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住宅建筑桩基质量事故分析及加固方法

某住宅建筑桩基质量事故分析及加固方法

一、某住宅楼桩基质量事故分析及加固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周星[1](2019)在《软弱土层中防治预制桩上浮技术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预制桩在工程上被广泛使用。本论文阐述了在饱和软粘性土地区预制桩沉桩过程中,影响预制桩上浮的主要影响因素:(1)布桩率的影响;(2)地层地质的影响;(3)沉桩速率和间歇期的影响;(4)沉桩流程次序的影响。同时,通过理论分析,提出了四种防治预制桩上浮的技术措施。而关于沉桩速率和间歇期是饱和软粘性土预制桩沉桩的重要影响因素,但是在实际工程中,因工期很短,很多时候忽视了该因素的不利影响。在大量饱和粘性土地区预制桩沉桩的失败案例充分证明:在饱和软粘性土地区,若设计、施工等环节未引起足够重视,所采取的防治措施不到位,预制桩发生大面积浮桩现象的概率极高,严重影响施工质量。通过对大量成功或失败的案例研究,在预制桩发生上浮现象后,首先应确定上浮对工程预制桩自身结构及周边土体结构的破坏程度,根据破坏程度的不同,及时采用合理的加固处理方案,尽可能减少因上浮带来的经济损失,减少浮桩灾害的进一步扩大,保证工程施工的进一步开展。为了有效防治预制桩在饱和软弱土层中浮桩造成的严重病害,在前期结构设计阶段,应合理的选择桩基布桩系数;在施工准备阶段,应认真分析影响预制桩浮桩各项影响因素,做好充分有效的防治措施,编制满足施工需求的信息化监测方案;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按照施工组织设计方案执行和已制定的监测方案实施信息化观测,及时反馈观测数据结果,佐证既定防治措施的有效性,若有异常,应及时分析数据及其原因,调整优化设计和施工参数,以求保证工程安全顺利的实施。经过对大量饱和粘性土浮桩工程实践的分析和总结,本论文重点阐述一种实时监控预制桩浮桩上浮量的观测装置,同时编制了一套完善的信息化浮桩观测技术,并通过现场试验和实例验证。验证了采用预制桩上浮实时观测技术,能有效为预制桩沉桩施工过程提供实时有效的数据支撑。该测试技术灵敏度高,能最直接的反映具体的浮桩情况,该观测手段可有效地指导预制桩沉桩施工,避免盲目施工带来的重大损失。通过具体试验和案例分析,实际验证了该观测装置及技术的可行性和适用性,为后续类似工程施工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

苟卫强[2](2017)在《既有建筑物工程事故分析及纠偏加固处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建建筑尚未竣工就出现工程事故,既有建筑物在使用过程中也常出现地基下沉、墙体开裂、整体倾斜甚至倒塌的现象,造成建筑工程事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对建筑工程事故处理之前,应对建筑物进行检测鉴定,调查分析事故原因,根据鉴定结果来确定如何处理事故,制定建筑物加固处理方案,对已经出现倾斜的建筑物,不仅要考虑将其纠倾扶正,而且还需必要的加固措施。本文以兰州某框架—剪力墙结构住宅楼地基下沉、主体倾斜事故为背景,对该建筑物事故原因以及纠偏加固处理方案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研究,具体工作如下:1.系统的介绍了既有建筑物现有的纠偏方法,总结归纳造成建筑物的倾斜原因。2.对兰州某框架—剪力墙结构住宅楼发生地基下沉、主体倾斜事故后进行了全面的检测鉴定,介绍了建筑物倾斜事故的检测鉴定内容、方法以及过程,收集大量的关于该建筑物的工程资料。通过现场对地基基础进行开剖检测,查明建筑物地基基础现状,对该建筑物所在场地的工程地质特征、地下水及地基土的性质等地质条件进行了综合性评价;同时对主体结构进行检测,并且采用有限元软件PKPM对主体结构承载力进行验算。分析检测鉴定结果,得出了造成该建筑物的倾斜原因,提出事故处理意见,制定了掏土、堆载加压综合纠偏法对其进行纠偏处理,同时,采用新增人工成孔混凝土灌注桩、承台及桩端高压注浆相结合的综合加固方法进行地基基础加固。3.对该掏土、堆载加压综合纠偏方案进行了理论分析,探究其可行性,对纠偏方案进行严格的计算,并对加固材料、加固施工工艺做出相应的设计要求。4.采用FLAC3D软件对某实际工程建立数值模型,对掏土纠偏方案进行数值模拟,建立多个桩—土模型对比分析水平掏土孔孔径的大小、竖向掏土孔深度的变化对纠偏效果的影响,根据模拟结果可以掌握掏土引起桩基沉降规律。

闫虎成[3](2016)在《建(构)筑物掏土纠偏数值分析与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建(构)筑纠偏为课题,沈阳某高层建筑因桩基施工质量、地基分布不均等原因发生不均匀沉降为工程背景,在基础梁、桩、地基协同工作下运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对原基础梁进行刚度校核,并对该工程实例中建筑物的不均匀沉降、建筑物桩基础和地基土体的变形及分批次掏土纠偏进行了三维数值模拟,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掏土法纠偏,是在沉降大侧不再发生新的沉降基础上,通过在沉降小侧掏土加大该侧沉降量,减小两侧沉降差而达到纠偏目的的。所以建筑物在纠偏完成后总的沉降量会变大,建筑物的设计标高降低,在本文工程实例中,桩顶标高由原来的-4.200m降低为-4.287m。(2)本文以挠度为基础梁刚度是否满足规范要求的评定标准,通过对建筑物原基础刚度的校核可知,中间部位有部分基础梁设计刚度不足,而实际工程中,在建筑物倾斜后,该基础梁未发生破坏,说明基础梁虽刚度不足,但仍能确保建筑物的安全性。而纠偏工程为其倾斜的逆过程,本文认为可直接在原基础梁基础上进行纠偏工作。(3)掏土法纠偏过程中,当沉降小侧桩底掏土下沉时,沉降大侧也会产生新的沉降,故在纠偏工程中,应加强对建筑物两侧的止倾和保护措施,防止沉降大侧加大沉降同时,防止过倾。(4)建筑物倾斜后,在远离建筑物的区域内土体出现轻微隆起现象,并且塑性区主要集中在基础的周围小部分区域及边缘的桩底土体。(5)在各批次掏土纠偏中,第一次掏土后纠偏效果不明显,随着陶土纠偏的进行,剩余承重的桩体数量逐渐减小,剩余桩体受力增大,在桩端出现高应力区,使地基土体发生变形,后一次掏土产生的地基土体沉降均大于前一次掏土产生的沉降,最终达到纠偏效果。

杨琛[4](2014)在《密集挖孔桩桩孔稳定性分析》文中提出摘要:为确保密集人工挖孔桩施工的安全顺利进行,本文针对其施工期间的桩孔稳定性进行深入分析,建立了桩间土稳定性分析的力学模型,提出了桩间土稳定性的判别与维护桩孔稳定性的护壁设计方法,并针对预防桩间土失稳的防治措施提出了相关建议。首先,通过合理假设与近似简化,基于桩间土失稳过程的分析建立了桩间土稳定性分析的力学模型,结合土力学的相关基本原理进行理论推导,得出桩间土稳定系数的计算方法,为判定桩间土在施工期间的稳定性提供了理论依据,并利用FLAC3D数值软件对桩间土失稳时的位移特征进行了模拟分析,验证了所建力学模型的合理性。其次,根据桩间土稳定性系数的计算公式,分析了各相关因素对于桩间土稳定性的影响规律,并针对主要影响因素提出了保持施工期间桩孔稳定性的相应措施。通过公式推导得到均质土及成层土条件下最不利滑动层厚度值的计算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推导得到便于工程应用的桩间安全净距的计算公式,提出了桩间土稳定性的判别方法。再次,对桩孔护壁在施工过程中的受力状态进行深入分析,运用弹性力学、土力学及桩基、竖井工程中的相关理论,针对塌孔及桩间土失稳的具体工况,分别提出了维持施工期间桩孔稳定性的护壁设计方法。最后,通过典型实际工程案例具体介绍了桩间土稳定性分析及挖孔桩护壁设计的方法和步骤,并与工程实际情况进行对比,说明了本文提出的桩间土稳定性判别方法科学合理,挖孔桩护壁结构设计方法有效实用,据此判定的桩间土稳定性结果及所设计孔壁支护结构可作为人工挖孔桩施工组织中的参考依据。

曾春飞[5](2014)在《湿陷性黄土地区某框架结构不均匀沉降的事故分析与处理》文中认为黄土属湿陷性土,在天然状态下(关中黄土塬区一般含水量小于20%)其孔隙比较大,承载力相对较高;随着含水量的增加或处于饱和状态,其承载力将会发生大幅度的降低并在一定的压力下产生湿陷下沉。该地区的框架结构和混合结构房屋在使用多年后其地基基础大部分都出现了不均匀沉降。不均匀沉降会导致上部结构墙体开裂,严重的将导致建筑物倾斜甚至倒塌。在该地区的某框架结构房屋发生不均匀沉降的事故后,对该房屋进行了地质勘察,在检测鉴定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建筑物产生不均匀沉降的原因,详细阐述了生石灰桩加固地基在湿陷性黄土地区中的应用。本文结合陕西省某框架结构房屋的工程事故处理案例,对不均匀沉降事故处理的全过程进行了分析论述。主要内容如下:(1)详细描述了建筑结构加固改造的工作程序,建筑结构可靠性鉴定方法,生石灰桩加固地基的基本原理。对生石灰桩加固地基的生石灰用量的计算,生石灰膨胀系数的计算和确定,土的孔隙比的计算进行了总结论述。(2)对框架结构房屋不均匀沉降事故发生后进行了现场勘察,查明了宿舍楼地基岩土条件。详细描述了该房屋所在场地的工程地质特征。对黄土的工程性质、场地地下水及地基土的腐蚀性、地基土的均匀性分别进行了评价。最后给出了事故处理及地基加固建议。(3)详细地阐述了不均匀沉降的检测及鉴定过程。对检测鉴定的结果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对不均匀沉降的事故原因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4)对生石灰桩的加固方案选择、加固方案设计、施工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对生石灰桩数的确定进行了理论计算,对施工过程中应该注意的几个关键过程进行了详细描述。对施工过程及施工完成后半年的沉降监测数据进行了分析。对加固施工前后的地基土的物理力学性质进行了对比分析。

郑循元[6](2014)在《既有建筑物地基基础加固及其工程应用》文中认为既有建筑物加固改造在我国建筑业及经济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是恢复、完善和提高建筑物使用功能的重要基础工作。由于使用荷载增加、使用功能变更、勘查、设计、施工等各方面的原因,我国有相当数量的既有建筑需要进行加固处理。虽然人们对地基基础的加固技术进行了大量研究,提出了各种加固方式、方法;但是往往偏重于加固方法和施工机械、工艺的研究,而忽略了充分分析地基基础的受力特性是选择和优化加固方案的前提条件。因此,在地基基础加固前,针对地基基础本身的抗力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本文在参考国内外地基基础加固研究与应用文献的基础上,首先论述了既有建筑物的质量事故原因、质量事故表象和原建筑物的鉴定评估;其次总结了基础加固的若干原则,介绍了目前常用的地基基础加固方法;同时给出了在确定既有建筑物地基基础加固方案时应注意的若干方面的问题。本文结合案例,根据建筑物受损表象,拟定加固方案,并制定详细的施工方案,对施工过程中和竣工后的检测与监测也进行了说明,希望能够为比较系统的研究既有建筑物地基基础加固改造提供范例,对实际工程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

朱思响[7](2013)在《综合纠倾法在既有结构加固纠偏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由于地基处理不当或房屋使用过程中的不合理因素造成地基不均匀沉降进而导致既有结构倾斜的事故不少。特别是我国西北部处于湿陷性黄土地区,常因排水不畅、地下管网渗水等原因造成地基不均匀下沉,使既有结构倾斜。对既有结构的纠偏常用方法主要有迫降和顶升两种方法。迫降法就是人为增大既有结构沉降较小的一侧的沉降量,迫降的方法有浸水法、应力解除法(也称作掏土法)、堆载法等;顶升法就是在稳定基础沉降的基础上,在既有结构沉降较大的一侧顶升上部结构或基础从而使既有结构回正调平,顶升方法有静压桩顶升法、压密注浆顶升法和石灰桩顶升纠倾法等。在同一个既有结构上同时应用两种及以上的纠偏方法称为综合纠倾法。本文以山西运城市某7层住宅楼的加固纠偏工程为背景,对综合应用钢筋混凝土托换桩加固和掏土浸水综合纠倾这种方法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主要成果如下:1.总结了国内外加固纠偏技术的发展现状和经典案例,详细论述了既有结构常用的8种地基基础加固方法和10种纠偏方案,从场地稳定性、地基基础、勘察、设计、施工、管理等各方面深入分析既有结构发生倾斜的原因。2.针对该工程的地勘报告、基础形式、周围环境,结合该既有结构的类型,强度特征等具体情况,详细阐述了本加固纠偏工程的加固方案和纠偏方案的选择及托换装加固方案和掏土、浸水综合纠偏方案的设计,重点说明了施工关键工序的工法及现场监测方案。3.分析了压桩后原有地基与后压入的桩基共同组成的疏桩复合地基的工作原理、设计方法及可靠性。4.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建立模型,分析其在均质黄土地基条件下,单桩极限承载力的大小以及桩身轴力、桩侧摩阻力随桩身入土深度的关系,并建立了不同桩距、不同桩长的模型,计算适合本工程的最合理桩距和桩长,来优化布桩。该加固工程的成功进一步证明了托换桩加固、掏土浸水综合法纠倾是一种解决房屋倾斜问题的可靠、有效处理方法。该方法施工工期短、纠偏效果好,适合在我国西北部湿陷性黄土地区推广使用,为类似工程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张小磊[8](2011)在《基于关键链理论的邯郸市某住宅楼项目进度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项目进度管理是项目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而项目进度计划又是项目进度管理的基础。项目进度计划制定的好坏与否直接关系着施工企业资源利用和合同的履行,对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有着关键性影响。目前,大多数的工程项目都是采用以CPM/PERT为代表的传统网络计划技术编制项目的进度计划。但是,传统的项目进度计划方法大多只考虑时间约束关系,把自由时差为零或最少的工作包作为关键路径,因此,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容易造成项目的工期的延误。本文将一种不仅注重项目的系统性,而且还考虑了项目进度中的资源约束和人的行为因素的关键链技术应用于项目进度管理中,它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传统项目进度管理的缺陷,从而为管理者能更好的进行进度管理提供了依据。本文系统地分析了传统项目进度管理的局限性,对关键链进度计划的制定做了较深入的研究,提出利用关键链理论和网络计划技术相融合的方法进行项目进度管理,以提高项目进度计划的可靠性、有效性。本文是以邯郸市某住宅楼项目为例,运用关键链理论和网络计划技术相结合的方法,改进了项目工作持续时间的估计和项目进度安排,利用缓冲量计算方法和缓冲区预警机制对项目进度进行监控,从而有效的解决了本工程中工序关系复杂、工期的不可预见因素多等有关进度管理问题。工程实践表明,关键链技术在工程项目计划与实施管理方面有着很大的发展前景。

黄龙湘[9](2011)在《隧道施工引起邻近建筑物损坏风险评估与控制》文中认为随着城市隧道的大量修建,隧道施工造成地表建(构)筑损坏事故仍然不断地发生,如何在隧道修建之前确定建筑物变形控制标准,对隧道施工引起的建筑物潜在损坏作出评估,并依据评估结果采取相应地风险控制措施,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主要通过查阅国内外已公开发表的期刊文献、建筑物损坏方面的专着以及现场调查等手段,对因地表变形引起的建筑物损坏事故及隧道施工引起过量地表沉降事故实例进行收集,并基于对事故统计分析,对隧道施工引起建筑物损坏风险评估进行了相应研究。主要内容如下:(1)收集了28例隧道开挖引起的建筑物损坏实例以及172例其它因地表变形引起的建筑物损坏实例,并从建筑物结构类型、基础类型、长高比、建筑物沉降、局部倾斜、整体倾斜、裂缝损坏等级、倾斜损坏等级等方面对工程实例进行整理;(2)对建筑物损坏事故实例进行统计分析,对不同建筑物抵抗变形能力进行研究;建立建筑物沉降变形反应特征控制参数与建筑物损坏等级之间的关系,为隧道施工引起的地面建筑物损坏评估及制定建筑物变形控制标准提供基础数据;(3)收集了36例因隧道施工引起的地表过量沉降实例,从事故发生地段地质情况、隧道开挖跨度、隧道埋深、事故发生情况以及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等方面对工程实例进行整理;对事故发生的原因以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归纳总结,为制定隧道施工引起的地面建筑物损坏风险控制措施提供依据;(4)归纳总结了国内外地层位移公式计算参数确定经验;对建筑物损坏变形控制指标进行了总结,并考虑了建筑物易损性指数,对建筑物变形控制指标进行了修正;建立了隧道施工对建筑损坏风险评估体系,针对建筑物损坏等级提出了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将其运用于长株潭城际隧道施工引起的建筑物损坏风险评估。

戴华梅[10](2008)在《浅析粉体搅拌桩的工程质量隐患》文中研究说明通过工程实例,对粉喷桩的工程质量隐患进行综合分析,总结了软基用粉喷桩加固处理存在的问题及预防措施,以减少类似工程事故的发生。

二、某住宅楼桩基质量事故分析及加固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某住宅楼桩基质量事故分析及加固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软弱土层中防治预制桩上浮技术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其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3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预制桩浮桩防治理论与实例分析
    2.1 布桩率影响分析
    2.2 地层影响分析
    2.3 沉桩速率和间歇期影响分析
    2.4 沉桩流程影响分析
    2.5 预制桩浮桩危害和防治措施
        2.5.1 预制桩浮桩危害
        2.5.2 预制桩浮桩防治措施
    2.6 工程案例分析
        2.6.1 设计概况
        2.6.2 工程地质条件
        2.6.3 实际施工记录
        2.6.4 问题及其分析
        2.6.5 处理方案及结果
    2.7 小结
第三章 预制桩沉桩观测装置研究
    3.1 目的和意义
    3.2 技术水平及市场前景
    3.3 主要研究内容、目标及关键技术
        3.3.1 主要内容
        3.3.2 目标
        3.3.3 技术创新之处
    3.4 装置设计
        3.4.1 设计要求
        3.4.2 观测流程设计
        3.4.3 导向观测装置设计
    3.5 小结
第四章 预制桩沉桩标高观测装置试验研究
    4.1 目的和依据
    4.2 试验流程
        4.2.1 前期准备阶段
        4.2.2 实际实施阶段
        4.2.3 结果反馈阶段
    4.3 现场试验
        4.3.1 工程地质条件
        4.3.2 基本设计及施工概述
        4.3.3 施工概述
        4.3.4 观测方案简述
        4.3.5 结果分析及反馈
    4.4 小结
第五章 预制桩沉桩标高观测装置实例应用
    5.1 周边环境条件
    5.2 工程概况
    5.3 工程地质条件
    5.4 施工概况
        5.4.1 施工重点和难点
        5.4.2 总体施工安排
        5.4.3 施工速率安排
        5.4.4 其他保护措施
    5.5 信息化监测
        5.5.1 桩基自身上浮观测
        5.5.2 周边环境观测
    5.6 观测结果分析
    5.7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工作与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致谢
作者简历

(2)既有建筑物工程事故分析及纠偏加固处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工程事故分析与处理研究现状
        1.2.2 既有建筑物纠偏加固技术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既有建筑物的倾斜原因及纠偏加固方法
    2.1 既有建筑物倾斜原因
        2.1.1 工程勘察方面
        2.1.2 设计方面
        2.1.3 施工方面
        2.1.4 自然灾害方面
        2.1.5 维护使用
        2.1.6 其他方面
    2.2 既有建筑物纠偏方法
        2.2.1 抬升法的分类
        2.2.2 迫降法的分类
        2.2.3 综合法
    2.3 掏土纠偏机理分析
        2.3.1 基本假定
        2.3.2 掏土孔的变形分析
        2.3.3 地基的变形分析
    2.4 纠偏设计控制标准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某建筑物倾斜检测鉴定及事故原因分析
    3.1 某框架—剪力墙结构的住宅楼工程概况
        3.1.1 基本概况
        3.1.2 原设计参数指标
        3.1.3 建筑鉴定类别
        3.1.4 工程地质概况
    3.2 地基基础检测鉴定
        3.2.1 地基基础
        3.2.2 地基基础变形检测
        3.2.3 地基基础鉴定结果分析
    3.3 上部结构检测鉴定
        3.3.1 结构布置、结构体系调查
        3.3.2 主体结构混凝土强度检测
        3.3.3 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检测
        3.3.4 钢筋力学性能检测
        3.3.5 结构构件裂缝检测
        3.3.6 结构构造连接检测
        3.3.7 上部结构抗震承载力验算鉴定
        3.3.8 结构构件变形检测
    3.4 结构安全性鉴定评级
        3.4.1 构件安全性评定
        3.4.2 子单元安全性评定
        3.4.3 鉴定单元安全性评定
    3.5 适修性鉴定评级
    3.6 事故原因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纠偏加固设计及效果评价
    4.1 纠偏加固前可行性分析
    4.2 建筑物纠偏及地基基础加固总体设计
    4.3 建筑物纠偏设计
        4.3.1 建筑物纠偏方法
        4.3.2 建筑物纠偏计算
        4.3.3 建筑物纠偏方案
        4.3.4 建筑物纠偏监测
    4.4 备用纠偏方法
    4.5 地基基础加固
        4.5.1 地基基础加固方法
        4.5.2 地基基础加固方案
        4.5.3 加固材料的要求
        4.5.4 加固施工措施
    4.6 地下室结构加固
        4.6.1 结构加固方法
        4.6.2 加固材料要求
        4.6.3 加固施工工艺
    4.7 上部填充墙体维修
        4.7.1 维修方法
        4.7.2 维修材料要求
        4.7.3 填充墙体裂缝维修
    4.8 沉降观测方案
    4.9 纠偏效果评价
    4.10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FLAC3D数值模拟
    5.1 引言
    5.2 建立FLAC3D数值模型
        5.2.1 数值模型的参数确定
        5.2.2 计算区域的确定
        5.2.3 模拟计算方案确定
    5.3 FLAC3D模型计算分析
        5.3.1 FLAC3D计算单元的沉降云图
        5.3.2 FLAC3D模型计算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所参与的项目基金及项目

(3)建(构)筑物掏土纠偏数值分析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1.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1.2 建(构)筑物纠偏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
        1.2.1 建(构)筑物纠偏的国外研究现状
        1.2.2 建(构)筑物纠偏的国内研究现状
        1.2.3 建(构)筑物纠偏存在的问题
    1.3 建(构)筑物的倾斜原因和控制标准
        1.3.1 建(构)筑物纠偏的原因分析
        1.3.2 建(构)筑物纠偏的控制标准
    1.4 常用的建(构)筑物纠偏方法
        1.4.1 常用建(构)筑物纠偏方法介绍
        1.4.2 常用建(构)筑物纠偏方法比较
    1.5 本文所研究的内容
第二章 建筑物纠偏实例分析
    2.1 建筑物纠偏的工程背景
        2.1.1 纠偏建筑物的工程概况
        2.1.2 纠偏工程的水文地质条件
    2.2 建筑物倾斜原因分析及纠偏工程的设计与施工
        2.2.1 建筑物倾斜原因的分析
        2.2.2 建筑物纠偏设计和施工
    2.3 建筑物纠偏成果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3.1 ABAQUS软件简介及在本课题应用
        3.1.1 ABAQUS软件简介
        3.1.2 ABAQUS软件中接触的分析
        3.1.3 ABAQUS中土体的Mohr-Coulomb模型
    3.2 ABAQUS模型的建立
        3.2.1 模型假定
        3.2.2 计算模型及参数
        3.2.3 单元类型
        3.2.4 边界条件
        3.2.5 相互作用
        3.2.6 荷载及分析过程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掏土纠偏理论分析及基础刚度的校核
    4.1 带桩条形基础梁共同作用分析
    4.2 基础梁、桩基、地基协同工作计算模型
    4.3 基础梁刚度的校核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掏土纠偏数值模拟的分析
    5.1 上部结构施工后地基基础变形与受力分析
        5.1.1 上部结构荷载作用下地基变形性状分析
        5.1.2 上部结构荷载作用下桩基础内力位移分析
    5.2 掏土纠偏后地基基础变形与受力分析
        5.2.1 掏土纠偏后地基变形性状分析
        5.2.2 掏土纠偏后桩基础内力位移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刘春原教授历届学生硕士学位论文一览表

(4)密集挖孔桩桩孔稳定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桩孔稳定性与支护结构
        1.2.2 桩间土稳定性
        1.2.3 桩基事故防治与处理
        1.2.4 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桩间土失稳机制及其稳定性力学分析
    2.1 引言
    2.2 桩间土失稳发生过程
    2.3 桩间土稳定性分析力学模型建立
    2.4 护壁受力状态分析
        2.4.1 灌注孔护壁
        2.4.2 空桩护壁抗力
    2.5 滑动土体受力分析
        2.5.1 流动混凝土侧压力
        2.5.2 滑动土体顶面及底面剪力
        2.5.3 滑动土体侧面剪力
    2.6 桩间土稳定系数
    2.7 模型数值验证
        2.7.1 软件简介
        2.7.2 数值模型建立
        2.7.3 桩间土位移特征分析
    2.8 小结
3 桩间土稳定性判定方法
    3.1 引言
    3.2 桩间土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
        3.2.1 桩间净距
        3.2.2 滑动土体宽度
        3.2.3 混凝土灌注高差
        3.2.4 滑动土体厚度
    3.3 均质土层中Δz的确定
    3.4 成层土失稳位置的确定
    3.5 桩间安全净距公式建立
    3.6 桩间土失稳防治措施
    3.7 小结
4 桩孔支护设计理论及方法
    4.1 引言
    4.2 常用护壁类型
    4.3 护壁设计
        4.3.1 预防塌孔护壁设计
        4.3.2 预防桩间土失稳护壁设计
    4.4 小结
5 典型工程案例分析
    5.1 引言
    5.2 工程概况
    5.3 稳定性分析
        5.3.1 桩间净距临界值计算
        5.3.2 桩间土稳定性判定
        5.3.3 施工实况
    5.4 护壁设计
        5.4.1 灌注孔护壁设计
        5.4.2 空桩护壁设计
    5.5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本文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致谢

(5)湿陷性黄土地区某框架结构不均匀沉降的事故分析与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前言
    1.2 工程质量事故分析与处理的特点及分类
    1.3 既有建筑地基基础加固
        1.3.1 既有建筑地基基础加固的特点和原因
        1.3.2 既有建筑地基基础加固应遵循的原则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建筑工程质量事故分析与处理研究现状
        1.4.2 生石灰桩加固研究现状
    1.5 本文研究主要内容
第2章 湿陷性黄土地基变形与处理
    2.1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湿陷变形
        2.1.1 湿陷性黄土地基变形特征
        2.1.2 湿陷变形对上部结构产生的效应
    2.2 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物地基不均匀沉降的原因分析
    2.3 湿陷性黄土地区既有建筑纠偏加固方法介绍
        2.3.1 纠偏方法概述
        2.3.2 湿陷性黄土地区纠偏方法
        2.3.3 浸水沉降法
        2.3.4 生石灰膨胀顶升法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建筑物检测鉴定与生石灰桩加固理论基础
    3.1 建筑结构加固改造的工作程序
    3.2 建筑可靠性鉴定方法
    3.3 生石灰桩在湿陷性黄土地基中的加固原理
        3.3.1 生石灰桩的加固机理
        3.3.2 生石灰桩的加固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工程概况及工程地质情况
    4.1 框架房屋的工程概况
    4.2 场地地质特征
        4.2.1 场地地层结构描述
        4.2.2 场地地下水
        4.2.3 常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
    4.3 黄土工程性质评价
        4.3.1 场地湿陷类型
        4.3.2 地基湿陷等级
        4.3.3 黄土的湿陷起始压力评价
    4.4 地基土承载力特征值及变形指标
    4.5 地下水及地基土腐蚀性评价
    4.6 地基均匀性评价
    4.7 事故处理措施及地基加固方案的建议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不均匀沉降检测鉴定与原因分析
    5.1 框架结构概况
    5.2 房屋不均匀沉降的检测
        5.2.1 主体结构的检测
        5.2.3 建筑物沉降及倾斜观测
    5.3 鉴定结果分析
        5.3.1 主体结构鉴定
        5.3.2 围护结构鉴定
        5.3.3 地基基础鉴定
        5.3.4 鉴定结论及建议
    5.4 本工程宿舍楼不均匀沉降的事故原因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纠偏加固设计及实施效果分析
    6.1 加固方案设计
        6.1.1 加固方案选择
        6.1.2 混合生石灰桩加固机理
        6.1.3 布桩方案
        6.1.4 原材料质量检验
    6.2 纠偏加固施工
        6.2.1 成孔
        6.2.2 现场调配生石灰桩混合料
        6.2.3 填料捣实
        6.2.4 封口
    6.3 石灰桩加固效果分析
        6.3.1 沉降监测数据分析
        6.3.2 施工结束前后地基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对比分析
    6.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6)既有建筑物地基基础加固及其工程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2 既有建筑物地基基础质量事故的原因与表现分析
    2.1 既有建筑质量事故原因分析
        2.1.1 规划不当
        2.1.2 勘察失误
        2.1.3 设计原因
        2.1.4 施工问题
        2.1.5 管理失误
        2.1.6 使用不当
        2.1.7 自然灾害
        2.1.8 其他原因
    2.2 质量事故的表现
    2.3 本章小结
3 地基基础加固的原则与方法
    3.1 既有建筑物地基基础加固处理的重要性
    3.2 既有建筑物地基基础加固处理的应用范围
    3.3 既有建筑地基基础加固的原则与规定
    3.4 加固程序
    3.5 加固方法
        3.5.1 加大基础底面积法
        3.5.2 加深基础法
        3.5.3 加桩托换原基础法
        3.5.4 灌浆加固法
    3.6 本章小结
4 地基基础加固方案的选择
    4.1 地基基础变形计算
    4.2 选择加固方案应考虑的问题
    4.3 地基基础加固方案的选择
    4.4 本章小结
5 工程实例分析
    5.1 工程实例一
        5.1.1 工程概况
        5.1.2 地质情况
        5.1.3 加固补强设计
        5.1.4 加固施工
        5.1.5 加固效果检查评价
    5.2 工程实例二
        5.2.1 工程概况
        5.2.2 承载力演算
        5.2.3 加固方案
        5.2.4 加固设计
    5.3 工程实例三
        5.3.1 工程概况
        5.3.2 加固前的使用状况
        5.3.3 加固修缮的设计意图
        5.3.4 地基基础加固方案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3号粗黑体居中)

(7)综合纠倾法在既有结构加固纠偏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既有结构加固纠倾技术国外研究现状
    1.3 既有结构加固纠倾技术国内研究进展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
2 既有结构倾斜的原因及常见的加固纠倾方法
    2.1 既有结构倾斜的主要原因分析
        2.1.1 地质灾害
        2.1.2 不合理勘察设计
        2.1.3 施工方面
        2.1.4 管理、使用方面
    2.2 常用的加固纠倾方法
        2.2.1 基础加固方法
        2.2.2 基础纠倾方法
    2.3 本章小结
3 疏桩复合地基的基本理论与可靠性分析
    3.1 疏桩复合地基基本理论与工作原理
        3.1.1 疏桩复合地基的理论背景
        3.1.2 疏桩复合地基的工作原理
    3.2 疏桩复合地基的设计
        3.2.1 概念设计在疏桩复合地基设计中的应用
        3.2.2 疏桩复合地基承载力计算
        3.2.3 疏桩复合地基的优化设计
    3.3 疏桩复合地基的可靠性分析
        3.3.1 疏桩复合地基荷载和抗力变量概率模型
        3.3.2 疏桩复合地基可靠性分析模型
        3.3.3 疏桩复合地基可靠性指标的计算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疏桩复合地基单桩受力性状数值分析与优化设计
    4.1 有限元求解的步骤及ABAQUS软件简介
    4.2 桩-土模型的建立及参数选取
        4.2.1 ABAQUS/CAE的功能模块与建模程序
        4.2.2 建立桩-土有限元计算模型
    4.3 疏桩复合地基竖向荷载作用下数值分析与优化设计
        4.3.1 初始地应力平衡
        4.3.2 单桩极限承载力理论计算与数值分析比较
        4.3.3 疏桩复合地基布桩优化设计数值模拟
    4.4 本章小结
5 案例分析
    5.1 工程概况
        5.1.1 既有结构纠倾前概况
        5.1.2 工程地质及水文特征
        5.1.3 房屋倾斜情况及原因分析
    5.2 既有结构加固纠倾方案设计
        5.2.1 既有结构加固方案选择
        5.2.2 既有结构纠倾方案选择
        5.2.3 加固纠倾方案的协调
        5.2.4 桩数、桩长的确定
        5.2.5 桩位的确定
        5.2.6 掏土、浸水综合纠倾方案设计
        5.2.7 监测方案
    5.3 加固纠倾施工
        5.3.1 静压托换桩施工
        5.3.2 掏土、浸水纠倾施工
        5.3.3 回填、注浆及恢复地面
    5.4 纠倾效果分析、评价
        5.4.1 纠倾后既有结构的倾斜观测结果
        5.4.2 纠倾后既有结构的沉降观测结果
        5.4.3 桩尖入土深度与压桩力之间的关系
        5.4.4 托换桩终止压力结果
    5.5 总结
6 结论展望及建议
    6.1 结论
    6.2 展望及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获得的奖励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实践项目

(8)基于关键链理论的邯郸市某住宅楼项目进度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
第2章 项目进度管理理论基础
    2.1 项目进度管理概述
        2.1.1 项目进度管理内容
        2.1.2 项目进度计划
        2.1.3 项目进度控制
    2.2 网络计划技术
        2.2.1 网络计划技术的分类
        2.2.2 网络计划的优化
        2.2.3 网络计划的局限性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约束理论的关键链法
    3.1 约束理论简介
    3.2 关键链项目管理
        3.2.1 关键链理论应用过程
        3.2.2 关键链的确定
        3.2.3 缓冲区大小的设置方法
        3.2.4 预警机制下的进度控制
    3.3 关键链与网络计划技术的结合
        3.3.1 关键链与PERT的结合
        3.3.2 关键链与CPM的结合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关键链的邯郸市某住宅楼项目进度计划制定
    4.1 邯郸市某住宅楼项目概况
        4.1.1 邯郸市某住宅楼项目总体简介
        4.1.2 工程施工特点
        4.1.3 项目进度管理的主要目标
        4.1.4 项目进度目标影响因素
    4.2 项目进度计划编制方法及选择
        4.2.1 项目进度计划的制定方法
        4.2.2 项目进度计划方法的选择
    4.3 邯郸市某住宅楼项目进度计划
        4.3.1 项目工作结构分解
        4.3.2 项目工作责任分配
        4.3.3 项目工作关系确定、活动时间估算
        4.3.4 项目初步进度计划
        4.3.5 关键链技术对工作持续时间估计方法的改进
        4.3.6 资源约束及关键链的确定
    4.4 邯郸市某住宅楼项目工期优化
        4.4.1 网络计划的工期优化
        4.4.2 项目的工期优化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关键链的邯郸市某住宅楼项目进度控制
    5.1 进度控制原理
    5.2 邯郸市某住宅楼项目进度控制方案的实施
        5.2.1 项目事前进度控制
        5.2.2 项目事中进度控制
        5.2.3 项目事后进度控制
    5.3 本章小结
结论
    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9)隧道施工引起邻近建筑物损坏风险评估与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隧道工程风险评估研究现状
        1.2.2 隧道施工引起的地层位移与变形预测研究现状
        1.2.3 隧道施工引起的建筑物损坏类别与评价标准研究现状
        1.2.4 建筑物损坏评估体系研究现状
    1.3 本论文研究的内容
第二章 地表变形引起建筑物损坏事故调查分析
    2.1 引言
    2.2 地表变形引起建筑物损坏形式
        2.2.1 地表沉降引起损坏
        2.2.2 地表倾斜引起损坏
        2.2.3 地表曲率引起损坏
        2.2.4 地表水平变形损坏
    2.3 建筑物损坏事故调查分析
        2.3.1 建筑物损坏事故资料收集目的
        2.3.2 建筑物损坏事故资料收集内容
        2.3.3 建筑物损坏事故资料收集方法及汇总
        2.3.4 建筑物损坏事故统计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隧道施工引起过量地表沉降事故调查分析
    3.1 引言
    3.2 隧道施工引起地表沉降机理
        3.2.1 盾构施工引起的地表沉降机理
        3.2.2 矿山法施工引起的地表沉降机理
    3.3 隧道施工引起过量地表沉降事故调查分析
        3.3.1 隧道施工引起过量地表沉降事故资料收集目的
        3.3.2 隧道施工引起过量地表沉降事故资料收集内容
        3.3.3 隧道施工引起过量地表沉降事故实例汇总
        3.3.4 隧道施工引起过量地表沉降原因
        3.3.5 隧道施工引起过量地表沉降事故统计分析
    3.4 隧道施工引起过量地表沉降事故经验教训
        3.4.1 盾构法施工隧道避免过量地表沉降经验总结
        3.4.2 矿山法施工隧道避免过量地表沉降经验总结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隧道引起建筑物损坏风险评估
    4.1 引言
    4.2 隧道施工引起的地表位移预测
        4.2.1 隧道施工地表位移预测方法
        4.2.2 地层位移预测计算参数确定
    4.3 建筑物各损坏等级变形控制指标
    4.4 隧道施工引起建筑物损坏评估流程
    4.5 隧道施工引起的建筑物损坏风险控制措施
        4.5.1 二级损坏风险控制措施
        4.5.2 三级损坏风险控制措施
        4.5.3 四级损坏风险控制措施
        4.5.4 五级损坏风险控制措施
    4.6 工程实例应用
        4.6.1 工程概况
        4.6.2 树木岭隧道穿越长重社区段施工引起的地层位移预测
        4.6.3 施工影响范围内建筑物调查情况及损坏评估结果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10)浅析粉体搅拌桩的工程质量隐患(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水泥粉体喷射搅拌桩的工作原理
2 工程质量事故分析
    2.1 施工质量问题
    2.2 设计不合理引发事故
    2.3 建设单位及监管单位方面的责任引发质量事故
    2.4 机械、工艺方法等方面的因素
3 预防措施
4 粉喷桩的检验
5 建议

四、某住宅楼桩基质量事故分析及加固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软弱土层中防治预制桩上浮技术应用研究[D]. 周星. 苏州科技大学, 2019(03)
  • [2]既有建筑物工程事故分析及纠偏加固处理研究[D]. 苟卫强. 兰州理工大学, 2017(02)
  • [3]建(构)筑物掏土纠偏数值分析与应用研究[D]. 闫虎成. 河北工业大学, 2016(02)
  • [4]密集挖孔桩桩孔稳定性分析[D]. 杨琛. 中南大学, 2014(03)
  • [5]湿陷性黄土地区某框架结构不均匀沉降的事故分析与处理[D]. 曾春飞. 兰州理工大学, 2014(10)
  • [6]既有建筑物地基基础加固及其工程应用[D]. 郑循元. 浙江工业大学, 2014(03)
  • [7]综合纠倾法在既有结构加固纠偏中的应用研究[D]. 朱思响.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3(07)
  • [8]基于关键链理论的邯郸市某住宅楼项目进度管理研究[D]. 张小磊. 河北工程大学, 2011(12)
  • [9]隧道施工引起邻近建筑物损坏风险评估与控制[D]. 黄龙湘. 中南大学, 2011(01)
  • [10]浅析粉体搅拌桩的工程质量隐患[J]. 戴华梅.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3)

标签:;  ;  ;  ;  ;  

某住宅建筑桩基质量事故分析及加固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