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肝炎45例临床预后分析

重症肝炎45例临床预后分析

一、重型肝炎45例临床预后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1](2013)在《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文中提出

王笑梅[2](2011)在《中西医结合治疗重型肝炎的荟萃分析》文中指出【摘要】目的评价中西医结合治疗重型肝炎的疗效方法以“重型肝炎”“肝衰竭”“中医”和“中西医结合”为检索词,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资讯、PubMed、万方数据知识平台中有关中西医结合治疗重型肝炎的文献,依据Cochrane评价手册评价文献质量,并提交数据进行荟萃分析,利用Stata 9.0软件进行荟萃分析,数值变量计算标准平均差(SMD)及其95%可信区间(CI);分类变量计算比值比(OR)以及95% CI.结果检出相关文献500篇,含论文题目、作者姓名、出处、以及摘要,其中再以随机对照实验(RCT)为检索词,筛出随机对照实验文献78篇,剔除数据不完整以及观察指标不同的文献,按入选标准,最后有17篇文献1492例患者纳入分析,其中中西医结合组750例,男582例,女168例。单纯西医治疗组742例,男579例,女163例。文献质量Jadad评分3分1篇,2分16篇,总计1492名患者进行荟萃分析。荟萃分析结果显示:(一)、ALT下降:有12篇文献入选,对照组549例,治疗组563例。与单纯西医治疗对照组相比,治疗4周,中西医结合治疗组ALT下降程度(350U/L)高于对照组(315U/L), SMD值-0.71,95% CI:-1.16~-0.2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ALT水平下降更显着,(二)、总胆红素下降:有15篇文献入选,对照组685例,治疗组689例。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总胆红素下降程度(225umol/L)高于对照组(147umol/L), SMD值-0.88,95% CI:-1.11~-0.6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中西医结合治疗总胆红素下降的更显着。(三)、PTA回升:有13篇文献入选,对照组609例,治疗组619例,中西医结合治疗组PTA的上升水平(39.28%)高于对照组(20.96%),SMD值为1.19,95% CI:0.77~1.61,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PTA上升水平更显着。(四)、有效率:有17篇文献入选,对照组737例,治疗组748例,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有效率(77.0%)高于对照组(53.7%),有效率提高了23.3%,比值比(OR)值为2.94,95%可信区间CI为:2.34-3.71;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中西医结合治疗提高了有效率。(五)、病死率:有9篇文献入选,对照组459例,治疗组438例,单纯西医治疗组病死率平均为40.7%,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的病死率平均为22.4%,OR值2.50,95% CI:1.85~3.37,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中西医结合治疗降低了患者的病死率。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重型肝炎,肝功转氨酶、黄疸的下降以及PTA的回升更显着,提高了有效率,并且降低了病死率。中西医结合治疗优于单纯西医治疗。

詹若愚[3](2021)在《慢性HBV感染自然病程与中医体质相关性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收集整理慢性HBV感染不同病程患者的中医体质资料并汇总分析,观察慢性乙肝病毒感染的病程进展对中医体质的影响,探讨慢性HBV感染自然病程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寻找不同体质可能代表的病情进展和预后,为临床辨证论治慢性HBV感染提供体质病理学依据。方法:以国家在2019年发布的最新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为标准,收集分析2017年10月~2019年10月在江西省南昌第九医院住院治疗并诊断为慢性HBV感染者的完整临床资料,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共筛选出301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根据慢性HBV感染的不同病程分为HBV携带组(96例)、慢乙肝组(106例)、乙肝肝硬化组(58例)、乙肝肝癌组(41例),比较首诊时四组的相关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乙型肝炎E抗原(HBeAg)、总胆红素(TBIL)、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白蛋白(ALB)、乙肝病毒载量(HBV-DNA)和中医体质类型,分析可能影响慢性HBV感染自然病程和中医体质相关性的因素。计量资料以`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c2检验,P≤0.05被认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纳入研究的男性患者234例,女性患者67例,男女比例为3.49:1。(2)纳入研究的患者年龄区间为15~75岁,平均年龄为(39.71±13.92)岁。≤40岁有159例,占52.82%;41~59岁有115例,占38.21%;≥60岁有27例,占8.97%。(3)HBV携带组的平均年龄为(31.06±10.83)岁,慢乙肝组的平均年龄为(35.58±10.11)岁,乙肝肝硬化组的平均年龄为(51.07±10.67)岁,乙肝肝癌组的平均年龄为(54.39±10.37)岁。慢性HBV感染患者的病程进展随着年龄增长而加深,中老年患者的病情较为严重。(4)HBV携带组的中医体质类型主要为平和质(73.96%)、气虚质(8.33%)、气郁质(6.25%),慢乙肝组的中医体质类型主要为湿热质(27.36%)、平和质(16.98%)、阳虚质(16.04%)、气郁质(13.21%),乙肝肝硬化组的中医体质类型主要为阳虚质(29.31%)、湿热质(15.52%)、平和质(15.52%),乙肝肝癌组的中医体质类型主要为阳虚质(34.15%)、气虚质(12.20%)、湿热质(12.20%)。不同病程的慢性HBV感染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存在明显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以湿热质、平和质、痰湿质多见,男性慢性HBV感染患者更容易发展为重型肝炎。(6)不同性别的乙肝肝硬化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存在明显差异,男性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以湿热质、阳虚质、平和质多见,女性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则以阳虚质、气郁质、气虚质多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乙肝肝癌组的男性患者明显多于女性,其中医体质类型在不同年龄段存在明显差异,青中年肝癌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以痰湿质、气虚质、气郁质多见,中老年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则以阳虚质、湿热质多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慢性HBV感染男性患者远多于女性,男性比女性更容易感染HBV。(2)慢性HBV感染自然病程进展与患者年龄密切相关,其病程进展随着年龄增长而加深,中老年患者的病情较为严重。(3)慢性HBV感染不同病程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存在明显差异,通过辨识体质的变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测病情的进展和预后。

林扬[4](2020)在《DPMAS+部分PE对慢加急肝衰竭短期生存率影响及中医证型与患者预后关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部分血浆置换(PE)与单纯血浆置换两种人工肝治疗方案对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短期生存率的影响及中医证型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自2013年1月-2019年6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住院部诊断为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53例。按实际选择的治疗方案区分人群,选择DPMAS+部分血浆置换人工肝治疗方案的为治疗组,选择单纯血浆置换组人工肝治疗方案的为对照组。其中,治疗组30例,对照组23例。记录两组患者基本信息、中医证型及相关血清生化指标等。所有ACLF患者的临床数据均采用Excel及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相关血清生化学指标及临床症状、体征的变化。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对两种模式人工肝治疗后患者4周、12周累积生存率进行分析,并对ACLF患者部分临床预后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统计分析不同人工肝治疗次数对临床预后的影响。同时比较不同中医证型在ACLF不同分期、临床预后及MELD评分中的分布情况,探索不同中医证型与ACLF临床预后关系。结果:(1)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肝衰竭分期和病因及治疗前肝功能、血常规、电解质等均未见明显差异。(2)两组患者治疗后TBIL、DBIL、ALB、PT、PLT、ALT、AST、Ca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治疗后TBIL、DBIL、ALB、WBC、PT、Ca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的TBIL,ALB较对照组下降明显。(3)两组治疗4周后皮肤黄染、乏力、纳差、腹胀、腹水、尿少、瘀斑等临床症状和体征的比例较治疗前显着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患者治疗后累计至12周随访时,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患者4周累积生存率分别为86.96%及96.67%;12周随访累积生存率分别为86.67%及69.56%。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11例死亡组患者治疗后的TBIL、INR、Cr、MELD均明显高于42例生存组患者(P<0.05);而ALB及AFP低于生存组(P<0.05)。但两组的性别(男)、PLT、ALT、AST、T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53例患者入院时评估的MELD得分为分组标准,统计并分析发现,生存组与死亡组患者在死亡率方面:MELD评分30-39组(100%)高于20-29组(13%)高于10-19组(0%)。(7)接受1次、2次、3次及3次以上人工肝治疗的ACLF患者生存率分别为75%(6/8)、85.7%(18/21)、80%(8/10)及71.4%(10/14)。不同的人工肝治疗次数对临床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不同中医证型在ACLF临床预后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湿热蕴结证生存率高于肝肾阴虚证及脾肾阳虚证;脾肾阳虚证死亡率高于其他两证型。ACLF分期与不同中医证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中医证型间MELD评分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DPMAS+部分血浆置换以及单纯血浆置换两种模式的人工肝均对ACLF患者相关血液生化指标及临床症状、体征有明显的改善作用,且前者在清除胆红素能力方面效果优于后者,但两者对ACLF患者短期生存率影响并无明显差别。(2)TBIL、ALB、INR、Cr、MELD、AFP可能与ACLF患者的预后相关。(3)与其他中医证型相比,ACLF患者中辨为湿热蕴结证的生存率更高,而辨为脾肾阳虚证的则死亡率更高,提示中医证型或许与ACLF患者的预后存在着一定关系。

莫镜邻[5](2020)在《解毒化瘀颗粒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研究及预后危险因素的筛选》文中提出目的:观察解毒化瘀颗粒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的临床疗效,并筛选影响ACLF预后的危险因素,为ACLF的治疗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方法:1.临床研究部分:将48例ACLF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治疗组24例,对照组24例。对照组采用西医综合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西医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解毒化瘀颗粒口服治疗,观察终点为8周。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肝功能(TBIL、ALB、AST、ALB)、凝血功能(PTA)、死亡率、MELD评分、中医证候积分,评估解毒化瘀颗粒对ACLF的临床疗效。2.危险因素的筛选部分:将纳入的48例ACLF患者,按8周后预后转归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抗病毒史、TBIL、AST、Cr、MELD评分、肝性脑病、感染,筛选并分析影响ACLF预后的危险因素,以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及曲线下面积(AUC)来评价各指标对ACLF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1.临床研究部分:(1)在有效率和死亡率上: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70.8%)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37.5%)(P<0.05);治疗组累计死亡率(20.9%)低于对照组累计死亡率(54.2%)(P<0.05);研究生:莫镜邻(2)在肝功能水平上:与第0周相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第4周、第8周的TBIL、ALT、AST水平较前明显降低(P<0.05);治疗组及对照组在治疗后第4周、第8周的ALB水平较前升高(P<0.05);与对照组同期相比较,治疗组在治疗后第4周、第8周的TBIL、ALT、AST水平明显降低(P<0.05),在治疗后第4周的ALB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治疗后第8周的ALB水平升高不显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在凝血功能上:与第0周相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第4周、第8周的PTA水平较前明显升高(P<0.05);与对照组同期相比较,治疗组在治疗后第4周、第8周的PTA水平明显升高(P<0.05);(4)在MELD评分上:与第0周相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第4周、第8周的MELD评分水平较前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同期相比较,治疗组在治疗后第4周、第8周的MELD评分水平明显降低(P<0.05);(5)在中医证候积分上:与第0周相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第4周、第8周的中医证候积分水平较前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同期相比较,治疗组在治疗后第4周、第8周的中医症候积分水平明显降低(P<0.05)。2.危险因素的筛选部分: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病程、TBIL、AST、MELD评分、感染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ACLF患者预后与上述因素有关。再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最终筛选出MELD评分为影响ACLF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ROC分析,年龄、病程、TBIL、AST、MELD评分、感染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64、0.556、0.853、0.893、0.949、0.644,得出结论:MELD评分、TBIL、AST预测价值较高,年龄、病程、感染预测价值较低。结论:1.在西医综合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解毒化瘀颗粒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肝功能、凝血功能,提高临床疗效,改善预后,降低死亡率,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2.慢加急性肝衰竭的预后危险因素包括年龄、病程、TBIL、AST、MELD评分、感染;MELD评分为影响ACLF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吕超[6](2020)在《从炎症因子干预角度观察温阳化瘀方治疗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观察温阳化瘀方治疗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的临床疗效;并从炎症因子调控角度探讨其疗效机制。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HBV-ACLF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西医综合治疗,治疗组在西医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温阳化瘀方,观察周期为8周。通过观察HBV-ACLF患者8周的死亡率、ALT、AST、TBi L、ALB、PTA指标、IL-6及IL-10水平、中医证候积分、MELD评分,以评估温阳化瘀方对HBV-ACLF的临床疗效。结果:(1)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65.5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39.29%,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死亡率低于对照组死亡率(P<0.05);(2)治疗结束后,两组存活患者ALT、AST、TBi L水平较前显着下降,ALB及PTA指标较治疗前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结束后,两组存活患者MELD评分、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周后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4)治疗结束后,两组存活患者IL-6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IL-6的下降幅度较对照组显着(P<0.05);两组存活患者IL-10水平较治疗前均有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IL-10的上升幅度较对照组显着(P<0.05)。结论:温阳化瘀方联合西医综合治疗可显着改善HBV-ACLF患者肝功能、凝血功能;抑制促炎因子IL-6释放,促进抗炎因子IL-10释放;降低患者病死率,提高患者存活率。揭示以温阳化瘀为代表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疗效优于单纯西医治疗,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机体炎症反应有关。

周小博[7](2020)在《基于Th17、Treg细胞表达水平探讨解毒化瘀方对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临床疗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解毒化瘀方对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 LF)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Th17、Treg细胞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HBV-ACLF患者50例,随机分西药组(西医治疗)25例和中西药组(解毒化瘀方联合西医治疗)25例,分别予治疗前、治疗4周、治疗8周观察患者生存、好转情况,比较总疗效、中医证候积分、TBil、Alb、ALT、AST、PTA及MELD评分,评估解毒化瘀方对HBV-ACLF患者的临床疗效。与健康人外周血Th17、Treg所占CD4+T细胞的比例作对照,予治疗前、治疗8周检测两组患者外周血Th17、Treg细胞水平,观察解毒化瘀方对HBV-ACLF患者Th17、Treg细胞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1)中西药组8周存活率(76%)优于西药组(48%);中西药组好转率(60%)优于西药组(3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TBi L、Alb、ALT、AST、PTA、MELD评分上较治疗前均有所改善(P<0.05);治疗4周,中西药组在中医证候积分、TBi L、Alb、ALT、AST、PTA、MELD评分上改善优于西药组(P<0.05);治疗8周,中西药组在中医证候积分、TBi L、MELD评分上改善优于西药组(P<0.05),在Alb、ALT、AST、PTA上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3)治疗前HBV-ACLF患者Th17、Treg细胞水平较正常组明显升高(P<0.01)。治疗8周,中西药组和西药组的Th17细胞水平均下降,且中西药组下降程度更明显(P<0.05);中西药组Treg细胞水平下降,而西药组Treg细胞明显高于中西药组,两组间有显着性差异(P<0.01)。结论:解毒化瘀方联合西医治疗HBV-ACLF,可以提高患者存活率、好转率;改善中医证候积分、肝功能、凝血功能;降低Th17、Treg细胞水平,纠正免疫平衡失调。以解毒化瘀方为主的中西医联合治疗,可以提高临床疗效,其疗效机制可能与降低Th17、Treg细胞水平有关。

周玲瑶[8](2019)在《解毒化瘀颗粒治疗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解毒化瘀颗粒治疗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0例HBV-ACLF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给予西医综合治疗,治疗组在西医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解毒化瘀颗粒,观察的时间为8周。通过观察HBV-ACLF患者的TBiL、ALB、ALT、AST、PTA、死亡率、中医证候积分、MELD评分,评估解毒化瘀颗粒对HBV-ACLF的临床疗效。结果:(1)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6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40%,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死亡率(20%)低于对照组死亡率(48%);(2)两组患者治疗后TBiL、ALB、ALT、AST、PTA、MELD评分、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3)治疗后第4周治疗组患者TBiL、ALB、ALT、AST、PTA、MELD评分、中医证候积分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4)治疗后第8周治疗组患者TBiL、中医证候积分、MELD评分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PTA、ALT、AST、ALB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解毒化瘀颗粒联合西医综合治疗HBV-ACLF患者可降低死亡率、改善肝功能、凝血功能,提高临床疗效。

向丹丹[9](2019)在《63例肝炎合并急性胰腺炎回顾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肝炎合并急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了解各型肝炎合并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对我院感染科2011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63例肝炎合并急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肝炎合并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特点及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1.一般资料:63例肝炎合并急性胰腺炎患者中,男49例、女14例,年龄2169岁,其中位年龄为45岁。2.病因学及临床类型:(1)63例中,病毒性肝炎合并急性胰腺炎者59例,占93.6%(59/63),其中甲型肝炎1例、乙型肝炎52例、甲型肝炎合并乙型肝炎者1例、乙型肝炎合并戊型肝炎者1例、丙型病毒肝炎1例、戊型病毒性肝炎3例,自身免疫肝炎合并急性胰腺炎1例,占1.6%(1/63),原因不明的肝功能损害3例,占4.8%(3/63)。(2)63例中,急性肝炎6例,占9.5%(6/63),全部为急性黄疸型;慢性肝炎者15例,占23.8%(15/63)其中,中度肝炎2例、重度肝炎13例,肝硬化者6例,占9.5%(6/63),肝衰竭36例,占57.1%(36/63),其中急性肝衰竭1例,亚急性肝衰竭2例,慢加急性肝衰竭21例,慢性肝衰竭12例。3.症状和体征:63例患者中,有腹痛症状者31例;有恶心和(或)呕吐者32例;有发热者3例,均为低热,仅1例为39°C,有腹泻者1例;12例患者无明显腹痛、恶心、呕吐及发热等表现,仅常规腹部彩超及查血脂肪酶、淀粉酶确诊。3例患者有肌紧张,36例患者有腹部压痛,20例患者有反跳痛,29例患者无明显腹部体征;6例患者既无急性胰腺炎症状也无急性胰腺炎相关体征。4.预后63例患者中,28例患者死亡或自动出院,35例患者好转后出院。63例中,6例急性肝炎全部好转出院;15例慢性肝炎中,好转出院者14例,自动出院或死亡者1例;6例肝硬化患者全部好转出院;36例肝衰竭患者中,好转出院者9例,自动出院或死亡者27例,占75%(27/36)。结论:1.相比较其他类型肝炎,病毒性肝炎(占93.6%)更易发生急性胰腺炎;2.急性胰腺炎作为肝炎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与肝炎临床类型相关,肝衰竭患者(占57.1%)更易并发急性胰腺炎,预后也更差(自动出院或死亡者占75%);3.肝炎合并急性胰腺炎者症状和体征均不典型,使得急性胰腺炎难以得到及时诊断和治疗,从而延误患者病情,影响预后。

胡世芸,陈妍雯,潘宗琴,吕红,陈宇,肖政,邱隆敏[10](2014)在《中国肝衰竭医院感染患者预后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系统评价中国肝衰竭医院感染预后相关研究,分析医院感染预后指标,为改善预后提供循证依据.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ISI web ofknowledge、Embase、Cochrane数据库文献,采用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及Meta分析.结果:纳入19篇文献,肝衰竭医院感染1989例,死亡1842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肝衰竭医院感染患者在死亡组与存活组间(OR=4.13)、肝衰竭医院感染患者死亡在亚急性与慢性(OR=0.50)、单部位与多部位(OR=0.52)、血清总胆红素≤342.2μmol/L与>342.2μmol/L(OR=0.47)、血清白蛋白≤30 g/L与>30 g/L(OR=2.85)、凝血酶原活动度<20%与≥20%(OR=14.49)组间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影响肝衰竭医院感染患者预后指标复杂多样.慢性肝衰竭合并医院感染及多部位感染患者为重点监测对象,血清总胆红素>342.2μmol/L、血清白蛋白≤30 g/L、凝血酶原活动度<20%为重点监测指标.

二、重型肝炎45例临床预后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重型肝炎45例临床预后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2)中西医结合治疗重型肝炎的荟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学对重型肝炎的认识
        1. 中医古籍中对重型肝炎的论述
        1.1 两汉时期
        1.2 隋唐时期
        1.3 两宋金元时期
        1.4 明清时期
        2. 现代中医药对重型肝炎的临床研究
        2.1 重型肝炎病名的规范
        2.2 病因病机
        2.3 辨证分型
        2.4 中医治疗的方法
        2.5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西医对重型肝炎的认识
        1. 重型肝炎的概念
        2. 发病率
        3. 发病因素
        4. 发病机制
        5. 分类
        6. 检查方法
        7. 治疗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荟萃分析(Meta分析)研究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Meta分析中的常用概念
附录2. 文献质量Jadad评分标准
缩略语中英文对照
致谢
个人简历

(3)慢性HBV感染自然病程与中医体质相关性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古代中医学对肝脏病变的认识
    2 古代中医学对体质的论述和研究
    3 中医体质学的现代研究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材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研究对象分组
        1.5 临床资料收集方法
        1.6 研究内容
        1.7 统计学方法
    2 研究结果
        2.1 患者性别、年龄和中医体质类型的总体分布
        2.2 HBV携带组的体质相关因素统计分析
        2.3 慢乙肝组的体质相关因素统计分析
        2.4 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的体质相关因素统计分析
        2.5 乙肝肝硬化组的体质相关因素统计分析
        2.6 乙肝肝癌组的体质相关因素统计分析
        2.7 慢性HBV感染患者的体质相关因素分析
    3 讨论
    4 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1 中医体质量表
附图1 DS01-A舌面脉信息采集体质辨识系统报告单(正面)
附图2 DS01-A舌面脉信息采集体质辨识系统报告单(背面)
文献综述
    1 中医体质学的概念及研究概况
    2 慢性HBV感染自然病程的相关性研究
    3 慢性HBV感染人群与中医体质相关性研究进展
    4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4)DPMAS+部分PE对慢加急肝衰竭短期生存率影响及中医证型与患者预后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临床资料和研究方法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病例剔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
        2.2 人工肝主要耗材
        2.3 治疗方法
        2.4 观察指标
        2.5 临床疗效评估
        2.6 不良反应
        2.7 随访
        2.8 统计学方法
第二章 研究结果
    1 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2 两种方式人工肝治疗情况
        2.1 53例患者人工肝总体第一次治疗前后比较
        2.2 两组不同人工肝模式治疗前、后血清学指标比较
        2.3 两组人工肝第一次治疗前后血清学指标组间比较
        2.4 两组人工肝治疗前、4 周后临床症状、体征改善情况比较
        2.5 两组人工肝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2.6 两组不同模式人工肝对比 4 周、12 周生存率差异
        2.7 53例患者临床部分预后影响因素单因素分析
        2.8 不同人工肝次数对ACLF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
    3 中医证型与ACLF患者预后的关系
        3.1 不同中医证型的ACLF患者预后比较
        3.2 ACLF分期与中医证型
        3.3 各中医证型MELD评分的分布情况
    4 不良反应
第三章 讨论与分析
    1 当代医学对ACLF的认识
        1.1 ACLF概述
        1.2 临床流行病学
        1.3 ACLF的发病机制
        1.4 ACLF的预后评估
        1.5 ACLF的诊断
        1.6 ACLF的西医治疗
    2 中医对ACLF的认识
        2.1 中医病因病机
        2.2 中医辨证分型
    3 数据分析
        3.1 两种模式人工肝血清学水平及临床症状、体征的比较
        3.2 两种不同模式人工肝对 ACLF 患者短期生存率的影响
        3.3 53例患者治疗后部分预后影响因素单因素分析
        3.4 不同人工肝次数对ACLF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
        3.5 中医证型对ACLF患者预后影响
    4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综述 慢加急性肝衰竭中西医诊治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5)解毒化瘀颗粒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研究及预后危险因素的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ACLF的中医研究
        1.1 病因病机
        1.2 辨证分型
        1.3 治法方药
        1.3.1 中药治疗
        1.3.2 中医外治
    2 ACLF的西医研究
        2.1 病因
        2.2 发病机制
        2.3 西医治疗
        2.3.1 一般支持治疗
        2.3.2 抗病毒治疗
        2.3.3 抗炎保肝治疗
        2.3.4 免疫调节治疗
        2.3.5 并发症的预防及治疗
        2.3.6 人工肝治疗
        2.3.7 肝移植与肝细胞移植
第二部分 解毒化瘀颗粒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内容
        1.2 研究对象
        1.3 病例标准
        1.3.1 西医诊断标准
        1.3.2 中医诊断标准
        1.3.3 纳入标准
        1.3.4 排除标准
        1.3.5 中止和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案
        2.1 样本随机化分配
        2.2 对照研究
        2.3 治疗方案
        2.3.1 对照组
        2.3.2 治疗组
    3 观察指标
        3.1 死亡率
        3.2 血液生化指标
        3.3 MELD评分
        3.4 中医证候观察指标
        3.5 不良反应记录
    4 疗效评价
        4.1 西医疗效评价
        4.2 中医疗效评价
    5 统计学方法
    6 结果
        6.1 两组ACLF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6.2 两组ACLF患者死亡率比较
        6.3 两组ACLF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6.4 两组ACLF患者肝功能(TBIl、ALB、ALT、AST)比较
        6.5 两组ACLF患者凝血功能(PTA)比较
        6.6 两组ACLF患者MELD评分比较
    7 安全性评价
    8 讨论
        8.1 解毒化瘀颗粒对ACLF患者死亡率的影响
        8.2 解毒化瘀颗粒对ACLF患者TBIL的影响
        8.3 解毒化瘀颗粒对ACLF患者ALB的影响
        8.4 解毒化瘀颗粒对ACLF患者ALT、AST的影响
        8.5 解毒化瘀颗粒对ACLF患者PTA的影响
        8.6 解毒化瘀颗粒对ACLF患者中医证候积分的影响
        8.7 解毒化瘀颗粒对ACLF患者MELD评分的影响
    9 解毒化瘀颗粒的方药分析
    10 解毒化瘀颗粒的现代疗效机制研究
    11 问题与展望
第三部分 慢加急性肝衰竭预后危险因素的筛选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病例标准
        1.3 治疗方案
        1.4 观察指标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对收集的定性资料进行赋值
        2.2 影响ACLF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
        2.3 影响ACLF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2.4 危险因素对ACLF预后的预测价值
    3 讨论
        3.1 影响ACLF预后的危险因素分析
        3.2 MELD评分在解毒化瘀颗粒治疗ACLF预后中的预测价值分析
        3.3 筛选预后风险因素在ACLF治疗中的价值分析
    4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综述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6)从炎症因子干预角度观察温阳化瘀方治疗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HBV-ACLF当代医学认识
        1.1 ACLF的发病机制
        1.2 ACLF的治疗
    2 ACLF中医药研究概述
        2.1 中医病名
        2.2 病因病机
        2.3 辨证分型
        2.4 治法治则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选择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病例分组
        2.2 治疗方法
    3 观察指标
        3.0 一般情况
        3.1 病死率
        3.2 实验室指标
        3.3 中医证候观察指标
        3.4 IL-6、IL-10水平
        3.5 MELD评分
        3.6 不良反应
    4 疗效评价
        4.1 主要疗效评价指标
        4.2 次要疗效评价指标
    5 统计学方法
    6 结果
        6.1 两组患者基线一般资料的比较
        6.2 两组患者治疗8周内死亡率的比较
        6.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的比较
        6.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的比较
        6.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IL-6、IL-10水平的比较
        6.6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MELD评分的比较
        6.7 两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的比较
    7 不良反应
    8 讨论
        8.1 温阳化瘀方的立法组方依据
        8.2 温阳化瘀方的现代药理学研究
        8.3 温阳化瘀方对HBV-ACLF患者病死率的影响
        8.4 温阳化瘀方对HBV-ACLF患者肝功能的影响
        8.5 温阳化瘀方对HBV-ACLF患者PTA的影响
        8.6 温阳化瘀方对HBV-ACLF患者中医证候积分的影响
        8.7 温阳化瘀方对HBV-ACLF患者IL-6、IL-10 水平的影响
        8.8 温阳化瘀方对HBV-ACLF患者MELD评分的影响
    9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表
综述 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7)基于Th17、Treg细胞表达水平探讨解毒化瘀方对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临床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Th17 细胞与Treg细胞的研究
        1.1 Th17细胞:辅助性T淋巴细胞
        1.2 Treg细胞:调节性T淋巴细胞
        1.3 Th17、Treg细胞之间的平衡
        1.4 Th17、Treg细胞在肝衰竭中的表达和作用
    2 慢加急性肝衰竭疾病的概况
        2.1 西医对慢加急性肝衰竭的认识
        2.1.1 ACLF的定义
        2.1.2 基于“PIRO”概念对ACLF的认识
        2.1.3 ACLF的预后模型
        2.1.4 ACLF的治疗
        2.2 中医对慢加急性肝衰竭的认识
        2.2.1 病名、病因及病机
        2.2.2 辨证分型
        2.2.3 治法方药
第二部分 临床实验研究
    1 解毒化瘀方对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临床疗效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选择标准
        1.4 治疗方案
        1.5 观察指标
        1.6 疗效判定标准
        1.7 统计学方法
        1.8 研究结果
    2 解毒化瘀方对Th17、Treg细胞水平的影响
        2.1 实验原理
        2.2 实验材料
        2.3 实验步骤
        2.4 实验结果
第三部分 讨论
    1 解毒化瘀方用药分析
    2 解毒化瘀方临床疗效分析
        2.1 对HBV-ACLF患者生存率的影响
        2.2 对HBV-ACLF患者好转率的影响
        2.3 对HBV-ACLF患者中医证候总疗效、总积分的影响
        2.4 对HBV-ACLF患者实验室指标的影响
        2.5 对HBV-ACLF患者MELD评分的影响
    3 解毒化瘀方调节Th17、Treg细胞水平
    4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1 中医常见症状分级量化表
附图1
附图2
缩略词表
综述 慢加急性肝衰竭中西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8)解毒化瘀颗粒治疗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中医对乙型肝炎相关性慢加急肝衰竭的研究
        1.1 病因病机
        1.2 辨证分型
        1.3 治法方药
    2 西医对乙型肝炎相关性慢加急肝衰竭的研究
        2.1 发病机制
        2.2 西医治疗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内容
        1.2 病例来源
        1.3 西医诊断标准
        1.4 中医诊断标准
        1.5 纳入标准
        1.6 病例排除标准
        1.7 病例剔除标准
        1.8 脱落病例的处理
        1.9 研究病例的终止
        1.10 一般情况比较
    2 研究方案
        2.1 样本随机化分配
        2.2 对照研究
        2.3 治疗措施
    3 观察指标
        3.1 死亡率
        3.2 实验室指标
        3.3 MELD评分
        3.4 中医证候观察指标
        3.5 不良反应记录
    4 疗效评价
        4.1 西医疗效评价
        4.2 中医疗效评价
    5 统计学方法
    6 结果
        6.1 两组HBV-ACLF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6.2 两组HBV-ACLF患者死亡率比较
        6.3 两组HBV-ACLF患者中医证候比较
        6.4 两组HBV-ACLF患者TBil、ALB、ALT、AST、PTA比较
        6.5 两组HBV-ACLF患者MELD评分比较
    7 安全性评价
    8 脱落情况及原因
    9 讨论
        9.1 解毒化瘀颗粒对HBV-ACLF患者病死率的影响
        9.2 解毒化瘀颗粒对HBV-ACLF患者TBiL的影响
        9.3 解毒化瘀颗粒对HBV-ACLF患者ALB的影响
        9.4 解毒化瘀颗粒对HBV-ACLF患者ALT、AST的影响
        9.5 解毒化瘀颗粒对HBV-ACLF患者PTA的影响
        9.6 解毒化瘀颗粒对HBV-ACLF患者中医证候的影响
        9.7 解毒化瘀颗粒对HBV-ACLF患者MELD评分的影响
    10 解毒化瘀颗粒的药方分析
    11 解毒化瘀颗粒的疗效机制研究
    12 本病的认识及不足
    13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9)63例肝炎合并急性胰腺炎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资料与方法
2.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四、重型肝炎45例临床预后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J].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3(05)
  • [2]中西医结合治疗重型肝炎的荟萃分析[D]. 王笑梅.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1(09)
  • [3]慢性HBV感染自然病程与中医体质相关性的临床研究[D]. 詹若愚.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DPMAS+部分PE对慢加急肝衰竭短期生存率影响及中医证型与患者预后关系[D]. 林扬.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5]解毒化瘀颗粒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研究及预后危险因素的筛选[D]. 莫镜邻.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6]从炎症因子干预角度观察温阳化瘀方治疗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研究[D]. 吕超.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7]基于Th17、Treg细胞表达水平探讨解毒化瘀方对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临床疗效研究[D]. 周小博.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8]解毒化瘀颗粒治疗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研究[D]. 周玲瑶.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3)
  • [9]63例肝炎合并急性胰腺炎回顾性分析[D]. 向丹丹.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
  • [10]中国肝衰竭医院感染患者预后的Meta分析[J]. 胡世芸,陈妍雯,潘宗琴,吕红,陈宇,肖政,邱隆敏.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14(21)

标签:;  ;  ;  ;  ;  

重症肝炎45例临床预后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