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偏瘫的早期康复

脑卒中偏瘫的早期康复

一、脑卒中所致偏瘫的早期康复(论文文献综述)

付晨,李薇,刘晓萱[1](2022)在《运动想象疗法联合视觉反馈训练在脑卒中偏瘫病人早期康复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运动想象疗法联合视觉反馈训练对脑卒中偏瘫病人早期肢体功能锻炼效果的影响。方法:将160例脑卒中偏瘫病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80例,对照组仅实施常规康复锻炼及治疗,干预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实施运动想象疗法联合视觉反馈训练,比较两组病人出院时及出院后4周、8周肢体功能恢复情况。结果:出院时、出院后4周、出院后8周,干预组病人运动功能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平衡能力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动想象疗法联合视觉反馈训练可显着提高早期康复中脑卒中偏瘫病人的肢体功能。

冼洪霞,刘永林,湛婷婷[2](2022)在《卒中偏瘫患者在中频脉冲治疗仪基础上落实早期康复锻炼的效果》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卒中偏瘫患者开展中频脉冲治疗同时配合早期康复锻炼的临床价值及康复治疗效果。方法选取高州市人民医院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收治的卒中偏瘫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 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各40例。对照组患者中, 男24例, 女16例, 年龄(62.63±4.05)岁, 仅接受中频脉冲治疗。观察组患者中, 男26例, 女14例, 年龄(62.89±4.42)岁, 应用中频脉冲治疗仪+早期康复锻炼(心理康复、肢体功能康复锻炼、日常生活能力训练、肌肉与关节被动训练、主动训练等, 并配合针灸)。对比两组临床康复效果, 结果采用χ2检验、t检验。结果两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低于同组治疗前, 且观察组[(10.54±3.02)分]明显低于对照组[(15.71±4.32)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203, P<0.001);观察组治疗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为(68.54±6.02)分、运动功能评分为(60.81±5.02)分, 对照组分别为(61.71±6.32)分、(55.42±4.27)分, 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t=4.949、5.172, 均P<0.001);观察组生活质量各项评分均显着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满意度为95.00%(38/40), 高于对照组的80.00%(32/4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14, P=0.042)。结论在中频脉冲治疗仪治疗卒中偏患者过程中, 开展早期康复锻炼, 不仅有利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改善, 同时可显着提高其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 从而取得理想的康复效果。

白梅[3](2021)在《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卒中患者偏瘫步态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观察研究低频重复经颅磁(LF-rTMS)治疗对脑卒中患者偏瘫步态的影响。研究方法:筛选符合条件并完成研究的脑卒中偏瘫患者总共40例,随机将入选患者分成两组,即实验组和对照组,并对这两组所有患者予以常规的序贯康复治疗,每天30分钟,每周5天,连续6周治疗。主要包括:运动法疗、物理因子疗法、作业治疗和传统康复治疗等。操作者选择1Hz刺激频率在实验组患者健侧大脑的初级运动皮质区(M1区)进行rTMS刺激治疗;对照组患者则接受同样的假性rTMS刺激,治疗时间20分钟,每周5天,连续6周。治疗前后,由同一组专业人员对受试者步态参数、临床功能评分、神经电生理进行评估检测。记录步态参数、Fugl-Meyer量表中下肢部分(FMA)评分、MEP潜伏期、中枢运动传导时间。治疗前各组一般资料参数评价结果无显着差异(P>0.05)。研究结果:(1)治疗6周后,实验组和对照组较rTMS治疗前比较,步长增大[(37.60±7.22 VS 29.85±8.55,32.40±6.00 VS 28.45±7.56)cm],步速加快[(45.45±10.79 VS 29.10±8.55,32.40±5.87 VS 27.35±7.16)cm/s],步宽降低[(12.26±2.17 VS 15.59±2.15,14.07±1.84 VS 15.64±2.10)cm],步频增大[(50.75±5.65 VS 39.45±4.84,44.05±3.44 VS 38.95±3.47)步/分钟]。实验组步长、步速、步宽、步频改善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2)步长对称比、摆动时间对称比和支撑时间对称比,实验组和对照组较治疗前,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最大髋关节屈伸角度较rTMS治疗前均增大[(37.38±3.81 VS 26.04±4.14,33.86±3.66 VS 26.16±4.3)度],实验组较对照组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最大膝关节屈伸角度较rTMS治疗前均增大[(48.52±4.25VS 34.40±4.28,43.32±4.18 VS 34.66±3.69)度],实验组较对照组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最大踝关节背屈、跖屈角度增大[(18.75±3.96 VS 17.46±3.08,18.53±2.51 VS 17.71±2.74)度],但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4)与治疗前相比,对照组和实验组下肢运动功能FM A评分均增加[(31.25±5.63 VS 22.25±5.55,25.30±6.78 VS 23.50±5.31)分],实验组改善显着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5)实验组和对照组较rTMS治疗前MEP潜伏期降低[(32.44±1.51 VS 34.42±1.16,34.06±0.61 VS 34.15±0.66)ms],6周治疗后,实验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CMCT显着降低,对照组降低不明显[(19.90±0.42 VS 21.19±0.78,21.38±0.62 VS 21.41±0.60)ms],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通过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健侧大脑半球,可以提高患者步行速度,提高稳定性和对称性,达到改善脑卒中患者偏瘫步态的目的,促进下肢运动功能恢复。

熊文君[4](2021)在《PNF技术治疗脑梗死早期偏瘫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PNF技术治疗脑梗死早期偏瘫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将64例脑梗死早期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32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物理因子治疗、传统针刺及康复护理。对照组按照Brunnstrom分期给予相应治疗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运用PNF技术,治疗时间为4周。采用简化Fugl-Meyer(FMA)评分表、Holden步行能力(FMA)、Berg平衡量表(BBS)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量表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的FMA评分、Berg评分、MBI评分和Holden步行分级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PNF技术治疗脑梗死早期偏瘫患者可有效提高其运动功能,并改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张琼帅[5](2021)在《头穴丛刺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的临床观察及其抗痉挛效应机理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临床试验通过头穴丛刺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评价头穴丛刺在改善患者肢体痉挛程度、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动物实验主要以头穴丛刺对大脑中动脉闭塞后肢体痉挛大鼠模型进行干预,探析头穴丛刺对抑制性神经递质GABA及其受体GABAA、GABAB的表达,及对BDNF/Trkb-KCC2信号通路的影响,探究头穴丛刺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临床研究:将72例确诊为中风后肢体痉挛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头针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仅采用单独运动疗法治疗,头针组在对照组运动疗法基础上在顶区和顶前区选取5条穴线加用丛刺治疗,每次留针6小时,两组患者均每日治疗1次,每周治疗5天,共治疗4周。干预4周后,使用改良Ashworth评分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对两组患者肌张力分别进行评定,使用简化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表(Fugl-Meyer motor assessment,FMA)对两组患者运动功能分别进行评价,通过改良巴氏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评价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在治疗前(-3~0天)、治疗后(第4周±3天)各评价一次。研究人员采用SPSS26.0统计分析软件,对研究所得结果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其中,所得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s)的形式表示,各组组间进行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而组内治疗前后结果对比则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动物实验:将25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5只,模型组10只和头针组10只。对照组常规喂养,不做任何处置,而对模型组和头针组大鼠采用大脑中动脉栓塞方法(MACO)进行脑缺血模型造模。头针组大鼠造模24h后对其采用头穴丛刺法在大鼠百会及左右侧各旁开2mm处针刺,快速捻转1min后留针2h,每日1次,共14d;模型组大鼠造模后正常饲养,每日给予头针组相同强度及时间的抓摸刺激;对照组每日仅给予同头针组相同强度及时间的抓摸刺激。造模24h后对各组大鼠采用Zealonga评分对其神经功能损伤情况进行评价,造模24h及干预14d后对各组大鼠分别采用Narrow ally test进行行为学评价,并采用BL-420S生物机能实验系统检测各组大鼠肌张力。干预14d后,采用TTC染色测定大鼠脑梗死体积。应用石蜡切片及免疫荧光双标测定大鼠梗死区脑皮质内GABA及其受体GABAA和GABAB的表达情况,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三组大鼠梗死部分脑皮质中Trkb及KCC2表达,采用Western Blot检测三组大鼠梗死区脑皮质中BDNF含量及Trkb含量表达。采用SPSS2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Graphpad Prism9.0对统计结果进行描述。结果1.临床研究: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头穴丛刺结合运动疗法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可明显降低患者患侧上肢和下肢的痉挛程度,且疗效优于单独运用运动疗法(P<0.05);经治疗两组患者Fugl-Meyer量表评分均明显提升,头针组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但头针组评分均值仍略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可明显提升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且头穴丛刺联合运动疗法明显优于单独运用运动疗法(P<0.05)。2.动物实验:脑梗死模型造模成功24h后,应用Zealonga评分法对大鼠进行神经功能损伤评价。对照组未出现神经功能损伤情况,模型组与头针组相较于对照组均表现明显神经功能损伤情况(P<0.05),而模型组与头针组则无明显差异(P>0.05)。造模24h后对大鼠进行Narrow ally test行为学测试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与头针组大鼠站立向脑梗死侧转身几率明显增多(P<0.05),而模型组与头针组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干预治疗14天后,相较于对照组,模型组与头针组向脑梗死侧转身几率仍明显偏多(P<0.05)。与模型组相比,头穴丛刺治疗显着降低了Narrow ally test行为学评分。在大鼠造模24h及干预14d后三组进行肌张力检测结果显示:造模24h后,对照组大鼠肌张力未明显改变;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和头针组均出现肌张力明显增高(P<0.05);经14d治疗后,对照组及模型组肌张力较治疗前均未明显改变,头针组治疗后较其治疗前及模型组治疗后肌张力均明显减低(P<0.05)。干预14d后,对大鼠脑组织切片并进行TTC染色后观察结果显示:对照组大鼠脑组织未出现梗死区域,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和头针组可见明显梗死区域(P<0.05)。而头穴丛刺治疗后与模型组对比,头针组梗死体积显着降低(P<0.05)。干预14d后,免疫荧光检测各组大鼠脑皮质GABA、GABAA、GABAB中含量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缺血侧脑皮质中GABA表达明显减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头针组大鼠缺血侧脑皮质中GABA表达有所提高(P<0.05),但其表达水平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缺血侧脑皮质中GABAA表达明显减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头针组大鼠缺血侧脑皮质中GABAA表达有所提高(P<0.05),但其表达水平仍低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缺血侧脑皮质中GABAB表达明显减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头针组大鼠缺血侧脑皮质中GABAB表达有所提高(P<0.05),但其水平同样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14d后,免疫荧光法检测各组大鼠脑皮质中KCC2及Trkb表达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损伤侧皮质中KCC2表达明显减低(P<0.05),而头针组大鼠经头穴丛刺治疗后KCC2表达有所提升,与模型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损伤侧皮质中Trkb表达明显减低(P<0.05).而经头穴丛刺治疗,与模型组对比头针组Trkb表达进一步减低,头针组与模型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14d后,采用Western Blot检测三组大鼠梗死区脑皮质中BDNF及Trkb含量,表达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损伤侧皮质中BDNF表达减低,头针组大鼠经治疗后与模型组相比BDNF表达明显上调(P<0.05);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损伤侧皮质中Trkb表达明显减低(P<0.05),经头穴丛刺治疗,与模型组对比头针组Trkb表达进一步减低,与模型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临床研究结果表明,头穴丛刺联合运动疗法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可明显减低患者患侧上肢及下肢的痉挛程度,可明显提升患者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表明头穴丛刺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具有临床有效性。2.头穴丛刺疗法干预缺血性脑卒中模型大鼠,可减小脑梗死体积,减低大鼠的痉挛程度,使大鼠行动能力得到提升,对损伤神经具有保护作用。3.头穴丛刺疗法干预缺血性脑卒中模型大鼠,可上调损伤侧皮质抑制性神经递质及其受体含量表达,减低痉挛程度。4.头穴丛刺疗法干预缺血性脑卒中模型大鼠,可调节损伤侧皮质BDNF/Trkb-KCC2信号通路表达,BDNF/Trkb-KCC2信号通路可能是头穴丛刺疗法降低大鼠痉挛状态的作用机制。结合临床与基础两方面研究结果可得出结论:头穴丛刺疗法对中风后肢体痉挛具有明确治疗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整损伤侧脑组织内神经递质有关。头穴丛刺疗法基于中医学“形神合一”理论,依据“治神调形”法则,本研究为其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提供临床及实验证据。

姜洋[6](2021)在《Bobath技术辅以石蜡疗法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改善效果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课题旨在探究Bobath技术辅以石蜡疗法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康复效果,其中对患者上肢肌张力以及运动功能作为观察指标,以期找到在临床中可操作、易行的护理方法,帮助患者减轻身体、心理负担,让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康复得到促进,协助患者早日回归正常生活。方法:本研究采用Bobath技术辅以石蜡疗法对缺血性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的患者进行一护一理方法干预,运用单纯随机方法分组,将一140一例患者分为对一照组、观一察组,每组各一70例。对照组一为一常规护理及Bobath技术,观察组一为一常规护理和Bobath技术以及石蜡疗法。两组干预时间均为3周,每周6天。在干预前、干预后对观察组及对照组患者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改良Ashworth量表评定。观察Bobath技术辅以石蜡疗法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的护理效果。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49)<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两组可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基线资料对比患者入组后,护理干预实施前,将观一察组与对一照组的患者基本资料进行对比,基本资料有年龄、性别、瘫痪肢体、病程时间。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49)>0.05,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无统一计一学差异,具有可行性分析。2肌张力比较(1)临床护理干预3周一后,一观一察组干预前后的患者、对照组干预前后的患者,通过改良Ashworth量表评价的肌张力上等级均有所降低。经一统计学分析,有统计学差异((49)<0.05)。(2)与对照组的肌张力水平相比较,观察组患者总的临床效果更佳。经统计学对比分析结果显示,(49)<0.05,有的显着性差异。3运动功能(1)3周临床护理后,对照组和观察组的患者在干预前与干预后,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均所提高,且经过统计学分析比较,(49)<0.05,有差异显着性。(2)观察组患者的运动功能评分优于对照组,统计学数据结果分析为(49)<0.05,两组有统计学差异,两一组的比一较具一有可行性分析。结论:1石蜡疗法、Bobath技术在脑卒中后患者肌张力异常和运动功能下降问题上,都可以有着良好的临床效果。2脑卒中后肌张力异常增高,运动功能下降方面,石蜡疗法和Bobath技术两种叠加的护理效果优于单一的Bobath技术。

陈双琴[7](2019)在《“互联网+延续护理”干预方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康复效果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以“知信行”为理论基础,制定“互联网+延续护理”干预方案,探讨该方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康复的效果,为脑卒中患者康复的延续性护理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从湖南省某三级甲等医院神经内科筛选出符合研究条件的8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41例)和干预组(41例)。两组患者在住院期间均接受神经内科常规护理和急性期的早期康复护理。对照组实施常规出院指导,出院后予3个月的电话随访、家庭随访和门诊随访,为居家患者提供康复指导;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为期3个月的“互联网+延续护理”干预。本研究在出院时、出院后6周、出院后3个月这三个时间点均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运动评估量表(MA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慢性病自我效能感量表(SSC)、脑卒中专门生存质量量表(SS-QOL)和脑卒中功能锻炼依从性问卷(EAQ)对两组研究对象进行调查,并进行效果评价。使用SPSS 17.0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定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时,采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非正态分布时,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定性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对多次测量的结果进行分析,同时间点组间的采用独立两样本t检验。结果(1)干预前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岁)、脑卒中类型、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医保类型、肢体肌力分级、居住状况、个人月收入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运动评估量表(MAS)、慢性病自我效能感量表(SSC)、脑卒中专门生存质量量表(SS-QOL)和脑卒中功能锻炼依从性问卷(EAQ)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2)干预组患者在出院后6周、出院后3个月,MAS评分、ADL评分、SSC评分、SS-QOL评分和EAQ评分与出院时之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组间方差分析表明,干预组在出院后6周和3个月时,干预组的MAS评分、ADL评分、SSC评分、SS-QOL评分和EAQ评分均显着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中,出院3个月EAQ评分与出院后6周相比,有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组中,出院后3个月与出院后6周相比,EAQ的评分有所提高,但提高的幅度较出院后6周与出院时有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互联网+延续护理”干预方案能有效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康复,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自我效能、生存质量和功能锻炼依从性。

徐秀君[8](2017)在《对脑卒中所致偏瘫患者进行早期综合康复训练的效果探讨》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对脑卒中所致偏瘫患者进行早期综合康复训练的临床效果。方法:将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接诊的82例脑卒中所致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常规治护组(n=41)和早期训练组(n=41)。对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的药物治疗和护理。在此基础上,对早期训练组患者进行早期综合康复训练。比较两组患者患肢功能的恢复情况及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上肢FMA评分、下肢FMA评分、肢体感觉功能评分和QOLSS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治疗后其上肢FMA评分、下肢FMA评分、肢体感觉功能评分和QOLSS评分均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常规治护组患者相比,早期训练组患者接受治疗后其上肢FMA评分、下肢FMA评分、肢体感觉功能评分和QOLSS评分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卒中所致偏瘫患者进行早期综合康复训练能够促进其患肢运动功能和感觉功能的恢复,提高其生活质量。

林源[9](2017)在《脑梗死急性期偏瘫患者简易日常活动功能训练方案的制定与适用性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旨在基于脑梗死急性期偏瘫患者的活动功能调查结果分析和文献回顾,构建以任务为导向的简易日常活动功能训练方案,并在脑梗死急性期偏瘫人群中应用,观察方案对其神经功能缺损、活动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ADL)的影响以及患者主观感受,为促进脑梗死急性期偏瘫患者康复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方法:1.脑梗死急性期偏瘫患者简易日常活动功能训练方案的制定:先对脑梗死急性期偏瘫患者活动功能进行调查后进行因素分析,基于分析结果和文献回顾,在康复专家的指导下制定康复方案初稿,然后进行预实验、修改形成简易日常活动功能训练方案。2.脑梗死急性期偏瘫患者简易日常活动功能训练方案的适用性分析:纳入脑梗死急性期偏瘫患者25名,使用简易日常活动功能训练方案干预8周,观察干预过程中,研究对象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活动功能和ADL的变化,分别在干预前、干预4周和干预8周时进行评定。同时观察在干预过程中研究对象的依从性和主观感受。结果:1.脑梗死急性期偏瘫患者简易日常活动功能训练方案的制定:调查结果显示脑梗死急性期偏瘫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缺损、活动功能障碍和ADL下降。多重线性回归显示:功能性步行能力分级(FAC)(P<0.0001)和上肢喝水动作评分(P<0.01)是影响ADL的独立因素。2.脑梗死急性期偏瘫患者简易日常活动功能训练方案的适用性分析:简易日常生活功能训练方案干预过程中,执行和检测过程均安全顺利,无任何意外和不良反应发生,且NIHSS评分、患侧握力、喝水动作评分、平衡功能、功能性步行能力(平路和楼梯)、巴氏指数(BI)和它的所有条目(除了大小便控制)在4周和8周时和基线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25);喝水动作评分、平衡功能、功能性步行能力(平路和楼梯)和BI中的穿衣和活动两个条目在4周和8周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此外,患者对方案依从性较佳,主观感受主要表现为:(1)感知到运动康复的益处;(2)启动并坚持运动康复的因素;(3)遇到阻碍因素时渴望得到专业指导。结论:1.脑梗死急性期偏瘫患者上下肢活动功能(上肢活动功能、平衡功能和功能性步行能力等)均存在不同程度且个体差异大的功能失调,导致ADL下降;其中FAC和喝水动作评分对ADL影响最为重要。2.简易日常生活功能训练方案是一种安全有效(可改善神经功能缺损、上肢活动功能、平衡功能、功能性步行能力和ADL)、简便易行、易于为患者所接受的锻炼方法,适合轻中度功能障碍的偏瘫患者从住院期间开始执行,出院回家后继续坚持,也可作为功能障碍较重的偏瘫患者作为从急性期到康复医院的过渡训练。此外,在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实施运动康复锻炼过程中,医护人员应从患者“为了康复”的目的出发,强化关于康复知识的教育,增强其康复信心;同时,在充分了解患者的基础上,合理引导“双刃剑”因素,及时发现和干预阻碍因素;并在整个康复过程中,按照患者的接受度对康复计划进行必要的调整,以帮助患者坚持运动康复。

刘波[10](2011)在《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对急性期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及活动能力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对急性期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治疗效果,探讨针刺疗法结合康复疗法对急性期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及远期的治疗效果,为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的治疗寻求一种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选取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收治于北京市宣武区广外医院康复医学科病房的40例住院患者,采用随机分组对照的设计方案进行研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各20例患者。对照组单纯给予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联合针刺治疗。治疗前后分别采用评价脑卒中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评定量表进行评测。评定内容包括:(1)用简式Fugl-Meyer运动评分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 scale, FMA)评价患者运动功能;(2)用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Functional Independence Measure, FIM)评价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所有病人的治疗是1次/日,5次/周,在1个月和3个月后观察疗效。统计学分析:(1)上述资料收集、整理后用统计软件SPSS13.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将P<0.05设定为差异有显着性意义;(2)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用t检验进行比较;(3)计数资料的比较用卡方检验进行;(4)治疗前后两组采用运动功能评价(FMA评分)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价(FIM积分)治疗效果,对治疗前后的评价结果分别进行组间和组内比较,同组治疗前后比较采用两组配对t检验,两组间差异比较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1)组内比较:治疗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的运动功能评价(FMA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FIM积分)的评分在治疗1个月和3个月后均有提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且两组治疗1个月后与治疗3个月后比较,差异亦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2)组间比较:治疗组患者治疗1个月后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与对照组患者相比,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患者治疗3个月后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与对照组患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针刺疗法联合康复训练可以作为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有效治疗方法。(2)应用针刺疗法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患者,可以改善患者运动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其疗效优于单纯康复训练。(3)针刺疗法与康复训练联合治疗脑卒中的疗效在一定时间内随疗程的延长而增加。

二、脑卒中所致偏瘫的早期康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脑卒中所致偏瘫的早期康复(论文提纲范文)

(1)运动想象疗法联合视觉反馈训练在脑卒中偏瘫病人早期康复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干预方法
        1.2.1 基础支持
        1.2.2 整体评估
        1.2.3 优化干预
        1.2.3. 1 运动想象疗法
        1.2.3. 2 视频反馈训练
    1.3 评价指标
        1.3.1 Barthel指数评分
        1.3.2 肢体功能评估
        1.3.3 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s,BBS)
2 结果
    2.1 两组病人康复训练前后Barthel指数比较(见表4)
    2.2 两组病人康复训练前后BBS评分比较(见表5)
    2.3 两组病人康复训练前后上肢、下肢、整体FMA评分比较(见表6)
3 讨论
    3.1 早期运用运动想象疗法联合视频反馈训练显着
    3.2 早期运用运动想象疗法联合视频反馈训练有效增强了病人活动时的平衡能力,减少跌倒风险
    3.3 早期运用运动想象疗法联合视觉反馈训练对脑卒中偏瘫病人的康复治疗有明显优势
4 小结

(3)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卒中患者偏瘫步态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现状
        1.1.1 脑卒中病因
        1.1.2 偏瘫步态的研究现状
        1.1.2.1 痉挛产生的原因
        1.1.2.2 偏瘫步态
        1.1.2.3 偏瘫步态康复的研究现状
    1.2 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重复经颅磁刺激的简介及作用机制
        2.1.1 重复经颅磁刺激的简介
        2.1.2 重复经颅磁刺激作用机制
    2.2 重复经颅磁刺激基本参数和临床应用
        2.2.1 重复经颅磁刺激基本参数
        2.2.2 临床应用
    2.3 低频rTMS对脑卒中后运动功能恢复的应用研究
    2.4 高频rTMS对脑卒中后运动功能恢复的应用研究
    2.5 小结与展望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1.1 研究对象纳入
    3.2 研究方法
        3.2.1 实验设计
        3.2.2 主要仪器及器材
        3.2.3 常规康复训练方法
        3.2.4 rTMS及假刺激治疗
    3.3 评定方法
        3.3.1 三维步态分析
        3.3.2 Fugl-Meyer量表下肢部分(Fugl-Meyer motor assessment scale of Lower Extremity,FMA-LE)
        3.3.3 运动诱发电位(Motor evoked potential,MEP)
        3.3.4 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entral motor conduction time,CMCT)
    3.4 文献资料法
    3.5 统计分析方法
    3.6 技术路线
4 实验结果统计
    4.1 实验结果
    4.2 对称性比较
    4.3 下肢关节活动角度
    4.4 Fugl-Meyer量表下肢部分
    4.5 神经电生理指标
    4.6 不良反应
5 讨论与分析
    5.1 rTMS对步态时空参数的影响
    5.2 rTMS对步态对称性参数的影响
    5.3 rTMS对下肢关节活动角度的影响
    5.4 三维步态分析技术在脑卒中后偏瘫步态康复中的有效性分析
    5.5 对下肢运动的讨论
    5.6 神经电生理参数变化
    5.7 机制
6 结论
7 研究局限与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1: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
附件2: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知情同意书

(4)PNF技术治疗脑梗死早期偏瘫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纳入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1.3 脱落剔除标准
    2.2 研究方法
        2.2.1 对照组
        2.2.2 观察组
    2.3 观察记录指标
    2.4 统计学方法
第3章 研究结果
    3.1 患者一般情况比较
    3.2 简化Fugl-Meyer评分表(FMA)运动功能的比较
    3.3 Holden步行能力分级(FAC)的比较
    3.4 Berg平衡量表分值(BBS)的比较
    3.5 改良Bathel指数(MBI)的比较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1 简化Fugly-Meyer评定量表
    附表2 Holden步行功能分级
    附表3 Berg平衡量表
    附表4 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量表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脑梗死早期运动功能障碍康复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5)头穴丛刺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的临床观察及其抗痉挛效应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综述一.中风后肢体痉挛的研究概况
综述二.中风后肢体痉挛的治疗及效应机制研究概述
第一章 试验研究头穴丛刺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的临床观察
    1.研究对象
    2.研究方案
    3.研究结果
    4.讨论
    5.小结
第二章 实验一头穴丛刺对中风后肢体痉挛模型大鼠GABA受体机制研究。
    1.实验材料
    2.试验方法
    3.实验结果
    4.讨论
    5.小结
第三章 实验二头穴丛刺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对BDNF/Trk B-KCC2 信号通路的影响
    1.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
    3.实验结果
    4.讨论
    5.小结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6)Bobath技术辅以石蜡疗法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改善效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引言
文献综述
    1 中医在脑卒中后上肢偏瘫中的应用
    2 西医在脑卒中后上肢偏瘫中的应用
    3 小结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及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样本量估算
        2.2 随机分组方法
        2.3 干预方案
        2.4 观察指标
        2.5 观察指标疗效评定标准
    3 统计学处理方法
    4 质量监控
        4.1 石蜡疗法操作的准确性
        4.2 控制干预可能的偏倚性
        4.3 患者依从性
    5 伦理原则
    6 技术路线
研究结果
    1 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2 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肌张力等级比较
    3 患者肌张力的临床疗效比较
    4 两组患者的运动功能评分比较
讨论
    1 基线资料讨论
    2 Bobath技术辅以石蜡疗法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上肢痉挛肌张力的效果
    3 Bobath技术辅以石蜡疗法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上肢痉挛运动功能改善的效果
结论
局限与展望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7)“互联网+延续护理”干预方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康复效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中英文注释表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概念性定义
    1.5 理论基础及研究架构
    1.6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互联网+延续护理”干预方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康复效果的研究
    2.1 研究对象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第三章 结论
本研究的创新和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8)对脑卒中所致偏瘫患者进行早期综合康复训练的效果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的入选标准
    1.2 病例的一般资料
    1.3 治疗方法
    1.4 观察指标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9)脑梗死急性期偏瘫患者简易日常活动功能训练方案的制定与适用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研究背景
    1.1 脑卒中的流行病学现状
    1.2 脑卒中运动康复现状
    1.3 运动再学习方案和运动想象疗法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现状
2.相关概念界定
3.研究目的和内容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内容
4.研究技术路线 第一部分 脑梗死急性期偏瘫患者简易日常活动功能训练方案的制定
1.脑梗死急性期偏瘫患者活动功能的现状调查研究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研究结果
    1.4 讨论
    1.5 结论
2.形成脑梗死急性期偏瘫患者简易日常活动功能训练初步方案
    2.1 训练方法
    2.2 训练场所
    2.3 训练频率和强度
    2.4 知识宣教
3.预实验及方案修改
    3.1 预实验过程
    3.2 方案修改内容
    3.3 方案修改说明
4.形成脑梗死急性期偏瘫患者简易日常活动功能训练方案终稿
    4.1 训练方案
    4.2 指导和随访方案 第二部分 脑梗死急性期偏瘫患者简易日常活动功能训练方案的适用性分析
1.研究对象
    1.1 纳入标准
    1.2 排除标准
    1.3 退出标准
    1.4 研究对象的筛选过程与结果
2.研究方法
    2.1 研究设计
    2.2 干预内容和方法
    2.3 测量指标和评估工具
    2.4 评估方法
    2.5 资料描述和分析方法
    2.6 质量控制
    2.7 伦理考量
3.简易日常活动功能训练方案干预结果
    3.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3.2 不同接受态度和坚持程度的患者间社会人口学、病情和治疗资料的比较
    3.3 简易日常活动功能训练方案干预过程中受试者NIHSS评分的变化
    3.4 简易日常活动功能训练方案干预过程中受试者活动功能的变化
    3.5 简易日常活动功能训练方案干预过程中受试者ADL的变化
    3.6 入康复医院患者的康复情况
    3.7 相关性分析和因素分析
    3.8 安全性及依从性评价
    3.9 患者主观感受
4.讨论
    4.1 一般资料分析
    4.2 受试者选择和坚持简易日常活动功能训练方案的影响因素分析
    4.3 简易日常活动功能训练方案可减轻急性期偏瘫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4.4 简易日常活动功能训练方案可促进急性期偏瘫患者活动功能恢复
    4.5 简易日常活动功能训练方案可提高急性期偏瘫患者的ADL
    4.6 康复医院病人的康复情况
    4.7 相关性分析因素分析
    4.8 急性期偏瘫患者对简易日常生活功能训练方案的依从性分析
    4.9 脑梗死急性期偏瘫患者对简易日常生活功能训练方案的主观感受分析
    4.10 简易日常生活功能训练方案在脑梗死急性期偏瘫患者中的适用性分析 结论 研究局限性及展望 创新性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附录一 受试者知情同意书 附录二 健康宣教手册终稿 附录三 受试者基本信息 附录四 康复意愿问卷 附录五 MMSE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 附录六 KVIQ 附录七 徒手肌力检查分级 附录八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 附录九 ADL巴氏指数评定表(BI量表) 附录十 运动功能 附录十一 康复日记 附录十二 预实验相关资料和评价指标 缩略语与中英文对照 致谢

(10)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对急性期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及活动能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祖国医学对中风病的认识
        1 历代医家对中风病病名的认识
        1.1 春秋战国时期
        1.2 秦汉时期
        1.3 隋唐及金元时期
        1.4 明清时期
        1.5 近代观点
        2 历代医家对中风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2.1 春秋战国时期
        2.2 秦汉至唐宋时期
        2.3 金元时期
        2.4 明清时期
        2.5 近代观点
        3 历代医家对治疗中风病治则的认识
        3.1 金元时期以前
        3.2 金元时期
        3.3 明清时期
        3.4 近代观点
        4 历代医家对针灸治疗中风病的认识
        4.1 春秋战国时期
        4.2 晋隋时期
        4.3 唐宋时期
        4.4 金元时期
        4.5 明清时期
        4.6 近代观点
        5 针灸治疗中风病的现代文献研究
        5.1 体针针刺疗法
        5.2 督脉穴位针刺疗法
        5.3 分期选穴针刺疗法
        5.4 子午流注与灵龟八法针刺疗法
        5.5 使用特定效穴针刺疗法
        5.6 醒脑开窍针刺疗法
        5.7 眼针针刺疗法
        5.8 头针针刺疗法
        5.9 电针针刺疗法
        5.10 辨证取穴针刺疗法
        5.11 巨刺针刺疗法
        5.12 腹针针刺疗法
        5.13 火针针刺疗法
        5.14 靳三针针刺疗法
        5.15 透穴针刺疗法
        5.16 点穴疗法
        5.17 穴位注射疗法
        5.18 穴位埋线疗法
        5.19 灸法治疗
        5.20 特殊针刺疗法
        参考文献一
    综述二 现代医学对脑卒中的认识
        1 脑卒中的概述
        1.1 脑卒中的定义
        1.2 脑卒中的流行病学研究
        1.3 脑卒中的分类
        1.4 脑卒中的诊断标准(摘自BNC脑血管病临床指南)
        1.5 脑卒中的治疗原则
        2 现代康复医学对脑卒中的认识
        2.1 脑卒中康复的定义特征
        2.2 脑卒中康复的主要内容
        2.3 脑卒中康复的适宜人群
        2.4 脑卒中康复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2.5 脑卒中早期康复的意义
        2.6 脑卒中最佳康复时间的选择
        2.7 脑卒中康复的理论研究
        2.8 脑卒中康复的功能评定
        2.9 脑卒中康复的治疗技术
        参考文献二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前言
    临床资料
    诊疗标准
        1 诊断标准
        2 纳入标准
        3 排除标准
        4 剔除标准
        5 脱落标准
        6 中止标准
    研究方法
        1 分组方法
        2 设计方案
        3 治疗方法
        4 疗效评定
        5 统计分析方法
        6 针刺意外事件的处理
    结果
        1 两组脑卒中患者治疗前一般资料的可比性分析结果见下表(表1)
        2 两组脑卒中患者治疗后组间及组内比较
    讨论
        1 选题目的
        2 针灸选穴依据
        3 康复治疗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4 针灸治疗与康复治疗结合的意义
        5 评价量表的选择
        6 治疗效果的分析
        7 创新性
        8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三
    附录
        附录1 北京市宣武区广外医院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
        附录2 北京市宣武区广外医院康复医学科功能独立性测评表
致谢
个人简历

四、脑卒中所致偏瘫的早期康复(论文参考文献)

  • [1]运动想象疗法联合视觉反馈训练在脑卒中偏瘫病人早期康复中的应用[J]. 付晨,李薇,刘晓萱. 护理研究, 2022(01)
  • [2]卒中偏瘫患者在中频脉冲治疗仪基础上落实早期康复锻炼的效果[J]. 冼洪霞,刘永林,湛婷婷.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2(01)
  • [3]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卒中患者偏瘫步态的影响[D]. 白梅. 山东体育学院, 2021(02)
  • [4]PNF技术治疗脑梗死早期偏瘫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观察[D]. 熊文君. 南昌大学, 2021(01)
  • [5]头穴丛刺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的临床观察及其抗痉挛效应机理研究[D]. 张琼帅.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Bobath技术辅以石蜡疗法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改善效果的研究[D]. 姜洋.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7]“互联网+延续护理”干预方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康复效果的研究[D]. 陈双琴. 南华大学, 2019(01)
  • [8]对脑卒中所致偏瘫患者进行早期综合康复训练的效果探讨[J]. 徐秀君. 当代医药论丛, 2017(18)
  • [9]脑梗死急性期偏瘫患者简易日常活动功能训练方案的制定与适用性分析[D]. 林源. 苏州大学, 2017(04)
  • [10]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对急性期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及活动能力的影响[D]. 刘波.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1(09)

标签:;  ;  ;  ;  ;  

脑卒中偏瘫的早期康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