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学校管理中运用情感效应

如何在学校管理中运用情感效应

一、如何将情感效应运用在学校管理中(论文文献综述)

樊子立[1](2021)在《基于情感动力模型的金钱情感价值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型冠状病毒2019-n Co V席卷全球。中国人民守望相助,捐钱捐物;政府提高补贴标准,关爱一线抗“疫”人员;部分企业员工自发降薪,誓与企业共克时艰。这里都涉及到“金钱”,但与传统意义上的金钱不同,无论是捐款、补助还是降薪,都赋予了“金钱”一种特殊的象征意义——情感。长期以来,企业奉行“嘘寒问暖,不如一笔巨款”的激励原则,这种实用主义原则源于金钱与情感对立的观点。正因为金钱的财富效应加之实践中的不当激励导致人们对金钱有着非理性的依恋,严重侵蚀内在动机,腐蚀道德底线,甚至驱使员工如柳宗元笔下的逐利昆虫“蝜蝂”一样,“遇货不避,以厚其室;不知为己累也,唯恐其不积”,导致身体透支、职业倦怠、情感疏离。特别是在数字化飞速发展的今天,员工的工作行为被精确计量,报酬被严格量化,一种无形的“数字枷锁”将他们锁定在了一种隐形的“数字牢笼”中,加剧情感枯竭和身份焦虑。学者们将这一切归结为金钱介入社会关系的后果,因而极力主张应保持金钱文化层面上的中立性,回归其市场交易媒介的本质,不参杂任何社会情感因素。这种割裂的观点是否合理值得思考。首先,金钱深嵌在家庭、工作关系和社会交往的结构之中,其功能与属性不能完全按照经济语境来定义,例如,企业推出的“亲情付”或亲情转账服务,都是将金钱与情感融通。研究表明,当组织面临困境时,员工与组织的经济交换关系所发挥的作用会大幅减弱,员工愿意与组织共患难,更多地是因为他们对组织的归属和情感承诺。其次,情感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情感传递、关系凝聚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体将其表现出来,单纯强调“以厂为家、事业留人”之类脱离金钱载体的情感激励,不过是句空洞的口号而已。最后,严格地将金钱与情感对立起来,无异于扩大交易型心理暗示,这种交易的体验加深工作场所正式关系的形成,导致情感交流减少,不利于团队合作共赢。由此,探索金钱是否具有情感价值以及揭示情感价值的作用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实践意义。综上,本文在系统地回顾金钱奖励、情感价值以及金钱与情感关系等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明确提出金钱情感价值的概念,以此构建了金钱情感动力模型,围绕4个W和1个H着力解决5大问题:第一,金钱能否承载情感价值?(whether);第二,什么是金钱情感价值?(what);第三,金钱情感价值的作用——为什么能够缓解单一金钱奖励造成的不良后果?(why);第四,金钱情感价值的传导机制——金钱如何传递情感价值?(how);第五,何种类型的领导更适合运用金钱情感价值?(who)。根据以上五个问题,本文设计五项研究,旨在揭示金钱情感价值的由来、内涵、以及影响员工对组织情感依附的内在机理和边界条件。具体如下:研究一进行了金钱与情感关系的实验研究,回答了“金钱能否承载情感价值?”(whether)的问题。运用微表情实验(Face Reader)和情境实验的方法论证了金钱可以承载情感价值。研究二进行了金钱情感价值量表设计与检验,回答了“什么是金钱情感价值?”(what)的问题。根据Yang等学者在经典文献中对于情感价值的定义和实验,设计了本文中金钱情感价值的量表,并从量表设计原则、设计步骤以及量表的结构探索和信效度验证等方面检验了该量表的准确性和适用性。研究三回答了“金钱情感价值的作用——为什么能缓解金钱奖励的不良后果?”(why)的问题。选取了上海、安徽、武汉等6家企业的538份员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企业涉及IT、通讯和互联网行业。构建了一个两阶段被调节的中介模型,探索了单一的金钱奖励可能造成的弊端,以及如何发挥金钱情感价值的作用来缓解这一弊端,最终加强金钱奖励对组织情感承诺的正向影响。研究四回答了“金钱情感价值的传导机制——金钱如何传递情感价值?”(how)的问题,从过程视角建立金钱情感价值的传导机制。选取了上海、石家庄、武汉等7家企业的325份员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它们分布在IT、通讯和互联网等行业。引入情感期望理论,构建金钱传递情感的动力模型。研究五回答了“金钱情感价值的情境化研究——何种类型的领导更适合运用金钱情感价值?”(who)的问题。考虑到领导在金钱情感价值发挥作用过程中的重要性,因此,引入了社会感知的双维度:能力(competence)和亲和力(warmth)来划分领导类型,建立了一个三项交互的模型,探索在何种类型的领导下更能发挥金钱情感价值的作用,进一步提升员工对组织的情感承诺。研究揭示,表层的金钱激励背后蕴含着高度的情感连带与主体互动,塑造员工的内部人身份感知进而增强其情感承诺,表明情感价值是提升金钱奖励整体价值感知的来源,巧用情感杠杆,可以在不增加任何人事成本的前提下提升激励效果。本文的理论贡献主要有如下四点:第一,明确提出金钱情感价值构念。从产生关联联想,满足内在期望,激发相应的情感反应出发,对其理论内涵与影响机制进行深入挖掘,印证了Fletcher为代表的一派学者提出的“情感≠情感价值”的理念,明确情感价值具有稳定持久的特点,从而为后续化解金钱的“享乐适应症”和“享乐的跑步机效应”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第二,明确提出金钱的情感属性。在以往“信息性”和“控制性”两大属性的基础上提出并论证了金钱奖励的第三大属性:情感性,为未来企业的情感管理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第三,明确提出金钱的情感动力机制模型。整合情感期望理论,构建情感动力模型,基于“情感唤醒→情感交换→情感定向”逻辑建立了金钱情感价值与组织情感承诺关系的理论分析框架,揭示期望是情感产生和传递的核心动力。第四,明确提出领导者特征在金钱情感激励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引入社会感知双维度(能力和亲和力)来将领导划分为不同类型,揭示金钱情感价值有助于弥补“高冷型”领导(高能力、低亲和力)亲和力不足的问题,表明金钱情感价值有助于增加领导者的权力再生。总而言之,面对数字化、智能化带来的日益激烈的竞争,企业为了提高效率不惜采用“996”和“007”等工作方式,通过鸡汤口号和量化控制等方式来鞭策员工,但这种方法往往治标不治本。本文蕴含的管理启示在于,创建企业“命运共同体”,对员工的关注应从重视“礼”的实质转移到重视“情”的诉求上,提醒管理者们要注意“理治于外,情感于内”,正式激励之外要为情感激励留存空间,注重金钱奖励的原因、方式、场合和主体等相关因素,为金钱奖励赋予特殊的意义和价值,通过创办“激励银行”,设立情感账户,为金钱贴上情感标签等一系列方式来构建企业与员工的命运共同体。建议高明领导要善于驾驭金钱情感激励的艺术,把金钱激励和情感表达协同起来,让情感因金钱而鲜活具体,金钱因情感而温润人性,才能拨动员工心弦产生持久而深沉的情感承诺——顺境时冲锋陷阵,逆境时誓死相随。

侯韦桐[2](2019)在《小学校外托管机构规范化管理研究 ——以石家庄市为例》文中认为“三点半”现象以及区域学校布局调整和撤点并校,大量小学生中午就餐、放学后两至三个小时无人看护和教育,随着二胎政策的全面放开,小学生课后托管服务问题日趋严峻。校外托管机构作为新兴教育服务行业进入大众眼中,然而过多的托管机构野蛮生长成为年轻父母们和整个社会关注的一个难题。托管机构如何规范化管理对托管行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加强校外托管机构管理,建立科学系统的管理模式是当前托管服务的重要课题。本论文选取石家庄市10所校外托管机构为研究对象,通过采用文献分析法、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三种方法进行相关资料和数据的收集,剖析了托管机构在其管理、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结合相关理论基础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本论文共分为五部分。第一章及第二章主要对研究主题、相关研究成果、理论基础进行了梳理,阐述了本论文的研究方法;第三章根据调查研究,归纳总结了校外托管机构的特征,总结校外托管机构管理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第四章根据问题从认知方面、机构软硬件方面、学生管理等方面分析其存在的原因,第五章以相关理论为基础,提出在校外托管机构管理中的改革发展策略,包括开发利用机构内部资源,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各部门综合治理策略,并根据实际情况探讨总结了更适合当前校外托管机构的人性化管理,以期提高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和教师工作效率,为校外托管机构探索科学合理的运营模式提供一些理论支持与实践依据。

李宏恩[3](2018)在《学校人文管理的实践探索 ——以东营市胜利第一中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作为教书育人的重要场所,学校开展教育活动的过程中,管理因素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一直以来,学生在校园中都被视为被管理对象,而非被服务对象。校园管理更多地从各种功利价值来展开,而不是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来展开,这是一种并不符合人性发展潮流的学校管理模式。因此,论文将以中学人文管理的实践探索作为研究内容,在学校管理中融入人文关怀的因素。西方国家将人文关怀融入学校管理的实践经验丰富,而我国已经逐步意识到人文因素在校园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但是对于如何促进人文因素融入校园管理,进一步提升校园管理的人文水平,还存在许多缺陷。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调研法等方法,以东营市胜利第一中学作为实证研究的对象,通过发放问卷的方式调查该中学学生的群体特征、人文管理的现状、问题及问题存在的原因,并对此提出相应的完善建议,重点分析将人文关怀因素融入校园管理对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重要意义。作为山东省首批规范化学校,东营市胜利第一中学在基础设施、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均取得较大的成功,学校升学率、素质教育均成绩优异。但是胜利第一中学的管理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包括过分追求理性、刚性化较强、忽视了学生参与管理的主动性、管理工作评价机制缺乏民主因素等。针对这些问题,论文提出完善建议:首先,学校管理与人文文化相结合。创设引导师生认识生命意义的人文环境,学生可以自主参与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展现自我的价值;其次,增强学校规章制度中的人文因素,学校应当减少刚性规定,完善发展性规定,并在此基础上变革学校行政组织;再次,强化学校管理队伍的结构。让更多学生参与到个性化管理队伍中,并且为学校管理人员提供相应的管理能力与人文关怀方面的培训;最后,优化学校人文管理的评价机制,增强学生与管理人员的交互关系并重视外部评价与学生评价。

段鹏越[4](2018)在《普通高中公共危机管理中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文中认为普通高中公共危机管理中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提出,既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学发展的内在要求。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探讨中包含了思想、政治、道德等内容,这些内容被教育对象所接受,并内化为自身所具有的某种稳定深刻的心理结构,外化为一种个体的意识行为实践,这对普通高中校园的管理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保障普通高中校园中师生的生命财产安全已经成为了校园管理活动的重要内容,近几年危害普通高中校园的公共危机事件主要包括了自然性危害事件,人为性危机事件和食品卫生安全危机事件。目前很多的高中校园管理活动更多的是通过“管”这种高压的模式开展实践,而忽视了“疏”的作用。在开展危机事件的管理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功能能够帮助在校学生树立战胜危机的理想信念,并对学生的道德和法纪行为进行规范对降低危机事件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思想政治教育的保证功能在危机事件爆发时能够有效的促进在校学生达到政治共识性、思想的一致性和行为的统一性,这能够大大降低危机事件带来的消极影响。因此将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融于有关的法律法规和各项政策中,融于社会的各项管理中,对于逐渐丰富、完善我国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理论,切实加强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关于高中公共危机管理中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研究沿用了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论,注重其对危机事件的“疏”的作用,将思想政治教育决策管理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管理融入到高中公共危机事件的处理中。主要包含五章的内容。第一章导论内容,第二章主要论述了普通高中公共危机管理的相关概念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概念以及二者之间的联系,其中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高中校园应对公共危机事件的重要手段,同时高中校园中的公共危机事件也为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水平提供契机。第三章主要论述了高中校园处理公共危机事件中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现状,提出在目标设定与实施过程中的不确定性的问题,和主体愿望良好与实施力量有限的问题,以及在执行活动中的拖延问题。第四章主要论述高中公共危机事件产生的原因,包含了当前高中生对公共危机事件的意识行为特点的分析和个体、学校、社会等层面的原因。第五章主要论述增强高中校园公共危机事件管理活动中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方法措施,从所要坚持的指导思想,应用方法和策略进行展开研究。

朱铭[5](2017)在《高校辅导员职业情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职业情感不仅仅是个体简单的生理反应和心理体验,还是个体主观体验基础上的行为表现和情绪实践。尽管理性和技术的大旗一直高扬在个体专业发展的领域,但情绪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边缘地位已得到明显改善,教师的情感维度对教师职业发展、自我认知以及学生学习效能的影响作用已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日益关注。辅导员作为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职业成长和发展过程中的情感特征同样值得关注。同时,辅导员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意识形态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和核心作用,而良好的职业情感又是帮助其完成党和国家赋予的重要使命、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前提。由此,无论是从关注辅导员的精神和情感世界出发,还是着眼于情感已成为辅导员工作实践中不可割舍和忽视的部分这一教育现实,辅导员职业情感问题都值得我们作进一步的研究和诠释。由于对情感的研究存在多种理论视角和学科支撑,本研究以对多种理论进行综合运用为基本遵循,主要借鉴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情感管理理论以及社会支持理论等哲学、心理学领域的理论知识,综合不同的理论工具去为情感的产生和发展提供综合的解释模式。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质的研究方法,重点以访谈、实物分析、观察三种方式来收集资料。无论是辅导员对职业情感状态的自我判断,还是互动性他人评价和访谈资料分析结果都表明,部分辅导员中存在职业情感有所淡化的现象。同时,从辅导员职业情感的具体表现来看,尽管学生能给辅导员带来丰富和明显的正性情感体验,但职业地位、职业待遇,特别是职业发展等因素带给辅导员的消极情感体验也比较明显。从原因剖析角度讲,现代系统论提供了适宜的解释框架。辅导员职业情感的影响因素主要体现为系统内人、物、环境等各要素的动态交互影响。辅导员、学生以及高校管理主体等是人的因素中的主要影响因素。而制度是物的影响因素中的核心部分,家庭支持、社会认可等环境因素对辅导员情感的整体系统也会造成较大影响。本研究认为,既然职业情感的生发是不同要素的相互作用和关联,是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综合影响的交互作用结果,那么辅导员职业情感的培育也应该是一个系统的长期渐进过程,离不开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的合力助推。具体来说,可以从辅导员个体、学校和社会三个维度来对辅导员职业情感的培育和提升进行探究和考量。从辅导员个体维度而言,一要建立正确的职业认知,二要具备匹配的职业能力,三要培育较高的情感智力。从学校维度而言,首先要创新管理模式,为辅导员职业情感培育提供情感保障。其次要优化制度体系,为辅导员职业情感培育提供制度保障。最后要塑造共同愿景,营造提升辅导员职业信念的文化氛围。从社会支持维度而言,同伴、家庭等“重要他人”资源,能为辅导员职业情感培育提供私人性支持。而职业共同体通过为辅导员利益代言、改善辅导员职业现状、为辅导员职业发展搭建平台等方式,为辅导员职业情感培育提供职业支持。从社会维度讲,以网络、电视、报纸为主的媒体在提升辅导员职业声誉方面要作重要担当,要为增进全社会对高校辅导员职业的了解和信任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李晓[6](2016)在《浙江省中小学校长培训实效性问题研究》文中提出当今世界,面对不断深化的基础教育改革,校长作为一个学校的灵魂日益凸显其作用。在基础教育改革之下的校长管理制度改革中,中小学校长的培训促进了校长的专业发展,并且成为了学校管理制度改革中的重要一环。文章通过对浙江省中小学校长培训进行实地调查,并进行有效的数据分析,分四个部分就如何提高中小学校长培训实效性的问题进行了根本性的深入探讨。第一部分,对中小学校长培训实效性的基本阐述。然后分别从基本内涵、基本原则以及影响因素方面进行理论解释。第二部分,中小学校长培训实效性的调查分析。这是本研究的重点,主要是通过对参加浙江省骨干校长培训的校长进行调查分析,运用问卷调查法和校长访谈法,得出调查结论,从而为问题找出原因。第三部分,探究影响我国中小学校长培训实效性的重要因素。基于培训外部体制法规的健全和完善,培训内部因素成为研究分析的重点,包括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即校长自身和培训机构。第四部分,基于一定的实践调查和理论分析,通过对校长培训实效性的影响因素的探究,总结出提高我国中小学校长培训实效性的具体对策,包括提升校长自身培训内驱力;培训机构更新观念;依托培训需求立体定位培训目标:培训过程管理和监督机制的完善:科学评价机制的制定和跟踪问效。

肖静芬[7](2016)在《课堂教学改革的过程与方法论研究 ——基于中澳课堂教学改革的比较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课堂教学改革研究一直是我国教育改革研究的重点,至今方兴未艾。以往的课堂教学改革研究大都集中在课堂教学的价值观、基本问题、方法或理念层面。本文将课堂教学改革视为改革开发者和促进者团队有效推动改革的过程,从课堂教学改革的过程理论的视角,反思我国课堂教学改革的经验和问题;同时,通过对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优质教学实施过程的分析比较,以期对我国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一点借鉴。而方法论反思,就是针对主体的认识方式和行为方式作深入剖析,以提出更为明晰的认识,故称之为“课堂教学改革的过程与方法论研究”。将课堂教学改革视为改革开发者和促进者团队有效推动改革的过程,是本研究得以开展的前提,也是本文的研究重点。文章从课堂教学改革的过程理论的进路入手,认为课堂教学改革是一种改革开发者和促进者团队不断干预的行为,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不仅仅是一种理念或方法的改革。具体来说,在这个过程中,先有了对于课堂教学改革的需求,再经过改革开发者的调查、研究,开发出改革项目,改革开发者和促进者团队绘制出改革构造图、制定教师培训和学习计划、评价改革行动、提出改进措施,直至最后的交流改革经验,这是一个完整的课堂教学改革的过程。过程及方法论研究就是以此为对象的。换句话说,它不研究课堂教学改革的静态结构和课堂教学理念的理想状态,而是在改革过程上进行借鉴和探讨,研究的是一种改革生活中的一个动态的过程,以及方法体系中的研究目的、对象、方法、过程的一种自觉反思和批判意识。本文共分八个部分:导论,六章正文和结语。导论部分论述了研究的缘起、意义、方法,对我国以往课堂教学改革研究状况作一个粗略的综述,并引介出本文的研究进路,即课堂教学改革的过程与方法论研究——以澳大利亚优质教学改革为例。第一章从课堂教学改革的基本问题入手,分别介绍了课堂教学改革中的五个基本问题。第二章描述了课堂教学改革的过程理论,介绍了课堂教学改革的原则、特点、支撑条件及过程模式,并综合己有的过程模式,提出本文的过程模式。第三章和第四章根据本文的过程模式,从六个不同阶段详细分析了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优质教学实施的全过程。这是本文的重要内容。新南威尔士州优质教学实施的六个阶段分别是开发改革项目、绘制改革构造图、制定培训计划、评价改革行动、提出改进措施、交流改革经验。这六个方面构成了课堂教学改革过程的基本内容。第五章是中澳课堂教学改革过程的比较分析,根据本文的过程模式的六个部分,逐一分析比较两国改革过程,并对我国的课堂教学改革提出建议。第六章是对深化我国课堂教学改革的展望。结语部分提出了本研究的创新、不足以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孙彩霞[8](2015)在《课程变革下教师情绪地理的建构》文中研究指明国家的发展在于教育,教育的发展在于教师。教师之于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是课程改革以来,伴随着“教师即课程”的提出,教师的改变与教师专业发展问题成为教育研究中的重要领域之一。纵观已有的教师研究,较多关注了教师的专业理性、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将教师视为理智人、专业人,而缺乏对教师情绪与情感为表征形式的非理性因素的关注。教师工作是一项情绪性的实践,教师情绪直接影响着教师身心健康,支配着教师对学生、课程、教学等教育问题的理解与投入,亦决定着教师改变与专业发展的方向。然而,回顾相关研究显示,西方教师情绪的研究已相当成熟,积累了大量的实证性数据与理论成果,相对国内,教师情绪研究才刚刚起步,虽已意识到了教师情绪的重要性,却鲜有翔实的实证性依据与解释构面。本文从教师个体、社会环境以及个体与社会交互的三个维度,探寻课程变革下一线教师们在教学实践中存在怎样的情绪状态,哪些因素影响着教师情绪样态以及不同情绪样态下对教学实践、专业发展乃至课程变革有怎样的影响,透过教师的情绪自述,教师们存有怎样的情绪困境与情绪需求,应如何建构教师积极的情绪地理环境,支持教师更有效能,更加幸福地教与学,本研究将这一系列研究问题及其脉络命名为“教师情绪地理”。为了回答好以上问题,本研究梳理了教育变革下教师情绪研究述评、师生互动中教师情绪的研究述评以及已有教师情绪地理的研究,进一步聚焦了本研究的分析框架、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本研究分为两部分,一是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西南地区的七所中小学教师发放问卷,收集教师们最近一个月频繁出现的情绪类型及其程度,通过差异性分析与均值比较,初步得出总体上教师积极情绪要大于消极情绪状态,但消极情绪仍比较显着,其中新手教师正负情绪杂糅;经验型教师负向情绪突出;专家型教师情绪相对积极稳定,以及初中教师负向情绪略高于小学教师。第二部分,采用质性研究取向。基于问卷的初步结论,选择新手教师、经验型教师与专家型教师三类群体作为个案,通过深度访谈法收集三类教师情绪地理的脉络、成因、影响效应等相应数据,透过对个案的话语分析、叙事探究等分析方法,得出:(1)情绪地理的成因方面,新手教师的情绪及其变化主要源于师生互动、同事关系以及教师自身的专业效能;经验型教师的情绪变化主要源于社会性因素比如校长领导力、学校组织管理、奖罚问责制度、教师社群文化、重复性劳动与回馈等的影响;专家型教师的积极情绪不仅源于教师个人的情感素养和个体的调节能力,还源于专家教师拥有良好的工作环境与和谐的组织文化。(2)情绪产生的效应方面,积极情绪会增加教师教学动力、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学生学业成就以及营造良好的学习文化氛围;相对负向情绪会增加教师的职业倦怠,身心疲惫,以及离职倾向。(3)教师情绪调节策略是影响教师情绪效应的中介变量,从教师通常采用的情绪调节策略来看,研究发现教师们长期习惯于“隐忍接受”,“表达抑制”等消极情绪调节策略,这就抑制了教师个体在组织文化中的改变与创新。最后,本文透过教师暴露出的情绪困境,建构了积极情绪地理的运行机制,并分别从个人主体和社会组织两个视角提出了积极情绪地理的建构策略:个人主体层面,首先,增加自我情绪意识,提升情绪智能;其次,完善教师自我专业能力、专业知识与专业情操;再次,调整教师个人心态,积极主动地靠近他人、信任他人与他人合作;最后提升个人的社会资本,利用多重人际关系网完善个体的情绪地理。社会组织层面,丰富教育政策的实施策略,完善政策实施的过程监管;改革教师评价方式和评价制度;加强校长领导力,实行多样化组织管理模式;营造信任、支持、鼓励、共享、反思的教师社群文化;最后呼吁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纳入教师情绪智能的培养。

颜肇鹏[9](2015)在《以师为本理念的教学管理摭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学校管理理念中,以人为本是核心理念;在学校管理的所有要素中,教师管理是第一要素。教师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有思想、有头脑,学校要把这个要素融入核心理念中,凸显教师管理的重要性,所以就应该在学校管理中树立"以师为本"的管理思想。那么,在教师管理中,如何真正实现"以师为本"?本文就此作一摭谈。教师管理现状分析纵观当前的学校管理,不难发现,多数学校强调的科学管理通常是制定

薛蓉[10](2013)在《大学生情感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代大学生作为我国人才培养战略实施的重点对象,不仅是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领域建设中的重要人才资源,也是促进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顺利实现的重要力量。然而近年来,高校学生因情感挫折而引发的自杀或伤害他人事件及影响学习的情况频频曝光,我们在为这些年轻生命的消陨而扼腕叹息时,也明确的感到着力回应因大学生情感教育缺位而带来的严重后果已经刻不容缓。大学生情感教育应往何处去,如何从当前大学生成长发展的特点出发,探寻出切实可行的情感教育路径,是每一个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和努力解决的现实课题。情感教育正在高校人才培养和大学生素质提升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系统的研究大学生情感教育的当代境遇和发展道路也彰显出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通过对大学生情感教育的研究可以准确的把握当代大学生情感特点,了解大学生情感现状,为科学的处理大学生情感新问题提供,提高大学生情感教育的时效性提供了现实和理论依据,对于大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研究大学生情感教育的内涵、内容、目标、教育方法,丰富了大学生教育理论,探索出了符合大学生情感特点的教育方法,推动了“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的思想在大学生教育中的发展,也推动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它以培养情感和谐的大学生为总目标,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教育基础。本文明确区分了“情感”、“感情”、“情绪”和“情操”四个容易混淆的概念,并且分析了情感教育与认知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道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异同点,在综合历史和现实研究,学理和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大学生情感教育的概念,它是针对大学生群体的情感教育,是情感教育的特殊实践活动。它既有一般情感教育形式也要兼顾大学生的身心特点,是一种特殊的情感教育,更多的是关注学生情感状态的生命存在,表现和价值,关注大学生的心理情感现状和发展趋势。让他们学会爱、理解爱,懂得感恩,在情感教育作用下完善学生的人格。大学生情感教育就是关注大学生的情感层面(诸如大学生的心理情感现状和大学生的情感发展趋势),并且通过一系列科学的方式方法来调节大学生的情感,使之与心理机制和生理机制、思维机制一道协调发挥作用,以达到最佳的功能状态的活动。大学生情感教育不仅建立在广泛的实践活动上,还承载着丰富雄厚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中国老一辈革命家都从不同方面在不同程度上为情感教育提出了理论指导。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为大学生情感教育提供了口标指导,而他关于人的本质理论是大学生情感教育的人性基础。恩格斯列宁对社会主义道德的论述要求大力培养大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感。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倡导的爱国主义和对劳动人民的情感要求大学生情感教育要大力弘扬对国家、对社会主义、对劳动人民的情感。相关学科也为情感教育提供各方面的理论借鉴,大学生生情感教育要重视伦理学关于伦理与情感的关系的理论,在情感教育中要注重伦理道德对情感的限制,考虑社会的容忍程度。广泛借鉴教育学中对教育方法的研究,并把心理学中关于情感的理论作为大学生情感教育的基础理论。同时,本文在撰写过程,通过科学的问卷调查和对从事学生工作的老师进行访谈,获得了大量的一手资料,对大学生情感现状和大学生情感的特点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大量的实证调查和丰富的理论支撑使本文具有较为扎实的基础。在调查研究的过程中发现了当代大学生的情感状况急需在高校开展科学的情感教育:当代大学生情感丰富纯洁而脆弱,对情感有较强的需求。与此同时,高校情感教育的发展却差强人意。一方面由于大学生情感需求的增强,相关学科理论的发展和一批高校工作者致力于情感教育工作的开展,使得情感教育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这远不能满足大学生和社会对大学生情感教育的要求,情感教育的难度、功利主义和价值多元化给情感教育带来的更大的负面影响,使得现在的情感教育理论研究成果较少、主体知识结构欠合理、教育模式忽视学生情感因素以及教育合力机制缺位。鉴于大学生情感状况和情感教育的现状,本文在大学生情感教育总目标中提出了大学生情感和谐,即大学生与外界的情感和谐,与他人的情感和谐以及与自身的情感和谐。具体目标就包括刘社会的情感就包括:刘家国的热爱和集体的归属感、对集体事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社会公共事件的正义感和义务感、对国家民族利益的认同感和荣誉感、对世界发展与人类生存现状的关注与体认;对自然的情感,保护自然、欣赏自然和感谢自然;对他人的情感,理解、尊重、善待、宽容他人;对学习的情感,乐于思考、勤于探索和勇于挑战;对自我的情感包括善于控制情绪、热爱生命、谦虚上进、善于自我调节和自尊自强。此外,本文根据社会发展对大学生提出的要求和大学生自身的发展特点提出了大学生情感教育的内容。根据情感发展本身的特点,提出了大学生情感教育的四点基本内容:情感认知教育、情感升华教育、情感控制教育和移情教育。在基本内容的统领下又提出了政治情感教育、道德情感教育和审美情感教育三个方面的具体内容。鉴于大学生情感教育的不足和出现的原因,本文还系统的提出了大学生情感教育的途径和方法。首先要形成情感教育的合力,寓情感教育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之中。其次是加强大学生情感教育的理论教学,编制适宜学生接受的情感教育读本、丰富情感教育课堂教学方式。还要创造大学生情感教育的环境氛围:创造互助友爱的学习环境、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民主的校园氛围。在情感教育的方法上,本文综合了中西方情感实践和理论提出的多种方法,结合中国大学生情感教育实际,提出了理论教育法和实践教育法两种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教育方法。理论教育法就包括认知——理解教育和价值体系——人格化教育,实践教育法包括体验——理解教育、情感困境模拟、价值澄清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教育。具体教育方法包括了情感困惑疏导法、不良情绪宣泄法、以情育情法、以景育情法、情感交流法和联谊互动法。

二、如何将情感效应运用在学校管理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如何将情感效应运用在学校管理中(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情感动力模型的金钱情感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金钱奖励与当代激励实践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1.3 问题提出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研究法
        1.3.2 实验法
        1.3.3 问卷调查法
        1.3.4 数据分析法
    1.4 技术路线与结构安排
        1.4.1 技术路线
        1.4.2 结构安排
    1.5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金钱奖励的理论争议:“万能论”VS“万恶论”
        2.1.1 金钱“万恶论”
        2.1.2 金钱“万能论”
        2.1.3 金钱“折中论”
    2.2 金钱向左,情感向右:金钱与情感的对立与联系
        2.2.1 金钱奖励
        2.2.2 情感价值
        2.2.3 金钱奖励与情感价值的对立与联系
    2.3 理论弥合趋势:挖掘金钱的情感价值
        2.3.1 金钱情感价值的内涵
        2.3.2 金钱情感价值与金钱象征价值的区别与联系
    2.4 研究述评与启示:探索金钱的“情感杠杆”效应
        2.4.1 忽视金钱情感价值会阻碍人们情感的表达
        2.4.2 金钱情感价值通过增加幸福感而增加伦理行为
        2.4.3 金钱情感价值可以传递自由与爱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情感动力模型的研究设计
    3.1 情感动力模型
        3.1.1 情感期望理论
        3.1.2 基于情感期望理论的情感动力模型构建
    3.2 理论模型构建
        3.2.1 研究一:金钱与情感关系的实验研究——金钱能否承载情感价值?
        3.2.2 研究二:金钱情感价值量表设计与检验——什么是金钱情感价值?
        3.2.3 研究三:金钱情感价值的作用——为什么能缓解金钱奖励的不良后果?
        3.2.4 研究四:金钱情感价值的传导机制——金钱如何传递情感价值?
        3.2.5 研究五:金钱情感价值的情境化研究——领导如何运用金钱的情感价值?
第四章 金钱与情感关系的实验研究——金钱能否承载情感价值?
    4.1 实验A:微表情实验
        4.1.1 实验说明
        4.1.2 实验设计
        4.1.3 实验材料
        4.1.4 变量操作
        4.1.5 被试与程序
        4.1.6 实验结果
    4.2 实验B:情境实验
        4.2.1 实验设计与程序
        4.2.2 实验结果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金钱情感价值量表设计与检验——什么是金钱情感价值?
    5.1 金钱情感价值量表的设计
        5.1.1 概念发展
        5.1.2 情感价值及其测量的相关研究
    5.2 金钱情感价值量表的检验
        5.2.1 研究方法
        5.2.2 金钱情感价值量表的信度检验
        5.2.3 金钱情感价值量表的效度检验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金钱情感价值的作用——为什么能缓解金钱奖励的不良后果?
    6.1 问题提出
    6.2 理论与假设
        6.2.1 关系型心理契约的中介作用
        6.2.2 同事关系冲突的调节作用
        6.2.3 金钱情感价值的调节作用
        6.2.4 同事关系冲突中介金钱情感价值的调节作用
        6.2.5 两阶段联合调节
    6.3 研究设计
        6.3.1 研究对象
        6.3.2 样本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6.3.3 变量测量
        6.3.4 研究问卷的设计
    6.4 实证研究结果
        6.4.1 信度和效度检验
        6.4.2 共同方法偏差
        6.4.3 均值、标准差和相关系数矩阵
        6.4.4 回归分析数学建模
        6.4.5 假设检验
    6.5 结果讨论
        6.5.1 理论意义
        6.5.2 管理启示
        6.5.3 局限与展望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金钱情感价值的传导机制——金钱如何传递情感价值?
    7.1 问题提出
    7.2 理论与假设
        7.2.1 金钱情感价值与员工组织情感承诺
        7.2.2 内部人身份认知的中介作用
        7.2.3 领导组织化身度(SOE)的调节作用
    7.3 研究设计
        7.3.1 研究对象
        7.3.2 样本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7.3.3 变量测量
        7.3.4 研究问卷的设计
    7.4 实证研究结果
        7.4.1 信度和效度分析
        7.4.2 共同方法偏差
        7.4.3 均值、标准差和相关系数矩阵
        7.4.4 假设检验
    7.5 结果讨论
        7.5.1 理论意义
        7.5.2 管理启示
        7.5.3 局限与展望
    7.6 本章小结
第八章 金钱情感价值的情境化研究——领导者如何运用金钱的情感价值?
    8.1 问题提出
    8.2 理论与假设
        8.2.1 金钱情感价值与组织情感承诺
        8.2.2 感知领导者能力、感知领导者亲和力和金钱情感价值三项交互
    8.3 研究设计
        8.3.1 研究对象
        8.3.2 样本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8.3.3 变量测量
        8.3.4 研究问卷的设计
    8.4 实证研究结果
        8.4.1 信度和效度检验
        8.4.2 共同方法偏差
        8.4.3 均值、标准差和相关系数矩阵
        8.4.4 假设检验
    8.5 结果讨论
        8.5.1 理论意义
        8.5.2 管理启示
        8.5.3 局限与展望
    8.6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理论贡献与管理启示
        9.2.1 理论贡献
        9.2.2 管理启示
    9.3 研究局限与展望
        9.3.1 研究局限
        9.3.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研究一调查问卷
    研究二调查问卷
    研究三调查问卷
    研究四调查问卷
    研究五调查问卷
附录2:计算第一阶段被调节的中介效应Mplus运行代码
附录3:计算两阶段被调节的中介效应Mplus运行代码
附录4:被中介的调节Mplus运行代码
附录5:三项交互Mplus运行代码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作的项目
致谢

(2)小学校外托管机构规范化管理研究 ——以石家庄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创新点
第二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阐述
        2.1.1 托管
        2.1.2 校外托管机构
    2.2 理论基础
        2.2.1 哈肯的协同理论
        2.2.2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2.2.3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理论
第三章 校外托管机构的特征及管理存在的问题
    3.1 调查背景
    3.2 校外托管机构的特征与价值
    3.3 校外托管机构的问题分析
        3.3.1 校外托管机构自身管理不足
        3.3.2 对托管对象服务不到位
第四章 校外托管机构管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4.1 认知共识未能形成
        4.1.1 社会对校外教育重视不足
        4.1.2 学校对校外教育责任的忽视
        4.1.3 家庭对校外教育的不参与
    4.2 机构软硬件限制
        4.2.1 机构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备
        4.2.2 缺乏对教学环境的有序管理
        4.2.3 制度执行落实不力
        4.2.4 教师缺少教育制度保障,积极性降低
        4.2.5 市场条件下托管教师师德规范不足
    4.3 唯成绩论,忽视学生全面发展
        4.3.1 学生评价体系不健全
        4.3.2 学生易形成错误的学习习惯
第五章 解决校外托管机构管理问题的对策
    5.1 设计政府、机构、学校、家庭综合治理策略
        5.1.1 政府部门在校外托管机构管理中的角色和功能
        5.1.2 校外托管机构自身在管理体系中的角色和功能
        5.1.3 学校在校外托管机构管理中的角色和功能
        5.1.4 家庭在校外托管机构管理中的角色和功能
    5.2 重视资源开发利用,完善保障体系
        5.2.1 提高人员素养,优化队伍水平
        5.2.2 丰富课程内容,拓宽教学模式
        5.2.3 夯实基础建设,完善机构设施
    5.3 托管机构建立人性化管理模式
        5.3.1 校外托管机构人性化管理模式的目标与文化理念
        5.3.2 校外托管机构的管理制度建设
        5.3.3 建设家校平台,强化内部监督管理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3)学校人文管理的实践探索 ——以东营市胜利第一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过程与方法
        (一)研究过程
        (二)研究方法
    四、主要内容与框架
第二章 学校人文管理概述
    一、核心概念界定
        (一)人文关怀
        (二)人文精神
        (三)学校人文管理
    二、学校人文管理的内涵与特性
        (一)学校人文管理的内涵
        (二)学校人文管理的特性
    三、学校人文管理的思想理论
        (一)夸美纽斯人文主义教育思想
        (二)格林菲尔德人文主义理论
        (三)人本主义理论
    四、小结
第三章 东营市胜利第一中学人文管理现状
    一、东营市胜利第一中学人文管理的实践情况
        (一)以理念文化建设为思想引领,打造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二)以物态文化建设为助推,创设高标准育人环境
        (三)以制度文化建设为抓手,加强科学化精细管理
        (四)以行为文化建设为支撑,推进可持续内涵发展
    二、问卷设计、发放及回收
        (一)设计问卷
        (二)问卷发放与回收
    三、胜利第一中学学生的群体特征
        (一)被调查学校与对象概述
        (二)学生的群体特征分析
    四、胜利第一中学人文管理的现状调查分析
        (一)学生对学校人文管理的认同情况
        (二)学生对学校管理者的满意度
        (三)学生对自身需求的关注度
第四章 东营市胜利第一中学人文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东营市胜利第一中学人文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管理的理性取向较强
        (二)学校规章制度中缺乏人文关怀因素
        (三)管理队伍的构成与关怀学生的矛盾
        (四)学生管理工作评价机制中人文内涵的不足
    二、东营市胜利第一中学人文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管理导向以“成绩”优异为主
        (二)管理目标在维持校园内部和谐稳定
        (三)管理机制设置不合理
        (四)长期以来的管理思维定势导致民主评价缺失
第五章 东营市胜利第一中学人文管理的优化建议
    一、以学校文化建设为基推进人文关怀
        (一)加强文化建设,创设引导师生认识生命意义的人文环境
        (二)引导学生参与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展现自我价值
        (三)在学校管理文化中树立“自由平等”的价值理念
    二、增强学校规章制度中的人文关怀因素
        (一)完善发展性制度
        (二)减少刚性规定
        (三)变革学校行政组织
    三、学校管理队伍结构的强化
        (一)学校管理队伍组织结构凸显人文精神
        (二)关注学校管理队伍中的工作人员
        (三)构建学生参与的个性化管理队伍
    四、优化学校人文管理的评价机制
        (一)增强学生与管理人员的交互关系
        (二)重视外部评价与学生评价
        (三)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
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普通高中公共危机管理中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选题缘由
    二、选题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关于中学德育的研究
        (二)关于普通高中公共危机事件管理的研究
        (三)关于普通高中公共危机管理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
    四、基本概念
    五、研究方法
    六、创新之处
第二章 普通高中公共危机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概述
    一、普通高中公共危机与公共危机管理概述
        (一)公共危机和公共危机管理的含义
        (二)普通高中公共危机事件的特征
        (三)普通高中公共危机管理的三个阶段
    二、高中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概述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含义
        (二)高中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三、高中生对校园公共危机事件的思想意识行为特点
        (一)对校园公共危机事件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学生在公共危机事件发生时有自我保护的本能
        (三)中学生在公共危机事件发生时的监督作用
    四、普通高中公共危机管理与高中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联系
        (一)思想政治教育介入普通高中公共危机管理的理论依据
        (二)思想政治教育是应对普通高中公共危机事件的重要手段
        (三)普通高中公共危机事件为思想教育提供了教育契机
第三章 普通高中公共危机管理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一、普通高中公共危机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现状
        (一)思想政治教育在普通高中公共危机管理中的广泛应用
        (二)普通高中公共危机管理中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逐步树立
    二、普通高中公共危机管理中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明确性与应对公共危机事件过程结果的不确定性
        (二)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愿望良好与管理力量有限
        (三)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对产生的问题认识正确与行为拖延
第四章 普通高中公共危机管理中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原因剖析
    一、宏观方面的原因
        (一)社会改革带来的影响
        (二)新兴媒体对普通高中公共危机事件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二、微观层面的原因
        (一)普通高中公共危机管理中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缺失
        (二)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影响
第五章 增强普通高中公共危机管理中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方法和措施
    一、思想政治教育应对普通高中公共危机事件所遵循的指导思想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
        (二)确保时机与效率的完整统一的指导思想
        (三)坚持全面协调的指导思想
        (四)有针对性的确立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指导思想
    二、普通高中公共危机事件管理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用方法
        (一)理论知识教育法
        (二)典型案例示范法
        (三)心理健康辅导教育法
    三、普通高中公共危机管理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措施分析
        (一)宏观层面的措施
        (二)微观层面的措施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致谢

(5)高校辅导员职业情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的由来
        1.1.2 选题的意义
    1.2 研究现状与述评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辅导员职业情感的理论基础和知识借鉴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高校辅导员的内涵、职责及工作特征
        2.1.2 职业情感的内涵、特征及功能
    2.2 理论基础和知识借鉴
        2.2.1 理论基础
        2.2.2 知识借鉴
        2.2.3 理论和知识的综合运用
第3章 研究设计与实施
    3.1 研究的问题与目的
    3.2 研究方法的选取
    3.3 研究设计与实施
        3.3.1 资料收集
        3.3.2 资料整理和分析
第4章 辅导员职业情感现状分析
    4.1 辅导员职业情感的总体特征
        4.1.1 辅导员的自我判断:部分辅导员职业情感有所淡化
        4.1.2 关联他人的评判:超过半数的同事认为辅导员职业情感趋于积极
        4.1.3 访谈结果分析:辅导员积极职业情感与消极职业情感交叉并存
    4.2 辅导员职业情感的具体表征
        4.2.1 职业自我评价
        4.2.2 职业情感的具体体验
        4.2.3 职业情感表达的现状
        4.2.4 情感体验支配下的职业行为
第5章 辅导员职业情感影响因素分析
    5.1 辅导员职业情感影响因素的文献检视
        5.1.1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下的“人的需要说”
        5.1.2 心理学视角下的“人格特征说”
        5.1.3 管理学视角下的“组织制度说”
    5.2 辅导员职业情感影响因素的具体考量
        5.2.1 个体因素对辅导员职业情感的影响
        5.2.2 制度因素对辅导员职业情感的影响
        5.2.3 环境因素对辅导员职业情感的影响
第6章 辅导员职业情感的提升思路与策略
    6.1 基于个体维度的自我提升:辅导员职业情感培育的前提
        6.1.1 建立正确的职业认知
        6.1.2 构建匹配的职业能力
    6.2 基于学校维度的有效保障:辅导员职业情感培育的核心
        6.2.1 创新管理模式,为辅导员职业情感培育提供情感保障
        6.2.2 优化制度体系,为辅导员职业情感培育提供制度保障
        6.2.3 塑造共同愿景,营造提升辅导员职业信念的文化氛围
    6.3 基于社会维度的支持体系:辅导员职业情感培育的基础
        6.3.1 利用“重要他人”资源,为辅导员职业情感培育提供私人性支持
        6.3.2 加强职业共同体建设,为辅导员职业情感培育提供职业支持
        6.3.3 优化舆论环境,为辅导员职业情感培育提供声誉支持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后记

(6)浙江省中小学校长培训实效性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研究背景
        1. 新时代下基础教育改革深入发展
        2. 校本管理趋势下的明确要求
        3. 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需要
        4. 校长专业化发展的需要
    (二) 研究价值
        1. 理论价值
        2. 实践价值
    (三) 理论基础
        1. 校长的成长规律理论
        2.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理论
    (四)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1. 国内中小学校长培训实效性的研究综述
        2. 国外中小学校长培训研究和实践综述
    (五) 研究方法
        1. 文献研究法
        2. 问卷调查法
        3. 校长访谈法
        4. 比较研究法
    (六) 核心概念界定
        1. 中小学校长
        2. 培训
        3. 中小学校长培训
        4. 培训实效性
        5. 校长专业发展
一、中小学校长培训实效性的基本阐述
    (一) 中小学校长培训实效性的内涵
        1. 实效性三维度—“效率”“参与”“效能”
        2. 实效性标准—培训既定目标完成度
    (二) 研究中小学校长培训实效性的基本原则
    (三) 影响中小学校长培训实效性的因素
二、中小学校长培训实效性的调查分析
    (一) 培训调查的基本情况
        1. 培训校长的自身素质状况调查
        2. 校长培训需求与实际培训关联度调查
    (二) 初步评价校长培训效果
        1. 培训前期的初步了解
        2. 培训中期效率和参与的实践状况
        3. 培训后期效能的反馈
    (三) 培训调查的结论分析
        1. 校长对培训效果持肯定态度
        2. 校长培训的实际效果
三、中小学校长培训实效性影响因素探究
    (一) 影响培训实效性的主观因素
        1. 校长知识水平结构不理想
        2. 校长自身角色定位模糊
        3. 校长培训观念亟需更新
        4. 校长行为方式陷入误区
    (二) 影响培训实效性的客观因素
        1. 培训价值观念与实际培训需求不符
        2. 培训目标不能准确定位
        3. 培训管理及监督机制不科学
        4. 培训评价机制不完善
四、提高中小学校长培训实效性对策研究
    (一) 提升校长自身培训内驱力
    (二) 中小学校长培训观念更新
    (三) 依托培训需求立体定位培训目标
    (四) 完善培训过程管理和监督机制
        1. 培训课程开放且内外结合
        2. 培训学习模式对话自省
        3. 培训过程严格管理和监控
    (五) 科学的培训评价机制和跟踪问效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校长培训实效性研究调查问卷
附录二 校长培训实效性研究访谈提纲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7)课堂教学改革的过程与方法论研究 ——基于中澳课堂教学改革的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提出
    二、选题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本研究所涉及的相关概念
    五、研究方法
    六、研究的基本框架
第一章 课堂教学改革的基本问题
    一、课堂教学改革中的价值取向
    二、课堂教学改革中的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三、课堂教学改革中的教与学的关系
    四、课堂教学改革中的知识与素养的关系
    五、课堂教学改革中的学习方式变革
第二章 课堂教学改革的过程理论
    第一节 课堂教学改革的一般规律
        一、课堂教学改革的原则
        二、课堂教学改革的类型
        三、课堂教学改革的特征
        四、课堂教学改革的支撑条件
    第二节 课堂教学改革的过程模式
        一、西方学校变革的六种过程模式
        二、基尔曼的“整合性过程模式”
        三、霍尔和霍德的“基于关心的变革采纳模式”
第三章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优质教学实施的过程(上)
    第一节 开发改革项目: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优质教学”
        一、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优质教学”历史背景
        二、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优质学习”研究
        三、如何促进优质学习的研究
        四、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优质教学模式”介绍
    第二节 绘制改革蓝图: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优质教学改革构造图”
        一、“优质教学改革构造图”说明
        二、“优质教学改革构造图”介绍
    第三节 制定培训计划: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优质教学”的教师支持
        一、教师个人反思和合作群体的讨论主题
        二、在初级讨论基础之上的扩展讨论主题
第四章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优质教学实施的过程(下)
    第一节 评价改革行动: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优质教学评价”
        一、优质教学评价说明
        二、具体因素的评价等级
    第二节 提出改进措施: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优质教学巡讲”
        一、优质教学的经验和启示(2004-2008)
        二、有效实施教学改革(2009-2012)
        三、调查优质教学巡讲支持教师专业学习(2013- )
    第三节 分享改革经验: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优质教学资源平台”
        一、优质教学委员会
        二、优质教学网站
第五章 中澳课堂教学改革过程的比较分析
    第一节 中澳课堂教学改革的可比性
        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改革
        二、我国课堂教学改革的历史回顾
        三、中澳课堂教学改革的共同点
    第二节 中澳课堂教学改革过程的差异性
        —、调查研究——开发改革项目
        二、革新构造——绘制改革构造图
        三、制定培训计划一领会改革精神
        四、实施改革——评价改革行动
        五、实证研讨——提出改进措施
        六、搭建交流平台——分享改革经验
第六章 我国课堂教学改革的取向
    一、关注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关注学生的学习研究
    三、关注教学思想、观念和过程、方法的融合
    四、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
    五、关注多元、动态的教师评价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课程变革下教师情绪地理的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一) 教育生存困境与现实境遇的反思
        (二) 课程变革的乏力与教师阻抗的再认
        (三) 情绪研究的社会学转向与我国教师情绪研究的现实诉求
        (四) 师生互动是揭示并理解变革,变革下教师情绪样貌的载体
    二、研究问题
    三、研究目的
    四、研究意义
第二章 文献综述
    一、教育变革下教师情绪研究的述评
        (一) 教育变革下教师的情绪样态
        (二) 教育变革下教师情绪变化的成因
        (三) 教育变革下教师情绪变化的效应
    二、师生互动中教师情绪的研究述评
    三、教师情绪地理的研究述评
        (一) 师生关系中教师的情绪地理研究
        (二) 社群中教师的情绪地理研究
        (三) 家校互动中教师情绪地理研究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研究设计
    一、研究分析框架
    二、概念界定
        (一) 情绪
        (二) 地理
        (三) 情绪地理
        (四) 变革
        (五) 课程变革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变革项目的选择
    五、参与学校和教师的选择
    六、资料的编码与构建
    七、研究者的立场
    八、研究的信度和效度
    九、研究的可能局限
第四章 教师情绪地理的群体性表征
    一、研究方法
        (一) 研究工具
        (二) 研究程序
    二、研究结果
        (一) 性别方面,男性教师情绪变化的强度略高于女性
        (二) 教龄方面,经验型教师的负向情绪较为突出
        (三) 学校类型方面,初中教师的负向情绪略高于小学教师
        (四) 学历方面,学历越高情绪的强度越高
        (五) 任教科目方面,教师间差异不显着
        (六) 职务职位方面,教师间差异不显着
    三、问卷调查的初步结论与启示
    四、质性材料揭示出的教师群体性情绪表征
        (一) 新手教师情绪多样复杂,负向表达略高于正向表达
        (二) 经验型教师的情绪状态仍然以负向性情绪为主
        (三) 专家型教师情绪状态平稳,以积极情绪为主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新手教师的情绪地理:现状与困境
    一、新手教师的情绪地理:正负情绪混合交织
        (一) 开心----快乐
        (二) 惊讶---欣赏
        (三) 沮丧---生气
        (四) 无能----焦虑----害怕----怀疑
    二、新手教师经验到的情绪困境
        (一) 过于关注自我,忽视了对专业、对学生的理性关注
        (二) 入职后专业发展方面缺乏适当的支持与指导
        (三) 难以与参与主体达成高信任、高合作的策略联盟
        (四) 评量工具缺乏适切性
    三、新手教师的情绪地图
第六章 经验型教师的情绪地理:现状与困境
    一、经验型教师的情绪地理:负面情绪主导,身心疲惫
        (一) 消沉、颓丧
        (二) 失望---无奈---心灰意冷---悲伤
    二、经验型教师经验到的情绪困境
        (一) 教学过程中长期得不到学生的回馈与赞赏
        (二) 教师的工作缺乏上级领导的认可与鼓励
        (三) 学校管理僵硬,奖罚、问责等制度存有不合理
        (四) 执行过多与教学无关的重复性劳动
        (五) 同事间人际关系淡漠,缺乏彼此的信任与支持
        (六) 校长观念滞后,缺乏强劲的领导力
        (七) 个人生活困境加剧了教师的怠慢与颓丧
    三、经验型教师的情绪地图
第七章 专家型教师的情绪地理:现状与成因
    一、专家型教师的积极情绪地理:积极愉悦,富有成就感
    二、专家型教师积极情绪地理的成因
        (一) 积极、愉悦源于教师对学生的喜爱
        (二) 热情、开心源于教师对所教学科钻研的自觉
        (三) 自信、成就源于教师对教学的专业判断与专业自主
        (四) 成就与满足源于教师的影响力与学校的支持
    三、专家型教师的情绪地图
第八章 教师的情绪调节策略:现状与启示
    一、情绪调节及其分析维度
    二、情绪调节的类型
    三、教师群体采用的情绪调节策略
        (一) 隐忍接受
        (二) 转移注意力
        (三) 表达抑制
        (四) 认知重评策略
        (五) 问题解决策略
        (六) 沉思冥想
    四、教师情绪调节策略的现状启示
第九章 研究者的建议:教师积极情绪地理的建构
    一、积极情绪地理的建构机制
    二、主体视角下教师积极情绪地理的建构策略
        (一) 增加自我情绪意识,提升情绪智能
        (二) 完善教师自我的专业能力、专业知识与专业情操
        (三) 调整心态,积极主动地靠近他人、信任他人与他人合作
        (四) 提升社会能力,完善个体的情绪地理
    三、社会组织视角下教师积极情绪地理的建构策略
        (一) 丰富教育政策的实施策略,完善政策实施的过程监管
        (二) 改革教师的评价方式和评价制度
        (三) 加强校长领导力,实行多样化组织管理模式
        (四) 营造信任、支持、鼓励、共享、反思的教师社群文化
        (五) 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应增加情绪智能等方面的内容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读期间已发表论文

(10)大学生情感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博士生自认为的论文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大学生情感教育的意义
        1.1.1 理论意义
        1.1.2 现实意义
    1.2 大学生情感教育的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创新点和难点
        1.3.1 研究的难点
        1.3.2 研究的创新点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大学生情感教育的内涵
    2.1 情感的定义
        2.1.1 情感与感情
        2.1.2 情感与情操
        2.1.3 情感与情绪
        2.1.4 情感的定义
    2.2 情感教育的内涵
        2.2.1 情感教育与认知教育
        2.2.2 情感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
        2.2.3 情感教育与道德教育
        2.2.4 情感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
        2.2.5 情感教育的定义
    2.3 大学生情感教育的内涵
        2.3.1 大学生情感教育的特征
        2.3.2 大学生情感教育的定义
第三章 大学生情感教育的理论基础
    3.1 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
        3.1.1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3.1.2 坚持社会主义道德观
        3.1.3 爱国主义思想
        3.1.4 历史动力观
    3.2 大学生情感教育的学科基础
        3.2.1 伦理学基础
        3.2.2 教育学基础
        3.2.3 心理学基础
第四章 大学生情感及教育的现状
    4.1 大学生情感的现状
        4.1.1 大学生情感的表现
        4.1.2 大学生情感的特点
    4.2 大学生情感教育的现状
        4.2.1 大学生情感教育取得的成绩
        4.2.2 大学生情感教育的不足
第五章 大学生情感教育的目标
    5.1 大学生情感教育的总体目标
        5.1.1 与外部世界的情感和谐
        5.1.2 与他人的情感和谐
        5.1.3 自我的情感和谐
    5.2 大学生情感教育的具体目标
        5.2.1 对社会的情感
        5.2.2 对自然的情感
        5.2.3 对学习的情感
        5.2.4 对他人的情感
        5.2.5 对自我的情感
第六章 大学生情感教育的内容
    6.1 情感教育的基本内容
        6.1.1 情感认知教育
        6.1.2 情感升华教育
        6.1.3 情感控制教育
        6.1.4 情感移情教育
    6.2 情感教育的主要内容
        6.2.1 政治情感教育
        6.2.2 道德情感教育
        6.2.3 审美情感教育
第七章 大学生情感教育的方法
    7.1 大学生情感教育的途径
        7.1.1 形成情感教育合力
        7.1.2 注重情感教育理论
        7.1.3 创设情感教育氛围
    7.2 一般方法
        7.2.1 理论教育法
        7.2.2 实践教育法
    7.3 具体方法
        7.3.1 困惑疏导法
        7.3.2 情绪宣泄法
        7.3.3 以情育情法
        7.3.4 以景育情法
        7.3.5 情感交流法
        7.3.6 联谊互动法
结束语
主要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后记
报送博士学位论文简况表(中文)
报送博士学位论文简况表(英文)

四、如何将情感效应运用在学校管理中(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情感动力模型的金钱情感价值研究[D]. 樊子立. 上海大学, 2021
  • [2]小学校外托管机构规范化管理研究 ——以石家庄市为例[D]. 侯韦桐. 河北大学, 2019(08)
  • [3]学校人文管理的实践探索 ——以东营市胜利第一中学为例[D]. 李宏恩. 山东师范大学, 2018(02)
  • [4]普通高中公共危机管理中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 段鹏越. 云南师范大学, 2018(01)
  • [5]高校辅导员职业情感研究[D]. 朱铭. 西南交通大学, 2017(02)
  • [6]浙江省中小学校长培训实效性问题研究[D]. 李晓. 浙江师范大学, 2016(02)
  • [7]课堂教学改革的过程与方法论研究 ——基于中澳课堂教学改革的比较分析[D]. 肖静芬. 华中师范大学, 2016(01)
  • [8]课程变革下教师情绪地理的建构[D]. 孙彩霞. 西南大学, 2015(11)
  • [9]以师为本理念的教学管理摭谈[J]. 颜肇鹏. 教育, 2015(08)
  • [10]大学生情感教育研究[D]. 薛蓉. 武汉大学, 2013(07)

标签:;  ;  ;  ;  ;  

如何在学校管理中运用情感效应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