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波联合水杨酸对采后梨抗病性的影响

超声波联合水杨酸对采后梨抗病性的影响

一、超声波结合水杨酸处理对采后鸭梨抗病性影响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何庆[1](2021)在《采前喷施水杨酸对红地球葡萄采后灰霉病抗性和品质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

刘洋[2](2021)在《水杨酸诱导桃果抗桃拟茎点霉侵染的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果实真菌性病害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桃拟茎点霉(Phomopsis amygdali)引起的真菌病害已经成为我国各大桃产区的主要病害之一。目前主要通过化学手段防治该病害,但随着环境污染和病原菌产生抗药性等问题的出现,我们必须寻找出一种更安全有效的替代新方法。植物抗病激活剂能够提高植物抵抗病菌侵染的能力,L-谷氨酸(1-glutamic acid,Glu)、6-苄基腺嘌呤(6-benzylaminopurine,BAP)、γ-氨基丁酸(gamma-aminobutyric acid,GABA)、茉莉酸甲酯(methyljasmonate,MeJA)和水杨酸(salicylic acid,SA)等化学物质能够激活植物的防御系统抵御病菌侵染。而SA不仅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起关键作用,还能够调控植物的系统获得抗性(systemic acquired resistance,SAR)。本文筛选了能够提高桃果对P.amygdali抗病能力的化学物质,并进一步探究了 SA诱导激活桃果系统获得抗性的分子机理,为绿色防控桃拟茎点霉侵染引起桃等果树病害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本文选用Glu、BAP、GABA、MeJA和SA五种化学物质浸渍处理桃果,研究抗P.amygdali作用和对桃果电导率、抗病相关酶活的影响。发现SA、BAP和GABA能显着抑制桃果上P.amygdial侵染。在此基础上检测了桃果的相对电导率和抗病相关酶活。电导率测定结果显示在SA和BAP能显着降低桃果相对电导率,说明这两种物质能够降低桃果细胞的损伤水平。抗病相关酶活测定结果表明SA、Glu和BAP明显诱导桃果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本文筛选发现SA、BAP和GABA能够提高桃果对P.amygdial的抗病能力,同时SA能够降低桃果相对电导率、CAT活性和增强SOD活性。为了进一步研究桃果是否通过激活SAR途径响应P.amygdali侵染。首先,采用qRT-PCR检测了接种P.amygdali后桃果SA途径相关基因PpICS2、PpPAL(合成途径),PpWRKY2、PpNPR1(信号途径),以及病程相关蛋白(pathogenesis-related protein,PR)基因PpPR1、PpPR2和PpPR5的表达。发现这些基因的表达水平均显着上调,说明侵染后桃果SAR途径被迅速激活。接下来,本文选用SA类似物苯并噻二唑(benzothiadiazole,BTH)、SA合成抑制剂1-氨基苯并三唑(1-aminobenzotriazole,ABT)和SA进行试验。研究了不同浓度下(0.3、1.0和3.0mmol/L)对P..amygdail离体生长的影响。平板实验表明3.0 mmol/L BTH、ABT和SA显着抑制了P.amygdali菌丝扩展。接着,采用果实接种和qRT-PCR试验,研究了不同浓度(0.3、1.0和3.0mmol/L)SA喷施桃果后P.amygdali的侵染病斑直径和组蛋白H3(histone H3)基因的相对表达水平。发现1.0 mmol/L SA处理后桃果病斑直径最小,病原菌histone H3基因表达量最低,而0.3 mmol/L SA处理无明显效果。说明1.0 mmol/LSA处理效果最好。本文还研究了 1.0 mmol/LSA、BTH和ABT处理桃树枝条、桃果后P.amygdali的侵染能力。枝条接种试验表明BTH和SA处理均显着降低病斑直径,减少发病率,而ABT处理后病斑直径增大。桃果接种试验表明BTH和SA明显提高桃果内源SA含量,降低病斑直径,病原菌histone H3基因表达量显着下降。而ABT抑制内源SA含量,增大病斑直径,病原菌histone H3表达量显着上升,说明SA提高桃果的抗病能力可能与内源SA含量有关。同时通过检测桃果中相对电导率和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分析喷施SA、BTH和ABT后桃果的氧化损伤水平,发现SA和BTH明显降低桃果的相对电导率和MDA含量,而ABT起相反作用,说明SA和BTH能够降低桃果细胞的损伤水平。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研究了 1.0mmol/L SA、BTH和ABT对桃果的活性氧(reactiveoxygenspecies,ROS)代谢、抗病相关酶活和SA途径相关基因的影响。ROS检测结果表明SA和BTH显着增加桃果H2O2和超氧阴离子含量,诱导ROS积累,而ABT抑制了 ROS积累,说明SA和BTH提高桃果的抗病能力和ROS积累有关。抗病相关酶活测定结果显示SA和BTH均可诱导提高桃果中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物酶(POD)、几丁质酶(CHI)、β-1,3葡聚糖酶(β-1,3-GA)和SOD活性,并抑制CAT活性。而ABT则诱导CAT活性,并显着抑制PAL和SOD活性。qRT-PCR结果表明SA和BTH均能增强桃果中SA途径相关基因的表达。而ABT则抑制桃果中PpPAL、Pp WRKY2、PpPR1、PpPR2和PpPR5的表达,说明ABT通过抑制PpPAL的表达来降低桃果的抗病能力。这些结果说明SA能够降低桃果细胞损失水平、诱导ROS积累、调节抗性相关酶活和增强防御基因表达,从而诱导激活桃果的系统获得抗性。本文通过病毒诱导的基因沉默技术(VIGS)分别沉默桃果中的PpICS2和PpNPR1后进行试验,结果表明沉默PpICS2、PpNPR1均能显着抑制桃果内源SA含量,增大病斑直径,显着抑制PR基因的表达,病原菌histone H3基因表达量明显上升。而复施1.0 mmol/LSA能使PR基因的表达上升。说明复施SA能够一定程度上恢复沉默后导致的桃果抗病基因下调。最后本研究还通过农杆菌介导的瞬时过量表达技术在桃果中过量表达PpICS2和PpNPR3并进行了一系列试验,结果发现过量表达PpICS2能够显着增加桃果内源SA含量,减小病斑直径,提高PR基因的表达量,病原菌histone H3基因表达量明显下降。而过量表达PpNPR3后抑制内源SA含量,增大病斑直径,抑制桃果PR基因的表达,病原菌hsitone H3基因表达量明显上升。这些结果表明,PpICS2和PpNPR1能够正调控桃果对P.amygdali的抗病能力,而PpNPR3负调控桃果对P.amygdali的抗病能力。综上所述,SA能够通过降低桃果细胞损伤水平、诱导活性氧积累、调节抗病相关酶活性、增加内源SA含量、并激活SAR信号转导途径来提高桃果对P.amygdali的抗病能力,其中PpICS2和PpNPR1在此途径中起正调控作用。本研究将为绿色防控桃拟茎点霉,激活桃果系统获得抗性提供理论支持。

李生娥[3](2021)在《外源褪黑素诱导采后番茄果实抗病机制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樱桃番茄因其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热量低而深受消费者喜爱。然而,番茄果实极易受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侵染,引起果实采后腐烂。褪黑素是植物进化形成的一种高度保守的小分子色氨酸衍生物,广泛存在于植物组织中,据前人研究报道,褪黑素可参与调控果实生长发育、成熟衰老和胁迫应答等过程。然而,关于褪黑素对樱桃番茄果实品质及病害控制的研究较少,且其作用机制尚不清楚。因此,本文针对采前和采后褪黑素处理对番茄果实采后成熟、品质及果实抗病性进行了系统性研究。主要结果表明:1.采后低浓度(0.05,0.1 mM)的褪黑素处理,延缓了樱桃番茄果实后熟,提高了果实硬度和可溶性固形物(TSS)含量,降低了果实失重率和自然腐烂率,表明低浓度褪黑素延缓了果实成熟,提高了果实贮藏品质。外源褪黑素提高了果实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和抗坏血酸(ASA)含量,增强了果实GSH-ASA循环中关键酶活性,并提高了果实总抗氧化能力(T-AOC),进而降低了果实细胞膜透率和丙二醛(MDA)含量,维持了细胞膜完整性,延缓果实衰老。此外,外源褪黑素主要通过上调L-色氨酸脱羧酶(SlTDC)和N-乙酰-5-羟色胺甲基转移酶(SlASMT)基因相对表达量,促进果实内源褪黑素合成,提高果实内源褪黑素含量,进而调控果实成熟衰老过程。2.外源低浓度褪黑素(0.05,0.1 mM)促进了Botrytis cinerea的菌丝生长,但显着抑制了果实接种Botrytis cinerea的病斑直径,表明褪黑素是通过诱导果实抗病性,抑制Botrytis cinerea对樱桃番茄果实的侵染。褪黑素处理诱导了果实组织中活性氧(ROS)爆发,提高了果实内源水杨酸(SA)含量,却显着抑制了果实内源一氧化氮(NO)含量,同时,对茉莉酸(JA)含量未产生显着影响,表明褪黑素可能主要通过介导ROS和SA信号,启动果实免疫反应,诱导樱桃番茄果实抗病性。同时,褪黑素处理提高了果实NAPDH氧化酶、几丁质酶(CHT)、β-1,3-葡聚糖酶(GLU)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增强了苯丙烷代谢关键酶活性,促进了类黄酮、总酚和木质素积累,提高了樱桃番茄果实抗病性。3.为进一步解析褪黑素诱导樱桃番茄果实抗病是否主要通过介导SA抗病信号,本章选取植物水杨酸合成阻断剂多效唑(PAC)处理樱桃番茄果实。结果表明:褪黑素处理提高了果实NADPH氧化酶活性和相对基因表达量,诱导了初期ROS爆发,提高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和POD酶活性,维持了ROS平衡。然而,相比于褪黑素单独处理,复合处理(褪黑素结合多效唑)对NAPDH氧化酶、SOD和POD酶活性无显着影响,但复合处理可能通过调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抑制了果实初期ROS爆发。此外,褪黑素处理通过抑制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降低果实内源NO含量;且多效唑处理进一步降低了NOS活性和NO含量,表明褪黑素诱导番茄果实免疫反应主要依赖于初期ROS爆发,而非NO信号。褪黑素处理通过上调SlTDC、5-羟色胺-N-乙酰转移酶(SlSNAT)和SlASMT基因相对表达量,提高了果实内源褪黑素含量;与褪黑素处理相比,多效唑处理对于果实内源褪黑素含量并无显着影响,表明果实内源褪黑素合成可能依赖于ROS信号,而于NO信号无关。褪黑素处理提高了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和苯甲酸-2-羟化酶(BA2H)活性,上调了SlPAL5基因相对表达量,提高了果实内源SA含量,诱导了SlWRKY70、SlPAD4、SlNPR1、SlTGA5、SlPR1和SlPR2基因相对表达量,提高了CHT和GLU酶活性和相对基因表达量,同时,抑制了果实灰霉病病斑直径和自然腐烂率;然而,相比于褪黑素单独处理,复合处理主要通过抑制BA2H酶活性和SlPAL5基因表达,降低了果实内源SA累积,显着抑制了SA信号通路中关键基因表达,降低了CHT和GLU酶活性,并伴随着果实病害加重。表明褪黑素主要通过介导SA抗病信,激活果实系统获得抗性,提高果实抗病性。4.采前不同时期喷洒褪黑素均提高了贮藏期樱桃番茄果实的TSS含量,降低了TA含量,抑制了果实硬度和失重率下降,并延缓了果实转色,降低了果实灰霉病病斑直径。果实生长发育前期(幼果期、膨大前期)喷洒褪黑素增强了贮藏期果实呼吸强度,加重了果实自然腐烂;而果实发育后期(膨大后期、采前两天)喷洒褪黑素减弱了贮藏期果实呼吸强度,降低了果实自然腐烂,且果实膨大后期喷洒褪黑素处理,对果实呼吸强度和自然腐烂的抑制最为显着。同时,果实膨大后期喷洒褪黑素处理,提高果实贮藏品质及降低果实自然腐烂的效果,均优于采后褪黑素浸泡处理。因此,为进一步揭示樱桃番茄果实膨大后期喷洒褪黑素对采后果实病害控制的机理,本章主要针对果实主要的抗病信号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采前褪黑素处理增强了采后果实T-AOC能力,维持了细胞膜完整,延缓果实衰老;上调了SlSNAT和SlASMT基因表达量,增加了内源褪黑素含量;提高了贮藏前期NADPH氧化酶活性,诱导了果实ROS爆发;上调了SlICS基因表达,提高了SA含量;同时,上调了SlWRKY70、SlPAD4、SlNPR1、SlTGA2.2、SlTGA5、SlPR1、SlPR2、SlPR5基因相对表达量,增加了CHI和GLU酶活性;而在整个贮藏期间NO含量显着低于对照,说明采前褪黑素主要通过诱导ROS爆发,启动下游SA抗病信号通路,激活果实系统获得抗性,提高了采后果实抗病性。同时,采前褪黑素处理,提高了贮藏期果实PAL、肉桂酸-4-羟化酶(C4H)和4-香豆酸-辅酶A连接酶(4CL)酶活性,促进了类黄酮、总酚和木质素积累,提高了采后樱桃番茄果实抗病性。5.转录组学结果表明,采前褪黑素处理诱导了与果实抗病相关代谢通路,主要包括苯丙烷代谢,植物激素信号转导,植物-病原物相互作用、MAPK信号转导及黄酮类物质合成代谢;而且褪黑素处理可能通过胞内Ca2+信号,调节ROS和NO平衡,诱导细胞敏化反应。同时SlNPR1、SlTGA7和SlPR1被富集到SA信号转导通路中并显着上调,且在苯丙烷代谢通路中,大部分差异基因主要被富集于木质素合成代谢通路上。综上所述,外源褪黑素提高番茄果实抗病,主要与维持果实硬度、调整果实呼吸强度,延缓果实成熟有关;与增强果实GSH-ASA循环代谢活性和果实抗氧化酶活性,维持细胞膜完整,延缓果实衰老有关;并与诱导贮藏初期ROS爆发,提高SA含量,启动SA抗病信号通路,促进PRs、CHI和GLU等抑菌蛋白积累有关;与激活苯丙烷代谢,提高抗菌物质积累等有关。

张静茹[4](2020)在《壳聚糖复合硅酸钠处理对冬枣抗病性诱导机制的研究》文中指出由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引起的黑斑病是采后冬枣贮藏中的一种主要病害。本研究以冬枣为试材,壳聚糖(chitosan,CTS)复合不同浓度的硅酸钠(10 mmol/L、40 mmol/L和160 mmol/L Na2SiO3)涂膜处理冬枣,接种链格孢菌(A.alternata),筛选出果实抗病性诱导效果的最佳浓度。再用最佳处理浓度结合二苯基氯化碘盐(diphenyleneiodonium,DPI)处理冬枣后,通过系统分析病原菌侵染过程中的物质代谢、抗病相关酶活性和防卫基因表达,从而探索H2O2信号在CTS+Na2SiO3涂膜处理对枣果实抗病过程中的作用,探究CTS+Na2SiO3诱导枣果实抗病性的可能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离体条件下,1%CTS可明显抑制A.alternata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复合Na2SiO3后,随着Na2SiO3浓度增大,对A.alternata抑制效果越强。进一步研究表明,CTS+Na2SiO3严重破坏了A.alternata的细胞质膜完整性,增加了膜电导率、核酸和可溶性蛋白的渗出。电镜下观察到CTS+Na2SiO3处理使A.alternata孢子表面变形塌陷,菌丝体褶皱变形、断裂。2、采后CTS+Na2SiO3涂膜处理能够有效的控制枣果实的病斑扩展,其效果优于单一的CTS涂膜处理,而且复合处理对保持枣果实的贮藏品质有益。结果表明,Na2SiO3浓度过大反而会降低贮藏效果。1%CTS+40 mmol/L Na2SiO3处理贮藏品质最佳,贮藏22 d后,腐烂率为5.05%,而对照组为16.55%。CTS+Na2SiO3处理显着降低了枣果实病斑直径扩展,激活了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肉桂酸4-羧化酶(C4H)、4-香豆酰-辅酶A连接酶(4CL)、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使得总酚、类黄酮、木质素含量增加。进一步研究表明,CTS+Na2SiO3处理还促进了接种前期冬枣中O2-·产生速率和H2O2含量的积累,提高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接种后期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而抑制了接种前期CAT的活性;复合处理诱导了病程相关蛋白几丁质酶(CHI)、β-1,3葡聚糖酶(GLU)活性。这证明,CTS+Na2SiO3抵御采后冬枣黑斑病的侵染可能是通过诱导果实苯丙烷代谢、活性氧代谢以及提高抗病相关蛋白活性来实现的。3、为了研究H2O2作为信号分子在CTS+Na2SiO3诱导枣果实抗病性中的作用,用NADPH氧化酶(NOX)抑制剂DPI与CTS+40 mmol/L Na2SiO3复合处理阻断冬枣细胞内H2O2产生。结果表明,CTS+40 mmol/L Na2SiO3+DPI处理冬枣后,冬枣的病斑直径明显变大,贮藏第22 d时,比CTS+40 mmol/L Na2SiO3处理组高54.69%。进一步研究表明,DPI复合处理组一方面抑制了冬枣NOX、SOD、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POD活性及CAT贮藏后期活性,降低了抗坏血酸(As A)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抑制了ROS代谢,导致H2O2含量降低;另一方面抑制了CHI、GLU、POD和PAL等病程相关蛋白活性。4、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试验结果表明,CTS+Na2SiO3处理96 h内,冬枣Mn SOD、CAT与APX3表达下调,果实组织中的O2-·和H2O2含量升高,抗性相关蛋白PPO、PAL表达上调。复合DPI后,冬枣中APX3表达上调,PPO、PAL表达下调,CHI1与POD1基因表达与其他两组没有差异。说明冬枣抗病性的提高与诱导前期H2O2积累和抗病基因的表达相关。但在此期间,可能是由于基因表达和酶活性表现的时空差异,果实组织中的SOD、CAT、APX、PPO、PAL、CHI、GLU和POD活性变化与基因的表达量的变化趋势不完全相符。综上所述,CTS+Na2SiO3处理诱导采后冬枣果实组织中的ROS积累,相关抗性蛋白活性增强,并且提高了早期活性氧代谢关键酶基因的表达及酶活性。H2O2可能作为信号分子参与CTS+Na2SiO3处理对冬枣果实的抗病性诱导。

张一冉[5](2020)在《脱落酸参与水杨酸诱导李果实抗冷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李果实是冷敏型果实,在不适低温下会发生冷害现象,使果蔬贮藏品质下降,限制了低温技术的应用。近年来利用小分子信号物质增强果实抗冷性,有操作方便、绿色安全、成本低廉、效果稳定等优点。本研究以黑玻珀李果实作为材料,通过研究水杨酸(salicylic acid,SA)、脱落酸(abscisic acid,ABA)浸泡处理李果实后冷害指数及冷害发生率、总酚及抗坏血酸含量、超氧阴离子产生速率、丙二醛含量、H2O2含量、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的活性、内源激素(SA、ABA)含量等指标的影响,探究其对抗冷性的作用,明确ABA是否参与SA提高李果实的抗冷机制中,以及H2O2或抗氰呼吸途径是否参与SA和ABA调节采后李果实低温耐受性过程中。1.为研究SA提高李果实抗冷能力过程中ABA的作用。分别采用SA、47.0μmol/LABA、5.0mmol/L 的 Na2WoO4、1.0mmol/L SA 结合 5.0mmol/L 的Na2WoO4处理、以及蒸馏水为对照组浸泡30min。对上述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SA、ABA处理延缓果实冷害的发生,提高其活性氧代谢清除能力抗氧化酶能力及活性氧代谢清除酶活性,促进内源激素的合成。Na2WoO4、SA结合Na2WoO4处理组提高抗冷能力及内源激素含量的能力均低于对照组。说明SA和ABA可以延缓李果实的冷害,提高其抗冷性和活性氧代谢能力,并且SA对ABA可能存在单独作用机制。Na2WoO4显着抑制李果实的抗冷性,且该作用不受SA的影响,表明SA提高李果实抗冷性依赖于ABA。2.为研究H2O2是否参与SA和ABA调节采后李果实低温耐受性过程中。分别采用、1.0mmol/L SA 结合 50.0μmol/LDPI、47.0μmol/LABA 结合 50.0μmol/L DPI、5.0mmol/LNa2WoO4结合、12.5μmol/LH2O2、蒸馏水为对照组浸泡 30min。对上述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SA、ABA处理结果以上述结果一致,H2O2可有效提高果实抗冷性。而SA结合DPI、ABA结合DPI、Na2WoO4结合H2O2对果实抗冷性起到了抑制作用。表明SA、ABA提高李果实抗冷能力都对H2O2这一第二信使存在依赖作用。Na2WoO4结合H2O2处理组的结果显示,抑制ABA合成后外源H2O2无法促进第二信使传递抗冷信号。阻断ABA合成所产生的低温耐受性下降的效果无法被外源H2O2恢复,H2O2不是ABA抗冷信号网络中唯一的关键因子。3.为研究抗氰呼吸是否参与SA和ABA调节采后李果实低温耐受性的过程中。分别采用 1.0mmol/L SA、47.0μmol/LABA、1.0mmol/L SA 结合4.0mmol/L SHAM、47.0μmol/L ABA 结合 4.0mmol/L SHAM、5.0mmol/L Na2WoO4 结合5.0mmol/L丙酮酸、蒸馏水为对照组浸泡30min。对上述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SA结合SHAM对果实抗冷性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抗氰呼吸参与到了 SA和ABA所诱导的采后果实抗冷信号网络中,但试验结果显示水杨酸信号产生的效应对抗氰呼吸途径的依赖性高于ABA信号。ABA对上述指标的处理结果优于ABA结合SHAM,部分优于Na2WoO4结合丙酮酸处理组,表明ABA的抗冷效应部分依赖于抗氰呼吸,但并非完全限制性因素,ABA诱导的抗冷能力增加可能还存在抗氰呼吸之外的其它限制因素。

徐文雅[6](2020)在《伞形花内酯处理对‘徐香’猕猴桃果实采后品质及抗病性的影响》文中指出美味猕猴桃‘徐香’是浙江省主要栽培的猕猴桃品种之一,采后软化快,病害频发。其中由灰霉菌引起的灰霉病是猕猴桃采后发生的主要病害之一。本试验以美味猕猴桃‘徐香’为实验材料,研究了0.5 mg/mL和1.0 mg/mL伞形花内酯处理对猕猴桃常温低温贮藏下果实品质的影响和对损伤接种灰霉菌后猕猴桃灰霉病的控制效果和抗病性的影响,以及伞形花内酯对灰霉菌菌落扩展和孢子萌发率的影响,以期为采后猕猴桃的贮藏保鲜和抗病机理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0.5 mg/mL和1.0 mg/mL伞形花内酯处理均能有效降低常温贮藏下猕猴桃果实的腐烂率,延缓了果实硬度和叶绿素含量的下降;0.5 mg/mL伞形花内酯处理能够显着抑制可溶性固形物(SSC)的上升和可滴定酸(TA)含量的下降,抑制猕猴桃果实贮藏前期可溶性糖的上升,显着延缓果实中维生素C(Vc)下降,维持较高的Vc含量。说明适宜浓度的伞形花内酯处理能够延缓常温贮藏下猕猴桃品质的下降,有助于保持猕猴桃果实较高的商业价值。2、两个不同浓度伞形花内酯处理均能够显着延缓低温贮藏下猕猴桃果实硬度的下降、可溶性固形物(SSC)和可溶性糖的上升;0.5 mg/mL伞形花内酯处理能够有效缓解叶绿素含量下降的速率,也能显着维持低温贮藏下猕猴桃果实维生素C(Vc)的含量。说明适宜浓度的伞形花内酯能够延缓低温贮藏下猕猴桃的成熟衰老,维持果实较好的品质。3、0.5 mg/mL和1.0 mg/mL伞形花内酯均能有效抑制灰霉菌孢子的萌发和体外菌落直径的生长,还能够抑制损伤接种灰霉菌猕猴桃果实病斑面积的扩张,伞形花内酯处理使损伤接种灰霉菌猕猴桃果实中防御相关酶的活性如几丁质酶(CHT)、β-1,3葡聚糖酶(GLU)、苯丙氨酸解氨酶(PAL)、4-香豆酰辅酶A连接酶(4CL)、过氧化物酶(POD)和多酚氧化酶(PPO)等显着提高,抗性物质包括总酚、类黄酮、木质素和贮藏前中期富含羟脯氨酸糖蛋白(HRGP)等的含量得到累积,同时,伞形花内酯处理降低了脂氧合酶(LOX)活性,提高了过氧化氢酶(CAT)活性,0.5 mg/mL伞形花内酯处理显着提高了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和贮藏中后期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而且伞形花内酯处理能够有效抑制超氧阴离子(O2-)产生速率、过氧化氢(H2O2)含量的上升和丙二醛(MDA)的积累。说明适宜浓度的伞形花内酯处理能够有效控制猕猴桃灰霉病的发生,诱导提高猕猴桃果实的抗氧化活性和抗病性。

卞文怡[7](2019)在《微胶囊化水杨酸对苹果采后青霉病的诱导抗病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青霉病是造成采后果实严重损害的真菌性病害之一。水果受到青霉病感染会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其中最为严重的是苹果。在采后贮藏和运输过程中,苹果易感染扩展青霉引起的青霉病。因此,本论文先通过β-环糊精(β-Cyclodextrin,β-CD)对水杨酸(Salicylic acid,SA)微胶囊化,再以“红富士”苹果为材料,研究SA和β-CD微胶囊化水杨酸(Microencapsulated salicylic acide,SAM)对苹果采后青霉病的防治及诱导抗病机理。在体外实验中,测定10-200 mg/L SA及含有相同SA含量的SAM对扩展青霉的直接抑菌能力。在苹果体内实验中,通过在不同处理方式、接种时间、不同浓度下筛选出防治效果适宜的处理条件,通过测定苹果的生理生化指标如品质、抗氧化酶、防御性酶,研究SA、SAM对苹果采后青霉病的抗性诱导机制,为SA更好地应用于防治苹果青霉病提供理论基础。研究结果如下:(1)使用β-CD微胶囊化SA,采用分子包合的方法制得SAM,SA包埋率为90%,装载率可达到30%,通过透射电镜检测SAM为微米级。(2)在体外抑菌实验中,10-200 mg/L SA和含有相同质量SA的SAM对扩展青霉的抑菌能力相同。结果说明微胶囊化对SA抑制扩展青霉的生长无负面影响,且SAM和SA抑菌与浓度呈现正相关。(3)在体内抗病实验中,SA、SAM对苹果青霉病的抗性比苹果灰霉病更为有效。在SA处理组中,低浓度10 mg/L SA反而有诱发苹果青霉病,损伤时间24 h比12 h后接种防治效果更有效。在SAM处理组中,微胶囊化改善了低浓度SA诱发青霉病。筛选得到适宜的浓度为50 mg/L SA和165 mg/L SAM,处理方式为损伤接种,诱导时间为24h。(4)在苹果采后品质实验中,50 mg/L SA及165 mg/L SAM处理可维持采后苹果的果实硬度,SSC含量,提高了总酚含量以及DPPH清除率、增强了采后苹果的抗氧化性,保持采后苹果的品质,提高了采后苹果对青霉病的抗性。(5)在苹果采后诱导抗病实验中,50 mg/L SA及165 mg/L SAM诱导采后苹果对扩展青霉的抗病,主要通过抑制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提高过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调控了苹果的抗氧酶体系。同时,SA和SAM处理组诱导苹果提高防御性酶体系中的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物酶(POD)的酶活性、促进相关病呈类β-1,3葡聚糖酶(GLU)活性增加,从而减少了苹果体内丙二醛(MDA)的含量,诱导采后苹果增强对扩展青霉的抗性。(6)SAM、SA处理“红富士”苹果,增强了苹果抗青霉病能力,其中SAM处理表现出更强诱导苹果的抗病性。通过酶活测定变化,结果表明SAM处理比SA处理更能提高苹果果实的抗氧化酶体系中SOD活性和防御酶体系中PAL活性,诱导病呈类酶GLU的增多,从而导致SAM处理强于SA处理诱导采后苹果产生抗青霉病。

伍冬志[8](2019)在《基于还原势和WRKY转录因子调控的草莓果实绿色诱导抗病性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草莓果实因具有颜色鲜艳、柔软多汁、酸甜可口和营养丰富等优质特点,广受消费者的喜爱。相较于大多数水果而言,由于草莓果实含水量高,采后生理代谢旺盛,因此极易遭受病原真菌的侵染而发生腐烂变质,极不利于贮藏保鲜。目前,国内外主要依靠低温和化学杀菌剂延长果蔬的货架期,但随着人们绿色环保意识的加强以及病原菌耐药性的上升,化学杀菌剂的使用受到质疑,研发新型绿色有效的保鲜技术迫在眉睫。本论文以“丰香”草莓为试验材料,研究典型绿色激发子β-氨基丁酸(BABA)和苯丙噻唑硫代乙酸甲酯(BTH)处理抑制草莓果实腐烂变质的效果,通过关注草莓果实内部活性氧代谢和还原势的变化,探讨BABA和BTH处理诱导抗病的调控机理,并利用转录组学进一步研究了BABA处理草莓果实WRKY转录因子诱导抗病性机制,以期为BABA和BTH在草莓果实采后的抗病应用提供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研究了BABA和BTH处理对采后草莓果实腐烂及活性氧代谢的调控作用。结果发现10 mmol/L BABA和0.1 mmol/L BTH处理可以缓解草莓果实中AsA、TA、TSS的降解,维持较高的总酚含量、DPPH自由基清除率和总还原力,同时,10 mmol/L BABA和0.1 mmol/L BTH处理可以抑制MDA的积累和LOX活性的上升,从而防止草莓果实的膜脂过氧化,此外BABA和BTH处理还可通过调控SOD、CAT和APX等氧化代谢相关酶的活性和GSH等抗氧化物质的含量来抑制贮藏期间H2O2等活性氧物质的积累,这表明BABA和BTH处理可以通过提高草莓果实的抗氧化能力来降低腐烂率。(2)研究了BABA处理对采后草莓果实贮藏品质和内部还原势的影响。结果表明10 mmol/L BABA处理有效降低了草莓果实的发病率,促进了NO和SA还原性信号分子的积累,提高了PPP途径关键酶G6PDH和6PGDH活性和NADPH含量以及GSH-AsA循环GSH含量,促进了抗病相关基因PRs基因的表达,NADPH含量上升为果实体内提供了更多的还原力,这表明BABA处理可以显着提高果实的内部还原势。使用PPP途径的抑制剂6-AN处理草莓果实发现,6-AN处理抑制了NO、SA的积累和PPP途径关键酶的活性,使得果实内部还原势降低,导致了草莓果实发病率上升,PRs基因表达量下降。这些结果说明,BABA处理能诱导草莓果实细胞内还原势升高,从而有利于抗病。(3)研究了BTH处理采后草莓果实还原势和抗病性的调控作用。结果表明0.1mmol/L BTH处理有效降低了草莓果实的发病率和病斑直径,通过测定抗病相关基因FaPR1、FaPR5、FaCHI-1和Faβglu的表达量发现:0.1 mmol/L BTH+病原菌处理组的基因表达量在贮藏期间一直处于较高水平,单一0.1 mmol/L BTH处理组在贮藏前期果实PRs表达量较低,与对照组无显着差异,但在贮藏后期草莓果实发病率上升后,四个基因的表达量迅速上升至BTH+病原菌处理组水平,而单一接种组的PRs表达量仅在前期快速升高,之后不断下降。这表明,0.1mmol/L BTH处理是通过Priming机制诱导草莓果实抗病,仅在草莓果实受到病菌侵染后才触发产生抗病效果,并能触发较强的抗病效果。(4)从转录水平研究了BABA处理、病原菌接种处理和BABA+病原菌接种处理对草莓果实采后的诱导抗病响应。BABA处理可有效诱导AsA-GSH循环关键基因、活性氧代谢酶系统关键基因、谷胱甘肽合成途径关键基因的上升,从而提高果实还原势,并发现BABA处理和病原菌接种处理可以通过调控不同的WRKY转录因子来诱导PRs基因的表达。这说明10 mmol/L BABA诱导的Priming反应与直接病原菌接种诱导的抗病模式调控机制在分子层面存在一定差异,为之后BABA应用于采后草莓果实的抗腐保鲜提供了分子生物学依据。

郑剑[9](2018)在《中短波紫外辐照和草酸处理对去壳竹笋冷藏下的保鲜效果及其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竹笋是一种营养丰富、有益健康的传统蔬菜,是竹子地下竹鞭上萌发分化而成的芽。然而,竹笋采后保鲜十分困难,会因为组织的快速木质化和褐变导致食用品质下降。目前,采用UV-B和UV-C辐照或草酸处理能够有效延缓一些果蔬的成熟衰老,降低腐烂、缓解冷害、抑制褐变、提高营养价值和保持较好的感官品质,但有关UV-B/C辐照或草酸处理在竹笋采后保鲜方面的应用研究报道少。本研究以去壳高节笋和马蹄笋为研究材料,经过8.0kJ m-2UV-B辐照处理高节笋,3.0kJ m-2UV-C辐照处理马蹄笋,以未经辐照处理的竹笋为对照,或将高节笋、马蹄笋在5mM草酸中浸泡10min,以在浸水10 min为对照,研究UV辐照或草酸处理对两种竹笋的品质、木质素代谢、抗氧化系统以及关键酶基因表达的影响,探究UV辐射或草酸处理对竹笋采后保鲜的效应及其机制。主要结果如下:1、UV-B或UV-C辐照处理显着降低了去壳高节笋和马蹄笋的呼吸速率和乙烯生成速率,延缓了硬度上升和还原糖、木质素以及纤维素的累积,抑制了总糖、游离氨基酸、可溶性蛋白质和抗坏血酸含量的下降,提高了类黄酮和总酚含量,降低了和失重率和腐烂率;同时,显着提高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的活性及其编码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抑制了超氧阴离子(02.-)产生速率和过氧化氢(H2O2)的含量的上升,显着抑制了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和及其基因的相对表达量,降低了丙二醛(MDA)含量和相对电导率,从而有助保持去壳高节笋和马蹄笋的细胞膜完整性,抑制褐变发生;UV-B和UV-C辐照处理显着抑制了冷藏期间去壳高节笋和马蹄笋中的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肉桂醇脱氢酶(CAD)、过氧化物酶(POD)和4-香豆酸CoA连接酶(4CL)活性及其编码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从而有效延缓了竹笋的木质化进程。2、草酸处理显着抑制了冷藏期间去壳高节笋和马蹄笋的呼吸速率和乙烯产生速率,延缓了总糖、游离氨基酸、可溶性蛋白质和抗坏血酸含量的下降,抑制了失重率的上升,提高了类黄酮含量,降低了腐烂率;草酸处理提高了冷藏期间去壳高节笋和马蹄笋中SOD、CAT和APX活性,并上调了SOD、CAT的表达;抑制了O2·-产生速率和H202含量上升,抑制了 PPO活性及其基因的表达,降低了 MDA含量和相对电导率,从而有助保持竹笋组织细胞膜的完整性,抑制酶促褐变。另外,草酸处理抑制了冷藏期间去壳高节笋和马蹄笋的PAL、4CL、CAD和POD的活性和及其基因表达,从而延缓了竹笋的木质化进程。上述结果表明:适当剂量的UV-B/C辐照处理或和草酸处理能够有效调控冷藏条件下去壳竹笋的木质素代谢和抗氧化系统,从而延缓采后竹笋老化及品质下降。两种处理可作为竹笋保鲜的新方法,具有较大应用前景。

马楠[10](2018)在《采后处理对贡梨贮藏品质及生理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疆贡梨果实硕大,黄亮美观,皮薄多汁,味浓甘甜,在全国备受欢迎。但是采后在贮藏和运输中,贡梨容易产生失水,营养损失,表皮锈斑等不良现象,严重影响果实品质,产生巨大的经济损失且已成为影响贡梨采后贮藏的关键技术难题。本文以不同成熟度阿克苏贡梨为试验材料,研究贮藏过程中1-MCP处理、DPA处理、BHT处理对贡梨贮藏品质及生理的影响,为采后贡梨保鲜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1-MCP、DPA、BHT对不同成熟度贡梨进行处理,置于冷库-2℃~1℃,RH90%~95%条件下,测定果实品质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1-MCP处理能够较好的保持果实的色泽,降低呼吸强度且对成熟度无影响;三种处理都能延缓果实硬度、SSC含量、Vc含量的下降,抑制果实相对电导率升高且以成熟度Ⅱ果实1-MCP处理最优;能够减少果实的失重且以成熟度Ⅰ果实1-MCP处理最优。但对两种成熟度TA含量无显着影响;利用1-MCP对成熟度Ⅱ贡梨果实进行采后处理,冷藏160 d后观察室温条件下的货架期保鲜情况,结果表明:1-MCP处理可有效保持果实色泽、硬度、SSC含量,降低失重。2.以不同成熟度贡梨果实为试材,经1-MCP处理果实,置于冷库-2℃~1℃,RH90%~95%条件下贮藏,通过研究其贮藏180 d中相关酶活变化,结果表明:1-MCP处理可以抑制果实MDA含量以及H2O2含量的积累且对不同成熟度果实无影响;可降低果实O2-·产生速率的上升,保持果实SOD、CAT、POD、APX活性且对成熟度Ⅱ果实的效果更明显。3.以不同成熟度贡梨果实为试材,经1-MCP处理果实,于冷库-2℃~1℃,RH 90%~95%条件下,通过研究其贮藏180 d中表皮褐变相关的影响,结果表明:1-MCP处理可以降低PPO活性的上升,保持PAL、GLU、CHT活性且对成熟度Ⅱ效果好;同时,通过研究成熟度Ⅱ果实冷藏120 d锈斑病相关变化,结果表明:1-MCP处理可以抑制果实总酚含量积累,降低果实α-法尼烯和共轭三烯含量的上升,从而增强果实抗病性。

二、超声波结合水杨酸处理对采后鸭梨抗病性影响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超声波结合水杨酸处理对采后鸭梨抗病性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2)水杨酸诱导桃果抗桃拟茎点霉侵染的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前言
    1 桃拟茎点霉的研究进展
    2 植物抗病性研究进展
        2.1 植物抗病性分子机制
        2.2 植物抗病性生理生化机制
        2.3 植物抗病性诱导因子
    3 水杨酸的研究进展
        3.1 水杨酸概述及生理功能
        3.2 水杨酸在植物体内的生物合成
        3.3 水杨酸信号转导途径的转录因子
        3.4 水杨酸可以延长果实的储藏期
        3.5 水杨酸可以增强果实的抗逆性
        3.6 水杨酸的抗病机理
    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一章 外源化学物质诱导桃果抗桃拟茎点霉的作用
    1 实验材料
        1.1 植物材料
        1.2 实验菌株
        1.3 化学物质
        1.4 生化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病原菌的活化与鉴定
        2.2 桃果实致病性测定
        2.3 桃果实电导率的测定
        2.4 桃果抗性相关防御酶系活力测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外施多种化学物质诱导桃果抗P.amygdali
        3.2 外施多种化学物质影响桃果电导率
        3.3 外施多种化学物质对桃果抗病相关酶系的影响
    4 讨论
第二章 水杨酸诱导桃果抗桃拟茎点霉的机制
    1 实验材料
        1.1 植物材料
        1.2 实验菌株
        1.3 化学物质
        1.4 生化试剂
        1.5 引物合成与测序
    2 实验方法
        2.1 平板抑菌试验
        2.2 致病性测定
        2.3 活性氧(ROS)的检测
        2.4 氧化损伤的检测
        2.5 水杨酸含量测定
        2.6 桃果抗性相关防御酶系活力测定
        2.7 桃果PpNPR1、PpNPR3及PpICS2序列克隆
        2.8 VIGS载体构建
        2.9 构建瞬时过量表达载体
        2.10 农杆菌重悬浮并侵染植物
        2.11 实时荧光定量PCR
        2.12 提取烟草总蛋白
        2.13 Western blot检测
    3 结果与分析
        3.1 桃果SAR途径响应P.amygdali侵染
        3.2 SA、BTH和ABT对P.amygdali菌丝扩展和分生孢子器的影响
        3.3 SA、BTH和ABT对桃果、枝抗P.amygdali的影响
        3.4 外施SA、BTH和ABT对桃果活性氧、抗性酶系和SA途径影响
        3.5 沉默PpNPR1、PpICS2对桃果生理、抗P.amygdali和SA途径影响
        3.6 过量表达PpNPR3、PpICS2对桃果生理、抗P.amygdali和SA途径影响
    4 讨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外源褪黑素诱导采后番茄果实抗病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植物褪黑素
        1.1.1 植物体内褪黑素合成及分解代谢
        1.1.2 果实中褪黑素含量及其影响因素
        1.1.3 果实中褪黑素的节律变化
        1.1.4 采前褪黑素对果实成熟及品质的影响
        1.1.5 外源褪黑素对采后果实品质及成熟衰老的影响
        1.1.6 褪黑素处理对采后果实抗冷性的影响
        1.1.7 褪黑素处理对采后果实抗病性的影响
        1.1.8 展望
    1.2 番茄及其采后病害
        1.2.1 番茄概述
        1.2.2 番茄的采后主要病害
        1.2.3 番茄灰霉病的控制
    1.3 研究背景、技术路线和主要研究内容
        1.3.1 研究背景
        1.3.2 技术路线
        1.3.3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外源褪黑素对番茄采后果实品质的影响
    2.1 前言
    2.2 实验材料与设备
        2.2.1 实验材料
        2.2.2 主要实验试剂
        2.2.3 主要仪器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番茄果实的处理
        2.3.2 果实成熟度的测定
        2.3.3 果实自然腐烂的测定
        2.3.4 果实呼吸速率的测定
        2.3.5 果实硬度、失重、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滴定酸含量的测定
        2.3.6 取样
        2.3.7 果实细胞膜透率和MDA含量的测定
        2.3.8 果实抗氧化物质及总抗氧化能力测定
        2.3.9 果实抗氧化酶活性测定
        2.3.10 果实内源褪黑素含量测定
        2.3.11 褪黑素合成代谢相关基因的RT-q PCR定量分析
        2.3.12 数据分析
    2.4 结果与分析
        2.4.1 不同浓度褪黑素处理对番茄果实成熟的影响
        2.4.2 褪黑素处理对番茄果实自然腐烂的影响
        2.4.3 褪黑素处理对番茄果实呼吸速率、硬度、失重率、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滴定酸含量的影响
        2.4.4 褪黑素处理对番茄果实细胞膜透率和MDA含量的影响
        2.4.5 褪黑素处理对番茄果实抗氧化物质、抗氧化酶及总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2.4.6 褪黑素处理对番茄果实内源褪黑素含量及合成代谢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2.5 讨论
    2.6 小结
第3章 外源褪黑素对采后番茄果实抗灰霉病的影响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与设备
        3.2.1 实验材料
        3.2.2 主要实验试剂
        3.2.3 主要仪器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体外条件下褪黑素对灰葡萄孢生长的测定
        3.3.2 番茄果实的处理
        3.3.3 果实接种灰葡萄孢病斑直径的测定
        3.3.4 取样
        3.3.5 果实表皮组织中超氧阴离子、过氧化氢和一氧化氮含量的测定
        3.3.6 果实表皮组织中水杨酸和茉莉酸含量的测定
        3.3.7 果实表皮组织中ROS代谢关键酶活测定
        3.3.8 果实表皮中苯丙烷代谢关键酶活测定
        3.3.9 果实表皮中类黄酮、总酚、木质素含量的测定
        3.3.10 果实表皮组织中病程相关蛋白酶活性的测定
        3.3.11 数据分析
    3.4 结果与分析
        3.4.1 褪黑素对灰葡萄孢生长的影响
        3.4.2 褪黑素对番茄果实灰霉病的影响
        3.4.3 褪黑素对果实主要抗病信号的影响
        3.4.4 褪黑素对果实抗性酶的影响
        3.4.5 褪黑素对果实苯丙烷代谢的影响
        3.4.6 褪黑素对果实病程相关蛋白酶活性的影响
    3.5 讨论
    3.6 小结
第4章 外源褪黑素介导番茄果实水杨酸抗病信号途径的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材料与设备
        4.2.1 实验材料
        4.2.2 主要实验试剂
        4.2.3 主要仪器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果实处理
        4.3.2 果实损伤接菌
        4.3.3 果实自然腐烂的测定
        4.3.4 取样
        4.3.5 果实表皮中超氧阴离子、过氧化氢含量和NADPH氧化酶活性的测定
        4.3.6 果实表皮中一氧化氮含量和一氧化氮合酶活性的测定
        4.3.7 果实表皮中褪黑素含量的测定
        4.3.8 果实表皮中水杨酸含量及合成代谢关键酶活性的测定
        4.3.9 果实表皮中病程相关蛋白酶活性的测定
        4.3.10 果实表皮中抗氧化酶活性的测定
        4.3.11 基因的RT-qPCR定量分析
        4.3.12 数据分析
    4.4 结果与分析
        4.4.1 多效唑处理浓度筛选
        4.4.2 褪黑素和多效唑处理对果实灰霉病病斑直径的影响
        4.4.3 褪黑素和多效唑处理对果实自然腐烂率的影响
        4.4.4 褪黑素和多效唑处理对果实ROS的影响
        4.4.5 褪黑素和多效唑处理对果实NO的影响
        4.4.6 褪黑素和多效唑处理对果实内源褪黑素的影响
        4.4.7 褪黑素和多效唑处理对果实水杨酸的影响
        4.4.8 褪黑素和多效唑处理对果实SA抗病信号通路中关键基因表达的影响
        4.4.9 褪黑素和多效唑处理对果实CHT和 GLU酶活性和基因表达的影响
        4.4.10 褪黑素和多效唑处理对果实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4.5 讨论
    4.6 小结
第5章 采前喷洒褪黑素对番茄采后果实品质和抗病性的影响
    5.1 前言
    5.2 实验材料与设备
        5.2.1 实验材料
        5.2.2 主要实验试剂
        5.2.3 主要仪器设备
    5.3 实验方法
        5.3.1 褪黑素喷洒番茄植株
        5.3.2 果实表皮色度的测定
        5.3.3 果实呼吸速率的测定
        5.3.4 果实硬度、失重、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滴定酸含量测定
        5.3.5 果实损伤接菌
        5.3.6 果实自然腐烂的测定
        5.3.7 取样
        5.3.8 果实细胞膜透率和MDA含量的测定
        5.3.9 果实抗氧化物质及总抗氧化能力测定
        5.3.10 果实抗氧化酶活力测定
        5.3.11 果实内源褪黑素含量测定
        5.3.12 果实表皮超氧阴离子、过氧化氢、一氧化氮和水杨酸含量的测定
        5.3.13 果实表皮NADPH氧化酶活性的测定
        5.3.14 果实表皮病程相关蛋白酶活性的测定
        5.3.15 果实表皮苯丙烷代谢关键酶活性的测定
        5.3.16 果实表皮抗菌物质含量的测定
        5.3.17 基因的RT-qPCR定量分析
        5.3.18 数据分析
    5.4 结果与分析
        5.4.1 采前褪黑素处理对采后果实色度的影响
        5.4.2 采前褪黑素处理对采后果实品质的影响
        5.4.3 采前褪黑素处理对采后果实灰霉病病斑直径的影响
        5.4.4 采前褪黑素处理对采后果实自然腐烂的影响
        5.4.5 采前褪黑素处理对采后果实细胞膜透率和 MDA 含量的影响
        5.4.6 采前褪黑素处理对采后果实抗氧化酶和抗氧化物质的影响
        5.4.7 采前褪黑素处理对采后果实内源褪黑素的影响
        5.4.8 采前褪黑素处理对采后果实抗病信号的影响
        5.4.9 采前褪黑素处理对采后果实SA抗病信号通路关键基因表达的影响
        5.4.10 采前褪黑素处理对采后果实CHT和GLU活性的影响
        5.4.11 采前褪黑素处理对采后果实苯丙烷代谢关键酶的影响
        5.4.12 采前褪黑素处理对采后果实类黄酮、总酚和木质素含量的影响
    5.5 讨论
    5.6 小结
第6章 采前喷洒褪黑素对番茄采后果实抗病性激活的转录组学分析
    6.1 前言
    6.2 实验材料
        6.2.1 实验材料
        6.2.2 主要实验试剂
    6.3 实验方法
        6.3.1 褪黑素处理番茄植株
        6.3.2 取样
        6.3.3 番茄果皮RNA提取和质量检测
        6.3.4 cDNA文库构建及质量检测
        6.3.5 基础生信分析
    6.4 结果分析
        6.4.1 RNA质量检测分析
        6.4.2 转录本测序结果分析
        6.4.3 转录组分析采前褪黑素处理对果实基因表达的影响
        6.4.4 采前褪黑素诱导果实关键代谢通路分析
    6.5 讨论
    6.6 小结
第7章 结论、创新点和研究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4)壳聚糖复合硅酸钠处理对冬枣抗病性诱导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绪论
    1.1 冬枣贮藏方法概述
        1.1.1 物理保鲜法
        1.1.2 化学保鲜方法
        1.1.3 生物保鲜方法
    1.2 植物诱导抗病性的研究
        1.2.1 植物诱导抗病性的抗病因子
        1.2.2 植物诱导抗病性机制
        1.2.3 活性氧的诱导机制
    1.3 CTS诱导植物采后抗病性的研究
        1.3.1 CTS诱导采后抗病性
        1.3.2 CTS诱导采后抗病性机理
    1.4 硅诱导植物采后抗病性
        1.4.1 Na_2SiO_3诱导采后抗病性
        1.4.2 Na_2SiO_3诱导采后抗病性机理
    1.5 技术路线
    1.6 研究目的、内容及意义
2 CTS+Na_2SiO_3的体外抑菌作用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材料
        2.2.2 试验仪器
        2.2.3 试验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CTS+Na_2SiO_3对A.alternata菌丝生长的影响
        2.3.2 CTS+Na_2SiO_3对A.alternata孢子萌发的影响
        2.3.3 CTS+Na_2SiO_3对A.alternata孢子洋葱表皮的穿透性测定
        2.3.4 CTS+Na_2SiO_3对A.alternata细胞膜渗透性及细胞溶出物的影响
        2.3.5 CTS+Na_2SiO_3对A.alternata细胞膜完整性的影响
        2.3.6 CTS+Na_2SiO_3 处理对A.alternata表面形态的影响
    2.4 讨论
    2.5 本章小结
3 CTS+Na_2SiO_3处理对枣果实的抗病作用
    3.1 引言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仪器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方法
        3.2.2 数据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CTS+Na_2SiO_3 处理对冬枣采后品质的影响
        3.3.2 CTS+Na_2SiO_3 处理对冬枣果实苯丙烷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3.3.3 CTS+Na_2SiO_3 处理对冬枣活性氧代谢相关因子的影响
        3.3.4 CTS+Na_2SiO_3 处理对冬枣CHI、GLU和 PPO活性的影响
    3.4 讨论
    3.5 本章小结
4 CTS+Na_2SiO_3结合DPI处理对采后冬枣诱导抗病性的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
        4.2.2 试验与仪器
        4.2.3 试验方法
        4.2.4 数据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不同处理对枣果实病害发展指标的影响
        4.3.2 不同处理对冬枣活性氧代谢相关因子的影响
        4.3.3 不同处理对冬枣病程相关蛋白的影响
    4.4 讨论
    4.5 本章小结
5 CTS+Na_2SiO_3结合DPI处理对接种初期采后冬枣防卫基因表达和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试验材料
        5.2.2 试验仪器
        5.2.3 试验方法
        5.2.4 数据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RNA提取质量的检测
        5.3.2 CTS+Na_2SiO_3 对冬枣Mn SOD、CAT和 APX基因表达和酶活性的影响
        5.3.3 CTS+Na_2SiO_3 对冬枣CHI和 GLU基因表达和酶活性的影响
        5.3.4 CTS+Na_2SiO_3 对冬枣PPO、POD1和PAL基因表达和酶活性的影响
        5.3.5 CTS+Na_2SiO_3 对冬枣贮藏前96 hO_2~(-·)产生速率及H_2O_2 含量的影响
    5.4 讨论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脱落酸参与水杨酸诱导李果实抗冷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引言
    1.1 李果实的冷害研究现状
        1.1.1 李果实食用品质
        1.1.2 李果实采后贮藏特性
        1.1.3 李果实贮藏保鲜研究现状
    1.2 果蔬冷害
        1.2.1 果蔬冷害的症状
        1.2.2 冷害的发生机理
        1.2.3 果蔬冷害防御方式及抗冷信号分子的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SA、ABA对果蔬冷害的研究与应用
        1.3.1 SA的生理作用
        1.3.2 SA处理对果蔬冷害的影响
        1.3.3 ABA的生理功能
        1.3.4 ABA处理对果蔬冷害的影响
    1.4 H_2O_2、抗氰呼吸途径与果实抗冷性的研究与应用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1.6 主要研究内容
2 采后ABA与SA处理调节李果实抗冷性的研究
    2.1 试验材料
        2.1.1 原料
        2.1.2 主要试剂
        2.1.3 仪器与设备
    2.2 试验设计
        2.2.1 样品处理
        2.2.2 冷害发生率评定
        2.2.3 冷害指数计算
        2.2.4 总酚含量测定
        2.2.5 过氧化物酶(POD)和多酚氧化酶(PPO)测定
        2.2.5.1 POD活性测定
        2.2.5.2 PPO活性测定
        2.2.6 活性氧代谢相关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测定
        2.2.6.1 SOD活性测定
        2.2.6.2 CAT活性测定
        2.2.6.3 APX活性测定
        2.2.7 SA、ABA含量测定
        2.2.8 数据处理
    2.3 结果与分析
        2.3.1 ABA与SA调节采后李果实抗冷性各处理组对冷害指数和冷害发生率的影响
        2.3.2 ABA与SA调节采后李果实抗冷性各处理组对总酚含量的影响
        2.3.3 ABA与SA调节采后李果实抗冷性各处理组对POD和PPO活性的影响
        2.3.4 采后ABA与SA调节李果实抗冷性各处理组对SOD、CAT和APX活性的影响
        2.3.5 ABA与SA调节采后李果实抗冷性各处理组对SA和ABA含量的影响
    2.4 讨论
    2.5 小结
3 过氧化氢参与水杨酸和脱落酸调节采后李果实低温耐受性的研究
    3.1 试验材料
        3.1.1 原料
        3.1.2 主要试剂
        3.1.3 仪器与设备
    3.2 试验设计
        3.2.1 样品处理
        3.2.2 冷害发生率评定
        3.2.3 冷害指数计算
        3.2.4 超氧阴离子产生速率测定
        3.2.5 H_2O_2含量测定
        3.2.6 丙二醛含量测定
        3.2.7 总酚含量测定
        3.2.8 抗坏血酸含量测定
        3.2.9 过氧化物酶(POD)和多酚氧化酶(PPO)的测定
        3.2.10 活性氧代谢相关酶(SOD、CAT、APX)活性的测定
        3.2.11 SA、ABA含量测定
        3.2.12 数据处理
    3.3 结果与分析
        3.3.1 H_2O_2对SA和ABA诱导采后李果实抗冷能力的影响
        3.3.2 H_2O_2对SA和ABA诱导采后李果实果肉中超氧阴离子产生速率和过氧化氢含量的影响
        3.3.3 H_2O_2对SA和ABA诱导采后李果实果肉中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3.3.4 H_2O_2对SA和ABA诱导采后李果实果肉中总酚和抗坏血酸含量的影响
        3.3.5 H_2O_2对SA和ABA诱导采后李果实果肉中POD (A)和PPO (B)的活性影响
        3.3.6 H_2O_2对SA和ABA诱导采后李果实果肉中CAT活性的影响
        3.3.7 H_2O_2对SA和ABA诱导采后李果实果肉中SOD和APX活性的影响
        3.3.8 H_2O_2对SA和ABA诱导采后李果实果肉中SA和ABA含量的影响
    3.4 讨论
    3.5 小结
4 抗氰呼吸参与水杨酸和脱落酸调节采后李果实低温耐受性的研究
    4.1 试验材料
        4.1.1 原料
        4.1.2 试剂
        4.1.3 仪器与设备
    4.2 试验设计
        4.2.1 样品处理
        4.2.2 冷害发生率评定
        4.2.3 冷害指数计算
        4.2.4 超氧阴离子产生速率测定
        4.2.5 H_2O_2含量测定
        4.2.6 丙二醛含量测定
        4.2.7 总酚含量测定
        4.2.8 抗坏血酸含量测定
        4.2.9 过氧化物酶(POD)和多酚氧化酶(PPO)的测定
        4.2.10 活性氧代谢相关酶(SOD、CAT、APX)活性的测定
        4.2.11 SA、ABA含量测定
        4.2.12 数据处理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抗氰呼吸参与SA和ABA调节采后李果实对抗冷能力的影响
        4.3.2 抗氰呼吸参与SA和ABA调节采后李果实对超氧阴离子产生速率和过氧化氢含量的影响
        4.3.3 抗氰呼吸参与SA和ABA调节采后李果实对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4.3.4 抗氰呼吸参与SA和ABA调节采后李果实对总酚和抗坏血酸含量的影响
        4.3.5 抗氰呼吸参与SA和ABA调节采后李果实对POD和PPO活性的影响
        4.3.6 抗氰呼吸参与SA和ABA调节采后李果实对SOD(A)、APX(B)和CAT (C)活性的影响
        4.3.7 抗氰呼吸参与SA和ABA调节采后李果实对SA和ABA含量的影响
    4.4 讨论
    4.5 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6)伞形花内酯处理对‘徐香’猕猴桃果实采后品质及抗病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1章 绪论
    1.1 猕猴桃的概述
        1.1.1 我国猕猴桃产业的发展现状
        1.1.2 猕猴桃的营养价值及加工应用
        1.1.3 猕猴桃采后品质的变化
    1.2 猕猴桃采后主要真菌病害的概述
    1.3 猕猴桃采后保鲜技术的研究进展
        1.3.1 物理保鲜技术
        1.3.2 化学保鲜技术
        1.3.3 生物保鲜技术
    1.4 伞形花内酯在果蔬上的应用及相关研究进展
    1.5 研究背景、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背景
        1.5.2 主要内容
        1.5.3 技术路线图
第2章 伞形花内酯处理对常温贮藏期间‘徐香’猕猴桃果实品质的影响
    2.1 前言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2.2.1 实验材料与处理
        2.2.2 实验仪器设备
        2.2.3 实验试剂
    2.3 实验方法
        2.3.1 自然腐烂率的测定
        2.3.2 硬度的测定
        2.3.3 可溶性固形物的测定
        2.3.4 可滴定酸含量的测定
        2.3.5 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
        2.3.6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2.3.7 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
        2.3.8 实验数据分析
    2.4 结果与分析
        2.4.1 伞形花内酯处理对常温贮藏下猕猴桃果实腐烂率的影响
        2.4.2 伞形花内酯处理对常温贮藏下猕猴桃果实硬度的影响
        2.4.3 伞形花内酯处理对常温贮藏下猕猴桃果实SSC的影响
        2.4.4 伞形花内酯处理对常温贮藏下猕猴桃果实TA含量的影响
        2.4.5 伞形花内酯处理对常温贮藏下猕猴桃果实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2.4.6 伞形花内酯处理对常温贮藏下猕猴桃果实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2.4.7 伞形花内酯处理对常温贮藏下猕猴桃果实Vc含量的影响
    2.5 讨论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伞形花内酯处理对低温贮藏期间‘徐香’猕猴桃果实品质的影响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
        3.2.1 实验材料与处理
        3.2.2 实验仪器设备
        3.2.3 实验试剂
    3.3 实验方法
        3.3.1 自然腐烂率的测定
        3.3.2 硬度的测定
        3.3.3 可溶性固形物的测定
        3.3.4 可滴定酸含量的测定
        3.3.5 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
        3.3.6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3.3.7 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
        3.3.8 实验数据分析
    3.4 结果与分析
        3.4.1 伞形花内酯处理对低温贮藏下猕猴桃果实腐烂率的影响
        3.4.2 伞形花内酯处理对低温贮藏下猕猴桃果实硬度的影响
        3.4.3 伞形花内酯处理对低温贮藏下猕猴桃果实SSC的影响
        3.4.4 伞形花内酯处理对低温贮藏下猕猴桃果实TA含量的影响
        3.4.5 伞形花内酯处理对低温贮藏下猕猴桃果实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3.4.6 伞形花内酯处理对低温贮藏下猕猴桃果实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3.4.7 伞形花内酯处理对低温贮藏下猕猴桃果实Vc含量的影响
    3.5 讨论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伞形花内酯处理诱导采后‘徐香’猕猴桃对灰霉病抗病性的影响
    4.1 前言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
        4.2.1 实验材料与处理
        4.2.2 实验仪器设备
        4.2.3 实验试剂
    4.3 实验方法
        4.3.1 灰霉菌孢子悬浮液的制备
        4.3.2 灰霉菌孢子萌发率的测定
        4.3.3 灰霉菌体外菌落直径的测定
        4.3.4 猕猴桃损伤接种灰霉菌病斑面积的测定
        4.3.5 几丁质酶(CHT)活性的测定
        4.3.6 β-1,3-葡聚糖酶(GLU)活性的测定
        4.3.7 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的测定
        4.3.8 4-香豆酰-辅酶A连接酶(4-CL)活性的测定
        4.3.9 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测定
        4.3.10 多酚氧化酶(PPO)活性的测定
        4.3.11 总酚含量的测定
        4.3.12 类黄酮含量的测定
        4.3.13 木质素含量的测定
        4.3.14 富含羟脯氨酸糖蛋白(HRGP)含量的测定
        4.3.15 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测定
        4.3.16 脂氧合酶(LOX)活性的测定
        4.3.17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测定
        4.3.18 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的测定
        4.3.19 超氧阴离子(O2-)产生速率的测定
        4.3.20 过氧化氢(H2O2)含量的测定
        4.3.21 丙二醛(MDA)含量的测定
        4.3.22 实验数据分析
    4.4 结果与分析
        4.4.1 伞形花内酯处理对灰霉菌孢子萌发率的影响
        4.4.2 伞形花内酯处理对灰霉菌体外菌落生长的影响
        4.4.3 伞形花内酯处理对损伤接种灰霉菌猕猴桃病斑面积的影响
        4.4.4 伞形花内酯处理对猕猴桃果实损伤接种灰霉菌后CHT和 GLU活性的影响
        4.4.5 伞形花内酯处理对猕猴桃果实损伤接种灰霉菌后PAL和4-CL活性的影响
        4.4.6 伞形花内酯处理对猕猴桃果实损伤接种灰霉菌后POD和 PPO活性的影响
        4.4.7 伞形花内酯处理对猕猴桃果实损伤接种灰霉菌后总酚和类黄酮含量的影响
        4.4.8 伞形花内酯处理对猕猴桃果实损伤接种灰霉菌后木质素和HRGP含量的影响
        4.4.9 伞形花内酯处理对猕猴桃果实损伤接种灰霉菌后CAT和 LOX活性的影响
        4.4.10 伞形花内酯处理对猕猴桃果实损伤接种灰霉菌后 SOD 和 APX 活性的影响
        4.4.11 伞形花内酯处理对猕猴桃果实损伤接种灰霉菌后H2O2 含量和O2-产生速率的影响
        4.4.12 伞形花内酯处理对猕猴桃果实损伤接种灰霉菌后MDA含量的影响
    4.5 讨论
        4.5.1 伞形花内酯对灰霉菌生长的体外抑菌试验
        4.5.2 伞形花内酯处理对猕猴桃果实采后抗病性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1)伞形花内酯对灰霉菌生长的体外抑菌试验
        (2)伞形花内酯处理对猕猴桃果实采后抗病性的影响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1.1 伞形花内酯处理对采后‘徐香’猕猴桃在常温低温贮藏下品质的影响
        5.1.2 伞形花内酯处理诱导采后‘徐香’猕猴桃对灰霉病抗病性的影响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经费资助

(7)微胶囊化水杨酸对苹果采后青霉病的诱导抗病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青霉病研究概况
        1.1.1 青霉病的发病条件以及危害
        1.1.2 青霉病的防治方法
    1.2 诱导果蔬抗病害的机制
    1.3 水杨酸的研究进展
        1.3.1 水杨酸在医药以及化妆品上的应用
        1.3.2 水杨酸在植物生长以及抗逆性上的应用
        1.3.3 水杨酸在采后水果贮藏保鲜上的应用
        1.3.4 水杨酸在果实采后病害上的应用
        1.3.5 水杨酸在水果采后诱导抗病上的应用
    1.4 植物源活性物质微胶囊化研究进展
        1.4.1 植物源活性物质微胶囊化制备方法
        1.4.2 植物源活性物质微胶囊化在食品上的应用进展
        1.4.3 植物源活性物质微胶囊化在果蔬保鲜上的应用进展
    1.5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和内容
        1.5.1 研究意义
        1.5.2 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微胶囊化水杨酸对苹果采后的抗病效果筛选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方法
        2.1.3 数据处理
    2.2 微胶囊化水杨酸对苹果采后青霉病抗性及品质的影响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方法
        2.2.3 数据处理
    2.3 微胶囊化水杨酸对苹果采后青霉病诱导抗病的机理研究
        2.3.1 实验材料
        2.3.2 实验方法
        2.3.3 数据处理
第3章 结果与讨论
    3.1 微胶囊化水杨酸对苹果采后的抗病效果筛选
        3.1.1 水杨酸微胶囊表征
        3.1.2 体外条件下微胶囊化水杨酸对扩展青霉的抑菌效果
        3.1.3 微胶囊化对水杨酸诱导采后苹果抗青霉病和灰霉病的影响
        3.1.4 损伤接种时间对苹果采后青霉病的抗性影响
        3.1.5 损伤与浸泡处理对苹果采后青霉病的抗性影响
        3.1.6 小结
    3.2 微胶囊化水杨酸对苹果采后青霉病抗性及品质的影响
        3.2.1 微胶囊化水杨酸对苹果采后青霉病的抑制效果
        3.2.2 微胶囊化水杨酸对苹果采后硬度的影响
        3.2.3 微胶囊化水杨酸对苹果采后pH、SSC的影响
        3.2.4 微胶囊化水杨酸对苹果采后总酚含量的影响
        3.2.5 微胶囊化水杨酸对苹果采后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3.2.6 小结
    3.3 微胶囊化水杨酸对苹果采后青霉病诱导抗病的机理研究
        3.3.1 微胶囊化水杨酸对苹果采后抗氧化保护酶体系的影响
        3.3.2 微胶囊化水杨酸对苹果采后诱导抗病防御酶体系的影响
        3.3.3 微胶囊化水杨酸对苹果采后果实MDA含量的影响
        3.3.4 小结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创新点
    4.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期间做开展的科研项目和发表的学术论文

(8)基于还原势和WRKY转录因子调控的草莓果实绿色诱导抗病性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果蔬农药残留对环境的影响
        1.1 果蔬农药使用及残留
        1.2 果蔬农药残留的类型
        1.3 果蔬农药残留对环境的影响
    2 草莓果实农药残留对环境的影响
        2.1 草莓果实农药使用及残留
        2.2 草莓果实农药残留的种类
        2.3 草莓果实农药残留的控制
        2.4 草莓果实农药残留对环境污染的分析
    3 草莓果实采后生理
        3.1 草莓的呼吸作用和乙烯释放
        3.2 草莓采后的衰老生理
        3.3 草莓采后的品质变化
        3.4 草莓采后病害
    4 草莓果实贮藏保鲜技术
        4.1 低温保鲜
        4.2 气调保鲜
        4.3 热处理保鲜
        4.4 辐照保鲜
        4.5 生物保鲜
    5 果蔬采后典型绿色激发子诱导抗病模式及机理研究
        5.1 诱导抗病模式
        5.2 细胞还原势与抗病性的关系
        5.3 β-氨基丁酸处理诱导采后果蔬的抗病反应
        5.4 苯丙噻唑硫代乙酸甲酯处理诱导采后果蔬的抗病反应
        5.5 其他激发子处理诱导采后果蔬的抗病反应
    6 WRKY转录因子在果蔬抗病反应中的调控作用
        6.1 WRKY转录因子的结构
        6.2 WRKY转录因子的功能
        6.3 WRKY转录因子的调控机理
    7 立题背景及主要研究内容
        7.1 立题背景
        7.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BABA和BTH处理对采后草莓果实腐烂及活性氧代谢的调控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及处理
        1.2 测定方法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BABA和 BTH处理对采后草莓果实贮藏期间腐烂率的影响
        2.2 BABA和 BTH处理对采后草莓果实品质参数和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2.3 BABA和 BTH处理对采后草莓果实活性氧及代谢相关酶的影响
        2.4 BABA和BTH处理对采后草莓果实MDA含量和LOX活性的影响
        2.5 BABA和 BTH处理对采后草莓果实GSH、GSSG、AsA和 DHA含量的影响
    3 讨论
    4 本章结论
第三章 BABA处理对采后草莓果实贮藏品质和内部还原势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处理
        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BABA和6-AN处理对草莓果实贮藏期间发病率、品质参数和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2.2 BABA和6-AN处理对草莓果实贮藏期间NO和 SA含量的影响
        2.3 BABA和6-AN处理对草莓果实贮藏期间NADPH和 NADP+含量的影响
        2.4 BABA和6-AN处理对草莓果实贮藏期间GSH和 GSSG含量的影响
        2.5 BABA和6-AN处理对草莓果实贮藏期间G6PDH和6PGDH活性的影响
        2.6 BABA和6-AN处理对草莓果实贮藏期间PRs基因表达丰度的影响
    3 讨论
    4 本章结论
第四章 BTH处理对采后草莓果实还原势和抗病性的调控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仪器
        1.2 实验方法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BTH处理和B.cinerea接种对草莓果实贮藏期间灰霉病的影响
        2.2 BTH处理和B.cinerea接种对草莓果实贮藏期间PPP途径关键酶活性的影响
        2.3 BTH处理和B.cinerea接种对草莓果实贮藏期间AsA-GSH循环关键酶活性的影响
        2.4 BTH处理和B.cinerea接种对草莓果实贮藏期间NADPH和NADP+含量的影响
        2.5 BTH处理和B.cinerea接种对草莓果实贮藏期间GSH、GSSG、AsA和DHA含量的影响
        2.6 BTH处理和B.cinerea接种对草莓果实贮藏期间PRS基因表达丰度的影响
    3 讨论
    4 本章结论
第五章 BABA处理影响采后草莓果实细胞还原势和WRKY转录因子的转录组学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处理
        1.2 样品制备
        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1.4 转录组测序
        1.5 差异表达基因筛选及功能分析
        1.6 qRT-PCR验证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BABA和 B.cinerea处理对采后草莓果实贮藏期间发病率、品质参数和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2.2 转录组测序质量分析
        2.3 转录组测序基因分析
        2.4 抗病相关显着差异基因(DEGS)热图分析
        2.5 不同处理组间对WRKY转录因子的表达分析
        2.6 差异基因的qRT-PCR验证
    3 讨论
    4 本章结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项目、参加会议和实习经历
致谢

(9)中短波紫外辐照和草酸处理对去壳竹笋冷藏下的保鲜效果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竹笋及其采后品质劣变的原因
    1.2 采后UV-C辐照对果蔬的影响
        1.2.1 采后UV-C辐照对果蔬抗病性的影响
        1.2.2 采后UV-C辐照延缓果蔬的成熟与衰老
        1.2.3 采后UV-C辐照对果蔬植物化学物和抗氧化剂的影响
        1.2.4 采后UV-C辐照对果蔬冷害的影响
        1.2.5 采后UV-C处理对果蔬基因表达的影响
    1.3 采后UV-B辐照对果蔬的影响
    1.4 采后草酸处理对果蔬的影响
        1.4.1 草酸处理对果蔬采后品质的影响
        1.4.2 草酸处理对果蔬采后褐变的影响
        1.4.3 草酸处理对果蔬采后抗病性的影响
        1.4.4 草酸处理对果蔬采后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1.4.5 草酸处理对果实采后冷害的影响
    1.5 研究背景、技术路线和主要研究内容
        1.5.1 研究背景
        1.5.2 研究技术路线
        1.5.3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紫外辐照对冷藏去壳竹笋品质的影响
    2.1 前言
    2.2 实验材料与设备
        2.2.1 试验材料
        2.2.2 主要实验试剂
        2.2.3 主要仪器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高节笋和马蹄笋实验材料的处理
        2.3.2 乙烯释放速率和呼吸速率的测定
        2.3.3 失重率和腐烂率的测定
        2.3.4 色差的测定
        2.3.5 硬度、木质素和纤维素含量的测定
        2.3.6 MDA含量和电导率的测定
        2.3.7 总酚、类黄酮和AsA含量的测定
        2.3.8 还原糖、总糖、游离氨基酸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2.4 结果与分析
        2.4.1 UV-B/C处理对去壳竹笋乙烯释放速率和呼吸速率的影响
        2.4.2 UV-B/C处理对去壳竹笋失重率和腐烂率的影响
        2.4.3 UV-B/C处理对去壳竹笋色差的影响
        2.4.4 UV-B/C处理对去壳竹笋硬度、木质素含量和纤维素含量的影响
        2.4.5 UV-B/C处理对去壳竹笋MDA和电导率的影响
        2.4.6 UV-B/C处理对去壳竹笋总酚、类黄酮和AsA含量的影响
        2.4.7 UV-B/C处理对去壳竹笋还原糖、总糖、游离氨基酸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2.5 讨论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紫外辐照对冷藏去壳竹笋木质化代谢及其相关酶基因表达的影响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与设备
        3.2.1 实验材料
        3.2.2 主要实验试剂
        3.2.3 主要仪器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高节笋和马蹄笋实验材料的处理
        3.3.2 木质素代谢酶活力的测定
        3.3.3 木质素合成代谢关键酶基因表达相关步骤及方法
        3.3.4 数据处理
    3.4 结果与分析
        3.4.1 UV-B/C处理对去壳竹笋的PAL、4CL、CAD和POD活性的影响
        3.4.2 UV-B/C处理对去壳竹笋的PAL、4CL、CAD和POD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3.4.3 去壳竹笋笋肉硬度与木质素代谢主要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3.5 讨论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紫外辐照对冷藏去壳竹笋抗氧化系统及其相关酶基因表达的影响
    4.1 前言
    4.2 实验材料与设备
        4.2.1 实验材料
        4.2.2 主要实验试剂
        4.2.3 主要仪器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高节笋和马蹄笋实验材料的处理
        4.3.2 过氧化氢(H_2O_2)含量和超氧阴离子(O_2~-)产生速率的测定
        4.3.3 抗氧化酶活力测定
        4.3.4 抗氧化系统关键酶基因表达相关步骤及方法
        4.3.5 数据处理
    4.4 结果与分析
        4.4.1 UV-B/C处理对去壳竹笋H_2O_2的含量和O_2~(-)生成速率的影响
        4.4.2 UV-B/C处理对去壳竹笋的SOD、CAT、APX酶活性的影响
        4.4.3 UV-B/C处理对去壳竹笋PPO酶活性的影响
        4.4.4 UV-B/C处理对去壳竹笋SOD、CAT、APX和PPO基因表达的影响
        4.4.5 去壳竹笋切面L~*与褐变主要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4.5 讨论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草酸处理对冷藏去壳竹笋品质的影响
    5.1 前言
    5.2 实验材料与设备
        5.2.1 实验材料
        5.2.2 主要实验试剂
        5.2.3 主要仪器设备
    5.3 实验方法
        5.3.1 高节笋和马蹄笋实验材料的处理
        5.3.2 乙烯释放速率和呼吸速率的测定
        5.3.3 失重率和腐烂率的测定
        5.3.4 色差的测定
        5.3.5 硬度、木质素含量和纤维素含量的测定
        5.3.6 MDA和电导率的测定
        5.3.7 总酚、类黄酮和AsA含量的测定
        5.3.8 还原糖、总糖、游离氨基酸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5.4 结果与分析
        5.4.1 草酸处理对去壳竹笋乙烯释放速率和呼吸速率的影响
        5.4.2 草酸处理对去壳竹笋失重率和腐烂率的影响
        5.4.3 草酸处理对去壳竹笋色差的影响
        5.4.4 草酸处理对去壳竹笋硬度、木质素含量和纤维素含量的影响
        5.4.5 草酸处理对去壳竹笋MDA和电导率的影响
        5.4.6 草酸处理对去壳竹笋总酚、类黄酮和AsA含量的影响
        5.4.7 草酸处理对去壳竹笋还原糖、总糖、游离氨基酸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5.5 讨论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草酸处理对冷藏去壳竹笋木质化代谢及其相关酶基因表达的影响
    6.1 前言
    6.2 实验材料与设备
        6.2.1 实验材料
        6.2.2 主要实验试剂
        6.2.3 主要仪器设备
    6.3 实验方法
        6.3.1 高节笋和马蹄笋实验材料的处理
        6.3.2 木质素代谢酶活力的测定
        6.3.3 木质素合成代谢关键酶基因表达相关步骤及方法
        6.3.4 数据处理
    6.4 结果与分析
        6.4.1 草酸处理对去壳高节笋和马蹄笋PAL、4CL、CAD、POD酶活性的影响
        6.4.2 草酸处理对去壳高节笋和马蹄笋PAL、4CL、CAD和POD基因表达的影响
        6.4.3 去壳竹笋笋肉硬度与木质素代谢主要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6.5 讨论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草酸处理对冷藏去壳竹笋抗氧化系统及其相关酶基因表达的影响
    7.1 前言
    7.2 实验材料与设备
        7.2.1 实验材料
        7.2.2 主要实验试剂
        7.2.3 主要仪器设备
    7.3 实验方法
        7.3.1 高节笋和马蹄笋实验材料的处理
        7.3.2 过氧化氢(H_2O_2)含量和超氧阴离子(O_2~(-))产生速率的测定
        7.3.3 抗氧化酶活力测定
        7.3.4 抗氧化系统关键酶基因表达相关步骤及方法
        7.3.5 数据处理
    7.4 结果与分析
        7.4.1 草酸处理对去壳高节笋和马蹄笋H_2O_2的含量和O_2~(-)生成速率的影响
        7.4.2 草酸处理对去壳高节笋和马蹄笋SOD、CAT和APX酶活性的影响
        7.4.3 草酸处理对去壳高节笋和马蹄笋PPO酶活性的影响
        7.4.4 草酸处理对去壳高节笋和马蹄笋SOD、CAT、APX和PPO基因表达的影响
        7.4.5 去壳竹笋切面L~*与褐变主要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7.5 讨论
    7.6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创新点和研究展望
    8.1 结论
    8.2 创新点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附录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10)采后处理对贡梨贮藏品质及生理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对照表
第1章 绪论
    1.1 贡梨简介
    1.2 梨贮藏保鲜现状
        1.2.1 梨贮藏中存在的问题
        1.2.2 梨贮藏方法
    1.3 1-MCP在果蔬采后保鲜上的应用
        1.3.1 1-MCP性质及作用机制
        1.3.2 1-MCP对果蔬采后品质的影响
        1.3.3 1-MCP对果蔬采后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1.3.4 1-MCP对果蔬采后生理病害的影响
    1.4 DPA在果蔬采后保鲜上的应用
    1.5 BHT在果蔬采后保鲜上的应用
    1.6 采收成熟度对果实品质的影响
    1.7 研究目的与意义
    1.8 研究的主要内容
        1.8.1 不同处理对新疆贡梨贮藏品质的影响
        1.8.2 1-MCP处理对贡梨活性氧代谢的影响
        1.8.3 1-MCP处理对贡梨表皮褐变相关因素的影响
第2章 不同处理对新疆贡梨贮藏品质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主要试剂
        2.1.3 仪器与设备
        2.1.4 处理方法
        2.1.5 测定指标及方法
        2.1.6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不同处理对贡梨果实色角度的影响
        2.2.2 不同处理对贡梨果实硬度的影响
        2.2.3 不同处理对贡梨果实SSC含量的影响
        2.2.4 不同处理对贡梨果实TA含量的影响
        2.2.5 不同处理对贡梨果实Vc含量的影响
        2.2.6 不同处理对贡梨果实失重率的影响
        2.2.7 不同处理对贡梨果实呼吸速率的影响
        2.2.8 不同处理对贡梨果实相对电导率的影响
        2.2.9 1-MCP对成熟度Ⅱ贡梨果实货架期色角度的影响
        2.2.10 1-MCP对成熟度Ⅱ贡梨果实货架期硬度的影响
        2.2.11 1-MCP对成熟度Ⅱ贡梨果实货架期SSC含量的影响
        2.2.12 1-MCP对成熟度Ⅱ贡梨果实货架期失重率的影响
    2.3 讨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1-MCP处理对贡梨活性氧代谢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主要试剂
        3.1.3 仪器及设备
        3.1.4 处理方法
        3.1.5 测定指标及方法
        3.1.6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1-MCP处理对不同成熟度贡梨MDA含量的影响
        3.2.2 1-MCP处理对不同成熟度贡梨H2O2含量的影响
        3.2.3 1-MCP处理对不同成熟度贡梨SOD活性的影响
        3.2.4 1-MCP处理对不同成熟度贡梨CAT活性的影响
        3.2.5 1-MCP处理对不同成熟度贡梨POD活性的影响
        3.2.6 1-MCP处理对不同成熟度贡梨APX活性的影响
        3.2.7 1-MCP处理对不同成熟度贡梨O2-·产生速率的影响
    3.3 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1-MCP处理对贡梨表皮褐变相关因素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主要试剂
        4.1.3 仪器与设备
        4.1.4 处理方法
        4.1.5 测定指标及方法
        4.1.6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1-MCP处理对不同成熟度贡梨PAL活性的影响
        4.2.2 1-MCP处理对不同成熟度贡梨PPO活性的影响
        4.2.3 1-MCP处理对不同成熟度贡梨CHT活性的影响
        4.2.4 1-MCP处理对不同成熟度贡梨GLU活性的影响
        4.2.5 1-MCP处理对贡梨总酚含量的影响
        4.2.6 1-MCP处理对贡梨果实α-法尼烯的影响
        4.2.7 1-MCP处理对贡梨果实共轭三烯的影响
    4.3 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1.1 不同处理对两个成熟度贡梨贮藏品质及生理的影响
        5.1.2 1-MCP处理对两个成熟贡梨活性氧代谢相关的影响
        5.1.3 1-MCP处理对贡梨表皮褐变相关因素的影响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超声波结合水杨酸处理对采后鸭梨抗病性影响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采前喷施水杨酸对红地球葡萄采后灰霉病抗性和品质的影响[D]. 何庆. 新疆农业大学, 2021
  • [2]水杨酸诱导桃果抗桃拟茎点霉侵染的机理研究[D]. 刘洋. 扬州大学, 2021(08)
  • [3]外源褪黑素诱导采后番茄果实抗病机制的研究[D]. 李生娥. 浙江工商大学, 2021
  • [4]壳聚糖复合硅酸钠处理对冬枣抗病性诱导机制的研究[D]. 张静茹.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8)
  • [5]脱落酸参与水杨酸诱导李果实抗冷机制的研究[D]. 张一冉.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2)
  • [6]伞形花内酯处理对‘徐香’猕猴桃果实采后品质及抗病性的影响[D]. 徐文雅. 浙江工商大学, 2020(05)
  • [7]微胶囊化水杨酸对苹果采后青霉病的诱导抗病研究[D]. 卞文怡.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2019(03)
  • [8]基于还原势和WRKY转录因子调控的草莓果实绿色诱导抗病性机制研究[D]. 伍冬志. 重庆三峡学院, 2019(03)
  • [9]中短波紫外辐照和草酸处理对去壳竹笋冷藏下的保鲜效果及其机制研究[D]. 郑剑. 浙江工商大学, 2018(01)
  • [10]采后处理对贡梨贮藏品质及生理的影响[D]. 马楠. 新疆农业大学, 2018(05)

标签:;  ;  ;  ;  

超声波联合水杨酸对采后梨抗病性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