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办、国办检查组来我省检查指导

中办、国办检查组来我省检查指导

一、中办国办督查组来我省检查指导(论文文献综述)

姚连营[1](2021)在《政策试点成效的影响因素研究 ——以浙江省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政策试点是促进制度创新的有力手段和避免因情况不明而导致改革震荡的一种有效方法,是塑造中国制度优势、创造“中国奇迹”的基础性治理机制之一。本文研究聚焦于政策试点运作过程这个“黑箱”,深入探究政策试点运作机制是怎样的,具体运行中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以及这些因素通过怎样的组合和路径对试点的结果产生影响。通过文献研究本文选取政策试点运作过程中的“试点如何发起”“试点方案清晰度”两个关键要素作为分类标准,将政策试点分为“选点试验”“发标申报”“申请授权”“自主探索”四种模式,并基于这四种模式的分类,选取了四个典型案例,对政策试点的运作过程和运作机制进行了深度解析,从实践层面对试点机制运作过程中的核心影响因素进行总结提炼。同时,本文从过程论的视角,把政策试点看作是一个政策创新和扩散的复合过程,引入政策创新扩散相关理论,对政策创新扩散影响因素相关的文献进行概括总结。进而,综合案例提炼和文献总结,本文提出了影响政策试点运作成效的综合分析框架,即一个基于行动者-互动-场域的综合分析框架。从包含试点批准机关、试点地方政府的行动者,试点行动者围绕试点开展的互动,以及试点具体运作的场域三个维度,对政策试点成效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度分析。在提出分析框架的基础上,本文对试点的行动者、互动过程、和试点场域三个维度,进行概念化和操作化,析出9个变量,据此分别提出研究假设,构建了离散选择模型,采用2013年12月-2018年4月纳入浙江省委改革办台账管理的417项政策试点,量化编码提取数据,实证检验了各影响因素对试点成效的影响方向和影响强度。更进一步,为了验证本文分析框架中各要素的组合形态(组态)对政策试点成效的影响,我们采用定性比较分析法(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QCA),总结分析出了政策试单各类结果产生的影响因素和清晰路径。研究发现,“试点批准机关的权威性”“试点设置方式”“试点场域内利益复杂性”等因素对试点的执行成效和扩散成效都产生显着影响,这其中“场域内利益复杂性”对试点执行和扩散两个阶段产生着相反的影响,即对试点的执行成效产生负向影响,但对于已经取得经验的试点,场域内利益复杂性对试点扩散成效产生正向的影响。试点地区官员任期、试点地区财政收入试点的范围等场域因素只对试点执行成效产生显着影响,而对试点的扩散成效产生的影响不显着。此外,有些影响因素在不同领域的试点上表现出异质性,如,“试点经费”因素对政治领域、经济领域影响不显着,但对社会文化领域和生态领域的改革试点成效影响显着等等。最后,基于QCA的分析,使我们从多重并发的角度对政策试点影响因素及其路径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我们认识到各因素的影响不是单独进行起作用的,往往是以组态方式存在的,也即多种因素并发对试点的执行和扩散产生影响。有意义的发现是,在有些关键因素的缺失的情况下,搭配合理的组态,试点仍然可以取得好的成效,而有些具备较多有利条件的试点,也会往往因缺乏一个条件的搭配,而导致试点不能顺利执行或扩散。比如,回归分析显示,经济条件较差的地区,具有弱地方财政,甚至有些还具有较低的官员动机等不利因素,容易导致试点成效不好,但在组态的视角下的研究发现,搭配以“有力的督查评估”“试点经费支持”等因素,依然能得到试点成功路径。再如,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试点设置方式显着影响试点的成效,自上而下设置的试点成效好于自下而上设置的试点”,但考虑组态效应,自下而上设置的试点,如果组合有力的督查评估和高权威的批准机关等其他因素,也同样推动试点取得成效。基于上述实证分析发现,我们通过梳理归纳上文实证分析结论,明确分析试点实践中存在问题的几个视角和改进试点工作的原则,并通过深度挖掘案例、开展访谈和问卷调查等方式,深入了解当前我国政策试点工作开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存在的原因,从合理界定试点批准机关在试点过程中的职责,根据试点事项属性和复杂性恰当选择试点地区,在试点批准机关与试点地区政府之间建立健全良性沟通机制,配置良好的试点运作的场域环境等方面提出了提升试点运作成效的建议。

陈琰[2](2020)在《多元治理视域下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进一步突显,党中央将其纳入“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开创了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局面。长期以来,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局部生态破坏问题非常突出,产生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西北这一生态安全屏障功能。2017年7月20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就祁连山自然保护区违法违规开发矿产资源问题严重、部分水电设施违法建设违规运行、周边企业偷排偷放问题突出、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不力等发出通报。通报发出后,甘肃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指示精神,立即采取了一系列行而有效的措施进行整改,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问题得到初步控制。本研究从多元治理的视域出发,采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首先对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的基本情况、保护区生态环境破坏的历史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概述。然后,从政府不担当不作为、立法放水、执法不严、整改不力,企业违法成本低、存在利益交换、缺乏社会责任感,公众法律意识薄弱、参与途径不畅、参与度低等三个主体的角度对该保护区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进行深入剖析。再次,对生态环境问题被通报后所采取的整改措施进行归纳总结,并对整改工作取得的成效以及还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进行整体评价。最后,结合国外生态环境治理的经验与做法,对当前如何进一步扎实有效地做好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建设工作,从构建领导责任体系、企业责任体系、全民行动体系、监管体系、信用体系和法律法规政策体系六个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为做好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蒋晨光[3](2020)在《精准扶贫中干部驻村帮扶机制研究 ——基于社会网络视角》文中认为干部驻村帮扶是中国共产党长期以来的一种农村工作方式,历经土地革命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及精准扶贫的各个历史时期,为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精准扶贫场域中,干部驻村帮扶的实际效用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与高度一致的结构制度安排形成了令人困惑的反差。这是为什么?干部驻村帮扶究竟是如何运行的?现有相关研究分别从运动式治理、制度分析、干部特质和嵌入性视角给出了相应的解释,然而前三种视角之间难以调和个体与集体、微观与宏观、结构与行动、理性与非理性的“二元论”鸿沟,嵌入性视角的研究意识到了这一困境,但未能填补这一裂隙。深入实践过程我们会发现,干部驻村帮扶被各种各样的具体事务所充斥,表现为由事件堆叠的散乱集合,呈现多线并行、反复交织、分散碎化的特点,并不是一个清晰的、单线的推进过程,但本文也注意到,以驻村干部为中心的涉事行为体之间的关系网络在事件的影响下是一以贯之、稳步演进的。因此,社会网络的中观视角是一个十分适合剖析干部驻村帮扶机制的研究工具。在综述社会网络理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抽象出“网络特征-网络功能-网络过程”的分析框架,并据此将上述核心关切分成了三个具体问题:(1)驻村干部的社会网络有何特征?(2)驻村干部的社会网络对驻村帮扶成效有何影响?(3)驻村干部的社会网络与驻村帮扶之间的互构过程是怎样的?在网络特征方面,驻村干部的社会网络因其时空特性可以从时间和空间维度分为村外存量网络、村外增量网络、村内存量网络和村内增量网络四种类型。村外存量网络是干部入村前社会活动的结果,也是其入村后开展工作、拓展增量社会网络的基础和重要倚仗。村外增量网络即驻村工作开始后,驻村干部结识的并提供帮助的人。两类村外网络主要为干部提供工具性支持。村内增量网络由村民和村干部构成,作为资源接收方的他们主要为干部提供情感性支持。村内存量网络只是理论衍生物。在网络功能方面,数据分析表明驻村干部的社会网络确实对驻村帮扶成效有着显着影响,并且在制度环境、干部个体与驻村帮扶成效之间发挥了中介作用。但是,这些看似统一的概念实则在因果关系中有着不同的维度和相应的作用机制,它们构成了一个复杂的因果结构模型,不能仅仅通过其中的偏相关关系下结论,而应该进行整体分析。在网络过程方面,干部驻村帮扶可以分为干部选派与村外网络动员、适应融入与村内网络构建、多元协作与村内外网络交融三个阶段,上述社会网络及相关因素在不同阶段面对具体挑战时发挥各自相应作用,最终促成以驻村干部为中心的社会网络成员协同参与驻村帮扶、完成帮扶任务。以这三个分问题的结论为注解,社会网络视角下干部驻村帮扶机制从理论上可以概括为“网络移植”,即干部驻村帮扶实际上通过驻村干部个体创造了更多元的社会网络集结点,并以政治权力和政策制度为外部驱动力,依靠网络成员的公共服务精神、逐利动机和路径依赖的惯性,以责任、利益、契约和交情为纽带,将以驻村干部为中心的、处在城市和科层组织、靠近更大市场的社会网络移植在偏远、涣散的贫困乡村,通过社会网络的拓展与再造,在城市与农村、国家与社会、先富与贫困人群之间织造一张合力攻坚的脱贫之网,促进各主体之间的交流、互信、协作及资源和要素的优化配置,弥合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裂隙,最终实现扶贫、脱贫。

张紫薇[4](2020)在《运动式治理下精准扶贫中的评估与评估应对力场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党在十八大、十九大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坚决打赢扶贫攻坚战,确保2020年在现行标准下实现全面脱贫。在这一目标下,地方各级政府尤其是基层政府面临巨大的脱贫压力。随着精准扶贫的逐步深入,地方治理压力日益增大,地方政府变通执行扶贫政策。为了解真实的扶贫信息,破解地方信息优势,国务院扶贫开发组委派第三方评估机构对地方扶贫工作进行评估,评估意见决定地方扶贫成效。通过对江西多个贫困地区的走访和调查,对河北、湖北、青海等多地扶贫干部、评估组员进行深度访谈,构建评估与评估应对的力场分析框架,探讨地方政府在面对精准脱贫第三方评估时的行为策略、评估应对的发生逻辑和第三方评估组对化解应对的策略。研究发现中央意志、纵向考核压力、横向政府竞争和地方官员期望触发地方政府应对评估,驱动地方政府通过构建关系,捕获第三方评估机构的自由裁量权,消解评估检查客观性。而第三方机构的中立性、属地回避的陌生感、纪律约束与社会监督能有效地产生对地方应对评估的抑制力,消解地方政府应对策略。本文认为应该削弱评估应对的驱动力,增强应对抑制力。建议通过平衡政府职能,调动地方政府能动性、培育和调动扶贫干部公共服务动机削弱评估应对的驱动力;完善第三方评估机构的制度建设、改进第三方评估组工作作风、邀请媒体和群众参与监督可以加强第三方评估加强评估应对的抑制力。另外构建纵向的权责对等体系、促进基层条块间的协同治理、增加体制内监督可以完善国家治理中政府间关系,对地方政府应对评估起到预防和抑制作用。

汪美灵[5](2020)在《《甘肃日报》对祁连山生态环境报道研究(1949-2019年)》文中认为祁连山在我国生态环境中具有重要位置,2017年,祁连山因生态环境问题得到全国关注,而媒体在环境传播中作为重要一方,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试图在环境传播视角下,对涉及到祁连山生态环境问题的报道进行分析。本文主要采用文本分析法,通过隔年抽样,将《甘肃日报》1949—2019年所有奇数年份的缩微以及纸质版报纸进行翻阅,将其中涉及到祁连山生态环境的报道抽取出来,经过筛选最终得到报道610条。笔者将这70年分为四个阶段,根据报道的特点分别命名为初现时期、形成时期、发展时期和成熟时期。通过分析,笔者发现在四个阶段,媒体对祁连山生态环境所关注的议题存在明显不同,初现时期媒体是在“保护——利用”林业的主题框架下,充分发挥教育与引导功能,动员群众;在形成时期,媒体是在“保护生态环境”的主题框架下,强调祁连山的“命脉”作用;在发展时期,媒体是在“改善生态环境”的主题框架下,逐渐将祁连山构建成“生态屏障”;而在成熟时期,媒体是在“保护——治理”的主题框架下,关注祁连山生态环境整改问题。议题的不同不仅反映出我国针对生态环境政策措施的发展变化,也体现出媒体在这一历史进程中担负着宣传、教育与引导的功能,并且媒体在这一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扮演着记录者的角色。另外,媒体在政府这一主体影响下构建祁连山生态环境时,不免会存在一些不足,比如视觉图像缺失。总之,笔者在梳理相关报道时发现媒体在环境传播中具有重要作用,不容忽视。

青海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6](2019)在《青海解放70年大事纪略》文中认为编者按历史是一面镜子。纪念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做好现在、开辟未来。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和青海解放70周年,青海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组织编纂了《青海解放70年大事纪略》。《纪略》突出体现党的领导、革命建设改革、各民族团结奋斗三大历史主要脉络,重?

刘召晨[7](2019)在《新时代山东省党委督查工作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党委督查工作,是党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党的重大决策、工作和部署能够得到有效贯彻、执行和落实的重要手段,对于确保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贯彻执行,推动党的各项目标任务顺利实现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督促检查工作,2017年中共中央印发了《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党的督促检查工作的意见》,对新时代党的督促检查工作提出具体要求和指导性意见。山东省委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督促检查工作的一系列部署要求,不断加强党委督促检查工作的力度,创新督查方式方法,建立起多种有效的督查机制,党委督查工作卓有成效。但同时必须看到,当前省委督查工作与新时代党委督查工作的新任务新要求还有不小差距,督查工作系统性、科学性、实效性不强等问题依然十分突出。研究和改进新时期山东省委督查检查工作十分必要。本文运用公共管理学和行政管理学等理论,以山东省为例,结合笔者工作实践,对党委督查工作进行了系统研究,分析了山东省委督查工作的现状、成效和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了其中的原因,提出有针对性、可行性的对策建议,以期进一步改进山东省委督促检查工作,丰富党委督查工作问题理论研究,对改进党的督促检查工作,推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更好贯彻落实发挥积极作用。本文运用系统分析、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等方法,多角度对山东省委督查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分析。首先,对党委督查工作的定义、类型、作用和特点进行了全面阐述,通过实际工作掌握和调研了解的情况,系统梳理山东省委督查工作基本现状。其次,主要从推动中央决策部署贯彻落实政治站位不高、缺乏统筹规范、方式方法单一、结果运用不充分四个方面概括存在问题,并从思想认识、体制机制障碍、理论研究三个方面分析山东省委督查工作问题产生的原因。再次,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提升督查权威、改进方式方法、完善评估依据、强化结果运用的解决思路措施。本文的创新点在于利用亲身的工作实践和调查研究,以省级党委督查工作为切入点,全面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切实合理的建议,使研究具有更大的参考价值和应用价值。虽然,当前党的督促检查工作面临一些新挑战,但相信在各级各部门的高度重视和积极推动下,党委督促检查工作一定会越来越好,越来越科学有效。

宋文华[8](2019)在《多元文化教育视野下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研究 ——以云南省M县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全球化、信息化进程加快、桥头堡战略的实施和“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推进,民族团结已经成为国家高度重视的问题,国家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便是回应这一发展需要的重要举措。加强民族团结最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因而,开展示范区建设,需要增强各民族的民族文化和中华文化认同,构建共同的精神家园,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意识。多元文化教育作为促进多元文化交流、融合的重要手段,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云南省M县属云南边境县之一,县域内居住着众多的少数民族,各民族有其独特的民族文化,不仅拥有着丰厚的多元文化资源,还是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之一,其成功的经验,创新的做法,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和可参考借鉴性。本研究以M县为个案,尝试从多元文化教育的视角出发,采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与深度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该县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的整体状况开展深入、系统的研究。在综合分析M县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的政策背景,梳理其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总结了建设的经验与成效,讨论了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了对策与建议,旨在进一步促进M县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迈上新台阶,为云南省乃至全国其他类似地区深入开展范区建设提供参考与借鉴。本研究由以下六章组成:第一章为绪论。主要包括研究的选题缘由、文献综述、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研究设计等内容。第二章是对示范区建设的背景及M县示范区建设的发展历程的梳理。首先,从宏观层面阐述了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的背景、并对相关政策文本作了解读与分析。其次,从微观层面尝试着厘清M县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的发展阶段和工作重点。第三章阐述了M县以多元文化教育为主线,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的整体状况,着重探讨多元文化教育在M县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中的价值与作用。第四章凝练了M县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的特色与成效。基于M县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现状的分析,总结概括了该县示范区建设的特色与成效。第五章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和多元文化教育理论为依据,深入分析了M县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导致问题的主要原因。第六章针对存在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并展望了M县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的发展愿景。

戚建刚,乌兰[9](2018)在《克服政治公地悲剧:祁连山生态问题的行政法思考》文中研究表明政治公地悲剧意指,自然资源国家/公共所有前提下,管理资源的政府(官员)因被既得利益者所俘获,做出违法管理决策,致使资源的国家所有在本质上蜕变成政府(官员)与既得利益者"私有",造成资源严重破坏。由于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违法开发和利用矿产资源、水电设施违法违规建设和运行,以及周边企业偷排偷放等问题突出,祁连山生态问题属于典型的政治公地悲剧。祁连山生态陷入政治公地悲剧的根本原因是,在多层级委托-代理关系中,除了中央政府之外,其他委托方或者代理方具有掠夺式开发和利用保护区的强烈动机。行政法因应形式意义上政治公地悲剧的途径是,为保护区(国家公园)各方行动者设计可置信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因应实质意义上政治公地悲剧的途径则是,合理确认保护区(国家公园)自然资源的所有权,并为行动者合理配置保护区自然资源的产权。

沈坤[10](2018)在《广东省政府政务督查效率问题研究》文中认为政务督查作为地方政府抓工作落实的主要手段,越来越受到政府和社会的关注。政府督查是指督查主体依据相关法律法规以及督查制度,对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的政策执行情况进行的监督、检查活动,以保证政策执行的效果。政府督查实质上是领导机关对下级机关实施的一种行政控制活动。作为一种行政管理的手段,政府督查必须追求效率,并将之作为自身最重要的衡量标准之一。它反映的是督查机关以及督查人员的工作效率,是督查工作的产出和资源消耗之间的比例关系。然而在督查实践中,存在着不少低效问题。因此,研究地方政府政务督查,分析并解决发展中存在效率问题,对促进地方政府政务督查工作水平的提高,落实好上级决策部署,提升地方政府执行力和树立良好的政府公信力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地方政府政务督查的内涵、特征和发展历程入手逐步引申到督查效率内涵和影响因素。在深入查阅分析有限政府理论、政府失灵理论、制度创新理论和技术创新理论的基础上,客观描述广东省政务督查的现状,并找出了低效问题的表现:督查工作缺少规范、督查过于“奉命”、督查工作存在滞后性和督查工作存在形式化等。同时分析了政务督查工作低效问题的原因,并结合现有工作中的相关指导思路和基本原则,为提高广东省政务督查效率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一是完善政务督查相关制度,必须完善政务督查的立法制度,建立“大督查”工作格局和加强政务督查队伍建设;二是充分利用技术手段提升政务督查效率,做到创新和丰富工作方式方法,加快推进“互联网+督查”建设以及深入推进“督考合一”和强化督查结果转化运用。本文在写作过程中采取了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探寻提升地方政府政务督查效率的途径,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政务督查工作理论,对提高政务督查工作效率和质量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同时对提升地方政府执行力提供了有价值的创造性参考。

二、中办国办督查组来我省检查指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办国办督查组来我省检查指导(论文提纲范文)

(1)政策试点成效的影响因素研究 ——以浙江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的价值及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关键概念辨析
        (二)政策试点的运作过程和机制相关研究
        (三)政策试点成效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四)相关研究述评
    四、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框架
    五、主要创新与研究的限制
        (一)主要的创新点
        (二)研究的限制
第一章 政策试点的运作过程解析
    一、笼统认识带来的困境
        (一)试点的目的:“试对”还是“试错”
        (二)试点的设置:“指派”还是“争取”
        (三)试点的执行:“控制”还是“有选择的控制”
    二、政策试点主要模式划分及其运作过程:基于案例描述
        (一)选点试验:国家级“多规合一”试点
        (二)发标申报:“坡地村镇”改革试点
        (三)申请授权:太阳能光伏产业“五位一体”创新综合试点
        (四)探索追认: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试点
    三、政策试点的内在运行机制解析
        (一)选点试验模式:中央(上级)主导的政策试验
        (二)发标申报模式:央地互动中的政策创新
        (三)申请授权模式:基层诱致的改革突破
        (四)自主探索模式:中央对地方经验的吸纳-辐射
    四、本章小结
第二章 政策试点成效影响因素的分析框架:行动者-互动-场域
    一、政策试点是创新与扩散的复合过程
        (一)政策试点的阶段:“点上创新”与“面上扩散”
        (二)政策过程与创新扩散理论的引入
        (三)一个分析框架:行动者-互动-场域
    二、政策试点中的“行动者”
        (一)试点的授权方:中央(上级政府)
        (二)试点实施者:地方政府
    三、政策试点运作中的“互动”
        (一)选点设置
        (二)经费支持
        (三)督查与评估
    四、政策试点运作的“场域”
        (一)试点场域中的利益复杂性
        (二)试点场域的空间与资源
        (三)试点的时间跨度
    五、政策试点运作的结果:创新与扩散
    六、本章小结
第三章 政策试点成效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单因素的影响效应
    一、研究假设
        (一)行动者因素对政策试点成效的影响
        (二)互动因素对政策试点成效的影响
        (三)场域因素对政策试点成效的影响
    二、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三、变量的设定与模型构建
        (一)变量的测量
        (二)模型的构建:离散选择模型
    四、统计分析
        (一)描述性分析
        (二)政策试点影响因素的总效应分析
        (三)不同政策领域影响因素的异质性分析
    五、本章小结
第四章 政策试点成效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多重并发关系与主要影响路径
    一、定性比较分析法(QCA)的适用性
    二、案例、变量和校准
        (一)案例选择
        (二)变量设计
    三、试点各类效果的定性比较分析
        (一)总效果的定性比较分析
        (二)分阶段的深化分析:执行效应
        (三)分阶段的深化分析:扩散效应
    四、本章小结
第五章 政策试点运行中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从行动者的视角看
        (一)试点批准机关职责履行不到位,试点运行多点受阻
        (二)试点地方政府认识模糊、创新动力不足,试点功能异化
    二、从互动的视角看
        (一)选点设置和顶层设计对基层需求回应不够
        (二)配套经费支持不够精准
        (三)多数试点督查评估环节缺失
    三、从场域的视角看
        (一)单项型试点缺少系统集成,整体效应难以发挥
        (二)部门间利益一致性协调难,合力抓试点的机制未形成
        (三)试点时间跨度和空间范围设置不合理
    四、从试点经验推广扩散的视角看
        (一)试点“吸纳-辐射”机制不健全,试点成效多停留在点上
        (二)创新采纳的动力激发不足,试点自发学习机制不畅
第六章 提升政策试点成效的建议
    一、在全局视野中正确定位行动者的角色和功能
        (一)试点批准机关要根据试点模式把握好“参与度”
        (二)地方政府在试点工作中要关照全局
    二、优化政策试点的互动机制
        (一)畅通上下协同机制,确保选点设置的科学性
        (二)区分不同试点领域合理发挥经费激励与支持作用
        (三)把握试点执行中的模糊性特征,用好督查评估手段
    三、科学配置政策试点的场域资源
        (一)正确处理好单一事项改革与综合改革之间的关系
        (二)加强统筹协调,避免部门利益成为创新的障碍
        (三)根据政策成熟度合理设置试点范围和时间跨度
    四、构建整体性扩散结构,推动试点经验扩散
        (一)建立完善的吸纳-辐射机制
        (二)畅通区域间自发学习机制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后记

(2)多元治理视域下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本研究相关的基本概念
        1.3.1 生态环境、生态环境问题和生态环境治理体系
        1.3.2 自然保护区
        1.3.3 多元治理
    1.4 研究综述
        1.4.1 国内研究概述
        1.4.2 国外研究概述
        1.4.3 研究评述
    1.5 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5.1 研究内容
        1.5.2 创新点
    1.6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图
        1.6.1 研究方法
        1.6.2 技术路线图
第2章 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
    2.1 祁连山自然保护区概况
        2.1.1 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的地理位置
        2.1.2 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的重要地位
    2.2 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问题
        2.2.1 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破坏的历史
        2.2.2 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
        2.2.3 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问题被关注
    2.3 多元主体的作用
        2.3.1 政府:服务和激励作用
        2.3.2 企业:参与和自治作用
        2.3.3 社会组织和公众:补充和监督作用
第3章 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问题原因的多元主体分析
    3.1 政府方面
        3.1.1 不担当、不作为、乱作为
        3.1.2 立法放水,留有后门
        3.1.3 执法不严,整改不力
    3.2 企业方面
        3.2.1 违法成本低
        3.2.2 存在利益交换
        3.2.3 缺乏社会责任感
    3.3 社会组织和公众方面
        3.3.1 社会组织参与度低
        3.3.2 公众法律意识薄弱
        3.3.3 公众参与途径不畅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措施及评价
    4.1 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措施概述
        4.1.1 高度重视,深入反思,推动整改主体责任有效落实
        4.1.2 紧盯问题,明确目标,全力推动整改措施落地见效
        4.1.3 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监管
    4.2 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措施评价
        4.2.1 整改措施的总体评价
        4.2.2 整改工作存在的不足
第5章 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建设的政策建议
    5.1 国外生态环境治理的经验
        5.1.1 美国:多元协同治理
        5.1.2 德国:大力发展科技
        5.1.3 英国:严格生态立法
    5.2 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建设的政策建议
        5.2.1 构建领导责任体系
        5.2.2 构建企业责任体系
        5.2.3 构建全民行动体系
        5.2.4 构建监管体系
        5.2.5 构建信用体系
        5.2.6 构建法律法规政策体系
第6章 结语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3)精准扶贫中干部驻村帮扶机制研究 ——基于社会网络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一)研究背景
        (二)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精准扶贫中干部驻村帮扶的研究综述
        一、研究现状
        (一)运动式治理视角
        (二)干部特质视角
        (三)制度分析视角
        (四)嵌入性视角
        二、既有研究的评述和本文分析视角
        (一)既有研究的评述
        (二)本文分析视角:社会网络分析
    第三节 概念界定
        一、干部驻村帮扶
        (一)干部与驻村干部
        (二)干部驻村帮扶
        二、社会网络与社会资本
        (一)社会网络
        (二)社会资本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数据
        一、定性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案例研究法
        二、定量研究方法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二)因子分析
        (三)线性回归分析
        (四)数据来源
    第五节 研究内容及创新与不足
        一、研究内容
        二、创新点
        三、不足之处
第一章 社会网络理论的研究综述及分析框架
    第一节 社会网络的代表性理论
        一、强/弱关系理论
        (一)格兰诺维特与“弱关系的力量”
        (二)边燕杰与“找回强关系”
        (三)解释争议:关系的概念和作用再探讨
        二、结构洞理论
        (一)结构洞的概念
        (二)结构洞的作用
        三、社会资本理论
        (一)社会资本的概念内涵
        (二)社会资本的作用机制
        四、既有理论研究评述
    第二节 社会网络分析在公共管理中的应用和发展
        一、公共政策过程中的参与者网络和社会资本研究
        二、应急管理与信息传播研究中的社会网络分析
        三、社会治理中的行为体关系结构和互动机制研究
        四、公共服务中的网络合作研究
        五、社会网络分析既有应用评述
    第三节 社会网络分析框架:基本要素
        一、“网络特征-网络功能-网络过程”三维度社会网络分析框架
        二、社会网络分析框架下的干部驻村帮扶机制探究
第二章 干部驻村帮扶的历史沿革和结构-制度环境
    第一节 干部驻村帮扶的历史沿革
        一、土地革命至解放战争时期(1927年~1949年):“战斗队”也是“工作队”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949年~1978年):“党和国家的代理人”
        三、建设小康社会新时期(1979年~2012年):改革发展稳定的“助推器”
    第二节 精准扶贫的三个阶段和政策架构
        一、第一阶段:顶层设计及试点探索期(2013年11月~2016年4月)
        二、第二阶段:集中脱贫期(2015年12月~2018年5月)
        三、第三阶段:脱贫总攻期(2018年6月~2020年)
    第三节 精准扶贫中干部驻村帮扶的结构-制度环境
        一、党政机构
        二、制度环境
        三、村庄
        四、外部市场和社会
第三章 驻村干部的社会网络特征分析
    第一节 驻村干部社会网络的类型划分
        一、既有的社会网络类型划分
        (一)个体中心网与社会中心网
        (二)具体情境下的网络分类
        二、驻村干部社会网络的类型划分
        (一)村内存量网络
        (二)村内增量网络
        (三)村外存量网络与村外增量网络
    第二节 变量测量与描述性统计分析
        一、样本情况
        二、村外社会网络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一)关系向的村外社会网络
        (二)资源向的村外社会网络
        三、村内社会网络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第三节 调查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一、信度分析
        (一)信度分析方法:α信度系数法
        (二)α信度系数法分析结果
        二、效度分析
        (一)效度分析方法:因子分析
        (二)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
        (三)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
    第四节 思考和讨论
第四章 驻村干部的社会网络功能分析
    第一节 研究假设
        一、社会网络对驻村帮扶成效的直接影响
        (一)驻村帮扶成效的操作化:脱贫成效和帮扶措施
        (二)社会网络与驻村帮扶成效
        二、社会网络在干部个体/制度环境与驻村帮扶成效之间的中介作用
        (一)个体特质、社会网络与驻村帮扶成效
        (二)制度环境、社会网络与驻村帮扶成效
        三、社会网络功能的综合模型
        (一)存量网络与增量网络
        (二)社会网络的功能模型
    第二节 变量测量与描述性统计分析
        一、因变量:帮扶措施与脱贫成效
        (一)帮扶措施
        (二)脱贫成效
        二、自变量:个体特征、制度环境和社会网络
        (一)公共服务动机
        (二)社会地位
        (三)制度环境
        (四)社会网络
        三、控制变量:驻村时长
    第三节 回归分析与模型修正
        一、多元线性回归:假设检验和模型修正
        (一)假设(偏相关关系)检验
        (二)社会网络的中介效应检验
        (三)模型修正
        二、结构方程模型:社会网络的功能模型的整体拟合与模型再修正
        (一)“社会网络的功能模型Ⅰ’”的整体拟合
        (二)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社会网络中介效应检验
        (三)社会网络功能模型的再修正
    第四节 思考和讨论
第五章 社会网络与干部驻村帮扶过程:案例分析
    第一节 案例及其分析逻辑
        一、案例选择
        (一)时空场的选择
        (二)案例基本特征
        二、分析的逻辑
    第二节 案例分析
        一、干部选派与村外网络动员
        (一)选派动因与网络动力
        (二)阶段挑战和策略
        二、适应融入与增量网络构建
        (一)阶段挑战:村庄的排斥和不信任
        (二)应对策略和阶段结果
        三、多元协作帮扶与村内外网络交融
    第三节 思考和讨论
第六章 网络移植:干部驻村帮扶的理论阐释
    第一节 网络移植的对象:驻村干部的个体中心网络
        一、嵌入乡村的是一张社会网络而不仅是一名干部
        二、作为移植对象的干部个体网络的特征
    第二节 网络移植的动力
        一、外在驱动力
        二、内在生命力
    第三节 网络移植的过程
        一、干部选派与村外网络动员
        二、适应融入与增量网络构建
        三、多元协作与村内外网络交融
    第四节 讨论:干部驻村帮扶何去何从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运动式治理下精准扶贫中的评估与评估应对力场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1.3.1 贫困与扶贫的国内外研究
        1.3.2 精准扶贫的国内外研究
        1.3.3 精准扶贫第三方评估的研究
        1.3.4 评估应对与反应对的研究
    1.4 研究思路、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力场分析框架
    2.1 理论溯源
        2.1.1 运动式治理理论
        2.1.2 有限理性人假设
    2.2 评估应对的内涵界定与表征
    2.3 评估应对生效的力场分析
第3章 评估应对驱动力形成的实证分析
    3.1 评估应对驱动力的形成
        3.1.1 中央脱贫愿望与省级脱贫压力
        3.1.2 省级压力下移与省级以下横向政府脱贫锦标赛
        3.1.3 贫困地区官员的个人诉求
        3.1.4 贫困户的贫困依赖
    3.2 驱动力作用下的人情策略
第4章 评估应对抑制力形成的实证分析
    4.1 评估应对抑制力的形成
        4.1.1 第三方评估机构委派方的诉求和评估组自身的抵抗
        4.1.2 媒体、贫困地区群众的舆论监督
    4.2 抑制力作用下的评估组化解策略
第5章 基于力场分析框架的评估应对治理建议
    5.1 削弱评估应对驱动力
        5.1.1 破解层层加码的压力过度下沉
        5.1.2 调动扶贫干部利他服务动机
    5.2 增强评估应对抑制力
        5.2.1 加强评估制度建设
        5.2.2 改进评估工作作风
        5.2.3 引入外部监督
    5.3 完善国家治理中的政府间关系
        5.3.1 构建纵向权责对等体系
        5.3.2 促进基层条块间的协同治理
        5.3.3 增加体制内监督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5)《甘肃日报》对祁连山生态环境报道研究(1949-2019年)(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文献综述
        (一)祁连山生态环境研究现状
        (二)环境传播研究现状
    三、研究对象
        (一)作为主流媒体的《甘肃日报》
        (二)作为生态安全屏障的祁连山
        (三)关于生态环境
        (四)《甘肃日报》与祁连山
    四、研究样本
    五、研究内容
    六、研究方法
        (一)内容分析法
        (二)文本分析法
    七、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际意义
第一章 初现时期:祁连山生态环境报道最初展现(1949—1978年)
    第一节 祁连山生态环境报道总体概况
    第二节 “保护——利用”林业的主题框架
    第三节 媒体发挥教育与引导功能
    第四节 媒体进行群众性动员
    小结
第二章 形成时期:祁连山生态环境报道逐渐聚焦(1979—1998年)
    第一节 祁连山生态环境报道总体概况
    第二节 “保护生态环境”的主题框架
    第三节 “命脉”:祁连山在生态环境中的地位
    第四节 植树和环境保护成为关键词
    小结
第三章 发展时期:祁连山生态环境报道不断完善(1999—2012年)
    第一节 祁连山生态环境报道总体概况
    第二节 “改善生态环境”的主题框架
    第三节 “生态屏障”:恢复和保护祁连山生态环境
    第四节 特定事件驱动下的媒体报道
    小结
第四章 成熟时期:祁连山生态环境报道日渐成熟(2013—2019年)
    第一节 祁连山生态环境报道总体概况
    第二节 “保护——治理”祁连山生态环境的主题框架
    第三节 “整改”:政治在媒体建构祁连山生态环境中的体现
    小结
第五章 《甘肃日报》建构祁连山生态环境影响主体及不足
    第一节 不同主题框架下的祁连山生态环境
    第二节 政府对《甘肃日报》建构祁连山生态环境的影响
    第三节 《甘肃日报》呈现祁连山生态环境存在的不足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6)青海解放70年大事纪略(论文提纲范文)

编者按
1949年
1950年
1951年
1952年
1953年
1954年
1955年
1956年
1957年
1958年
1959年
1960年
1961年
1962年
1963年
1964年
1965年
1966年
1967年
1968年
1969年
1970年
1971年
1972年
1973年
1974年
1975年
1976年
1977年
1978年
1979年
1980年
1981年
1982年
1983年
1984年
1985年
1986年
1987年
1988年
1989年
1990年
1991年
1992年
1993年
1994年
1995年
1996年
1997年
1998年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7)新时代山东省党委督查工作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框架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框架
    1.4 研究方法和研究的难点重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的创新性和重点难点
第二章 党委督查工作的有关概念和理论
    2.1 党委督查工作的内涵及其目的
        2.1.1 党委督查工作的定义
        2.1.2 党委督查工作的类型
        2.1.3 党委督查工作的目的
    2.2 党委督查工作的特点
        2.2.1 党委督查工作的基本特点
        2.2.2 党委督查与其他相关工作的比较特点
        2.2.3 新时代党委督查工作的特点变化
    2.3 党委督查工作的相关理论
        2.3.1 行政监督理论
        2.3.2 行政执行力理论
        2.3.3 委托代理理论
第三章 山东省党委督查工作的基本情况分析
    3.1 山东省委督查机构设立基本情况
    3.2 山东省委督查室的主要职责
    3.3 山东省委督查室工作主要内容及流程
        3.3.1 专项查办工作主要内容及流程
        3.3.2 决策督查工作主要内容及流程
        3.3.3 督查调研工作主要内容及流程
    3.4 近年来山东省党委督查工作的进展情况及成效
        3.4.1 有力推动了党中央和省委重大决策部署落实
        3.4.2 推动省委领导同志批示交办事项贯彻落实
        3.4.3 决策服务参谋助手作用发挥更加充分
        3.4.4 督查工作的制度体系更加健全
        3.4.5 督查工作的方式方法不断创新
        3.4.6 督查工作的队伍建设初见成效
第四章 山东省党委督查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4.1 山东省党委督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4.1.1 党委督查推动决策执行的作用发挥不到位
        4.1.2 党委督查工作缺乏统筹规范、过多过滥
        4.1.3 党委督查方式方法单一落后
        4.1.4 党委督查的实效性不强
    4.2 山东省党委督查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2.1 对党委督查工作思想认识有偏差
        4.2.2 党委督查工作存在体制机制障碍
        4.2.3 党委督查工作理论研究不充分
第五章 改进山东省党委督查工作的对策建议
    5.1 提升党委督查的权威
    5.2 改进党委督查的方式方法
    5.3 完善党委督查的评估依据
    5.4 加强党委督查结果的运用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阋及答辩情况表

(8)多元文化教育视野下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研究 ——以云南省M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一、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但仍面临诸多挑战
        二、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需要多元文化教育奠定基础
        三、M县典型案例研究可为其他地区提供经验与借鉴
        四、参与导师课题的契机与个人研究兴趣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内外关于多元文化教育的研究
        二、关于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的研究
        三、对已有研究的综合评价
    第三节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一、概念界定
        二、理论基础
    第四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二、研究对象与内容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二章 背景与历程:M县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的宏观分析
    第一节 M县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的背景
        一、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愿景
        二、我国推进“一带一路”倡议与云南桥头堡战略实施的需要
        三、M县多元文化和谐、民族团结、边疆稳定的诉求
    第二节 M县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相关政策分析
        一、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的相关政策综述
        二、M县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政策的要点分析
        三、M县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政策的特色分析
    第三节 M县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发展历程
        一、初步探索阶段(2014-2015)
        二、快速推进阶段(2015-2016)
        三、稳定发展阶段(2016 年至今)
第三章 交流与融合:多元文化教育助力M县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深入开展
    第一节 多元文化教育的目标,服务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的方向
        一、牢固多元文化包容的理念,增强示范区建设的认知
        二、提升多元文化互动的能力,掌握示范区建设的技能
        三、巩固多元文化融合的成果,培养示范区建设的情感
    第二节 多元文化教育的内容,丰富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的内涵
        一、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增强凝聚力形成民族文化繁荣的示范
        二、传承民族优秀传统,增进文化理解形成民族关系和谐的示范
        三、学习现代科技知识,加速人才培养形成民族经济发展的示范
    第三节 多元文化教育的创新,拓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的路径
        一、学校的多元文化教育,提升师生素养的关键
        二、家庭的多元文化教育,奠定民族和睦、文化和谐的基础
        三、社区的多元文化教育,提供社会稳定、边疆繁荣的保障
第四章 特色与成效:打造M县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的品牌
    第一节 M县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的特色
        一、文化融合,夯实示范区建设的基础
        二、因地制宜,彰显示范区建设的特色
        三、抓住机遇,搭建示范区建设的平台
    第二节 M县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的成效
        一、营造了多元和谐的民族关系和文化氛围
        二、形成了以多元文化教育促示范区建设的共识
        三、促进了边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
        四、建立了一支素质较高、能力较强的民族干部队伍
        五、提升了社会各界对M县示范区建设的认同
第五章 困惑与无奈:制约M县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一节 M县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相关政策制定和实施方面存在不足
        二、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三、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中对“多元一体”中华文化认同教育不足
        四、示范区建设中多元文化教育的价值未得到充分发挥
    第二节 M县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政策保障机制不健全导致建设中的“心有余而力不足”
        二、外来文化的冲击弱化了示范区建设中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价值观
        三、片面追求经济发展带来示范区建设中的多元文化教育价值认识偏差
第六章 和谐与共荣:推动M县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的对策与展望
    第一节 深化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树立“多元一体”中华文化价值观,营造示范区和谐文化氛围
        二、重视多元文化教育的重要作用,促进示范区各民族的平等与尊重
        三、完善政策与保障机制,提高示范区建设的实效性
    第二节 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的未来展望
        一、由“冲突”走向“整合”:明确示范区建设的方向
        二、由“传统”走向“创新”:促进示范区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三、由“形式”走向“实质”:深化示范区建设的内涵
        四、由“理论”走向“生活”:推动示范区建设的常态化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资料收集清单
    附录B:调查问卷(节选)
    附录C:访谈提纲(节选)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9)克服政治公地悲剧:祁连山生态问题的行政法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祁连山生态问题是一出政治公地悲剧
    (一) 政治公地悲剧的缘起
    (二) 祁连山生态问题的政治公地悲剧之描述
        1. 保护区内违法开发和利用矿产资源问题突出。
        2. 保护区内水电设施违法违规建设和运行问题突出。
        3. 保护区周边企业偷排偷放问题突出。
二、制度因素是祁连山生态成为政治公地悲剧的根本原因
    (一) 基本原理之阐发
    (二) 各方行动者偏好之分析
三、因应祁连山生态政治公地悲剧的行政法之道
    (一) 行政法制度设计的出发点
    (二) 因应形式意义上政治公地悲剧之制度
        1. 惩戒机制之规定。
        2. 激励机制之设计。
    (三) 因应实质意义上政治公地悲剧之制度
        1. 行政法需要合理确认保护区 (国家公园) 自然资源的所有权归属问题。
        2. 行政法需要为保护区 (国家公园) 各方行动者合理配置自然资源的产权。
四、结束语

(10)广东省政府政务督查效率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简要评述
    1.4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地方政府政务督查效率的相关概念阐释与理论基础
    2.1 地方政府政务督查的内涵、特征及发展历程
        2.1.1 地方政府政务督查的内涵
        2.1.2 地方政府政务督查的特征
        2.1.3 地方政府政务督查的发展历程
    2.2 地方政府政务督查效率的内涵
        2.2.1 政府政务督查效率的概念辨析
        2.2.2 政府政务督查与政策执行的关系
        2.2.3 效率是政府政务督查的衡量标准
    2.3 地方政府政务督查效率的理论基础
        2.3.1 有限政府理论
        2.3.2 政府失灵理论
        2.3.3 行政执行力理论
        2.3.4 行政监督与行政监察理论
第三章 广东省政府政务督查效率现状
    3.1 广东省政府政务督查现状分析
        3.1.1 广东省省情
        3.1.2 广东省政府政务督查的机构设置
        3.1.3 广东省市、县(区)政府政务督查的机构设置
        3.1.4 广东省政府政务督查的主要任务
    3.2 广东省政府提高政务督查效率的探索与成效
        3.2.1 督查理念思路更加清晰
        3.2.2 督查制度机制更加完善
        3.2.3 督查方法手段更加有力
        3.2.4 督查效果更加明显
第四章 广东省政府政务督查低效表现及原因分析
    4.1 广东省政府政务督查工作的低效表现
        4.1.1 督查工作缺少规范
        4.1.2 督查过于“奉命”
        4.1.3 督查工作存在滞后性
        4.1.4 督查工作过于形式化
    4.2 广东省政府政务督查工作低效的原因分析
        4.2.1 制度视角下的政务督查工作低效原因分析
        4.2.2 技术视角下的政务督查工作低效原因分析
第五章 提高广东省政府政务督查效率的对策建议
    5.1 提高广东省政府政务督查工作效率的基本思路和指导原则
        5.1.1 基本思路
        5.1.2 指导原则
    5.2 完善政务督查相关制度
        5.2.1 完善政务督查的立法保障
        5.2.2 完善政务督查工作机制
        5.2.3 真正建立“大督查”工作格局
        5.2.4 加强政务督查队伍建设
    5.3 充分利用技术手段提升政务督查效率
        5.3.1 创新和丰富工作方式方法
        5.3.2 加快推进“互联网+督查”建设
        5.3.3 深入推进“督考合一”
        5.3.4 强化督查结果转化运用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四、中办国办督查组来我省检查指导(论文参考文献)

  • [1]政策试点成效的影响因素研究 ——以浙江省为例[D]. 姚连营. 华东政法大学, 2021
  • [2]多元治理视域下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建设研究[D]. 陈琰.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3]精准扶贫中干部驻村帮扶机制研究 ——基于社会网络视角[D]. 蒋晨光. 中共中央党校, 2020
  • [4]运动式治理下精准扶贫中的评估与评估应对力场分析[D]. 张紫薇. 南昌大学, 2020(01)
  • [5]《甘肃日报》对祁连山生态环境报道研究(1949-2019年)[D]. 汪美灵. 兰州大学, 2020(01)
  • [6]青海解放70年大事纪略[N]. 青海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青海日报, 2019
  • [7]新时代山东省党委督查工作问题研究[D]. 刘召晨. 山东大学, 2019(09)
  • [8]多元文化教育视野下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研究 ——以云南省M县为例[D]. 宋文华.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 [9]克服政治公地悲剧:祁连山生态问题的行政法思考[J]. 戚建刚,乌兰. 福建行政学院学报, 2018(04)
  • [10]广东省政府政务督查效率问题研究[D]. 沈坤. 华南理工大学, 2018(12)

标签:;  ;  ;  ;  ;  

中办、国办检查组来我省检查指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