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开创养老医疗新模式

浦东开创养老医疗新模式

一、浦东建立老年医疗保健新模式(论文文献综述)

郑州婷[1](2021)在《上海社区养老设施公建民营运行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社区养老设施公建民营运行机制的研究,是基于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社区养老设施公建民营实际运行乱的现实问题下提出的。社区养老设施公建民营是未来一定时期内养老服务体系发展的一个方向。研究上海市社区养老设施公建民营运行机制及其特色,对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推广社区养老设施公建民营、实现养老服务公益定位、保基本生活以及满足新时代下新需求、新水平、新期待的民生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研究针对上海市社区养老设施公建民营运行中概念不清、理念不晰、机制固化、发展活力缺乏等问题,从可持续发展出发,注重社会调研,采用质性研究方法,以公建民营社区养老设施为样本切入点,重点调查和剖析上海社区养老设施公建民营的现行运行机制,对其运行情况和特色、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并以协作治理理论为理论依据,对社区养老设施公建民营目标运行机制进行构想,设立其发展目标,提出其理想运行机制及相应的对策,完善社区养老设施公建民营现行运行机制,以提供政策导向。通过文献分析,本文结合现行上海社区养老服务实际操作,明晰“社区养老设施”、“公建民营社区养老设施”等基本概念及其类型,并从老年人需求角度出发对社区养老设施进行功能分类,最终归类成社区照料护理类、社区便民服务生活类、社区休闲娱乐类三类养老设施。通过参与观察法与访谈法搜集一手资料,从社区养老设施公建民营运行机制的六个要素:服务对象的确定、收费与定价、税收优惠与补贴、规范性、智慧化、专业性来全面剖析上海市6个区县8个街镇三类社区养老设施的现行运行机制,并梳理出当前上海市中心城区、郊区、老旧小区、国有农场改革社区等社区养老设施公建民营运行的特色与经验。此外,分析其实际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以协作治理为指导,设想社区养老设施公建民营目标运行机制,通过健全准入机制、服务机制、竞争机制、激励机制、支持机制、监督管理机制、保障机制7个子机制,以及形成外部运行、内部运行、内外部作用整体运行3个平衡机制及闭环,阐述其理想运行机制,从而提出能够促进社区养老设施公建民营现行运行机制得以更快更好发展的对策建议。研究看来,目前上海社区养老设施公建民营运行整体上取得了较好的运行效果,社区养老设施公建民营运行模式可行,可为应对人口老龄化提供积极意义;调研涵盖范围广,社区三类养老设施公建民营运行特色与经验具有可推广性,可为上海市乃至全国社区养老设施公建民营后续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依据协作治理,本文提出了社区养老设施公建民营目标运行机制,并从多元主体协作下的政府、运营方、社会层面出发,结合目标针对现存问题提出相应完善对策,为我国养老设施公建民营运行提供经验,推动我国养老服务的发展,提升老年福祉。

宋晓娟[2](2021)在《共生理论视角下的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研究 ——基于对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审视》文中认为社区是居民基于中意而结成的共同体。就私人生活而言,居民可能以个体或家庭的形式存在,但受房屋产权、物理位置、身份地位等因素影响,居民也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被纳入社区组织。同一社区空间内的组织之间共享社区环境与服务对象,甚至还可能存在成员重叠。居民之间、居民与社区组织之间、社区组织相互之间彼此依赖,休戚与共。生物学领域将不同种属按某种厉害关系生活在一起叫做共生,社会学领域也逐渐做出了相似的现象解释,而社区则成为了最常见的共生关系发生域,有鉴于此,本文采用共生理论来透视中国城市社区的实践。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市社区管理的重心几经调整。但到本世纪之初,城市社区问题看得见的管不着、管得着的看不见、看得见且管得着但不愿管的现象仍很普遍。为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独具中国特色的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方式应运而生。就社会管理传统下的网格化管理(2004-2012)而言,其主体、资源和运行方式均源自于政府,因此从主质参量来看,其与政府管理方式同质,是后者向社区的进一步下延。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社会治理改革。作为社会的微观构体,城市社区的实践有了新的发展,在网格化管理强化的同时开始注重治理主体的培育,实践创新的单位则以区、街道为主。以2013年至2015年连续三年的年度“中国社区治理十大创新成果”及提名成果中的城市社区为样本,经NVivo11软件分析得出,这三年中国城市社区的实践重点依次是:减负增效、三社联动和政社互动。从共生理论视角来看,城市社区的实践由同质延伸转向了异质化发展。研究共生行为模式的四个关键变量发现,社区有少量的异质治理主体存在,这些主体在通过党政主导的相关项目产生互动,互动中的物质信息交流以单向为主,互动的结果是非政府主体增殖能力的提升。变量数据表明,这一时期城市社区的共生行为模式属于偏利共生。实践步入近几年(2016至今)后,城市社区治理创新的单位由区、街道转向了社区,网格化管理方式与社区治理要素又都取得了新的发展。从社区网格化管理方式来看,自2016年到新冠疫情暴发前,中国城市社区的网格化管理延续着常态化发展,核心在于对以往实践的进一步深化和对已有问题的探索性解决;新冠疫情暴发后,网格化管理承接了社区疫情防控的重要使命,实践方式做了一些应急性调整与“补漏”式改进。就社区治理要素的发展而言,以民政部在2018年选出的101个优秀社区工作法(已对最新进展做了补充)为样本,经NVivo11软件研究发现,城市社区以协商共治为整体目标导向,形成了多主体参与、资源整合共享的治理格局,发展出了多样化的治理实践方式。从共生行为模式的四个核心变量来看,城市社区生成了丰富的治理主体,这些主体发起了多样化的共治活动,活动中的物质信息呈多方多向流动,最终导向了驻区组织的非同步化发展,由此可见,此阶段的城市社区共生行为模式属于非对称性互惠共生。在中国城市社区持续发展的过程中,“问题”似乎始终未曾远离。每一次新实践在解决旧问题的同时也会伴随着新问题的产生,而新问题又成为了实践再次创新的动力。目前,非对称互惠共生的城市社区实践面临诸多问题,对称互惠共生是其进化方向。从非对称互惠共生到对称互惠共生的发展需要实现共生单元、共生界面与共生条件的多重转变,对称互惠共生的理想固然美好,但这一转变过程绝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基于当下的城市社区实践现状,结合实践所面临的问题,中国城市社区要想完成这一转变,首先需要实现社区网格化管理与治理要素的充分发展与深度融合。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初衷是强化政府对内部层级部门间网络的管理能力。城市社区治理要素发展的实质是社区内公私合作程度的提升与基层党政部门对公私合作网络管理能力的提高。在学者斯蒂芬·戈德史密斯和威廉·D.埃格斯的语境下,公私合作程度与网络管理能力是理解网络化治理的两个维度。对比理论植根的实践来看,中国城市社区与美国社会的发展规律有异曲同工之处。有鉴于此,本文提出网络化治理是中国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与治理要素双维度发展的最终指向,是城市社区进一步发展的目标。共生理论认为,动力与阻力是影响共生关系进化的两个重要因素,要想推动共生关系发展必须提升动力,消解阻力。网络化治理是城市社区实现对称互惠共生理想状态的技术工具,形塑网络化治理的动力同时也是推动主体增容(共生单元)、强化组织互动(共生界面)、加速物质信息流动(共生条件)之力;阻力则主要是由社区组织的互动方式(共生界面)与组织性质(共生单元)决定的。研究发现,动力因素主要有三个:党政领导力、利益驱动力和科技支撑力。这些动力并非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影响共同发挥作用的。单一治理网络可以由多种动力来形成,但通常只有一种动力在发挥主导作用。综合比较前面所有的样本社区及笔者所调研的其他社区,笔者发现吉林省长春市二道区长青街道城建社区的动力因素最为全面,且已初步推进了网络化治理建设。以城建社区为例,本文从实践层面剖析了这些动力因素导向网络化治理的运作过程。此外,本文以形塑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系统的“向心力”中的最高施力方(基层党组织)领导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中的“离心力”为例,剖析了形塑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系统的内在张力。中国城市社区向网络化治理发展的动力与阻力明晰之后,当务之急就是要找寻强化动力、消解阻力之方法。价值冲突是主体间张力背后更深层次原因。价值理念是影响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的根本因素。共生(共生除可以是一种主体间形态外,还可以是组织行为的先导,即价值)是人类社会的原价值,是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价值理念。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是以社区非对称性互惠共生行为模式为基点的,所以前者的实施路径也是后者的发展路径,换言之,共生单元、共生界面和共生条件三个共生行为模式的核心要素(“成果配置”是共生关系最终呈现出的结果)也是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实施路径的基本面向。有鉴于此,本文从共生价值体系(价值理念)、治理组织建设(共生单元)、治理行动选择(共生界面)和科学技术支撑(共生条件)四个方面探寻了中国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实施路径。

张昊[3](2020)在《智慧养老视域下中国养老服务体系的优化路径研究》文中指出人口老龄化与信息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两大重要趋势,日益增加的养老服务需求对当下我国养老服务体系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提出挑战。将以信息化、智能化等为支撑的智慧养老嵌入养老服务体系,既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客观需要,也是为迎合信息社会发展潮流和抓住推动社会治理水平的时代机遇。为此,本文聚焦如何在智慧养老视域下,运用智慧养老的理念、技术和智慧,提升我国现有养老服务模式的能力和水平问题,旨在从智慧养老角度为优化我国养老服务体系提供系统性的新思路和新路径。在问题定位上,智慧养老对于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等传统养老模式具有创新模式意义,但是智慧养老并非脱离传统养老模式而单独存在。本文并未简单地将智慧养老视作一种新的养老服务模式加以界定,而是将其视为一种新的观念能量、技术能量和智慧能量,将之注入传统养老模式之中,藉此借助信息化应对人口老龄化。同时,在智慧养老视域下探讨我国养老服务体系的优化路径,不应仅局限于强调养老服务技术手段的变革,还应强调以人为本、需求导向、合作共赢理念以及敬老尊老的伦理哲学和文化意涵,更应在理念与技术、传统与现代等相融合的基础上系统施策。在这个意义上,智慧养老构成了养老服务体系优化的必要的条件和要素。养老服务体系的优化在理论上存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条路径。其一,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路径,也即构建出一种科学、理性和有效的养老服务体系,从而指导中观层面形成稳定和可靠的养老服务模式,促进相关养老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化运转。相对而言,西方发达国家更加倾向于这一路径,因为其养老人口规模相对有限、地域空间相对较小,而且人口老龄化进程是建立在坚实的工业化和信息化、稳定的社会保障和殷实的国民收入等基础上,是社会经济发展表现于人口结构上的自然结果,呈现出“有备而老”或“边富边老”的老龄化特征。对此,通过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路径更有利于发挥其优势和效能。其二,自下而上的模式转型路径,也即从中观实践角度,对传统养老服务模式的自发性转型历程进行经验提炼和推广,从而助推养老服务体系的迭代升级,完成养老服务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运行的过程。就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以及养老服务供需现状而言,一方面,我国老年人口规模庞大,且不同地域、不同省份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财政能力、人口特质、养老传统都具有高度的异质性;另一方面,我国养老服务面临着诸如“计划生育”政策、户籍制度、城乡二元差异等衍生的政策性不利后果、资源配置不均衡、养老成本攀升等挑战,以及“未备而老”和“未富先老”的等结构性困局,缺乏西方国家应对和解决人口老龄化所具备的物质、体制、人才和技术等基础条件。因而,我国养老服务体系优化更加适合通过中观层面的养老服务模式的整合升级,以自下而上的渐进性方式为主,推动养老服务体系的的优化。从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有关我国既有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等单要素的研究成果数量较多,研究深入度也较高。但是,从整体思路出发,聚焦我国养老服务体系及其优化路径的研究文献相对较少。同时,从研究角度看,对于养老服务过程中智慧养老问题的探讨,多是从技术角度对其实践应用情况的碎片化梳理,较少从内在逻辑、观念、技术、管理等综合角度进行系统性解读,对其理论基础、优化路径反思的研究少之又少。由此,本研究在梳理相关成果、总结已有研究观点的基础上,按照以下步骤对我国养老服务体系的优化路径展开研究:首先,在理论依据和分析框架部分,出于对我国现有养老服务模式在供给环节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供给主体与需求主体之间的关系类型、养老服务体系优化升级中的风险把控以及养老服务体系的理想愿景等问题的思考,综合利用供给理论、客户关系管理理论、渐进理论和合作治理理论的知识和方法,得出本文的分析框架,在充分回应上述问题的基础上形成统合性的研究架构。其次,基于本文研究框架,对利用智慧养老助推养老服务体系优化的现实基础和理论逻辑进行了系统梳理。一方面,从我国养老服务体系发展的实践变迁,居家养老、社区养老以及机构养老的运行现状及其不足出发,系统地认识和提出我国养老服务体系亟需升级的现实需求,从而厘清了通过智慧养老助推我国养老服务体系优化的现实基础,亦即本文研究的现实关怀和出发点。另一方面,针对我国养老服务体系优化的现实基础,有针对性地讨论了智慧养老助推我国养老服务体系优化的逻辑理路。从助推养老服务体系优化的角度看,智慧养老的功能可以概括为价值嵌入、技术赋能、交互增慧三个层面,在具体作用的发挥上包含“虚拟化”、“智能化”、“一体化”等三重逻辑。再次,在理论逻辑上辨明理想图景的基础上,本文从实践探索角度对智慧养老助推我国养老服务体系优化的已有进展进行了总结,亦同时对本文理论分析框架进行了检验、呈现和细化。基于以智慧养老助推养老服务体系优化的逻辑理路,本文选取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三个典型案例,分别对应我国处在实践前沿的三个养老服务体系的“智慧化”模式。通过展示不同的“智慧化”模式的运作过程与特色,对如何通过智慧养老助推养老服务体系优化的理想愿景落地等,进行了实践梳理和系统呈现。此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厘清我国智慧养老助推养老服务体系优化的现实需求、逻辑理路以及实践样态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梳理了国外智慧养老及其嵌入养老服务体系的实践做法,对国外智慧养老的“线上社区”“智能居家”以及“合作型科技助老”等三个主要实践模式进行了系统总结,从其制度基础、运作机制等方面出发,提炼了对我国有益的经验启示。总体而言,通过对需求与愿景、理论与实践、国内与国外等多个维度的综合探讨,可以发现智慧养老已成为我国养老服务体系优化的一个系统性创新路径。通过价值嵌入、技术赋能和人人交互,智慧养老可以在虚拟化、智能化、一体化等方面助推我国养老服务体系的提质增效。不过,智慧养老在优化养老服务体系进行功能设计时,需要注意克服客观的温度落差、难以逾越的数字鸿沟、尚难突破的协同壁垒等潜在的障碍,走出常见的误区,并在其配套性制度和保障性机制的建立完善方面进行新的反思和探索。从长期发展看,在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席卷的浪潮下,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都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未来已来。在此形势下,正确的改革姿态应当是迎难而上,破解智慧养老的现实梗阻,推进我国养老服务体系不断迭代升级。

宋谱[4](2020)在《人口老龄化视域下我国老年教育推进研究》文中认为当今时代,人口老龄化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而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来看,老龄化问题更为严重,表现为老龄人口队伍规模庞大,老龄人口增长的速度加快。人口老龄化形势日益严峻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引起了社会各方的关注,尤其是国家政府的高度重视。人口老龄化会带来一定的社会问题,如社会的经济发展问题、社会安定问题、社会的和谐问题、以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等等。而教育是化解社会各种矛盾的根本,发展教育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老龄化社会带来的系列问题,助力社会发展。具体来看,推进老年教育的发展,一方面不仅可以提高老年人生活品位和生活质量,而且还可以提高老年人的素质,增强老年人的服务社会的能力,实现自身的价值;另一方面不仅可以促进社会和谐与安定团结,还可以将人口负担转化为社会发展的能量,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显然,基于人口老龄化视域下研究老年教育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人口老龄化的视域,对我国老年教育推进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主要内容包括: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国内外研究动态、研究思路和方法、研究内容及创新之处。第二部分:人口老龄化视域下我国老年教育推进概述。首先,对核心概念进行了界定;其次,阐述了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再者,阐述了相关理论基础;最后,说明了人口老龄化视域下推进老年教育的意义。第三部分:人口老龄化视域下我国老年教育推进的现状。从政策法律、教育机构网络、老年教育办学模式、老年远程教育四方面分析我国老年教育推进的现状。第四部分:人口老龄化视域下我国老年教育推进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老年教育发展不平衡;老年教育多头管理,管理效率低下;老年教育办学主体单一,其他社会力量尚未调动起来;老年教育资源短缺,发展后劲不足;老年远程教育数字化网络资源有待丰富,内涵建设有待提升。第五部分:人口老龄化视域下我国老年教育推进的策略。主要从五方面提出我国老年教育推进策略:一是加强立法建设,推进老年教育法制化进程;二是规范管理,建立老年教育统筹协调机构;三是强化责任意识,推进多元主体办学;四是夯实资源建设,强化基础性保障;五是多措并举,大力发展老年远程教育。

周富玲[5](2020)在《上海市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可及性研究 ——以J和G街道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上海是中国最早进入老龄社会的城市,基于人口老龄化的背景趋势以及传统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从2014年下半年起,上海积极开展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的建设探索,在各社区因地制宜建设长者照护之家、日间照护机构、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2019年11月,上海市民政局印发《上海市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工作指引》,提出上海在未来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进程中将把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作为首选的模式。但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开展时间短,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一定的阻碍。本研究将“可及性”概念引入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领域,研究上海市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可及性的现状。通过借鉴已有的可及性分析框架,本文建立起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可及性的应然模型,包括可用性、可达性、可负担性、可接受性、可适应性等5个维度,并依据此模型在上海市J街道和G街道设计发放530份调查问卷,获得老人可及性感知的第一手数据,利用因子分析法得出可及性各级指标权重及得分的情况,进而得出需求方视角下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可及性的实然特征。结果显示,第一,上海市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的综合可及性得分为3.37分,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第二,二级指标中,“可用性”和“可负担性”的权重最大,得分情况却最差,“可接受性”的得分情况处于一般水平,“可达性”和“可适应性”的得分情况较好;第三,三级指标中权重排在前五位的依次为网点服务人员数量、上门服务内容种类、上门服务人员数量、网点服务设施数量、网点服务内容种类。在此基础上,采用Order Probit回归模型对影响可及性的相关因素进行探索研究。结果显示,第一,女性老人、高龄老人、农业户口老人、有配偶老人可能对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可及性存在更高的敏感性;第二,收入水平、居住情况、照料情况、房屋情况是可及性比较重要的相关要素;第三,老人身体与精神健康状况和生活满意度会极大地影响其对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可及性的感知。结合深入访谈,本文认为上海市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可及性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在可用性方面,存在服务利用程度不高、服务项目无法满足多样性需求、机构数量和规模难以满足大规模老人的需求、老年辅具用品无法满足老年人需求等问题;第二,在可负担性方面,存在政府财政压力较大、机构回报率低、老人无力负担或低意愿购买服务等问题;第三,在可达性方面,存在机构选址布局不完善、老式住宅楼梯阻碍老人外出等问题;第四,在可适应性方面,存在服务人员学历水平和专业素养不高、服务队伍的年龄性别结构不合理、养老服务岗位缺乏就业吸引力等问题;第五,在可接受性方面,存在传统家庭养老观念根深蒂固、社区嵌入式养老的宣传力度不够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本文从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的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分析背后的原因,并提出以下对策建议。第一,提升可用性,构建“互联网+”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完善服务项目的种类与内容,以建立供需匹配的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体系;第二,提升可负担性,形成养老服务的多元投资机制,完善养老服务的价格补贴机制,探索分级分项的灵活收费方式,以激发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的有效需求;第三,提升可达性,实现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设施的全面精准覆盖,健全服务预约机制,构建信息化服务流程,以形成“15分钟”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圈;第四,提升可适应性,加快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人员梯队建设,加大服务人员职业培训,以提高服务人员的素养;第五,提升可接受性,加强宣传,树立社会化养老理念,加快培育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连锁品牌,加强老年人信息科技教育,以提高社区嵌入式养老机构的吸引度。

别雁偌[6](2020)在《上海社区互助养老模式的运行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上海市作为全国最早进入老龄化以及户籍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城市,在机构养老模式无法大规模推广的背景下,社区互助养老模式具有相对较低的运行成本和积极有效的运行机制,正成为上海市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模式选择,有利于缓解上海市养老的严峻现状。论文从文献梳理、理论基础、现状分析、实践调查和结论及对策等五大模块对上海市社区互助养老模式及其运行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首先,论文梳理了国内社区互助养老的发展历程、定义、形式及其意义等相关文献,通过整理已有研究的发展脉络和重点,发现了上海市社区互助养老模式及其运行机制仍有较大的研究空间,为该研究的展开奠定了基础。其次,论文以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霍斯曼的社会交换理论以及沃尔芬德的福利多元主义理论作为理论基础,研究了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以老助老服务实现以及多方参与社区互助养老模式。再次,通过文献梳理与实地考察,得出了现阶段上海市社区互助养老模式的现状:将上海市社区互助养老模式分为三大类并指出其典型代表,即结对帮模式-“老伙伴”计划、“时间储蓄”模式-时间银行项目和居家养老模式-家庭互助养老项目;并据此指出三种模式的特征、运作方式和构成要素等。接着,为了实现对上海市社区互助养老的实践调查,选取上海市浦东金杨街道、虹口区提篮桥街道和普陀甘泉街道的社区进行了走访和调查,得出了现阶段上海市社区互助养老的运行现状,从调查对象参与互助养老的意愿分析、调查对象接受互助养老服务的情况分析和社区互助养老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等三个方面得出上海市目前社区互助养老模式的运行实践较为顺利,但仍存在部分缺陷;在调查的基础上总结出了上海市社区互助养老模式的运行机制,即由社区老年人为动力来源的需求动力机制、以政府为依托的政策支持机制、以社区为主体的整合保障机制和社会力量的辅助机制。最后,总结出目前上海市社区互助养老模式在运行中仍存在需求动力机制主体发力不够、政府政策支持机制推动力不足、社区整合保障机制运行不规范和社会辅助机制护航能力较小的问题,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优化对策。通过对上海市社区互助养老模式及其运行机制的现状分析与实践调查,得出如下结论:在老年人参与互助养老的意愿方面,参与互助养老较积极、整体参与意愿较高但内部差异显着、影响参与互助养老服务的因素呈现多样性,其中健康状况影响较大;在老年人接受互助养老服务的情况方面,尽管老人对接受的互助养老服务满意度较高,但未来老年人对养老服务需求多元化、对志愿助老服务和互助养老服务相关培训的需求较强;在影响老年人对互助养老服务的满意度方面,通过模型检验得出有11个解释变量与其存在相关性。最后,借鉴国内外经验并结合上海市社区互助养老模式的现状,从老年人、政府、社区和社会力量四个方面提出针对性的优化对策,以期进一步改善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安置并提高其生活水平与质量。

张贝[7](2020)在《上海公建民营养老机构运营模式研究》文中指出伴随全国养老机构公建民营改革浪潮,近年来,上海市公建民营养老机构发展迅速,取得了系列成绩,有效缓解了部分养老服务压力,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为进一步提升公建民营养老机构发展成效,本文通过对上海市公建民营养老机构运营模式的系列梳理,为公建民营养老机构的良性发展提供思路。论文紧扣公建民营养老机构运营模式这一核心要素,综合采用访谈调研法、系统模拟仿真法等方法,从模式核心概念的界定、模式发展现状、模式发展感受度评价及模式优化提升等方面,对上海市公建民营养老机构进行了由表及里的多层次研究。论文第一部分通过对公建民营养老机构运营模式相关概念的界定和理论基础的剖析,对上海市公建民营养老机构的发展历程及现状进行了全面把握,并尝试从运营方、监管方和操作过程三方面对其显露的运营管理问题作出解释;论文第二部分聚焦公建民营养老机构运营服务“增产”、“增能”和“增效”的要求,基于灰色人口预测下的床位及工作人员数量需求缺口和问卷调研背景下涵盖多元服务的服务质量满意度供需测评,为下文公建民营机构运营模式的优化提供方向;随后,为深刻揭示公建民营养老机构运营服务中各方主体及各环节的关系和作用机理,论文第三部分依托现有发展基础和供需态势积极构建上海公建民营养老机构运营模式的系统模拟仿真系统;论文第四部分基于前文调研和模拟仿真提出上海公建民营养老机构“城企联动”适度普惠“激励型”模式,并从服务对象、服务内容、服务方式、服务管理等维度为上海公建民营养老机构运营模式的优化路径提出思考;论文第五部分则针对上述公建民营养老机构运营模式存在的问题和优化模型,针对性地从法律法规建设、主体权责、市场建设等方面提出完善上海公建民营养老机构运营模式的对策建议。论文研究发现:目前上海市养老机构公建民营改革发展基础良好,但仍面临制度前后端衔接漏洞和内生动力不足两大困境。为此,上海应积极构建公建民营养老机构“城企联动”适度普惠“激励型”模式。紧抓普惠核心,通过服务对象、服务项目、服务方式、监督管理等四大环节优化升级,从资源投入、审核招标、运营管理、监督检举、绩效考核以及评估反馈六项环节入手,综合理顺政府部门、开发投资商、养老运营机构、老人群体和行业协会五个参与主体权责,从而有效缓解上海老龄化背景下的养老服务压力并促进养老服务质量的提升。

公嫄嫄[8](2020)在《上海综合为老服务中心运行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上海是我国最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城市,也是全国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城市。随着老龄化程度的逐渐加深,养老服务需求飞速增长,养老形势十分严峻。传统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和机构养老无法普及的现状使得居家养老的重要性凸显。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作为化解上海市人口老龄化困境的一种有益尝试,通过整合多方为老服务资源,实现为老服务设施、服务、管理的一体化,极大地提高了养老便利性,对于缓解养老压力、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倡导快乐积极老龄化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论文以社会嵌入理论和社区照顾理论为理论基础,主要从四个方面对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的运行机制进行了研究。首先,基于文献资料、统计年鉴、政策文件等的深入研究,介绍了研究背景和意义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等内容,并对服务中心的一些核心概念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其次,对服务中心的意愿和满意度进行实证调研,收集老年人的健康状况、经济状况、居住状况等数据,并分析个人特征的差异性是否会对老年人意愿和满意度产生显着影响。同时对老年人的需求现状进行统计描述,分析老年人的需求与供给情况的契合度,力求实现养老服务的有效供给。之后进行半结构访谈,从而得到关于服务中心的人员素质、运营情况以及老年人的感受和期望等资料。最后从多元主体参与机制、需求评估机制、服务供给机制和监督评价机制四个方面构建服务中心运行机制的目标模型,并从政策保障、资金来源和人才支持三个角度提出完善服务中心运行机制建设的对策建议。在资源整合、基础设施建设和迎合老年人“就近养老”的心理等方面,综合为老服务中心都具有明显的优势。但是目前服务中心的发展仍然存在专业人员短缺、供需不匹配和盈利困难等问题,严重地阻碍了服务中心的推广与良好运营。在未来服务中心的发展中,应当将人员专业性和服务内容放在最重要的地位。另外,还需更多地关注罹患疾病、无人照料、经济困难等困难群体的养老需求。

艾昕[9](2020)在《医养结合社区医疗服务质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程度日益加深,健康养老成为了当今的热门话题。面对家庭结构逐渐小型化、机构养老配置效率不高的困境,社区养老模式成为解决养老问题的重要选择。在医养结合背景下,医疗服务嵌入社区养老成为了老年人养老的重要手段,而社区医疗服务质量关系到社会的公共服务水平。服务质量的研究是提高养老服务实效的重要环节,但目前的服务质量尚处于发展阶段,社区老人对于医疗服务有着切实的需求。因此,探索构建社区医疗服务质量评估指标体系,评估社区医疗服务质量,对提升社区老人养老服务质量有着重要意义。论文以社区医疗服务为研究内容,以社区老人为研究对象,聚焦上海市医养结合社区医疗服务的质量问题,在文献检索、现状分析以及走访调研的基础上,运用结构—过程—结果理论(SPO理论),建立初级的上海市医养结合社区医疗服务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Delphi法进一步完善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AHP)计算指标权重,最终确定了一级指标3个,二级指标11个,三级指标27个,形成了上海市医养结合社区医疗服务评价指标体系。最后,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选取长宁区、普陀区、徐汇区、松江区等四个区进行社区医疗服务质量的调查研究,对获得数据进行统计性分析,计算出四个区的社区医疗服务质量评价分数,从而得出上海市不同地区的社区医疗服务质量的差异,并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提出提高上海市社区医疗整体服务质量和内容的相关政策建议,为改进社区医疗服务质量,提高老人的健康养老水平提供参考依据。研究得出以下结论,政府社会层面:完善社区医疗管理机制,促进养与医的真正融合;加强政府主导力度,推动各方力量资源整合;加大社区医疗服务投入,提高社区老人的获得感。社区中心层面:丰富社区医疗服务内容,实现服务内容差异管理;加强社区医疗队伍建设,提升医护人员专业程度;健全各社区信息化体系,加快社区智能医疗建设;完善社区医疗评价机制,完善医疗评价监督体系。家庭个人层面:转变社区医疗服务认知,加强对社区医疗的信任;签约社区中心家庭医生,获得社区医疗服务福利。

余西妮[10](2020)在《社区嵌入式医养结合服务模式的协同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从2015年国家提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社区养老服务机构的无缝对接”,到2019年提出“社区方面开展医养结合能力提升工程”,社区在医养结合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社区嵌入式医养结合模式是一种新型的养老模式,集中了地缘、灵活性、丰富现有养老服务层次的优势,为缓解我国医养结合服务供需矛盾提供了重要思路。由于社区嵌入式医养结合服务模式中存在多个主体,各个主体的特征、动机及行为选择影响着服务供给效果,研究目前我国社区嵌入式医养结合服务发展中各主体的协同机制及如何优化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在福利多元主义理论和协同治理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包含外部环境、协同动因、协同过程和协同结果四个维度和11个二级维度的分析框架,通过对江南新村邻里汇、洋泾长者照护之家以及斜土街道日晖养老院展开实地调研,梳理了三种不同具体模式下的多元主体的协同机制及其内在逻辑,同时对比发现各种模式在协同动因中的关键性主导力量、协同过程中组织和管理机制、网络缔结形态、问责机制等方面存在不同。研究发现目前的协同机制存在以下问题:多部门协同降低政策执行效度、协同动力不足、协同过程缺乏规范化制度保障和柔性信任基础以及协同结果缺乏双向监督和瞄准。针对相应的问题笔者做出以下建议:提升政府跨部门协同能力和政策执行力度、通过有效激励机制和行政手段促成协同、减少制度阻滞和增加信任基础、完善监督方式及瞄准定位。

二、浦东建立老年医疗保健新模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浦东建立老年医疗保健新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1)上海社区养老设施公建民营运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关于社区养老设施的研究
        1.2.2 关于公建民营的研究
        1.2.3 关于研究角度的梳理
        1.2.4 文献研究述评
    1.3 基本概念界定
        1.3.1 社区养老设施及其分类
        1.3.2 公建民营养老设施及其功能类型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思路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创新点与难点
        1.6.1 创新点
        1.6.2 难点
第2章 上海社区养老设施公建民营运行机制分析——照料护理类
    2.1 服务对象的确定
        2.1.1 身体条件
        2.1.2 优先入住情况
        2.1.3 综合因素
    2.2 收费和定价
        2.2.1 基本入住率
        2.2.2 基本收费
        2.2.3 主要资金来源与支出
        2.2.4 总体盈亏情况
    2.3 享受的税费优惠和补贴情况
        2.3.1 政策情况
        2.3.2 税费优惠与补贴情况
    2.4 规范化建设
        2.4.1 运营方招投标要求
        2.4.2 公建民营合同管理要求
        2.4.3 监督管理
    2.5 信息化建设
        2.5.1 智能养老产品的使用
        2.5.2 智慧养老服务平台的搭建
        2.5.3 智慧养老服务体系的构建
    2.6 专业化建设
        2.6.1 社会运营方资质与能力
        2.6.2 专业团队成员的资质与配置
        2.6.3 专业团队的培训
    2.7 运行特色
        2.7.1 医养融合,打通为老服务各个环节
        2.7.2 运用信息系统,打造智能管理平台
        2.7.3 精准对象,分类分层服务,降低运行风险
        2.7.4 服务网络片区化,充分发挥规模效应
第3章 上海社区养老设施公建民营运行机制分析——便民生活服务类
    3.1 服务对象的确定
        3.1.1 范围
        3.1.2 优先享受情况
        3.1.3 综合因素
    3.2 定价机制
        3.2.1 供餐内容与方式
        3.2.2 基本收费
        3.2.3 工作人员的工资承担及发放形式
    3.3 优惠与补贴情况
        3.3.1 政策情况
        3.3.2 具体补贴情况
    3.4 规范化建设
        3.4.1 运营方资质与能力
        3.4.2 安全管理
        3.4.3 质量监控
        3.4.4 监督与考核
    3.5 运行特色
        3.5.1 强化引导,实现标准化管理
        3.5.2 两重补贴,促进可持续发展
        3.5.3 第三方评估,规范监督管理
        3.5.4 多方协作,促进资源整合
第4章 上海社区养老设施公建民营运行机制分析——休闲娱乐类
    4.1 服务对象的确定
        4.1.1 身体条件
        4.1.2 范围
        4.1.3 综合因素
    4.2 资金来源与供给情况
        4.2.1 资金来源与支出
        4.2.2 供给内容与方式
        4.2.3 设施使用率
    4.3 优惠与补贴情况
        4.3.1 政策情况
        4.3.2 补贴资金管理与使用
    4.4 规范化建设
        4.4.1 运营方资质与能力
        4.4.2 运营方招投标与合同签订周期
        4.4.3 评估管理
    4.5 队伍建设
        4.5.1 团队配备
        4.5.2 志愿者队伍的建设
    4.6. 运行特色
        4.6.1 多样化、一站式运行,功能齐全
        4.6.2 专业服务、规范运行,全面提高质量
        4.6.3 注重团队能力建设、链接资源,提升团队整体实力
第5章 上海社区养老设施公建民营目标运行机制构想——基于协作治理视角
    5.1 存在的问题
        5.1.1 政府有关政策规范性不够
        5.1.2 运营方服务质量偏低
        5.1.3 社会支持网络尚未构建
    5.2 设立发展目标
        5.2.1 目标设立的理论依据
        5.2.2 目标设想
    5.3 社区养老设施公建民营的理想运行机制
        5.3.1 健全七个子机制
        5.3.2 形成三个闭环
第6章 协作治理下完善上海社区养老设施公建民营运行机制的对策
    6.1 政府层面:健全政策法规体系,提高实施规范性
        6.1.1 明晰社会运营方招投标要求
        6.1.2 加强委托管理合同管理
        6.1.3 优化补贴政策结构和内容
        6.1.4 制定统一的评估考核体系
    6.2 运营方层面:明确基本职责,提高服务质量和运行效益
        6.2.1 运营方明确自身基本定位
        6.2.2 参与前期建设,提高运行效益
        6.2.3 加强智慧化建设,提升服务质量
    6.3 社会层面:完善资源整合机制,构建社会支持网络
        6.3.1 鼓励多渠道引入运营资金,保障资金周转
        6.3.2 探索用财政补贴撬动市场项目,发展专业化运营
        6.3.3 建立健全老年人需求表达与参与机制
        6.3.4 引导市场主体的志愿服务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共生理论视角下的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研究 ——基于对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审视(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以社区网格化管理为关注热点的社区管理研究
        (二)以社区网络化治理为前沿议题的社区治理研究
        (三)社区由网格化管理向网络化治理的发展研究
        (四)共生理论的发展及其应用研究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一)研究的创新点
        (二)研究的不足之处
第一章 核心概念、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一、核心概念
        (一)城市社区
        (二)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
        (三)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
        (四)共生
    二、理论基础
        (一)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理论
        (二)治理理论
        (三)共生理论
    三、分析框架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同质下延:中国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兴起
    一、中国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缘起
        (一)城市社区管理的初始历程
        (二)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初创形态(2004)
        (三)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初步成长(2005-2012)
    二、中国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同质化下延分析
        (一)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主体多数属于体制内
        (二)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资源主要来自于政府
        (三)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运行推进了政策执行
    三、中国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成效与限度
        (一)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成效
        (二)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限度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偏利共生:网格化管理强化与治理主体培育
    一、中国城市社区的实践新探(2012 年末-2015)
        (一)2013 年城市社区的新实践:减负增效
        (二)2014 年城市社区的新实践:三社联动
        (三)2015 年城市社区的新实践:政社互动
        (四)2013-2015 年城市社区新实践的总特征
    二、中国城市社区偏利共生行为模式研判
        (一)共生单元具备:少量的异质治理主体存在
        (二)共生界面生成:党政主导的相关项目设立
        (三)共生条件满足:单向为主的物质信息交流
        (四)共生成果配置:非政府主体增殖能力提升
    三、中国城市社区实践新探的成果与困境
        (一)城市社区实践新探的成果
        (二)城市社区实践新探的困境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非对称互惠共生:网格化管理新突破与治理要素新发展
    一、近年来中国城市社区的新实践(2016-至今)
        (一)近年来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新突破
        (二)近年来城市社区治理要素的新发展
        (三)近年来城市社区新实践的整体特征
    二、中国城市社区非对称互惠共生行为模式剖释
        (一)共生单元具备:丰富的治理主体生成
        (二)共生界面生成:多方发起的活动开展
        (三)共生条件满足:多向的物质信息交流
        (四)共生成果配置:组织间非同步性进化
    三、近年来中国城市社区实践的收效与问题
        (一)近年来城市社区实践的收效
        (二)近年来城市社区实践的问题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导向对称互惠共生:城市社区前行的目标、动力与阻力
    一、网络化治理:中国城市社区进一步发展的目标
        (一)对称互惠共生:城市社区发展的理想状态
        (二)网络化治理:实现理想状态的工具设计
        (三)中国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系统结构
        (四)网络化治理系统结构建构的基础条件
    二、中国城市社区向网络化治理发展的动力
        (一)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党政领导力
        (二)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利益驱动力
        (三)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科技支撑力
    三、中国城市社区向网络化治理发展的阻力
        (一)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中的多重委托代理关系
        (二)目标和利益冲突下委托代理关系的内在张力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国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实现路径
    一、共生:中国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价值理念
        (一)价值冲突是主体间张力背后更深层次原因
        (二)价值理念是影响城市社区治理的根本因素
        (三)中国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共生价值体系
    二、丰富共生主体:中国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组织建设
        (一)在双向需求导向下,选择刚性约束
        (二)在目标需求导向下,采用弹性约束
        (三)在利益需求导向下,实施有效激励
    三、完善共生界面:中国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行动选择
        (一)以协商为基础,形成主体间的共识共信
        (二)以共治为主线,强化主体间的共担共监
        (三)以共享为旨归,推动全主体的双维进化
    四、优化共生条件:中国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技术支撑
        (一)以用户为中心,建设治理网络平台
        (二)以平台为依托,联通社区治理主体
        (三)以问题为导向,健全运行保障体系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致谢

(3)智慧养老视域下中国养老服务体系的优化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方法
    (四)国内外研究述评
    (五)研究思路
    (六)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理论依据与分析框架
    一、理论基础
        (一)供给理论
        (二)客户关系管理理论
        (三)渐进理论
        (四)合作治理理论
    二、分析框架
第二章 现实关照:我国养老服务体系的运行现状与升级需求
    一、我国养老服务体系的运行现状
        (一)我国养老服务体系的发展变迁
        (二)我国养老服务体系的运行成效
    二、我国养老服务体系的升级需求
        (一)社会多元化需求要求服务模式升级
        (二)人口老龄化趋势要求服务能力升级
        (三)内在实效性目标要求服务机制升级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理想图景:智慧养老助推养老服务体系优化的逻辑理路
    一、智慧养老在养老服务体系中的功能定位
        (一)嵌入:基于价值引领的养老模式重塑
        (二)赋能:基于信息技术的系统功能支撑
        (三)增慧:利用系统功能操作中的人人交互
    二、智慧养老助推养老服务体系优化的三重逻辑
        (一)以“虚拟化”填补供需发展堕距
        (二)以“智能化”补足主体能力短板
        (三)以“一体化”提升整体运行效能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实践探索:智慧养老助推养老服务体系优化的基本模式
    一、“虚拟化”商业运营模式
        (一)会员制运作机制
        (二)实践成效与发展
    二、“智能化”公益对接模式
        (一)积分制运作机制
        (二)实践成效与发展
    三、“一体化”生态共建模式
        (一)派单制运作机制
        (二)实践成效与发展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域外经验:国外智慧养老实践模式参鉴
    一、“线上社区”养老模式
        (一)“线上社区”养老的制度基础
        (二)“线上社区”养老的运作机制
    二、“智能居家”养老模式
        (一)“智能居家”养老的制度基础
        (二)“智能居家”养老的运作机制
    三、合作型科技助老模式
        (一)合作型科技助老的制度基础
        (二)合作型科技助老的运作机制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未来进路:智慧养老助推养老服务体系优化的前景
    一、以智慧养老助推养老服务体系优化的可能限度
        (一)客观存在的温度落差
        (二)难以逾越的数字鸿沟
        (三)尚难突破的协同壁垒
    二、以智慧养老助推养老服务体系优化的路径策略
        (一)以“量身定制化”增加服务人情味
        (二)以“包容性智慧”提升服务可及性
        (三)以顶层驱动和分层整合增强服务协同性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人口老龄化视域下我国老年教育推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国内研究动态
        1.3.2 国外研究动态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第一章 概述
    1.1 核心概念界定
        1.1.1 人口老龄化
        1.1.2 老年人
        1.1.3 老年教育
    1.2 理论基础
        1.2.1 终身教育理论
        1.2.2 老年教育理论
        1.2.3 需求层次理论
        1.2.4 人力资本理论
        1.2.5 公共产品理论
    1.3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
        1.3.1 人口老龄化规模大、速度快
        1.3.2 人口老龄化在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
        1.3.3 高龄老年人口增长快,比重大
        1.3.4 老年人口抚养比不断上升
    1.4 人口老龄化视域下我国老年教育推进的意义
第二章 人口老龄化视域下我国老年教育推进的现状
    2.1 出台了相关政策法规
    2.2 形成了一定的教育机构网络
    2.3 初步形成了老年教育的办学模式
    2.4 老年远程教育服务平台建设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第三章 人口老龄化视域下我国老年教育推进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老年教育发展不平衡,区域结构有待优化
        3.1.1 东部与中西部发展不平衡
        3.1.2 发达城市与欠发达城市发展不平衡
        3.1.3 城乡发展不平衡
    3.2 老年教育多头管理,管理效率低下
    3.3 老年教育办学主体单一,社会力量尚未调动起来
        3.3.1 高校参与率较低
        3.3.2 民间力量办老年大学较少
    3.4 老年教育资源短缺,发展后劲不足
        3.4.1 经费、场地设施资源短缺
        3.4.2 人力资源短缺
    3.5 老年远程教育数字化网络资源有待丰富,内涵建设有待提升
第四章 人口老龄化视域下我国老年教育推进的策略
    4.1 加强立法建设,推进老年教育法制化进程
    4.2 规范管理,建立老年教育统筹协调机构
    4.3 强化责任意识,推进多元主体办学
        4.3.1 发挥高校在老年教育中的功能作用
        4.3.2 调动民间组织参与老年教育的积极性
    4.4 夯实资源建设,强化基础性保障
        4.4.1 健全完善经费、场地设施保障机制
        4.4.2 健全完善人力资源保障机制
    4.5 多措并举,大力发展老年远程教育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5)上海市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可及性研究 ——以J和G街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第三节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路线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可及性
        二、社区嵌入式养老
        三、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
        四、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可及性
    第二节 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需求层次理论
        二、社会嵌入理论
        三、福利多元主义理论
第三章 上海市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的实施背景与政策分析
    第一节 上海市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的实施背景
        一、上海市老年人口结构
        二、上海市老年人口的家庭结构
        三、上海市养老机构的基本情况
    第二节 上海市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的政策分析
        一、上海市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的政策演变
        二、上海市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的政策实施情况
第四章 上海市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可及性的现状
    第一节 数据来源
        一、调查地点选择
        二、调查对象选择
        三、调查问卷设计
    第二节 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可及性的描述性分析
        一、调查对象的样本描述
        二、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可及性的具体情况
        三、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可及性的总体情况
    第三节 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可及性的因子分析
        一、因子分析的方法模型
        二、数据的有效性检验
        三、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可及性的因子提取分析
        四、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可及性指标的权重及得分
    第四节 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可及性的影响因素
        一、变量的选取与赋值
        二、模型设计
        三、回归结果分析
第五章 上海市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可及性存在问题及原因
    第一节 上海市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可及性存在的问题
        一、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可用性存在的问题
        二、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可负担性存在的问题
        三、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可达性存在的问题
        四、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可适应性存在的问题
        五、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可接受性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的供给能力不足
        二、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的需求导向不足
第六章 提升上海市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可及性的对策
    第一节 提升可用性,建立供需匹配的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体系
        一、构建“互联网+”养老服务信息平台
        二、完善养老服务项目的种类与内容
    第二节 提升可负担性,激发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的有效需求
        一、形成养老服务的多元投资机制
        二、完善养老服务的价格补贴机制
        三、探索分级分项的灵活收费方式
    第三节 提升可达性,形成“15分钟”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圈
        一、实现养老服务设施的全面精准覆盖
        二、健全养老服务预约机制
        三、构建信息化养老服务流程
    第四节 提升可适应性,提高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人员的素养
        一、加强养老服务人员梯队建设
        二、加大养老服务人员职业培训
    第五节 提升可接受性,提高社区嵌入式养老机构的吸引度
        一、加强宣传,树立社会化养老理念
        二、加快培育养老服务连锁品牌
        三、加强老年人信息科技教育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上海市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可及性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二 上海市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可及性现状访谈提纲
致谢

(6)上海社区互助养老模式的运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来源、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来源
        1.1.2 选题背景
        1.1.3 选题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文献综述
        1.2.2 国外文献综述
        1.2.3 综合评述
    1.3 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创新点
    1.4 研究方法和设计方案
        1.4.1 研究方法
        1.4.2 设计方案
    1.5 研究重点、难点和解决方案
        1.5.1 研究重点
        1.5.2 研究难点及解决方案
第二章 社区互助养老的理论基础与发展历程
    2.1 相关概念
        2.1.1 社区
        2.1.2 老年人
        2.1.3 互助养老
    2.2 理论基础
        2.2.1 需求层次理论
        2.2.2 社会交换理论
        2.2.3 福利多元主义理论
    2.3 社区互助养老的发展历程
        2.3.1 社区互助养老的产生
        2.3.2 社区互助养老的演进
第三章 上海社区互助养老模式的概况
    3.1 上海社区互助养老模式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分析
        3.1.1 可行性分析
        3.1.2 必要性分析
    3.2 上海社区互助养老模式的主要类型
        3.2.1 结对帮扶模式
        3.2.2 “时间储蓄”模式
        3.2.3 居家养老模式
    3.3 上海社区互助养老各模式的现状
        3.3.1 上海社区互助养老各模式特征
        3.3.2 上海社区互助养老模式的构成要素
        3.3.3 上海社区互助养老各模式的运作概况
        3.3.4 上海社区互助养老各模式的现实困境
第四章 上海社区互助养老模式的运行机制分析
    4.1 上海社区互助养老模式运行机制的维度
        4.1.1 机制是社会保障研究的核心议题
        4.1.2 上海社区互助养老模式运行机制的操作化
    4.2 数据采集与基本情况分析
        4.2.1 数据采集过程
        4.2.2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分析
        4.2.3 调查对象参与互助养老的意愿分析
        4.2.4 调查对象接受互助养老服务的情况分析
        4.2.5 社区互助养老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
    4.3 基于个案调查的运行机制分析
        4.3.1 需求动力机制
        4.3.2 政策支持机制
        4.3.3 整合保障机制
        4.3.4 社会辅助机制
第五章 上海社区互助养老模式运行机制的问题分析
    5.1 需求动力机制主体发力不够
        5.1.1 观念落后制约发展
        5.1.2 服务质量偏低
        5.1.3 潜在的政府信任危机
    5.2 政府政策支持机制引导力不足
        5.2.1 宣传力度不够
        5.2.2 政策制定中不被重视
        5.2.3 政府定位不够准确
    5.3 社区整合保障机制运行不规范
        5.3.1 社区积极性不高
        5.3.2 缺少风险保障机制
        5.3.3 区域隔离限制
    5.4 社会支持机制护航能力较弱
        5.4.1 资金来源渠道比较单一
        5.4.2 社会组织参与率低
        5.4.3 企业资金支持不稳定
第六章 上海社区互助养老模式运行机制的优化对策
    6.1 国外互助养老经验借鉴与启示
        6.1.1 国外经典案例分析
        6.1.2 国外互助养老对上海的经验借鉴
        6.1.3 国外互助养老成功经验给上海的启示
    6.2 上海社区互助养老模式运行机制优化的具体对策
        6.2.1 推动服务主体积极参与
        6.2.2 强化政府主体责任
        6.2.3 加强社区助推力
        6.2.4 鼓励社会力量进入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社区老年人参加互助养老情况调查问卷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7)上海公建民营养老机构运营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研究的理论意义
        1.2.2 研究的现实意义
    1.3 文献综述和述评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3.3 文献述评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第二章 上海公建民营养老机构发展现状及问题
    2.1 公建民营养老机构相关概念界定
        2.1.1 “养老机构”的内涵
        2.1.2 养老机构运营模式
        2.1.3 “公建民营”机构属性定位
    2.2 公建民营养老机构发展的理论基础
        2.2.1 新公共管理理论
        2.2.2 委托代理理论
        2.2.3 适度普惠型福利理论
        2.2.4 顾客导向理论
    2.3 上海养老机构公建民营改革发展政策梳理
        2.3.1 实践阶段(2000-2010年)
        2.3.2 试点实施阶段(2011-2013年)
        2.3.3 全面铺开阶段(2013年至今)
    2.4 上海公建民营养老机构发展现状
        2.4.1 机构建设进程加快,区域发展差异凸显
        2.4.2 服务落实稳健推进,层次覆盖倾向明显
        2.4.3 服务方式逐步拓展,创新联通有所体现
        2.4.4 运营管理多措并行,各类模式优劣呈现
        2.4.5 特色案例
    2.5 上海公建民营养老机构运营管理发展问题
        2.5.1 运营方风险:持续资金有压力
        2.5.2 监管方风险:监管服务应完善
        2.5.3 操作风险:服务质量待提升
第三章 上海公建民营养老机构运营服务感受度分析
    3.1 基于机构床位数及工作人员数的机构服务可及性测评
        3.1.1 基于灰色预测的上海老年人口预期寿命和老年人口数预测
        3.1.2 基于灰色系统的上海公建民营养老机构床位数及工作人员需求预测
        3.1.3 上海公建民营养老机构服务床位及人员可及性思考
    3.2 基于服务内容和运营管理的机构服务质量满意度测评
        3.2.1 研究目标和调研设计
        3.2.2 调研数据基本分析
        3.2.3 上海公建民营养老机构服务质量用户满意度测评
        3.2.4 上海公建民营养老机构“多元服务”质量提升思考
第四章 上海公建民营养老机构运营模式系统仿真
    4.1 上海公建民营养老机构运营服务的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
        4.1.1 明确问题和系统边界
        4.1.2 系统要素因果关系与反馈回路分析
        4.1.3 各模块要素因果关系分析
        4.1.4 模型的流图
    4.2 上海公建民营养老机构运营服务系统动力学模型实证分析
        4.2.1 模型初始值和基础参数的确定
        4.2.2 上海公建民营养老机构运营服务SD模型的方程
        4.2.3 模型检验
        4.2.4 模型的政策模拟与情景分析
第五章 上海公建民营养老机构运营模式优化
    5.1 优化原则
        5.1.1 保基本原则
        5.1.2 可持续原则
        5.1.3 权责明晰原则
        5.1.4 分类优化原则
    5.2 经验借鉴
        5.2.1 香港:小型化项目,提升非盈利机构的承接能力
        5.2.2 台湾:分散化引入,提升社会力量参与度与能力
        5.2.3 武汉:城企联动行,提升普惠养老多元互通能力
    5.3 运营模式优化思路
        5.3.1 重构模式的组成
        5.3.2 模式的优化路径
第六章 上海完善公建民营养老机构运营模式对策建议
    6.1 完善法律保障,科学定位严控程序
    6.2 加大政策扶持,提高税收财政补贴
    6.3 转变政府职能,强化监督管理能力
    6.4 社会多元共建,提高服务效率效益
    6.5 加强从业培育,促进行业质量发展
    6.6 优化服务项目,激发市场活力动能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总结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公建民营养老机构老人生活满意度调查问卷
    附录2 公建民营养老机构工作人员满意度调查问卷
    附录3 公建民营养老机构负责人访谈提纲
    附录4 调研对象基本信息
    附录5 SD模型方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8)上海综合为老服务中心运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创新点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居家养老
        2.1.2 社区照顾
        2.1.3 综合为老服务中心
    2.2 理论基础
        2.2.1 社会嵌入理论
        2.2.2 社区照顾理论
第三章 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发展概述
    3.1 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的发展历程
        3.1.1 试点阶段(2013-2014年)
        3.1.2 普及推广阶段(2015-2016年)
        3.1.3 全面覆盖阶段(2017年至今)
    3.2 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的发展现状
        3.2.1 政策梳理
        3.2.2 机构建设
        3.2.3 供给情况
    3.3 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的优势
        3.3.1 充分利用社区养老资源
        3.3.2 维护老年人“安土重迁”的思想
        3.3.3 满足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
第四章 老年人对综合为老服务中心的意愿及满意度分析
    4.1 调查概述
        4.1.1 调查内容
        4.1.2 数据分析
    4.2 调查结果分析
        4.2.1 上海综合为老服务中心意愿调查
        4.2.2 上海综合为老服务中心满意度调查
        4.2.3 老年人对综合为老服务的需求
    4.3 基于Logistic回归的影响因素分析
        4.3.1 老年人对综合为老服务中心意愿的影响因素
        4.3.2 老年人对综合为老服务中心满意度的影响因素
    4.4 研究结论
第五章 综合为老服务中心运行机制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5.1 访谈调研
        5.1.1 访谈对象的基本情况
        5.1.2 人员素质分析
        5.1.3 运营情况分析
        5.1.4 老年人的感受与期望
    5.2 运行机制存在的问题
        5.2.1 专业人才短缺
        5.2.2 供需不匹配
        5.2.3 盈利困难
    5.3 成因分析
        5.3.1 缺乏制度保障
        5.3.2 资金来源不足
        5.3.3 人才吸引力不足
        5.3.4 缺乏需求评估
第六章 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运行机制的目标模式构建
    6.1 构建原则
        6.1.1 需求导向原则
        6.1.2 责任分担原则
        6.1.3 运营专业化原则
    6.2 构建目标
        6.2.1 服务设施完备化
        6.2.2 服务供给人性化
        6.2.3 服务人员专业化
    6.3 运行机制
        6.3.1 多元主体参与机制
        6.3.2 需求评估机制
        6.3.3 服务供给机制
        6.3.4 监督评价机制
第七章 完善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运行机制的对策建议
    7.1 完善政府顶层设计与立法规范
        7.1.1 确定合理清晰的政策理念与目标
        7.1.2 健全法律法规体系
        7.1.3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7.1.4 增强政策的针对性
    7.2 扩大资金来源
        7.2.1 增加政府资金投入
        7.2.2 提高服务中心竞争力
        7.2.3 调动企业和非营利部门的积极性
    7.3 健全人才队伍培养体系
        7.3.1 提高招聘门槛
        7.3.2 人才培养和岗位培训相结合
        7.3.3 实施绩效目标考核制度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8.1 研究总结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9)医养结合社区医疗服务质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人口老龄化态势日趋严峻
        1.1.2 社区养老方式被广泛关注
        1.1.3 医疗服务的需求越来越高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政策背景梳理
        1.3.2 国内文献研究
        1.3.3 国外文献研究
        1.3.4 研究评述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调查法
        1.4.2 问卷调查法
        1.4.3 统计分析法
    1.5 研究框架
    1.6 研究的创新点
        1.6.1 研究内容创新
        1.6.2 实践视角创新
    1.7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人口老龄化
        2.1.2 医养结合
        2.1.3 社区养老
        2.1.4 医养结合社区养老
        2.1.5 服务质量
    2.2 理论基础
        2.2.1 结构—过程—结果理论
        2.2.2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2.2.3 社会支持理论
        2.2.4 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上海市医养结合社区医疗服务的现状
    3.1 上海市老年人口现状
        3.1.1 老龄人口数量比重庞大社区养老类型受关注
        3.1.2 老龄人口年龄结构突出医疗服务需求比重大
        3.1.3 老龄人口分布差距明显医疗供给地域差异大
    3.2 上海市医养结合社区养老服务发展现状
        3.2.1 医与养深度融合
        3.2.2 邻里汇广泛覆盖
    3.3 上海市医养结合社区医疗服务发展现状
        3.3.1 医疗基本建设现状
        3.3.2 医疗服务内容现状
        3.3.3 医疗人力资源情况
        3.3.4 医疗费用支出情况
        3.3.5 医疗服务特色案例
    3.4 上海市医养结合社区医疗服务评价现状
第四章 上海市医养结合社区医疗服务质量评价指标构建
    4.1 医疗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初建
        4.1.1 构建指标体系的原则
        4.1.2 构建指标体系的依据
        4.1.3 构建指标体系的思路
    4.2 医疗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最终确立
        4.2.1 研究对象
        4.2.2 研究方法
        4.2.3 研究结果
    4.3 医养结合社区医疗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确定
        4.3.1 构建层次结构模型
        4.3.2 构造判断矩阵
        4.3.3 层次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4.3.4 层次总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上海市医养结合社区医疗服务质量评价实证研究
    5.1 上海市医养结合社区医疗服务质量调查分析
        5.1.1 调查问卷设计与发放
        5.1.2 项目分析
        5.1.3 信度与效度检验
    5.2 上海市医养结合社区医疗服务质量描述性统计
        5.2.1 样本人口的自然属性特征
        5.2.2 样本人口的社会属性特征
        5.2.3 医养结合社区医疗服务质量分析
    5.3 上海市医养结合社区医疗服务质量评价
        5.3.1 模糊综合评价法介绍
        5.3.2 上海市医养结合社区医疗服务质量综合评价
第六章 上海市医养结合社区医疗服务质量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6.1 医养结合社区医疗服务存在问题
        6.1.1 医疗人力资源缺乏医护专业程度不高
        6.1.2 服务内容不够丰富服务层次性不够高
    6.2 医养结合社区医疗服务原因分析
        6.2.1 国家政策层面
        6.2.2 服务供给层面
        6.2.3 服务需求层面
第七章 国外医养结合社区医疗服务质量经验借鉴
    7.1 国外医养结合发展情况借鉴
        7.1.1 美国医养结合借鉴
        7.1.2 日本医养结合借鉴
        7.1.3 英国医养结合借鉴
        7.1.4 德国医养结合借鉴
    7.2 国外社区医疗服务评价借鉴
        7.2.1 美国社区医疗服务评价
        7.2.2 英国社区医疗服务评价
        7.2.3 其他国家社区医疗服务评价
    7.3 对我国的启示与借鉴
        7.3.1 提升医疗人力资源力量
        7.3.2 加强医疗服务资源整合
        7.3.3 建立医疗服务测评系统
第八章 上海医养结合社区医疗服务质量的对策建议
    8.1 政府社会层面
        8.1.1 完善社区医疗管理机制,促进养与医的真正融合
        8.1.2 加强政府社会主导力度,推动各方力量资源整合
        8.1.3 加大社区医疗服务投入,提高社区老人的获得感
    8.2 社区中心层面
        8.2.1 丰富社区医疗服务内容,实现服务内容差异管理
        8.2.2 加强社区医疗队伍建设,提升医护人员专业程度
        8.2.3 健全各社区信息化体系,加快社区智能医疗建设
        8.2.4 完善社区医疗评价机制,完善医疗评价监督体系
    8.3 家庭个人层面
        8.3.1 转变社区医疗服务认知,加强对社区医疗的信任
        8.3.2 签约社区中心家庭医生,获得社区医疗服务福利
第九章 总结与展望
    9.1 总结
    9.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10)社区嵌入式医养结合服务模式的协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文献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2.3 研究评述
    1.3 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医养结合
        2.1.2 社区嵌入式医养结合服务模式
    2.2 理论基础
        2.2.1 福利多元主义理论
        2.2.2 协同治理理论
    2.3 社区嵌入式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分析框架
第三章 上海市不同社区嵌入式医养结合服务模式的协同机制及比较
    3.1 医养合作模式:以江南新村邻里汇为例
        3.1.1 背景及概况
        3.1.2 协同动因
        3.1.3 协同过程
        3.1.4 协同结果
    3.2 养内设医模式:以洋泾长者照护之家为例
        3.2.1 背景及概况
        3.2.2 协同动因
        3.2.3 协同过程
        3.2.4 协同结果
    3.3 医内设养模式:以斜土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内设日晖养老院为例
        3.3.1 背景及概况
        3.3.2 协同动因
        3.3.3 协同过程
        3.3.4 协同结果
    3.4 三种模式比较及总结
        3.4.1 三种模式比较
        3.4.2 三种模式总结
第四章 社区嵌入式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协同机制中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社区嵌入式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协同机制存在问题
        4.1.1 宏观政治环境中多部门协同降低了政策有效执行力度
        4.1.2 协同动力不足
        4.1.3 协同过程缺乏规范化制度保障和柔性信任基础
        4.1.4 协同结果缺乏双向监督和瞄准
    4.2 社区嵌入式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协同机制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2.1 制度层面
        4.2.2 能力层面
        4.2.3 意识层面
第五章 社区嵌入式医养结合服务模式的协同优化建议
    5.1 良性协同机制实现条件
        5.1.1 理念目标统一
        5.1.2 信任基础良好
        5.1.3 组织和管理互嵌
        5.1.4 制度供给充分
    5.2 协同机制优化建议
        5.2.1 提升政府跨部门协同能力和政策执行力度
        5.2.2 有效的激励机制和行政手段促进主体协同
        5.2.3 减少制度阻滞,增强信任基础
        5.2.4 完善监督方式,瞄准定位
第六章 总结与讨论
    6.1 结论
    6.2 创新点及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四、浦东建立老年医疗保健新模式(论文参考文献)

  • [1]上海社区养老设施公建民营运行机制研究[D]. 郑州婷.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2]共生理论视角下的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研究 ——基于对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审视[D]. 宋晓娟. 吉林大学, 2021(01)
  • [3]智慧养老视域下中国养老服务体系的优化路径研究[D]. 张昊. 吉林大学, 2020(03)
  • [4]人口老龄化视域下我国老年教育推进研究[D]. 宋谱. 山西大学, 2020(01)
  • [5]上海市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可及性研究 ——以J和G街道为例[D]. 周富玲.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2)
  • [6]上海社区互助养老模式的运行机制研究[D]. 别雁偌.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2020(05)
  • [7]上海公建民营养老机构运营模式研究[D]. 张贝.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2020(05)
  • [8]上海综合为老服务中心运行机制研究[D]. 公嫄嫄.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2020(05)
  • [9]医养结合社区医疗服务质量研究[D]. 艾昕.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2020(05)
  • [10]社区嵌入式医养结合服务模式的协同机制研究[D]. 余西妮.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浦东开创养老医疗新模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