构建造价指数
        4.4.2 输电工程总体平均动态造价趋势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输电工程造价指标值预测研究
    5.1 输电工程造价指标值预测研究必要性分析
    5.2 输电工程静态造价指标值预测模型构建
        5.2.1 静态造价指标值预测仿真相关优化方法
        5.2.2 基于GRA-PSO-SVR方法组合的静态造价指标值预测模型构建
    5.3 基于GRA-PSO-SVR组合模型的输电工程静态造价指标值预测仿真
        5.3.1 输电工程静态造价指标值预测仿真分析
        5.3.2 GRA-PSO-SVR组合预测模型与单一预测模型的静态造价指标值仿真对比
    5.4 输电工程动态造价指标值间接预测模型构建
        5.4.1 动态造价指标值相关间接预测模型研究
        5.4.2 基于GM(1,1)-BP组合预测的动态造价指标值间接预测模型构建
    5.5 基于GM(1,1)-BP组合模型的输电工程动态造价指标值间接预测仿真
        5.5.1 输电工程造价指数预测仿真分析
        5.5.2 GM(1,1)-BP组合模型与单一GM(1,1)模型造价指数仿真对比
    5.6 输电工程静态造价指标与动态造价指标联合造价控制应用建议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后续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8)BH油田工程建设公司经营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和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研究状况
        1.2.2 国内文献研究状况
        1.2.3 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框架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框架
    1.4 研究方法
2 相关理论概述
    2.1 经营战略和竞争战略理论
    2.2 资源和能力理论
    2.3 PEST分析模型
    2.4 五力竞争模型
    2.5 外部因素评价矩阵EFE和内部因素评价矩阵IFE
    2.6 SWOT分析方法
3 BH油田工程建设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3.1 一般环境分析
        3.1.1 技术变化分析
        3.1.2 人口趋势分析
        3.1.3 文化趋势分析
        3.1.4 经济形势分析
        3.1.5 法律和政治环境
        3.1.6 特殊国际事件
    3.2 行业发展现状和特点
        3.2.1 国内石油工程建设行业状况及发展趋势
        3.2.2 国外石油工程建设行业状况及发展趋势
    3.3 石油工程建设行业竞争分析
        3.3.1 进入威胁
        3.3.2 替代品威胁
        3.3.3 同业竞争威胁
        3.3.4 买方威胁
        3.3.5 供应商威胁
    3.4 外部环境机会分析
    3.5 外部因素评价矩阵EFE
4 BH油田工程建设公司资源及能力分析
    4.1 公司发展历程及经营现状
        4.1.1 发展历程
        4.1.2 经营现状
    4.2 公司内部资源分析
        4.2.1 物质资源
        4.2.2 人力资源
        4.2.3 财务资源
        4.2.4 组织资源
    4.3 公司能力分析
        4.3.1 资质能力
        4.3.2 技术能力
        4.3.3 管理能力
        4.3.4 市场能力
    4.4 内部因素评价矩阵IFE
5 BH油田工程建设公司经营战略选择
    5.1 集团对公司定位
    5.2 BH油田工程建设公司使命
    5.3 BH油田工程建设公司SWOT分析
    5.4 BH油田工程建设公司基本竞争战略选择
        5.4.1 基本竞争战略的选择
        5.4.2 BH油田工程建设公司基本竞争战略方向选择
        5.4.3 BH油田工程建设公司低成本战略实施路径
6 BH油田工程建设公司经营战略实施保障
    6.1 实施难点及问题
        6.1.1 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
        6.1.2 固定成本高,人均成本高
        6.1.3 市场寒冬形式紧迫,开发能力有待加强
        6.1.4 项目创效能力差,管理水平较低
        6.1.5 现金流不足,资金缺口大
        6.1.6 成本意识不强,低成本文化薄弱
    6.2 保障措施
        6.2.1 强化人力资源
        6.2.2 加强技术革新
        6.2.3 优化财务资源
        6.2.4 整合组织资源
        6.2.5 强化市场开发
        6.2.6 实施管理创新
        6.2.7 持续风险管控
        6.2.8 深入低成本文化宣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9)面向移动信息化的营销型企业项目管理平台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与本课题有关的国内外研究状况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论文结构
第2章 营销型企业项目管理平台的分析
    2.1 营销型企业项目管理平台建设的目标
    2.2 营销型企业项目管理平台建设的特点
    2.3 营销型企业项目管理平台建设的需求分析
        2.3.1 业务流程分析
        2.3.2 功能性需求分析
        2.3.3 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2.4 营销型企业项目管理平台建设的可行性分析
    2.5 关键技术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营销型企业项目管理平台的设计
    3.1 营销型企业项目管理平台的总体设计
        3.1.1 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3.1.2 系统功能结构设计
        3.1.3 系统数据库设计
    3.2 营销型企业项目管理平台的详细设计
        3.2.1 工作日报模块的详细设计
        3.2.2 客户商机模块的详细设计
        3.2.3 营销资源模块的详细设计
        3.2.4 权限管理模块的详细设计
        3.2.5 数据分析模块的详细设计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营销型企业项目管理平台的实现
    4.1 工作日报模块的实现
    4.2 客户商机模块的实现
    4.3 营销资源模块的实现
    4.4 权限管理模块的实现
    4.5 数据分析模块的实现
    4.6 单点登录的实现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营销型企业项目管理平台的测试
    5.1 测试方案
    5.2 系统功能性测试
        5.2.1 工作日报模块的功能性测试
        5.2.2 客户商机模块的功能性测试
        5.2.3 营销资源模块的功能性测试
        5.2.4 权限管理模块的功能性测试
        5.2.5 数据分析模块的功能性测试
    5.3 系统非功能性测试
        5.3.1 性能测试
        5.3.2 稳定性测试
    5.4 测试结论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基于项目群管理的军队建设规划路线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路线图研究与实践
        1.2.1 路线图的基本概念与发展历程
        1.2.2 国外路线图研究与实践概述
        1.2.3 国内路线图研究与实践概述
        1.2.4 国内外研究实践路线图的经验总结
    1.3 论文研究思路与方法、组织结构及主要创新点
        1.3.1 论文研究思路与方法
        1.3.2 论文组织结构
        1.3.3 论文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基于项目群管理的路线图理论基础与研究框架
    2.1 军队建设规划路线图
        2.1.1 军队建设规划路线图基本概念与功能定位
        2.1.2 军队建设规划路线图基础架构
        2.1.3 军队建设规划路线图军事需求
    2.2 项目群管理理论
        2.2.1 项目与项目群
        2.2.2 项目群管理基本概念与研究现状
        2.2.3 项目群管理的优越性与必要性
    2.3 基于项目群管理的路线图研究框架
        2.3.1 路线图的编制原则
        2.3.2 路线图的理论基础与管理维度
        2.3.3 路线图的编制步骤
        2.3.4 基于项目群管理的路线图研究框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路线图环境与目标分析方法研究
    3.1 基于项目群管理的路线图环境与目标分析理论基础
        3.1.1 路线图环境分析
        3.1.2 路线图目标分析
    3.2 基于净评估的路线图环境分析研究
        3.2.1 净评估概述与环境分析研究目的和内容
        3.2.2 环境分析基本程序与框架设计
        3.2.3 构建路线图环境要素评估指标体系
        3.2.4 基于净评估的环境要素评估分析
    3.3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路线图目标与环境关联分析
        3.3.1 路线图目标要素的概述
        3.3.2 环境要素与目标要素关联分析
    3.4 案例分析
        3.4.1 问题描述
        3.4.2 无人地面系统环境要素评估
        3.4.3 无人地面系统环境与目标要素关联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路线图资源保障优先级评价方法研究
    4.1 基于项目群管理的路线图资源计划制定与优先级评价相关理论
        4.1.1 路线图资源保障计划制定
        4.1.2 路线图资源优先级评价
    4.2 路线图资源保障研究内容与优先级评价目的
    4.3 基于项目群的路线图资源保障优先级评价模型构建
        4.3.1 路线图资源保障优先级评价模型框架
        4.3.2 构建项目群资源保障优先级评价指标体系
        4.3.3 多属性决策TOPSIS方法
    4.4 案例分析
        4.4.1 问题描述
        4.4.2 资源保障优先级评价模型
        4.4.3 计算结果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路线图进度计划优化方法研究
    5.1 路线图进度计划编制与优化理论基础
        5.1.1 基于项目群管理的路线图进度计划编制理论基础
        5.1.2 进度计划优化理论基础
    5.2 基于改进甘特图的路线图进度计划编制
        5.2.1 路线图进度计划编制内容
        5.2.2 基于改进甘特图的路线图进度计划编制
    5.3 基于项目群的路线图进度计划优化模型构建
        5.3.1 路线图进度计划优化内容
        5.3.2 构建路线图进度计划优化模型
    5.4 基于蚁群算法的路线图进度计划优化
        5.4.1 蚁群算法概述
        5.4.2 蚁群算法对路线图进度计划优化的作用机理
        5.4.3 蚁群算法求解路线图进度计划优化问题的实施流程
    5.5 案例分析
        5.5.1 问题描述
        5.5.2 算法应用
        5.5.3 结果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军队建设规划路线图研究与应用的策略建议
    6.1 路线图研究中应用项目群管理的问题挑战与策略建议
        6.1.1 路线图与项目群管理理论和方法缺乏研究与实践
        6.1.2 路线图编制相关规章制度尚不完善
        6.1.3 项目群管理缺乏推广与实践
        6.1.4 战略规划与项目管理人才队伍急需充实
        6.1.5 全军体系化项目数据库仍待建立
    6.2 研究路线图对我军今后路线图编制实践的启示
        6.2.1 编制军队建设规划路线图的经验成果十分关键
        6.2.2 梳理路线图编制方法并形成理论体系
        6.2.3 我军未来路线图编制实践的启示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论文工作总结
    7.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四、新世纪我国工程项目管理的发展趋势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可持续更新视角下旧城中心区土地混合利用路径演变[D]. 陈阳. 东南大学, 2020(02)
  • [2]从太空竞赛到空间合作航天外交的理论建构与现实转型[D]. 蔺陆洲. 外交学院, 2020(08)
  • [3]“飞泉数码”礼仪产品设计管理研究[D]. 吴燕.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2020(05)
  • [4]基于五方责任主体视角的建设工程质量影响因素研究[D]. 吴碾子.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7)
  • [5]核电站土建施工质量管理研究 ——以台山核电站为例[D]. 刘威.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2)
  • [6]基于LCA理论的风电项目碳减排效果分析[D]. 吴凡. 华北电力大学, 2019(01)
  • [7]输电工程造价指标构建及指标值预测研究[D]. 王佼. 辽宁大学, 2018(05)
  • [8]BH油田工程建设公司经营战略研究[D]. 侯勇. 兰州交通大学, 2018(04)
  • [9]面向移动信息化的营销型企业项目管理平台的设计与实现[D]. 路顺.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8(01)
  • [10]基于项目群管理的军队建设规划路线图研究[D]. 唐旻. 国防科技大学, 2018(01)

标签:;  ;  ;  ;  ;  

新世纪我国工程项目管理发展趋势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