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南缘北仑台断裂库尔楚段晚第四纪活动及滑动速率

天山南缘北仑台断裂库尔楚段晚第四纪活动及滑动速率

一、天山南缘北轮台断裂库尔楚段晚第四纪的最新活动和滑动速率(论文文献综述)

李金,高原,王琼[1](2021)在《天山构造带上地壳介质各向异性分区特征》文中指出天山造山带是一条由陆陆汇聚而形成的陆内造山带,经历了长期的构造演化,尤其是新生代以来的再次活化导致其复杂的构造特征.文章利用新疆区域数字地震台网(2009~2019年)记录到的波形资料,使用剪切波分裂系统分析法,获得研究区内33个台站的剪切波分裂参数,分析了天山构造带的上地壳各向异性特征.结果表明,天山构造带不同区域上地壳各向异性存在差异,快剪切波优势偏振方向可以反映区域构造应力的空间变化,慢剪切波时间延迟则表明了上地壳介质各向异性的强弱变化.北天山西段地区、塔里木盆地的西北角和帕米尔东北缘各台站的快波优势偏振方向基本与其所在地区的构造应力场特征相符,柯坪块体北部地区各台站的各向异性特征受到这一地区断裂构造的影响较大,表现为快波优势偏振方向与断裂走向较为一致,而与区域构造应力场特征不符;南天山东段与乌鲁木齐周边地区的各向异性则表现出同时受到应力和断裂影响的特征,部分台站的快剪切波偏振方向与区域应力场方向一致,部分台站的快波偏振方向与其附近的断裂走向一致的特点.上述天山构造带大部分地区快波偏振方向与其附近的构造应力场特征展现出很好的一致性,显示出明显的应力挤压现象,天山造山带相对于南北两侧的盆地相对较软,是地壳缩短变形的主要区域,受到印度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敛合作用的远程影响,塔里木地块向天山地壳与上地幔层间插入与俯冲消减.此外慢波时间延迟分区特征也较为明显,北天山和南天山地区的慢波时间延迟自东向西均呈现递增的趋势,这一结果与跨天山的南北向汇聚变形从东到西递增的特征呈现出较高的一致性.构造运动最为剧烈的帕米尔东北侧地区的慢波时间延迟平均值显着高于其他地区,显示出这个地区的各向异性显着强于天山构造带其他地区.

王子韬,程惠红,董培育,庞亚瑾,张怀,石耀霖[2](2020)在《天山造山带及邻区孕震应力场及断裂带活动性特征的数值实验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天山造山带构造环境复杂,活动断裂带和强震分布广泛,且主要分布于阿尔泰山、天山、西昆仑—帕米尔弧形构造带上,尤以天山地区最为集中.迄今为止,天山造山带地区的主要断裂带的活动特征与孕震应力场特征之间的动力学机理尚未有清晰的认识.本文以GPS等实际观测数据为约束,建立有限元数值模型,计算了研究区域地壳形变、应力/应变积累速率、弹性应变能密度以及库仑应力变化率等关键因素.模拟计算结果显示地表速度场与研究区域实际GPS观测值基本一致,且主要断裂带上弹性应变能密度分布与实际地震活动性也基本吻合,验证了数值模型和结果的可靠性.结合最新的观测和数值模拟结果分析发现,研究区的断层和地震活动性主要受控于近南北向的主压应力,与主要观测特征相一致.同时,帕米尔高原北部边界带—塔什库尔干断裂(TKF)、天山造山带南边界的东侧—迈丹断裂(MDF)、兴地断裂(XDF)库仑应力增大明显,在未来强震发生的可能性较高,应予密切关注.

李含雪[3](2020)在《南天山霍拉山地区构造活动与地貌演化特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天山是现今最为活跃的陆内造山带之一,经历了复杂的构造演化历史,包括古生代复杂的块体碰撞拼接过程、中生代的剥蚀夷平以及新生代再活化。霍拉山作为南天山碰撞缝合带的重要组成部分,连接中天山板块和塔里木板块,其构造活动特征对于理解天山地区的构造变形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该地区大面积发育的夷平面地形为研究区域地貌演化提供了重要窗口。然而,前人研究主要集中在塔里木北缘断裂带一线,对霍拉山地区整体的地貌发育和构造活动关注较少。本论文借助流域地貌分析技术对霍拉山地区的构造活动性开展研究,并结合数值模拟探讨研究区地貌演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1)霍拉山地区构造活动性差异明显,具有南强北弱的特点;而在南部山前也存在着自西向东减弱的特征,与前人活动断层研究结果吻合;2)霍拉山地区曾经发生过多次河流袭夺事件—平行于山体走向的横向流域,其上游依次被垂直方向上发育的纵向河流袭夺,袭夺处河道拐弯,并发育非岩性裂点;3)数值模拟表明夷平面的先存(或者说短时间内快速形成的)倾斜特征控制了夷平面及其相邻流域河网的发育演化,表现为短期快速的多次河流袭夺和长期缓慢的流域分水岭迁移调整两个主要阶段。本文的研究结果对于在南天山霍拉山地区进一步开展详细的活动断层与古地震研究具有指示意义,也为深入剖析夷平面的形成演化机理提供重要参考。

汪思妤[4](2019)在《东天山库米什断裂晚第四纪运动特征》文中研究说明天山山脉是晚古生代形成的古老造山带,新生代以来由于印度板块向北俯冲,整个天山再次开始隆升,处于挤压、逆冲、抬升阶段。作为典型的大陆内部挤压造山带,其变形主要分布在山间盆地前缘的逆断裂-褶皱带以及山间大型走滑断裂上。天山夹持在哈萨克斯坦-准噶尔板块与塔里木板块之间,对于新疆境内的天山山脉,人们习惯将乌鲁木齐(大致88°E)以东的天山部分称为东天山,其西称为西天山。现今的GPS观测结果及地质调查都显示,天山地区整体性向北东推移,且东天山的运动速率明显低于西天山,表明现今东天山与西天山的变形机制并不一致。天山山体内部盆山相间的构造格局是天山地区独有的地貌,新生代沉积盆地内发育许多年轻断层,尤其在山前向盆地的过渡带。这类断层通常规模较小,但活动性却强于晚新生代以来重新活动的老断层。本文的研究区库米什盆地位于东天山东段,总体特征为一NWW–SEE向的长条形带状沉积盆地,是在前寒武系结晶基底和古生代褶皱基底上发育而来的双层基底山间盆地,北邻觉罗塔格山,南依克孜勒塔格山。库米什断裂位于盆地南缘,是天山内部一条以逆冲运动为主的断裂,在调节天山内部构造变形过程及盆地形成与演化中起了关键性作用。然而目前该断裂活动性研究程度较低,断裂几何展布、位错分布特征、滑动速率、古地震事件等都没有得到很好的研究。那么,如何合理的评估该断裂在天山构造变形中的作用?库米什断裂与其周缘断裂应变分配的协调性如何?为了回答上述问题,我们对库米什断裂晚第四纪以来的运动特征进行研究。本文利用的数据主要为Worldview-2全色波段0.5 m分辨率的立体像对,并利用该立体像对提取出高精度DEM,基于该DEM讨论与分析了该方法能否满足活动构造定量研究的需要;然后利用该数据对库米什断裂沿线的多期洪积扇进行划分,分别测量了不同级别洪积扇上保留的垂直位错,结合宇宙成因核素10Be测年和光释光测年方法对扇体年龄进行限定,综合分析了库米什断裂晚第四纪运动特征。在查阅前人研究资料、野外实地考察、室内综合分析的基础上,主要得出如下5点认识:(1)利用0.5 m分辨率的Worldview-2立体像对提取DEM,不添加控制点时DEM的垂向精度为1.81 m;在添加控制点后生成的DEM上量取跨断层陡坎剖面的剖面,将其与野外后差分GPS(ppGPS)测量数据进行对比,得到二者之间的高程偏差为0.29 m,对陡坎高度的测量精度为0.25 m。(2)库米什盆地南缘发育多期中上更新统、全新世洪积扇,利用10Be宇宙成因核素测年及光释光测年得到各期洪积扇的年龄:fan 5约为50 ka,fan 4约为3045 ka,fan 3约为10 ka,fan 2的年龄在5 ka左右。与深海氧同位素曲线对比后发现,60 ka以来气候处于冰期与间冰期的快速转换阶段,气候的冷暖交替造成河流快速下切,活跃的气候变化奠定了现今盆地南缘洪积扇的发育。(3)通过详细的室内影像分析和野外的地质地貌填图,对洪积扇的期次进行划分,并量取195处断层陡坎高度后发现,不同高度断层陡坎的高度分布与洪积扇的位置及期次有很大的相关性,较老期次的扇面上往往记录了多次地震事件的累积位移量,但是相同期次扇面上陡坎高度差异性也较大,说明地貌面上形成的陡坎可能是同次地震不同分支断裂所造成;地表表现出的垂向位错分布特征与古地震事件无法对应,表明该处地貌面形成频率可能低于地震发生频率,即地貌面形成所需要时间长于地震周期,因此地貌面上所累积位错大多是多次地震的累积位错。(4)库米什断裂是一条全新世活动逆断裂。对库米什盆地南缘东西两侧的构造变形定量研究后发现,断裂断错了山前晚更新世-全新世的洪积扇面,断裂与山体近平行,多为NWW向展布,晚第四纪以来活动明显,是一条以逆冲运动为主的低角度南倾断层。以榆树沟为界将断裂分为东西两段,在榆树沟附近断裂活动性不强,没有明显的位错现象。结合东西两段多级地貌面出测量的断层陡坎高度和相应的地貌面年龄,得出库米什断裂西段的垂向滑动速率为0.15±0.01 mm/a,东段的垂向滑动速率为0.13-0+0..0204 mm/a。古地震研究结果表明,探槽剖面揭露出距今5.64 ka以来,该地区一共发生过3次地震,累积断距大于2.33 m,为该地区的历史地震事件增补了资料。(5)天山地区地壳缩短变形具有西强东弱,南强北弱的特征,本文认为是天山西部帕米尔高原对天山的推挤作用造成西天山的变形强于东天山;对山间盆地南北两侧的多条活动断裂的研究发现,这些断裂以小幅度的逆冲运动吸收着N-S向的挤压缩短,因此,天山内部发育的众多山间盆地内是天山内部地壳变形的主要吸收区,造成挤压应力由南向北传递时发生衰减。库米什断裂北部的包尔图断裂左旋走滑速率约为0.56 mm/a,与包尔图断裂斜交的博罗科努-阿齐克库都克(博阿)断裂在在吐鲁番盆地西缘的右旋走滑速率为11.4 mm/a,库米什盆地西南侧开都河断裂右旋走滑速率约为1.2 mm/a,因此,本文认为库米什盆地是一个压扭性质的盆地,库米什断裂和包尔图断裂的运动是在两条大型右旋走滑断裂的背景下发育而来的,是为了调节天山整体向右侧挤出的不平衡性而产生的构造变形,断裂以0.130.2 mm/a的水平缩短速率调节着天山内部缩短变形。

胡宗凯[5](2019)在《博罗可努-阿齐克库都克断裂精河段晚更新世走滑特征》文中研究指明形成于古生代的天山在新生代受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的影响再次活化,已经成为研究大陆动力学、陆内变形、陆内强震与新生代构造地质学的天然试验场。探究天山的地球动力学问题、变形模式,研究天山山体在空间上、时间上的变形速率分布对理解陆内造山带变形是具有重要作用。天山内部巨型走滑断裂的走滑速率,在不同时间、不同空间的分布是多少?不同断层的走滑速率在天山南北挤压状态下起什么样的分配作用?巨型走滑断层在不同区域运动速率发生变化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巨型断裂的的地震复发特征是什么?针对以上问题,我们选取了博罗可努-阿齐克库都克断裂(以下简称博-阿断裂)的精河段进行了详细的研究,通过卫星遥感影像、无人机航拍、宇宙成因核素(TCN)以及光释光(OSL)测年等手段结合野外实地观察测量,确定了博-阿断裂的几何学、运动学以及断裂的活动性特征。通过在博-阿断裂精河段开挖探槽的手段,结合OSL测年,确定了博-阿断裂精河段的古地震事件及古地震性质。通过对博-阿断裂精河段的研究,得到了以下初步认识。1)根据卫星影像数据,基于高程的分布以及水系密度的不均一性等地貌特征,我们将精河县东南缘的洪积扇分为Fan1-Fan4四大期,其中Fan2可以分为Fan2a和Fan2b,Fan3可以分为Fan3a和Fan3b,其中Fan2b、Fan3a、Fan3b的废弃年龄为98.47±6.09ka,74.01±6.14ka,12.33±1.90ka,对应着深海氧同位素MIS5bMIS5a,MIS4-MIS3,MIS2-MIS1冰期-间冰期转换期,通过与天山其它地区所得到的洪积扇和阶地的废弃年龄,基本可以确定天山地区发育洪积扇的废弃是受古气候循环控制,而河流阶地的废弃除了受古气候循环控制外,也受构造运动等其它因素的控制。2)通过对博-阿断裂精河段不同期次洪积扇地貌面位错标志的测量,位错的地貌面标志的位错值呈现丛集性的特点,最小位错值为6.5m,其他位错峰值15.5m,23.5m和29.5m,可以认为位错的冲沟等地貌现象记录了4次古地震事件,最新一次走滑位错产生的走滑位移为6.5m,震级为M7.4或M7.7。3)通过对单一地貌标志位错距离与洪积扇废弃年龄进行计算,得出Fan2b、Fan3a、Fan3b以及观察点1废弃后博-阿断裂精河段的走滑速率分别为2.16±0.18mm/a,1.24±0.13mm/a,3.74±0.68mm/a以及1.42±0.24mm/a,综合多地点的右旋走滑位错量及不同时代的地貌面年龄数据,并考虑滑动历史,运用蒙特卡洛计算方法,可以得出100ka时间以来博-阿断裂精河段的平均走滑速率为1.96﹢0.19/-0.16mm/a。4)对博-阿断裂精河段的古地震事件进行研究,通过对探槽内的崩积楔、断错地层、地层中的裂隙等标志共识别出四次古地震事件,地震发震时间分别为E1(21.9-18.8)ka,E2(18.9-16.3)ka,E3(11.1-7.4)ka,E4(6.8-5.9)ka。地震复发年龄的平均值为4.7±3.1ka,博-阿断裂精河段古地震事件的变异系数(Cov)为0.67,不符合准周期复发的特点。5)博-阿断裂精河段100ka以来的平均走滑速率为1.96﹢0.19/-0.16mm/a。这个数值与Campbell等(2013)在阿拉山口附近得出的走滑速率2.2mm/a近似。天山山体内部的活动构造所造成的N-S地壳缩短速率为4.94mm/a,占据天山山体N-S地壳总缩短速率的47%。

张欣[6](2019)在《小江断裂中北段活动性及其致灾效应研究》文中提出青藏高原强烈隆升所形成的天然地理环境,为西南地区水资源的储蓄和开发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但同时也使得这些地区地质构造复杂,活动断裂发育,现代地震活动极其频繁,因此,以断裂活动性为主的区域构造稳定性研究就显得至关重要。位于四川省宁南县与云南省巧家县交界的白鹤滩大型水电站是金沙江下游干流河段第二个梯级电站,小江断裂中北段(巧家-东川段)作为该水电站库区内最大的活动断裂构造,相对于整个小江活动断裂带来说,其研究程度较低,但该区的地质环境背景复杂,新构造运动与现代地震活动较为强烈,地质灾害十分发育。显然,系统深入的研究小江断裂中北段分布特征和活动性,揭示断裂活动触发地质灾害的特点并总结其致灾效应,对该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防灾减灾具有重要的科学和现实意义。论文在详细参考前人工作的基础上,进行了多次实地的地质调查,利用相应的遥感解译、地球化学、显微构造学,年代学等技术手段,查明了小江断裂中北段的基本特征以及区内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规律。通过大量地质资料(以实地调查所获取的第一性资料为主)、GPS实测地壳变形数据、室内分析测试结果以及地震资料的综合分析,结合数值模拟研究和GIS空间信息分析处理,详细、系统地研究了小江断裂中北段活动性以及活动断裂的地质灾害致灾效应,最终取得了以下主要成果和结论:(1)受川滇菱形块体持续向东南方向侧向挤出的影响,小江断裂带通过不断的发展和演化,最终在巧家对岸的华弹镇附近与则木河断裂带贯通,使得原小江断裂带北端的巧家北至莲塘段被取代,而现今小江断裂带北段起点则在对岸华弹镇西侧与则木河断裂带的松新-华弹断裂顺接。(2)通过对巧家盆地详细的研究分析,对其形成演化有了清晰的认识:巧家盆地迄今为止在形成发展过程中共经历了拉分断陷和不对称断陷两个阶段,前者是则木河断裂带南端与以巧家北-莲塘段为小江断裂带北端共同作用下形成左旋拉分断陷区,而后者则是在则木河断裂带与小江断裂带贯通顺接后,在西侧单向拉张应力作用下的产物。(3)将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CMONOC)所取得的地壳变形新成果数据与实地地质地貌调查相结合,显示小江断裂中北段是第四纪以来活动显着的左旋走滑(兼具逆冲)断裂带,对地壳变形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得到了研究区断裂带现今滑动速率的定量结果,这一结果也与地貌学观点得出的断裂带滑动速率大致吻合。(4)沿小江断裂中北段跨断层布设多条测氡剖面显示,剖面高氡脉冲异常值的大小与断裂带规模以及破碎程度呈正相关,以氡气脉冲峰背值比值(峰值/背景值)作为断裂带相对活动的判别标准表明,溜姑乡-老村子-大塘子一线的断裂相对活动性要高于其余地段。(5)温泉沟露头中断层泥石英颗粒溶蚀形貌特征的统计结果表明,小江断裂北段最近一次强烈活动的时期主要集中在晚更新世,结合X-粉晶衍射测试结果以及岩石高速摩擦实验理论,对该露头及其附近区域出现的明显碳化现象进行研究分析,初步认为碳化现象是表征断裂带发生粘滑(地震)运动的标志。(6)以则木河-小江断裂带为界,研究区构造应力场具明显的分区性,西侧的川滇菱形块体最大主应力迹线由北向南自北西向至今南北向偏转,其应力状态类型主要是以走滑型为主;东侧的华南块体最大主应力方向则相对稳定,主要以北西西向、北西向为主,应力状态类型则主要为走滑型和逆走滑型。在有历史记录以来,该区地震活动的空间分布与区内断裂构造格架关系密切,其强震大多集中在块体的边界活动断裂上,块体内部的断裂构造上多以中强震为主,且地震的活跃期与平静期交替出现,表现出研究区地震活动的时空分布具有明显的不均一性。(7)小江断裂中北段与该区地质灾害的孕育与发生具有密切的关系,主要体现在:(1)断裂的粘滑运动(地震)释放巨大的能量,能够直接触发地质灾害;(2)断裂构造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使该区地形地貌格局发生了剧烈的改变,河流深切,高山峡谷地貌发育,为地质灾害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地形条件;(3)受断裂活动(粘滑、蠕滑)的影响,沿断裂带斜坡岩土体的变形、松动与破坏现象明显,稳定性较差,加之断裂带本身就是破碎和易风化的部位,更容易形成丰富的松散固体物源。在对小江断裂中北段地质灾害发育分布规律详细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6大致灾效应,即地震地质灾害后效应、强度效应、距离效应、方向效应、主动盘效应以及锁固段效应。

姚远,宋和平,陈建波,李帅,贾海梁[7](2018)在《新疆天山南部北轮台断裂带晚第四纪活动速率》文中研究说明北轮台断裂是1条全新世活动断裂,为南天山与塔里木盆地的分界断裂。晚第四纪以来,北轮台断裂的持续活动使得多期洪积地貌面发生了断错变形与褶皱隆升。利用高精度差分GPS,对北轮台断裂阿克艾肯段和砖厂段内的多期地貌面的断层陡坎形态进行了测量。通过大比例尺活动断层填图发现,阿克艾肯段以逆冲作用为主,而砖厂段则是以褶皱隆升为主。利用光释光测年方法,分别得到了不同期次地貌面(Fan4,Fan3b,Fan3c和Fan2)的年龄,发现自Fan4地貌面形成以来,阿克艾肯段的地壳缩短速率(约2.4mm/a)基本保持恒定;同时,晚第四纪以来砖厂段的SN向地壳缩短速率为1.431.81mm/a,较阿克艾肯段有明显下降,推测北轮台断裂带的SN向地壳缩短速率由西向东递减。综合对比南天山山前的逆断裂-褶皱带体系,同样反映出地壳缩短速率由西向东递减的特征。

姚远,陈建波,李帅,宋和平,谢江丽[8](2017)在《天山南缘北轮台断裂东段构造变形样式》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北轮台断裂是一条全新世活动断裂,全长约130 km,构成天山南麓与山前冲洪积扇的界线。北轮台断裂东段(砖厂段)全长8 km,是一条低角度逆冲断层,晚第四纪以来有强烈的活动。通过对变形阶地进行微地貌测量,并选取2个典型变形位置开挖大型跨断层探槽,分析该段断裂的构造样式和演化模式。结果显示,北轮台断裂砖厂段的活动构造样式不是单一的以逆断层作为表现,而是伴随着褶皱挤压隆起,山体向S推挤形成逆冲断层断错地表,在受到来自盆地方向的阻挡,产生反向的挤压应力,沿断层一线构造挤压应力集中,但是在断层的上盘形成拉张区,应力释放的过程中形成了大量小规模的拉张型正断层。

姚远,陈建波,李帅,宋和平,谢江丽[9](2016)在《新疆天山南部北轮台断裂古地震事件反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北轮台断裂是一条全新世活动断裂,全长约70km,构成了南天山南麓与山前洪积扇的界线。该断裂晚第四纪期间活动性较强,为准确分析北轮台断裂的古地震特征,在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对变形的微地貌进行测量,在阿克艾肯和帝禾农业两段开挖两个大型古地震探槽,对北轮台断裂古地震进行了反演模拟推演。结果显示:北轮台断裂古地震活动频繁,阿克艾肯段探槽剖面记录到3次古地震事件,垂直累计位移量4.5m,根据逆断层变形特征,建立古地震模型反演分析,多次古地震事件属于原地同震复发,最新一次古地震事件造成的地表垂直位移量为1.5m左右;帝禾农业段活动性稍弱,对探槽剖面影像解译分析,该段记录古地震事件两次,最新一次事件垂直位错量达到1.1m。北轮台断裂记录的古地震事件与上盘存在侵蚀不整合面、下盘存在生长地层的规律一致。

吴传勇[10](2016)在《西南天山北东东走向断裂的晚第四纪活动特征及在天山构造变形中的作用》文中指出天山是远离板块边界的陆内造山带,特点是构造变形复杂强烈,强震多发。天山南北向的变形速率为20mm/a,约为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汇聚速率的一半左右,这一变形量是如何被天山吸收的,天山的构造变形又是如何进行的,其构造样式如何?这些关键性的问题目前仍存在较大的争论。天山地区主要发育三组构造带,最显着的是位于南北两侧山前与山体近乎平行的逆断层-褶皱带,同时,在山体内部还发育一系列NW向的右旋走滑断裂和NEE向的左旋走滑断裂,这些断裂共同控制了天山的新生代构造变形。目前,对于天山山前的逆断裂系统晚第四纪变形特征和滑动速率等方面研究非常丰富,对天山内部NW向的右旋走滑断裂晚第四纪活动特征也有一些定量数据,而对NEE向断裂晚第四纪以来的活动特征目前尚处空白状态。本文以迈丹断裂为切入点,通过对该断裂晚第四纪以来的运动学特征、滑动速率和古地震活动特征等资料的详细研究,获得西南天山地区NEE向断裂晚第四纪活动参数,同时,通过收集和补充调查天山其他主要活动断裂晚第四纪以来的运动特征,完善天山活动断裂几何学和运动学图像;结合已有研究资料、地震活动特征和GPS数据,研究天山内部不同方向、不同运动性质的断裂的活动特征,分析天山这些断裂在天山的构造变形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天山地区的构造变形样式及其与地震的关系。本文得到的主要认识如下:迈丹断裂东段控制的阿合奇谷地内发育有多级晚第四纪地貌面,利用光释光、10Be暴露年龄以及14C等方法对玉山古溪两岸的阶地年龄进行了限定,并与气候变化序列进行了比对,得到阶地面的废弃形成发生在间冰期或者冰期—间冰期的转换阶段。玉山古溪T6阶地(20ka)之前河流平均下切速率与迈丹断裂的活动速率基本一致,表明晚更新世晚期之前河流的下切与阶地的形成主要受迈丹断裂活动影响,是构造隆升导致的河流快速下切。20ka之后河流的下切速率开始增大,至全新世中晚期,河流下切速率甚至达到12mm/a,远远大于断裂的活动速率,表明晚更新世末期以来河流的下切与阶地面的形成主要受气候因素驱动。全新世以来河流下切速率的快速增大,很可能是由于全新世期间气候快速波动造成的。迈丹断裂是一条全新世活动断裂,该断裂晚第四纪以来以逆冲兼左旋走滑为主,通过精细测量被断错的晚第四纪地貌面和年代学测定,得到断裂的逆冲滑动速率为1.24±0.20mm/a,左旋走滑速率为1.74±0.61 mm/a。迈丹断裂晚第四纪期间发生过多期断错地表的古地震事件,古地震平均复发间隔为33704265a,断裂最新一次古地震事件发生在1.76 ka之后。迈丹断裂是柯坪推覆构造的根部断裂,该断裂晚第四纪以来发生过多次断错地表的强震事件,古地震研究表明,推覆体前缘的柯坪断裂晚第四纪以来也发生过多期古地震事件,而且两条构造上古地震事件的发生年代很接近,尽管我们并不能确定迈丹断裂最新一次古地震事件是否与柯坪塔格断裂上的是否为同一次事件,但这一现象反映该地区地震破裂存在两种可能:(1)迈丹断裂与柯坪塔格断裂上最新一次古地震事件是同一次事件,这表明迈丹断裂与柯坪塔格断裂具有级联破裂的特征;(2)迈丹断裂上最新一次古地震事件与柯坪塔格断裂上的不是同一期事件,分别单独破裂,虽然两条断裂上的古地震事件不是同期破裂,但均发生在1.7ka之后,时间间隔不长,表明柯坪推覆构造根部的迈丹断裂和前缘的柯坪塔格断裂之间可能存在相互的影响或关联,柯坪地区的强震活动具有丛集发生的特征。迈丹断裂晚第四纪活动的发现,表明西南天山柯坪推覆构造与天山其他地区的推覆构造变形变形模式不同,推覆体最前缘的柯坪断裂活动强烈,而根部断裂晚第四纪以来也有很强的活动,断裂的新活动并没有完全迁移到推覆体前缘的新生构造带上,这可能是一种无序或反序的构造变形模式。西南天山地区的左旋走滑运动主要发生在推覆体根部的迈丹断裂上,推覆体前缘的逆断裂—背斜以逆冲运动为主,没有明显的走滑运动。GPS资料表明,普昌断裂以西的地区,应变没有完全闭锁集中在根部的迈丹断裂上,一部分应变通过滑脱面传递到前缘的逆断裂-背斜带上;在柯坪推覆构造的东部地区,从根部的迈丹断裂至前缘的柯坪塔格断裂可能是一个孕震体系,震间的形变主要在推覆体根部的构造上闭锁,前缘构造基本没有明显变形,这可能是柯坪推覆构造东西两侧中小地震活动存在明显差异的主要原因。西南天山还发育两条NEE走向的断裂,通过变形地貌测量与年代学测定得到那拉提断裂晚第四纪以来以左旋逆冲运动为主,断裂逆冲速率2.1mm/a,左旋走滑速率为2.5mm/a;克敏断裂也是一条左旋走滑断裂,断裂的左旋走滑速率为1.5mm/a。西南天山三条NEE向的断裂带吸收了6 mm/a的左旋走滑运动,与塔里木斜向俯冲造成的左旋走滑运动量基本一致,这表明塔里木斜向俯冲造成的左旋走滑运动在西南天山地区基本被分解吸收。西南天山地区吸收了塔里木向天山俯冲汇聚绝大部分的压缩速率和左旋剪切运动,挤压缩短在山体内部和山前的新生褶皱带上均有分配,左旋剪切则主要发生在天山内部高角度的边界断裂上,整个西南天山构成了一个大型的花状构造。在天山南北两侧,构造变形以逆断层为代表的地壳缩短和增厚为特征,而天山内部则为一个大型的剪切带,同时还具有明显的逆冲运动。天山地区主要存在两组走滑断裂,一是NEE向的左旋走滑构造,另一组是NW-NWW向的右旋走滑断裂,这两组断裂主要发育在天山内部,但这些断裂共同调节了山体内部的走滑剪切运动,山体内部高角度的走滑逆冲断裂与山前低倾角的逆冲断裂系共同组成了天山构造变形图像。天山地区的压缩变形主要分布在天山南北两侧的山前地区,而天山内部的活动断裂则具有明显的走滑分量,在剖面上,整个天山形成了一个大型的花状构造。尽管天山整体的构造变形为西强东弱,不同地区变形强度和幅度差异较大,但是天山南北和东西两侧的构造变形样式还是基本对称的。受塔里木块体向北的挤压作用,西南天山地区总体走向为NEE向,南天山东段整体则呈NWW走向,与塔里木与南天山的分界断裂在形态上构成一个“三角形”向北楔入。整个西南天山内部是一个大型的左旋剪切带,南天山东段整体为右旋走滑性质,塔里木和南天山之间的边界断裂以逆冲运动为主。天山北部受到刚性的准噶尔地块的阻挡作用下,北天山西段构造线整体NW—NWW向,而东经90°以东的北天山地区构造线整体为NEE走向,与近东西走向的准噶尔与北天山的分界断裂在形态上构成一个倒“三角形”向南楔入。北天山西段右旋走滑性质的博—阿断裂和喀什河断裂所围限的楔形块体整体向西运动,北天山东段NEE向的左旋走滑断裂构成了倒“三角楔”的东边界,准噶尔与北天山的分界逆冲断裂带是“三角楔”的底界。在近南北向的挤压应力下,天山的构造变形整体以压缩变形为主,山体内部发育的一系列走滑构造带表明天山在东西方向上还存在一定的侧向挤出,这些走滑断裂调节了天山不同地区压缩量的差异。地质数据和GPS资料均证实,天山地区逆冲运动量要明显大于走滑分量,山体内部走滑断裂所控制的块体虽然存在向东西两侧的侧向挤出,但与南北向最大达18mm/a的压缩速率相比,变形速率不高,侧向挤出幅度有限。

二、天山南缘北轮台断裂库尔楚段晚第四纪的最新活动和滑动速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天山南缘北轮台断裂库尔楚段晚第四纪的最新活动和滑动速率(论文提纲范文)

(1)天山构造带上地壳介质各向异性分区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构造活动背景
3 方法与数据
4 天山构造带各台站快波偏振方向的分区特性
    4.1 北天山西段(I区)
    4.2 乌鲁木齐周边地区(II区)
    4.3 南天山东段(III区)
    4.4 南天山西段地区(IV区)
5 天山构造带不同构造分区快波偏振方向的整体特征
6 不同区域慢波时间延迟分布特征
7 讨论与结论

(2)天山造山带及邻区孕震应力场及断裂带活动性特征的数值实验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数值计算模型
2 计算结果分析
    2.1 地壳形变特征
    2.2 地壳岩石圈弹性应变能密度积累速率特征
    2.3 主要断裂带活动特征
3 讨论与结论

(3)南天山霍拉山地区构造活动与地貌演化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1.2 构造地貌学研究方法综述
        1.2.1 流域地貌参数的研究进展
        1.2.2 数值模拟在地貌学的应用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图
    1.4 数据来源
2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气候与水文
    2.3 区域地质
    2.4 区域活动构造
        2.4.1 东天山活动变形特征
        2.4.2 霍拉山及其邻区活动构造
3 霍拉山地区流域地貌分析
    3.1 流域河网提取
    3.2 地形平面分布特征
        3.2.1 坡度和坡向
        3.2.2 地形起伏度
        3.2.3 地形条带剖面
    3.3 流域地貌参数
        3.3.1 面积高程积分值(HI)及曲线
        3.3.2 标准化河流陡峭指数(k_(sn))
        3.3.3 流域形状指数(B_s)
        3.3.4 流域不对称度(AF)
    3.4 河流袭夺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数值模拟的夷平面演化过程
    4.1 基本原理
    4.2 参数选取
    4.3 模型构建和结果对比
        4.3.1 模型构建
        4.3.2 模型结果对比
    4.4 先存倾斜模型分析
        4.4.1 流域形态演化
        4.4.2 标准化河流纵剖面
        4.4.3 流域地貌参数与侵蚀速率
    4.5 本章小结
5 讨论、结论与展望
    5.1 讨论
        5.1.1 霍拉山地区构造活动特征
        5.1.2 霍拉山地貌演化历史及趋势预测
    5.2 主要结论
    5.3 下一步工作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4)东天山库米什断裂晚第四纪运动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目标
    1.2 研究内容与思路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思路
    1.3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4 研究成果和创新点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构造变形特征
    2.2 研究区主要地层
第三章 基于Worldview-2立体像对提取DEM及精度分析
    3.1 Worldview-2立体像对提取DEM原理与步骤
        3.1.1 立体像对提取DEM的原理
        3.1.2 数据处理过程
    3.2 DEM数据精度评价
    3.3 DEM在测量陡坎高度方面的精度
第四章 库米什断裂沿线地貌面分期、定年
    4.1 光释光定年
    4.2 宇宙成因核素定年
    4.3 主要地貌面分期及沉积特征
    4.4 断裂几何展布及沿线断错地貌特征
第五章 库米什断裂晚第四纪变形速率
    5.1 西段多级地貌面滑动速率(Site1)
    5.2 东段多级地貌面滑动速率(Site2,3,4)
    5.3 沿走向断裂位错分布特征
第六章 库米什断裂古地震研究
    6.1 古地震研究方法
    6.2 库米什断裂古地震研究
第七章 讨论
    7.1 库米什断裂在东天山构造变形中的作用
    7.2 地貌面成因探讨
    7.3 影响陡坎高度测量精度的因素分析
第八章 研究结论及存在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课题

(5)博罗可努-阿齐克库都克断裂精河段晚更新世走滑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1.2 研究方法和主要工作
    1.3 论文的主要成果及创新点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与研究现状
    2.1 天山活动构造、构造变形研究现状
    2.2 研究区域出露的新生代地层
    2.3 博-阿断裂研究现状
第三章 博-阿断裂精河段洪积扇分期与定年
    3.1 地貌面分期
    3.2 OSL测年
    3.3 宇宙成因核素定年
    3.4 洪积扇形成原因
第四章 博-阿断裂精河段晚更新世断错地貌及滑动速率
    4.1 博-阿断裂精河段右旋走滑
    4.2 博-阿断裂精河段挤压鼓包
    4.3 博-阿断裂精河段位错地貌数值统计
    4.4 博-阿断裂精河段走滑速率
第五章 博-阿断裂精河段古地震事件
    5.1 古地震研究方法
    5.2 探槽位置选择
    5.3 TC1 探槽古地震分析
    5.4 TC2 探槽古地震分析
    5.5 博-阿断裂精河段探槽古地震序列
第六章 博-阿断裂在天山构造变形中的作用
第七章 认识与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小江断裂中北段活动性及其致灾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断裂构造活动性研究现状
        1.2.2 活动断裂致灾效应研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1.4 论文主要创新点
第2章 地质环境背景
    2.1 区域地质背景
        2.1.1 区域地质构造格架
        2.1.2 区域深部地球物理特征
        2.1.3 区域新构造运动特征
    2.2 研究区地质条件
        2.2.1 地貌
        2.2.2 地层
        2.2.3 断裂构造特征
第3章 小江断裂中北段基本特征
    3.1 小江断裂中北段几何学特征
    3.2 分段特征
        3.2.1 巧家县城-蒙姑乡段
        3.2.2 格勒村-达朵村段
        3.2.3 东川盆地西缘段
    3.3 小江断裂中北段断裂碳化带发育分布特征
    3.4 断陷盆地特征及形成演化
        3.4.1 巧家断陷盆地
        3.4.2 东川断陷盆地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小江断裂中北段活动特征
    4.1 断裂带水系山脊扭错特征
        4.1.1 水系扭错特征
        4.1.2 山脊扭错特征
    4.2 断裂带滑动速率研究
        4.2.1 小江断裂中北段长期平均滑动速率
        4.2.2 小江断裂中北段现今滑动速率
    4.3 小江断裂中北段地球化学异常及断裂活动性分析
        4.3.1 测氡原理与方法
        4.3.2 测线布置
        4.3.3 测量结果与分析
        4.3.4 测氡地球化学异常分析评价
    4.4 断层带石英颗粒溶蚀形貌特征及断裂活动性分析
        4.4.1 样品采集及实验方法
        4.4.2 石英微形貌观测结果与讨论
    4.5 断裂带粘滑高温碳化异常特征及断裂活动性分析
        4.5.1 碳质来源
        4.5.2 成因机制
        4.5.3 构造意义
    4.6 小江断裂中北段现今构造应力场特征
    4.7 小江断裂中北段及邻区地震活动特征研究
        4.7.1 地震带划分
        4.7.2 强震活动的空间分布
        4.7.3 弱震活动的空间分布
        4.7.4 区域地震活动的时间序列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小江断裂中北段地区应力-形变场模拟
    5.1 计算模型的建立与反演参数取值
    5.2 区域应力-形变场基本特征模拟结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小江断裂中北段地质灾害发育分布特征及其致灾机制
    6.1 概述
    6.2 小江断裂中北段地质灾害分布规律
        6.2.1 滑坡分布规律
        6.2.2 泥石流分布规律
    6.3 小江断裂中北段地质灾害发育特征
        6.3.1 滑坡发育特征
        6.3.2 泥石流发育特征
    6.4 1733年东川Ms7.8地震震害调查
    6.5 小江断裂中北段致灾效应研究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小江断裂中北段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
    7.1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7.1.1 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
        7.1.2 评价指标的选取
    7.2 基于AHP-CF法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
        7.2.1 评价单元的确定
        7.2.2 评价原理和方法
        7.2.3 计算各指标确定性系数
        7.2.4 计算各因子权重
        7.2.5 计算各因子确定性权
        7.2.6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
    7.3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7)新疆天山南部北轮台断裂带晚第四纪活动速率(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北轮台断裂的构造地质背景
2 北轮台断裂地貌面划分
    2.1 阿克艾肯段地貌面划分
    2.2 砖厂段地貌面划分
3 地貌面的年龄
    3.1 采样方法和样品测试
    3.2 年龄结果
4 讨论
    4.1 阿克艾肯段和砖厂段的变形机制
    4.2 阿克艾肯断裂段各级地貌面缩短速率
    4.3 砖厂段背斜SN向地壳缩短
    4.4 与邻区构造变形速率的对比
5 结论

(8)天山南缘北轮台断裂东段构造变形样式(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形变带特征
2 探槽揭露研究区构造特征
    2.1 探槽TC01解译
    2.2 探槽TC02
    2.3 研究区构造特征
3 构造样式与演化模式
4 结语

(9)新疆天山南部北轮台断裂古地震事件反演(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断裂地表形变带特征
    1.1 形变带地貌特征
    1.2 形变带地质特征
2 探槽揭露断裂地表、近地表地层变形
    2.1 阿克艾肯段Fan2洪积扇面
    2.2 帝禾农业段T2阶地
3 北轮台断裂古地震事件还原
4 结论

(10)西南天山北东东走向断裂的晚第四纪活动特征及在天山构造变形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天山活动构造、构造变形的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2 论文的研究目标
    1.3 论文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第二章 迈丹断裂晚第四纪活动特征
    第一节 迈丹断裂几何学特征
        2.1.1 区域地质概况
        2.1.2 迈丹断裂东段的几何结构
    第二节 阿合奇谷地第四纪地貌面特征
        2.2.1 阿合奇谷地地貌面划分
        2.2.2 地貌面年龄测定
        2.2.3 阿合奇谷地主要地貌与气候和构造的关系
    第三节 迈丹断裂晚第四纪以来的运动学特征
        2.3.1 断裂断错地貌特征
        2.3.2 断裂晚第四纪滑动速率
    第四节 迈丹断裂古地震特征研究
        2.4.1 迈丹断裂古地震破裂特点
        2.4.2 迈丹断裂晚第四纪以来古地震活动特征
        2.4.3 迈丹断裂古地震复发周期
    第五节 迈丹断裂反映的柯坪推覆构造变形特征
        2.5.1 迈丹断裂晚第四纪活动反映的山前推覆体构造变形特征
        2.5.2 柯坪地区地震活动特征
        2.5.3 GPS资料反映的柯坪地区形变分配特征
    第六节 小结
第三章 西南天山内部NEE向断裂晚第四纪活动特征
    第一节 那拉提断裂晚第四纪运动特征
        3.1.1 断裂基本特征
        3.1.2 断裂带活动的地质地貌证据
        3.1.3 断裂晚第四纪破裂与变形特征
        3.1.4 断裂带的变形机制
    第二节 克敏断裂晚第四纪运动特征
        3.2.1 断裂基本特征
        3.2.2 断裂晚第四纪滑动速率
    第三节 NEE向断裂运动特征反映的西南天山构造变形特征
        3.3.1 西南天山地区活动构造图像及运动学特征
        3.3.2 GPS资料反映的西南天山地区断裂活动特征
        3.3.3 NEE向断裂反映的西南天山构造变形特征
第四章 天山构造变形样式与机制
    第一节 天山地区深部构造特征
    第二节 天山活动构造图像与运动学特征
        4.2.1 天山山前的逆冲构造系统
        4.2.2 NW-NWW向右旋走滑断裂
        4.2.3 NEE向左旋走滑断裂
        4.2.4 天山内部的正断层
        4.2.5 小结
    第三节 天山地区地震活动特征
        4.3.1 天山中小地震分布特点
        4.3.2 天山强震地表破裂特征
        4.3.3 天山地区地震活动特征
    第四节GPS反映的天山地区地壳形变特征
        4.4.1 资料来源
        4.4.2 天山主要活动构造的变形速率
        4.4.3 天山地区GPS运动特征
        4.4.4 塔拉斯-费尔干纳断裂滑动速率与西南天山动力学特征
    第五节 天山构造变形样式与机制
        4.5.1 天山构造变形样式
        4.5.2 天山构造变形机制
第五章 主要认识及存在的问题
    5.1 主要结论
    5.2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5.3 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未来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BRIEF INTRODUTION TO THE AUTHOR
在读期间发表的主要论文
在读期间负责与参加的主要科研项目

四、天山南缘北轮台断裂库尔楚段晚第四纪的最新活动和滑动速率(论文参考文献)

  • [1]天山构造带上地壳介质各向异性分区特征[J]. 李金,高原,王琼.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21(04)
  • [2]天山造山带及邻区孕震应力场及断裂带活动性特征的数值实验分析[J]. 王子韬,程惠红,董培育,庞亚瑾,张怀,石耀霖. 地球物理学报, 2020(11)
  • [3]南天山霍拉山地区构造活动与地貌演化特征研究[D]. 李含雪. 浙江大学, 2020(02)
  • [4]东天山库米什断裂晚第四纪运动特征[D]. 汪思妤.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2019
  • [5]博罗可努-阿齐克库都克断裂精河段晚更新世走滑特征[D]. 胡宗凯.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2019(02)
  • [6]小江断裂中北段活动性及其致灾效应研究[D]. 张欣. 成都理工大学, 2019(02)
  • [7]新疆天山南部北轮台断裂带晚第四纪活动速率[J]. 姚远,宋和平,陈建波,李帅,贾海梁. 地震地质, 2018(01)
  • [8]天山南缘北轮台断裂东段构造变形样式[J]. 姚远,陈建波,李帅,宋和平,谢江丽. 内陆地震, 2017(04)
  • [9]新疆天山南部北轮台断裂古地震事件反演[J]. 姚远,陈建波,李帅,宋和平,谢江丽. 工程地质学报, 2016(06)
  • [10]西南天山北东东走向断裂的晚第四纪活动特征及在天山构造变形中的作用[D]. 吴传勇.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2016(02)

标签:;  ;  ;  ;  ;  

天山南缘北仑台断裂库尔楚段晚第四纪活动及滑动速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