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机车振动模型的建立与振动分析

电力机车振动模型的建立与振动分析

一、电力机车振动模型的建立及振动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杨磊[1](2021)在《宽轨电力机车-轨道-路基耦合系统垂向振动特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在机车车辆行驶的过程中,机车车轮所激发出来的频率与路基的固有振动频率比较贴近时,就会产生路基共振现象,从而对路基产生破坏,这一现象促进了研究人员开始对路基动力学进行研究。路基动力学所研究的主要内容是路基在车轮反复的荷载作用下(低频振动条件)下路基的动力学特性。因为路基自身的振动频率比较低,轮对和钢轨间激发出的高频振动对路基系统本身来说是比较小的,故针对路基的振动分析可以采用相对灵活的仿真方法进行。通常情况下,在确定的轮轨相互准静态力以及激振频率的前提下,可以不考虑轮轨系统耦合振动模型的建立。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的深入发展,使得将车辆、轨道及路基三者之间的耦合大系统模型应用于路基动力学成为可能。因此,针对宽轨电力机车-轨道-路基的整个耦合系统的垂向动力学研究,不仅对车辆的安全行驶提供保障,同时也能够减少轨道交通的投资建设成本及养护支出。本文以出口型C0-C0轴式宽轨电力机车为研究对象,通过在ABAQUS中搭建宽轨电力机车-轨道-路基分析模型,该系统包括:宽轨电力机车、轨道系统、道床、路基。根据车辆-轨道-路基耦合系统的基本思想,分别建立宽轨电力机车、轨道系统、道床、路基;轮轨相互作用系统根据Hertz非线性接触理论在轮轨之间建立耦合机制;根据Winkler地基模型提出的基本假设建立相应的地基模型。介绍了轨道不平顺的种类、各种典型轨道谱。本文以美国轨道谱AAR6中高低不平顺作为轨道激励,通过在MATLAB中编写相互转换程序,再在Inp文件中修改钢轨顶面的竖向坐标,从而达到钢轨表面不平顺的效果。采用ABAQUS的数值仿真法进行动力学分析,研究在多种不同机车参数、轨道参数下(机车行驶速度、车体质量、轨枕间距、扣件垂向刚度以及道床厚度)耦合系统的垂向动力响应。在ABAQUS建立轨道、轨枕、道床子分析模型,在六个轮对对应位置添加轴重载荷,通过改变扣件垂向刚度,研究刚度变化对钢轨、轨枕、道床在三个方向(横向、垂向、纵向)上的应力、位移变化。

刘欢,陶功权,蔡晶,罗赟,陈国胜,温泽峰[2](2020)在《车轮多边形态下机车轮轨动态响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某和谐型电力机车车轮运营中表现出较为严重的多边形磨耗,对机车的零部件失效、乘坐舒适性和运行安全性产生较大影响。为研究车轮多边形态下机车轮轨动态响应规律,基于SIMPACK软件建立了考虑机车牵引行为和轮对、钢轨等部件柔性的刚柔耦合动力学模型,利用机车振动试验结果对模型进行验证。研究了典型车轮多边形阶次、幅值和运行速度等对轮轨力和振动响应的影响,并分析了机车牵引行为对轮轨蠕滑率/力和车轮磨耗的影响。结果表明,速度等级为70 km/h时,车轮18阶多边形态下激发了轮对一阶弯曲共振,出现了轮轨力波动大和机车异常振动的现象;机车牵引状态下显着增大了纵向蠕滑率的波动幅值,并提高了纵向蠕滑力,导致轮轨磨耗指数相比无牵引工况下大幅增加,加剧车轮多边形磨耗的发展。

沙永龙[3](2020)在《HXD2C型电力机车车轮磨耗问题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铁路运输朝着高速化和重载化方向的不断发展,列车的运行安全已成为全社会日益关注的问题。轮对作为机车车辆重要的承载部件,其质量好坏直接关系到列车运行的稳定性和乘坐的舒适性。从现场运用数据来看,大功率和谐型机车车轮损伤形式主要有踏面擦伤、剥离、轮缘磨耗及车轮多边形等,而尤以轮缘异常磨耗对轮对的使用寿命影响最大。因此,对车轮的轮缘磨耗问题进行研究,不仅有利于提高机车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而且可以极大的降低检修成本,具有重要的工程意义和经济价值。本文以HXD2C型电力机车为研究对象,基于机车及运行线路的实际参数,运用多体动力学仿真软件UM,建立了机车动力学模型对轮缘磨耗问题进行研究。首先,对该型机车轮对的检修及运用数据进行现场调研,按照轴位对轮缘厚度分布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总结得出该型机车二、五轴位的轮缘磨耗速度最快,一、六轴位次之,三、四轴位磨耗较慢,并得到了机车轮缘磨耗量与运行公里数之间的关系。其次,利用MiniProf Wheel型面测量专用工具对轮对型面数据进行现场测量,从实测数据中选取六种典型轮缘厚度的车轮分别代表六种不同的磨耗状态,对车轮从标准型面I磨耗至近限型面VI的整个磨耗过程进行分析。再次,利用UM中建立的机车动力学模型,选用Archard轮轨磨耗模型,以机车的LKJ参数来设计线路工况,采用迭代计算的方法对车轮磨耗进行仿真,并将仿真计算的结果与现场实测所得数据进行比对分析,结果表明在初始车轮型面参数相同的情况下,机车运行10万公里后,第二轴位轮对的轮缘磨耗速度明显快于一、三轴位,与现场调查情况较为一致。最后,对机车车辆运行的稳定性、平稳性和安全性三项动力学指标进行验证分析,结果均满足我国铁路机车的评价标准。随着机车修程修制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本文从机车检修与运用的实际出发,提出了现场针对车轮磨耗问题所采取的措施,在保证机车安全运行的同时且节约了检修成本,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和经济效益。

刘欢,陶功权,罗贇,陈国胜,温泽峰[4](2019)在《机车异常振动原因分析和控制措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针对某和谐型电力机车在运营过程中存在振动过大等问题,对该型机车车轮不圆度和线路振动进行了测试。基于SIMPACK软件建立了考虑钢轨、轮对和构架弹性变形的机车-轨道刚柔耦合动力学模型,通过试验结果对模型进行了验证。利用建立的仿真模型分析了车轮多边形对机车振动和轮轨相互作用的影响,据此提出了机车车轮多边形镟修限值。试验测试发现该型机车车轮存在显着的16~19阶和24阶多边形磨耗,且车轮多边形磨耗是引起机车异常振动的根本原因。通过车轮镟修可以显着降低机车振动水平。机车关键部件的柔性对振动影响较大,在仿真计算时需予以考虑。基于轮轨垂向力限值,建议对于高阶多边形车轮,当径跳超过0.25 mm及时进行镟修。

张佳祎[5](2019)在《基于UWB和光纤传感技术的机车定位算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些年来,随着智慧矿山的提出以及国家对于煤矿开采安全的重视,越来越多的煤矿企业加大了对安全管理、避险系统的投入以及自动化开采的研究,其中井下高精度定位问题就是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成为了相关科研机构和企业的研究重点。在井下开采过程中,掌握矿用机车运行过程中的实时位置信息不仅可以帮助管理人员准确高效地完成机车调度,提高开采效率,同时也能避免井下交通事故的发生,为井下人员和财产安全提供保障。而且矿井巷道作为一种典型的实际复杂环境,研究其中的定位技术也对其他复杂环境中的高精度定位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针对煤矿井下机车的高精度定位问题和现有技术的限制,本文提出了基于超宽带技术和分布式光纤光栅传感技术的定位算法模型。首先通过对基于超宽带技术的定位算法的研究和分析,选择了精度更高的基于信号到达时间差的定位算法。由于定位基站和移动标签时钟不同步导致的定位误差,通过实现定位基站和定位标签之间的两次通信过程来弥补。在机车主要停车点和交汇点等关键节点部署定位基站,采集模型所需的先验信息。然后在矿井巷道中部署测振点,利用光纤光栅传感技术采集振动信号,分别从时域和频域对机车振动信号进行分析,选择合适的信号特征参数,计算信号相似度,对机车振动信号进行识别。最后,基于贝叶斯理论和机车运行的基本规律,本文提出联合目标信号跟踪模型,以迭代的方式计算振动信号状态概率,判别测振点机车经过的概率,实现矿井机车运行位置的实时跟踪。仿真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模型能够完成煤矿井下机车的实时定位,并获得了较高的定位精度。本文算法采用迭代的方式进行机车振动信号的跟踪计算,降低了计算复杂度,同时将超宽带技术和光纤传感技术结合起来,形成优势互补,降低了系统成本,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也为其他复杂环境中的高精度定位问题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刘欢[6](2019)在《车轮多边形磨耗激励下电力机车动态响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电力机车运行速度和轴重不断提高,车轮多边形磨耗问题日渐严峻。车轮多边形会引起机车车辆的强烈振动,对机车车辆的运行品质产生不利影响,严重时将导致机车车辆零部件疲劳断裂,危及行车安全。因此,车轮多边形磨耗问题引起了国内外许多学者的关注。开展车轮多边形磨耗激励下的车辆/轨道动力学行为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重大的工程背景。针对国内某和谐型电力机车车轮多边形磨耗异常的现象,本文通过现场试验和仿真分析的方式开展了车轮多边形磨耗激励下电力机车动态响应研究,主要工作和结论如下:(1)对国内外有关车轮多边形磨耗激励下车辆/轨道动力学行为的研究进行了总结,明确了车轮多边形磨耗激励下电力机车动态响应研究的意义和方向。(2)系统地对该型机车车轮多边形磨耗状态进行了调查,并开展了机车线路振动试验,掌握了该型机车车轮多边形磨耗的基本特征和分布规律,以及该型机车关键零部件的振动特性,并揭示了机车异常振动的根本原因。(3)基于多体动力学软件SIMPACK,建立了考虑钢轨、轮对和构架弹性变形影响的机车-轨道刚柔耦合动力学模型,利用机车线路振动试验结果对该模型进行了验证。分析了关键部件弹性变形对机车/轨道系统动力相互作用的影响,发现刚柔耦合模型计算结果更为准确可靠。(4)利用仿真模型开展了车轮多边形磨耗激励下机车轮轨系统动态响应研究,并提出了车轮多边形磨耗的镟修限值。结果表明,轮轨垂向力与多边形波深呈线性递增的关系,当多边形磨耗的激励频率与机车/轨道系统某一固有频率接近时,会引起较大的轮轨垂向力波动;在车轮多边形波谷位置轮轨磨耗指数最大。机车牵引质量增大,会加快车轮多边形磨耗的发展;针对多边形磨耗主要表现为1525阶的车轮,建议镟修限值为0.15 mm。(5)利用仿真模型开展了车轮多边形磨耗激励下机车系统振动响应研究,并提出了机车异常振动控制措施。结果表明,谐波型磨耗激励下波深、阶次和速度的增大会加剧机车轴箱和构架的振动;典型实测多边形磨耗激励下,轴箱振动受多边形磨耗激励的影响较大,而构架振动大小与多边形磨耗激励、轨枕参数激振和P2共振关系较大;针对高阶多边形引起的机车异常振动现象,本文从车轮镟修、改变机车运行速度和优化一系悬挂参数等角度提出了异常振动控制措施。

王少聪[7](2019)在《B0-B0机车横向晃动现象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高速铁路线路在我国铁路网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但其旅客列车主要以动车组为主。动车组适用于高速铁路网和高速城际交通,对于跨既有铁路网和高速铁路网运行的长途客运而言,时速160200km/h的动力集中式动车组的方式越来越受到关注,动力集中动车组采用机车牵引但与客车固定编组的运行模式具有一定的优越性。针对实现既有普速与新建高铁线路的互联互通的动力集中动车组需求,我国研制了某200km/h B0-B0交流传动客运电力机车。该电力机车在投入实际运行后反应出横向晃动较为突出的问题,表现为在130km/h200km/h速度范围内,机车车体始终存在一个1Hz左右的低频横向振动,车体前后端存在相位差,严重影响了乘坐舒适性和安全性。为了解决该低频晃车问题,本文建立了机车动力学模型,研究了转向架蛇行模态与车体固有振动模态之间的耦合关系,分析了等效锥度对低频晃车的影响,采用根轨迹法分析了该车辆系统的振动特性,明确了低频晃车产生的原因,并结合机车振动特性、机车平稳性和机车横向振动频谱特性的变化探究了关键悬挂参数对低频晃车的影响,最终提出了整改措施。本文的主要工作和结论如下:1)蛇行运动的最大特点是它的频率随着速度的增加而增加,而车体固有自振频率通常不随速度变化,因此在某些速度范围内,转向架的蛇行运动频率可能会因为接近车体固有悬挂频率而产生共振,最终恶化该速度区间内车辆运行的平稳性。从动力学仿真计算中可以看出,轮对、电机、构架、车体同时存在一个1.3Hz左右的横向振动,说明低频晃车发生时,车体和转向架是一起振动、相互耦合的,这与一次蛇行的特点较为吻合。2)计算分析了等效锥度对低频晃车的影响,结果表明等效锥度较大时,机车前后司机室横向平稳性指标和横向振动加速度幅值远小于新轮情况,平稳性曲线不再出现局部峰值,第一轮对横移极限环可以快速收敛;等效锥度较小时,机车前后司机室的横向平稳性显着恶化,机车横向振动向低频发展且振幅显着增大,第一轮对横移极限环不能有效衰减,出现了失稳的情况。较低锥度下动力学仿真得到的低频晃车现象与机车实际运行中表现出的低频晃车十分吻合。3)采用根轨迹法分析了车辆系统的振动特性,从根轨迹图中可以看出,转向架蛇行模态与车体固有横移模态是相互耦合的。在低锥度情况下,“前转向架蛇行及车体显着的侧滚、摇头”复合特征振动的特征根实部在速度超过150km/h时不再为负值,该耦合振动阻尼比不足是低频晃车产生的根本原因。4)从改变上述异常振动特性的角度出发,分析了低锥度情况下主要悬挂参数对低频晃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较小的抗蛇行减振器角度、较小的轴箱纵向刚度、较小的电机减振器阻尼、较小的抗蛇行减振器阻尼、较小的二系水平刚度均能不同程度上提高“前转向架蛇行及车体显着的侧滚、摇头”复合特征振动的阻尼比,降低车体横向振动的加速度和横向平稳性指标,其中减小抗蛇行减振器安装角度对低频晃车的抑制效果最为显着。从减小抗蛇行减振器角度、减小轴箱纵向刚度、减小电机减振器阻尼等3个方面对机车进行综合整改,可以有效抑制转向架蛇行模态与车体固有横移模态之间的耦合共振,提高一次蛇行的临界速度,显着改善低频晃车。非线性计算结果表明,综合整改后机车动力学性能满足安全运用的要求。现场试验的结果验证了前述分析的正确性,整改方案取得了成功。

龚道平[8](2019)在《重载机车驱动系统刚柔耦合动力学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齿轮传动系统是重载货运机车走行部结构的核心和关键系统之一,传统的铁路机车驱动系统动力学研究中,齿轮传动系统多采用的是刚体模型,而忽略齿轮模态及变形对动力学的影响。为深入研究齿轮传动对重载机车动力学的影响,本文分别建立了重载机车刚性传动和柔性传动系统,利用ANSYS和SIMPACK软件联合仿真建立重载机车多体动力学模型,同时进行重载机车启动过程及多工况条件下的动力学仿真与分析,研究结果为重载机车传动系统的动力学设计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根据铁路重载机车相关的模型参数建立了某型重载货运机车模型,利用CAD软件绘制了机车踏面及钢轨模型,同时通过离散化获得对应离散点以制作可供SIMPACK调用的文本。(2)采用SIMPACK软件中的225号力元,根据齿轮模型参数建立刚性齿轮系统,将齿轮传动模型作为子系统导入机车转向架模型中。同时根据机车结构和参数,建立了考虑齿轮传动系统激励的整车多体动力学模型。通过模态计算获得柔性齿轮模型的振型以及模态结果,将其导入SIMPACK得到柔性体齿轮模型,同时将其作为子结构导入模型建立含柔性传动系统的重载机车模型。(3)采用美国五级轨道谱,进行了齿轮刚性传动激励的重载机车动力学仿真研究,通过多种工况条件的仿真计算,对比研究了重载列车的轮轨垂向力、轮轨横向力、脱轨系数、轮重减载率、转向架构架振动加速度、车体振动加速度,获得驱动系统对轨道车辆动力学特性的影响规律。(4)进行了齿轮柔性传动激励的重载机车动力学仿真研究与分析,同时通过对比刚性传动与柔性传动机车的车体、转向架构架、齿轮箱、电机以及大小齿轮的振动特性,获得刚柔耦合齿轮传动系统对重载机车动力学的影响规律。

王燕[9](2019)在《机车齿轮传动系统非线性动力学特性研究》文中认为传动系统是机车的核心部件,其功能是负责将牵引电机输出的动力传递至轮对,对于保障机车的动力传输及正常运行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复杂的工作环境以及频繁变动的运行工况使得服役机车传动系统零部件的故障或磨损问题日益突出,给机车性能的发挥和运营的安全带来了隐患。而传统的车辆系统动力学在研究机车振动问题时,对传动系统内部零部件的非线性激励因素未加以充分的关注,传动系统内部零部件的故障或磨损问题未能得到很好解决。因此,亟需更加深入地研究机车传动系统零部件的振动特性,以保证传动系统及机车的安全服役。现服役机车通常采用齿轮传动。所以,机车齿轮传动系统在服役时不仅需要承受内部齿轮啮合非线性激励和支承轴承非线性激励等作用,同时,作为机车系统的一部分,齿轮传动系统的振动也将与其相连接的机车其他零部件的振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鉴于此,本论文从机车齿轮传动系统的非线性振动特性、齿轮传动系统非线性振动影响的机车动力学行为两个方面入手,以开展机车齿轮传动系统非线性动力学特性问题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基于参变系统振动稳定性的分析方法,开展机车齿轮传动系统的参数振动稳定性研究。首先,基于势能原理的齿轮啮合刚度解析计算方法,计算获得了某型机车齿轮副啮合的时变刚度,并描述了齿轮副啮合的误差、间隙和齿面摩擦激励。然后,采用多尺度解析方法分别计算获得了两自由度扭振、多自由度扭振及耦合型振动三种分析模型下机车齿轮传动系统参数振动稳定的条件表达式,并开展数值仿真验证,进而揭示上述三种分析模型下系统参数振动稳定性的特征及差异。(2)基于齿轮啮合激励和轮轨接触激励的非线性特点,开展机车齿轮传动系统的非线性振动响应研究。首先,采用多尺度解析方法推导出了机车齿轮传动系统主共振和谐波共振时的频率响应方程,仿真分析了齿轮传动系统共振时的幅频响应、时域及频域特性。然后,在轮轨接触分别处于黏滑区和滑动区下,研究了齿轮啮合参数和轮轨接触参数对系统振幅的影响规律。(3)基于机车齿轮传动系统的结构特点,建立包含齿轮传动系统内部齿轮-转子-电机轴承部件在内的机车动力学分析模型。首先,分析了考虑齿轮传动系统内部齿轮-转子-电机轴承部件时的附加作用力,对机车系统各运动部件进行了受力分析和计算。然后,推导出了机车系统各部件振动的数学模型,基于MATLAB软件平台编制了相应的机车动力学仿真分析程序。(4)基于机车的牵引和制动特性,开展齿轮啮合非线性激励影响的机车振动研究。首先,针对牵引/制动工况条件,对比分析了考虑齿轮啮合激励和仅考虑齿轮传动比两种分析模型下机车振动特性在时域和频域的差异,并利用小波分析方法揭示了两种分析模型下机车零部件振动的时频域特征。然后,针对牵引工况,分析了不同齿轮副安装位置下齿轮啮合激励影响的机车振动特性。(5)基于轴承部件的非线性激励特点,在考虑齿轮啮合非线性激励的基础上,进一步考虑电机轴承激励的作用,研究了电机轴承与齿轮啮合非线性激励耦合作用影响的机车振动特性。

陶功权[10](2018)在《和谐型电力机车车轮多边形磨耗形成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车轮多边形磨耗一直是铁路轮轨关系研究中的难点问题。近年来我国高速列车、普速铁路和地铁均出现车轮多边形问题,使得车轮多边形成为研究热点。车轮多边形磨耗的形成机理非常复杂,不同车型车轮多边形磨耗形成机理不一样;相同车型在不同线路运行时表现出的车轮多边形特征不一样;不同学者对相同车型车轮多边形磨耗形成机理认识不同。车轮多边形会显着增大机车车辆的振动和噪声,影响机车车辆的运行安全和运行品质,而且车轮多边形引起的异常振动对机车车辆和轨道结构部件的疲劳寿命极为不利。因此,开展车轮多边形磨耗形成机理研究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本文主要针对我国和谐型电力机车车轮多边形磨耗现象,开展了以下几方面的研究工作:(1)首先对国内外车轮多边形磨耗和车轮磨耗预测的研究现状进行了详细论述,明确了车轮多边形磨耗研究的意义和研究方向。(2)系统地调查了我国主流电力机车车轮不圆度状态和特征。通过机车线路振动试验和关键部件模态分析,揭示了某型大功率交流传动货运电力机车车轮多边形形成机理及关键影响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控制措施。探明了不落轮镟修对车轮多边形形成和发展的影响,提出了车轮镟修方式改进措施。对原轮对进行了改进设计,以期达到减缓或抑制车轮多边形形成和发展的作用,通过轮对动态响应特性研究对此进行了初步理论验证。结果表明:轮对结构共振是车轮多边形磨耗形成的内在因素,不合理的车轮镟修对车轮多边形磨耗的形成和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增厚车轮辐板改变轮对动力特性和改变车轮镟修定位方式来改善车轮镟修效果均能有效抑制或减缓车轮多边形磨耗的形成和发展。(3)将轮轨接触模型作为后处理模块,详细对比研究了不同轮轨接触建模对法向和切向接触计算精度的影响,并且研究了轮轨接触建模对车轮磨耗预测精度和计算效率的影响,为车轮磨耗预测模型中接触算法的选取提供了理论支撑。结果表明:在车轮磨耗预测中采用Hertz理论进行轮轨接触计算是一个较好的选择,它具有非常高的计算效率,同时计算精度也较高。(4)建立了较为完整的机车车轮踏面磨耗预测模型,模型中包含机车-轨道耦合动力学模型、考虑轮轨大蠕滑特性的滚动接触理论模型、蠕滑控制模型、车轮材料摩擦磨损计算模型和车轮磨耗平滑与更新策略,并发展了相应的数值程序。通过商业软件和现场试验对磨耗预测模型中机车-轨道耦合动力学模型进行了验证。该模型是目前国内外较为完整的车轮磨耗计算模型,突破了以往将轮轨局部接触和磨耗计算作为后处理的做法,实现了车轮磨耗在线仿真。此外,该模型能够分析机车车轮在牵引/制动、大蠕滑条件下和复杂轮轨界面环境下的磨耗行为。利用车轮磨耗预测模型研究了轨道结构柔性、车轮型面更新策略、牵引/制动控制和复杂轮轨界面环境等对车轮磨耗的影响。结果表明:轨道结构柔性、牵引/制动和蠕滑控制对机车车轮磨耗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必须在车轮磨耗预测中予以考虑;采用与速度相关的蠕滑控制既能保证牵引力的发挥又能有效降低车轮磨耗。(5)在机车车轮踏面磨耗预测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了车轮多边形磨耗预测模型。模型中对机车子系统模型进行了更为详细地建模,考虑了轮对的柔性和旋转效应以及构架柔性,发展了相应的数值程序。动力学模型中能够考虑机车-轨道高频动态相互作用,使得研究车轮高阶多边形磨耗成为可能。该模型是目前国内外较为完整的车轮多边形磨耗计算模型,能够详细地考虑轨道和转向架结构柔性、牵引/制动控制等对车轮多边形形成和发展的影响。为了提高磨耗预测的计算效率,发展了相应的并行算法。通过现场测试数据对动力学模型和车轮多边形磨耗预测模型进行了验证,仿真结果与实测结果吻合较好。利用该模型研究了车轮局部缺陷、线路坡度(即机车牵引)和轮对结构形式等对车轮多边形形成和发展的影响,揭示了车轮局部缺陷引起车轮多边形的形成机制。结果表明:车轮出现擦伤后如未及时处理,车轮扁疤深度将会逐渐加深,并且容易导致车轮形成多边形磨损,波长小于等于0.25 m的扁疤更容易引起高阶车轮多边形;线路坡道(或机车牵引/制动力)对车轮多边形的发展影响较大,当坡度大于等于7.5‰时车轮多边形发展迅速;改变轮对结构能显着影响车轮多边形的形成和发展。

二、电力机车振动模型的建立及振动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力机车振动模型的建立及振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宽轨电力机车-轨道-路基耦合系统垂向振动特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1.2 宽轨机车发展概述
        1.2.1 国内宽轨机车发展概述
        1.2.2 国外宽轨机车发展概述
    1.3 车辆与路基动力相互作用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本文研究的意义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车辆-轨道垂向耦合动力学理论
    2.1 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模型
        2.1.1 六轴宽轨机车理论模型
        2.1.2 轨道系统运动方程
        2.1.3 轮轨接触耦合模型
        2.1.4 有砟轨道道床模型
        2.1.5 文克尔地基模型
    2.2 轮轨耦合动力学方程
        2.2.1 质量矩阵
        2.2.2 阻尼矩阵
        2.2.3 刚度矩阵
        2.2.4 广义力向量
第三章 轨道不平顺激励模型
    3.1 轨道不平顺
    3.2 轨道不平顺的分类
    3.3 高低不平顺功率谱比较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宽轨电力机车-轨道-路基有限元模型
    4.1 车辆-轨道-路基有限元模型
        4.1.1 轮对及钢轨模型
        4.1.2 扣件模型
        4.1.3 轨枕模型
        4.1.4 道床模型
        4.1.5 路基和地基模型
    4.2 模型连接
    4.3 轮轨接触
    4.4 模型边界条件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宽轨电力机车-轨道-路基耦合系统垂向动力学分析
    5.1 引言
    5.2 车辆和轨道计算参数
    5.3 宽轨电力机车-轨道-路基耦合系统垂向动力学分析
        5.3.1 机车行驶速度的影响
        5.3.2 车体质量的影响
        5.3.3 轨枕间距的影响
        5.3.4 扣件刚度的影响
        5.3.5 道床厚度的影响
        5.3.6 扣件垂向刚度变化对轨道结构受力特性的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专利

(2)车轮多边形态下机车轮轨动态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动力学仿真模型
    1.1 整车刚性模型
    1.2 柔性轮对模型
    1.3 柔性钢轨模型
2 模型验证
3 车轮多边形态下机车轮轨动态响应研究
    3.1 典型实测车轮多边形态下机车轮轨动态响应分析
    3.2 速度与波深影响
    3.3 机车牵引行为影响
4 结 论

(3)HXD2C型电力机车车轮磨耗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轮轨磨耗研究现状
        1.2.1 国外轮轨磨耗研究现状
        1.2.2 国内轮轨磨耗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
2 HXD2C型电力机车车轮磨耗现状及寿命分析
    2.1 HXD2C型电力机车运行交路情况
    2.2 HXD2C型电力机车车轮磨耗现状
    2.3 HXD2C型电力机车车轮使用寿命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HXD2C型电力机车动力学模型建立
    3.1 仿真软件简介
    3.2 机车模型建模
    3.3 轮轨模型建立
        3.3.1 车轮踏面模型
        3.3.2 钢轨型面模型
        3.3.3 轮轨接触模型
    3.4 线路模型建立
        3.4.1 线路几何模型
        3.4.2 轨道不平顺
    3.5 本章小结
4 HXD2C型电力机车车轮磨耗仿真及动力学分析
    4.1 车轮磨耗仿真模型
    4.2 车轮磨耗预测方法及流程
    4.3 车轮数据的采集及处理
        4.3.1 型面测量工具介绍
        4.3.2 机车轮缘磨耗分析
    4.4 车轮磨耗计算
    4.5 机车动力学指标分析
        4.5.1 稳定性指标分析
        4.5.2 平稳性指标分析
        4.5.3 安全性指标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HXD2C型电力机车车轮磨耗主要减缓措施
    5.1 合理制定轮对修程
    5.2 严格控制机车轮径差
    5.3 改善轮轨润滑效果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5)基于UWB和光纤传感技术的机车定位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煤矿井下定位技术研究
        1.2.2 光纤传感技术研究
    1.3 本文工作与论文结构
        1.3.1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本文总体结构
2 相关技术概述
    2.1 超宽带技术概述
        2.1.1 超宽带技术简介
        2.1.2 超宽带技术的特点
    2.2 基于超宽带技术的定位算法研究与分析
        2.2.1 基于接收信号强度定位算法
        2.2.2 基于信号到达角度的定位算法
        2.2.3 基于信号到达时间的定位算法
        2.2.4 基于信号到达时间差的定位算法
        2.2.5 改进的基于信号到达时间差的定位算法
    2.3 光纤光栅传感技术概述
        2.3.1 光纤光栅简介
        2.3.2 光纤布拉格光栅原理
        2.3.3 光纤光栅传感器的特点
    2.4 振动信号检测分析
        2.4.1 时域分析
        2.4.2 频域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基于贝叶斯理论的振动信号跟踪模型
    3.1 先验信息获取
        3.1.1 定位目标标识获取
        3.1.2 机车位置坐标获取
    3.2 机车振动信号跟踪模型
        3.2.1 模型建立
        3.2.2 振动信号检测与分析
    3.3 模型流程
    3.4 本章小结
4 仿真实验与分析
    4.1 振动信号数据采集与预处理
    4.2 振动信号时域分析
    4.3 振动信号频域分析
    4.4 机车定位仿真实验
        4.4.1 第一阶段振动信号检测与分析
        4.4.2 第二阶段振动信号识别与定位
        4.4.3 仿真实验结果与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6)车轮多边形磨耗激励下电力机车动态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试验研究
        1.2.2 数值仿真研究
    1.3 论文主要工作
第2章 车轮多边形磨耗测试和机车线路振动试验
    2.1 车轮多边形磨耗测试
        2.1.1 测试方法及过程
        2.1.2 测试结果分析
    2.2 机车线路振动试验
        2.2.1 试验方法及过程
        2.2.2 试验结果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机车-轨道刚柔耦合动力学模型
    3.1 机车刚性模型
    3.2 柔性多体系统动力学仿真理论基础及建模过程
        3.2.1 柔性体中标志点的位置描述
        3.2.2 柔性体运动方程的建立
        3.2.3 SIMPACK中柔性体建模方法
        3.2.4 柔性体模型的建立过程
    3.3 柔性体模型的建立
        3.3.1 柔性轮对
        3.3.2 柔性构架
        3.3.3 柔性钢轨
    3.4 机车牵引力矩计算
    3.5 模型验证
    3.6 关键部件弹性变形影响分析
        3.6.1 柔性轮对
        3.6.2 柔性构架
        3.6.3 柔性钢轨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车轮多边形磨耗激励下机车轮轨动态响应研究
    4.1 车轮谐波磨耗激励下轮轨力分析
        4.1.1 多边形磨耗波深的影响
        4.1.2 多边形磨耗阶数和机车运行速度的影响
    4.2 车轮多边形与轮轨力的相位关系
    4.3 车轮多边形磨耗激励下机车牵引对轮轨动态响应的影响
        4.3.1 轮轨蠕滑率和蠕滑率分析
        4.3.2 轮轨磨耗指数分析
    4.4 多边形磨耗车轮镟修限值分析
        4.4.1 机车车辆动力学性能评价指标
        4.4.2 多边形磨耗车轮镟修限值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车轮多边形磨耗激励下机车振动响应研究
    5.1 车轮多边形磨耗激励下机车振动响应分析
        5.1.1 谐波磨耗激励
        5.1.2 典型实测多边形磨耗激励
    5.2 机车异常振动控制措施研究
        5.2.1 机车车辆异常振动控制方法归纳
        5.2.2 机车异常振动控制措施
    5.3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7)B0-B0机车横向晃动现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工程背景
    1.2 问题的提出及横向晃动现象分析
    1.3 机车车辆横向动力学的研究
        1.3.1 蛇行运动稳定性
        1.3.2 车体低频横向晃动
    1.4 国内外200km/h等级机车概况
        1.4.1 国外200km/h等级机车概况
        1.4.2 国内200km/h等级机车概况
    1.5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
第二章 B_0-B_0 机车动力学模型的建立及动力学评价
    2.1 机车主要结构介绍
    2.2 车辆系统多体动力学简介
    2.3 SIMPACK软件简介
    2.4 B_0-B_0 机车整车动力学模型
        2.4.1 约束和自由度
        2.4.2 机车主要悬挂参数
        2.4.3 轮轨接触几何关系
    2.5 动力学评价标准
        2.5.1 稳定性
        2.5.2 平稳性
        2.5.3 曲线通过性能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低频晃车原因探究
    3.1 车辆系统蛇行运动
    3.2 低频晃车振动传递路径
    3.3 等效锥度对车体低频晃动的影响
        3.3.1 高锥度对车体低频晃动的影响
        3.3.2 低锥度对车体低频晃动的影响
        3.3.3 等效锥度对稳定性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悬挂参数对低频晃车的影响
    4.1 机车振动特性分析
    4.2 参数对复合振动特性的影响
        4.2.1 一系纵向刚度
        4.2.2 驱动系统减振器阻尼
        4.2.3 二系横向减振器阻尼
        4.2.4 抗蛇行减振器安装角度
        4.2.5 抗蛇行减振器阻尼
        4.2.6 二系弹簧水平刚度
        4.2.7 二系横向减振器布置方式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综合整改与评价
    5.1 综合整改措施
        5.1.1 低锥度情况
        5.1.2 新轮情况
    5.2 机车直线非线性运行性能评价
        5.2.1 机车非线性临界速度
        5.2.2 机车横向平稳性
        5.2.3 机车垂向平稳性
    5.3 机车曲线运行性能评价
        5.3.1 车轴横向力
        5.3.2 脱轨系数
        5.3.3 轮重减载率
    5.4 现场试验情况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8)重载机车驱动系统刚柔耦合动力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机车传动系统研究现状
        1.2.2 机车车辆动力学研究现状
        1.2.3 机车刚柔耦合理论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工作
第2章 机车多刚体系统动力学建模
    2.1 机车多体动力学建模理论
    2.2 基于SIMPACK的机车建模
        2.2.1 SIMPACK动力学建模
        2.2.2 机车多刚体动力学建模
    2.3 轮轨接触及轨道不平顺
        2.3.1 轮轨接触
        2.3.2 轨道不平顺模型
    2.4 机车非线性临界速度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机车刚柔耦合动力学建模
    3.1 子结构模态分析理论
    3.2 机车刚柔耦合系统建模方法
        3.2.1 柔性体有限元建模
        3.2.2 主节点的选取
        3.2.3 机车刚柔耦合多体系统建模
    3.3 机车牵引特性
    3.4 曲线工况设置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机车刚体传动影响特性分析
    4.1 齿轮啮合特性分析
    4.2 基于刚体传动的列车动力学性能
        4.2.1 刚体传动对垂向动力学的影响
        4.2.2 刚体传动对横向动力学的影响
        4.2.3 刚体传动对平稳性的影响
    4.3 基于刚体传动的列车安全性
        4.3.1 轮轨垂向力
        4.3.2 脱轨系数
        4.3.3 轮重减载率
        4.3.4 曲线通过能力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机车刚柔耦合传动影响特性分析
    5.1 柔性齿轮副对传动系统的影响
        5.1.1 柔性齿轮模态
        5.1.2 柔性齿轮啮合力
        5.1.3 齿轮副振动特性
    5.2 齿轮传动对机车动力学性能的影响
        5.2.1 垂向动力学的影响
        1.车体垂向振动
        2.构架垂向振动
        5.2.2 横向动力学的影响
    5.3 齿轮副对驱动系统振动的影响
        5.3.1 齿轮副对牵引电机振动的影响
        5.3.2 齿轮副对齿轮箱振动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9)机车齿轮传动系统非线性动力学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机车传动系统结构简介
        1.2.1 机车传动系统的主要结构形式
        1.2.2 机车传动系统轴承的支承方式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齿轮传动系统的动力学研究现状
        1.3.2 轴承部件的动力学研究现状
        1.3.3 机车传动系统动力学研究现状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机车齿轮传动系统的参数振动稳定性分析
    2.1 引言
    2.2 某型机车传动系统的结构
    2.3 传动系统内部齿轮啮合的非线性激励
        2.3.1 齿轮啮合时变刚度
        2.3.2 齿轮啮合时变误差
        2.3.3 齿侧间隙
        2.3.4 齿面摩擦力
    2.4 齿轮传动系统二自由度扭振的稳定性分析
        2.4.1 分析模型的建立
        2.4.2 振动稳定的条件
        2.4.3 结果分析
    2.5 齿轮传动系统多自由度扭振的稳定性分析
        2.5.1 分析模型的建立
        2.5.2 动力学方程的解耦
        2.5.3 振动稳定的条件
        2.5.4 结果分析
    2.6 齿轮传动系统耦合型振动的稳定性分析
        2.6.1 分析模型的建立
        2.6.2 振动稳定的条件
        2.6.3 结果分析
    2.7 不同模型的结果对比分析
    2.8 本章小结
第3章 机车齿轮传动系统的非线性振动响应分析
    3.1 引言
    3.2 动力学分析模型的建立
        3.2.1 负载端的轮轨接触特性
        3.2.2 分析模型的建立
    3.3 机车齿轮传动系统的共振响应分析
        3.3.1 齿轮传动系统的主共振响应分析
        3.3.2 齿轮传动系统的谐波共振响应分析
    3.4 机车齿轮传动系统振幅的影响分析
        3.4.1 轮轨蠕滑率的影响
        3.4.2 齿轮啮合刚度的影响
        3.4.3 齿侧间隙的影响
        3.4.4 齿面摩擦的影响
        3.4.5 齿轮啮合误差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考虑齿轮传动系统作用的机车动力学模型
    4.1 引言
    4.2 考虑齿轮-转子-电机轴承作用时的附加作用力
    4.3 考虑齿轮-转子-电机轴承的机车动力学数学模型
        4.3.1 机车动力学的分析模型
        4.3.2 机车系统的受力分析
        4.3.3 机车系统的受力计算
        4.3.4 机车系统的动力学方程
    4.4 机车动力学的仿真程序
        4.4.1 程序的结构设计
        4.4.2 仿真程序的建立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齿轮啮合非线性激励影响的机车振动分析
    5.1 引言
    5.2 变速工况下齿轮啮合非线性激励影响的数值仿真分析
        5.2.1 分析工况
        5.2.2 时域结果分析
        5.2.3 频域结果分析
        5.2.4 时频域结果分析
    5.3 不同齿轮副安装位置下的机车振动分析
        5.3.1 对作用力的影响
        5.3.2 对振动加速度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电机轴承-齿轮非线性激励耦合作用影响的机车振动分析
    6.1 引言
    6.2 电机轴承非线性激励的描述
    6.3 电机轴承非线性激励的模拟验证
    6.4 电机轴承非线性激励影响的机车振动分析
        6.4.1 对作用力的影响
        6.4.2 对振动加速度的影响
    6.5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10)和谐型电力机车车轮多边形磨耗形成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车轮多边形磨耗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车轮非圆化问题概述
        1.2.2 车轮非圆化对车辆/轨道系统动力学行为的影响研究
        1.2.3 车轮多边形磨耗形成机理研究
    1.3 车轮磨耗仿真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磨耗仿真中轮轨接触建模
        1.3.2 磨耗仿真中的材料摩擦磨损计算模型
        1.3.3 车轮磨耗仿真的发展及应用
    1.4 车轮多边形磨耗研究面临的挑战
    1.5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技术路线图
第2章 机车车轮不圆度特征分析
    2.1 车轮不圆度测试过程及数据处理方法
        2.1.1 测试过程
        2.1.2 数据处理方法
    2.2 车轮不圆度测试结果及特征分析
        2.2.1 典型机车车轮不圆度测试结果
        2.2.2 不同类型机车车轮不圆度测试结果对比
        2.2.3 镟修对车轮不圆度的影响
        2.2.4 车轮不圆度的演变规律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和谐型电力机车车轮多边形磨耗形成机理及控制措施研究
    3.1 背景介绍
    3.2 车轮多边形磨耗形成机理研究
        3.2.1 机车振动行为试验研究
        3.2.2 机车轮对模态试验研究
        3.2.3 车轮多边形形成过程及关键影响因素
    3.3 车轮多边形磨耗控制措施研究
        3.3.1 轮对结构改进设计
        3.3.2 轮对结构动力特性分析
        3.3.3 车轮镟修方式优化
    3.4 轮对结构改进设计对车轮多边形抑制效果的数值验证
        3.4.1 机车刚柔耦合动力学模型及其验证
        3.4.2 车轮扁疤激励下轮对结构形式对轮轨动力响应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轮轨接触建模对车轮磨耗预测的影响
    4.1 轮轨法向接触建模
        4.1.1 Hertz接触理论
        4.1.2 Kik-Piotrowiski模型
        4.1.3 STRIPES模型
        4.1.4 ANALYN模型
        4.1.5 三维弹性体非Hertz滚动接触理论
        4.1.6 法向接触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4.2 轮轨切向接触建模
        4.2.1 Kalker简化理论
        4.2.2 适用于Kik-Piotrowiski模型的切向接触求解
        4.2.3 适用于STRIPES模型的切向接触求解
        4.2.4 适用于ANALYN模型的切向接触求解
        4.2.5 切向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4.3 车轮磨耗预测模型
        4.3.1 车辆动力学模型
        4.3.2 车轮磨耗计算模型
    4.4 轮轨接触建模对车轮磨耗计算精度和计算效率的影响
        4.4.1 车轮磨耗预测结果对比分析
        4.4.2 计算效率对比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机车车轮踏面磨耗预测模型研究
    5.1 车轮踏面磨耗预测模型概述
    5.2 机车-轨道耦合动力学模型
        5.2.1 机车子系统模型
        5.2.2 轨道子系统模型
        5.2.3 轮轨耦合子系统模型
        5.2.4 机车-轨道耦合动力学模型验证
    5.3 蠕滑控制模型
    5.4 车轮磨耗在线仿真
        5.4.1 轨道结构柔性对车轮磨耗的影响
        5.4.2 更新策略对车轮磨耗的影响
    5.5 牵引/制动和轮轨界面状态对车轮磨耗的影响
        5.5.1 轮轨界面黏着状态改变对机车轮轨动力行为的影响
        5.5.2 干态下牵引/制动对车轮磨耗的影响
        5.5.3 湿态下蠕滑控制限值对车轮磨耗的影响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机车车轮多边形磨耗预测模型及验证
    6.1 车轮多边形磨耗预测模型概述
    6.2 考虑轮对和构架柔性的机车子系统模型
        6.2.1 柔性轮对动力学模型
        6.2.2 柔性构架动力学模型
        6.2.3 柔性机车子系统模型验证
    6.3 车轮多边形磨耗预测并行算法
    6.4 车轮多边形磨耗预测模型验证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车轮多边形磨耗形成和发展关键影响因素研究
    7.1 车轮局部缺陷对车轮多边形磨耗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7.2 线路坡度对车轮多边形磨耗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7.3 轮对结构形式对车轮多边形磨耗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7.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四、电力机车振动模型的建立及振动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宽轨电力机车-轨道-路基耦合系统垂向振动特性分析[D]. 杨磊. 太原科技大学, 2021
  • [2]车轮多边形态下机车轮轨动态响应研究[J]. 刘欢,陶功权,蔡晶,罗赟,陈国胜,温泽峰. 振动与冲击, 2020(16)
  • [3]HXD2C型电力机车车轮磨耗问题研究[D]. 沙永龙.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20(01)
  • [4]机车异常振动原因分析和控制措施研究[J]. 刘欢,陶功权,罗贇,陈国胜,温泽峰. 机械, 2019(08)
  • [5]基于UWB和光纤传感技术的机车定位算法研究[D]. 张佳祎.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2)
  • [6]车轮多边形磨耗激励下电力机车动态响应研究[D]. 刘欢.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3)
  • [7]B0-B0机车横向晃动现象研究[D]. 王少聪.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3)
  • [8]重载机车驱动系统刚柔耦合动力学分析[D]. 龚道平.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4)
  • [9]机车齿轮传动系统非线性动力学特性研究[D]. 王燕.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3)
  • [10]和谐型电力机车车轮多边形磨耗形成机理研究[D]. 陶功权. 西南交通大学, 2018

标签:;  ;  ;  ;  ;  

电力机车振动模型的建立与振动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