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师生互动分析

计算机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师生互动分析

一、浅析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中高校思政工作师生互动(论文文献综述)

王纲[1](2021)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视域下第二课堂的学生行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我国新时代的高等教育发展背景下和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中,思想政治教育承担了前所未有的任务,是坚持社会主义教育方向的重要教育领域。大学生第二课堂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登上高校教育舞台,经过三十多年发展,成为集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传承、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管理载体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教育手段。随着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学科的发展,大学生第二课堂作为思想政治教育重要途径的作用和意义日益明确,其理论基础、顶层设计、制度建设、组织保障等方面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第二课堂以实践性、灵活性、隐蔽性、多样性等特点在人才培养中承担着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的重要角色。人的发展是长期的过程,是复杂因素的结果,教育作为一种人类活动,对其结果的评价是历史性、世界性的难题,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如何对人的思想、品格、素质等隐性特质的评价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成为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既是面向思想政治教育本体的外在测评判断体系,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对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研究主要解决评价的理论基础、指标体系和应用价值等问题。在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理论和方法的长期探索中,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然而在当今信息和数据的时代,社会和学生对评价有了更多的述求和期待,如同人类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每位科学家以追求和证实因果关系为毕生志愿,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也必须回答这一“百年树人”的难题。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出,实践是认识世界的方法,也是人的本质特征。第二课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也是学生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认识自我的实践活动,要认识实践这一过程导致的结果,必须从认识实践这一过程入手。思想政治教育是解决思想内化与外化的方法和途径的科学,行为是思想外化的最直接表现,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影响学生的行为的规律和特征,能直接回答思想政治教育的结果。“知、情、意、行”是心理学研究的四个基本领域,认知、情绪、意志最终都会通过行为进行表现,也只有行为才能真正被外界和自我感知和认识。综合以上理论基础和指导,本文在思政教育评价的视角下,进行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研究,掌握新时期背景下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形态、规律、影响等特征,探索行为研究用于思政教育评价及学生评价的途径与方法。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重点是对学生思想素质的评价,对学生思想素质的评价转化为对学生第二课堂行为的评价,对第二课堂行为的评价必须依靠具有说服力的参照体系,最具有说服力的参照体系是学生的成长发展,因此,在把握学生第二课堂行为规律和特征的基础上,理论和实践论证行为与学生成长发展的关系是本文的重点。学生第二课堂行为纷繁复杂,这是在以前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研究中,人们难以涉足的原因之一。而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不但为我们提供了研究行为这一复杂现象的基础和数据,也为我们提供了思路和分析方法,符合了当今社会对论证的科学化、数据化、显性化思维方式的要求和期待,进而将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引入到教育学、社会学研究的常用思路和方法领域。当然在当今数据为王的时代中,人们对教育研究的新制度主义、绩效主义的倾向,使哲学、社会学界对以数据研究和归纳研究为方法的因果关系推导和评价体系多有批判,吸取这些批判研究的精华,注重理论论证和实验的严谨,以行为物理研究方法为基础,建立符合逻辑理论的数学模型和关系,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本色,从而使第二课堂行为研究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研究的有益补充和支撑。本文第一章主要介绍在思想政治教育评价视域下,学生第二课堂行为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以及本研究的思路和创新点。第二章介绍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研究的理论基础,从理论分析上解决为什么行为研究可以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成效评价的有机组成部分。第三章是在理论框架下对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现实分析,形成适合这一特定教育活动的行为研究理论。第四章介绍建立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研究的一般规律和原则框架,讨论行为研究的一般范式。第五章以实际案例和数据为基础介绍如何运用以上原理呈现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基本情况,并分析行为对学生成长发展的影响。第六章阐述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思政教育评价价值,在此基础上提出思政教育评价体系的构建思路和工作机制。

张仕冬[2](2021)在《信阳S高中“卫星班”历史线上教学调查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线上教学就是在互联网环境下利用线上平台创建教与学的空间,达成培养目标的教学方式。在互联网日益发达的今天,教育者可通过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向学习者传递学习信息,开展同步交互或者异步交互的教学活动。在多种线上教学模式中,“卫星班”远程同步线上教学主要是运用卫星网络,在教育资源欠发达学校课堂中实时转播教育资源发达地区的优质课堂实录。目前,这一教学方式是线上教学最重要的形式之一,在充分利用互联网推进教学改革方面具有典型意义。信阳S高中是河南省信阳市的一所农村高中,自2017年开始,信阳S高中与郑州Y中合作,在H远程教育学校的技术支持下,创建“卫星班”,实现远程同步线上教学,历史课是其中重要的网络课程之一。四年来,包括历史课在内“卫星班”远程同步线上教学取得了显着的效果,但也在教学实践中发现了一些新问题。如何总结经验分析问题并予以解决,是推动“卫星班”线上教学继续发展的必然要求。研究内容除绪论外共分为四个部分。首先,界定线上教学及“卫星班”远程同步线上教学模式的定义,研究这个课题,自然这是第一步要做的工作,结合线上教学的相关理论展开进一步的调查分析。其次,为了解信阳S高中历史学科“卫星班”线上教学的情况,从学校的发展现状、对学生问卷调查、对教师及教学管理者的访谈三个方面入手展开调查。再次,经过分析,总结出目前信阳S高中“卫星班”线上教学中取得的突出成效,包括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历史素养;提升了信阳S高中教师的历史教学能力。在调查中也发现教学过程中有待改进的不足之处,包括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不够;历史网络资源开发不足;在因材施教方面需要继续提高。因此,在最后一章针对信阳S高中“卫星班”线上教学中的问题,提出:一是要增强信阳S高中教师的互动作用,信阳S高中教师应是课前的沟通者、课中的引导者、课后的辅助者;二是要开发历史网络资源,培养学生资源利用能力,学校应该互助创建一个安全专业的历史网络资源库共学生学习使用,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资源的能力;三是要做好网络环境下的因材施教,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查学生学情,实施动态的因材施教。

徐诺诺[3](2020)在《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话语权重塑研究》文中认为在网络化、信息化和全球化交织发展的新媒体时代,各种社会思潮、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几乎在所有的领域都发生着激烈地碰撞和交锋。在新媒体技术的狂欢中,高校思政课教师话语权却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日益陷入被消解的无奈与尴尬。为此,正视困境,未雨绸缪,积极应对,强化和重塑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话语权就显得尤为紧迫。从“形式”到“内容”剖析高校思政课教师话语权的内涵与特征,从“要素”到“功能”了解高校思政课教师话语权的结构与价值,得出高校思政课教师话语权是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在课堂内外运用、掌控和主导话语的一种权利和能力,主要体现为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权、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引导权和课堂教学秩序的控制权。实证研究发现,由于话语理念滞后、话语模式落后、话语方式僵化、话语内容陈旧和话语平台滞后,导致新媒体对高校思政课教师话语权产生冲击,高校思政课教师话语权逐渐消解,主要体现在话语主体被质疑,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权面临挑战;话语权威被打破,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引导权面临消解;话语效果被消减,课堂秩序的控制权面临冲击。为此,立足于高校思政课教师、高校大学生、新媒体平台和社会四个层面,提出提升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话语权的路径,以重塑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话语权,即:思政课教师从“一元独白”走向“主体间性”,创新模式,提高话语公信力、以“彻底”的理论“掌握学生”,改革方式,提高话语解释力、用新时代的语言讲述中国故事,充实内容,提高话语说服力、给语言插上新媒体技术翅膀,提升素养,提高话语吸引力;大学生增强信息甄别能力,坚定主流意识形态、提升媒介素养,提高话语辨别能力;搭建新媒体平台,增加话语载体、针对性传播内容,提升话语效度、及时更新形式,扩大话语知名度;社会层面加强法律法规政策普及,规范话语传播、完善舆情监测,保障话语指向性。

教育部[4](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研究表明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杨亚琼[5](2020)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翻转课堂的设计与实施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党中央高度重视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改革要紧跟时代步伐,深入研究网络线上教学的优势,推动传统教学方式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机融合。翻转课堂得益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它从时间和空间上将传统教学中课堂传递知识与课下深化知识两大部分进行颠倒,从教学结构和教学过程两个层面上实现对知识传递和知识内化的翻转。课前学生通过线上自主学习,完成基础性知识的认知,课堂中教师通过组织课堂活动,进一步对知识进行巩固和升华,达到深度学习的一种教学形式。目前,虽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对翻转课堂的运用相对较少,但是部分高校的实践教学以及相关方面的研究成果都为翻转课堂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运用提供一定的借鉴价值。因此,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运用翻转课堂进行教学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如何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不仅限于对理论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感悟,更重要的是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矛盾转化,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们共同面临的现实问题,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领域常议常新的重要课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作为我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大学生在成长成才过程中面临的思想道德和法律问题,引导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质,成为自觉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要必修课程,本文将以“基础”课为例进行翻转课堂教学过程的设计,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翻转课堂的运用提供一定方法借鉴。所以,本研究将充分挖掘翻转课堂的优势并将其运用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丰富和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和方式,有助于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性。本文从探寻翻转课堂的科学内涵入手,系统分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运用翻转课堂的重要性和可行性以及其运用的理论依据和主要原则,再以“基础”课为例,具体呈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翻转课堂教学过程的设计与实施部分,最后论述思想政治理论课翻转课堂在实施过程中所面临的现实困境,并提出相应策略以此来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翻转课堂的顺利开展。本文遵循这一研究思路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翻转课堂的重要性和可行性。这部分主要从教育学角度剖析翻转课堂的科学涵义,起到破题的作用;从破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存问题、应对教学信息化发展和教学质量提升的内在要求三个方面论析重要性;国家精品课开通提供共享教学资源、互联网和多媒体终端完善在线学习平台以及教育对象个性化需求契合主动学习要求三个条件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翻转课堂提供了可行性。第二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翻转课堂的理论遵循和过程设计。此部分主要从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混合式学习理论、有效教学理论三个方面阐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运用翻转课堂的理论依据以及从意识形态性与思想性相结合、教学内容为王与信息技术为辅相结合、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三个维度论证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翻转课堂应坚持的三个主要原则。再以“基础”课为例呈现教学过程设计,即课前准备设计:提供资料,指导学生自学;课堂活动设计:确定话题,引导自由交流;以及课后强化设计:收集信息,优化教学环节三个环节。此论述为有效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运用翻转课堂提供一定的方法性指导。第三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翻转课堂的现实困境和应对策略。本部分主要从教育者、教育对象和教学物资角度揭示思想政治理论课翻转课堂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为了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翻转课堂能够顺利开展,将从评价体系、教学组织、团队建设及物资支持方面提出相应对策。

王洁[6](2020)在《临床专硕生《临床思维与人际沟通》课程不同教学方式效果评价》文中研究表明加强医学生人文教育,对医学教育改革和医学人才培养有直接影响,关系到我国卫生事业发展前景。当前,各大高校都在积极探索医学人文教学改革,旨在促进医学人文教育发展,进一步提高医学生的医学人文素养。本文通过评价医学人文课程教学方式效果,发现存在的问题,进而为医学人文教学改革提供建议。目的:基于《临床思维与人际沟通》课程,评价SPOC教学与课堂教学效果,探讨用SPOC教学是否能够显现出较好的医学人文课程教学效果以提高临床专硕研究生医学人文能力。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更适宜的医学人文课程教学模式,为后期医学人文教学改革与优化提供参考和依据,为提高临床专硕研究生培养质量发挥积极的作用。对象与方法:对象:南京医科大学2018级临床专硕研究生和2019级临床专硕研究生。两批研究对象都是经过全日制统考的临床、口腔专业的专硕研究生,且年龄、性别比例相当,具有同质性。方法:通过文献研究梳理医学人文教育和教学效果评价相关政策和研究现状,使用《医学生医学人文能力测试》和教学方式评价问卷来评价教学方式效果,运用SPSS进行配对t检验、成组t检验和描述性统计分析。研究结果:(1)信度和效度:问卷信度良好,系数为0.980;问卷结构效度、聚敛效度、区分效度良好。(2)两种教学方式教学前后临床专硕研究生医学人文能力变化情况:SPOC教学后2018级临床专硕研究生的医学人文能力总评分由课程前的68 479分提高到68 975分,“课堂教学+SPOC教学”后2019级临床专硕研究生的医学人文能力总评分由课程前的60 763分提高到60 866分;SPOC教学和“课堂教学+SPOC教学”前后,临床专硕研究生分别有21项和19项医学人文能力三级指标评分变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2018级和2019级临床专硕研究生医学人文能力比较情况:课程前,18级和19级临床专硕生医学人文能力评分无显着性差异(T=-1.418,P>0.05);课程后,18级和19级临床专硕生医学人文能力评分也无显着性差异(T=-1.408,P>0.05)。(4)2019级临床专硕研究生对课堂教学和SPOC教学的满意度评价情况:临床专硕研究生对课堂教学的满意度略高于SPOC教学,且在教学特点(T=7.415,P=0.005)、教学优势(T=3.077,P=0.028)、培养医学人文能力(T=38.375,P<0.001)、发挥课程思政作用(T=10.911,P<0.001)4个一级指标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2019级临床专硕研究生对《临床思维与人际沟通》课程教学方式的建议情况:50%左右的临床专硕研究生对于《临床思维与人际沟通》课程的教学方式建议为“课堂教学和SPOC教学皆可”。研究结论:(1)两种教学方案均能够提高临床专硕研究生的医学人文能力。(2)医学人文能力一级指标变化程度不一。(3)课堂教学满意度略高于SPOC教学。(4)课堂教学和SPOC教学呈现不同的满意度趋向。(5)《临床思维与人际沟通》课程用SPOC教学能显现出较好的医学人文课程教学效果。建议:(1)完善医学人文课程,全面提高医学生的医学人文能力。(2)积极进行SPOC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满意度。(3)持续优化医学人文课程,融入多元思政。(4)积极探索多元教学模式,激发教育事业发展生机活力。

张冀[7](2020)在《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 ——以四川省高校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强化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专门研究,既是关注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正视问题不足的客观要求,又是立足当下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相对薄弱、深思理论内核的题中之义。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强调新媒体、新技术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运用。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是校园新型主流媒体之一,已经成为高校传播信息与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擅于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牢牢把握高校微信公众平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趋势,积极凭借高校微信公众平台这一鲜活载体,深入发掘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将思想政治工作的传统优势与信息科技有机融合,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起来,在新时代彰显吸引力、亲和力,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之义。由此,本文主要对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学理问题、功能类型、问题成因、规范要求、实践路径等问题展开研究。第一,理论前提。理论分析是支撑论说的学理依据,本文分别对微信公众平台、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概念、发展历程、内涵特征,以及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内涵等进行学理审思。从马克思主义的交往理论、灌输理论等,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论、接受论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相关重要论述,以及传播学等相关学科理论对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给予理论阐释。从理论高度对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进行系统论证分析,彰显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的必要性、可行性与迫切性。媒介在不同时代都充当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与载体,传播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是其义不容辞的责任。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具有典型的意识形态属性和媒体属性,展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时代之需,为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提供内容承载与技术支撑,思想政治教育者亟需掌握新媒体新技术,将其打造成价值引领、凝聚共识的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第二,功能形态。提炼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六种类型,即以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功能、导向功能、服务功能、互动功能、开发功能、凝聚功能的类别得以展现。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坚持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让大学生“多维度”地认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丰富平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资源库,为大学生提供推送服务、查询服务与咨询服务,实现教育双方的实时互动、平等互动与多元互动,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潜能,促使大学生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关心国家、政党、民族的前途与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助推全体大学生对伟大中国、伟大民族、伟大中国共产党、伟大中华文化的认同,夯实大学生的思想基础,凝聚大学生的政治共识,推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第三,现实依据。指出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现状、问题及成因。本文以省内126所高校微信公众平台为调查对象,系统梳理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阵地样态与内容建设,了解关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开通状况、定位介绍、栏目设置以及运营主体、运营人员、运营推送等情况,对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重点事件进行系统分析。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仍然存在着思想政治教育运营力量投入不足、运营推送专业不强,内容建设导向不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认同不高、思想政治教育栏目十分欠缺等问题,其高校缺乏微信公众平台运营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大学生对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认知不足、教育双方对平台需求存在偏差、平台推送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形式缺乏创新性转化、平台的机制建设弱化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主要制约因素。第四,对策建议。本文从宏观层面,提出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规范遵循。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在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以“互动交流为支点”的理念宗旨下,在主导性与多样性、灌输性与启发性、人文性与科学性相结合的原则遵循中,坚守激浊扬清的价值立场,洞察大学生的价值诉求、明晰新时代的价值趋向,以理想信念教育、红色革命文化与中华优秀道德教育为目标指向助推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本文从具体层面,提出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实践路径。强化政治素养、加强业务学习、实施名师计划、发挥全员作用的高校微信公众平台队伍建设,是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前提所在;培育学生新媒介素养、培养学生意见领袖、提升学生信息鉴别力、激发学生自我教育意识的学生素养提升是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关键所在;创新推送类型、重视标题制作、构建话语内容、打造主流栏目的内容建设是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重点所在;健全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领导机制、管理机制、评估体制、协调机制是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保障所在。此外,与本研究相结合,笔者创建并运营微信公众平台“明德e堂”,以检验自己的分析或得到新的启发。作为附录,笔者把它放在最后,以作参考。

高军礼[8](2020)在《新媒体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议程设置的实践创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网络技术得到了迅猛发展,新媒体影响越来越大,信息在人们生活和学习的各个方面无所不至。网络空间信息纷繁复杂,各种社会思潮泛滥,主流价值观引领遭受冲击。同时,时代发展给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更高的要求,网络内容不仅要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更要凸显思想引领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这就需要高校在网络空间加强正面宣传,唱响新媒体时代的主旋律,弘扬社会正能量,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力、影响力和引导力,从而使传播内容实现“润物无声”的效果。议程设置理论强调媒介通过对议题和议题某方面属性的凸显进而对媒体受众产生正面影响作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是网络传播活动的一种,与传播学设置理论具有高度契合性。因此,在新媒体时代,议程设置理论能够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有效传播提供借鉴,进而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服务人、影响人、引导人的效能,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铸魂育人的目标。本文共由五个章节构成,第一章是绪论部分。介绍了研究内容的总体进行情况;第二部分主要论述了议程设置理论的验证历程和发展趋势,并分别从议程设置理论演进的三个层面进行了分析;第三部分阐述了新媒体的概念和特征、新媒体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议程设置的机遇和挑战以及二者相容相嵌的合理性;第四部分从原则和结构上优化了网络思政的育人机制,研究了新媒体时代网络思政治教育“四从四到”的新格局、新景象;第五部分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分别从议题选取、属性设置和成效监管不同层面阐释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议程设置的实践创新,为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四从四到”的新格局提供科学可操作的方式依据。

靳丹红[9](2020)在《高校“易班”交互式育人实现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习近平在2016年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中心环节,创新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局面。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中他进一步强调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教育、实践的各个环节,贯穿各类教育的各领域。2019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中他继续谈到“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人无德不立,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文化素养,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是当代高校的首要任务。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媒体的整合升级,网络平台扩宽了高校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培育学生成长成才的空间。“易班”顺应教育信息化潮流而生,在加强网络思想文化建设、网络阵地建设、网络队伍建设方面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交互作为支撑“易班”运行的关键因素,也是传递育人信息、呈现育人效果的重要渠道,主体在互通互享的过程中通过春风化雨般的形式实现了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转变。以交互入手,深入挖掘“易班”育人的新途径对增强“易班”活力,提升育人效果十分重要。因此,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对高校“易班”交互式育人途径的探析。首先,本文在前人的理论成果和调研结果基础上做了整理和归纳,整合分析了“易班”与交互的内涵并呈现出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表明了开展交互式育人的现实条件。其次,根据网络发展规律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发展需求,进一步阐释了开展“易班”交互式育人工作的必要性。并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网络教学平台交互理论为依据,对高校“易班”交互式育人现状和新的育人途径作出分析和指导。再次,通过对各高校“易班”育人现状的调查研究,分析了“易班”交互式育人过程中的优势和不足,为探析新的交互式育人途径提供了现实依据。最后,针对“易班”交互式育人现存问题,根据交互理论和育人目标,把学生作为交互主体,从学生与平台的交互、学生与教师的交互、学生与学生的交互以及学生新旧概念间的交互四个方面,从具体到抽象逐级提出“易班”交互式育人的有效途径,进一步推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的实现。探析高校“易班”交互式育人途径,不仅为高校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还为高校育人工作的推进提供了新的手段。培根说过黄金时代是在我们的前面,不是在我们的背后。当下,“易班”在实践领域需要与时俱进,掌握核心技术。在内容设计领域需要结合学生发展规律和教学交互规律,不断创新育人方式和手段。只有这样“易班”才能变得别具一格、不可替代并在众多网络媒体中脱颖而出,从而实现高校“易班”交互式育人的可持续发展。

刘奕[10](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二、浅析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中高校思政工作师生互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析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中高校思政工作师生互动(论文提纲范文)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视域下第二课堂的学生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1.1 问题缘起
        1.1.2 研究的意义
    1.2 研究现状综述
        1.2.1 研究成果概览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外研究现状
        1.2.4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价
        1.2.5 国内外研究发展态势
    1.3 概念的厘清
        1.3.1 高校第二课堂
        1.3.2 高校第二课堂学生行为
        1.3.3 思想政治教育评价
    1.4 论文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框架
    1.5 论文的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5.1 研究方法
        1.5.2 创新点
第二章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研究的理论建构
    2.1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研究的理论基点
        2.1.1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下的行为本质
        2.1.2 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中的行为意义
        2.1.3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下行为与思想关系
        2.1.4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行为理论
    2.2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研究的理论支点
        2.2.1 心理学关于行为研究的理论支撑
        2.2.2 教育学关于第二课堂的核心理论
    2.3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研究的理论切入点
        2.3.1 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理论
        2.3.2 新时代第二课堂建设的政策及其思想
        2.3.3 网络与信息数字技术的相关理论
        2.3.4 定性定量的教育研究相关理论
第三章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现实分析
    3.1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产生与发展
        3.1.1 行为产生发展机制
        3.1.2 影响行为的因素
        3.1.3 行为影响的因素
    3.2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现实形态
        3.2.1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发展
        3.2.2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现实形态的原因
    3.3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评价
        3.3.1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评价的现状
        3.3.2 第二课堂评价现状的原因
第四章 大学生第二课堂行为研究方法论
    4.1 研究的理论框架
        4.1.1 量化研究的优势与局限
        4.1.2 行为的统计物理研究
        4.1.3 因果关系的误区
    4.2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描述数据类型与属性概念
        4.2.1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过程描述数据
        4.2.2 学生成长发展数据类型与属性概念
    4.3 行为研究设计
        4.3.1 第二课堂的课程设计
        4.3.2 学生行为的数据记录采集
        4.3.3 学生行为数据的求证与评价
    4.4 团中央“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借鉴与对比
第五章 大学生第二课堂行为研究实践案例
    5.1 案例数据概况
        5.1.1 行为数据的基本情况
        5.1.2 学业成绩基本情况
        5.1.3 毕业去向
        5.1.4 职业发展状态
        5.1.5 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数据
    5.2 案例数据的数据挖掘分析
        5.2.1 行为状况统计学分析
        5.2.2 行为与学生发展的关系分析
        5.2.3 基于机器学习技术的数据研究
第六章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应用
    6.1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价值
        6.1.1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状况的观测价值
        6.1.2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状况的判断价值
        6.1.3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状况的预测价值
    6.2 基于第二课堂行为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指导思想
        6.2.1 树立“大思政”格局的理念
        6.2.2 巩固增强获得感的内容创新理念
        6.2.3 强化信息技术同步的形式创新理念
    6.3 基于第二课堂行为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原则
        6.3.1 精准教育原则
        6.3.2 数据研究原则
        6.3.3 评价反馈原则
        6.3.4 行为评价思想的反思
    6.4 基于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机制
        6.4.1 第二课堂组织工作机制
        6.4.2 第二课堂过程管理机制
        6.4.3 第二课堂评价导向机制
        6.4.4 第二课堂支持保障机制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2)信阳S高中“卫星班”历史线上教学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内容及方法
    五、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线上教学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线上教学的概念及特点
        二、“卫星班”远程同步线上教学的概念
    第二节 线上教学的相关理论基础
        一、教育公平理论
        二、人本主义教育理论
第二章 信阳S高中“卫星班”历史线上教学的调查
    第一节 “卫星班”历史教学概况
        一、信阳S高中简介
        二、郑州Y中与H远程教育学校简介
        三、信阳S高中“卫星班”简介
    第二节 学生问卷调查结果
        一、学生基本情况及其态度调查
        二、对“卫星班”教学适应度调查
        三、教学管理情况调查
        四、学生对“卫星班”评价的调查
    第三节 对教师及教学管理者的访谈
        一、对任课教师的访谈
        二、对教学管理者的访谈
第三章 信阳S高中“卫星班”历史线上教学现状分析
    第一节 “卫星班”历史教学取得的成效
        一、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二、培养了学生的历史素养
        三、提升了信阳S高中教师的历史教学能力
    第二节 “卫星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不够
        二、历史网络资源开发不足
        三、在因材施教方面需要继续提高
第四章 提升“卫星班”高中历史教学效果的策略
    第一节 增强信阳S高中历史教师互动功能
        一、信阳S高中历史教师应是课前的沟通者
        二、信阳S高中历史教师应是课中的引导者
        三、信阳S高中历史教师应是课后的辅助者
    第二节 开发历史网络资源,培养学生资源利用能力
        一、创建安全专业的历史网络资源库
        二、培养学生利用历史网络资源的能力
    第三节 做好网络环境下的因材施教
        一、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二、充分调查学生学情
        三、实施动态的因材施教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关于高中历史“卫星班”线上教学的调查问卷
    附录 B “卫星班”远程同步线上教学历史教师访谈提纲
致谢

(3)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话语权重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新媒体: 话语权新视域
        1.1.2 新时代: 思政课教师话语权新要求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国内学术史考察
        1.3.2 国外研究趋势
        1.3.3 问题与不足: 研究现状和述评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
        1.4.1 研究方法
        1.4.2 可能的创新
第二章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话语权理论概述
    2.1 理解“新媒体”: 多学科的视角
        2.1.1 新媒体概念
        2.1.2 新媒体的“新”特征
    2.2 认识“话语权”: 学术史的考察
        2.2.1 公共话语权力的生成: 哈贝马斯的理解
        2.2.2 “话语”如何走向“权力”: 米歇尔·福柯的贡献
    2.3 高校思政课教师话语权意蕴
        2.3.1 从“形式”到“内容”: 高校思政课教师话语权的内涵与特征
        2.3.2 从“要素”到“功能”: 高校思政课教师话语权的结构与价值
    2.4 理论基础与依据
        2.4.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话语权思想
        2.4.2 从“灌输理论”到“主体间性”
        2.4.3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2.5 新媒体时代重塑高校思政课教师话语权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2.5.1 何以可能?——必要性分析
        2.5.2 如何可能?——可行性分析
第三章 冲击与挑战: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话语权实证研究——基于在宁部分高校的调查
    3.1 样本选择与方法
        3.1.1 样本情况统计
        3.1.2 问卷信度检验
        3.1.3 质性研究
    3.2 话语权的消解: 新媒体对高校思政课教师话语权的冲击
        3.2.1 话语主体被质疑: 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权面临挑战
        3.2.2 话语权威被打破: 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引导权面临消解
        3.2.3 话语效果被消减: 课堂秩序的控制权面临冲击
    3.3 归因分析: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话语权消解归因
        3.3.1 话语理念滞后
        3.3.2 话语模式落后
        3.3.3 话语方式僵化
        3.3.4 话语内容陈旧
        3.3.5 话语平台滞后
第四章 重塑与重构: 提升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话语权之路径
    4.1 思政课教师层面
        4.1.1 从“一元独白”走向“主体间性”——创新模式,提高话语公信力
        4.1.2 以“彻底”的理论“掌握学生”——改革方式,提高话语解释力
        4.1.3 用新时代的语言讲述中国故事——充实内容,提高话语说服力
        4.1.4 给语言插上新媒体技术翅膀——提升素养,提高话语吸引力
    4.2 大学生层面
        4.2.1 增强信息甄别能力,坚定主流意识形态
        4.2.2 提升媒介素养,提高话语辨别能力
    4.3 新媒体平台层面
        4.3.1 搭建新媒体平台,增加话语载体
        4.3.2 针对性传播内容,提升话语效度
        4.3.3 及时更新形式,扩大话语知名度
    4.4 社会层面
        4.4.1 加强法律法规政策普及,规范话语传播
        4.4.2 完善舆情监测,保障话语指向性
第五章 余论: 走进新时代的高校思政课教师话语权
    5.1 新媒体、新时代、新话语
    5.2 用中国语言讲好中国故事
        5.2.1 在内容上,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将“中国精神”(民族精神、时代精神)融入“中国故事”
        5.2.2 在形式上,口头讲述与多媒体展示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
        5.2.3 在方法上,坚持教学双主体理念,促进师生互动,采用问题导向式教学
        5.2.4 在原则上,教育性与导向性并存,真实性与生动性共生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附录2 调查问卷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话语权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3 访谈提纲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话语权重塑研究访谈提纲
致谢

(5)思想政治理论课翻转课堂的设计与实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引言
第一章 思想政治理论课翻转课堂的重要意义
    一、翻转课堂的内涵与特点
        (一)翻转课堂的内涵
        (二)翻转课堂的特点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翻转课堂的重要性
        (一)破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问题的重要举措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信息化教学的积极应对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提升的内在要求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翻转课堂的可行性
        (一)国家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提供共享资源
        (二)互联网多媒体终端完善在线学习平台
        (三)教育对象个性化需求契合自主学习要求
第二章 思想政治理论课翻转课堂的理论依据和现实困境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翻转课堂的理论依据
        (一)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二)混合式学习理论
        (三)有效教学理论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翻转课堂的现实困境
        (一)对教育对象的期待和关注不够
        (二)对教育者创新鼓励持续力不足
        (三)教育者信息技术素质待加强
第三章 思想政治理论课翻转课堂的设计与实施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翻转课堂遵循的主要原则
        (一)意识形态性与情感性相结合的原则
        (二)内容为王与技术为辅相结合的原则
        (三)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的原则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翻转课堂的教学设计——以“基础”课为例
        (一)课前准备设计:整合资料,指导学生自学
        (二)课堂活动设计:确定话题,引导学生交流
        (三)课后强化设计:收集信息,优化教学环节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翻转课堂的条件保障
        (一)完善评价制度保持学生积极性
        (二)优化教学组织适应教学模式
        (三)组建教学团队增强师资力量
        (四)落实物资支持激发创新动力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的科研成果

(6)临床专硕生《临床思维与人际沟通》课程不同教学方式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相关
        (一)相关概念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三)研究内容
        (四)文献回顾
        (五)研究思路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资料收集
        (一)问卷设计
        (二)发放与收集
        (三)质量控制
    三、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
        (二)《医学生医学人文能力评价标准》测试
        (三)问卷调查
        (四)数理统计
第三章 研究结果
    一、信度与效度
        (一)信度
        (二)效度
    二、不同教学方式教学前后临床专硕研究生医学人文能力变化情况
        (一)2018级临床专硕研究生SPOC教学前后医学人文能力差异情况
        (二)2019级临床专硕研究生“课堂教学+SPOC教学”前后医学人文能力差异情况
    三、2018级和2019级临床专硕研究生医学人文能力比较情况
    四、2019级临床专硕研究生对课堂教学和SPOC教学的满意度评价情况
        (一)教学方式满意度评价情况
        (二)临床专硕研究生对课堂教学和SPOC教学的满意度趋向
        (三)临床专硕研究生对课堂教学和SPOC教学的满意度差异情况
    五、2019级临床专硕研究生对《临床思维与人际沟通》课程教学方式的建议情况
第四章 讨论
    一、两种教学方案均能够提高临床专硕研究生的医学人文能力
    二、医学人文能力一级指标变化程度不一
    三、课堂教学满意度略高于SPOC教学
    四、课堂教学和SPOC教学呈现不同的满意度趋向
    五、《临床思维与人际沟通》课程用SPOC教学能显现出较好的医学人文课程教学效果
第五章 建议
    一、完善医学人文课程,全面提高医学生的医学人文能力
    二、积极进行SPOC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满意度
    三、持续优化医学人文课程,融入多元思政
    四、积极探索多元教学模式,激发教育事业发展生机活力
第六章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一、研究的创新
    二、研究的不足
参考文献
综述 互联网环境中院校医学人文课程教育及评价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 ——以四川省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与研究现状
        1.1.1 研究意义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3 研究述评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创新
        1.3.1 研究内容
        1.3.2 预期创新
第2章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学理探究
    2.1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内涵界定
        2.1.1 微信公众平台的定义阐释
        2.1.2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内涵分析
    2.2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内涵解析
        2.2.1 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理解
        2.2.2 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内涵辨析
        2.2.3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内涵剖析
    2.3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理论基础
        2.3.1 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
        2.3.2 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支撑
        2.3.3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指导
        2.3.4 相关学科知识的理论借鉴
    2.4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实践价值
        2.4.1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必要性分析
        2.4.2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可行性分析
        2.4.3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迫切性分析
第3章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类别展现
    3.1 认知功能
        3.1.1 形式认知
        3.1.2 内容认知
        3.1.3 载体认知
    3.2 导向功能
        3.2.1 政治导向
        3.2.2 思想导向
        3.2.3 行为导向
    3.3 互动功能
        3.3.1 实时互动
        3.3.2 平等互动
        3.3.3 多元互动
    3.4 服务功能
        3.4.1 咨询服务
        3.4.2 查询服务
        3.4.3 推送服务
    3.5 开发功能
        3.5.1 感官体验,激发学习兴趣
        3.5.2 在线交流,激活创新精神
        3.5.3 思维训练,提升辩证素养
    3.6 凝聚功能
        3.6.1 传承优良传统,增进文化认同
        3.6.2 塑造执政形象,强化政党认同
        3.6.3 弘扬民族精神,提升民族认同
        3.6.4 厚植爱国情怀,夯实国家认同
第4章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现状分析
    4.1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阵地样态
        4.1.1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开通的普遍性
        4.1.2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定位的多元化
        4.1.3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栏目的个性化
        4.1.4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运营的共通性
    4.2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内容分析
        4.2.1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内容类型的多样性
        4.2.2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时政要点的差异性
    4.3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现实成效
        4.3.1 实名主体与运营主体各显其能
        4.3.2 栏目设置与菜单设计有章可循
        4.3.3 先进典型与特色内容深受青睐
    4.4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问题表现
        4.4.1 思政力量投入不足,运营推送专业不强
        4.4.2 平台定位认知不准,思政栏目服务欠缺
        4.4.3 内容建设导向不够,思政内容认同不高
    4.5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制约因素
        4.5.1 平台的运营缺乏思政教育观念
        4.5.2 学生对平台思政功能认知不足
        4.5.3 教育双方对平台需求存在偏差
        4.5.4 平台推送内容和形式创新不够
        4.5.5 平台的机制建设弱化思政功能
第5章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规范遵循
    5.1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理念遵循
        5.1.1 秉持“育人为本”的理念宗旨
        5.1.2 坚持“学生主体”的本位回归
        5.1.3 增强“互动交流”的协同意识
    5.2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指导原则
        5.2.1 坚持主导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
        5.2.2 坚持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结合的原则
        5.2.3 坚持人文性与科学性相结合的原则
    5.3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价值遵循
        5.3.1 坚守激浊扬清的价值立场
        5.3.2 洞察青年学生的价值诉求
        5.3.3 明晰因时而进的价值趋向
    5.4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目标指向
        5.4.1 以坚定理想信念筑牢精神之基
        5.4.2 以中华优秀道德涵养时代青年
        5.4.3 以红色革命文化传承使命担当
第6章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实践路径
    6.1 加强队伍建设:以专业的“微”力量提升水平
        6.1.1 强化政治素养
        6.1.2 加强业务学习
        6.1.3 实施名师计划
        6.1.4 发挥全员作用
    6.2 提升学生素养:以良好的“微”素养重塑自我
        6.2.1 提升学生媒介素养
        6.2.2 培育学生意见领袖
        6.2.3 提升信息甄别能力
        6.2.4 激发自我教育意识
    6.3 加强内容建设:以丰富的“微”内容感召学生
        6.3.1 创新推送类型
        6.3.2 重视标题制作
        6.3.3 创新话语体系
        6.3.4 打造精品栏目
        6.3.5 把握推送时机
    6.4 健全保障机制:以完善的“微”机制引领发展
        6.4.1 强化领导机制
        6.4.2 规范管理机制
        6.4.3 优化评估机制
        6.4.4 健全协调机制
结论
附录
    一、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应用范例
        1.思想政治教育微信公众平台“明德e堂”的构建
        2.思想政治教育微信公众平台“明德e堂”的运营
        3.思想政治教育微信公众平台“明德e堂”的展望
    二、省内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情况汇总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8)新媒体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议程设置的实践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思路和创新
        1.4.1 研究思路
        1.4.2 创新之处
第2章 议程设置的形成及发展
    2.1 议程设置理论的溯源与验证
        2.1.1 议程设置理论的源起:“外部世界与脑中的图像”
        2.1.2 议程设置理论假设的验证:Chapel Hill研究
        2.1.3 议程设置理论的二次验证:Charlotte研究
    2.2 议程设置理论的发展与趋势
        2.2.1 第一层:基础议程设置—赢得关注
        2.2.2 第二层:属性议程设置—形成认知
        2.2.3 第三层:网络议程设置—元素关联
第3章 新媒体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议程设置的新图景
    3.1 新媒体时代议程设置发展的新特点
        3.1.1 新媒体的概念与特征
        3.1.2 新媒体时代议程设置发展的新特点
    3.2 新媒体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
        3.2.1 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景象
        3.2.2 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挑战
    3.3 新媒体时代议程设置理论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相融相嵌
        3.3.1 新媒体时代议程设置理论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契合
        3.3.2 新媒体时代议程设置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合理运用
        3.3.3 新媒体时代议程设置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强效借力
第4章 新媒体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育人机制与模式
    4.1 新媒体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机制
        4.1.1 新媒体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育人机制
        4.1.2 新媒体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育人机制
        4.1.3 新媒体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育人机制
        4.1.4 新媒体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育人机制
    4.2 新媒体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新目标
        4.2.1 从“单向说教”到“双向互动”的新格局
        4.2.2 从“政治教育”到“思想引领”的新趋势
        4.2.3 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的新思路
        4.2.4 从“耳提面命”到“润物无声”的新境界
第5章 新媒体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议程设置实践创新
    5.1 议题选取多样化:打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百花园”
        5.1.1 议题源自热点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
        5.1.2 议题贴近学生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自主性
        5.1.3 议题凸显引领坚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科学性
    5.2 属性设置层次化:突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梗阻”
        5.2.1 认知层次设定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凝聚力
        5.2.2 情感层次设定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感召力
        5.2.3 行为层次设定强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穿透力
    5.3 成效监管全面化:守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责任田”
        5.3.1 程序监督“粗”过滤扎紧主流意识形态“篱笆墙”
        5.3.2 人工监管“细”评估织密违法犯罪言论“防逃网”
        5.3.3 人机协同“固”成效打出正向价值引领“组合拳”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9)高校“易班”交互式育人实现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难点与创新之处
        1.4.1 研究难点
        1.4.2 创新之处
第2章 “易班”与交互概述
    2.1 “易班”的内涵
        2.1.1 “易班”的起源及定义
        2.1.2 “易班”的功能
        2.1.3 “易班”的特点
    2.2 交互的内涵
        2.2.1 交互的概念
        2.2.2 交互的要素
        2.2.3 交互的特点
    2.3 高校“易班”交互式育人内涵
        2.3.1 高校“易班”交互式育人的基础
        2.3.2 高校“易班”交互式育人的环境
        2.3.3 高校“易班”交互式育人的特点
第3章 高校“易班”交互式育人的必要性和理论依据
    3.1 高校“易班”交互式育人的必要性
        3.1.1 网络社群发展的客观需求
        3.1.2 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需求
        3.1.3 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
    3.2 高校“易班”交互式育人的理论依据
        3.2.1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
        3.2.2 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
        3.2.3 网络教学平台交互理论
第4章 高校“易班”交互式育人现状分析
    4.1 高校“易班”交互式育人现状调查
        4.1.1 调查问卷的设计
        4.1.2 调查问卷的预测试
        4.1.3 问卷结果的分析
    4.2 高校“易班”交互式育人的优势分析
        4.2.1 共建平台,共享育人资源
        4.2.2 多彩活动,联通线上线下
        4.2.3 教学互通,师生互动共进
        4.2.4 环境管控,打造绿色交互
        4.2.5 特色应用,凸显人本服务
    4.3 高校“易班”交互式育人的问题分析
        4.3.1 忽视主体需求,交互动机减弱
        4.3.2 反馈机制欠佳,交互频率降低
        4.3.3 人机交互不畅,影响教学成效
        4.3.4 团队氛围欠缺,人际互动减少
第5章 高校“易班”交互式育人路径探析
    5.1 人机良性交互式育人路径
        5.1.1 升级后台技术,保证交互流畅
        5.1.2 简化交互页面,方便师生操作
    5.2 师生友好交互式育人路径
        5.2.1 培育优秀教师,增强交互能力
        5.2.2 适应学生需要,突出思政教学
        5.2.3 师生友好对话,优化交互体验
    5.3 生生协助交互式育人路径
        5.3.1 构建易班文化,践行文化育人
        5.3.2 培养意见领袖,营造共进氛围
        5.3.3 培训学生团队,推进实践互学
    5.4 学生概念正向交互式育人路径
        5.4.1 完善在线反馈,推进概念交互
        5.4.2 改善教师评定,强化交互教学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附录B 高校“易班”交互式育人现状调查问卷

(10)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2.1 Msssive MIMO技术
    2.2 极简载波技术
    2.3 超密集组网
    2.4 MEC技术
3 总结

四、浅析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中高校思政工作师生互动(论文参考文献)

  •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视域下第二课堂的学生行为研究[D]. 王纲.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2]信阳S高中“卫星班”历史线上教学调查分析[D]. 张仕冬. 信阳师范学院, 2021(09)
  • [3]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话语权重塑研究[D]. 徐诺诺. 南京邮电大学, 2020(07)
  • [4]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5]思想政治理论课翻转课堂的设计与实施研究[D]. 杨亚琼. 西南大学, 2020(01)
  • [6]临床专硕生《临床思维与人际沟通》课程不同教学方式效果评价[D]. 王洁. 南京医科大学, 2020(07)
  • [7]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 ——以四川省高校为例[D]. 张冀.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8]新媒体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议程设置的实践创新研究[D]. 高军礼. 兰州理工大学, 2020(10)
  • [9]高校“易班”交互式育人实现路径研究[D]. 靳丹红. 兰州理工大学, 2020(10)
  • [10]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

标签:;  ;  ;  ;  ;  

计算机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师生互动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