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口铅锌矿深部大型边坡测深与精度分析

凡口铅锌矿深部大型边坡测深与精度分析

一、凡口铅锌矿深部大型斜坡道贯通测量和精度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王利岗[1](2020)在《基于多尺度监测的普朗铜矿自然崩落发展时空演化规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然崩落法采矿是指采用拉底造成的应力重分布诱导矿石崩落的采矿方法,该采矿方法尤其适用于矿体厚大的低品位矿山,并可以显着提高开采效率、降低采矿成本、提高生产强度,提升矿山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该采矿方法生产工艺先进,具有一定规模效益,但同时优缺点也非常明显,需要很高的生产管理水平。在自然崩落法回采过程中,矿体崩透地表前,相当于空场条件下放矿,如果放矿速度过快,会使崩落顶板与存窿面之间留有较大的空间,一旦上覆矿岩大范围集中崩落,极有可能产生破坏性极强的冲击气浪,伤害井下作业面人员、破坏作业设备;同时,拉底活动产生的应力重分布会降低底部结构强度,持续崩落到达地表后还有可能导致地表大范围快速塌陷,容易引发地表滑坡等地质灾害并可能导致后期出矿困难。本文的研究课题来源于我国云南省迪庆高原腹地的普朗铜矿,该矿是我国1999年发现的超大型斑岩铜多金属矿,其矿体厚大但较为破碎,产状倾斜、断层交错、节理裂隙发育,较为适合采用自然崩落法进行大规模开采。普朗铜矿自然崩落法开采面临岩体崩落发展行为不确定、状态不可知、地表沉降塌陷的发展演化对井下出矿的影响难以准确评估等难题,需要通过工程岩体监测技术手段对整个自然崩落发展的全时空演化过程进行数据解读。分析并总结了普朗铜矿自然崩落发展过程的崩落作用机制及具体监测需求,研发和构建了普朗铜矿自然崩落发展过程多尺度全时空综合在线监测系统,实现了自然崩落发展演化过程在点-线-面-体多维空间上的多尺度精细化数据表征,基于实际发生的多尺度融合数据揭示了普朗铜矿自然崩落发展全时空演化的基本规律,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普朗铜矿自然崩落发展过程多尺度全时空监测系统研究根据国内外对自然崩落法开采过程实施监测和观测的方法调研,结合矿区地质条件及生产工艺特点对普朗铜矿自然崩落发展演化各阶段的崩落机制进行了分析,提出普朗铜矿自然崩落受应力崩落、重力崩落、断层诱导崩落三种机制的综合和交替控制,归纳了普朗铜矿自然崩落发展过程的监测需求及对监测系统的要求,据此提出有针对性的监测技术及相应装备,构建了普朗铜矿自然崩落发展过程多尺度全时空监测系统框架,为后续自然崩落发展全时空演化规律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上覆矿岩崩落发展规律研究依据多尺度综合监测系统的过程数据,分析了普朗铜矿首采区上覆矿岩崩落发展的时空演化规律。通过基于大尺度矿岩崩落空间范围内微震事件累积视体积和能量指数的顶板崩落发展趋势时间序列分析方法等圈定崩落顶板的松动区、孕震区、弹性区等岩体的阶段特征分区;根据2#溜井空孔监测数据修正了采前数值预测的顶板矿岩平均崩落速度,根据TDR监测数据验证了采前数值模拟关于顶板崩落西侧崩落快于东侧等结论;通过分析微震事件在断层周围的时空分布规律,评估断层活化对断层附近重要设施区域稳定性的影响;通过监测数据时程分析将普朗铜矿自然崩落过程分为初始拉底阶段、初始崩落阶段、崩落发展阶段以及崩透地表以后四个发展阶段,指出普朗铜矿自然崩落发展过程受拉底推进爆破扰动、断层活化诱导以及首采区岩体条件等因素的综合控制,归纳出普朗铜矿上覆矿岩自然崩落发展时空演化过程的总体规律。(3)自然崩落法开采的地表沉降规律研究通过监测数据的时间序列分析等方法对普朗铜矿地表沉降塌陷过程的发展演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合首采区地质条件以及其他监测手段数据对拉底早期地表塌陷坑以及地表整体塌陷后坑底小型天窗群的成因进行分析,利用监测数据圈定地表塌陷变形范围,将地表塌陷面积与拉底面积统计结合分析,判断地表塌陷范围的发展趋势;将监测掌握的各区域塌陷变形量化数值过程变化与放矿管理软件计算的出矿高度进行比对分析,实现了立体空间上矿岩崩落发展程度的量化评估,为调整拉底和放矿策略提供数据指导;对普朗铜矿塌陷坑崩落角进行了经验法估计,分析了现状崩落角较大的原因;根据剖面监测数据分析了井下放矿量对地表沉降的影响;总结了普朗铜矿地表沉降塌陷的发展演化可分为沉降准备、地表连续-不连续沉降、区域塌陷显现、初始崩透地表、塌陷范围持续扩大发展五个阶段。指出普朗铜矿地表沉降和塌陷主要受断层破碎带作用、拉底推进与放矿出矿作用、地表地形作用以及地表水的作用等多因素的综合控制,地表塌陷范围随井下拉底面积的发展呈现出线性关系,可以根据地表塌陷面积随拉底面积变化的拟合直线关系式预测和判断地表沉降塌陷范围的后续发展趋势。对普朗铜矿自然崩落法开采两年多来持续监测获取的多尺度监测数据融合分析,揭示了该矿自然崩落发展时空演化总体规律,为生产工艺参数调整提供了科学依据,为自然崩落法安全、高效开采提供了保障。本文的研究成果将对我国诸多露天转地下开采矿山及低品位厚大矿体的大规模高效开发利用提供借鉴和参考。

陈顺满[2](2020)在《压力—温度效应下膏体充填体力学特性及响应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传统的膏体充填体强度设计中,材料配合比确定均是在室内标准恒温恒湿条件下进行,这与膏体充填体的原位养护环境存在较大差异,现场取样得到的充填体强度明显高于室内试样的强度(即设计强度)。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1674012),研发了考虑压力-温度效应的膏体充填体养护实验装置,以不同压力-温度效应的膏体充填体为研究对象,以设计更加安全和经济的膏体充填体为目的,主要开展以下研究:(1)明确了深井开采中充填体的压力与温度来源,确定了与充填采场环境相近的养护压力与养护温度范围,分析了传统的考虑压力-温度效应的装置特点,研发了考虑压力-温度效应的膏体充填体养护实验装置。(2)开展了压力-温度效应下膏体充填体的力学性能测试实验,探明了压力、温度和时间对膏体充填体强度、峰值应变和弹性模量的影响规律,建立了考虑压力-温度效应的膏体充填体强度预测模型,基于室内实验数据,对强度预测模型的准确性进行了验证。(3)分析了考虑压力-温度效应的膏体充填体变形特征,构建了考虑压力-温度效应的膏体充填体两段式损伤本构模型;通过建立膏体充填体的数值计算模型,研究了考虑压力-温度效应的膏体充填体颗粒接触特征、力链分布和裂纹分布特征演化规律。(4)完成了压力-温度效应下膏体充填体的多场性能监测实验,获取并系统分析了膏体充填体内部温度、体积含水率、基质吸力和电导率随养护时间变化的数据,探明了压力-温度效应下膏体充填体内部温度、体积含水率、基质吸力和电导率的变化规律,揭示了膏体充填体的热-水-力-化多场性能关联机制。(5)通过研究压力-温度效应下膏体充填体的物相组成、水化产物、微观形貌和孔隙结构演化规律,建立了膏体充填体宏观力学特性与微观性能之间的关系模型。采用灰色关联理论,研究了养护压力、养护温度与膏体充填体力学性能之间的关联性,揭示了压力-温度效应下膏体充填体力学性能的响应机制。(6)发展了考虑压力-温度效应的膏体充填体配合比优化设计新方法,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某铜矿膏体充填体配合比优化设计中,提出了考虑压力-温度效应的膏体充填体配合比优化设计工程建议。

徐世达[3](2016)在《深部采场开采过程围岩稳定性分析及爆破参数优化》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开采深度的不断增大,深部金属矿山开采所面临的力学环境日益复杂。当埋深超过千米时,仅重力引起的垂向应力就有可能超过工程岩体的抗压强度。在这种高应力条件下,频繁的开采活动会对工程围岩稳定性造成强烈的扰动,尤其是药量较大的中深孔爆破,极易诱发地质灾害,严重威胁人员设备的安全。在深部回采过程中,围岩稳定性与爆破参数关系密切,开采扰动所引起的岩体动态响应特征能够充分反映爆破参数的合理性。因此,采用多种监测技术捕捉开采全过程中围岩能量、变形、破裂的时空演化信息,开展爆破扰动下岩体动态响应规律研究,揭示围岩稳定性与爆破参数之间的内在联系,为爆破参数优化提供科学依据,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本文依托红透山铜矿,采用数值模拟、现场原位监测和工程应用实践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构建集成多种技术的深部采场开采过程综合监测系统,捕捉开采全过程中围岩能量、变形、破裂的时空演化信息,提出爆破效果评价指标。结合基于实际采空区形态的数值模拟结果,进行深部金属矿山开采过程围岩稳定性分析。在此基础上,评价中深孔爆破效果,探讨应力分布与爆破参数之间的关系,建立基于多元信息的高应力诱导破岩爆破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形成诱导破岩效果的综合评价方法与技术,开展爆破参数优化研究。通过试验采场经济效益验证爆破参数优化方案的可行性。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基于室内常规单轴、三轴加载试验和现场岩体节理裂隙调查技术,获得岩石抗压强度及岩体地质强度指标,确定岩体力学参数。以此为依据,采用FLAC软件,考虑岩体稳定性与现场施工组织特点,模拟分析不同开采方案应力变形分布规律,为监测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2)通过开展巷道收敛变形连续监测设备研发、基于D值准则的微震传感器空间布置误差分析、可回收微震传感器安装装置开发设计、采空区探测和爆破震动监测方案合理制定等研究工作,结合中深孔采场结构及井巷工程布置,完成集巷道收敛监测、爆破振动监测、空区扫描和微震监测的深部岩体综合监测系统,实现开采全过程中围岩裂纹、能量、变形信息连续采集,提出爆破效果评价指标。(3)以地震学余震序列大森衰减模型为基础,总结了深部采场开采扰动条件下微震活动衰减规律,着重分析爆破前后微震事件平均能量、b值、分形维数、空间相关长度、累计微震能量释放等参数变化规律及其作为中深孔爆破围岩稳定性评价指标的可行性,并对采场爆破时间间隔提出合理化建议。(4)基于空区扫描技术,准确获取采场空区三维形态和实际边界信息,开展依据采空区形态的开采过程数值模拟研究工作,结合微震和巷道变形监测数据,对采场各区域稳定性进行分析判断,系统研究采空区规模和微震参数之间的定量关系,揭示中深孔爆破围岩稳定性评价指标与开采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考虑岩体应力分布和演化规律,结合现场巷道破坏特征,研究采场周围不同区域围岩劣化程度的差异性和发生不同失稳破坏的可能性,对不同区域巷道提出具有针对性的现场支护方案。(5)根据爆破振动监测结果,对影响爆破安全指标的多因素(单段最大药量、排距、孔底距、总药量、水平距、高程等)开展主成分分析,联合适用小样本的支持向量机方法建立振动速度预测模型,通过降低输入信息维数提高模型泛化能力,判断药量增大爆破试验的可行性。(6)采用微震监测所获得的应力分布规律,研究应力分布与爆破参数之间的关系,提出基于微震监测数据应力分析的深部采场开采顺序调控方法,建立基于多元信息的高应力诱导破岩爆破效果评价指标体系,评估试验采场中深孔爆破效果,形成诱导破岩效果的综合评价方法与技术。基于经济效益验证爆破优化方案的可行性。

何少博[4](2013)在《夏甸金矿深部安全开采技术研究》文中指出夏甸金矿采深已达800m,已经逐步进入深部开采,回采工作不仅处于高应力环境中,而且矿体与上盘围岩之间密布厚度不均的破碎、易坍塌的断层泥,同时靠近上盘处为不可损失的高品位富矿,开采技术条件复杂。为保证夏甸金矿深部安全高效开采,论文在综合整理分析夏甸金矿深部开采技术条件和Ⅶ-1矿体赋存情况的基础上,对采矿方法进行了研究,并对选出的采矿方法进行了采场结构参数优化和试验采场开采设计,为夏甸金矿深部开采的安全高效经济的进行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应用指导。本文具体的研究内容主要如下:(1)通过综合分析夏甸金矿深部开采技术条件和Ⅶ-1矿体赋存情况,结合国内外深部高应力环境下安全高效采矿方法应用现状,设计选取了5种比较合理的采矿方法,选择对采矿方法的选择影响较大的13个定性或定量指标进行了评价,采用变权的思想确定各指标权重,经未确知测度理论综合评价,最终优选出了Ⅶ-1矿体深部开采的采矿方法;(2)综合利用地质建模软件SURPAC、岩土工程数值分析软件ANSYS、FLAC3D三款软件的优势功能,建立了贴近矿山实际的实体模型并进行了数值计算,从塑性区分布、应力变化、位移变化三个方面对各备选方案的采场稳定性进行了分析,初步确定了稳定性较高的采场结构方案;(3)利用FAHP(Fuzzy mathematic-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theory)理论建立了采场结构参数优越度综合评价层次模型,通过二元相对比较法确定了各层次各指标的权重,采用离差函数建立指标隶属度矩阵,最后模糊综合评价,得出了在安全、经济、技术角度综合优越度最高的方案;(4)选择地质条件典型的区域进行了试验采场开采设计,取得了良好的技术经济指标,为夏甸金矿深部开采的安全、高效、经济的进行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应用指导。

黄宣东[5](2013)在《复杂条件下深孔回采间柱稳定性研究》文中认为摘要:地下大直径深孔采矿法作为一种安全高效经济的采矿方法,广泛应用于急倾斜厚大矿体的矿房和间柱。但目前间柱回采条件越来越复杂,采场频繁出现大面积冒落、充填体垮塌等现象,稳定性问题突出。本文依托凡口铅锌矿的无底柱深孔后退式崩矿嗣后充填采矿工艺的研究,综合运用现场调研、文献查阅、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等多种手段,研究了深孔回采间柱时的采场稳定性和充填体稳定性,取得了一些有意义的成果,为矿山生产提供参考。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1)通过现场调研与资料分析对凡口铅锌矿地质构造、采矿方法以及间柱状况进行总结分析,分析了深孔采矿法回采间柱时的稳定性影响因素;(2)从间柱采场结构面调查出发,分析了凡口矿大断层、充填体与间柱的接触面对间柱稳定性的影响,建立了侧向崩矿的力学模型,并采用极限平衡理论的安全系数法评估了结构面失稳的可能性;(3)采用FLAC3D建立数值模型,并采用分界面技术模拟断层、充填体与间柱的接触面,通过多种方案对比模拟,得到位移、应力、应变及塑性变化规律,评价了断层、硐室点柱、充填体及崩矿过程对间柱稳定性的影响程序;(4)通过国内外的经典理论分析了充填体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并通过工程类比法与理论计算法得到了凡口矿充填体的强度以及与采场尺寸的关系;(5)结合凡口铅锌矿某垮塌采区的实际情况,提出两种开采顺序,即V型开采与倒V型开采,并建立矿房充填体力学模型;运用FLAC3D模拟两种间柱开采顺序对充填体稳定的影响,结果表明,V型开采时,发生剪切破坏,而倒V型开采时不形成剪切破坏面,只发生局部破坏,稳定性更好。

张芳燕[6](2013)在《地下矿山安全调度指挥系统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地下矿山生产系统复杂,生产环境特殊,安全管理工作难度很大。地下矿山安全调度指挥系统的建立,有助于不同生产区安全信息集成,实现软硬件资源共享,提高地下矿山协调运作能力,最终达到动态安全管理的目标。为此,本文结合当前我国地下矿山的实际,应用系统工程理论对地下矿山安全调度指挥系统进行研究,并以凡口铅锌矿为例,对其安全调度指挥系统进行设计优化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结合地下矿山的特点,分析了安全调度信息的特点与传递过程,论述了地下矿山安全调度指挥系统的构成要素,并确定了其相应职能。(2)依据系统生命周期理论,从社会环境、生产场所、技术等方面分析了对地下矿山安全调度指挥系统建设和运行有影响的各方面因素,获得了决定系统安全运行的14个重要影响因子。(3)通过白行设计问卷进行调查,同时利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所得结果进行分析,相关性分析得出影响系统安全调度指挥能力的8个主要因素为管理维护、组织机构、经济效益、地压、环境条件、作业活动、应急管理、网络技术,所得结论为系统优化设计提供了依据。(4)以凡口铅锌矿为依托,通过对其现有安全调度指挥系统的分析,确定了其优化原则、技术构架与功能框架。进而对系统安全信息的传输、显示、处理进行设计优化研究,优选了相关设备,并对总费用进行了预算,为其施工可行性奠定了基础。(5)应用系统可靠性理论与BP神经网络模型分析了凡口铅锌矿安全调度指挥系统可靠性,得出优化设计后的安全调度指挥系统可靠性高的结论。应用熵增理论分析系统运行的安全效益,得出系统能够促使企业安全效益逐步提升。应用未确知测度模型理论预测系统运行状况,得出系统运行等级为很好的结论。

管佳林[7](2013)在《深部地压分析及安全开采顺序研究》文中指出摘要:凡口铅锌矿经长期高强度开采现已进入深部开采阶段,随着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深部地压日益突显,采场突然冒落、片帮等现象逐渐增多。为有效地缓解深部地压的影响,实现安全开采,本文针对凡口铅锌矿所面临的深部高应力场硬岩矿体开采工程实际,综合运用现场调查、试验研究和数值模拟的方法,开展深部矿体工程地质调查、深部地压显现宏观调查、矿岩物理力学试验、地应力场反演和分析以及深部安全开采顺序优化等研究,获得了矿山深部矿岩物理力学性质,揭示了深部地应力分布特征,提出了深部地压控制策略,优化确定了有利于地压控制的深部矿体整体安全开采顺序。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开展了凡口铅锌矿深部矿体区域工程地质调查和地压显现的宏观调查,查明了深部矿体区域工程地质特征和水文地质特征,确定了矿山深部地压活动的主要特点及表现形式,得出了目前矿区地压活动主要表现为局部脆性破坏,即深部矿岩体仍未表现出流变特性的结论。并根据调查结果提出了深部地压控制策略,为开展深部矿岩物理力学性质试验研究和深部安全开采顺序优化研究奠定了基础。(2)开展了深部矿岩物理力学性质的试验研究,获得了深部主要岩性的岩块物理力学参数。综合运用M.Georgi法、费森科法和Hoek-Brown法进行了深部岩体力学参数的计算,得到了矿区深部主要岩体的力学性能参数。(3)在运用三维地质建模软件SURPAC构建深部矿体三维可视化模型,并采用SURPAC-FLAC3D数据转换技术建立起矿区三维数值分析模型的基础上,开展了凡口铅锌矿深部地应力场的反演分析研究,揭示了深部地应力场的三维分布特征,确定了深部高应力区分布情况,为深部矿体安全开采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4)运用数值模拟技术开展了深部矿体安全开采顺序优化研究,在获取并对比分析深部岩体工程力学响应特征的基础上,优化确定了矿山深部各阶段间整体安全开采顺序和阶段内的安全开采顺序。研究成果对有效地缓解凡口铅锌矿深部开采地压的影响,实现深部矿床安全开采具有现实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

姚曙,吴璟,原桂强,杨桂远[8](2012)在《数字化技术在凡口铅锌矿的应用与实践》文中研究表明论述了数字化技术在凡口矿地质、测量和采矿等领域的研究开发与应用情况,及其在企业生产管理、安全管理、经营管理等方面发挥的技术支撑作用,提出了数字技术与企业安全管理、企业信息化融合等发展方向。

姚曙,吴璟,原桂强,杨桂远[9](2012)在《数字化技术在凡口铅锌矿的应用与实践》文中指出论述了数字化技术在凡口矿地质、测量和采矿等领域的研究开发与应用情况,及其在企业生产管理、安全管理、经营管理等方面发挥的技术支撑作用,提出了数字技术与企业安全管理、企业信息化融合等发展方向。

陶树银[10](2012)在《复杂条件下矿井通风系统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采矿工业的快速发展,某些投产多年的大型金属矿床的地下开采条件变得越来越复杂,矿井通风问题层出不穷,严重影响矿山安全生产和未来的发展规划。因此,围绕此类矿山进行矿井通风系统优化研究对于改善矿山生产面貌和维护工人的人身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论文通过查阅和学习大量有关矿井通风系统优化的文献资料,研究了诸如矿用空气幕、突变理论以及3D VS软件等一些矿井通风系统优化技术,并以矿井通风理论与采矿工程为基础,对金属矿山矿井通风系统调查、现场测定与评价方法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同时,以安徽某大型铜矿为依托,通过对其矿井通风系统进行调查、测定,发现对该铜矿进行通风系统优化研究的难点有:地下开采深度将近一千米,自然风压对矿井内的风流影响较大;井下形成的中段、分层、分支巷道和井筒较多,生产作业点多而分散;整个矿井的东西走向较长;通风构筑物较少等,通风条件比较复杂。在此基础上,应用金属矿山十个鉴定指标进行评价与综合分析,找出了矿井通风系统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主要原因。由于该矿通风系统存在主井结冰、井下风量分配不合理、主斜坡道反风及通风构筑物不完善等问题,论文对其矿井通风系统开展了优化研究工作。针对这些问题,论文拟定了三个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的通风系统改造方案,使用矿井通风三维仿真系统与网络优化软件3D VS对井下通风的真实状况进行模拟仿真,以便于立体化分析和适时对矿井内风流实施调控,并使用该软件对原通风系统和所拟定的技术方案进行网络解算与优化,然后采用多因素分析法和突变理论优选法对三个技术方案进行了优化选择,避免了单一使用多因素分析法的主观性和局限性,最后,两种方法均认为方案一为最佳实施方案。根据方案一中的实施内容:使用空气幕解决冬季主井结冰问题和主斜坡道反风问题;完善-9“中段和-11“中段的通风网络;更改东部单铁的通风方式等,对整个矿井通风系统进行了全面优化和完善。经检验,方案的实施效果较为明显,有效地改善了矿井通风状况。研究表明:矿用空气幕的使用帮助解决了复杂通风网络中的风量不合理分配、风流反向等问题,消除了设置构筑物和安装辅扇难的困扰,现场应用效果好,应进一步推广使用。

二、凡口铅锌矿深部大型斜坡道贯通测量和精度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凡口铅锌矿深部大型斜坡道贯通测量和精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多尺度监测的普朗铜矿自然崩落发展时空演化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自然崩落法开采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自然崩落发展规律的评价方法研究现状
        1.2.3 自然崩落过程监测及其分析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目标
    1.4 研究思路、方法与技术路线
2 工程地质与开采工程条件分析
    2.1 矿区工程地质条件
        2.1.1 地形地貌
        2.1.2 地层岩性
        2.1.3 地质构造
        2.1.4 水文地质条件
        2.1.5 主要岩性和断层分布
        2.1.6 结构面统计调查结果
        2.1.7 主要岩石物理力学特性
        2.1.8 地应力
    2.2 开采工程条件
        2.2.1 矿岩崩落特性
        2.2.2 采矿方法
        2.2.3 开采顺序
        2.2.4 矿块构成
        2.2.5 回采工艺
        2.2.6 放矿与生产管理
3 普朗铜矿自然崩落发展过程多尺度全时空监测系统研究
    3.1 普朗铜矿自然崩落发展过程监测需求分析
        3.1.1 自然崩落开采过程的风险分析
        3.1.2 普朗铜矿自然崩落发展过程的监测需求分析
    3.2 自然崩落时空演化过程的多尺度全时空监测系统框架
        3.2.1 系统方案制定
        3.2.2 系统网络架构
    3.3 普朗铜矿自然崩落过程多尺度监测技术与装备
        3.3.1 基于空孔视频/图像的顶板崩落监测
        3.3.2 基于TDR时域反射法的顶板崩落高度监测
        3.3.3 微震监测
        3.3.4 地表沉降塌陷监测
        3.3.5 多尺度监测一体化综合平台
    3.4 本章小结
4 上覆矿岩崩落发展规律
    4.1 背景
    4.2 基于多尺度监测数据的自然崩落发展规律研究
        4.2.1 基于微震数据的规律研究
        4.2.2 基于2#溜井空孔监测数据的规律研究
        4.2.3 基于TDR监测数据的规律研究
        4.2.4 基于多尺度监测数据圈定崩落顶板范围
    4.3 断层活化对重点监测区域的稳定性影响分析
        4.3.1 断层周边微震事件分布规律
        4.3.2 断层及井下出矿对重点设施稳定性的影响分析
    4.4 基于多尺度监测数据的普朗铜矿自然崩落发展演化规律
    4.5 本章小结
5 自然崩落法开采的地表沉降规律
    5.1 基于监测数据的早期地表塌陷坑成因的解释与分析
        5.1.1 背景
        5.1.2 基于监测数据的地表塌陷坑成因分析
    5.2 地表沉降塌陷范围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5.2.1 利用监测数据圈定地表沉降塌陷范围的统计分析
        5.2.2 基于动态监测数据的崩落角与沉陷范围分析
        5.2.3 井下放矿量对地表沉降的影响分析
    5.3 地表小型天窗群成因分析
    5.4 普朗铜矿地表沉降塌陷发展演化规律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2)压力—温度效应下膏体充填体力学特性及响应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来源
    1.2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内外膏体充填采矿技术应用现状
        1.3.2 充填体养护实验装置研究现状
        1.3.3 膏体充填体性能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1.3.4 压力-温度效应下膏体充填体力学性能研究现状
        1.3.5 膏体充填多场性能研究现状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2 考虑压力-温度效应的膏体充填体养护实验装置研发
    2.1 引言
    2.2 压力-温度效应的来源及范围确定
        2.2.1 压力效应的来源及范围确定
        2.2.2 温度效应的来源及范围确定
    2.3 膏体充填体养护实验装置的技术要求及指标分析
    2.4 膏体充填体养护实验装置的构成
        2.4.1 充填料浆放置系统
        2.4.2 养护压力控制系统
        2.4.3 养护温度控制系统
        2.4.4 养护湿度控制系统
        2.4.5 固结排水系统
        2.4.6 数据采集系统
    2.5 装置成型及特点分析
    2.6 本章小结
3 压力-温度效应对膏体充填体力学性能影响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2.1 尾砂
        3.2.2 拌合水
        3.2.3 水泥
    3.3 实验仪器及方法
        3.3.1 实验仪器
        3.3.2 实验方法
        3.3.3 实验方案设计
    3.4 压力-温度效应对膏体充填体物理性能影响
    3.5 压力-温度效应下膏体充填体强度演化规律
        3.5.1 压力效应对膏体充填体强度的影响
        3.5.2 温度效应对膏体充填体强度的影响
        3.5.3 养护时间对膏体充填体强度的影响
        3.5.4 膏体充填体强度预测模型的建立及其验证
        3.5.5 峰值强度和峰值应变
    3.6 压力-温度效应对膏体充填体弹性模量的影响
    3.7 本章小结
4 考虑压力-温度效应的膏体充填体细观损伤特性
    4.1 引言
    4.2 考虑压力-温度效应的膏体充填体变形特征
        4.2.1 考虑压力-温度效应的膏体充填体应力-应变曲线
        4.2.2 考虑压力-温度效应的膏体充填体损伤过程分析
    4.3 考虑压力-温度效应的膏体充填体损伤本构模型
        4.3.1 损伤力学基本理论
        4.3.2 损伤模型建立及参数
        4.3.3 膏体充填体损伤本构模型验证
    4.4 考虑压力-温度效应的膏体充填体细观力学性能研究
        4.4.1 膏体充填体细观力学模型的确定
        4.4.2 膏体充填体数值计算模型的建立
        4.4.3 膏体充填体细观力学参数的确定
        4.4.4 计算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压力-温度效应下膏体充填体多场性能监测及其关联机制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
    5.3 实验仪器及方法
        5.3.1 实验仪器
        5.3.2 实验方法
    5.4 实验结果分析
        5.4.1 压力-温度效应下膏体充填体内部温度演化规律
        5.4.2 压力-温度效应下膏体充填体体积含水率与基质吸力发展
        5.4.3 压力-温度效应下膏体充填体内部电导率演化规律
    5.5 压力-温度效应下膏体充填体多场性能关联机制
        5.5.1 膏体充填体的水-力性能关联
        5.5.2 膏体充填体的化-力性能关联
        5.5.3 膏体充填体的热-水-化-力多场性能关联性研究
    5.6 本章小结
6 压力-温度效应下膏体充填体微观特征及力学性能响应机制
    6.1 引言
    6.2 膏体充填体微观结构研究方法
    6.3 压力-温度效应下膏体充填体微观结构特征分析
        6.3.1 膏体充填体矿物成分分析
        6.3.2 膏体充填体微观形貌及其定量表征
        6.3.3 膏体充填体物理化学反应
        6.3.4 膏体充填体孔隙分布特征
    6.4 压力-温度效应下膏体充填体力学性能的响应机制
        6.4.1 压力-温度效应与膏体充填体力学性能的关联性
        6.4.2 压力-温度效应对膏体充填体力学性能的影响机理
    6.5 本章小结
7 考虑压力-温度效应的膏体充填体配合比优化设计方法与工程建议
    7.1 引言
    7.2 考虑压力-温度效应的膏体充填体配合比优化设计方法
    7.3 某铜矿工程概况
        7.3.1 工程背景
        7.3.2 开采工艺
        7.3.3 膏体充填工艺流程及强度要求
    7.4 考虑压力-温度效应的膏体充填体配合比优化设计
        7.4.1 膏体充填体实际压力-温度效应调查
        7.4.2 标准室内养护条件下膏体充填体配合比设计
        7.4.3 考虑压力-温度效应的膏体充填体配合比方案确定
    7.5 工程措施及建议
    7.6 现场应用效益前景分析
    7.7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创新点
    8.3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3)深部采场开采过程围岩稳定性分析及爆破参数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稳定性监测方法研究现状
        1.2.2 爆破参数优化研究现状
        1.2.3 爆破效果信息统计研究现状
    1.3 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红透山铜矿开采现状及深部试验采场开采方案
    2.1 地质概况
    2.2 地应力分布特征及地压显现规律
        2.2.1 地应力分布特征
        2.2.2 地压显现规律
    2.3 开采现状
    2.4 中深孔爆破试验采场介绍
    2.5 试验采场开采方案数值模拟研究
        2.5.1 矿岩体物理学参数的确定
        2.5.2 开采方案及计算模型建立
        2.5.3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2.5.4 开采方案对比分析
    2.6 小结
第三章 深部采场开采过程监测系统构建
    3.1 采空区形态探测系统
        3.1.1 采空区探测设备简介
        3.1.2 采空区探测原理
    3.2 爆破振动监测系统
        3.2.1 爆破振动智能监测仪
        3.2.2 爆破振动监测原理
        3.2.3 爆破振动监测点布置
    3.3 收敛变形连续监测系统
        3.3.1 巷道收敛变形连续监测系统结构组成
        3.3.2 巷道收敛变形测试原理
    3.4 微震监测系统构建
        3.4.1 微震技术原理
        3.4.2 微震监测系统
        3.4.3 传感器布置方案及定位误差分析
        3.4.4 可回收式传感器安装装置
        3.4.5 波形特征识别
        3.4.6 微震监测系统定位精度检验
    3.5 小结
第四章 深部开采过程微震时空演化规律研究
    4.1 开采过程微震时间序列特征研究
        4.1.1 采场开采过程
        4.1.2 余震频度大森衰减模型
        4.1.3 分级饱载声发射序列衰减特征分析
        4.1.4 生产爆破微震活动衰减规律研究
    4.2 微震活动空间分布特征
        4.2.1 采空区形态测定
        4.2.2 微震活动时空分布特征
    4.3 微震统计学参数变化规律
        4.3.1 微震事件能量变化规律
        4.3.2 b值特征
        4.3.3 分形特征
        4.3.4 相关长度变化规律
    4.4 小结
第五章 深部开采过程围岩稳定性与采空区体积关系研究
    5.1 依据采空区形态的采场开采过程数值模拟
        5.1.1 依据采空区形态计算模型的建立
        5.1.2 实际开采过程应力分布特征模拟研究
    5.2 基于微震监测的围岩稳定性分析
        5.2.1 微震活动性定量统计学参数
        5.2.2 基于微震事件分布的稳定性分析
        5.2.3 基于微震监测变形的围岩稳定性分析
        5.2.4 基于评估应力的围岩稳定性分析
    5.3 微震活动性与采空区体积的关系研究
        5.3.1 微震参数与采空区体积关联模型
        5.3.2 试验采场微震参数与采空区体积关系
    5.4 基于变形监测的围岩稳定性分析
    5.5 小结
第六章 中深孔爆破参数优化及效果评价
    6.1 爆破参数优化思路
    6.2 孔网参数优化
    6.3 开采顺序动态调控
    6.4 增大药量的爆破振速预测
        6.4.1 爆破振动速度及信息统计
        6.4.2 质点峰值振动速度影响因素主成分分析
        6.4.3 爆破振速预测及结果验证
    6.5 爆破区域应力与炸药单耗关系研究
    6.6 大块率统计
    6.7 超挖欠挖问题分析
    6.8 爆破参数优化经济效益
    6.9 小节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获得成果

(4)夏甸金矿深部安全开采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1.2 深部开采的概念、分类及其基本特征
        1.2.1 深部开采的概念
        1.2.2 深部开采的分类
        1.2.3 深部开采基本特征及其技术经济问题
    1.3 国内外深部开采现状
        1.3.1 国外深部开采研究现状
        1.3.2 国内深部开采研究现状
        1.3.3 深部安全高效采矿方法研究现状
    1.4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深部安全高效采矿方法初选
    2.1 矿山地质概况
        2.1.1 矿床地质概述
        2.1.3 开采技术条件
    2.2 深部高应力环境下采矿方法选择原则
    2.3 采矿方法初选
        2.3.1 方案Ⅰ—盘区机械化分段充填采矿法
        2.3.2 方案Ⅱ—盘区机械化分段凿岩阶段矿房嗣后充填采矿法
        2.3.3 方案Ⅲ—盘区机械化上向高分层宽进路嗣后充填采矿法
        2.3.4 方案Ⅳ—盘区机械化上向水平分层充填连续采矿法
        2.3.5 方案Ⅴ—房柱式中深孔落矿嗣后充填法
第三章 采矿方法优选
    3.1 未确知测度理论概述
    3.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3 采矿方法优选过程
        3.3.1 优选对象空间
        3.3.2 评价指标空间
        3.3.3 指标分级标准
        3.3.4 构造单指标测度函数
        3.3.5 单指标测度评价矩阵的建立
        3.3.6 综合评价矩阵的确立
        3.3.7 评价等级及优越度的测定
    3.4 小结
第四章 采场结构参数的综合评价
    4.1 前言
    4.2 采场结构稳定性的研究
        4.2.1 模拟方案的拟定
        4.2.2 模型的建立
        4.2.3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4.3 采场结构参数的综合评价
        4.3.1 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4.3.2 AHP 确定各指标权重
        4.3.3 模糊综合评判
    4.4 小结
第五章 试验采场开采设计
    5.1 试验采场位置的选择
    5.2 试验采场地质概况
    5.3 试验采场开采设计
        5.3.1 构成要素和布置形式
        5.3.2 试验采场采矿方法实体设计
        5.3.3 采准切割工程
        5.3.4 凿岩爆破
        5.3.5 采场通风
        5.3.6 矿石运搬
        5.3.7 嗣后一次充填
        5.3.8 矿柱回收
        5.3.9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5.4 采矿方法评价
    5.5 建议及说明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复杂条件下深孔回采间柱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的来源与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地下大直径深孔采矿法的发展现状
        1.2.2 间柱采场稳定性研究现状
        1.2.3 充填体稳定性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1.3.2 论文研究技术路线
2 凡口矿工程地质调查与间柱概况
    2.1 引言
    2.2 凡口铅锌矿间柱工程地质调查
        2.2.1 矿区地质条件与开采技术条件概述
        2.2.2 凡口矿采矿方法
        2.2.3 间柱采场概况
    2.3 凡口矿厚大间柱稳定性分析
        2.3.1 采场失稳的表现形式
        2.3.2 厚大间柱稳定性影响因素
    2.4 本章小结
3 结构面影响下间柱采场力学模型与分析
    3.1 引言
    3.2 结构面对间柱回采的影响分析
        3.2.1 结构面特征
        3.2.2 断层概念及形成机制
        3.2.3 凡口矿大断层特征及其影响
        3.2.4 充填体与间柱相互作用机理
    3.3 间柱采场力学分析
        3.3.1 间柱回采一般步骤
        3.3.2 采场应力转移规律分析
        3.3.3 间柱采场力学模型
        3.3.4 岩体稳定性的分析方法
        3.3.5 结构面失稳的极限平衡理论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间柱回采稳定性的数值模拟
    4.1 引言
    4.2 间柱回采FLAC~(3D)数值建模
        4.2.1 FlAC~(3D)基本原理与特点
        4.2.2 FLAC~(3D)建模过程
        4.2.3 FLAC~(3D)数值模拟流程
    4.3 数值模拟过程
        4.3.1 假设条件
        4.3.2 数值模拟方案
        4.3.3 矿岩力学参数确定
        4.3.4 边界条件与初始地应力
        4.3.5 监测点布置
        4.3.6 FLAC~(3D)分界面技术应用
        4.3.7 破坏准则
    4.4 模拟结果分析
        4.4.1 间柱回采过程应力状态及其变化特征
        4.4.2 间柱回采过程位移分析
        4.4.3 充填体与间柱接触面位移变化与应力变化特征
        4.4.4 塑性区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充填体稳定性分析及间柱开采顺序优化研究
    5.1 引言
    5.2 充填体稳定性影响因素
        5.2.1 充填体的材料特性
        5.2.2 充填体的外形尺寸与成拱效应
        5.2.3 充填体受力条件
        5.2.4 爆破震动对充填体的破坏
    5.3 充填体强度设计确定方法
        5.3.1 工程类比法
        5.3.2 论分析计算方法
    5.4 间柱开采顺序研究
        5.4.1 V型开采顺序与倒V型开采顺序
        5.4.2 矿房充填体的力学模型
        5.4.3 充填体的破坏方式
        5.4.4 凡口矿孤立间柱采场特点
        5.4.5 充填体垮塌状况及原因分析
    5.5 间柱开采顺序数值模拟对比分析
        5.5.1 FLAC~(3D)建模
        5.5.2 模拟结果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致谢

(6)地下矿山安全调度指挥系统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与应用现状综述
        1.2.1 安全信息搜集、获取的研究
        1.2.2 安全信息传输的研究
        1.2.3 安全信息显示处理的研究
        1.2.4 其他相关研究
    1.3 研究启示与研究视角
        1.3.1 研究启示
        1.3.2 研究视角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2 地下矿山安全调度指挥系统分析
    2.1 地下矿山的特点
        2.1.1 地下矿山主要生产保障系统
        2.1.2 地下矿山生产特点
    2.2 地下矿山安全调度指挥系统的概念
    2.3 安全调度信息
        2.3.1 安全调度信息的特点
        2.3.2 安全调度信息传递
    2.4 地下矿山安全调度指挥系统构成要素分析
        2.4.1 硬件构成
        2.4.2 组织机构
    2.5 地下矿山安全调度指挥系统职能
    2.6 本章小结
3 地下矿山安全调度指挥系统影响因素分析
    3.1 安全调度指挥系统生命周期
        3.1.1 生命周期理论
        3.1.2 安全调度指挥系统生命周期的划分
    3.2 社会环境影响因素
        3.2.1 政策制度
        3.2.2 文化理念
        3.2.3 经济效益
    3.3 生产场所影响因素
        3.3.1 井下影响因素
        3.3.2 充填站影响因素
    3.4 技术影响因素
        3.4.1 通信技术
        3.4.2 网络技术
        3.4.3 计算机技术
    3.5 调度指挥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3.5.1 分析方法的确定
        3.5.2 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建立
        3.5.3 影响因素与调度指挥能力之间关系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凡口铅锌矿安全调度指挥系统优化研究
    4.1 现有安全调度指挥系统概况
        4.1.1 组织机构概况
        4.1.2 数字化建设概况
        4.1.3 影响因素概况
        4.1.4 系统优化工作分析
    4.2 安全调度指挥系统优化原则
    4.3 安全调度指挥系统体系结构
        4.3.1 系统技术构架
        4.3.2 系统功能架构
    4.4 安全信息传输系统优化研究
        4.4.1 网络系统
        4.4.2 通讯系统
    4.5 安全信息显示、处理优化研究
        4.5.1 人员安全信息
        4.5.2 物的安全信息
        4.5.3 公布信息
    4.6 应急调度指挥
    4.7 设备选型与费用预估
        4.7.1 主要设备及其型号
        4.7.2 主要设备费用预估
    4.8 系统管理与维护优化研究
        4.8.1 建立管理维护制度
        4.8.2 技术培训与演练
        4.8.3 定期检查维护措施
    4.9 本章小结
5 凡口铅锌矿安全调度指挥系统有效性评价
    5.1 系统运行可靠性分析
        5.1.1 基于物理模型子系统可靠性分析
        5.1.2 基于BP神经网络的系统可靠性分析
    5.2 安全效益分析
        5.2.1 熵增理论
        5.2.2 系统安全效益分析
    5.3 安全调度指挥系统的可靠性预测评价
        5.3.1 未确知理论
        5.3.2 系统运行状况预测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1 地下矿山安全调度指挥能力影响因素初步调查问卷
附件2 层次分析法Matlab计算代码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7)深部地压分析及安全开采顺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的由来及其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矿区地压分析研究现状
        1.2.2 地应力场反演分析研究现状
        1.2.3 矿山开采顺序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 本章小结
2 矿区深部地压显现宏观调查分析及控制策略
    2.1 深部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
        2.1.1 工程地质
        2.1.2 水文地质
        2.1.3 构造情况
    2.2 深部矿体赋存情况
        2.2.1 深部矿体概况
        2.2.2 深部矿体三维实体模型
        2.2.3 地压分析范围圈定
    2.3 深部地压显现宏观调查及分析
        2.3.1 地压显现调查
        2.3.2 地压显现原因分析
    2.4 深部地压控制策略
    2.5 本章小结
3 深部矿岩物理力学性质试验研究
    3.1 岩样采集及加工处理
    3.2 岩块物理力学试验测试
        3.2.1 试样物理性质
        3.2.2 单轴抗压强度试验
        3.2.3 单轴压缩变形试验
        3.2.4 抗拉强度试验
        3.2.5 抗剪断试验
    3.3 试验测试结果分析
    3.4 深部矿岩岩体力学参数确定
        3.4.1 岩体力学参数折算方法
        3.4.2 基于RMR法的岩体质量评价
        3.4.3 岩石力学参数的工程处理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真三维数值模型的地应力场回归反演分析
    4.1 矿区真三维数值模型构建
        4.1.1 矿区地学模型构建
        4.1.2 矿区块体模型的建立
        4.1.3 数值分析模型的建立
    4.2 矿区断层模拟处理
    4.3 矿区地应力测量换算
    4.4 矿区初始地应力场反演
        4.4.1 自重应力场反演
        4.4.2 构造应力场反演
        4.4.3 矿区初始地应力场反演
    4.5 矿区地应力场分析
        4.5.1 矿区初始地应力场分析
        4.5.2 矿区现存地应力场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深部整体安全开采顺序优化研究
    5.1 采矿方法及采场结构分析
        5.1.1 采矿方法现状分析
        5.1.2 矿块布置及参数
    5.2 深部开采顺序确定原则及目标
    5.3 深部整体开采顺序
        5.3.1 矿区深部中段内开采顺序
        5.3.2 矿区深部中段间开采顺序
    5.4 本章小结
6 全文结论及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及获奖
致谢

(8)数字化技术在凡口铅锌矿的应用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2 数字化技术在地质领域的开发应用
    2.1 以地质数据库为核心, 实现资料管理规范
    2.2 以局域网为平台, 实现矿量管理自动化、网
    2.3 以矿山专业软件为工具, 大力推行地质图
    2.4 加强与高校合作, 建立可视化三维矿床模型
3 数字化技术在测量领域的开发应用
    3.1 应用企业局域网平台, 实现采掘报表网络
    3.2 应用扫描矢量化技术, 实现高效图件数字化
    3.3 应用ActiveX技术, 建立测量数字化管理
    3.4 应用数字化测量设备, 实现高效高精度数
    3.5 应用CMS系统, 实现大型采空区的三维精
    3.6 推广三维可视化技术应用, 建立井巷工程
4 数字化技术在水文地质方面的开发应用
5 数字化技术在采矿方面的开发应用
6 数字化技术在凡口矿开发应用的现状述评与发展方向
    6.1 现状述评
    6.2 发展方向

(10)复杂条件下矿井通风系统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内研究现状
        1.1.2 国外研究现状
    1.2 论文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主要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矿井通风系统优化技术
    2.1 矿井通风系统优化设计
    2.2 空气幕控制矿内风流技术
    2.3 突变理论
    2.4 矿井通风网络分析软件
        2.4.1 三维仿真技术开发
        2.4.2 风网解算
第三章 矿井通风系统调查、测定与评价研究
    3.1 矿井通风系统调查
    3.2 矿井通风系统测定
        3.2.1 测定的主要内容
        3.2.2 测定仪器
        3.2.3 测点布置
        3.2.4 测定方法
    3.3 某矿通风系统测定结果
    3.4 矿井通风系统评价
    3.5 综合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工程实例研究
    4.1 矿区基本概况
        4.1.1 矿区地理位置及气候条件
        4.1.2 矿山地质
        4.1.3 矿床开拓及采矿方法
        4.1.4 矿井通风现状
    4.2 矿井需风量
        4.2.1 矿井总需风量计算
        4.2.2 矿井总需风量校核
        4.2.3 矿井总需风量的确定
        4.2.4 矿井风量分配
    4.3 矿井通风系统改造方案研究
        4.3.1 改造方案的拟定原则
        4.3.2 拟定改造方案
    4.4 矿井通风系统网络优化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矿井通风系统方案优化研究
    5.1 多因素分析法
        5.1.1 网络解算结果比较
        5.1.2 技术性比较
        5.1.3 经济性比较
    5.2 突变理论优选法
        5.2.1 突变理论的原理
        5.2.2 方案优化指标的选择
        5.2.3 方案优化指标计算
        5.2.4 量化递归运算
    5.3 矿井通风系统改造方案的确定
    5.4 方案的实施与效果检验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A 矿井通风系统测定结果
    附录B 技术方案图
    附录C 网络解算前的数据处理
    附录D 技术方案—网络解算结果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四、凡口铅锌矿深部大型斜坡道贯通测量和精度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多尺度监测的普朗铜矿自然崩落发展时空演化规律[D]. 王利岗.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20(01)
  • [2]压力—温度效应下膏体充填体力学特性及响应机制研究[D]. 陈顺满. 北京科技大学, 2020(06)
  • [3]深部采场开采过程围岩稳定性分析及爆破参数优化[D]. 徐世达. 东北大学, 2016(08)
  • [4]夏甸金矿深部安全开采技术研究[D]. 何少博. 江西理工大学, 2013(04)
  • [5]复杂条件下深孔回采间柱稳定性研究[D]. 黄宣东. 中南大学, 2013(05)
  • [6]地下矿山安全调度指挥系统优化研究[D]. 张芳燕. 中南大学, 2013(05)
  • [7]深部地压分析及安全开采顺序研究[D]. 管佳林. 中南大学, 2013(05)
  • [8]数字化技术在凡口铅锌矿的应用与实践[J]. 姚曙,吴璟,原桂强,杨桂远. 金属材料与冶金工程, 2012(S1)
  • [9]数字化技术在凡口铅锌矿的应用与实践[A]. 姚曙,吴璟,原桂强,杨桂远. 全国冶金矿山现代采矿技术及装备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12
  • [10]复杂条件下矿井通风系统优化研究[D]. 陶树银. 江西理工大学, 2012(07)

标签:;  ;  ;  ;  ;  

凡口铅锌矿深部大型边坡测深与精度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