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昔洛韦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重型颅面带状疱疹

更昔洛韦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重型颅面带状疱疹

一、更昔洛韦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重症头面部带状疱疹(论文文献综述)

杨耀[1](2021)在《自拟牵正散联合电针治疗风痰阻络型急性面神经炎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通过临床对照研究,探析风痰阻络型急性面神经炎的治疗方法。应用自拟牵正散及电针联合常规西医治疗方案,对其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进行分析,明确自拟牵正散及电针在治疗风痰阻络型急性面神经炎时能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治愈率。方法:受试病例均采集于本院脑病科住院患者,临床诊断为风痰阻络型急性面神经炎的患者90例,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30例。其中A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B组为常规治疗加电针;C组为常规治疗加电针及自拟牵正散。以上三组的治疗疗程均为10天,并以患者治疗前后House-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分级结果、面神经评分结果为标准,评估各组患者的症状改善情况和疗效。所得数据均使用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一般情况比较,包括年龄、性别、发病部位、起病病程、入院H-B面神经功能分级和面神经评分,差异不显着(P>0.05),具有可比性。2.组内比较:疗程结束后A、B、C三组治疗方案均能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且具有确切的临床治愈率。3.组间比较:疗程结束后,C组患者的症状改善程度及总有效率与A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B组与A组比较、C组与B组比较,差异不显着(P>0.05),无统计学意义。4.安全性分析:本次试验过程中,所有纳入病例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各项安全性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结论:应用自拟牵正散联合电针治疗风痰阻络型急性面神经炎,相较于常规西医治疗方案,患者症状、体征的改善程度及疗效方面均更显着,且通过常规辅助检查证明,本治疗方案无明显毒副作用和严重不良并发症,证实了其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

边东亮[2](2020)在《疼痛管理对住院带状疱疹患者生活质量及疗效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依据带状疱疹临床疾病特征,设计疼痛管理路径,评估疼痛管理对减轻急性期带状疱疹患者疼痛,提高生活质量及疗效的影响。方法1选取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皮肤科明确诊断为带状疱疹并伴有神经痛的住院患者69例,将入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4例(实际完成32例),实验组35例(实际完成31例),所有患者行问卷调查,对两组患者基线因素、皮疹临床特征、基础疾病进行统计学分析。2对照组和实验组患者均接受抗病毒、营养神经及止痛等药物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管理方法,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按疼痛管理路径进行管理。分别记录两组患者疗效、住院时间、疼痛强度和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评分变化(观察时间点:入院时0天、入院后14天、1个月及3个月),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两组患者基线因素、皮疹临床特征及基础疾病比较,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疼痛评分,干预前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疼痛评分均逐渐下降,且同一观察时间点,实验组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3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评分,干预前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DLQI评分均逐渐下降,且同一观察时间点,实验组DLQ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4实验组较对照组,疗效评价更高、住院时间更短、后遗神经痛发生率更低,组间差异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服用止痛药物后,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带状疱疹伴有神经痛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2疼痛管理,可降低患者疼痛强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3疼痛管理,可提升临床疗效,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后遗神经痛的发生。4疼痛管理,增加了管理的针对性,提升了患者的依存性。图3幅;表13个;参133篇。

胡竹林[3](2020)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风险因素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分析带状疱疹(herpes zoster,HZ)患者发病的临床特点,评估HZ患者发生后遗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的相关风险因素,为预防PHN发生或降低其发生率提供临床依据。方法:收集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性病科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间确诊的带状疱疹住院患者197例,采用问卷调查及出院后随访等方式,综合评估发病年龄、性别、神经受累部位、疼痛级别、伴发疾病、治疗时间及其方法等诸多因素与PHN的关联性,并利用SPSS 23.0统计软件对所获信息资料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期探明PHN发生的相关风险因素。结果:197例带状疱疹住院患者中,50岁以上人群占76.6%,男性占44.7%,女性占55.3%,颅神经受累者占49.2%、腰骶神经、肋间神经、臂丛与颈丛神经受累者分别占26.9%、15.7%、8.1%;56.9%的住院患者同时伴有慢性疾病,其中一半以上为高血压病或/和糖尿病疾病;不同年龄段患者住院天数无明显差异,但PHN组患者住院时间较非PHN组更长。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皮损分布体侧、原发皮损继发细菌感染,伴有慢性疾病、病程中伴有发热,肾小球滤过率异常,急性期疼痛等级可能影响HZ患者预后;最终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50岁(OR(odds ratio)16.350;95%CI(confidence interval)4.36561.237;P<0.001),皮损分布体侧(OR 0.374;95%CI:0.1730.807;P=0.012),皮损继发细菌感染者(OR 2.927;95%CI:1.1607.385;P=0.023),疼痛等级(OR 4.769;95%CI:2.3969.492;P<0.001)是PHN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出院后随访发现,发病3月后仍伴有瘙痒(post-herpetic itch,PHI)者约为15%,Spearman秩相关检验结果提示其与PHN无相关关系(r=0.097,P=0.177>0.05)。约58.9%的PHN患者1年后仍伴有疼痛,疼痛以轻度疼痛为主,其中年龄50岁以上患者占90.7%,男性占46.5%,女性占53.5%。结论:带状疱疹住院患者以50岁以上的老年人为主,其男、女性别比率无明显差异;住院患者以颅神经受累为主,其次为肋间神经、腰骶神经;患者发病年龄、原发皮损继发感染、急性期疼痛等级是PHN的独立风险因素,与神经受累部位无明显相关性;患者PHI与PHN二者之间无相关性;约58.9%的PHN患者1年后仍诉有疼痛,多为可忍耐的轻度疼痛,其中以年龄50岁以上患者为主。

林荔君[4](2019)在《火针配合放血疗法治疗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通过临床观察,研究火针配合放血疗法与口服泛昔洛韦联合甲钴胺片对比治疗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并对二者疗效进行分析。方法:严格按照纳入及排除标准,选择60例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就诊于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针灸科门诊及皮肤科门诊的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患者,采用随机数字分组的方法,将患者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火针配合放血疗法治疗,前3天每日1次,3天后隔日1次,共治疗5次(5次内若皮损已结痂,结痂处则不再行火针,疼痛处继续放血疗法治疗)。对照组:口服泛昔洛韦片联合甲钴胺片治疗,每日三次,服用7天。分别于首次治疗前及末次治疗后1天记录患者的症状体征量化总积分、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血清免疫球蛋白G(Serum immunoglobulin G,IgG),在治疗期间根据患者病情变化记录止疱时间、结痂时间等指标并进行疗效评价。使用SPSS18.0统计软件对所有数据资料进行分析,取α=0.05为检验标准,P<0.05为具有统计学差异。结果:1.症状体征量化总积分方面:治疗后治疗组、对照组的症状体征量化总积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所下降,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治疗后在降低症状体征量化总积分疗效上,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2.VAS评分方面:治疗后治疗组、对照组的VA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所下降,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治疗后在降低VAS评分疗效上,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3.血清IgG方面:治疗后治疗组、对照组的血清IgG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所上升,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治疗后在升高血清IgG疗效上,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4.止疱时间、结痂时间方面:治疗后,治疗组在促进止疱、结痂疗效上均优于对照组,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5.中医临床疗效方面:治疗后,对两组进行中医临床疗效评定,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6.55%,对照组为85.71%,两组疗效比较上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火针配合放血疗法治疗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疗效明确,能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减轻患者疼痛及提高患者血清IgG水平,疗效均优于口服泛昔洛韦联合甲钴胺片。2.火针配合放血疗法治疗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在促进疱疹止疱、结痂疗效上均优于口服泛昔洛韦联合甲钴胺片。

危怀湘[5](2019)在《阿昔洛韦联合臭氧大自血治疗带状疱疹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通过观察阿昔洛韦联合臭氧大自血治疗带状疱疹对缓解疼痛、缩短结痂时间、以及免疫细胞水平变化影响,了解阿昔洛韦联合臭氧大自血治疗带状疱疹的安全性、有效性和优点。方法:选取125例年龄22-71岁之间带状疱疹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B组,65例)与对照组(A组,60例),对照组仅给予单纯阿昔洛韦滴注治疗。研究组除给阿昔洛韦外,还联合臭氧大自血治疗。观察和记录接受治疗后1天、3天、7天两组患者疼痛症状疼痛缓解时间,水疱脱痂时间,并抽取静脉血查免疫细胞和炎性因子水平的变化(包括:CD4、CD8、CD4/CD8比值、IL-6、IL-10、及TNF-α值)。同时记录治疗后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情况。结果:1、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重、受教育程度、治疗前疼痛评分,水疱数量、免疫细胞水平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与A组相比,B组患者症状改善、疼痛缓解以及脱痂时间均明显缩短,治疗效率更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治疗前VAS评分无显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1天、3天、7天VAS评分较前均有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A组对应的时间点比较,治疗后B组每个对应的时间点VAS评分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前的免疫功能水平,包括CD4+、CD8+以及CD4+/CD8+,两组比较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CD8+水平降低,CD4+、CD4+/CD8+指标水平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与A组比较,B组CD4+、CD4+/CD8+表达更高,CD8+降低幅度更明显,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与A组比较,B组症状改善情况疗效进行评价总有效率明显高增高,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6、治疗前两组间患者IL-6、IL-10、TNF-α炎性因子指标水平,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各自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IL-6、IL-10、TNF-α炎性因子水平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A组比较,B组患者治疗后IL-6、IL-10、TNF-α差异有显着有统计学意义(p<0.05)。7、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昔洛韦联合臭氧大自血治疗带状疱疹对缓解疼痛、缩短脱痂时间、降低VAS评分均明显优于阿昔洛韦治疗,且未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其机制可能与调节免疫细胞和炎症因子水平相关。

雷田兵,罗模桂,刘官智[6](2016)在《更昔洛韦联合强的松及人免疫球蛋白治疗中老年重症带状疱疹疗效评价》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更昔洛韦联合强的松及人免疫球蛋白治疗中老年重症带状疱疹的疗效。方法选择重症带状疱疹患者80例,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42例,予更昔洛韦联合强的松[0.5 mg/(kg·d)]及小剂量人免疫球蛋白(2.55 g)治疗;对照组38例,不加人免疫球蛋白,其余治疗同观察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皮损止疱时间、开始结痂时间、完全脱痂时间、住院时间,治疗第4天、第8天及1个月、2个月时的疼痛情况(VAS评分)及疗效。结果观察组较对照组在皮损止疱时间、开始结痂时间、完全脱痂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减少(t=4.93,6.12,2.82,3.20,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在治疗第4天、第8天、1个月、2个月时的VAS评分上明显减少(t=2.40,3.34,3.12,3.31,P<0.05),后遗神经痛减少;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0.48%比73.68%,χ2=3.90,P<0.05)。结论更昔洛韦联合强的松及小剂量人免疫球蛋白可明显提高中老年重症带状疱疹患者的疗效,促进皮损恢复,减少后遗神经痛的发生。

徐作佼[7](2015)在《早期应用威伐光联合药物对急性期带状疱疹疗效的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早期应用威伐光联合药物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材料与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皮肤科门诊及病房就诊的110例带状疱疹患者,随机分为威伐光组与对照组。其中威伐光组56例,对照组54例,威伐光组患者采用威伐光照射,同时联合静点喷昔洛韦0.25克,2次/d,口服普瑞巴林75毫克,2次/d,肌注腺苷钴胺1.5毫克,1次/d治疗带状疱疹,对照组仅通过药物进行治疗(同威伐光组)。对比观察威伐光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1周后症状和体征的变化。在疗程内(自初诊至两组患者治疗终止的时间,计7日),每日观察1次。疗程结束后在第30天、60天电话随访患者,记录后神经痛发生情况。在随访过程中,同时记录两组患者全身或局部治疗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对比观察威伐光组与对照组,威伐光组患者治疗后疼痛开始缓解时间两组有差异,威伐光组在疼痛开始缓解时间上短于对照组,威伐光组平均3.13天,对照组平均4.03天。威伐光组治疗后疼痛缓解程度更大,威伐光组平均5.73分,对照组平均4.13分,说明威伐光在缓解带状疱疹神经疼痛方面作用更强。在止疱、结痂时间上,两组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威伐光组止疱、结痂平均时间分别为2.62天、3.16天,对照组止疱、结痂平均时间分别为3.12天、5.02天,威伐光组止疱、结痂时间较对照组短。在减少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发生方面,威伐光组5.36%,对照组18.52%,威伐光组也优于对照组。完成试验的110例患者耐受性及依从性良好,两组病例均未发现不良反应。结论:1、威伐光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疼痛可以更快得到缓解,且疼痛缓解的程度更大。2、威伐光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的止疱、结痂时间更短。3、威伐光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可以降低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发生率。

宋超,王彦霞,朱代生,金珂,闫伟涛[8](2013)在《更昔洛韦治疗早期带状疱疹20例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带状疱疹是皮肤科常见多发病,也是患者因头胸腹部疼痛前往内科就诊的常见病因,多好发于免疫力低者或老年患者,早期多起病隐匿,患者往往以一侧躯体无明显诱因疼痛(可发于头面部、胸背部及腰胯部)为主症就诊,早期多无明显皮损,疼痛性质多为烧灼样疼痛,疼痛特点均为躯体一侧的疼痛,该种疼痛不超越身体正中线而放射至躯体对侧,对于发生

李双阳[9](2012)在《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63例回顾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山东省中医院带状疱疹(herpes zoster,简称HZ)住院患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情况,总结带状疱疹的好发季节、诱发因素和发病部位,为进一步优化带状疱疹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提供参考。方法:以回顾病例的方式,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3例病人按年龄分为中青年组(28岁≤年龄<60岁)和老年组(60岁≤年龄≤88岁),其中中青年组31例,老年组32例,观察两组患者发病季节、诱发因素、病程、发病部位、中西医联合用药等基本情况,并对两组患者的疗效及疼痛消失时间等情况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在入院辨证、口服中药、外用药、抗病毒药、止痛药、神经营养药、免疫调节药等具体治疗的药物选择上无明显差异,在糖皮质激素治疗的药物选择上存在差异。两组患者总疗效、疼痛消失时间、疱疹消退时间上无差异。结论:我院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适用于各型带状疱疹患者,且疗效好、疗程短,是我院皮肤科建立病房以来首次进行中西医诊疗方案及疗效总结,为下一步带状疱疹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

邓婧靓[10](2011)在《香连金黄散治疗带状疱疹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系统观察香连金黄散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带状疱疹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5例,治疗组外用香连金黄散配合内服中药、西药,对照组外用二味拔毒散配合内服中药、西药。患者于治疗后第1、2、3、5、7、10、12、14天复诊,观察各组患者主客观症状的改变,并对各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若患者14天疼痛未愈,在第30天随访,记录是否出现后遗神经痛,并记录出现的例数。结果:两组患者疗效分别为:治疗组痊愈率55.88%,总显效率82.35%,总有效率91.18%;对照组痊愈率48.48%,总显效率72.73%,总有效率87.88%,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用药治疗时间和后遗神经疼痛发生情况,两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临床观察发现,两组患者的红斑消退,止痛,疼痛消失时间,以及在治疗后的第2、3、5、7天的皮损积分、疼痛积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外用香连金黄散与二味拔毒散均有疗效,但前者在皮损消退,疼痛缓解方面优于后者,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二、更昔洛韦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重症头面部带状疱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更昔洛韦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重症头面部带状疱疹(论文提纲范文)

(1)自拟牵正散联合电针治疗风痰阻络型急性面神经炎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1章 文献研究
第2章 临床研究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对象
    2.3 研究方案
    2.4 观察指标
    2.5 数据处理及统计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研究结果
    3.3 安全性评估
第4章 讨论
    4.1 立题依据
    4.2 自拟牵正散的药物组成及功效
    4.3 电针的选穴依据及疗效分析
结论
    1 总结
    2 本研究的不足
    3 展望与设想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面神经炎的中医药研究概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参加学术会议及获奖
致谢

(2)疼痛管理对住院带状疱疹患者生活质量及疗效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引言
第1章 临床研究
    1.1 对象与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基线调查
        1.1.3 研究分组
        1.1.4 干预方法
        1.1.5 随访观察
        1.1.6 统计学方法
        1.1.7 质量控制
    1.2 结果
        1.2.1 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临床特征分析
        1.2.2 疼痛管理对临床疗效的影响
    1.3 讨论
        1.3.1 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临床特征分析
        1.3.2 疼痛管理对临床疗效的影响
    1.4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第2章 综述
    2.1 前言
    2.2 疼痛管理路径
        2.2.1 疼痛评估
        2.2.2 治疗
        2.2.3 药物管理
        2.2.4 饮食管理
        2.2.5 心理管理
        2.2.6 并发症管理
        2.2.7 随访管理
    2.3 生活质量的研究
    2.4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带状疱疹患者临床患病特征调查表
附录 B 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评分调查表
致谢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3)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风险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前言
2.材料与方法
    2.1 病例选择
    2.2 研究方法
    2.3 数据分析与质量控制
3.研究结果
4.讨论
5.结论
6.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致谢
课题综述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治疗新进展
    4.参考文献

(4)火针配合放血疗法治疗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资料与方法
    1 研究方法
        1.1 病例来源
        1.2 分组方法
    2 研究对象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诊断标准
        2.3 中医证型诊断标准
        2.4 纳入标准
        2.5 排除标准
        2.6 脱落和剔除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治疗方法
        3.2 不良反应处理方案
        3.3 人口学基线资料
        3.4 疗效指标
        3.5 中医临床疗效判定标准
        3.6 统计处理
第二部分 研究结果
    1 病例完成情况
    2 基本资料统计
        2.1 性别、年龄及病程比较
        2.2 治疗前症状体征量化总积分比较
        2.3 治疗前VAS评分比较
        2.4 治疗前血清IgG值比较
    3 研究结果统计
        3.1 症状体征量化总积分比较
        3.2 VAS评分比较
        3.3 血清Ig G值比较
        3.4 止疱时间、结痂时间比较
        3.5 中医临床疗效比较
    4 安全性评价
第三部分 讨论与分析
    1 现代医学对带状疱疹的认识
    2 祖国医学对带状疱疹的认识
        2.1 带状疱疹病名的认识
        2.2 带状疱疹的病因病机
        2.3 带状疱疹的治疗
        2.4 带状疱疹的预后
    3 火针配合放血疗法治疗带状疱疹的依据
        3.1 火针的认识
        3.2 放血疗法的认识
        3.3 火针配合放血疗法联合治疗依据
    4 泛昔洛韦联合甲钴胺片选择依据
    5 血清IgG选择依据
    6 临床疗效结果与分析
        6.1 病例完成情况及基线情况分析
        6.2 症状体征量化总积分结果
        6.3 止疱、结痂时间结果
        6.4 VAS评分结果
        6.5 血清Ig G结果
        6.6 中医临床疗效结果
    7 创新性
    8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5)阿昔洛韦联合臭氧大自血治疗带状疱疹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仪器和设备
    1.2 主要药品及试剂
    1.3 实验方法
    1.4 观察和记录指标
    1.5 疗效评定标准
    1.6 标本采集及检测
    1.7 统计学方法
结果
    2.1 症状恢复情况对比
    2.2 治疗后水疱消退数量百分比情况
    2.3 临床疗效分析
    2.4 治疗后不同时间点有效率分析
    2.5 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
    2.6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免疫细胞数量比较
    2.7 治疗前后细胞因子多项指标比较
    2.8 治疗安全性对比
讨论
    3.1 带状疱疹病因不明,目前大多数研究认为带状疱疹可能导致以下因素改变
    3.2 阿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作用机制
    3.3 臭氧大自血对相关免疫细胞及炎性因子的影响
    3.4 阿昔洛韦联合臭氧大自血治疗带状疱疹作用机制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带状疱疹的流行病学与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后记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部分学术论着

(6)更昔洛韦联合强的松及人免疫球蛋白治疗中老年重症带状疱疹疗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断标准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皮损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
    2.2 疼痛评估
    2.3 临床疗效
    2.4 不良反应
3 讨论

(7)早期应用威伐光联合药物对急性期带状疱疹疗效的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绪论
第2章 综述
    2.1 病因及发病机制
    2.2 临床表现
        2.2.1 典型症状
        2.2.2 不典型症状
    2.3 临床特殊类型
    2.4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2.5 药物治疗
        2.5.1 核苷类抗疱疹病毒药
        2.5.2 非核苷类抗疱疹病毒药
        2.5.3 缓解疼痛药物
        2.5.4 免疫调节剂
    2.6 物理治疗
        2.6.1 氦氖激光治疗
        2.6.2 半导体激光治疗
        2.6.3 窄谱紫外线治疗
        2.6.4 红光治疗
        2.6.5 威伐光治疗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3.1 对象与仪器
    3.2 研究对象
    3.3 治疗方法
    3.4 观察项目
    3.5 统计分析
第4章 结果
    4.1 患者一般情况
    4.2 记录结果及评价
        4.2.1 两组患者止疱时间比较
        4.2.2 两组患者结痂时间比较
        4.2.3 两组患者疼痛开始缓解时间比较
        4.2.4 两组患者治疗一周后疼痛情况比较
        4.2.5 两组患者治疗后神经痛发生情况比较
    4.3 不良反应
第5章 讨论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8)更昔洛韦治疗早期带状疱疹20例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结 果
讨 论

(9)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63例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资料与方法
    一、 诊断标准
        (一) 中医诊断标准
        (二) 西医诊断标准
    二、 纳入标准
    三、 排除标准
    四、 观察内容
        (一) 一般情况
        (二) 治疗情况
    五、 疗效评定标准
    六、 统计处理
结果
    一、 病例统计分析
    二、 误诊统计分析
    三、 发病季节统计分析
    四、 发病诱发因素统计分析
    五、 自身伴随疾病统计分析
    六、 皮疹疼痛发生先后顺序分析
    七、 发病部位统计分析
    八、 并发症(会诊)统计分析
    九、 两组患者入院中医辨证比较
    十、 两组患者外用药治疗比较
    十一、 两组患者口服中药治疗比较
    十二、 两组患者抗病毒治疗比较
    十三、 两组患者神经营养治疗比较
    十四、 两组患者止痛治疗比较
    十五、 两组患者免疫调节治疗比较
    十六、 两组患者糖皮质激素治疗比较
    十七、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十八、 两组患者病程比较
    十九、 两组患者疼痛持续时间比较
    二十、 两组患者疱疹消退时间比较
讨论
    一、 带状疱疹一般情况讨论
    二、 带状疱疹的治疗
        (一) 中医辨证治疗
        (二) 外用药治疗
        (三) 抗病毒治疗
        (四) 神经营养治疗
        (五) 止痛治疗
        (六) 糖皮质激素治疗
        (七) 免疫调节治疗
        (八) 并发症的治疗
    三、 治疗方法总结
    四、 疗效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详细摘要

(10)香连金黄散治疗带状疱疹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资料
        2.1 研究对象
        2.2 诊断标准
        2.2.1 西医诊断标准
        2.2.2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病例剔除标准
        2.6 病例脱落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病例数估算
        3.2 病例分组
        3.3 治疗方法
        3.3.1 基础治疗
        3.3.2 治疗组
        3.3.3 对照组
        3.4 疗程
        3.5 注意事项
        3.6 疗效评定
        3.6.1 观察指标
        3.6.2 疗效评价标准
        3.7 安全性评价
        3.8 统计方法
    4 研究结果
        4.1 一般资料
        4.1.1 病例入组情况
        4.1.2 病例脱失情况及原因分析
        4.2 两组均衡性比较
        4.2.1 两组性别分布情况
        4.2.2 两组患者年龄分布比较
        4.2.3 两组患者病程比较
        4.2.4 两组患者发病部位比较
        4.2.5 两组患者治疗前病症量化总积分比较
        4.3 疗效分析
        4.3.1 两组患者皮损积分比较
        4.3.2 两组患者疼痛积分比较
        4.3.3 症状消失时间比较
        4.3.4 外用药治疗时间比较
        4.3.5 总体疗效比较
        4.3.6 患者发生后遗神经疼痛情况分析
        4.4 两组患者疗效相关性比较
        4.4.1 性别与疗效关系
        4.4.2 年龄与疗效关系
        4.4.3 病程与疗效的关系
        4.4.4 发病部位与疗效的关系
        4.4.5 中医辨证与疗效的关系
    5 讨论
        5.1 祖国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5.1.1 病因病机
        5.1.2 治则治法
        5.2 现代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5.2.1 现代医学病因及发病机理的研究
        5.2.2 治疗
        5.3 香连金黄散外敷治疗带状疱疹的结果分析和机理探讨
        5.3.1 结果分析
        5.3.2 本课题立题依据
    6 结论
    7 问题与展望
        7.1 本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文献研究
    1 现代医学对带状疱疹治疗的研究概况
        1.1 化学药物
        1.1.1 抗病毒药
        1.1.2 止痛药
        1.1.3 神经营养药
        1.1.4 糖皮质激素
        1.1.5 免疫调节剂
        1.2 物理治疗
        1.2.1 神经阻滞疗法
        1.2.2 星状神经节阻滞
        1.2.3 硬膜外阻滞
        1.2.4 椎旁神经阻滞
    2 带状疱疹的中医治疗研究概况
        2.1 带状疱疹的中医内治
        2.1.1 辨证论治
        2.2 中医外治法
        2.2.1 膏剂
        2.2.2 散剂
        2.2.3 针灸治疗
        2.3 现代名医经验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四、更昔洛韦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重症头面部带状疱疹(论文参考文献)

  • [1]自拟牵正散联合电针治疗风痰阻络型急性面神经炎的临床观察[D]. 杨耀. 湖北民族大学, 2021(12)
  • [2]疼痛管理对住院带状疱疹患者生活质量及疗效的影响[D]. 边东亮.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3]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风险因素研究[D]. 胡竹林.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2)
  • [4]火针配合放血疗法治疗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观察[D]. 林荔君.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19(08)
  • [5]阿昔洛韦联合臭氧大自血治疗带状疱疹临床疗效观察[D]. 危怀湘. 三峡大学, 2019(06)
  • [6]更昔洛韦联合强的松及人免疫球蛋白治疗中老年重症带状疱疹疗效评价[J]. 雷田兵,罗模桂,刘官智. 中国药业, 2016(11)
  • [7]早期应用威伐光联合药物对急性期带状疱疹疗效的观察[D]. 徐作佼. 吉林大学, 2015(08)
  • [8]更昔洛韦治疗早期带状疱疹20例的临床疗效观察[J]. 宋超,王彦霞,朱代生,金珂,闫伟涛.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3(06)
  • [9]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63例回顾性分析[D]. 李双阳.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2(01)
  • [10]香连金黄散治疗带状疱疹临床疗效观察[D]. 邓婧靓.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1(11)

标签:;  ;  ;  ;  ;  

更昔洛韦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重型颅面带状疱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