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河口市审计局2003年制定四项审计制度

老河口市审计局2003年制定四项审计制度

一、老河口市审计局2003年制定四项审计制度(论文文献综述)

宋哲[1](2012)在《民生财政:中国政府转型与治道变革 ——对湖北南县的实证分析》文中提出新时期党和政府治国理政最鲜明的特点可以用“民生”二字予以概括,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日益成为各级党和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且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要“建设服务型政府”,并在其后的中共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明确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基本内涵。然而无论是政府保障与改善民生也好,还是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型,都必须要有一种“作为”去体现,那么这样的一种作为既要体现政府高度关注、重视民生,义能体现出服务型政府的构建,那就是也只能是政府财政了。财政支出结构的优化与调整日益向“民生型”支出结构倾斜,与此同时,服务型政府的构建亦通过财政支出结构的优化调整以突出服务职能而得到稳步推进。本文以县级政府为研究平台、以县级政府财政支出为研究切入角度,由此探讨由“建设财政”向“民生财政”的转变,那么财政支出结构的民生倾向性乃至民生财政的构建毕竟是通过支出结构得到体现,如何保障民生财政或者说保障这样的民生倾向性支出结构,就需要返回来看财政收入——源头保障——与财政管理——民主与公开的制度保障——实际运行情况,然后在考察了财政支出、财政收入与财政管理的基础上,对政府财政来来的发展走向与趋势做出研判。至此,本文的实证研究部分暂告一段落,即通过对民生财政的全方位考察后,更重要的是对民生财政背候的政府转型与治道变革结合实证分析进行理论上的探讨,最后据此得出本文的研究结论并尝试做理论上的提升。根据以上研究思路,在本文七个部分的描述、分析及论证的基础上,本研究有如下几个方面的重要结论与发现:1、财政支出存在“非均衡性影响”,“建设财政”向“民生财政”这一转变更多地停留在财政支出报表的数字上,而“民生财政”的质量却是这些表面数字无法保证的。然而,财政支出“非均衡性影响”会导致政权合法性基础构成的“非均衡性”——即从对创造财富的认同到公平分配财富的认同的转移。2、南县民生财政的财政基础发生向上的“位移”,也就是说国家日益支撑起地方(特别是基层政府)财政民生支出倾向性的重任,并认为诸如南县以及以其为代表的县级政府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正经历着以国家为主的转变。3、南县在政府信息公开方面的举措(特别是在全省统一部署下南县开通了“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网”)让普通民众从中受益,从“理论之隔”到“屏幕之隔”也确实体现了政府的进步,但相比而言,民众在获取政府信息方面仍处于绝对弱势。4、通过对南县财政支出、财政收入与财政管理的考察与分析,并结合本文最后讨论中所涉及的“治道”、“政道”等概念,“仿造性”地提出“财道”这一概念表述,而本文语境下“财道”最大特点就是对其“政治因素”的强调。5、中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的至少“两步走”路径。在本文看来,第一步就是当前的由经济建设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转型,最核心的体现就是构建财政与事权对等下的“民生财政”,然后再通过民生财政向“民主财政”的转变,并以后者为公共服务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型的根本保证。6、通过对传统中国及新中国成立以米(四个“之治”)的治道及其变革的考察,并结合南县的实证分析与中国传统时期的财政收支提出了“财道”与“治道”的诸论:“治道”的“财道”手段论、“治道”的“财道”政治论、“中国特点”的“治道”与“财道”唯一论及其框架下的“治道”的“财道”短板论以及由短板论引发思考而发展出的“财道”的“治道”层次论(其中“财道”的“治道”层次论是“政府版的马斯洛需求层次论”)。

王刚[2](2005)在《关于联网审计的几个基本问题》文中研究说明

黄萃[3](2005)在《基于门户网站的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整合机制研究》文中认为信息资源整合是信息管理科学的重要研究课题。随着电子政务建设的深入,我国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总量不断增加、质量不断提高,但由于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整合管理上的薄弱,所导致的问题和矛盾正日益突出。从整合机制角度对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建设与管理进行研究,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任务。 本文全面总结了在我国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建设与管理运行中,已经出现的一系列有别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独特现象,如:电子政务资源开发规划上的“各自为政”状况,电子政务资源归属上的“部门私有”管理格局,电子政务资源配置上的“纵强横弱”现象,以及电子政务资源建设的“技术驱动”模式等,并针对上述独特现象进行了深入地分析,由此说明了一个根本性问题的存在——我国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建设与管理缺乏统一规划和有效控制。为解决这一问题,实现我国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建设上的统一规划和管理上的有效控制,本文基于可行性和有效性的角度,提出了一条解决问题的途径——基于门户网站实现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整合。就目前而言,尚无其他研究者将政府门户网站作为信息整合平台,系统地进行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整合机制课题的研究。 本文在深入分析了政府门户网站与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整合之间的关系,综合研究了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整合的相关研究文献和有关实践进展的基础之上,基于电子政务信息流程,构建了基于门户网站的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整合机制模型,其主要包括基础资源层、信息交换框架层、应用服务平台层三个内核层次,这三个层次依据电子政务建设管理的“信息流”逻辑顺序密切联系,从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建设、交换到应用三个环节上互相衔接配合,保障基于门户网站的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整合的实现。 本文分为七个部分,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部分是引言,在剖析中国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建设与管理领域的四种独特现象,以及政府门户网站在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整合方面所具有的四种功能的基础之上,提出了本文的研究课题,并对于研究课题的理论背景、技术背景、实践背景进

澎潮,刘明亮,张文宗[4](2004)在《老河口市“联网审计”一鸣惊人》文中指出“联网审计”使老河口审计局专项审计的时间普遍缩短近三分之二,审计覆盖面扩大了十五倍,审计质量显着提高,审计成本大幅降低,国家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予以高度评价——6月11日,国家审计署二楼会议室,老河口市审计局局长韩斌运用多媒体,向有关方面汇报审计信息化建设和

李敬斌,符强[5](2004)在《老河口市审计局2003年制定四项审计制度》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廖小军[6](2005)在《论中国农民与土地的关系及解决当前失地农民问题的对策》文中研究说明中国是一个农村人口占大多数的大国,土地是农民生产生活的保障,是农民的命根子。而在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实现现代化进程中,必然要求部分农业用地转变为建设用地,必然会使一些农民失去土地,也必然会产生失地农民。因此,研究农民与土地关系特别是解决失地农民问题,对于深化社会主义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分析了土地对农民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分析了中国历史上不同时期处理农民与土地关系的经验和教训,分析了中国当前失地农民问题现状、产生失地农民问题原因以及国内外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经验,提出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改革农村土地制度、完善土地征用补偿机制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三个方面入手,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当前的失地农民问题,才能推动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和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才能保障社会安定稳定,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本文的主要创新在于提出一个解决中国当前失地农民政策性框架,在农民土地被征用中受到损失的具体体现、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土地征用制度改革、土地征用补偿以及土地征用后地价增殖分配、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和增强失地农民再就业和创业能力等一些具体问题的分析中,也提出一些较有价值的观点。

花祝春[7](2004)在《扎紧职务消费这个“大口袋”——对职务消费改革的回顾与前瞻》文中研究表明职务消费改革既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迫切需要,也是当前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加快构建反腐保廉体系的必然要求。因此,职务消费改革作为源头治腐的有效举措,对其从实践上、理论上进行一次回顾与前瞻,是大有裨益的。

陈娟[8](2012)在《中国农村类报纸市场化转型研究 ——以“南方农村报”为例》文中提出在对中国农村类报纸的历史脉络和现状图景进行充分考察的基础上,追问中国传媒业中这一独特报种“弱质”的根源何在;农村类报纸有没有可能通过转型实现“中兴”;在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政治语境中和国家实施文化体制改革的制度框架内,农村类报纸怎么转型,如何实施。这些问题是本论文的思考脉络和研究目标所在。本文通过聚焦《南方农村报》的市场化生存个案,对中国农村类报纸的市场化转型进行了全面而深入地剖析,并对其转型的方向进行了理论探讨。本研究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包括:(1)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农村类报纸有没有生存和发展的空间?(2)农村类报纸中市场化转型的典型样本——“南方农村报”的生存方式、转型路径、经营理念等,及其对农村报业发展具有普适意义的运作规律是什么?(3)在融媒时代,农村类报纸的市场模式、盈利模式如何突破?研究方法上,本文总体上采用案例研究法,即针对目前农村类报纸总体发展极不平衡的现状,选取其中典型的、对同类报纸具有启示性的市场化转型案例“南方农村报”为研究对象。研究中嵌入多个次级分析单位,包括新闻业务转型、报社的经营转型、数字化转型等,在不同的分析层次中,综合运用历史分析法、实地研究与定性访谈法、抽样调查法等,考察其转型的理念、运作方式,并对其转型经验进行理论提升。为了增强本研究的外在效度,遵从案例研究方法的复现逻辑(replication logic),本研究在次级分析单位中增加了复现案例,对所得到的结论进行部分验证。本文总体上按照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本研究重在“发现规律”)——总结概括、理论提升的逻辑思路展开,总体框架及各章节主要内容分述如下:第一部分,提出“农村类报纸面临转型”的问题(第一章至第三章)。第一章提出“发展的涉农媒体才能担当服务‘三农’的责任”,凸显本研究的意义。第二章对中国农村类报纸的历史演进进行纵向梳理和理论概括,第三章对农村类报纸的生存空间进行横向考察。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之上得出结论:中国农村类报纸正面临着转型的历史机遇——必须转型而且能够转型。第二部分,发现农村类报纸市场化转型“三步走”的规律(第四章至第八章)。这部分重在从媒体经营管理的角度,找到农村类报纸由弱转强的经营理念和运作方式,并在此基础上对其转型方向进行理论推导。其中,第四章论证了“南方农村报”是在新的媒体生存环境中农村类报纸转型的典型样本。第五、六、七章是本文的核心部分,回答了“南方农村报”是怎样转型的、内在规律是什么等问题。第五章论述农村类报纸市场化转型的第一步,是由“综合纸”转型为注重市场细分的“专业纸”,同时考察其品牌战略转型问题;第六章论述转型的第二步,是由“专业纸”进一步转型为具备多元经营格局的“专业涉农媒体企业”;第七章在上两章的基础上,从理论和现实两方面推导出其转型的第三步,即由涉农媒体企业转型为包括“报纸平台”在内的多平台联合的全媒体“涉农大平台”。第八章考察了农村类报纸市场化转型的动力机制,其核心动力是坚守“边关”、追求“卓越”的企业文化;持续动力是以“整体转制”为契机的体制变革。第三部分,总结概括与理论提升(第九章),并对转型方向进行理论探讨。第九章提炼出农村类报纸市场化转型的几个核心话语,以这种形式对本研究的核心成果进行总结。这几个核心话语分别是:1.把握“利基”差异,做“专”涉农市场,即以专业化体现差异化,以差异化赢得竞争优势,从而成为细分市场的领先者;2.优势转化、品牌营销与“共赢”,即通过与其利益相关者实现“共赢”的品牌营销,将报纸的专业优势转化为行业优势,行业优势进而转化为影响力优势,以此促进媒体企业多元经营格局的构建;3.突破以“纸”为核,重构涉农媒体平台,这是农村类报纸转型的方向,能使其彻底突破发展瓶颈,完成由“农村类报纸”到包括报纸平台在内的“涉农大平台”的身份转型。本论文的创新之处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在研究领域和研究对象方面。涉农媒体是中国传媒产业大家族中的弱势群体,学界对它的研究也甚少,本文对涉农媒体的典型代表——农村类报纸的市场化转型做系统研究,拓展了报业经营管理的研究领域。2.在选题和研究方法方面。本文选取了“市场化转型”这一对于整个农村类报纸发展来说具有前瞻性和启发性的题目进行研究,既新颖独到,也没有掣肘于我国农村类报纸发展极不平衡的现实。研究方法上,本研究总体采用案例研究法,以目前农村类报纸中市场化运作最为成功的“南方农村报”为重点研究对象,辅以历史研究法、实地研究与定性访谈法、抽样调查法等对该案例的多个次级单位进行深入剖析,同时打开视野,综合考察其他同类报纸的市场化运作经验,异中求同,发现规律,增强了本研究的普适意义。3、在资料方面。本文在梳理中国农村类报纸历史演进和现状方面,搜集整理了大量资料,包括新中国成立前后“农”字号报刊的史料,以及对目前农村类报纸情况的详细统计等。此外,本研究对《南方农村报》的转型情况从各方面进行了深入调查,得到翔实的第一手资料。这些是本文资料方面的创新。4、本研究创新之处最重要的方面,在于观点的创新。具体来说,体现在以下七点:(1)对新中国成立之前的“农”字号刊物梳理出“两条发展脉络”,指出目前的农村类报纸是其中第二条脉络——“以工农群众为对象的通俗报纸”的发展结果。(2)对新中国不同历史时期农村类报纸的发展进行了理论概括,勾勒出其从“革命报刊”到“组织媒介”,再到改革开放之后历经80年代的整体“兴盛”、90年代的整体“衰落”、直到新世纪的“分化”的过程。(3)提出中国“转型媒体企业”的分析框架。(4)发现农村类报纸市场化转型的“三步走”规律,并进行了理论概括。(5)提出“涉农媒体跨行业营销体系再造”的概念及其模型。(6)提出“涉农媒体双边市场二次成长”理论:涉农媒体通过营销体系创新将媒体平台一方的“读者”市场下沉到“农民”群体,同时,将平台另一方的“广告商”市场下沉到“农资企业”,以此完成农村报媒体平台双边市场的“二次成长”。市场的成长意味着媒体平台生存空间的扩大。(7)提出“涉农媒体多平台联合”的概念及其模型。单一平台指的是传统的“内容提供平台”;多平台联合指的是成长后的媒体平台,它不仅包括传统的平台,还包括网络技术催生的全媒体服务平台,并指出这是涉农媒体市场化转型的方向。

二、老河口市审计局2003年制定四项审计制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老河口市审计局2003年制定四项审计制度(论文提纲范文)

(1)民生财政:中国政府转型与治道变革 ——对湖北南县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三) 分析工具与研究方法
    (四) 研究思路与文章结构
    (五) 研究对象
    (六) 相关概念的简要说明
二、建设与生活:财政支出结构的变化
    (一) 财政支出总体规模
    (二) 财政支出结构
        1、前市辖区时期
        2、市辖区时期
    (三) 预算外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
    (四) 财政支出行为:政府的所思与所想
    (五) 分析与讨论:从“建设财政”到“民生财政”
三、中央与地方:地方财政基础及来源
    (一) 财政收入总体规模
    (二) 财政收入来源结构
        1、前市辖区时期
        2、市辖区时期
    (三) 预算外财政收入规模与结构
    (四) 财政收入行为:政府的所想与所思
    (五) 分析与讨论:民生财政基础的“位移”
四、公开与民主:财政管理与财务公开
    (一) 财政体制变迁的国家背景及比较
    (二) 内部管理:财政部门的自我规范
    (三) 外部管理:财政监督权的“多主体”
        1、人大(及其常委会)
        2、政府及其职能部门
        3、媒体(网络)
        4、民众
五、现在与未来:地方财政的发展走向
    (一) 民生财政的稳固: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二) 民生财政的财源:建立完善县级财力保障机制
    (三) 民生财政的发展:从“民生财政”到“民主财政”
六、财道与治道:政府转型与治道变革
    (一) “财道”
    (二) 国外政府转型及其启示
    (三) 当代中国政府转型:从经济建设型到公共服务型
    (四) 服务型政府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再转型
        1、财政与事权对等下的民生财政:迈出服务型政府建设的第一步
        2、民主财政:公共服务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型的根本保证
    (五) 政府转型的背后:治道及其变革
        1、中国传统“治道”的基本内涵及其变革与政府型态
        2、新中国成立以来至今的治道内涵及其变革与政府型态
    (六) 分析与讨论:财道与治道
七、结语
    (一) 政道、治道与财道
    (二) 研究发现
    (三) 进一步研究的空间与问题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基于门户网站的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整合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0 引言
    0.1 论题的提出之一:中国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0.2 论题的提出之二:政府门户网站与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整合
    0.3 理论背景:当代公共管理理论
    0.4 技术背景: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
    0.5 实践背景:各项社会条件的储备
    0.6 研究主题与论文结构
    0.7 研究方法
1 研究综述
    1.1 文献综述
        1.1.1 政务信息资源管理综论
        1.1.2 政务信息公开专题
        1.1.3 政务信息交换专题
        1.1.4 政务信息服务专题
    1.2 实践综述
        1.2.1 美国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管理实践
        1.2.2 加拿大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管理实践
        1.2.3 英国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管理实践
        1.2.4 法国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管理实践
        1.2.5 德国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管理实践
        1.2.6 中国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建设项目综述
        1.2.7 实践述评
2 基于门户网站整合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概述
    2.1 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整合概述
        2.1.1 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概念
        2.1.2 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整合概念的分析
        2.1.3 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整合管理
    2.2 政府门户网站建设概述
        2.2.1 政府门户网站
        2.2.2 发达国家政府门户网站建设状况
        2.2.3 中国政府门户网站建设状况
    2.3 基于门户网站的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整合机制概述
        2.3.1 整合机制的内核组成层次
        2.3.2 整合机制的外围管理框架
3 基于门户网站的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整合群
    3.1 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整合群的界定
        3.1.1 基于信息主题的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整合群界定
        3.1.2 基于信息类型的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整合群界定
        3.1.3 基于信息功能的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整合群界定
    3.2 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整合群的建设状况
        3.2.1 基础层的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建设状况
        3.2.2 执行层的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建设状况
        3.2.3 应用层的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建设状况
    3.3 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整合群的建设问题
        3.3.1 基础层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建设问题
        3.3.2 执行层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建设问题
        3.3.3 应用层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建设问题
4 基于门户网站的电子政务信息交换框架
    4.1 电子政务信息交换的需求分析
        4.1.1 基础层的信息交换需求
        4.1.2 执行层的信息交换需求
        4.1.3 应用层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信息交换需求
    4.2 电子政务信息交换的类型分析
        4.2.1 政府内部的电子政务信息交换类型
        4.2.2 政府与社会之间的电子政务信息交换类型
    4.3 电子政务信息交换的技术范式
        4.3.1 基于XML的电子政务信息交换
        4.3.2 基于虚拟数据库的电子政务信息交换
        4.3.3 基于智能代理的电子政务信息交换
        4.3.4 基于Web数据仓库的电子政务信息交换
    4.4 电子政务信息交换的协调管理模式
        4.4.1 电子政务信息交换的管理障碍
        4.4.2 电子政务信息交换的协调管理模式
    4.5 基于门户网站的电子政务信息交换中心建设思路
        4.5.1 基于门户网站的电子政务信息交换中心的拓扑结构分析
        4.5.2 基于门户网站的电子政务信息交换中心的功能分析
        4.5.3 基于门户网站的电子政务信息交换中心的技术范式分析
        4.5.4 基于门户网站的电子政务信息交换中心的数据分析
        4.5.5 基于门户网站的电子政务信息交换中心的管理策略
5 基于门户网站的电子政务信息服务平台
    5.1 电子政务信息服务的要素分析
        5.1.1 电子政务信息服务主体
        5.1.2 电子政务信息服务客体
        5.1.3 电子政务信息服务的服务内容
        5.1.4 电子政务信息服务的服务载体
    5.2 电子政务信息服务的服务链分析
        5.2.1 发达国家电子政务信息服务的服务链分析
        5.2.2 中国电子政务信息服务的服务链分析
    5.3 电子政务信息服务的前台模式分析
        5.3.1 信息发布服务模式
        5.3.2 政务信息指引服务
        5.3.3 办事服务模式
        5.3.4 信息互动服务模式
    5.4 电子政务信息服务的后台技术体系
        5.4.1 信息发布子系统
        5.4.2 信息下载子系统
        5.4.3 信息内容管理子系统
        5.4.4 搜索子系统
        5.4.5 访问统计子系统
        5.4.6 服务受理与反馈管理子系统
    5.5 基于门户网站的电子政务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思路
        5.5.1 政务信息发布服务模式的分析与规划
        5.5.2 信息指引服务模式的分析与规划
        5.5.3 办事信息服务模式的分析与规划
        5.5.4 关于基于门户网站的电子政务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的建议
6 结语
    6.1 研究意义
    6.2 研究创新
    6.3 研究难点
    6.4 进一步研究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附录1:论文图表索引
附录2:在学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及发表论文
后记

(6)论中国农民与土地的关系及解决当前失地农民问题的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导言
    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二、理论基础
    三、研究方法
    四、结构和体系
    五、研究过程中的理论创新和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第一章 土地对农民的重要性
    第一节 土地的特点和作用
    第二节 现代化进程中的土地与农民关系
    第三节 中国当前土地与农民关系的现状
第二章 改革开放前中国农民与土地关系演变和特点
    第一节 奴隶社会农民与土地关系
    第二节 封建社会农民与土地关系
    第三节 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农民与土地关系
    第四节 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农民与土地关系
第三章 改革开放后中国农民与土地关系的新变化
    第一节 农民与土地关系发生变化的历史背景
    第二节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带来农民与土地关系的新变化
    第三节 农业双层经营体制带来农民与土地关系的新变化
    第四节 土地用途转移带来农民与土地关系的新变化
第四章 当前失地农民问题的产生及影响
    第一节 当前失地农民的现状和特点
    第二节 产生失地农民问题原因剖析
    第三节 失地农民问题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第五章 解决失地农民问题路径:实践与启示
    第一节 暴力强制型安置:英国圈地运动的经济学意义
    第二节 集中开发型安置:湖南咸嘉模式的实践意义
    第三节 保留产权型安置:农民以土地权利获取工业化利益
    第四节 社会保障型安置:土地换保障与再就业服务
第六章 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前提:深化土地制度改革
    第一节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与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关系
    第二节 土地制度改革的理论基础
    第三节 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完善农村土地产权关系
第七章 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关键:完善土地征用补偿机制
    第一节 合理的土地征用补偿是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关键
    第二节 土地征用补偿的理论基础
    第三节 完善土地征用补偿机制,保证失地农民依法补偿
第八章 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基础: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第一节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是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基础性工程
    第二节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理论基础
    第三节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解除失地农民后顾之忧
本文的简短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8)中国农村类报纸市场化转型研究 ——以“南方农村报”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表索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一、 发展的涉农媒体才能担当服务“三农”的责任
        二、 农村类报纸转型就有出路
        三、 重新崛起的《南方农村报》成为农村传媒业亮点
    第二节 理论假设与概念厘定
        一、 理论假设和中心论点
        二、 概念厘定
    第三节 研究设计
        一、 研究路径设计
        二、 总体研究框架
        三、 研究方法设计
        四、 研究方法叙述
    第四节 文献综述与理论支撑
        一、 文献综述
        二、 相关理论支撑
        三、 本文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中国农村类报纸的历史演进与现实图景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之前的“农”字号刊物发展脉络
        一、 第一条脉络:远离政治意识形态
        二、 第二条脉络:以“工农群众”为对象的通俗报纸
    第二节 对不同时期农村类报纸发展阶段的理论概括
        一、 1949 年之前:革命报刊
        二、 1949 年至 1978 年:组织媒介
        三、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类报纸发展的“三阶段”概括
    第三节 中国农村类报纸的角色演进
        一、 1949 年至 1978 年:动员与整合农村社会的宣传工具
        二、 1978 年至 1988 年:突显“信息传播角色”的角色丛
        三、 1988 年至 2002 年:被边缘化的“鸡肋”
        四、 2002 年至今:角色分化
    第四节 中国农村类报纸的制度演进
        一、 党报的附属机构
        二、 经营管理制度层面有所突破
        三、 制度变迁呈现历史后向依赖
        四、 探索现代媒体企业制度
第三章 对中国农村类报纸生存空间的宏观分析
    第一节 潜在市场日益扩大
        一、 农村受教育人口数量不断扩大
        二、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逐年增长
    第二节 潜在市场需求迫切——读者亟需但农村“报荒”
        一、 农村“报荒”现象普遍
        二、 报纸是农村居民获取实用信息的首选媒介
    第三节 现实市场分区域旺盛上升空间大
        一、 《南方农村报》的崛起
        二、 《南方农村报》广告收入的突破性增长
第四章 转型的典型样本——南方农村报
    第一节 对“转型”概念的梳理与界定
        一、 转型
        二、 社会转型
        三、 媒体转型
    第二节 “转型媒体企业”的分析框架
        一、 “媒体”与“媒体企业”
        二、 “转型媒体企业”的分析框架
    第三节 “南方农村报”是农村类报纸转型的典型样本
        一、 “南方农村报”概况及转型动因
        二、 “南方农村报”转型路线及表现
第五章 转型第一步:由“综合纸”到“专业纸”
    第一节 “专门为农民说话”——持续而理性的舆论监督报道
        一、 涉农媒体的舆论监督报道界定
        二、 《南方农村报》的舆论监督报道:持续、理性、建设性
        三、 为农民说话的专业理念和技巧
    第二节 “专业为农业服务”——“大农财”新闻及《农财宝典》
        一、 “大农财”新闻:对农村财富增长的影响因素进行“面”的观照
        二、 《农财宝典》:对农村财富增长的机遇与威胁进行“点”的开掘
    第三节 构建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意见平台——“南农评论”
        一、 自己的声音——务求独到而扎实
        二、 关注“三农”的知识分子的声音——但求犀利而有建设性
        三、 农民的声音——引导其主张权利、理性发声
        四、 网络的声音——撷“微”言议热点以理性砭时弊
    第四节 后“专业”时代的品牌战略构想
        一、 由涉农新闻产品品牌到涉农媒体企业品牌
        二、 由单一品牌格局到多品牌格局
        三、 突破传媒品牌内涵成就大“三农”领域的品牌
第六章 转型第二步:由“专业纸”到专业涉农媒体企业
    第一节 基于利益相关者的品牌活动与媒体影响力提升
        一、 利益相关者理论及媒体利益相关者的确定
        二、 基于利益相关者的品牌活动
        三、 基于利益相关者的活动营销与媒体影响力提升
    第二节 “南方农村报”媒体企业多元经营格局构建
        一、 平衡策略推进基础业务
        二、 纵深策略开掘增值业务
        三、 专业策略拓展相关多元业务
        四、 “全媒体”业务探索
    第三节 复现案例:《河北农民报》的经营创新
        一、 “报友俱乐部”——实现报纸与读者的双向服务与共赢
        二、 经营“报农”肥料——依托报纸品牌优势的相关多元业务
    第四节 涉农媒体的经营创新
        一、 “创新”理论及创新性评估维度
        二、 “嵌入”农资行业——涉农媒体营销体系跨行业再造
第七章 转型第三步:由以“纸”为核到“涉农大平台”
    第一节 “双边市场”与媒体的“平台”属性
        一、 “双边市场”
        二、 媒体本身就是“平台”
    第二节 涉农媒体平台双边市场的“二次成长”
        一、 媒体平台双边市场的“一次成长”
        二、 涉农媒体平台双边市场的“二次成长”
    第三节 “报纸平台+全媒体服务平台”的多平台联合
        一、 涉农媒体具备构建涉农交易平台的优势
        二、 “报纸平台+全媒体服务平台”构想
第八章 转型实现的动力机制
    第一节 核心动力:坚守“边关”、追求“卓越”的企业文化
        一、 “草根”媒体的“边关文化”
        二、 “边缘”媒体的“主流化生存”
    第二节 持续动力:以“整体转制”为契机的体制变革
        一、 对农村类报纸“走市场”的历时考察
        二、 “整体转制”推动农村类报纸持续转型
第九章 总结:农村类报纸转型的核心话语
    第一节 把握“利基”差异做“专”涉农市场
    第二节 优势转化、品牌营销与“共赢”
    第三节 突破以“纸”为核重构涉农媒体平台
附录:现有农村类报纸一览表(2012 年)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后记

四、老河口市审计局2003年制定四项审计制度(论文参考文献)

  • [1]民生财政:中国政府转型与治道变革 ——对湖北南县的实证分析[D]. 宋哲. 华中师范大学, 2012(05)
  • [2]关于联网审计的几个基本问题[J]. 王刚. 审计月刊, 2005(05)
  • [3]基于门户网站的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整合机制研究[D]. 黄萃. 武汉大学, 2005(05)
  • [4]老河口市“联网审计”一鸣惊人[N]. 澎潮,刘明亮,张文宗. 湖北日报, 2004
  • [5]老河口市审计局2003年制定四项审计制度[J]. 李敬斌,符强. 中国审计, 2004(01)
  • [6]论中国农民与土地的关系及解决当前失地农民问题的对策[D]. 廖小军. 福建师范大学, 2005(07)
  • [7]扎紧职务消费这个“大口袋”——对职务消费改革的回顾与前瞻[J]. 花祝春. 廉政了望, 2004(04)
  • [8]中国农村类报纸市场化转型研究 ——以“南方农村报”为例[D]. 陈娟. 暨南大学, 2012(10)

标签:;  ;  ;  ;  ;  

老河口市审计局2003年制定四项审计制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