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绿化用地土壤肥力诊断与综合评价——以广州市长虹苗圃为例

城市绿化用地土壤肥力诊断与综合评价——以广州市长虹苗圃为例

一、城市园林绿化用地土壤肥力诊断与综合评价——以广州市长虹苗圃为例(论文文献综述)

柳清[1](2021)在《基于景观生态服务过程的济南市生态空间结构研究》文中认为城市当前依然存在的灰霾污染、城市热岛、城市雨岛、水污染等城市病使得生态空间景观生态服务供给略显不足,单纯依靠生态环境功能区保护性规划、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及资源环境底线思维开发管控作为生态空间规划顶层设计来突出生态要素保护和关键性约束略显欠缺,在有限的自然资源约束条件下,未来城市生态空间如何进行优化、规划和调控,以提升生态空间景观生态服务有效供给水平、确保景观生态服务高效可持续供给,进而提高服务需求群体或服务需求区的实际受益情况是生态空间结构优化目标和方向。本文基于景观生态服务过程认知生态空间结构,从服务供给区(简称SPA)和服务关联区(简称SCA)2个层面识别并解析支撑景观生态服务过程的生态空间结构关键性组成部分基本特征及关联性特征,并对其服务绩效进行评价,依据服务绩效评价结果及其限制因素提取,探寻生态空间结构优化路径与空间调控模式,一方面创新城市生态空间结构优化范式,另一方面为高效服务型生态空间规划编制提供理论支撑与技术方法。论文核心研究内容包括:首先,现状解析。通过对当前生态空间的自然本底条件、面临的景观生态服务需求及现有生态空间规划主要规划内容和技术手段分析和归纳,综合判断当前生态空间规划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当前生态空间规划景观生态服务供需空间错配、生态空间优化及修复任务不明确、生态空间优化及修复规划技术方法欠缺、景观生态服务有效供给水平较低,本研究基于景观生态服务过程进行生态空间结构识别及优化研究,为解决上述生态空间规划不足之处提供了新方向。其次,结构识别。由景观生态服务过程及生态空间结构内涵可知,景观生态服务过程分析涉及服务供给区和服务关联区,分别对应生态空间结构中不同关键性组成部分。借助Arcgis软件平台,基于生态空间结构识别依据和识别方法与理论,综合运用表征模型、二元适宜性模型、加权适宜性模型及过程模型,针对不同服务类型下生态空间结构关键性组成部分所支撑的不同服务过程,采取适宜的方法对生态空间结构关键性组成各部分进行识别和提取,形成不同服务类型下生态空间结构;在此基础上,对生态空间结构关键性组成部分基本特征进行解析,并基于生态空间结构关联性分类体系,对生态空间结构关联性特征进行解析。再次,绩效评价。通过定性分析发现生态空间结构关键性组成部分位置关系决定了区域单元所需承载的景观生态服务类型与服务需求区服务可得性,进而选取服务复合性指标和服务可得性指标,引入Hellwig模型,定量分析并验证生态空间结构各组成部分与服务绩效之间的关联性;其次,基于生态空间结构各组成部分与服务绩效之间的关联性验证结果,构建由服务供给区和服务关联区组成的评价维度,基于生态空间结构服务绩效评价逻辑和评价基准,从自然属性和格局属性2个层面选取指标,构建生态空间结构服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最后通过组合传统TOPSIS方法、灰色关联分析法、矢量投影法与二次加权算法,建立生态空间结构服务绩效动态评价模型和静态评价模型,分别对不同服务类型下及综合服务类型下生态空间结构服务绩效评价结果的差异性进行分析。最后,优化调控。在自然地域分异理论、短板理论和复杂系统协同演化理论指导下,提出基于生态空间结构服务绩效评价结果,对生态空间结构关键性组成部分进行优化分区;构建障碍度诊断模型定量识别各分区服务绩效主要限制因素,选择服务绩效限制因素入手,对其阻碍程度大小进行排序,依此确定各分区主要的优化路径及秩序;在此基础上,针对优化路径,分别制定相应的具体的可实施的空间调控模式,并结合研究实际地形地貌特征和生态功能区规划成果将研究区划分为5个景观带,并与上述优化分区结果进行空间叠加,依照分区优化路径,确定不同优化分区在不同景观带内相应的空间调控模式组合及实施对象;最后制定空间调控模式实施保障性措施。论文的研究成果,在理论上创新城市生态空间结构优化范式,提出了基于限制因素指引的生态空间结构关键性组成部分分区优化范式,形成了一种促进生态空间结构协同演化、服务绩效有序提升的优化秩序;在实践上,为以景观生态服务高效可持续供给为目标的城市生态空间结构服务绩效提升规划编制实践工作提供规划技术支撑。

周文洁[2](2020)在《北京市通州区不同绿化用地土壤肥力特征及评价》文中认为随着北京市城市副中心(通州区)建设的不断深入,有限的土壤资源从原来主要提供农业需求,转为主要满足居民观光、休闲和居住需求,多数成为绿化用地。由于过去耕地种类的不同,造成土壤性质千差万别。全面准确掌握区域内不同绿化用地土壤肥力特征及影响因素,并进行土壤肥力评价,是后续合理管理通州区有限土壤资源的关键。为此,我们分别选取果园、苗圃、城市绿地、造林绿化工程等集中园林绿化土壤类型,各30、38、21、20个样点,采集0-20cm、20-40cm、40-60cm深度土壤,测定其理化性质。使用单因子肥力评价法及内梅罗综合指数法对土壤肥力进行评价;对各肥力指标进行相关性及主成分分析,并评价各肥力指标对土壤肥力的贡献程度。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不同绿化用地土壤p H均值最小为8.09,容重分别为0.54 g·cm-3-1.81 g·cm-3、0.76 g·cm-3-1.81 g·cm-3、1.25 g·cm-3-1.93 g·cm-3、0.74 g·cm-3-1.90 g·cm-3,有机质分别为1.70 g·kg-1-46.68 g·kg-1、1.03 g·kg-1-31.30 g·kg-1、5.44 g·kg-1-46.59 g·kg-1、2.03g·kg-1–54.56 g·kg-1,全氮分别为0.19 g·kg-1-3.11 g·kg-1、0.13 g·kg-1-1.25 g·kg-1、0.27g·kg-1-1.10 g·kg-1、0.10 g·kg-1-1.27 g·kg-1,有效磷、速效钾、碱解氮平均含量最低分别为13.21 mg·kg-1、107.51 mg·kg-1、16.70 mg·kg-1;阳离子交换量均大于10 cmol·kg-1,处于中等偏高水平。不同土层中,果园、城市绿地速效钾、碱解氮含量较高,p H较低;苗圃、造林绿化工程则相反。随土壤深度的增加,四种绿化用地全氮、碱解氮含量均降低,速效钾含量先减少后增加;果园、苗圃、造林绿化工程有机质降低,阳离子交换量先减少后增加,城市绿地有机质含量先减少后增加,阳离子交换量降低;果园、城市绿地、造林绿化工程容重增加,有效磷含量降低,苗圃容重、有效磷均先增加后降低。(2)四种绿化用地土壤有机质、全氮均处于中等偏低水平;碱解氮处于4级以下标准的土壤监测点最低占比为75%,含量较低;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大部分处于4级以上标准,含量均较高。果园、苗圃、城市绿地、造林绿化工程的土壤综合肥力指数范围分别为:0.61-0.96、0.59-0.71、0.61-0.99、0.53-0.79,且果园、城市绿地0-60cm土壤肥力的综合指数均较大;各绿化用地综合指数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均降低。各绿化用地各土层综合肥力指数基本均小于0.9,土壤肥力处于贫瘠水平;而果园、城市绿地0-20cm土壤综合肥力指数分别为0.96、0.99,土壤肥力处于中等水平。(3)相关性分析表明:果园0-20cm土壤有机质仅与碱解氮正相关性较强,20-40、40-60cm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均与速效养分和阳离子交换量相关性较强,相关系数最大为0.86;其余绿化用地各层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阳离子交换量间均为正相关关系。主成分分析表明,果园、城市绿地表层土壤肥力的主要影响因素分别为:有机质、全氮,20-40、40-60cm土壤则为全氮、有机质;苗圃0-20、40-60cm土壤肥力主要受速效钾的影响,有机质对20-40cm土壤肥力影响最大;对造林绿化工程土壤肥力影响最大的因素分别为:碱解氮、阳离子交换量、有机质。土壤p H、容重是对四种绿化用地土壤肥力影响最小的因素。(4)建议在后续四种绿化用地的管理过程中,需要再充分利用土壤累积的磷素、钾素的同时,注重添加有机肥;城市绿地、造林绿化工程多松土,降低土壤容重;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土壤肥力,为植被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岳璐[3](2020)在《基于农业城市主义的哈尔滨市香坊区老旧社区更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居民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而老旧社区出现了物质性老化、结构及功能性衰退等一系列问题,呈现出的环境破败、公共设施老化、社区活力缺失等现状亟需改善。同时注意到近年来社区居民自发的农业种植现象普遍,他们对绿色食品的需求和田园生活的向往,使其对农业种植有一种特殊的情结。在此背景下,为解决老旧社区更新问题,考虑将城市农业融入老旧社区的规划、设计、管理各方面,构建基于农业城市主义的老旧社区更新的理论框架,从全新的角度探索老旧社区的更新策略。首先,本研究对国内外有关农业城市主义、社区更新以及社区尺度的城市农业的发展历程及理论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并对国内外社区尺度的城市农业实践案例进行对比分析并总结可借鉴的经验;针对哈尔滨市香坊区老旧社区进行实地调研,总结社区存在的现状物质空间、农业种植及社区管理方面的问题,同时了解居民对于城市农业融入老旧社区的态度和看法,以上研究为更新策略的提出奠定了理论及实践基础。其次,从我国相关政策法规支持、城市可持续性发展趋势、老旧社区价值多样性体现、城市农业功能效益显着等方面进行分析,并结合实地调研及问卷调查分析结果得出老旧社区更新引入城市农业具有可行性。最后,在对农业城市主义理论应用解析的基础上,构建基于农业城市主义的老旧社区更新框架,采用“融合”的更新方式,从规划、设计、技术、管理层面分别提出单元空间融合、系统空间融合、循环技术融合、多方机制融合的老旧社区更新策略,并在策略的指导下以哈尔滨市锅炉厂片区为例进行社区系统空间更新规划,以哈锅二新区及东兴市场为例进行社区单元环境提升的更新设计,提出社区单元物质循环系统更新的构想,给出多方机制参与的实施建议。本研究尝试通过风景园林、城市规划、建筑学、生态学等多学科的立体交融,探索快速城市化背景下老旧社区更新融合城市农业的发展模式,实现城市老旧社区的全面更新和整体提升,进而使其重新融入现代化城市环境中。通过改善物质空间环境、基础设施条件、管理制度等维持社区的自我有序发展;利用城市农业创造良好的社区户外活动空间,激活社区的生机与活力;采用农业城市主义的理念,维持与延续老旧社区的特质,促进其可持续发展。希望本研究对指导城市老旧社区的更新、改善社区居民的生活环境、推动我国城市老旧社区的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及实践参考。

蒋五一[4](2019)在《特大型城市多尺度生态用地分类与适应性规划研究 ——以上海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的快速城市化已经改变了原有的城市生态系统与格局,尤其是特大型城市,自然生态空间不断被挤压,面临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如城市热岛、洪涝、水土气污染等,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下降,生态风险加大,已影响到城市和区域可持续发展。解决这些日趋复杂的社会—生态问题,任何单一学科无法独立完成,需要生态学、环境科学、城市规划学、管理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和协作。生态用地作为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空间载体,日益受到国内外学者和管理部门的重视,成为近年来多个学科研究的热点。然而,城市生态用地规划管理存在着用地分类标准不一、规划体系不清等问题,并且单一尺度的静态规划难以适应多层次规划管理的需求,不利于规划目标的逐级细化和落地实施,迫切需要从理论上加以梳理和研究。为此,本论文以特大型城市上海的生态用地为研究对象,基于景观生态学、城市生态学、城市规划学和适应性管理等相关理论和方法,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空间尺度,对现行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城市规划用地分类和城市绿地分类三大土地分类系统进行整合优化,提出覆盖城乡的生态用地分类标准和新的生态用地分类系统,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多空间尺度的生态用地适应性规划方法。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提出新的生态用地分类标准和分类系统。通过不同空间尺度的整合,提出科学的生态用地分类标准。在中国现行的土地管理体系中,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城市规划用地分类和城市绿地分类等三个分类体系共同起作用,但各自为政、缺乏统筹,本文整合三种分类体系,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空间尺度和管理层级出发,凝练出相应的、科学的、覆盖城乡的生态用地三级分类标准和分类系统。(2)构建了多层级、多尺度的生态用地管理评价体系。对不同尺度,提出和采取不同的生态用地评价标准和方法。在宏观层面,依据上海的生态环境特点选取较为关键的生境质量、固碳服务、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等四个指标,采用InVEST模型进行生态用地综合评价,为市域生态功能分区提供依据;在中观尺度,选取生境质量、固碳能力、产水服务、粮食供给等四个指标,既保持与宏观尺度的连续性又体现研究区的特点,对青浦区练塘镇的生态用地进行评价分析,以此进一步细化生态用地的管理等级和功能分区,并划定生态控制单元,通过规划控制指标约束下一层级的生态用地规划设计;在微观尺度,对具体地块采取多目标方案模拟和问卷调查的方法,进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比较和公共参与评价,讨论练塘镇长田社区的生态用地规划设计的合理性,并作为地块规划管理决策的关键信息。(3)建立了与行政层级、管理需求相适应的规划管理方法。宏观层面,确定生态用地主体功能分区和总体管控目标,起着总体引导的作用;中观层面,划定生态用地的管理单元和用地管理等级,进行指标规划控制,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微观层面,结合产业发展诉求、公众意愿和管理政策等因素,进行适应性方案设计,起着管理实施的作用。通过不同尺度的规划技术方法,逐层分解生态用地的管理目标和要求,逐步落实生态用地管理政策,实现既能逐层分解规划任务又能保证上下协同的适应性规划管理体系。本论文形成了特大型城市多尺度、体系化的生态用地规划管理技术方法,将生态用地规划技术衔接现行的城市用地管理体系,有助于提升城市生态用地管理的效能。并以特大型城市上海为例,实证应用了本文的主要思想和技术方法,研究结果不仅为上海市生态用地的分尺度、分层次管理提供理论参考和技术支持,对于其他特大型城市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张敏[5](2019)在《临汾市城区道路绿化植物多样性及其与土壤因子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提高引发了人口密集、交通堵塞、环境污染、生态退化等一系列重大的现实问题,为了解决城市化进程带来的一系列问题,通过城市园林绿化营造生态环境、改善城市生存空间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城市道路绿地和城市土壤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城市道路绿化植物多样性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研究,对于改善城市人居环境、促进城市生态系统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临汾市32条道路作为植物多样性研究对象,从植物物种组成、物种丰富度、频度、植物群落生态结构及植物多样性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以19条道路作为土壤理化性质研究对象,从容重、总孔隙度、饱和含水量、毛管持水量、饱和导水率、ph值、电导率、有机质含量及全氮全磷含量等方面进行了分析。通过SPSS软件对土壤理化性质进行了方差分析,研究了土壤理化性质相关性及植物多样性指数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并对比不同深度土壤化学性质与植物多样性指数之间的相关程度强弱。研究结果如下:(1)临汾市所调查范围内道路绿化植物种类共有36种,隶属于19科,29属,其中木本植物占总数的88.9%,共有32种。木本植物中常绿树种8种,落叶树种24种;乔木16种,灌木16种。在乔木层中出现频度及丰富度均较高的有国槐、二球悬铃木、一球悬铃木、杨树、圆柏、毛白杨、雪松等;在灌木层中,大叶黄杨(球)、丁香、山桃、紫薇、木槿、石榴等的出现频度及丰富度较高;草本花卉丰富度较低。临汾市所调查范围内道路绿化植物常绿与落叶树种的物种比例为1:3;乔木与灌木树种的物种比例为1:1,具体到分车绿带中乔木树种与灌木树种的物种比例在(1:0.5)1:8之间。(2)临汾市道路中一板两带和三板四带的道路断面形式应用频率最高,均为43.75%;且34.38%的道路垂直结构为乔木+灌木+绿篱,28.13%的道路只有乔木层。(3)临汾市所调查道路中,68.42%的一级道路绿化应用5种及以上植物;50%的二级道路仅应用一种植物;三级道路均由单一植物组成。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Simpson多样性指数(D)、Pielou均匀度指数(E)在一级道路中,均呈现出乔木层<灌木层的特征,在二级道路中均呈现出乔木层>灌木层的特征。植物多样性水平随着道路等级的增加而升高。(4)临汾市道路土壤容重>1.26 g·cm-3的占42.11%,土壤容重较大,土壤较紧实;土壤总孔隙度<50%的占42.11%,土壤饱和含水量<52g的占78.95%,土壤毛管持水量<45g的占68.42%,土壤饱和含水率>1 mm/min的仅占10.53%,土壤总孔隙度较小,土壤保水、通气和透水能力较差。土壤容重与土壤总孔隙度、土壤饱和含水量、土壤毛管持水量、土壤饱和导水率呈现显着负相关(P<0.01);土壤总孔隙度与土壤饱和含水量、土壤毛管持水量、土壤饱和导水率呈现显着正相关(P<0.01)。(5)临汾市道路土壤PH值平均值为8.53整体偏强碱性,电导率平均值为284.03μS/cm整体偏高,有机质含量平均值为8.502 g·kg-1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全氮含量平均值为0.243 g·kg-1处于极低水平,全磷含量平均值为0.786 g·kg-1处于中下水平。通过对不同深度土壤的化学性质进行显着性差异分析可知,深层土壤比表层土壤偏碱性;土壤电导率和土壤全磷含量在不同深度土壤下不存在显着差异;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全氮含量显着高于深层土壤。(6)通过对土壤化学性质进行相关性分析可知,土壤ph值与土壤电导率、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全氮含量和土壤全磷含量均呈现显着负相关(P<0.01);土壤电导率与土壤全氮含量、土壤全磷含量呈现显着正相关(P<0.01),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现正相关(P<0.05);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全氮含量和土壤全磷含量三者互相呈现显着正相关(P<0.01)。(7)通过对道路植物多样性指数与不同深度土壤化学性质进行相关性分析得知,深层土壤的化学性质与道路植物多样性之间有更多的显着相关性。

陈祥,朱本国,陈康,徐福银,胡艳燕,包兵[6](2016)在《丘陵地苗圃地形改造后的土壤理化特性研究》文中提出选择原有地形为典型丘陵地形、经大幅度的地形改造后以平地为主的苗圃基地重庆渝北区龙兴镇御临河半岛苗圃基地为调查对象。通过土壤常规理化指标和有效土层厚度的调查,了解地形改造后土壤的肥力水平、酸碱度、物理状况、可用的土壤数量等,研究高强度地形改造后的土壤特征。

丛晓峰,黎斌,陈昊[7](2015)在《西安植物园新建城市绿地土壤肥力综合评价》文中提出为了研究城市新建绿地土壤的肥力状况,以典型新建绿地西安植物园新区为研究对象,结合内梅罗公式,选用容重、饱和导水率、有机质、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阳离子交换量、pH八个指标作为土壤肥力影响因子对不同干扰状况下城市新建绿地的土壤进行综合肥力评价,研究各因子对肥力的影响力。结果显示:作为城市新建绿化用地,西安植物园新区的土壤综合肥力水平较差,有机质(0.94%)、速效氮(8.26mg·kg-1)、速效磷(8.43mg·kg-1)含量极低;土壤偏弱碱性(pH值为7.85);速效钾含量(115.5mg·kg-1)适中;土壤容重(1.51g·cm-3)过高,饱和导水率(20.87mm·h-1)过低,不同区域差异显着;不同因子对城市绿化用地土壤综合肥力指数的影响力土壤的饱和导水率>容重>速效氮>有机质>速效钾>阳离子交换量>速效磷>pH值。

田宇[8](2015)在《北京市4个市属公园绿地土壤肥力评价研究》文中指出绿地土壤是所有园林植物保持旺盛生长势的物质基础,土壤为各种园林植物生长提供了必需的水、肥、气、热等条件,绿地土壤质量好坏直接关系到所有园林植物的生存和生长质量,并直接影响公园景观生态功能的发挥。目前,一些公园植株出现了衰弱现象,例如香山公园的黄栌区、玉渊潭公园的樱花区等,另外,管理者对公园内园林植物养护管理较为粗放,对土壤的养护毫无针对性,施肥采用大面积普施复合肥,没有因地制宜。了解肥力情况是否满足植物生长需求,是避免园林植物出现不良症状的有效方法之一。本研究主要针对4个公园的绿地土壤进行调查,在此基础上对绿地土壤的化学性质和肥力水平进行评价,找出植物出现衰弱、枯死等问题与土壤肥力的直接关系,提出对公园绿地土壤的养护措施。主要结论如下:1、分析测定与土壤肥力相关的土壤化学性质香山公园碱解氮含量较为丰富,其他3个公园均有不同程度的缺氮现象;陶然亭公园有效磷含量较为丰富,其它3个公园磷元素分布极不平衡,园区内差异较大;所调查的4个公园速效钾含量较为丰富,能够满足植物的生长需求;有机质含量属于中等水平(参照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土壤肥力状况分级标准),玉渊潭公园较低,香山公园较为丰富;香山公园的土壤pH值偏酸性,其它3个公园的土壤偏碱性;4个公园的全盐量含量均很低,不会对植物造成不良影响。2、从单因子、分肥力、综合肥力三个方面分析,获得4个市属公园的土壤肥力水平市属公园绿地不同样点之间土壤养分含量变化差异较大,76.47%的土壤处于一般肥力水平,处于肥沃水平的土壤仅占14.71%,另外还有8.82%的土壤处于贫瘠水平,公园土壤没有很肥沃土壤。具体来看:(1)香山公园采样土壤肥力水平分为两个等级即肥沃和一般水平,所占比例分别为33.33%和66.67%;香山公园土壤肥力的主要制约因子为土壤有效磷含量,其次为速效钾含量。香山公园采样土壤的有机质、碱解氮含量较丰富;(2)玉渊潭公园采样土壤分为三个等级,土壤肥沃、一般和贫瘠水平所占的比例分别为6.67%、73.33%、20.00%;玉渊潭公园土壤肥力的主要制约因了为土壤碱解氮的含量,其次为有效磷。(3)颐和园采样土壤分为三个等级,即肥沃、一般和贫瘠。74.29%土壤处于一般水平,14.29%的土壤为肥沃,还有11.43%的土壤处于贫瘠状态;颐和园土壤肥力的主要制约因子为土壤有效磷含量,其次为碱解氮;(4)陶然亭公园采样土壤肥力水平也分为两个等级即肥沃和一般水平,所占比例分别为15.38%和84.62%。陶然亭公园土壤肥力的主要制约因子为土壤碱解氮的含量,此外土壤全盐量较高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土壤的综合肥力水平;3、提出4个市属公园的有针对性的土壤施肥管护建议(1)对香山公园的蛤蟆山黄栌区、白松亭、蟾蜍峰、驯鹿坡和索道中站等5个地点施用磷钾肥含量较为丰富的复合肥料。(2)对玉渊潭公园开山路口坡顶加大有机肥的施用,对竹径南口、水榭北坡、玉树临风等应补充尿素等肥料。玉渊潭公园绿地土壤pH值普遍较高,建议多施用酸性肥料,如氨基酸等。(3)对颐和园公园的如意门施用氮含量较高的肥料,玉澜堂施用草炭和速效肥料,畅观堂和南湖岛区域施用磷含量较高的复合肥料,十三亩区施用磷、钾肥含量较高的复合肥料。(4)对陶然亭公园北门绿地和名亭园绿地施用磷钾元素为主的复合肥料,对西部欧陆区域施用氮肥。

伍海兵,李爱平,方海兰,郝冠军[9](2015)在《绿地土壤孔隙度检测方法及其对土壤肥力评价的重要性》文中指出为研究不同测定方法对土壤孔隙度大小及孔隙度对土壤肥力的影响,以上海辰山植物园典型绿地土壤和自然土壤为例,分析农业和林业2种检测方法对土壤孔隙度测定结果的影响;以上海世博会规划区典型土样为例,分析主要物理指标对绿地土壤评价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2种方法测定绿地土壤孔隙度差异明显,其中农业方法测定的总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均显着高于林业方法(P<0.05),但毛管孔隙度差异不显着;2种方法测定的自然土壤的孔隙度各组成差异不显着(P>0.05);林业方法更适宜绿地土壤孔隙度的检测;非毛管孔隙度比土壤容重对绿地土壤肥力影响大(P<0.01),应作为绿地土壤肥力评价的重要指标。

赵丹,马俊杰[10](2013)在《城市园林绿地土壤肥力调查与评价研究》文中提出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西安浐灞地区不同绿地类型下土壤的理化特性。结果表明:浐灞生态区城市绿地020 cm土层的土壤容重平均为1.54 g/cm3,土壤密度偏大,不利于园林植物根系的生长;土壤整体呈碱性,pH在8.5以上的占80%;除雁鸣湖区域外,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氮含量普遍较低,全磷、速效磷、全钾、速效钾含量较高。浐灞生态区绝大部分绿地土壤肥沃程度均处于中等以下水平(P<1.5),整体肥力偏低。

二、城市园林绿化用地土壤肥力诊断与综合评价——以广州市长虹苗圃为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城市园林绿化用地土壤肥力诊断与综合评价——以广州市长虹苗圃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景观生态服务过程的济南市生态空间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1.3 政策背景
        1.1.4 地区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概况
        1.3.1 国内相关研究
        1.3.2 国外相关研究
        1.3.3 国内外文献综述简析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空间尺度界定
        1.4.3 研究方法
    1.5 论文框架
第2章 理论方法与研究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与辨析
        2.1.1 生态系统服务与景观生态服务
        2.1.2 景观生态过程与景观生态服务过程
        2.1.3 生态空间与生态空间结构
    2.2 基于景观生态服务分类的生态空间类型划分
        2.2.1 景观生态服务类型划分依据
        2.2.2 景观生态服务分类
        2.2.3 生态空间类型划分
    2.3 基于景观生态服务过程的生态空间结构识别依据与方法
        2.3.1 生态空间结构组成
        2.3.2 生态空间结构组成关联性分类体系
        2.3.3 景观生态服务过程与生态空间结构关系
        2.3.4 生态空间结构识别方法与理论模型
    2.4 生态空间结构服务绩效评价框架
        2.4.1 生态空间结构服务绩效评价逻辑
        2.4.2 生态空间结构服务绩效评价基准
        2.4.3 生态空间结构服务绩效评价数学理论模型
    2.5 生态空间结构优化内涵及优化范式
        2.5.1 生态空间结构优化内涵
        2.5.2 生态空间结构优化范式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济南市生态空间现状解析
    3.1 济南市生态空间数据库的搭建
        3.1.1 数据类型及来源
        3.1.2 基础数据预处理方法
    3.2 济南市生态空间自然本底要素空间特征概况
        3.2.1 地形要素空间特征
        3.2.2 气候要素空间特征
        3.2.3 水文要素空间特征
        3.2.4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要素空间特征
        3.2.5 自然文化要素空间特征
    3.3 济南市生态空间景观生态服务需求分析
        3.3.1 气体调节与气候调节服务需求
        3.3.2 水文调节服务需求
        3.3.3 土壤保持服务需求
        3.3.4 生境服务需求
        3.3.5 生态文化服务需求
    3.4 现有生态空间规划存在的问题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济南市生态空间结构识别与解析
    4.1 生态空间结构识别原则
        4.1.1 总体原则
        4.1.2 个别原则
    4.2 生态空间结构识别方法
        4.2.1 气体调节服务空间结构识别方法
        4.2.2 气候调节服务空间结构识别方法
        4.2.3 洪水防御服务空间结构识别方法
        4.2.4 水污染调节服务空间结构识别方法
        4.2.5 水资源供给服务空间结构识别方法
        4.2.6 土壤保持服务空间结构识别方法
        4.2.7 生境服务空间结构识别方法
        4.2.8 生态文化服务空间结构识别方法
    4.3 生态空间结构组成部分基本特征
        4.3.1 气体调节服务空间结构基本特征
        4.3.2 气候调节服务空间结构基本特征
        4.3.3 洪水防御服务空间结构基本特征
        4.3.4 水污染调节服务空间结构基本特征
        4.3.5 水资源供给服务空间结构基本特征
        4.3.6 土壤保持服务空间结构基本特征
        4.3.7 生境服务空间结构基本特征
        4.3.8 生态文化服务空间结构基本特征
    4.4 生态空间结构组成部分关联性特征
        4.4.1 气体调节服务空间结构关联性特征
        4.4.2 气候调节服务空间结构关联性特征
        4.4.3 洪水防御服务空间结构关联性特征
        4.4.4 水污染调节服务空间结构关联性特征
        4.4.5 水资源供给服务空间结构关联性特征
        4.4.6 土壤保持服务空间结构关联性特征
        4.4.7 生境服务空间结构关联性特征
        4.4.8 生态文化服务空间结构关联性特征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济南市生态空间结构服务绩效评价
    5.1 结构与服务绩效之间关联性验证
        5.1.1 关联性验证方法
        5.1.2 关联性验证结果
    5.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5.2.1 评价指标选取
        5.2.2 评价指标内涵及量化方法
    5.3 评价模型构建
        5.3.1 动态评价模型
        5.3.2 静态评价模型
    5.4 生态空间结构服务绩效解析
        5.4.1 不同服务类型下服务绩效解析
        5.4.2 综合服务类型下服务绩效解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济南市生态空间结构优化调控
    6.1 生态空间结构优化原则
        6.1.1 服务供给多样性与协同性原则
        6.1.2 局部差异性与整体共轭性原则
        6.1.3 前瞻性与实用性相结合原则
    6.2 生态空间结构优化分区
        6.2.1 二级优化分区结构及类型
        6.2.2 二级优化分区方法及技术流程
        6.2.3 二级优化分区划定结果
    6.3 生态空间结构优化路径提取
        6.3.1 优化路径提取方法及技术路线
        6.3.2 服务绩效限制因素锚定结果
        6.3.3 不同优化分区优化路径提取结果
    6.4 优化路径空间调控模式及实施策略
        6.4.1 优化路径空间调控模式
        6.4.2 空间调控模式实施方法
        6.4.3 空间调控模式实施保障性措施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2)北京市通州区不同绿化用地土壤肥力特征及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进展
        1.3.1 果园土壤肥力
        1.3.2 苗圃土壤肥力
        1.3.3 城市绿地土壤肥力
        1.3.4 造林绿化工程土壤肥力
        1.3.5 土壤肥力评价方法
        1.3.6 通州区土壤肥力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自然概况
    2.2 土壤样品采集
    2.3 实验室测定方法
    2.4 土壤肥力评价方法
        2.4.1 单因子肥力评价
        2.4.2 内梅罗综合指数评价
    2.5 数据处理
3 不同绿化用地土壤肥力特征
    3.1 结果与分析
        3.1.1 pH
        3.1.2 土壤密度
        3.1.3 有机质
        3.1.4 全氮
        3.1.5 碱解氮
        3.1.6 有效磷
        3.1.7 速效钾
        3.1.8 阳离子交换量
    3.2 讨论
    3.3 小结
4 不同绿化用地土壤肥力评价
    4.1 结果与分析
        4.1.1 单因子肥力评价
        4.1.2 内梅罗综合指数评价
    4.2 讨论
    4.3 小结
5 不同绿化用地土壤肥力相关性及主成分分析
    5.1 结果与分析
        5.1.1 相关性分析
        5.1.2 主成分分析
    5.2 讨论
        5.2.1 不同绿化用地土壤肥力相关性分析
        5.2.2 不同绿化用地土壤肥力主成分分析
    5.3 小结
6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3)基于农业城市主义的哈尔滨市香坊区老旧社区更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老旧社区环境问题
        1.1.2 食物相关问题
        1.1.3 社区农业种植的兴起
        1.1.4 “田园情结”心理需求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辨析与界定
        1.3.1 社区
        1.3.2 老旧社区
        1.3.3 社区更新
        1.3.4 社区农业
        1.3.5 城市农业
        1.3.6 农业城市主义
    1.4 国内外有关农业城市主义的研究进展
        1.4.1 国外研究进展
        1.4.2 国内研究进展
    1.5 国内外有关社区更新的研究进展
        1.5.1 国外研究进展
        1.5.2 国内研究进展
    1.6 国内外有关社区尺度的城市农业研究进展
        1.6.1 国外研究进展
        1.6.2 国内研究进展
    1.7 研究内容与方法
        1.7.1 研究内容
        1.7.2 研究方法
    1.8 研究技术框架与创新点
        1.8.1 研究技术框架
        1.8.2 研究创新点
    1.9 本章小结
2 国内外社区尺度的城市农业实践案例
    2.1 国外实践案例
        2.1.1 西雅图P-patch社区农园
        2.1.2 荷兰奥古斯都别墅的厨房菜园
        2.1.3 芝加哥盖瑞康莫尔青少年中心的屋顶农园
        2.1.4 澳大利亚昆士兰州“可食街道”
    2.2 国内实践案例
        2.2.1 上海创智农园
        2.2.2 上海百草园
        2.2.3 上海“天空菜园”
        2.2.4 北京褐石公寓阳台花园
    2.3 国内外案例总结
    2.4 本章小结
3 哈尔滨市香坊区老旧社区现状调研分析
    3.1 调研相关内容
        3.1.1 研究地概况
        3.1.2 调研时间与方法
        3.1.3 调研对象与地点
        3.1.4 调研具体内容
    3.2 老旧社区现状实地调研结果分析
        3.2.1 物质空间环境现状分析
        3.2.2 农业种植现状分析
        3.2.3 社区管理现状分析
        3.2.4 实地调研分析总结
    3.3 关于将城市农业引入老旧社区的问卷设计及调查结果分析
        3.3.1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发放
        3.3.2 受访者基本情况分析
        3.3.3 居民对社区环境现状满意度分析
        3.3.4 居民对老旧社区引入城市农业的态度及偏好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老旧社区更新引入城市农业的可行性分析
    4.1 我国相关政策法规支持
        4.1.1 国家性政策法规
        4.1.2 其他相关政策法规
    4.2 符合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趋势
        4.2.1 城市农业与可持续发展
        4.2.2 城市社区更新与可持续发展
    4.3 老旧社区价值多样性体现
        4.3.1 历史价值
        4.3.2 文化价值
        4.3.3 艺术价值
        4.3.4 经济价值
    4.4 城市农业功能效益显着
        4.4.1 生产功能和经济效益
        4.4.2 景观功能和生态效益
        4.4.3 生活功能和社会效益
    4.5 老旧社区发展城市农业的可行性总结
        4.5.1 老旧社区具备农业生产所需资源
        4.5.2 老旧社区具备农业生产的特殊优势
        4.5.3 老旧社区具备农业活动的实践基础
        4.5.4 老旧社区发展城市农业的劣势与风险
    4.6 本章小结
5 基于农业城市主义的老旧社区更新策略构建
    5.1 农业城市主义相关理论应用解析
        5.1.1 连贯式生产性城市景观理论
        5.1.2 农业城市主义理论
        5.1.3 食物都市主义理论
        5.1.4 食物敏感型规划与城市设计理论
    5.2 基于农业城市主义的老旧社区更新框架制定
        5.2.1 更新原则
        5.2.2 更新方法
        5.2.3 更新框架
    5.3 规划层面:系统空间融合——社区-农业空间系统构建的更新策略
        5.3.1 农业生产系统空间构建
        5.3.2 加工-运输-分配-消费空间构建
        5.3.3 废弃物处理与回收空间构建
    5.4 设计层面:单元空间融合——社区-农业环境提升的更新策略
        5.4.1 农业生产空间更新
        5.4.2 加工-运输-分配-消费空间更新
        5.4.3 废弃物处理与回收空间更新
    5.5 技术层面:循环技术融合——社区农业实施技术保障的更新策略
        5.5.1 水分循环技术
        5.5.2 养分循环技术
    5.6 管理层面:多方机制融合——社区农业管理运行保障的更新策略
        5.6.1 政府层面
        5.6.2 企业层面
        5.6.3 社区层面
        5.6.4 居民层面
    5.7 本章小结
6 更新策略应用研究——以锅炉厂片区为例的哈尔滨市老旧社区更新规划设计
    6.1 基地概况
        6.1.1 基地位置及条件
        6.1.2 基地历史沿革及现状
        6.1.3 更新目标
    6.2 规划层面:社区系统空间的更新规划
        6.2.1 生产空间规划
        6.2.2 加工-运输-分配-消费空间规划
        6.2.3 废弃物处理与回收空间规划
    6.3 设计层面:社区环境提升的更新设计
        6.3.1 农业生产空间更新设计
        6.3.2 加工-运输-分配-消费空间更新设计
        6.3.3 废弃物处理与回收空间更新设计
    6.4 技术层面:社区物质循环系统更新构想
        6.4.1 水分循环技术实施
        6.4.2 养分循环技术实施
    6.5 管理层面:多方机制参与的实施建议
        6.5.1 政府层面建议
        6.5.2 企业层面建议
        6.5.3 社区层面建议
        6.5.4 居民层面建议
    6.6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特大型城市多尺度生态用地分类与适应性规划研究 ——以上海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对象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区域
    1.2 相关研究进展
        1.2.1 生态用地内涵与分类研究进展
        1.2.2 生态用地评价研究进展
        1.2.3 生态用地规划管理研究进展
        1.2.4 研究进展的探讨
    1.3 研究的理论基础
        1.3.1 景观生态学与景观尺度
        1.3.2 城市生态学与生态规划
        1.3.3 适应性管理与适应性规划
    1.4 现实问题与科学问题
        1.4.1 现实问题分析
        1.4.2 科学问题提出
    1.5 研究目的与选题意义
        1.5.1 研究目的
        1.5.2 选题意义
    1.6 研究内容与研究创新
        1.6.1 研究内容
        1.6.2 研究创新
    1.7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生态用地的相关分析与分类优化
    2.1 生态用地的概念与空间尺度划分
        2.1.1 生态用地的概念界定
        2.1.2 生态用地、生态系统服务和城市发展的关系
        2.1.3 生态用地空间尺度的划分
    2.2 现行土地利用分类体系与探讨
        2.2.1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体系
        2.2.2 城市规划用地分类体系
        2.2.3 城市绿地分类体系
        2.2.4 风景名胜区用地分类
        2.2.5 现行用地分类体系比较探讨
        2.2.6 生态用地分类的问题探讨
    2.3 生态用地的规划管理分析与探讨
        2.3.1 生态用地管理的发展历程
        2.3.2 生态用地规划管理发展趋势
        2.3.3 生态用地的规划管理多层次特征
        2.3.4 生态用地规划管理的层次差异性
        2.3.5 生态用地规划管理的协同需求
    2.4 专家访谈意见汇总分析
        2.4.1 有关生态用地概念范畴的认识
        2.4.2 有关生态用地分类与管理的认识
    2.5 生态用地分类体系优化
        2.5.1 生态用地分类原则
        2.5.2 生态用地优化分类
        2.5.3 生态用地分类体系衔接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市域尺度的生态用地评价与规划
    3.1 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
        3.1.1 上海市概况
        3.1.2 上海重要相关规划
        3.1.3 数据来源
    3.2 研究思路与方法
        3.2.1 研究思路
        3.2.2 评价指标选取依据
        3.2.3 生态系统固碳服务评价方法
        3.2.4 生态系统生境服务评价方法
        3.2.5 生态系统水源涵养服务评价方法
        3.2.6 生态系统土壤侵蚀评价方法
        3.2.7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综合评价方法
    3.3 上海市生态用地的演变
        3.3.1 上海市土地利用的结构变化
        3.3.2 上海市土地利用的相互转化
    3.4 上海市生态系统的生态效应评价
        3.4.1 上海市生态系统固碳服务评价
        3.4.2 上海市生态系统生境质量评价
        3.4.3 上海市生态系统水源涵养服务评价
        3.4.4 上海市生态系统土壤侵蚀评价
    3.5 上海市生态系统服务综合性评价和重要性分级
    3.6 上海市生态用地的总体性规划
        3.6.1 上海市生态用地主体功能分区
        3.6.2 上海市生态用地管理分级
        3.6.3 上海市生态用地总体控制指标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镇域尺度的生态用地评价与规划
    4.1 宏观尺度对中观尺度引导
    4.2 研究区域概况与数据来源
        4.2.1 研究区域练塘镇概况
        4.2.2 练塘镇重要空间规划
        4.2.3 数据来源
    4.3 研究思路与方法
        4.3.1 研究思路
        4.3.2 评价指标选择依据
        4.3.3 评价指标计算方法
    4.4 研究结果与讨论
        4.4.1 练塘镇关键生态系统服务评估
        4.4.2 练塘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分级
    4.5 练塘镇生态用地的控制性规划
        4.5.1 练塘镇生态用地分区管控
        4.5.2 生态用地控制单元的作用
        4.5.3 生态控制单元划分的原则
        4.5.4 生态用地控制指标的内容
        4.5.5 生态控制单元导则的编制
        4.5.6 局部地块生态控制单元案例——长田社区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社区尺度的生态用地规划设计与实施
    5.1 中观尺度对微观尺度控制
    5.2 研究区域概况与数据来源
        5.2.1 长田社区概况
        5.2.2 数据来源
    5.3 研究方法与思路
        5.3.1 研究思路
        5.3.2 多情境方案设计
        5.3.3 问卷调查法
        5.3.4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比较法
    5.4 研究结果与讨论
        5.4.1 长田社区土地利用多目标方案模拟
        5.4.2 长田社区多方案适用性调查访谈
        5.4.3 长田社区多方案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比较
        5.4.4 长田社区土地利用方案优化调整
    5.5 社区生态用地规划管理实施方法
        5.5.1 规划管理策略
        5.5.2 规划实施措施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生态用地的适应性规划管理探讨
    6.1 生态用地规划管理视角的探讨
    6.2 生态用地规划管理的诉求探讨
        6.2.1 生态服务功能的偏好诉求
        6.2.2 社会经济发展的诉求
        6.2.3 规划相关者的诉求
    6.3 生态用地规划管理的技术方法探讨
        6.3.1 分层级适应的规划方法
        6.3.2 多尺度递进的规划方法
        6.3.3 多功能复合化设计的方法
    6.4 生态用地适应性规划管理的框架体系
        6.4.1 适应性规划管理的技术流程
        6.4.2 规划管理的层级分解
        6.4.3 规划管理的体系协同
        6.4.4 规划管理的实施与调整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专家访谈
附录二:长田社区问卷调查表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5)临汾市城区道路绿化植物多样性及其与土壤因子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1.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城市道路绿地研究进展
        1.2.2 城市道路土壤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2.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自然概况
    2.2 道路及道路绿化植物调查方法
        2.2.1 选样方法
        2.2.2 测量内容
        2.2.3 多样性指标的测度方法
    2.3 土壤取样及理化性质测定方法
        2.3.1 土壤取样方法
        2.3.2 土样处理
        2.3.3 土壤物理性质测定方法
        2.3.4 土壤化学性质分析方法
    2.4 数据分析
3.结果与分析
    3.1 临汾市道路绿化物种组成及植物多样性
        3.1.1 物种组成分析及出现频度
        3.1.2 物种丰富度的比较
        3.1.3 常绿和落叶树种的多样性比较
        3.1.4 乔木和灌木树种的多样性比较
        3.1.5 观赏特性的多样性分析
        3.1.6 植物群落生态结构分析
        3.1.7 临汾市道路植物多样性指数分析
        3.1.8 不同等级道路植物多样性分析
    3.2 临汾市道路土壤理化性质
        3.2.1 临汾市道路土壤物理性质
        3.2.2 临汾市不同道路间土壤物理性质的显着性分析
        3.2.3 临汾市道路土壤物理性质的相关性分析
        3.2.4 临汾市道路土壤化学性质
        3.2.5 临汾市不同道路间土壤化学性质的显着性分析
        3.2.6 临汾市不同深度道路土壤化学性质的显着性分析
        3.2.7 临汾市道路土壤化学性质的相关性分析
    3.3 临汾市道路植物多样性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分析
    3.4 临汾市道路植物多样性与不同深度土壤化学性质的相关性分析
4.讨论
    4.1 城市道路物种组成及植物多样性
    4.2 城市道路土壤理化性质
        4.2.1 城市道路土壤物理性质
        4.2.2 城市道路土壤化学性质
    4.3 城市道路植物多样性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
5.结论
    5.1 临汾市道路绿化物种组成及植物多样性
    5.2 临汾市道路土壤理化性质
    5.3 临汾市道路植物多样性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
参考文献
ABSTRACT
附录一 :调查样地分布图
致谢

(7)西安植物园新建城市绿地土壤肥力综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域概况
    1.2 肥力评价方法
    1.3 样品的采集与分析
        1.3.2 样品分析方法
        1.3.4 数据处理与评价方法数据分析采用Excel 2007和SPSS 17.0软件。
2 结果与分析
    2.1 影响西安植物园新区土壤肥力单因子特征
    2.2 土壤肥力质量综合评价
    2.3 影响城市绿化用地土壤肥力的主要因素
3 讨论

(8)北京市4个市属公园绿地土壤肥力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土壤肥力研究进展
        1.2.1 国外土壤肥力研究进展
        1.2.2 国内绿地土壤肥力研究进展
        1.2.2.1 土壤肥力评价指标的选择研究
        1.2.2.2 土壤肥力的评价方法研究
        1.2.2.3 我国不同地点土壤肥力的研究
        1.2.3 小结
    1.3 研究内容
        1.3.1 确定研究对象
        1.3.2 测定公园绿地土壤的化学性质
        1.3.3 公园绿地土壤单因子肥力分析
        1.3.4 公园绿地土壤综合肥力评价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实验研究法
        1.4.3 修正的内梅罗指数法
    1.5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香山公园
        2.1.2 玉渊潭公园
        2.1.3 颐和园
        2.1.4 陶然亭公园
    2.2 实验方法
        2.2.1 样品处理方法
        2.2.2 土壤化学性质的测定方法
    2.3 土壤综合肥力评价方法
3 公园土壤的化学性质测定与分析
    3.1 公园土壤碱解氮含量测定与分析
    3.2 公园土壤有效磷含量测定与分析
    3.3 公园土壤速效钾含测定与分析
    3.4 公园土壤有机质含量测定与分析
    3.5 公园土壤pH值测定与分析
    3.6 公园土壤全盐量含量测定与分析
    3.7 小结
4 土壤综合肥力评价与分析
    4.1 4个公园不同采样点土壤综合肥力分布特征
        4.1.1 香山公园
        4.1.2 玉渊潭公园
        4.1.3 颐和园
        4.1.4 陶然亭公园
    4.2 公园土壤综合肥力分布特征
    4.3 小结
5 4个公园土壤施肥管护建议
    5.1 香山公园黄栌生长区域土壤施肥管护措施
    5.2 玉渊潭公园樱花生长区域土壤管护措施
    5.3 颐和园土壤管护措施
    5.4 陶然亭公园土壤管护措施
    5.5 小结
6 结论
    6.1 明确4个市属公园绿地土壤的化学性质
    6.2 获得4个市属公园绿地土壤的肥力水平
    6.3 有针对性的提出4个市属公园绿地土壤的施肥管护建议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第一导师简介
第二导师简介
致谢

(9)绿地土壤孔隙度检测方法及其对土壤肥力评价的重要性(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域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域概况
    1.2 研究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测定方法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孔隙度影响
    2.2 非毛管孔隙度作为绿地土壤肥力评价的重要性评价
3 结论与讨论

(10)城市园林绿地土壤肥力调查与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2 样地设置与土壤样品采集
    1.3 测定指标与方法
    1.4 土壤综合肥力评价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土壤容重
    2.2 土壤化学性质
        2.2.1 p H。
        2.2.2 有机质。
        2.2.3 氮、磷、钾。
    2.3 土壤肥力质量综合评价
3 结论与讨论

四、城市园林绿化用地土壤肥力诊断与综合评价——以广州市长虹苗圃为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景观生态服务过程的济南市生态空间结构研究[D]. 柳清.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02)
  • [2]北京市通州区不同绿化用地土壤肥力特征及评价[D]. 周文洁.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6)
  • [3]基于农业城市主义的哈尔滨市香坊区老旧社区更新研究[D]. 岳璐.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4)
  • [4]特大型城市多尺度生态用地分类与适应性规划研究 ——以上海为例[D]. 蒋五一. 华东师范大学, 2019(11)
  • [5]临汾市城区道路绿化植物多样性及其与土壤因子相关性研究[D]. 张敏. 山西农业大学, 2019(07)
  • [6]丘陵地苗圃地形改造后的土壤理化特性研究[J]. 陈祥,朱本国,陈康,徐福银,胡艳燕,包兵. 中国园艺文摘, 2016(03)
  • [7]西安植物园新建城市绿地土壤肥力综合评价[J]. 丛晓峰,黎斌,陈昊. 陕西林业科技, 2015(06)
  • [8]北京市4个市属公园绿地土壤肥力评价研究[D]. 田宇. 北京林业大学, 2015(04)
  • [9]绿地土壤孔隙度检测方法及其对土壤肥力评价的重要性[J]. 伍海兵,李爱平,方海兰,郝冠军.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15(01)
  • [10]城市园林绿地土壤肥力调查与评价研究[J]. 赵丹,马俊杰. 安徽农业科学, 2013(33)

标签:;  ;  ;  ;  ;  

城市绿化用地土壤肥力诊断与综合评价——以广州市长虹苗圃为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