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汽车资本市场盘点

2003年汽车资本市场盘点

一、2003年汽车资本市场大盘点(论文文献综述)

姚兰[1](2021)在《2020年10大盘点之造车新势力》文中研究表明作为新能源汽车市场较为特殊的存在,造车新势力们的2020年经历了发展的分水岭。一方面是降薪、裁员、破产和倒闭等负面消息频频爆出;另一方面是在特斯拉爆发式增长带来的连锁效应下,造车新势力也由衰转盛,股价接连翻倍、市值直线飙升,甚至超越一众传统车企巨头,同时美股市场新势力板块屡创新高等。汽车纵横全媒体梳理了2020年造车新势力"十大"与您共享。

侯顺[2](2019)在《中国网络影视产业研究》文中提出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影视文化生产活动开始于1895年,经过了 100多年的发展,进入当下的网络时代,传统影视产业升级为网络影视产业,出现了新的产品和新的现象。网络影视产业是科技与艺术相结合的结果,对其进行研究,既有艺术审美价值和理论意义,又有产业借鉴价值和实践意义。1995年,尼葛洛庞帝在《Being Digital》(《数字化生存》)中深入浅出地讲解了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趋势和应用,阐明了信息技术、互联网对时代和人们生活的影响和价值,并为我们描绘了一种新的思维及生活模式。1987年互联网进入中国,32年过去了,如尼葛洛庞帝预测的一样,互联网给人们社会经济文化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不仅改变了人们的娱乐方式和生存方式,也对产业经济市场带来升级和变革。本文即是对网络影视产业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研究。引入历史学、影视学、传播学、经济学等交叉学科视角,采用原理演绎与比较分析、宏观研究与个案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客观地梳理了网络影视产业从溯源、萌芽、诞生到发展、壮大的产业基础、时代背景、历史脉络、产业格局等;从具体的生产实践中比较、总结一般生产规律,总结归纳部分网络影视企业失败的经验教训;在此基础上探讨分析其未来发展趋势和发展对策。全文除绪论和结论外,重点研究内容主要分布在第二章至第七章中。其中,第二章对网络影视产业研究的逻辑起点、研究范畴等基本问题做了交代。第三、四章是历史研究,从历史学角度,追溯传统影视产业对网络影视产业的历史渊源,建构网络影视产业的历史进程。第五、六章是现实研究,主要对网络影视产业的现状格局、典型企业进行具体分析;第七章主要对网络影视产业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研究。第一章绪论,明确研究的意义、现状、内容、理论、方法、基本概念及主要创新点等。绪论首先阐释了研究意义,网络影视产业作为网络时代最具代表性的新兴业态之一,受到网民的高度关注和喜爱,将网络影视产业作为一个独立的对象来进行研究,对历史学、影视学、产业学、传播学等研究领域的拓展具有重要的学理意义,对网络影视企业的分析、研究和总结对企业发展有重要的实践借鉴意义。其次,在对研究文献进行综述分析的基础上,明确了论文的主体内容、主要理论和研究方法及创新点等。第二章是对网络影视产业研究的逻辑起点和问题阈进行分析,这是网络影视产业研究的基本问题。从人类社会发展史看,科学技术与文化艺术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影视产业是科技与文化结合的典型代表,两者既相互依存又相互依赖的矛盾运动推动着影视产业往前发展。网络影视产业研究的逻辑起点可以追溯为科技与文化的深度关联性,具体的历史阶段表现为网络科技与影视产业的关联,这种关联是网络影视产业产生、发展的基础,也促使网络科技与影视产业的协同并轨发展,而与网络影视产业相关的活动及其规律都属于网络影视产业研究的范围。第三章是对传统影视产业历史发展的追溯,网络影视产业脱胎于传统影视产业,而且在网络影视产业出现之后,传统影视产业并未消亡,而是继续发展。本章主要通过追溯影视产业的历史渊源,阐明其艺术属性和科技属性等本源性问题。从时间轴来看,影视文化生产活动远早于文化产业概念的出现和网络技术的产生,在网络科技出现之前,影视艺术的生产活动、产业形态就非常丰富,为人们提供了大量的影视娱乐产品。随着文化产业概念的提出,作为文化产业的核心层,影视艺术的文化属性更加明显;进入21世纪后,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和发展,出现了网络影视产业活动,影视产业的科技属性又开始凸显,因此,对网络影视产业的研究要从研究传统影视产业开始。同时本章还分析了传统影视产业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利用情况。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积累了丰厚的文化资源,中国共有53处世界物质遗产,和40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以这些遗产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资源是具有高价值、稀缺、无法仿制、难以替代的宝贵财富,但是当下的网络影视产业对这些优质资源的利用还需要进一步提高。第四章对网络影视产业的发展进度进行了全景性历史建构。通过考量影视文化活动、文化产业、网络技术的产生时间,提出是进入21世纪后,影视产业与网络技术交叉融合到一定程度,网络影视产业才登上历史舞台。中国在2001年8月出现的网络VOD服务,可以视为网络影视产业的萌芽,之后陆续上线众多影视网站,虽然在后期的发展中,网站的盈利方式、业务重点各不相同,但影视制作依然在网站业务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18年里,网络影视产业经历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逐渐成为人们生活娱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产业发展的视角,梳理我国网络影视产业的发展历程,大致经过了野蛮生长期、行业调整期、行业发展期、快速成长期四个历史阶段。网络影视产业是影视产业发展到网络历史阶段的产物,网络大电影、微电影、微电视剧、网络直播等“网生”影视产品是对传统影视产品的发展。而且,随着网络技术与电影艺术的融合进入更深层次,还会有越来越多的影视产品新形式出现。第五章是对网络影视产业市场格局的分析。在发轫之初,乐视、酷6等影视网站争先上线,快速抢占影视资源,经过多次洗牌之后,很多网站悄然退走,只有少数网站在互联网巨头BAT的支持下,得到了新的发展。从整体来看,中国网络影视产业在长视频领域形成了以优酷、爱奇艺、腾讯视频为主的“三国鼎立”格局;在短视频平台领域,则形成了以抖音、快手、秒拍等为主的“战国时代”状态,竞争也异常激烈。与此同时,长、短视频平台交叉布局,网络直播后来居上,传统影视文化企业发力突围,成为中国网络影视行业格局的变量。第六章是选取了网络影视企业的典型代表进行分析。优酷形成了围绕电商的泛娱乐生态、爱奇艺形成了围绕IP的泛娱乐生态、腾讯视频形成了围绕细分的泛娱乐生态、乐视视频形成了垂直发展的泛娱乐生态、芒果TV形成了网台融合的泛娱乐生态、快手与抖音短视频形成了围绕社交的娱乐生态,虎牙直播与斗鱼TV形成了围绕游戏的娱乐生态。第七章主要研究了网络影视产业发展的趋势和企业发展对策。当下,在经历了野蛮生长到跑马圈地的行业格局洗牌之后,网络影视企业开始全面竞争。在网络影视产业的后竞争时代,出现了内容主题趋向主流文化、生产制作趋向版权自制、传播渠道趋向多屏互动、赢利模式趋向多样付费等趋势。网络影视产业需要在内容制作上求精、资源利用上求深、商业模式上求变、产业格局上求新,才能在泛娱乐时代立于不败之地。1985年,媒体文化研究者、批判家美国人尼尔·波兹曼出版了他媒介批评三部曲之一的《娱乐至死》,书中解析了美国社会由印刷统治转变为电视统治,得出了由此导致社会公共话语权的特征由曾经的理性、秩序、逻辑性,逐渐转变为脱离语境、肤浅、碎化,一切公共话语以娱乐的方式出现的现象,表达了自己的预见和担忧,以此来告诫公众要警惕技术的垄断。在该书中,波兹曼深入剖析了以电视为主的新媒体对人思想认识、认知方法乃至整个社会文化发展趋向的影响,令人深省。34年过去了,当时的观众并没有“娱乐至死”,而当下,随着高新科技的发展,互联网又将“娱乐”推向了以新媒体为载体的征程上,尼尔·波兹曼所担忧的电视时代已过去,但是新的娱乐载体电脑、平板、手机,甚至网络电视,又相继出现,而网络影视生产内容,网剧、微电影、网络大电影、网络综艺、直播节目等也的确是在推动着人类的娱乐进程,历史似乎依然朝着波兹曼先生设想的“至高至死”的方向发展,娱乐本身并不是洪水猛兽,但“娱乐至死”依然需要避免。因此,尼尔·波兹曼的警示在当下依然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网络影视产业的发展也要预防这种可能。

刘铁[3](2014)在《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与培育研究》文中提出在国家的“十二五”规划中,制定了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划,提出了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跨越发展的重点领域、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发展工程和加强政策支持引导的要求。全国各省(市)区的“十二五”规划也都提出了本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的目标和发展措施。在对各省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与培育情况进行初步研究后感到:在产业选择上,存在区域产业选择不够成熟和过度趋同问题;在产业培育上,存在培育模式不清晰、培育措施针对性不强等问题,易形成无序竞争、重复建设,将严重影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与发展。各行政区有必要科学规划、逐步调整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有针对性地加强培育措施。本文由此展开研究,在分析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区域产业经济理论、产业发展理论、产业政策理论、财税理论,对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评价和培育问题进行探讨,力求有助于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与培育问题的理论拓展,力求有助于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与培育工作的决策参考。通过对国内外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关问题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和评价,指出本文所应用的多种理论方法。在剖析战略性新兴产业概念及特征的基础上,明确界定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念与层次系统。通过梳理产业生命周期理论、产业选择理论、产业培育理论、产业创新理论、财政理论、税收理论,指出本文所应用的多种理论方法。基于产业选择理论和产业关联理论,论述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的主体及选择原则,分析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的影响因素,设计选择指标体系,综合运用德尔菲法、AHP、TOPSIS方法,对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模型进行构建。以安徽省为例,对省区战略性新兴性产业进行实证分析;以区域新能源汽车选择为例,研究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中不够成熟和过度趋同问题。通过实证分析,验证前述所设计的定性与定量结合的指标体系和产业选择模型是合理和可行的。基于产业发展理论,对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进行剖析,分析产业培育的主体,对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模式进行了划分,重点研究政府调控模式与产业发展模式。给出政府调控模式选择方法;综合运用德尔菲法与比较矩阵法设计产业培育模式选择方法。给出产业培育状况监测方法,运用GM法构建产业培育状况预测模型并进行试算。从风险防范角度,采用模糊聚类法构建高风险产业识别模型,采用模糊评价等方法构建风险静态评价模型和风险预测模型并给出算例及风险控制方法。分别以生物医药产业和云计算产业领域为例,对产业培育进行实证分析。基于产业政策理论,鉴于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初始发展阶段具有高风险性、资金高需求性,同时产业发展面临市场机制失灵,亟需政府支持引导和社会支持,将研究重点放在政府财税政策在支持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作用、机理上,同时兼顾其他相关对策。分析产业培育政策特征后,使用VAR模型研究财税政策对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影响作用,梳理我国财税政策不适应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情况,提出创新完善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财税政策的思路,设计和构建财税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作用评估模型,探讨扶持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的财政税收政策及相关政策措施;同时提出与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相关的投融资与人才、规制与基础环境等方面的对策建议。

李茜[4](2010)在《基于《标题用语词典》的标题用词与格式再探讨》文中研究指明汉语标题用语的研究囊括了对于标题用词、句式、语用等各方面的系统研究,其中,《标题用语词典》是一部收录汉语标题用语的语文词典,也是全面系统研究汉语标题语言的专门着作。本文的研究目的正是基于此,一方面以《标题用语词典》为蓝本,进行全面探查;另一反面动态跟踪标题语言的发展变化,与时俱进,搜集新的标题用词与句式,对汉语标题用语进行更加全面、系统、深入的历时与共时研究。本文使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调查法、观察法、比较法、预测法、归纳法等。在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系统的描写与归纳,对所研究的标题用语的本质、特征及其相关因素进行梳理概括,从中进一步分析汉语标题用语的使用特点与规律。本文的总体研究思路:一是基于《标题用语词典》及相关研究论文、论着,动态跟踪标题用语及格式的新兴用法,建立一个小型语料库,通过统计分析,形成描写与解释并行的标题研究路向;二是对已搜集的标题用语,以定量的统计、描写到定性的分析、总结的描写语言学为目的,并从历时、共时两个角度出发,探索其历史的、文化的、心理的、语言的、社会的、文体的种种内部与外部原因。

崔波[5](2013)在《中国低碳经济的国际合作与竞争》文中认为人类当前面临的全球性重大威胁主要是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造成的全球性气候变暖。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能源紧张的形势,实现减少碳排放的目标,世界各国纷纷调整发展战略,制定了以低碳为目标的新的经济发展计划,开始了向低碳经济转型的战略行动,并已经从产业政策、能源政策、技术政策、贸易政策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重大调整。英国、美国、日本等国将发展低碳经济作为国家战略,欧盟作为一个整体意欲在发展低碳经济的潮流中为世界做出表率。另外,为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英国、美国等已经进行了相关立法行动。同时,各国还积极部署低碳技术领域的前沿技术研究,抢占未来低碳经济科技制高点。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新经济发展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技术进步。其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核心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发展观的转变。随着世界各地基于减排义务和自愿减排的各种地区以及区域性碳排放贸易体系的陆续建立,各类碳排放贸易体系的整合,即全球性的碳市场的形成,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并将通过市场机制有效降低各国向低碳经济转型的成本。以气候变化和能源安全合作为核心的全球性低碳经济发展正在成为世界政治经济秩序调整和大国合作的新领域,并且日渐影响国际体系变革和规范的重建。我国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模式导致资源瓶颈、环境约束问题越来越突出,为突破这些困境,低碳之路无疑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一条新的途径。中国能否在未来几十年里走到世界发展的前列,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应对低碳发展挑战的能力。而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也已经超出一般的环境或气候领域,其实质是各个国家、利益集团在争夺未来发展和经济竞争中优势地位的博弈。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入手,讨论全球低碳转型背景下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并探索中国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路径。从总体上看,中国发展低碳经济,应从以下几个层面来解决问题:一是政治层面,必须依靠世界各国共同协商、谈判,这是首要的前提,中国最大的原则是坚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承担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首先,面临日益增大的国际减排压力,中国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如何处理好中欧、中美之间的关系,是外交面临的重大考验;其次,随着气候谈判的深入,发展中国家由于国情不同,各自利益存在分歧,谈判立场日趋分化,中国如何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协调关系,维护好自身发展所需的国际环境,任务非常艰巨;最后,气候变化问题与国际贸易挂钩。中国作为世界工厂,一方面承受着巨大的“生态逆差”,另一方面,面对西方国家构筑的各种“绿色贸易壁垒”,中国企业在未来国际贸易竞争中的压力也会越来越大,而国际碳排放交易制度尚待完善,如何寻求科学依据,参与设计规则,从而合理界定责任,履行适当的义务,需要作出努力。二是技术项目层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开发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节能减排。通过自主研发、政策支持、市场运作,加强国际间交流与合作,促进发达国家对中国的技术转让等手段,实现低碳技术的“跨越式”进步。积极开发新能源,寻找替代能源,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三是经济层面,建设碳金融市场,从制度上建立体制和机制、建立中国的交易平台和代理机构,并通过实践不断积累碳交易的经验,逐步实现国际化、建立碳资源储备。既有利于我国低碳产业的发展,又可通过长期摸索建立起适合中国自身特点的碳市场机制,避免在低碳问题上被西方国家牵着鼻子走。四是社会层面。中国政府正在发展低碳经济,推进低碳经济的过程应立足国情和发展阶段,逐步推进。中国的基本国情是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脆弱,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关键阶段。低碳转型必须在保障人民基本需要的前提下逐步推进,不应影响人民的福利水平。同时,又要紧紧抓住机遇,加快低碳城市建设,构建低碳城乡,发展具有低碳特征的产业体系,促进经济发展模式向低碳方式转型。因此,中国需要从近期着手,结合中长期发展规划,将发展低碳经济作为新形势下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为构建更加公平、合理、有效的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机制发挥积极作用。第一,采取更为灵活的谈判策略,加强气候谈判中各种利益组合的沟通,“合纵连横”,广结同盟,争取更多的国际支持。第二,加强新兴低碳技术研发,开发利用新型替代能源,超前认识、超前部署、超前投资,以超常规的措施大规模发展和推广先进能源等低碳技术,达到合理的减排效果,促进公平的减排规则的形成,以期在国际竞争中抢占制高点,争取谈判的主动权。第三,加强我国温室气体减排和气候变化方面的研究,加强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更好地为国际气候变化谈判服务,维护国家当前和长远战略利益,最终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共赢。发展低碳经济,是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彰显负责任大国的必然选择。我国既有发展的优先权,也有保护气候的义务。在考虑发展目标时,要将气候目标与走低碳经济发展之路统筹起来,寻找工业化与应对气候变化之间的平衡点。应对气候变化谈判是走向低碳经济的外部保障;发展先进技术是走向低碳经济的突破点;碳金融与碳交易市场是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调整能源结构,发展新能源是建设低碳社会的基础;倡导低碳节能的生活方式,是建设低碳社会的根本保证。低碳经济既是经济问题、环境问题,也是政治问题、社会问题;既是国内问题,又是全球性问题。对于这样的综合性大问题,避免“单打一”的思维和决策,要通过统筹的方法,认识其中包含的不同问题之间的关联并努力寻求“共赢”方案,谋求协同效果。

叶小义[6](2009)在《构造价值网是车险经营创新模式的必然选择》文中认为从1988年起,车险成为我国财产保险的第一大险种。此后,车险迅猛发展,目前占财险总保费的比重高达70%,对我国财险行业发展的影响举足轻重。中国加入WTO后,车险经营主体迅速增多,竞争更趋激烈,经营成本趋于上升。尤其是2003年车险费率市场化后,车险全行业连续亏损,至今仍有很多公司没有走出亏损的阴影。但我国车险行业的"高保费、低效益",根本原因不在于竞争,不在于费率市场化,而在于商业模式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本文根据我国目前车险经营现状,总结了我国车险现行商业模式的特点和缺陷。通过研究和对比分析美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近年来汽车保险商的成功商业模式,设计了我国车险新型商业模式的基本框架。我国车险现行商业模式是"链式"结构,从产品开发到招揽客户,从风险选择到承保出单,从理赔查勘到客户服务,几乎所有的保险公司都选择自己包揽所有的业务环节,特点是"大而全"、"小而全",保险公司以自我为中心。其结果是,财险公司在产品上大同小异,在销售渠道上高度雷同,在理赔方式上盲目模仿,最终加剧了同质化的竞争,财险公司之间的竞争逐渐沦落为低层次的"价格战"和"手续费战"。参照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经验,本文提出我国车险经营商要转变经营理念,创新商业模式,立足于整个汽车保险产业链,以客户为中心,以价值为纽带,细分目标市场,整合内外部资源,外包非核心业务,创新服务方式,构建车险价值网,并提出了构建车险价值网的具体措施建议。相对于传统的商业模式,车险价值网是"网状结构",产品开发着眼客户需求,销售渠道追求创新,核保方面主动选择,理赔查勘大胆外包,保险资金委托投资,着力打造一个贯穿整个车险产业链、与各主体深层次合作的新型汽车保险平台,构造一个保险公司与汽车服务提供商、汽车消费者共赢的创新经营体系。

吴夏宁[7](2009)在《提升我国汽车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对策研究》文中指出在当前金融危机背景下,全球汽车产业进入了严重的衰退期。主要汽车巨头遭受巨额亏损,经营惨淡。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势头尽管未受到大背景的严重挫伤,但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2008年下半年,我国汽车市场增幅明显放缓。但相比而言,中国汽车市场在危机中可谓“一枝独秀”。国际车市的低迷将迫使跨国巨头增加在中国市场的投入,未来几年中国汽车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激烈。不仅如此,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还面临着更加严峻的内部形势。环境、资源的束缚日益明显;企业核心技术缺失、产品质量低下、自主开发能力薄弱已经成为我国汽车产业健康发展的严重阻碍。这些内忧外患在当前市场潜力及容量依然可供回旋的情况下尽管还未激化,但形势是严峻的。要解决这些问题,促进汽车产业的健康发展,避免进一步步入“引进—落后—再引进”的深渊,中国汽车产业必须大力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努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本文首先论述了当前金融危机形势下提升我国汽车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然后探讨了我国汽车产业自主创新的状况及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从政府政策及企业经营两个层面进行了详细的分析;通过借鉴韩国汽车产业的发展经验,最后针对我国汽车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以及当前的金融危机形势提出相应的对策,包括政府政策和企业经营两方面。

张伟辉[8](2007)在《创业企业战略选择研究 ——基于吉利控股集团的案例分析》文中提出创业已成为一个全球共同关注的议题,日益受到各国和地区的重视;另外,本人所在的企业(吉利集团)正在面临创业成长期,正在面临高速增长和国际化。研究创业企业成长过程中的战略选择和变化可以使我们更清楚的认识企业成长的规律。本文通过创业企业技术战略、国际化战略、行业进入战略等方面的相关研究文献,提出在创业企业成长中的特点。根据创业企业的技术能力水平(技术领先还是技术跟随)、目标市场(国内市场还是国际市场)和企业进入行业的成熟度(成熟行业还是成长行业)作为创业企业竞争战略的三个维度。得出创业企业战略选择的七种类型。然后通过分析并结合吉利公司成长历程及成长中的战略选择,揭示出创业企业的成长及国际化规律,并分析影响企业战略选择的主要因素。

史豪慧[9](2007)在《中国轿车制造业市场结构与绩效研究》文中提出轿车产业具有极强的产业关联度、显着的规模经济性和较高的进出壁垒,因此高集中度下的寡头垄断市场结构是当今发达国家轿车产业市场结构的特点。但是从全球来看,少数拥有较大市场份额的寡头之间仍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兼并、垄断、集团化、竞争的全球化成为世界轿车产业发展的总趋势。我国的轿车产业经过50多年的发展,目前已进入加速增长的阶段,轿车年产销量突破300万辆,轿车产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形成了“3+X”的全新格局,绝大部分市场份额由十家左右的大企业集团占有。长期以来,我国政府对轿车产业实行高度的保护,阻碍了轿车产业的有效竞争。根据产业组织理论,结合我国轿车产业的特点以及世界轿车产业市场结构的现状及趋势,认为我国轿车产业市场结构的目标模式是:规模经济与竞争活力兼容的寡头垄断型市场结构。必须通过市场竞争来促进市场集中度的提高,从而扩大生产规模,实现规模经济。本文采用实证方法、统计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利用产业经济学的SCP范式,分析了目前我国轿车产业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研究了轿车工业发达国家的产业政策,对我国轿车工业的产业政策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设性的建议。通过研究发现我国轿车产业的市场集中度,就目前阶段来说还是比较合理的,虽然与发达国家轿车产业的市场集中度相比有一定差距,但是随着市场的选择,市场集中度会进一步提高,规模经济性会逐步显现出来。我国轿车产业的总体产能利用率偏低,主要是由于一些实力小的企业产能闲置造成,其实主流轿车企业的产能利用率还是相当高的。总之,我国轿车产业的市场结构虽然不是很完善,但是通过市场本身的调节会逐步合理优化。我国的轿车产业政策不应注重于对产业的市场结构进行调整,而要注重于对交通、能源、安全环保方面进行完善和监督,注重引导、鼓励企业技术创新,对这些企业给予各种优惠、补贴。降低消费者对轿车产品的消费成本来扩大轿车产品市场,为我国轿车产业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本文认为中国轿车产业的发展逻辑应该是:降低行政壁垒,保证企业间的公平竞争;然后通过市场选择,使得市场集中度提高,取得规模经济。

肖凌[10](2002)在《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分析 ——兼论中国企业实施国际化经营的基础》文中研究表明The competitiveness of an enterprise is the capability of making more profits or producing more values from the assets than the competitor. It refers to the status quo, the strength and the potential of an enterprise. The development of globalization and IT technique intensifies the competition among the companies. With the entry into WTO of China, the openness of the market is further improved and the competition between China enterprises and TNCs is heated up. It is in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where China enterprises struggle for the space of survival. It means that the vital element to the enterprises is the global competitiveness.However, I feel regret to find that the research on the global competitiveness of the enterprises just gets under way in China, far behind both the achievement in the Western and the economic reality of China. Therefore, applying the classic theories on competitiveness, I analyze the status of the global competitiveness of China enterprises and try to find out the methods for China enterprises to improve the global competitiveness. The structure of this paper is arranged as following:Chapter one casts the light on the theories about competitiveness in the field, including the theories of Michael E. Porter, game theory and the theory of core competitiveness. The theories of Porter are stated in his three books "Competitive Strategy", "Competitive Advantage" and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 The way of distinguishing, creating and keeping the competitiveness of an enterprise in the former two books is the direction of the manager in an enterprise. The point made in the last book of "Nation is the greatest advantage to the enterprises" is the advice to the government of China. Game theory is the popular theory based on the presupposition of dynamic and competition. It is emphasized by all the enterprises and took as reference in decision-making because it is very apt to the economic reality. The theory of core competitiveness is some a new one. It stresses on the core capability of technical creativity of an enterprise, reflecting the diversified tech times and information society. Furthermore, the index system of competitiveness used by IMD is introduced in the chapter one.Chapter two analyzes the overall status of the global competitiveness of China enterprises. To obtain the whole data of the performance of China enterprises, I collected the results of rating on the competitiveness by kinds of institution, such as the Competitiveness Yearbook by IMD, the World Top 500 by Fortune, the World Top 1000 Banks by Banker, the Top 225 Contractors and Top 200 Design Firms by ENR, the Largest 50 TNCs from Developing Countries by UNCTD, and the Best-performed Small Companies by Forbes. These data are much valuable on the research of global competitiveness of China enterprises. The only way for the enterprises to grow is to compete with other companies in the world market. So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will be inevitable for the enterprises to <WP=5>improve the global competitiveness. In the chapter thre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lobal competitiveness an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of enterprises is reviewed,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global competitiveness and the status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of China enterprises is raveled. The China enterprises have some basis, strength and experience in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together with a favorable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However, they are still tyro in it and faced with some handicap and disadvantages.Therefore, some advice and suggestions on how to improve the global competitiveness and make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re put forward. It is responsibility of both the government and the enterprises. On one hand, the government should make favorable policies, legislate properly and establish certain institute to set down the strategies and provide the insurance. On the other hand, the enterprises need to build up themselves with better management and be more active and prepared in the foreign direct inv

二、2003年汽车资本市场大盘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3年汽车资本市场大盘点(论文提纲范文)

(1)2020年10大盘点之造车新势力(论文提纲范文)

1组团升级
2逆势翻盘
3毛利转正
4人才回流
5出海战略
6技术之役
7劲敌来袭
8集体暴雷
9毁誉参半
10跨界被“Cue”

(2)中国网络影视产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意义和研究现状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
    第二节 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主要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三节 研究的主要特色与创新
        一、论文特色
        二、论文可能的创新点
    第四节 基本理论与相关概念
        一、基本理论
        二、相关概念
第二章 网络影视产业研究的逻辑起点和问题阈
    第一节 网络影视产业研究的逻辑起点
        一、科学技术与文化的历史关联
        二、网络科技与影视艺术的现实关联
    第二节 网络科技与影视艺术的互动融合
        一、“相加”: 影视资源的网络平移
        二、“相长”: 影视产业的全面变革
        三、“相融”: 影视产业的破壁融合
    第三节 网络影视产业的问题阈
        一、网络影视产业研究对象及范围
        二、网络影视产业研究本体
        三、网络影视产业特征
第三章 中国传统影视产业的历史追溯
    第一节 传统影视产业发展历程
        一、传统影视产业的史料梳理
        二、作为文化产业的影视产业
    第二节 传统影视产业对文化资源的利用
        一、传统影视产业对文化资源的利用现状
        二、传统影视产业在文化资源利用上的不足
    第三节 推进影视产业对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
        一、资源基础论的基本观点
        二、借助历史文化资源促进影视产业发展
第四章 中国网络影视产业的历史建构
    第一节 网络影视产业演进轨迹
        一、野蛮生长期(2001年一2007年):抢占市场
        二、行业调整期(2007年一2009年):优胜劣汰
        三、转型发展期(2009年—2014年): 资本入局
        四、快速成长期(2014年—至今): 破壁融合
    第二节 网络影视产品新形态的特征辨析
        一、网络大电影: 叙事结构多样化与游戏色彩
        二、网络直播: 社交媒体语境下的全景敞视
    第三节 中国网络影视产业的历史机遇
        一、国家推动科技发展
        二、VR技术带来的机遇
第五章 中国网络影视产业格局
    第一节 中国网络影视产业整体情况
        一、中国网络影视产业持续成长
        二、中国网络影视企业运营平台类型
    第二节 网络长视频领域的“三国鼎立”
        一、长视频平台概览
        二、长视频市场上的“三国鼎立”
        三、长视频市场形成“头部效应”
    第三节 网络短视频领域的“战国时代”
        一、短视频平台概览
        二、短视频市场“战国时代”
        三、短视频内容格局: MCN成新风口
    第四节 中国网络影视产业格局的变量
        一、长短视频平台交叉布局
        二、直播平台后来居上
        三、传统影视文化企业发力突围
第六章 中国网络影视企业典型分析
    第一节 长视频领域的“优爱腾”模式
        一、优酷: 围绕电商的泛娱乐生态
        二、爱奇艺: 围绕IP的泛娱乐生态
        三、腾讯视频: 围绕平台细分的泛娱乐生态
        四、“优爱腾”模式比较
    第二节 乐视视频与芒果TV模式
        一、乐视视频: 垂直发展的泛娱乐生态
        二、芒果TV:网台融合的泛娱乐生态
        三、乐视视频与芒果TV模式比较
    第三节 短视频和直播视频模式
        一、快手与抖音: 围绕社交的娱乐生态
        二、虎牙与斗鱼: 围绕游戏的娱乐生态
        三、主播之争与主播合伙人模式
第七章 中国网络影视产业发展趋势及对策
    第一节 中国网络影视产业存在问题分析
        一、管理机制不顺
        二、财政投入不足
        三、发展战略同质
    第二节 中国网络影视产业发展环境分析
        一、国家政策营造良性发展环境
        二、科技发展带来新增长点
        三、资本注入成为强大助力
    第三节 中国网络影视产业发展趋势
        一、内容主题趋向主流文化
        二、生产制作趋向版权自制
        三、传播渠道趋向多屏互动
        四、赢利模式趋向多样付费
        五、业务布局趋向融合跨界
    第四节 中国网络影视产业发展对策
        一、管理机制上求进
        二、资源利用上求优
        三、内容制作上求精
        四、商业模式上求变
        五、产业布局上求新
结语
    第一节 研究总结
        一、网络影视产业是影视产业进入网络历史阶段的产物
        二、网络大电影等“网生”产品属于影视产品
        三、传统历史文化资源是网络影视产业的优质资源
        四、优质网络影视企业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
        五、网络影视企业发展需要求精、求深、求变、求新
    第二节 研究展望
        一、“泛娱乐”对网络影视产业的影响研究
        二、“大数据”挖掘传统历史文化资源的应用研究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3)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与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3.1 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究现状
        1.3.2 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的研究现状
        1.3.3 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的研究现状
        1.3.4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第2章 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与培育的理论基础
    2.1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念及特征
        2.1.1 产业的概念及分类
        2.1.2 战略产业与新兴产业的概念及分类
        2.1.3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念及内涵
        2.1.4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
    2.2 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念及层次系统
        2.2.1 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念
        2.2.2 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层次系统
    2.3 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与培育的概念及特征
        2.3.1 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的概念及特征
        2.3.2 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的概念及特征
    2.4 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与培育中的博弈
        2.4.1 一般性博弈
        2.4.2 安全与风险的博弈
    2.5 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与培育研究的相关理论
        2.5.1 产业选择理论与产业生命周期理论
        2.5.2 产业培育理论与产业创新理论
        2.5.3 现代区域产业经济理论与博弈论
        2.5.4 市场失灵理论与财政税收理论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模型的构建与实证分析
    3.1 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的主体与原则
        3.1.1 产业选择的主体
        3.1.2 产业选择的原则
    3.2 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的指标体系
        3.2.1 产业选择影响因素
        3.2.2 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3.2.3 指标体系结构
    3.3 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模型的构建
        3.3.1 选择模型的设计思路
        3.3.2 选择模型的构建
    3.4 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的实证分析
        3.4.1 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的实证分析
        3.4.2 全国省区对新能源汽车产业选择的实证分析
        3.4.3 基于实证分析的产业选择纠偏措施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模式的选择及风险控制研究
    4.1 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模式分析
        4.1.1 培育模式中的行为主体分析
        4.1.2 培育模式构成分析
        4.1.3 政府调控模式
        4.1.4 产业发展模式
    4.2 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模式的选择
        4.2.1 培育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
        4.2.2 政府调控模式的选择
        4.2.3 产业发展模式的选择
    4.3 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状态监测及模型构建
        4.3.1 培育状态的监测
        4.3.2 培育状态的预测
    4.4 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的风险识别和控制及模型构建
        4.4.1 产业培育风险识别
        4.4.2 产业培育风险控制
    4.5 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实证分析
        4.5.1 基于区域生物医药产业的培育分析
        4.5.2 基于区域云计算产业培育的分析
        4.5.3 基于实证分析的产业培育纠偏措施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中的财税政策及其他对策
    5.1 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政策概述
        5.1.1 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政策的目标及类型
        5.1.2 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政策的实施及评估
    5.2 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中的财税政策
        5.2.1 财税政策与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的相互关系及作用机理
        5.2.2 我国财税政策不适应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的表现
        5.2.3 创新完善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的国际经验与宏观环境
        5.2.4 创新完善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的财政政策
        5.2.5 创新完善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的税收政策
    5.3 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中的其他对策
        5.3.1 区域战略性产业新兴产业培育中的投融资与人才对策
        5.3.2 区域战略性产业新兴产业培育中的协调发展与资源配置对策
        5.3.3 区域战略性产业新兴产业培育中的规制与基础环境对策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4)基于《标题用语词典》的标题用词与格式再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题解
    第二节 选题背景及研究现状
        一、标题用词方面
        二、标题格式与语法结构方面
    第三节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四节 本文研究思路及方法
第二章 标题格式的历时传承与新兴格式的扩展变化
    第一节 标题格式一般化
        一、一般性标题形式归纳
        二、一般性标题功能概略
    第二节 标题格式特殊化
        一、标题格式的古代传承
        二、标题格式的现代整合
    第三节 标题格式新兴化
        一、强势标题套子广用
        二、"旧式"标题格式的再演变
        三、辞格化标题格式泛化
        四、其他新出现的标题格式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标题用词的历时传承与新兴用词的扩展变化
    第一节 古代标题用词的历时传承
        一、历史类词语的延续与变异
        二、文体化古词语的使用
        三、文言虚词的泛化
    第二节 古代标题用词的风格沿袭
        一、敬谦词语的使用
        二、语体风格化词语的使用
    第三节 新兴标题用词的扩展变化
        一、新兴标题用词的扩展
        二、新兴标题用词的语言学特色剖析
        三、新兴标题用词的变化
        四、新兴标题用词出现的因素分析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余论
附表
参考文献
致谢

(5)中国低碳经济的国际合作与竞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一、 研究缘起
        二、 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内容
        二. 研究方法
        三. 研究的创新点和突破点
        四. 技术路线
第一章 低碳经济的缘起、现状和发展趋势
    第一节 低碳经济概念的提出
    第二节 国际低碳经济体系的形成与基本格局
        一、 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制度框架
        二、 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组织框架
    第三节 全球气候变暖的争论和低碳经济概念的辨析
        一、 全球气候变暖的争议
        二、 几个重要概念的辨析
        三、 几个认识误区的厘清
第二章 世界主要类型国家低碳经济的发展状况
    第一节 欧盟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举措及各成员国情况
    第二节 伞形集团向低碳经济战略转型
    第三节 发展中国家低碳发展的战略举措
    第四节 全球低碳经济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一、 运用经济手段剌激低碳经济发展
        二、 改造传统高碳产业,加强低碳技术创新
        三、 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与新清洁能源
        四、 应用市场机制与经济杠杆,促使企业减碳
        五、 加强国际范围内的减碳协作
第三章 低碳经济的国际合作与竞争
    第一节 气候变化问题成为国际政治新兴议题
        一、 西方发达国家的“环境债物”
        二、 《京都议定书》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不同要求
        三、 后京都议定书时代的国际气候治理
    第二节 低碳经济推动国际新能源革命
        一、 化解全球能源和生态危机的历史机遇
        二、 世界能源转型形势分析
        三、 新能源革命浪潮
    第三节 低碳经济成为国际合作与竞争的制高点
        一、 低碳经济是规制世界发展格局的新规则
        二、 低碳经济引领世界经济发展方向
        三、 低碳经济影响国际地缘政治新变化
第四章 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与现状
    第一节 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历史回顾
        一、 农业文明时代:生态赤字缓慢扩大
        二、 工业化时期:生态赤字迅速扩大
        三、 改革开放时期:生态赤字急剧扩大到开始缩小
        四、 21 世纪:率先走向生态盈余
    第二节 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现状
    第三节 中国向低碳经济转型的形势分析与政策选择
        一、 低碳经济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
        二、 低碳转型面临的制约因素
        三、 中国实现向低碳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潜在优势
        四、 中国政府的政策选择
第五章 中国低碳经济的区域实践——内蒙古低碳转型发展实证研究
    第一节 内蒙古发展低碳经济的现实意义和基础条件
        一、 内蒙古发展低碳经济的现实意义
        二、 内蒙古发展低碳经济的基础条件
    第二节 内蒙古发展低碳经济的现状分析
        一、 内蒙古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
        二、 内蒙古发展低碳经济的面临的挑战
        三、 内蒙古发展低碳经济的实践探索
    第三节 内蒙古打造低碳经济的措施与策略
        一、 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可持续发展
        二、 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平台
        三、 强化生态和环境保护与建设力度
        四、 开发新能源和清洁能源, 提高能源利用水平
        五、 开展国际合作,实现可持续发展
        六、 倡导低碳消费理念,引导低碳生活方式
第六章 应对气候谈判与中国的战略选择
    第一节 应对气候变化谈判的国际政治分析
        一、 全球治理理论与全球气候治理框架
        二、 多维权力理论
        三、 气候外交中的互动与博弈
    第二节 应对气候变化的世界新格局
    第三节 应对气候变化谈判策略分析
第七章 中国参与全球低碳经济发展的策略和建议
    第一节 关注国际贸易的新走向——碳关税
        一、 碳关税涵义及其发展
        二、 碳关税的影响及中国的贸易策略调整
    第二节 有序推进碳市场建设
        一、 建立国内碳市场的必要性
        二、 建立国内碳市场的中长期战略
        三、 关于建立中国碳市场总体方案的设想
        四、 近期逐步建立国内碳市场的有关政策建议
    第三节 构建碳金融服务体系
        一、 加强对低碳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
        二、 构建碳金融发展的制度体系
        三、 建设中国特色的多层次碳金融市场
        四、 加强碳金融衍生产品创新
        五、 维护国家碳金融安全
    第四节 发展低碳能源,维护国家能源安全
        一、 能源安全问题凸显
        二、 低碳能源发展的机遇
        三、 低碳能源发展的新举措
    第五节 构建国际气候政治制度
        一、 减排问题推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世界格局分化
        二、 资金援助和技术转让成为发达国家的手段与筹码
        三、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升我国的国际气候治理地位
第八章 发展低碳经济建设生态文明
    第一节 推动低碳城市建设
        一、 绿色浪潮席卷全球,世界城市纷纷绿色转身
        二、 低碳城市建设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三、 规划引领,多措并举,着力打造低碳城市
    第二节 统筹构建低碳城乡
        一、 统筹构建低碳城乡是对单一工业化、城市化发展道路的解构
        二、 统筹低碳城乡建设是对生态文明取向的建构
    第三节 创建低碳生态文化
        一、 建立尊重自然的生态道德
        二、 建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三、 建立弘扬生态的文化产业
    第四节 生态文明建设与低碳发展战略
        一、 低碳发展战略取向
        二、 低碳发展战略重点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7)提升我国汽车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一) 研究内容
        (二) 本文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 自主创新的相关理论
    一、创新与技术创新概念和理论
        (一) 创新的概念及理论
        (二) 技术创新的理论
    二、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的概念与关系
        (一) 技术引进的概念
        (二) 自主创新的概念
        (三) 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的关系
    三、汽车产业的自主创新及我国当前的政策
    四、汽车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及评价指标
第三章 提升我国汽车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自主创新是我国汽车产业应对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的战略选择
        (一) 金融危机将加速全球汽车产业技术革新的步伐
        (二) 自主创新是我国汽车产业应对当前金融危机的必然选择
    二、自主创新是推动我国汽车产业持续快速发展的必要力量
        (一) 我国汽车产业的技术状况
        (二) 我国汽车产业的市场状况
        (三) 我国汽车产业面临严峻的资源与环境问题
第四章 我国汽车产业自主创新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汽车产业的技术发展历程
        (一) 1953—1983 年,从技术引进到自主研发
        (二) 1983 年—20 世纪90 年代中期,从自主开发转向合资模式的技术引进
        (三) 20 世纪90 年代后期,中国汽车企业开始步入自主创新的发展阶段..
    二、我国汽车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现状
        (一) 研发资金与人才短缺
        (二) 专利成果较少,缺乏核心技术的突破
        (三) 自主品牌质量不高,市场占有率不足
        (四) 产品开发能力有限,主要集中在低档车领域
    三、影响我国汽车产业自主创新的因素分析
        (一) 影响我国汽车产业的政策因素
        (二) 影响我国汽车产业自主创新的企业因素
第五章 韩国汽车产业自主发展的经验和启示
    一、韩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历程和经验
        (一) 20 世纪60 年代的起步阶段,主要是组装进口零部件生产整车的方式.
        (二) 20 世纪70 年代的零部件国产化及生产体制重组阶段
        (三) 20 世纪80 年代进军国际市场阶段
        (四) 20 世纪90 年代前半期迈向汽车生产强国的阶段
        (五) 金融危机以后至今,在波折中不断强大
    二、韩国汽车产业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一) 一如既往的坚持自主发展,强调企业技术水平与创新能力的提升
        (二) 政府、企业、国民上下齐心协力,为汽车产业的自主和腾飞创造条件
第六章 提升我国汽车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对策
    一、政府要明确落实自主创新战略的扶持政策,确保企业的积极性
        (一) 建立拓宽市场信息沟通渠道,保证政策的及时有效性
        (二) 建立政府部门间的协调联动机制,保证汽车产业自主创新战略的有效实施
        (三) 加大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政策激励
    二、企业要树立长远发展目光,坚定不移的实施自主创新战略
        (一) 寻找适合自身的自主创新道路
        (二) 把握短期与长期的利益关系,开发能够适应市场变化的产品
        (三) 塑造企业的创新文化,建立自主创新激励体制
        (四) 积极寻求国外合作,相应政策号召,实现自主创新能力提升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创业企业战略选择研究 ——基于吉利控股集团的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创业企业战略选择的相关研究
    1.3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第2章 创业企业战略类型分析
    2.1 战略选择的三个维度
    2.2 七种战略
第3章 影响创业企业战略选择的因素
    3.1 外界环境的影响因素
    3.2 内部资源和能力的影响因素
第4章 吉利控股集团创业战略选择分析
    4.1 吉利控股集团基本情况介绍
    4.2 吉利控股集团创业历史
    4.3 吉利控股集团的现状分析
    4.4 影响吉利控股集团战略选择的因素分析
    4.5 吉利控股集团各阶段战略选择及分析
第5章 研究结论
    5.1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结论
    5.2 本研究的创新点
    5.3 本研究不足之处及展望
参考文献
论文摘要
ABSTRACT
致谢

(9)中国轿车制造业市场结构与绩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前言
1、理论回顾及相关文献综述
    1.1 理论回顾
    1.2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轿车产业的研究和评价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思路
2、我国轿车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我国轿车产业的发展现状
    2.2 我国轿车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3、中国轿车业市场结构与绩效的实证分析
    3.1 市场结构的分析
    3.2 市场行为分析
    3.3 市场绩效的分析
4、发达国家轿车产业政策的启示
    4.1 美德轿车产业政策及启示
    4.2 日韩轿车产业政策及启示
5、发展我国轿车制造业的政策建议
    5.1 促进兼并重组,提高市场集中度和规模经济水平
    5.2 降低行政性进出壁垒,促使多元化投资主体的公平竞争
    5.3 加大自主创新力度,提高自主研发水平
    5.4 有条件鼓励出口,消除产能过剩状况
    5.5 注重轿车产业的环保发展
结论
注释
参考文献
附记

(10)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分析 ——兼论中国企业实施国际化经营的基础(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第一章 有关国际竞争力的理论分析与指标衡量
    第一节 波特竞争力理论
        一、 竞争战略
        二、 竞争优势
        三、 国家竞争优势
    第二节 博弈论
    第三节 核心竞争力理论
        一、 核心竞争力的特征
        二、 核心竞争力的构成
        三、 核心竞争力的管理
    第四节 竞争力分析指标衡量体系
        一、 国内经济实力
        二、 国际化
        三、 政府管理
        四、 金融体系
        五、 基础设施
        六、 企业管理
        七、 科学技术
        八、 国民素质
第二章 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状况分析
    第一节 中国在IMD《国家竞争力报告》中的总排名
    第二节 中国在IMD《国家竞争力报告》中的单项排名
    第三节 中国企业在世界500强中的排名
    第四节 中国银行在世界1000家大银行中的排名
    第五节 中国工程承包企业在世界最大225家工程承包公司中的排名
    第六节 中国工程设计企业在世界最大200家国际工程设计公司中的排名
    第七节 中国企业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最大50家跨国公司中的排名
    第八节 中国企业入围“全球最佳小公司”的排名
第三章 国际化经营与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
    第一节 企业国际化经营及与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关系
        一、 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发展阶段
        二、 企业国际化经营介入国际市场的层次
        三、 企业国际化经营与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关系
    第二节 中国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及与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关系
        一、 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现状和特征
        二、 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对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影响
        三、 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优势
        四、 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劣势
第四章 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培育措施
    第一节 政府应为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和提高竞争力创造条件
        一、 加强对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总体规划和政策指导
        二、 向企业下放涉外经营权,简化审批手续
        三、 加快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立法
        四、 为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提供保险
        五、 以国家援助为契机,带动企业国际化经营
        六、 通过国家协调,为企业国际化经营提供保护
    第二节 企业应有准备地实施国际化经营,提高国际竞争力
        一、 加快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重塑企业主体地位
        二、 在大企业和企业集团的基础上,组建世界级的大公司
        三、 充分发挥中小企业的大作用
        四、 注重技术创新,利用和保护企业的无形资产
        五、 企业进行国际化经营时,应对投资环境进行综合评估和对投资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
        六、 企业进行国际化经营时应注意人才的选择和培养
    第三节 案例分析:春兰集团的国际化经营与国际竞争力培育
        一、 春兰国际化经营概况
        二、 春兰国际化经营的经验与措施
        三、 春兰的国际化经营与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之间的关系
参考书目

四、2003年汽车资本市场大盘点(论文参考文献)

  • [1]2020年10大盘点之造车新势力[J]. 姚兰. 汽车纵横, 2021(02)
  • [2]中国网络影视产业研究[D]. 侯顺.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3]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与培育研究[D]. 刘铁.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4(03)
  • [4]基于《标题用语词典》的标题用词与格式再探讨[D]. 李茜. 黑龙江大学, 2010(12)
  • [5]中国低碳经济的国际合作与竞争[D]. 崔波. 中共中央党校, 2013(10)
  • [6]构造价值网是车险经营创新模式的必然选择[A]. 叶小义. 保险学术获奖成果汇编(2008), 2009
  • [7]提升我国汽车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对策研究[D]. 吴夏宁. 中国石油大学, 2009(03)
  • [8]创业企业战略选择研究 ——基于吉利控股集团的案例分析[D]. 张伟辉. 吉林大学, 2007(05)
  • [9]中国轿车制造业市场结构与绩效研究[D]. 史豪慧. 暨南大学, 2007(01)
  • [10]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分析 ——兼论中国企业实施国际化经营的基础[D]. 肖凌.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02(02)

标签:;  ;  ;  ;  

2003年汽车资本市场盘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