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发挥资本市场作用促进国有企业改革发展

充分发挥资本市场作用促进国有企业改革发展

一、发挥资本市场作用 推进国企改革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赵鑫[1](2020)在《政府投资基金投资策略及财政支持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经济转型升级的需求异常迫切。为了应对这种需求,我国自2014年起成立了数量众多、总规模庞大的政府投资基金。希望通过政府投资基金这一政策性金融工具,充分发挥政府与市场机制的各自优势,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实现国家全面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建立起兼容宏观战略目标和微观效率机制的投资策略体系,并完善相应的财政支持机制,以最小化政府干预的成本,最大化政府投资基金的干预收益,实现既定的政策目标和经济效应。而以往的研究或偏重于宏观战略的探讨、或偏重于微观效果的分析,缺乏宏观目标与微观机制相融合的分析视角。因此本文希望通过对政府投资基金投资策略及财政支持机制的研究,将财政的宏观策略目标与基金的微观效率目标相统一,建立起目标清晰、路径明确的投资策略和财政支持体系,为更好的发挥政府投资基金的作用进行一些有益探索。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政府投资基金投资策略的理论基础是市场失灵,正是因为市场失灵的存在,才需要发挥“有为政府”的作用,纠正市场失灵。尤其是在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更需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形成合力,突破关键领域的发展瓶颈。政府投资基金则是将政府与市场有机结合的政策性金融工具。在基金运作中,要实现宏观战略与微观效率的兼顾,就需要建立起有效的投资策略体系,而这一策略体系要得到有效的执行,离不开完善的财政支持机制。本文从投资方向、投资方式和投资时点三个维度构建政府投资基金投资策略模型,并在理论模型的基础上展开实证研究。实证研究的结果有力的印证了理论模型的有效性。在理论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美国经验的深入对比分析,指出财政支持机制是保证投资策略能够有效执行的关键因素,而这方面也正是中国政府投资基金面临的短板,急需完善相关机制。结合理论、实证和美国经验的分析,本文对目前我国政府投资基金、财政支持机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总结,并对导致问题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剖析,并在分析的基础上,针对性的提出了相应政策建议。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方面:1、通过投入产出模型、logistic回归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验证了本文所提出的投资方向策略的有效性。即政府投资基金应该以纠正市场失灵、实现社会综合收益最大化为宏观策略目标,投资于带动效应强、市场失灵显着、社会综合收益高的产业。实证分析显示,政府投资基金对具有较强带动效应的产业进行投资后,切实促进了我国全要素生产率水平的提升,并且这种促进效用是其他财政支出方式所不具有的。2、通过分阶段、分行业多元回归分析,验证了本文所提出的投资方式策略的有效性。即政府投资基金在政府干预成本低、社会总收益高的领域,应该采取直接投资的方式;在干预成本高、社会总收益高的领域,应该采取间接投资的方式。计量分析结果显示,政府投资基金采取间接投资方式取得的效果更好,尤其是混合所有制的管理人具有最优的投资效果,应给予重点支持。3、通过分阶段效果回归分析,验证了本文所提出的投资时点策略的有效性。即财政应在经济实现低水平均衡后加强对政府投资基金的资本和机制支持力度,通过政府投资基金的积极投资带动经济实现转型升级。回归结果显示,在经济实现低水平均衡后,政府投资基金对经济增长和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都更显着。4、通过成功与失败的案例分析,进一步验证了本文所提出的三维度投资策略的合理性,并指出财政支持机制的重要性。通过分析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的成功经验和A基金的失败教训,验证了遵循本文所提出的投资策略,是实现政府投资基金宏观战略目标和微观效率目标的重要保障。通过对两只基金的对比分析,进一步指出财政支持机制是保证投资策略能够得以切实执行的重要制度保障。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包括:1、建立了兼容宏观战略与微观效率的政府投资基金投资策略体系。2、通过实证分析,验证了本文所提出的投资策略体系的合理性、可行性,为财政创新投入方式提供了理论与实证支撑。3、从建立、完善现代财政制度的高度,提出了系统性完善财政支持机制、优化投资策略的政策建议。

闫娟[2](2020)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与市场关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张乐薇[3](2020)在《新时代关于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探索》文中认为党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同志在中共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五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不单单是一个极具代表性的理论命题,同时还是一个伟大的实践命题。”党的十九大则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如何在新时代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和比较研究法,针对新时代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进行探索与研究。从理论上看,本文在新时代的背景下研究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一种重要的理论创新,所以对于丰富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理论方面来说,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另外,本文在探索在新时代中处理两者关系的一些问题上,找到有效地解决的方法和建议,对我国目前正在快速发展的经济,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可以对新时代的贫富差异过大,国内的各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产生较好的调节和协调的实践意义。本文从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开始讲述,界定了新时代、资源配置、政府与市场等概念,并且讲述了现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关于政府与市场的研究,分别讲述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习近平关于政府与市场理论观点,而且讲述了西方国家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显着区别以及这两者之间的共同特征,除此之外,还有我国和上述两者的对比分析。接下来讲述的是改革开放至十九大之前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探索过程与成就,分别讲述了改革开放至十九大之前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探索过程,包括市场调节的辅助地位逐步确立、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实现从主辅作用转变为现阶段的高度统一,让市场在资源配置当中的作用以及政府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之后详细而透彻的说明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至十九大之前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探索成就,包括理论成绩,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新认识、对传统经济学理论割裂政府与市场之关系的突破;也包括实践成就,即壮大了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对我国意识形态下的市场经济体制予以了逐步的优化和革新,显着性提升了我党的执政水平。之后则详细而深入的对政府和市场关系这两者间的关联性进行论证。具体来说,则涉及到在市场经济体制当中,政府和市场关系是其重要的构成部分,除此之外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核心要义以及重要体现等。前面的讲述,只为探索新时代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现状与存在问题,其存在的问题包括新时代市场运行现状及存在问题、新时代政府履行职能现状及存在问题、新时代调整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最后讲述了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应该如何对政府和市场关系予以不断的改进和优化。具体来说,不仅仅要对市场经济予以更深层次的优化,让市场作用更加全面而充分的发挥出来,除此之外还要将政府的职能予以更深层次的转变和优化,让政府和市场关系这两者分别能够以良性的方式发展。而且讲述了新时代完善政府与市场关系的保障措施,包括在十九大精神指导下推进党对政府与市场关系的认识,挥社会组织协调功能,加强法制建设营造健康市场环境,希望这些措施能够为我国在新时代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方面提供一定的参考。

陈雪儿[4](2020)在《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政府与市场关系研究 ——基于双强模式的探索》文中研究指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七年多的改革中,我国逐步探索出一种独特的政府与市场关系互动新模式——“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双强”互动模式。这不仅体现在七年以来我国政府职能转变方面,同时也体现在综合国力的快速增强和社会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上。由此,本文着重探讨以下几个问题:我国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是如何一步步探索出独具中国特色的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双强”模式?这种运行模式又有何具体的逻辑、特点与表现形式?在全面深化改革实践中,这种模式的实际运作效果如何?运行过程中是否存在着不可回避的历史性问题或是出现一些时代性的新情况?这些问题的成因和解决措施又当如何?等等,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将有助于进一步深入了解和把握我国政府与市场关系运行实践,对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通过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史论结合法以及跨学科联系分析法,论述了我国政府与市场关系的调整历程、特点及经验总结,分析了全面深化改革下政府与市场关系的运行方式、实践成效、存在问题以及相关原因,最后针对性地提出了对策建议,以期更好地推动全面深化改革时期政府与市场关系“双强”模式更高效地运行。本论文的研究围绕四个方面展开:第一部分导论,具体内容为研究背景与意义、相关文献综述以及研究方法,其中从国家权力和个人权利的互动关系,效率与公平的平衡关系对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概念做了简要阐释。第二部分我国政府与市场关系调整历程分析,从历时性视角将我国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演变划分为四个主要阶段——建国初期的起伏波动、改革开放初期的试验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后的调整稳定以及如今深化改革背景下的磨合优化阶段,并概括性指出调整关系认识上经历了从单向摸索向多方完善的逐渐转变,逻辑上遵循改革实践逻辑,理论上吸收借鉴了西方理论精华。由此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府与市场关系构建的历史依据。第三部分“双强”模式的运行方式及实践成效。首先,阐释政府与市场关系“双强”模式的实质内涵和本质要求,从政府的角度来讲,不仅需要明确自身的职能定位,积极履行好宏观调控、公共服务、市场监管以及调节收入分配等各项职能,做到“有所为”;而且需要通过政府与市场关系的重新设定,深入解决行政对于市场的过多干预问题,在深入推进简政放权的同时增强市场、社会组织等多样化主体的权力,做到“有所不为”。其次,系统性论述了现阶段“双强”模式的实践成效——市场持续转型开放,有序竞争保活力、政府职能调整,转型服务见实效以及社会服务优化升级,公平分配得保障。第四部分“双强”模式运行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建议。首先,分析指出一些时代性的新情况和历史性的旧问题阻碍了政府与市场“双强”模式的更好发展,突出分析现阶段影响二者关系的三个主要问题:信息化条件下政府对市场监管难度加大、政府与市场的强弱对比依旧明显、体制性顽疾难以短时间根治。其次,根据最新改革精神尝试提出了构建法治化信息化政府、促进产业创新升级、完善理论范式等对策建议,希冀能够有助于破除障碍、更好地推动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政府与市场“双强”模式的有效运作。

刘志永[5](2020)在《转型期地区经济增长的“双主体”:地方政府与企业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改革开放史就是一部具有鲜明转型期特征的“企业家”发展史。肇始于“农民企业家”的改革开放历程,在证明“企业家”之于中国经济增长的“国王”的同时,其成长和发挥作用的复杂性也昭示了中国的特殊性——肯定“企业家”作用时并不能忽视政府及其官员作用。至少在地区层面上,单纯从企业家角度根本无法解释“中国奇迹”中地区发展不均衡突出的现象。地区间不均衡原因,站在现实而非理论的角度,与其说是企业家及其精神的禀赋差异,不如说是地方政府与企业家的“耦合”差异所致。更重要的是,随着市场化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逐步迈入工业化的后期阶段,转型期所固有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多重转型叠加而来的矛盾日益凸显,如何处理理论上“政府与市场”及其表现在实践上“官员企业家与市场企业家”关系成为了中国在改革“深水区”时期必须解决的关键性问题。囿于研究范式,把市场经济看作是抽象的一般的西方经济学显然无法回答这些问题。同时,中国转型期的复杂性为经济学意义上的“政府与市场”关系提供了一个不一样的研究素材。不同于西方经济学,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是把市场经济置于特定社会历史中来进行分析。基于中国特色治理结构和社会主义初级历史阶段,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为深化改革指明了方向,也由此在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上取得了重大突破,但在实践层面上特别在地区层面如何“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进而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实践上还不尽清晰,这不仅关系着地区间能否实现均衡发展,更关系着中国经济能否继续前行等重大问题。理论来自于实践又高于实践。基于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对地区改革实践的观察,本文采用演绎归纳、历史研究和实证分析等方法,在借鉴主流经济学优秀成果的同时,沿着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范式对转型背景下地区经济增长过程中的企业家和政府及其官员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尝试提出转型背景下地区经济增长中的“双主体”理论框架,分析转型期地区经济增长中的政府(官员)与市场(企业家)的博弈关系,以及“双主体”耦合机制与地区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关系,进而提出一些政策及建议。中国“企业家”发展中交织着无处不在的政府“烙印”。循着中国改革脉络,发现实践中政府与企业家关系绝不仅仅是经济关系使然,而是中国治理体系和初级阶段政治、经济和社会等交织关系在改革中的延展,其复杂关系主要在于渐进式改革进程中的地方政府及其官员有了“准市场主体”的地位。在本文提出“社会网络人”假设下,地方官员如同企业家在市场经济中谋取利益一样,为了获取其政治利益和财务利益而具有了“企业家”的属性,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主体”作用,进而和市场企业家一起推动着地区市场化进程和经济增长。“双主体”机制是转型期间地区经济增长中的必然选择。实践表明,在宏观层面上肯定企业家是中国经济增长“主体”的同时,政府及其官员在地区层面经济增长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主体”作用。不同于其他相关文献的地方官员“为了增长而竞争”逻辑,本文认为在政治治理体系、地区禀赋结构和“社会网络人”约束下的地方官员的“为了竞争而增长”是“双主体”机制的现实基石。政府(官员)和企业家“耦合”决定着地区经济增长。地区经济增长的路径、速度、绩效和可持续增长等取决于两者的“耦合度”,而且地区间禀赋结构及其演化不同致使着“双主体”耦合及其形式具有较大的差异性。以地方政府在“耦合”中行为迥异的温州政府和苏南政府为典型性样本和地区科技创新系统动态演化博弈模型,证实了“双主体”模式的有效性以及地方政府在其中的“能动性”作用。同时,本文从中央层面“把激励做对”来保证地方官员“做对的事情”的纵向机制和通过“中间组织”规制地方政府“做对的事情”和“防止做坏事”的横向机制上,提出了“双主体”稳定运行的激励约束机制。“双主体”耦合是一个动态演进过程。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和文化禀赋与市场经济的进一步相容,政府与市场(官员与企业家)形成各自行为上的充分自觉,催生出遏制政府随意干涉市场或者“越界”的市场力量和克服市场失灵等的规制力量,该模式最终会朝着“政府公共服务性引导+企业家主导型经济”的耦合方式演进。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地区间禀赋结构及其演化的不同会导致地区间在朝着最终模式演进的速度、路径等存在差异,但无论如何,政府的“主体”地位不会消失,转变的只是政府职能——“因时因势因地”与企业家耦合的“能动性”行为。“双主体”下“政府与市场”边界是多维性的。“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意涵不完全在于政府的“大小”或者“强弱”,也不是空泛的“有为”“无为”,更不是僵化的“谁主谁次”“谁动谁从”,而是政府(官员)与市场企业家的“因时因势因地”的动态耦合。因此,地区层面上的政府与市场“边界”是一个动态性多维度的意涵,包含着文化维度下“亲清”政商关系和制度维度下的“法无授权不可为”“法无禁止即可为”政企关系等在内的边界。实现地区经济增长是地区层面“双主体”架构的目的。在“双主体”下从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与地区企业家两个维度入手,提出了通过“双主体”耦合实现地区可持续增长的政策及建议。一是政府直接介入地区经济活动的产业政策,认为以“中央定规划、部委出政策、地方来执行、事后看绩效”为特征的“多层级”产业政策体制在工业化起步和成长阶段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进入创新引领阶段时其不适应性凸显,建议在发展重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上从“多层级”向“两层级”体制转变;同时,从地方官员的视角提出了地区产业政策有效性的程序化、组织化和法治化等的边界。二是地方政府间接介入地区经济的企业家政策,在前述分析企业家发挥作用需要的“硬环境”和“软环境”的基础上,从宏观层面的产权保护、市场化进程、政府行为法治化、金融体制改革等制度,中观层面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微观层面的中小企业扶持政策,以及文化层面的“亲清”政商关系、“友好”社会环境和“有效”诚信体系等方面,提出一些具体的政策及建议,以期实现“双主体”下的良好契合关系,进而实现地区的可持续经济增长。

董少明[6](2020)在《我国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历史演进及发展模式(1984-2018)》文中研究说明并购重组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工具和手段,从过去国有企业激发活力,实现扭亏为盈和发展壮大,到当下国家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和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并购重组都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有必要从历史演进的大视角考察国有企业并购重组演进的阶段性特征和历史规律,在历史演进的分析中重新认识当下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意义和作用,以更好的指导当下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改革实践。基于此,本论文尝试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下,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相关理论知识,从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遵循“理论分析——历史演进——实证研究——对策建议”的研究思路,对我国国有企业并购重组进行研究。论文首先梳理了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相关文献、理论,从而奠定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之后,着重从历史演进的视角考察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发展的起步阶段(1984—1991)、转型阶段(1992-2002)和全面发展阶段(2003-2018),剖析各个阶段的背景、特点和成效;其次,论文对国有企业并购重组进行实证检验和绩效评价,总结了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成绩,剖析了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存在的问题和成因,并进一步构建计量回归模型实证检验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绩效的影响因素;最后,论文借鉴域外国家企业并购重组的经验,结合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顶层设计,指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我国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原则、目标和模式,厘析了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中的主体定位和政府作用,并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提升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绩效的对策建议,尤其要加强“顶层设计”,强调“法治企业”,构建完善的产权保护体系和破产清算体系,以及建立资本市场淘汰机制和建立稳定的失业保障体系。

申卜源[7](2019)在《地方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中政府职能的转变研究 ——以珠江西江产业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将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作为国企改革重点,这意味着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将成为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重点工作,其产生的影响也将是空前的,对其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五年来,混合所有制的改革路径一直在探索中,相继形成了多种改革方式,各有优劣。产业投资基金兼具有战略投资者谋求战略发展利益的优点,又具有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专业的渠道整合能力,是竞争类国有企业走出国门、实现国际化的重要伙伴。本文以珠江西江产业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查找大量文献了解政府职能与国企“混改”相关的理论基础,分析国内外学者对政府职能转变的研究现状,并利用实证分析法对当前国内政府行使的主要职能、企业“混改”方案以及政府职能与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矛盾进行研究,发现政府职能在珠江西江基金公司“混改”过程中存在资产定价、企业债务、员工身份转变等问题,在制定政府职能转变策略时,通过对当前政府职能在发展转变中的具体措施及实施结果进行了一定的分析,找出值得借鉴、避免的地方,得出政府在职能转变中需要加大创新力度,从改革的理念规划出发,改变行为措施,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从角色定位、监管、调控、管理的角度完成职能转变,改善国企“混改”的外部环境以及内在条件,实现政企分离、放管结合,为国有企业改革创造良好的基础,将国企带向更好的方向。

戴佳朋[8](2019)在《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创新与启示》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四十年历史绘就了一部恢弘的史诗巨着。这部巨着不仅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叙事,而且更使得中国社会发生了历史性巨变。在这部巨着中,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创新占据重要位置,彰显出伟大的历史意义。在这四十年里,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在社会主义改革的理论和实践上都实现了创新发展,推进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命运。这一切在有力地反驳西方“历史的终结”之类的悖论同时,也为世界发展贡献出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展望未来,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深化对社会主义改革的认识是当代中国继续推进改革、全面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因而,总结研究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创新与启示就具有了现实的紧迫性与逻辑的合理性。在社会主义改革的理论创新上,本文主要从认识论和方法论两个维度分四个方面对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理论创新进行了研究。第一,明确改革的方向是完善与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这说明了改革不是改旗易帜,而是破除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的体制机制障碍,使社会主义制度更有生机活力。第二,明确改革的实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只有紧紧抓住这一点才能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使社会主义深入人心,而且也防止改革跑偏方向。第三,明确改革的目的是实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终极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改革的举措要紧紧围绕这个目标去制定和落实,否则改革就会走上邪路。第四,明确改革的策略是正确处理变与稳的关系。改革是向旧体制机制“动刀”,冲破的是思想障碍,突破的是利益藩篱,处理不好极易引发社会动荡。因此在推进改革过程中,要做到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在坚持中有发展,在发展中有坚持,才能确保社会发展在稳中有变和变中求稳。认识指导实践,有了对社会主义改革的理论创新,才会有社会主义改革的实践创新。社会主义改革实践创新,主要在于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进的方法归结于“结合”二字。结合就是不断寻找矛盾的平衡点和结合点,促成矛盾的良性转化,避免发展的“片面性”,进而确保发展的平稳性和全面性。据此,本文提出了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实践创新主要在于实现了五大结合:即坚持党的领导与全面从严治党相结合,解放思想与统一思想相结合,改革、发展与稳定相结合,顶层设计与基层创新相结合,重点推进与全面改革相结合。本文在阐述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对未来发展的重要启示。在此部分中,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从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在理论上与时俱进地发展马克思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在实践上不断实现多种结合、社会主义改革必须在政治上坚持党的领导、社会主义改革必须在内涵上彰显人的价值四个方面进行探讨和研究。此外,在对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创新与启示进行分析基础上,本文还针对一些人对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存在的某些疑虑,提出了未来改革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具体而言,本文共分为七大部分。绪论部分主要是对相关概念进行厘清和界定,对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梳理,分析了本文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第一章是阐述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理论基础。本章主要阐述马克思主义改革思想为中国社会主义改革提供的理论基础、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进行的有益探索、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重要认识等,以此说明社会主义改革的源头在哪里,从而论证了当下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合理性和正当性。第二章是概述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历史进程。本章首先通过分析中国社会主义改革艰辛起步的国际国内背景,间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为什么要改革的问题。其次,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线索,通过“启动”、“推进”和“深化”三个关键词对社会主义改革发展进程进行总结概括,梳理改革的历史脉络。对历史脉络的梳理,不仅更加明确邓小平提出的“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1)命题的深刻含义,而且凸显出社会主义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第三章是分析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理论创新。本章主要从改革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两个维度分析改革的方向、实质、目的和策略,回答了社会主义改革改什么和怎么改的问题。本章为下一章社会主义改革的实践创新作了较好的铺垫。第四章是研究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实践创新。本章主要用“五个结合”从不同角度对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实践进行总结。一是坚持党的领导与全面从严治党相结合,二是解放思想与统一思想相结合,三是改革、发展与稳定相结合,四是顶层设计与基层创新相结合,五是重点推进与全面改革相结合。这“五个结合”较好阐释了中国社会主义改革为什么既快又稳。第五章是总结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创新的启示。本章主要在分析社会主义改革“两个创新”基础上,提出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应遵循的基本要求:即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在理论上与时俱进地发展马克思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在实践上不断实现多种结合;社会主义改革必须在政治上坚持党的领导;社会主义改革必须在内涵上彰显人的价值。只有把握好这四点,社会主义才会风景这边独好。结语是关于我国改革需进一步思考的问题。本章作为本文的收官之作,从宏观层面分析当前人们对改革的疑惑以及新时代社会主义改革如何开启新的窗口问题,并阐释了改革的中国特色。

赵华美[9](2019)在《新时代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思想研究》文中指出伴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国有企业改革发展也同步进入新时代。站在崭新的历史方位,国有企业改革发展从哪里来,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向何处去,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基于怎样的价值立场与路径安排,这些不仅关系到国有企业自身的前途命运,而且更是决定着党和国家伟大事业的兴衰成败。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道路绝不是光明平坦、一帆风顺的,作为“共和国长子”的国有企业一直在荆棘密布中攻坚克难、在毁誉参半中砥砺前行。历史和现实已经并将继续证明,国有企业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各个时期始终充当着“顶梁柱”的作用,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提供了坚实的物质支撑和政治基础。时代孕育着问题,现实叩问着理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一直心系牵挂着国有企业的改革发展,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要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实现国有企业的全面发展,并由此逐渐形成了一个系统科学的新时代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思想理论,指出了当前国企改革发展的总方向。新时代各种矛盾的叠加,意味着国有企业改革发展也必将成为在新时期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可或缺的牵引力量,成为当前全面深化改革不容回避的焦点议题,因此要求具备科学完整的理论对国企改革进行指导。基于这种思考,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立足于当前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生动实践经验,通过追溯新时代国企改革发展思想以马学为体、西学为用和国学为根的理论根源,阐明了这一思想形成的历史依据。新时代国企改革发展思想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是灵活运用唯物史观、唯物辩证法和认识论等方法论的深刻实践。根据马克思主义的总体性特征,新时代国企改革发展思想涵盖了国企改革发展的各方面,包括国有企业的地位与作用、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国企党建等问题,并对国企分类改革、混合所有制改革、国资监管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同时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一带一路”开放战略中践行国企改革。新时代国企改革发展思想对指导当前国企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为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理论生长点的形成、新型“市场-政府”关系的构建、市场经济于社会主义制度有机结合的内生场域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同时还为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化解、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党执政基础的巩固提供了实践路径。更为重要的是,新时代国企改革发展思想的论述阐明了国有企业改革的小逻辑与全面深化改革大逻辑的内在机理,澄清了学界关于国企改革的各种错误言论,驳斥了国企低效论、国企垄断论和国企私有化等错误论断,增强了国企改革发展的自信。

常欠欠[10](2019)在《当代中国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想批判》文中研究表明20世纪90年代,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我国经济领域和社会领域出现了许多的问题,在当时相对宽松的政治氛围和活跃的思想文化氛围下,知识界积极研究社会问题,分析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和建议。在英美放弃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实行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国际背景和中国改革开放急需借鉴和吸收其他优秀成果的背景下,中国知识界受到西方新自由主义理论的影响而兴起了一股新自由主义思潮。当代中国新自由主义思潮在所有制问题、分配问题、市场经济问题、经济全球化问题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的观点,主张坚持进一步私有化以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将贫富差距的原因归结为特权、垄断导致的腐败;市场的自发调节可以解决收入差距问题;主张彻底的自由的市场经济,反对任何形式的政府干预;主张完全自由开放的经济全球化,反对任何形式的民族保护。在20世纪90年代,新左派与新自由主义进行了观点交锋,他们以收入分配、国有企业改革、全球化和加入世贸组织以及中国社会性质等问题为核心内容进行了激烈的争论。新左派主张国有企业的大规模改革导致国有资产大量流失,必须减小国企改革的规模而新自由主义则主张要对其进行大规模的产权改革以促进经济发展;新左派主结果的公正,而新自由主义主张机会的平等;新左派认为中国被卷入了全球资本主义体系中,而新自由主义认为中国社会性质并未发生改变;新左派对全球化持怀疑态度而新自由主义主张应参与全球化。中国新自由主义思潮对经济私有化、贸易自由化、完全市场化的推崇达到了绝对的地步,其理论主张与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背道而驰,给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带来了负面影响。因此我们要深刻分析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实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批判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潮。在实践中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政府与市场相结合的市场经济体制,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争取更多话语权,实现更多中国利益构建包容性全球化。我们要深刻分析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实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批判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潮,在实践中,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指导我国经济发展。

二、发挥资本市场作用 推进国企改革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发挥资本市场作用 推进国企改革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政府投资基金投资策略及财政支持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主题与意义
    1.2 相关研究综述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一般风险投资基金投资策略的研究
        1.2.2 政府投资基金投资策略的研究
        1.2.3 政府投资基金投资策略与产业政策
        1.2.4 政府投资基金投资策略与技术经济
        1.2.5 政府投资基金与财政支持机制
        1.2.6 文献评述
    1.3 政府投资基金投资策略的理论基础
        1.3.1 市场失灵理论
        1.3.2 财政相关理论
        1.3.3 政府失灵及委托代理理论
        1.3.4 政策性金融理论
        1.3.5 理论评述
    1.4 主要概念界定
        1.4.1 政府投资基金的概念
        1.4.2 政府投资基金投资策略的概念
        1.4.3 财政支持机制
    1.5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1.5.1 研究思路与逻辑结构
        1.5.2 研究内容
        1.5.3 研究方法
    1.6 可能存在的创新与不足
        1.6.1 本文的创新
        1.6.2 存在的不足
2 中国政府投资基金发展现状分析
    2.1 中国政府投资基金设立情况
        2.1.1 我国政府投资基金的总量及结构情况
        2.1.2 国家级政府投资基金的设立及分类情况
    2.2 财政对政府投资基金的支持机制现状
        2.2.1 财政对政府投资基金的出资支持
        2.2.2 其他配套支持机制
        2.2.3 政府投资基金相关支持部门现状
3 政府投资基金投资策略的三维度分析
    3.1 政府投资基金的投资方向
        3.1.1 社会综合收益最大化的宏观策略模型
        3.1.2 社会综合收益最大化的微观机制模型
        3.1.3 投资方向的宏观策略内涵
        3.1.4 投资方向的微观策略内涵
    3.2 政府投资基金的投资方式
        3.2.1 投资方式的模型构建
        3.2.2 投资方式的宏观策略内涵
        3.2.3 投资方式的微观策略内涵
    3.3 政府投资基金的投资时点
        3.3.1 不同水平生产模型的构建
        3.3.2 宏观策略层面的投资时点内涵
        3.3.3 微观策略层面的投资时点内涵
        3.3.4 低水平经济均衡的判断依据
4 中国政府投资基金投资策略的实证分析
    4.1 中国政府投资基金的投资方向分析
        4.1.1 高带动效应产业分析
        4.1.2 中国政府投资基金投资方向的特点分析
        4.1.3 中国政府投资基金投资方向的宏观效果分析
    4.2 中国政府投资基金的投资方式分析
        4.2.1 数据的分类处理
        4.2.2 模型与变量设置
        4.2.3 回归结果
        4.2.4 对回归结果的分析
    4.3 中国政府投资基金的投资时点分析
        4.3.1 对经济均衡水平的研判
        4.3.2 政府投资基金投资时点的微观效果分析
        4.3.3 政府投资基金投资时点的宏观效果分析
    4.4 中国政府投资基金投资策略效果评价的案例分析
        4.4.1 集成电路产业基金的成功案例分析
        4.4.2 基金的失败案例分析
        4.4.3 政府投资基金投资策略的效果评价
    4.5 财政支持机制对投资策略的影响分析
        4.5.1 财政支持机制影响政府投资基金的投资方向
        4.5.2 财政支持机制影响政府投资基金的投资方式
        4.5.3 财政相关机制变化影响政府投资基金的投资时点
        4.5.4 财政的公共性是投资策略得以切实执行的机制保障
        4.5.5 财政的资本动员机制是提升投资策略效果的物质保障
5 美国政府投资基金投资策略及财政支持机制经验借鉴
    5.1 美国政府投资基金的投资方向分析
        5.1.1 DARPA计划的投资方向
        5.1.2 SBIC计划的投资方向
    5.2 美国政府投资基金的投资方式分析
        5.2.1 美国政府投资基金的间接投资策略
        5.2.2 美国政府投资基金的直接投资策略
    5.3 美国政府投资基金的投资时点分析
        5.3.1 美国经济达到低水平均衡的宏观指标
        5.3.2 美国经济达到低水平均衡的产业结构指标
    5.4 美国政府投资基金的监管与支持机制分析
        5.4.1 DARPA计划及其监管与支持机制
        5.4.2 SBIC计划及其监管与支持机制
    5.5 中美政府投资基金投资策略的对比分析
        5.5.1 中美政府投资基金投资策略的相同点
        5.5.2 中美政府投资基金投资策略及支持机制的不同点
    5.6 美国经验对中国政府投资基金的借鉴意义
        5.6.1 投资于市场失灵明显并且社会综合收益高的领域
        5.6.2 提高财政资金投入强度并实现差异化出资安排
        5.6.3 采取信息成本最低的投资方式
        5.6.4 在经济实现低水平均衡后才进行大规模投资
        5.6.5 建立完善的基金支持机制
6 中国政府投资基金及财政支持机制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6.1 政府投资基金存在的问题
        6.1.1 投资方向不当导致投资策略执行偏差
        6.1.2 直接投资方式占比过高与成功经验不符
        6.1.3 基金部门化和同质化降低了投资策略的有效性
        6.1.4 单只基金规模过大造成忽视投资策略经济性的压力
    6.2 财政支持机制存在的问题
        6.2.1 相关配套支持机制的碎片化
        6.2.2 资本动员机制缺乏稳定性和带动性
        6.2.3 缺乏政策之间的统筹协调
    6.3 导致上述问题的原因分析
        6.3.1 转轨中部门和局部利益尾大不掉导致战略扭曲
        6.3.2 深化财政制度改革不到位
        6.3.3 基金预算绩效管理措施不到位
        6.3.4 基金立法不健全且执行机构缺失
7 完善财政支持机制优化投资策略的思路与建议
    7.1 以现代财政制度为统领建立通盘的政府投资基金体系
    7.2 以财政全域治理理念建立常态化的财政支持机制
        7.2.1 建立现代政府投资基金预算制度
        7.2.2 加强财政对政府投资基金的差异化投入力度
        7.2.3 落实财政绩效管理机制
        7.2.4 理顺政府间财权与事权关系
    7.3 由财政部牵头建立政府投资基金监管体系
        7.3.1 部际协调监管模式
        7.3.2 组建政策性金融监管委员会模式
        7.3.3 建立统一规范的基金管理制度
    7.4 优化政府投资基金的投资策略
        7.4.1 细分与整合现有政府投资基金的投资方向
        7.4.2 缩小单只基金的资金管理规模
        7.4.3 降低国家级基金直接投资方式的比重
        7.4.4 改变部门各自为政的基金设立方式
        7.4.5 动态优化掌握政府投资基金的投资时点
    7.5 建立科技银行创新财政投入方式
    7.6 加强政府投资基金相关政策的统筹协调
        7.6.1 加强制度统筹协调
        7.6.2 加强政策执行协调
        7.6.3 加强人员交流
参考文献
博士研究生学习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3)新时代关于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研究法
        1.3.2 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
        1.3.3 比较研究法
    1.4 研究的创新点、重点及难点
        1.4.1 研究的创新点
        1.4.2 研究的难点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新时代
        2.1.2 资源配置
        2.1.3 政府与市场
    2.2 现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关于政府与市场的研究
        2.2.1 马克思、恩格斯政府与市场理论观点
        2.2.2 列宁政府与市场理论观点
        2.2.3 习近平政府与市场理论观点
    2.3 西方国家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研究
        2.3.1 西方国家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共同点与差异性
        2.3.2 我国与西方国家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比较研究
3 改革开放至十九大之前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探索过程与成就
    3.1 改革开放至十九大之前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探索过程
        3.1.1 市场调节的辅助地位逐步确立
        3.1.2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实现从主辅作用到内在统一的转变
        3.1.3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3.2 改革开放至十九大之前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探索成就
        3.2.1 理论成就
        3.2.2 实践成就
4 新时代探索政府与市场关系的重要性
    4.1 政府与市场关系是市场经济的精髓
        4.1.1 世界上政府与市场关系发展历程回顾
        4.1.2 政府与市场关系是市场经济的主线
    4.2 政府与市场关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键
        4.2.1 我国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发展历程
        4.2.2 政府与市场关系是我国市场经济建设的重要依托
    4.3 政府与市场关系是新时代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
        4.3.1 新时代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面临的新任务
        4.3.2 探索政府与市场关系是新时代经济体制改革的首要目标
5 新时代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5.1 新时代市场运行现状及存在问题
        5.1.1 新时代市场运行现状
        5.1.2 新时代市场运行存在的问题
    5.2 新时代政府履行职能现状及存在问题
        5.2.1 新时代政府履行职能现状
        5.2.2 新时代政府履行职能存在的问题
    5.3 新时代调整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5.3.1 新时代调整政府与市场关系现状
        5.3.2 新时代调整政府与市场关系存在的问题
6 新时代完善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探索与建议
    6.1 新时代完善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具体建议
        6.1.1 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
        6.1.2 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更好的发挥政府作用
        6.1.3 调整政府与市场关系形成良性互补
    6.2 新时代完善政府与市场关系的保障措施
        6.2.1 在十九大精神指导下推进党对政府与市场关系的认识
        6.2.2 发挥社会组织协调功能
        6.2.3 加强法制建设营造健康市场环境
7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4)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政府与市场关系研究 ——基于双强模式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1.研究背景
        2.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本质
        3.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及其评述
        1.国内政府与市场关系研究概述
        2.国外政府与市场关系研究概述
        3.当前国内外研究评述
    (三)研究方法
        1.文献求证法
        2.史论结合法
        3.跨学科研究法
二、我国政府与市场关系调整历程
    (一)政府与市场关系调整的主要阶段划分
        1.改革开放前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波动期(1949—1978)
        2.改革开放初期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探索期(1978—1992)
        3.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后政府与市场关系的调整期(1992—2012)
        4.全面深化改革中政府与市场“双强”探索的磨合期(2013—至今)
    (二)我国政府与市场关系调整的特点及经验总结
        1.关系调整的认识深化:从单向摸索到多方完善
        2.关系调整的逻辑依据:改革实践与市场倒逼
        3.关系调整的理论借鉴:开放包容地吸收西方相关理论精华
三、“双强”模式的运行方式及实践成效
    (一)“双强”模式的运行方式
        1.职能清晰定位有为政府
        2.体系建构定位有效市场
    (二)现阶段“双强”模式的实践成效
        1.市场持续转型开放,有序竞争保活力
        2.政府职能调整,转型服务见实效
        3.社会服务优化升级,公平分配得保障
四、“双强”模式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对策建议
    (一)“双强”模式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1.信息化条件下政府对市场监管难度加大
        2.政府和市场的强弱对比依旧明显
        3.深层次的市场和行政体制的惯性制约力量仍然强大
    (二)进一步完善“双强”模式的建议
        1.构建法治化信息化政府,充分服务市场
        2.积极促进产业创新升级,培育成熟市场
        3.坚持党的统一领导,完善中国特色的政府与市场理论范式
参考文献
    一、专着
    二、期刊
    三、报纸文章
    四、电子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5)转型期地区经济增长的“双主体”:地方政府与企业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1.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方法
    1.5 可能的创新
第2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2 理论基础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政府、企业家与中国改革进程:基于历史演进的分析
    3.1 改革的启动期和企业家萌芽(1978年12 月-1992年10 月)
    3.2 改革的推进期和企业家成长(1992年10 月-2002年10 月)
    3.3 改革的深化期和企业家发展(2002年10 月-2013年11 月)
    3.4 改革的攻坚期和企业家“主体”确立(2012年11 月..至今)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企业家与中国经济增长:中国数据的实证分析
    4.1 宏观视角的企业家作用:基于三期滞后动态模型的SYS-GMM分析
    4.2 微观视角的企业家作用:基于知识扩散维度的SEM分析
    4.3 政府的作用:实证模型隐含的启示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地方政府与区域经济增长:基于企业家理论的视角
    5.1 渐进式改革下政府的“有形之手”
    5.2 “政治集权和经济分权”治理体系下的地方政府
    5.3 转型期地方政府的“人格化”:官员企业家
    5.4 地方政府及其官员与经济增长困境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地区经济增长中“双主体”:一个新的分析框架
    6.1 “双主体”的时空辐辏:中国改革实践与理论困境
    6.2 “双主体”耦合:经济增长中的合意行动
    6.3 “双主体”的演化博弈:基于创新的视角
    6.4 “双主体”的稳定均衡:激励约束机制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双主体”模式检验:以苏南和温州地方政府为样本
    7.1 市场化准备阶段(1978-1992):政府“控制人”+企业家“萌芽”
    7.2 市场化初级阶段(1992-2002):政府“经济人”+企业家“侍从”
    7.3 市场化发展阶段(2002-2013):政府“协调人”+企业家“主角”
    7.4 市场化深化阶段(2013- ):政府“公共人”+企业家“主导”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双主体”模式与地区经济增长
    8.1 中央-地方产业体制:战略性产业的“多层级”向“两层级”转变
    8.2 地方政府的产业政策
    8.3 地方政府的“企业家”政策
    8.4 本章小结
第9章 结论与研究展望
    9.1 主要内容及结论
    9.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布的论文和其他科研情况

(6)我国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历史演进及发展模式(1984-2018)(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三、文献评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第四节 主要创新点与研究不足
        一、主要创新点
        二、研究存在的不足
第一章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范畴界定和理论基础
    第一节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基本概述
        一、研究范畴界定
        二、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动因分析
        三、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类型
    第二节 企业并购重组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资本流动与资本集中理论
        二、现代西方企业重组理论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第二章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之历史演进:起步阶段(1984-1991)
    第一节 起步阶段并购重组的背景
        一、现实背景——国有企业普遍亏损
        二、理论背景——对“两权分离”的认识突破
    第二节 起步阶段并购重组的特点
        一、企业兼并的目标转向自觉优化经济结构
        二、交易的自发性与政府干预并存
        三、兼并方式以承担债务式和出资购买式为主
        四、局部产权交易市场开始兴起
    第三节 起步阶段并购重组的地方探索
        一、成都并购重组的特色和成效
        二、武汉并购重组的特色和成效
        三、保定并购重组的特色和成效
第三章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之历史演进:转型阶段(1992-2002)
    第一节 转型阶段并购重组的背景
        一、中国经济制度环境的变迁
        二、企业重组受到政府高度重视
        三、各类市场体系的建立
        四、国企脱困和国企改革任务
    第二节 转型阶段并购重组的特点
        一、产权市场普遍兴起
        二、企业并购的规模逐步扩大
        三、政府积极参与引导
        四、上市公司并购成为热点
        五、部分中国企业开始参与跨国并购
        六、外商并购国有企业成为新景观
    第三节 转型阶段的并购重组成效
        一、国企成功脱困
        二、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三、利用国内国外资本市场
第四章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之历史演进:全面发展阶段(2003-2018)
    第一节 全面发展阶段并购重组的背景
        一、中国融入全球化经济发展
        二、鼓励混合所有制发展
        三、法律法规逐步健全
    第二节 全面发展阶段并购重组的特点
        一、战略并购成为企业并购的重点
        二、国企大型跨国企业的出现
        三、以横向整合与纵向整合为主
    第三节 全面发展阶段并购重组取得的成效
        一、国企各项经济指标增长迅速
        二、国有企业国际竞争力稳步提升
        三、国有企业治理规范化
第五章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制度演进:绩效、问题与成因
    第一节 国企并购重组取得的辉煌成绩
        一、优化了产业布局,提升了社会资源配置效率
        二、提高了资产证券化率,促进了资本市场的发展
        三、盘活了国有资产,提升了国有企业经营绩效
    第二节 国企并购重组存在的问题
        一、并购重组过程中国有资产流失严重
        二、并购支付方式和融资渠道单一
        三、盲目规模扩张与多元化转型并存
        四、标的公司资产质量差导致并购效率低下
        五、并购双方缺乏深层次整合
        六、海外并购重组困难重重
    第三节 国企并购重组问题存在的原因分析
        一、企业并购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二、政府“缺位”和“越位”现象并存
        三、中介机构和资本市场尚不发达
        四、企业自身条件缺乏
第六章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绩效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第一节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国有企业并购下政府与国企高管的行为动机分析
        二、国企高管行为影响并购绩效的研究假设
    第二节 变量选择和数据来源
        一、变量选择
        二、数据来源
    第三节 数据描述性分析
        一、主要变量统计描述
        二、变量趋势分析
    第四节 计量模型设定
        一、实证基本模型设定
        二、面板数据模型
    第五节 实证结果分析
        一、面板数据模型形式检验
        二、计量模型估计及结果分析
第七章 域外国家企业并购重组的经验借鉴
    第一节 美国企业并购重组的经验借鉴
        一、美国企业并购重组概况
        二、美国企业并购重组特点及经验借鉴
    第二节 日本企业并购重组经验借鉴
        一、日本企业并购重组概况
        二、日本企业并购重组特点及经验借鉴
    第三节 法德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经验借鉴
        一、法德国有企业并购重组概况
        二、法德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特点及经验借鉴
    第四节 发展中国家企业并购重组经验及教训
        一、发展中国家企业并购重组概况
        二、发展中国家企业并购重组特点及教训
第八章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国企并购重组:原则、目标与模式
    第一节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国企并购重组时代特征
        一、通过调整结构来优化供给侧的重组方式
        二、在重组中解决亏损企业与多余的产能
        三、并购重组与混合所有制改革同步进行
    第二节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国企并购重组原则
        一、最大限度地释放和激发国有企业竞争力
        二、在国企并购重组中推进国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三、在国企并购重组中促进产能的优化配置
    第三节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国企并购重组目标导向
        一、促进宏观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二、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
        三、服务“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
    第四节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国有企业并购重组模式
        一、横向重组模式
        二、纵向重组模式
        三、混合重组模式
        四、策略联盟重组模式
第九章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国企并购重组:主体定位与政府作用
    第一节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主体分析
        一、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政府不宜作为国企并购重组的主体
        二、国有大型企业集团在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中凸显优势
        三、市场在资源配置起决定作用
    第二节 政府在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中的作用
        一、政府在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中的正面效应
        二、政府在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中的负面效应
    第三节 政府在国企并购重组中的角色定位
        一、政府是国企并购重组中政策引导者
        二、政府是国企并购重组中宏观调控者
        三、政府是国企并购重组中信息中介者
        四、政府是国企并购重组中服务者
        五、政府是国企并购重组中具体监督者
    第四节 政府在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中的制度创新
        一、保持国有资产管理权的独立性
        二、完善法律制度
        三、营造公平竞争的并购重组环境
        四、制定国有企业并购重组战略规划和指导政策
第十章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国企并购重组:政策建议
    第一节 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指导思想
        一、深化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顶层设计
        二、强化并购重组的理念共识
        三、明确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指导思想与基本要求
    第二节 强调“法治企业”,突出国企总法律顾问作用
        一、全面打造法治企业
        二、深化国有企业总法律顾问制度建设
    第三节 构建完善的产权保护体系及破产清算体系
        一、建立健全产权保护体系
        二、构建破产清算体系
    第四节 建立资本市场淘汰机制
        一、加快证券市场的规范化发展
        二、完善资本市场退市制度
        三、健全资本市场推动并购重组的作用机制
    第五节 建立稳定的失业保障体系
        一、健全失业保险制度,发挥社会托底作用
        二、加大失业救助力度,维护社会稳定
        三、完善再就业服务保障机制,促进再就业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7)地方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中政府职能的转变研究 ——以珠江西江产业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理论基础及广西国企改革演进
    2.1 国有企业改革相关概念
        2.1.1 国有企业改革的定义
        2.1.2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定义
        2.1.3 政府职能转变的定义
        2.1.4 政府与市场、国企的关系
    2.2 理论基础
        2.2.1 新公共管理理论
        2.2.2 利益相关者理论
        2.2.3 委托代理理论
    2.3 广西国企改革的不同内容时期
        2.3.1 国企经营权改革时期(1978 年-1986 年)
        2.3.2 国企所有权改革时期(1987 年-2004 年)
        2.3.3 股权分置改革时期(2005 年-2013 年)
        2.3.4 股改后时期(2014 年至今)
第三章 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中的政府职能分析
    3.1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中的政府职能
        3.1.1 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3.1.2 国有企业中政府行使的主要职能
        3.1.3 政府职能转变在国企“混改”中的必要性
    3.2 国有企业混改中政府职能转变所面临的问题
        3.2.1 国企产权管理中政府不让权的越位问题
        3.2.2 国企人事任命中政府不放权的越位问题
        3.2.3 国企经营主体责任中政府不让步的模糊问题
        3.2.4 国有资产流失与股权转让中法律缺失的模糊问题
        3.2.5 国有企业经营中行政化严重问题
        3.2.6 国有资产管理机构职能行使错位的问题
        3.2.7 国有资产未能实现资产资本化
第四章 案例:珠江西江基金公司混合所有制改革中政府职能的现状分析
    4.1 珠江西江基金公司概述
        4.1.1 企业历史沿革
        4.1.2 企业业务发展
    4.2 珠江西江基金公司国有企业“混改”现状分析
        4.2.1 珠江西江基金公司“混改”的可行性
        4.2.2 珠江西江基金公司国有企业“混改”的总体方案
        4.2.3 珠江西江基金公司国有企业“混改”中政府职能
    4.3 珠江西江基金公司“混改”中政府职能现存问题
        4.3.1 国有资产定价问题
        4.3.2 国有企业债务问题
        4.3.3 员工身份转变问题
    4.4 珠江西江基金公司“混改”中政府职能问题的成因与启示
        4.4.1 珠江西江基金公司国有企业“混改”中政府职能现存问题的成因
        4.4.2 珠江西江基金公司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启示
第五章 完善地方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中政府职能的转变思路
    5.1 政府角色方面
        5.1.1 化“管理”为“合作”
        5.1.2 化“隶属”为“服务”
        5.1.3 化“依附”为“共生”
    5.2 政府监管职能方面
        5.2.1 发挥国有资产运营企业的管理作用
        5.2.2 建立中介评估机构的可行度
        5.2.3 强化全民监管作用
    5.3 政府调控职能方面
        5.3.1 创建“混改”专项投资基金
        5.3.2 加大国企去行政化改革力度
        5.3.3 明确细分“混改”界限
    5.4 政府服务职能方面
        5.4.1 融合“互联网+”技术
        5.4.2 提高企业经营自主权
        5.4.3 建立健全“混改”规制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启示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创新与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基本概念解析
        (一)改革
        (二)社会主义改革
        (三)中国社会主义改革
        (四)创新与启示
    二、选题背景和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现状及有待提升之处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既有成果有待提升之处
    四、研究的重点、难点及创新之处
        (一)研究重点
        (二)研究难点
        (三)创新之处
    五、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为改革提供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确保了社会主义改革的正当性
        二、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确保了社会主义改革行稳致远
    第二节 列宁对社会主义改革的探索
        一、开启了社会主义建设有益探索
        二、形成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认识
    第三节 毛泽东对社会主义改革的认识
        一、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方针
        二、构建社会主义矛盾学说
第二章 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历史进程
    第一节 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历史背景
        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遭遇重大挫折
        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进入“黄金期”
        三、苏东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变质转向
    第二节 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发展历程
        一、社会主义改革探索和试验期(1978.12—1992.2)
        二、社会主义改革推进和完善时期(1992.2—2013.11)
        三、社会主义改革深化和拓展期(2013.11—)
第三章 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理论创新
    第一节 改革的方向是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一、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是人类社会的夙愿
        二、社会主义制度在实践中需要进一步完善
        三、只有通过改革才能完善与发展社会主义制度
    第二节 改革的实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
        二、只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提高人民的幸福感
        三、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体制相结合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伟大创举
    第三节 改革的目的是实现共同富裕
        一、共同富裕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追寻
        二、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
    第四节 改革的策略是科学把握变与稳的关系
        一、变中求稳
        二、稳中有变
第四章 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实践创新
    第一节 坚持党的领导与全面从严治党相结合
        一、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改革的核心力量
        二、只有全面从严治党才能确保党堪当改革历史重任
    第二节 解放思想与统一思想相结合
        一、反思落后社会现实启动改革
        二、再认识社会主义本质推进改革
        三、直面发展中的问题深化改革
    第三节 改革、发展与稳定相结合
        一、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确保稳定
        二、采取渐进增量式改革实现稳中求变
        三、制定正确改革标准保证改革顺利前行
    第四节 顶层设计与基层创新相结合
        一、基层群众创新推动改革开放
        二、战略布局的顶层设计优化改革开放格局
        三、战略目标的顶层设计推动改革开放进程
        四、战略举措的顶层设计保障改革开放质量
    第五节 重点推进与全面改革相结合
        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进经济体制改革
        二、以经济体制改革带动全面改革
第五章 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启示
    第一节 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在理论上与时俱进地发展马克思主义
        一、本土化发展适应民族特色
        二、时代化发展回应时代之问
        三、大众化发展满足人民需要
    第二节 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在实践上不断实现多种结合
        一、社会主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
        二、社会主义与世界发展相结合
        三、社会主义与市场、民主和法治相结合
    第三节 社会主义改革必须在政治上坚持党的领导
        一、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确保改革的社会主义性质
        二、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确保改革顺利推进
    第四节 社会主义改革必须在内涵上彰显人的价值
        一、人的价值具有多维性特征
        二、社会主义是人的价值最佳体现
        三、社会主义实现人价值的优势所在
结语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一、改革是否导致中国走“中国特色的实用主义”道路
    二、改革是否导致中国走“中国特色的后社会主义”道路
    三、改革是否导致中国走“新全球主义意识形态”道路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改革如何开启新窗口
    五、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强调的是“中国特色”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9)新时代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选题依据和选题意义
        一、选题依据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相关文献综述
        一、关于国有企业的地位和作用
        二、关于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
        三、关于中国特色现代国企制度
        四、关于界定国企改革的各种争论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结构安排
        一、研究方法
        二、结构安排
    第四节 论文创新与不足
        一、论文的创新之处
        二、论文的不足之处
第一章 新时代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思想的形成依据
    第一节 新时代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思想的历史轨迹
    第二节 新时代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思想产生的现实条件
        一、回应风云诡谲的国际经济环境
        二、反映国内经济新常态的深刻变化
        三、总结新时代国有企业发展的丰富实践
    第三节 新时代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思想产生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社会主义所有制思想
        二、西方国家国有企业治理思想
        三、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的集体主义思想
第二章 新时代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思想的方法论研究
    第一节 蕴含唯物史观的厚重底蕴
        一、坚持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基础性作用
        二、坚持经济与政治的互动规律
        三、坚持群众史观的价值理念
    第二节 闪烁唯物辩证法的耀眼光芒
        一、坚持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
        二、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
        三、坚持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结合
        四、坚持底线思维与系统思维相结合
    第三节 遵循认识论的基本路线
        一、坚持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统一
        二、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三、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统一
第三章 新时代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思想的核心内容
    第一节 新时代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思想的核心理念
        一、明确方向,理直气壮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
        二、站稳立场,恪守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
        三、统筹协调,共写“两个毫不动摇”的奋进之笔
        四、培根铸魂,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绝对领导
    第二节 新时代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思想的战略布局
        一、推进国有企业建设和加强党的领导
        二、推进国有企业进行分类改革
        三、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
        四、推动建立和完善国有资本监管机制
    第三节 新时代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思想的实践路径
        一、“转观念”: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
        二、“强自身”:切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三、“借东风”:践行“一带一路”开放倡议
第四章 新时代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思想的重大意义
    第一节 新时代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思想的理论意义
        一、构成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的理论生长点
        二、构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政府”的新型关系
        三、构建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有机结合的内生场域
    第二节 新时代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思想的实践意义
        一、重塑新时代现代化经济体系
        二、破解新时代发生转化的社会主要矛盾
        三、提升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说服力
        四、巩固新时代党的全面领导与建设
尾论:坚守国企本性,永葆改革初心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当代中国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想批判(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理由及意义
        (一) 选题的理由
        (二) 选题的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及创新与不足
        (一) 研究方法
        (二) 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中国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想产生的背景
    一、国内背景
        (一) 经济关系和社会生活深刻变化
        (二) 政治环境相对宽松
        (三) 思想文化领域空前活跃
        (四) 学术氛围相对开放
    二、国外背景
        (一) 西方新自由主义思潮有意识的渗透
        (二) 西方私有化改革的影响
第二章 当代中国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在所有制问题上主张私有化
    二、在分配问题上主张市场的自发调节
    三、在市场经济问题上主张市场作用的绝对化
    四、在经济全球化问题上主张完全自由化
第三章 新自由主义思潮与新左派思潮经济思想交锋
    一、国有企业改革
    二、贫富差距现状及对策
    三、经济全球化
    四、中国社会性质
第四章 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的理论批判与反思
    一、对中国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基本主张的批判
        (一) 国企改革思想批判
        (二) 收入分配思想批判
        (三) 市场经济思想批判
        (四) 全球化思想批判
    二、对中国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的反思
        (一)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二) 改革分配制度缩小贫富差距
        (三) 构建合理的政府与市场关系
        (四) 积极构建包容性经济全球化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四、发挥资本市场作用 推进国企改革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政府投资基金投资策略及财政支持机制研究[D]. 赵鑫.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 2020(11)
  •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与市场关系研究[D]. 闫娟.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20
  • [3]新时代关于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探索[D]. 张乐薇. 西安理工大学, 2020(01)
  • [4]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政府与市场关系研究 ——基于双强模式的探索[D]. 陈雪儿. 中共江苏省委党校, 2020(06)
  • [5]转型期地区经济增长的“双主体”:地方政府与企业家[D]. 刘志永. 山西财经大学, 2020(12)
  • [6]我国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历史演进及发展模式(1984-2018)[D]. 董少明.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0)
  • [7]地方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中政府职能的转变研究 ——以珠江西江产业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为例[D]. 申卜源. 广西大学, 2019(06)
  • [8]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创新与启示[D]. 戴佳朋.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4)
  • [9]新时代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思想研究[D]. 赵华美. 厦门大学, 2019(08)
  • [10]当代中国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想批判[D]. 常欠欠. 扬州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充分发挥资本市场作用促进国有企业改革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