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工厂化养殖场仔猪死亡率的对策

降低工厂化养殖场仔猪死亡率的对策

一、减少工厂化猪场仔猪死亡的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王帅[1](2021)在《信息化猪场管理系统设计及其在繁殖母猪场的应用》文中提出

唐闫利[2](2020)在《三种猪圆环病毒2型疫苗临床应用效果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2000年我国发现猪圆环病毒2型(Porcine circovirus type 2,PCV2)感染以来,该病已经给养猪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PCV2感染可能并不引起严重的临床症状,但会导致猪的免疫系统受损,以及多种疾病的混合感染或者继发感染。疫苗免疫被认为是防治该病的有效手段,但是目前市场上的PCV2疫苗种类繁多,免疫效果参差不齐。系统评价PCV2疫苗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效果,指导养殖场选用合适的疫苗,对于提高生产效益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在两个集约化养猪场分别进行了三种市售PCV2疫苗的应用效果比较试验,选取同一批次、体重相似的21日龄断奶仔猪为实验动物,试验前均免疫过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疫苗。猪场一为单点式饲养模式,920头试验仔猪断奶后在该场继续饲养;猪场二为两点式饲养模式,480头试验仔猪断奶后转移到代养户继续饲养。首先,将两个猪场的试验猪随机分为A、B、C、D四组,各组的体重经单因素方差分析无显着差异。A组免疫勃林格殷格翰公司的PCV2亚单位疫苗(疫苗1),B组免疫某种国产PCV2全病毒灭活疫苗(疫苗2),C组免疫另一种国产PCV2全病毒灭活疫苗(疫苗3),D组为空白对照。免疫完成后对所有实验猪进行电子标记,按照“双侧双盲”的原则混群分栏饲养,保证所有免疫组和对照组的饲养环境、饲养人员等因素不存在差异。疫苗免疫21天后,两个猪场A、B、C、D各组平均日增重差异不显着。免疫后158天,猪场-A、B、C免疫组的平均日增重均高于对照组,且A、B组与对照组差异显着(p<0.05),尤其是A组平均日增重显着高于其他疫苗免疫组(p<0.05);猪场二各组之间平均日增重差异不显着。另外,猪场二出栏时终体重141.11公斤,高于猪场一出栏时终体重131.24公斤,且死淘率低于猪场一。PCV2疫苗免疫前,猪场一 PCV2抗原阳性率为44.4%,猪场二PCV2抗原阳性率为25%,PCV2抗体阳性率均为100%;两个猪场PRRSV和猪流感病毒(SIV)抗原检测为阴性,说明两个猪场在PCV2疫苗免疫前均未受到PRRSV和SIV的野毒感染,但都存在PCV2的野毒感染。PCV2疫苗免疫21天后,两个猪场PRRSV、SIV和PCV2抗原阳性率均是0;PCV2疫苗免疫88天后,猪场一 PCV2抗原阳性率是40%,猪场二PCV2抗原阳性率是0,说明猪场一存在PCV2野毒感染,猪场二没有PCV2野毒感染。试验期间,两个猪场均未发生CSF、PRRS、PR等烈性传染病,猪场一的PCV2野毒感染严重影响猪群的生长性能和死淘率。本研究的结果表明,在PCV2感染率较低的猪群(猪场二),三种PCV2疫苗对猪群的生长性能没有显着的影响;而在PCV2感染率较高的猪群(猪场一),三种PCV2疫苗对猪群的生长性能影响显着,其中PCV2亚单位疫苗(疫苗1)提升生长性能效果最为显着。两点式饲养模式(猪场二)与单点式饲养模式(猪场一)相比,可以有效地阻断包括PCV2病毒等相关病原的传播,降低死淘率,提高生长性能。当猪场的PCV2感染率较高时,推荐进行PCV2亚单位疫苗免疫,可显着提升猪群的平均日增重,降低死淘率,提高猪场的生产效益。

凌婵[3](2019)在《后备母猪精准定时输精程序优化的初步探索》文中提出德国等畜牧业发达国家的规模化猪场已建立了以精准定时输精技术为核心的批次化生产管理方式,使生猪生产在保持高繁殖水平的同时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全进全出的生产状态。精准定时输精程序的应用可大幅提高猪场的生产效率,降低劳动成本,并减少个体间疫病的交叉感染,已成为生猪生产体系的发展方向。然而该技术在我国养猪业体系中的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并出现了激素处理后附植期胚胎死亡增加、子宫容受性降低以及母猪受胎率偏低等实际问题。因此,对现有的定时输精程序进行优化,进而提高定时输精程序应用过程中母猪的受胎率和产仔数就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首先比对了自然发情状态、简式定时输精程序(仅饲喂烯丙孕素调控发情周期)和精准定时输精程序(配合使用发情、卵泡发育、排卵的调控激素)对后备母猪繁殖效率的影响,明确3种模式下后备母猪繁殖效率的差异;然后根据激素处理前后备母猪卵巢初始状态的不同,研究精准定时输精程序对后备母猪卵泡发育和排卵的影响,验证卵巢初始状态对精准定时输精程序效率的影响。以期确定影响精准定时输精效率的重要因素,并提出可靠的优化技术方案。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输精程序对后备母猪繁殖效率的影响将286头220~240日龄健康后备母猪随机分为自然发情组、简式定时输精组和精准定时输精组,样本数分别为92头/组、95头/组和99头/组。自然发情组后备母猪待其自然发情时进行连续3次连续人工授精;简式定时输精组和精准定时输精组根据已有程序进行连续3次人工授精。记录各组后备母猪生产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发现,自然发情组、简式定时输精组和精准定时输精组3组间后备母猪的分娩率、窝产仔数和窝产活仔数未见显着差异(P>0.05);而精准定时输精程序处理的后备母猪,其发情整齐度显着高于简式定时输精组和对照组(P<0.05)。2激素处理前后备母猪卵巢状态对其卵泡发育和排卵的影响按照后备母猪开始烯丙孕素投饲时的卵巢状态,将200~240日龄健康后备母猪分为黄体组、红体组和卵泡组,每组随机选择1 1头后备母猪进行精准定时输精程序激素处理的试验研究。各组中随机选取5头后备母猪在注射PMSG 80 h后进行剖杀,6头在完成整个精准定时输精激素处理程序、实施第2次人工输精后12 h进行剖杀。观察注射PMSG 80 h后各组卵泡发育和排卵数的结果显示:3组间卵巢大小、直径>6 mm的卵泡数无显着差异(P>0.05),而直径在4~6 mm之间的卵泡数黄体组显着高于红体组和卵泡组(P<0.05)。人工输精后12 h进行观察测定的结果显示:该时间点的母猪卵巢直径与卵巢初始状态无关(P>0.05),而直径>8 mm的卵泡数卵泡组显着高于黄体组和红体组(P<0.05),直径>4 mm的卵泡数卵泡组和红体组显着高于黄体组(P<0.05),卵泡组和红体组之间无显着差异(P>0.05);对各组的排卵数和受精卵回收数进行统计发现,精准定时输精程序处理后备母猪的排卵数卵泡组显着高于黄体组(P<0.05),也明显高于红体组,冲洗输卵管和子宫回收到的受精卵数,卵泡组也同样显着高于黄体组和红体组(P<0.05)。该试验结果表明:定时输精激素处理程序开始时,后备母猪处于卵泡期对提高排卵数和早期胚胎数较为有利。

马越[4](2019)在《中国-欧洲良好农业规范比较研究》文中提出良好农业规范(GAP)是一套适用于农产品安全的操作方法和体系。其主要针对植物栽种之前(来源和繁殖材料)或动物从进入生产过程到未加工产品(不涵盖加工、制造或屠宰,初级水产品除外)的整个农业初级生产过程。该标准以控制质量安全为核心,以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为方法,以农产品安全、环境保护、员工福利、动物福利为目标,控制农产品初级生产的整个过程。由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的欧洲农产品安全事件频繁爆发,欧洲零售商们纷纷制定各自的农产品采购标准。1997年,欧洲零售商协会基于GAP方法制定了欧洲良好农业规范标准(又名全球良好农业规范),成为欧洲零售商协会会员超市采购农产品统一的最低准入标准。我国GB/T20014良好农业规范通过等效采用欧洲良好农业规范进行制定,是一套针对初级农产品的农产品安全标准。随着现代农业的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变化,欧洲良好农业规范完成了四年一度的更新。中国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CNCA,以下简称国家认监委)需要根据新版欧洲良好农业规范对我国现行GB/T20014-2013良好农业规范进行修订。本团队受国家认监委(CNCA)委托对国际农产品安全生产标准化过程与国际农产品认证标准及认证规则进行研究,研究方法为比较校对法、比较研究法和专家咨询法,并完成欧洲良好农业规范畜禽养殖部分的汉译,为新版中国良好农业规范的修订提供依据。本文通过文献整理、专家咨询等方法研究了良好农业规范的产生背景。通过国家认监委(CNCA)和联合国贸易商品统计数据库(UNCOMTRADE)发布的数据,全面分析其发展和意义。并通过比较研究法对中国和欧洲良好农业规范进行比较,研究中国良好农业规范和欧洲良好农业规范的异同,从而分析其所产生的影响,结论如下:1.标准的性质欧洲良好农业规范是非官方团体——欧洲零售商协会制定的非官方团体标准,因此不具有法律效力。而中国良好农业规范是官方团队制定的推荐性国家标准。一旦接受并采纳了推荐性国家标准,或双方同意将其纳入经济合同,它就成为所有各方必须遵守并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技术基础。2.标准针对的销售模式欧洲良好农业规范是“B2B”的标准,而中国良好农业规范是“B2C”的标准,由此带来认证标志的使用不同。3.标准的范围欧洲良好农业规范共有16个模块,覆盖13个农产品类型,其中中国良好农业规范体系不包含的农产品类型:“蛇麻草”、“植物繁殖材料”、“火鸡”、“牛犊”4种。中国良好农业规范共有24个标准,认证适用于12种类型的农产品,其中综合农场保证不包含的农产品类型共4种:“烟叶”、“水产池塘养殖基础”、“水产工厂化养殖基础”、“蜜蜂”。4.标准的结构中国良好农业规范是推荐性国标,所以采用国标的编写结构。而欧洲良好农业规范采用了其机构自身的编写结构。这两种标准虽然结构不同但认证过程相似。5.认证制度中国良好农业规范和欧洲良好农业规范的认证过程相似。其不同点在于中国良好农业规范为了加强适用性,加快标准推广,制定了二级认证,便于生产商根据本身和市场的需求选择合适的认证。本文通过对新版欧洲良好农业规范畜禽养殖部分原文的翻译研究。以比较校对法对国家认监委下发的欧洲良好农业规范的初译版,进行逐条分析研究并从专业的角度对错误内容进行分类讨论,将问题归结为专业常识错误、专业术语应用错误、引申牵强等12类,完成修改总计149条。并依据汉译内容,对新版中国良好农业规范的修订提出了合理建议。中国良好农业规范等效采用欧洲良好农业规范,本研究汉译校对部分上交国家认监委,作为新版中国良好农业规范修订的依据,使中国良好农业规范的修订更具有权威性,专业性。2019年1月,GLOBALG.A.P.官网发布了由本团队进行校对的汉化版欧洲良好农业规范:《综合农场保证》畜禽养殖部分。通过对欧洲良好农业规范进行汉化,使中国良好农业规范与世界接轨,使其得到更为广泛的认可。也为中国食品安全和农业生产提供保障。

周杰灵[5](2019)在《美国生猪养殖粪污治理研究(1910-2010)》文中认为一百年来,美国生猪养殖粪污的治理观念、制度与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观念上,从将生猪粪污当作废弃物到将其视为资产,经历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转变;制度上,从粪肥还田到综合养分管理,经历了种养结合到种养分离,再到种植业与养殖业的综合养分管理的制度转换;治理方式上,从小规模生猪牧养粪肥治理方式到大规模粪污泻湖系统,再到环境优先技术的应用,经历了经济与环境相互平行、相互冲突、以及协调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根据生猪养殖方式的不同,美国生猪养殖粪污治理阶段大致分为四个时期:1910-1958年间的小规模家庭农场养殖时期;1959-1971年间的集约化生猪养殖萌芽时期;1972-1998年间的集约化生猪养殖快速发展时期;1999-2010年间的农工商垂直一体化养殖发展时期。20世纪初,受到资源保护及荒野保护运动的影响,美国人开始从原来那种建立在以“征服自然”为价值导向,以疯狂破坏和浪费自然资源为表现形式的人与自然关系模式中转向对自然的欣赏和对其内在价值的肯定,并试图在保护自然资源的基础上寻求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崭新关系模式。这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取向在美国生猪牧养阶段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展现。生猪养殖和作物生长都依靠自然资源的循环利用,作物——土地——猪粪尿之间形成密闭的养分循环,能有效防止养分流失和环境污染问题。然而,战争打破了人与人和谐相处的氛围,也改变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生猪养殖方式和粪污治理方式随之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二战之后的二十多年间,美国军工行业开始大批转向民用,农业领域产生新的分工,农业生产全面进入机械化和化学化阶段。原本在战争期间应用哈伯-博施的大批量工业合成氮素方法制造炸药的化工厂纷纷转向生产农用化肥;同时,二战期间被实验证明可以促进农业增产的杀虫剂和除草剂也开始被大规模地生产和使用。化肥的大量使用割裂了养殖业与种植业之间通过动物粪便还田形成的传统养分循环链条,猪粪被完全当做一种废弃物进行处理。农户处理生猪养殖废弃物所造成的污染问题根据《妨害法》由具有物产保护权的农户自行解决,政府很少干涉,监管上几乎是空白。随着生猪养殖规模的扩大,新的生猪清粪方式也开始出现。1951年,挪威首次发明使用了漏缝地板技术来取代人工清粪。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这种大量节省劳动力的清粪方式被介绍到美国并被广泛应用于美国的生猪养殖业。漏缝地板技术的出现对于生猪养殖粪污处理来说是一项具有革命性的技术变革,不仅大大减少了人工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而且也为规模化生猪养殖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1959-1971年间,大规模养殖粪污清粪技术的出现促进了养殖设施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出现了1000头以上的养殖场,集约化养猪开始萌芽。然而,清粪方式改变后的储粪池管理成为一个新的问题。储粪池随着猪舍建设的扩大而扩大,成为了猪舍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一种替代传统储粪池的泻湖储粪系统开始得到开发和应用。随着集约化生猪养殖的发展,美国养殖污染问题开始显现,美国社会中的一些有识之士开始重新审视其以往的价值观念。蕾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从生物学的角度,用自然选择理论阐述农业过度使用化学产品而人为创造“超级昆虫”和“超级细菌”的恶果,批判了“人类中心论”的自大观点——为了满足自身的利益需求而不惜与万物竞争,甚至破坏生态系统,成为现代环保运动诞生的导火索。环保运动的推进唤醒了一些普通民众的环保意识,人们更多地提倡与万物协调共生的理念而不是通过诸如消灭不利于人类的物种等利己行为来获得短视的利益。一些经济学家开始探索经济制度的新思路。美国经济学家科斯和鲍尔丁从经济学的角度提出了环保制度建设的新观念。科斯通过运用“社会成本”这一概念,考虑了受害人和加害人的主客观因素,用控制社会总成本最小化的分析方法来确定环境污染中的责任比重,希望通过最缜密的制度设计来使得稀缺的自然资源流动到能够最有效使用这些资源的人手中。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每年从工厂、城市居民、和畜禽养殖场排出的大量污水造成河流湖泊的严重污染。1972年美国颁布《清洁水法》,首次在全国层面将养殖粪污作为监管的对象。由于当时大部分污水来自于工厂和城市居民的污水排放,美国政府便将工厂、城市居民的污水连同畜禽养殖场的粪污按照点源污染进行政策规范和治理。20世纪80年代,尽管美国废水排污点源得到了有效控制,但水体的质量并未发生重大改善,非点源污染代替了点源污染成为美国水体污染的主要来源。1982-1997年间,美国大规模生猪养殖农场中只有25%左右的饲料养分转化为动物产品,另外约75%的饲料养分存在于生猪粪污中。这些粪肥被施用在养殖场内部有限的农田后,大约有51%的氮素养分和64%的磷素养分超出其农田需用量,成为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由于污染治理政策的偏差,环境不公现象开始显现,成为环境正义运动关注的焦点。为应对养殖污染形成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1999年美国农业部和环境保护局联合发布畜禽养殖粪污治理统一国家战略,并推出畜禽粪便综合养分管理计划(CNMP),要求规模化养殖场将粪污作为养分还田的管理对象,以减少养殖粪污通过农田径流和氨挥发形成的农业面源污染。综合养分管理计划的推行将粪污养分管理从养殖业延伸到了种植业,将种植土地的粪肥施用养分管理也纳入了综合养分管理的范围。在美国农业部的督导下,化肥行业率先引入一种全球通用,具有科学开创意义的4R养分管理制度。这种养分管理制度将化肥养分管理又延伸到了粪肥管理领域,可以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区域的农业生产禀赋来不断完善各层面养分管理水平,促使农户采用适合当地条件的最佳肥料管理实践措施,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21世纪初,原来在美国东南部地区被广泛应用的泻湖或露天厌氧化粪池(泻湖)系统,因产生氨气排放、臭味、病原体传播、以及水质污染等环境与健康问题而广遭诟病。2000年7月,在环境正义运动的影响下,美国最大的猪肉生产企业史密斯菲尔德食品公司与北卡罗来纳州政府以及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签订合作协议,同意开发和使用新的生猪养殖粪污处理技术来改变原有的储粪系统,集约化养猪环境优先技术(EST)应运而生。环境优先技术是在推行综合养分管理计划过程中所形成的以环境优先为原则的技术系统。它由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养猪实验基地负责开发并被州政府指定为用来淘汰露天厌氧化粪池的生猪养殖粪污处理系统。而环境优先或环境保护优先原则主要是指“为了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应当以环境利益为优先,使主体对环境的保护行为优先于对环境的开发利用行为。”在美国生猪养殖粪污治理的百年变迁中,资源禀赋与经济因素、社会环境与政策导向、技术进步与金融创新、以及市场环境等因素都起到了重要的驱动作用。其中不乏值得借鉴的经验和教训。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生猪养殖大国及养殖粪污最多的国家,中国应充分借鉴美国的生猪养殖粪污治理经验,从观念、制度和技术上探索出一条既符合中国国情,又能满足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生猪养殖粪污治理道路。美国经验对中国的启示最主要是在观念上要树立环境优先的理念即在处理经济利益与环境利益的冲突时,坚持以环境利益为先的原则;在制度上要推行综合养分管理计划,即将养殖业与种植业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政策规范;在技术上要倡导环境优先技术,实现绿色养殖的目标。

马博[6](2016)在《石河子地区某猪场主要病毒性繁殖障碍类疾病的调查与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广泛应用,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猪瘟病毒(Classical swine fever virus,CSFV)、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PRRSV)、猪圆环病毒Ⅱ型(Porcine circovirus-2,PCV-2)、猪细小病毒(Porcine parvovirus,PPV)、猪伪狂犬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5种病毒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病毒基因组的解析,基因结构与功能关系的研究,快速检测方法的应用以及分子免疫机制的探讨和新型疫苗的研制等方面。本研究利用兽医临床病理学、PCR技术、血清学方法对石河子地区某猪场猪繁殖障碍类疾病相关病毒及免疫水平,如PRRSV、PCV-2、CSFV、PRV、PPV进行检测,以期了解石河子地区某猪场主要病毒性繁殖障碍类疾病病原情况、流行特点及免疫现状,为该猪场主要病毒性繁殖障碍类疾病的流行病学提供数据基础,同时为制定有效的防控措施提供理论依据。1、石河子地区某猪场病毒性繁殖障碍类疾病调查及ELISA抗体水平检测调查石河子地区某规模化养猪场2015年的淘汰率及死亡率,对猪群生活环境进行观察,详细查看猪场记录,并对主要病毒性繁殖障碍类疾病的免疫抗体进行ELISA检测,分析数据。结果发现该猪场配套设施到位,但卫生、防疫、消毒和无害化处理方面落实不到位,从而导致猪群发病及死亡现象;其中秋季淘汰率最高为0.76%,春季死亡率最高为6.35%,经产母猪淘汰率和死亡率分别为1.89%和0.34%,仔猪与保育猪的死亡率分别为15.53%和7.92%;对914份猪血清样品做ELISA抗体水平检测,其中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抗体合格率为75.60%,猪圆环病毒病抗体合格率为90.15%,猪瘟抗体合格率为85.45%,猪伪狂犬病抗体合格率达到80.53%;选取86份后备母猪血清样品做猪细小病毒病抗体水平检测,结果发现抗体合格率仅为22.09%。通过现场调查及数据分析发现,影响猪死亡的原因有猪场环境和管理等因素,不同季节、年龄和性别不同的猪对于疾病感染的情况也有差别。2、石河子地区某猪场病毒性繁殖障碍类疾病临床病理学观察在对石河子地区某猪场患病猪流行病学调查的基础上,对猪病毒性繁殖障碍类疾病的临床表现进行观察,对患病猪解剖观察其内部病变情况。猪群无大范围死亡,在寒冷换季的春季仔猪、保育猪及经产母猪病死较多。通过临床症状观察和病理剖检观察可见明显猪病毒性繁殖障碍类疾病的特征,结合病史调查推测该猪场繁殖障碍的发生与病毒性繁殖障碍类疾病有关。该试验为研究猪病毒性繁殖障碍类疾病的检测提供病理症状参考数据。3、石河子地区某猪场病毒性繁殖障碍类疾病PCR/RT-PCR检测为了解该猪场病毒性繁殖障碍类疾病的状况,试验针对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圆环病毒病、猪瘟、猪伪狂犬病、猪细小病毒病5种繁殖障碍类疾病,于2015年对该猪场患病猪进行了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和分析。采集患病猪的血液及内脏器官,提取基因DNA、RNA。参照Gen Bank中发表的PRRSV、PCV-2、CSFV、PRV、PPV的保守基因核苷酸序列,参考相关文献设计5对特异性引物。对采集的18份病料进行PCR、RT-PCR扩增检测,样品中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患病率为11.11%,猪圆环病毒病患病率为77.78%,猪瘟患病率为5.56%,猪伪狂犬病患病率为22.22%,猪细小病毒病患病率为27.78%。猪圆环病毒感染最严重,猪瘟病毒感染较少,样品中的混合感染现象较普遍。本试验从分子水平上进一步了解了该猪场主要病毒性繁殖障碍类的发生情况,为该猪场繁殖障碍类疾病的防控提供了理论依据。

王红岩[7](2015)在《山东省猪伪狂犬病流行病学调查及发病相关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猪伪狂犬病(PR)自上世纪90年代传入中国以来已经对中国的养猪业产生了重大影响,特别是2011年底以来在华北地区部分疫苗免疫猪场所发生的仔猪高死亡率和母猪流产的变异伪狂犬病疫情,更是严重影响了中国养猪业的健康发展。2013年山东省也发生了相似的疫情,并对山东养猪业的健康发展构成了重大威胁。为了查明此次疫情的发病背景、病变特征和病原特点,我们选取了一个具有代表性的规模猪场,对该场发病死亡的仔猪进行了系统的剖检病变观察,采集病死猪的组织样品进行了PCR检测和病理组织学检查,并对该场各阶段猪群采集的血清样品进行了特异性的gE抗体ELISA检测。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病死猪均见典型的剖检病变,如扁桃体溃疡、多组织器官灶状坏死和点状出血;镜下可见典型的非化脓性脑炎、淋巴组织坏死及网状内皮细胞核内嗜酸性包涵体、内脏器官灶状坏死和点状出血。ELISA结果显示该场猪群gE抗体率高,平均阳性率为46%,后备母猪、年轻母猪、公猪及生长猪群的gE抗体尤其严重。10头仔猪中8头检出了伪狂犬病病毒的gE基因,阳性病料研磨液接种细胞后也都引起了明显的细胞病变。gE全基因的测序和同源性分析表明,该毒株与近段时间的分离株具有较高的同源性,其中与2013年分离自华北地区部分猪场的毒株的同源性最高,在进化树上,该分离株与亚洲分离株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伪狂犬病病毒变异是导致此次疫情发生的主要原因,当前被广泛使用的减毒活疫苗对变异毒株已不能提供完全有效的保护,而变异病毒的毒力需要进一步的试验测试。为了探索自2011年底爆发变异PR疫情以来中小规模繁殖-育肥单点式猪场PRV的感染状况以及与PRV感染有关的风险因素,我们在2012年1月至2014年8月间对山东各地不同规模猪场的猪群采血进行了PRV感染状况的检测及风险因素调查。共计224个猪场和相应的6035份血清样品进行了PRVgE特异性抗体的ELISA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有25%的猪场和56.7%的血清样品PRVgE抗体阳性。存栏50-100头母猪的小规模自繁自养猪场的gE抗体阳性率最高。猪场阳性率和血清样品阳性率最高的区域均为鲁西地区,鲁北地区次之。基于单因素分析的结果,共有四项风险因素被选择进行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即区域(p=0.01)、猪场规模(p=0.04)、购入的后备母猪的体重(p=0.01)及生长阶段全进全出制(p=0.01)。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区域(OR 7.59,95% CI 1.97□16.76,p=0.02).猪场规模(OR 4.15,95% CI 1.85□13.99,p=0.01)、外购后备母猪的体重(OR 7.00,95% CI 1.73□22.18, p=0.03)及生长阶段全进全出制(OR 3.59,95% CI 0.42□9.11, p=0.01)四项因素均与猪伪狂犬病gE抗体阳性率密切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当前我省PR的防控形势异常严峻,规模猪场尤其是养猪密集地区的中小规模猪场应加强生物安全措施,改善养殖环境,引进年轻阴性后备母猪并实施严格的隔离、免疫,建立适合于自身实际情况的综合性疫病防控体系。

张心如,黄柏森,郑卫东,杜干英,毛长青,蔡端琼,王道友,林秀华[8](2013)在《中国养猪业的发展道路》文中研究指明自古以来,中国养猪业一直在保障人民生活需求、增加农民收入和保持农牧业良性生态循环中稳步发展。近些年来,中国养猪出现前所未有的波动,甚至影响到人民生活。媒体、官员和企业家主张采用大规模发展工厂化和小区集中养猪来稳定养猪生产。国家出台了向规模化养猪倾斜的各项政策和财政补贴措施[1-8]。2007年,国家财政补贴养猪经费即达140余亿元,至今,中央和各级地方财政养猪补贴

孙洪波[9](2012)在《猪肉供应链上的机会主义根源及治理对策研究》文中指出民以食为天,确保充足、安全的食物供给是各国政府的首要责任。近年来,我国农业生产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保障了主要农产品供给的数量安全。但农产品质量水平却没有相应提升,食品安全问题频频发生,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身体健康,打击了消费信心,而且直接影响了农业生产的持续健康发展。为此,有关部门采取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加强食品检测、打击违法制售添加剂行为等措施来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仍然很严重,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现行的部分措施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需要以更加宽广、深入的角度,从农产品生产和流通行为本身考虑治理食品安全问题。猪肉是我国居民重要的消费食品,生猪养殖是重要的农业生产活动。确保猪肉产品安全,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关系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但近年来一些地方生猪饲养随意添加“瘦肉精”等有害添加剂,导致猪肉质量安全事件频发,消费者已经谈“肉”色变。如何让老百姓吃上放心肉已成为各级政府面临的紧迫问题,为此本文以猪肉供应链为研究对象,以产业组织理论、治理结构理论、管理控制理论为基础,通过对猪肉供应链模式、生猪品种引进、猪肉需求变化与生猪养殖之间的矛盾、价格波动对生产者收入影响等方面的分析,探讨影响猪肉食品安全的主要原因,挖掘影响生猪养殖中的机会主义内在根源,进而探究解决猪肉质量安全问题的理论和应用方案,使猪肉供应链在有效治理框架下良好运转。基于上述思路,本文以瘦肉精中毒事件为切入点,综合运用制度经济学分析法、实证案例分析、结构方程定量分析等方法,主要对以下几方面内容进行研究:一是分析我国生猪生产发展现状,着重研究生猪养殖规模变化情况;二是以养猪大县为案例,通过对生猪养殖、收购、屠宰、批发和零售等环节研究,剖析猪肉供应链状况和食品安全的薄弱环节;三是从产业组织理论出发,探究引发猪肉供应链上机会主义行为的深层次根源,着重分析生猪引种与疾病之间的关系、疾病发生与机会主义的关系、猪肉价格波动与机会主义的关系;四是针对机会主义的产生原因,提出宏观和微观方面的治理思路模式,并探讨我国生猪养殖政策演变和防止机会主义行为的政策措施(放在产业现状部分?);五是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实证分析大型连锁超市在提高我国猪肉食品安全性、增强消费者信心方面的积极作用;六是根据研究结果提出防范生猪供应链上机会主义的政策建议。本文得出的主要结论是:(1)机会主义行为的发生往往是深层次因素影响的结果。(2)盲目引进猪种容易造成我国生猪整体抗病能力下降,是导致机会主义行为的原因之一。(3)价格问题特别是“健美猪”与普通猪的差异性收购价格,是导致添加瘦肉精等机会主义行为发生的重要原因。另外,猪肉价格起伏波动较大,周期越来越短,养猪已经成为高风险行业。而机会主义大部分是扎根在价格风险规避和片面追求个人利益之上。(4)在猪肉供应链的上下游环节之间引进更加先进的治理模式——三方治理、双方治理和统一治理,改进治理模式有利于杜绝生猪养殖的机会主义行为,提高猪肉食品安全。(5)建立健全可追溯体系对于防止生猪供应链上出现机会主义行为,保证产品质量,满足消费者需求,并在食品安全事件发生时迅速找到问题根源和对策措施具有重要作用。(6)现代流通方式特别是大型超市有助于提高猪肉食品安全,是治理机会主义行为的有效方式之一。在提高我国猪肉的食品安全方面,“超市+屠宰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农超对接模式值得进一步探究和推广。

杨和伟[10](2011)在《中小规模标准化生猪养殖技术方案的建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我国目前的养猪生产格局中,无论是猪场数量还是出栏数量,年出栏50-3000头的中小规模养猪在我国养猪生产中都占据着重要地位。近年来中小规模猪场数量的迅速增多预示着其将成为我国生猪产业发展的主要趋势。但中小规模养猪在生产中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当前形势下,对中小规模养猪实施标准化生产,对解决我国生猪产业现存问题与提高养殖户经济效益有着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实地调研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重点着眼于了解我国中小规模养猪的实际情况,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适用于中小规模养猪的标准化操作规程,通过在生产中应用此操作规程,开展应用示范,对中小规模养猪实施标准化生产进行了初步探索。并编辑出版简单易懂的标准化养猪操作手册与建立养猪技术网推广先进的养猪技术。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我国生猪产业发展的总体趋势是散养户所占比例加速下降,中小规模专业户养殖正逐步成为我国生猪供应的主体力量。中小规模养殖户文化水平普遍不高,组织化程度低、饲养比较分散,造成其自主经营能力差,抗风险能力弱,在生猪产业链中处于高风险、低收益的弱势地位,是引发我国生猪价格经常大幅波动的主要原因。与过去相比,中小规模养殖户虽然在饲养模式、良种覆盖率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总体来说在猪场规划设计、疫病防控、饲养管理等多个方面都还存在着较大问题。2.中小规模养殖户在养殖过程中由于难以得到必要的技术培训,通常是凭借经验进行养殖,生产操作技术不规范,技术水平低,养殖各阶段目标不清晰,生产管理盲目性大。3.在完成调查研究并充分了解养殖户生产技术需求的基础上,通过参考大量文献资料、广泛咨询行业专家建议,根据我国中小规模养猪不同饲养模式的特点,建立了适用于我国中小规模养猪的标准化操作规程。并在湖北省通城县石冲村育肥专业户开展了饲养实验,结果表明:采用标准化的饲养操作,能在育肥成活率、出栏天数等方面得到明显改善。4.在实地调查与饲养实验的基础上,把生产实践证明能够增产增收、效果好的方法,以科学化、规范化的形式制定成操作标准,编辑出版简单易懂的中小规模标准化养殖技术手册,并建成了包含养猪技术资料、图片、视频、数据库等服务于养殖户生产技术需求的养猪技术网,让养殖户更直观形象的学习掌握先进适用的养猪技术,加速先进养猪技术的推广

二、减少工厂化猪场仔猪死亡的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减少工厂化猪场仔猪死亡的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2)三种猪圆环病毒2型疫苗临床应用效果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PCV病原学
    2. PCV的基因序列特征
        2.1 ORF1
        2.2 ORF2
    3. PCV2的感染及致病机理
    4. PCV2临床病症
        4.1 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
        4.2 猪皮炎肾病综合征
    5. PCV2型疫苗研究进展
        5.1 灭活疫苗
        5.1.1 PCV2全病毒灭活疫苗
        5.1.2 PCV1与PCV2嵌合病毒灭活疫苗
        5.2 PCV2亚单位疫苗
        5.3 弱毒活疫苗
        5.4 核酸疫苗
        5.5 活载体疫苗
        5.5.1 腺病毒活载体疫苗
        5.5.2 噬菌体活载体疫苗
        5.6 PCV2标记疫苗
第二章 三种圆环病毒2型疫苗对猪生产性能的影响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猪场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仪器
        1.4 实验疫苗
    2 方法
        2.1 试验程序
        2.2 现场实验仪器调教
        2.2.1 电子耳标收集器
        2.2.2 自动称重装置
        2.3 试验分组
        2.4 PCV2疫苗免疫
        2.5 生长性能测定
        2.5.1 免疫后21天猪群实验数据测定
        2.5.2 免疫后158天猪群实验数据测定
        2.6 实验猪检测样本的采集和处理
        2.7 血清PCV2、PRRSV、CSFV、Myco、PRV抗体检测
        2.8 检测唾液中的PCV2、PRRSV、SIV、CSFV抗原
        2.8.1 DNA提取
        2.8.2 RNA提取和cDNA的合成
        2.8.3 Real time PCR
        2.9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各猪场分组情况及初体重
        3.2 疫苗免疫后猪群的生长性能
        3.2.1 疫苗免疫21天后猪群生长情况
        3.2.2 疫苗免疫158天后猪群生长情况
        3.3 实验猪抗体检测结果
        3.3.1 疫苗免疫前实验猪PCV2、PRRSV、CSFV、Myco、PRV抗体检测结
        3.3.2 疫苗免疫21天后猪群PCV2、PRRSV、CSFV、Myco、PRV抗体
        3.3.3 疫苗免疫后88天试验猪PCV2、PRRSV、CSFV、Myco、PRV抗体情况
        3.4 实验猪抗原检测结果
        3.4.1 免疫前实验猪PCV2、PRRSV、SIV抗原情况
        3.4.2 免疫后21天后猪群PCV2、PRRSV、SIV抗原情况
        3.4.3 疫苗免疫后88天试验猪PCV2、PRRSV、CSFV抗原情况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后备母猪精准定时输精程序优化的初步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词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定时输精概念、原理及技术研发进展
        1.1.1 定时输精的概念及原理
        1.1.2 定时输精程序中各类激素的作用
        1.1.3 定时输精技术研发进展
    1.2 定时输精技术应用对养猪业发展的作用意义
        1.2.1 常规人工输精技术的应用概况
        1.2.2 定时输精技术应用概况
        1.2.3 定时输精技术应用对养猪业的作用
    1.3 中国养猪业面临的问题及定时输精技术的应用前景
        1.3.1 中国养猪业存在的繁育生产问题
        1.3.2 定时输精技术在中国养猪业的应用前景
        1.3.3 推广应用定时输精技术需解决的问题
    1.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第二章 不同激素处理程序对后备母猪繁殖效率的影响
    前言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1.3 输精操作
        2.1.4 妊娠诊断
        2.1.5 数据记录
        2.1.6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不同激素处理程序对后备母猪分娩率、窝产仔数和窝产活仔数的影响
        2.2.2 不同激素处理程序对后备母猪发情整齐度的影响
    2.3 讨论
        2.3.1 不同激素处理程序对发情效果的影响
        2.3.2 不同激素处理程序对后备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
        2.3.3 不同激素处理程序的对比
第三章 激素处理前卵巢状态对后备母猪卵泡发育的影响
    前言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1.3 数据记录
        3.1.4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激素处理前卵巢状态对后备母猪卵巢发育的影响
        3.2.2 激素处理前卵巢状态对后备母猪排卵数和受精卵回收数的影响
    3.3 讨论
        3.3.1 精准定时输精程序对不同初始卵巢状态后备母猪卵巢的影响
        3.3.2 FTAI程序对不同初始卵巢状态后备母猪的排卵数和受精卵回收率的影响
全文总结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4)中国-欧洲良好农业规范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良好农业规范
        1.2.1 欧洲良好农业规范
        1.2.2 中国良好农业规范
    1.3 农产品获得欧洲良好农业规范认证的意义
    1.4 认证现状
        1.4.1 欧洲良好农业规范认证现状
        1.4.2 中国良好农业规范认证数量
        1.4.3 中国良好农业规范认证的区域分布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1.6 文献综述
        1.6.1 在发展中国家的运用
        1.6.2 在发达国家的运用
        1.6.3 我国对良好农业规范的研究现状
    1.7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7.1 研究内容
        1.7.2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第二章 中欧良好农业规范发展历史及总体比较研究
    2.1 欧洲良好农业规范发展历史
    2.2 中国良好农业规范发展历史
    2.3 总体比较研究
        2.3.1 标准性质比较
        2.3.2 标准针对的销售模式比较
        2.3.3 标准范围比较
        2.3.4 标准结构比较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欧良好农业规范认证制度的比较
    3.1 认证方法和程序
        3.1.1 欧洲良好农业规范认证程序
        3.1.2 中国良好农业规范认证程序
        3.1.3 认证方法和程序比较
    3.2 认证标识
        3.2.1 欧洲良好农业规范标识
        3.2.2 中国良好农业规范认证标志
        3.2.3 认证标识使用比较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欧洲良好农业规范的汉译研究
    4.1 汉译问题总结
        4.1.1 译文内容遗漏
        4.1.2 笔误显而易见
        4.1.3 专业常识错误
        4.1.4 英式汉语句型
        4.1.5 专业术语的应用错误
        4.1.6 引申牵强
        4.1.7 不符合标准编写要求
        4.1.8 词意不佳
        4.1.9 词语意思误解
        4.1.10 句子意思误解
        4.1.11 语法错误:
        4.1.12 不改变原意的情况下对原文进行合理修改
    4.2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新版中国良好农业规范修订的建议
    5.1 适用性得到提高
    5.2 进一步与欧洲良好农业规范标准接轨
    5.3 与时俱进,推进农业现代化
    5.4 尽量避免控制点重复
    5.5 保护环境
    5.6 质量保证体系
    5.7 社会责任及动物福利要求
第六章 结论
    6.1 欧洲良好农业规范和中国良好农业规范总体的异同点
    6.2 认证制度比较结果
    6.3 对初译版的校对结果
    6.4 研究成果
    6.5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6.6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6.7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校对内容全篇分类总结
附录二: 欧洲良好农业规范:《综合农场保证》畜禽养殖部分汉化终稿

(5)美国生猪养殖粪污治理研究(1910-2010)(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三、研究内容与文章结构
    四、研究方法
    五、创新之处与存在的问题
第一章 美国生猪养殖发展背景及历史分期
    第一节 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背景
    第二节 1910-2010年间美国农业发展概况
    第三节 美国生猪养殖粪污治理阶段的大致分期
    本章小结
第二章 1910-1958年间的美国生猪粪污治理
    第一节 1910-1958年间的美国生猪养殖方式
    第二节 牧养方式下的粪污治理观念及政策导向
    第三节 美国早期生猪养殖粪污的资源化利用
    本章小结
第三章 1959-1971年间的美国生猪粪污治理
    第一节 集约化生猪养殖方式的动因及初期发展
    第二节 观念及法律制度的影响
    第三节 粪污治理的具体措施
    本章小结
第四章 1972-1998年间的美国生猪粪污治理
    第一节 集约化养猪快速发展
    第二节 社会环境及政策驱动
    第三节 环境正义追求下的生猪养殖粪污治理
    本章小结
第五章 1999-2010年代的生猪粪污治理(一)
    第一节 生猪养殖的发展状况
    第二节 粪污治理的困境与综合养分管理概念的提出
    第三节 综合养分管理计划与4R养分管理制度
    第四节 综合养分管理的变革措施与管理成效
    本章小结
第六章 1999-2010年代的生猪粪污治理(二)
    第一节 环境优先技术的产生及基本规范
    第二节 环境优先技术的升级换代
    第三节 环境优先技术中的无害化处理方法
    第四节 环境优先技术的应用推广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粪污治理百年变迁动因分析
    第一节 资源禀赋与治理范式
    第二节 社会环境与政策导向
    第三节 技术进步与金融创新驱动
    第四节 市场环境与经济动因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生猪养殖粪污治理经验及教训
    第一节 政策制度层面经验总结
    第二节 资源化利用层面经验总结
    第三节 各国/地区生猪养殖粪污治理方式比较
    第四节 生猪养殖粪污治理的失败教训
第九章 对中国的启示
    第一节 价值取向与道德风险的防范
    第二节 粪污治理方式与环境正义的实现路径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6)石河子地区某猪场主要病毒性繁殖障碍类疾病的调查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猪主要病毒性繁殖障碍类疾病的研究进展
    1 猪繁殖障碍类疾病的概述
        1.1 猪繁殖障碍类疾病病原性因素
        1.1.1 传染病性因素
        1.1.2 寄生虫性因素
        1.2 猪繁殖障碍类疾病非病原性因素
        1.2.1 中毒性因素
        1.2.2 普通病性因素
        1.2.3 免疫性因素
        1.2.4 生理性因素
        1.2.5 营养性因素
        1.2.6 技术性因素
        1.2.7 环境性因素
    2 猪五种病毒性繁殖障碍类疾病的研究概况
        2.1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
        2.2 猪圆环病毒
        2.3 猪瘟病毒
        2.4 猪伪狂犬病病毒
        2.5 猪细小病毒
    3 猪病毒性繁殖障碍类疾病的综合防控措施
        3.1 早期正确诊断
        3.2 加强检疫监管
        3.3 除病源,严消毒
        3.4 加强饲养管理
        3.5 科学免疫程序
第二章 试验部分
    试验一 石河子地区某猪场病毒性繁殖障碍类疾病调查及ELISA抗体水平检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时间和地点
        1.1.2 猪群结构及记录
        1.1.3 血清样品
        1.1.4 主要试剂及仪器
        1.2 方法
        1.2.1 现场调查
        1.2.2 数据采集
        1.2.3 数据分析
        1.2.4 ELISA抗体检测
        2 结果
        2.1 猪场管理
        2.2 猪群数据统计
        2.3 ELISA检测结果
        3 讨论
    试验二 石河子地区某猪场病毒性繁殖障碍类疾病临床病理学观察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试验材料
        1.1.2 仪器
        1.2 方法
        1.2.1 病史调查
        1.2.2 临床观察
        1.2.3 剖检观察
        2 结果
        2.1 病史调查
        2.2 临床观察
        2.3 剖检观察
        3.讨论
    试验三 石河子地区某猪场病毒性繁殖障碍类疾病PCR/RT-PCR检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组织样品
        1.1.2 主要试剂
        1.1.3 主要仪器
        1.2 方法
        1.2.1 引物设计
        1.2.2 DNA提取
        1.2.3 组织RNA的提取
        1.2.4 反转录
        1.2.5 常规PCR扩增
        1.2.6 套式RT-PCR扩增
        2 结果
        2.1 常规PCR扩增结果
        2.2 RT-PCR扩增结果
        2.3 阳性率统计
        3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7)山东省猪伪狂犬病流行病学调查及发病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缩写说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1.1 猪伪狂犬病在国内的流行现状概述
1.2 病原学
    1.2.1 病毒特性
    1.2.2 病毒结构和基因组
    1.2.3 病毒主要糖蛋白
1.3 流行病学与发病机制
1.4 临床症状
1.5 病理变化
1.6 诊断与防控
    1.6.1 综合诊断
    1.6.2 病毒免疫与疫苗
    1.6.3 预防和控制
    1.6.4 根除净化
1.7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主要试验试剂和主要溶液的配制
    2.1.2 主要仪器及耗材
    2.1.3 病料和血清
    2.1.4 细胞
    2.1.5 引物设计与合成
2.2 方法
    2.2.1 病料研磨与核酸提取
    2.2.2 病料样品的PCR/RT-PCR检测
    2.2.3 病毒分离
    2.2.4 PRV gE基因扩增,阳性扩增片段的胶回收、连接、转化与测序
    2.2.5 PRV gE基因序列及推导氨基酸序列分析
    2.2.6 固定组织石蜡切片的制作
    
2.2.6.1 玻片的处理
    
2.2.6.2 组织切片的制备
    
2.2.6.3 组织切片的苏木素-伊红(HE)染色
    2.2.7 血清中抗PRV gE抗体的检测
    2.2.8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变异PR疫情典型案例分析
    3.1.1 发病背景与临床症状
    3.1.2 病理变化
    3.1.3 猪群PRVgE抗体检测
    3.1.4 病料样品的PCR/RT-PCR检测
    3.1.5 病毒分离与鉴定
    3.1.6 gE基因全长扩增与克隆测序
3.2 山东省中小规模猪场PRVgE抗体状况调查与相关风险因素分析
    3.2.1 不同区域PRV血清阳性率
    3.2.2 PRV场阳性率的风险因素分析 4 讨论
4.1 2013年在山东省中部地区流行的新生仔猪疫情确系由PRV变异毒株导致
4.2 PRV变异毒株开始流行以来,山东省中小规模猪场PRV阳性率明显升高
4.3 山东省不同区域里猪场的PRV感染状况不同
4.4 猪场的规模与PRV感染的风险呈负相关性
4.5 外购入的后备母猪的体重能影响猪场的PRV感染状态
4.6 生长阶段的全进全出措施能够降低PRV的感染风险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7 致谢

(8)中国养猪业的发展道路(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国养猪业的现状
    1.1 中国养猪业的崛起
        1.1.1 出栏头数
        1.1.2 猪肉产量
        1.1.3 人均猪肉占有量
        1.1.4 中国养猪占世界养猪业的半壁山河
    1.2 规模化养猪发展很快
    1.3 猪价波动过大
        1.3.1 价格波动过大
        1.3.2 猪粮比价
    1.4 污染严重
        1.4.1 中国养殖业产污量大
        1.4.2 粪尿处置情况
2 制约中国养猪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2.1 自然资源匮乏
    2.2 粮食生产压力大
        2.2.1 中国粮食生产发展快, 但人均占有量增长慢
        2.2.2 中国粮食需求量大
        2.2.3 中国饲料粮缺口巨大
        2.2.4 饲料粮食过分依赖进口可能产生严重后果
    2.3 猪发病死亡率高
    2.4 生产力低
        2.4.1 能繁母猪年提供断奶仔猪数
        2.4.2 能繁母猪年提供出栏肥猪头数
        2.4.3 能繁母猪年提供猪肉量
    2.5 大批农户退出养猪
3 只有中国特色养猪, 才能发展中国现代化养猪业
    3.1 现代化养猪概念
    3.2 养猪模式多样化
    3.3 品种多样化
    3.4 饲料多样化
    3.5 适度规模
    3.6 产业化经营
        3.6.1
        3.6.2 组建龙头企业
        3.6.3 大力发展猪肉产品加工业
    3.7 走科技创新之路

(9)猪肉供应链上的机会主义根源及治理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目标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技术路线
    1.7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可能的创新点
        1.7.1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7.2 可能的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国外研究现状
        2.1.1 农产品供应链方面的研究
        2.1.2 关于供应链治理的研究
        2.1.3 猪肉供应链方面的研究
    2.2 国内研究现状
        2.2.1 关于农产品供应链的研究
        2.2.2 关于供应链治理的研究
        2.2.3 猪肉供应链方面的研究
    2.3 文献评述
第三章 我国生猪产业发展概况
    3.1 生猪存栏情况
    3.2 生猪出栏情况
    3.3 各地区的存栏和出栏量
    3.4 各地区生猪出栏率
    3.5 养猪农户比例
    3.6 养猪农场规模的变化
    3.7 规模化养猪逐渐占主导地位
    3.8 各地区生猪规模养殖农场
    3.9 生猪养殖户规模调查
    3.10 规模化养殖发生原因
第四章 机会主义根源探索:生猪引种与疾病之间关系
    4.1 机会主义研究
    4.2 猪肉食品安全问题
    4.3 我国传统生猪品种的特点
    4.4 生猪引种和育种政策
    4.5 种猪进口
    4.6 种猪进口原因分析
        4.6.1 企业进口种猪的动机和行动
        4.6.2 进口种猪中的政府立场
    4.7 本土猪种所面临挑战
    4.8 引种、疾病和机会主义之间关系
    4.9 小结
第五章 猪肉供应链上的机会主义案例研究
    5.1 引言
    5.2 资中县情况介绍
    5.3 资中生猪养殖生产阶段
        5.3.1 生猪的养殖规模
        5.3.2 生猪品种
        5.3.3 生猪饲养模式
        5.3.4 家庭副业养殖
        5.3.5 小规模养殖模式
        5.3.6 小规模养猪案例
        5.3.7 规模养殖模式
        5.3.8 大规模养殖模式
        5.3.9 大规模养猪案例
    5.4 资中县生猪流通阶段
        5.4.1 活猪流通渠道
        5.4.2 活猪流通成本
        5.4.3 流通阶段的食品安全问题
    5.5. 生猪屠宰阶段
        5.5.1 乡镇屠宰点
        5.5.2 屠宰厂
        5.5.3 屠宰厂的采购模式
        5.5.4 食品安全
    5.6. 上游饲料产业
        5.6.1 加工饲料的配方
        5.6.2 加工饲料的流通模式
        5.6.3 饲料的价值增值过程
        5.6.4 加工饲料的食品安全
    5.7 小结
第六章 猪价与机会主义
    6.1 生猪价格波动
    6.2 生猪价格波动原因探索
    6.3. 政策性猪肉价格波动
    6.4 生猪疾病与猪肉价格波动
    6.5 市场风险与道德风险
    6.6 小结
第七章 生猪食品安全治理结构研究
    7.1 宏观治理结构
        7.1.1 威廉姆森理论
        7.1.2 生猪供应链
        7.1.3 生猪供应链机会主义宏观治理
    7.2 微观治理结构
        7.2.1 可追溯体系的意义
        7.2.2 生猪养殖阶段
        7.2.3 农户合同与代码
        7.2.4 填写饲养记录
        7.2.5 生猪出栏
        7.2.6 生猪屠宰
        7.2.7 猪肉零售阶段
        7.2.8 微观治理的问题
    7.3 生猪政策治理研究
        7.3.1 计划经济生猪政策
        7.3.2 改革开放生猪政策
        7.3.3 养猪与农业和生态环境
        7.3.4 猪肉质量安全政策
        7.3.5 小结
第八章 现代零售企业对猪肉供应链治理作用的实证研究
    8.1 猪肉供应链上机会主义的防范
    8.2 我国连锁超市的发展和农超对接的实施
    8.3 大型连锁超市防范机会主义的实证分析
        8.3.1 结构方程模型
        8.3.2 提出理论假说和设计基本路径
        8.3.3 数据获得
        8.3.4 结构方程模型估计与检验
        8.3.5 模型解释
第九章 结论
    9.1 本文结论
    9.2 建议
        9.2.1 加快优良品种培育
        9.2.2 完善饲养管理组织体系
        9.2.3 进一步优化猪肉供应链和引进可追溯体系
        9.2.4 完善供应链内部利益分配机制
        9.2.5 规范兽药生产和使用行为
        9.2.6 依法规范生猪饲养行为
参考文献
致谢

(10)中小规模标准化生猪养殖技术方案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研究背景
    1.1 我国中小规模养猪生产发展现状
        1.1.1 中小规模养猪在我国养猪生产中占据重要地位
        1.1.2 中小规模养猪是现阶段我国生猪产业发展的主要趋势
        1.1.3 我国中小规模养猪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1.2 问题的提出
        1.2.1 标准化生产的概念及其在生猪生产中的运用
        1.2.2 生猪标准化生产的意义
        1.2.3 国内外生猪标准化生产发展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目的
        1.3.1 中小规模标准化生猪养殖技术的内涵
        1.3.2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我国中小规模养猪发展现状调查研究
    2.1 调查研究
        2.1.1 调查研究目的与意义
        2.1.2 调查研究方式
        2.1.3 调查研究组织实施方法
        2.1.4 调查数据处理方法
    2.2 调查研究结果与分析
        2.2.1 养殖户基本信息分析
        2.2.2 饲养模式分析
        2.2.3 猪场建筑与环境控制分析
        2.2.4 饲养品种结构分析
        2.2.5 疫病控制分析
        2.2.6 饲养管理分析
        2.2.7 经营销售模式分析
3 中小规模标准化生猪养殖技术方案的建立与应用
    3.1 中小规模标准化生猪养殖技术方案的建立
        3.1.1 中小规模标准化猪场的规划设计要点
        3.1.2 中小规模标准化猪场的生产工艺流程
        3.1.3 品种选择要点
        3.1.4 种猪的标准化饲养管理操作规程要点
        3.1.5 仔猪的标准化饲养管理操作规程要点
        3.1.6 生长育肥猪的标准化饲养管理操作规程要点
        3.1.7 中小规模标准化猪场生物安全要点
        3.1.8 营造适宜的饲养环境要点
    3.2 中小规模标准化生猪养殖技术方案的应用示范
4 养猪技术网的建立
    4.1 养猪技术网网站栏目规划
    4.2 网站技术实现手段
        4.2.1 软件平台及开发软件
        4.2.2 静态和动态网页的实现
        4.2.3 数据库开发
        4.2.4 网站安全及保密技术
    4.3 网站系统的功能和管理
        4.3.1 栏目功能
        4.3.2 信息管理后台解决方案
        4.3.3 信息发布系统
        4.3.4 网上信息发布及查询系统
    4.4 模块
        4.4.1 文章功能模块
        4.4.2 通用模块功能
        4.4.3 管理员模块
        4.4.4 其他功能
    4.5 网站建设与使用效果评估
5 小结与建议
    5.1 小结
    5.2 建议
        5.2.1 提高中小规模养殖户的技术力量
        5.2.2 提高中小规模养殖户组织程度
        5.2.3 国家政策层面的支持
    5.3 研究不足之处与下一步工作计划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减少工厂化猪场仔猪死亡的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信息化猪场管理系统设计及其在繁殖母猪场的应用[D]. 王帅. 石河子大学, 2021
  • [2]三种猪圆环病毒2型疫苗临床应用效果的比较研究[D]. 唐闫利. 扬州大学, 2020(04)
  • [3]后备母猪精准定时输精程序优化的初步探索[D]. 凌婵.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4]中国-欧洲良好农业规范比较研究[D]. 马越.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5]美国生猪养殖粪污治理研究(1910-2010)[D]. 周杰灵.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6]石河子地区某猪场主要病毒性繁殖障碍类疾病的调查与分析[D]. 马博. 石河子大学, 2016(05)
  • [7]山东省猪伪狂犬病流行病学调查及发病相关因素分析[D]. 王红岩. 山东农业大学, 2015(02)
  • [8]中国养猪业的发展道路[J]. 张心如,黄柏森,郑卫东,杜干英,毛长青,蔡端琼,王道友,林秀华. 养猪, 2013(02)
  • [9]猪肉供应链上的机会主义根源及治理对策研究[D]. 孙洪波.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2(10)
  • [10]中小规模标准化生猪养殖技术方案的建立[D]. 杨和伟. 华中农业大学, 2011(05)

标签:;  ;  ;  ;  ;  

降低工厂化养殖场仔猪死亡率的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