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无机物颜色的因素探讨

影响无机物颜色的因素探讨

一、影响无机物颜色的因素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李敏[1](2021)在《普通高中化学教科书与谋程标准一致性研究 ——以2019年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第二册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在其指导下的各版本教科书也相应投入使用。鉴于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第二册教科书(以下简称新教科书)使用地区广泛、使用人数较多,为确保其使用的实用性和科学性,减少各种因素的干扰,因此新教科书与新课程标准的一致性程度成为当前教育的热点内容。本研究以其为研究对象,借鉴当前一致性研究使用较为广泛的SEC一致性分析模式,研究分析与新课程标准之间的一致性程度,以期为一线化学教师教学以及教科书、课程标准的使用与修订提供相关建议。本文研究包括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中简述新教科书与新课程标准一致性研究的选题背景、方法、目的以及思路,对国内外教科书评价以及一致性研究现状进行综述。第二部分阐述核心概念与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从质性分析的角度,研究新教科书在内容选择、组织、呈现三个方面对新课程标准的落实程度。第四部分从量化研究的角度,借鉴SEC一致性分析模式研究得出新教科书与新课程标准之间的一致性程度,并进行差异分析。第五部分从课程标准、教科书、教师教学方面提出建议。第六部分为本文的研究结论,进行反思且提出展望。研究结果表明:新教科书与新课程标准之间具有一致性。在质性分析方面,新教科书在内容选择、组织、呈现三个方面很好地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诠释出来。在量化研究方面,从整体分析角度而言,新教科书与新课程标准之间具有一致性。从单一的维度而言,在认知水平维度,新教科书与新课程标准两者一致;但是在内容主题维度两者之间有差异,新教科书重视“主题2常见的无机物及其应用”,新课程标准强调“主题3物质结构基础与化学反应规律”;在重点分布维度一致性有差异,在认知水平维度中都集中在“理解(B)”水平维度,在内容主题中新教科书强调“主题2常见的无机物及其应用”,新课程标准重视“主题3物质结构基础与化学反应规律”。基于研究结果提出以下建议:课程标准的具体化、发挥课程标准指引作用、教科书落实课标的理念、教科书编写时继续优化、平衡教科书与课标的关系、教师评价方式的多样化、教科书栏目的导航作用。

李芮地[2](2021)在《新型热稳定剂Mg(OH)2-BA-MMA接枝聚合物的制备、性能与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PVC用热稳定剂的环保化正在不断推进。开发环保型热稳定剂以代替非环保热稳定剂成为行业趋势。本研究开发了一种以氢氧化镁为基体,利用铝酸酯偶联剂对其进行表面改性,然后采用丙烯酸酯类在其表面接枝聚合形成无机有机杂化接枝聚合物Mg(OH)2-BA-MMA记作CN-100,本文研究内容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研究了Mg(OH)2杂化接枝机理,采用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热失重(TGA)对改性前后的Mg(OH)2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改性后的氢氧化镁具有偶联剂以及接枝物特征,甲基丙烯酸甲酯配合丙烯酸丁酯对氢氧化镁接枝改性成功;改性对氢氧化镁晶格未发生明显影响。(2)热稳定性及力学性能研究:以ABS/CPE合金和PC/CPE合金为研究对象,分别研究CN-100、钙锌稳定剂和日本水滑石三种不同热稳定剂对两种合金热稳定性以及力学性能影响。结果表明,CN-100添加量为1.6质量份,ABS/CPE合金热稳定性最佳;相比钙锌稳定剂和日本水滑石,添加CN-100的ABS/CPE合金具有更好的动态、静态热稳定性;同时具有更好的拉伸、弯曲以及抗冲性能,熔体流动速率更高,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和加工性。CN-100添加量为1.8份时,PC/CPE合金热稳定性最佳,相比钙锌稳定剂和日本水滑石,添加CN-100的PC/CPE合金具有更好的静态热稳定性,同时具有更佳的拉伸、弯曲性能,维卡软化温度更高,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刚性和耐热性。(3)应用研究:使用哈克流变仪对CN-100在硬质PVC板材、型材、管材中加工流动性进行研究,并与钙锌稳定剂进行了对比,研究了相同用量CN-100和钙锌稳定剂对PVC管材、型材、板材热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CN-100用量增多,PVC管材、型材、板材三者塑化时间均随之缩短,加工扭矩小幅上升,与钙锌稳定剂相比,极大缩短了塑化时间,提高了塑化效率;在热稳定实验中,添加CN-100的样品热稳定时间比添加钙锌稳定剂样品长约10min,具有更佳的静态热稳定性。

薛梅[3](2021)在《间二硝基苯生产中废药的分离及应用》文中认为间二硝基苯是有机化学工业中重要的有机中间体,广泛应用于农药、染料、含能材料等众多领域。但是其生产过程中通常会产生相关的废药,若未对其进行合理和及时的后处理、则会给生产和生活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研究废药中主要组分的回收、再利用则对降低废药的潜在危险性、减少环境污染及实现废药的资源化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对间二硝基苯生产中的废药进行较为全面的安全性能及组成分析;通过测试其中主要组分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度,优选出合适的溶剂,进一步对主要组分的分离、回收进行研究;通过分子设计、性能预测及实验探索等方法拓展主要组分的应用。(1)从DSC、5s爆发点、摩擦感度及撞击感度等方面对间二硝基苯废药的安全性能进行了研究,可见该废药的热稳定较差,热感度、摩擦感度、撞击感度均较高,具有潜在的爆炸危险性和较大的安全隐患。通过薄层色谱、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对该废药的组成进行分析,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熔点、红外光谱等方法对有机组分进行结构表征,可见废药中主要含有:对二硝基苯、间二硝基苯、邻二硝基苯、2,4,6-三硝基苯酚和2,4,6-三硝基间苯二酚2/3水合物5种有机组分,及水、硫酸、硫酸钠等无机组分。废药中各组分的实际含量分别为:平均含水量26.10%,SO42-类无机物(H2SO4/Na2SO4)平均含量:6.28~9.09%,2,4,6-三硝基间苯二酚水合物和2,4,6-三硝基苯酚的含量分别为56.13%和9.41%。(2)通过激光动态法,测定了该废药的主要有机组分2,4,6-三硝基间苯二酚2/3水合物和2,4,6-三硝基苯酚在6种单一溶剂中的溶解度,以及2,4,6-三硝基间苯二酚2/3水合物在3种混合溶剂体系中的溶解度。采用不同的溶解度模型对溶解度数据进行拟合,基于溶解度数据研究了溶解热力学性质。综合分析得出,甲苯、二甲苯、乙醇-水(x2=0.63~0.69)和异丙醇-水(x2≈0.73)(x2为混合溶剂中有机组分的摩尔分数)四种溶剂体系更适合作为冷却结晶的溶剂以从2,4,6-三硝基间苯二酚2/3水合物和2,4,6-三硝基苯酚的混合物中分离2,4,6-三硝基间苯二酚2/3水合物。多项式经验方程和Modified Apelblat方程是拟合单一溶剂中溶解度数据的较优方程,Van’t Hoff方程是拟合混合溶剂体系中溶解度数据的较优方程。两物质在所选溶剂中的溶解是“吸热和非自发”的过程,且焓对吉布斯自由能的贡献大于熵。(3)通过浸取法和冷却结晶法研究了废药中2,4,6-三硝基间苯二酚水合物的分离工艺。以产物的收率和纯度为指标,对浸取剂、结晶溶剂、起始温度、降温速率等工艺参数进行优化,得到较优的分离工艺条件为:分离方法为冷却结晶法、结晶溶剂为甲苯、起始温度为90℃、降温速率为0.3℃/min、两次结晶,可得两次结晶综合收率为62.1%、产物中2,4,6-三硝基间苯二酚水合物含量近100%。提出了间二硝基苯废药的主要组分2,4,6-三硝基间苯二酚水合物的分离方案,可得废药中2,4,6-三硝基间苯二酚水合物的回收率为73.1%。(4)以2,4,6-三硝基间苯二酚和2,4,6-三硝基苯酚为分子骨架,分别以亚氨基、肼基、偶氮键和醚键为连接单元设计了系列含能化合物。使用Gaussian09软件包在B3LYP/6-31G*水平上对目标分子进行了几何结构优化,并对其分子结构、稳定性、爆轰性能和安全性能等进行研究。可得,肼基是较优的连接基团,有助于在2,4,6-三硝基间苯二酚和2,4,6-三硝基苯酚基础上提高能量水平,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化合物的感度。对其中性能较优化合物的制备进行了初步的实验探索,而该目标化合物和所设计的系列化合物的制备还有待进一步研究。研究成果对间二硝基苯生产中的废药的组成分析及废药的分离、回收再利用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为间二硝基苯生产中废药的降害减排及资源化应用奠定重要基础。

裴佳慧[4](2021)在《基于纳米钛酸钡负载的羊毛纤维负压微波处理》文中研究说明羊毛纤维表面覆盖着一层致密的鳞片,鳞片层的存在所造成的定向摩擦效应是羊毛纤维出现毡缩现象的根本原因。此外,鳞片的存在使羊毛纤维不易被染液润湿,阻碍了羊毛纤维对染料的吸附,染色困难。微波处理可以可破坏羊毛纤维表面鳞片,且可在较短时间内使纤维快速升温,缩短处理时间,提高效率,防止纤维受损。本课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负压微波的羊毛鳞片尖端物理处理方法。首先采用超声波技术增大羊毛纤维表面鳞片翘角,将介电损耗因子远大于羊毛纤维的纳米钛酸钡颗粒负载到羊毛纤维表面鳞片尖端内侧,再利用微波的选择加热特性,将微波辐射能集中在负载有纳米钛酸钡颗粒的羊毛纤维表面鳞片尖端处,实现在尽量减弱对羊毛纤维力学性能和表面结构特征影响的条件下降低羊毛纤维的定向摩擦效应。通过单因素实验,研究悬浊液中纳米钛酸钡和羊毛纤维的质量分数对负载效果的影响以及超声波与微波处理过程中各参数设置对处理后纤维的细度、定向摩擦效应以及拉伸性能的影响,并与直接微波处理的羊毛纤维进行比较。最后,对处理后的羊毛纤维进行表面形态结构、力学性能、染色性能和毡缩性能等进行测试表征。主要结论如下:定频40 k Hz超声波处理时,处理时间在40 min及以下,温度在40℃及以下时,鳞片无明显损伤。因此,为了在不损伤羊毛纤维表面鳞片的前提下,使鳞片翘角达到最大,实验中超声波清洗参数可以设定为在40℃下处理40 min。随着悬浊液中钛酸钡质量分数升高,钛酸钡颗粒负载量和负载率均先增大后减小,悬浊液中纳米钛酸钡的质量分数在2%时纳米钛酸钡负载率最高,5%时纳米钛酸钡负载量最高。羊毛鳞片尖端翘角内所能负载的钛酸钡颗粒存在上限。超声波清洗后的羊毛纤维红外光谱与未处理羊毛纤维一致,说明超声波清洗可以清洗掉负载的钛酸钡颗粒。另外扫描电子显微镜纵向形态观察发现超声波清洗后羊毛纤维表面基本无钛酸钡颗粒残留。负载纳米钛酸钡后的羊毛纤维在进行微波处理后断裂强度和断裂伸长率无太大变化,而定向静摩擦效应明显降低。而直接进行微波处理的羊毛纤维的断裂强力和断裂伸长率降低明显。因此在羊毛纤维微波处理羊毛鳞片的过程中借助负载纳米钛酸钡颗粒可以实现保护羊毛纤维主体不受损伤。直接进行真空微波辐射处理的羊毛纤维由于微波加热的均匀性,羊毛纤维的主体不可避免的受到损伤,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直接进行微波处理的羊毛纤维表面发生鳞片钝化、边缘模糊破裂现象。羊毛纤维的拉伸性能随着微波处理工艺参数的增大而劣化加剧,虽然微波处理后其表面顺逆摩擦系数均减小,但定向摩擦效应无明显变化规律。经过超声波负载纳米钛酸钡颗粒后的羊毛纤维在经过微波处理后,拉伸性能无明显变化,但当微波功率过大时,会发生能量过剩,微波真空腔体内会出现打火现象且羊毛纤维断裂强力不减反增。超声波负载后真空微波处理羊毛纤维的定向摩擦系数随着真空微波处理工艺参数的增大明显减小。但两种纤维的细度和红外光谱均没有明显转变。负载后微波处理的羊毛纤维卷曲度和卷曲回复率比未处理的羊毛纤维高,而卷曲数和卷曲弹性回复率基本不变。直接进行微波处理的羊毛纤维碱溶解度明显增大,而负载后微波处理的羊毛纤维碱溶解度基本不变。直接进行微波处理与5%钛酸钡悬浊液负载后微波处理的羊毛纤维白度变化不大,2%钛酸钡悬浊液负载后微波处理羊毛纤维的纤维白度有小幅度增大。经过同样的染色工艺处理后,负载后微波处理羊毛纤维与未处理羊毛纤维相比,负载后微波处理的彩度值a*、b*、色饱和度C*ab和色差ΔECMC均变大,亮度值L*变小,K/S值明显变大,上染速率增大但匀染性下降。负载后微波处理羊毛纤维表面鳞片尖端钝化,而未处理羊毛纤维的鳞片完好,染料不易上染。负载后微波处理羊毛纤维经水洗后的毡缩球体积比未处理羊毛纤维大一倍,且毡缩球蓬松,边缘有纤维滑出,这表明负载后微波处理羊毛纤维的毡缩性有明显改善。

赵晨凯[5](2020)在《高铁酸钾的化学发光特性和降解应用研究》文中认为高铁酸钾是一种绿色环保的氧化剂,不仅拥有强氧化性,而且在使用过程中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综合性能优于传统含氯氧化剂,被广泛应用于水体净化处理和有机合成等领域。高铁酸钾在干燥环境中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可以长期保存。然而,当高铁酸钾溶于水后,会与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导致其稳定性大大降低,实际浓度低于理论浓度。因此,对于高铁酸钾水溶液稳定性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相较于高锰酸钾,高铁酸钾不仅拥有更强的氧化性,且具有更加优异的化学发光性能,在不同有机物和无机物的检测方面拥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可通过对比高铁酸钾与高锰酸钾的发光体系,阐释两者的发光机理,加深对化学发光机理的认识。此外,针对我国现阶段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等问题,探究如何将高铁酸钾应用于染料废水、油漆废水处理等领域,并得到最佳降解条件,对我国水资源净化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价值。本文针对高铁酸钾的稳定性,高铁酸钾的化学发光特性,以及高铁酸钾的氧化降解应用进行了分析研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部分:1、研究了高铁酸钾分别溶解于氢氧化钠和硫酸水溶液后,溶液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变化,并结合其特征吸收峰的变化分析了高铁酸钾中铁元素的价态变化和溶液的稳定性。探究了影响高铁酸钾溶液稳定性的其它条件,包括高铁酸钾的浓度、光照、温度、添加剂等。研究表明,高铁酸钾溶于氢氧化钠溶液后主要以游离态高铁酸根(FeO42-)形式存在,特征吸收峰在505 nm,然后逐渐分解为四价铁和五价铁,最终被还原为三价铁。而在硫酸溶液中,主要以质子化高铁酸根的形式存在,特征吸收峰在525 nm,能稳定存在较长时间,但酸度过高时高铁酸盐直接分解为三价铁。当硫酸浓度为0.05 mol/L,高铁酸钾浓度为64 mmol/L时,溶液最为稳定。对光照、温度、添加剂的研究表明,低温避光更有利于高铁酸钾溶液的稳定,氯化钾(KCl)和氯化钠(NaCl)对溶液有较好的稳定作用。2、对高铁酸钾的化学发光特性进行了详细研究,通过与高锰酸钾化学发光体系和次氯酸钠-双氧水化学发光体系对比,提出了高铁酸钾化学发光体系的反应机理。基于其优异的发光性能,初步探索了高铁酸钾化学发光体系在定量检测方面的应用。研究表明,高铁酸钾在酸性条件下,能氧化不同有机物(脂肪醇、多巴胺、葡萄糖、L-抗坏血酸等)和无机物(亚硝酸钠、硫酸铵等),并产生明显的发光信号。机理研究表明,高铁酸钾在与还原剂反应的过程中,会释放单线态氧(激发态氧),单线态氧迅速变成三线态氧(基态氧),并在1268 nm,600~700 nm处产生发射峰。高铁酸钾能分别与L-抗坏血酸、乙醇、甲醛、多巴胺、对乙酰氨基酚发生化学发光反应,且发光强度与还原剂浓度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该法具有线性范围宽,检测限低,高灵敏度等优点。将高铁酸钾化学发光体系应用于药物检测、环境分析等方面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3、研究了高铁酸钾对染料废水(甲基橙、结晶紫)和汽车油漆废水的氧化降解作用。通过探究高铁酸钾添加量、初始pH、反应时间等对降解效果的影响,得出了不同类型废水的最佳降解条件。研究表明,甲基橙浓度为50 mg/L时,高铁酸钾浓度为100 mg/L,初始pH为3.0时,30分钟后甲基橙的降解率为69.82%;当结晶紫浓度为20 mg/L时,高铁酸钾与结晶紫浓度比为5:1,初始pH为9.0时,60分钟后结晶紫的降解率为92.13%;此外,高铁酸钾还对油漆废水有良好的脱色和降解作用,高铁酸钾单独使用时,20 m L油漆稀释液中,加入0.08 g高铁酸钾,初始pH为9.0时,18小时后溶液澄清,化学需氧量(COD)降解率为76.19%。0.04 g高铁酸钾与0.03 g聚合硫酸铁联用时,30分钟后溶液即可澄清,COD降解率为82.61%,不仅大大缩短了处理时间,不需要预调体系pH,而且高铁酸钾用量减小,脱色效果更好。本研究内容对于实际生产实践过程中染料废水和油漆废水的处理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宋莎莎[6](2020)在《两新版高中化学教科书的难度比较研究 ——以“常见的无机物及其应用”主题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教育改革的灵魂是教科书的变革,根据《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版)》修订的新版教科书正逐步在全国推广使用,这势必会让新课改走上一个新的高度,对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产生很大影响。因此,在当今教科书“一标多本”的情况下,对各新版化学教科书进行特色和不足的多角度研究,对于认识理解教科书、提升教学策略以及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本研究以“常见的无机物及其应用”主题的相关内容为考查对象,利用陈燕博士开发的“化学教科书学习难度评估工具”对当今最流行的两新版化学教科书(人教版和鲁科版)在文本内容、文本组织和文本表征多层面上的难度进行比较性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两者主要差异有:(1)在文本内容上,人教版知识点数量更多,鲁科版的实验探究水平层次更高。(2)在文本组织上,人教版前后知识关联性更好,鲁科版的目标引导性更强。(3)在文本表征上,人教版语言更加亲和,两版教科书在某些地方的表述都有少量不清楚的地方。对两版新教科书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该主题上鲁科版教科书的难度在多维度上均大于人教版教科书,整体难度鲁科版高于人教版。

闫宝伟[7](2020)在《新型荧光粉末涂料的制备及其耐候性研究》文中认为荧光粉末涂料是一种颜色鲜艳、色泽明亮的特殊涂料,广泛应用于交通、建筑、广告等行业。但由于荧光粉末涂料的主要成分荧光颜料存在耐候性差、耐热稳定性差等缺点,限制了荧光粉末涂料在室外环境中的应用。可通过添加具有耐紫外特性的物质来提高荧光颜料的耐紫外能力。纳米二氧化钛由于其高折光性和高光活性,具有优异的紫外屏蔽作用,可帮助提高荧光粉末涂料的耐紫外能力。但将二氧化钛直接分散于粉末涂料中,难以对颜料进行有效保护。因此本实验主要通过增强纳米二氧化钛与荧光颜料的结合,来提高荧光颜料的耐紫外能力,进而提高荧光粉末涂料的耐候性。本实验以耐候性较差的荧光桃红颜料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两种方法实现荧光颜料的二氧化钛包覆:(1)无机化合物直接包覆:采用二氧化钛溶胶凝胶与金红石型纳米二氧化钛结合对荧光颜料进行直接包覆,并考察了陈化时间等多种因素对荧光颜料和粉末涂料的耐紫外能力的影响。实验发现:Ti O2溶胶陈化时间18 h、Ti O2与颜料比例2:8、A Ti O2与R Ti O2比例2:1时,改性荧光颜料的抗紫外能力最强,UVB照射时间2 h内,涂层色差变化仅为原荧光粉末涂层的一半,但包覆后的荧光涂层光泽度与DOI下降较为严重;(2)有机化合物粘结包覆法:以有机树脂为粘结剂,将金红石型纳米二氧化钛包覆于荧光颜料表面,其中粘结剂中含有的固化剂与树脂在荧光颜料表面固化成膜,以实现纳米二氧化钛在荧光颜料表面的包覆,并考察了粘结剂树脂用量以及种类等因素对荧光颜料和粉末涂料的耐紫外能力的影响。实验发现:相比于原荧光粉末涂料,聚酯清漆与Ti O2比例2:1,Ti O2与荧光颜料比例2:8,改性荧光颜料的综合性能最好,UV-B紫外照射2 h内,涂层色差变化仅为原荧光粉末涂层的一半,且涂层初始颜色与原涂层相差较小,光泽度与DOI基本一致。因此,聚酯清漆包覆的荧光粉末涂层不仅提高了荧光粉末涂料的耐候性,还保持了荧光粉末涂层的外观性能,提高了商业应用的可能性。

韦祎[8](2020)在《铅卤钙钛矿量子点稳定性的提升及其在发光二极管方面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铅卤钙钛矿因其优异的光电性能,包括发射波长易调节、光谱吸收宽、消光系数大、荧光发射效率高、发射谱线窄等,在基础研究和技术应用领域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钙钛矿量子点被广泛应用于制备发光二极管器件,并在照明、液晶显示器背光源等方面展现出非凡的应用潜力。但是,铅卤钙钛矿的形成能较低,因此它们表现出较差的稳定性,例如易受环境中水分、氧气、光照、热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材料性能的衰退,甚至发生不可逆的降解。此外,混合不同组分的钙钛矿会发生离子交换,导致荧光性能的剧烈变化。稳定性这一因素严重地阻碍了钙钛矿在发光二极管方面的应用。因此,提升钙钛矿量子点的稳定性以及延长器件工作寿命对推广这类材料的实际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围绕铅卤钙钛矿量子点的稳定性问题开展研究工作,我们旨在探索合成高稳定性、高荧光效率的钙钛矿复合物,以奠定钙钛矿材料在发光二极管方面的应用基础。在本论文中,我们通过高分子和无机物的包覆,钙钛矿-双钙钛矿的铆钉结构,可交联聚合配体的修饰,成功制备一系列铅卤钙钛矿复合物,并对它们的晶体结构、形貌、光谱性质、器件性能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研究内容:(1)CsPbX3@PS:利用交联的高分子在良溶剂中溶胀,在不良溶剂中收缩的原理,将量子点嵌入到交联PS微球中,通过对交联度,粒径,量子点浓度等试验参数的优化,成功制备了高效稳定的CsPbX3@PS复合微球。我们将材料浸泡在水、酸、碱溶液中,证实CsPbX3@PS具有超高的稳定性。最后,基于复合物优异的稳定性,我们首次成功实现了钙钛矿量子点在细胞成像和白光二极管方面的应用。(2)CsPbX3@CaF2:利用无机物高的光、热稳定性,通过物理吸附的方法,将预制备的量子点嵌入多孔CaF2分级结构纳米微球中,多种发光颜色的CsPbX3量子点与绿色荧光的CaF2:Ce/Tb微球结合得到双色发光的单分散复合微球。我们系统的研究了复合物在持续光照和潮湿条件下的荧光强度的变化,由于CaF2能有效隔离环境因素对量子点的破坏,复合材料稳定性远优于裸露的量子点。结合对CsPbBr3@CaF2在LED中的性能测试,证实该材料在照明和显示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3)CsPbX3-Cs2GeF6杂化钙钛矿:利用Cs2GeF6双钙钛矿与钙钛矿结构相似,且晶格匹配的特点,通过湿化学的方法在双钙钛矿层上外延生长钙钛矿量子点,并结合理论计算和实验分析揭示了钙钛矿量子点外延生长的机理。我们系统的研究了复合物在持续光照、加热条件下的稳定性,由于量子点铆钉在双钙钛矿表面不能自由移动,因此有效抑制量子点的团聚,进而成功提升了复合物的稳定性。结合双钙钛矿发出的红光与钙钛矿量子点的绿光发射,我们成功地实现了单复合物在蓝光LED芯片上的白光发射,证实了该材料在白光二极管方面的应用价值。(4)可交联聚合的CsPbX3-CLA QDs:在CsPbX3钙钛矿量子点表面修饰具有共轭双烯键的分子,共轭亚油酸CLA。CLA配体能赋予钙钛矿量子点可交联聚合的特点,使其能在光辐照下引发配体交联。通过一系列的稳定性测试,我们发现交联后的材料稳定性明显提升。通过理论计算和光谱测试,证实了稳定性提升的原因是,交联后配体与钙钛矿表面之间结合能增加。最后利用交联后量子点薄膜耐受非极性溶剂处理的优点,我们成功制备了全溶液加工的PeLED,器件最高外量子效率超过以前报道的基于钙钛矿量子点全溶液加工PeLED的最高值,我们的实验结果证明该方法对于实现低成本高效率的全溶液加工光电器件具有一定的启发性。

王玥琪[9](2020)在《仿生设计在住宅室内设计中的美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仿生设计是一种与人类历史相伴相生的设计方法,能够从身心上带给人们舒适。在近代工业化发展与人口爆发式增长的情况下,住宅室内设计趋向于工业化、公式化,但当多数人都选择这样的设计风格,这种风格便会趋于无性格、无趣化,这时则可以使用仿生设计这种手法为趋向于平淡的住宅室内设计增加新的激情,带来新的住宅室内设计美学感受,仿生设计的美学指仿生设计中所体现的来自于自然物质或动植物的美感,本文中的仿生设计的美学仅指观感上的仿生设计与美学。仿生设计这一手法常常体现在室内设计、产品设计、建筑设计等设计之中,是一种应用前景颇广的学科。本文以仿生设计在住宅室内设计中的体现的美学元素及提取使用流程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大量案例的分析,总结论证出仿生设计在住宅室内设计中体现美学感受的营造手法和设计流程。本文围绕仿生设计手法在住宅室内设计中应用所产的的美学感受展开讨论,使用文献综述法、跨学科研究法、比较分析法、总结归纳法、问卷调查法研究仿生设计的美学在住宅室内设计中的体现元素和使用手法及设计流程。本文的主要内容为:一、首先对国内外研究现状及仿生设计的历史进行梳理,阐述论题研究原因及目的意义,理顺本文中出现相关概念,并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二、其次,在阐述美学理论观点后,通过使用仿生设计手法设计的优秀室内设计相关案例对观点进行举例论证,进一步论证前文中提到的对于仿生设计在住宅室内设计中应用所产生美学的营造因素:造型、比例、姿态、图形情感、节奏、功能、色彩。三、第三,通过调研已有的优秀仿生设计的住宅室内设计部位和对调查问卷收集的信息进行分析,总结出优秀仿生设计在住宅室内设计中所体现的美学上的优秀之处,对大众在仿生设计住宅室内设计中实际感受到美感的部位与材料等进行分析整理。四、最后,利用虚拟项目的设计对前文观点与问卷调查和实地调查分析的结果进行论证,总结出仿生设计在住宅室内设计中体现美学的一般性规律和不足,最终得到仿生设计在住宅室内设计中产生美学感受的元素和使用手法及设计流程的结论。并基于本文研究内容──仿生设计在住宅室内设计的美学研究,对仿生设计在住宅室内设计中的美学研究的未来进行展望。

李萌萌[10](2020)在《X射线危险品智能检测算法研究》文中认为X射线安检系统作为保障人们安全出行的重要工具,已被广泛的使用于机场、车站、地铁等人员密集的重要场所。然而,现有安检系统主要依靠于人工识别,存在着检测效率低、运行成本高、人为因素影响较大等问题,显然不能满足现代X射线安检的智能化需求。为了实现安检过程的自动化及智能化,论文利用深度学习中的卷积神经网络构建智能检测模型,设计并实现了X射线危险品智能检测系统,能够自动学习危险品特征并对其进行有效的识别检测。论文首先对危险品检测算法进行研究,采用形态学方法对X射线图像进行检测区域提取,利用X射线图像色彩与材质信息相关性,对图像材质信息进行分割,构建多通道卷积神经网络结构对危险品特征进行提取,并且针对交并比损失在不重叠边框上存在梯度消失的问题,采用基于完全交并比损失和基于距离交并比的非极大抑制算法对边界框回归进行改进。其次考虑到深度卷积神经网络训练得到的危险品检测模型体积和计算量较大的问题,论文主要研究了的通道剪枝及知识蒸馏模型压缩算法原理及应用,并结合两者优势对危险品检测模型进行压缩,在保障原有模型准确率的基础上减少模型计算量和体积。最后,论文采用面向对象方法对X射线安检系统的功能需求进行了分析,从安检人员及管理人员角度设计了安检系统的体系架构及安检流程,利用深度学习目标检测、模型压缩及图像处理技术实现了模型更新、危险品检测功能、图像管理及安全管理功能及界面,验证了论文提出的检测及模型压缩算法的实用性。论文利用深度学习实现危险品检测,突破了现有安检系统人工识别效率低,人为因素带来的不确定性,辅助安检人员提高工作效率,具有一定的理论研究价值和实际应用价值,并且推动X射线安检系统向集成化、标准化、自动化、智能化发展,也为人工智能在安检领域的深入应用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二、影响无机物颜色的因素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影响无机物颜色的因素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普通高中化学教科书与谋程标准一致性研究 ——以2019年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第二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新课程标准颁布实施
        1.1.2 新教科书投入使用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2 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
        2.1.1 课程标准
        2.1.2 化学课程标准
        2.1.3 教科书
        2.1.4 化学教科书
        2.1.5 一致性
    2.2 理论基础
        2.2.1 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
        2.2.2 SEC一致性模式
        2.2.3 教科书评价原则
3 质性分析新教科书与新课程标准的一致性
    3.1 新教科书与新课程标准在内容选择方面的一致性
        3.1.1 新教科书与新课程标准在内容思想方面的一致性
        3.1.2 新教科书与新课程标准在内容主题方面的一致性
    3.2 新教科书与新课程标准在内容组织方面的一致性
    3.3 新教科书与新课程标准在内容呈现方面的一致性
    3.4 研究小结
4 量化研究新教科书与新课程标准的一致性
    4.1 确定研究的二维矩阵
        4.1.1 确定内容主题维度
        4.1.2 确定认知水平维度
        4.1.3 确定“内容主题×认知水平”二维矩阵
    4.2 新教科书与新课程标准数据编码统计
        4.2.1 新课程标准编码和数据统计
        4.2.2 新教科书编码和数据统计
    4.3 新教科书与新课程标准数据编码分析
        4.3.1 波特一致性系数P和置信区间的计算
        4.3.2 新教科书与新课程标准在总体维度的一致性分析
        4.3.3 新教科书与新课程标准在内容主题维度的一致性分析
        4.3.4 新教科书与新课程标准在认知水平维度的一致性分析
        4.3.5 新教科书与新课程标准在重点分布维度的一致性分析
    4.4 新教科书与新课程标准一致性研究的差异分析
        4.4.1 新教科书与新课程标准在分析模式方面局限分析
        4.4.2 新教科书与新课程标准在内容主题方面差异分析
        4.4.3 新教科书与新课程标准在认知水平方面差异分析
        4.4.4 新教科书与新课程标准在重点分布方面差异分析
    4.5 研究小结
5 新教科书与新课程标准使用与修订建议
    5.1 课程标准层面
        5.1.1 课程标准的具体细致化
        5.1.2 发挥课程标准指引作用
    5.2 教科书层面
        5.2.1 教科书落实课标的理念
        5.2.2 教科书编写时继续优化
    5.3 教师教学层面
        5.3.1 平衡教科书与课标的关系
        5.3.2 教师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5.3.3 教科书栏目的导航作用
6 研究结论与反思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反思
        6.2.1 分析模式的单一
        6.2.2 研究对象的单一
        6.2.3 编码者主观意愿
    6.3 研究展望
        6.3.1 扩大研究范围
        6.3.2 增加研究模式
        6.3.3 加入动态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Ⅰ 新课程标准的具体编码
    附录Ⅱ 新教科书的具体编码
致谢

(2)新型热稳定剂Mg(OH)2-BA-MMA接枝聚合物的制备、性能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 绪论
    1.1 聚氯乙烯、氯化聚乙烯概述
        1.1.1 聚氯乙烯、氯化聚乙烯简介
        1.1.2 聚氯乙烯的降解过程
        1.1.3 聚氯乙烯降解机理
    1.2 热稳定剂概述
    1.3 热稳定剂分类及作用原理
        1.3.1 铅盐类稳定剂
        1.3.2 金属皂类稳定剂
        1.3.3 有机锡类稳定剂
        1.3.4 稀土类稳定剂
        1.3.5 有机锑类稳定剂
        1.3.6 水滑石类稳定剂
        1.3.7 有机辅助热稳定剂
    1.4 热稳定剂发展趋势及研究进展
        1.4.1 铅盐稳定剂发展方向及研究进展
        1.4.2 金属皂类稳定剂发展方向及研究进展
        1.4.3 有机锡类稳定剂发展方向及研究进展
        1.4.4 稀土类稳定剂发展方向及研究进展
        1.4.5 水滑石类稳定剂发展方向及研究进展
        1.4.6 其他稳定剂的研究进展
    1.5 氢氧化镁及其改性
        1.5.1 氢氧化镁概述
        1.5.2 表面改性方法
        1.5.3 氢氧化镁改性研究进展
    1.6 研究目的与内容
        1.6.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6.2 主要研究内容
    1.7 创新点
二 氢氧化镁表面改性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
        2.2.2 仪器及设备
        2.2.3 氢氧化镁改性原理及过程
        2.2.4 测试与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红外光谱分析表征
        2.3.2 X射线衍射分析表征
        2.3.3 热失重分析表征
    2.4 本章小结
三 Mg(OH)_2-BA-MMA接枝聚合物在ABS/CPE合金中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
        3.2.2 仪器及设备
        3.2.3 实验过程
        3.2.4 测试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热老化烘箱法结果分析
        3.3.2 动态热稳定性结果分析
        3.3.3 静态热稳定性分析
        3.3.4 力学性能分析
        3.3.5 熔融指数分析
        3.3.6 热变形温度测试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四 Mg(OH)_2-BA-MMA接枝聚合物在PC/CPE合金中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
        4.2.2 仪器及设备
        4.2.3 实验过程
        4.2.4 测试方法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1 热老化烘箱法结果分析
        4.3.2 力学性能结果分析
        4.3.3 熔融指数结果分析
        4.3.4 维卡软化温度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五 Mg(OH)_2-BA-MMA接枝聚合物对硬质PVC流变性及热稳定性的影响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原料
        5.2.2 仪器及设备
        5.2.3 实验过程
        5.2.4 测试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加工性能试验结果分析
        5.3.2 静态热稳定性能测试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3)间二硝基苯生产中废药的分离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简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间二硝基苯制备工艺
        1.2.2 间二硝基苯生产中的副产物及后处理
        1.2.3 间二硝基苯生产中副产物的资源化利用
    1.3 本课题研究内容
2 间二硝基苯生产中废药的安全性及组成研究
    2.1 试剂与仪器
    2.2 废药的来源
    2.3 废药的安全性分析
        2.3.1 热性能
        2.3.2 5s延滞期爆发点
        2.3.3 摩擦感度
        2.3.4 撞击感度
    2.4 废药的组分分析及结构表征
        2.4.1 有机组分分析
        2.4.2 无机组分分析
        2.4.3 柱色谱分离
        2.4.4 产物结构表征
    2.5 废药的含量分析
        2.5.1 无机组分含量
        2.5.2 有机组分含量
    2.6 本章小结
3 2,4,6-三硝基苯酚和2,4,6-三硝基间苯二酚水合物溶解性能研究
    3.1 试剂与仪器
    3.2 研究方法
        3.2.1 溶解度测试方法
        3.2.2 溶解度数据拟合方法
        3.2.3 热力学性质计算方法
    3.3 研究过程
        3.3.1 TNR?2/3H_2O的制备
        3.3.2 TNP和 TNR?2/3H_2O的热分析
        3.3.3 溶解度测试
        3.3.4 溶解度数据拟合
        3.3.5 热力学性质计算
    3.4 结果与讨论
        3.4.1 溶解度测试结果
        3.4.2 溶解度数据拟合结果
        3.4.3 热力学性质计算结果
    3.5 本章小结
4 2,4,6-三硝基苯酚和2,4,6-三硝基间苯二酚水合物分离工艺研究
    4.1 试剂与仪器
    4.2 研究方法
        4.2.1 分离方法
        4.2.2 分离过程影响因素
        4.2.3 研究方案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水浸取无机物
        4.3.2 溶剂浸取法
        4.3.3 冷却结晶法
    4.4 间二硝基苯废药主要组分的分离方案
        4.4.1 废药中各组分的含量
        4.4.2 水浸取去除废药中的无机组分
        4.4.3 冷却结晶分离废药中的主要有机组分
    4.5 本章小结
5 2,4,6-三硝基苯酚和2,4,6-三硝基间苯二酚衍生物的设计与性能预测
    5.1 计算内容和方法
    5.2 分子结构
    5.3 稳定性
        5.3.1 分子轨道能级
        5.3.2 键级与键解离能
    5.4 生成焓
    5.5 爆轰性能和安全性能
    5.6 1,3,5-三硝基-2,4-二(2,4,6-三硝基苯肼基)苯的制备探索
        5.6.1 合成路线
        5.6.2 实验过程及结果
    5.7 本章小结
6 结论
    6.1 结论
    6.2 创新点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基于纳米钛酸钡负载的羊毛纤维负压微波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处理羊毛鳞片的方法
        1.1.1 电晕放电处理
        1.1.2 酶处理
        1.1.3 氧化氯化法
        1.1.4 超声波处理
    1.2 真空微波处理技术
        1.2.1 微波的概念
        1.2.2 微波加热原理
        1.2.3 微波加热特点
        1.2.4 真空微波干燥原理
    1.3 微波在纺织领域的应用
        1.3.1 微波处理在纺织前处理方面的应用
        1.3.2 微波处理在纺织品印花方面的应用
        1.3.3 微波处理在纺织品染色方面的应用
        1.3.4 微波处理在纺织后处理方面的应用
    1.4 微波在蛋白质纤维处理方面的应用
        1.4.1 微波处理在蛋白质纤维染色方面的应用
        1.4.2 微波处理在蛋白质纤维干燥方面的应用
        1.4.3 微波处理在蛋白质纤维加工方面的应用
    1.5 课题的研究意义
    1.6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微波辐射不同处理工艺羊毛纤维的性能表征
    2.1 实验原料与工艺
        2.1.1 实验原料
        2.1.2 实验仪器
        2.1.3 参数设置
    2.2 测试与表征
        2.2.1 纤维细度
        2.2.2 纤维拉伸性能
        2.2.3 纤维摩擦性能
        2.2.4 纤维表面形态
    2.3 结果与分析
        2.3.1 纤维直径与细度
        2.3.2 纤维拉伸性能分析
        2.3.3 纤维摩擦性能分析
        2.3.4 纤维表面形态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羊毛鳞片尖端借助超声波负载无机物颗粒
    3.1 实验原料与负载工艺
        3.1.1 实验原料
        3.1.2 实验仪器
        3.1.3 测试方法
    3.2 超声波增大羊毛表面鳞片尖端翘角实验及分析
        3.2.1 超声波预处理样品电子显微镜观察
        3.2.2 超声波预处理对羊毛鳞片尖端翘角的影响
    3.3 悬浊液负载工艺实验及分析
        3.3.1 不同直径下颗粒对负载效果的影响
        3.3.2 浆料对负载效果的影响
        3.3.3 不同质量分数纳米钛酸钡悬浊液对负载效果的影响
        3.3.4 不同负载质量羊毛纤维对负载效果的影响
        3.3.5 负载后不同冲洗时间对负载效果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负载后羊毛纤维微波处理工艺研究
    4.1 实验原料与方法
        4.1.1 实验原料
        4.1.2 实验仪器
        4.1.3 处理工艺
        4.1.4 测试方法
    4.2 超声波清洗对纳米钛酸钡残留情况的影响
        4.2.1 超声波清洗对纤维表面形态的影响
        4.2.2 超声波清洗后样品红外光谱测试
    4.3 微波处理对羊毛纤维定向摩擦效应的影响
        4.3.1 不同处理时间对羊毛纤维定向摩擦效应的影响
        4.3.2 不同处理温度对羊毛纤维定向摩擦效应的影响
        4.3.3 不同处理功率对羊毛纤维定向摩擦效应的影响
    4.4 微波处理对羊毛纤维细度的影响
    4.5 微波处理对羊毛纤维断裂强力与断裂伸长的影响
        4.5.1 不同处理时间对羊毛纤维断裂强力与断裂伸长的影响
        4.5.2 不同处理温度对羊毛纤维断裂强力与断裂伸长的影响
        4.5.3 不同处理功率对羊毛纤维断裂强力与断裂伸长的影响
    4.6 微波处理对羊毛纤维表面形态的影响
    4.7 微波处理后羊毛纤维的红外光谱测试
    4.8 微波处理对羊毛纤维卷曲的影响
    4.9 微波处理对羊毛纤维碱溶解度的影响
    4.10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处理后羊毛纤维染色性能与毡缩性能测试
    5.1 实验原料与工艺
        5.1.1 实验原料
        5.1.2 仪器及设备
        5.1.3 工艺流程
        5.1.4 参数设置
    5.2 测试与表征
    5.3 结果与讨论
        5.3.1 羊毛纤维的白度
        5.3.2 染色后羊毛纤维色差与K/S值
        5.3.3 羊毛纤维的匀染性
        5.3.4 羊毛纤维的上染速率对比
        5.3.5 染色后羊毛纤维表面形态对比
        5.3.6 水洗后羊毛纤维毡缩球形态对比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学术科研情况
致谢

(5)高铁酸钾的化学发光特性和降解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高铁酸钾简介
        1.1.1 高铁酸钾的物理性质
        1.1.2 高铁酸钾的氧化性
        1.1.3 高铁酸钾的稳定性
    1.2 高铁酸钾的制备及分析方法
        1.2.1 次氯酸盐氧化法
        1.2.2 电解法
        1.2.3 熔融法
        1.2.4 高铁酸钾的分析方法
    1.3 高铁酸钾的应用
        1.3.1 作为高效的工业废水处理剂
        1.3.2 作为有机合成中的绿色氧化剂
        1.3.3 作为高铁电池中的活性材料
    1.4 化学发光分析法概述
        1.4.1 化学发光简介
        1.4.2 化学发光的应用
        1.4.3 化学发光的发展趋势
    1.5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及主要工作
第二章 高铁酸钾的制备及其稳定性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试剂与仪器
        2.2.2 高铁酸钾的制备
        2.2.3 高铁酸钾溶液的稳定性研究
    2.3 结果与讨论
        2.3.1 高铁酸钾的表征
        2.3.2 酸度和浓度对高铁酸钾溶液稳定性的影响
        2.3.3 光照和温度对高铁酸钾溶液稳定性的影响
        2.3.4 添加剂对高铁酸钾溶液稳定性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铁酸钾的化学发光特性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试剂与仪器
        3.2.2 高铁酸钾溶液的配制
        3.2.3 静态注射化学发光
        3.2.4 连续流动化学发光
        3.2.5 光谱测定
    3.3 结果与讨论
        3.3.1 静态注射研究
        3.3.2 连续流动发光条件的优化
        3.3.3 高铁酸钾反应产物分析
        3.3.4 发光机理探究
    3.4 高铁酸钾化学发光测定有机物的应用
        3.4.1 L-抗坏血酸浓度的测定
        3.4.2 乙醇浓度的测定
        3.4.3 甲醛浓度的测定
        3.4.4 多巴胺浓度的测定
        3.4.5 对乙酰氨基酚浓度的测定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铁酸钾降解有色染料和油漆废水的应用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试剂与仪器
        4.2.2 高铁酸钾降解甲基橙染料
        4.2.3 高铁酸钾降解结晶紫染料
        4.2.4 高铁酸钾降解油漆废水(样品取自某汽车厂中涂油漆废水)
    4.3 结果与讨论
        4.3.1 高铁酸钾降解甲基橙染料
        4.3.2 高铁酸钾降解结晶紫染料
        4.3.3 高铁酸钾降解油漆废水COD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6)两新版高中化学教科书的难度比较研究 ——以“常见的无机物及其应用”主题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新版化学教科书的修订
        1.1.2 研究教科书难度的需要
    1.2 研究内容、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目的
        1.2.3 研究意义
    1.3 研究设计
        1.3.1 研究对象的选取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思路
2 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
    2.1 教科书难度的内涵
        2.1.1 教材与教科书
        2.1.2 课程难度与教科书难度
    2.2 化学教科书难度比较研究综述
        2.2.1 各学科教科书难度的研究
        2.2.2 课程难度模型评价法及相关研究
        2.2.3 化学教科书难度比较研究
3 研究工具的选取与介绍
    3.1 研究工具的选取
    3.2 研究工具的使用介绍
    3.3 信度与效度
        3.3.1 信度
        3.3.2 效度
4 两版教科书难度比较研究
    4.1 文本内容难度研究
        4.1.1 内容广度比较
        4.1.2 内容深度比较
        4.1.3 内容量化程度比较
        4.1.4 研究结果
    4.2 文本组织难度研究
        4.2.1 组织的逻辑性比较
        4.2.2 组织的引导性比较
        4.2.3 研究结果
    4.3 文本表征难度研究
        4.3.1 文字表征难度比较
        4.3.2 图像表征难度比较
        4.3.3 图文表征难度比较
        4.3.4 研究结果
5 研究总结
    5.1 研究结论
        5.1.1 文本内容比较结论
        5.1.2 文本组织比较结论
        5.1.3 文本表征比较结论
    5.2 研究启示
    5.3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化学教科书学习难度评估工具评估标准
    附录2 新课标“常见的无机物及其应用”主题知识点
    附录3 教科书“常见的无机物及其应用”主题知识点
    附录4 教科书“常见的无机物及其应用”主题实验探究水平
    附录5 教科书“常见的无机物及其应用”主题图像表征水平
致谢

(7)新型荧光粉末涂料的制备及其耐候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粉末涂料概述
        1.1.1 粉末涂料定义
        1.1.2 粉末涂料的组成
        1.1.3 粉末涂料的发展及现状
        1.1.4 耐候型粉末涂料
    1.2 荧光颜料概述
        1.2.1 荧光颜料的定义
        1.2.2 荧光颜料的分类
        1.2.3 荧光颜料的特点
        1.2.4 荧光颜料的发展历史
        1.2.5 荧光颜料的改性方法研究
    1.3 耐候性材料概述
        1.3.1 耐候性材料
        1.3.2 纳米二氧化钛
    1.4 本课题研究内容和意义
第2章 实验材料及方法
    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2.2 实验仪器
    2.3 荧光粉末涂料的制备方法
        2.3.1 耐候荧光颜料的制备
        2.3.2 荧光粉末涂料的制备
        2.3.3 荧光粉末涂料涂层的制备
    2.4 表征及性能测试
        2.4.1 荧光颜料表征及性能测试
        2.4.2 荧光粉末涂料粉体表征及性能测试
        2.4.3 粉末涂料涂层性能测试
第3章 溶胶凝胶法包覆荧光颜料及其粉末涂料性能研究
    3.1 前言
    3.2 荧光颜料表征结果与讨论
        3.2.1 灰分含量测试结果分析
        3.2.2 样品形貌结果分析
        3.2.3 X射线衍射(XRD)测试结果分析
        3.2.4 紫外-可见光吸收结果分析
    3.3 荧光粉末涂料性能测试结果与讨论
        3.3.1 粒径结果分析
        3.3.2 DSC结果分析
    3.4 粉末涂料涂层耐候性能测试结果与讨论
        3.4.1 光泽度测试结果分析
        3.4.2 DOI测试结果分析
        3.4.3 色差测试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粘结剂包覆荧光颜料及其粉末涂料性能研究
    4.1 前言
    4.2 荧光颜料表征结果与讨论
        4.2.1 灰分含量测试结果分析
        4.2.2 样品形貌结果分析
        4.2.3 X射线衍射(XRD)测试结果分析
        4.2.4 紫外-可见光吸收结果分析
    4.3 荧光粉末涂料性能测试结果与讨论
    4.4 粉末涂料涂层耐候性能测试结果与讨论
        4.4.1 光泽度测试结果分析
        4.4.2 DOI测试结果分析
        4.4.3 色差测试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8)铅卤钙钛矿量子点稳定性的提升及其在发光二极管方面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钙钛矿量子点的简介
        1.2.1 钙钛矿量子点晶体结构
        1.2.2 钙钛矿材料的分类
        1.2.3 钙钛矿量子点的光学性能
        1.2.4 钙钛矿量子点的合成
    1.3 钙钛矿量子点的稳定性研究
        1.3.1 结构不稳定性
        1.3.2 界面不稳定性
        1.3.3 环境不稳定性
    1.4 稳定性提升的策略
        1.4.1 晶体工程
        1.4.2 表面工程
        1.4.3 基质封装
        1.4.4 器件封装
    1.5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内容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内容
第2章 发光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2.1 主要试剂
    2.2 合成方法
    2.3 样品分析测试仪器
第3章 聚苯乙烯微球封装钙钛矿
    3.1 前言
    3.2 实验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结构、形貌和成分分析
        3.3.2 荧光性质以及在LED方面的应用
        3.3.3 稳定性及在生物成像方面的应用
    3.4 小结
第4章 分级结构氟化钙封装钙钛矿
    4.1 前言
    4.2 实验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结构、形貌和成分分析
        4.3.2 荧光性能和量子限域效应
        4.3.3 稳定性和LED的应用
    4.4 小结
第5章 双钙钛矿铆钉钙钛矿量子点
    5.1 前言
    5.2 实验
    5.3 结果与讨论
        5.3.1 结构、形貌和成分分析
        5.3.2 生长机理
        5.3.3 荧光性能
        5.3.4 稳定性及其在LED方面的应用
    5.4 小结
第6章 配体交联钙钛矿量子点
    6.1 前言
    6.2 实验
    6.3 结果与讨论
        6.3.1 结构、形貌和表面配体分析
        6.3.2 配体交联机理
        6.3.3 稳定性
        6.3.4 LED器件性能
    6.4 结果与讨论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总结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仿生设计在住宅室内设计中的美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仿生设计的美学在住宅室内设计中的研究背景
    1.2 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课题研究方法和论文框架
        1.4.1 课题研究方法
        1.4.2 论文框架
2 仿生设计在住宅室内设计中的美学相关概念
    2.1 仿生设计
        2.1.1 仿生设计概念
        2.1.2 仿生设计沿革
    2.2 仿生设计的美学概念
        2.2.1 美学概念
        2.2.2 仿生设计的美学概念
    2.3 住宅室内设计中的仿生设计
    2.4 现状产生的问题
    2.5 本章小结
3 仿生设计在住宅室内设计中体现的美学元素与使用手法
    3.1 造型与比例
        3.1.1 造型仿生所产生的美
        3.1.1.1 动物造型
        3.1.1.2 植物造型
        3.1.1.3 肌理骨骼
        3.1.1.4 器官
        3.1.1.5 晶体
        3.1.2 和谐比例关系
        3.1.2.1 一比九比例关系
        3.1.2.2 三比七比例关系
        3.1.2.3 四比六比例关系
        3.1.2.4 五比五比例关系
        3.1.3 比例组合手法与造型归类
    3.2 姿态与图形情感与节奏
        3.2.1 姿态仿生
        3.2.2 图形情感
        3.2.2.1 圆形与发散图形
        3.2.2.2 矩形
        3.2.2.3 三角形
        3.2.2.4 线型
        3.2.2.5 力量图形
        3.2.3 图形分级
        3.2.4 节奏
        3.2.5 姿态仿生与图形情感的使用手法
    3.3 功能与色彩
        3.3.1 合理功能带来美感
        3.3.2 色彩仿生的感受
        3.3.3 色彩仿生的使用手法
    3.4 本章小结
4 室内设计中的仿生设计调研
    4.1 调研目的与意义
    4.2 调研方法
        4.2.1 实地调研
        4.2.2 问卷调查
    4.3 调研对象概述
        4.3.1 问卷调查对象概述
        4.3.2 实地调研对象概述
    4.4 统计分析
        4.4.1 问卷调查统计分析
        4.4.2 实地调研统计分析
        4.4.3 鸟巢调研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蛋居”设计
    5.1 设计目的
    5.2 设计说明
    5.3 设计小结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 1 生设计在住宅室内设计中的美学调查问卷
作者简介
致谢

(10)X射线危险品智能检测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概述
        1.2.1 安检设备发展现状
        1.2.2 危险品检测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工作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X射线原理及系统相关技术
    2.1 X射线基本原理
        2.1.1 X射线产生
        2.1.2 X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
        2.1.3 X射线衰减成像
    2.2 色彩空间
        2.2.1 RGB色彩空间
        2.2.2 HSV色彩空间
    2.3 目标检测算法
        2.3.1YOLOv1
        2.3.2YOLOv2
        2.3.3YOLOv3
    2.4 模型压缩
        2.4.1 紧凑网络设计
        2.4.2 量化
        2.4.3 权值共享
        2.4.4 网络分解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危险品检测算法
    3.1 危险品检测算法流程
    3.2 检测区域提取
    3.3 多通道输入
    3.4 特征提取
    3.5 危险品预测定位
        3.5.1 先验框聚类
        3.5.2 边界框回归
        3.5.3 基于DIoU的非极大值抑制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危险品检测模型压缩
    4.1 通道剪枝
    4.2 知识蒸馏
    4.3 危险品检测模型压缩
        4.3.1 网络结构
        4.3.2 稀疏训练
        4.3.3 小规模模型剪枝
        4.3.4 剪枝模型微调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实验结果及分析
    5.1 实验数据
        5.1.1 数据预处理
        5.1.2 数据标注
    5.2 模型评价标准
    5.3 实验结果与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X射线危险品智能检测系统设计与实现
    6.1 系统开发环境
        6.1.1 软件环境
        6.1.2 硬件环境
    6.2 系统需求分析
    6.3 系统功能设计
        6.3.1 模型更新功能
        6.3.2 智能检测功能
        6.3.3 图像管理功能
        6.3.4 安全管理功能
    6.4 X射线危险品检测功能实现
        6.4.1 登录界面
        6.4.2 系统管理界面
        6.4.3 智能检测界面
        6.4.4 图像处理界面
    6.5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影响无机物颜色的因素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普通高中化学教科书与谋程标准一致性研究 ——以2019年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第二册为例[D]. 李敏. 华中师范大学, 2021(02)
  • [2]新型热稳定剂Mg(OH)2-BA-MMA接枝聚合物的制备、性能与应用研究[D]. 李芮地. 青岛科技大学, 2021(01)
  • [3]间二硝基苯生产中废药的分离及应用[D]. 薛梅. 中北大学, 2021(01)
  • [4]基于纳米钛酸钡负载的羊毛纤维负压微波处理[D]. 裴佳慧. 东华大学, 2021(09)
  • [5]高铁酸钾的化学发光特性和降解应用研究[D]. 赵晨凯. 江南大学, 2020(01)
  • [6]两新版高中化学教科书的难度比较研究 ——以“常见的无机物及其应用”主题为例[D]. 宋莎莎.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7]新型荧光粉末涂料的制备及其耐候性研究[D]. 闫宝伟. 天津大学, 2020(02)
  • [8]铅卤钙钛矿量子点稳定性的提升及其在发光二极管方面的应用[D]. 韦祎.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01)
  • [9]仿生设计在住宅室内设计中的美学研究[D]. 王玥琪. 沈阳建筑大学, 2020(05)
  • [10]X射线危险品智能检测算法研究[D]. 李萌萌. 长安大学, 2020(06)

标签:;  ;  ;  

影响无机物颜色的因素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