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压下的辉光放电

大气压下的辉光放电

一、大气压下的辉光放电(论文文献综述)

李静[1](2020)在《常压均匀弥散等离子体射流产生机理与光谱特性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低温等离子体在生物医学、材料制备、薄膜沉积、纳米颗粒制造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近几十年来,在低温等离子体技术方面,为了提高等离子体射流工作效率,人们一直致力于研发大面积均匀弥散等离子体射流。以廉价的氩气作为工作气体,在类似于介质阻挡放电(Dielectric Barrier Discharge,DBD)的结构中,极易形成细丝,阻碍均匀弥散等离子体的形成。采用直流辉光放电获得弥散等离子体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然而直流(Direct-current,DC)辉光放电会在限流电阻和放电空间产生大量的焦耳热,降低能量使用效率。本文针对上述科学和技术问题,并结合现代先进光学诊断技术,探讨细丝等离子体射流的特征和局限性、细丝转变成弥散等离子体射流的有效途径,以及获得低成本、低功耗、大面积、均匀弥散等离子体射流的新方法。具体工作如下:首先,设计研发出一种大间隙圆筒-平板电极结构细丝DBD等离子体射流,并提出一种简易有效的ICCD(Intensified Charge Coupled Device)门宽设置方法,来表征等离子体射流的细节行为。等离子体射流形貌的观察表明该射流由众多放电细丝叠加而成。发射光谱检测显示沿着射流的方向,OH和Ar的光谱强度减少,但N2的光谱强度增加。比较分析发现在等离子体射流空间,工作气体氩中的水蒸气而不是环境空气中的水蒸气,在OH跃迁的光发射中起主导作用;在接地电极附近,氮的发射光谱主要是源于电子对基态或亚稳态氮的直接作用和亚稳态氮之间的碰撞;等离子体射流的转动温度小于振动温度,但远高于室温,这个特征使得细丝放电等离子体射流仅适用于处理耐高温的样品。其次,打破传统气体放电中采用降低电离率或提高预电离水平来获取均匀弥散等离子体的思维,提出细丝弥散等离子体扩展模型,研发出一种常压细丝放电弥散等离子体射流装置。等离子体射流发射光谱的检测表明,在石英管喷嘴附近,OH和Ar的发射光谱强度随着氩气流速的增大而增加,但N2的发射光谱强度在较低氩气流速时快速增加,接下来缓慢下降,最后在较高氩气流速时几乎保持不变。还发现当氩气流速为0.4 L min时,大部分活性物种聚集在喷嘴附近。在远离石英管喷嘴过程中,OH和Ar的发射光谱强度迅速减小,但N2的发射光谱能传播到一个更远的距离。OH、N2和Ar发射光谱截然不同的空间分布特征是缘于它们相应激发态OH(A2Σ+)、N2(C3∏μ)和Ar(4p)Ar(4s)不同的产生和湮灭机制。基于等离子体射流的光电学特性,并结合拉普拉斯方程数值仿真,阐释了弥散等离子体射流的形成机制:当流注靠近介质表面时,电荷聚集到介质表面,对于正半周期放电,在靠近介质表面局部区域,正表面电荷感应一个相对较高的电场;同时,放电细丝中的带电粒子在这里提供一个较高的预电离;在此局部区域,较高电场和较高预电离促成了弥散正电晕放电的形成,从而实现气体放电从细丝到弥散的转变。最后,提出一种伏安(V-I)特性调制增强气体放电理论及方法,设计研发出一种常压伏安特性调制增强非自持直流辉光放电薄状等离子体射流阵列(Laminar Plasma Jet Array,LPJA)。伏安特性理论分析和实验测试表明,在非自持放电条件下,放电腔室的并联,能增加放电截面面积、降低维持电压,使得放电从亚辉光转变到辉光放电模式,达到放电增强的目的。基于拉普拉斯方程数值仿真的电场分布显示,各放电腔室柱面圆弧电极的设计,能优化电场分布、降低各单元之间的电场差异,使得等离子体射流阵列持续稳定放电。LPJA光发射测试表明,伏安特性调制能增加射流的长度和化学活性;并联嵌套放电回路的设计和空间交替正负电极的布置,能增加等离子体射流的宽度、均匀性和紧凑性。最终实现在放电功率降低到原有65%的情况下,等离子体射流长度增加了近4倍,宽度从原有的15 mm增加到90 mm,均匀性从30%的常规水平提升到97%,从而解决了在直流辉光放电中同时获得低成本、低功耗、大面积、均匀弥散等离子体射流的瓶颈问题。

俞鸷[2](2020)在《基于碰撞电子能谱的直流辉光放电快电子探测与分析》文中认为等离子体科学研究以及相关应用对于基础科学和工业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其中大气压等离子体科学是目前等离子体应用的主要研究方向。由诊断碰撞等离子体的电子能量分布函数而演变而来的碰撞电子能谱,应用于纯氦气中的杂质气体分析是目前诊断技术的前沿问题。由于电子分布函数的诊断理论限于低气压范围的辉光放电等离子体,因此,目前的电子能量分布函数诊断实验局限于低气压范围。等离子体诊断的最高气压约为300 Torr,大气压下的等离子体电子能量分布函数诊断不仅仅对等离子体应用具有重要突破,而且有助于研究目前热门的大气压射流等离子体。近年来,研究者对高气压诊断理论有所突破,但仍未获得准确的大气压电子能量分布函数。本文旨在设计一种微空心阴极直流放电装置,并对此装置在开放大气压环境下通适量氦气后进行诊断,并获得等离子体相关参数,由此对电子能量函数中表现出的特征快电子进行分析。本文的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基于三明治夹层结构,设计并制造一种微放电装置,实现开放环境下稳定的直流辉光放电;(2)利用传统的探针诊断手段对该装置进行等离子体参数诊断,获得电子密度、离子密度、电子温度、电子能量分布函数和等离子体电势。(3)利用高气压诊断理论对微放电装置进行实验诊断,并对理论中缺乏的相关函数进行修正。(4)使用大气压诊断中常用的光谱展宽诊断方法,对微放电装置的等离子体参数进行诊断。(5)探究微放电装置产生的等离子体电子能量分布函数随气压变化的特征,验证大气压放电中快电子的演变规律,探究等离子体气体分析的关键物理问题以及技术问题。从实验中获得了大气压环境下的稳定直流类射流微放电等离子体,获得了低气压诊断理论诊断的等离子体参数。利用高气压诊断理论获得了高气压下的电子能量分布函数,并对该装置进行了光谱诊断获得密度参数。最后对比低气压下的快电子演变规律,对高气压下快电子的演变进行了研究,进一步验证电子分布函数中的快电子在探针诊断下的峰值平滑效应。

张潇漫[3](2020)在《宽幅大气压等离子体发生器研制及石英玻璃表面处理》文中指出近年来,大气压等离子体的材料表面清洗及改性的研究受到了国内外学者及各大材料公司的广泛关注。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两类大气压等离子体发生器分别是一些依据介质阻挡的方法设计的平面放电装置,以及等离子体射流。等离子体射流的优点是能够在反应器外产生一定密度的等离子体,可以高效地进行样品处理,平面介质阻挡放电装置的优点是可以产生较大的等离子体区域,更方便于实验研究。然而,这两类装置均存在一定的缺陷,首先等离子体射流最大的问题是处理面积过小,当遇到较大样品时,通常需要采用多只射流构成阵列,或单只射流反复扫描,这样做不仅困难而且耗费大量时间;而平面介质阻挡放电装置最大的问题是待处理样品的形貌会遭到设备结构的限制,当在面对有棱角的样品时,在尖端处往往会产生电弧,导致样品损坏。本文自主设计并研制了一种新型宽幅大面积大气压等离子体发生器,可有效的规避以上两种等离子体发生器的缺陷。该装置具有以下特点:(1)装置总长度为500mm,能够产生长度为400mm稳定均匀的大气压等离子体;(2)利用气流将等离子体吹出反应器外,更方便于材料处理;(3)产生的等离子体具有良好的均匀性,整个区域内没有丝状放电或电弧放电的情况。此装置需要高频高压交流等离子体电源以及大功率空气压缩机来进行驱动。在装置稳定放电时,对其进行了测试及诊断得到如下重要结果:(1)通过示波器获得了电压与电流波形图,波形具备明显的辉光放电特征。(2)测量了等离子体发射光谱,其中可以观察到N2(C-B)和N2+的谱线,计算了其中氮分子的转动及振动温度。(3)用红外热像仪测量了装置正常工作时的宏观温度,结果表明中心温度近似为室温,且并无局部过热或温度随放电时间上升的现象。利用此装置对石英玻璃基片进行了表面处理,经过处理之后,石英玻璃表面亲水性大幅提高,水滴无法单独呈半圆状立于玻璃表面,而会形成一层水膜全面的覆盖在表面。产生这样的变化最大的优点是,玻璃具有了自清洁的效果,即玻璃表面上的水膜可渗透到污垢下面将污垢浮起并带走。通过水接触角(WCA),原子力显微镜(AFM)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测试,分析研究了石英玻璃的表面性能,可以得出:(1)随着处理时间的增长,水接触角大幅减小,亲水性大幅提高。(2)石英玻璃表面产生大量纳米级颗粒,粗糙度显着增加。(3)XPS的结果表明,大气压等离子体可以去除表面污染如:O-H、C及N元素。综上结论,大气压等离子体处理可以有效去除石英玻璃表面的污染,并提高表面亲水性,而亲水性提高的原因主要是石英玻璃遭到等离子体处理后,表面形貌发生巨大变化以及粗糙度显着增加所致。

翟浩[4](2020)在《针对甲醛处理的等离子体室内空气净化器研制》文中指出当前室内空气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有害气体长期影响着人们的身体健康。等离子体凭借高能活性基团和氧化粒子不仅可以有效分解甲醛、TVOC等主要空气污染物,而且能够杀灭细菌和病毒。等离子体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去除空气污染物手段,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通过电场仿真、流体模拟与放电实验相结合的方法,探究了大气压下形成稳定辉光放电的条件,设计了辉光放电极、阵列式放电模块、初效过滤模块、涵道装置、尾气处理层与交流电源。初步研制了针对甲醛处理的等离子体室内空气净化器,对于推动等离子体技术应用与空气净化领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本研究结合单侧介质阻挡放电与非均匀电场分布机理,设计了空心桶型碳纤维螺旋式与双侧金属片式两种构型的放电极,为净化器实现稳定的大气压辉光放电提供了设备支持。通过Maxwell软件搭建电极模型,进行空间电场与电场线矢量分布仿真;在相同电压下,双侧金属电极的气体击穿场强(E≥3×106V/m)区域半径,较碳纤维螺旋式电极增大了35.5%,形成的弥散状等离子体体积扩大了约1.83倍。为了提高等离子体去除污染物的效率,设计了基于两种电极的多排阵列式放电模块,具有良好的辉光放电特性。其次,设计了配备ISO Coarse 70%级别滤芯的折叠式初效过滤模块,能够有效去除PM2.5及更大的固体颗粒物;经过与放电模块的调配测试,设计了参数为输出最高电压6k V、最高频率20k Hz的等离子体交流电源。通过GAMBIT和FLUENT流体软件分析了单根螺旋、双侧金属片与百叶窗三种阵列式放电模块在直通式风道内对空气流动的影响;模拟了气流在两侧进风型与扩口型风道内的速度矢量分布,结果表明增加气流的流通路径与配合交错式放电模块有利于提高污染物去除效率。测试了单根螺旋式电极在60分钟内不同电压下的臭氧排放,结果均满足国家安全标准;并设计了以Mn O2为催化剂、活性炭为载体的尾气处理层,用于吸附分解辉光放电形成的臭氧。最后,对16根铜柱与14根镀镍铜丝两种螺旋式电极模块进行了放电测试,均可以形成大面积辉光放电,产生均匀性良好的等离子体。通过3m3实验净化舱与HTV型甲醛检测仪,测量甲醛气体在常温常压下的自然衰减,50分钟内甲醛浓度降低了大约1.85%,衰减曲线斜率约为0.0007。将三排放电模块组装为单个净化层,共含有21根辉光放电极,并在净化舱中测试对甲醛的初步去除效果;15次的数据记录表明,甲醛浓度降幅为30.53%,约为自衰减的16.5倍,而搭载120至135根电极的净化器样机理论上的甲醛去除率可达90%以上。

赵潞翔[5](2020)在《基于微放电的表面辉光等离子体的生成及应用研究》文中指出辉光放电生成的低温等离子体因具有放电均匀性好、活性粒子丰富、功率密度适中等优点,因此在材料表面改性、薄膜沉积、空气净化等领域都极具应用价值。但由于在大气压空气中直接形成辉光放电具有一定难度,因此严重限制了辉光等离子体的工业化应用。本文引入了微放电的概念,通过对强非均匀电场的构造及额外初始电子的提供,利用表面介质阻挡的方式,提出了一种在大气压空气中形成大面积表面辉光放电等离子体的方法。形成了多种微米级电极结构,并产生了多种形式的大面积大气压空气表面辉光放电等离子体。分析了这些结构及产生的等离子体应用于高效的、有工业化潜力的针对高分子聚合物、高性能材料表面功能化的可能性,搭建了辉光放电等离子体材料表面改性平台,讨论了电场、电极参数、处理方式等条件对放电及材料处理效果的影响。首先,提出了基于微放电的表面辉光等离子体生成的控制策略。通过仿真分析和实验研究,对表面微放电电极结构与传统宏观电极结构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了不同尺度的电极结构对于电场分布、初始电子提供及放电路径长度的影响,得到了表面微放电电极结构有利于实现大气压空气表面辉光放电的理论特征。具体的,沿电场线路经的单调非均匀电场强度分布有利于有效控制电子崩发展密度,同时,电极的开敞式结构引起内侧的电子向外侧开敞空间的扩散作用,有利于内侧空间优先产生的电子为外侧空间提供种子电子,从而增强放电的弥散性。此外,微电极结构下强电场中的场致发射作用优先为放电空间提供了远高于传统宏观电极结构的初始电子,有利于低电压条件下实现宏观放电。其次,采用纳米级ITO导电层,形成了微米级的非绝缘型及绝缘型的两种超薄叠层电极结构。构建了两维度单方向衰减的特殊电场,在低电压下实现了空气中的表面大气压辉光放电。特别是绝缘型电极结构能够避免ITO电极损耗,增加了放电的稳定性,避免了放电过程中电极对被处理物造成的离子污染,在空气动力学和材料表面处理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然后,提出了基于施加多电位的复合型网状表面叠层电极结构,形成大气压空气中具有良好扩散性的大面积辉光等离子体的方法。该方法能够增强空间电场强度,在小于1k V的电压条件下生成了辉光放电等离子体。通过所形成的交流变化的电场,使带电粒子由电极表面向空间扩散,增强对芳纶织物的处理作用。根据芳纶织物的表面形貌,接触角及表面能的变化可以看出,经等离子体处理后的材料表面粗糙度及表面能显着提高,处理30s后,接触角相比未处理时降低了83.85度,表面能提升了3.4倍。该方法具有放电电压低,放电均匀性好,材料处理效果好等优点,对于实现工业化的高效的芳纶织物表面改性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最后,基于一种极细导线接触式电极结构,通过对非均匀电场的设计,实现了在大气压空气中的线状弥散放电。并提出了一种在低放电电压下的辉光放电等离子体的高效处理碳纤维织物的方法。通过这种方法,碳纤维织物直接作为电极的一部分,并在碳纤维织物表面形成强电场区域,使等离子体直接在其表面生成。本研究生成的高活性等离子体不仅能在材料表面引入大量含氧官能团以及传统空气等离子体处理方法难以引入的含氮官能团,且向其表面引入的活性基团量远高于传统碳纤维空气等离子体处理方法。还可显着提升碳纤维表面粗糙度及润湿性能。此外,探究了碳纤维织物表面电场强度及等离子体处理时间对改性效果的重要影响。为实现大气压空气中的高效、连续的大面积碳纤维表面改性的工业化应用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基础。

朱钰婷[6](2020)在《大气压PET阻挡放电模式实验研究》文中认为千赫兹大气压介质阻挡放电不需要昂贵的真空系统且能在较低的温度下产生活性物种,在材料表面改性、工业臭氧产生、CO激光激发等领域有重要应用。活性物种的产生与放电模式密切相关。已有的放电模式研究主要集中于三氧化二铝介质下惰性气体及它们混合气体的放电,对PET介质氦/氩混合气体放电模式的研究较少。针对PET介质氦/氩混合气体放电模式,本论文开展了以下研究:首先研究了电极电压对PET介质纯氦气、纯氩气和1:1氦/氩混合气体放电特性的影响,研究发现:(1)PET介质阻挡纯氦气或纯氩气放电在大气压下都能实现辉光放电,不同的是氦气放电在不同的电极电压下是均匀地充满电极间隙放电,而氩气放电在低电极电压下呈现孤立的、局部均匀的辉光(斑图)放电特征,随着电极电压的增加,氩气放电由孤立的、局部均匀的斑图放电发展成连续的、充满整个电极间隙的均匀辉光放电;(2)在氦/氩气体流量比固定为1:1时,随电极电压的增加,氦/氩混合气体放电经历了均匀辉光、辉光-斑图共存、斑图、再次辉光-斑图共存和均匀辉光的转化,对应的电极电压分别是1.46、1.64、1.82和1.92kV。最后研究了氩气在氦/氩混合气体中占比对放电模式的影响,得到了放电模式在电极电压与氩/氦气体流量比图中的分区,发现随着电极电压增加,在0.3≥Ar/(Ar+He)区域,放电分别运行在均匀辉光区、辉光-斑图共存区;在0.3≤Ar/(Ar+He)≤0.9区域,放电存在五个特征区(两个均匀辉光区、两个辉光-斑图共存区和一个斑图区);随着电极电压的增加,在Ar/(Ar+He)≥0.9区,放电运行在斑图区、辉光-斑图共存区和均匀辉光区。同时还研究了不同氩/氦气体流量比下,氩原子谱线强度、电子激发温度随电极电压的变化。给出了电极电压、氩气在混合气体中占比对放电模式影响的物理解释。

袁定琨[7](2019)在《介质阻挡放电活性分子臭氧发生的基础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的能源消费需求的增大,对污染物脱除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近年来,我国社会各界非常重视生态环保问题,政府部门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法规,严格限制了工业锅炉、工业窑炉、燃煤电站锅炉等的大气污染物排放量。相关规定对各类污染物的排放制定了标准,包括颗粒物,SO2、NOx、HCl等无机物,汞及其化合物等重金属,苯、甲苯、二甲苯、酚类、甲醛、乙醛、甲醇、烃等有机物。面对日益严格的排放标准,现有脱硝方式存在功能单一、占地面积大、成本较高的缺点,多种污染物协同脱除是必然发展趋势。基于活性分子臭氧氧化的烟气多种污染物协同脱除技术具有占地面积小,方便改造,反应迅速,污染物脱除效果高等特点,已获得广泛应用。但是目前工业用臭氧发生器的臭氧产率还处于很低的水平。本文就活性分子臭氧脱硝工艺中臭氧能耗过大这一问题进行研究。对介质阻挡放电发生过程,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引入N(2P),O(1S)与各氮气激发态(单态:N2(a1П)与N2(W1Δ);三重态:N2(B3П)、N2(C3П)、N2(W3Δ)、N2(B′3Σ)与N2(E3Σ)),重新建立650余反应的空气源反应机理。结果表明臭氧发生的重要前驱物O(3P)的动力学特性发生改变;空气源中,O2(b)的寿命缩短,相较于氧气源,臭氧浓度达到稳定状态的时间延长;单通道动力学模型建立为全局臭氧发生模拟、臭氧浓度及臭氧产率的预测奠定了基础。对脉冲介质阻挡放电臭氧发生,基于不同的脉冲激励状态,研究了四种电源极性(正脉冲、负脉冲、正负脉冲、负正脉冲)下,脉冲电源的峰值电压变化对臭氧生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双极性脉冲放电击穿电压阀值低,氧气源中单极性臭氧产率高于双极性臭氧产率;空气源中,脉冲空气源臭氧产率:正脉冲>正负脉冲>负正脉冲>负脉冲。空气源微空心介质阻挡放电由于其高于普通VDBD(Volume dielectric barrier discharge,体介质阻挡放电)的电子密度,在低SIE(Specific input energy,能量密度)的范围内(SIE<10 J/L)时,臭氧产率可达90 g/kWh以上。针对不同气压下介质阻挡放电的臭氧发生,主要研究了气体绝对压力(0.1MPa-0.2 MPa)对具有窄间隙的多通道并联VDBD反应器中大规模臭氧合成的影响。放电特性表明等离子体处于非平衡模式,臭氧浓度随着SIE在低功率密度区域增加而线性升高,而在高SIE区域,臭氧浓度随着SIE升高而缓慢增加,这是由于热效应促进了臭氧分解并减少了臭氧的形成。同时,由于NO和NO2的存在,臭氧与之发生氧化反应被消耗进而使臭氧浓度大幅降低。空气放电中的臭氧浓度随着SIE升高下降速度更快;在氧气源中,气体压力的增加将导致高SIE区域的臭氧产量增加。至于空气源,在高SIE区域臭氧发生效率的最佳工作气体压力为0.14 MPa;实验中检测到的典型氮氧化物包括NO2和N2O,其浓度均随着气压的增加而降低。在不同的能量密度的输入条件下,脉冲介质阻挡放电臭氧发生效率的最佳氮气添加范围在0.3%-2%之间;对应不同浓度的氮气添加,峰值电流随着应用电压而线性增大,功率随着电压峰值的增长也呈现出近乎线性增长的趋势;基于运行成本的经济性分析,若要使用空气源代替氧气源放电产生臭氧,空气源臭氧发生器的臭氧产率需达到105 g/kWh以上。

冯诚[8](2019)在《大气压等离子体在纺织材料处理方面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丝绸被称为“纤维中的皇后”,因为其出色的光泽、优质的触感、良好的耐用性等优点,丝绸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但是在染色过程中,因为其较差的润湿性和染色性,使得丝绸产品的染色效果不尽如人意。为了改变这个结果,人们开始寻求不同的改性处理技术对丝绸进行预处理,在众多处理手段中,等离子体处理技术因为其处理时间短、处理效果好、无有毒副产品等优点,越来越受到纺织工业的关注。本文设计并制作了能在空气中进行大气压辉光放电的等离子体发生装置,利用产生的大气压空气辉光放电等离子体对丝绸进行了不同参数下的处理,并对等离子体处理前后的丝绸的结构和性能进行了分析研究。通过测量其表面形貌(SEM)、元素含量(XPS)、化学结构(ATR-FTIR)、染色性能和色牢度等,研究了不同处理时间和不同放电电压对丝绸结构和性能的影响。本文还初步采用示波器和光谱仪研究了装置放电时的放电形态、产生的辉光放电等离子体中的活性粒子种类,主要结果如下:(1)自主设计并制作的等离子体在放电时的电压-电流波形图呈正弦曲线,与丝状放电有明显的区别,确定了装置在空气中产生的是大气压辉光放电等离子体。光谱诊断表明装置产生的大气压辉光放电等离子体中含有N2(C)、OH、03等活性粒子,并且产生的等离子体具有很好的均匀性。(2)控制放电电压为35kV,调节丝绸样品的处理时间分别为Os、30s、60s、90s、120s、150s,利用产生的大气压空气辉光放电等离子体对丝绸进行表面处理,发现随着处理时间的增加,丝绸表面出现了凹坑,并且凹坑的数量逐渐增加;随着处理时间的增加,丝绸表面的C元素含量逐渐从72.3%降低到了57.9%,而N元素含量从9.4%增加到了 14.3%,O元素的含量从18.3%增加到了 27.8%,丝绸表面引入了更多的亲水基团,如-OH、-NH、-COOH等;随着处理时间的增加,染色丝绸的K/S值从1.97增加到了 4.39,丝绸的染色性逐渐增强,而色牢度却逐渐降低。(3)控制处理时间为100s,调节放电电压分别为OkV、25kV、30kV、35kV、40kV、45kV,利用产生的大气压空气辉光放电等离子体对丝绸进行表面处理,发现经过大气压辉光放电等离子体处理之后,丝绸表面出现了凹坑和“台阶”,随着放电电压的增大,丝绸表面凹坑数量逐渐增多,甚至出现了断裂现象,丝绸表面粗糙度增大;随着放电电压增大,丝绸表面的C元素含量逐渐从72.3%降低到了 57.6%,而N元素含量从9.4%增加到了 14.2%,O元素的含量从18.3%增加到了 28.2%,丝绸表面引入了更多的亲水基团,如-OH、-NH、-COOH等;随着放电电压的增大,染色丝绸的K/S值从1.97增加到了 5.1,丝绸的染色性逐渐增强,色牢度逐渐降低。

程文馨[9](2018)在《高压直流空气放电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然界中的闪电、输电线路上的电晕放电以及开关闭合过程中的电弧放电等都是常见的气体放电现象。而之前关于这些放电的研究多在低压下,但这些放电常常在大气压下发生。另外考虑到节约能源、操作简易和减少投入,大气压是理想的操作条件。大气压条件下的气体放电主要有电晕放电、火花放电、电弧放电等,每种放电都有它的特点及应用领域。大气压下不同放电模式可以相互转换,但是转换边界和物理机制还不清楚。因此本论文研究大气压下空气中不同放电模式的特性和转换。首先,通过改变放电电极间距和电源电压,证明了大气压下直流针-板空气放电有五种放电模式且可以相互转变,包括电晕放电、细丝放电、类似辉光放电、辉光放电和火花放电。并研究了各放电模式的电特性、光特性和声音特性,以及串联电阻、并联电容和阴极材料对放电模式的影响。其次,将串联电阻减小为100 kΩ,发现了一种混合的空气放电模式,同时研究了这种放电模式的发展过程、电特性和光特性。最后,仿真了直流串联电弧模型,并搭建了拉弧装置,测量分析了直流电弧的特性。本论文为稳定和研究大气压下不同放电模式及模式的转变提供了机会,有助于大气压下气体放电的进一步应用。

郝宇翀[10](2010)在《大气压辉光放电等离子体生成装置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大气压辉光放电等离子体技术应用前景非常广泛。本研究旨在通过研究大气压辉光放电的放电特性,得出在大气压下产生稳定辉光放电的方法,为实现大气压空气环境中的辉光放电提供一些理论依据。为了实现大气压下的辉光放电,笔者改进并制作了基于MOSFET半桥逆变的高频高压电源,并利用本研究研制的两种电极形式—单管射流电极和阵列式射流电极的等离子体发生器及实验室拥有的平板电极,进行了放电实验并对其放电特性进行了研究。在单管射流电极和阵列式射流电极的放电实验中,从电压、流速等方面讨论了两种等离子体发生器的放电特性。笔者在此实验中也成功实现了大气压氩气环境下的辉光放电,并总结出一些基础性规律。在平板电极放电实验中,先讨论了放电间隙、不同介质阻挡材料、电源频率及单、双介质阻挡对放电特性的影响。并以此为依据确定了平板电极放电实验的条件,在此基础上成功实现了放电间隙为2mm的大气压下空气环境中的辉光放电,以及放电间隙为3mm、0.5个大气压空气环境中的辉光放电,为实现笔者目标提供了前进的基础。

二、大气压下的辉光放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气压下的辉光放电(论文提纲范文)

(1)常压均匀弥散等离子体射流产生机理与光谱特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2 常压均匀弥散等离子体射流的研究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大气压等离子射流的基本理论
    2.1 等离子体的基本概念
    2.2 气体放电概念
    2.3 气体放电形式
    2.4 常压等离子体射流
    2.5 常压等离子体射流光谱诊断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常压氩气细丝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射流
    3.1 引言
    3.2 细丝等离子体射流装置设计
    3.3 细丝等离子体射流的电学特性
    3.4 细丝等离子体射流的光谱特性
        3.4.1 细丝等离子体射流的外貌特征
        3.4.2 细丝等离子体射流光谱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常压细丝放电弥散等离子体射流
    4.1 引言
    4.2 弥散等离子体射流装置设计
    4.3 弥散等离子体射流的光谱特性
        4.3.1 弥散等离子体射流外貌特征
        4.3.2 弥散等离子体射流光谱分析
    4.4 弥散等离子体射流的产生机理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常压伏安特性调制增强非自持放电薄状等离子体射流阵列
    5.1 引言
    5.2 伏安特性调制模型
        5.2.1 氩气放电Paschen曲线分析
        5.2.2 伏安特性调制原理
    5.3 等离子体射流阵列装置的设计
    5.4 等离子体射流阵列的性能优化
        5.4.1 外置预电离源增强非自持放电原理
        5.4.2 等离子体射流阵列稳定性提升
        5.4.3 等离子体射流阵列宽度、均匀性系数和紧凑性的提升
    5.5 伏安特性调制实验结果与分析
        5.5.1 伏安特性实验测量
        5.5.2 伏安特性调制降低放电功率和增加射流长度
    5.6 等离子体射流阵列的光谱特性
        5.6.1 伏安特性调制增强等离子体化学活性
        5.6.2 等离子体射流阵列的非平衡特性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和展望
    6.1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及其意义
    6.2 对未来工作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科研项目支持基金
致谢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2)基于碰撞电子能谱的直流辉光放电快电子探测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 课题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高气压等离子体应用及诊断的发展国内外发展概况
        1.2.1 高气压等离子体的研究概况
        1.2.2 等离子体诊断的研究概况
        1.2.3 国内外文献综述的简析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等离子体诊断技术以及实验装置
    2.1 等离子体探针诊断技术
        2.1.1 传统探针诊断技术
        2.1.2 高气压等离子体探针诊断技术
    2.2 等离子体光谱展宽诊断技术
        2.2.1 多普勒展宽简介
        2.2.2 气压展宽简介
        2.2.3 Stark展宽简介
    2.3 等离子体的产生装置
        2.3.1 中等气压范围辉光放电装置
        2.3.2 微放电等离子体产生装置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碰撞等离子体的探针诊断结果
    3.1 等离子体的放电特性曲线以及探针I-V曲线
        3.1.1 微放电等离子体的特性曲线
        3.1.2 等离子体探针诊断的I-V曲线
    3.2 低气压等离子体的探针诊断结果
        3.2.1 等离子体的电子分布函数诊断
        3.2.2 等离子体参数诊断
    3.3 高气压等离子体诊断
        3.3.1 朗缪尔方法诊断高气压等离子体
        3.3.2 Bhom判据诊断高气压等离子体电子温度
        3.3.3 分布函数法参数诊断等离子体参数
        3.3.4 高气压等离子体的电子分布函数诊断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光谱诊断微放电等离子体
    4.1 等离子体中的光谱展宽线型
    4.2 等离子体中的展宽计算
        4.2.1 多普勒展宽计算
        4.2.2 共振展宽计算
        4.2.3 范德瓦尔斯展宽计算
        4.2.4 Stark展宽计算
    4.3 等离子体密度诊断
        4.3.1 He谱线实验观测
        4.3.2 微放电等离子体密度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等离子体中的快电子分析
    5.1 碰撞电子能谱中的快电子来源
        5.1.1 等离子体中的碰撞电离反应
        5.1.2 非局域等离子体简介
    5.2 碰撞电子能谱
        5.2.1 碰撞电子能谱简介
        5.2.2 低气压等离子体中的碰撞电子能谱
        5.2.3 微放电纯氦气等离子体的电子能谱
        5.2.4 微放电杂质气体放电等离子体的电子能谱
    5.3 杂质气体放电等离子体的发射光谱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3)宽幅大气压等离子体发生器研制及石英玻璃表面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等离子体与气体放电
    1.3 大气压等离子体发生器概述
        1.3.1 大气压电弧放电等离子体炬研究进展
        1.3.2 大气压辉光放电等离子体射流研究进展
        1.3.3 大气压大面积等离子体发生器研究进展
    1.4 大气压等离子体的应用
        1.4.1 大气压等离子体材料表面改性
        1.4.2 大气压等离子体生物医学方面的应用
    1.5 本文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第二章 宽幅大面积等离子体实验装置与诊断
    2.1 宽幅大面积等离子体发生器设计与等离子体放电
    2.2 等离子体电学诊断
        2.2.1 宽幅等离子体发生器电学分析
        2.2.2 不同工作气体的电学测试
    2.3 等离子体光学诊断
        2.3.1 等离子体发射光谱
        2.3.2 等离子体振动温度测量
        2.3.3 等离子体转动温度测量
        2.3.4 等离子体宏观温度测量
    2.4 宽幅大气压等离子体发生器与传统装置对比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大气压等离子体材料处理与表征
    3.1 等离子体材料处理
    3.2 材料表征方法
        3.2.1 水接触角(WCA)
        3.2.2 原子力显微镜(AFM)
        3.2.3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石英玻璃亲水性改善变化分析
    4.1 不同处理时间下石英玻璃亲水性变化
    4.2 不同处理时间下石英玻璃表面形貌变化
    4.3 等离子体处理前后石英玻璃表面元素变化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频高压等离子体电源设计研究
    5.1 高频逆变电源工作原理与状态分析
    5.2 电路设计
    5.3 高频变压器
    5.4 高频高压电源测试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存在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4)针对甲醛处理的等离子体室内空气净化器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室内环境空气现状
        1.1.2 当前室内空气治理技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辉光放电等离子体空气净化技术
    2.1 辉光放电等离子体的产生过程
    2.2 大气压环境下辉光放电可行性分析
    2.3 辉光放电等离子体空气净化机理分析
        2.3.1 等离子体去除甲醛机理
        2.3.2 等离子体去除其他污染物机理
    2.4 其他空气净化技术比较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净化装置中电极模块的设计与放电特性研究
    3.1 单侧介质阻挡放电特性分析
    3.2 非均匀电场下介质阻挡放电极的设计
        3.2.1 碳纤维螺旋式电极放电特性与分析
        3.2.2 绝缘层厚度对放电特性的影响分析
        3.2.3 碳纤维螺距对放电特性的影响分析
    3.3 双侧金属片螺旋式电极放电特性与分析
    3.4 阵列式电极模块的放电特性与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净化器的整体设计与研究
    4.1 净化器的构成及设计思路
    4.2 初效过滤模块及等离子体电源设计
    4.3 净化器的风道设计与流体仿真研究
        4.3.1 不同放电模块在风道中的流体模拟分析
        4.3.2 不同风道内的速度矢量分布与流体分析
    4.4 尾气处理层的设计
    4.5 本章小结
5 空气净化器性能检测
    5.1 实验设备及检测仪器
        5.1.1 空气净化实验舱
        5.1.2 甲醛及臭氧检测仪
        5.1.3 气体污染物发生装置
    5.2 实验步骤及安排
    5.3 检测结果与分析
        5.3.1 放电模块的放电效果检测与分析
        5.3.2 甲醛自然衰减检测与分析
        5.3.3 净化层去除甲醛性能检测与分析
    5.4 本章小节
6 结论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5)基于微放电的表面辉光等离子体的生成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
    1.2 大气压辉光放电等离子体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辉光等离子体的生成及等离子体材料表面改性技术
    2.1 在空气中生成大气压辉光放电等离子体的探索
    2.2 微放电概述
    2.3 等离子体材料表面改性技术
    2.4 本研究实验系统及材料选取
        2.4.1 电源系统
        2.4.2 电极系统
        2.4.3 测量系统
        2.4.4 被改性材料选择及预处理过程
    2.5 本章小结
3 基于微放电的表面辉光等离子体生成的控制策略研究
    3.1 基于微放电的表面介质阻挡电极结构的非均匀电场构建
    3.2 基于微放电的表面电极结构的电子崩发展过程分析
        3.2.1 沿电场线路径电子崩的增长
        3.2.2 负半周期时沿电场线路径电子崩的增长
        3.2.3 微放电等离子体的扩散作用
    3.3 宏观电极结构的电子崩发展过程分析
    3.4 绝缘厚度的微尺度对电子崩发展过程的影响
    3.5 表面微放电电极对初始电子的影响
    3.6 不同尺度电极放电的实验研究
    3.7 本章小结
4 基于超薄叠层电极的大气压空气表面辉光放电等离子体研究
    4.1 实验系统
    4.2 非绝缘型超薄叠层电极结构的放电过程
        4.2.1 电场分布特征
        4.2.2 微结构下的放电发展过程分析
        4.2.3 微放电过程分析
        4.2.4 非绝缘型超薄叠层电极放电特性
    4.3 绝缘型超薄叠层电极结构的放电过程
        4.3.1 电场分布特征
        4.3.2 绝缘型超薄叠层电极放电特性
        4.3.3 等离子体生成位置的验证
    4.4 面向工业化应用的绝缘型超薄叠层电极结构设计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施加多电位的大气压空气辉光放电等离子体生成及芳纶织物表面改性研究
    5.1 实验系统
    5.2 基于施加多电位的复合型网状表面叠层电极的电场特性分析
        5.2.1 不同电极结构的电场分布特征
        5.2.2 基于施加多电位的复合型网状表面叠层电极的电场分布特征
        5.2.3 被处理材料对空间电场的影响
    5.3 辉光放电等离子体的生成及放电特性
    5.4 芳纶织物表面改性效果
        5.4.1 表面形貌的变化
        5.4.2 表面化学成分的变化
        5.4.3 表面润湿性及表面能的变化
    5.5 本章小结
6 大气压空气辉光放电等离子体生成及C纤维表面改性研究
    6.1 实验系统
    6.2 基于极细导线接触式电极的辉光放电等离子体生成
        6.2.1 基于极细导线接触式电极的电场分布特征
        6.2.2 电极尺寸对电场分布的影响
        6.2.3 辉光放电等离子体的生成
    6.3 等离子体改性效果的研究
        6.3.1 等离子体的改性效果的静态分析
        6.3.2 等离子体的改性效果的动态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6)大气压PET阻挡放电模式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大气压放电
    1.2 大气压介质阻挡放电的研究
        1.2.1 大气压介质阻挡放电的典型结构
        1.2.2 大气压介质阻挡放电研究概况
    1.3 千赫兹大气压介质阻挡放电研究
    1.4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2 实验装置及诊断
    2.1 放电装置
    2.2 诊断装置
    2.3 电子激发温度的计算
3 实验结果
    3.1 电极电压对PET介质放电模式影响研究
        3.1.1 纯氦气的放电特性
        3.1.2 纯氩气的放电特性
        3.1.3 氦/氩混合气体的放电特性
    3.2 氩气含量对PET介质放电模式影响研究
        3.2.1 氩气含量对放电特性的影响
        3.2.2 不同氩气含量下光谱强度随电极电压的演化
        3.2.3 放电模式在电极电压和氦/氩气体流量比图中的分区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7)介质阻挡放电活性分子臭氧发生的基础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臭氧介绍
        1.2.1 臭氧性质
        1.2.2 臭氧应用
        1.2.3 臭氧发生技术
    1.3 大气压辉光放电臭氧发生
    1.4 电晕放电臭氧发生
    1.5 介质阻挡放电臭氧发生
        1.5.1 电源对介质阻挡放电臭氧发生的影响
        1.5.2 电极对介质阻挡放电臭氧发生的影响
        1.5.3 介质层材料对介质阻挡放电臭氧发生的影响
        1.5.4 催化剂添加对介质阻挡放电臭氧发生的影响
        1.5.5 超声对介质阻挡放电臭氧发生的影响
        1.5.6 介质阻挡放电臭氧发生的模拟研究
    1.6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装置
    2.1 实验结构图
    2.2 电源
    2.3 测量仪器
    2.4 烟气分析仪
    2.5 冷却系统
    2.6 实验参数
第3章 介质阻挡放电发生过程
    3.1 介质阻挡放电
        3.1.1 介质阻挡放电的形式
        3.1.2 介质阻挡放电的击穿
        3.1.3 介质阻挡放电功率测量
    3.2 微放电与臭氧发生
        3.2.1 臭氧发生过程
        3.2.2 动力学模型
        3.2.3 臭氧发生反应机理
    3.3 微放电通道的氧气源臭氧发生
    3.4 微放电通道的空气源臭氧发生
    3.5 微放电通道模型建立的意义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介质阻挡放电臭氧发生的实验
    4.1脉冲DBD实验
        4.1.1 氧气源脉冲DBD活性分子发生
        4.1.2 空气源脉冲DBD活性分子发生
    4.2 微空心介质阻挡放电臭氧发生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气压变化对介质阻挡放电臭氧发生的影响
    5.1 前言
    5.2 实验装置
    5.3 实验结果
        5.3.1 气压变化对放电波形的影响
        5.3.2 氧气源臭氧发生
        5.3.3 空气源臭氧发生
        5.3.4 空气源中氮氧化物浓度变化
        5.3.5 前人实验结果出现不一致效果的原因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小量N2添加对臭氧发生的影响
    6.1 概述
    6.2 实验装置
    6.3 小量N_2 的影响。
    6.4 经济性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总结
    7.2 本文主要创新点
    7.3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8)大气压等离子体在纺织材料处理方面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蚕丝的结构与性质
    1.3 常见的丝绸改性技术
        1.3.1 增重技术
        1.3.2 接枝共聚改性
        1.3.3 物理改性技术
    1.4 辉光放电的发展与应用现状
    1.5 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大气压空气辉光放电等离子体的产生及材料表征方法
    2.1 大气压空气辉光放电等离子体发生装置的设计
    2.2 大气压空气辉光放电等离子体对丝绸的处理及丝绸的染色
    2.3 材料的表征方法
        2.3.1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2.3.2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2.3.3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
        2.3.4 K/S值测试
        2.3.5 色牢度测试
    2.4 大气压空气辉光放电等离子体性能诊断分析
        2.4.1 发射光谱诊断
    参考文献
第三章 不同处理时间对丝绸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3.1 不同处理时间对丝绸的影响的SEM分析
    3.2 不同处理时间对丝绸的影响的XPS分析
    3.3 不同处理时间对丝绸的影响的ATR-FTIR分析
    3.4 不同处理时间对丝绸的影响的染色性分析
    3.5 不同处理时间对丝绸的影响的色牢度分析
    3.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不同放电电压对丝绸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4.1 不同放电电压对丝绸的影响的SEM分析
    4.2 不同放电电压对丝绸的影响的XPS分析
    4.3 不同放电电压对丝绸的影响的ATR-FTIR分析
    4.4 不同放电电压对丝绸的影响的染色性分析
    4.5 不同放电电压对丝绸的影响的色牢度分析
    4.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大气压空气辉光放电等离子体诊断
    5.1 电学特性分析
    5.2 光谱分析
    5.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存在问题与展望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9)高压直流空气放电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气体放电理论
        1.2.1 汤森放电理论
        1.2.2 流柱理论
        1.2.3 电晕放电
        1.2.4 细丝放电
        1.2.5 辉光放电
        1.2.6 电弧放电
        1.2.7 火花放电
    1.3 大气压下放电模式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大气压高压直流针-板空气放电模式转变研究
    2.1 实验装置
    2.2 实验结果
        2.2.1 空气放电模式
        2.2.2 电特性
        2.2.3 光特性
        2.2.4 声特性
        2.2.5 放电模式转换边界
    2.3 放电模式转变机理
        2.3.1 电晕放电-细丝放电模式转变
        2.3.2 细丝放电-类似辉光放电模式转变
        2.3.3 类似辉光放电-辉光放电模式转变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大气压高压直流混合放电模式研究
    3.1 实验装置
    3.2 实验结果
        3.2.1 混合放电模式图片及发展过程
        3.2.2 电特性
        3.2.3 光特性
    3.3 混合放电模式产生机理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压串联直流电弧放电模式研究
    4.1 直流串联电弧伏安特性
    4.2 直流电弧建模与仿真
        4.2.1 Cassie和Mayr电弧动态模型
        4.2.2 仿真模型搭建和结果
    4.3 实验装置
    4.4 高压直流电弧实验结果及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工作总结
    5.2 后续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10)大气压辉光放电等离子体生成装置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2 大气压下的辉光放电等离子体
    2.1 等离子体简介
        2.1.1 等离子体概述
        2.1.2 等离子体应用
    2.2 大气压下的等离子体
        2.2.1 大气压下的几种放电方式
        2.2.2 大气压下的电晕放电和介质阻挡辉光放电
    2.3 等离子体灭菌
        2.3.1 传统等离子体灭菌技术
        2.3.2 等离子体灭菌原理
        2.3.3 等离子体灭菌技术的研究现状
3 高频高压电源的改进与制作
    3.1 高频高压电源
    3.2 高频高压电源的设计方案
    3.3 AC-DC-DC
        3.3.1 AC-DC-DC原理图
        3.3.2 防电磁干扰及过流保护
        3.3.3 DC-DC变换
    3.4 半桥逆变电路
        3.4.1 半桥逆变电路的工作原理
        3.4.2 半桥逆变触发电路
        3.4.3 吸收回路
    3.5 高频变压器的设计
        3.5.1 面积乘积法(AP法)
        3.5.2 利用AP法设计
        3.5.3 高频高压变压器制作的特殊要求
    3.6 小结
4 射流电极的大气压辉光放电
    4.1 电气连接及电极结构说明
    4.2 MAXWELL 3D极间电场分布仿真
    4.3 射流等离子体发生器
        4.3.1 单管射流电极
        4.3.2 阵列式等离子体射流电极
    4.4 小结
5 高气压空气环境下平板电极的放电特性研究
    5.1 放电电极结构及实验条件说明
    5.2 MAXWELL 3D内部场强分布仿真
    5.3 不同参数对放电特性的影响
        5.3.1 电极间距对放电特性的影响
        5.3.2 介质阻挡材料对放电特性的影响
        5.3.3 电源频率对放电特性的影响
        5.3.4 单、双介质阻挡对放电特性的影响
    5.4 平板电极在高气压空气环境下的放电特性的研究
        5.4.1 放电间隙为2mm
        5.4.2 放电间隙为3mm
    5.5 小结
6 结论
    6.1 本文工作的主要成果
    6.2 实验有待改进的地方及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大气压下的辉光放电(论文参考文献)

  • [1]常压均匀弥散等离子体射流产生机理与光谱特性的研究[D]. 李静.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2020
  • [2]基于碰撞电子能谱的直流辉光放电快电子探测与分析[D]. 俞鸷.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1)
  • [3]宽幅大气压等离子体发生器研制及石英玻璃表面处理[D]. 张潇漫. 苏州大学, 2020
  • [4]针对甲醛处理的等离子体室内空气净化器研制[D]. 翟浩.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5]基于微放电的表面辉光等离子体的生成及应用研究[D]. 赵潞翔.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6]大气压PET阻挡放电模式实验研究[D]. 朱钰婷. 辽宁师范大学, 2020(02)
  • [7]介质阻挡放电活性分子臭氧发生的基础特性研究[D]. 袁定琨. 浙江大学, 2019(04)
  • [8]大气压等离子体在纺织材料处理方面的研究[D]. 冯诚. 苏州大学, 2019(04)
  • [9]高压直流空气放电模式研究[D]. 程文馨.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8(02)
  • [10]大气压辉光放电等离子体生成装置的研究[D]. 郝宇翀. 北京交通大学, 2010(10)

标签:;  ;  ;  ;  

大气压下的辉光放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