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个体情绪失控的成因及调整

大学生个体情绪失控的成因及调整

一、关于大学生个体情绪失控的成因及调适(论文文献综述)

李艳芳[1](2021)在《自闭症家庭对普通二孩教养方式的质性研究》文中指出自闭症家庭已成为特殊教育领域研究者关注的热点,“二孩潮”的到来使越来越多的自闭症家庭选择生育二孩,在此类家庭中成长的普通二孩会受到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重视父母教养方式能够促进二孩更好的成长,但鲜少有研究关注自闭症家庭对普通二孩的教养方式。本研究从教养理念、教养氛围、教养角色、教养互动四个维度解读七个自闭症家庭对普通二孩的教养方式,以访谈法为主,文本分析法为辅收集原始资料,采用从开放编码到核心编码的三级编码形式分析资料,得到自闭症家庭对普通二孩教养方式在外显形式、特征以及影响因素三个方面的结论。第一,自闭症家庭对普通二孩教养方式的外显形式包含积极的教养经验、消极的教训反思以及教养中的迷茫与挣扎。每个受访家庭都存在积极的教养经验,例如给负面事件积极赋义来改善自身的育儿心态或积极利用学校资源;同时也不可避免地表现出值得借鉴的教养教训,例如父母忽视自我发展导致养育思维固化,给教养方式带来负向影响。第二,自闭症家庭对普通二孩的教养方式表现出以下特征:教养角色更加明确、教养氛围更加和谐及教养互动更为灵活,同时,学校力量使父母教养理念得到改善。第三,自闭症家庭对普通二孩的教养方式受自闭症长子女的教养经历、同胞亲密程度与沟通交往方式、家校合作过程中的自卑心理及正向体验、祖辈在教养过程中的高度参与和终身介入等四个方面的影响。最后,本研究为完善自闭症家庭对生育二孩的教养方式提出以下建议:1.创新家校合作方式,建立自闭症家庭家校联盟推广教养经验。2.设置家长培训课程提升父母教养能力,优化教养方式。3.父母转变观念,增加父亲教养参与度。4.提升祖辈科学教养意识,降低其对父母教养方式的负面影响。

王雪[2](2021)在《网络虚拟社会中青少年思想道德问题及其治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网络技术的革新,移动终端的逐渐普及,我国互联网网民的人数逐年递增,其中占主体人群是青少年。互联网凭借它的优势已经衍生出了网络虚拟社会的形态,对青少年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思想道德观念等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产生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迷茫与扭曲,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的混乱与失控等青少年思想道德问题,亟需加强网络空间的治理。本文首先对网络虚拟社会、青少年、青少年思想道德问题等概念和问题进行了界定和分析,对网络虚拟社会治理和青少年思想道德问题治理的相关理论基础进行了深入的剖析。然后从青少年三观的迷茫与扭曲、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混乱与失控、心理的扭曲与心理偏差、政治认同和公共精神的弱化以及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的淡薄与欠缺等方面对网络虚拟社会中的青少年思想道德问题进行了探讨,从网络虚拟社会隐匿性与信息传播广泛性的不良影响、国内外社会思潮及错误思想观点在网络虚拟社会中的传播与渗透、青少年稚嫩心理与从众行为的影响等方面对网络虚拟社会中的青少年思想道德问题的成因进行了剖析。最后从加强自我教育与道德修养、发挥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作用、营造清朗网络空间、构建网络综合治理体系等方面,对网络虚拟社会中的青少年思想道德问题治理路径进行了探讨。

杜芳慧[3](2021)在《思想政治教育介入突发公共事件研究》文中提出突发公共事件是指在社会生活中,突然发生且事前难以准确预测的,危及人们的生命健康、财产安全,给社会公共领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危害的紧急事件。近年来,突发公共事件频繁发生,已经成为一个严峻的现实问题。它给我国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都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而且也给我国人民带来巨大的心理创伤,甚至引发一系列的心理问题,阻碍社会的发展进程。思想政治教育是我们党和政府的传统工作优势,在新时代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如何科学有效地介入突发公共事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本文围绕思想政治教育介入突发公共事件展开研究,旨在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的成因,探讨解决问题的对策。全文由三个部分构成,包括引言、正文、结语:引言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介入突发公共事件研究的背景、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及创新点。正文分为五章:第一章对突发公共事件进行基本理论阐释,包括突发公共事件的定义与分类、发展过程以及可能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消极影响。第二章深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重要意义和独特功能。重要意义主要包括:一是思想政治教育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二是思想政治教育是处理突发公共事件的有效手段。独特功能主要包括:预警防范功能、信息沟通功能、舆论导向功能、社会动员功能、心理调适功能。第三章阐述在介入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在介入过程中工作不到位;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表现不积极;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欠佳。第四章分析思想政治教育介入突发公共事件中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不健全;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工作不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基本体系落后。第五章研究入思想政治教育介入突发公共事件的具体对策。主要包括:建立健全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机制;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工作效率;创新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体系。结语部分对思想政治教育介入突发公共事件的重要性进行总结,对思想政治教育介入突发公共事件的意义进行阐述,对全文进行了概括和总结。

李琴[4](2021)在《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00后”大学生挫折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从本质上讲就是人的发展史;社会越是发展,对人的发展的要求也就越高、越全面。对于当今的大学生来说,形成包括良好心理素质在内的综合素质是人生发展的重要基础。而从当前高等教育的层面上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包括挫折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符合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的精神,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近年来,某些大学生因受挫后情绪失控、消极行为增多的现象已逐步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但相关的研究还不够,特别是关于“00后”大学生的挫折教育的研究更是屈指可数。本文以云南省部分高校的“00后”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运用理论分析和实证调查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分析对他们进行挫折教育的现状,从中发现存在的问题,并认真思考找出问题存在的原因,最后依据相应的原则提出对策,为今后对“00后”大学生们继续开展挫折教育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启示和支撑。本文主要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00后”大学生挫折教育的相关概述,包含大学生挫折教育的概念、理论基础、内容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生挫折教育的关系;第二部分是“00后”大学生挫折教育的现实价值,这是对“00后”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的现实依据和逻辑起点;第三部分是当前“00后”大学生挫折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本文通过对云南省5所高校486名在校“00后”大学生的问卷分析,发现在教育的目标、内容、实践等方面存在不少问题;第四部分是对当前及今后“00后”大学生挫折教育的对策,在结合相关理论基础的前提下,从挫折教育的途径、方法和体系等方面入手,提升“00后”大学生接受挫折教育的效果。

安莉[5](2020)在《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力量。大学生文化自信与否直接关系着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直接关系伟大中国梦的实现。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关键在于教育,文化自信教育是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的根本方法,是高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的关键环节,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更是新时代赋予高校的文化使命。因此,实施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意义重大。本文以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为研究对象,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从文化的多维度认识入手,系统总结了文化自信的形成过程、内涵意蕴和历史演进,以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现状调查为依据,客观全面分析当前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现状,综合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等多学科理论,提出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的策略和构建“一优三全”教育体系。全文除绪论和结论外,共分五部分,围绕四个内容展开。第一,阐释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的基本理论。以文化基本理论概述为起点,从文化的内涵、特征、功能三个维度认识文化。从文化自信的提出、基本内涵和独特气质和历史嬗变全面阐述文化自信,明晰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的内在逻辑,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相互关系。对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内涵、构成要素和价值意蕴阐释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明确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就是对自我文化存在形态和理想追求的高度认知与认同,对自我文化价值作用及生命力的坚定信心,对我自我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积极践行,明晰文化自信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关联。第二,阐述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的理论基础和思想借鉴。以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文化思想为指导,系统梳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为研究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借鉴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和约瑟夫·奈文化软实力、巧实力理论,吸收其理论精华,为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提供思想借鉴和现实指导。第三,对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现状进行实证分析。为准确把握当前大学生文化自信表现和文化自信教育现状,面向全国高校,选取不同层次、不同地域的97所高校中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6905名大学生进行了自编问卷的网络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了频率和差异分析;同时,对33所高校部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专家、学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课教师、政工干部做了线上线下深入访谈。结合调查问卷分析结果和访谈情况,全面审视当前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现状,肯定积极表现,正视存在问题,对问题成因进行客观分析,为科学有效地实施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奠定坚实的现实基础。第四,提出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的优化策略和体系构建。强化以人为本,以文化人,知行合一,文化共同体的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理念;遵循文化的方向性与教育的科学性相统一、文化的主导性与大学生的主体性相统一、文化的理论性与教育的渗透性相统一、文化的系统性与大学生个体针对性相统一的教育原则;通过培根、固本、铸魂、通脉筑牢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内容。在教育路径上,提出聚焦整体格局,优化教育环境;聚焦关键人员,全员参与文化自信教育;聚焦关键环节,文化自信教育贯穿全过程;聚焦关键领域,全方位实施文化自信教育,构建“一优三全”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体系。

王诗琪[6](2020)在《注意力恢复目标下寒地大学校园空间环境设计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科学技术作为社会生产力的地位日益凸显,人类社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已转变为脑力活动主导下的知识更新和思维创造。大学校园是人才培育和科学研究的基地,是高强度、高难度认知工作的主要载体,而这类活动的顺利进行不仅依赖于智力水平和经验积累,健康的精神状态、充沛的精力以及清晰的头脑同样是重要的影响因素。早在四书《大学》中就有这样的论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其中“定”、“静”、“安”分别指意志坚定、镇静不躁、内心安稳,达到这样的精神状态后方能深思熟虑、有所创新、接近真理。所以大学存在的本质是使人类精神和智力得以兴盛、蓬勃和进化。空间环境不仅是身体的居所,也是精神的家园,人类通过对环境的感知获取精神和智力成长的养料。所以对于以精神培育为核心的大学,校园空间环境的“精神蔽所”功能更应得到淋漓尽致的呈现和发扬,然而这恰是当今大学校园空间环境设计中所忽视的方面。本文从我国大学校园发展的现状出发,结合欧美发达国家现阶段大学建设的重点,综合考量气候条件、健康理念、可持续发展目标、城市问题等内容,发现我国寒地大学校园在空间精神功能方面暴露出关注程度较低、理论基础薄弱、设计实践较少等问题。所以本文试图从环境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等领域寻求增强校园精神功能的优化方法:然而个体精神层面的相关内容庞杂,众多要素之间存在复杂的作用关系,难以在统一的体系下展开研究。但精神功能的运行基础在于大脑对外界环境信息的感知、处理和解读,而这些过程依靠定向注意力这一基本的认知资源的维系和供能。定向注意力之于精神系统,犹如食物之于生理系统,是大脑进行认知活动的养料和动力,当定向注意力储备充足时,认知活动的运行速度提高,即单位时间内大脑处理的信息增多;定向注意力匮乏时,认知速度下降。这种资源会随着认知活动的暂停而得以休憩和恢复,所以定向注意力能够通过间歇性的休憩而进行自动补充,这是认知活动持久进行的保障。注意力恢复状况是认知表现的决定性因素,这为大脑活动的具象化和定性化分析提供了抓手。因此本文以定向注意力为切入视角,探究寒地大学校园空间环境对个体精神层面的影响。根据注意力恢复对认知机能产生的各项影响,通过对寒地大学生学习效率、情绪状态和健康状况进行实际调查,确立校园空间环境恢复性设计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建立了学生心理精神需求与校园空间环境之间的联系;进而以注意力恢复的相关理论为指导依据,探究了寒地大学校园空间环境注意力恢复功能提升的原理;在此基础上,结合寒地气候特征和校园空间特征推演出寒地校园空间环境恢复注意力的机制;建构了适用于寒地校园空间的恢复性环境设计体系,以达到提升大学生认知效率、促进身心健康的目标。基于上述理论基础,本文以促进注意力恢复为校园空间环境设计的统领原则,研究了“阻御利导寒地气候”、“增效利用自然景观”与“调试干预人工属性”的校园空间环境设计策略,并针对以上策略研究了具体设计方法。其目的是改变寒地校园因冬季环境恢复性缺失对学生心理和精神造成消极影响的现状,复兴校园的精神功能,促使学生的精神资源能够在高强度认知活动的压迫下保持活跃充沛的状态,从而保障高级认知活动的顺利进行、激发创造性思维、实现身心健康发展。寒地大学校园注意力恢复性设计的提出,是从人本关怀、健康促进的角度建构寒地校园与使用主体之间相互共生和协调发展的关系。现代城市环境中充溢着庞杂的压力来源,加之繁重的学习和科研活动,造成了大学生认知资源的损耗,注意力恢复目标的引入,强调了空间环境对身心的积极影响作用,有利于指导校园空间功能的优化和改善,从精神心理层面探讨个体与空间环境之间和谐共处的模式,建构对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起到积极作用的校园空间环境。

马赫[7](2020)在《明星偶像崇拜的失范与重构路径研究 ——以流行文化中的青少年学生群体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的深入发展,流行文化已经全方位的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社会生活,明星效应和明星偶像崇拜作为流行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与载体,使得流行文化在传播和大众化上得以可能,是流行文化不可或缺的生命力。人是文化的载体,也意味着文化对人具有形塑的功能,而偶像崇拜作为青少年时期的一种过渡性行为,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青少年主要以明星偶像作为自身崇拜与追捧的对象。近年来,由于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中的失范行为带来的文化讨论与社会问题也逐渐成为大众舆论与学术界的讨论热点与研究焦点之一。如私生粉跟踪偷拍与隐私侵犯、职业黑粉拉踩与谣言散布、打投流量购买与言论控评、恶意举报与网络暴力、过度迷恋以至于情感带入等粉丝负面事件屡见不鲜,“饭圈女孩”、“跪族男孩”等青少年粉丝群体的失范行为往往成为网络社交媒体的热点新闻。因此研究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现象、失范及其社会效应具有重要的社会学与文化学意义。当前,关于偶像崇拜的研究已经从大众文化研究领域拓展到心理学、社会学、新闻传播学、教育学等人文学科的多个学科与研究领域,对明星偶像崇拜的研究也从单一的理论转变为多元的分析,而且更加关注明星偶像崇拜群体的内部运行规律和心理活动,探索流行文化与偶像崇拜的价值与意义。我国学术界在青少年偶像崇拜研究上侧重对现象进行调查,如描述偶像崇拜的特征、原因,强调偶像崇拜与榜样学习之间的关系,注重对我国青少年榜样教育问题提供指导性策略,总体缺少对明星偶像崇拜失范问题的详细解读与重构路径的具体剖析。本研究首先梳理了流行文化与偶像崇拜的历史演变,描述了社会变迁下偶像崇拜尤其是明星偶像崇拜的发展与变化,总结出青少年偶像崇拜现象的流行文化背景及时代转变过程。中国偶像崇拜文化经历了从单一化到多元化、从精英化到大众化、从政治到文化的转变过程,中国偶像则经历了英雄偶像,明星偶像,选秀、草根偶像,流量、养成偶像的发展历程。其次,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等研究方法实证分析、比较与阐释了我国青少年偶像崇拜的现状与明星偶像崇拜新特征。当前我国青少年偶像崇现呈现出泛化与较高卷入度,崇拜对象以明星偶像为主流、二次元偶像彰显出时代的特征,在崇拜活动中科技使用与消费行为成为常态,并在自我认知上表现出主动性,而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失范的负功能有待进一步分析。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则显示出了消费需求与粉丝经济、技术进步与推动、明星偶像的养成与低龄化、偶像制造的麦当劳化、粉丝类型的多元化、粉丝群体的组织化等新特征。明星偶像崇拜文化作为一种流行文化,其对于社会、文化的发展以及大众本身所具有的正功能不容忽视。但是,近年来由于粉丝对明星的过度崇拜与迷恋所导致的明星偶像崇拜失范现象与行为带来了超出理智的后果与社会问题。再次,结合当代中国社会中多样化的明星偶像崇拜失范现象与行为进行访谈分别从粉丝的文本生产符号异化、消费与拜金主义、自我的丧失、狭隘性、非道德化、娱乐极端化等方面,解析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的具体失范现象与行为,呈现其作为一个社会问题的普遍性以及对其予以重构的意义。通过文化与认同、个体与组织、制度与科技等维度分析了明星偶像崇拜失范产生的原因,并从网络社会流行下生活态度与价值取向、社会化主体间的影响与作用、基于亚文化视阈的探讨等视角对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失范现象与偏差行为进行了学理性思考。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现象代表着网络社会下青少年生活态度与生活方式的形成,是当代青少年价值取向的体现。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的失范不利于青少年的自身成长、社会稳定与发展,体现了社会化主体与青少年之间的矛盾性,也体现了社会化主体之间的统一性。青少年偶像崇拜亚文化反映出来的各种社会问题,已经不再是单一的个人问题或者心理活动,更是一种文化的实践,体现了亚文化在发生、发展过程中自身风格化的展现以及与主文化的对立与融合。最后,在研究基础上探究了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在价值、规范和行为的社会系统中路径重构的可能性,提出发挥政府、社会和个人三方的合力正确引导青少年偶像崇拜的观念与行为。对于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失范现象与行为不能置之不理,但主流文化不应是单一的否定与阻隔的状态,而是通过积极的引导策略与调适形式,在放任恣意发展与合理监督引导之间形成一种适度的张力,为明星偶像崇拜亚文化的构建和青少年失范提供价值与行为等方向指引。总之,当今中国流行文化下的明星偶像崇拜现象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青少年粉丝及其诸多言行也常常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与热烈讨论。虽然学术界围绕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研究基础,并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但对于流行文化中当代青少年粉丝的偶像崇拜特点与失范问题研究仍有缺憾。因此,本研究意图通过对我国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的研究来推动相关领域的进展,并对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偶像观与价值观有所裨益。

骆语辰[8](2020)在《育德育心品质对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的积极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当今竞争激烈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栋梁,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德才兼备、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等有着良好心理素质的高水平人才。2018年7月中共教育部提出“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统一,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规范发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服务,更好地适应和满足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需求”。本文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德心共育教育理念等理论的指导下,在吸取前人对于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研究的基础上,深入探索育德获得品质和育心获得品质对大学生心理危机的积极效应,为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干预提供新的理论依据。本文采用“陕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大数据调查问卷”做抽样调查,采取美国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SPSS21.0工具以及结构方程模型(SEM)建模软件AMOS18.0工具对本文所需的调研数据做统计分析,对“育德获得品质——大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育心获得品质——性格优势,心理危机组和对照组”等多变量关系,做结构方程模型拟合和路径分析。通过分析陕西省社会科学界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6Z077)中抽取2017、2018年部分高校所发生的严重心理危机致死学生资料做“心理解剖”分析,探索育德因素与育心因素在心理危机中的中介作用。研究高校大学生育德获得品质(大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成长效应和育心获得品质(性格优势)成长效应,以及在生活应激诱发心理危机过程中的交互预防干预心理危机的中介效应,得出研究结论如下:(1)大学生心理危机发生的核心机制是其外部环境诱因和内在个体成因的交互作用。本文实证和个案所呈现的大学生所经受的压力和创伤等诱发因素,激活了其内在的思想信念空位等育德预警因素与性格优势缺失等育心预警因素,从而使其产生了心理危机倾向甚至心理危机结果。(2)大学生思想教育中核心素养缺失是其心理危机产生的育德预警因素和干预靶标。实证预测和个案分析证实,从思想政治教育来看,大学生拥有并实践人文情怀、珍爱生命、健全人格等核心素养,是其防止心理危机的育德保护因子;反之,这些育德因素的缺失则是其产生心理危机的危险因子。(3)大学生心理教育中性格优势缺失是其心理危机产生的育心预警因素和干预靶标。实证预测和个案分析证实,从心理健康教育来看,大学生习得并开发爱与被爱、责任心、自控力等性格优势,是其防止心理危机的育心保护因子;反之,这些育心因素的缺失则是其产生心理危机的危险因子。(4)防范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内因根据在于是其核心素养与性格优势的交互干预机制。经实证预测和个案证实,育德因素和育心因素相结合,如育德品质人文情怀与育心品质感恩之心的高度融合、育德品质珍爱生命与育心品质爱与被爱能力的息息相通、育德品质社会责任与育心品质责任心的共同担当、育德品质国家认同与育心品质理想信念的报国之行等,都是预防、控制和干预大学生心理危机的育德育心相结合的加工机制。(5)育德品质和育心品质的缺失是心理危机的危险因子,拥有是防控心理危机的保护因子。因此,在大学生育德中培养此核心素养、在育心工作中培养此性格优势,可以有效地预控抑郁发作对心理危机的诱发。(6)大学生的性别、校别、年级等分类变量在育德品质核心素养与育心品质性格优势的交互作用共同预测和干预其心理危机中具有一定的调解作用。根据上述结论,本文也提出育德与育心防范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建议。目前对育德获得品质大学生核心素养与育心获得品质性格优势里的详细指标仍需要进行深入性探讨,对具体工作的研究要做进一步探索研究,对丰富积极心理学对心理危机干预研究有重要意义。

亓官石[9](2020)在《云南省独立学院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优化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宿舍作为大学生在校期间停留时间最长的场所,是形成宿舍人际关系的重要载体。大学生的宿舍人际关系对于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独立学院的大学生较普通本科院校的大学生而言,有着相对独特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方式,在他们宿舍人际交往的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不仅会影响大学生的成长,也会影响校园安全。因此提出优化独立学院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策略,不仅有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和个体社会化进程,也有助于校园的和谐稳定。本研究用归因理论和社会交换理论为依据,首先总结和评述有关宿舍人际关系的现有研究成果。其次,以云南省四所独立学院的570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的形式,了解当前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现状及问题以及产生问题的原因。最后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优化独立学院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策略。本论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独立学院大学生特点及宿舍人际关系的概述,通过对于现有研究成果的整理指出独立学院大学生的特点、和谐宿舍人际关系的表现形式以及和谐宿舍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基于这些理解展开了本论文的第二部分,笔者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实地走访、数据分析的方法,深入了解到当前独立学院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现状,发现独立学院大学生对于宿舍人际关系的满意度呈现出较为良好的状态,但是在一些变量中存在着显着性差异,据此归纳出四种宿舍人际关系中的问题:思想观念差异造成的分歧、不良心理状态造成的矛盾、生活琐事摩擦造成的冲突和“小团体”现象造成的排挤或对立。第三部分基于上述问题,应用归因理论从大学生个人主观因素、家庭背景因素以及学校教育和管理因素三个方面阐述导致宿舍人际关系出现问题的原因。结合研究中发现的问题和原因,在本论文的第四部分提出了优化独立学院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策略:首先,大学生应努力提高自身素质,要求他们掌握交往原则、培养健康心态、提升沟通能力以及确立宿舍群体约定;其次,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辅助作用,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加强对子女的帮助以及提升家庭教育水平;第三,从健全宿舍管理体系、完善校内教育体系、充分发挥辅导员作用以及重视宿舍文化建设四个方面来倡导高校发挥其教育管理作用。

毛娅楠[10](2020)在《新时代大学生爱国行为引导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爱国行为是爱国主义发生机制的关键一环,是爱国精神具体化外在化的现实表现,其特指爱国主体基于对国家的客观认知及深厚情感,所采取的一种可见性的行为选择。大学生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群体和爱国行为的中坚力量,其爱国行为选择对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具有深远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既为大学生理性爱国提供了可靠的制度保障、坚实的物质基础、丰厚的精神资源,也提出了强烈的时代呼唤。新时代对大学生进行理性爱国行为引导,不仅有利于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厚植新时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坚实基础、保障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也有利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营造良好的爱国氛围。新时代大学生爱国行为引导的系统工程具有丰厚理论支撑,其内在包涵对大学生爱国行为理论本质的深层阐释,及其对爱国行为引导理论渊源的全面梳理。一方面,基于爱国主义的理论特质及人类行为的本质特征,得出爱国行为是具有复杂构成的综合体系,包括爱国主体、爱国客体、爱国动机、爱国方式、爱国效果五大要素。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所蕴含的爱国主义思想与历史唯物主义原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展现出的民族精神与文化立场,以及西方行为科学理论和世界各国青年爱国主义教育的成功经验,共同构成了新时代大学生爱国行为引导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南。纵观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生爱国行为的嬗变轨迹,可以发现,新时代大学生爱国行为呈现出崭新特质,理性有序已成为鲜明样态。然而,受到网络空间、事件驱动、意见领袖、群体导向以及国际环境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新时代大学生在爱国行为动机、行为方式以及行为效果等方面,也仍然存在着不良倾向,最终导致部分大学生爱国行为失范。基于此,新时代应着力构建大学生爱国行为引导的系统工程,从加强制度建设、净化文化生态、深化爱国教育、推进网络建设、重视主体作用等多维发力,努力引导学生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利益高度契合,从而养成其平和理性的爱国心态,积极有序的爱国行为,最终助推时代的发展。

二、关于大学生个体情绪失控的成因及调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大学生个体情绪失控的成因及调适(论文提纲范文)

(1)自闭症家庭对普通二孩教养方式的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生育普通二孩的自闭症家庭数量有增长的趋势
        1.1.2 自闭症家庭在教养普通二孩上存在一定困难
        1.1.3 科学合理的教养方式对自闭症家庭教养普通二孩具有重要意义
    1.2 核心概念界定
        1.2.1 教养方式
        1.2.2 自闭症家庭
        1.2.3 普通二孩
    1.3 文献综述
        1.3.1 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
        1.3.2 自闭症家庭教养方式的研究
        1.3.3 二孩家庭教养方式的研究
        1.3.4 研究评述
    1.4 研究意义
        1.4.1 理论意义
        1.4.2 实践意义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方法
        2.2.1 质的研究方法
        2.2.2 具体研究方法
    2.3 研究工具
    2.4 研究的信效度
    2.5 研究的伦理
    2.6 研究的过程
        2.6.1 样本家庭的确定
        2.6.2 资料的收集
        2.6.3 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3 自闭症家庭对普通二孩教养方式的外显形式
    3.1 积极的教养经验
        3.1.1 夫妻教养一致,互相监督配合
        3.1.2 重视家校共育,利用学校资源
        3.1.3 拒绝子女分离,同胞共同成长
        3.1.4 保持开放态度,批判看待信息
        3.1.5 重视榜样力量,身教大于言教
        3.1.6 为负面事件积极赋义,调适育儿心态
    3.2 消极的教训反思
        3.2.1 父亲角色缺位,危及亲子情感
        3.2.2 不当补偿心理,母爱分配失衡
        3.2.3 教养知识缺失,求助意识低下
        3.2.4 情绪失控频繁,造成心理阴影
        3.2.5 自我发展不足,养育思维固化
    3.3 教养中的迷茫与挣扎
        3.3.1 教养中的迷茫
        3.3.2 教养中的挣扎
4 自闭症家庭对普通二孩教养方式的特征
    4.1 教养角色更加明确
        4.1.1 母亲——教养的主力军,难逃使命
        4.1.2 父亲——母亲的协助者,重拾责任
        4.1.3 祖辈——家庭的支持者,倾囊相助
    4.2 教养氛围更加和谐
        4.2.1 亲子互动质量提升
        4.2.2 夫妻关系从分离到整合
    4.3 教养理念得到改善
        4.3.1 学校提供正面管教、因材施教的教育观念
        4.3.2 家校互联互通促进父母对子女形成合理期待
    4.4 教养互动更为灵活
        4.4.1 互动时情感表达灵活化及控制方式差异化
        4.4.2 父母发起的教育性互动行为增多
5 自闭症家庭对普通二孩教养方式的影响因素
    5.1 自闭症长子女的教养经历
        5.1.1 教养期待:既望子成龙又顺其自然
        5.1.2 爱的分配:既有所偏爱又刻意保持公平
        5.1.3 应激反应:面对关键事件时既勇敢又退缩
    5.2 同胞亲密程度与沟通交往方式
        5.2.1 同胞亲密程度
        5.2.2 同胞沟通交往方式
    5.3 父母在家校合作过程中的自卑心理及正向体验
        5.3.1 面对普校环境存在自卑心理
        5.3.2 家校合作过程中的正向体验
    5.4 祖辈在教养过程中的高度参与和终身介入
        5.4.1 祖辈高度参与父母的教养过程
        5.4.2 祖辈参与教养具有终身介入性
6 结论与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建议
        6.2.1 创新家校合作方式,建立自闭症家庭家校联盟推广教养经验
        6.2.2 设置家长培训课程提升父母教养能力,优化教养方式
        6.2.3 父母转变观念,增加父亲教养参与度
        6.2.4 提升祖辈科学教养意识,降低其对父母教养方式的负面影响
    6.3 反思与展望
        6.3.1 验证性资料数量有待提升
        6.3.2 后期应加强对样本家庭的追踪研究
        6.3.3 后期可考虑增加对比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自闭症家庭对普通二孩教养方式的访谈提纲
附录二 参加《自闭症家庭对普通二孩教养方式的研究》知情同意书
附录三 逐字稿范例(以部分访谈内容为例)
致谢

(2)网络虚拟社会中青少年思想道德问题及其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一、网络虚拟社会的概念及特点
        (一)网络虚拟社会的概念
        (二)网络虚拟社会的特点
    二、青少年思想道德问题
        (一)青少年的概念及特点
        (二)青少年存在的主要思想道德问题
    三、网络虚拟社会治理与青少年思想道德治理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思想道德教育的思想
        (二)中国共产党人关于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论述
        (三)习近平关于网络空间治理的论述
第三章 网络虚拟社会中存在的青少年思想道德问题
    一、青少年在网络虚拟社会中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迷茫与扭曲
        (一)青少年在网络虚拟社会中世界观、人生观的迷茫
        (二)青少年在网络虚拟社会中价值观的扭曲
    二、青少年在网络虚拟社会中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混乱与失控
        (一)青少年在网络虚拟社会中道德认知的混乱
        (二)青少年在网络虚拟社会中道德行为的失控
    三、青少年在网络虚拟社会中的心理扭曲与心理偏差
        (一)逆反心理与自我放纵
        (二)冷漠心理与自我封闭
        (三)网络成瘾与社会交往的抗拒
    四、青少年在网络虚拟社会中政治认同和公共精神的疏离与弱化
        (一)青少年在网络虚拟社会中政治认同的疏离
        (二)青少年在网络虚拟社会中公共精神的弱化
    五、青少年在网络虚拟社会中法制观念和法律知识的淡薄与欠缺
        (一)青少年在网络虚拟社会中法律观念的淡薄
        (二)青少年在网络虚拟社会中法律知识的欠缺
第四章 网络虚拟社会中青少年思想道德问题的成因
    一、网络虚拟社会隐匿性与信息传播广泛性的影响
        (一)网络虚拟社会的隐匿性
        (二)网络虚拟社会中信息传播的广泛性
    二、国内外社会思潮及错误思想观点在网络虚拟社会中的传播与渗透
        (一)国内外社会思潮在网络虚拟社会中的渗透
        (二)错误思想观点在网络虚拟社会中的传播
    三、青少年稚嫩心理与从众行为的影响
        (一)青少年对网络虚拟社会中的信息缺乏辨别力
        (二)青少年在网络虚拟社会中的行为缺乏自控力
第五章 网络虚拟社会中青少年思想道德问题的治理策略
    一、加强自我教育与道德修养,提高自我辨别力与自控力
        (一)加强青少年的自我教育,提高网络信息的辨别力
        (二)加强青少年的自我道德修养,增强网络行为的自控力
    二、发挥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作用,实现家校协同育人
        (一)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培育青少年网络道德人格
        (二)发挥家庭教育养成作用,实现家校协同育人
    三、科学认识网络传播规律,营造清朗网络空间
        (一)科学认识网络传播规律,唱响网络主旋律
        (二)弘扬网络正能量,营造清朗网络空间
    四、创新社会监管手段,构建网络综合治理体系
        (一)创新网络空间监管手段,提高用网治网水平
        (二)构建网络空间法治体系,提高网络空间治理水平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思想政治教育介入突发公共事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四)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创新点
        2.不足之处
一、突发公共事件概述
    (一)突发公共事件的概念与分类
        1.突发公共事件的概念厘定
        2.突发公共事件的具体分类
    (二)突发公共事件的发展过程
        1.潜伏期
        2.爆发期
        3.高潮期
        4.缓解期
        5.消退期
    (三)突发公共事件可能造成的消极影响
        1.严重影响公众情绪稳定
        2.可能导致网络舆情危机
        3.危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二、思想政治教育介入突发公共事件的意义和功能
    (一)思想政治教育介入突发公共事件的重要意义
        1.思想政治教育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
        2.思想政治教育是介入突发公共事件的有效手段
    (二)思想政治教育介入突发公共事件的独特功能
        1.预警防范功能
        2.信息沟通功能
        3.舆论导向功能
        4.社会动员功能
        5.心理调适功能
三、思想政治教育介入突发公共事件中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政治教育介入突发公共事件的工作不到位
        1.事前:思想政治教育预警失灵
        2.事中:思想政治教育现场失能
        3.事后:思想政治教育善后缺位
    (二)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表现不理想
        1.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态度不积极
        2.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责任不落实
        3.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合作不协调
    (三)思想政治教育介入突发公共事件的实效性欠佳
        1.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缺乏现实针对性
        2.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效果不理想
        3.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接受程度低
四、思想政治教育介入突发公共事件的问题成因
    (一)思想政治教育介入突发公共事件的工作机制不健全
        1.思想政治教育介入突发公共事件的预警机制不健全
        2.思想政治教育介入突发公共事件的现场机制不健全
        3.思想政治教育介入突发公共事件的善后机制不健全
    (二)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工作不明确
        1.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责任不明确
        2.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分工不明确
        3.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考核不明确
    (三)思想政治教育介入突发公共事件的基本体系落后
        1.内容体系的落后
        2.载体体系的落后
        3.方法体系的落后
五、思想政治教育介入突发公共事件的对策
    (一)建立健全思想政治教育介入突发公共事件的工作机制
        1.建立健全思想政治教育介入突发公共事件的预警机制
        2.建立健全思想政治教育介入突发公共事件的现场机制
        3.建立健全思想政治教育介入突发公共事件的善后机制
    (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工作效率
        1.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工作能力
        2.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责任意识
        3.优化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业绩考核
    (三)创新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介入突发公共事件的基本体系
        1.构建基本内容与具体内容相结合的内容体系
        2.形成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互融合的载体体系
        3.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的方法体系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00后”大学生挫折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背景、目的及选题意义
        (一)研究的背景
        (二)研究的目的
        (三)选题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述评
    三、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调查研究法
    四、研究的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一)研究的创新点
        (二)研究的不足之处
第一章 “00 后”大学生挫折教育的相关概述
    一、 “00 后”大学生挫折教育相关概念界定
        (一)挫折
        (二)挫折教育
        (三)大学生挫折教育
    二、 “00 后”大学生挫折教育的理论基础
        (一)西方的相关理论
        (二)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
        (三)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四)苏霍姆林斯基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理论
    三、 “00 后”大学生挫折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 “三观”教育
        (二)挫折认知教育
        (三)积极心理培育
        (四)挫折预防教育
        (五)挫折应对教育
    四、高校挫折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联性
        (一)思想政治教育夯实挫折教育的基础
        (二)思想政治教育拓展挫折教育的途径
        (三)挫折教育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四)挫折教育充实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五)实现两方面教育的相互促进和提升
第二章 实施“00 后”大学生挫折教育的现实价值
    一、实施“00 后”大学生挫折教育的必要性
        (一)国家和社会现实与长远发展的需要
        (二)大学生自身综合性素质提高的需要
    二、实施“00 后”大学生挫折教育的功能性
        (一)有利于增强“00 后”大学生的抗挫能力
        (二)有利于促进“00 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有利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四)有利于贯彻新时代习近平教育重要论述精神
第三章 “00 后”大学生挫折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一、 “00 后”大学生挫折教育的问卷调查
        (一)调研的目的
        (二)调研的对象
        (三)调研的方法
        (四)问卷设计
        (五)结果分析
    二、 “00 后”后大学生挫折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挫折教育的目标模糊
        (二)挫折教育的内容滞后
        (三)挫折教育实践形式化
        (四)挫折教育队伍能力弱
    三、 “00 后”大学生挫折教育所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落实不到位
        (二)过分注重教育的现实经济功能
        (三)挫折教育机制不健全
        (四)缺乏完整的支撑体系
第四章 “00 后”大学生挫折教育的对策
    一、拓宽“00 后”大学生挫折教育的途径
        (一)借鉴国外挫折教育的有益经验
        (二)汲取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养分
        (三)开展必要的挫折教育实践活动
        (四)结合“00 后”大学生的实际制定教育内容
    二、完善“00 后”大学生挫折教育的方法
        (一)激励教育法的完善
        (二)心理咨询法的完善
        (三)隐性教育法的完善
        (四)实践教育法的完善
    三、健全“00 后”大学生挫折教育的体系
        (一)增强“00 后”大学生挫折教育专业队伍
        (二)构建“00 后”大学生挫折教育支撑环境
        (三)完善“00 后”大学生网络心理咨询平台
        (四)提升“00 后”大学生挫折教育的评价反馈系统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的背景
        (二)研究的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基本思路
        (二)研究主要方法
    四、论文的创新之处
    注释
第二章 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基本理论述要
    一、文化自信解读
        (一)文化的内涵、特征及功能
        (二)文化自信释义
        (三)文化自信的历史嬗变
        (四)文化自信维度关系辨析
    二、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及其理论阐释
        (一)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及其构成要素
        (二)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关联
        (三)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的价值
    注释
第三章 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文化思想
        (一)马克思恩格斯文化学说
        (二)列宁关于文化建设思想
    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
        (一)毛泽东文化思想
        (二)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
        (三)江泽民先进文化思想
        (四)胡锦涛文化强国思想
        (五)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
    三、西方文化理论借鉴
        (一)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
        (二)约瑟夫﹒奈文化“软实力”和“巧实力”理论
    注释
第四章 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调查与实施
        (一)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调查的准备
        (二)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调查的实施
    二、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调查结果分析之积极表现
        (一)对文化自信有较高的认知与认同
        (二)对外来文化和文化交流持有理性态度
        (三)对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开展的文化自信教育基本满意
        (四)对社会文化氛围表示认可
    三、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调查结果分析之存在的问题
        (一)个体教育层面:有认知缺升华
        (二)学校教育层面:重形式轻内涵
        (三)家庭教育层面:重成才轻成长
        (四)社会教育层面:有参与缺治理
    四、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现存问题成因分析
        (一)个体因素:价值意识受到多元冲击
        (二)社会因素:教育体制机制错位断层
        (三)学校因素:教育资源缺乏整合提升
        (四)家庭因素:育人环境氛围亟需优化
    注释
第五章 优化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理路
    一、明确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理念
        (一)明确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二)强化以文化人的教育理念
        (三)落实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
        (四)秉承文化共同体的教育理念
    二、遵循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的原则
        (一)文化的方向性与教育的科学性相统一
        (二)文化的主导性与大学生的主体性相统一
        (三)文化的理论性与教育的渗透性相统一
        (四)文化的系统性与大学生个体针对性相统一
    三、优化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内容结构
        (一)培根: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二)固本:加强红色革命文化教育
        (三)铸魂: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
        (四)通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注释
第六章 构建“一优三全”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体系
    一、聚焦整体格局,优化文化自信教育育人环境
        (一)国家层面:抓好顶层设计,把握文化自信教育根本方向
        (二)学校层面:健全人才培养体系,推动高校文化内涵育人
        (三)社会层面:着力构建文化自信教育的多元支撑
    二、聚焦关键人员,实施全员参与的文化自信教育
        (一)突出教师在文化自信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二)突出家长在文化自信教育中的渗透作用
        (三)突出典型人物在文化自信教育中的激励作用
        (四)驱动大学生自我文化教育动力
    三、聚焦关键环节,实施全程的文化自信教育
        (一)从学龄到高中,文化自信教育贯穿全学段
        (二)从大一到大四,文化自信教育贯穿全年级
        (三)文化比较中,实现文化自信终身教育
    四、聚焦关键领域,实施全方位的文化自信教育
        (一)站稳第一课堂,树立文化自信
        (二)丰富第二课堂,增进文化自信
        (三)抓牢“网络”载体,坚定文化自信
    注释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注意力恢复目标下寒地大学校园空间环境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高压环境下大学生的心理危机
        1.1.2 健康理念下大学校园设计趋势
        1.1.3 恢复性环境设计方法的推广
        1.1.4 寒冷气候下恢复性环境的缺失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
        1.3.1 国外相关研究
        1.3.2 国内相关研究
        1.3.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内容
        1.4.4 研究框架
第2章 注意力恢复理论与寒地大学校园空间环境解析
    2.1 注意力恢复的研究基础
        2.1.1 人类认知机能的理论原点
        2.1.2 定向注意力的研究突破
        2.1.3 恢复的本质解析
        2.1.4 注意力恢复效益的科学依据
    2.2 注意力恢复的相关理论
        2.2.1 注意力恢复理论与减压理论
        2.2.2 亲生物设计理论
        2.2.3 环境偏好相关理论
    2.3 大学生心理精神层面的相关研究
        2.3.1 心理健康内涵
        2.3.2 现状及问题
        2.3.3 空间环境的影响作用
    2.4 寒地大学校园空间环境与注意力恢复的理论关联
        2.4.1 恢复特征呼应校园环境的构成特点
        2.4.2 恢复结果契合使用主体的空间需求
        2.4.3 恢复效益匹配校园空间的功能价值
    2.5 寒地大学校园空间环境与注意力恢复的实证关联
        2.5.1 调查方案的制定
        2.5.2 个体恢复需求与空间环境恢复性现状分析
        2.5.3 研究结论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注意力恢复目标下寒地大学校园空间环境设计推演
    3.1 寒地大学校园空间环境恢复性的影响因素
        3.1.1 寒地气候是恢复的强烈刺激
        3.1.2 寒地景观是恢复的薄弱基础
        3.1.3 人工建构是恢复的繁重负荷
    3.2 寒地大学校园空间环境恢复注意力的作用机制
        3.2.1 对寒地气候的趋利避害
        3.2.2 对自然景观的激发拓展
        3.2.3 对人工属性的削弱顺应
    3.3 寒地大学校园空间环境恢复体系建构
        3.3.1 构成要素——空间环境恢复属性差异
        3.3.2 结构层级——空间环境恢复程度差异
        3.3.3 运行机理——空间环境恢复机制差异
    3.4 注意力恢复目标下寒地大学校园空间环境设计导向
        3.4.1 阻御利导寒地气候——对注意力的积极调和
        3.4.2 增效利用自然景观——对注意力的恢复强化
        3.4.3 调适干预人工属性——对注意力的正向引导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阻御利导寒地气候的校园空间环境设计策略
    4.1 自然光照的诱导增补
        4.1.1 诱导光线维系昼夜节律
        4.1.2 光疗空间纾解冬季抑郁
        4.1.3 强化光影提示时间感受
    4.2 低温要素的消解转换
        4.2.1 多元庇护单体保障必要活动
        4.2.2 低温气流循环诱发唤醒状态
        4.2.3 动态室内温度支持调控行为
    4.3 风雪要素的激活强化
        4.3.1 冰雪景观引发审美体验
        4.3.2 风雪运动开启分心机制
        4.3.3 冰雪活动建立地域联系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增效利用自然景观的校园空间环境设计策略
    5.1 寒地绿色资源的优化配适
        5.1.1 夏季室外绿色资源的效力提升
        5.1.2 冬季室内绿色资源的集成整合
        5.1.3 全年性绿色花园的重点运用
    5.2 寒地景观形态的提炼转译
        5.2.1 转译冰雪景观形态
        5.2.2 转译生物构型规律
        5.2.3 转译自然变化特性
    5.3 寒地自然模式的抽象再现
        5.3.1 抽象“前景与避难”模式
        5.3.2 抽象“诱惑与神秘”模式
        5.3.3 抽象“冒险与刺激”模式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调适干预人工属性的校园空间环境设计策略
    6.1 日常生活感受的规避
        6.1.1 心理内容的更新
        6.1.2 身体位置的远离
        6.1.3 学科环境的交互
    6.2 持久环境引力的构筑
        6.2.1 空间要素供给感知信息
        6.2.2 空间形态激发审美体验
        6.2.3 功能设置支持恢复活动
    6.3 个体活动目标的兼容
        6.3.1 多元化空间功能提升选择度
        6.3.2 多级化空间设置提升参与度
        6.3.3 智能化信息技术提升互动度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7)明星偶像崇拜的失范与重构路径研究 ——以流行文化中的青少年学生群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1.4 核心概念的界定
        1.4.1 流行文化
        1.4.2 明星偶像
        1.4.3 偶像崇拜
        1.4.4 青少年
        1.4.5 失范
    1.5 文献综述
        1.5.1 国外文献综述
        1.5.2 国内文献综述
        1.5.3 评述
    1.6 研究理论依据
        1.6.1 功能论
        1.6.2 结构分析
        1.6.3 亚文化理论
    1.7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1.7.1 研究方法
        1.7.2 研究框架
        1.7.3 文章结构
第2章 中国流行文化与偶像崇拜现象的历史演变
    2.1 中国流行文化发展历程
        2.1.1 建国至改革开放前(1949-1978年)
        2.1.2 改革开放至“南方谈话”和十四大(1978年-1992年)
        2.1.3 “南方谈话”和十四大至二十世纪末(1992年至1999年)
        2.1.4 二十一世纪至十八大(2000年-2012年)
        2.1.5 十八大至新时代(2012至今)
    2.2 中国偶像崇拜现象的历史变迁
        2.2.1 英雄偶像的时代
        2.2.2 明星偶像的主流化
        2.2.3 选秀、草根偶像的崛起
        2.2.4 流量、养成偶像的到来
    2.3 小结
        2.3.1 影响中国流行文化的主要因素
        2.3.2 中国偶像崇拜的嬗变
第3章 青少年偶像崇拜研究
    3.1 青少年偶像崇拜基本现状
        3.1.1 偶像崇拜的泛化与较高卷入度
        3.1.2 明星偶像与二次元偶像
        3.1.3 崇拜中的科技使用与消费行为
        3.1.4 自我认知上的主动性
        3.1.5 失范的负功能有待进一步分析
    3.2 青少年偶像崇拜的比较研究
        3.2.1 问卷调查的比较
        3.2.2 网络调查的比较
    3.3 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新特征
        3.3.1 消费需求与粉丝经济
        3.3.2 技术进步与推动
        3.3.3 明星偶像的养成与低龄化
        3.3.4 偶像制造的麦当劳化
        3.3.5 粉丝类型的多元化
        3.3.6 粉丝群体的组织化程度
        3.3.7 明星偶像崇拜的正功能
        3.3.8 明星偶像崇拜的失范显现
第4章 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失范的表征
    4.1 符号异化、消费与拜金主义
        4.1.1 偶像符号异化与消费主义
        4.1.2 粉丝消费
        4.1.3 奢侈生活、虚假需求与拜金主义
    4.2 自我的丧失
        4.2.1 象征性权力的偶像崇拜与权力分层
        4.2.2 泛偶像化下的假偶像与精英主义
        4.2.3 自我认同的偏差——社会化的障碍
    4.3 狭隘性
        4.3.1 新媒体与传播技术下的盲区
        4.3.2 明星偶像崇拜的文化趋同现象
        4.3.3 价值观的偏差与替代
    4.4 非道德化
        4.4.1 非理性的偶像崇拜
        4.4.2 偶像崇拜的非道德化
        4.4.3 暴力化的蔓延(语言、行为等)
    4.5 娱乐极端化
        4.5.1 日常生活化的娱乐至死
        4.5.2 肤浅化与浮动性
第5章 明星偶像崇拜失范的原因与解析
    5.1 明星偶像崇拜失范的原因
        5.1.1 文化与认同
        5.1.2 个体与组织
        5.1.3 制度与科技
    5.2 明星偶像崇拜及失范的解析
        5.2.1 网络社会流行下生活态度与价值取向
        5.2.2 社会化主体间的影响与作用
        5.2.3 基于亚文化视阈的探讨
第6章 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的重构路径
    6.1 政府层面
        6.1.1 价值:社会文化的建设
        6.1.2 规范:制度的建设
        6.1.3 行为:政府的监管
    6.2 多元社会层面
        6.2.1 学校教育的引导与创新
        6.2.2 大众传播媒介的导向
        6.2.3 明星公司、文化产业的社会效益
        6.2.4 粉丝社群的管理
    6.3 个人层面
        6.3.1 家长与家庭的角色
        6.3.2 偶像的角色
        6.3.3 传媒者的角色
        6.3.4 青少年粉丝的角色
第7章 结语
    7.1 回视偶像崇拜
    7.2 本研究的结论
    7.3 未来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期间的相关学术成果
致谢

(8)育德育心品质对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的积极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育德防范心理危机的相关研究
        1.2.2 育心防控心理危机的相关研究
        1.2.3 应激诱发心理危机的相关研究
        1.2.4 心理危机干预相关研究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点
        1.4.1 理论创新
        1.4.2 方法创新
第二章 理论基础
    2.1 大学生心理危机
        2.1.1 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概念
        2.1.2 大学生心理危机的表现
        2.1.3 大学生心理危机的类型
    2.2 大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2.2.1 大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概念
        2.2.2 大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
        2.2.3 大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育
    2.3 性格优势
        2.3.1 性格优势的概念
        2.3.2 性格优势的分类体系
        2.3.3 性格优势测量工具
    2.4 其他相关理论
        2.4.1 德心共育的教育理念
        2.4.2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2.4.3 马克思主义内外因论
第三章 研究对象
    3.1 研究对象
        3.1.1 资料来源
        3.1.2 随机抽样
    3.2 研究工具
        3.2.1 调查工具
        3.2.2 分析工具
    3.3 假设检验
        3.3.1 理论假设
        3.3.2 实证检验
第四章 实证量化分析
    4.1 实证调查:人口学和社会学基本资料分析
        4.1.1 学校分布:抽样27 所高校34518 名学生
        4.1.2 性别分布:抽样学生中男生44.4%和女生55.6%
        4.1.3 年龄分布:抽样学生中年龄16-27 岁均龄19.65 岁
        4.1.4 学校分布:抽样学校中包括三类省属高校
    4.2 目标样本:重度抑郁与自杀倾向抽样资料分析
        4.2.1 重度抑郁:总样中偏重抑郁445 人和严重抑郁96 人
        4.2.2 自杀倾向:总样中红色预警259 人和橙色预警832 人
        4.2.3 交互筛查:总样中红色预警259 人和橙色预警832 人
        4.2.4 研究组自杀危机259 人,对照组无自杀危机263 人
    4.3 育德因素:学生核心素养缺失预测心理危机Logistics分析
        4.3.1 抽样比对:学生核心素养缺失预测心理危机Logistics模型
        4.3.2 性别比对:男女生核心素养缺失预测心理危机Logistics模型
        4.3.3 学校比对:核心素养缺失诱发抑郁并危机Logistics预测
    4.4 育心因素:学生性格优势预测心理危机Logistics分析
        4.4.1 抽样比对:性格优势缺失诱发自杀倾向危机Logistics预测
        4.4.2 性别比对:性格优势和心理资本缺失诱发危机Logistics预测
        4.4.3 学校比对:各校学生性格优势预测心理危机Logistics分析
    4.5 综合因素:学生核心素养和性格优势预测心理危机Logistics分析
        4.5.1 抽样比对:核心素养和性格优势预测心理危机Logistics模型
        4.5.2 性别比对:核心素养和性格优势预测心理危机Logistics模型
        4.5.3 学校比对:核心素养和性格优势预测心理危机Logistics模型
    4.6 实证归纳:学生核心素养和性格优势缺失预测心理危机归纳
        4.6.1 育德归纳:心理危机学生的核心素养缺失项归纳分析
        4.6.2 育心归纳:心理危机学生的性格优势缺失项归纳分析
    4.7 验证模型:学生育德和育心因素双向调节抑郁并危机的结构方程模型
        4.7.1 总样控制模型:无育德育心介入的抑郁发作诱发心理危机预测模型
        4.7.2 总样模型:心理危机学生的核心素养和性格优势缺失项归纳分析
        4.7.3 省本高校模型:心理危机学生的核心素养和性格优势缺失项归纳分析
        4.7.4 高职院校模型:心理危机学生的核心素养和性格优势缺失项归纳分析
        4.7.5 民办高校模型:心理危机学生的核心素养和性格优势缺失项归纳分析
    4.8 线性建模验证:育德品质和育心品质缺失预警心理危机的线性方程
        4.8.1 预测变量排序:育德育心品质缺失预警心理危机的线性建模
        4.8.2 回归系数估计:育德育心品质缺失预警心理危机的线性建模
        4.8.3 残差正态分布:育德育心品质缺失预警心理危机的线性建模
        4.8.4 模型建构汇总:育德育心品质缺失预警心理危机的线性建模
第五章 个案质性分析
    5.1 学生育德因素缺失诱发心理危机案例
        5.1.1 缺失“珍爱生命”核心素养的心理危机个案分析
        5.1.2 缺失“乐学善学”核心素养的心理危机个案分析
        5.1.3 缺失“欣赏美好”核心素养的心理危机个案分析
    5.2 学生育心因素缺失诱发心理危机案例
        5.2.1 缺失“爱与被爱”性格优势的心理危机个案分析
        5.2.2 缺失“希望乐观”性格优势的心理危机个案分析
        5.2.3 缺失“自控判断”性格优势的心理危机个案分析
    5.3 育德与育心工作盲区导致心理危机案例
        5.3.1 学校教育管理工作存在“灰色地带”
        5.3.2 家庭环境因素诱发学生心理危机
        5.3.3 社会支持系统缺乏导致的心理危机
第六章 讨论与建议
    6.1 外部诱因和内部成因交互作用,是大学生心理危机产生的核心机制
    6.2 大学生多项核心素养的缺失,是其自身心理危机产生的育德预警因素
    6.3 大学生多项性格优势的缺失,是其自身心理危机产生的育心预警因素
    6.4 大学生核心素养与性格优势的缺失交互作用预警其心理危机的产生
    6.5 性别、学校、年级等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危机产生的调节因素
    6.6 建议:培育育德育心品质以预防干预其心理危机的育德育心工作策略
第七章 结论、不足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
    7.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9)云南省独立学院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优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
        二、国外研究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问题
    第四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独立学院
        二、大学生人际关系
        三、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
    第五节 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归因理论
        二、社会交换理论
第一章 独立学院大学生特点及宿舍人际关系概述
    第一节 独立学院大学生的特点
        一、知识基础相对薄弱,学习自主性计划性有待提升
        二、家庭经济条件较好,自我意识较强
        三、兴趣广泛,多才多艺,自我表现能力较强
        四、竞争意识强,集体荣誉感及合作意识较弱
    第二节 和谐宿舍人际关系的表现形式
        一、宿舍管理制度完善,执行到位
        二、内部环境舒适优雅,风清气正
        三、成员交往动机端正,心态积极
        四、宿舍成员个性融合,求同存异
        五、成员人格相互尊重,相互理解
        六、宿舍内务分工合理,集思广益
        七、成员积极交流学习,共同进步
    第三节 和谐的宿舍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确保大学生拥有良好的学习和生活氛围
        二、有利于推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三、有利于完善大学生的自我意识
        四、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个体社会化
        五、有利于实现和谐良好的校园风气
第二章 独立学院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现状调查
    第一节 研究设计
        一、问卷调查
        二、访谈调查
    第二节 独立学院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现状分析
        一、宿舍人际关系的调查数据分析
        二、宿舍人际关系满意度在不同变量中的差异性
    第三节 独立学院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观念差异造成的分歧
        二、不良心理状态造成的矛盾
        三、生活琐事摩擦造成的冲突
        四、“小团体”现象造成排挤或对立
第三章 独立学院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问题的成因分析
    第一节 宿舍成员的个人主观因素
        一、价值观念的差异
        二、人格差异
        三、生活习惯的差异
        四、大学生欠缺沟通和交往能力
        五、寻求专业帮助的意愿较低
    第二节 家庭背景因素
        一、家庭的经济状况及氛围的差异
        二、父母教育方式的影响
        三、大学生和家长互动的针对性不足
        四、家庭变故的作用
    第三节 学校教育和管理因素
        一、宿舍管理制度不到位
        二、课程或讲座体系有待完善
        三、教育管理者的作用未能发挥
        四、宿舍环境有待提升
第四章 独立学院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优化策略
    第一节 大学生应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一、掌握交往原则
        二、培养健康的心态
        三、提升自身的沟通和交往能力
        四、确立宿舍内部的群体约定
    第二节 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辅助作用
        一、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二、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三、加强对子女的指导和帮助
        四、提升自身家庭教育水平
    第三节 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管理作用
        一、健全宿舍管理体系
        二、完善校内教育体系
        三、充分发挥辅导员的作用
        四、重视宿舍文化建设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独立学院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调查问卷
    附录二 :独立学院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访谈提纲
    附录三 :独立学院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访谈提纲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10)新时代大学生爱国行为引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与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与评析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述评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创新与不足
        (一)研究创新
        (二)研究不足
第一章 新时代大学生爱国行为的相关概述
    一、大学生爱国行为概述
        (一)大学生爱国行为的科学内涵
        (二)大学生爱国行为的发生机制
        (三)大学生爱国行为的类别划分
    二、新时代大学生爱国行为引导的时代背景
        (一)新时代为大学生爱国行为引导提供了可靠的制度保障
        (二)新时代为大学生爱国行为引导创造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三)新时代为大学生爱国行为引导积累了丰厚的精神资源
        (四)新时代对大学生爱国行为引导提出了迫切的使命呼唤
    三、引导新时代大学生理性爱国行为的价值意蕴
        (一)有利于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
        (二)有利于为新时代大学生成长成才厚植坚实基础
        (三)有利于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任务提供可靠保障
        (四)有利于为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营造良好氛围
第二章 新时代大学生爱国行为引导的理论溯源
    一、新时代大学生爱国行为引导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爱国主义思想溯源
        (二)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的爱国主义思想及观点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爱国行为引导的历史溯源
        (一)崇礼重仁的伦理观念
        (二)民为邦本的精神品质
        (三)爱国爱家的品行要求
        (四)知行合一的主导趋向
        (五)贵和尚中的包容意识
        (六)国家一统的理想目标
    三、国外有关大学生爱国行为引导的经验借鉴
        (一)国外行为科学理论的重要价值
        (二)国外爱国主义教育的经验借鉴
第三章 新时代大学生爱国行为表征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生爱国行为的嬗变轨迹
        (一)1949至1978年大学生的爱国行为倾向
        (二)20世纪80年代大学生的爱国行为倾向
        (三)20世纪90年代大学生的爱国行为倾向
        (四)21世纪初期大学生的爱国行为倾向
    二、新时代大学生爱国行为选择的新表现
        (一)网络空间:新时代大学生爱国行为选择的场域生态
        (二)事件驱动:新时代大学生爱国行为选择的主要诱因
        (三)意见领袖:新时代大学生爱国行为选择的重要导向
        (四)群体行为:新时代大学生爱国行为选择的行动倾向
        (五)包容自信:新时代大学生爱国行为选择的国际视野
    三、新时代大学生爱国行为失范的严峻考验
        (一)新时代大学生爱国行为认知的失范
        (二)新时代大学生爱国行为动机的失范
        (三)新时代大学生爱国行为方式的失范
        (四)新时代大学生爱国行为效果的失范
        (五)新时代大学生爱国行为失范的不良效应
第四章 新时代大学生爱国行为失范的成因分析
    一、国际国内环境的多元复杂
        (一)国内环境的深刻变化
        (二)国际环境的错综复杂
    二、网络生态的现实不足
        (一)网络工具的自身缺陷
        (二)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尚未健全
        (三)网络爱国主义教育辐射不强
    三、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现实困境
        (一)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资源亟待优化
        (二)爱国主义教育的方式方法亟待创新
        (三)爱国主义教育的主体素养亟待提升
    四、大学生主体特征的复杂多变
        (一)新时代大学生的成长环境特征
        (二)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认知特征
        (三)新时代大学生的行为能力特征
第五章 新时代大学生爱国行为的引导策略
    一、新时代大学生爱国行为引导的目标指向
        (一)爱国情感与爱国行为的有效合一
        (二)个人发展与国家利益的高度契合
        (三)民族情怀与世界立场的有机结合
    二、新时代大学生爱国行为引导的具体原则
        (一)党管青年的根本原则
        (二)立德树人的核心原则
        (三)培育时代新人的目标原则
        (四)培育世界公民的理想原则
    三、新时代大学生爱国行为引导的实践路径
        (一)重视制度建设,加强爱国行为引导的顶层设计
        (二)净化文化生态,涵养爱国行为引导的社会环境
        (三)深化爱国教育,营造爱国行为引导的教育氛围
        (四)推进网络建设,优化爱国行为引导的舆论导向
        (五)重视主体作用,激活爱国行为引导的内生动力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关于大学生个体情绪失控的成因及调适(论文参考文献)

  • [1]自闭症家庭对普通二孩教养方式的质性研究[D]. 李艳芳.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2]网络虚拟社会中青少年思想道德问题及其治理研究[D]. 王雪. 西南科技大学, 2021(09)
  • [3]思想政治教育介入突发公共事件研究[D]. 杜芳慧.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4]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00后”大学生挫折教育研究[D]. 李琴.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5]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研究[D]. 安莉.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7)
  • [6]注意力恢复目标下寒地大学校园空间环境设计策略研究[D]. 王诗琪.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2)
  • [7]明星偶像崇拜的失范与重构路径研究 ——以流行文化中的青少年学生群体为例[D]. 马赫. 吉林大学, 2020(01)
  • [8]育德育心品质对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的积极效应研究[D]. 骆语辰. 西安石油大学, 2020(11)
  • [9]云南省独立学院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优化策略研究[D]. 亓官石.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10]新时代大学生爱国行为引导研究[D]. 毛娅楠. 兰州大学, 2020(10)

标签:;  ;  ;  ;  ;  

大学生个体情绪失控的成因及调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