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拘小节,难守大

不拘小节,难守大

一、不拘小节,难保大节(论文文献综述)

谢雁[1](2021)在《浅析国有企业生产型基层单位的廉洁风险防控》文中提出偶尔听到一些生产型的基层单位发表过这样的论调:我们这些单位不与钱打交道,不掌握人事,不负责采购,也没有过手建设工程,这些岗位既不特殊也非重点,只负责埋头干活,因此没有滋生腐败的土壤,党风廉政建设应该和我们没有多大的关系。初一听似乎有道理,但仔细想却是歪理?

董俊[2](2021)在《国际视域下梁启超近代领袖观研究》文中研究指明19世纪末,梁启超追随康有为以戊戌变法正式拉开了改良救国运动的序幕。在以后的三十余年间,梁启超积极投身救国大业,他的政治活动和思想言论对近代中国产生巨大影响。本文以梁启超的领袖评传为中心,结合不同时期梁启超的个人经历、政治主张变化和救国行动,通过考察他笔下刻画的不同类型的近代领袖形象,从国际视角出发挖掘梁启超对近代领袖的塑造与其思想演变的内在联系,梳理出梁启超近代领袖观的发展脉络,探讨在各个时期梁启超心目中理想领袖的特质,论述近代领袖对国家发展的作用以及梁启超与近代中国的关系。引言部分对于近代领袖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参考狭间直树教授对梁启超一生不同发展阶段的划分方法,结合近代领袖评传的写作时间,确定了本文的研究分期。对梁启超研究的基本资料和与本论文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论述了本文所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意义。第一章为维新运动时期(1895-1899),通过《圣德光绪记》中梁启超所塑造的光绪皇帝和他对戊戌变法的反思,归纳这一时期梁启超对于国家领袖的基本认识;以梁启超对《仁学》的理解为切入点,分析谭嗣同的《仁学》中蕴含的启蒙精神和世界意识,结合梁启超在《谭嗣同传》中对“变法流血第一人”谭嗣同的评价,归纳梁启超对于平民领袖的初印象。从国际因素的角度考虑,这一时期是梁启超已走出“天下观”的传统思维,将中国放置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比对,寻找能够改变中国命运的近代领袖的开端,其对光绪皇帝领袖担当素质的描述,以及对谭嗣同启蒙思想和献身精神的宣传,构成了其早期近代领袖观的雏形。第二章为流亡日本初期(1899—1902),这一时期梁启超接触了大量的日文书籍,并以日本为媒介学习了西方近代政治理论,思想发生激烈变化,对于导师康有为的认知和对政治宿敌李鸿章的看法都较之前更为客观和全面。本章围绕梁启超《南海康先生传》中对康有为时代地位和政治观点的论述,结合由于政见分歧而引起的康梁矛盾的变化,分析康有为在梁启超心中的领袖形象;集中探讨在《李鸿章传》中梁启超给予李鸿章正负两方面的评价,阐述梁启超在中江兆民影响下产生的对“新民”领袖的期待,以及其近代领袖观在西式政治理论引导下的辩证发展。第三章为旅居日本时期(1902—1912),思想激变拓宽了梁启超的眼界,他开始关注国际范围内的领袖人物,并对领袖与国家、领袖与国民群体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刻的认识,形成了强调领袖个人力量与国民群体力量相结合的近代领袖观。本章对梁启超资产阶级革命领袖崇拜的缘起和他塑造匈牙利民族解放领袖噶苏士、意大利建国三杰、法国罗兰夫人及英国克林威尔等人领袖形象的目的进行了论述;考察他对《松阴文钞》翻译、批注和在诸多文章中对吉田松阴的推崇,阐明领袖意志对于救国事业的作用,论证领袖个体与国家命运的关系;通过剖析梁启超对于“英雄”和“无名之英雄”历史作用的认识,论述其中外英雄说对近代领袖观的发展与形成的影响。第四章为归国从政时期(1912—1917),本章主要论述由于受到时代和主观的局限,在民国从政时期梁启超的近代领袖观发生演变,经过对局势的权衡后,他开始在领袖人选问题上导入了权宜选择维度。通过他对袁世凯先支持后反对的态度变化,分析他基于立宪的政治诉求和救国大局,做出如此选择的内外因素,揭示其近代领袖观的终极属性。回溯梁启超与孙中山的政治交往和对于救国路径的意见分歧,论述梁启超在近代领袖观上的理论极限和最终回归学者身份的原因。结论部分对正文的内容进行总体上的概括总结,进一步理清梁启超近代领袖观的发育历程,归纳在这一过程中的影响因素,论述不同时期梁启超近代领袖观的特点以及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影响。

郭忠文[3](2020)在《重点语素的构词及其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文中指出词汇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环节。目前,随着语素教学法的深入研究,越来越多学者开始关注语素选取的问题。杨晓黎(2018)选取了有利于教学的重点语素与核心语素,重点语素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严格的选取标准、确定的数量(228个),为开展语素教学提供了方便。然而,已选重点语素只是根据《等级大纲》和《等级划分》来选取,而以重点语素为基础选取的核心语素(95个)更是严格地按照规定标准来操作,它们都未对实际对外汉语教学语料或相关教材进行考察,所以重点语素的选取标准和核心语素的选取情况还有待探讨,同时,我们还需研究重点语素的教学应用情况。本文一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介绍文章的选题意义、研究思路、方法和语料来源,并描述了前人关于语素构词和语素教学的研究现状。第二章为统计和分析重点语素在现代汉语中构词情况。这部分首先介绍了重点语素的选取和划分标准;其次依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构建了重点语素构词语料库,并选取构词能力强的重点语素进行构词分析。第三章为分析重点语素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构词分布情况。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其一是考察重点语素在《等级划分》中的构词与分布情况;其二是结合对外汉语教材分析重点语素在具体教材中的构词分布情况;其三是将重点语素在《等级划分》中的构词情况和在教材中的构词情况进行比对分析。其四是在比对分析基础上补充重点语素中的核心语素。我们对重点语素在《汉语教程》六册共计2522个词汇构词情况进行穷尽性考察,并构建语料库,在杨晓黎(2018)选取的95个核心语素基础上,根据重点语素在实际汉语教学中的构词能力,对核心语素进行了适当增补。第四章为研究重点语素的对外汉语教学与应用。包括初中高级班重点语素教学的开展策略、教材的编排建议等。结语是对本文的观点和建议进行总结,同时指出文章的不足之处。

许娅[4](2019)在《明代贵州进士生平及作品考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科举起于隋唐而兴于宋,至明代达到鼎盛。贵州虽在十五个行省中建省最晚,但受科举制度的影响亦颇为深远。自永乐十一年建省到清末的近500年间,贵州在科举方面确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贵州科举素有“七百进士、六千举人”之概说,然具体数据却向无定论,尤其是明代贵州科举数据,模糊、缺失、错讹情况比较普遍,这其中包含多种原因,诸如史籍记载信息有误、移民现象带来的籍贯信息混乱、边缘政区的交互管理等等,都亟待辨清。另外,关于明代贵州进士的生平及着述情况皆散见于各方志或墓志铭中,虽在《贵州通志·人物志》《黔诗纪略》等书中略有记载,但并不系统,这给从事该领域研究的人造成了数据不准确、人物不清晰等诸多困难。本文立足明代科举时代背景,以明代贵州进士群体为研究对象,全面考证他们的姓名、籍贯、科考、生平及着述等情况,通过考证、整理、分析和汇总,最终形成相对系统、完备的明代贵州进士群考资料。文章拟从以下四个部分展开研究:一、概述贵州建省前后的情形,梳理科举在贵州的发展历程。贵州地处西南边陲,建省前分属四川、云南、湖广等周边行省,不仅管理混乱,经济、文化发展也十分落后,直至明朝统一云南之战后才受到朝廷重视,进而逐渐发生改变。贵州自建省到参与科考,再到独立开闱历时长达124年之久。二、考证进士群体总数及身份,分析影响其科考成绩的因素。有明一代,贵州共诞生进士99人。这其中,86%属于双籍进士,仅14个纯贵州籍进士,进士中更存在科考前后姓名变更者,即普安陈世章,后更名谢士章。明代贵州进士的科考成绩多为二、三甲,成绩最好的是易贵,名列景泰甲戌科二甲第二名,贵州贵筑长官司人。而影响他们科考成绩的因素除了个人学习的努力程度,还包括家庭环境、自然地理、经济发展和教育水平等。三、挖掘进士生平及着述情况,汇总成系统完备的传记资料。正所谓知人论世。进士是科举的高端产物,要探索明代贵州的历史文化,就绕不开明代贵州进士群体。因此,笔者通过纸质文献查阅、电子文献搜索、图书文献传递等多种方式,竭尽全力爬梳现有的关于明代贵州进士生平及着述的文献资料。四、列举个别代表性作家作品,梳理进士与贵州文学的关系。缙绅乃文化之表率,而进士为其首。第四章主要以孙应鳌、谢士章的诗文作品为中心展开分析,探索其作品的文学风格及艺术特色。第五章节简要分析明代科举对贵州进士的命运所造成的影响,以及进士与贵州文学之间的关系。文章主要采用了文献调查法、比较研究法、文史互证法、对比分析法、实例列举法、总结归纳法。研究结果如下:明代贵州进士群体有近百人,他们是明代贵州的杰出代表,在政治、文学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引领了明代贵州文化的发展方向。而对该群体文学作品存世情况的考证和艺术分析,令这一群体的形象更为鲜活饱满。做成这份关于明代贵州进士群体的身份、生平、作品的传记资料,不仅能够拉近我们与明代进士的距离,提升当代贵州人的文化自信,也能为后面从事该领域研究的人提供一定的文献帮助,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贵州科举在中国科举研究领域的不足。

王广福[5](2019)在《魏际瑞文学研究》文中提出魏际瑞是明末清初江西宁都的一个作家,他创作的古文文体多样,有夹叙夹议的序体文、斩识切理的策论文、真切主情的说记文、事练通达的碑颂文、洋溢至性的铭赞文、见识超群的杂着文,他的古文熟于规矩能生变化,文笔纵横有豪气。他的诗歌内容多样,有情致深婉的寄内诗、活泼快意的纪游诗、悲慨惆怅的怀古诗、浓浓真情的赠别诗、抨击时弊的讽刺诗、伤感矛盾的抒情诗,诗歌以情为主,表达自己所思所感所想。他的赋体虽为数不多,内容题材涉及景物、时令气候、地名、梦境、记事等。从这些赋中,我们可以认识到魏际瑞写作赋体主要是模拟屈原、宋玉的骚体赋。语言优美,对仗工整,善用比喻,呈现出整饬优美的整体风格。在继承前人优秀的传统之外,魏际瑞也有创新,他在自己的记事赋中,能把平淡无奇的生活琐事写得跌宕起伏。他的词作继承了前人词牌创作的一般格式范例,韵律和谐,具有音乐美。同时,他还大胆自制新的词牌,以诗入词,以三字经入词,一叠到底,这些都是超越前人的非凡创造,这充分体现了魏际瑞作为文人的创造能动性。

管静萍[6](2019)在《龚明之《中吴纪闻》文献考绎》文中研究说明《中吴纪闻》是宋代龚明之口授,其子龚昱整理写就的一部吴中地区(今苏州、昆山一带)的资料笔记。其涉及内容非常广泛,全书凡六卷,共227则(包括存目6则)。龚明之生于元佑六年(1091),卒于淳熙九年(1182),其家学渊源深厚,人生经历颇丰。《中吴纪闻》书中所记主要来源于龚明之平生所学及亲身经历,书成于其去世当年,可见作者至老不忘治学,《四库全书总目》称其“可谓耄而好学者矣”(1)。书中所记内容时间跨度长,涉及范围广,大到朝堂政事,小到谚语残句,可谓包罗万象,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和文献价值。其记载内容对我们研究吴地风土人物,还原相关史实具有很大帮助。本文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绪论部分主要阐述作者生平及家学、版本概况及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与创新点。第一章主要考绎《中吴纪闻》书中历史文献。本章将书中148则历史文献分为人物逸事、古迹杂谈、风习纪异三种,广泛搜罗相关史料,条分缕析、逐条比勘,梳理考察文本中人物、事件等的来龙去脉。第二章考绎《中吴纪闻》书中文学文献,将书中73则文学文献与诗话、诗文集等古今相关记载进行比对,探讨其在文学文献方面的贡献。第三章探讨《中吴纪闻》辑录文献的失误及原因,将史料比勘过程中发现的问题逐一厘清,力图还原史实原貌。此外,本章还将结合作者生平家世等因素,追寻其辑录文献失误背后的主客观原因。

魏广言[7](2018)在《曹丕交游与文学关系研究》文中认为在魏晋南北朝的文学研究中,三曹研究一直备受学术界关注,尤其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以来,学者们对曹丕诗文日益重视,对曹丕文学思想和作品的关注逐渐提高,在曹丕诗歌的思想内容、艺术风格、文学理论、诗歌成就与文坛地位影响等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丰硕成果。但是在对曹丕内心世界,交游关系等方面的探索还有所不足。研究曹丕的交游,可以揭示他生活历程中的重大事件发生的背景,探析他个人的政治立场,剖析决定他人生走向的重要因素等。因此,对与曹丕相关的各种社会关系进行细致的梳理和观照,是曹丕研究及魏晋文学史十分重要的一环。所遗憾的是,目前将史料文献与具体作品进行联系,并进行综合整理的研究并不多,本文试图从这些史料和作品中钩辑索隐,力求在最大限度上厘清曹丕交游关系,以求定位建安文学最具代表性的帝王兼才子的交游活动,并进一步探讨历史上众说纷纭而又没有明确结论的话题。本文分为七个部分:绪论部分首先对近三十年曹丕研究进行了回顾和前瞻,明确曹丕交游研究的意义。曹丕其人,在政治上从曹魏世子至开国皇帝,在文坛上,则为建安群英领袖之一。同时,在曹丕作品《交友论》当中提到“阴阳交,万物成;君臣交,邦国治;士庶交,德行光。同忧乐,共富贵,而友道备矣”,体现了其交友观。曹丕一生对交游问题极为重视,其交游的范围亦甚为广泛,除建安七子之外,曹丕更兼与当时的名士、世族人物广泛交游,以此形成其政治上的一个集团。而目前关于曹丕的研究,却在这方面有所欠缺,这无疑是不利于全面认识曹丕其人,理解其创作的。第一章探讨的是曹丕与邺下文人的关系。首先论述曹丕与建安七子,尤其是除孔融外的六子的极为密切的关系。通过曹丕与建安七子之间的共处方式,得出建安七子对曹丕在思想上和文学上的多重影响,反之,曹丕也以其开展的文学创作活动,对七子作品的收集、整理和评点,以及在《典论·论文》中更是首倡七子之并列,确立了七子的文学史中的地位,对建安七子也有所影响。此外,这一章还以邯郸淳和繁钦为重点,探讨了曹丕与建安七子之外的邺下文人的关系。得出曹丕在与邺下文人的交往中,表现出了对其文学上欣赏,生活上关心,政治上宽容的良好态度,属于当之无愧的邺下文人领袖的结论。第二章专论曹丕与名士之间的关系。首先,确定曹丕在与邺下文人有着亲密无间,甚至平等论交关系的同时,确定曹丕又同时与在年龄、身份上与之有一定距离,但具有一定地位名望的,属父执辈的名士有所往来,并保持了礼敬的态度。其次选取了曾位列三公的钟繇、华歆、王朗、贾诩四人进行分别探讨。四人分别代表了曹丕与名士交往的四种模式。最后分析了曹丕与名士交往的动机,及其在态度上优待,而在权力上限制的特点。第三章论述曹丕与谋士之间的关系。曹丕有情意深挚的“太子四友”,其在曹丕未被立为太子之前就与曹丕关系友善,甚至出谋划策,而曹丕也在即位后给予其政治回报,本章选取了吴质、司马懿和陈群三人来进行探讨,分析了三人的经历、官职升迁以及与曹丕有关的创作。在对吴质与曹丕关系进行讨论时,主要依据为二人之间的往来信件,而曹丕和司马懿的关系则主要反映在曹丕给司马懿的诏令等公务文书中,而曹丕对陈群的信重,则体现在曹丕对陈群“颜回”的评价以及在九品官人之法等方面的依从。第四章专论曹丕与兄弟之间的关系。本章分曹植与其他兄弟两个部分进行论述,分析了丕、植兄弟从和睦到出现嫌隙甚至迫害,直到最终关系又好转的过程,而其他兄弟中又以如曹彰、曹冲等亲兄弟和曹真、曹休等族兄弟分作讨论。兄弟手足之情在曹丕的感情世界中占有重要地位,而兄弟关系也直接与他的政治生命紧密相关。本章通过对曹丕、曹植的创作,包括诗赋、诏令、诔文及其经历的分析,得出曹丕对兄弟的复杂态度,他固然愿意善兄弟为友,但兄弟又往往不得不被曹丕视为威胁者或被统治者。在其一生中,既有过对兄弟的爱惜,亦有过对兄弟的猜忌和伤害。第五章将曹丕与父亲曹操各自的交游关系进行比较。首先总结了曹操的交游特点,得出曹操对待他人时,唯才是举,不拘品行,同时计功谋利且暴力专横的特点,其次将曹丕的交游与曹操进行对比,二人既有相同之处,如同样求才若渴,同样大多以自上而下的身份展开交游,且同样有着任情放纵的一面,同时二人又有所不同,曹丕对待他人表现出了更多的优容宠遇以及平等态度。第六章则是将曹丕与弟弟曹植各自的交游关系进行比较。首先对曹植的交游特点稍加总结,可得出曹植待人,包括对待朋友和亲人,无不以真诚为先导,以文学为载体的特征。其次,与营造自己雍容谦和形象曹丕相比,曹植在交游中,又更多地表现出了负才陵物的特征,同时,与曹丕进行自我克制,苦心经营人脉,曹植往往在人际关系上任其自然,淡然处之。第七章综论曹丕交游的影响。首先论述曹丕交游对政治的影响,曹丕的交游改变了他本人的政治生涯,也改变了三国的政治生态,如众人“立嫡以长”的观念帮助曹丕赢得太子之位,并进而拥戴曹丕帝有天下,而曹丕也在执政后倡儒兴文等。其次,本章论述了曹丕的交游对建安文学的影响。曹丕与他人尤其是邺下文人的交游,直接促进了建安文学的繁荣,包括五言诗,赋体的演变,以及如“诗赋欲丽”,“文气说”的提出等在文学批评上的进步。

姜梦春[8](2018)在《张谦宜诗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张谦宜是清初一位工诗善文的文人,其《絸斋诗谈》和《絸斋论文》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他的诗歌创作主要收录在《絸斋诗集》和《絸斋诗选》中,诗歌题材丰富多样,涉及咏物诗、题画诗、赠别诗、咏史诗等。本文以《絸斋诗集》为依据,研究张谦宜在其诗歌理论指导下的诗歌创作,探究其诗歌的内容、创作手法、诗歌风格,从而增加对张谦宜的理解和清初诗坛的认识。本文除绪论和结语外,共分为四章。第一章阐述张谦宜诗歌创作的背景。从张谦宜郁闷穷困的人生、清初“文治武功”的社会现实、宗唐祧宋的清初诗坛、伪道学下的真性情四个方面着手,旨在分析张谦宜诗歌创作的背景资料。第二章是对张谦宜诗歌的创作内容进行具体的分析。包括张谦宜人格的展示与志向的抒发、其对忠孝节义的提倡、清初社会的关注和诗人的鬼神观以及对明朝覆亡的反思四个部分。第三章阐述张谦宜诗歌创作的艺术手法。本文就其诗歌中造意、炼字琢句的创作手法进行了论述,因其有许多用典、拟古的诗歌,所以本文亦阐述了用典和拟古这两种创作手法在其诗歌中的运用。第四章论述张谦宜的诗歌风格。张谦宜在《絸斋诗谈》中指出“诗贵和平”,“含蓄二字,诗文第一妙处”。因此本文就其“和平”冲淡、含蓄蕴藉的诗歌风格进行了分析,在《絸斋诗集》中收录了其许多歌谣行形式的诗歌,这类诗歌非常易懂,因此本文亦就其通俗易懂的诗歌风格进行了分析。

魏红梅[9](2018)在《“诸城十老”及其诗歌创作研究》文中提出“诸城十老”是指明末清初诸城诗坛最有影响的丁耀亢、王乘篆、刘翼明、李澄中、丘元武、张衍、张侗、徐田、隋平、赵清十位诗人。他们毕生致力于诗歌创作,不仅对明末清初诸城诗坛具有“开一邑风雅之始”之功,还推动明末清初诸城诗坛走向前所未有的繁荣。他们不但是明末清初山东诗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中国诗歌史上也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然而,学界对“诸城十老”的关注起步较晚,且其研究往往是仅就某一个体或某一具体问题的分析研究,既不系统,又缺乏全面性。有鉴于此,本文在说清楚“诸城十老”这一名称由来的前提下,设想从“诸城十老”所处的明末清初的社会环境、地域环境、诗坛背景入手,采用文献研究法、文学地理学的分析法、文史关照法、比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通过爬梳、研读“诸城十老”的着述及其相关文献资料,来全面考察“诸城十老”的家族渊源、个人经历、交游活动以及他们的诗歌创作情况,力求使读者对“诸城十老”的人生经历与诗歌创作情况有一个更为全面立体的了解。在为学界提供相关“诸城十老”研究资料的同时,试图进而推动学界对“诸城十老”的研究能向更深处发展。为实现这一研究目的,本文共分为七章,对“诸城十老”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地域环境、“诸城十老”的家族渊源与人生经历、“诸城十老”的交游情况、“诸城十老”的诗歌创作情况、“诸城十老”的人生境遇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解读。同时,对学界有关“诸城十老”身份存在的模糊认识进行了商讨,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每个人的成长,都或多或少受到其所处社会环境与地域环境的影响与制约。故本文对“诸城十老”的研究,首先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入手。首章从“诸城十老”所处的国家环境、山东环境以及诸城社会环境三个方面,对“诸城十老”成长所处的时代背景,进行了全面的解读。同时,考虑到地域环境因素对诗人成长的影响,本文又从诸城特有的自然风光与人文地理环境两个方面,对“诸城十老”成长所处的特有地域环境进行了描述。在明确“诸城十老”成长所处社会环境与地域环境的同时,本文第二章又分别对“诸城十老”每位成员的家族渊源、成长经历与人生轨迹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通过爬梳“诸城十老”各自的人生经历,我们发现,“诸城十老”每个成员的家庭背景、人生轨迹虽不尽相同,但总体来看,实际上可以划分为三类:一类以丁耀亢、刘翼明、李澄中、丘元武为代表,他们都有入清为官的经历,但整个仕途并不顺遂,都是最终或主动辞官、或被迫失官而回归故乡,终老于故乡;一类以王乘箓、徐田、赵清、隋平为代表,他们虽也有过科举经历,但终无所获,基本上都是以诸生的身份终老于家乡;一类以张衍和张侗兄弟二人为代表,他们都是因为家庭原因而决意放弃仕进,终生隐居山野而终老于故乡。“诸城十老”一生喜交游、善交游,交游成为他们人生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他们一生的交游对象十分繁杂,且交游地点多有变化。故本文第三章专门就“诸城十老”一生的交游活动与结社情况进行了系统的考察。对于“诸城十老”的交游情况,我们以其出生地“诸城”为界限,分为县内与县外两部分进行了分析研究。通过研究发现,“诸城十老”在诸城县内的主要交游活动相对集中:交游地点多在放鹤园、卧象山和铁园等地;交游对象不仅有本地的文士,还吸引了县外的大批文士纷纷前来;交游活动主要以丁耀亢和李澄中为中心、以康熙八年为界分前后两个阶段。而县外的交游情况则相对复杂:不但交游对象十分繁杂,既有晚明遗老、清朝王公大臣,又有文坛名宿以及三教九流之人,交游圈子甚是庞大;交游地点随其足迹多有变化。为此,我们选择以周亮工、王士禛、周斯盛三位名人为代表,对“诸城十老”的县外交游情况进行了具体考察。对于“诸城十老”的结社情况,在弄清楚丁耀亢曾带头结过山中社与观文大社、李澄中曾组织过鸡豚社、张衍和张侗曾组织过“九老会”外,还明确了他们的交游与结社性质,即他们的交游与结社活动,多是自由的、随意的,既没有什么文学纲领,也没有任何政治意味,只不过是志同道合的乡邦文人间的诗酒唱和聚会而已,颇具有“以文会友”的性质。在明确“诸城十老”人生经历与交游等基本情况的同时,本文第四章还专门对“诸城十老”的人生道路抉择与归隐心态、“诸城十老”人生不遂的原因等具体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发现,面对明清易代这样激烈变革的历史时期,“诸城十老”中除丁耀亢早期有过些许的反清举动外,他们大都既没有像当时的顾炎武、黄宗羲、阎尔梅等人那样为图谋恢复明朝而竞相奔走,也没有像傅山、李焕章等人那样坚守气节、宁做遗民也绝不仕清。而是选择了当时大多数下层文人通常选择的人生之路:面对清朝定鼎、复明无望的客观现实,以一个顺从者的姿态,接纳了新朝的存在。或继续孜孜科举以求仕进,渴望通过科举仕进在新朝重谋发展;或绝意仕进而放情山水,始终以友朋诗酒为伴。面对有限的生存环境,各尽所能地拓展着自己的生存空间,寻求着谋道与谋食的自我发展途径。而他们之所以选择这样一条人生道路,无疑与其强烈的家族观念、所处的社会背景以及清初实施的高压和怀柔政策有着直接的关系。不管“诸城十老”面对时局变化选择了何种人生道路,从总体来看,他们的人生之路并不顺遂,结局更不圆满,都没有逃脱最终走向归隐于田园、终老于故乡这一人生结局。究其原因,除其所处的时代环境因素外,更与其自身的诗人气质、一生浓浓的故土情结、始终存在的归隐心态、自身应试能力不足等因素有着直接的关系。“诸城十老”的这一人生抉择与自我人生轨迹,无疑就是当时大多数下层文人一生的真实写照,因此具有很强的代表性。此外,本章还对“诸城十老”的身份进行认定。一直以来,学界对“诸城十老”的身份,多界定为“遗民”。然从“诸城十老”人生经历的实际来看,这一说法并不科学。通过明确“遗民”的界定标准,我们觉得如此界定“诸城十老”的身份更为合适:“诸城十老”既是一群生活于社会中下层、整日为谋食而疲于奔命的读书人;又是一群在科举不遂、为官不顺、生活难如人愿等多重困境的夹击之下,转而工诗的中下层诗人。虽然丁耀亢的部分诗歌带有遗民情绪,但他绝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遗民”。为了更好地更方便地结合这十个人的传记资料深入地分析“诸城十老”的诗歌创作,故本文第五章对“诸城十老”着述和传记等相关文献佚存情况作一简要概述。“诸城十老”的人生之路虽不顺遂,但他们都毕生致力于诗歌创作,始终用诗歌诉说着自我对生活的理解与感悟,可谓以诗为命。他们的诗歌作品,不仅数量众多、皆有诗集或诗歌存世,还有着很高的艺术水准。故本文第六章专论“诸城十老”的诗歌创作与影响。主要从诗歌创作倾向、诗歌创作主题、诗歌创作风格三个方面,对其诗歌作品进行了分析研究。就诗歌创作倾向而言,他们在承袭传统诗歌“吟咏情性”这一创作倾向的同时,面对或宗唐、或宗宋的清初诗坛风尚,他们宗唐又不泥于唐,能转益多师,自成一体;就诗歌主题而言,他们的诗歌创作始终以“情”字为主线,在关注自身命运、书写自我怨情,珍视亲人友朋、诉说亲情友情,描写田园风光、寄情山水之间,登台咏史怀古、抒发思古幽情,记录羁旅行役、寄托思乡之情,超然身世之外、参禅论道说理等主题上具有共性。尤为难得是,他们在哀叹自我命运的同时,还能够关注民生疾苦,表达出对下层民众生存状况的深深同情。就创作风格而言,他们在长期的诗歌创作实践中均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诗歌创作风格:丁耀亢诗歌,诗风既激楚亢厉,又空寂静灵,颇多风致;王乘箓的诗歌,刚健又不失清新;刘翼明的诗歌,纤郁悲凉,苍秀朴老;李澄中的诗歌,高岸开朗,沉郁凄楚;张衍的诗歌,闲适平淡,多东篱风致;张侗的诗歌,清新散淡,风趣自别;丘元武的诗歌,伟丽清深,沉郁顿挫;徐田的诗歌,朴劲清茂,常有雄杰之语;赵清的诗歌,情感真挚,诗风平淡质朴;隋平的诗歌,立意高远,诗风宁静恬淡。此外,针对丁耀亢的诗歌具有强烈的史家意识这一特点,本章还就丁耀亢诗歌的“诗史”特色进行了专门研究。在肯定其诗歌颇有“以诗证史”、“以诗补史”之功外,还通过其与杜甫“诗史”类诗歌的比较,明确了二者“诗史”的差异性。诗歌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关联。一个人的诗歌创作必然受到其人生境遇的影响与制约。通过爬梳“诸城十老”的诗歌创作过程及其诗歌作品,我们发现“诸城十老”的诗歌创作,不论是诗歌创作主题的选择,还是诗歌创作倾向与诗歌创作风格的形成,明显地受到其人生境遇的影响与制约。故本文第七章还从诗歌创作主题、诗歌创作倾向、诗歌风格三个方面,具体分析研究“诸城十老”的人生境遇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就诗歌创作主题而言,共性影响主要有三:一是受各自人生观与人生经历的影响与制约,其诗歌创作主题格调普遍不高,少有国家民族情怀而多关注自我人生遭际;二是受成长地域环境的影响,大多怀有强烈的故土情结,对家乡山水田园多有讴歌与赞美;三是因其一生交游频繁,故酬唱送别之作数量众多。除共性之外,“诸城十老”的诗歌创作主题也有一定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有出仕经历者,多以抒发科举失利与仕途不顺的痛苦为主;未曾出仕者,则多以描写山水田园生活为主题。就诗歌创作倾向而言,受各自人生境遇的影响,他们的诗歌创作在秉承“吟咏情性”这一传统诗歌创作倾向的同时,有出仕经历者,因为科举的失利和仕途的不顺,大多描写自我人生难遂的“怨情”与“悲情”;未曾出仕者,大多描写田园生活的“怡情”与生活艰难的“苦情”。就诗歌风格而言,受各自人生境遇的影响尤为突出。丁耀亢人生多舛,诗风也因此多有变化:早年生活顺意故诗风多清新风致,中年历经战乱故诗歌多激楚之音,晚年因参禅故诗风多有空灵清寂;刘翼明穷年矻矻,故其诗风多纤郁闷愤;李澄中仕进不遇,故诗风沉郁凄楚;丘元武半路失官,故诗风沉郁悲凉;王乘篆、张衍、张侗、徐田、赵清、隋平等人,没有出仕的困扰,生活较为平淡,故诗风清新淡雅。本文的创新点:一是将“诸城十老”作为一个整体放置于明末清初这一特殊的历史背景之下,探究他们的人生经历和诗歌创作情况。既探究他们人生不遂的共同原因,又探究他们人生境遇对诗歌创作的共同影响,以克服学界以往零散研究所带来的片面性。二是对“诸城十老”的共有身份作出明确界定,以克服学界对其群体身份的模糊认识,否定学界部分学者将其界定为“遗民”的观点。三是就丁耀亢诗歌的“诗史”特色与杜甫诗歌的“诗史”特色进行比较分析,指出二者的不同。

林素英[10](2017)在《《管子·牧民》“四维”说新解》文中研究说明《管子·牧民》开篇即指出礼、义、廉、耻为国之四维,倘若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然而此"国之四维"说,柳宗元之《四维论》,却明白指出该说只有二维,且怀疑其非管子之言。盖因管子之后的先秦诸子学说,虽然人人皆言礼与义,但都欠缺与廉、耻合并讨论之现象,更未出现以礼、义、廉、耻合称为国之四维者,故而相关现象的确值得认真关切。尽管柳宗元之质疑,后续也有学者发出回响,不过,多以文辞绞绕居多,或者诿过于《管子解》或《牧民解》之搀入《经言》,实则无益于解决问题。本文转从不同之角度重新解读《牧民》之文本,从古代宇宙观之借用与渔猎社会之特点,尝试重新架构管仲借用天时地利为"二绳",再以渔猎社会的网罟实情,建构相当有系统的"牧民"之道。

二、不拘小节,难保大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不拘小节,难保大节(论文提纲范文)

(1)浅析国有企业生产型基层单位的廉洁风险防控(论文提纲范文)

生产型基层单位廉政风险点分析
    (一)单位层面
    (二)员工个人层面
    (三)“渎职”也是一种腐败
采取措施做好廉政防控
    (一)练好思想上的“内功”。
    (二)防微杜渐,防止微腐败。
    (三)善于倾听不同意见。
    (四)定期开展岗位廉政风险排查。
    (五)牢固树立“忠诚、干净、担当”的干事创业精神。

(2)国际视域下梁启超近代领袖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概念的界定及研究分期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意义和内容
第一章 维新运动时期(1895—1899):近代领袖观的萌生
    第一节 圣德光绪与领袖的担当素质
        一、“舍位忘身”的国家领袖
        二、决策能力和执政风格
        三、勤政态度和人格魅力
    第二节 谭嗣同与领袖的献身精神
        一、《仁学》中的启蒙精神
        二、舍生变法的献身精神
        三、“天下大同”的世界意识
    第三节 皇帝与平民——近代领袖观的初萌
        一、被“理想化”的国家领袖
        二、平民领袖的最初印象
        三、国际化考量下的近代领袖观雏形
第二章 流亡日本初期(1899—1902):近代领袖观的过渡
    第一节 康有为与领袖理想
        一、“先时人物”康有为的大同理想
        二、康有为世界主义的当下性意义
        三、国家思想的介入与认知转变
    第二节 李鸿章与领袖的历史局限
        一、相互态度:暧昧与仇视
        二、李鸿章功过的三种局限
        三、中江兆民的影响与“新民”领袖的召唤
    第三节 矛盾与妥协——近代领袖观的辩证发展
        一、保皇与革命之争
        二、“保教”与“教不必保”的冲突
        三、对“豪杰”态度与民国从政的非议
        四、西式政治理论与近代领袖观的发展
第三章 旅居日本时期(1902—1912):近代领袖观的形成
    第一节 西方资产阶级革命领袖——从噶苏士到克林威尔
        一、资产阶级革命领袖崇拜的缘起
        二、塑造资产阶级革命领袖形象的目的
        三、领袖个体与国家命运
    第二节 吉田松阴与领袖意志
        一、梁启超心中的松阴形象
        二、日本阳明学与梁启超对松阴思想的“误读”
        三、《松阴文钞》的核心:领袖之“诚”
    第三节 英雄与无名之英雄——近代领袖观的完善
        一、对英雄与时势关系的早期认识
        二、隐迹在个体崇拜下的群体期待
        三、海外政治活动对近代领袖观发展的影响
第四章 归国从政时期(1912—1917):近代领袖观的演变
    第一节 袁世凯与领袖选择
        一、“恨袁·挺袁·讨袁”的经过
        二、失望的批判与希望的表达
        三、立宪夙愿之上的领袖选择
    第二节 梁启超与孙中山的擦肩
        一、救亡意识下的短暂认同
        二、政治分野下的长久对立
        三、对孙中山的评价与“三种革命”的意见分歧
    第三节 学者与领袖——近代领袖观的主观局限
        一、民国局势下的权宜之计
        二、孙、梁身份差异的成因
        三、国际视域下近代领袖观的理论极限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3)重点语素的构词及其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语素构词研究
        1.2.2 语素教学法研究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语料来源
第二章 重点语素及其在现代汉语中的构词情况考察
    2.1 重点语素的界定
    2.2 重点语素语料库的建立
    2.3 重点语素构词状况考察
        2.3.1 构词频率
        2.3.2 构词类型
        2.3.3 构词位置
第三章 重点语素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构词情况统计分析
    3.1 《等级划分》中重点语素构词分析
        3.1.1 构词分布
        3.1.2 构词类型
        3.1.3 构词对比分析
    3.2 对外汉语教材中重点语素构词分析
        3.2.1 构词统计
        3.2.2 构词分布
    3.3 《等级划分》和《汉语教程》构词对比分析
    3.4 重点语素中的核心语素
        3.4.1 新增核心语素的构词情况
        3.4.2 增补核心语素相关分析概括
第四章 重点语素与对外汉语词汇教学
    4.1 利用重点语素进行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优势
    4.2 不同阶段重点语素教学实施策略
        4.2.1 初级阶段的重点语素教学
        4.2.2 中级阶段的重点语素教学
        4.2.3 高级阶段的重点语素教学
    4.3 重点语素和对外汉语教材编写
        4.3.1 对外汉语教材编写存在的不足
        4.3.2 重点语素对汉语教材编写的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重点语素构词语料库
附录二 《等级划分》重点语素构词语料库
附录三 《汉语教程》重点语素构词语料库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4)明代贵州进士生平及作品考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前提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创新点
    四、主要解决的问题
第一章 明代贵州独立开闱前后的科举
    第一节 明代前后的贵州地理
        一、远古至元代的贵州
        二、贵州的地理特征
    第二节 明代贵州独立开闱前的科举
    第三节 明代贵州独立开闱后的科举
第二章 明代贵州进士身份考论
    第一节 明代贵州进士身份考
        一、进士总数疑解
        二、双籍考生问题
        三、改名考生问题
    第二节 明代贵州进士定量分析
        一、明代贵州进士时间分布分析
        二、明代贵州进士地域分布分析
        三、明代贵州进士科考成绩的影响因素
第三章 明代贵州进士生平及着述考
    第一节 洪武至正统年间的贵州进士
    第二节 景泰至万历年间的贵州进士
        一、景泰至正德年间
        二、嘉靖至隆庆年间
        三、万历年间
    第三节 天启至崇祯年间的贵州进士
        一、天启年间
        二、崇祯年间
第四章 明代贵州进士诗文作品研究分析
    第一节 孙应鳌文学着作研究
        一、孙应鳌研究综述
        二、孙应鳌诗文的艺术特色
        三、孙应鳌诗文的地位及影响
    第二节 谢士章文学作品分析
        一、谢士章诗歌创作概述
        二、谢诗的艺术特色
        三、谢诗的地位及影响
    第三节 明代贵州进士散篇诗文概论
        一、文学作品创作概要
        二、诗歌艺术特色
        三、诗文的价值及意义
第五章 明代贵州进士与贵州文学的关系
    第一节 明代科举制度下贵州士人的命运
    第二节 明代贵州进士对贵州文学的影响
        一、贵州进士的政治作为对贵州文学的导向作用
        二、贵州进士的功名观念对贵州文学的创作影响
        三、文人团体的辐射作用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附表:明代贵州进士作品存佚统计表
附录
    1、易贵生平资料补充
    2、赵侃生平资料补充
    3、明詹恩墓志铭
    4、缪文龙墓志铭
    5、张守宗墓
    6、明工部尚书孙应鳌墓
    7、陈珊文学作品资料补充
    8、陈尚象生平资料补充
    9、邱禾实生平及作品资料补充
    10、杨师孔生平资料补充
    11、铜仁徐穆生平及墓志铭
    12、梅友月墓
    13、王尊德生平资料补充
    14、潘润作品资料补充
附图:明代贵州进士地域分布图

(5)魏际瑞文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魏际瑞家世生平考述
    第一节 魏际瑞家世考述
    第二节 魏际瑞生平考述
第二章 魏际瑞古文摭观
    第一节 夹叙夹议的序体文
    第二节 斩识切理的策论文
    第三节 真切主情的说记文
    第四节 事练通达的碑颂文
    第五节 洋溢至性的铭赞文
    第六节 见识超群的杂着文
第三章 魏际瑞诗歌管窥
    第一节 情致深婉的寄内诗
    第二节 活泼快意的纪游诗
    第三节 悲慨惆怅的怀古诗
    第四节 浓浓真情的赠别诗
    第五节 抨击时弊的讽刺诗
    第六节 伤感矛盾的抒情诗
第四章 魏际瑞词赋厘析
    第一节 整饬优美的赋体
    第二节 艳丽柔情的词作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附录

(6)龚明之《中吴纪闻》文献考绎(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中吴纪闻》历史文献考绎
    第一节 《中吴纪闻》中的人物逸事
    第二节 《中吴纪闻》中的古迹杂谈
    第三节 《中吴纪闻》中的风习纪异
第二章 《中吴纪闻》文学文献考绎
    第一节 《中吴纪闻》中收录的诗词
    第二节 《中吴纪闻》中收录的文章
第三章 《中吴纪闻》辑录文献的失误及原因
    第一节 《中吴纪闻》辑录文献的失误
    第二节 《中吴纪闻》辑录文献失误的原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曹丕交游与文学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近三十年曹丕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三、本论题的学术价值
第一章 曹丕与邺下文人关系论析
    第一节 概说
    第二节 曹丕与建安七子
        一、曹丕与建安七子的共处方式
        二、建安七子对曹丕的影响
    第三节 曹丕与其他文人
        一、曹丕与邯郸淳
        二、曹丕与繁钦
    第四节 曹丕对邺下文人态度
    第五节 曹丕与邺下文人交游诗赋考
第二章 曹丕与名士关系论析
    第一节 概说
    第二节 曹丕与钟繇
        一、公务往来
        二、私人交往
    第三节 曹丕与华歆、王朗、贾诩
        一、华歆
        二、王朗
        三、贾诩
    第四节 曹丕与名士关系的动机和特点
        一、态度上的善待
        二、权力上的限制
第三章 曹丕与谋士关系论析
    第一节 概说
    第二节 曹丕与吴质
        一、曹丕吴质交游之过程
        二、曹丕吴质交游之实质
        三、曹丕吴质交游之文学意义
    第三节 曹丕与司马懿
        一、聪哲明允与太子游
        二、每与大谋辄有奇策
        三、得志君主托国能臣
    第四节 曹丕与陈群
        一、清流雅望下的“深敬器焉”之态
        二、臧否优劣下的九品官人之法
第四章 曹丕与兄弟关系论析
    第一节 概说
    第二节 曹丕与曹植
        一、伯埙仲篪
        二、萁豆相煎
    第三节 曹丕与其他兄弟
        一、曹彰、曹冲、曹干
        二、曹真、曹休、夏侯尚
第五章 曹丕与曹操交游比较
    第一节 曹操交游情况概述
        一、曹操交游略论
        二、曹操交游之特色
    第二节 曹丕与曹操交游特点比较
        一、曹丕与曹操交游之同
        二、曹丕与曹操交游之异
第六章 曹丕与曹植交游比较
    第一节 曹植交游情况概述
        一、真诚为先情深意重
        二、文学为媒意气俊爽
    第二节 曹丕与曹植交游特点比较
        一、雍容谦和与负才陵物
        二、苦心经营与淡然处之
第七章 曹丕交游的影响
    第一节 曹丕交游对政治的影响
        一、“立嫡以长”
        二、帝有天下
        三、内兴文学
    第二节 曹丕交游对建安文学的影响
        一、正面影响
        二、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8)张谦宜诗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张谦宜诗歌创作的背景
    第一节 郁闷穷困的人生
    第二节 “文治武功”的社会现实
    第三节 宗唐祧宋的清初诗坛
    第四节 伪道学下的真性情
第二章 张谦宜诗歌的创作内容
    第一节 人格的展示与志向的抒发
    第二节 忠孝节义的提倡
    第三节 清初社会的关注和诗人的鬼神观
    第四节 对明朝覆亡的反思
第三章 张谦宜诗歌创作的艺术手法
    第一节 造意是诗骨
    第二节 炼字琢句
    第三节 巧妙用典
    第四节 着意拟古
第四章 张谦宜的诗歌风格
    第一节 “和平”冲淡
    第二节 含蓄蕴藉
    第三节 通俗易懂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9)“诸城十老”及其诗歌创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诸城十老”名称的由来与所指对象
    第二节 “诸城十老”研究综述
        一、围绕“诸城十老”群体的研究成果
        二、围绕“诸城十老”个体的研究成果
    第三节 选题意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一、研究背景与选题
        二、研究目标与研究思路、研究方法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四、创新点
第一章 “诸城十老”所处的时代背景与地域环境
    第一节 “诸城十老”所处的国家环境
        一、高压与怀柔并行:明清鼎革所造成的社会政治变化
        二、读书人生活由富裕转入窘迫:明清鼎革所造成的社会经济变化
        三、“华夏中心”的坚守与放弃:明清鼎革所带来的思想文化变化
    第二节 “诸城十老”所处的山东环境
    第三节 “诸城十老”所处的诸城环境
        一、“诸城十老”所处的诸城社会环境
        二、“诸城十老”所处的诸城自然环境
        三、“诸城十老”所处的诸城人文环境
第二章 “诸城十老”的家族渊源与人生经历
    第一节 丁耀亢的家世与人生经历
        一、丁耀亢的家世
        二、丁耀亢的人生经历
    第二节 王乘箓的人生经历
    第三节 刘翼明的家世及人生经历
        一、刘翼明的家世
        二、刘翼明的人生经历
    第四节 李澄中的家世与人生经历
        一、李澄中的家世
        二、李澄中的人生经历
    第五节 张衍、张侗的家世及与人生经历
        一、张衍、张侗的家世
        二、张衍的人生经历
        三、张侗的人生经历
    第六节 丘元武的家世与人生经历
        一、丘元武的家世
        二、丘元武的人生经历
    第七节 徐田的人生经历
    第八节 赵清的家世与人生经历
        一、赵清的家世
        二、赵清的人生经历
    第九节 隋平的家世与人生经历
        一、隋平的家世
        二、隋平的人生经历
第三章 “诸城十老”的交游与结社
    第一节 “诸城十老”的交游对象
        一、“诸城十老”在诸城的主要交游对象
        二、“诸城十老”在诸城以外的主要交游对象
    第二节 “诸城十老”在诸城境内的交游活动
        一、“诸城十老”在诸城交游的主要地点
        二、“诸城十老”在诸城的主要交游活动
    第三节 “诸城十老”在诸城之外的主要交游活动
        一、“诸城十老”与周亮工的交游
        二、“诸城十老”与王士禛的交游
        三、“诸城十老”与周斯盛的交游
    第四节 “诸城十老”的结社
        一、诸城文人的结社传统
        二、“诸城十老”的结社活动
第四章 “诸城十老”的人生选择与身份认定
    第一节 “诸城十老”的人生抉择与归隐心态
        一、“诸城十老”的人生抉择
        二、“诸城十老”的故土情结与归隐心态
    第二节 “诸城十老”人生不遂的原因
        一、时代大环境的影响
        二、“诸城十老”的自身原因
    第三节 “诸城十老”身份的认定
        一、学界对“诸城十老”身份的争鸣
        二、“遗民”的界定标准
        三、“诸城十老”身份的认定
第五章 “诸城十老”相关文献佚存情况调查
    第一节 “诸城十老”着述佚存情况
        一、丁耀亢着述佚存情况
        二、王乘箓着述佚存情况
        三、刘翼明着述佚存情况
        四、李澄中着述佚存情况
        五、张衍着述佚存情况
        六、张侗着述佚存情况
        七、丘元武着述佚存情况
        八、徐田着述佚存情况
        九、赵清着述佚存情况
        十、隋平着述佚存情况
    第二节 “诸城十老”传记资料存藏情况
        一、丁耀亢传记资料存藏情况
        二、王乘箓传记资料存藏情况
        三、刘翼明传记资料存藏情况
        四、李澄中传记资料存藏情况
        五、张衍传记资料存藏情况
        六、张侗传记资料存藏情况
        七、丘元武传记资料存藏情况
        八、徐田传记资料存藏情况
        九、赵清传记资料存藏情况
        十、隋平传记资料存藏情况
第六章 “诸城十老”的诗歌创作与影响
    第一节 “诸城十老”诗歌创作的诗坛背景
        一、明末清初诗坛概况
        二、明末清初山东诗坛概况
        三、明末清初诸城诗坛概况
    第二节 “诸城十老”的诗歌创作倾向
        一、秉承“吟咏情性”传统,追求作“真诗”、抒“真情”
        二、宗唐但不泥于唐,转益多师而成一家之体
    第三节 “诸城十老”的诗歌创作主题
        一、关注自身命运,书写自我怨情
        二、哀叹民生多艰,同情下层民众
        三、珍视亲人友朋,诉说亲情友情
        四、诗画田园风光,寄情山水之间
        五、登台咏史怀古,抒发思古幽情
        六、记录羁旅行役,寄托思乡之情
        七、超然身世之外,参禅论道说理
    第四节 “诸城十老”的诗歌创作风格
        一、激楚亢厉,风致空寂:丁耀亢的诗歌风格
        二、刚健而不失清新:王乘箓的诗歌风格
        三、纤郁悲凉,苍秀朴老:刘翼明的诗歌风格
        四、高岸开朗,沉郁凄楚:李澄中的诗歌风格
        五、闲适平淡,多东篱风致:张衍的诗歌风格
        六、清新散淡,风趣自别:张侗的诗歌风格
        七、伟丽清深,沉郁顿挫:丘元武的诗歌风格
        八、朴劲清茂,雄杰之语:徐田的诗歌风格
        九、平淡质朴,情感真挚:赵清的诗歌风格
        十、宁静恬淡,立意高远:隋平的诗歌风格
    第五节 “诸城十老”的诗坛地位与影响
        一、开风奠荣:“诸城十老”在诸城诗坛的地位与影响
        二、名播诗传:“诸城十老”在山左诗坛的地位与影响
        三、声气日益增:“诸城十老”在全国诗坛的地位和影响
    第六节 丁耀亢诗歌的“诗史”特色
        一、“诗史”概念及其内涵的界定
        二、丁耀亢诗歌的“诗史”特色
        三、丁耀亢与杜甫“诗史”的差异性
第七章 “诸城十老”人生境遇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第一节 “诸城十老”人生境遇对诗歌创作主题的影响
        一、“诸城十老”人生境遇对诗歌创作主题的共性影响
        二、“诸城十老”人生境遇对诗歌创作主题的差异性影响
    第二节 “诸城十老”人生境遇对诗歌创作倾向的影响
    第三节 “诸城十老”人生境遇对诗歌风格的影响
        一、一生多舛致诗风亢厉:丁耀亢人生境遇对其诗风的影响
        二、穷年矻矻致诗风纤郁闷愤:刘翼明人生境遇对其诗风的影响
        三、仕进不遇致诗风沉郁凄楚:李澄中人生境遇对其诗风的影响
        四、半路失官致诗风沉郁悲凉:丘元武人生境遇对其诗风的影响
        五、生活平静致诗风淡雅:王乘箓、张衍、张侗、徐田、赵清、隋平人生境遇对其诗风的影响
结论
附录 “诸城十老”事迹年表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10)《管子·牧民》“四维”说新解(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一、柳宗元“二维”说之内涵与回响
    (一) 柳宗元之质疑与“四维”之相关回响
    (二) 柳宗元“二维”说引发之另类回响
二、《管子·牧民》“四维”说之内涵
    (一) “牧民”概念与“绳治”齐国之道
    (二) “四维”如何协助牧民者掌握天时与地利
    (三) “四维”如何维系天时地利
        1. 以礼义掌握天时
        2. 以廉耻善尽地利
    (三) 牧民者转化“四维”本义而为施政枢纽
结论

四、不拘小节,难保大节(论文参考文献)

  • [1]浅析国有企业生产型基层单位的廉洁风险防控[N]. 谢雁. 企业家日报, 2021
  • [2]国际视域下梁启超近代领袖观研究[D]. 董俊.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3]重点语素的构词及其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D]. 郭忠文. 安徽大学, 2020(08)
  • [4]明代贵州进士生平及作品考论[D]. 许娅. 贵州民族大学, 2019(02)
  • [5]魏际瑞文学研究[D]. 王广福. 赣南师范大学, 2019(07)
  • [6]龚明之《中吴纪闻》文献考绎[D]. 管静萍. 杭州师范大学, 2019(01)
  • [7]曹丕交游与文学关系研究[D]. 魏广言. 吉林大学, 2018(04)
  • [8]张谦宜诗歌研究[D]. 姜梦春. 青岛大学, 2018(12)
  • [9]“诸城十老”及其诗歌创作研究[D]. 魏红梅. 山东大学, 2018(11)
  • [10]《管子·牧民》“四维”说新解[J]. 林素英. 管子学刊, 2017(04)

标签:;  ;  ;  ;  ;  

不拘小节,难守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