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牵引方式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分析

不同牵引方式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分析

一、不同牵引方式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陈姝[1](2021)在《热磁横波运动牵引联合针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热磁横波运动牵引联合针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探讨热磁横波运动牵引联合针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功效,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提供临床参考。方法:选取2020年01月01日至2020年12月31日,于厦门市中医院骨一科住院治疗并符合纳入标准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0例,采用随机对照法,将患者随机分成试验组及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先予电动间歇牵引治疗20分钟,休息5分钟后再采用针刺治疗30分钟,每日1次,针刺取穴肾俞穴、腰夹脊穴、委中穴为主穴,三焦俞穴、曲池穴为配穴,均取双侧。试验组先予热磁横波运动牵引治疗20分钟,休息5分钟后,再予上述针刺治疗30分钟,每日1次。对照组及试验组均为每治疗5天,休息2天,4周为1疗程。分别观察治疗前后的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评分(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并记录不良反应以及治疗后的疗效评价,使用统计软件SPSS 24.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1)治疗期间,两组各有2例患者因疗程过长自动退出而脱落。最终试验组及对照组均为28例。(2)符合本研究的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性别、年龄、病程)分布上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3)治疗后,两组的腰椎JOA评分均有所改善,且试验组的改善指数较对照组明显(P=0.000<0.05),说明试验组的治疗方案更能改善患者腰椎的主观症状。(4)受试后两组均可以改善VAS评分,试验组的VAS评分变化分值高于对照组(P=0.001<0.05),说明经治疗后试验组在改善疼痛方面更优。(5)治疗后两组的ODI评分均较前好转,且试验组改善指数明显较高(P=0.000<0.05),说明试验组更能改善本病对受试者的生活影响。(6)两组治疗结束后的总有效率比较,经卡方检验,结果显示χ2=2.987,P=0.084<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试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说明试验组的临床疗效更佳。结论:采用热磁横波运动牵引联合针刺疗法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上的疗效优于电动间歇牵引联合针刺疗法,前者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疼痛及腰椎功能改善程度更加显着,更能减少该疾病对患者日常生活的影响,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翁冰倩[2](2021)在《推拿结合五禽戏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推拿结合五禽戏治疗对缓解期及康复期的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患者的临床疗效、腰背部肌力及复发情况的影响,为该方案治疗LDH提供一定临床依据,以期优化LDH的临床治疗方案。方法:选取2020年7月至2020年11月期间就诊于福建省第二人民医院推拿科的LDH患者66例,并均严格按照研究标准进行筛选,后通过随机方法分配至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3例。治疗组采用推拿结合五禽戏治疗,对照组采用推拿治疗。治疗频次为推拿两组均每3天一次,10次为一疗程;治疗组辅以五禽戏每日2次,早晚各1次,1次5分钟,共4周,2个月后进行随访。采用VAS视觉模拟评分法、JOA评分量表、腰背部等长最大肌力作为观察指标,根据治疗前后患者JOA评分改善情况对其进行疗效评定,并进行组间比较。观察两组患者病情改善情况及随访的复发情况,以评析两组的临床治疗疗效及复发情况是否具有差异。结果:1.VAS评分:治疗前后两组VAS评分组内对比皆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评分的组间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组方案皆能减轻患者的疼痛感,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2.JOA评分:治疗前后两组JOA评分组内对比皆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种治疗方案均能提高患者的JOA评分,改善LDH患者的症状、腰椎活动功能;治疗后两组JOA评分进行组间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治疗组优于对照组;3.腰背部等长最大肌力:治疗前后两组肌力检测组内对比皆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组治疗方案均能增强腰背部前屈、后伸、左右侧屈等长最大肌力;治疗后两组肌力进行组间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治疗组优于对照组;4.临床疗效评定:治疗后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7.5%,对照组为80%,且两组临床疗效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治疗组对于LDH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5.随访情况:两组均对疗效达有效及以上的患者进行2个月随访,两组复发率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较对照组更能降低复发率。结论:1.推拿结合五禽戏能减轻LDH患者腰背部疼痛不适感,改善其症状、体征及腰椎功能活动,且临床疗效优于单纯推拿;2.推拿结合五禽戏能够提高LDH患者腰背部肌群等长最大肌力,增强脊柱稳定性,有利于降低复发率、减轻就医经济成本及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且疗效优于单纯推拿。

余婷[3](2021)在《不同证型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红外特征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采用红外热断层技术探索腰椎间盘突出症寒湿证型和血瘀证型的红外特征,并观察热敏化腧穴的分布情况和出现的灸感类型,为中医临床辨证和热敏灸治疗本病提供思路和依据。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寒湿证、血瘀证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各30例,另取健康人群30例作为对照组,共90例受试对象,利用红外热断层像技术采集每位受试者腰阳关穴、双侧肾俞穴、双侧委中穴的红外温度值,共采集两次,中间间隔8小时,取两次平均值,观察各证型的红外特征。其次采用灸感探查法对90例受试者的腰阳关、双侧肾俞、双侧委中进行探查,以有无热敏灸感为标准,记录各证型热敏化腧穴的分布情况和热敏腧穴的灸感类型,观察不同证型的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热敏化腧穴出现率、分布情况、热敏灸感规律;最后分别对比30例寒湿证和30例血瘀证患者的热敏化腧穴与同名非热敏腧穴的红外温度值,分析热敏化腧穴的红外特征。结果:共纳入90例受试者,其中男47例,女43例,各项基线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红外热断层像检测结果:寒湿组腰阳关31.99±0.89℃,左侧肾俞32.21±0.74℃,右侧肾俞32.25±0.79℃,左侧委中30.11±0.52℃,右侧委中30.15±0.55℃,血瘀组腰阳关红外值33.52±0.87℃,左侧肾俞33.33±0.74℃,右侧肾俞33.31±0.76℃,左侧委中30.57±0.53℃,右侧委中30.52±0.52℃,对照组腰阳关32.95±0.62℃,左侧肾俞32.89±0.64℃,右侧肾俞32.93±0.63℃,左侧委中30.96±0.53℃,右侧委中30.92±0.49℃,相同腧穴两两组间对比,采用t检验,均有统计学意义。热敏化腧穴探查结果如下:寒湿证型的患者热敏灸感出现率为76.67%,出现频次最多的是右侧肾俞(17次),之后依次为左侧肾俞(16次)、腰阳关穴(8次)、左侧委中(4次)、右侧委中(3次),血瘀证型的患者热敏灸感出现率为73.33%,出现频次最多的是腰阳关穴(18次),之后依次为左侧肾俞(9次)、右侧肾俞(8次)、右侧委中(4次)、左侧委中(3次),健康人群中热敏灸感出现率为13.33%,只在腰阳关穴(1次)、左侧肾俞(2次)、右侧肾俞(2次)出现灸感,双侧委中无灸感出现。热敏化腧穴红外特征结果:寒湿组热敏化腧穴红外温度值腰阳关32.98±0.49℃、左侧肾俞32.85±0.44℃、右侧肾俞32.89±0.43℃,非热敏化腧穴红外值腰阳关31.63±0.54℃、左侧肾俞31.47±0.42℃、右侧肾俞31.43±0.48℃,血瘀组热敏化腧穴红外温度值腰阳关34.14±0.52℃、左侧肾俞34.57±0.45℃、右侧肾俞34.69±0.41℃,非热敏化腧穴红外值腰阳关32.61±0.49℃、左侧肾俞32.79±0.41℃、右侧肾俞32.81±0.47℃,采用t检验比较组内热敏化腧穴与同名非热敏化腧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考虑到寒湿证、血瘀证有热敏灸感的委中穴样本量较少,不具备代表性,故比较有无热敏化腧穴的红外特征对比时未将其纳入。结论:1.腰椎间盘突出症寒湿证、血瘀证两种证型的红外温度值存在差异,相比寒湿证型,血瘀证型呈现了高温态势。2.热敏化腧穴与非热敏化腧穴的红外温度值存在差异,TTM可作为热敏灸腧穴探查工具之一。3.寒湿型、血瘀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热敏化腧穴出现率相似,但是热敏化腧穴出现部位、灸感类型存在差异。

黄子玲[4](2021)在《电针深刺“腰突五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1.使用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的方法,评价电针和西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和安全性;2.参照队列研究的方法,评价电针深刺“腰突五穴”和西药常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方法1.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检索并纳入各中英文数据库自建库至2021年2月1日公开发表的电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英文随机对照试验或文中提及“随机”的临床试验。纳入的研究对象为依据国际或国内指南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选择的干预和对照方式包括:①试验组为电针或电针合并西药治疗的临床试验;②选用经典经络腧穴或阿是穴的试验;③对照组为口服和/或外用西药,或使用安慰针、假针的试验。排除的干预和对照方式包括:①试验组为手针、耳针、温针灸等不应用电针仪治疗的临床试验;②试验组为电针联合其他中医治疗方法或康复治疗方法的临床试验;③不同针刺方法、不同针刺频率、不同针刺强度对照的临床试验。主要结局指标包括腰痛和腿痛程度、腰背功能状态;次要结局指标包括生活质量、总体疗效评价、不良事件。由两名评价者独立进行筛选和信息提取。使用GRADE法进行证据质量等级评定。使用Review Manager 5.4.1进行数据分析,根据研究间异质性使用固定效应模型或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分析。使用森林图表示结果,连续型变量使用均数差(MD)表示,二分类变量使用相对危险度(RR)表示,可信区间设置为95%。2.临床研究试验纳入2019年3月至2020年12月于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针灸科和骨科就诊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按照患者在不同科室接受的不同治疗方式分为电针组和西药组。电针组和西药组按照3:1的比例纳入患者,两组患者分别为132例和44例,共纳入患者176例。试验纳入标准:①符合疾病诊断标准;②年龄18-65周岁;③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具有绝对手术指征的患者;②曾行腰椎手术的患者或即将接受手术的患者;③合并严重椎管狭窄或其他严重畸形者;④孕妇或哺乳期女性;⑤患有严重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消化系统、免疫系统等重大系统疾病的患者;⑥体表皮肤破损、溃烂或皮肤病患者;⑦有出血倾向或血液病患者;⑧精神病患者。脱落标准:①因治疗过程中发生不良事件而拒绝继续参加试验者;②因失访不能完成全部试验者;③因个人原因主动退出者。中止标准:不能耐受所接受治疗措施的患者。治疗方法:①电针组患者采用电针深刺“腰突五穴”(大肠俞、关元俞、L4-S1华佗夹脊穴)疗法,需产生向下肢放射的得气感。得气后在大肠俞和关元俞连接电针仪,选择连续波,频率5Hz,强度以针柄颤动或患者感到针刺部位跳动,但不产生疼痛和不适为宜。每位患者每次留针20分钟,隔日治疗一次,共治疗12针次。②西药组急性期和亚急性期患者使用神经根脱水疗法:慢性期患者使用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胶剂外敷于腰部疼痛部位,隔日使用一次。试验共进行53周,其中基线期1周,治疗期约4周,随访期48周。结局指标:主要结局指标为两组最后一次治疗时腰痛VAS评分和JOA评分较基线的变化值比较;次要结局指标包括:①两组各访视点最严重腰痛VAS评分比较;②两组各访视点最严重腰痛VAS评分较基线的变化值比较;③两组各访视点JOA评分比较;④两组各访视点JOA评分较基线的变化值比较;⑤两组各访视点JOA评分改善率比较;⑥随访期SF-36量表各项评分比较;⑦腰痛VAS评分与JOA评分、SF-36评分的相关性探索;⑧两组治疗满意度比较。使用SPSS 20.0进行统计分析,当P<0.05时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研究共纳入12篇文献,共1421名受试者。电针治疗与西药治疗比较时,有5篇文献评价了腰痛VAS评分,电针组腰痛VAS评分低于西药组(MD=-1.60[95%CI:-1.74,-1.45],P<0.00001);有 5 篇试验评价了 JOA 评分,电针组 JOA 评分高于西药组(MD=7.30[95%CI:3.22,11.39],P=0.0005),但研究间具有较高异质性;有2篇文献评价了 ODI评分,电针组ODI评分高于西药组(MD=-7.30[-8.58,-6.03],P<0.00001),但研究间具有较高异质性;有10篇文献评价了有效率,电针的总有效率高于西药治疗(RR=1.18[95%CI:1.12,1.24],P<0.00001);有2篇文献评价的治疗过程中的不良事件,电针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西药组(RR=0.06[95%CI:0.02.0.16].P<0.00001)。电针联合西药与西药比较时,有2篇文献评价了腰痛VAS评分,电针联合西药组的腰痛VAS评分低于单纯西药治疗(MD=-2.53[95%CI:-4.02,-1.04].P=0.0009),但异质性仍然较强;有2篇文献评价了有效率,分别使用了不同的判断标准,结果均提示电针联合西药治疗的有效率高于西药治疗;有1篇文献评价了治疗过程中的不良事件,提示电针联合西药治疗的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单纯西药治疗。电针治疗与西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方面,对患者腰痛程度的改善证据等级为“极低”;对患者JOA评分的改善证据等级为“低”;对患者ODI评分的改善和有效率的证据等级为“中”,安全性评价的证据等级为“高”。电针联合西药治疗与西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方面,对患者腰痛程度的改善证据等级为“极低”;有效率的证据等级为“低”,安全性评价的证据等级为“中”。2.临床研究研究共纳入受试者183名,其中电针组136名,西药组47名。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主要结局指标:两组受试者最后一次治疗结束时,电针组的腰痛VAS评分的升高值(3.29±1.86分)大于西药组升高值(2.16±1.20分),组间差值为1.30(95%CI:0.54.1.73)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和中等程度临床意义(MD>1.0分);电针组的JOA评分升高值(5.83±4.86分)大于西药组升高值(3.77±3.58分),两组间差值为0.80(95%CI:0.47.3.63)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次要结局指标:①随着治疗次数的增加,两组患者腰痛VAS评分均有下降,电针组患者各时点腰痛VAS评分低于西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两组间腰痛VAS评分差异在治疗第6次[MD=-1.14(95%CI:-1.73,-0.54)]和治疗第12次[MD=-0.70(95%CI:-1.31,-0.09)]最为显着,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和P=0.027)和临床意义(MD>0.5分)。②电针组患者腰痛VAS评分较基线的差值在试验各时点均大于西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和临床意义(MD>0.5分)。差异以治疗6次时[MD=-1.43(95%CI:-2.09,-0.78)]最为显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和中等程度临床意义(MD>1.0分)。③两组患者治疗后各时点JOA评分均升高,电针组各时点的JOA评分均高于西药组,差异以治疗第6次时最为显着[MD=3.00(95%CI:1.32,4.6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④电针组的各时点平均JOA评分变化值比西药组各时点JOA评分变化值高,以治疗6次[MD=1.96(95%CI:0.54,3.37),P=0.008]和治疗12次[MD=2.25(95%CI:-0.50,5.00),P=0.103]最为显着。⑤电针组各时点JOA改善率均高于西药组各时点平均JOA改善率,在治疗6次时[MD=14.67(95%CI:5.45,23.88),P=0.003]差异最显着。⑥随访期电针组和西药组患者的PF评分、RP评分、BP评分、VT评分、SF评分、RE评分、MH评分均呈上升趋势,且随访期内电针组评分均高于西药组评分,其中BP评分、VT评分、MH评分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余子量表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⑦两组患者各时点腰痛VAS评分与JOA评分呈较强的负相关;治疗期患者腰痛VAS与随访期SF-36子量表的相关性较弱;两组腰痛VAS减分值与JOA加分值存在较强的正相关;影响腰痛VAS减分率的因素为组别,即不同治疗方式是影响患者腰痛VAS减分率的主要影响因素。⑧两组治疗后满意度比较,各等级同时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整体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论1.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①电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和安全性可能优于西药治疗;②电针治疗可能增强西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并减轻西药治疗造成的胃肠道不良反应;③研究结果仍需要纳入更多大样本、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验证。2.临床研究①电针深刺“腰突五穴”缓解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痛程度和改善腰椎功能的效果优于西药常规治疗,患者腰痛程度的降低与腰椎功能恢复具有相关性;②电针深刺“腰突五穴”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某些方面的疗效优于西药常规治疗;③电针深刺“腰突五穴”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安全方法。

罗睿[5](2021)在《针刺带脉穴为主对腰突症患者形态及功能改善的对照观察》文中提出目的:通过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观察针刺带脉穴为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通过对比带脉穴组与常规针刺组在形态改善、功能障碍及生活质量改善、疼痛缓解以及总体疗效方面的差异,验证本法具有良好疗效;同时也为临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提供了评判的新标准和新思路。方法:本研究以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64例患者,完成58例,带脉穴组和常规穴组各29例;常规穴组以肾俞、大肠俞、阿是穴、腰夹脊、委中为主穴,随证加减;带脉穴组主取双侧带脉,在诊查患者形态改变的基础上,根据双侧不同形态改变左右针刺带脉穴(调整针刺方向和层次深浅),配合委中、阿是穴;两组均每周治疗三次(隔日一次),共治疗四周。测量俯卧位两侧下肢长短变化及十一肋游离端距离床面的距离差异评价形态改变,采用VAS评分评价疼痛及改善程度,采用JOA和ODI评分评价疼痛及腰椎功能障碍和生活质量改善情况,按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及尼莫地平计分法进行疗效评价。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25.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1)与治疗前比较,带脉穴组脊柱旋转测量值、长短腿差值、VAS、JOA、ODI五项指标均有明显好转。其中VAS、长短腿差值自首次治疗后即有明显好转,脊柱旋转测量值、JOA、ODI自治疗一周后开始出现明显好转(P<0.05),说明针刺带脉穴为主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能够缓解疼痛,改善脊柱旋转和长短腿,改善功能障碍,提高生活质量。(2)与治疗前比较,常规穴组VAS、JOA、ODI三项次要指标自治疗第二周后开始出现明显好转。主要指标(即脊柱旋转测量值的平均值和长短腿差值的平均值)随着治疗呈总体下降趋势,但尚不具有显着改变(P>0.05),说明常规穴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能够缓解疼痛,改善功能障碍,提高生活质量,但不能改善脊柱旋转和长短腿。(3)改善脊柱旋转方面,在首次治疗后及治疗的第一周,两组脊柱旋转测量值组间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的第二、三、四周,带脉穴组脊柱旋转测量值优于常规穴组的脊柱旋转测量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在治疗第二、三、四周时,针刺带脉穴法在改善脊柱旋转方面优于常规穴法。(4)改善长短腿方面,在首次治疗后及治疗的第一周,两组长短腿差值组间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的第二、三、四周,带脉穴组长短腿差值优于常规穴组的长短腿差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在治疗第二、三、四周时,针刺带脉穴法在改善长短腿方面优于常规穴法。(5)缓解疼痛方面,在首次治疗后及治疗的第一周,两组VAS评分组间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的第二周和第四周,带脉穴组的VAS评分显着低于常规穴组的VAS评分,可以认为针刺带脉穴法在缓解疼痛方面优于常规穴法。(6)改善功能障碍方面,在首次治疗后及治疗的第一周,两组JOA评分组间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的第二、三、四周,带脉穴组JOA评分优于常规穴组的JOA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在治疗第二、三、四周时,针刺带脉穴法在改善功能障碍方面优于常规穴法。(7)提高生活质量方面,在首次治疗后及治疗的第一、二周,两组ODI评分组间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的第三、四周,带脉穴组ODI评分优于常规穴组的ODI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在治疗第三、四周时,针刺带脉穴法在改善功能障碍和提高生活质量方面优于常规穴法。(8)疗效评价方面,带脉穴组的愈显率及有效率高于常规穴组的有效率及愈显率,说明针刺带脉穴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优于常规穴法。(9)脊柱旋转测量及下肢长短测量法能够及时反应治疗后形态的变化,说明此法可以作为判断腰椎间盘突出症形态改变的客观手段。结论:本研究表明,毫针针刺带脉穴为主法和常规穴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在缓解疼痛、改善功能障碍和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方面,二者均有良好的疗效,针刺带脉穴为主的方法疗效更佳、起效更快;同时,针刺带脉穴为主法还能改善患者的身体形态异常,改善脊柱旋转和双下肢长短不一。在疗效评价方面,针刺带脉穴为主法的有效率和愈显率高于常规穴法的有效率和愈显率。针刺带脉穴为主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在观察患者形态改变的基础上,左右针刺带脉穴,调节带脉及其约束功能,恢复人体阴阳平衡,从而改善患者的形态异常,缓解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症状和功能障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该方法简便、安全、疗效肯定,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同时本研究也为临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提供了评判的新思路和新指标。

史永超[6](2021)在《夹脊穴针刺联合腰椎斜扳手法治疗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夹脊穴针刺联合腰椎斜扳手法治疗的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探讨中医联合治疗方案治疗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收集自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伤科门诊就诊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相关病历资料,依照纳入、排除标准最终筛选出85例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根据患者在治疗期间所接受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42例)、对照组(43例)。两组患者均进行为期10次的腰椎斜扳手法治疗及针刺治疗,对照组针刺时选取肾俞、大肠俞等腧穴;观察组针刺腧穴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以L3-L5双侧夹脊穴。收集每个患者在接受治疗前、治疗结束及治疗结束后1月时的VAS评分、JOA腰痛评分、中医证候积分、中医单一症状积分和足底红外热成像温差情况,使用中医证候疗效评定标准及JOA腰痛评分改善率评价两种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研究中收集的所有数据资料通过统计学软件SPSS 21.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一般病历资料(性别、年龄、病程)以及治疗前的各项研究观察指标,包括VAS评分、JOA腰痛评分、中医证候积分、中医单一症状积分与足底红外热成像温差数据经统计分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2.经过10次的治疗,两组患者的VAS评分、JOA腰痛评分、中医证候积分以及中医单一症状积分较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在治疗结束及治疗结束后1月时的主要观察指标改善更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经过10次的治疗,两组患者的足底红外热成像温差较治疗前均有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温差改善效果更为显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种治疗方式治疗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整体疗效:(1)JOA腰痛改善率情况: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5.2%和90.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中医证候疗效评价: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8.1%和69.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夹脊穴针刺联合腰椎斜扳手法治疗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确切,能够改善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VAS评分、JOA腰痛评分、中医证候积分、中医单一症状积分以及足底红外热成像温差;能够显着改善患者的冷痛感以及腰椎功能,与未选取夹脊穴针刺联合腰椎斜扳手法治疗者相比疗效更优。

牛永涛[7](2021)在《加味三痹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及其有效成分川续断皂苷Ⅵ抑制椎间盘退变机理研究》文中认为第一部分:加味三痹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研究研究目的:观察加味三痹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研究方法:本试验将80例来源于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中西医结合医院骨伤科门诊在2020,06-2020,12期间就诊的患者按照随机原则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40例。实验组给予加味三痹汤治疗,对照组给予西乐葆治疗。于治疗前、治疗后2周及4周3个访视点行VAS评分以及JOA评分评价疗效。研究结果:本次研究中,实验组因自行停药脱落3例,对照组因自行停药脱落2例,实际完成75例,其中实验组37例,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18例,患者的年龄均值为43.22±13.91岁,患者病程均值为24.00±30.25月;对照组38例,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20例,患者的年龄均值为43.68±12.75岁,患者病程均值为16.03±28.10月。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以及病程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组前两组患者VAS及JOA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入组以前—般情况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2周及4周后,VAS评分以及JOA评分评价两种药物疗效时发现,实验组及对照组组内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腰腿痛症状均有明显改善;而实验组与对照组组间比较,未发现明显差异。研究结论:加味三痹汤能有效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症状。第二部分 加味三痹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网络药理学研究研究目的:探讨加味三痹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网络药理学机制研究方法:使用TCMSP及TCMID数据库对加味三痹汤中的君药及臣药(续断、独活、杜仲、牛膝、川芎、细辛、延胡索、秦艽以及僵蚕)药效成分及其药效靶点进行筛选,然后用Uniprot数据库将获得的靶蛋白转换成Gene Symbol名称。通过GeneCards和OMIM数据库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靶点进行进一步检索筛选。通过EXCEL筛选得到药物-疾病共有靶点,然后将共有靶点行Venn图的绘制。通过Cytoscape3.7.0软件构建有效成分-靶点网络图。通过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并用R 4.1.0软件分析。对药物筛选的重要靶点通过“clusterProfiler”R包进行GO以及KEGG分析。最后用R软件处理并分析结果。研究结果:筛选得到加味三痹汤的君药及臣药的有效成分100种,药物-疾病共同靶点79种。从药物-疾病靶点图得到的主要药效成分有槲皮素(quercetin)、山奈酚(kaempferol)、β-谷甾醇(β-sitosterol)、黄芩素(Wogonin)、β-胡萝卜素(β-carotene)等89种。主要靶点前五名有PTGS2(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合成酶2)、PTGS1(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合成酶1)、ESR1(雌激素受体1)、NOS2(一氧化氮合酶2)、CASP3(胱天蛋白酶3)。通过PPI网络图获得度值>58的节点有TNF(肿瘤坏死因子)、IL-6(白介素6)、VEGFA(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TP53(肿瘤抑制基因53)及AKT1(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1)。通过GO分析获得富集条目1996条,细胞组成47条、生物过程1854条、分子功能95条。通过KEGG富集获得139条信号通路。研究结论:加味三痹汤君药及臣药中的成分及靶点较多,并可通过多种信号通路调控抗炎、免疫应答、抗氧化、组织代谢以及细胞凋亡等起到治疗LDH的作用。第三部分:川续断皂苷Ⅵ促进HMSC向髓核样细胞分化抑制大鼠尾椎间盘退变研究目的:探讨川续断皂苷Ⅵ促进人间充质干细胞向髓核样细胞分化抑制大鼠尾椎间盘退变机理研究方法:通过实时定量PCR以及免疫荧光检测髓核细胞表型基因COL2A1、aggrecan、PAX1表达情况,观察川续断皂苷Ⅵ对人间充质干细胞向髓核样细胞分化的促进作用。通过Western blot检测p-ERK1/2和p-smad2/3的表达,观察川续断皂苷Ⅵ对ERK1/2及smad2/3通路的影响。通过H-E染色以及免疫组织化学观察川续断皂苷Ⅵ干预后的人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大鼠尾椎间盘退变的抑制作用。研究结果:1.川续断皂苷Ⅵ能促进人间充质干细胞向髓核样细胞分化;2.川续断皂苷Ⅵ能促进人间充质干细胞向髓核样细胞分化可能与激活了 ERK1/2以smad2/3信号通路有关;3.川续断皂苷Ⅵ干预后的人间充质干细胞能抑制大鼠尾椎间盘退变。研究结论:川续断皂苷Ⅵ能够促进人间充质干细胞向髓核样细胞分化抑制大鼠尾椎间盘退变。

孙鹏飞[8](2021)在《针刺促进LDH椎间孔镜术后康复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基于“骨错缝、筋出槽”理论,观察LDH患者行椎间孔镜治疗后,术后予以针刺并指导其主动腰背肌锻炼对术后疗效的影响变化,探讨从病因角度治疗LDH的必要性,为提高椎间孔镜术后疗效及加快术后康复方案的制定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方法:挑选2020年5月~2020年12月于江苏省中医院骨科住院治疗的LDH患者60例。采用性别分层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均行椎间孔镜手术治疗,对照组术后第2d指导其在床上进行规律的腰背肌锻炼,观察组在行腰背肌锻炼的同时配合针刺治疗。分别观察记录两组术前和术后第3d、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随访的VAS评分、M-JOA评分、ODI指数评分以及术后住院时间,并于术前和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对两组患者的影像学资料中腰椎棘突位置、椎体旋转度及双侧关节突关节间隙的大小进行测量并记录相关结果,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归纳统计。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60例,其中获得完整的临床数据的患者59例,对照组脱落1例。两组术前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BMI、病程、受累节段)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两组患者术前VAS评分、M-JOA评分、ODI评分、棘突偏移距离、椎体旋转角度、双侧关节突关节间隙宽度差值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术后3天、术后1月、术后3月的VAS评分、M-JOA评分、ODI评分均较术前降低(P<0.001);两组术后1月、术后3月的棘突偏移距离、椎体旋转角度、双侧关节突关节间隙宽度差值均较术前减小(P<0.001)。(4)在上述指标变化中,观察组的变化幅度均大于对照组(P<0.05)。(5)观察组患者的术后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01)。结论:1、经皮椎间孔镜术后予以针刺腧穴治疗能够更好地减轻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疼痛,改善患者的症状,加快患者术后康复,值得临床推广;2、“骨错缝、筋出槽”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重要病理改变,通过针刺及腰背肌锻炼纠正“筋骨失衡”的病理状态,可以获得更好的临床疗效。

杨思琪[9](2021)在《针刀神经触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神经根症状的临床疗效评价及文献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是在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的基础上,脊柱内外力学平衡失调,纤维环断裂,髓核突出,刺激或压迫相应节段脊神经根或脊髓而产生的一组症状体征。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神经根病变(lumbar disc herniation with radiculopathy,LDHR)是指髓核突出压迫脊神经根而产生的肌肉或皮节分布区疼痛、无力和麻木的临床综合症。而其中麻木和疼痛是LDH令患者最感困扰的两大主要神经根病变症状。LDHR常被归属于中医学中的“腰痛”、“痹证”、“顽麻”的范畴。目前临床上对于腰痛已有多种治疗方式,但针对以麻木为主的神经根症状的有效手段较少,临床疗效较差。针刀疗法在治疗LDH中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针刀神经触激术同时具有松解肌肉和触激神经的作用,在LDHR治疗中具有优势。在临床实践中我们也发现,针刀神经触激术缓解LDHR具有较高有效性和安全性。本课题探讨针刀神经触激术治疗LDHR的临床疗效,为针刀神经触激术治疗本病提供实践依据和循证依据。研究目的:1.通过随机对照试验明确针刀神经触激术在LDH及神经根病变治疗中的作用,评价其与电针、常规针刀治疗相比,对改善腰部疼痛及神经根病变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JOA分数、治疗有效率和不良事件发生情况,以指导针刀神经触激术治疗LDHR的临床实践。2.运用Meta分析的方法分析神经触激术治疗LDH的临床疗效优劣,为神经触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提供高级别循证证据。研究方法:1.纳入2020年1月至2021年2月间在南京中医药大学国医堂针刀科就诊并确诊为LDH并且伴有明显神经根病变症状的患者共9例,采用随机数字表的方法随机平均分为3组,分别为电针组、常规针刀组和针刀触激组,每组各30例。电针组采用电针治疗,其他两组均采用针刀治疗,常规针刀组采用常规针刀松解术治疗,针刀触激组采用针刀刀神经触激术治疗,每周1次,连续干预4周。记录三组治疗结束后的疗效,疗效观察及评价标准选用VAS评分、JOA评分、有效率和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数据统计分析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2.计算机检索已发表神经触激术治疗LDH的随机对照临床实验论文,提取文献资料有效率、VAS评分和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等数据后使用Revman5.3软件行Meta分析,并评价异质性和评估偏倚风险。研究结果:1.通过VAS评分对比患者疼痛和麻木程度,治疗后两组的腰痛和麻木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明确改善(P<0.05),且针刀触激组显着优于常规针刀组和电针组(P<0.05)。2.通过JOA评分量表对比治疗前后三组患者腰部活动功能情况,治疗后三组患者腰部活动障碍较治疗前均有明显好转(P<0.05),针刀触激组明显优于常规针刀组和电针组(P<0.05)。3.Meta分析显示已有研究中神经触激术在治疗LDH中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P<0.05),研究过程中未发生不良反应。研究结论:针刀神经触激术治疗LDHR的临床疗效较常规针刀和电针治疗的临床疗效好。在本研究的治疗过程中,无患者出现血肿、剧烈疼痛、重要神经血管损伤等不良反应,说明针刀神经触激术在LDHR的临床应用中较为安全可行。已有研究表明神经触激术治疗LDH疗效显着,安全性良好。

甘朋朋[10](2021)在《“骨盆牵正”手法分期治疗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疗效及腰椎-骨盆参数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骨盆牵正”手法治疗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疗效及基于影像学观察其对矢状位腰椎-骨盆参数影响。方法:选取62例江苏省中医院推拿科病房及门诊就诊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组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1例。传统推拿组急性炎症期和炎症缓解期均予松解类手法结合腰椎后扳拔伸法治疗,骨盆牵正组急性炎症期予松解类手法治疗,炎症缓解期予松解类手法结合“骨盆牵正”手法治疗,以1周为一个疗程,前后共治疗3疗程。治疗1周、2周、3周后分别记录两组患者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和简式MiCGill疼痛(MPQ)评分,并于住院后治疗前及治疗3周后拍摄腰骶部侧位X线片,测量相关骨盆参数,并对积分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治疗第1周结束时,两组患者ODI、PPI、VAS评分组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RI评分组间存在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ODI、PRI、PPI、VAS组内评分存在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第2周结束时,两组患者ODI、PPI、PRI评分组间存在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VAS评分组间不存在差异,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ODI、PRI、PPI、VAS组内评分较前周明显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3周时,ODI、PRI、PPI、VAS组间评分存在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ODI、PRI、PPI、VAS组内评分也存在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盆牵正”分期治疗总有效率(90.00%)明显高于传统推拿(76.67%),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骨盆牵正”组治疗前后腰椎-骨盆参数中SS、LL、PT变化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传统推拿组治疗前后腰椎-骨盆参数中SS、LL、PT变化不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从本研究结果来看,“骨盆牵正”手法可以有效地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功能障碍及缓解疼痛临床症状,同时通过调整患者骨盆,对患者腰椎-骨盆参数有显着的影响,是临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手段。

二、不同牵引方式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不同牵引方式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热磁横波运动牵引联合针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1.7 脱落处理方法
    2 研究方法
        2.1 样本量估计
        2.2 分组方法
        2.3 治疗方案
        2.4 观察指标
        2.5 不良事件
        2.6 伦理要求
    3 统计方法
研究结果
    1 病例完成情况
    2 一般资料对比
    3 观察指标分析
        3.1 腰椎JOA评分比较
        3.2 VAS评分比较
        3.3 腰痛ODI评分比较
        3.4 两组疗效评价比较
        3.5 不良反应
讨论与分析
    1 立题思路
    2 热磁横波运动牵引治疗及针刺治疗
        2.1 热磁横波运动牵引治疗
        2.2 针刺取穴依据
    3 作用机制分析
        3.1 准倒悬自重腰椎牵引技术模拟中医倒悬牵引法的作用机制
        3.2 人体脊柱横波运动技术模拟中医推拿疗法——牵抖法的作用机制
        3.3 光热治疗环的作用机制
        3.4 磁场治疗的作用机制
    4 关于电动间歇牵引治疗LDH的分析
    5 观察指标的选择及研究结果分析
        5.1 观察指标
        5.2 观察指标的结果分析
    6 研究结果差异分析
        6.1 中医方面
        6.2 西医方面
    7 课题创新性
    8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2)推拿结合五禽戏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研究方法
    1 病例来源
    2 研究对象选择
        2.1 诊断及分期标准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剔除及脱落标准
    3 临床研究方法
        3.1 随机分组方法
        3.2 治疗前评估
        3.3 治疗方法与频次
    4 观察指标及临床疗效
        4.1 观察指标
        4.2 临床疗效评定
    5 随访
    6 统计学数据处理方法
    7 质量控制措施
    8 不良事件统计与处理
    9 终止研究的条件
    10 伦理审查批件
研究结果
    1 病例完成情况
    2 基线资料比较
    3 观察指标比较
        3.1 VAS评分比较
        3.2 JOA评分比较
        3.3 腰背部前屈、后伸、左右侧屈等长最大肌力比较
    4 临床疗效比较
    5 复发率比较
    6 不良事件统计
分析与讨论
    1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医认识
        1.1 中医病名的论述
        1.2 中医病因病机
        1.3 中医治疗
    2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西医认识
        2.1 西医概念和流行病学
        2.2 西医发病机制
        2.3 西医治疗
    3 治疗方法的选择依据
        3.1 “筋骨劲强”理论基础及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指导意义
        3.2 腰背肌功能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意义
        3.3 推拿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作用
        3.4 五禽戏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作用
    4 观察指标的选择依据
        4.1 VAS视觉模拟评分法
        4.2 JOA评分比较
        4.3 等长最大肌力测评系统
    5 研究结果分析及意义
        5.1 一般资料
        5.2 VAS评分的比较
        5.3 JOA评分的比较
        5.4 腰背部前屈、后伸、左右侧屈等长最大肌力的比较
        5.5 临床疗效的比较
        5.6 复发率的比较
    6 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3)不同证型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红外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研究方法
        1.3 意外事件与不良反应的处理
        1.4 医学伦理原则
    2 研究结果
        2.1 试验完成情况
        2.2 基线比较
        2.3 红外检测值比较
        2.4 热敏化腧穴探查结果
    3 分析讨论
        3.1 选题依据
        3.2 应用TTM检测的依据
        3.3 病种及选穴的依据
        3.4 结果分析
        3.5 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3.6 研究的展望及不足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答辩委员会名单
个人简介

(4)电针深刺“腰突五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腰椎间盘突出与腰背痛概况
        1 腰椎间盘突出的流行病学
        2 腰椎间盘突出和腰背痛的风险测素
        2.1 个体因素
        2.2 形态因素
        2.3 心理因素
        2.4 职业因素
        3 椎间盘的生理和病理
        3.1 椎间盘的构成和功能
        3.2 椎间盘的力学特征
        3.3 脊柱和椎问盘退变
        4 中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4.1 腰痛的古籍论述
        4.2 腰背痛的病因病机
        5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保守治疗
    综述二 电针的镇痛原理概述
        1 针刺可激活外周传入神经纤维
        2 针刺镇痛的中枢机制
        3 针刺镇痛的神经节段关系
        4 电针镇痛效应与电针参数的关系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电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
    1 研究背景和目的
    2 资料和方法
        2.1 文献类型
        2.2 研究对象
        2.3 干预方式
        2.4 结局指标
        2.5 检索方法和策略
        2.6 文献筛选
        2.7 数据提取
        2.8 偏倚风险评价
        2.9 异质性检验
        2.10 敏感性分析
        2.11 证据质量评定
        2.12 统计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检索结果
        3.2 纳入文献一般情况
        3.3 纳入文献方法学质量评价
        3.4 结局指标分析
        3.5 安全性评价
        3.6 GRADE证据等级评价
    4 讨论
        4.1 研究结果总结
        4.2 证据的适用性
        4.3 证据质量
        4.4 研究的潜在偏倚
        4.5 相关研究结果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电针深刺“腰突五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的临床研究
    1 研究设计
        1.1 研究目的
        1.2 病例来源和分组
        1.3 样本量计算
        1.4 诊断标准
        1.5 纳入标准
        1.6 排除标准
        1.7 脱落标准
        1.8 中止标准
        1.9 分组和治疗方法
        1.10 研究周期
        1.11 观察指标
        1.12 结局指标
        1.13 数据采集和分析
    2 研究结果
        2.1 基线信息
        2.2 主要结局指标
        2.3 次要结局指标
        2.4 两组治疗满意度比较
        2.5 腰痛VAS评分与各评分的相关性
        2.6 安全性评价
    3 讨论
        3.1 研究方案制定
        3.2 研究结果的临床意义
        3.3 创新点
        3.4 不足和展望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附录
    附录1 腰痛VAS(visual analog scale, VAS)
    附录2 JOA评分量表
    附录3 健康调查简表SF-36(Short Form 36 Questionnaire,SF-36)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结果

(5)针刺带脉穴为主对腰突症患者形态及功能改善的对照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一、中医综述
        1 病名
        2 病因病机
        3 辨证分型
        4 治疗
        5 小结
    二、西医综述
        1 流行病学
        2 病因病机
        3 临床表现
        4 分型
        5 诊断和鉴别诊断
        6 西医治疗
    三、针刺带脉穴为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1 理论依据
        2 选穴依据
        3 身体形态改变
        4 相关文献检索
    四、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一、资料和方法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2 研究方法
    二、研究结果
        1 两组基本资料比较
        2 治疗前基线比较
        3 治疗后结果分析
        4 有效率比较
        5 安全性分析
        6 部分随访
    三、结论
    四、分析与讨论
        1 研究背景
        2 结果讨论
        3 针刺带脉穴为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机理探讨
        4 形态异常的观察方法
        5 相关因素分析
        6 问题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表1
附表2
附表3
致谢
个人简历

(6)夹脊穴针刺联合腰椎斜扳手法治疗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讨论
    1 关于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医认知
    2 本研究治疗方法的理论依据
    3 本研究的结果分析
    4 本次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医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加味三痹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及其有效成分川续断皂苷Ⅵ抑制椎间盘退变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药诊治腰椎间盘突出症研究进展
        1 中医内治
        2 中医外治
        3 中医内外兼治
        4 小结
    综述二 腰椎间盘突出症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1 椎间盘的形态学
        2 椎间盘生物化学
        3 免疫学研究
        4 生物力学
        5 流行病学
        6 非手术治疗
        7 手术治疗
        8 生物学治疗
        9 小结
    综述三 间充质干细胞向髓核分化研究进展
        1 常用髓核细胞鉴定表型
        2 MSC向髓核分化方式
        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加味三痹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设计类型
        1.2 研究对象
        1.3 诊断标准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1.6 试验方法
        1.7 观察指标
        1.8 不良反应
        1.9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疗效评价
        2.3 不良反应
    3 讨论
        3.1 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病因病机分析
        3.2 加味三痹汤立方依据及组方特点
        3.3 加味三痹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分析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网络药理学研究加味三痹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网络药理学研究
    1 材料及方法
        1.1 LDH靶点搜集
        1.2 加味三痹汤君药及臣药有效成分以及靶点搜集
        1.3 药物-疾病共同靶点筛选及Venn图绘制
        1.4 药物-疾病靶点网络构建
        1.5 共同靶点PPI构建及绘制柱状图
        1.6 GO功能分析共有靶点
        1.7 KEGG通路富集分析
    2 结果
        2.1 加味三痹汤君药及臣药活性成分及对应的靶点
        2.2 加味三痹汤君药及臣药与LDH靶点预测
        2.3 构建药物成分-疾病靶点网络
        2.4 加味三痹汤-LDH共有靶点PPI网络图解析
        2.5 GO功能分析共有靶点
        2.6 KEGG通路富集分析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实验研究 ASA Ⅵ促进HMSC向髓核样细胞分化抑制大鼠尾椎间盘退变
    1 细胞活力试验
        1.1 材料与方法
        1.2 结果
        1.3 讨论
    2 ASA Ⅵ促进HMSC获得NP细胞表型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3 ASA Ⅵ对ERK1/2及smad2/3信号通路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4 ASA Ⅵ干预HMSC抑制大鼠尾椎间盘退变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
        4.3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论
不足与展望
英文缩略词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8)针刺促进LDH椎间孔镜术后康复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理论研究
    一、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流行病学
    二、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1. 中医认识
        1.1 临床表现
        1.2 病因病机
        1.2.1 外感内伤致病
        1.2.2 筋骨失衡致病
        2. 西医认识
        2.1 概念
        2.2 危险因素分析
        2.2.1 外部因素
        2.2.2 内部因素
        2.3 发病机制
        2.3.1 机械压迫学说
        2.3.2 化学神经根炎症学说
        2.3.3 自身免疫学说
    三、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方法
        1. 保守治疗
        1.1 卧床休息
        1.2 牵引疗法
        1.3 物理疗法
        1.4 运动疗法
        1.5 药物治疗
        1.6 推拿疗法
        1.7 骶管药物注射疗法
        2. 手术治疗
        2.1 传统手术治疗
        2.2 微创手术治疗
    四、椎间孔镜手术治疗LDH的相关研究
        1. 关于椎间孔镜手术
        1.1 椎间孔镜手术的优势
        1.2 椎间孔镜手术的适应症
        1.3 椎间孔镜手术的并发症
        2. 对椎间孔镜手术后残余症状的认识
        2.1 术后残余症状发生相关因素分析
        2.2 中医对术后残余症状的认识
        3. 椎间孔镜手术后残余症状的治疗
        3.1 西医治疗
        3.1.1 神经营养类药物治疗
        3.1.2 镇痛类药物治疗
        3.1.3 激素治疗
        3.1.4 脱水消肿类药物治疗
        3.1.5 功能锻炼
        3.1.6 再次手术治疗
        3.2 中医治疗
        3.2.1 针灸治疗
临床研究
    一. 资料与方法
        1. 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病例脱落标准
        1.7 脱落病例的处理
        1.8 针刺不良反应的处理
        2. 方法
        2.1 手术方法
        2.2 术后处理方法
        2.3 观察方法
        2.4 影像学测量方法
        2.5 统计方法
    二. 结果
        1. 一般资料比较
        2. VAS评分比较
        3. M-JOA评分比较
        4. ODI评分比较
        5. 术后住院时间比较
        6. 棘突偏移距离比较
        7. 椎体旋转角度比较
        8. 双侧关节突关节间隙宽度差值比较
    三. 讨论
        1. 针刺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的影响
        2. 针刺疗法的机理
        2.1 针刺对生物力学的影响
        2.2 针刺对神经功能的影响
        2.3 针刺对血流及炎症介质的影响
        3. 本研究针刺选穴的依据
        4. 腰背肌锻炼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的影响
        5. 结果分析
        5.1 基线分析
        5.2 关于疼痛改善的分析
        5.3 关于腰椎功能改善的分析
        5.4 关于术后住院时间的分析
        5.5 关于影像资料测量结果的分析
        6. 不良反应事件
        7.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英文缩略词中文对照表
    附录2 腰痛VAS评分
    附录3
    附录4
    附录5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9)针刀神经触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神经根症状的临床疗效评价及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第一章 中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神经根病变的认识
        1、病名
        2、病因病机
        3、中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神经根病变的临床研究进展
        4、小结
    第二章 现代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神经根病变的认识
        1、概述
        2、解剖与生理
        3、病因病理
        4、腰椎间盘突出症神经根病变的症状与体征
        5、诊断方法的临床研究进展
        6、现代医学治疗方法临床研究进展
        7、小结
    第三章 针刀神经触激术的作用机制与研究进展
        1、针刀神经触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作用原理
        2、针刀神经触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进展
        3、小结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中止、剔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2、研究方法
        2.1 器材
        2.2 分组方法
        2.3 治疗方法
        2.4 疗效评价标准
        2.5 疗效评价指标
        2.6 不良事件与安全性观察指标
        2.7 统计学处理
    3、结果与分析
第三部分 文献研究
    1、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 检索策略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文献资料提取
        1.5 文献质量评价
        1.6 结局指标
        1.7 统计学方法
    2、结果与分析
        2.1 文献纳入流程
        2.2 纳入研究基本特征
        2.3 纳入研究偏倚风险评估
        2.4 Meta分析结果
    3、小结
第四部分 结论
第五部分 讨论与思考
    1、目前针刀神经触激术的临床应用存在的问题探讨
    2、针刀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神经根病变的有效性探讨
    3、针刀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神经根病变的安全性探讨
    4、针刀神经触激术的中医原理探讨
第六部分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10)“骨盆牵正”手法分期治疗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疗效及腰椎-骨盆参数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中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1.1 本病概述
        1.2 病因病机
        1.3 中医分型
    2. 西医学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病机理的认识
        2.1 机械压迫学说
        2.2 自身免疫学说
        2.3 神经根炎症学说
    3. 临床治疗
        3.1 推拿治疗
        3.2 中药治疗
        3.3 针灸治疗
        3.4 牵引治疗
        3.5 手术治疗及物理治疗
        3.6 联合治疗
    4. 腰椎-骨盆参数在脊柱退变型疾病中的应用
        4.1 腰椎-骨盆参数及与LDH的关系
        4.2 腰椎-骨盆参数之间的相关性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终止试验标准
        1.7 脱落标准
        1.8 依从性观察
        1.9 安全性评价及不良事件的处理
    2. 研究方法
        2.1 病例分组及测量
        2.2 干预方法
        2.3 观察指标
        2.4 临床疗效评定
        2.5 资料的处理及统计分析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纳入病例一般情况
        3.2 两组治疗前后ODI评分积分比较
        3.3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比较
        3.4 疼痛评分比较
        3.5 两组治疗前后腰椎-骨盆相关参数比较及相关性分析
        3.6 安全性评价
第三部分 讨论
    1. 立题依据
    2. “骨盆牵正”手法治疗LDH作用机制浅析
        2.1 把握整体,重塑平衡
        2.2 筋骨并重,内外同治
    3. 结果及分析
        3.1 治疗结果
        3.2 结果分析
        3.3 安全性及依从性分析
    4. 不足与展望
        4.1 不足之处
        4.2 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四、不同牵引方式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热磁横波运动牵引联合针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D]. 陈姝.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2]推拿结合五禽戏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D]. 翁冰倩.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3]不同证型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红外特征研究[D]. 余婷.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电针深刺“腰突五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D]. 黄子玲.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针刺带脉穴为主对腰突症患者形态及功能改善的对照观察[D]. 罗睿.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6]夹脊穴针刺联合腰椎斜扳手法治疗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分析[D]. 史永超.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7]加味三痹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及其有效成分川续断皂苷Ⅵ抑制椎间盘退变机理研究[D]. 牛永涛.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8]针刺促进LDH椎间孔镜术后康复的临床观察[D]. 孙鹏飞.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9]针刀神经触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神经根症状的临床疗效评价及文献研究[D]. 杨思琪.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10]“骨盆牵正”手法分期治疗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疗效及腰椎-骨盆参数的影响[D]. 甘朋朋.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标签:;  ;  ;  ;  ;  

不同牵引方式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