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西瓦水电站断层泥力学参数与分形尺寸关系研究

拉西瓦水电站断层泥力学参数与分形尺寸关系研究

一、拉西瓦水电站断层泥力学参数与粒度分形关系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唐鹏[1](2021)在《“蠕滑-拉裂-剪断”型锁固岩质滑坡后缘拉裂临界深度与稳定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山峡谷区大型岩质滑坡稳定性常受控于潜在锁固段,孕育形成的锁固型岩质滑坡具有突发性和巨大破坏性。其中,蠕滑-拉裂-剪断机制是一种典型的锁固型岩质滑坡变形演化模式,其变形-破坏全过程具有三阶段发育特征:潜在滑坡体前缘沿近水平或缓倾坡外软弱结构面蠕滑,持续卸荷作用促使斜坡后缘拉裂扩展至临界深度,最终导致中部锁固段脆性剪切破坏,锁固段聚集的高能量引发斜坡突发性失稳形成高速远程滑坡。针对“蠕滑-拉裂-剪断”型锁固岩质滑坡突发性失稳难题,将后缘拉裂临界深度由经验公式深化到理论解析,提出考虑“渐进性演化-突发性失稳”过程机制的稳定性动态评价方法。研究成果不仅进一步揭示了蠕滑段、拉裂段和锁固段时空演化的内在机理,而且对大型深切岩质斜坡稳定性评价和失稳预警也具有应用价值。主要成果如下:(1)根据“蠕滑-拉裂-剪断”型锁固岩质滑坡实例的总结分析,阐述了大型深切岩质斜坡变形破坏的地质环境条件和过程演化机制。“蠕滑-拉裂-剪断”型锁固岩质滑坡属重力型滑坡,突发性失稳受控于中部锁固段沿近似圆弧形路径的脆性剪切破坏,后缘拉裂扩展加深至临界深度是其发生的先决条件和判据。(2)以“蠕滑-拉裂-剪断”型锁固岩质滑坡为原型开展了底摩擦物理模拟试验,揭示前缘软弱夹层蠕滑作用下滑坡后缘拉裂生成扩展机理。后缘拉裂沿竖直方向加速扩展到一半临界深度后开始减速扩展至临界深度;此后,斜坡拉裂缝开始趋于闭合,促使中部锁固段沿圆弧形路径剪切破坏。(3)随后缘拉裂扩展加深,中部锁固段逐渐缩短。根据不同长度岩桥压剪试验成果,基于颗粒离散元数值模拟和断裂力学理论分析,进一步揭示“蠕滑-拉裂-剪断”型岩质滑坡演化机理和岩桥长度效应。锁固段峰残强降(峰值抗剪强度和残余抗剪强度之差)随着后缘拉裂扩展缩短岩桥而不断增大,进而促进“蠕滑-拉裂-剪断”型锁固岩质滑坡突发脆性破坏。(4)受控于单体滑坡个性特征,不同锁固型岩质滑坡应具有不同的后缘拉裂临界深度。采用颗粒离散元法分析了斜坡锁固段近似圆弧形破裂路径,在此基础上结合矢量和法推导了后缘拉裂临界深度理论模型,作为求解后缘拉裂临界深度的新方法,能计算得到相较于早期经验公式更准确的拉裂临界深度。(5)针对拉裂至临界深度前、后的滑坡演化过程,分别建立锁固段强度演化本构模型:(1)、能考虑拉裂扩展作用下岩桥长度效应和锁固段损伤累积的时效FWCS模型,(2)、能反映斜坡突发性破坏的锁固段脆性损伤模型。(6)采用时效FWCS模型和锁固段脆性损伤模型,考虑后缘拉裂达临界深度前、后的斜坡演化过程机制,建立了考虑斜坡“渐变性演化-突发性失稳”的数值模拟方法,进而实现了“蠕滑-拉裂-剪断”型锁固岩质滑坡稳定性的针对性量化评价。基于此,以斜坡后缘拉裂演化为主线,通过拉裂临界深度建立了滑坡早期识别方法,有助于此类突发性滑坡预警预报和防灾减灾。

蔡俊超[2](2020)在《反倾岩质边坡柔性弯曲型倾倒变形全过程力学行为及稳定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反倾岩质边坡倾倒变形现象广泛揭露于水电、交通、矿山等工程边坡中,对工程安全造成重要影响,其所处的变形演化阶段及力学状态是稳定性评价和治理方案选取的关键。而针对柔性弯曲型倾倒变形过程中各阶段力学特征研究尚有不足,特别是变形全过程中层间力学行为与变形特征研究较少。本文在查阅大量反倾岩质边坡柔性弯曲型倾倒变形体案例和现场资料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出柔性弯曲型倾倒变形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形成条件。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手段对柔性弯曲型倾倒的形成条件敏感性、倾倒破坏失稳机理与过程、阶段性层间力学行为特征和倾倒破坏力学判据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了柔性弯曲型倾倒破坏的全过程变形曲线,并建立了变形全过程的阶段性力学判据和针对性的稳定性评价方法。通过系统的研究取得如下主要成果:(1)具有“柔性”特征、单层厚度小、中陡倾坡内是岩层发生柔性弯曲型倾倒变形的必要条件,其发生条件分别体现了岩体力学特性、岩层厚度和岩层倾角等发育特征。(2)结合已有研究,选取岩层倾倒角、最大拉张量、单位拉张量、纵波波速、变形破裂特征等相关指标,对柔性弯曲型倾倒变形程度工程地质分区开展了研究,并总结了各分区岩体变形破裂的力学机理。(3)运用数值模拟方法,选取苗尾水电站坝前边坡建立数值计算模型,反演验证模型合理性后,通过改变单因素条件分析了柔性弯曲型倾倒形成条件的敏感性。研究结果表明,坡高、坡角和岩体力学特性(岩体和结构面的内摩擦角)对柔性弯曲型倾倒变形影响显着,其次为岩层倾角。(4)采用离心模型试验,研究了不同临空条件下柔性弯曲型倾倒变形破坏的演化全过程。试验结果表明其失稳机理为:岩层倾倒弯曲→多级弯折面(带)形成→贯通性弯折面(带)形成→岩体沿某级贯通弯折面(带)剪切失稳。(5)选取典型岩体力学参数组(20MPa)开展柔性弯曲型倾倒数值计算模型研究,综合分析数值计算模型监测点位移曲线特征和柔性弯曲型倾倒变形破坏特征,提出了柔性弯曲型倾倒破坏的全过程变形曲线。变形曲线表明倾倒变形全过程可分为启动阶段、快速发展阶段、暂稳阶段、蠕变阶段和失稳破坏阶段。通过力学分析,分别选取坡角(α)、岩层倾角(β)及岩层与坡面夹角()建立了各阶段的力学判据。(6)数值计算模型监测层面应力与位移曲线揭示了倾倒变形发展过程中层间作用力的分布规律与层间错动规律。启动阶段层间正应力与剪应力近乎全长分布,应力沿结构面深度未呈规则三角形分布,但应力的合力与三角形分布的结构面长度积分近似相等。伴随倾倒弯曲变形发展,层间张开,层间参与受力的层面长度逐渐减小。总体上,坡脚滑移区应力值最大,坡顶倾倒影响区应力值最小,坡体中部倾倒区应力值居中。层间位移规律表现为剪切位移远大于法向位移,且最大值发生在层面顶部或者层间“脱空”部位。(7)通过引入侧向约束系数和板梁截面侧向尺寸,建立倾倒变形三维力学模型,确定了倾倒弯曲折断深度与侧向约束系数、板梁宽度之间的量化关系。板梁首次折断深度随板梁侧向约束系数的减小而增大,表明侧向约束系数越小,临空条件越好,越易于发生倾倒破坏,且倾倒折断深度越大,揭示了倾倒变形破坏的边界效应。(8)基于柔性弯曲型倾倒体发育过程的时空变形特征,提出了“浅层初始阶段+深层最终阶段”的全过程柔性弯曲型倾倒变形稳定性评价方法。浅层初始阶段的稳定性采用改进折断面形态的悬臂梁方法。深层最终阶段的稳定性采用岩层变形最终形态的突变理论方法。将该方法应用到实例中,研究表明分析结果与现场调查结果较为吻合。

钟正恒[3](2020)在《如美水电站坝基岩体渗流及防渗范围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拟建如美水电站位于西藏昌都地区芒康县境内的澜沧江以下河段流域上,是昌都以下河段流域规划的第五个梯级电站,挡水建筑物拟采用心墙堆石坝,最大坝高315m,水库正常蓄水位2895m,水电站控制流域面积7.94万km2,多年平均流量为648m3/s,相应正常蓄水位以下库容37.43亿m3,装机容量2100MW。前期现场调查表明:如美水电站区域地质构造背景复杂,枢纽区内地质构造发育,两岸斜坡风化卸荷特征差异明显,发育有多条断层和挤压带,各级结构面组数较多且发育密集。尤其斜坡浅表部卸荷带岩体、长大裂隙以及侵入岩脉发育,与周围围岩裂隙形成的裂隙网络结构复杂,构成了地下水运移的直接通道,对坝基防渗治理和工程安全运行带来一定困难。本文从坝址区工程地质环境条件出发,系统研究了两岸坝基岩体裂隙的发育程度及规模,对岩体结构及岩体渗透结构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通过坝基岩体渗透特性的研究获得了不同结构类型岩体的渗透系数;最后利用Visual Modflow软件对中坝址区蓄水前后的渗流场进行分析和对比,讨论了防渗帷幕深度对渗漏量的影响,并对防渗帷幕处理的范围进行了工程地质类比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总结分析了左、右岸坝基岩体结构面的发育特征,对不同类型结构面产状、发育规模及充填特征等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出左岸共揭露有Ⅲ级断层20条,产状为N5~25°E/NW(SE)∠75~88°的断层发育具有绝对优势,延伸长达100~400m,其中重点概括了断层L72的空间发育特征;右岸Ⅲ级断层多呈陡倾发育,破碎带宽度在10~40cm。Ⅳ级断层在左右岸多以陡倾角为主,且成组发育;Ⅴ级结构面主要为基岩裂隙,裂隙面多闭合,且裂隙发育程度与岩体卸荷有关,不同规模裂隙在空间中的展布和组合,构成了坝基岩体渗流的基本地质模型。同时两岸坝基岩体结构类型随卸荷分带变化,斜坡由表及里随卸荷程度降低岩体完整性有所提高。(2)归纳了多数工程岩体当中常见的5类基本渗透结构及其复合类型,对如美坝址区不同卸荷带岩体的渗透结构进行划分,得出坝址区岩体渗透结构主要以带状、裂隙网络状渗透结构为主。带状渗透结构主要由强卸荷带岩体、规模较大的断层、岩脉及其周围裂隙密集带组成,为渗流的主要通道。裂隙网络状渗透结构主要由弱卸荷和未卸荷基岩中的裂隙切割构成,为渗流的次级通道。(3)通过压水成果试验分析和裂隙岩体渗透张量计算,得出坝基岩体渗透性总体随垂向埋深和水平硐深的增加而逐渐减小,岩体渗透性主要随风化、卸荷分带变化,不同开度岩体的渗透系数往往不同。为验证计算参数的合理性,收集了多个水电工程卸荷分带岩体的渗透系数及试验数据,讨论了岩体卸荷程度与渗透性大小的关系,结合参数类比综合选取了坝址区各卸荷分带岩体的渗透系数。(4)利用Visual Modflow三维地下水有限差分软件,对中坝址区不同工况下地下水渗流场进行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天然状态下,中坝址区浅部地下水由两岸向澜沧江排泄,深部岩体地下水自右岸向左岸径流。当水库正常蓄水以后,由于坝前后水头差的存在,水头等值线向坝后发生折变,库区上游水流绕过两岸岩体向下游渗漏,在两岸坝肩位置形成了绕坝渗流。其中,坝基强卸荷及弱卸荷岩体均形成了一定范围的绕坝渗流,且随卸荷程度的降低,绕渗范围有所扩大。蓄水后两岸观测孔地下水位均有明显抬升,右岸水位逐渐上升,左岸水位先上升而后逐渐递减。(5)蓄水产生的坝基及坝肩渗漏问题突出,通过模拟软件中的水均衡模块对坝基及坝肩渗漏量进行预测,显示蓄水后坝基及坝肩的渗漏量为10307.968m3/d;设置120m防渗帷幕后渗漏总量为7495.363m3/d;设置150m防渗帷幕渗漏总量为6384.9199m3/d;设置200m防渗帷幕渗漏总量为5690.7113m3/d。防渗帷幕对坝基渗漏量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帷幕深度为150~200m时防渗效果较好。(6)综合上述坝址区裂隙发育特征、岩体结构及渗透结构特征、坝基渗透特性以及渗流场分析,参考国内外大型土石坝工程防渗设计规范及处理经验,对如美坝址区防渗标准进行区段划分,拟定了帷幕在河床坝基及两岸坝肩的延伸范围。其中河床坝基段以q≤1Lu作为相对不透水层,建议该段坝基帷幕深度(与建基面最小距离)取200m。左、右岸中上高程坝基以q≤3Lu作为相对不透水层,并按照50m左右高差设置一层灌浆平硐,左、右岸坝基分别设置5层灌浆平硐用于防渗帷幕灌浆及相关水文试验。(7)对于坝址区浅表强卸荷带岩体及煌斑岩脉等带状渗透结构,建议全部挖除,结合置换和加固措施进行防渗处理;而深部起主导作用的断层和长大裂隙,应保证帷幕灌浆方向与主导裂隙方向正交,从最大程度上封堵渗漏通道,从而降低坝基岩体渗漏量,保证坝基渗透稳定。

张津铭[4](2020)在《沙坪一级水电站左岸坝肩边坡岩体结构特征及稳定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拟建大渡河沙坪一级水电站位于四川省乐山市峨边县及金口河区境内,属大渡河中游河段的中部,总装机容量为360MW,坝型为混凝土闸坝,最大坝高63m。沙坪梯级水电站是大渡河中游22个规划梯级中的第20个梯级。坝址区内发育区域断层F10,贯穿坝址上、下游,走向与河流流向大致相同,倾向左岸山体内侧,倾角60o~80o。受F10断层影响,左岸边坡岩体风化卸荷作用强烈,卸荷拉裂变形较为严重,岩体较破碎,存在坝肩渗漏及边坡稳定问题,直接关系到工程施工期及完工运行后蓄水等安全,因此对左岸坝肩边坡的岩体结构及稳定性分析研究是十分重要的。本文以大渡河沙坪一级水电站推荐坝址金口河坝址左岸边坡为研究对象,在查阅了前期相关研究成果,对坝址区进行了现场野外地质调查,并进行相关室内试验后,对左岸边坡的工程地质条件、边坡岩体结构特征、区域断裂结构面的工程特征、岩体与结构面强度参数、岩体质量分类、边坡的变形及稳定性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根据对坝址区内左岸边坡影响较大的F10断层(Ⅰ级结构面)发育特征、工程性状及其产生的构造影响,结合左岸坝肩边坡的边坡岩体结构质量分类和相应现场、室内试验参数,采用地质分析法、刚性极限平衡法和数值模拟分析法等方法,对左岸自然边坡及其开挖后的变形特征进行深入分析,并给出了稳定性评价。通过系统的分析研究,本文主要取得以下成果:(1)沙坪一级水电站工程所在区域的构造条件复杂,区域构造稳定性分级为稳定性较差。工程所在区域相应地震基本烈度为Ⅶ度。左岸近河床部位存在岩脉侵入,侵入脉岩主要为蚀变辉绿岩及花岗斑岩。根据调查,区域断层F10位于坝址区,且地层经多次地质构造作用,岩石已呈不同程度的变质,地层倾角较陡,坝址左岸白云岩岩层产状为:N20o~40oE NW∠50o~70o。边坡岩体卸荷及表部风化作用较为强烈,表部岩体较破碎。受陡倾结构面影响,左岸坝肩边坡地下水埋藏较深,雨季降水很快流失,对边坡影响不大。(2)根据野外调查以及室内统计分析可知,左岸坝肩边坡存在Ⅰ级~Ⅴ级结构面,其中对左岸结构及稳定性影响较大的为区域大断裂F10(Ⅰ级结构面),产状为N0o~40oE NW∠60o~80o,压性,地表未见露头。边坡断层走向主要为NNE向,次为NE、NNW向,并以陡倾角最为发育,缓倾角相对不发育,断层性质以压性为主,主要属岩块岩屑型。坝肩边坡节理裂隙从产出方向看,左岸优势方位主要以NNW、NNE向为主,平行发育,断续延伸,且陡倾角结构面占有绝对优势,缓倾角结构面次之。(3)综合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边坡的岩体质量评价分析。得出左岸坝肩边坡岩体质量向山内依次为Ⅴ、Ⅳ与Ⅲ类岩体,其中以Ⅴ类岩体为主,岩体整体较为破碎,大部分分布在边坡表面强风化卸荷处与边坡深处受F10断层(Ⅰ级结构面)构造影响发育的断层破碎带及受影响的周围岩体区域;Ⅳ类岩体主要是由断层挤压破碎带,岩脉发育,水位等为主导因素的部分弱风化岩体;Ⅲ类岩体比重最少,主要为边坡深处微风化完整性较好岩体。同时根据边坡岩体质量分级,参照规范中相应类别岩体参数建议值,结合工程地质类比法、室内岩体力学实验和现场试验资料综合确定岩体力学参数。同时,对断层带结构力学性质进行现场及室内试验,得到关于F10断层的相关物理试验性质成果,可为边坡稳定系分析、实际边坡设计提供参考。(4)采用地质分析法、刚性极限平衡法和数值模拟分析法等方法,严格按照施工工序分层次,较系统的分析评价了左岸坝肩边坡稳定性。分析表明左岸坝肩边坡随施工开挖以及后期蓄水运营过程中,边坡体内的浸润线也逐渐抬升,且蓄水对边坡体内影响深度增加;铁路路基的沉降量表现为内侧小,外侧大的趋势;在一级开挖完成后,左岸上部覆盖层及边坡整体相对稳定,铁路路基边坡的局部稳定性相对较低,部分计算工况处于不稳定状态,因此对铁路路基边坡需要及时支护。

谭洵[5](2017)在《倾倒变形斜坡中折断带岩体碎裂结构特征及其抗剪力学性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青藏高原东南缘的高山深切峡谷区,为包括倾倒在内的大量斜坡变形提供了有利地形条件,在有利变形的内外条件下,反倾斜坡中孕育的一系列倾倒变形-破裂迹象使得坡体结构十分复杂,特别是逐渐贯通的折断面或折断带,这样的带状区域是岩土体抗剪力学性能显着降低的位置,因而被看作是潜在的剪切滑移破坏面之一,最终可引发浅层或深层的滑移。可以看出折断带岩体的抗剪力学性质尤为关键,鉴于此,本文在总结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两处反倾斜坡倾倒变形体实例调查,提出了倾倒变形破裂迹象对于坡体的四点意义,即倾倒变形破裂迹象是坡体产生倾倒变形的证据、是划分倾倒程度区间的依据、是岩体质量评价考虑的因素以及可能成为坡体中的潜在剪切滑移界面,并分析了倾倒变形所引起的变形破裂形式的力学机制成因与发育分布,总结了倾倒变形程度分布特征,并从工程地质调查与数值计算的角度探讨了折断带在坡体中可能的分布。根据岩性、成因机制和碎裂结构特征划分了折断带岩体类型,并进行了岩体质量评价。针对脆性折断型折断带碎裂岩体,采用基于图像采集与处理的调查方法与分形分析理论进行了碎裂程度的定量刻画。最后,探讨了适于脆性折断型碎裂岩体的抗剪强度模型。研究结论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成果如下:(1)折断带在倾倒变形斜坡中的分布研究。从工程地质调查与计算两方面入手进行折断带在坡体中的分布研究。倾倒变形迹象在坡体表部与内部的分布是针对倾倒变形的工程地质调查的专门内容。在坡体内部,倾倒引起的变形破裂有六种形式,并以六种破裂形式分布为主要依据总结倾倒变形程度分区。潜在失稳界面的位置在于:倾倒变形破裂极发育位置,岩性及岩体结构前后变化较大的交错地带,不利断层、错动面和软弱夹层发育位置等,倾倒变形程度各分区的界面也趋于判定在这些位置。计算方法上,在节理有限元数值计算中,拉屈服单元发育在坡体中上部的岩层上侧,表明在倾倒变形变形初始阶段拉应力容易首要控制岩板的破坏,提取坡体中拉屈服状态单元坐标进行线性拟合,直线型拟合线倾角与反倾坡体岩板倾角有很好的对应关系。(2)折断带碎裂岩体结构特征及岩体质量评价研究。岩性软硬不同的岩板倾倒产生结果不同,据此将折断带碎裂岩体划分为脆性折断型、柔性弯曲型和混合型。脆性折断型折断带的主要特点为岩性是弹性、弹-塑性的较硬岩,如灰岩、白云岩、砂岩等,岩板层面倾角发生显着折断突变,岩体中张-剪破裂面(破劈理)发育,并伴有一定的拉开,或者岩体呈块状化碎裂,岩体整体较为破碎松弛。柔性弯曲型折断带的主要特点为岩性为岩性是塑-弹-塑性、弹塑蠕变性的较软岩,如板岩、千枚岩、泥岩等,岩板层面倾角逐渐由陡至缓地发生变化,或者发育“S”型的揉皱弯曲,弯曲带内部岩体有一定糜棱结构化,岩体整体较为软弱。混合型折断带的主要特点是呈现出岩体折断碎裂,同时也表现出一定的柔性变形,张-剪性破裂面发育但闭合较为紧密,推测该类岩体前期经折断后在上覆岩土体压力下,再度发生压紧压密、结构面闭合胶结,岩体倾倒角度虽大但具有相对前两者较好的整体性。岩体质量评价结果显示折断带岩体属于Ⅳ级较差岩体,并用Hoek-Brown法进行了抗剪参数评价。(3)折断带碎裂岩体碎裂程度定量分析方法研究。针对溪洛渡星光三组反倾斜坡PD02中137142m脆性折断带,使用高数位数码相机对碎裂岩体进行图像采集,经矢量化得到其岩体结构面及碎块体分布图,发现碎裂岩体具不同碎裂程度的细部特征:即结构面切割状、碎块状、未完全脱离母体碎块状。并对碎裂块体统计分析得到:碎块体可视粒径符合对数正态分布,数学期望为4.66cm,标准差为1.62;碎块体可视短轴符合泊松分布,数学期望为2.89cm,标准差为1.70;可视长轴与可视短轴比值符合负指数分布,数学期望为2.03,标准差为0.82。从碎裂块体块度分布与结构面展布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分析,前者得到(c)区的分形维数为2.5073,后者得到的平均分形维数为1.85。(4)脆性折断型碎裂岩体的抗剪强度模型研究。星光三组反倾斜坡PD02中137142m脆性折断带(c)区岩体趋于碎块化,是力学性质最低的区域。(c)区呈带状缓倾坡外延展,对坡体稳定性不利,在坡体的变形演变过程中,该区段最有可能的破坏是向坡外剪切滑移。Barton模型等效转化的抗剪力学参数:内摩擦角24°、粘聚力0.77MPa;Hoek-Brown模型等效转化的抗剪力学参数:内摩擦角为26°、粘聚力2.10MPa。

赵伟华[6](2015)在《基于变形破坏模式的高边坡危险路径分析及连通率计算研究 ——以怒江松塔水电站边坡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我国西南地区形成了独特的高山峡谷地貌,随着在这一地区开展的水电工程建设规模的扩大,高边坡岩土体稳定性问题越来越突出。本文以扎实的地质调查和详尽的地质资料为基础,通过对西藏怒江松塔水电站坝址区高边坡岩体结构的精细描述及成因分析,基于地质变形现象调查、中缓倾结构面迹长估计和基于颗粒离散元的边坡岩体结构网络模型及复杂边坡模型的构建,综合分析了边坡变形失稳模式和潜在危险路径,并采用带宽投影法结合边坡岩体结构网络模型对潜在危险路径连通率进行了计算,通过以上系统研究工作,取得以下主要研究成果:(1)从结构面工程地质性状及工程地质意义出发,对工程区揭露的结构面进行了系统地分级分类和精细描述;获得了Ⅱ、Ⅲ级确定性结构面的空间展布特征和工程地质特性,并分段、分部位开展了随机结构面工质特征的数理统计分析。坝址区边坡岩体结构主要由陡倾断层、岩脉与中缓倾随机结构面组成。(2)结合边坡结构特征、挽近河谷演化历史,针对坝址区内中缓倾裂隙大部分呈长大结构面或裂隙密集带产出特征,考虑其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对中缓倾裂隙(裂隙带)的发育密度、空间分布组合模式、均质区划分及成因机理做了专门研究。①获得了中缓倾裂隙的空间分布特征和组合模式。中缓倾裂隙大部分表现为与坡面近于平行,发育深度在150m200m;不同高程上,中缓倾角裂隙总体表现为“上陡下缓”的特征;水平硐深方向上,中缓倾裂隙总体上表现为由表至里的数量减小,但表现为中缓倾裂隙密集带和稀疏带的相间分布;部分中缓倾裂隙的分布与岩脉、断层密切相关,在距坡表一定深度范围内,在断层、岩脉附近多见中缓倾裂隙密集带的出现,张裂断层、岩脉为中缓倾裂隙的充填泥质提供来源。②综合地质分析、微观电镜扫描和FLAC3D数值模拟三种方法,深入分析了中缓倾裂隙的成因,认为其是河谷间歇性快速下切,岸坡相应卸荷的结果。当河谷快速下切时,峰值应力小于岩体破坏的瞬时强度,没有足够的时间产生微裂隙,或微裂纹无法贯通形成宏观破裂,当河谷慢速下切时,岩体内驼峰应力值大于岩体长期强度,在坡体内形成卸荷裂隙。故随着河谷下切速度更替,裂隙带从一个密集带“突跃”过渡到另一个密集带的现象。当硬质均质边坡内增加岩脉、断层等软弱带时会产生沿断层、岩脉松弛,一方面近坡表断层、岩脉的存在会使剪应力增加的集中程度有所增加,且在相邻较近的岩脉之间产生较高的剪应变增量,另一方面大规模的断层、岩脉会使岸坡主要在岩脉、断层宽带内产生在的松弛,弱化中缓倾裂隙密集带的生成。(3)根据现场对边坡典型卸荷现象的详尽调查,结合纵波波速、完整性指数、隙宽和及张性裂隙面密度四个定量指标,对坝址区卸荷带进行了定性分析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的合理划分,确定了岸坡的卸荷组合模式和空间分布特征。①获得了坝址区边坡的卸荷分带特征,总体表现为“强卸荷仅局部发育、弱卸荷发育为主、深部集中卸荷典型发育”的特点。即:岸坡强卸荷带局部发育,以宽张裂隙为判断标准,沿岩脉或断层的变形表现为整体松弛脱落。弱卸荷带在各平硐内普遍发育,以发育中缓倾裂隙(中缓倾裂隙密集带),并沿其剪切、剪张变形为主,以及沿断层或岩脉接触边界(而非整体松弛)的张裂变形。深部集中卸荷是松塔坝址区的典型特征,在弱卸荷深度以内,经过大段的新鲜完整岩体后,又可见发育裂隙密集带,但裂隙大多闭合干净,硬性接触,或可见沿单条裂隙、沿断层、岩脉接触边界的张裂夹泥现象。裂隙(裂隙带)间岩体新鲜完整,且裂隙间距较大,由几米至几十米不等。②由松塔坝址区的岸坡卸荷机理,弱卸荷带硐深范围以外,岸坡的卸荷组合模式总体表现为沿陡倾岩脉、断层的拉裂与中缓倾裂隙带蠕滑剪切组合形成的陡-缓阶梯状。(4)采用Laslett法、H-H法和广义H-H法三种迹长估计模型,针对迹长估计模型对裂隙均匀分布的假设,本文合理划分裂隙均质区,分区、分段估计了裂隙迹长,讨论了三种方法的适用性。由于测量窗口对长大迹长估计能力有限,采用分形分维理论,考虑测量尺度效应,对长大中缓倾裂隙估计迹长进行了修正。并计算得到各分段分区中缓倾裂隙的二维连通率。依据中缓倾裂隙二维连通率结果,结合现场地质调查的边坡裂隙分布特征和变形特征,初步评价了边坡潜在危险路径。认为边坡的潜在危险路径是以浅地表的小规模局部变形为主,且变形模式表现为阶梯形。(5)在颗粒离散元数值模拟中,建立了单轴压缩实验和结构面直剪实验,分别用以确定岩石和结构面的宏观力学参数与颗粒微观力学参数的对应关系,为分析平行裂隙密集带的力学特性和评价边坡的失稳模式提供基础。(6)针对坝址区内中缓倾裂隙密集带和裂隙稀疏带相间分布的典型特征,结合现场调查,采用PFC2D对含不同数量、间距、带宽、倾角的中缓倾裂隙密集带的岩体在不同围压条件下的力学特性和带内变形方式进行分析。①中缓倾角裂隙密集带变形现象可概括为沿单条裂隙的剪切、沿多条平行裂隙的剪切、切层剪切贯通和阶梯形切层剪切贯通四种类型。②无论间距大小,随着裂隙数量增加,岩体的峰值强度和弹性模量逐渐降低,特别是当1条裂隙出现在完整岩体中时,下降幅度最大,随着裂隙数量的增加,降低幅值逐渐减小。③固定裂隙间距,随着裂隙数量的增加,岩体的破裂宽度会增加,且裂隙间的阶梯形破坏也越明显;固定平行裂隙数量,位于两平行剪切裂隙之间张性翼裂纹之间的距离会随着裂隙间距的增大而增大;固定平行裂隙密集带总宽度,随预制裂隙间距的减小和数量的增加,预制平行裂隙之间的相互作用也越明显。④裂隙倾角较缓时,随着裂隙数量的增加,岩体的抗压强度变化不大,随着平行裂隙倾角的增加,岩体的抗压强度随裂隙数量增加下降明显;含相同数量平行裂隙的岩体,随着裂隙倾角由缓至陡,与完整岩体比较,岩体的变形方式由缓倾角的基本无影响,中倾角的沿裂隙剪切变形为主到沿陡倾角裂隙的拉张破裂。⑤围压的增大使含平行裂隙密集带岩体的变形方式趋向与完整岩体一致。(7)基于裂隙发育程度和空间分布模式,对典型剖面S4线岩体结构进行了工程地质分区,分别统计各区段随机节理的概率模型,采用颗粒离散元PFC的离散网络模拟功能,模拟产生了随机节理的网络模型,然后将随机节理模拟与断层、岩脉等确定性结构面耦合,获得了坝址区的典型岩体结构(网络)模型,并通过平硐实测裂隙图形、裂隙空间组合模式对其效果进行了检验。(8)基于颗粒离散元PFC,建立了边坡岩石材料,并将岩石材料与结构面网络模型耦合,构建了复杂边坡模型,并基于重度增加法,对边坡潜在失稳模式和危险路径进行了数值模拟。将数值模拟结果与地质过程机制分析、中缓倾结构面二维连通率计算相互对比验证,获得了边坡潜在失稳模式主要为剪切-拉裂。左岸边坡的潜在失稳路径主要表现为高高程的陡倾拉裂在坡脚产生压剪构成的长板状块体失稳,低高程则由断层、岩脉与中缓倾裂隙组成阶梯状变形。右岸边坡的潜在失稳模式以剪切-拉裂为主,潜在危险路径则以浅坡表陡倾断层、岩脉与中缓倾裂隙组合形成的小规模阶梯形为主。但在边坡内部存在1个使边坡整体变形的潜在危险路径。(9)通过将构建的岩体结构网络模型导出到CAD,基于带宽投影法,获得了每个潜在危险路径的连通率,并通过对潜在危险路径分段计算连通率,确定了各个潜在危险路径上的锁固段。结果表明,边坡变形破坏模式为阶梯形为主,整体失稳为“三段式”。边坡以浅坡表的阶梯形的变形路径连通率值较高,而边坡整体失稳的潜在危险路径连通率值较低。(10)本文以扎实的地质调查和详尽的地质资料为基础,建立了“以边坡变形破坏模式分析为前提,通过耦合边坡岩体结构网络模型和边坡重力场,获得边坡潜在危险路径,然后以边坡岩体结构网络模型为基础,结合带宽投影法对危险路径进行连通率计算”的研究新思路,提高了边坡稳定性和连通率评价的可靠性。

刘明[7](2014)在《锦屏一级水电站左岸边坡大规模开挖的地质—力学响应研究》文中指出五百米级、数百万方的大规模岩石高边坡开挖及其变形响应是大型水电工程建设面临的重大工程问题。本文通过开挖期的施工地质编录、原位试验等最新工作,详细复核了锦屏一级工程左岸边坡岩体结构特征、岩体质量及参数特征。基于边坡各类结构面的控制作用,分析了边坡变形及稳定的控制性边界条件。全面调查了边坡开挖变形迹象;结合开挖过程和边坡结构,深入分析了不同深度及重点部位的监测数据;总结了本例岩石高边坡研究对象在大规模开挖条件下,其开挖变形的地质-力学响应机制及规律。针对变形主体部位,进行了系统的SIGMA/W开挖模拟分析,探讨了边坡开挖变形基本背景、控制作用及过程,变形性质及稳定性态势。论文取得了以下主要研究成果:(1)工程区所在的断块区域稳定性相对较好,现今构造应力场总体为NW向,属于低围压、低应变能的能量累计状态;而与之相邻的大型活断裂—安宁河断裂—活动性水平较高,其正趋成熟的“地震空区”NW边缘即在坝址区一带,因此应重视其活动性变化将带来的影响。(2)根据结构面与坡面的交切关系,诠释了结构面迹线侧伏规律,并应用于地质编录,资料校核之中,保障了岩体结构调查的可靠性。通过调查表明:边坡主体部分(坝头及以上)岩体结构条件及质量存在上部偏差、下部相对更好的特征;与前期勘探认识总体一致,但f42-9断层沿线呈现断层密集发育的软弱岩带显然弱化了其主控性作用。(3)通过开挖期岩体原位试验、波数检测等手段获得的最新成果表明:左岸边坡各级岩体变形及强度参数的初步建议值是合理可信的;为后续的数值模拟分析的参数选取提供了指导性原则。(4)所揭示的开挖变形响应可归纳为四种性质,即卸荷回弹、差异回弹、倾倒-张裂、深部滑移-张裂等变形破裂现象,以浅表卸荷回弹松弛为主。这些直观的变形迹象主要发育在坡体内部、而坡表不发育,显示变形性质尚属边坡自适应调整态势,并无局部恶化状况。(5)边坡开挖主体的变形受坡体宏观结构的控制作用明显:多点位移计孔口变形明显者、硐室结构裂纹集中者,都主要集中在坝头拉裂部位;锚索测力计显示的锚固力增加部位,往往也在煌斑岩脉(X)、f42-9断层等主控带的露头附近。(6)系统监测分析表明,开口线部位的位移矢量大致平行地表、量级100mm左右;开挖区坡体的变形,以水平横河向位移为主导分量,垂向上多以沉降为主,但量值很小,表现出不均匀压缩特征;坡体深部变形主要集中在煌斑岩脉X以内的深裂部位,获得的侧向位移40mm,模拟结果显示垂向上为沉降位变形。总体上,边坡开挖变形动态对开挖过程、进度响应密切,趋面性、波动性、阶段性、节奏性同步特征明显;开挖对上方坡体变形的影响,在100m高差以内强烈,在200-300m以内影响逐渐减弱,以后(尤其挖完后)便趋于稳定。(7)根据变形现象认识、监测数据反馈和支护工况分析,边坡开挖整体变形的概念模式可总结为一种“岩锚墙底部压缩、上部倾倒鼓胀—深部滑移张裂”的复合模式,进一步的数值模拟分析表明,该模式能够很好地衔接各部位变形现象。(8)综上可得,锦屏一级左岸岩石高边坡的开挖变形系“大开挖+强支护”条件下受f42-9断层等坝头特定地质结构控制的一种变形自适应调整响应;而导致其深部变形的基本背景在于坡体结构条件和应力调整作用,即f42-9断层本身规模大、控制的范围深,再者就是大规模开挖后应力的强烈分异。三层抗剪洞及系统锚索形成的岩锚墙则是控制开挖变形及稳定的基本作用,实际数据证实,这存在一个“抗剪洞起效→垂向压缩-侧向膨胀→深部扩展”的调和过程。(9)据上述判断,从控制施工期边坡变形及稳定角度看,实施的支护量是足够的、边坡保持稳定。

郑金明[8](2013)在《拉西瓦水电站地下厂房洞室工程地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我国大型水利水电工程中,水电资源丰富的区域大多数位于西部深切河谷地区。受岸坡陡峭,河谷狭窄地形条件的制约,往往需要将发电机群设置在地下洞室中,高边墙、大跨度的地下厂房必然会遇到复杂的地质条件和难以预料的工程地质问题,工程围岩稳定性成为工程设计与施工中的关注重点。本文以拉西瓦水电站主厂房及主变室地下厂房洞室为例,主要从工程地质环境条件研究、室内试验与现场原位测试、数值分析等理论方法及手段,研究坝区岩体结构及强度特征,并依据河谷演化过程,重现地应力场形成机制及分布特征。在进行详细的现场勘察和试验基础上,从基本地质条件、断裂发育特征、应力场特征、岩体质量和洞室稳定性等多方面进行地下主厂房及主变室洞室围岩稳定性分析研究。对于拉西瓦水电站地下厂房洞室工程地质研究,主要内容包括:(1)研究区域地质环境及坝址区工程地质条件;(2)研究厂房区结构面的产状、发育程度、表面形态等发育特征和分布规律,绘制倾向节点等密图;(3)采用Q分类、RMR分类、水电规范分类分级标准评价围岩质量,以及厂房区岩体质量空间展布特征;(4)研究应力场特征,包括区域地应力分布特征及规律、坝区应力空间分布特征、模拟河谷形成演化过程等;(5)运用有限单元、有限差分软件,建立数值计算模型,计算分析工程开挖后引起的地应力场重分布特征,评价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为支护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赵宪民[9](2013)在《三河口拱坝建基岩体特征及坝肩稳定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三河口水利枢纽为引汉济渭工程的两个水源之一,是整个调水工程的调蓄中枢。拱坝坝高145m,水库总库容为7.1亿m3,调节库容6.6亿m3。坝址区工程地质条件复杂,断裂及节理发育,对坝肩的稳定有一定的影响。可利用岩体为变质砂岩、结晶灰岩,局部夹大理岩、伟晶岩脉及石英岩脉,该类岩体主要为坚硬岩,但在纵波波速、力学参数上存在较大的波动性,根据现行规范在划分岩体结构、岩体风化及岩体质量方面与实际存在一定的偏差,划分结果不能真实反映岩体的工程地质特征,直接影响建基面的选择。如何准确评价建基岩体的特征,安全、经济的选择建基面的位置,以及根据选择的建基面进行坝肩稳定性的分析,成为该工程重要的研究课题。论文以三河口拱坝建基岩体为研究对象,重点开展建基岩体的结构、风化划分和岩体质量评价,在此基础上进行建基面的选择及坝肩稳定性分析研究,主要取得的成果如下:(1)开展了大量的岩体变形试验、直剪试验、波速测试、钻孔变形试验等现场原位试验,重点研究了变质砂岩、结晶灰岩的力学特性,获得了一系列岩体力学参数,建立了岩体变形模量与波速的关系。(2)通过区域断裂特征、震源机制解、地应力测试、有限元数值模拟等方法,确定该区最大主应力方位为NE向;根据坝址区横剖面应力场的数值模拟结果,把河谷应力场分为5个带,获得了每个应力分带的基本特征。(3)在对结构面发育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采用结构面间距、完整性系数、RQD等定量指标,结合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提出了三河口拱坝坝址区岩体结构分类标准。根据坝址区岩体结构分类结果,中坝线岩体结构较上、下坝线更好。(4)利用纵波波速、波速比、完整性系数等定量指标,根据现行规范的规定,结合现场平硐的调查,对坝肩、坝基进行岩体风化程度的划分。划分结果表明右岸坝肩岩体风化程度整体高于左岸。(5)建立了以变形模量、纵波波速、完整性系数、岩体抗剪强度指标、岩体结构类型等为代表性指标的三河口建基岩体质量分级标准。采用BQ分级标准、《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2008)标准及本文分级标准对三河口坝址区岩体进行质量分类,分类结果表明本文分级标准更合理、经济。(6)采用拱梁分载法、有限元法对三河口拱坝拱端应力进行了分析,并选取控制性指标建立了三河口拱坝建基面选择的量化标准,最终确定了三河口拱坝建基面界限。(7)利用三维数值模拟计算分析了建基面上部岩体挖除后岩体的应力、变形特征,以及在基本荷载作用下坝肩的变形特征、应力特征及稳定情况。计算结果表明,在正常工程荷载作用下,坝肩岩体整体是稳定的。

赵青[10](2009)在《高地应力地区花岗岩强度偏低的成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从双江口坝区花岗岩出现大量单轴抗压强度较低的异常现象入手,通过大量现场调查和分析,对坝区花岗岩赋存环境,如地质背景、应力场特征、地质构造等进行研究,并结合工程区花岗岩的岩石学、建造特征以及后期改造和岩体结构特征,分别针对坝区强度较高和强度较低的花岗岩进行了大量宏观力学试验和微细观特征分析,主要取得了如下几点研究成果:(1)通过大量的现场调查分析,对坝区不同高程、不同深度的花岗岩的岩体质量、风化卸荷特征、地应力场、地下水条件、回弹、波速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调查试验,在此基础上将地质环境特征进行量化,并与饱和单轴强度之间的关系进行相关分析。(2)通过对坝区花岗岩基本物理指标的测定,考虑坝区的地应力条件,设置不同围压条件分别对强度不同的花岗岩进行了渗透性测试,揭示了裂隙发育情况、围压情况与花岗岩渗透特性的关系,并初步分析了坝区花岗岩强度变异与微裂纹的关系。(3)通过开展花岗岩单调和循环加载过程的声发射试验等的研究,揭示了花岗岩裂纹的起裂—扩展—贯通过程中声发射率变化特征,揭示了花岗岩破坏过程中强度的差异造成其破坏能量释放的差异,认为强度较低的花岗岩的破坏是一个渐进性的稳定破坏,而强度高的花岗岩的破坏是一个集中式的猛烈破坏。(4)通过常规三轴试验、不同围压、不同卸荷速率、卸荷起点的卸围压三轴试验,揭示了花岗岩卸荷条件下的破坏特征及破坏过程中参数变化特征。尤其是弹性模量方面,试验显示,在一个加卸载试验过程中,弹性模量可以分为加载段、卸载段和回弹段,各段的模量差距较大,其中加载段弹模普遍为卸载段弹模的3~4倍,而回弹段的模量又比卸载段模量小等特点。(5)通过循环加卸载围压的记忆性试验,揭示了卸荷过程中同样存在应力滞后现象和滞回梯形,只是其形成机制与单轴加卸载的回滞环不同,变化特征和形成机制都较为复杂,本文从变形破坏过程中能量变化特征的角度,揭示了封闭梯形的形成机制。(6)通过扫描电镜和矿物含量分析认为,花岗岩强度偏低在微观结构方面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原因:其一,试验结果显示,饱和单轴强度随着长石含量的增加而降低,同时数值试验结果显示,三种矿物中云母含量对抗压强度最为敏感性,而坝区似斑状花岗岩长石和云母含量均高于其他地区,因此长石和云母含量较高是坝区花岗岩强度低于其他地区的细观因素之一;其二,根据坝区花岗岩的单轴、常规三轴、卸荷三轴试验以及现场岩爆拓片的破坏断面的扫描电镜分析,坝区花岗岩中长石内部解理面非常发育,并非常密集,镜下许多长石甚至呈鳞片状和针状解理,揭示了坝区花岗岩的主要的破坏模式不是各矿物颗粒之间的沿晶破坏,而是沿着长石解理面发生的穿晶破坏,证明了坝区花岗岩强度较低的又一原因,也是坝区平洞硐渣呈粉砂状的主要原因;其三,由于花岗岩三轴压缩试验和卸围压三轴试验的微观破裂的机制有着本质的区别,常规加载时,虽然各矿物的弹性模量差距较大,但云母在其中起到协调作用,因此云母含量对花岗岩常规三轴试验强度是有利的,而卸围压三轴试验则正好相反,随着围压的卸载,云母由于弹性模量比其余矿物低得多,给予了其余矿物体积回弹的空间。由于矿物之间的差异回弹,更有利于矿物之间和矿物内部裂纹的产生和发展。而常规三轴试验显示,坝区花岗岩比其他地区花岗岩易受围压影响,围压25MPa以后,强度甚至高于其他地区的花岗岩,且随着围压的升高,弹性模量也跟着变大,就是对云母作用的一个较好诠释。(7)结合图像处理技术和大型模拟软件FLAC,建立图形图像处理技术的细观数值试验方法体系,并针对坝区花岗岩真实细观结构模型,模拟了其在外力作用下各矿物内部的应力分布演化规律及裂纹起裂—开展—贯通的破坏过程。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矿物组构和矿物参数的敏感性分析。最后,在以上系统研究的基础上,认为坝区花岗岩强度较低及其离散性较大的原因是:宏观受到地质环境的影响,包括地应力场、地质构造、浅表生改造、岩体结构的影响;微观主要取决于长石和云母含量、长石内部解理面密集程度以及各矿物内部裂纹的发育情况;而后期改造(浅表生改造),边坡和围岩应力进一步调整,是坝区花岗岩微观结构改变,并导致其强度差异的外动力条件。总体来说,花岗岩内部较为发育的长石解理面和云母含量较高的特点是花岗岩卸荷岩体破裂的基础条件;而坝区高地应力环境和花岗岩良好的储能条件下,伴随河谷的快速下切,边坡应力和构造应力的强烈释放是坝区应力场分异和造成坝区花岗岩内部裂纹差异的内动力条件;而后期改造(浅表生改造),使得围岩应力进一步释放和调整,是导致坝区花岗岩强度较低和离散性较大的外动力条件。

二、拉西瓦水电站断层泥力学参数与粒度分形关系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拉西瓦水电站断层泥力学参数与粒度分形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蠕滑-拉裂-剪断”型锁固岩质滑坡后缘拉裂临界深度与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锁固型滑坡研究现状
        1.2.2 坡体后缘拉裂研究现状
        1.2.3 斜坡稳定性评价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3.3 主要研究成果及创新点
第2章 锁固型滑坡的蠕滑-拉裂-剪断机制
    2.1 典型锁固型滑坡概述
        2.1.1 拉西瓦水电站Ⅱ号变形体
        2.1.2 龙羊峡水电站大型滑坡群
        2.1.3 青海查纳滑坡
        2.1.4 甘肃洒勒山滑坡
        2.1.5 湖北盐池河磷矿滑坡
    2.2 “蠕滑-拉裂-剪断”型锁固滑坡结构特征
    2.3 “蠕滑-拉裂-剪断”型锁固滑坡演化特征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前缘软层作用下滑坡后缘拉裂演化机理
    3.1 滑坡拉裂扩展的底摩擦物理模拟试验
        3.1.1 底摩擦试验原理及其相似理论
        3.1.2 相似材料配比与试验方案设计
    3.2 拉裂扩展作用下模型斜坡变形演化
        3.2.1 底摩擦作用时间与斜坡变形演化
        3.2.2 拉裂扩展作用下斜坡位移场演化
        3.2.3 拉裂扩展作用下斜坡应变场演化
    3.3 软弱夹层作用下后缘拉裂演化机理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后缘拉裂扩展作用下滑坡锁固段响应研究
    4.1 后缘拉裂缩短锁固段的岩桥试验
        4.1.1 岩桥试样与试验方案
        4.1.2 试验结果与现象分析
    4.2 不同长度岩桥断裂演化机制研究
        4.2.1 基于离散元模拟的破裂细观机制
        4.2.2 岩桥破裂粗糙度的断裂力学分析
    4.3 斜坡后缘拉裂扩展与锁固段脆性破坏
        4.3.1 斜坡拉裂扩展作用下岩桥长度效应
        4.3.2 斜坡拉裂扩展作用下锁固段脆断响应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隐式迭代法的滑坡后缘拉裂临界深度
    5.1 锁固段潜在破裂路径研究
        5.1.1 小尺度斜坡模型的颗粒离散元模拟
        5.1.2 大尺度斜坡模型的颗粒离散元模拟
    5.2 后缘拉裂临界深度理论模型
        5.2.1 反映斜坡个性特征的拉裂临界深度
        5.2.2 考虑真实地形函数的理论模型优化
    5.3 后缘拉裂临界深度隐式迭代算法
    5.4 后缘拉裂临界深度计算的案例验证
        5.4.1 典型滑坡案例的拉裂临界深度
        5.4.2 基于典型案例的参数敏感性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拉裂临界深度控制下滑坡锁固段强度模型
    6.1 拉裂达临界深度前锁固段强度响应
        6.1.1 时效FWCS模型
        6.1.2 前缘蠕滑作用下拉裂生成及扩展
    6.2 拉裂达临界深度后锁固段脆断响应
        6.2.1 锁固段脆性损伤模型
        6.2.2 锁固段脆断模拟与突发性滑坡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考虑拉裂演化的滑坡稳定性评价及早期识别
    7.1 基于拉裂演化的滑坡稳定性分析评价方法
        7.1.1 渐变性演化-突发性失稳过程模拟
        7.1.2 考虑拉裂演化的稳定性动态评价方法
    7.2 “蠕滑-拉裂-剪断”型岩质滑坡稳定性评价
        7.2.1 概化模型斜坡稳定性动态评价
        7.2.2 真实原型斜坡稳定性评价与预测
    7.3 基于拉裂及稳定性演化的滑坡早期识别
        7.3.1 “蠕滑-拉裂-剪断”型滑坡变形特征
        7.3.2 “蠕滑-拉裂-剪断”型滑坡拉裂演化
        7.3.3 “蠕滑-拉裂-剪断”型滑坡早期识别
    7.4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2)反倾岩质边坡柔性弯曲型倾倒变形全过程力学行为及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反倾岩质边坡倾倒变形破坏特征与分类研究
        1.2.2 反倾岩质边坡倾倒变形形成条件因素研究
        1.2.3 反倾岩质边坡倾倒变形演化过程与阶段性研究
        1.2.4 反倾岩质边坡倾倒变形稳定性评价方法研究
        1.2.5 主要存在的问题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3.3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反倾岩质边坡柔性弯曲型倾倒变形的基本特征
    2.1 柔性弯曲型倾倒变形概述
        2.1.1 倾倒变形的一般分类
        2.1.2 基于变形破坏机理与过程的倾倒变形工程地质分类
    2.2 典型柔性弯曲型倾倒案例
        2.2.1 澜沧江苗尾水电站坝前倾倒变形体
        2.2.2 澜沧江古水水电站坝前倾倒变形体
        2.2.3 澜沧江黄登水电站坝址区1#倾倒变形体
    2.3 柔性弯曲型倾倒变形边坡发育特征
    2.4 柔性弯曲型倾倒变形边坡岩体结构特征
        2.4.1 倾倒岩体结构特征
        2.4.2 倾倒折断面特征
        2.4.3 未倾倒岩体结构特征
    2.5 柔性弯曲型倾倒变形边坡变形破坏特征
        2.5.1 坡表的变形破坏特征
        2.5.2 坡内的变形破坏特征
        2.5.3 柔性弯曲型倾倒工程地质分区特征
    2.6 柔性弯曲型倾倒岩体力学参数阈值研究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反倾岩质边坡柔性弯曲型倾倒形成条件敏感性分析
    3.1 柔性弯曲型倾倒变形形成条件概述
    3.2 柔性弯曲型倾倒变形形成条件研究案例
        3.2.1 离散单元法基本原理
        3.2.2 参数选取与模型构建
        3.2.3 计算模型可靠性验证
    3.3 边坡临空条件对柔性弯曲型倾倒变形影响研究
        3.3.1 规模效应
        3.3.2 坡高效应
        3.3.3 坡角效应
    3.4 边坡岩层几何条件对柔性弯曲型倾倒变形影响研究
        3.4.1 岩层倾角对倾倒变形影响分析
        3.4.2 岩层厚度对倾倒变形影响分析
    3.5 边坡岩体力学特性对柔性弯曲型倾倒变形影响研究
        3.5.1 岩石物理力学参数对倾倒变形影响分析
        3.5.2 结构面力学参数对倾倒变形影响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柔性弯曲型倾倒变形演化过程与破坏模式的离心试验模型研究
    4.1 离心试验模型方案
        4.1.1 试验目的及试验原理
        4.1.2 试验设备
        4.1.3 试验模型设计
    4.2 柔性弯曲型倾倒-破坏全过程变化特征分析
    4.3 柔性弯曲型倾倒-破坏应力位移特征分析
        4.3.1 倾倒变形破坏全过程坡体应力与变形发育规律
        4.3.2 倾倒变形破坏全过程坡体位移与变形发育特征
        4.3.3 倾倒变形破坏全过程阶段性特征分析
    4.4 柔性弯曲型倾倒-破坏失稳模式研究
        4.4.1 柔性弯曲型倾倒-破坏弯折面发育过程研究
        4.4.2 柔性弯曲型倾倒-破坏工程地质分区特征
        4.4.3 柔性弯曲型倾倒-破坏失稳过程模式研究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柔性弯曲型倾倒-破坏全过程力学行为特征与力学判据研究
    5.1 柔性弯曲型倾倒-破坏全过程演化特征研究
        5.1.1 柔性弯曲型倾倒-破坏全过程演化研究模型
        5.1.2 柔性弯曲型倾倒-破坏演化阶段性分析
    5.2 柔性弯曲型倾倒-破坏全过程力学判据研究
        5.2.1 柔性弯曲型倾倒-破坏启动阶段力学判据研究
        5.2.2 柔性弯曲型倾倒-破坏暂稳阶段力学判据研究
        5.2.3 柔性弯曲型倾倒-破坏蠕变阶段力学判据研究
    5.3 考虑侧向约束的倾倒折断深度力学判据研究
        5.3.1 考虑侧向约束的柔性弯曲型倾倒变形三维力学模型
        5.3.2 考虑侧向约束的柔性弯曲型倾倒变形折断判据研究
        5.3.3 侧向约束对倾倒变形折断深度影响定量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柔性弯曲型倾倒变形边坡稳定性研究
    6.1 现有方法评述
    6.2 柔性弯曲型倾倒变形稳定性分析方法设想
    6.3 柔性弯曲型倾倒变形稳定性分析方法构建
        6.3.1 浅层初始阶段稳定性分析方法
        6.3.2 深层最终阶段稳定性分析方法
    6.4 柔性弯曲型倾倒变形案例分析
        6.4.1 柔性弯曲型倾倒变形浅层初始阶段稳定性分析
        6.4.2 柔性弯曲型倾倒变形深层最终阶段稳定性分析
    6.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1 结论
    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附录

(3)如美水电站坝基岩体渗流及防渗范围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工程概况
    1.2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裂隙岩体渗透性研究现状
        1.3.2 岩体渗透结构研究现状
        1.3.3 坝基渗漏与防渗的研究现状
        1.3.4 地下水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第2章 坝址区工程地质环境条件
    2.1 自然地理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象水文
    2.2 区域地质特征
        2.2.1 区域地貌
        2.2.2 区域构造及地震
    2.3 坝址区工程地质条件
        2.3.1 地形地貌
        2.3.2 地层岩性
        2.3.3 坝区地质构造
        2.3.4 水文地质条件
        2.3.5 物理地质现象
    2.4 小结
第3章 坝基岩体结构及渗透结构特征
    3.1 坝址区结构面规模分级
    3.2 坝址区Ⅲ级和Ⅳ级结构面发育特征
        3.2.1 Ⅲ级结构面发育特征
        3.2.2 Ⅳ级结构面发育特征
    3.3 坝址区Ⅴ级结构面发育特征
        3.3.1 左岸陡倾裂隙发育特征
        3.3.2 右岸陡倾裂隙发育特征
    3.4 坝基岩体结构特征
        3.4.1 左岸坝基岩体结构特征
        3.4.2 右岸坝基岩体结构特征
    3.5 岩体渗透结构类型及其特征
        3.5.1 岩体渗透结构类型定义
        3.5.2 如美不同卸荷带的渗透结构类型及其渗流性
    3.6 小结
第4章 坝基岩体渗透特性研究
    4.1 坝基岩体压水试验成果分析
        4.1.1 常规压水试验
        4.1.2 高压压水试验
    4.2 裂隙岩体渗透系数张量研究
        4.2.1 裂隙岩体渗透系数张量计算原理
        4.2.2 坝基岩体渗透张量计算
    4.3 渗透系数的综合选取
    4.4 小结
第5章 坝址区渗流场三维数值模拟
    5.1 计算模型的建立
        5.1.1 模型范围的确定
        5.1.2 模型介质类型及参数
        5.1.3 模型计算单元与边界条件概化
        5.1.4 模型的空间离散
    5.2 模拟方案及模型验证
        5.2.1 模拟方案
        5.2.2 模型验证
    5.3 不同工况下的模拟对比分析
        5.3.1 天然渗流场分析
        5.3.2 水库蓄水条件下渗流场分析
        5.3.3 水库蓄水+防渗帷幕工况下渗流场分析
    5.4 坝基岩体渗漏量预测与评价
    5.5 小结
第6章 坝基防渗范围分析与评价
    6.1 防渗标准的确定
    6.2 帷幕的设计要求
    6.3 如美坝基防渗帷幕范围分析
    6.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4)沙坪一级水电站左岸坝肩边坡岩体结构特征及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边坡岩体结构的研究
        1.2.2 边坡变形破坏模式的研究
        1.2.3 边坡稳定性评价研究
        1.2.4 沙坪一级水电站坝址区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地质环境条件
    2.1 区域地质环境
        2.1.1 地形地貌
        2.1.2 地层岩性
        2.1.3 地质构造
        2.1.4 地震活动及区域构造稳定性
        2.1.5 水文地质
    2.2 研究区工程地质条件
        2.2.1 地形地貌
        2.2.2 地层岩性
        2.2.3 地质构造
        2.2.4 水文地质条件
    2.3 物理地质现象
        2.3.1 岩体风化特征
        2.3.2 岩体卸荷特征
        2.3.3 变形体
第3章 左岸边坡基本地质条件及结构特征
    3.1 边坡基本地质条件
    3.2 岩体结构面分级
    3.3 结构面工程地质特征
        3.3.1 Ⅰ级结构面工程地质特征
        3.3.2 Ⅱ级结构面工程地质特征
        3.3.3 Ⅲ级结构面工程地质特征
        3.3.4 Ⅳ级结构面工程地质特征
        3.3.5 Ⅴ级结构面工程地质特征
    3.4 岩体结构特征
        3.4.1 坝址区岩体结构特征
        3.4.2 坝址区岩体结构分类
第4章 边坡岩体质量分级及参数研究
    4.1 边坡岩体质量分级
        4.1.1 定性指标分类
        4.1.2 综合量化指标分级
        4.1.3 边坡岩体分级结果
        4.1.4 小结
    4.2 边坡岩体参数选取
        4.2.1 边坡岩体力学参数选取原则
        4.2.2 边坡岩体参数取值方法
        4.2.3 边坡岩体参数结果
    4.3 结构面参数研究
        4.3.1 颗粒分析试验
        4.3.2 三轴剪切试验
        4.3.3 现场变形试验
        4.3.4 结构面参数成果
第5章 坝址左岸边坡稳定性研究
    5.1 稳定性定性地质宏观分析
    5.2 稳定性定量分析
        5.2.1 边坡计算模型的建立
        5.2.2 计算工况和参数的选取
        5.2.3 边坡渗流场计算
        5.2.4 边坡变形计算
        5.2.5 边坡稳定性计算
    5.3 稳定性综合分析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5)倾倒变形斜坡中折断带岩体碎裂结构特征及其抗剪力学性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来源、目的和意义
    1.2 选题的研究现状
        1.2.1 倾倒变形体折断带研究现状
        1.2.2 岩体碎裂结构研究现状
        1.2.3 碎裂岩体抗剪力学性质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内容、技术路线
第2章 潜在失稳折断带在倾倒变形斜坡中的分布研究
    2.1 典型倾倒变形斜坡概况
        2.1.1 溪洛渡星光三组倾倒变形斜坡概况
        2.1.2 米亚罗二古溪倾倒变形斜坡概况
    2.2 倾倒变形破裂迹象对于坡体的意义
    2.3 倾倒变形程度水平向分布特征
        2.3.1 倾倒引起的岩体变形破裂形式
        2.3.2 倾倒变形破裂程度分区
    2.4 潜在失稳折断带发育位置调查与分析方法
        2.4.1 工程地质调查
        2.4.2 试验与计算
第3章 折断带岩体碎裂结构特征分析及岩体质量评价研究
    3.1 折断带碎裂岩体类型、成因及结构面组合
        3.1.1 脆性折断型
        3.1.2 柔性弯曲型
        3.1.3 混合型
    3.2 折断带碎裂岩体岩体质量评价
        3.2.1 倾倒变形岩体质量评价标准
        3.2.2 岩体质量评价的基本要素
        3.2.3 折断带碎裂岩体的岩体质量评价
    3.3 Hoek-Brown法确定综合抗剪强度指标
第4章 折断带岩体碎裂程度定量分析方法研究
    4.1 基于图像采集与处理的倾倒碎裂岩体调查方法
        4.1.1 碎裂岩体图像采集与处理技术
        4.1.2 脆性折断型碎裂岩体细部特征划分
        4.1.3 碎裂块体块度图像解译与统计分析
    4.2 脆性折断型碎裂岩体分形分析
        4.2.1 碎裂块体块度分布分形分析
        4.2.2 结构面展布分形分析
第5章 脆性折断型碎裂岩体的抗剪强度模型
    5.1 折断带碎裂岩体的剪切破坏
    5.2 碎块石体抗剪强度的影响因素
    5.3 适用碎块石体的抗剪强度模型
        5.3.1 Barton模型
        5.3.2 Hoek-Brown模型
        5.3.3 Mohr-Coulomb模型
    5.4 实例计算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6)基于变形破坏模式的高边坡危险路径分析及连通率计算研究 ——以怒江松塔水电站边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高边坡岩体结构特征及变形破坏模式分析
        1.2.2 随机结构面特征及连通率研究现状
        1.2.3 非贯通(断续)节理岩体贯通模式
        1.2.4 基于PFC模拟技术的滑坡危险路径模拟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3.3 主要研究成果及创新点
第2章 坝址区工程地质概况
    2.1 区域地质背景
        2.1.1 大地构造背景
        2.1.2 区域构造变动
    2.2 坝址区地形地貌
    2.3 坝址区地层与岩浆岩
    2.4 坝址区地质构造及构造应力场
        2.4.1 地质构造形迹
        2.4.2 地质构造演化及构造应力场
    2.5 河谷应力场条件
    2.6 水文地质条件
    2.7 地震
第3章 坝址区岩体结构面分级及精细描述和成因分析
    3.1 坝区结构面主要类型及分级
        3.1.1 坝区结构面主要类型
        3.1.2 坝址区结构面工程地质分级
    3.2 坝址区Ⅱ、Ⅲ级结构面特征
        3.2.1 坝址区Ⅱ级结构面特征
        3.2.2 坝址区Ⅲ级结构面发育的基本特征
    3.3 坝址区Ⅳ、Ⅴ级结构面参数统计分析
        3.3.1 优势方位分析
        3.3.2 坝址区Ⅳ、Ⅴ级结构面几何特征
        3.3.3 坝址区Ⅳ、Ⅴ级结构面张开度及充填度分析
        3.3.4 坝址区Ⅳ、Ⅴ级结构面间距特征
    3.4 中缓倾裂隙空间组合模式及成因分析
        3.4.1 中缓倾裂隙密度分布特征
        3.4.2 中缓倾裂隙空间分布组合模式
        3.4.3 中缓倾裂隙密度均质区划分
        3.4.4 中缓倾裂隙成因的地质成因
        3.4.5 中缓倾裂隙成因的微观断裂机理SEM试验分析
        3.4.6 中缓倾裂隙成因的数值模拟分析
第4章 边坡卸荷变形特征及卸荷带划分
    4.1 典型卸荷地质现象的卸荷带定性分析
        4.1.1 坡表或近坡表的陡倾宽张变形
        4.1.2 浅坡表的剪切、微张变形
        4.1.3 平硐深部的集中卸荷
        4.1.4 典型卸荷地质现象总结
    4.2 岸坡卸荷分带量化分析
        4.2.1 纵波速度Vp与完整性指数Kv
        4.2.2 隙宽和St与张性裂隙面密度Dt
    4.3 卸荷带综合划分及组合模式
        4.3.1 卸荷带综合划分
        4.3.2 岸坡卸荷组合模式及空间分布特征
第5章 中缓倾结构面迹长估计与连通性分析
    5.1 裂隙实测全迹长分析
    5.2 中缓倾裂隙迹长估计分析
        5.2.1 迹长估计模型
        5.2.2 迹长估计结果及讨论
    5.3 采用分形分维理论对长大迹长估计的修正
        5.3.1 分形分维理论基础
        5.3.2 采用分形分维理论对长大迹长的修正
    5.4 中缓倾裂隙的连通性
        5.4.1 基于迹长估计模型的结构面连通率计算模型
        5.4.2 中缓倾结构面连通率结果分析
第6章 基于地质特征的边坡变形模式与危险路径
    6.1 基于变形特征的边坡潜在危险路径定性分析
    6.2 基于中缓倾裂隙密度及连通率的边坡危险路径分析
    6.3 边坡潜在危险路径组合模式分析
第7章 边坡结构网络模型构建及危险路径模拟
    7.1 岩体宏观力学参数与颗粒模拟微观力学参数的校正
        7.1.1 岩石材料宏观参数与微观参数的校正
        7.1.2 结构面宏观参数与微观参数的校正
    7.2 含平行裂隙密集带岩体的力学性能分析
        7.2.1 中缓倾平行裂隙密集带典型破坏现象
        7.2.2 平行中缓倾裂隙密集带变形的PFC模拟
    7.3 边坡岩体结构面网络模型构建
        7.3.1 边坡岩体结构网络均质区划分及模拟参数
        7.3.2 边坡裂隙网络模型
    7.4 基于离散元的复杂边坡模型的构建
        7.4.1 边坡岩石材料的构建
        7.4.2 岩石边坡与离散结构网络模型的耦合
    7.5 基于重度增加法的边坡潜在危险路径分析
        7.5.1 右岸边坡潜在危险路径分析
        7.5.2 左岸边坡潜在危险路径分析
    7.6 基于变形破坏模式的高边坡危险路径连通率计算
        7.6.1 边坡危险路径综合分析
        7.6.2 基于网络模型的边坡潜在危险路径连通率计算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7)锦屏一级水电站左岸边坡大规模开挖的地质—力学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分析原理方面
        1.2.2 岩体结构调查手段
        1.2.3 开挖变形及机理认识
        1.2.4 特殊现象问题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论文技术路线
    1.4 主要研究成果及创新点
第2章 研究区地质环境条件
    2.1 区域地质背景
        2.1.1 区域地质
        2.1.2 区域地壳变形及应力场
        2.1.3 现今区域稳定状况
    2.2 坝区工程地质条件
        2.2.1 峡谷形态
        2.2.2 地层岩性
        2.2.3 地质构造
        2.2.4 地应力特征
        2.2.5 物理地质现象
        2.2.6 地震条件
        2.2.7 水文地质
第3章 开挖揭露坡体结构特征
    3.1 边坡及相关洞室开挖概况
    3.2 施工期地质结构复核
        3.2.1 概述
        3.2.2 结构面编录技术及立体展示
        3.2.3 主要结构面复核
        3.2.4 左岸边坡岩体结构类型
        3.2.5 岩体质量条件复核
    3.3 边坡主体边界条件及结构分区
        3.3.1 左岸砂板岩段边坡结构分区
        3.3.2 左岸坝头“大块体”边界条件复核
        3.3.3 左岸边坡局部失稳模式及边界条件
第4章 自然坡体变形破裂现象及成因
    4.1 左岸反倾边坡变形破裂现象
    4.2 左岸坝头边坡深裂缝现象
    4.3 坡体中下部深裂缝现象
        4.3.1 施工揭示的左岸中下部深部裂缝现象
        4.3.2 施工揭示深裂缝现象启示
    4.4 河谷谷底卸荷特征
第5章 边坡开挖岩体变形迹象分析
    5.1 开挖变形现象概述
    5.2 边坡排水洞及平硐变形破裂现象
        5.2.1 坡顶排水洞砂浆条带开裂分析
        5.2.2 左岸PD12#-PD40#连接洞裂缝现象分析
    5.3 左岸1885平台后坡及f_(42-9)断层抗剪洞衬砌开裂现象
        5.3.1 左岸6S5#公路隧洞衬砌裂纹
        5.3.2 左岸1885-1#固灌洞(上坝交通洞)衬砌裂纹
        5.3.3 左岸1885-2#固灌洞衬砌裂纹
        5.3.4 左岸1885-3#固灌洞衬砌裂纹
        5.3.5 左岸1883mf_(42-9)断层抗剪洞内支洞衬砌裂纹
        5.3.6 左岸1860mf_(42-9)断层抗剪洞衬砌裂纹
        5.3.7 左岸1885平台后坡及抗剪洞衬砌裂缝成因分析
    5.4 左岸拱肩槽槽坡及下游坡顶部变形破裂现象
        5.4.1 左岸1885平台凸出部(f_5断层外侧)砼地坪裂缝
        5.4.2 左岸1885平台f_(38-6)断层附近裂纹现象分析
    5.5 左岸拱肩槽槽坡及下游坡洞室群衬砌开裂现象
        5.5.1 左岸1829高程各洞室衬砌裂纹发育特征
        5.5.2 左岸1785高程各洞室衬砌裂纹发育特征
        5.5.3 左岸1730高程各洞室衬砌裂纹发育特征
        5.5.4 左岸1670高程各洞室衬砌裂纹发育特征
        5.5.5 左岸基础处理洞室衬砌开裂成因的初步分析
第6章 左岸开挖边坡变形监测分析
    6.1 监测布置概述
    6.2 左岸开挖边坡表观变形监测成果
        6.2.1 水平位移平面分布特征
        6.2.2 垂向位移特征
        6.2.3 典型剖面上的开挖过程响应分析
    6.3 浅表部位的开挖变形响应
        6.3.1 锚索测力计监测成果
        6.3.2 多点位移计监测的变形响应
    6.4 深部变形响应
        6.4.1 PD42平洞变形监测
        6.4.2 PD44平洞变形监测
        6.4.3 L2C排水洞变形监测(1915m)
        6.4.4 PD54平洞变形监测
    6.5 坝头f42-9抗剪洞内力及变形响应
        6.5.1 监测断面布置概述
        6.5.2 结构内力监测
        6.5.3 硐室变形监测
    6.6 开挖边坡变形模式及机制分析
第7章 大规模开挖的地质-力学响应模拟
    7.1 岩体力学参数复核研究
        7.1.1 岩体强度特性及参数整理
        7.1.2 基于H-B验准则的岩体强度参数预测
        7.1.3 砂板岩岩体变形特性
        7.1.4 基于Eo-Vp关系的岩体变形参数预测
        7.1.5 岩体压缩蠕变特性及参数反演
        7.1.6 主控软弱结构面物理力学性质
    7.2 高次主应力场的二维河谷应力反演
        7.2.1 坝区河谷次主应力场特征
        7.2.2 不完全卸载法模拟
        7.2.3 反演结果分析及有关问题讨论
    7.3 大规模开挖响应的数值模拟
        7.3.1 初始应力场反演
        7.3.2 模拟的开挖和支护方案
        7.3.3 计算参数设置
        7.3.4 模拟结果评价
        7.3.5 基于模拟结果的开挖响应分析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附录

(8)拉西瓦水电站地下厂房洞室工程地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地应力场
        1.2.2 岩体结构
        1.2.3 岩体质量
        1.2.4 围岩稳定性分析方法
    1.3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4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坝址地质环境
    2.1 地理位置及地形地貌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2 水文地质条件
    2.3 地层岩性
    2.4 地质构造
    2.5 新构造运动及地震
        2.5.1 新构造运动
        2.5.2 地震
第三章 地下厂房岩体工程特性
    3.1 岩体基本物理力学性质
    3.2 地下厂房地带断裂发育特征
        3.2.1 地下厂房断裂特征
        3.2.2 地下厂房地带陡倾断层发育特征
        3.2.3 地下厂房地带缓倾断裂发育特征
    3.3 岩体质量
        3.3.1 主厂房区PD2-2#平洞围岩类型的划分
        3.3.2 主变室地段PD2-4勘探平洞围岩分类
第四章 坝区地应力场特征
    4.1 区域构造应力
    4.2 坝区地应力
    4.3 河谷地应力场演化
        4.3.1 模型及参数
        4.3.2 河谷应力场演化
第五章 地下洞室开挖稳定性分析
    5.1 地下洞室二次应力场有限元模拟
    5.2 影响因素分析
    5.3 计算模型
        5.3.1 主厂房系统几何模型
        5.3.2 主变室几何模型
        5.3.3 边界条件和材料参数
        5.3.4 厂房区初始应力场
    5.4 主厂房系统开挖区围岩稳定性
        5.4.1 围岩应力
        5.4.2 围岩变形
        5.4.3 围岩破坏
    5.5 主变室围岩稳定性
        5.5.1 围岩应力
        5.5.2 围岩变形
        5.5.3 围岩破坏
    5.6 围岩稳定性影响评价
        5.6.1 洞室围岩变形稳定性评价方式
        5.6.2 拉西瓦电站厂房系统围岩变形稳定性评价
    5.7 地下厂房系统围岩变形稳定性综合评价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9)三河口拱坝建基岩体特征及坝肩稳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岩体风化研究现状
        1.2.2 岩体结构研究现状
        1.2.3 岩体质量研究现状
        1.2.4 建基面选择研究现状
        1.2.5 坝肩岩体稳定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主要创新点
2 坝址区工程地质条件
    2.1 区域地质
        2.1.1 区域地质构造
        2.1.2 新构造运动与地震
    2.2 坝址区工程地质条件
        2.2.1 地形地貌
        2.2.2 地层岩性
        2.2.3 地质构造
        2.2.4 水文地质条件
3 建基岩体物理力学特征
    3.1 岩石物理力学性质
    3.2 岩体直剪试验
        3.2.1 试验方法
        3.2.2 试验成果分析
    3.3 岩体变形试验
        3.3.1 试验方法
        3.3.2 试验成果分析
    3.4 钻孔变形试验
        3.4.1 试验方法
        3.4.2 试验成果分析
    3.5 岩体动力特征
4 坝址区应力场特征研究
    4.1 区域构造应力场特征
        4.1.1 区域构造应力场主应力方位
        4.1.2 区域应力场最大主应力量值分析
    4.2 坝址区应力场特征分析
        4.2.1 坝址区构造应力场特征
        4.2.2 坝址区应力场特征
        4.2.3 河谷应力场特征的综合分析
5 建基岩体结构及风化特征研究
    5.1 坝址区结构面分级及特征
        5.1.1 坝址区结构面分级标准
        5.1.2 坝址区各级断层分布特征
        5.1.3 硬性结构面发育特征
    5.2 坝肩及坝基岩体结构分类
        5.2.1 岩体结构分类标准
        5.2.2 坝肩岩体结构划分
        5.2.3 河床坝基岩体结构
    5.3 建基岩体风化特征
        5.3.1 国内关于风化分带的方法
        5.3.2 三河口坝址区岩体风化指标选取
        5.3.3 两岸坝肩岩体风化带划分
        5.3.4 坝基岩体风化带划分
6 坝址区岩体质量分级研究
    6.1 国内外岩体质量分级方法
    6.2 三河口坝址区岩体质量分级指标及分类标准
        6.2.1 代表性、控制性指标的选取
        6.2.2 三河口坝址区建基岩体质量分级标准
    6.3 三河口坝址区建基岩体质量分级
        6.3.1 坝肩岩体基本质量分级(BQ 分级标准)
        6.3.2 GB50487-2008 规范的质量分级
        6.3.3 三河口坝址区中坝线建基岩体质量分级
7 三河口拱坝建基面选择研究
    7.1 建基面选择的基本依据及要求
        7.1.1 建基面选择的基本依据
        7.1.2 建基面选择的基本要求
    7.2 三河口拱坝建基面选择标准的确定
        7.2.1 三河口拱坝建基面选择因素分析及指标确定
        7.2.2 三河口拱坝拱端应力分析
        7.2.3 三河口拱坝建基面选择标准
    7.3 三河口拱坝建基面的选择
        7.3.1 河床坝基建基面选择
        7.3.2 坝肩建基面选择
8 坝肩岩体抗滑稳定研究
    8.1 坝肩抗滑稳定边界条件分析
        8.1.1 左坝肩边界条件分析
        8.1.2 右坝肩边界条件分析
    8.2 数值分析模型的建立
        8.2.1 几何模型及材料参数
        8.2.2 模拟过程
    8.3 计算结果及分析
        8.3.1 基槽开挖
        8.3.2 拱坝浇筑
        8.3.3 水库蓄水
    8.4 建基岩体稳定性评价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高地应力地区花岗岩强度偏低的成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高地应力环境下卸荷岩体破坏特征
        1.1.2 强度异常点的地质环境调查
        1.1.3 课题研究意义
    1.2 研究所涉及的科学领域及其研究现状
        1.2.1 花岗岩岩体工程特性研究现况
        1.2.2 高地应力条件下岩石力学行为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特色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特色
    1.4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5 主要研究成果
第2章 工程区花岗岩地质环境
    2.1 区域地质背景
        2.1.1 大地构造单元及特征
        2.1.2 区域构造格局
        2.1.3 构造变形序列
        2.1.4 新构造运动及河谷地貌演化特征
    2.2 双江口坝区的工程地质条件
        2.2.1 坝区地形地貌特征
        2.2.2 地层岩性
        2.2.3 地质构造
        2.2.4 水文地质条件
第3章 工程区花岗岩岩石学与建造特征
    3.1 坝区岩石岩性分类及结构特征
        3.1.1 花岗岩
        3.1.2 岩脉
    3.2 花岗岩岩石学及地球化学分析
        3.2.2 岩石矿物学特征
        3.2.3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3.3 工程区花岗岩的成岩建造特征
        3.3.1 花岗岩的形成环境及侵入产状
        3.3.2 变质作用
第4章 坝区花岗岩岩体结构及应力场特征
    4.1 岸坡岩体风化卸荷特征
    4.2 岩体结构特征
        4.2.1 结构面的工程地质分级(类)
        4.2.2 Ⅱ—Ⅳ级结构面(错动带)的发育分布特征
        4.2.3 Ⅴ级结构面的发育分布特征
        4.2.4 岩脉构造带发育特征
    4.3 地应力分带特征
        4.3.1 应力测试成果分析
        4.3.2 岸坡地应力分带特征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坝区花岗岩物理力学特性试验
    5.1 概述
    5.2 物理指标测试
        5.2.1 试验方法
        5.2.2 常规物理指标
        5.2.3 吸水性和软化性
    5.3 渗透系数测试
        5.3.1 试验设备
        5.3.2 试验原理
        5.3.3 试验试验步骤与试验结果分析
    5.4 单轴压缩的声发射与岩爆倾向性指数测试
        5.4.1 花岗岩受压破坏全过程声发射试验
        5.4.2 花岗岩岩爆倾向性指数测试
    5.5 常规三轴加载试验
        5.5.1 试验设置和试样制备
        5.5.2 试验结果及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卸荷条件下工程区花岗岩岩体破坏特征
    6.1 概述
    6.2 不同围压下的卸荷三轴试验
        6.2.1 试验原理及试验步骤
        6.2.2 试验结果及分析
    6.3 不同卸荷速率卸载三轴试验
        6.3.1 试验原理及过程
        6.3.2 试验结果及分析
    6.4 不同卸荷起点的卸荷三轴试验
        6.4.1 试验原理及过程
        6.4.2 试验结果及分析
    6.5 卸围压的三轴压缩试验
        6.5.1 试验原理及过程
        6.5.2 试验结果及分析
    6.6 卸围压条件下岩石的记忆性试验
        6.6.1 应力路径设置
        6.6.2 试验结果及分析
        6.6.3 卸围压条件下岩石的非线性力学行为
    6.7 本章小结
第7章 工程区花岗岩的微、细观破裂机理
    7.1 细观结构状态参数与宏观力学强度的关系
        7.1.1 矿物含量与强度的相关关系
        7.1.2 孔隙率与强度的相关关系
        7.1.3 含水量与强度的相关关系
    7.2 似斑状花岗岩微观破裂规律
        7.2.1 似斑状花岗岩的微细观结构特征
        7.2.2 似斑状花岗岩破坏断面微观形貌特征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基于图像处理技术的花岗岩细观数值模拟
    8.1 模型的建立方法
        8.1.1 图像采集
        8.1.2 图像处理及图像数据
        8.1.3 图像分割
        8.1.4 模型生成
    8.2 不同矿物含量试样单轴压缩的细观数值试验
    8.3 不同矿物参数的细观数值试验
    8.4 矿物含量和矿物参数的敏感性分析
    8.5 本章小结
第9章 高地应力条件下花岗岩强度偏低的成因
    9.1 地质环境
        9.1.1 地应力场
        9.1.2 岩体结构及性能
        9.1.3 地质构造条件
        9.1.4 浅表生改造
    9.2 宏观力学机制
    9.3 微细观破裂机理
    9.4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附录

四、拉西瓦水电站断层泥力学参数与粒度分形关系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蠕滑-拉裂-剪断”型锁固岩质滑坡后缘拉裂临界深度与稳定性研究[D]. 唐鹏. 成都理工大学, 2021
  • [2]反倾岩质边坡柔性弯曲型倾倒变形全过程力学行为及稳定性研究[D]. 蔡俊超.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 [3]如美水电站坝基岩体渗流及防渗范围分析研究[D]. 钟正恒.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 [4]沙坪一级水电站左岸坝肩边坡岩体结构特征及稳定性研究[D]. 张津铭.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 [5]倾倒变形斜坡中折断带岩体碎裂结构特征及其抗剪力学性质研究[D]. 谭洵. 成都理工大学, 2017(05)
  • [6]基于变形破坏模式的高边坡危险路径分析及连通率计算研究 ——以怒江松塔水电站边坡为例[D]. 赵伟华. 成都理工大学, 2015(04)
  • [7]锦屏一级水电站左岸边坡大规模开挖的地质—力学响应研究[D]. 刘明. 成都理工大学, 2014(07)
  • [8]拉西瓦水电站地下厂房洞室工程地质研究[D]. 郑金明. 兰州大学, 2013(11)
  • [9]三河口拱坝建基岩体特征及坝肩稳定研究[D]. 赵宪民. 长安大学, 2013(05)
  • [10]高地应力地区花岗岩强度偏低的成因研究[D]. 赵青. 成都理工大学, 2009(12)

标签:;  ;  ;  ;  ;  

拉西瓦水电站断层泥力学参数与分形尺寸关系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