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富汗的民族和政治局势

阿富汗的民族和政治局势

一、阿富汗的民族与政局(论文文献综述)

沈德昌[1](2021)在《阿富汗政局新变动及我国对策》文中认为随着塔利班再次掌控阿富汗政权,阿富汗政局发生重大变动。塔利班能够重新执掌政权,与美国撤军行动以及塔利班自身变化等多种因素相关。塔利班执政后采取了更为务实的政策,但政权建设仍面临着一系列挑战。阿富汗政局变动对我国国家安全也带来一定影响。我国需积极推动阿富汗不同力量间的和解对话,加强中阿在非传统安全领域合作,以此促进阿富汗政局稳定。

时佳希[2](2020)在《国体·政体·认同 ——巴基斯坦国家构建进程研究(1947-1988)》文中研究说明巴基斯坦应该被建成一个什么样的国家?这是该国国家构建进程中的核心命题,也是长期困扰其国民乃至每个海外观察者的价值叩问。作为在殖民帝国退却之后重新构建的现代民族国家,它曾被其建立者们规划为一个世俗、民主、统一的联邦政治体,以追赶上全球范围内高歌猛进的现代化发展,早日跻身世界民族之林。但在随后的国家构建进程中,巴基斯坦在宗教、军队和离心势力的影响下偏离了最初的建国蓝图,并日益陷入对国家自身定位的怀疑心态。本文选取从1947年建国到1988年齐亚军政府结束的41年间为主要考察时段,试图从巴基斯坦的早期历史中发掘出政教矛盾、军政矛盾、认同矛盾三条并行交织的发展脉络,以发掘蕴含在其国家构建进程中的长期特征和未来趋势,并为该进程的诠释搭建起由国体、政体、认同三种维度构成的立体图景。本文的导论,主要提出该研究的学术和现实意义,梳理了国内外对于巴基斯坦国家构建各领域、国家构建理论的相关研究成果,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阐释了本文的研究思路与论文结构。第一章南亚穆斯林独立建国的时代背景本章旨在为巴基斯坦建国提供一个纵深的历史定位,以解释英属印度的穆斯林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出于何种目的而寻求独立,新建立的巴基斯坦国家又承载了何种先天条件与历史使命。第一部分通过梳理穆斯林对南亚次大陆的征服史,着重解释穆斯林与印度教徒尖锐矛盾的历史根源,但同时也指出某种近乎可被称为“印度-伊斯兰文明”的文明复合体也在冲突与融合中得以塑成。第二部分主要论述包括“后期莫卧尔”(1707-1857)和英属印度(1857-1947)两段时期的历史,剖析南亚穆斯林在此时期遭遇的殖民危机,重点探讨其在应对危机过程中形成的两种理论主张“伊斯兰复兴主义”与“伊斯兰现代主义”。第三部分发掘伊斯兰现代主义在20世纪政治领域的成果,即南亚穆斯林政治意识的觉醒,并以穆斯林联盟成立、“两个民族”理论成型、“巴基斯坦”概念提出、《拉合尔决议》签署的时间线索,梳理出穆斯林政治理念从自治到独立的转变过程。第二章巴基斯坦国家性质的构建本章旨在探索世俗国家与宗教国家两种道路选择,围绕对巴基斯坦国家性质定义权的争夺进程,重点论述了宗教路线优势地位的逐步确立。第一部分追溯英属印度时代的印穆宗教矛盾,指出印度教意识形态的上升和英印政府的“分而治之”政策加重了穆斯林对自身处境的忧虑,其内部因而分别在泛伊斯兰主义与原教旨主义两条路径上开始了各自的理论重建、社会动员,并论述了“伊斯兰大会党”(JI)和“伊斯兰圣哲会”(JUI)作为该时期动员成果的建立过程。第二部分以1947年至1977年间的伊斯兰化进程为考察对象,从真纳提出的世俗主义特点及其衰落原因入手,进而通过分析《目标决议》(1949)与前后三部宪法(1956、1962、1973)中关于伊斯兰国家性质的文本,阐明宗教势力在此时期的政治诉求。第三部分以1977年至1988年间的伊斯兰化进程为考察对象,指出齐亚·哈克政府主导的伊斯兰化是一场超出宪法层面的全面宗教运动,理清其在国家公共生活中的具体表现,并着重探讨这十一年在教派政治和原教旨主义领域的深远影响。第三章巴基斯坦国家政体的构建本章主要探讨巴基斯坦政治体制的构建过程,特别是军队对其宪法和政体造成的长期破坏,并梳理在此期间的军政府建设。第一部分重点剖析军队如何在建国初期逐渐具备干预政治的能力和意志,以及军队在1958年军政府建立之前对政治的介入行为。第二部分以两段长期的军政府时期(1958-1971、1977-1988)和中间短暂的文官政府复辟时期(1971-1977)为脉络,探究军方发动政变的多种原因与巩固军政府的行为模式,并且将关键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行为选择也纳入考察范畴。第三部分通过梳理宪法文本的更替,试图揭示紧张的军政关系为政体构建带来哪些影响,特别是军方与政党之间在宪法层面拉锯的重点,以及宪法被频繁地修订、中止、废除和重颁为宪政建设留下的长期影响。第四章巴基斯坦国家认同的构建本章旨在揭示一个关键命题:巴基斯坦国家虽已建立,国家认同的构建却任重道远。阻挡在国家认同工程面前的,是包括民族(文化民族)、教派、部落、城乡等在内的非国家认同。第一部分论述1971年以前巴基斯坦东西两翼之间的矛盾,指出这种矛盾既是先天存在于其地理、文化层面的隔绝,也是西巴基斯坦的政治精英不愿意将权力放与东巴分享,导致双方在1971年的内战和分裂。第二部分则着眼于西巴内部各民族的主张,分别讨论了信德、普什图、俾路支民族认同的历史源头,以及它们在现代巴基斯坦的政治诉求。基于西巴各民族的诉求演变,该部分还试图表明1971年东巴脱离在西巴引起了广泛的“链式反应”,并将70年代穆哈吉尔民族主义的出现作为第四个考察对象。第三部分立足于土邦、部落、城乡等多种认同,并指出它们分别与文化民族认同存在的具体关联,从而进一步证明巴基斯坦非国家认同的复杂特性,以及国家认同构建的艰巨性。本文的结论部分,分四个步骤对主题“巴基斯坦的国家构建”做了总结归纳和进一步的提炼升华。第一,总结巴基斯坦国家的历史定位,指出其对南亚穆斯林群体的意义所在,以及该意义在现实政治层面带来的影响。第二,归纳国体、政体、认同这三种国家构建的维度,并论述三种维度在巴基斯坦分别表现为三组结构性矛盾(世俗主义与伊斯兰化、军人干政与民主诉求、国家认同与非国家认同)。第三,试图发现三种维度之间的交互作用,并将这些交互作用归纳为“逻辑关联型”和“现实策略型”两个模式,从而构建起一个比较完整的巴基斯坦国家构建立体图景。第四,基于巴基斯坦与印度共同的历史背景,通过比较同时期两国的构建成果,来对巴基斯坦的国家构建做出评价。

姜彦杨[3](2020)在《南亚地缘因素对“一带一路”的影响和对策研究 ——基于马克思主义地缘思想的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南亚与中国西部接壤,是中国贸易和发展的合作伙伴,也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地区。随着全球化进程加快,中国和南亚在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联系不断深入,南亚地缘因素对“一带一路”的影响日益凸显。马克思和恩格斯、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以及西方学者均对地缘因素进行了深刻分析,形成了诸多地缘思想,南亚地缘因素对“一带一路”的影响和对策研究基于以上地缘思想展开。中国同南亚的交往源远流长,追溯中国和南亚交往历史,探寻中国和南亚交往历程,分析中国和南亚交往现状,进一步对南亚地缘因素对“一带一路”的影响和对策展开研究。当前,南亚地缘因素对“一带一路”产生的影响是双重的:一方面,南亚地缘优势推动了“一带一路”的发展,另一方面,由南亚地缘因素所产生的风险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一带一路”的推进。其中,“一带一路”在南亚推进的不利因素主要体现在具有破坏政治稳定倾向、阻碍经济发展倾向和威胁地区安全倾向三个方面。这些不利因素产生的原因是多样的,从政治方面看,南亚地区国内政局不稳定、跨界民族问题不断以及域内外大国间的博弈;从经济方面看,南亚地区经济水平总体落后、域内合作往来低效、域外经贸活动受限:从安全方面看,南亚地区暴力恐怖事件频发、外交环境遭遇破坏、信息安全难以保障等。针对南亚地缘因素对“一带一路”产生的不利影响,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应对。首先要坚持平等权力观,开创政治新局面:深化交流对话机制,增强政治互信;重塑跨界民族关系,促进民心相通;摒弃“零和博弈”思想,实现政策沟通。其次是要坚持共同利益观,促进经济一体化:消除贫困经济根源,带动经济发展;深化区域交流机制,推动合作共赢;加强多边合作互动,促进互联互通。最后是要坚持综合安全观,构建安全共同体:发挥联合反恐机制,打击暴恐势力;打造良好外交平台,实现开放包容;加强网络空间治理,保障信息安全。总之,中国应与南亚国家深化合作,共同面对南亚地缘因素带来的风险,一起为“一带一路”建设注入新动力,为实现地区共同繁荣和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作出重要贡献。

雍通[4](2020)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分离主义状况及其影响》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中国“一带一路”项目的推进,“一带一路”沿线的国家的分离主义对我国投资环境有着重大影响。在现代国家进程中,第三波民主浪潮刺激着民族意识的普遍觉醒,由此向现有国家政治体制提出挑战,要求实现民族自决。在此背景下,国族认同被消减,民族认同逐步超过国家认同,为分裂主义发展提供了思想基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分离主义问题涵盖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冲突烈度强,造成的危害程度高。因此,对沿线国家中分离主义和民族冲突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试图对沿线国家中分离主义的产生根源、演变过程和决定性因素进行系统研究,并尝试结合我国分离主义案例进行深入思考和探析,从而达到对这一问题有更为全面的认识。本文的主要内容分为以下四个部分:第一,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分离主义的地区分布、分离主义的类型特征和行为特征,以及分离主义的危害三个方面作简要概述。以意识形态和具体行动为依据,分裂主义可分为政治分离主义、宗教分离主义和民族分离主义三种类型。在南亚和东南亚国家发展进程中,一些国家中的殖民历史遗留因素对本国民族意识产生了深远影响,往往在民族政策上统治阶级强调主体民族的正统性以及对少数民族的边缘化—意识形态的同化和压迫,由此引发少数民族的激烈反抗与斗争,造成区域性族群冲突,严重时影响国家机器正常运行。随着中国海外项目的不断推进,沿线国家中存在的暴力恐怖主义同地方分离主义势力相结合,为地区安全带来极大隐患。与此同时,由于西方媒体和地方分离势力的抹黑,部分分离主义地区居民对中国企业和公民带有抵触和怨恨情绪,由此产生了“反华”、“排华”骚乱问题以及地区政治经济的动荡。第二,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分离主义对我国“一带一路”项目建设的影响做概要分析。地方分离势力基于自身利益因素的考虑,其与本国中央政府发生冲突的同时,也对中国企业投资项目进行阻挠。通过对“一带一路”沿线的地区分离主义案例进行分析,阐明当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分离主义带来的地区安全风险以及对国家间政治互信、外交关系的影响。第三,具体分析当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分离主义对于我国分裂主义的影响。随着信息全球化的发展,恐怖主义和极端暴力分子通过网络等媒介向世界宣扬其意识形态,而地方分离主义在发展过程中由于资金问题和所在国政治环境的制约,少数激进的分离分子逐步向暴力极端方向发展。由此,分离主义在国际化背景下同宗教极端主义和国际恐怖主义产生勾连。与此同时,民粹主义思潮和欧洲分离主义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我国的分裂主义运动。第四,分析“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分离主义的威胁及其所带来的安全风险,加强国家间在反分裂问题上的政策沟通与协调,带动国家反恐反分裂合作,同时充分应用现有国际组织架构,实现在国际组织框架下的国家间合作;其次,建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安全风险评估机制,实现对我国境内分裂主义聚居区法律范围内信息实施监控,有效捕捉相关分离动态信息,达到及时有效遏制分离主义国际化发展;另一方面,加强同沿线国家间科研机构信息共享,及时有效预判当前沿线分离主义国家安全风险状况,为我国企业有效规避安全风险及对外投资出谋划策;最后,建立应对分离主义国际化预警机制,通过建立多层次反分裂协调机制和国家间多层次对话交流机制实现遏制当前分离主义国际化趋势,实现充分认识沿线国家分离主义发展状况及了解实时动态应对当前分离主义全球化所带来的安全局势上的冲击。

李颖成[5](2019)在《吉尔吉斯斯坦非传统安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吉尔吉斯斯坦作为我国“一带一路”战略建设中的重要环节,吉国的安全形势尤其是非传统安全不仅对于吉国本身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更是对我国的“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在吉国和在整个中亚地区的推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苏联解体后,吉尔吉斯斯坦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独立之后的吉尔吉斯斯坦由于历史和现实因素,更加重视政治和军事方面的传统安全,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国家的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随着国内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国际局势的变迁,中亚地区的地缘政治作用进一步凸显,吉尔吉斯斯坦在政治经济领域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接纳西方的“民主”、“自由”,各种势力纷纷涌入,2005年和2010年连续两次的非正常政权更迭,致使吉尔吉斯斯坦传统的政治、军事安全遭到冲击,随之而来的非传统安全问题也不断凸显,“三股势力”日渐猖獗;经济发展受到的阻碍加剧;民族冲突、贫困和毒品等问题致使社会安全风险增大;此外,传统的政治安全也开始不断面临非传统安全的影响,文化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也愈发重要。面对复杂多变的非传统安全局势,吉尔吉斯斯坦在各领域持续发力,积极推动政治领域和经济领域的各项改革,提升国内的政治抗风险能力和经济实力,以此应对国内复杂多变的安全局势,尤其加强抵抗非传统安全风险的能力。同时吉尔吉斯斯坦注重发展同国际社会的交流合作,吉中关系提升到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进一步发展与俄罗斯联邦的联盟和战略伙伴关系,促进与欧盟的政治对话和全面合作,并担任上海合作组织和集体安全条约组织主席国。通过国内和国际的双向发力,推动国家的全面发展,为国家应对非传统安全风险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和支持。中吉两国已经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双方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对推动双边关系发展和加强地区合作具有重要意义。随着中吉两国的合作交流不断深入推进,吉国的安全局势对“一带一路”战略在吉国和中亚地区的推进更是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研究吉国的安全形势,特别是非传统安全局势是十分有必要的。

郑启芬,林延明[6](2019)在《2018年南亚国家政治外交形势综述》文中研究表明2018年,南亚各国的政治形势较为复杂且发展不平衡。印度和尼泊尔执政党地位较为稳固且力量有所增强。巴基斯坦、马尔代夫和不丹大选相继落幕,均出现了执政党更替现象。孟加拉国和斯里兰卡执政党与反对党之间的矛盾难以调和,党际关系进一步恶化,政局动荡的风险在加剧。阿富汗重建仍面临较多难题,民主化进程依然任重道远。不丹、斯里兰卡、尼泊尔和印度四国安全局势大有改善,而孟加拉国、巴基斯坦和阿富汗的安全局势自2017年至今更加动荡,且形势恶化的风险有所提高。南亚国家间关系总体稳定发展,印度与马尔代夫关系由紧张转向缓和,印度与尼泊尔关系迅速回暖,巴基斯坦与阿富汗关系也由对峙转向对话合作,其他南亚国家间关系继续发展。南亚国家与俄罗斯、中国和东南亚关系总体向好,印度与美国关系再度提升,巴基斯坦与美国关系更趋紧张;印度、巴基斯坦与俄罗斯关系进一步发展;印度与中国关系改善,其他南亚国家与中国关系稳步发展。

李佑任[7](2018)在《21世纪初俄罗斯的阿富汗安全政策研究》文中认为阿富汗是世界上最动荡不安的地区之一,同时也是大国博弈的焦点。作为阿富汗的近邻,俄罗斯长期关注、介入阿富汗局势,因为阿富汗局势的变化与俄国家利益密切相关,俄也需要阿富汗充当拱卫俄南部地区稳定、保障中亚安全的缓冲带。自19世纪中叶起,在不断的探索与实践中,俄逐渐形成了一套具有鲜明俄国特征的、关于阿富汗安全问题的政策方针。1979-1989阿富汗战争后苏联解体,俄仍未放弃对阿富汗事务的关注与介入,而普京就任总统后不久便爆发了“9.11”事件,俄便借机迅速重返阿富汗。21世纪初俄罗斯的阿富汗安全政策在既往政策基础上做出了明显的调整,它秉承“在有利于俄国家利益的基础上‘有限介入’”的原则,不以控制阿富汗政局为目标,转而追求俄阿友好及阿国内的“相对稳定”,同时注重防范域外恐怖势力进入阿富汗,并实时跟踪域外大国势力对阿富汗局势的介入及影响。俄罗斯在制订其阿富汗安全政策时,既有对地缘政治环境变化的被动反应,还有对历史与文化渊源的选择性继承,更有基于现实需求做出的反转性政策改变。俄奉行强烈的“实用主义”,坚持“由阿富汗人自己解决问题”。尽管在俄美、俄与北约长期对峙的背景下,21世纪初俄罗斯的阿富汗安全政策同时被赋予了很强的地缘政治含义,但相比于20世纪,“避免另一个阿富汗战争”是当前俄关于阿富汗安全问题的真实想法,今天的俄罗斯对阿内政事务的介入被控制在了一个相对较低的限度。

杨锡蔚[8](2018)在《阿富汗与叙利亚难民问题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二战以后,阿富汗与叙利亚陆续爆发了规模较大的难民潮,阿叙难民作为全球最大的两个难民群体,其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不仅是历史问题,更是一个复杂的政治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学界关注的重点和难点。目前,国内学术界对两者的对比综合研究比较薄弱,对阿叙难民问题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因此,本文对阿叙难民问题进行比较研究分析具有一定的学术意义。本文首先对二战后阿富汗的三次难民潮和叙利亚难民潮的发生以及背景做了介绍,着重论述了阿富汗与叙利亚难民潮背后的政治背景和战争背景,并进行了对比分析;然后对阿叙难民的生存现状做了简要介绍和比较;再者分析论述了阿叙难民的产生原因,着重论述了其政治原因和地缘政治因素;继而分析了阿叙难民问题的影响,重点论述了对国际社会、欧洲国家、阿叙周边国家以及阿叙本国的影响;进而对典型的难民接收国的应对政策和国际组织的难民应对措施进行论述和比较;最后,评析了阿叙难民问题的相似性与差异性,讨论了阿叙难民问题的内在实质。通过分析、研究和比较,本文可以初步得出以下结论。阿富汗和叙利亚难民潮的爆发和阿叙两国发生内战导致国内战火连绵,政局不稳有着直接的关系,同时在外国势力的干涉下,两国还将会产生大量的难民。随着阿叙难民问题日益突出,难民接收国的财政、政局,安全、民族与宗教关系受到了巨大冲击,特别是近年来恐怖组织在难民群体的渗透更是严重威胁各国的安全局势。加之国际救援力量的不足,各国纷纷采取了消极的难民应对政策,使得阿叙难民的生存环境愈加艰难。通过对阿叙难民问题的相似性与差异性比较,我们可以看到,阿叙难民问题产生的本质原因都有内外因的作用,外因是地缘政治的因素,即大国博弈和国家利益争夺的影响,内因则是民族、宗教冲突的升级,即阿叙两国的民族与宗教问题在民族国家构建过程中无法融合达成高度统一,国民的民族与宗教认同感大于国家认同感。

李朝飞[9](2018)在《中国在中亚的软实力外交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新中国成立以来,西方在中国东南沿海一直构筑所谓第一和第二岛链,奉行“遏制而不孤立”政策,在东北亚、东海、南海和南亚四大区域构筑反华“C型”包围圈,阻止中国的和平崛起。中国是“东亚国家”,但中国更是一个“亚洲国家”,通过陆海联动、东西联通凸显陆海两栖型大国的优势与地位。中亚是中国突破西方封锁和战略围堵的重要突破口,是中国巩固西北边境地区稳定、预防极端组织和思想渗透的前沿阵地,也是中国开展“一带一路”建设和拓展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点地区之一。中国对中亚国家的软实力外交是新时代中国对中亚整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的政治塑造力、经济影响力和文化亲和力构建意义重大,也与美国、俄罗斯、欧盟和地区大国在中亚的软实力外交形成鲜明对比。中国对中亚国家的软实力外交包括宣介中国的政治价值观念、彰显中国传统文化吸引力、宣传中国模式和建立孔子学院等方式,未来还可以通过发展中国旅游、建立文化代表处、促进中国经典作品外译和促进中国与中亚的文化交流促进中国与中亚各民族民心相通。中国在中亚的软实力外交是中国特色的大外交,它是实力与影响力、中央与地方、政府与企业、内宣与外宣相互统筹的结果,也是外交部、文化部、宣传部与商务部等各部委既相互分工又彼此配合的重要实践。主体、客体、路径和话语是新时代中国软实力外交的四大要素。未来,中国在中亚的软实力外交应在主体整合、客体选择、路径创新和话语构建等方面,充分利用好“组合拳”,以民心相通为目标,以“一带一路”为抓手,以政策沟通为保障,以上海合作组织为载体,讲好中国“人类命运共同体”与“民生优先”的故事,增强中国文化的亲和力、中国发展模式的吸引力和中国政治的影响力。

沈骏霖[10](2018)在《地区安全复合体视角下的中亚安全问题》文中提出地区安全复合体理论(RSCT)在地区安全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它提供了一种地区主义的理论视角,即地区安全态势是国际安全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对于新现实主义及全球主义对国际安全结构的分析,地区安全复合体理论提供了一种更注重细节差异的研究视角,任何全球性安全问题及国家安全问题在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中亚五国的国家安全问题具有相似性,多表现为跨国性安全问题,因此将中亚五国视为一个地区,在地区安全复合体理论框架下分析和研究中亚地区安全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中亚地区的安全问题具体表现为:政治现代化进程中的安全隐患、长期历史中形成的民族矛盾、极端宗教思想催生的恐怖主义、各国间的边界纠纷和资源争夺、来自阿富汗的跨国贩毒及治安问题等,具体成因涉及政治、经济、宗教、民族、全球性大国的干涉等众多因素。通过对中亚地区安全问题特点及影响因素的总结,以及中亚地区安全形势的影响因素的变化函数的构建,可以看出,中亚地区多种安全问题的产生其根源在于极端宗教思想与社会环境的不良结合以及民族国家体系在中亚地区的不合理构建,由此产生的蝴蝶效应引发了一系列地区安全问题。在地区安全复合体理论的的视角下,以上问题分布在国内层次、地区层次、地区间层次及全球层次四个分析层次中,通过运用地区安全复合体理论的分析框架,能够构建出一个独立的中亚地区安全复合体,继而在每个分析层次中做具体分析,再结合上文中对中亚地区安全问题的产生根源的结论,来评估未来中亚地区安全形势的演变,即中亚地区安全复合体的内部变革是未来中亚地区安全形势演变的关键。对中亚地区安全问题的综合分析对中国近年来提出的“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意义重大。中亚地区对中国有重要的地缘价值,关系着中国西北边疆的安全形势,它的稳定与否事关中国“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在中亚地区的成败。“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在中亚主要面临的风险有:中亚各国政策走向的不确定性、中亚地区的投资风险、多边经济合作中的利益纠纷等,中国应采取的相关对策主要包括:保持与中亚各国长久的政治沟通、加强与中亚各国的反恐合作、完善多边对话合作机制等内容。本论文内容分为四个部分进行研究:第一章主要是论述及分析在研究中亚地区安全问题过程中涉及的相关概念的界定及相关理论基础,包括安全研究方面的相关概念及关于安全研究的相关理论基础,以及中亚地区的历史形成背景。第二章主要论述了中亚地区存在的主要安全问题及其成因、中亚地区安全问题的特点及影响因素,以及中亚地区安全问题的产生根源。第三章是在地区安全复合体理论视角下对中亚地区的安全问题做出理论分析,根据地区安全复合体理论的分析框架构建出中亚地区安全复合体,将中亚安全问题分为四个分析层次,之后总结及梳理在不同分析层次中的因果关系,最后结合上文中对中亚地区安全问题的产生根源的结论评估未来中亚地区安全形势的演变。第四章主要论述了中亚地区的安全形势对中国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影响及对策,包括的战略意义,“丝绸之路经济带”在中亚面临的挑战及中国应采取的相关对策。

二、阿富汗的民族与政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阿富汗的民族与政局(论文提纲范文)

(1)阿富汗政局新变动及我国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 阿富汗政局新变动
二、 阿富汗国家重建面临挑战
三、我国应对阿富汗变局对策

(2)国体·政体·认同 ——巴基斯坦国家构建进程研究(1947-1988)(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选题的提出及意义
        (一)问题意识
        (二)现实考量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的巴基斯坦国家构建相关研究成果
        (二)国外的巴基斯坦国家构建相关研究成果
        (三)国家构建的概念、内涵与理论
    三 研究思路和方法
    四 论文结构
    五 创新之处与不足
第一章 南亚穆斯林独立建国的时代背景
    一 前现代时期:南亚穆斯林政权的出现
    二 西方殖民时代:穆斯林的危机与应对
        1.殖民主义对穆斯林社会的冲击
        2.伊斯兰复兴主义者的探索
        3.伊斯兰现代主义者的探索
    三 20世纪前叶:穆斯林独立建国的观念和实践
        1.穆斯林联盟的成立和发展
        2.“巴基斯坦”概念的形成
        3.“两个民族”理论的形成
        4.《拉合尔决议》的通过
        5.《拉合尔决议》之后的建国过程
    小结
第二章 巴基斯坦国家性质的构建
    一 构建伊斯兰国家的社会条件
        1.殖民体制下的伊斯兰教危机
        2.原教旨主义的社会动员
        3.泛伊斯兰主义的社会动员
    二 国体伊斯兰化时期(1947-1977)
        1.国家的世俗主义起点
        2.《目标决议》的伊斯兰化转向
        3.三版宪法对伊斯兰化的确认
        4.政策领域的伊斯兰化倾向
    三 全面伊斯兰化时期(1977-1988)
        1.全面伊斯兰化政策
        2.全面伊斯兰化后果之一——教派政治
        3.全面伊斯兰化后果之二——原教旨主义
    小结
第三章 巴基斯坦国家政体的构建
    一 军队干预政治的历史基础
        1.新生国家对军队的依赖
        2.军队的建设与扩张
        3.军队介入政治的开端
    二 军队对政治的直接领导
        1.第一次军政府时期(1958-1971)
        2.人民党政府时期(1971-1977)
        3.第二次军政府时期(1977-1988)
    三 宪政建设的坎坷及其成因
    小结
第四章 巴基斯坦国家认同的构建
    一 东巴基斯坦的民族主义问题(1947-1971)
        1.东巴-西巴的并立格局
        2.东巴-西巴的长期矛盾
        3.东巴基斯坦的分离
    二 西巴基斯坦内部的民族主义问题(1947-1988)
        1.信德民族主义
        2.普什图民族主义
        3.俾路支民族主义
        4.穆哈吉尔民族主义的出现
    三 多元认同:其他次国家行为体问题
        1.土邦
        2.部落
        3.城乡
    小结
结论
    (一)巴基斯坦国家的历史定位
    (二)巴基斯坦国家构建的三种维度
    (三)巴基斯坦国家构建维度间的关系网络
    (四)印巴比较视野下的国家构建成果评价
附录一 巴基斯坦国家构建进程重要事件
附录二 巴基斯坦史常用缩略词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后记

(3)南亚地缘因素对“一带一路”的影响和对策研究 ——基于马克思主义地缘思想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创新之处及不足
第一章 南亚地缘因素概述
    第一节 地缘因素
    第二节 南亚地缘因素
    第三节 南亚地缘因素的主要特征
        一、陆海兼备属性形成的地缘环境独特性
        二、“印度中心”带来的地区结构不对称性
        三、长期印巴冲突导致的区域合作低效性
        四、暴恐事件频发造成的地区安全脆弱性
第二章 “一带一路”在南亚推进的依据
    第一节 思想资源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地缘思想
        二、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的地缘思想
        三、西方学者的地缘学说
    第二节 历史基础
        一、古丝绸之路时期的中国和南亚交往
        二、冷战时期的中国和南亚交往
        三、新时期以来的中国和南亚交往
    第三节 现实条件
        一、自然资源禀赋,基础条件良好
        二、经济活力较强,发展潜力巨大
        三、文化根基雄厚,人文环境优越
        四、交往态势良好,实践成果显着
第三章 “一带一路”在南亚推进的不利因素
    第一节 破坏政治稳定的倾向
        一、国内政局较为动荡
        二、跨界民族问题不断
        三、域内外大国间博弈
    第二节 阻碍经济发展的倾向
        一、经济水平总体落后
        二、域内合作往来低效
        三、域外经贸活动受限
    第三节 威胁地区安全的倾向
        一、暴力恐怖事件频发
        二、外交环境遭遇破坏
        三、信息安全难以保障
第四章 “一带一路”在南亚推进的策略
    第一节 坚持平等权利观,开创政治新局面
        一、深化交流对话机制,增强政治互信
        二、重塑跨界民族关系,促进民心相通
        三、摒弃“零和博弈”思想,实现政策沟通
    第二节 坚持共同利益观,促进经济一体化
        一、消除贫困经济根源,带动经济发展
        二、深化区域交流机制,推动合作共赢
        三、加强多边合作互动,促进互联互通
    第三节 坚持综合安全观,构建安全共同体
        一、发挥联合反恐机制,打击暴恐势力
        二、打造良好外交平台,实现开放包容
        三、加强网络空间治理,保障信息安全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分离主义状况及其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文献回顾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点与难点
    五、论文结构
第一章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分离主义的特征及危害
    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分离主义状况
        (一)分离主义的界定
        (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分离主义地区分布
    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分离主义的类型特征
        (一)民族分离主义
        (二)政治分离主义
        (三)宗教分离主义
    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分离主义行为特征及危害
        (一)暴力恐怖主义
        (二)政治经济动荡
        (三)反对合作开发
第二章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分离主义对“一带一路”建设的影响
    一、分离主义的暴力行为对我海外利益安全的直接威胁
    二、分离主义导致的东道国政治经济动荡冲击“一带一路”共建项目
    三、不满与怨恨冲击投资信心和民心相通
第三章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分离主义对我国分离主义的影响和刺激
    一、分离主义的国际化及其相互勾连
        (一)分离主义国际化路径
        (二)分离主义国际化与外部势力联动
    二、分离主义与宗教极端主义、国际恐怖主义的勾连
    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分离主义对我国分离主义的示范与刺激
        (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分离主义对“疆独”、“藏独”的影响
        (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分离主义对“台独”、“港独”的影响
第四章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分离主义威胁的对策分析
    一、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反分裂问题上的政策沟通与协调
        (一)国家间层面
        (二)国际层面:充分发挥国际组织协调作用,建立国家间多层次合作机制
    二、建立我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分裂主义地区的风险评估机制
        (一)国家层面:统筹政治安全问题
        (二)企业层面:运筹风险管控机制
    三、应对分离主义国际化的预警机制和有效举措
        (一)建立多层次反分裂协调机制
        (二)建立多层次对话交流机制,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5)吉尔吉斯斯坦非传统安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的意义
        1.1.1 理论意义
        1.1.2 现实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1.4.1 研究重、难点
        1.4.2 研究创新点
2 相关概念及理论的引入
    2.1 非传统安全的概念引入
        2.1.1 非传统安全的内涵
        2.1.2 非传统安全的特征
    2.2 非传统安全与传统安全的关系
        2.2.1 传统安全
        2.2.2 二者的内在关联和区别
3 吉尔吉斯斯坦非传统安全问题的现状
    3.1 “三股势力”是非传统安全的重要表现
        3.1.1 威胁吉国的意识形态安全和国家政权的稳定
        3.1.2 危害吉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的安定生活
    3.2 经济安全是非传统安全的基础性因素
        3.2.1 过分依赖侨汇收入
        3.2.2 国家财政赤字和巨额外债
    3.3 社会矛盾尖锐引起的社会安全风险
        3.3.1 民族冲突时有发生
        3.3.2 贫困问题难以解决
        3.3.3 毒品问题严重并引发传染性疾病和其他刑事犯罪
    3.4 吉国的其他非传统安全问题
        3.4.1 传统的政治安全表现出非传统性
        3.4.2 文化认同安全问题凸显
        3.4.3 生态环境安全亟待加强
4 吉尔吉斯斯坦非传统安全问题的成因分析
    4.1 吉国自身条件的限制
        4.1.1 部族因素:社会的封闭性导致部族主义强大
        4.1.2 社会因素:公民的法制观念淡薄和社会资源的不公平分配
        4.1.3 政治因素:执政能力较弱和腐败严重
        4.1.4 经济因素:宏观经济不景气
    4.2 外部环境对吉国的影响力增大
        4.2.1 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冲击
        4.2.2 大国博弈的夹缝中摇摆
        4.2.3 阿富汗安全局势带来的不安全因素增大
5 吉尔吉斯斯坦应对非传统安全问题的途径
    5.1 吉国依靠自身力量改革发展
        5.1.1 推动政治体制改革初见成效
        5.1.2 积极推动国家经济发展
        5.1.3 加强防范“三股势力”的侵袭
    5.2 吉国加强同外部世界的交流合作
        5.2.1 积极响应“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
        5.2.2 积极在上海合作组织的框架下开展安全合作
        5.2.3 充分利用欧亚经济联盟改善国内经济现状
        5.2.4 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6)2018年南亚国家政治外交形势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各国政治发展差异较大, 地区政治与安全形势较为复杂
    (一) 南亚各国政治发展差异大, 民主化进程在曲折中前进
    (二) 印度、尼泊尔两国政局较为稳定, 政治版图主色调更为鲜明
        1.印度:人民党地位稳固, “橙色化”加深
        2.尼泊尔:两大共产党完成合并, “红色”力量显着增强
    (三) 巴基斯坦、马尔代夫、不丹三国大选落幕, 执政党更替
        1.巴基斯坦:正义运动党上台执政, 两大老牌政党“轮流坐庄”的局面宣告结束
        2.马尔代夫:执政党大选失利, 反对党赢得胜利
        3.不丹:协同党大获全胜, 执政党出局
    (四) 孟加拉国、斯里兰卡两国政党关系恶化, 政局动荡风险加剧
        1.孟加拉国:卡莉达·齐亚被捕入狱, 民族主义党与人民联盟关系恶化
        2.斯里兰卡:执政联盟走向公开决裂, 联合政府宣告解散
    (五) 阿富汗议会选举艰难完成, 民主政治进程缓慢前行
    (六) 地区安全形势总体向好, 但各国局势差异明显
二、对外关系稳定发展
    (一) 南亚国家间关系
        1.印度与马尔代夫关系转向缓和
        2.印度与尼泊尔关系回暖
        3.巴基斯坦与阿富汗关系改善
    (二) 南亚国家与美国、俄罗斯和中国关系
        1.印度与美国关系再次提升, 巴基斯坦与美国关系紧张
        2.印度、巴基斯坦提升与俄罗斯关系
        3.印度与中国关系回暖, 南亚其他国家与中国关系继续稳步发展
    (三) 南亚国家与东南亚国家关系

(7)21世纪初俄罗斯的阿富汗安全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依据与理论基础
        1.1.1 选题依据
        1.1.2 理论基础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文章结构、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1.4.1 文章结构
        1.4.2 研究方法
        1.4.3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俄罗斯历史上的阿富汗安全政策
    2.1 阿富汗之于俄国家安全的战略意义
        2.1.1 阿富汗的地缘环境
        2.1.2 “南下战略”背景下俄对阿富汗的战略考量
    2.2 沙俄及冷战前苏联的阿富汗安全政策
        2.2.1 沙俄的阿富汗安全政策
        2.2.2 冷战前苏联的阿富汗安全政策
        2.2.3 沙俄及冷战前苏联的阿富汗安全政策效果评估
    2.3 冷战期间苏联的阿富汗安全政策
        2.3.1 阿富汗战争爆发前苏联的阿富汗安全政策
        2.3.2 阿富汗战争时期苏联的阿富汗安全政策
        2.3.3 苏联的阿富汗安全政策效果评估及后续影响
    小结
第三章 世纪之交俄罗斯的阿富汗安全政策
    3.1 世纪之交俄罗斯的阿富汗安全政策的产生背景
        3.1.1 苏联解体后俄地缘政治思想与国家安全战略演进
        3.1.2 “9.11”事件后俄地缘安全环境的变化
        3.1.3 世纪之交俄阿关系的转变与调整
    3.2 叶利钦时期俄罗斯的阿富汗安全政策
        3.2.1 加强边境管控,御敌于国门之外
        3.2.2 制裁塔利班,援助“北方联盟”
    3.3 普京前三个总统任期中俄罗斯的阿富汗安全政策
        3.3.1 重整山河,恢复在阿富汗的存在
        3.3.2 从俄自身利益出发,积极进取
        3.3.3 美军主力撤出阿富汗,俄进一步介入阿富汗事务
    3.4 世纪之交俄罗斯的阿富汗安全政策效果评估
第四章 普京第四总统任期内俄罗斯的阿富汗安全政策分析
    4.1 主动设防,稳定边界
        4.1.1 对“伊斯兰国”进行重点防范
        4.1.2 以塔利班制衡“伊斯兰国”
    4.2 以“有限介入”主导阿和平进程
        4.2.1 与其他国家争夺和谈主导权
        4.2.2 在阿富汗各派势力间纵横捭阖
    4.3 以阿富汗议题撬动大国关系
        4.3.1 以合作缓解对抗
        4.3.2 以对抗倒逼合作
第五章 21世纪初俄罗斯的阿富汗安全政策与中国西部安全
    5.1 俄罗斯的阿富汗安全政策对中国西部安全的影响
        5.1.1 积极影响
        5.1.2 消极影响
    5.2 俄罗斯的阿富汗安全政策对中国的启示
        5.2.1 有选择地承担大国责任与义务
        5.2.2 正规军事力量靠近而不深入阿富汗
        5.2.3 植根民间,多方合作
    5.3 借鉴“俄罗斯经验”维护中国的西部安全
        5.3.1 阻止“三股势力”内外合流
        5.3.2 妥善处理与相邻地区大国的关系
        5.3.3 遏制域外势力对西部周边地区的渗透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8)阿富汗与叙利亚难民问题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二)现有研究的不足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四、论文的难点与创新点
        (一)论文的难点
        (二)论文的创新点
第一章 阿富汗与叙利亚难民问题的背景
    第一节 20世纪阿富汗的三次难民潮
        一、第一次难民潮
        二、第二次难民潮
        三、第三次难民潮
    第二节 21世纪叙利亚难民潮
        一、叙利亚危机的爆发
        二、叙利亚问题的持续
    第三节 阿叙难民问题背景比较
第二章 阿富汗和叙利亚难民问题的基本现状
    第一节 阿叙难民的生存现状
        一、阿叙难民的分布
        二、阿叙难民生存现状
    第二节 阿富汗与叙利亚难民的生存困境
        一、成为难民接收国的负担
        二、生存问题堪忧
        三、救援力量不足
        四、遣返工作困难
    第三节 阿叙难民问题现状比较
第三章 阿富汗与叙利亚难民问题产生原因分析
    第一节 阿富汗难民问题产生原因分析
        一、阿富汗难民问题产生的政治原因
        二、阿富汗难民问题产生的经济原因
        三、阿富汗难民问题产生的社会原因
    第二节 叙利亚难民问题产生原因分析
        一、叙利亚难民问题产生的政治因素
        二、叙利亚难民问题产生的社会经济因素
        三、阿叙难民问题产生原因的异同比较
第四章 阿富汗与叙利亚难民问题的影响
    第一节 对周边国家的影响
        一、对巴基斯坦的影响
        二、对土耳其的影响
    第二节 对欧洲社会的影响
        一、对欧洲国家的影响
        二、对欧盟的影响
    第三节 对阿富汗与叙利亚本国的影响
        一、影响国内的战后重建
        二、影响国家安全局势
        三、影响阿叙对外关系
        四、影响民族国家的建构
第五章 国际社会对阿富汗和叙利亚难民问题的应对政策
    第一节 主权国家对阿富汗和叙利亚难民问题的应对政策
        一、巴基斯坦对阿富汗难民问题的应对政策
        二、伊朗对阿富汗难民问题的应对政策
        三、土耳其对叙利亚难民问题的应对政策
        四、德国对叙利亚难民问题的应对政策
        五、美国对阿叙难民问题的应对政策
    第二节 国际组织对阿富汗和叙利亚难民问题的应对措施
        一、联合国难民署的应对措施
        二、非政府组织的应对措施
        三、主权国家与国际组织的应对对比
第六章 阿富汗和叙利亚难民问题的异同比较
    第一节 阿富汗与叙利亚难民问题的相似性
        一、难民问题产生的原因相似
        二、难民问题的现状与影响相似
        三、被实行的难民应对政策相似
    第二节 阿富汗与叙利亚难民问题的差异性
        一、难民属性的差异性
        二、民族国家构建中民族与宗教的差异性
        三、外在因素的差异性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中国在中亚的软实力外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导言
    一、研究问题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
    四、主要创新
第一章 软实力的概念界定与中国特色软实力内涵
    第一节:软实力的由来
    第二节:软实力的内容
    第三节:软实力的学理研究
    第四节:中国特色软实力的内涵与外延
    第五节:新时代中国在中亚的软实力
第二章 中亚的地域范围及其中国整体外交中的地位
    第一节:中亚的界定
    第二节:中亚在中国外交中的地缘战略地位
    第三节:中亚在中国外交中的地缘经济利益
    第四节:中亚在中国外交中的地缘文化地位
第三章 中国在中亚的软实力外交:历史演进与现实挑战
    第一节:中国古代与中亚的文化交往
    第二节:中国古代对中亚软实力外交的案例分析
    第三节:21世纪中亚在中国整体外交中的地位上升
    第四节:“丝绸之路经济带”与中国在中亚的文化软实力
第四章 中国在中亚软实力外交的类型分析
    第一节:中国的政治价值观念与文化软实力
    第二节:中国文化的吸引力和与中亚国家的人文交流
    第三节:中国模式与中国在中亚的政治文化吸引力
    第四节:孔子学院与中国在中亚的软实力外交
第五章 中国与域外大国在中亚软实力外交对比研究
    第一节:美国在中亚的软实力外交
    第二节:俄罗斯在中亚的软实力外交
    第三节:欧盟在中亚的软实力外交
    第四节:周边国家在中亚的软实力外交——以伊朗为例
    第五节:其他大国软实力外交对中国的借鉴意义
第六章 中国对中亚软实力外交的前景思考
    第一节:周边外交战略是中亚软实力外交的政策保证
    第二节:发挥中亚跨境民族的正面效应有助于增加中国软实力
    第三节:充分发掘经济和贸易政策所蕴涵软实力优势
    第四节:妥善应对中国威胁论,努力改善在中亚的国家形象
    第五节:面向中亚民间、拓展公共外交渠道,增强国家软实力
    第六节:在上合组织框架下推动软实力外交
结论
参考文献

(10)地区安全复合体视角下的中亚安全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文献综述
        (一)国内文献综述
        (二)国外文献综述
    四、研究方法
        (一)历史分析法
        (二)比较分析法
        (三)案例分析法
    五、重点、难点、创新点
        (一)重点
        (二)难点
        (三)创新点
第一章 中亚地区安全问题的相关理论分析及历史形成背景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安全与安全问题
        (二)国家安全与地区安全
        (三)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
        (四)安全困境与安全结构
    二、关于安全问题的理论基础
        (一)地缘政治的相关理论
        (二)西方学者关于安全问题的相关理论
    三、地区安全复合体理论的相关概述
        (一)国际安全研究的理论视角
        (二)地区安全复合体理论基本内容概述
        (三)地区安全复合体理论在中亚地区安全问题研究中的合理性
    四、中亚地区的历史形成背景
        (一)18 世纪前的中亚地区
        (二)沙俄统治时期的中亚地区
        (三)苏联时期的中亚地区
第二章 中亚地区安全问题探析
    一、中亚地区存在的主要安全问题
        (一)政治现代化进程中的安全隐患
        (二)长期历史中形成的民族矛盾
        (三)资源争端及边界纠纷
        (四)极端宗教思想催生的恐怖主义
        (五)跨国毒品犯罪及边界治安问题
    二、中亚地区安全问题的具体成因
        (一)苏联对中亚国家体制建设的历史影响
        (二)苏联对民族关系及民族国家建设的错误认识
        (三)中亚人民精神信仰的危机
        (四)伊斯兰复兴运动催生的原教旨主义思想
        (五)塔利班等极端势力在阿富汗的活动
        (六)美国与苏联在中亚及阿富汗地区的战略对抗
    三、中亚地区安全问题的特点
        (一)以非传统安全为主
        (二)以历史遗留问题为主
        (三)以跨国性问题为主
    四、中亚地区安全问题的影响因素
        (一)中亚地区安全问题的影响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二)中亚地区安全问题的影响因素的特点
        (三)中亚地区安全问题的影响因素的变化函数
    五、中亚地区安全问题的形成根源
        (一)极端宗教思想与社会环境的不良结合
        (二)民族国家体系在中亚地区的不合理构建
第三章 中亚地区安全复合体的构建与分析
    一、中亚地区安全复合体的构建
        (一)中亚地区与中亚地区安全复合体辨析
        (二)中亚地区安全复合体的内核结构
        (三)中亚地区安全复合体分析层次之间的影响机制
    二、中亚地区安全复合体的四个分析层次
        (一)国内层次
        (二)地区层次
        (三)地区间层次
        (四)全球层次
    三、中亚地区安全问题在不同分析层次的因果关系
        (一)中亚地区安全问题在不同分析层次的因果关系结构
        (二)中亚地区安全问题的因果关系结构特点
    四、中亚地区安全复合体的未来变革
        (一)内在变革
        (二)外在变革
第四章 中亚地区安全形势对中国“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影响及对策
    一、中亚地区对中国的战略意义
        (一)对“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有重要的地缘价值
        (二)事关中国西北边疆的安全与稳定
    二、“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在中亚地区面临的挑战
        (一)中亚各国政策走向的不确定性
        (二)中亚地区的投资风险
        (三)多边经济合作中的利益纠纷
    三、中国应采取的相关对策
        (一)保持与中亚各国长久的政治沟通
        (二)加强与中亚各国的反恐合作
        (三)完善多边对话合作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后记

四、阿富汗的民族与政局(论文参考文献)

  • [1]阿富汗政局新变动及我国对策[J]. 沈德昌. 思想政治课教学, 2021(12)
  • [2]国体·政体·认同 ——巴基斯坦国家构建进程研究(1947-1988)[D]. 时佳希. 吉林大学, 2020(01)
  • [3]南亚地缘因素对“一带一路”的影响和对策研究 ——基于马克思主义地缘思想的视角[D]. 姜彦杨. 扬州大学, 2020(05)
  • [4]“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分离主义状况及其影响[D]. 雍通. 兰州大学, 2020(01)
  • [5]吉尔吉斯斯坦非传统安全研究[D]. 李颖成. 新疆师范大学, 2019(06)
  • [6]2018年南亚国家政治外交形势综述[J]. 郑启芬,林延明. 南亚东南亚研究, 2019(01)
  • [7]21世纪初俄罗斯的阿富汗安全政策研究[D]. 李佑任. 国防科技大学, 2018(02)
  • [8]阿富汗与叙利亚难民问题比较研究[D]. 杨锡蔚. 云南大学, 2018(01)
  • [9]中国在中亚的软实力外交研究[D]. 李朝飞.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8(11)
  • [10]地区安全复合体视角下的中亚安全问题[D]. 沈骏霖. 西北师范大学, 2018(06)

标签:;  ;  ;  ;  ;  

阿富汗的民族和政治局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