潭坊镇生态农业发展分析

潭坊镇生态农业发展分析

一、谭坊镇发展生态农业探析(论文文献综述)

黄秋虹[1](2021)在《贵溪市国土空间适宜性评价与空间分区研究》文中指出

杨超[2](2021)在《农村中老年群体微信使用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山东省谭坊镇农村的抽样调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当下的中国乃至整个世界,人口结构越来越“老”、数字技术越来越“新”的矛盾,已成为数字化社会中不可回避的问题。新媒介技术渗透进了中国各大城市,也渗透进了各个村庄,给农村中老年群体的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农村中老年人作为数字社会的边缘群体,虽然不是社交媒介的主力军,但不可否认,这一群体使用社交媒介的比例不断上升,他们也在积极融入数字社会。微信作为时下用户最为活跃的社交软件,成为农村中老年人最为常用的社交媒介之一。基于此,本课题研究以山东省谭坊镇50岁以上的农村居民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问卷调查及深度访谈,探究影响农村中老年人微信使用行为的因素是哪些。本研究在整合型技术接受与使用模型的基础上建立农村中老年群体的微信使用行为影响因素研究模型,通过spss对数据结果展开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老龄化态度越积极、自我效能越高、绩效期望越高、感知娱乐性越强、社群影响越强,以及拥有便利条件和较多数字反哺行为的农村中老年人使用微信的意愿越强烈,身体机能下降和感知风险强的农村中老年人使用微信的意愿相对较弱,付出期望对农村中老年人微信使用意愿没有显着影响。而拥有便利的条件和强烈的使用意愿则会正向影响农村中老年人的微信使用行为。根据这一数据分析结果,总结了阻碍这一群体使用微信的因素,并提出了改进其使用行为的对策建议,主要是发展乡村老年教育,提高农村中老年人媒介素养;进行软件的适老化设计,提高软件的使用体验;最后,提倡数字反哺,加强代际信息传播。

李泽宇[3](2021)在《关中地区当代乡村公共建筑营建技术研究 ——以蒲城党定村社区服务中心为例》文中指出乡村公共建筑是乡村公共生活的载体,也是乡村振兴等政策的重要实施内容。目前乡村公共建筑在经济、适用与文化传承方面多存在难以平衡的问题,使得乡村公共建筑难以发挥其实际使用与乡村振兴示范的作用,客观上造成了社会公共资源的浪费。其根源在于,在改革开放后城乡二元制发展的经济模式下,受制于经济因素,乡村营建方式与理念对于建造体系工业化仍处于适应阶段。因此,在乡村经济短时间内不可改变的情况下,寻找适宜当代乡村公共建筑的营建技术显得至关重要。乡村公共建筑的建造活动多具有政府主导、专业参与的特征,且与乡村公共生活连接紧密,具有研究乡村营建方法的基础。本文依托的案例党定村社区服务中心,是此类典型项目,具有代表性。论文首先阐述了关中地区的自然地理概况,结合对蒲城县苏坊镇各村公共建筑的调研走访,从营建主体、建材选用、构造处理于空间形式四个方面梳理了当前乡村公共建筑的营建现状,提出当代乡村公共建筑体现出基于传统建筑美学形式、实用理性与盲从心理的营建特征,发现当代乡村公共建筑存在围护结构缺乏基本构造处理、营建技术经济性差、建筑形式呆板等问题,提出结合传统经验与当代乡村营建体系的观点。其此,从营建材料的选型出发,对比传统营建材料的使用特征与当代不适宜因素,基于案例分析其当代的适用性。其次通过传统构造处理方式的回顾与梳理,分析关中乡村地区材料使用的基本特征,明晰其营建理念下的营建技术选用依据,为后文营建技术选型与探索做基础依托。最后,从营建技术的选用依据出发,从空间形式、构造技术两方面,提出适宜当代营建体系的营建技术选型。结合党定村设计实践,分析其营建技术的适宜特征,结合具体方案给出优化设计,完成研究闭环。本文全文约74000字,图、表150余幅。

许建和,毛洲,侯倩倩,欧阳丹[4](2020)在《湖南丘陵地带镇区空间演化机制与影响因素分析——以高家坊镇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湖南省丘陵地带高家坊镇区为案例,通过对其从1917年到2019年之间镇区空间扩张、集聚、密度的量化分析与评价,归纳其镇区空间演化主要有点生成、双线生长、轴向伸展、线性扩散、面性扩张等五个阶段,结合其镇区空间发展历史阶段从地形、生态、交通、产业等四个方面分析了镇区空间演化的影响因素。根据其空间演化与影响因素的综合分析针对当前其镇区空间发展转变的现实需求,总结了其镇区空间发展与引导的四种策略:疏解建成区、拓展新建区、维护生态区和控制蔓延区。

王策[5](2020)在《基于可持续发展需求的山区耕地产能评价研究 ——以涞源县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耕地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战略性资源。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和公众对耕地资源的需求不断深化,现有的产能内涵与评价方法已无法满足需求。我国山区耕地数量有限、质量较差且生态环境脆弱,保护山区耕地资源迫在眉睫。基于高产高效、绿色健康、可持续发展等需求对山区耕地产能进行评价满足新时代要求,是保护山区耕地资源的重要途径。鉴于此,本文基于可持续发展需求,科学界定山区耕地产能内涵,构建山区耕地产能评价体系,并制定三种需求层次下的山区产能评价方法,采用限制系数逐级修正等方法核算耕地产能指数。并以河北省的山区县涞源为例进行实证研究,对涞源县的耕地产能水平及空间分布格局进行评价分析,得到以下结论:(1)基于可持续发展需求,通过系统梳理耕地产能、耕地质量、耕地健康、耕地可持续利用等理论,将需求同山区耕地产能的影响因素进行匹配,提出基于可持续发展需求的山区耕地产能新内涵,并将其界定为土壤质量、空间地理质量、管理质量、环境质量、生态质量五个维度的综合集成反映,是影响耕地生产力的耕地产能内在因素及其组合特征综合作用的结果。(2)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土壤质量、空间地理质量、管理质量、环境质量、生态质量5个维度27个评价指标的山区耕地产能评价体系,确定基于高产高效、绿色健康、可持续发展三个需求层次的山区耕地产能评价方法和产能指数核算方法。(3)以涞源县为研究对象进行实证研究,分析五重质量维度评价结果可得:涞源县耕地的土壤质量、空间地理质量、环境质量、生态质量、管理质量水平不一。土壤质量系数主要集中在2级,空间地理质量系数主要集中在1级,环境质量系数主要集中在2级,生态质量系数主要集中在2级,管理质量系数主要集中在3级。由此可知,涞源县耕地整体的空间地理质量水平较高,土壤、环境和生态质量水平一般,管理质量水平较低。(4)以涞源县为研究对象进行实证研究,分析基于三种需求层次的产能评价结果可得:高产高效需求和绿色健康需求下,涞源县主要以良等地为主,分别占该县耕地总面积的64.34%和52.93%;可持续发展需求下,涞源县主要以良等地为主,占该县耕地总面积的49.71%。从空间分布上看,涞源县三种耕地产能等别交叉分布,整体表现为中部高、北部低的空间分布格局。将不同需求层次的产能评价结果对比可知,山区耕地的环境质量和生态质量已成为影响山区耕地产能的重要因素。对涞源县耕地产能进行综合评价,可为涞源县提升耕地生产能力和耕地保护水平、加强耕地产能建设提供服务。本文所构建的山区耕地产能评价体系综合全面的考虑了气候、土壤、社会、生态、环境等影响要素,为山区耕地产能研究提供理论与方法借鉴,对山区耕地资源保护、实现国家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管理有重要意义。

胡琳[6](2020)在《黄陵县乡村聚落体系研究》文中提出黄陵县位于陕西省中部偏西,延安市南部,属于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地貌,是我国的生态环境脆弱区。近年来,随着新型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快速推进,传统的乡村格局发生了显着的变化,乡村人口外流严重、生态环境恶化、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土地利用粗放、空心化等问题亟需解决。原有的乡村聚落体系已不适应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如何进行乡村聚落体系的集约化整合,科学构建乡村聚落体系,对于实现乡村地区健康有序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黄陵县乡村聚落为研究对象,主要包括背景解析、发展条件分析、特征及问题剖析、体系发展评价及体系构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背景解析,主要包括研究背景、研究综述、基本概念与基础理论等内容。第二部分为发展条件分析,包括自然条件、社会人口、经济发展以及历史文化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三部分为特征及问题剖析,借助ARCGIS地理信息系统中的相交工具、最邻近分析工具等,从等级规模、职能结构、空间布局三个方面对乡村聚落体系特征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总结乡村聚落体系现状特征及存在的问题。第四部分为聚落体系发展评价,从人口结构、社会经济、资源禀赋以及设施建设四个方面选取不同的评价因子构建评价体系,对黄陵县乡村聚落体系发展进行全面的评价,将乡村聚落分为最高分值、较高分值、一般分值、较低分值以及最低分值,并根据评价结果将乡村聚落划分为城镇化类、重点发展类、控制发展类、迁移合并类四类,分类施策,科学引导乡村聚落的发展。第五部分为乡村聚落体系构建,包括等级规模的确定、职能结构的组织以及空间布局三个方面。在规模等级上,首先,提出黄陵县乡村聚落应按照“建制镇—中心社区—一般社区”三级体系进行构建;其次,按照耕地承载力法和人口综合增长率法预测黄陵县乡村聚落总规模,分别为2.8万人和3.5万人,按照公共服务设施的规模效应确定各等级人口规模,最终确定西部山地区各个等级的最小人口规模为1500人、4500人和20000人,东部塬地区为3000人、20000人和30000人。在职能结构上,将6个建制镇的职能分为综合服务型、工业型、农副产品加工型以及农贸型四类,将39个中心社区和64个一般社区的职能分为农业型、工业型、贸易型以及特色旅游型四类。在空间布局上,首先,在乡村聚落用地适宜性分析的基础上,形成“一核一带三区”的空间结构,并确定乡村聚落在各个适宜性分区的布局情况;其次,将黄陵县乡村聚落分为线形布局、块状布局、散点布局三种布局形式;最后,针对基础设施配备不均、落后等问题,提出合理的布局措施。对黄陵县乡村聚落体系的研究,旨在促进乡村地区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以资为陕北乃至其他生态脆弱区的乡村聚落体系构建提供借鉴。

林霖[7](2020)在《响应海绵城市需求的绿地系统规划实践 ——以北京市平谷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海绵城市建设是我国众多城市应对城市水安全问题的重点研究工作,而绿地是重要的天然海绵体。因此,在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如何通过合理的绿地系统规划,使绿地充分发挥其海绵效能对于城市的海绵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在完成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常规工作内容的基础上,对海绵建设做出响应内容,从而探索构建一套既能满足绿地基础功能(生态、游憩、景观、文化等),又能发挥城市绿地雨洪管理作用、满足城市雨洪调蓄需求的具有普适意义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方法,以达到通过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辅助实现海绵城市建设的研究目标。本文综合运用了文献研究法、实例研究法、实地调研法、计算机模拟法等研究方法,从绿地-水文数据库构建、规划范围海绵特性分析与海绵格局研判、绿地系统雨洪管理目标的确定、与海绵格局耦合的区域及新城绿地系统结构布局、基于雨洪管理目标实现的各类绿地规划及海绵建设指引几个方面归纳总结了响应海绵理念需求的绿地系统规划方法,并以北京市平谷区绿地系统规划工作为实例,对规划方法进行实践,得到系列规划成果,证实了规划方法的可操作性。

毕小苗[8](2020)在《基于复合生态理论的乡村人居环境整治规划策略研究 ——以岳坊镇冯庙村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在全面建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人居环境的建设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在建设中出现了只重视整治村庄“量”的增加,却忽视了“质”的提升,出现了乡土景观丧失、建筑欧陆化的怪象。同时由于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部分建设活动严重破坏了农村的自然风貌和生态环境。因此,如何正确开展乡村人居环境整治迫在眉睫。首先,通过分析国内外复合生态系统和人居环境研究现状,归纳总结人居环境整治的目的和意义。分析国内外乡村发展和环境整治的案例,借鉴国内外乡村整治的经验和教训,为现代乡村人居环境整治提供建议策略。同时梳理人居环境现状中出现的整体风貌破坏、生态环境恶化、传统文化传承面临困境、基础设施不能满足村民需求等一系列问题,从复合生态系统的角度出发深入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其次,以乡村人居环境为研究对象,将复合生态系统理论应用于乡村人居环境整治规划中,结合生态学、生态美学等理论对乡村人居环境进行研究,分析了乡村复合生态系统的结构和特征,从农村自然生态子系统、经济生态子系统、社会生态子系统三个层次分析安徽省五大片区人居环境现状,总结出复合生态角度下安徽省乡村人居环境存在的问题。最后,以岳坊镇冯庙村为研究对象,结合冯庙村的生产生活特点,从自然生态子系统、经济生态子系统、社会生态子系统三个层面,与环境整治五大工程改造相联系,探讨适合现行乡村人居环境整治的规划策略,以期能对当前的乡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起到指导和借鉴作用。

章军[9](2020)在《新余市休闲农业发展策略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经济发展水平和城镇化的不断提高,城市居民面临着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和生活压力不断增加的情况,身心日益渴望体验大自然的田园风光和农村的生活方式,因此,休闲农业由此产生,并逐步发展壮大。休闲农业是综合了第一、二、三产业的新型产业,推动了现代农业的多元化、增加了农民的就业机会,为促进经济发展贡献了力量。新余市农业资源、旅游资源丰富、交通较便利,且经济条件优越,具有发展休闲农业的良好的条件。目前,新余市休闲农业发展状况良好,且产生了不错的经济效益,但是在休闲农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遇到了许多问题,因此,对新余市休闲农业进行科学认识,并进行合理的规划、开发、管理是新余市发展休闲农业的关键。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以新余市休闲农业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新余市休闲农业发展状况、基础条件和发展模式,并从消费者视角和生产者视角发现存在的问题。研究的主要内容为:通过综合国内外文献,对休闲农业的概念进行定义,休闲农业是以农业为依托,以农业生态、乡村文化、民俗风情、村镇旅游、农业教育等内容为延伸,并融合服务业为游客提供娱乐体验、农业体验、休闲体验的新型农业活动。从消费者视角上,通过消费者认知行为、决策行为、满意度调查等问卷发现新余市休闲农业存在的问题。经过研究发现,新余市休闲农业存在宣传不到位、总体消费水平不高、接待服务水平有待提高、项目建设混乱等问题。在对问题原因进行分析后认为,新余市休闲农业问题是由于外部竞争威胁、资金投入不足、缺乏整体规划等原因造成的。通过消费者问卷调查和问题分析,提出新余市休闲农业要做好布局规划,打造以“新能源、生态休闲、特色农家乐”为主题的休闲农业:建立健全休闲农业行业协会;加强政府扶持,完善基础设施;保护人文生态环境;做好营销规划,加强品牌宣传;加强人才和制度建设,提高服务水平。

张翠苹[10](2020)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青州市特色小镇建设的路径选择》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特色小镇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建设中。什么样的小镇具有特色培养的潜质,以哪类产业为主导切入,都是特色小镇避免"一窝蜂""同质化"的关键因素。本文以青州状元小镇为例,分析与研究如何打造乡村振兴背景下的特色小镇,从而更好地推动青州市特色小镇的建设。

二、谭坊镇发展生态农业探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谭坊镇发展生态农业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2)农村中老年群体微信使用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山东省谭坊镇农村的抽样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3 研究创新点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2 中老年群体微信使用现状及行为特征
    2.1 中老年群体微信使用现状
        2.1.1 使用人数呈上升趋势
        2.1.2 微信使用程度较浅
    2.2 中老年群体微信使用行为特征
        2.2.1 以社交为主的功能使用
        2.2.2 以真实信息为主的形象呈现
        2.2.3 以健康内容为主的信息寻求与传播
3 研究理论基础与研究设计
    3.1 研究理论基础
        3.1.1 整合型技术接受与使用模型
        3.1.2 模型新增变量
    3.2 变量的操作化定义、测量及研究假设
        3.2.1 变量的操作化定义及测量
        3.2.2 研究假设的提出
        3.2.3 研究地区及抽样
    3.3 问卷前测
        3.3.1 内部效度检测
        3.3.2 问卷试填
        3.3.3 信度检验与结构效度检验
        3.3.4 问卷发放及数据收集
    3.4 访谈设计
        3.4.1 访谈对象选择
        3.4.2 访谈内容
4 农村中老年群体微信使用行为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4.1 问卷描述性统计分析
        4.1.1 农村中老年群体人口统计学变量描述分析
        4.1.2 农村中老年微信用户微信使用情况描述分析
        4.1.3 农村中老年群体不使用微信的原因描述
    4.2 人口统计学变量对农村中老年人微信使用意愿及行为的影响分析
        4.2.1 不同性别的农村中老年人的微信使用意愿及行为无明显差异性
        4.2.2 不同年龄的农村中老年人的微信使用意愿及行为存在差异性
        4.2.3 不同学历的农村中老年人的微信使用意愿及行为存在差异性
        4.2.4 不同收入的农村中老年人的微信使用意愿及行为无明显差异性
        4.2.5 不同居住情况的农村中老年人的微信使用意愿及行为无明显差异性
    4.3 农村中老年群体微信使用意愿及使用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4.3.1 农村中老年人生理心理状态因素正向影响其微信使用意愿
        4.3.2 技术系统质量对农村中老年人微信使用意愿呈正向影响
        4.3.3 外部驱动性对农村中老年人微信使用意愿呈正向影响
        4.3.4 便利条件对农村中老年人的微信使用行为呈正向影响
        4.3.5 使用意愿对农村中老年人的微信使用行为呈正向影响
        4.3.6 使用意愿的中介效应检验
    4.4 农村中老年人微信使用行为影响因素结果讨论与分析
        4.4.1 人口统计学变量结果讨论与分析
        4.4.2 中老年人生理心理状态维度结果讨论与分析
        4.4.3 技术系统质量维度结果讨论与分析
        4.4.4 外部驱动性维度结果讨论与分析
5 农村中老年群体微信使用的困境及对策建议
    5.1 农村中老年群体微信使用的困境
        5.1.1 生理衰老与心理“衰老”的双重障碍
        5.1.2 数字鸿沟与技术恐惧的现实因素
        5.1.3 风险感知与媒介信任危机的交织重叠
    5.2 改进农村中老年群体微信使用行为的对策建议
        5.2.1 发展乡村老年教育提高媒介素养
        5.2.2 软件适老化设计优化使用体验
        5.2.3 “家文化”促进数字鸿沟弥合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农村中老年群体微信使用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问卷
附录 B 农村中老年人微信使用行为影响因素访谈提纲
附录 C 数据附表
致谢

(3)关中地区当代乡村公共建筑营建技术研究 ——以蒲城党定村社区服务中心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
        1.1.1 传统乡村营建体系的消失
        1.1.2 当代乡村营建体系存在困境
        1.1.3 当代乡村营建体系仍有较强生命力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范围与概念界定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框架
2.关中地区乡村社区服务中心营建现状
    2.1 关中地区自然地理条件
        2.1.1 地理区位概述
        2.1.2 自然环境特征
        2.1.3 社会文化基础
        2.1.4 经济基础条件
    2.2 关中地区社区服务中心的营建现状
        2.2.1营建主体梳理
        2.2.2 空间布局形式
        2.2.3 材料选用梳理
        2.2.4 构造处理现状
    2.3 关中地区社区服务中心现状特征归纳
        2.3.1 现状特征归纳
        2.3.2 现状问题的具体体现
3.关中地区乡村营建技术的挖掘
    3.1 关中地区乡村营建材料的挖掘
        3.1.1 传统营建材料的挖掘
        3.1.2 现代营建材料的挖掘
        3.1.3 新型营建材料的挖掘
    3.2 关中地区乡村构造技术的挖掘
        3.2.1 传统构造技术的挖掘
        3.2.2 当代构造技术的探索
    3.3 关中地区乡村公共建筑空间形式挖掘
        3.3.1 传统公共建筑布局形式特征
        3.3.2 传统建筑单体空间形式特征
    3.4 关中地区乡村适宜营建技术汇总
        3.4.1 结构体系的选型因素
        3.4.2 结构体系的选用趋势
        3.4.3 营建理念的适宜性原理浅析
4.关中地区当代乡村公共建筑营建技术选型
    4.1 当代公共建筑营建技术选型依据
        4.1.1 复合功能下的空间形式需求
        4.1.2 经济技术限制下的构造处理需求
        4.1.3 乡村地域文化的回应需求
    4.2 空间形式选型
        4.2.1 院落布局形式选型
        4.2.2 建筑形态选型
    4.3 营建技术选型
        4.3.1 屋顶营建技术研究
        4.3.2 墙体营建技术研究
5.蒲城县苏坊镇党定村社区服务中心设计实践探索
    5.1 项目概述
        5.1.1 项目背景
        5.1.2 党定村基本信息
        5.1.3 原党定村公共建筑现状及问题
    5.2 设计实践概况
        5.2.1 地域文化的回应
        5.2.2 营建技术
        5.2.3 方案的不足与优化
    5.3 总结与反思
6.总结与结语
    6.1 论文创新点及主要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图目录
表目录
研究生期间所做工作及成果
致谢

(4)湖南丘陵地带镇区空间演化机制与影响因素分析——以高家坊镇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1数据来源
    2.2研究方法
        2.2.1镇区空间的扩张分析模型
        2.2.2镇区空间的集聚分析模型
        2.2.3镇区空间的密度分析模型
3 镇区空间演化机制分析
    3.1镇区空间的用地规模变化
    3.2镇区空间的扩张程度变化
    3.3镇区空间的集聚与密度特征分析
    3.4镇区空间演化的主要阶段分析与评价
4 镇区空间演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4.1土地因素
    4.2生态因素
    4.3交通因素
    4.4产业因素
5 结论与讨论
    5.1结论
        1)疏解建成区:
        2)拓展新建区:
        3)维护生态区:
        4)控制蔓延区:
    5.2讨论

(5)基于可持续发展需求的山区耕地产能评价研究 ——以涞源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耕地质量研究进展
        1.2.2 耕地产能研究进展
        1.2.3 耕地健康研究进展
        1.2.4 耕地可持续利用研究进展
        1.2.5 研究进展综述
    1.3 研究目的、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2 山区耕地产能概念界定与评价体系构建
    2.1 理论基础
        2.1.1 系统论理论
        2.1.2 生产要素理论
        2.1.3 土壤学理论
        2.1.4 耕地健康理论
        2.1.5 山区耕地可持续利用理论
        2.1.6 土地生产潜力理论
        2.1.7 耕地质量评价理论
    2.2 概念界定
        2.2.1 耕地质量与耕地产能
        2.2.2 山区耕地产能影响因素
        2.2.3 对耕地产能的需求
        2.2.4 需求与影响因素匹配
        2.2.5 山区耕地产能内涵
    2.3 耕地产能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2.3.1 构建原则
        2.3.2 指标选取
        2.3.3 指标权重的确定
        2.3.4 指标的分级量化方法
        2.3.5 产能指数计算
3 涞源县耕地产能评价
    3.1 研究区概况
        3.1.1 地理位置
        3.1.2 自然条件
        3.1.3 社会经济概况
        3.1.4 耕地资源概况
    3.2 评价单元划分
    3.3 确定评价指标体系与指标权重
        3.3.1 确定评价指标体系
        3.3.2 确定指标权重
    3.4 数据来源与处理
        3.4.1 数据来源
        3.4.2 数据处理
    3.5 涞源县评价指标赋值与空间分布
        3.5.1 评价指标赋值
        3.5.2 指标因素空间分布
4 涞源县产能评价结果分析
    4.1 五重维度评价结果及分析
        4.1.1 土壤质量评价结果及分析
        4.1.2 空间地理质量评价结果及分析
        4.1.3 环境质量评价结果及分析
        4.1.4 生态质量评价结果及分析
        4.1.5 管理质量评价结果及分析
    4.2 基于不同需求层次的耕地产能评价结果及分析
        4.2.1 基于高产高效需求的耕地产能评价结果
        4.2.2 基于绿色健康需求的耕地产能评价结果
        4.2.3 基于可持续发展需求的耕地产能评价结果
        4.2.4 基于不同需求层次的耕地产能评价结果对比分析
5 结论
参考文献
在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简历
致谢

(6)黄陵县乡村聚落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乡村聚落研究综述
        1.2.1 国外乡村聚落研究
        1.2.2 国内乡村聚落研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
    1.5 基本概念与基础理论
        1.5.1 基本概念解读
        1.5.2 基础理论
2 黄陵县乡村聚落发展条件分析
    2.1 自然条件-乡村聚落发展的载体
        2.1.1 区域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候条件
        2.1.4 水文情况
    2.2 社会人口-乡村聚落发展的前提
        2.2.1 县域人口情况
        2.2.2 乡村人口情况
    2.3 经济发展-乡村聚落发展的动力
        2.3.1 各产业从业人口的变化
        2.3.2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化
    2.4 历史文化-乡村聚落发展的灵魂
        2.4.1 行政区划的变迁
        2.4.2 人文历史
3 黄陵县乡村聚落体系现状特征及问题剖析
    3.1 黄陵县乡村聚落体系等级规模特征分析
        3.1.1 乡村聚落体系等级特征
        3.1.2 乡村聚落体系规模特征
    3.2 黄陵县乡村聚落体系职能结构特征分析
        3.2.1 城镇现状职能
        3.2.2 乡村聚落现状职能
    3.3 黄陵县乡村聚落体系空间布局特征分析
        3.3.1 乡村聚落体系空间分布总体特征
        3.3.2 乡村聚落体系空间分布影响要素与关系
        3.3.3 乡村聚落支撑体系分析
    3.4 黄陵县乡村聚落体系存在问题分析
        3.4.1 体系等级缺失,聚落规模偏小
        3.4.2 城镇职能单一,乡村职能不明晰
        3.4.3 空间分布不均,支撑体系欠完善
    3.5 本章小结
4 黄陵县乡村聚落体系发展评价
    4.1 黄陵县乡村聚落发展评价体系的建立
        4.1.1 评价因子的选取
        4.1.2 指标权重的确定
    4.2 黄陵县乡村聚落发展潜力评价
        4.2.1 评价因子的分级赋值
        4.2.2 乡村聚落评分结果分析
    4.3 黄陵县乡村聚落发展类型的划分
        4.3.1 乡村聚落发展类型的提出
        4.3.2 乡村聚落发展类型划分结果
        4.3.3 乡村聚落分类引导
    4.4 本章小结
5 黄陵县乡村聚落体系构建
    5.1 黄陵县乡村聚落体系等级规模确定
        5.1.1 乡村聚落体系等级的建立
        5.1.2 乡村聚落体系规模的预测
    5.2 黄陵县乡村聚落体系职能结构组织
        5.2.1 建制镇职能分工
        5.2.2 新型社区职能分工
    5.3 黄陵县乡村聚落空间布局
        5.3.1 乡村聚落用地适宜性分析
        5.3.2 乡村聚落体系空间总体布局
        5.3.3 乡村聚落基础设施布局
    5.4 本章小结
6 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
    6.1 研究结论与讨论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图录
表录
附录
致谢

(7)响应海绵城市需求的绿地系统规划实践 ——以北京市平谷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与论文主要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论文主要内容
    1.4 创新点
    1.5 研究框架
2 绿地系统规划研究中与海绵城市相关的进展
    2.1 绿地的海绵功能
    2.2 相关实践研究综述
    2.3 小结
3 案例研究
    3.1 厦门翔安新城港汊流域南片区城市绿地雨洪管理
        3.1.1 项目背景
        3.1.2 规划策略
        3.1.3 借鉴经验
    3.2 通辽市城市绿地雨洪管理规划
        3.2.1 项目背景
        3.2.2 规划策略
        3.2.3 借鉴经验
    3.3 孟州市绿地系统规划
        3.3.1 项目背景
        3.3.2 规划策略
        3.3.3 借鉴经验
    3.4 迁安市集雨型绿色基础设施体系构建研究
        3.4.1 项目背景
        3.4.2 规划策略
        3.4.3 借鉴经验
    3.5 哥本哈根暴雨准则
        3.5.1 项目背景
        3.5.2 规划策略
        3.5.3 借鉴经验
    3.6 本章小结
4 响应海绵城市需求的绿地系统规划方法
    4.1 绿地系统规划响应海绵城市需求的关键
        4.1.1 定量科学分析,明确“海绵”需求
        4.1.2 建立系统思维,“海绵”理念贯穿
    4.2 海绵城市理念下的绿地系统规划响应
        4.2.1 构建绿地-水文数据库
        4.2.2 基于海绵视角的现状分析
        4.2.3 区域及城区海绵格局研判
        4.2.4 确定绿地系统雨洪管理目标
        4.2.5 海绵城市理念视角下的区域绿地规划
        4.2.6 海绵城市理念视角下的城区绿地规划
        4.2.7 技术路线总结
    4.3 本章小结
5 海绵城市理念视角下平谷区绿地系统规划实践
    5.1 项目概况
        5.1.1 区位
        5.1.2 自然条件
        5.1.3 其他发展条件
    5.2 绿地-水文数据库
    5.3 基于海绵视角的现状分析
        5.3.1 绿地海绵建设现状
        5.3.2 区域及新城海绵特性分析
        5.3.3 SWOT分析
        5.3.4 绿地建设方向
    5.4 区域及城区(新城)海绵格局研判
        5.4.1 区域海绵格局研判
        5.4.2 城区(新城)海绵格局研判
    5.5 规划总则
        5.5.1 规划范围、期限、规模
        5.5.2 规划依据
        5.5.3 规划目标和规划指标
    5.6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区域绿地规划
        5.6.1 区域绿色空间结构布局
        5.6.2 各类区域绿地规划
    5.7 海绵城市理念视角下平谷区绿地系统规划实践
        5.7.1 新城绿地系统结构布局
        5.7.2 新城各类绿地规划
    5.8 本章小结
6 结语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名单
致谢
附录 A 平谷新城公园绿地规划海绵建设建议一览表
附录 B 新城规划绿地实现雨洪调蓄目标情况核验计算书
附件

(8)基于复合生态理论的乡村人居环境整治规划策略研究 ——以岳坊镇冯庙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相关概念
        1.1.1 乡村人居环境
        1.1.2 复合生态系统
        1.1.3 乡村人居环境整治和复合生态系统的关系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
        1.2.1 国外相关研究
        1.2.2 国内相关研究
        1.2.3 国外相关案例及借鉴意义
        1.2.4 国内相关案例及借鉴意义
        1.2.5 本章总结
2 引言
    2.1 研究背景
    2.2 研究目的及选题意义
        2.2.1 研究目的
        2.2.2 研究意义
    2.3 研究内容与研究对象
        2.3.1 研究内容
        2.3.2 研究对象
    2.4 研究方法
    2.5 技术路线
3 安徽省乡村人居环境现状及问题研究
    3.1 安徽省乡村人居环境现状
        3.1.1 皖北片区——蒙城县乐土镇人居环境现状
        3.1.2 皖中片区——肥西县官亭镇人居环境现状
        3.1.3 皖南片区——铜陵市西陇村人居环境现状
        3.1.4 皖西片区——六安市金寨县小河村人居环境现状
        3.1.5 沿江片区——马鞍山市和县周集村人居环境现状
    3.2 案例总结
    3.3 复合生态系统下安徽省乡村人居环境存在问题
        3.3.1 经济生态存在问题
        3.3.2 社会生态存在问题
        3.3.3 自然生态存在问题
4 复合生态系统理论下冯庙村人居环境现状分析
    4.1 冯庙村概况
        4.1.1 现状概况
        4.1.2 自然条件
    4.2 冯庙村复合生态系统视角下人居环境存在的问题
        4.2.1 经济生态存在的问题
        4.2.2 社会生态存在的问题
        4.2.3 自然生态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5 复合生态系统理论在冯庙村人居环境整治规划中的应用
    5.1 冯庙村人居环境整治规划策略
        5.1.1 发展经济生态系统
        5.1.2 完善社会生态系统
        5.1.3 保护自然生态系统
    5.2 冯庙村人居环境整治规划
        5.2.1 经济生态系统规划
        5.2.2 社会生态系统规划
        5.2.3 自然生态系统规划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新余市休闲农业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三农问题的重要性
        1.1.2 休闲农业市场前景广阔
        1.1.3 旅游市场竞争激烈
        1.1.4 农村道路改善与城乡发展不平衡
    1.2 研究意义与目的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文献综述
        1.3.2 国内文献综述
        1.3.3 研究评述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6 技术路线
2 基本概念和理论
    2.1 基本概念
        2.1.1 休闲农业
        2.1.2 休闲农业的功能
    2.2 相关理论
        2.2.1 产业融合理论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3 体验经济理论
3 新余市休闲农业发展概况
    3.1 新余市休闲农业的基础条件
        3.1.1 地理区位与人口概况
        3.1.2 经济与旅游发展概况
        3.1.3 农产品资源概况
        3.1.4 人文历史概况
        3.1.5 交通条件概况
        3.1.6 生态旅游资源概况
    3.2 新余市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3.2.1 起步较晚,处于发展阶段
        3.2.2 形式多样,地区布局有特色
        3.2.3 市场规模较小,增长空间较大
        3.2.4 发展良好,规模不断扩大
    3.3 新余市休闲农业发展模式
        3.3.1 “古村古镇”模式
        3.3.2 采摘观光模式
        3.3.3 农业休闲度假模式
        3.3.4 农家乐模式
        3.3.5 科普教育模式
4 新余市休闲农业消费者调查研究
    4.1 数据收集与整理
        4.1.1 问卷调查目的
        4.1.2 问卷设计
        4.1.3 信效度分析
    4.2 新余市休闲农业消费者调查的分析
        4.2.1 消费者个人特征的分析
        4.2.2 消费者出游动机的分析
        4.2.3 消费者认知行为的分析
        4.2.4 消费决策行为分析
        4.2.5 消费者满意度分析
5 新余市休闲农业发展问题研究
    5.1 新余市休闲农业问题分析
        5.1.1 融资难,用地难情况突出
        5.1.2 品牌认可度不高
        5.1.3 接待服务水平不高
        5.1.4 项目建设同质化,基础设施建设不健全
        5.1.5 总体消费水平不高
        5.1.6 经营规划不科学,破坏人文生态环境
        5.1.7 季节性因素影响大
    5.2 新余市休闲农业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
        5.2.1 缺乏营销策略,对营销重视不够
        5.2.2 从业人员素质较低,缺乏服务理念
        5.2.3 缺乏整体规划
        5.2.4 资金投入不足
        5.2.5 外部竞争威胁
        5.2.6 游客品味不断提高
6 新余市休闲农业发展策略
    6.1 新余市休闲农业整体布局规划
        6.1.1 围绕三大主题发展新余市休闲农业
        6.1.2 完善休闲农业空间布局
        6.1.3 开发精品旅游路线,丰富旅游内容
    6.2 加强政府扶持力度,发展新余市休闲农业
        6.2.1 以政府为主导,拓展资金投资渠道
        6.2.2 加强政府监管,保护人文生态环境
        6.2.3 强化政府管理,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6.3 建立健全新余市休闲农业行业协会
    6.4 做好营销规划,加强品牌宣传
        6.4.1 运用多种策略,树立品牌形象
        6.4.2 做好营销策略方案,发展新余市休闲农业
    6.5 加强人才和制度建设,提高服务水平
7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新余市休闲农业调查问卷
致谢

(10)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青州市特色小镇建设的路径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1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青州市建设特色小镇的意义
2青州市特色小镇建设状况分析
    2.1青州市特色小镇建设现状和特点
    2.2青州市特色小镇建设存在的问题
3 青州市状元小镇的建设路径
    3.1特色小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引领是关键。
    3.2文化建设是助力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的创新举措。

四、谭坊镇发展生态农业探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贵溪市国土空间适宜性评价与空间分区研究[D]. 黄秋虹. 东华理工大学, 2021
  • [2]农村中老年群体微信使用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山东省谭坊镇农村的抽样调查[D]. 杨超.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2)
  • [3]关中地区当代乡村公共建筑营建技术研究 ——以蒲城党定村社区服务中心为例[D]. 李泽宇.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4]湖南丘陵地带镇区空间演化机制与影响因素分析——以高家坊镇区为例[J]. 许建和,毛洲,侯倩倩,欧阳丹. 中外建筑, 2020(10)
  • [5]基于可持续发展需求的山区耕地产能评价研究 ——以涞源县为例[D]. 王策. 河北农业大学, 2020(01)
  • [6]黄陵县乡村聚落体系研究[D]. 胡琳.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7]响应海绵城市需求的绿地系统规划实践 ——以北京市平谷区为例[D]. 林霖.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8]基于复合生态理论的乡村人居环境整治规划策略研究 ——以岳坊镇冯庙村为例[D]. 毕小苗. 安徽农业大学, 2020(04)
  • [9]新余市休闲农业发展策略研究[D]. 章军.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0(02)
  • [10]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青州市特色小镇建设的路径选择[J]. 张翠苹. 现代农业研究, 2020(01)

标签:;  ;  ;  ;  ;  

潭坊镇生态农业发展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