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回归后的沪澳经济合作

澳门回归后的沪澳经济合作

一、澳门回归后的沪澳经济合作(论文文献综述)

陈朋亲,谢宝剑,张潇[1](2020)在《推动科技融合发展 齐力构建创新型国家——20年来澳门与内地科技合作的回顾与建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澳门回归20年来,与内地科技合作经历了自发性、政策性到全面性合作阶段,形成日益紧密的合作关系,为两地繁荣发展提供了重要动力。回顾了澳门回归20年来两地科技合作的特点,总结了深度合作的挑战,提出了发展两地科技合作的建议:积极做好"一带一路"的"精准联系人"角色;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科创中心大局;发挥"财政盈余"优势,优化科创设施环境;优化"中葡平台"转型升级,促进国际科技转移;鼓励澳门青年走出"舒适区",北上创业。由此促进两地科技融合发展,齐力构建创新型国家。

肖隆辉[2](2020)在《澳门回归的媒介记忆建构研究 ——以《人民日报》《南方都市报》为例》文中指出回归后的20年里,澳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稳定,经济腾飞。国内外各媒体都对澳门回归进行了大量的报道,这些报道不仅形成了人们对澳门回归的集体记忆,也建构起了澳门回归的媒介记忆。本文将以《人民日报》和《南方都市报》两家传统纸质媒体的澳门回归相关报道作为切入点,对过去20年两份报纸对澳门回归的报道进行研究,试图寻找两者具体建构了怎么样的媒介记忆,以及其建构的策略和特点。在媒介呈现方面,笔者发现《人民日报》和《南方都市报》两份报纸的报道大体上是遵循着“一国两制”和不断发展的主线。两份报纸在具体的数据也有着各自的特点,相较时政性较强的《人民日报》,《南方都市报》在进行时政报道的同时,也更多地关注了澳门与内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记忆的内容虽然繁杂,但两份报纸所建构的媒介记忆大致可分为人物、政治、经济、文化几个具体部分。媒体通过对政治、经济、文化、澳门回归历史见证者、受益者的个人回忆等方面的发展与古今对比来建构起了居民安居乐业、社会发展稳定、经济发展迅速、文化交流密切的澳门回归的媒介记忆。在叙事话语方面,两份报纸的样本报道都以全知视角全面叙事,以正面褒义词为主。在句式选择上,两份报纸以行动型句式为主并对其他句式进行了综合运用。在语境层面,二者亦巧用了象征手法将澳门回归媒介记忆的符号化虚为实,使用“电影式的剪切手法”对媒介记忆进行了拼接。通过对两份报纸样本报道的分析,本文进一步从政治、社会、经济、文化、媒介等方面探讨了影响澳门回归媒介记忆建构的因素,还指出了媒介记忆建构过程中还存在着新闻趋于同质化、记忆视角较单一、可读性欠佳等不足之处,并提出了发掘细节记忆、增进个体记忆比重、硬新闻“软化”等建议。

张婉怡[3](2018)在《《澳门日报》(头版)涉大陆报道研究 ——以1997-2002年报道为例》文中指出《澳门日报》从1958年创刊至今,已经有将近60年的历史。在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中,《澳门日报》几经沉浮,逐渐发展成为澳门本土影响力、发行量最大的一家中文报刊,在广州、珠海、香港等设有多个办事处。在将近60年的发展历程中,《澳门日报》与澳门一起,亲历了许许多多重大的历史事件,与澳门本土居民一起见证了澳门的回归和回归之后的成长,是澳门居民非常信赖的媒体机构。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澳门日报》的头版涉大陆报道,以1999年澳门回归年为界限,取回归前后各三年的报道为分析样本,运用文本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试图通过对回归前后的头版涉及大陆的报道进行分析,对比出回归前后的大陆报道有哪些变化和特点。本文试图回答以下问题:《澳门日报》头版报道主要关注大陆哪些方面的消息?回归前后的报道从内容到叙事有哪些变化?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研究认为:《澳门日报》头版的涉大陆报道主要关注大陆的社会、经济、文化、社会方面的报道。但是在回归前后呈现差异。回归之后头版的大陆报道要素显着增加;报道内容更加多样化;报道的内容呈现出特定时期澳门社会的变迁;对澳门居民了解大陆以及澳门居民对“一国两制”的认识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卢平平[4](2016)在《澳门产业适度多元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产业结构调整是伴随经济发展不断发生的,且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增长是个相互作用、相互调整的过程,产业结构的变动带动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又反作用于产业结构,促使产业结构随经济的发展调整转型。面对当今复杂多样的需求环境,产业结构调整与变动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产业结构的转换升级已经成为现代经济增长的内生影响因素。当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不协调时,调整产业结构是必走之路,是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及社会福利水平的有效途径。因此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是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研究和引导产业结构调整也具有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产业结构已成为经济增长的一个举足轻重的影响因素。本文基于传统产业结构理论以及国内外学者对澳门产业结构演进趋势的研究结果,综合分析和评价,找出文章的切入点。文章首先通过分析澳门经济体产业结构的特点,并运用产业基尼系数界定澳门产业结构畸形程度,结果表明澳门产业结构畸形程度严重,博彩业“一业独大”的产业格局已成为阻碍澳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其次,文章从多方面分析澳门产业结构多元化的必要性,结果表明澳门博彩业一业独大,澳门经济发展对其依赖性过强,产业适度多元化刻不容缓;再者,文章根据澳门的实际情况运用时间序列趋势外推法并融入ARMA模型的方法对澳门产业结构未来的变动趋势进行探索,预测了澳门13个产业的未来产值,定量研究了澳门产业结构未来五年的发展趋势。最后,在理论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澳门产业适度多元化的总体思路、发展路径以及澳门产业适度多元化的发展策略。总而言之,本文以期为澳门产业适度多元化发展,以及为澳门塑造成世界级国际休闲旅游中心提供合理的决策参考。

高武洲[5](2014)在《基于住宅价值模型的澳门高地积比住宅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澳门回归后开放赌权,随即经济获得迅猛的发展,而伴随着外地和本地资金大量涌入澳门、外地雇员和本地人口增加,住宅的供求关系失去平衡。由于澳门是陆地面积仅31.3平方公里的小城,无法象其它地区或城市一样向社会提供更多的土地,以大量大量地增加住宅。住宅价格在供求失衡的状况下高速上升,工薪阶层难以购置房屋,居住和住宅问题逐渐严重。目前,建筑学研究领域对澳门住宅的研究、居住问题产生的原因、原因之间的相互关系缺乏深入的研究。此时针对澳门特有的社会、经济情况,对澳门住宅进行一定深度、广度的研究具有深远的学术和实际意义。通过在澳门多年的工作、生活和研究,对澳门住宅价值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研究过程中,针对研究的内容对澳门居民进行了问卷调查,获得第一手的资料,并利用权威机构的数据资料,深入每一个住宅区,对住宅楼宇进行实地研究和分析,得到了充分的感性和理性认知,最终获得客观的研究成果。论文探讨了澳门住宅发展的内在问题,认为澳门住宅具有与众不同的地区特点,澳门住宅的研究需要由澳门的住宅价值研究开始。论文通过先了解事物的本质后推导出解决方法的思路进行论述。首先,通过对澳门住宅价值的研究,论文从建筑学的角度首次提出澳门住宅价值模型的概念,以此作为解读澳门住宅价值判定的方式;然后,论文提出了以高地积比的方式为澳门提供居住问题的解决方案,并对其进行论证;最后,论文提出实现高地积比的方法和建议。论文并不深入涉及澳门住宅具体设计层面的建筑细节研究,而是面向城市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以城市管理的政策取向、使用者的体验、开发者的行为目标等进行探讨。住宅价值模型则以数学模型的表达形式,简练地归纳住宅价值的各因素和相互关系,尽管不是严格的数学方程式,但能为后继住宅价值量化研究奠定基础。通过研究,论证了澳门住宅发展走高地积比的道路是现实的选择。实行符合社会和居民需求的高地积比住宅需要各方面的努力,包括法律制度的修订、政府公共政策的引导、专业的规范和指标、建筑领域专业人士和开发者的投入。论文谨希望为城市建筑领域提供一种理性的思考和选择。

马学广[6](2012)在《城镇密集地区政府合作型跨境区域治理研究——以大珠三角西岸地区为例》文中认为在当代中国地方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发展背景下,促进区域政府合作是实现区域一体化的理性选择。大珠三角西岸地区"一国两制"背景下的跨境治理过程中,政府干预型协调模式的应用是弥补市场制度供给不足的一种必然选择。本文梳理了澳门与珠西地区从民间自发经贸合作到政府主导下的制度性协作的渐进发展过程,考察了大珠西地区跨境治理在组织架构、制度架构、规划指引和空间平台等方面的主要构成特征,指出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缺陷,并从制度、组织、规划、经济和设施等五个方面提出了区域整合的策略,以期在现有合作基础上建立起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加规范化的合作关系,来推动大珠西地区跨境区域治理机制进一步走向成熟。

梁晨[7](2011)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视角下的粤澳经济关系发展及其影响研究》文中指出自中国内地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同邻近的港澳之间的经济合作日益紧密。由于澳门特有的微型经济体属性,广东与之的经济关系不同于广东同香港之间的经济合作,其在不同历史阶段呈现不同的特点。澳门回归祖国后,在中央政府和澳门特区政府的有力领导下,粤澳经济关系迅猛发展,两地经济融合的趋势已不可阻挡。在此过程中,澳门经济摆脱了持续的低迷,实现了跨越式增长。纵观澳门回归的十多年发展历程,其经济的高速增长已同粤澳经济关系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呈现出联动性的特征。因此本文首先对相关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和实践做一般性梳理,进而系统地回顾了粤澳在回归前的经济合作历程的演变和发展,以从中总结出粤澳经济合作的阶段特征和内在机制;在上述基础上,本文接着重点分析了澳门回归后十年粤澳经济合作中两地的经济关系特征和两地在经济合作中的地位;最后本文以VAR模型为基础,利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图的方法分析了粤澳经济合作中具体不同的领域对澳门经济增长影响的程度和趋势,以便更好地展望未来两地进一步区域经济合作的方向和政策建议。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粤澳间的货物贸易、相互投资对澳门经济增长具有积极影响;而在中国内地的“港澳自由行”政策影响下的广东居民赴澳旅游人数剧增对澳门经济实现跨越式增长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事实上,澳门离岛型微型经济体的属性决定了新时期其必须以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为载体,加快融入以珠三角为主的广东经济中:即澳门必须充分利用中央赋予的粤澳区域发展的制度和政策上的优势实现产业适度多元化发展,通过粤澳经济关系的不断深入发展,在继续保持博彩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努力培育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

冯文荣,王守安[8](2008)在《珠澳经济合作模式的选择》文中认为本文在客观评价珠澳经济合作水平的基础上,分析了珠澳经济合作的互补优势与制约因素,探讨了珠澳经济合作的领域、模式与措施,对于拓宽合作领域,提高合作水平,形成合作互动、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格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徐涛[9](2005)在《城市文化形象——首届沪澳学术论坛综述》文中指出2004年10月22日,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和澳门基金会联合举办的首届沪澳学术论坛“城市文化形象”在上海隆重举行,来自沪澳两地30多位学者专家经过一整天四场紧张而又和谐的学术研讨,圆满地落下帷幕。本届论坛共收到24篇论文,其中上海学者提供15篇、澳门学者9篇,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沪、澳两座城市文化形象的多重而复杂的面相,就其内容而言,这些论文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郑新俭[10](2004)在《论CEPA对我国法制建设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CEPA的签署对我国的法制建设有很大的影响。其影响主要体现在 :完善了我国“一国两制”的基本法律制度 ;对解决区际间的法律冲突具有积极效果 ;对解决区际间的司法联系与协助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作者从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二、澳门回归后的沪澳经济合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澳门回归后的沪澳经济合作(论文提纲范文)

(1)推动科技融合发展 齐力构建创新型国家——20年来澳门与内地科技合作的回顾与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回归20年来澳门与内地科技合作的特点
    1.1 合作层次从自发合作拓展到制度性合作
        1.1.1 国家层面
        1.1.2 地方层面
    1.2 合作区域从粤澳拓展到内地更广地区
    1.3 合作领域从单一领域向多领域纵深发展
2 澳门回归20年来与内地科技合作面临的挑战
    2.1 两地产业联动不足,产业结构“不对称”
    2.2 两地政策环境各异,大小政府“不同为”
    2.3 澳门“中葡平台”对内地贸易带动作用“不突出”
    2.4 澳门基础设施落后,互联互通“不到位”
    2.5 青年价值观各不同,青创人才“不匹配”
3 澳门与内地开展科技合作的建议
    3.1 发挥“一带一路”的“精准联系人”角色
    3.2 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大局
    3.3 发挥“财政盈余”优势,优化科创设施环境
    3.4 优化“中葡平台”转型升级,促国际科技转移
    3.5 鼓励澳门青年走出“舒适区”,北上创业
4 结论

(2)澳门回归的媒介记忆建构研究 ——以《人民日报》《南方都市报》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媒介记忆研究现状
        1.2.2 新闻叙事学研究现状
        1.2.3 “澳门回归”相关报道研究
        1.2.4 小结
    1.3 媒介记忆理论及媒介呈现概述
        1.3.1 媒介记忆理论概述
        1.3.2 媒介呈现概述
    1.4 研究对象与方法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设计
        1.5.1 样本选择
        1.5.2 类目与编码
        1.5.3 信度检测
第2章 澳门回归的媒介呈现——基于《人民日报》《南方都市报》的内容分析
    2.1 “澳门回归”的媒介呈现
        2.1.1 报道数量:聚焦特殊节点
        2.1.2 报道主题:时政类报道主导媒介记忆
        2.1.3 报道版面:要闻版与国内新闻版为主
        2.1.4 报道体裁:消息为主,通讯深度次之
        2.1.5 报道篇幅:以中短篇报道为主
        2.1.6 报道涉及人物身份:政府官员占首位
        2.1.7 报道标题:关键词重复提及
    2.2 《人民日报》和《南方都市报》媒介呈现的异同
        2.2.1 主流意识形态引导下,媒介呈现总体相似
        2.2.2 媒介功能定位不同,新闻选择存异
        2.2.3 受众范围不同,媒介呈现区域性特征明显
第3章 《人民日报》《南方都市报》建构的澳门回归媒介记忆及其影响因素.
    3.1 澳门回归的媒介记忆
        3.1.1 见证历史的人物记忆
        3.1.2 “一国两制”的政治记忆
        3.1.3 经济快速增长记忆
        3.1.4 交融的社会文化记忆
        3.1.5 血浓于水的民族记忆
    3.2 澳门回归媒介记忆建构的影响因素
        3.2.1 “一国两制”方针政策影响深远
        3.2.2 社会趋稳与经济交流密切
        3.2.3 深厚的中华文化根基
        3.2.4 媒介自身定位及功能差异
第4章 澳门回归媒介记忆的叙事话语特征及建构方式
    4.1 “澳门回归”报道的微观文本叙事分析
        4.1.1 词语的选择:正面褒义词烘托喜庆氛围
        4.1.2 句式选择:综合运用暗表立场
        4.1.3 叙事视角:全知视角全面叙事
    4.2 “澳门回归”报道的叙事辞格分析
        4.2.1 巧用象征手法化虚为实
        4.2.2 “电影式”蒙太奇拼接媒介记忆
    4.3 澳门回归媒介记忆的建构方式与特点
        4.3.1 态度鲜明:时政类报道主导回归记忆
        4.3.2 媒介仪式:重视纪念仪式和庆祝活动
        4.3.3 潜移默化:议程设置巩固记忆
        4.3.4 建构新记忆:历史对比凸显发展
第5章 澳门回归媒介记忆建构中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5.1 媒体在建构澳门回归媒介记忆中存在的不足
        5.1.1 新闻报道趋于同质化,不利于媒介记忆传播
        5.1.2 新闻报道视角较单一,难以形成完整记忆
        5.1.3 报道可读性欠佳
        5.1.4 以传者为主的单方面记忆不利于形成内外互动
    5.2 澳门回归媒介记忆未来发展的对策建议
        5.2.1 发掘细节记忆,以斑窥豹
        5.2.2 提高普通个体记忆比重,关注民生
        5.2.3 硬新闻“软化”,增加亲和力
        5.2.4 以我为主,从全球角度进行记忆建构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3)《澳门日报》(头版)涉大陆报道研究 ——以1997-2002年报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澳门报业的研究
    1.2.2 关于《澳门日报》的研究
    1.2.3 以报纸头版作为案例的研究
    1.2.4 关于澳门回归的研究
    1.2.5 新闻叙事学理论研究
1.3 样本选取情况
1.4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澳门报业和澳门回归
2.1 澳门报业现状
2.2 《澳门日报》及其头版
2.3 澳门回归及澳门的发展 第三章 《澳门日报》(1997-2002)头版涉大陆报道分析
3.1 总体概况
    3.1.1 报道数量小幅波动
    3.1.2 “政治”、“社会”类的报道占比大
3.2 《澳门日报》头版涉大陆的政治报道
    3.2.1 回归之后报道数量骤减
    3.2.2 态度倾向非常积极
3.3 《澳门日报》头版涉大陆的经济报道
    3.3.1 报道数量呈现“凹”型增长
    3.3.2 两地之间经济建设合作成关注重点
    3.3.3 “积极”、“中立”态度平分天下
3.4 《澳门日报》头版涉大陆的文化报道
    3.4.1 报道数量“阶梯式”上升
    3.4.2 报道倾向“正面向上”
3.5 《澳门日报》头版涉大陆的社会报道
    3.5.1 报道数量整体呈上升趋势
    3.5.2 社会类报道主题分布
    3.5.3 报道倾向“正面”较少 第四章 涉大陆报道的叙事学分析
4.1 “故事”的选择
4.2 叙事话语——叙事者的选择
4.3 叙述行为 第五章 《澳门日报》(1997-2002)头版涉大陆报道影响
5.1 加强澳门居民对大陆社会的了解
5.2 加强澳门居民对澳门未来发展的信心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澳门产业适度多元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 1.2
    研究内容及技术线路图 1.3
    研究方法及可能的创新点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主要产业结构理论 2.2
    澳门产业适度多元化文献综述 2.3
    简要评述 3
    澳门产业发展现状的结构分析 3.1
    澳门产业结构的历史变迁 3.2
    澳门经济体产业结构的特点 3.3
    澳门产业结构差距分析 4
    澳门产业适度多元化的必要性 4.1
    博彩业垄断地位不断强化 4.2
    产业适度多元化是调整经济失衡的必然选择 4.3
    产业适度多元化是改善澳门现行经济运行态势的客观需要 5
    澳门产业结构变动趋势实证分析 5.1
    方法、模型和数据来源 5.2
    澳门产业结构变动趋势分析 5.3
    实证结果分析 6
    澳门产业适度多元化发展路径与策略 6.1
    产业适度多元化发展的重要前提——“度”的界定 6.2
    澳门产业适度多元化的发展路径 6.3
    澳门产业适度多元化的发展策略 注释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5)基于住宅价值模型的澳门高地积比住宅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澳门地少人多经济发展迅猛
    1.1.2 经济发展使澳门住宅价格急速上升
    1.1.3 澳门特有的城市管理模式
1.2 研究的意义
    1.2.1 研究住宅价值的重要性
    1.2.2 需要确立住宅价值模型为研究基础
    1.2.3 研究澳门高地积比住宅的重要性
1.3 研究内容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住宅价值和高地积比的定义尚没有统一
    1.4.2 缺乏澳门住宅价值和地积比方面的专着
    1.4.3 国内外曾出现少量关于澳门住宅的文章
    1.4.4 国内外的实践经验
1.5 研究途径与方法
    1.5.1 综合性理论的研究
    1.5.2 数据收集、统计和评估
    1.5.3 调查法
    1.5.4 人物专访
1.6 研究框架
1.7 主要创新点
    1.7.1 论文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和首创性
    1.7.2 建立新的研究基础—住宅价值模型
    1.7.3 以多角度的分析方法进行论证
    1.7.4 完整的覆盖面和独到的观点
1.8 相关概念以及辨析
    1.8.1 澳门住宅的划分
    1.8.2 地积比及相关内容的内涵
    1.8.3 本文研究的高地积比住宅类型分级
    1.8.4 需要研究的关键问题
1.9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澳门住宅发展概况与居住问题
2.1 澳门住宅发展概况
    2.1.1 明清时期华人住宅
    2.1.2 明清时期葡萄牙人住宅
    2.1.3 工业港口经济时期住宅
    2.1.4 旅游博彩经济时期住宅
2.2 澳门住宅类型及高地积比住宅的现状
    2.2.1 私人住宅
    2.2.2 公共房屋
    2.2.3 高地积比住宅的分布
2.3 澳门的居住问题
    2.3.1 独特的经济发展模式导致的经济总量增大
    2.3.2 经济总量和购买力的增加影响住宅价格
    2.3.3 澳门住宅土地十分有限
    2.3.4 澳门人口不断增长
    2.3.5 澳门新建住宅量少
    2.3.6 对住宅价值的判定持续增高
2.4 城市发展面对的矛盾
    2.4.1 法律制度与发展的矛盾
    2.4.2 经济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的矛盾
    2.4.3 澳门住宅市场泡沫严重
2.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澳门住宅价值研究
3.1 住宅价值的内涵
    3.1.1 价值与住宅价值
    3.1.2 广义的住宅价值--人的需要
    3.1.3 包含劳动价值理论的内容
    3.1.4 包含主观价值理论的内容
    3.1.5 住宅价值具有多元性
    3.1.6 成交价格反映住宅价值
3.2 使用者眼中的住宅价值
    3.2.1 满足使用者需求的使用价值
    3.2.2 促进资产增值的投资价值
    3.2.3 受文化影响的居住价值
    3.2.4 使用者的高层次居住体验
3.3 开发者眼中的住宅价值
    3.3.1 实现经济收益的工具
    3.3.2 通过满足使用者需求来实现目标
    3.3.3 实现最小的消费者剩余和最大的生产者剩余
3.4 城市公共管理者眼中的住宅价值
    3.4.1 能满足居民居住需求的财产
    3.4.2 实现财政收入和调控投资的功能
    3.4.3 实现城市管理的手段
3.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构建住宅价值模型
4.1 住宅成本 C-COST
    4.1.1 土地成本(C1)
    4.1.2 设计与工程顾问费用(C2)
    4.1.3 建造成本(C3)
    4.1.4 交易成本(C4)
    4.1.5 维护成本(C5)
4.2 需求的满足 R –REQUIREMENT FULFILMENT
    4.2.1 建筑密度与容量越高(r1)满足程度越低
    4.2.2 城市管理的法律制度(r2)影响着需求的满足
    4.2.3 使用者的居住需求(r3)
    4.2.4 满足基本舒适度(r4)的需求
4.3 投资价值 I - INVESTMENT VALUE
    4.3.1 法律制度与政策(i1)确保了住宅投资价值的地位
    4.3.2 经济环境(i2)强化了住宅投资价值持续增长的预期
    4.3.3 投资意欲(i3)支撑住宅投资价值的实现
    4.3.4 套型设计的配合(i4)有利于增加住宅投资价值
4.4 文化价值 C – CULTURE VALUE
    4.4.1 特有的城市形象(c1)产生独特文化价值
    4.4.2 不同的建筑形式(c2)反映不同的文化价值
    4.4.3 文化认同(c3)决定住宅文化价值的形成
    4.4.4 文化保护(c4)保护了文化价值抑制了土地价值
4.5 愉悦价值 H – HAPPINESS VALUE
    4.5.1 居住环境品质主导着愉悦价值
    4.5.2 基本品质因素(h1)满足基本的生理感受
    4.5.3 中层次品质因素(h2)注重住宅的良性延续
    4.5.4 高层次品质因素(h3)把物质上升到精神层面
    4.5.5 劣品质(h4)带来负面价值
4.6 构建住宅价值模型 V = RICH * C
    4.6.1 住宅价值的数学模型的组成
    4.6.2 住宅价值模型的运用
    4.6.3 住宅价值模型中的系数比
    4.6.4 从住宅价值系数获得的资讯
    4.6.5 住宅价值模型的应用范例
4.7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以住宅价值解读高地积比住宅的必要性
5.1 高地积比提高成本(C)效益
    5.1.1 整体成本上需要提高土地利用强度
    5.1.2 利用高地积比改良城市空间的效益
    5.1.3 扩充街道(小投入)能有效提高地积比(大产出)
    5.1.4 资源共享驱使选择高地积比
5.2 高地积比促进需求获得满足(R)
    5.2.1 满足住宅数量需求最直接的选择
    5.2.2 高地积比与离岛都市化的轨迹相吻合
    5.2.3 高地积比住宅能与服务设施相协调
5.3 高地积比抑制投资价值(I)的增加
    5.3.1 新法律提高土地价值降低投资价值
    5.3.2 高地积比使单位住宅投资价值降低
    5.3.3 高地积比有利于抑制投机
5.4 高地积比推动文化价值(C)的演进
    5.4.1 有利于维持 15~45 分钟生活圈的文化
    5.4.2 促进新现代文化价值的产生
    5.4.3 推动法律建设协调历史文化遗产保育
5.5 高地积比以提高生活品质增加愉悦价值(H)
    5.5.1 交通疏导能力达到便利性要求
    5.5.2 高地积比令更多的住户获得中层次环境品质
    5.5.3 参与住宅管理获得高层次环境品质
5.6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如何通过适度高地积比实现住宅价值最优化
6.1 适度高地积比降低各项资源利用的成本
    6.1.1 以城市规划管控土地成本
    6.1.2 适度规划高地积比区提高土地效益
    6.1.3 调控土地价格避免堕入高地价怪圈
    6.1.4 发挥新填海区的作用
    6.1.5 以高地积比优化住宅建造成本
    6.1.6 以“住宅发展密度区”均衡社会设施和资源
6.2 满足各方面需求达到更高的价值
    6.2.1 高地积比的选址
    6.2.2 综合配置区域设施
    6.2.3 保证使用功能达到舒适度标准
    6.2.4 优化道路宽度
    6.2.5 更新航空设施规划
    6.2.6 以公共房屋满足基层需求
6.3 维持稳定的投资价值
    6.3.1 增加住宅数量抑制投资价值增长
    6.3.2 高地积比率与低覆盖率相配合
    6.3.3 大幅提高公共房屋数量平抑投资价值
    6.3.4 加重交易成本抑制投机行为
    6.3.5 延续以税务调节私人住宅交易
6.4 保证文化价值的延续与发展
    6.4.1 以法律保护文化价值
    6.4.2 维持原有人文文化的住宅分布模式
    6.4.3 为文化保护区域注入生命力
    6.4.4 平衡文物保育和私产发展
6.5 提高品质获得更大的愉悦价值
    6.5.1 成立业主委员会实行有效管理
    6.5.2 以专业标准提高住宅品质
    6.5.3 制定综合措施控制高地积比区域的空气污染
    6.5.4 城市空间与空气流通
    6.5.5 高地积比住宅区的环境保护规划
    6.5.6 制定住宅性能认定制度
6.6 适度高地积比住宅发展的制度化与指标化
    6.6.1 推动建筑法理发展
    6.6.2 从亚洲城市地积比指标中获取经验
    6.6.3 建立符合住宅环境品质的区域管理
    6.6.4 以宜居为住宅环境的宗旨
    6.6.5 建立指标化管理的执行、监督和保障机制
6.7 小结
参考文献 总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附录5 附录6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6)城镇密集地区政府合作型跨境区域治理研究——以大珠三角西岸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大珠三角西岸地区跨境治理发展历程
    (一) 改革开放前, 大珠三角西岸地区以民间社会文化往来为主的区域合作形式
    (二) 改革开放至澳门回归前, 大珠三角西岸地区的民间市场化经贸合作
    (三) 澳门回归以来, 大珠三角西岸地区日趋紧密的规范化制度性合作
    (四) 小结
二、大珠三角西岸地区跨境治理的基本架构
    (一) 大珠三角西岸地区跨境治理的组织架构
    (二) 大珠三角西岸地区跨境治理的制度架构
    (三) 大珠三角西岸地区跨境治理的规划指引
    (四) 大珠三角西岸地区跨境治理的空间平台
三、大珠三角西岸地区跨境治理的困境和问题
    (一) 大珠三角西岸地区经济合作起点低、层次低, 龙头带动能力弱
    (二) 大珠三角西岸地区“一国两制”框架下的区域经济深度融合难度较大
    (三) 大珠三角西岸地区合作组织方面的问题
    (四) 大珠三角西岸地区合作制度方面的问题
    (五) 大珠三角西岸地区区域协调的经济手段尚不健全
    (六) 大珠三角西岸地区区域合作模式需要升级
四、大珠三角西岸地区跨境治理的策略
    (一) 制度层面的区域整合
    (二) 组织层面的区域整合
    (三) 规划层面的区域整合
    (四) 经济层面的区域整合
    (五) 设施层面的区域整合
五、结论

(7)区域经济一体化视角下的粤澳经济关系发展及其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表索引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研究框架与技术路线 1.3
    研究方法 1.4
    可能的创新之处与难点 2.
    理论基础与研究综述 2.1
    理论基础 2.2
    研究综述 3.
    区域经济一体化视角下粤澳经济关系演变和发展 3.1
    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粤澳经济关系发展 3.2
    澳门回归前的粤澳和珠澳经济关系 3.3
    澳门回归后的粤澳经济关系结构与特征 3.4
    回归以来粤澳经济关系的转型和发展方向 4.
    回归以来粤澳经济关系发展对澳门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 4.1
    回归以来澳门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4.2
    粤澳经济关系对澳门经济增长影响的计量分析 4.3
    实证分析过程与验证 5.
    结论与建议 5.1
    对实证结果的分析 5.2
    回归以来粤澳经济关系成为推动澳门经济实现快速发展的主要动力 5.3
    澳门经济要发展必须以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为载体 5.4
    在新形势下推动澳门融入珠三角,实现珠澳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政策建议 注释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课题与论文发表 致谢

(9)城市文化形象——首届沪澳学术论坛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关于城市文化的宏观探讨
二关于城市文化个性的历史追索
三关于流行文化的城市形象与身份认同问题
四关于城市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利用

(10)论CEPA对我国法制建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一、CEPA的签署完善了我国“一国两制”的法律制度
二、对内地法制建设的影响
三、CEPA对内地与港、澳地区间法律的影响
四、CEPA对内地与港、澳地区之间的司法协助的影响
五、小结

四、澳门回归后的沪澳经济合作(论文参考文献)

  • [1]推动科技融合发展 齐力构建创新型国家——20年来澳门与内地科技合作的回顾与建议[J]. 陈朋亲,谢宝剑,张潇. 科技导报, 2020(11)
  • [2]澳门回归的媒介记忆建构研究 ——以《人民日报》《南方都市报》为例[D]. 肖隆辉.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20(10)
  • [3]《澳门日报》(头版)涉大陆报道研究 ——以1997-2002年报道为例[D]. 张婉怡.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18(03)
  • [4]澳门产业适度多元化研究[D]. 卢平平. 暨南大学, 2016(02)
  • [5]基于住宅价值模型的澳门高地积比住宅发展研究[D]. 高武洲. 华南理工大学, 2014(12)
  • [6]城镇密集地区政府合作型跨境区域治理研究——以大珠三角西岸地区为例[J]. 马学广. 城市观察, 2012(05)
  • [7]区域经济一体化视角下的粤澳经济关系发展及其影响研究[D]. 梁晨. 暨南大学, 2011(11)
  • [8]珠澳经济合作模式的选择[J]. 冯文荣,王守安. 商情(教育经济研究), 2008(01)
  • [9]城市文化形象——首届沪澳学术论坛综述[J]. 徐涛. 史林, 2005(02)
  • [10]论CEPA对我国法制建设的影响[J]. 郑新俭. 南方经济, 2004(08)

标签:;  ;  ;  ;  

澳门回归后的沪澳经济合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