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维生素对白曲霉增殖的影响

三种维生素对白曲霉增殖的影响

一、三种维生素对赤潮异弯藻增殖的影响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杨安强[1](2021)在《多重环境因子变化对赤潮异弯藻生长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全球变暖、大气CO2含量升高和水体富营养化等环境变化,全球近岸海域有害藻华的发生频率和强度在不断增加,这对海洋生态、渔业安全和人类健康造成了巨大威胁。其中,赤潮异弯藻(Heterosigma akashiwo)是我国近岸爆发有害藻华的常见物种之一。由于该藻具有毒性,爆发藻华时会造成大量鱼类死亡,严重威胁了海洋渔业安全。为了揭示赤潮异弯藻的爆发机制,探讨多重环境因子对赤潮异弯藻生长的影响至关重要,这对进一步预测和防治赤潮异弯藻爆发等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根据长江口邻近海域的营养盐浓度范围,设定了4个氮磷浓度组合,分别为高氮高磷组(NO3-30μM+PO43-1μM)、高氮低磷组(NO3-30μM+PO43-0.5μM)、低氮高磷组(NO3-15μM+PO43-1μM)和低氮低磷组(NO3-15μM+PO43-0.5μM)。根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报告中CO2和温度变化趋势,设定了3个CO2-温度组合,分别为常CO2常温组(430 ppm+20℃)、CO2升高组(1000 ppm+20℃)、CO2-温度升高组(1000 ppm+25℃)。通过单种培养和竞争实验,探讨了氮、磷、CO2和温度等多重环境因子变化对赤潮异弯藻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无论是在单种培养还是竞争培养实验中,低磷处理组的最大细胞密度均显着低于高磷处理组,约为20-65%。单种培养实验中,低磷处理组的比生长速率显着低于高磷处理组,约为10-18%。不同氮处理组间的细胞密度无显着差异。与常CO2常温组相比,无论是在单种培养还是竞争培养实验中,升高CO2和温度,均有效提升了赤潮异弯藻在指数生长期的细胞密度,提升了0.2-2.9倍。竞争实验中,除常CO2常温组的高氮高磷组和低氮低磷组外,其他实验组培养系统内的优势种群均从实验中期的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演替为实验后期的赤潮异弯藻,赤潮异弯藻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这些实验结果显示了磷浓度变化对赤潮异弯藻生长的影响较为显着,磷是限制赤潮异弯藻种群增长的关键营养盐。此外,在营养盐充足的条件下,升高CO2浓度和温度可以有效促进赤潮异弯藻的生长。预测在未来CO2和温度持续升高的条件下,可能会爆发较大规模赤潮异弯藻藻华。那么,控制营养盐浓度,特别是磷酸盐的浓度,可能是有效预防赤潮异弯藻藻华的有效途径之一。本研究为进一步理解赤潮异弯藻在复杂环境中爆发藻华的机制提供了新的认识,研究结果可为近海水域管理和海洋生态管理以及进一步模拟和预测赤潮异弯藻藻华爆发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李娜[2](2020)在《石油烃对海洋微藻氨基酸稳定同位素组成影响》文中研究说明引起公众关注的海上大型溢油事件在逐年递减,然而许多难以追踪的小型漏油事件还在频繁发生,石油泄漏以及相关的石油产品会严重影响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溢油中的水溶性石油烃化合物会对水生生物产生长期的毒性作用,海洋微藻作为海洋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者,在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因此通常将海洋微藻作为急性毒性评估的生物学指标。现有的石油烃对微藻的毒性研究,主要集中在细胞的生长速度、叶绿素含量、EC50、应激蛋白以及各种酶的生理和生化等方面,尚无关于石油烃对微藻细胞内相关化合物转化影响的研究。本文提出使用特定化合物同位素分析技术(CSIA),来研究微藻细胞内化合物在分子水平的变化,并利用氨基酸碳稳定同位素组成(δ13CAA)的变化情况,来评价石油烃对微藻的急性毒性机制。本文选取小新月菱形藻、赤潮异弯藻和青岛大扁藻三种典型海洋微藻作为受试生物,在实验室条件下探究了 96 h内溶解分散于水体中的180#燃料油组分(WAF)对微藻氨基酸稳定同位素组成的影响,具体研究内容有:(1)确定和分析了 180#燃料油的WAF的毒性成分,探讨了不同WAF浓度对微藻细胞密度、叶绿素a含量与无机氮含量的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WAF中影响海洋微藻生长发育的毒性成分主要是多环芳烃,包括蒽、菲和荧蒽;随着WAF浓度增加,海洋微藻的叶绿素a含量降低,10%WAF浓度对青岛大扁藻叶绿素a抑制率高达48.10%;1%和3%WAF浓度对小新月菱形藻和赤潮异弯藻的生长有短暂促进作用,而青岛大扁藻则只在1%WAF浓度出现刺激生长现象。此外,研究还发现:微藻在WAF胁迫下,对硝酸盐氮进行吸收与同化,向培养液中释放亚硝酸氮和氨氮来维持细胞的正常生长,这表明海洋微藻在石油烃胁迫下的氮循环过程处于稳态。(2)在上述研究基础上,通过分析碳和氮稳定同位素的变化情况,研究了 WAF胁迫对海洋微藻固定碳源和氮源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微藻受WAF胁迫时,δ13C值显着低于对照组,说明WAF限制了微藻的固碳作用;正常培养条件下,微藻δ13C值在48 h时出现峰谷,说明此时微藻进入快速生长阶段;微藻δ15N值在WAF胁迫下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性,由于微藻在WAF胁迫下仍然可进行氮循环反应,因此碳对海洋微藻的生长影响比氮更为显着。通过进一步分析微藻的δ13C值峰谷出现的时间,发现三种微藻的生理性适应能力大小顺序为:小新月菱形藻>赤潮异弯藻>青岛大扁藻。最后结合统计学方法,发现微藻在低剂量与高剂量石油烃胁迫下的δ13C值完全分离,说明微藻的碳稳定同位素能较好的验证“hormesis”效应。(3)探究了三种海洋微藻体内不同种类氨基酸对WAF胁迫的响应,结果表明:三种微藻具有相似的氨基酸组成,其中相对含量较高的是丙氨酸、脯氨酸、天冬氨酸、半胱氨酸、赖氨酸及组氨酸;在WAF胁迫下,小新月菱形藻和青岛大扁藻丙氨酸的相对含量与培养时间呈正相关,而半胱氨酸的相对含量却与培养时间呈负相关,对于赤潮异弯藻,其丙氨酸的相对含量与培养时间呈负相关,而半胱氨酸则呈正相关;在低浓度WAF(1%和3%)条件,小新月菱形藻组氨酸的相对含量随着培养时间增加而降低,青岛大扁藻酪氨酸的相对含量变化趋势相反,高浓度WAF(5%、7%和10%)中,小新月菱形藻组氨酸的相对含量与培养时间增加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青岛大扁藻酪氨酸与对照组无显着差异性,这说明WAF胁迫可能会影响微藻体内氨基酸合成路径的选择。(4)采用CSIA方法,初步研究了 WAF对单体氨基酸碳稳定同位素的响应机制,以及对海洋微藻的毒理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微藻中的δ13CAla和δ13CMet值随着培养时间和WAF浓度无明显规律性变化,其主要是由于上述氨基酸的合成路径复杂,并与其他氨基酸发生相互转化所致;小新月菱形藻和赤潮异弯藻中的苯丙氨酸和亮氨酸的δ13C值具有相似的变化趋势,主要可能因亮氨酸和苯丙氨酸是由相同的前体(磷酸烯醇丙酮酸,PEP)合成。青岛大扁藻δ13CLeu值显着低于对照组,而苯丙氨酸和酪氨酸则相反,可能是由于含有13C骨架优先被苯丙氨酸路径使用;在WAF胁迫下小新月菱形藻和赤潮异弯藻的δ13CCys值显着高于对照组;小新月菱形藻和赤潮异弯藻的δ13CLys值在WAF浓度均高于对照组,而青岛大扁藻的δ13CLys值在低浓度WAF(1%和3%)高于对照组,而高浓度WAF(5%、7%和10%)则低于对照组。在WAF胁迫下,三种微藻δ13CHis值均高于对照组,主要因为组氨酸在细胞内的合成路径单一,因此δ13CHis可作为评价石油烃胁迫程度的生物标志物。

娄亚迪[3](2020)在《海洋赤潮藻生长过程中碳源的作用机制》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沿海地区的赤潮灾害日益突出,给海洋环境带来许多不利影响。:基于现状,为了有效地预防和治理赤潮,本研究在实验室培养赤潮藻类,首次尝试模拟赤潮发生时无机碳源限制的生长环境,进一步探究赤潮发生的机理。本研究以赤潮藻新月菱形藻(Nitzschia closterium)、纤细角毛藻(Chaetoceros gracilis)、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和赤潮异弯藻(Heterosigma akashiwo)作为实验藻种,其中硅藻3种、甲藻1种和着色鞭毛藻1种。实验在无机碳源充足(开放培养)与限制(密闭培养)的环境下分别培养赤潮藻种,CO2是本研究赤潮藻利用的唯一碳源。实验同时又设置正常组、缺氮组和缺磷组3组营养条件进行赤潮藻培养。本研究测定赤潮藻的细胞数量、叶绿素浓度、碳、氮稳定同位素组成、脂肪酸含量组成以及单分子脂肪酸碳稳定同位素组成,并对赤潮藻培养液的5种营养盐浓度、碳酸盐体系浓度、pH及盐度等指标进行测定,探究无机碳源及营养条件对赤潮藻生长状况的影响。相同营养条件培养下,开放培养新月菱形藻、塔玛亚历山大藻和赤潮异弯藻的细胞数量高于密闭培养的细胞数量,同时缺氮组的细胞数量是3组实验组中最低的。密闭培养赤潮藻培养液的pH明显高于开放培养的培养液pH,并且密闭培养的培养液pH变化程度可以达到2个pH单位以上,其变化程度远远大于开放培养的培养液pH变化程度。说明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赤潮藻周围可利用的无机碳浓度逐渐下降,CO32-浓度逐渐上升,尤其是密闭培养,导致培养液pH急剧上升。密闭培养的新月菱形藻、塔玛亚历山大藻和赤潮异弯藻的叶绿素a和叶绿素c浓度低于开放培养赤潮藻的叶绿素浓度,并且缺氮组的赤潮藻叶绿素a和叶绿素c浓度最低。由于无机碳源是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氮元素是构成叶绿素分子基本元素之一,叶绿素浓度降低说明无机碳源和氮源的缺乏明显影响了叶绿素的合成。密闭培养新月菱形藻、塔玛亚历山大藻和赤潮异弯藻的δ13C值明显高于开放培养3种赤潮藻的δ13C值。说明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赤潮藻周围可利用的无机碳浓度逐渐下降,赤潮藻对13C的吸收增加,δ13C值逐渐升高。新月菱形藻、纤细角毛藻、中肋骨条藻和赤潮异弯藻的δ15N值随着时间逐渐升高,并且缺氮组的δ15N值明显高于正常组和缺磷组的δ15N值。说明氮元素的缺乏迫使赤潮藻增加对15N的吸收,造成δ15N值逐渐升高。本研究新月菱形藻、纤细角毛藻和中肋骨条藻检测出的主要脂肪酸有脂肪酸16:0、16:1n-7、20:5n-3和22:6n-3。塔玛亚历山大藻检测出的主要脂肪酸有脂肪酸16:0、18:1n-9和22:6n-3。赤潮异弯藻检测出的主要脂肪酸有脂肪酸12:0、16:0、16:1n-7和22:6n-3。相同营养条件下,开放培养和密闭培养的赤潮藻脂肪酸组成不同。开放培养新月菱形藻脂肪酸δ13CFAs值于第4天附近出现峰值;开放培养塔玛亚历山大藻脂肪酸δ13CFAs值于第6天附近出现最低值。密闭培养新月菱形藻、纤细角毛藻和赤潮异弯藻脂肪酸δ13CFAs值在指数生长期急剧抬升,δ13CFAs值出现峰值。密闭培养塔玛亚历山大藻脂肪酸δ13CFAs值出现最低值,这可能与塔玛亚历山大藻含有酶的类型不同有关。密闭培养新月菱形藻、塔玛亚历山大藻和赤潮异弯藻的脂肪酸δ13CFAs值明显高于开放培养的脂肪酸δ13CFAs值。说明碳源限制时,赤潮藻细胞周围环境中可利用的无机碳源较少,藻细胞对13C的吸收逐渐增加,并参与到脂肪酸的合成过程中。本研究的创新性成果:(1)无机碳源限制环境培养的赤潮藻种的全样δ13C以及δ13CFAs值相对于无机碳源充足培养的更偏正,并且δ13C以及δ13CFAs值在指数生长期急剧升高,并出现峰值。(2)赤潮藻脂肪酸△13CFAs值比全样△13C值的变化程度更明显、更灵敏,脂肪酸δ13CFAs对无机碳源的响应更敏感、更迅速。赤潮藻脂肪酸δ13CFAs值迅速升高预示着周围环境水体中可利用的无机碳源浓度下降,赤潮藻密度增加,有爆发赤潮的可能。(3)赤潮藻脂肪酸δ13CFAs峰值的出现时间可能会早于细胞数量峰值出现时间,以此时间差可以对赤潮的发生进行预测。

王娜[4](2020)在《海水中的红霉素与营养盐对微藻的复合影响》文中指出抗生素的滥用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海洋是大量抗生素最终会汇入的地方,因此,抗生素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值得大家的关注。同时,大量营养元素也会进入海洋,造成营养盐结构的严重失衡,影响海洋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作为海洋中的重要生产者,微藻对环境的变化非常敏感。本文将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旋链角毛藻(Chaetoceros curvisetus)和赤潮异弯藻(Heterosigma akashiwo)作为研究对象,将红霉素作为代表抗生素,研究了红霉素和不同营养盐比例对微藻的生物量、光合色素含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的影响,分析了红霉素和营养盐对微藻的复合影响;此外,本文还将米氏凯伦藻和东海原甲藻、米氏凯伦藻和中肋骨条藻以及中肋骨条藻和赤潮异弯藻进行了混合培养,分析了红霉素与营养盐对微藻种间竞争的复合影响。研究表明:(1)实验范围内(0~1 000μg/L),红霉素浓度高于100μg/L时,红霉素会显着抑制东海原甲藻、中肋骨条藻和旋链角毛藻的生长。红霉素对米氏凯伦藻的生长无显着影响,红霉素会促进赤潮异弯藻的生长。米氏凯伦藻、东海原甲藻、中肋骨条藻、旋链角毛藻和赤潮异弯藻的最适营养盐比例均为N∶P=16∶1。缺氮和缺磷都会抑制微藻的生长。(2)红霉素会抑制中肋骨条藻叶绿素a的合成;当红霉素浓度高于0.5μg/L时,红霉素会对东海原甲藻、旋链角毛藻和米氏凯伦藻叶绿素a的合成有抑制作用;红霉素高于10μg/L时会对赤潮异弯藻叶绿素a的合成有抑制作用。红霉素会促进旋链角毛藻类胡萝卜素的合成。除旋链角毛藻外,红霉素对米氏凯伦藻、东海原甲藻、中肋骨条藻和赤潮异弯藻类胡萝卜素的合成有低促高抑的作用。营养盐限制时,微藻在光合色素的合成方面对红霉素的敏感性更高,微藻的光合作用更容易受到抑制。(3)红霉素对米氏凯伦藻可溶性蛋白质存在低促高抑的现象;氮限制时,红霉素会抑制其可溶性蛋白质的合成。红霉素会抑制中肋骨条藻的可溶性蛋白质合成,但会促进旋链角毛藻可溶性蛋白质的合成。红霉素会促进赤潮异弯藻可溶性蛋白质的合成;但营养盐限制时,红霉素会抑制其可溶性蛋白质的合成。(4)红霉素会加重米氏凯伦藻、东海原甲藻、中肋骨条藻、旋链角毛藻和赤潮异弯藻的氧化损伤。氮限制时,红霉素对米氏凯伦藻、旋链角毛藻和赤潮异弯藻的氧化胁迫比其他营养条件更严重。与其他营养条件相比,磷限制时红霉素对东海原甲藻造成的氧化胁迫是最严重的。氮限制和磷限制时,中肋骨条藻对红霉素的耐受性会降低。营养盐限制会降低微藻对红霉素的耐受限度,降低微藻的抗氧化能力。(5)不同的微藻对红霉素的敏感性是有差异的,旋链角毛藻对红霉素最敏感,米氏凯伦藻对红霉素的敏感性最低。同一种微藻在不同的营养盐比例下对红霉素的响应是存在差异的。营养盐限制会降低微藻对红霉素的耐受限度。(6)米氏凯伦藻和东海原甲藻或中肋骨条藻混合培养时,东海原甲藻或中肋骨条藻是优势种,但红霉素可以为米氏凯伦藻提供一定的竞争优势;中肋骨条藻和赤潮异弯藻混合培养时,中肋骨条藻是优势种,但红霉素可以为赤潮异弯藻提供一定的竞争优势。不同的微藻对于营养盐限制的适应性不同,中肋骨条藻的适应性最低。红霉素和营养盐限制会影响微藻的种间竞争。

郑凯静[5](2016)在《五种微生态制剂对三种赤潮藻生长的影响》文中指出由于受到海洋水体富营养化的影响,近海赤潮灾害频发,这给海洋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破坏并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近年来,微生态制剂能够改善养殖生态环境,在水产养殖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本文就水生环境中五种微生态制剂和三种赤潮藻间相互关系进行研究,以期为赤潮藻防治和优化水产养殖水体环境提供理论参考及技术支撑。通过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1×108CFU·mL-1浓度的EM菌可以有效地降低塔玛亚历山大藻、强壮前沟藻和赤潮异弯藻的藻细胞密度,分别为对照组的9%、31.5%、17.4%;1×107-1×108CFU·mL-1浓度的氨氮降解菌NH4可以有效地降低塔玛亚历山大藻和强壮前沟藻的藻细胞密度,为对照组的13.9%-41.6%;1×108CFU·mL-1浓度的亚硝酸盐降解菌OH1可以有效地降低赤潮异弯藻的藻细胞密度,细胞密度为对照组的19.2%。各浓度枯草芽孢杆菌和光合细菌对三种赤潮藻促进、抑制作用不稳定。(2)氨氮降解菌NH4可以降低三种赤潮藻培养液的pH、COD、氨氮值;亚硝酸盐降解菌OH1可以降低三种赤潮藻培养液的pH、COD值;EM菌可以降低三种赤潮藻培养液的pH、COD、氨氮、亚硝酸氮;光合细菌可以降低三种赤潮藻培养液的氨氮值和亚硝酸氮值;枯草芽孢杆菌可以降低三种赤潮藻培养液的氨氮值,但降低效果微弱。(3)在微生态制剂与微藻的营养竞争中,氨氮降解菌NH4和亚硝酸盐降解菌OH1可能是通过硝化作用而抑制三种赤潮藻细胞生长。EM菌可能是通过降低培养液中的酸碱度而抑制三种赤潮藻细胞生长。光合细菌可能是通过增加培养液中的硝酸氮值、降低pH、降低活性磷而抑制三种赤潮藻细胞生长。枯草芽孢杆菌可能是通过降低培养液中的COD而抑制三种赤潮藻细胞生长。

罗丽娜[6](2016)在《四种大型海藻对赤潮异弯藻抑制作用的光合作用机理》文中提出随着赤潮(Harmful Algal Blooms,HABs)频繁发生,其造成的危害日益引起人们广泛关注。如何有效的防治赤潮成为热门课题。大型海藻作为海洋环境中资源充足、环境友好的经济土着种,是近海域初级生产力的重要贡献者,可作为一类很好的生物控藻材料。以前大型海藻与典型赤潮藻-赤潮异弯藻相互作用的大部分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该藻表观生长方面的影响,而对最基础的光合作用抑制机制已知甚少。本实验选用四种常见的大型海藻与赤潮异弯藻(Heterosigma akashiwo)进行室内控藻实验,并以光合作用为主线,研究两者在共培养体系中,大藻对微藻的细胞生长、叶绿素合成、光合放氧、电子传递等光合生理水平上影响机理。主要结果如下:1)裂片石莼(Ulva fasciata)干藻、鲜藻与赤潮异弯藻共培养时,微藻的光合色素和生物量发生显着下降。48 h共培养的3 g/L干藻对微藻生物量抑制率最高为58.4%;96h共培养的2.5 g/L鲜藻对微藻抑制率最大为98.8%,并且该鲜藻组对微藻抑制率均高于各同期的5 g/L鲜藻组,说明鲜藻在达到一定阈值浓度时,再增加鲜藻量对微藻的抑制作用并不随之增强。微藻的光合放氧存在低促高抑现象,总体来说光反应放氧速率在下降;暗反应呼吸速率在干藻的低浓度处理组与鲜藻的各浓度处理组均极显着上升。大藻降低了微藻光合系统Ⅱ(PSⅡ)的活性,对微藻的(Oxygen-Evolving Complex,OEC)造成损伤,阻碍了PSⅡ电子正常传递,并存在剂量效应。2)龙须菜(Gracilaria lemaneiformis)干藻、鲜藻与赤潮异弯藻共培养时,微藻的光合色素和生物量发生极显着下降。48 h共培养的3 g/L干藻对微藻生物量抑制作用最强,为69.9%;96 h共培养的5 g/L鲜藻对微藻抑制率最高为77.6%。除72 h、96 h的各鲜藻处理组OEC比率发生极显着下降,微藻的干藻和鲜藻处理组的其他叶绿素荧光参数与光合放氧速率的变化大体与裂片石莼结果一致。3)细基江蓠(Gracilaria tenuistipitata)干藻、鲜藻与赤潮异弯藻共培养时,微藻的光合色素和生物量发生极显着下降。48 h共培养的3 g/L细基江蓠干藻对微藻生物量抑制作用最强为60.7%;96 h共培养的5 g/L鲜藻对微藻抑制率最高为55.6%。干藻和鲜藻处理组的微藻光合放氧速率和干藻各处理组微藻的TRo/RC有极显着下降,说明干藻对微藻主要是造成PSⅡ非QB还原反应中心失活。微藻其他叶绿素荧光参数变化大体与裂片石莼结果相同。4)脆江蓠(Gracilaria chouae)鲜藻与赤潮异弯藻共培养时,微藻的光合色素和生物量同样地发生极显着下降。96 h共培养的5 g/L大藻对微藻抑制率最高为44.5%。除72 h共培养中,微藻的ETo/RC有极显着下降,其他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变化,大体与裂片石莼处理结果相同。总之,在与赤潮异弯藻共培养初期,干藻比鲜藻的抑制效果更强。与赤潮异弯藻共培养后期,除裂片石莼鲜藻比干藻的抑制效果更好外,其他藻均是干藻的抑制效果优于相应的鲜藻。大藻鲜藻总体抑藻效果:裂片石莼>龙须菜>细基江蓠>脆江蓠;大藻干藻总体抑藻效果:龙须菜>细基江蓠>裂片石莼。因实验中鲜藻发生自然沉降、干藻和灭菌玻璃珠同时装入绢筛封口后沉底,并且每次取样后随即补充相应的营养盐,故可排除遮光或营养盐竞争导致微藻产生抑制。由此我们推测上述四种大藻均可能释放有活性的化感物质,使赤潮异弯藻的生长抑制、光合放氧减弱,PSⅡ受损。结果表明,大藻可能是通过损伤微藻PSⅡ供体侧OEC、降低PSⅡ反应中心活性以及阻碍PSⅡ受体侧QA--QB的电子传递来影响微藻的光合作用及其生长。

方浩[7](2011)在《珠江口常见浮游植物对典型污染物的生理生态响应》文中提出重金属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是海洋环境中常见的污染物质,本研究选取三种重金属:Cu、Cd和Zn,两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多环芳烃PAHs和多氯联苯PCBs,以三种珠江口常见的海洋浮游植物种:锥状斯氏藻、热带骨条藻和赤潮异弯藻作为受试生物种,研究重金属和持久性污染物对三种浮游植物的急性毒性以及对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Cu、Zn和Cd以及PAHs和PCBs对三种微藻的毒性均表现出良好的剂量-效应关系,随着暴露浓度的升高,抑制率逐渐增大。Zn对三种赤潮藻的96小时半数效应浓度(96h EC50)分别是1.452mg·L-1,0.897mg·L-1和2.402mg·L-1,Cu对三种赤潮藻的96hEC50分别是0.410mg·L-1,0.153 mg·L-1和0.695mg·L-1,Cd对三种赤潮藻的96h EC50分别是2.832mg·L-1,1.004 mg·L-1和2.417mg·L-1。三种微藻中热带骨条藻对三种重金属最敏感,耐受力最差。三种重金属中,Cu的毒性最大。PAHs对三种微藻的96h EC50分别是0.052mg·L-1,0.210 mg·L-1和0.062 mg·L-1, PAHs对锥状斯氏藻的毒性最大,其次是赤潮异弯藻,最小的是热带骨条藻。PCBs对三种赤潮藻的96h EC50分别是0.103mg·L-1,0.009mg·L-1和0.023 mg·L-1, PCBs对热带骨条藻的毒性最大,赤潮异弯藻次之,毒性最小的的是锥状斯氏藻。Cu对三种藻的安全浓度分别是0.041mg·L-1,0.015mg·L-1和0.070mg·L-1;Zn对三种藻的安全浓度分别是0.145mg·L-1,0.090mg·L-1和0.240mg·L-1。根据与现场监测数据比对,推测珠江口海域Cu和Zn对锥状斯氏藻和赤潮异弯藻两种海洋藻均无毒害作用,而且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刺激生长作用。Cd对三种藻的安全浓度分别是0.283mg·L-1,0.100mg·L-1和0.242 mg·L-1,根据与现场监测数据比对,推测珠江口海域Cd浓度不能对三种微藻造成毒害。PAHs对三种微藻的安全浓度分别是0.005mg·L-1,0.021mg·L-1和0.006mg·L-1,而PCBs对三种微藻的安全浓度分别是0.010mg·L-1,0.001mg·L-1和,,0.002mg·L-1,均属于极高毒。在低浓度重金属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暴露下,藻体细胞可以通过诱导抗氧化酶活性抵御污染物的毒害作用。但当浓度超过一定的范围时,抗氧化酶活性下降,甚至受到抑制,说明SOD、CAT只在一定浓度范围内有保护作用。

侯俊妮[8](2011)在《浒苔对三种赤潮藻的克生作用初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我国经济和社会得到快速的发展,而同时海水水质也呈现出日益恶化的趋势,赤潮的发生频率不断上升,沿海海域的“绿潮”(海洋大型绿藻藻华)现象也频繁发生。2008年在奥运会之前黄海中、南部海域暴发了大规模的浒苔灾害,并向青岛及周边海域聚集,范围之大,前所未有,对奥帆比赛产生了较大威胁。对此,在国家海洋局、山东省和青岛市政府的领导下及相关部门的协助下,终于实现了奥帆的安全护航。但是浒苔带来的问题日益突出,给沿海经济发展和居民日常生活带来巨大影响。如何快速、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保护我们的海洋生态环境,目前海洋科学研究的重点和热点问题。本文实验主要针对浒苔对三种常见的赤潮藻种(赤潮异弯藻、中肋骨条藻和东海原甲藻)的克生作用进行初步探索。前期实验包括:赤潮异弯藻与浒苔新鲜藻体、与浒苔干粉末共培养、将其培养于浒苔培养水过滤液中,共三组实验,以初步判定浒苔对赤潮藻类的生长是否有克生作用。后期实验用不同溶剂(蒸馏水、甲醇、乙酸乙酯和正己烷)来对浒苔干粉末中的克生物质的进行提取,并将不同浓度的不同溶剂提取物分别添加到三种赤潮藻培养液中,跟踪观察藻类的生长过程,研究不同溶剂提取物对不同赤潮藻生长的克生作用。然后通过薄层层析和红外色谱检测的方法,初步检测克生物质的相关性质。主要结论如下:1.浒苔新鲜藻体、干粉末以及其培养水过滤液均会对赤潮异弯藻产生抑制作用,这说明浒苔确实对赤潮异弯藻存在着克生作用,主要体现为抑制作用,抑制作用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强。新鲜藻体可以不断分泌释放克生物质,对赤潮异弯藻生长的抑制作用持久有效;干粉末中的克生物质是一次性向培养系统中脉冲式添加的,克生物质在水体中由于多种因素逐渐分解失效,于是抑制作用随着时间推移而减弱;浒苔培养水的过滤液在一次性添加方式下,对赤潮异弯藻的生长没有显着的抑制作用,在半连续添加的方式下,赤潮异弯藻的生长则受到了比较显着的抑制。再一次证明了克生物质的连续分泌是抑制赤潮异弯藻生长的重要保证。接种于煮沸的浒苔培养水过滤液中的赤潮异弯藻的生长并没受到抑制作用,说明克生物质可能高温下不稳定,分解。2.对浒苔干粉末溶剂提取物对三种赤潮藻的克生作用研究发现,蒸馏水、甲醇、乙酸乙酯和正己烷提取物均对可对三种赤潮藻的生长产生抑制作用。证明提取物中含有克生物质可以抑制赤潮藻类生长,克生作用具有明显的浓度效应,浓度越大,抑制作用越强,浓度低时会表现为促进生长的作用,即“低促高抑”的特点。其中,蒸馏水提取物对三种赤潮藻的抑制作用最弱,甲醇和乙酸乙酯提取物的抑藻效果最好。由此推测最有效的克生物质具有相对较高的极性。实验还发现三种赤潮藻中东海原甲藻对提取物中的克生物质最敏感,最容易受到克生作用的影响。这可能是由于不同的藻类细胞结构的差异造成的。

高丽洁,陈萍,高俊海[9](2010)在《赤潮异弯藻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本文综述了国内外有关赤潮异弯藻[Heterosigmaak ashiwo(Hada)]的研究动态,包括在其基本生物特征、生活习性、环境及营养因子的影响、毒性及赤潮引发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对防治由其引起的赤潮提供一些参考和思路。

曹春晖[10](2010)在《两种赤潮藻对锰的生理生态响应》文中提出1营养物质对米氏凯伦藻和前沟藻生长的影响对两种赤潮藻作了不同氮浓度(NaNO3:30、60、150、750、1275、3000 mg/L)、磷浓度(NaH2PO4:4.4、8.8、22、44、88、176 mg/L)和锰浓度(10-12,10-10,10-8,10-6,10-4mol/L)的培养实验。其它营养盐采用f/2培养基,盐度28‰,温度(22±1)℃,光照强度50001x。结果表明,NaNO3、NaH2PO4和MnSO4对两种赤潮藻的细胞密度和相对生长率均有显着影响(P<0.05)。750 mg/L NaNO3和22 mg/L NaH2PO4浓度组的米氏凯伦藻相对生长率显着高于其它浓度组。150 mg/L NaNO3和8.8 mg/LNaH2PO4浓度组的前沟藻相对生长率显着高于其它浓度组。米氏凯伦藻的细胞密度在10-12-10-8mol/L间随锰浓度升高而升高,之后随锰浓度的进一步升高而降低。前沟藻的细胞密度在10-12-10-6mol/L间随锰浓度升高而升高,之后随锰浓度的升高而降低。其中10-4 mol/L锰浓度下两种赤潮藻的细胞密度显着低于其它浓度组。对米氏凯伦藻分别进行了不同NaNO3浓度(N1.10-3mol/L,N2.10-2mol/L,N3.3×10-2mol/L)及NaH2PO4浓度(P1.0.04mmol/L, P2.0.08mmol/L, P3.0.20mmol/L)下不同锰浓度(Mn1.10-12,Mn2.10-10,Mn3.10-8,Mm.10-6,Mn5.10-4mol/L)的培养实验。结果表明,氮浓度和锰浓度对米氏凯伦藻的相对生长率均有显着影响(P<0.05),氮浓度和锰浓度之间存在交互效应;磷浓度和锰浓度对米氏凯伦藻的相对生长率均有显着影响P<0.05),磷浓度和锰浓度之间存在交互效应。2锰对米氏凯伦藻和前沟藻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研究了不同锰浓度对米氏凯伦藻和前沟藻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锰对米氏凯伦藻的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Fv/Fo,ΦPSII, ETR, qP, NPQ)均有显着影响(P<0.05);锰浓度为10-12-10-8mol/L时,米氏凯伦藻的荧光参数Fv/Fm,Fv/Fo,ΦPSII, ETR在指数生长期及稳定前期(第3-9天)随着起始锰浓度的增加而升高,Fv/Fm和Fv/Fo在指数生长期(第2-7天)随培养时间的延长而增加;qP值在整个培养周期内随锰浓度升高呈下降趋势。锰浓度对前沟藻的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 Fv/Fo,ΦPSII, ETR, qP, NPQ)均有显着影响(P<0.05);其Fv/Fm,Fv/Fo,在指数生长期(第3-6天)在10-12-10-4 mol/L锰浓度间随着起始锰浓度的增大呈增加趋势,ΦPSII和ETR在10-10-10-6mol/L锰浓度间变化不大,qP和NPQ于指数生长期内(第4-6天)在各锰浓度组之间变化不大,其它时间随起始锰浓度的增加呈现降低趋势。两种赤潮藻的NPQ在各浓度组均呈现先下降后上升趋势。3锰对米氏凯伦藻和前沟藻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研究了不同锰浓度对米氏凯伦藻和前沟藻SOD(超氧化物歧化酶)和CAT(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锰对米氏凯伦藻和前沟藻的SOD和CAT活力有显着影响(P<0.05)。米氏凯伦藻和前沟藻在高锰浓度(104 mol/L)处理组的SOD和CAT活性均显着高于其它处理组,锰缺乏浓度(10-12mol/L)处理组的SOD和CAT活力显着低于其它处理组。两种赤潮藻的SOD和CAT活性均在10-12-10-8mol/L锰浓度间随锰浓度的升高而升高,其SOD活力的大小依次为:10-4 mol/L>10-8,10-6mol/L>10-10mol/L>10-12 mol/L,CAT活性大小依次为:10-4 mol/L>10-8mol/L>10-10,10-6mol/L>10-12mol/L。

二、三种维生素对赤潮异弯藻增殖的影响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三种维生素对赤潮异弯藻增殖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多重环境因子变化对赤潮异弯藻生长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附件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单个环境因子对海洋浮游植物的影响
        1.2.1 CO_2升高和海洋酸化对海洋浮游植物的影响
        1.2.2 全球变暖对海洋浮游植物的影响
        1.2.3 营养盐变化对海洋浮游植物的影响
        1.2.4 光照强度变化对海洋浮游植物的影响
    1.3 多重环境因子对海洋浮游植物的耦合作用
        1.3.1 海洋变暖和海洋酸化对海洋浮游植物的耦合作用
        1.3.2 CO_2升高和营养盐变化对海洋浮游植物的耦合作用
        1.3.3 海洋变暖和营养盐变化对海洋浮游植物的耦合作用
    1.4 赤潮异弯藻介绍及环境因子对其生长的影响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主要试剂、药品和实验设备
        2.1.2 实验藻种
    2.2 实验设计和方法
        2.2.1 培养系统设计
        2.2.2 单种培养实验设计和方法
        2.2.3 竞争实验设计和方法
        2.2.4 样品采集和测定
    2.3 数据分析
        2.3.1 比生长速率计算
        2.3.2 单种培养实验的种群变化拟合
        2.3.3 营养盐吸收速率及细胞中营养盐配额计算
        2.3.4 竞争实验中种群优势度计算
        2.3.5 pH值校正
        2.3.6 统计分析
第三章 单种培养条件下多重环境因子变化对赤潮异弯藻生长的影响
    3.1 实验结果
        3.1.1 培养系统内的CO_2和pH值变化
        3.1.2 不同CO_2-温度条件下赤潮异弯藻在4种营养盐中的生长情况
        3.1.2.1 常CO_2常温组赤潮异弯藻的生长情况
        3.1.2.2 CO_2升高组赤潮异弯藻的生长情况
        3.1.2.3 CO_2-温度升高组赤潮异弯藻的生长情况
        3.1.2.4 比较赤潮异弯藻在3种CO_2-温度条件下的生长情况
        3.1.3 各实验组培养系统内的营养盐的吸收情况
        3.1.3.1 常CO_2常温组培养系统内营养盐的吸收情况
        3.1.3.2 CO_2升高组培养系统内营养盐的吸收情况
        3.1.3.3 CO_2-温度升高组培养系统内营养盐的吸收情况
        3.1.3.4 比较营养盐在3种CO_2-温度条件下的变化情况
    3.2 讨论
        3.2.1 营养盐变化对赤潮异弯藻生长的影响
        3.2.2 CO_2和温度变化对赤潮异弯藻生长的影响
        3.2.3 赤潮异弯藻细胞对营养盐的吸收与利用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竞争条件下多重环境因子变化对赤潮异弯藻生长的影响
    4.1 实验结果
        4.1.1 培养系统内的CO_2和pH值变化
        4.1.2 培养系统内两种藻的种群变化情况
        4.1.2.1 常CO_2常温组培养系统内两种藻的种群变化情况
        4.1.2.2 CO_2升高组培养系统内两种藻的种群变化情况
        4.1.2.3 CO_2-温度升高组培养系统内两种藻的种群变化情况
        4.1.3 竞争压力下赤潮异弯藻在各环境条件下的种群变化情况
        4.1.3.1 赤潮异弯藻在4种营养盐条件下的种群变化情况
        4.1.3.2 赤潮异弯藻在2种光强条件下的种群变化情况
        4.1.3.3 赤潮异弯藻在3种CO_2-温度条件下的种群变化情况
    4.2 讨论
        4.2.1 赤潮异弯藻和中肋骨条藻的竞争关系
        4.2.2 竞争压力对赤潮异弯藻响应多重环境因子变化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研究创新点
    5.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硕士期间的科研实践和成果
致谢

(2)石油烃对海洋微藻氨基酸稳定同位素组成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创新点摘要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海上石油烃的来源
        1.1.1 海上溢油的污染现状
        1.1.2 溢油的存在形态及污染形式
    1.2 石油烃的毒理学研究进展
        1.2.1 原油对浮游植物生长和光合作用的生化影响
        1.2.2 原油对浮游植物种群组成的影响
    1.3 稳定同位素分析技术
        1.3.1 碳和氮稳定同位素分馏
        1.3.2 碳和氮稳定同位素分布
        1.3.3 稳定同位素分析技术在海洋生态学的应用
    1.4 单体氨基酸稳同位素组成分析
        1.4.1 氨基酸简介
        1.4.2 微藻合成氨基酸路径
        1.4.3 氨基酸碳稳定同位素的应用研究
        1.4.4 氨基酸氮稳定同位素的应用研究
    1.5 课题研究的意义、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1.5.1 课题意义
        1.5.2 主要内容
        1.5.3 技术路线
2 石油烃对微藻的急性毒性效应
    2.1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2.1.2 海洋微藻的培养
        2.1.3 石油烃的制备
        2.1.4 总石油烃含量测定
        2.1.5 总石油烃的成分测定
        2.1.6 仪器分析
        2.1.7 急性毒性实验
        2.1.8 细胞密度和比生长率的计算
        2.1.9 叶绿素a的测定
        2.1.10 营养盐的测定
        2.1.11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180#燃料油的成分分析
        2.2.2 石油烃对海洋微藻细胞生长的影响
        2.2.3 石油烃对海洋微藻叶绿素a含量的影响
        2.2.4 石油烃对海洋微藻无机氮盐含量的影响
    2.3 讨论
        2.3.1 石油烃组成
        2.3.2 石油烃对微藻细胞密度的影响
        2.3.3 石油烃对叶绿素的影响
        2.3.4 石油烃对无机氮的影响
    2.4 小结
3 石油烃对海洋微藻碳和氮稳定同位素组成的影响
    3.1 实验材料与方法
        3.1.1 海洋微藻的培养
        3.1.2 石油烃的制备
        3.1.3 急性毒性实验
        3.1.4 稳定同位素组成的测定
        3.1.5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石油烃对三种微藻碳稳定同位素的影响
        3.2.2 石油烃对三种微藻氮稳定同位素的影响
    3.3 讨论
        3.3.1 石油烃对微藻δ(13)C的影响
        3.3.2 石油烃对海洋微藻δ~(15)N的影响
        3.3.3 石油烃对微藻固定碳和氮的影响
    3.4 小结
4 石油烃对海洋微藻氨基酸相对含量的影响
    4.1 实验材料与方法
        4.1.1 海洋微藻的培养
        4.1.2 石油烃的制备
        4.1.3 急性毒性实验
        4.1.4 微藻氨基酸的提取和衍生化
        4.1.5 微藻氨基酸组成的分析
        4.1.6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海洋微藻氨基酸的组成
        4.2.2 石油烃对小新月菱形藻氨基酸相对含量的影响
        4.2.3 石油烃对赤潮异弯藻氨基酸相对含量的影响
        4.2.4 石油烃对青岛大扁藻氨基酸相对含量的影响
    4.3 讨论
        4.3.1 海洋微藻氨基酸组成的差异
        4.3.2 石油烃对海洋微藻氨基酸组成的时间效应
        4.3.3 石油烃对海洋微藻氨基酸组成的浓度效应
    4.4 小结
5 石油烃对海洋微藻氨基酸稳定同位素组成的影响
    5.1 实验材料与方法
        5.1.1 海洋微藻的培养
        5.1.2 石油烃的制备
        5.1.3 急性毒性实验
        5.1.4 微藻氨基酸的提取和衍生化
        5.1.5 微藻氨基酸碳稳定同位素的测定
        5.1.6 数据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海洋微藻氨基酸氮稳定同位素组成
        5.2.2 小新月菱形藻氨基酸碳稳定同位素组成
        5.2.3 赤潮异弯藻氨基酸碳稳定同位素组成
        5.2.4 青岛大扁藻氨基酸碳稳定同位素组成
    5.3 讨论
        5.3.1 糖酵解途径
        5.3.2 三羧酸循环途径
        5.3.3 磷酸戊糖途径
    5.4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3)海洋赤潮藻生长过程中碳源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创新点摘要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赤潮污染现状及危害
        1.1.1 赤潮形成机理
        1.1.2 赤潮藻门类
        1.1.3 国内外赤潮研究现状
        1.1.4 赤潮的危害
        1.1.5 赤潮治理方法
    1.2 碳源
        1.2.1 碳酸盐体系、pH
        1.2.2 无机碳浓缩机制
        1.2.3 营养盐吸收
        1.2.4 赤潮藻类光合作用
        1.2.5 赤潮藻类光呼吸作用
    1.3 赤潮藻类脂肪酸组成
        1.3.1 脂肪酸生物合成路径
        1.3.2 脂肪酸转化路径
    1.4 稳定同位素理论、分布及应用
        1.4.1 基本理论
        1.4.2 基本概念
        1.4.3 基本技术
        1.4.4 国际标准
        1.4.5 碳氮稳定同位素分馏
        1.4.6 应用
    1.5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意义及路线
        1.5.1 研究的意义
        1.5.2 研究的主要内容
        1.5.3 研究的技术路线
2 碳源对赤潮藻类营养盐吸收的影响
    引言
    2.1 实验料材与方法
        2.1.1 赤潮藻种来源及培养
        2.1.2 营养盐及维生素
        2.1.3 藻种计数方法
        2.1.4 营养盐的测定
        2.1.5 叶绿素的测定
        2.1.6 碳酸盐体系的测定
        2.1.7 数据统计和分析
    2.2 实验结果
        2.2.1 赤潮藻生长状况
        2.2.2 赤潮微藻对营养盐的吸收情况
        2.2.3 赤潮微藻培养液碳酸盐体系及pH的变化情况
        2.2.4 赤潮微藻叶绿素的变化情况
    2.3 讨论
        2.3.1 营养物质对赤潮藻生长的影响
        2.3.2 赤潮藻类对营养盐吸收利用的机理分析
        2.3.3 赤潮微藻培养液碳酸盐体系变化规律
        2.3.4 赤潮藻类叶绿素浓度的变化规律
    2.4 小结
3 碳源对赤潮藻类碳、氮稳定同位素组成的影响
    引言
    3.1 实验料与材方法
        3.1.1 赤潮藻种来源及培养
        3.1.2 样品处理
        3.1.3 样品稳定同位素组成测定
        3.1.4 数据统计和分析
    3.2 实验结果
        3.2.1 新月菱形藻碳、氮稳定同位素组成
        3.2.2 纤细角毛藻碳、氮稳定同位素组成
        3.2.3 中肋骨条藻碳、氮稳定同位素组成
        3.2.4 塔玛亚历山大藻碳、氮稳定同位素组成
        3.2.5 赤潮异弯藻碳、氮稳定同位素组成
        3.2.6 新月菱形藻对照与充气实验碳、氮稳定同位素组成
        3.2.7 赤潮异弯藻对照与充气实验碳、氮稳定同位素组成
    3.3 讨论
        3.3.1 营养盐对赤潮藻类碳、氮稳定同位素组成的影响
        3.3.2 赤潮藻类生长速率对碳、氮稳定同位素组成的影响
        3.3.3 碳源对赤潮藻类碳、氮稳定同位素组成的影响
        3.3.4 赤潮藻类稳定同位素组成与赤潮的联系
    3.4 小结
4 碳源对赤潮藻类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引言
    4.1 实验料与材方法
        4.1.1 赤潮藻种来源及培养
        4.1.2 样品处理
        4.1.3 样品脂肪酸甲酯化
        4.1.4 样品脂肪酸组成分析
        4.1.5 数据统计和分析
    4.2 实验结果
        4.2.1 新月菱形藻脂肪酸组成
        4.2.2 纤细角毛藻脂肪酸组成
        4.2.3 中肋骨条藻脂肪酸组成
        4.2.4 塔玛亚历山大藻脂肪酸组成
        4.2.5 赤潮异弯藻脂肪酸组成
        4.2.6 新月菱形藻对照与充气实验脂肪酸组成
        4.2.7 赤潮异弯藻对照与充气实验脂肪酸组成
    4.3 讨论
        4.3.1 营养盐对赤潮藻脂肪酸含量的影响
        4.3.2 碳源对赤潮藻脂肪酸含量的影响
    4.4 小结
5 碳源对赤潮藻类脂肪酸碳稳定同位素组成的影响
    引言
    5.1 实验材料与方法
        5.1.1 赤潮藻种来源及培养
        5.1.2 样品处理
        5.1.3 样品脂肪酸甲酯化
        5.1.4 样品脂肪酸碳稳定同位素测定
        5.1.5 数据统计和分析
    5.2 实验结果
        5.2.1 新月菱形藻脂肪酸碳稳定同位素组成
        5.2.2 纤细角毛藻脂肪酸碳稳定同位素组成
        5.2.3 中肋骨条藻脂肪酸碳稳定同位素组成
        5.2.4 塔玛亚历山大藻脂肪酸碳稳定同位素组成
        5.2.5 赤潮异弯藻脂肪酸碳稳定同位素组成
        5.2.6 新月菱形藻对照与充气实验脂肪酸碳稳定同位素组成
        5.2.7 赤潮异弯藻对照与充气实验脂肪酸碳稳定同位素组成
    5.3 讨论
        5.3.1 生长速率对赤潮藻脂肪酸碳稳定同位素组成的影响
        5.3.2 营养盐对赤潮藻脂肪酸碳稳定同位素组成的影响
        5.3.3 碳源对赤潮藻脂肪酸碳稳定同位素组成的影响
        5.3.4 赤潮藻类脂肪酸稳定同位素组成与赤潮的联系
    5.4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4)海水中的红霉素与营养盐对微藻的复合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抗生素概述
        1.1.1 抗生素的特征
        1.1.2 抗生素的滥用
        1.1.3 抗生素在海水中的分布
    1.2 抗生素对微藻的影响
        1.2.1 抗生素对微藻的影响
        1.2.2 抗生素对微藻的作用机理
    1.3 营养盐限制的现状
    1.4 营养盐限制对微藻的影响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1 实验藻种与抗生素
        1.5.2 研究内容、目的与意义
第2章 红霉素与营养盐对单种微藻的复合影响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3 实验结果
        2.3.1 红霉素和营养盐对单种微藻生长的复合影响
        2.3.2 红霉素和营养盐对单种微藻光合色素含量的复合影响
        2.3.3 红霉素和营养盐对单种微藻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复合影响
        2.3.4 红霉素和营养盐对单种微藻SOD和MDA的复合影响
    2.4 分析与讨论
    2.5 小结
第3章 红霉素与营养盐对微藻的种间竞争的复合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3 实验结果
        3.3.1 红霉素和营养盐对米氏凯伦藻和东海原甲藻种间竞争的复合影响
        3.3.2 红霉素和营养盐对米氏凯伦藻和中肋骨条藻种间竞争的复合影响
        3.3.3 红霉素和营养盐对中肋骨条藻和赤潮异弯藻种间竞争的复合影响
    3.4 分析与讨论
    3.5 小结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5)五种微生态制剂对三种赤潮藻生长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述
    1.1 赤潮现状及危害
    1.2 三种赤潮藻研究进展
        1.2.1 塔玛亚历山大藻
        1.2.2 强壮前沟藻
        1.2.3 赤潮异湾藻
        1.2.4 赤潮的防治方法
    1.3.藻菌关系现状及发展趋势
        1.3.1 藻菌相互促进
        1.3.2 藻菌相互抑制
    1.4 五种微生态制剂研究现状
        1.4.1 微生态制剂及研究现状
        1.4.2 氨氮降解菌NH4
        1.4.3 亚硝酸盐降解菌OH1
        1.4.4 EM菌
        1.4.5 光合细菌
        1.4.6 枯草芽孢杆菌
    1.5 论文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五种微生态制对三种赤潮藻细胞生长的影响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所用菌种培养基及配置方法
        2.1.2 实验所用藻种及培养基配制方法
        2.1.3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菌液和藻液的制备
        2.2.2 实验组设置
        2.2.3 实验条件
        2.2.4 取样及测定
        2.2.5 数据分析
    2.3 结果
        2.3.1 五种微生态制剂对塔玛亚历山大藻细胞生长的影响
        2.3.2 五种微生态制剂对强壮前沟藻细胞生长的影响
        2.3.3 五种微生态制剂对赤潮异湾藻细胞生长的影响
    2.4 讨论
第三章 五种微生态制剂对三种赤潮藻培养液水质的影响
    3.1 材料及仪器
        3.1.1 实验所用菌种及培养基
        3.1.2 实验所用藻种及培养基
        3.1.3 实验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菌液和藻液的制备
        3.2.2 实验组设置
        3.2.3 实验条件
        3.2.4 取样及测定
        3.2.5 数据分析
    3.3 结果
        3.3.1 五种微生态制剂对塔玛亚历山大藻培养液水质的影响
        3.3.2 五种微生态制剂对强壮前沟藻培养液水质的影响
        3.3.3 五种微生态制剂对赤潮异弯藻培养液水质的影响
    3.4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6)四种大型海藻对赤潮异弯藻抑制作用的光合作用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赤潮简介
    1.2 赤潮防治现状
    1.3 大型海藻对赤潮作用的研究概况
    1.4 本文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裂片石莼对赤潮异弯藻生长的影响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3 实验方法
    2.4 统计分析与作图
    2.5 实验结果
    2.6 分析与讨论
    2.7 小结
第三章 龙须菜对赤潮异弯藻生长的影响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3 实验方法
    3.4 统计分析与作图
    3.5 实验结果
    3.6 分析与讨论
    3.7 小结
第四章 细基江蓠对赤潮异弯藻生长的影响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
    4.3 实验方法
    4.4 统计分析与作图
    4.5 实验结果
    4.6 分析与讨论
    4.7 小结
第五章 脆江蓠对赤潮异弯藻生长的影响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
    5.3 实验方法
    5.4 统计分析与作图
    5.5 实验结果
    5.6 分析与讨论
    5.7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研究生期间科研与学术交流情况
致谢

(7)珠江口常见浮游植物对典型污染物的生理生态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引言
    1. 海洋污染现状
        1.1 重金属污染
        1.2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2. 海洋微藻对重金属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响应研究
        2.1 急性毒性实验
        2.2 浮游植物在污染物暴露下的响应
    3.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重金属对三种微藻的急性毒性研究
    1. 引言
    2. 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主要仪器设备
        2.3 叶绿素荧光和藻细胞个数的关系研究
        2.4 急性毒性实验方法
        2.5 酶活性实验
        2.6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叶绿素荧光和藻细胞个数的关系研究
        3.2 重金属对三种微藻生长的影响
        3.3 重金属对三种微藻抗氧化酶的影响
    4. 讨论
        4.1 重金属对三种微藻生长的影响
        4.2 重金属对三种微藻抗氧化酶的影响
    5. 小结
第三章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对三种微藻的急性毒性研究
    1. 引言
    2. 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主要仪器设备
        2.3 急性实验方法
        2.4 酶活性实验
        2.5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对三种微藻的生长的影响
        3.2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对三种微藻的抗氧化酶的影响
    4. 讨论
        4.1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对三种藻的生长的影响
        4.2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对三种藻抗氧化酶的影响
    5. 小结
第四章 结语
    1.
    2. 重金属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对三种微藻的毒性效应研究
    3. 展望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8)浒苔对三种赤潮藻的克生作用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 前言
1 文献综述
    1.1 绿潮简述
        1.1.1 浒苔的介绍
        1.1.2 绿潮的形成
        1.1.3 绿潮暴发带来的次生危害
        1.1.4 世界绿潮暴发的现状
        1.1.5 中国近海绿潮暴发情况
    1.2 赤潮概述
        1.2.1 赤潮及常见藻种的介绍
        1.2.2 赤潮发生的原因
        1.2.3 赤潮的危害
        1.2.4 中国赤潮的暴发情况
    1.3 克生作用
        1.3.1 克生作用的由来
        1.3.2 克生物质
        1.3.3 水生生态系统的克生作用
    1.4 浒苔对其它藻类克生作用的研究现状
    1.5 本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2 浒苔对赤潮异弯藻克生作用的初步研究
    2.1 导语
    2.2 实验材料
        2.2.1 实验用海水
        2.2.2 浒苔
        2.2.3 微藻
    2.3 实验方法
        2.3.1 浒苔新鲜藻体对赤潮异弯藻的克生作用
        2.3.2 浒苔干粉末对赤潮异弯藻的克生作用研究
        2.3.3 浒苔培养水过滤液对赤潮异弯藻的克生作用
    2.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2.4.1 微藻日平均生长率
        2.4.2 抑制率P 及半数致死浓度EC_(50)
    2.5 实验结果与讨论
        2.5.1 浒苔新鲜藻体对赤潮异弯藻的克生作用
        2.5.2 浒苔干粉末对赤潮异弯藻的克生作用
        2.5.3 浒苔培养水过滤液对赤潮异弯藻的克生作用研究
    2.6 本章小结
3 浒苔干粉末组织提取物对三种赤潮微藻克生作用的研究
    3.1 导语
    3.2 实验材料
        3.2.1 实验用海水
        3.2.2 浒苔
        3.2.3 微藻
    3.3 实验方法
        3.3.1 溶剂检验实验
        3.3.2 浒苔干粉末的蒸馏水提取物对三种赤潮微藻生长的影响
        3.3.3 浒苔干粉末有机溶剂提取物对三种赤潮微藻生长的影响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3.4.1 溶剂检验结果
        3.4.2 浒苔干粉末组织提取物对赤潮异弯藻生长的影响
        3.4.3 浒苔干粉末组织提取物对中肋骨条藻生长的影响
        3.4.4 浒苔干粉末组织提取物对东海原甲藻生长的影响
        3.4.5 不同溶剂提取物对不同赤潮藻类克生作用的比较
    3.5 小结
4. 结论
    4.1 浒苔对赤潮藻类生长的克生作用
    4.2 浒苔组织中有效抑藻物质的性质初探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发表的学术论文

(9)赤潮异弯藻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种的特征描述
2 生活习性
3 温度、盐度、光照的影响
4 营养因子的影响
5 毒性
6 赤潮引发
7 结语

(10)两种赤潮藻对锰的生理生态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赤潮研究概述
    1.2 赤潮发生和发展的营养物质基础
    1.3 锰参与赤潮藻光合作用的机理
    1.4 锰胁迫下赤潮藻的抗性生理特征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参考文献
2 营养物质对米氏凯伦藻和前沟藻生长的影响
    引言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参考文献
3 锰对米氏凯伦藻和前沟藻光合作用的影响
    引言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参考文献
4 锰对米氏凯伦藻和前沟藻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引言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
    4.3 讨论
    参考文献
5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展望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四、三种维生素对赤潮异弯藻增殖的影响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多重环境因子变化对赤潮异弯藻生长的影响[D]. 杨安强. 华东师范大学, 2021
  • [2]石油烃对海洋微藻氨基酸稳定同位素组成影响[D]. 李娜.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1)
  • [3]海洋赤潮藻生长过程中碳源的作用机制[D]. 娄亚迪.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1)
  • [4]海水中的红霉素与营养盐对微藻的复合影响[D]. 王娜.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2020(01)
  • [5]五种微生态制剂对三种赤潮藻生长的影响[D]. 郑凯静. 大连海洋大学, 2016(12)
  • [6]四种大型海藻对赤潮异弯藻抑制作用的光合作用机理[D]. 罗丽娜. 暨南大学, 2016(02)
  • [7]珠江口常见浮游植物对典型污染物的生理生态响应[D]. 方浩. 暨南大学, 2011(10)
  • [8]浒苔对三种赤潮藻的克生作用初探[D]. 侯俊妮. 中国海洋大学, 2011(04)
  • [9]赤潮异弯藻研究进展[J]. 高丽洁,陈萍,高俊海. 科技资讯, 2010(30)
  • [10]两种赤潮藻对锰的生理生态响应[D]. 曹春晖. 中国海洋大学, 2010(06)

标签:;  ;  ;  ;  

三种维生素对白曲霉增殖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